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

2024-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精选8篇)

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 篇1

如何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的含义呢?

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基本方法:

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隐含意义。作为文章的语言材料,每一个词语都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论证的道理,说明的事物密不可分。所以阅读文章时,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意义,结合文章的感情脉络、语法逻辑以及具体的语言环境,深刻体味、理解作者的用意。

2.理解词语的临时意义,辨别不同义项。每个词语都有其基本意义,但有时却可被赋予临时意义。阅读文章时,要注意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要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还要注意词语本身具有的含义,要能准确理解 词语的比喻义(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引申义、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象征义(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 义、色彩义(褒贬互换)。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基本方法:

1.从分析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有许多句子,只要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义至关重要。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具体地说就是: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 总领句,就要结合其所领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

4.从分析句子的表达意图入手。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表达有特色的句子。

【考题透析一】

乐 书

作者写书总是把他自己最有价值的一面放进书里。经常读书,接触的都是别人的精华。读书本身就是一件聪明的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陶渊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金圣叹读到《西厢记》中“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感动得三日卧床不食不语。这都是读书的至高境界。不只是书本身的力量,也需要读者的会心。

我想,读书有一个分——合——分的过程。

分就是要把各种书区分开来,也就是要有一个选择的过程。现在书出得极多,有人形容,写书的比读书的还多,简直成了灾。我看见那些装帧精美的 书,总想着又有几棵树冤枉地献身了。开卷有益可以说是一句完全过时的话。千万不要让那些假冒伪劣的“精神产品”侵蚀。即便是列入必读书目的,也要经过自己 慎重选择,有的书可精读,有的书可泛读,有的书浏览一下即可。最重要的是读好书,读那些经过时间圈点的书。

书经过区分,选好了,读时就要合。朱熹说读书要“涵泳玩索,久之自有所见”。涵泳,即在水中潜行,也就是说必须入水,与水相合,才能了解 水,得到滋养润泽。王国维谈读书三境界,第三种境界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豁然贯通,便是一种会心。在那一刻间,读者必觉作者是他的代 言人,想到他所不能想的,说了他所不会说不敢说的,三万六千毛孔也都张开来,好不畅快。

古时有人自外回家,有了很大变化,人们议论,说他不是遇见了奇人,就是遇见了奇书。书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过要使书真的为自己所用,就 要从合中跳出来,再有一次分,把书中的理和自己掌握的理参照而行。虽然自己的理不断受书中的理的影响,却总能用自己的理去衡量、判断、实践,用现在的话说 就是活学活用。读书读到这般地步不只有乐,而且有成矣。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法,平常读书不一定都想得那么多,随意翻阅也是一种快乐。我从小喜欢看书,家里人形容我一看书就要吃东西,一吃 东西就要看书,可见不是个正襟危坐的学者,最多沾染了些书呆气,或美其名曰书卷气。因为从小在书堆中长大,磕头碰脑都是书,有一阵子颇为其困扰,曾写了 《恨书》《卖书》等文。后来把这些朋友都安排到妥当或不甚妥当的去处,却又觉得很为想念。原来走到房屋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接触到各种宏论,感受到各种情 感,这里那里还不时会冒出一个个小故事。虽然足不出户,书却把我的生活从时空上都拓展了。因为思念,曾想写一篇《忆书》,也只是想想而已。近几年来眼疾发 展,几乎不能视物,和书也久违了。幸好科学发达,经治疗后,忽然又看见了世界,也看见经过整顿后书柜里的书。我拿起几部特别喜爱的线装书抚摩着,其中有一 部《温飞卿诗集》,字特别大,我翻到“捣麝成尘香不灭,拗莲作寸丝难绝”不觉一惊,现在哪里还有这样的真诚和执著呢。

寒暑交替,我们的忙总无变化,忙着做各种有意义和无意义的事。我和老伴现在最大的快乐就是每晚在一起读书,其实是他念给我听。书房中有一副对联:“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我们也焚香,不过是最普通的蚊香,以免蚊虫骚扰。古人焚香或也有这个用处?

四时读书乐,另两时记不得了。乃另诌了两句,曰:“读书之乐何处寻?秋水文章不染尘。”“读书之乐乐融融,冰雪聪明一卷中。”

(有改动)

◆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中黑体词语的含义。

(1)千万不要让那些假冒伪劣的“精神产品”侵蚀。

(2)读书之乐何处寻?秋水文章不染尘。

[解析]这是一道词语品析鉴赏题,考查的是考生的词语理解能力。考生在做题时,主要失误表现在:1.文章读得不够深透,影响了对词语的理 解;2.文学底蕴浅薄,对“秋水”一类的词根本不知所云。我们在做这个题时,要把词语、句子放到原文中,在上下文的提示中找答案。全文谈的是“书”,平时 我们也把书称为“精神食粮”,所以可以推测出(1)题的答案为“书”。至于(2)题中“秋水”的含义,文章中提到了“四时读书乐”,文章最后是以作者自写 的诗句结尾,与“秋水”相呼应还有“冰雪聪明”,作者说另外两时的读书乐趣记不住了,所以看来作者是以“冰雪”写冬季,以“秋水”写秋季。因此“秋水”指 秋季,也指像秋水一样的文章。

[参考答案](1)这里指书。(2)指文章像秋水一样(澄明纯净),这里暗指秋季。

拓展延伸

1.请结合上下文,分别解释“会心”在下列句子中的含义。

(1)不只是书本身的力量,也需要读者的会心。

(2)这种豁然贯通,便是一种会心。

2.文章第二段的画线句子中“这”指代什么?

3.“捣麝成尘香不灭,拗莲作寸丝难绝”原写历经磨难和摧残依然不改对故国的思念,这两句诗用在这里又有何深意呢?

【考题透析二】

小扇轻摇的时光

丁立梅

放暑假了,母亲一直盼望我回乡下住几天。她知道我打小就喜欢吃些瓜呀果的,所以每年都少不了要在地里种一些。待我放暑假的时候,那些瓜呀果的正当时,一个个在地里静静地躺着,十分诱人,专等我回家来吃。

天气炎热,我懒在空调间里怕出来,回家的行程一拖再拖。眼看着假期已过一半了,我还没有回家的意思。母亲沉不住气了,打来电话说:“你再不回来,那些瓜果都要熟得烂掉了。”

再没有懒下去的理由了。于是带着儿子,顶着烈日,坐了几个小时的车,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小村庄。

村里的人是看着我长大的,看见我,亲切得如同自家的孩子,远远地就递过话来:“梅,又回来看妈了?”我笑着答应。就听到他们在背后说:“这孩 子真孝顺,一点不忘本。”我心里涌满羞愧。我其实什么也没做啊,只是偶尔把自己送回来给想念我的母亲看看,就被村里人夸成孝顺了。

母亲知道我要回来,便早早地把瓜摘下来,放在井里面冰着——那可是我最喜欢吃的梨瓜和香瓜。母亲又把家里唯一的一台大电扇搬到我儿子身边,给他吹风。

我很贪婪地捧着瓜果啃,母亲在一旁心满意足地看。母亲兴奋地说:“地里面结得多着呢,你多呆些日子,保证你天天有瓜吃。”我笑笑,有些口是心非地说:“好。”儿子却在一旁大叫起来:“不行不行。外婆,你家太热了!”

母亲诧异地问:“有大电扇吹着还热?”

儿子不屑了,说:“大电扇算什么?我家有空调。你看你家连卫生间还没有呢。”

我立即用严厉的眼神制止了儿子,对母亲笑笑:“妈,别听他的。有电扇吹着,不热的。”

母亲没再说什么,走进厨房,去给我们忙好吃的了。

晚饭后,母亲把那台大电扇搬到我屋里,有些内疚地说:“让你们热着了,明天你就带孩子回去吧,别让孩子在这里热坏了。”

我笑笑,执意要坐在外面纳凉。母亲先是一愣,继而脸上写满笑意。她忙不迭地搬了躺椅到外面。我仰面躺下,望着天空,手上拿一把母亲递过来的蒲扇,慢慢摇着。虫鸣在四周此起彼伏地响起,南瓜花在夜里静静地开放。月亮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洒满寂静的小院。恍惚间,月下有个小女孩儿,手拿小扇儿,追扑流萤。依稀的,都是儿时的光景啊。

母亲在一旁开心地说着话,唠唠叨叨的,都是些让她怀恋的旧时光。母亲在那些旧时光里沉醉。

月色如水,我放松的心似水中的一根柔柔的水草,迷迷糊糊地就睡过去了。母亲的话突然喃喃地在耳边响起:“冬英你还记得不?就是那个跟男人打赌,一顿能吃二十个包子的冬英。”

“记得,长得粗眉大眼的,干起活儿来,大男人也赶不上她。”

“她死了。”母亲语调忧伤地说,“早上还好好的,还吃两大碗粥呢。准备去地里锄草的,还没走到地里呢,突然倒下,就没气了。”

“人啊!”母亲叹一声。

“人啊!”我也叹一声。心里面突然警醒:这样小扇轻摇,与母亲相守的时光,一生中能有几回呢?暗地里打算好了:明天,是决计不回去的了,我要在这儿多住几天,好好把握这小扇轻摇的时光。

◆你对文章第十二段中第一个画线句子是怎样理解的?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表达方式中描写的表达作用。描写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其中人物描写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 理描写和神态描写。本题考查的是人物描写的表达作用。人物描写表达作用的答题用语一般为:这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和神态)描写,塑造了„„的 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心情,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等。考生在做题时,主要失误表现在:1.对句中关键词语抓得不够准确、全面;2.不知答题套 路,语言表达不清晰。

[参考答案]母亲对“我”执意到外面纳凉,主动陪伴她的举动感到意外和欣喜。

拓展延伸

1.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下面句子中黑体词语的理解。

我笑笑,有些口是心非地说:“好。”

2.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黑体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很贪婪地捧着瓜果啃,母亲在一旁心满意足地看。

3.试探究文章第十二段中第二个画线的句子除了交代人物活动的场景外,还有何深意?

【能力提升】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阅读现代文中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和作用。”这是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那么,对这一考点该如何入手呢?

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1.把握文章主旨,领会词语含义。文中某些重要词语的运用,与文章所要表现的中心息息相关,把握文章主旨才可深刻理解词语的含义及表达作用。2.借助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同样的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往往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学会揣摩不同语境中词语的含义。3.利用上下文辨析词语的指 代义。解题时可以从上下句中去找答案。4.弄清文体,结合特定的表达方式理解词语。要分清不同文体不同的语言风格,如科技类文章注重准确精练,议论性文章 注重哲理深刻,文学作品则多注重形象性、含蓄性。5.结合修辞方法来理解词语。如对一些比喻性词语的理解,首先要弄清它的本义,然后再结合上下文理解它的 比喻义。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1.整体阅读文章,把握各段内容,领会全文主旨,在此前提下,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一些含蓄的句子。有的句子则本身就有揭示主旨的作用。2.结 合文体理解句子。如写人为主的文章中,对一些句子的理解,往往要从刻画人物性格、体现人物情感等方面着手分析。议论文则是扣住论点阐述观点或看法。3.从 在文章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理解一些句子的表达作用。这些句子可能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文段中,往往起到领起下文、总结、过渡等作用。4.对一些描写性 句子的理解。关于描写性句子,一类是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往往是为了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的感情服务的;另一类是环境描写,往 往起到渲染气氛或烘托人物心理等作用。

【强化训练一】

我不祝你们一帆风顺

陈幸蕙

我不祝你们一帆风顺,在这最好的一堂国文课上,在我们即将分手道别的时刻。

这样看来,我好像是一个不近人情的老师。

但是,英雄临行,我们岂不都以掷地有声的铿锵言语相赠?而对于你们,未来人生战场上的英雄,面对你们出发前的踌躇满志,面对你们21岁年轻生 命的纯洁、灿烂与飞扬,作为一个在课堂上与你们共处了两年的教师,我又如何能以“一帆风顺”如此平淡、软性且曾被无数人使用过的无关痛痒的陈词,来作为这 临别时刻的祝福呢?

我相信,一帆风顺的幸运,并不是你们所企求、向往的境界。尼采说:“如果你低估了一个水手的能力,那么,就祝他一帆风顺吧!”而我,当然不 愿低估你们的能力,漠视你们锐不可当的蓬勃英气,抹杀你们想征服人生的豪情和勇敢。因此,在这“君子临行,赠人以言”的重要时刻,我实在不能,也不愿意随 便且随俗地,只以一句一帆风顺轻松打发你们。

是的,我不祝你们一帆风顺,是因为我对你们有着更深的祝愿、更大的盼望、更高的期许。

生命需要经过严格的淬炼,才能展现它耀眼的光华与纯美的质地。平静的海面,永远只是一幅单调的风景,只有当轰然大浪,撞击在耸立不屈的巨岩上,千万洁白似雪、动人心魄的浪花,才会在晴空丽日下,激射开来、迸散开来。

如果,你们愿意让自己是一柄等待出鞘的宝剑,青锋三尺,辉芒亮眼;如果,你们宁可选择一条较多考验的人生之路,而非取巧、偷懒的快捷方式,那么,请在这分手的一刻,接受我由衷的赞美与敬礼吧!

并不是风平浪静的人生不值得追求,并不是遇到平坦易行、较少艰险的道路,便要刻意回避!不是的,只因为那样的生命历程,太缺少挫折、挑战、艰 辛„„换言之,太缺少磨炼——在你们还如此年轻的时刻,在你们还如此充满阳刚气息的年龄,那实在不适合你们;更何况现实人生本就需要我们不断去奋斗,去为 自己的信念、目标和坚持,热烈地活出光彩来。

至于那如止水一般、风浪俱息的宁静舒坦,还是留待中年以后再享受吧!在你们人生的早晨,在你们扬帆待发的清晨,我并不祈求风暴远离、重担轻 省、横逆减少;我只愿你们在迎面遇上这些不可避免的挫人锐气的难题时,能够有足够的勇气与智慧,去面对、克服、化解和包容,像一个真正的军人,一个永不屈 服的英雄。

那样,当我们流汗流泪、扎扎实实地走过这艰困的人生之后,有一天双脚站稳在大地之上,我们才能欣慰无愧地互告:“生命像一段假期,让我们携手共享。”

(选自《读者》)

思考练习

1.通读全文,说说题目“我不祝你们一帆风顺”的含义。

2.文中第五段写道“是的,我不祝你们一帆风顺,是因为我对你们有着更深的祝愿、更大的盼望、更高的期许。”这一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

3.作者是否认为风平浪静的人生不值得追求?为什么?

4.“生命需要经过严格的淬炼,才能展现它耀眼的光华与纯美的质地。”联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强化训练二】

隐居森林翼龙 廖文根

中国和巴西的科学家在我国著名的热河生物群发现了一种新的翼龙化石。这件被科学家命名为“隐居森林翼龙”的化石,翼展仅为25厘米,是世界上最小的树栖翼龙化石。

“隐居森林翼龙”的意思是隐藏、居住在森林中的翼龙,形象地反映了这种翼龙的树栖生活方式。森林中翼龙的体形娇小,翼展仅25厘米,相当于一 只燕子或麻雀大小,但它们是那些体形巨大的进步的鸟掌翼龙类的祖先类群。被发现的森林翼龙几乎为一完整的化石骨架,保存完好。它的嘴巴尖长,眼睛很大,嘴 里的牙齿已经完全退化消失,属于无齿的翼龙。在此之前,科学家仅仅在德国发现过一种比它更小的出生不久的具有牙齿的翼龙化石,翼展约18厘米,科学家认为 它是刚刚孵化出来的“婴幼儿”。

森林翼龙的翼展虽然仅为25厘米,但科学家分析认为它已经成长发育为一只能够展翅飞翔的年轻个体。这一新的翼龙化石因此成为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无齿的翼龙,也是白垩纪最小的翼龙,比发现于热河生物群的未孵化的翼龙胚胎(翼展约27厘米)还要小。

翼龙是生物演化史上第一个成功飞向蓝天的爬行动物,曾经控制中生代天空1.6亿年之久。

(选自《人民日报》)

思考练习

1.通读全文,请简练概括“隐居森林翼龙”的特征。

2.文章第三段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任选一种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3.下列句中的黑体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1)翼展仅为25厘米,相当于一只燕子或麻雀大小,是世界上最小的树栖翼龙化石。

(2)这一新的翼龙化石因此成为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无齿的翼龙。

【强化训练三】

忽 略 刘 柳

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上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的光芒,很美,很好。

孩子跪坐在椅子里,痴痴地望着阳台上沐浴着夕阳的花盆,无限美好的夕阳毫不吝啬地把光芒洒向花盆中的紫罗兰,使得本来就很美的紫罗兰更添几分 美好。但孩子的心思全不在这里,他只顾痴痴地看着花盆中紫罗兰叶下几根嫩嫩绿绿的小瓜苗。这是孩子几天前吃西瓜时好玩似的随意吐进花盆中的,没想到竟会长 出瓜苗来。

孩子满心欢喜地看着,不禁叫出了声:“要是瓜苗慢慢地长出小西瓜来,那该多好啊!”接着孩子咯咯地笑了,满眼的憧憬。

孩子的母亲见了,走过来,“看什么呢?”

孩子忙把母亲拉到花盆前,开心地说:“妈妈,看,花盆里长了好多小苗苗!以后它们会长成大苗苗,结小西瓜给我吃。”

母亲皱了皱眉头,笑了笑,“傻瓜,那些瓜苗过不了几天就会死的,根本长不出西瓜。”

孩子咬了咬嘴唇,接着笑了,睁大着明亮的眼睛,“会的,小瓜苗会长成西瓜的,我会天天照顾好它们的。”

母亲笑着摇了摇头,转身就到厨房去了,忽略了孩子表现出的坚定与信心。

一天下午,孩子从学前班回来后,照例跑向阳台,奔向花盆。顿时,孩子傻了眼,花盆中只有那株紫罗兰在夕阳下耀武扬威地炫耀着。孩子揉了揉眼睛,怀疑自己看错了,但事实如此,嫩嫩绿绿的小瓜苗不见了。孩子“哇”的一声哭了。

随后,孩子哽咽着问母亲:“妈妈,小瓜苗怎么没了?”

“被我拔了。这有什么好哭的,那些瓜苗长在花盆里,影响紫罗兰的生长,那些个小东西,别管了。你也是,就知道哭。乖,别哭了。”母亲笑着责备孩子的淘气,拿出手帕擦了擦孩子的眼睛。

此后,孩子的眼睛总爱往花盆里瞟,并且也想过把那株讨厌的紫罗兰给拔了,孩子也几次用手捏住它,但终究没拔。这也是一个生命呀,孩子想。

几天后,孩子画了一张画,画中是一个大大的花盆,花盆里有一棵小小的瓜苗,嫩嫩的,绿绿的,旁边写了一行小字:我虽小,但我也是一个生命。老 师惊讶于他的想法,给了他满分。孩子把画拿给母亲看,母亲看了看分数,笑道:“不错啊,真厉害,得了个满分。妈妈待会儿带你上街去,给你买冰淇淋吃。”

孩子呆呆地望着花,觉得心里空空的。

(选自《小小说选刊》)

思考练习

1.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忽略”?

2.揣摩下列句子中的黑体词语或短语,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作用。

(1)孩子咯咯地笑了,满眼憧憬。

(2)孩子咬了咬嘴唇,接着笑了,睁大着明亮的眼睛„„

3.文章最后一句表现了孩子怎样的心情?

4.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文章的标题“忽略”有什么含义。

考题透析一:

1.(1)指读书时以快乐的心境,全身心地投入、领会书中的精华。(2)指与书完全融合在一起,浑然一体,豁然贯通,并得到书的滋养。2.指代从“陶渊明说”到“不食不语”的内容。3.这两句诗用在这里表达了作者对书的痴迷和执著。

考题透析二:

1.母亲种的瓜果很甜,再加上知道母亲很想留“我”住下,所以只好嘴上答应,但母亲家里炎热,又没有空调,“我”怕受罪,心里还是不情愿。2.“贪婪”“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吃瓜时的情态以及对家乡瓜果的喜爱;“心满意足”突出了母亲内心的满足和喜悦。3.渲染了农村夏夜安适恬静的气 氛,烘托出“我”轻松闲适的心情。

强化训练一:

1.作者说不祝“你们一帆风顺”,并不是希望年轻人遇到磨难和挫折,而是人生中磨难必不可少,当磨难来临时,“你们”要勇敢面对永不屈服,只 有经历了自己的奋斗,才会一帆风顺。2.承上启下的作用。3.不是。作者认为风平浪静的生活不能磨炼青年人,青年人只有在磨炼中成长,中年以后才能享受宁 静舒坦。4.示例:古语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命只有经过磨炼才能变得充实,不经历风雨的彩虹终究不会灿烂夺目。就如学习这件事,不是人人生来就会 的,只有经过刻苦努力积累提高,经过风雨的淬炼,才能有收获,才能体味到其间的美好。

强化训练二:

1.隐居森林翼龙具有树栖生活、体形娇小、嘴巴尖长、眼晴很大、无齿、能飞翔的特征。2.有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运用列数字准确地写出森 林翼龙体形娇小。3.(1)不能。“仅”表示程度范围,说明森林翼龙的翅膀只有25厘米,突出翅膀之短,若去掉,就不能体现短的程度了。(2)不能。“迄 今为止”更准确地表明“隐居森林翼龙”是目前发现的最小的翼龙,不排除今后还有更小的翼龙被发现的可能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强化训练三:

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 篇2

失误展示

综合近年来的中考阅卷情况分析, 考生在解答这类题型时, 常见的失误主要有以下几类:

(1) 照抄原文。将题干中所要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在文中所涉及的部分完整地抄写下来, 错将此当做是对词语或句子的理解。如今年徐州市中考卷第19题:如何理解“幸福往往会变成一道减法题”“而苦难却成为一道加法题”? (《善待苦难》) 有考生答:幸福往往会变成一道减法题, 一点点减去你的斗志和气魄;而苦难却成为一道加法题, 不断地加上你的梦想、努力和汗水, 累加起来, 你就拉上了成功的手。又如今年上海市中考卷第21题:第 (1) 段“扫街”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蘑菇转了一个弯》, 阅读材料可参见本期P28) 有考生直接将“扫街”前面的“为了找个单位, 天天出去”抄写下来作为问题的答案。

(2) 望文生义。对词语或句子的真正意思不理解, 只从字面上去附会, 做出错误的解释。如今年连云港市中考卷第13题:请说出第 (1) 段“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这句话中“隐身”的含义。 (《读书是风雅乐事》, 阅读材料可参见本期P42) 有相当多的考生答为:隐身就是把自己隐藏起来, 读书时自己沉浸于书本之中。又如今年无锡市中考卷第21题:文章 (《泉》) 最后说“谛听”“生命的水声”, 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此的理解。许多考生答为:老槐树树桩像一口泉眼, 作者展开思绪的翅膀飞翔, 似乎听到了想象中那泉眼不断流淌的水声。

(3) 概括片面。对词语或句子的理解偏于一面, 导致答题不全面。如今年盐城市中考卷第21题:“青春, 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 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 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 藉着风力也要吹向远方;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 也要去闯一闯未开垦的处女地。”这一句表达了什么意思? (《去远方》, 阅读材料可参见本期P27) 有考生答为:“年轻的时候, 要外出闯荡、拼搏, 哪怕是你不认识的地方也要去。”又如今年徐州市中考卷第22题:“那是极深沉的欢喜结成的泪滴”一句含义深刻, 情感真挚。请把你的理解写在下面。 (《心田上的百合花》) 相当多的考生只答了“表达了作者对百合的赞美和崇敬之情”这一层意思。

问题辨析

正确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 要能根据词语、句子的具体语境、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来综合概括。考生在答题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照抄原文、望文生义、概括片面等失误, 一般基于以下原因:

(1) 不能如上海市中考卷第21题:第 (1) 段“扫街”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联系全句“那一年, 我即将大学毕业, 为了找个单位, 天天出去‘扫街’, 但仍一无所获。”不难理解:所谓“扫街”就是指“我”满大街地去找工作。

(2) 没有文章的或作者的而望文生义, 肤浅答题, 导致答题不完整或错误。如连云港市中考卷第13题:请说出第 (1) 段“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这句话中“隐身”的含义。在这里“隐身”有表层意和深层意, 因此如不能把握文章的主旨, “隐身”的表面意“把自己隐藏起来, 不让别人看见”比较好理解, 而文中的“读书时不需考虑作者或书中人物的感受, 自己可以随意翻阅”的深层意就不能明白。评分是分点给分的, 没答到的就不能得分。

(3) 不答题和, 以致概括片面, 答题不完整。如徐州市中考卷第22题:“那是极深沉的欢喜结成的泪滴”一句含义深刻, 情感真挚。请把你的理解写在下面。要完整准确地答这道题, 必须关注题干中的重要词语“含义深刻, 情感真挚”, 因为这是命题者提示考生答题要从两个方面来思考。

答题指导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一般多指言语的隐含信息, 而不是字面的意思。命题者常常选取的重要语句包括:

要准确无误地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 就必须要记住的原则。

所谓“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 就是说在理解词语含义时, 不能离开具体的句子和语段去理解。因为词句除了有基本意外, 还有特定的语境意, 做题时要根据语境来理解。某一重要句子的意思可能在它前面或后面的句子中便可以找到充分的解释, 如对这些句子进行重点分析, 就很容易得到答案。有的重要语句仅靠上下文难以理解其含义, 还需要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加以理解。

所谓“段不离篇, 篇不离旨”, 意思是说理解词语、句子、段落和文章, 必须要结合文章的文体特点和中心思想。一般来说, 中考阅读题中, 对词句含义的考查, 主要是对词句在特定语境中的特定含义的理解。但理解词句的基本意, 是理解词句特殊语境意的基础。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依据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来解释重要句子。

(2) 根据句式的结构特点来解释句子。比如:单句中, 前置或后置的部分常是语义重点之所在;复句中, 强调的重点常常落在其中一个分句上。

(3) 根据句子的位置来分析句子的含义。如:首括句常常概括段意或总起全文, 尾括句往往作总结, 过渡句往往总结上段, 概括提示下段内容。

(4) 抓住相邻句, 把握句子的语言背景材料, 关注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 因为相邻句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

(5) 根据修饰限制成分辨析句意。修饰成分常常是揭示句子内涵和外延的窗口, 扣住修饰语, 往往能够挖掘出句子的深层含义。

(6) 根据修辞特点把握句子。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 常常能破解作者运用一些警句的真正目的。如有时可以通过理解比喻修辞格的对应关系来理解句子的意思, 既可用本体来解释喻体, 也可以用喻体来解释本体。

(7) 还可以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比如记叙文中的议论句往往起着画龙点睛、揭示记叙文主旨的作用。

实战演练

(一) (2010年江苏无锡卷) 阅读《成功也会成为包袱》, 完成问题。

(1) 伟大的文学家泰戈尔曾经说过:“当鸟翼系上了黄金时, 就再也飞不远了。”这句话形象地说明:暂时的成功有时会给人带来自满自大的消极后果。人们会因为一时的成功而背上沉重的包袱, 停止了不断进取的脚步。

(2) 有史以来, 人类就盼望着有朝一日能飞上月球, 并由此产生了难以胜数的神话传说。因此, 阿波罗登月飞行的成功无疑是划时代的壮举。可是, 登月人埃德温·奥尔德林在获此殊荣之后, 却精神崩溃了。

(3) 埃德温·奥尔德林的悲剧, 主要是由于他对科学进步认识上的局限所导致的。的确, 登月飞行是人类宇航事业破天荒的壮举, 但它绝不是人类宇航科学发展的终点, 而仅仅是起点。退一步说, 就人类登月活动的远景、就人类试图在月球建立生存的另一处基地这一点来说, 埃德温·奥尔德林他们成功的尝试也远远没有结束。如果把登月飞行的成功既看作一项突破, 又看作一项事业的开端, 就不会产生这样无所适从的结果。

(4) 一个人在功成名就之际, 如果只是沉溺于现状, 就会很容易觉得生活乏味空虚, 就像有人说诺贝尔奖对许多作家是“死亡之吻”。既然得到诺贝尔奖的肯定, 许多人就被压得再难以创作。

(5) 其实, 暂时的成功只是对你目前成绩的一个肯定, 它并不代表你的最终成就, 真正伟大的人是绝对不会因此而停止进取的。

(6) 不要让眼前的“成功”成为你前进的包袱, 没有任何成功是永远的。

1. 为什么说诺贝尔奖对于许多作家来说是“死亡之吻”?请谈谈你的理解。 (2分)

(二) (2010年江苏连云港卷) 阅读《母亲石》, 完成问题。

(1) 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 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

(2) 这石其身不高, 约半米;其形不奇, 略瘦长, 平整光滑。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 进藏学佛。他的母亲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旁休息, 西望拉萨, 盼儿想儿。泪水滴于石, 汗水抹于石, 背靠石头小憩时, 体温亦传于石。后来, 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 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 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这实在是一块圣母石。现在每当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 都要以他们特有的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 有的撒一把糌粑, 有的放几丝红线, 有的放一枚银针。时间一长, 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 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 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就是毕加索、米开朗琪罗再世, 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啊。

(3) 我在石旁驻足良久, 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 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而散落着的银针, 发出淡淡的轻光, 刺得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那年我奉调进京, 走前正在家里收拾文件书籍, 忽然听到楼下有“笃笃”的竹杖声。我急忙推开门, 老母亲出现在楼梯口, 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母亲的家离我住地有几里地, 街上车水马龙, 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拄着杖走过来的。我赶紧去扶她。她看着我, 大约有几秒钟, 然后说:“你能不能不走?”声音有点颤抖。我的鼻子一下酸了。父亲文化程度不低, 母亲却基本上是文盲, 她这一辈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小时每天放学, 一进门母亲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肚子饿了吧?”菜已炒好, 炉子上的水已开过两遍。大学毕业后我先在外地工作, 后调回来没有房子, 就住在父母家里。一下班, 还是那一句话:“饿了吧?我马上去下面。”

(4) 我又想起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时候。那年我已是17岁的小伙子, 高中毕业, 考上北京的学校。晚上父亲和哥哥送我去火车站。这是寒假回家时父亲给我讲的。现在, 她年近80, 却要离别自己最小的儿子。我上前扶着母亲, 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我还想起一个朋友讲起他的故事。他回老家出差, 在城里办完事就回村里看老母亲, 说好“明天走”就不见了。然而, 当他第二天到机场时, 远远地就看见老母亲扶着拐杖坐在候机厅大门口。可怜天下父母心, 儿女对他们的报答, 哪及他们对儿女关怀的万分之一?

(5) 我知道在东南沿海有很多望夫石, 而在荒凉的西北却有这样一块温情的望儿石, 一块伟大的圣母石。它是一面镜子, 照见了所有慈母的爱, 也照出了所有儿女们的惭愧。

(有改动)

1. 文章中, 作者为什么要说“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

2. 文章第 (1) 段中说母亲石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第 (2) 段中又说“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 读完全文, 说说你对这两种说法的理解。

(三) (2010年江苏扬州卷) 阅读下文, 完成问题。

忘记玄奘是可悲的

周国平

(1) 在中国历史上, 世界级的精神伟人屈指可数, 玄奘是其中一个。这样一位受到许多国家的人民崇敬的中国人, 今天在自己的国家还有多少人真正知道他呢?

(2) 玄奘不但是一位伟大的行者、信仰者, 更是一位伟大的学者。

(3) 他身上, 有一般中国学者身上少见的执著求真的精神。去印度之前, 他已遍访国内高僧, 详细研究汉传佛教各派学说, 发现他们各执一词, 互相矛盾。用已有的汉译佛经来检验, 又发现译文多模糊之处, 不同译本意思大相径庭。因此, 他才“誓游西方, 以问所惑”, 到佛教的发源地寻求原典。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 就是求取和翻译佛教经典。其中, 取经用了17年, 译经用了19年。他是一个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事的人, 有极其明确的目标, 因而能够不为任何诱惑所动。取经途中, 常有国君挽留他定居, 担任宗教领袖, 均被他坚辞。回国以后, 唐太宗欣赏其才学, 力劝他还俗, “共谋朝政”, 也遭他婉谢。

(4) 超常的悟性加极端的认真, 使玄奘在佛学上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他所翻译的佛经, 在量和质上, 直到1300多年后的今天, 仍无人能够超越。他的佛学造诣由一件事可以看出:在印度时, 戒日王举行著名的曲女城大会, 请他讲大乘有宗学说, 到会的数千人包括印度的大德高僧全都叹服, 无一人提出异议。以访问学者身份成为外国本土文化首屈一指的大师, 这在中国历史上找不出第二个例子。

(5) 世界知道玄奘, 则多半是因为《大唐西域记》。这本书其实是玄奘西行取经的副产品, 仅用一年时间写成, 记述了他所到各地的概况和见闻。西方考古学者根据此书在新疆、印度等地发掘遗址, 皆得到了证实, 可见玄奘治学的严谨。这本书为印度保存了公元7世纪前的古代历史, 如果没有它, 印度的这段历史会是一片漆黑, 没有记录历史习惯的印度人甚至不知道佛祖是印度人。正因为如此, 玄奘之名在印度家喻户晓, 而《大唐西域记》则成了学者们研究印度历史必读的经典。也因为如此, 不但在印度, 而且在日本和亚洲其他一些国家, 玄奘都是人们最熟悉和崇敬的极少数中国人之一。

(6) 今天许多中国人只知道电视剧上那个娱乐化的唐僧, 不知道历史上真实的玄奘, 懂得他伟大的人就更少了。一个民族倘若不懂得尊敬自己历史上的精神伟人, 就不可能对世界文化作出新的贡献。应该说, 忘记玄奘是可悲的。

(选自《闲情的力量》, 有删改)

1.如果把“到会的数千人包括印度的大德高僧全都叹服, 无一人提出异议”中加点的“敢”字去掉, 好不好?为什么? (3分)

参考答案

(一) 《成功也会成为包袱》

1.获得诺贝尔奖会使许多作家沉溺在巨大的荣耀之中, 无法摆脱荣誉的束缚, 不再有努力的方向。 (或:不再有创造的动力。意思对即可。)

(二) 《母亲石》

1.母亲年近80, 我却要离开母亲去外地工作, 表达了我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的内疚和自责。 (意思对即可。)

2. 母亲石“身不高”“形不奇”, 外表平凡, 所以普通;但它又是寄寓了新教派创始人宗喀巴母亲盼儿望儿深情的望儿石, 被请到庙门口接受信徒崇拜, 成为圣母石, 普通的石头被赋予了浓厚的文化内涵, 当然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

(三) 《忘记玄奘是可悲的》

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 篇3

下面结合2007年高考语文试题,运用“减—转—联”三法来解读现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第一,化大为小法——减。所谓“减”是指针对那些结构解说类的句中关键词进行必要解说的一种方法。即通过减除不必解说的字词后,重点解读关键字词,从而化繁为简,快捷理解句子含义。常见的有“减枝叶留主干”和“减次要留关键词”两种形式。例如2007年湖南卷《忆刘半农君》中理解“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的含义时,通过提取主干,我们知道这一句关键是解说两个“憎恶”的含义,联系上下文可推知前者是作者从朋友立场上所产生的关切之情,后者是站在对中国更有益的高度上来要求刘半农的;再联系全文,还可明确作者写“憎恶”刘半农是为了肯定和突出他过去的战绩等。而山东卷《灯火的温情》中怎样理解“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呼唤我归去的灯……”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一题,结合文本审读题意可知,解答此句的关键是“冷”和“一盏呼唤我归去的灯”的含义,不仅要把握表层含义,更要结合全文主旨深挖其深层含义(前者指“孤绝环境下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而冷”,后者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和向往,对人生信念和人格尊严的呼唤和坚守”的思想感情),从而最终形成言简意赅的答案。重庆卷《告别三峡》中“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和北京卷《湿湿的思念》中理解“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等句子含义,均可以如此解析。

第二,虚实相生法——转。所谓“转”是指阅读文章时依据题意,通过转化那些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的表层含义(实)和深层含义(虚)达到解读全句含义的目的。这样的句子往往具有隐含意义(象征、比喻)和附加意义(双关、言外之意、语法意义)。为此,为了准确解读,我们必须整体把握全文,看看作者使用了什么手法来表情达意的,然后联系文章主旨和上下文分析具体形象的象征意义,追寻其背后隐藏的作者的真实意图,从而转化语言,规范答案。例如2007年江西卷《泰山很大》中对“泰山是一面镜子”原因的考查,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解说这句话在文中的比喻义。结合全文尤其是第一段看,不难发现可以将“泰山是一面镜子”原因转化具体的语言为“无论是文人、帝王还是游客,泰山都照出了他们各自的不同:从李杜描绘泰山诗文中,照出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才情、风格和气质;从秦皇汉武的封禅,照出了他们人格夸大面和虚弱面;从作者两次登临,照出了他的偏激和最终安于微小与平常”等。此外全国Ⅰ卷《总想为你唱支歌》中解释“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和“南方的大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的含义也可采用此法分析。

第三,瞻前顾后法——联。所谓“联”是指在针对文章关键句子的理解,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和全文主旨来解读,否则就会离题万里,难以准确解答。例如2007年浙江卷《泰山之思》中找出“‘在我的心目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中‘早已成为’”的依据一题,只要联系上文两段内容和文章主旨就很容易归纳出:一是《述异记》中早就有关于泰山来历的记载,二是历代君王登泰山封禅,三是历代文人墨客对泰山的景仰等等。此外2007年广东卷《泥泞》中考查“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的原因,也可采用这样方法解答。

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篇4

1、掌握《考纲》规定的十八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探究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文言虚词的用法判断。

2、树立语境意识,提高虚词类试题的答题正确率。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考纲解读:

1、考纲对文言虚词的要求是“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常见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2.“在文中”指在特定的语境中,“意义”是就词的内涵而言;“用法”是就其功能亦即词性而言,要知道,词性相同的词,其意义不一定相同,因而在做题时应先确定词性,再判断意义。因此应对文言虚词考查,不能仅靠死记硬背,而是应当通过阅读实践,把虚词放到语境中去把握。考纲形式:

1、选择题,每个选项由两句话组成,其中的一句出自语文课本,要求选出选项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2、文言翻译。第二节 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

一、学习推断方法

(一)、看语法结构

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

①先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④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

(二)、看对应位置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1 ①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②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三)、看特殊标志

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的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

“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至”“至若”“至如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阳楼记》)()“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噫”“呜呼”等。

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是故”表事情的关联,可译为“因此”。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是以”“虽然”“然则”“盖”等。

(四)、看语气表达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

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

① 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卷)()“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② 其真不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③ 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④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

(五)、看具体语境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a)青麻头伏焉()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

b)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语境是交代写文章得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得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c)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得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

d)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

(六)、看删换变化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介词。1998年高考全国卷第17题

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②得全首领以没 ③扈从以行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解答此题,先要确定“以”得词性,然后作具体分析。可采用“删除法”,删除“以”字,例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②③句意表达则不受影响,由此可推断例①④“以”是介词,例②③“以”是连词。再作具体分析,例①“以”表凭借某种身份,例④“以”表动作行为所用得工具,两者的意义不相同。例②③“以”都是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两者的意义完全相同,由此得知正确答案是C。

此题还可以通过“替换法”解答。把四句中的“以”用“而”来替换,例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②③两句意表达不受影响,据此可推断例①④“以”是介词,例②③“以”是连词。

(七)、看句式特点

要准确把握以下句中带点的虚词的用法,可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推断。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是介宾短语后首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③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④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之)”是介宾短语,“与”是介词“和、跟”的意思。⑤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是介词“被”的意思。

A.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B.大王来何操?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C.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D.徐公何能及君也? 何以战?

3.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A.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将军迎曹,欲安所归乎?

C.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D.儿寒乎?欲食乎? 技盖至此乎? 4.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C.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尔其无忘乃父之志。D.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嬴乃夷门抱关者也。5.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C.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D.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6.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示赵弱且怯也。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B.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C.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若属皆且为所虏。D.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五、课堂回顾:

1、收获

2、困惑

六、提升训练(课下作业)

1、(2011北京)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 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

B.昔者,曹子为鲁将兵 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 ..C.使曹子计不顾后 使管仲出死捐躯 ..D.布衣弗友,人君弗臣 今人君论其臣也 .. 【答案】C A转折,却/顺承,就,B 介词,给,替/动词,做;D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

二、方法小结

看语法结构 看对应位置 看特殊标志

看语气表达 看具体语境 看删换变化 看句式特点

三、解答虚词题的思路: ①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②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

③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提醒: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2、(2011广东)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其智能亦自可韬 语其妻曰„„ ..

B.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 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 ..C.令捕之杖毙,弃诸野 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D.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 .. 2

四、课堂演练

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缦立远视,而望幸焉。B.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C.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D.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2.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答案】B(凭,介词/相当于“而”,表顺承。A.他的,代词。C.他,代罗提督。D.将,将近,副词。)

3、(2011湖南).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与“其诗亦怪怪奇奇”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或咎其欲出者 B.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C.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答案】C 【解析】C其:代词,他的,作定语;A代词,那,那个;B代词,他,作宾语;D语气10.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C.公为我献之。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D.我为鱼肉,何辞为?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附四题答案 词,一定,不要。

4、(2011江苏)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持节发仓粟以赈之 作《师说》以贻之B.上贤而释之 令人有大功而击之; C.庄助复为请告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D.尊宠于群臣无二 以勇气闻于诸侯 【答案】B 【解析】A代词,他(们);B连词,表顺承,就/连词,表转折,却; C介词,替。D介词,在。

5、(2011山东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 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故燕王欲结于.君 B.拱手而.问曰 朝济而.夕设版焉 C.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D.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 此亡秦之. 续耳

6、(2010四川)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以.郡更察廉为楼烦长 是时以. 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B.久之乃.得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得赤丸者.斩武吏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疾病且.死 不出,火且.

尽 答案:B 解析:A项都是介词,凭„„的身份。B项前一个是副词,才;后一个是副词,于是,就。C项都是„„的人;D项都是副词,将要。故选B。7.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B.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若毒之乎?„„更若役,复若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8.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C.某所,而母立于兹。若属且皆为所虏。

D.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9.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C.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D.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1.C(C项为代词,你;A、B、D项均为连词,表目的,来。)2.C(C、均为为代词,什么原因。A、动词,呵问;代词,什么原因 B、代词,什么;副词,多么。D、副词,怎么;代词,什么)3.C(A、均为助词,反问语气,吗; B、均为助词,反问语气,吗、呢。C、形容词词尾,助词,„„的样子;相当于介词“于”。D项均为助词,表疑问语气,吗。)

4.A(A、均为副词,表顺承,就、才。B、表出乎意料,竟然;副词,确认判断,是、就是。C、副词,是、就是;第二人称代词。D、表顺承,就、才;副词,确认判断,是。)

5.C(C、均为副词,分别表商婉、期望语气。A、指示代词,其中;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B、人称代词,他;活用为第一人称。D、指示代词,那;音节助词,不译。)

6.A(A项为连词,表并列,又。B、副词,暂且,姑且;副词,将。C、连词,表让步,尚且,还;副词,将。D、连词,表并列,又;副词,将。)

六、答案

7.C(C、动词,像,如;,表假设,如果。A、均为代词,你、你们。B、均为连词,表假设,如果。D、均为代词,你。)8.C(C、名词,处所;介词,与“为”一起表被动。其余为助词,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

9.A(A、表凭借,用来„„的方法;其余表原因,„„的原因。)10.D(D、均为助词,表示疑问或反诘。A、表被动,被;介词,为了。B、动词,形成;介词给;C、介词,替;动词,作为。附:板书设计: 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1.看语法结构 2.看对应位置 3.看特殊标志 4.看语气表达看

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 篇5

Ⅰ 如何掌握文言实词的五大知识点

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前提。学好文言实词,首先要掌握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通假字和特殊实词这五大知识点。

一、多义实词:溯源辨流,紧扣语境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本”的本义就是“树木的根”,“道”的本义就是“路途、道路”。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道”本义为“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为“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如“孟尝君出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词的假借义,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现象。所谓通假字,就是指本应用某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它的现象。

掌握多义实词的方法有: 1.巧记本义引申解

(1)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本义和比喻义。①手足情深,焉能或忘。..本义: 比喻义:

②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本义: 比喻义:

(2)试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试着寻求义项间的联系。①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

.②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③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史记·魏公子列传》)(《指南录后序》)

(《五人墓碑记》)④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清除,废除,除掉,去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⑤爆竹声中一岁除。过去,逝去 .义项间的联系:

点拨

2.紧扣语境推敲解

试写出“黠”字在句中的意思。

(《元日》)(1)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促织》).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齐武成帝子琅琊王,太子母帝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例如:解释下文中加点的“过”的意思。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

二、古今同形异义词:了解词义演变特点

1.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词义,并说明其古今词义的变化特点。(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古义: 今义: 词义变化特点:(2)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 今义: 词义变化特点:(3)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今义: 词义变化特点:

(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 今义: 词义变化特点:

(5)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古义: 今义: 词义变化特点:(6)秋天漠漠向昏黑 ..古义: 今义: 词义变化特点:(7)颜色不少变 ..古义: 今义: 词义变化特点:(8)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古义: 今义: 词义变化特点:

(9)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古义: 今义: 词义变化特点:

(10)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古义: 今义: 词义变化特点:(11)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 今义: 词义变化特点: 精要点拨

古今异义是。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

2.(1)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体会这一特点。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③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④(吴汉)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⑤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统过幹(并州刺史高幹,袁绍甥也),..幹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2007年上海高考题,有删改).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A.博涉书记 ..C.访以当时之事 ..点拨

三、活用实词:找规律、析特点

B.幹善待遇 ..D.可以自娱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名词活用

1.试找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作状语的词,并试着找出名词活用作状语的规律和特点。(1)东犬西吠:

(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3)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5)而相如廷叱之:(6)常以身翼蔽沛公:(7)人皆得以隶使之:(8)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规律和特点:

2.试找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词,并试着找出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规律和特点。(1)①至于君不君,臣不臣: ②二月草已芽: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⑤君子不齿: 规律和特点:

(2)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左右欲刃相如: ③云青青兮欲雨:

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⑤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规律和特点:

(3)①沛公军霸上: ②鹪鹩巢于林:

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④国人不敢言,道路以目: ⑤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规律和特点:

(4)①驴不胜怒,蹄之: ②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④塞者凿之,陡者级之: ⑤填然鼓之: 规律和特点:

(5)①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 ②道海安、如皋: ③大楚兴,陈胜王: ④范增数目项王: ⑤籍吏民,封府库: 规律和特点:

(6)①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②缇骑按剑而前: ③客逾庖而宴:

④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⑤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规律和特点:

点拨 1.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直接作状语的;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经常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合起来引申为“慢慢地、逐渐地”。

2.名词用作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 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中的“礼”,就是“礼遇”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如“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中的“利”,就是“使„„得到利益”的意思。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二)动词活用

3.试找出下列句中动词活用作名词的词,并试着找出动词活用作名词的规律和特点。(1)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2)臣之进退,实为狼狈:(3)钩党之捕遍于天下:(4)去国怀乡,忧谗畏讥:(5)而其见愈奇:(6)不敢复有株治:(7)司马子反渴而求饮: 规律和特点:

点拨

1.动词用作名词

在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的修饰限制,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即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3.动词的为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所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的意思。

(三)形容词活用

4.试找出下列句中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词,看看属于哪一类型,并试着找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规律和特点。(1)穷山之高而止:(2)不耻相师:(3)始指异之:(4)阙秦以利晋:(5)何必劳神苦思:(6)齐彭殇为妄作: 规律和特点: 点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就是“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的意思。

2.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就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四)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5.试找出下列句中数词活用的词,看看属于哪一类型。(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3)其一犬坐于前: 点拨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某个具有数量的事物。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

四、通假字:依据条件,准确判断

1.试分析下列句子中的“兹”是否通假。如通假,试说明其通假理由。①总此十思,宏兹九德。.②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A.父没,或劝之仕 .B.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 .C.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点拨

通假,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对于通假字,除靠平时的积累外,还要依据通假条件,判断该字是否通假。这两个条件为:;②。

五、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特殊实词多关注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今有一人,入其园圃,窃其桃李 ..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判断下列句中有无偏义复词。如有,请指出并释义。(1)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奉使往来,无留北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一般是一个字一个词;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合成词)为主,两个字一个词。但古代汉语中也有特殊现象,存有少量双音节词(即复词),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就是较典型的两类词。

同义复词,是指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相同。如“根本”中“根”“本”都是指“植物长在土里的部分”,“谤讥”中“谤”“讥”都是“批评”的意思。

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而词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虽然它在古汉语中很少,但如果不了解、掌握它,就会成为阅读的障碍。如何掌握呢?一要弄 清两个语素的构成方式——意义上相近或相对,二要结合语境加以揣摩、判断。如“沛公则臵车骑,脱身独骑”中的“车骑”,结合下句则可知偏在“车”义。偏义复词具有临时、动态、借用的性质,一定要借助语境判断。

需要注意的是:同义词连用与偏义复词很相似,而考生要善于把二者区分开来。同义词连用时,其中的每一个实词的意义都有所保留;而偏义复词,是在某一语境下,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失去了。如“无毛羽以御寒暑”(《汉书·刑法志》)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两个句子相比较,前一句中的“寒暑”是偏义复词,偏在“寒”义;后一句中的“寒暑”是两个单音节词,兼有“寒”“暑”的意思,是两词连用。

巧用“一义多词”法,高效记实词

①表示“庄稼收成不好、荒年”的有:凶、俭、歉、饥。②表示“责备”的有:让、过、望、谴、非、尤、咎、责。③表示“赞许”的有:多、称、誉、许、道、与、嘉、褒。④表示“私下、暗暗地”的有:阴、潜、间、私、窃、微、暗。⑤表示“掌管”的有:典、当、知、守、掌、职、执、序、掌、司。⑥表示“去、到、往”的有:之、适、如、造、诣、徂、至、趋。⑦表示“轻视、看不起”的有:小、易、轻、少、鄙。⑧表示“代理”的有:假、行、权、摄、署。Ⅱ 怎样依据语境推断实词的含义

高考不仅考查120个常见实词,还考查许多陌生、疑难的实词的含义,以及常见实词的不常用含义。为此,既要靠平时的积累,又要靠临场推断,且两者要紧密结合。推断有方法技巧,掌握主要推断方法,并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是应对高考文言实词考查的重要策略。

1.对称推断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

即时巩固1(1)充分利用句中加“△”的字来推断加点字的意思。△其庐之入。①殚其地之出,竭.△朱缨宝饰之帽,腰②戴白玉之环。.△始而敬③则思慎终。.△兮,贤不必以④忠不必用。.△车舆,万物殷⑤人众富。.2.语境推断法

主要是利用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语句连贯、相承相接的特点,其意义也是上下连贯、相承相接的 特点来推断实词含义。这是推断最主要的方法。

文言文的语境,有三个层面的理解: 一是。二是。三是。

语境推断法对于我们解读文言文,乃至现代文阅读题来说,都是必要的技能。它不仅有助于推断实词释义选项的正确与否,对解答虚词辨析题、信息筛选题、概括分析题也都有帮助。

即时巩固2(1)利用语境推断法推断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意思,并说出推断过程。

①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诛:讨伐。

(2)利用语境推断法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并说出推断过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布辞之官。(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答: 3.语法推断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1)划分句子成分法

“信义著于四海”(“信义”作主语,可判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烟涛微茫信难求”(状语,确实).“楚王贪而信张仪”(谓语,信任).(2)看搭配

“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之.搭配)“自放驴,取樵炊爨”(2000年高考全国卷),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文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即时巩固3(1)运用语法推断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③吾得兄事之。.④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A.大天而思之大:尊崇,形容词用作动词 .B.因物而多之多:与“少”相对,指数量多 .C.孰与物畜而制之物:把„„当作物一样,名词作状语 .D.思物而物之物:把„„当作物,名词的意动用法 .②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孰与骋能而化之

.C.故错人而思天 .

4.联想推断法

联想推断法有课本联想推断法和成语联想推断法两种。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不少成语源于文言文,因此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即时巩固4(1)利用课本联想推断法,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

听: .联想课文《陈情表》中的句子:听臣微志 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 .C.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 .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①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节选自《荀子·天论》)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骋:施展B.孰与有物之所以成 有:掌握 .错:错误D.则失万物之情 情:本性 .

迫: 壁: 度:

(2)利用成语联想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②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5.字形推断法

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丧失,汉字本身即为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如“樯橹”,“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冷字,但“樯”从木,与“橹”联合成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

另外,“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月”与肉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

即时巩固5 利用字形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3)生而眇者不识日。.(4)平民虽平价不能籴。.6.邻字推断法

文言文中的同义复词实际上是同义复用,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

即时巩固6(1)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2)益跅(tuò)弛,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3)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7.通假推断法(也叫字音推断法)(见前面“通假字”)推断只是推断,不是确定;推断不是万能的,它只是考场上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而且推断方法技巧往往不是单一使用的,而是要综合运用。关键在于平时多积累,不断提高文言文的综合阅读能力。并且,这些推断方法技巧需要运用娴熟,能内化为一种习惯,方可有效、高效,在考场上“过关斩将”。

文言虚词必须掌握的三大知识点

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范畴,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兼词等;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义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能说哪一个词一定是虚词,它在有些语境中也会作实词的。

一、《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虚词:牢牢掌握(一)高频虚词:以、而、之、其、于、为 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以”的意义和用法。①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殽之战》).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③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④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⑤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⑥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指南录后序》).⑦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⑧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⑨欲以客往赴秦军(《魏公子列传》).⑩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⑪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⑫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⑬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⑭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2.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而”的意义和用法。①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荆轲刺秦王》).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⑧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3.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之”的意义和用法。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⑤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⑥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⑦宋何罪之有?(《公输》). ⑧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⑨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⑩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⑪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4.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其”的意义和用法。

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③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④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⑤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⑦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⑧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5.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于”的意义和用法。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③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④而耻学于师(《师说》).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⑥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⑦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⑧至激于义理者不然(《报任安书》).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为”的意义和用法。①为吾子之将行也(《殽之战》).②慎勿为妇死(《孔雀东南飞》).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④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⑤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⑥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⑦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⑧草木为之含悲(《〈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二)常见虚词:何、乃、且、若、所、焉、因、则、与、乎、也、者 7.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何”的意义和用法。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⑤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8.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乃”的意义和用法。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③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张衡传》).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⑤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9.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且”的意义和用法。①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逍遥游》).②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报任安书》).③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④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⑤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⑥且何谓阁子也?(《项脊轩志》).⑦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⑧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10.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若”的意义和用法。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殽之战》).②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④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⑤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1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所”的意义和用法。①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②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12.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焉”的意义和用法。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②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13.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因”的意义和用法。①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②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④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⑤侯生因谓公子曰(《魏公子列传》).⑥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⑦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14.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则”的意义和用法。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②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15.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与”的意义和用法。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②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赤壁赋》).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庄暴见孟子》).④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⑤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1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乎”的意义和用法。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⑤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17.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也”的意义和用法。①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④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⑤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18.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者”的意义和用法。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塞翁失马》).②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登泰山记》).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④何者?上下之分也(《史记·儒林列传》).⑤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⑥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明夷待访录》).⑦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庖丁解牛》).

二、常见副词:适当积累 19.解释下列句中“曾”的意思。(1)曲罢曾教善才服: .(2)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20.解释下列句中“固”的意思。(1)人固有一死: .(2)斯固百世之遇也: .21.解释下列句中“比”的意思。(1)比至南郡,而琮已降: .(2)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2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2)且相如素贱人: .(3)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4)仆诚以著此书: .(5)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加 .(6)而卒莫消长也: .(7)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

三、特殊虚词:数量虽少,不可忽视(一)复音虚词

2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且夫:句首助词,引出下文议论,况且、再说 .. B.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奈何:怎么办 ..C.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以为:认为 ..D.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然而:这样却 ..24.对下列句子中固定结构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是故:因此 ..②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独„„哉:“只是„„吗” ..③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谓„„曰„„:“对„„说„„” ..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何„„为:“为什么„„呢” ..⑤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将军之谓也之谓也:„„的称谓 ...⑦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认为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②④⑤⑥D.③④⑥⑦(二)兼词

25.说出下列句中“焉”的意义。

①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26.说出下列句中“诸”的意义。①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②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③(孟子)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④人孰敢不听而化诸? .27.说出下列句中“盍(曷)”的意义。①盍各言其志? .②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

在翻译中落实虚词翻译之巩固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邻之人有鸡夜鸣,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已而谓予曰:“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曰:“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曰:“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故..书之以为言默戒。..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越数日: .(2)吾家之鸡或夜鸣: .(3)人何与焉: .(4)若夫时然后鸣: .(5)则人将赖汝以时夜也: .(6)人之言默: .(7)未可言而言: .(8)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2012·江西)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彻里,燕只吉台氏。二十三年,奉使江南。时行省理财方急,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彻里曰:“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遽止之。还朝以闻,帝嘉纳焉。

进拜御史中丞,俄升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汀、漳剧盗欧狗久不平,遂引兵征之,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有降者,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曰:“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今既来归,即为平民,②吾安忍罪汝。其返汝耕桑,安汝田里,毋恐。”他栅闻之,悉款附。未几,欧狗为其党缚致于军,枭首以徇,胁从者不戮一人,汀、漳平。(选自《元史·彻里》,有删改)注 ①学田:旧时办学用的公田。②他栅:其他营寨。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2·四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贺钦,字克恭,„„成化二年以进士授户科给事中。因亢旱上章极谏,复以言官旷职召灾,自劾求退。会陈献章被征来京师,钦听其论学,叹曰:“至性不显,真理犹霾,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即日上疏解官去,执弟子礼事献章。既别,肖其像事之。其学专读《五经》、《四书》、小学,期于反身实践,主敬以收放心。有来学者,辄辞之曰:“己尚未治,何以治人?”既而从游者甚众,磨砻淬厉,成其器业。如是者十余年,虽不出户庭,而达官贵人闻风仰德者,莫不躬拜床下。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既而从游者甚众,磨砻淬厉,成其器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 篇6

(十五)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45分钟,共99分)

1.与“相夫教子”的“相”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杂然相许 B.伯乐学相马

C.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2、对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生病)矣

B、大小之狱(监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怠慢)

D、臣知欺大王之罪当(判罪)诛

3.与“相夫教子”的“相”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杂然相许B.伯乐学相马C.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4、下列加点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舍(shě)相如广成传舍(zhuàn shâ)

B、超乘(shâng)者三百乘(shâng)C、朝(cháo)服衣冠 入朝(cháo)见威王

D、请数(shù)公子行日 数(shuò)吕师孟叔侄为逆

5、下列加点的字,表示被动的一项是()A、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B、见其二子焉

C、图穷匕首见

D、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6、下列加点的字不表示“去”“往”的意思的一项是()。A、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

B、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 C、迷不知吾所如

D、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7、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B、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C、胡瞻尔庭有县兮 D、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8.与“迁客骚人”的“迁”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战、守、迁皆不及施B.终继五国迁灭,何哉C.再迁为太使令D.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9.与“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的“请”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强国请服,弱国入朝B.事急矣,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C.乃置酒请之D.乃请宾客,约车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 10.与“穷兵黩武”的“穷”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B.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C.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D.人穷则反本 11.“去”与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欲呼张良与俱去B.西蜀之去南海C.公然抱茅入竹去D.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12.与“劝学”的“劝”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桑B.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 C.劝秦王显岩穴之士(隐居之士)D.时周瑜受使至鄱番阳,肃劝权召瑜归 13.“却”同今义表转折的一项是

A.相如因持璧却立B.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C.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D.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14.与“权将如吴”(《三国志》)的“如”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B.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C.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15.与“若入前为寿”的“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B.天若有情天亦老

C.失法离令,若死,我死D.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16.与“汝先行,吾善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素善留侯张良B.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C.善刀而藏之D.善万物之得失,感吾生之行休

17.与“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的“少”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B.太后之色少解 C.世俗共短儒生,儒生之徒亦自相少D.少不更事 18.与“跋山涉水”的“涉”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楚人有涉江者B.驱中国之众远涉江湖之间

C.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东D.涉猎广泛,学贯中西 19.与“数不胜数”的“胜”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B.刑人如恐不胜C.予观乎巴陵胜状D.喜不自胜 20.与“博闻强识”的“识”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相逢何必曾相识B.鄙夫寡识C.款识清楚,标价明白D.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21.与“实事求是”的“是”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觉今是而昨非B.是又在六国下矣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D.唯予马首是瞻

22.与“无所适从”的“适”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B.适得其反C.适为虞人逐D.予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23.与“罄竹难书”的“书”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B.乃丹书帛曰“陈升王”

C.王右军书,飘如浮云,矫若惊龙D.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24.与“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孰”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C.孰能无惑D.寒暑易节,而五谷以孰 25.与“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属”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B.属予作文以记之 C.在骨髓,司命之所属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6.与“数见不鲜”的“数”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胜负之数,存亡之理B.范增数目项王 C.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D.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27.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说尽心中无限事B.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C.秦王大说,犒赏三军D.范增说项羽曰 28.与“金城汤池”的“汤”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B.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C.臣侍汤药,未曾废离D.臣请就汤镬

29.与“窃窃私语”的“私”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B.乃私见张良C.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D.丹不忍以己之私 30.与“素不相能”的“素”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B.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C.彼君子兮,不素餐兮D.素善留侯张良

31.与“涕泗横流”的“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B.士皆垂泪涕泣 C.临表涕零,不知所言D.目泪下,鼻涕长一尺

32.与“徒劳无功”的“徒”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B.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C.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D.免冠徒跣,以头抢地 33.与“亡命天涯”的“亡”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D.今沛公有急,亡去不义

参考答案

1.答案:D,辅助。A称代“他”。B观察,审查。C互相 2.D 3.答案:A暗中,暗地里。B水的南面。C阴影,树荫。D阴险 4.B 5.D 6.B 7.A 8.答案:D,放逐。A迁移。B改变。C升官

9.答案:B,请让我。A请求。C邀请,宴请。D邀请,约请 10.答案:C,竭尽。A不得志。B穷冬,严冬。D困窘,处境困难 11.答案:C,前往,到。A离开。B距离。D除去,减掉 12.答案:A,奖励,鼓励。B受到鼓励。C劝说。D劝说 13.答案:D,但是,可是。A退。B还,再。C回头 14.答案:B,到,往。A如果。C像。D把„„怎么办

15.答案:C,你。A像,如。B如果。D若夫,句首语气词,至于说到„„

16.答案:B,做好,处理好。A友好,亲善。C通“缮”,修治,揩拭。D喜欢,羡慕 17.答案:C,轻视。A渐渐。B稍微。D年轻

18.答案:A,渡过。B进入,到。C经历,经过。D阅览

19.答案:B,尽。A能承受,经得起。C优美的,好的。D能承受,经得起 20.答案:D,记。A认识,懂得。B知识,见识。C标记

21.答案:A,正确。B这。C与“故”连用,译为“因此”。D宾语前置标志,无实义 22.答案:D,到,往。A出嫁。B刚好,恰好。C刚才 23.答案:B,写。A书籍。C书法。D文字

24.答案:C,谁。A通“熟”,仔细。B与„„相比,谁更„„。D通“熟”,成熟 25.答案:D,类。A连缀。B通“嘱”,嘱咐。C掌管。26.答案:B,多次,屡次。A命运。C法则,规律。D列举

27.答案:C,通“悦”,高兴,愉悦。A讲述。B言论,说法,主张。D劝说 28.答案:D,沸水。A通“烫”,用热水焐。B大水急流之态。C汤药 29.答案:B,暗地里,秘密地。A偏爱。C私自。D私利,私事 30.答案:D,一向。A白色生绢。B白色。C白白地 31.答案:A,眼泪。B哭泣;C流泪;D鼻涕

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 篇7

一、提供阅读背景, 指导学生多阅读感悟, 帮助理解

在教学某一阅读段的过程中常会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这时教师就应为学生铺设背景, 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体悟。如,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 “笑谈‘碰壁’”这个故事主要是抓住人物的对话展开的。文中“你想, 四周黑洞洞的, 还不容易碰壁吗?”是一个教学难点。我先让学生自由读, 再分角色读。经过学生阅读后我提问学生“碰壁”一词的含义, 在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时, 进行相关背景的补充, 从而一步步地使学生理解到碰壁是指鲁迅先生受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 教师的补充让学生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二、深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以便从表面深入到文本内部, 增强理解

某一篇文章或是某一段落都涵盖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 以深刻理解作者的言说意旨。如, 《生命生命》一文中:“虽然生命短暂, 但是, 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 我下定决心, 一定要珍惜生命, 决不让它白白流失, 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这样的文字究竟出自一位怎样的作者笔下, 她为何在如此平凡的小事中能获得生命的启迪, 进而发出生命的宣言?笔者细细思考, 尝试在如下品读处链接:

1.在感悟“飞蛾绝境求生”事例后, 提出问题, 作者为何会对小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发出如此震撼和慨叹?链接杏林子的病痛资料, 感受作者从绝境中求生的飞蛾身上给予力量, 不断地鼓舞自己。

2.在感悟“瓜苗困境生长”事例后, 再次追问, 作者为何会对小瓜苗的生长如此震撼和慨叹?请学生结合杏林子的处境谈谈, 感受她不怨天尤人, 不向命运屈服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3.在阅读“静听心跳”理解“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 也可以白白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 我必须对自己负责”时, 链接杏林子的写作成就, 诠释她是怎样好好使用生命的, 启迪学生追求生命的更高境界!

如此的阅读感悟, 不仅引导学生沉潜在作者的语言文字中, 还透过文字看到了背后的那个人、那颗心。这样就真正读懂了文, 读懂了作者想要言说的意旨。

三、与原文相结合, 引导学生深入其境, 透彻理解

在选入教材中的阅读作品中, 大部分都经过了删改、变动, 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短小精悍的文本, 这也是为了迎合学生的认知程度及理解水平。但有时这恰恰是我们深入解读文本, 理解含义深刻语句时遇阻的原因之一。因为没有原文当时的具体情境, 学生读这些含义深刻的语句就会浅尝辄止, 难以感同身受。这时, 就很有必要链接原文, 引导学生进入彼情彼景中, 去理解感受, 深入体会这些的语句的准确内涵。

四、与现实生活相统一, 积累学习经验, 促进理解

中、高年级学生的思维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但形象思维仍是中年级学生的主要思维特点。这一时期, 学生意识中存有许多现象经验, 是他们深入理解文本语言的宝贵资源和重要凭借。在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时, 如能及时链接学生的生活, 与其在头脑中积累的具体现象经验链接, 及时打通陌生化与熟知世界的通道, 必能有效促进学生对“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

总之, 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深刻含义的句子, 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意图, 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体会文本, 从而更加深入地去理解, 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曹佩.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探索[J].学周刊, 2015 (02) .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篇8

例1 (2012届南京市、盐城市高三一模)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且今魏氏之卒,近在淮次,一军未测去就,惧有异图。

(2) 及辅政,招令出都,将大用之。

(3) 及高祖围郢城未下,颖胄遣卫尉席阐文如高祖军。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同学们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要注意各句的采分点:(1) “次”“去就”“异图”,语意表达通顺。“去就”可以译为“离开留下”“去向”“行动”等。(2) “及辅政”“大用”,语意表达通顺。(3) “及……未下”“如”,语意表达通顺。

答案 (1) 况且现在北魏的军队靠近在淮河边驻扎,全军的去留无法预测,恐怕有别的图谋。(2) 等到(齐明帝)辅佐朝廷政务时,招令(夏侯详)一同出城,准备重用他。(3) 当高祖率军围攻郢城却久攻不克时,颖胄派遣卫尉席阐文到高祖军中去。

例2 (2012届苏州市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公尚壮,上三留,奚去之果?

(5) 亲戚之不仕与倦而归者,不在东阡在北陌,可杖屦来往也。

(6) 满三月,无妻子之请者,尽没有之。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同学们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要注意各句的采分点:(4) “壮”“果”,疑问句式。(5) 定语后置,“不在……在……”,“杖屦”活用为动词,语意通顺。(6) “妻子”“请”“没”。

答案 (4) 您的身体还很强壮,当今皇帝多次

挽留您,(您)为什么坚决要辞官呢?(5) 那些不做官和厌倦官场生活回到故乡的亲友,不在东郊就在北郊,大家可以拄着拐杖穿上鞋子互相往来。(6) 满三个月,没有妻子儿女询问认领的,全部没收充公。

从以上六个例句我们可以看出,文言文翻译为讲究字字落实,有一定的翻译技巧:

一是要尽可能地把原文的单音词,对应地翻译成以这个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如(1)句中,“且”——况且、“近”——靠近、“测”——预测、“图”——图谋,六个例句中比比皆是。

二是保留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国号、年号等,可以保留不译。如(3)句中,高祖、郢城、颖胄、卫尉、席阐文等。

三是古今说法不一的词,将古代的换成现在的说法。如(1)句中,“次”——驻扎、“惧”——恐怕;

(3)句中,“未”——没有、“如”——到;(4)句中,“果”——坚决等,这类词最需要平时的积累。

四是在不影响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可以删除原文中的某些词语,像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有的结构助词、偏义复词中的陪衬语素,如(5)句中的“也”“之”等。

五是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文言倒装句的语序,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互文见义句等,如(5)句中“亲戚之不仕与倦而归者”就是一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将“不仕与倦而归者”调到“亲戚”的前面做定语。

六是增补原文省略句中被省略,而现代汉语中又不能省略的部分,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如(2)句“及辅政,招令出都”中的“及‘谁’辅政”“招令‘谁’出都”等。

此外,在翻译句子时有些句子无法直接翻译,要采用恰当的意译。比如翻译具有比喻、借代、互文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时,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手法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如“缙绅”是用做官的人的特征来代替做官的人,翻译时把“缙绅”所替代的内容翻译出来就行了。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除了技巧外,最关键的是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只看

句子就匆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一定要带回文中,联系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敲,省略的成分也要根据上下文补充完整。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文言文翻译的句子往往是有规律的,我们要揣测命题人选择的那些句子的本身特点,它们往往带有重要的语法现象。

像上面那些例句,有的是一些词类活用,如(3)句中“未下”的“下”,方位名词活用做动词“攻下”,(5)句中“杖屦”,名词活用作动词“拄着拐杖穿上鞋子”;有的是古今异义,如(5)句中的“亲戚”是包括父母在内的“亲人”“亲友”的意思,

(6)句中的“妻子”是“妻子儿女”的意思;有的是一些重要的实词,如(1)句中的“次”、(3)句中的“如”、(4)句中的“果”等;有的是一些重要的句式,如(2)句中的省略句、(4)句中的疑问句、(5)句中的定语后置句等。

这些语法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积累性的——实词方面的通假字、重要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虚词方面的重要虚词、固定结构;第二类是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和各类句式。为此,必须将上述两大类八个方面列为复习重点,并加以重点强化和灵活应用。

现 场 练 兵

阅读下面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金陵女子

沂水居民赵某,以故自城中归,见女子白衣哭路侧,甚哀。睨之,美;悦之,凝注不去,女垂涕曰:“夫夫也,路不行而顾我!”赵曰:“我以旷野无人,而子哭之恸,实怆于心。”女曰:“夫死无路,是以哀耳。”赵劝其复择良匹。曰:“渺此一身,其何能择?如得所托,媵之可也。”赵忻然自荐,女从之。赵以去家远,将觅代步。女曰:“无庸。”乃先行,飘若仙奔。至家,操井臼甚勤。

积二年余,谓赵曰:“感君恋恋,猥相从,忽已三年。今宜且去。”赵曰:“曩言无家,今焉往?”曰:“彼时漫为是言耳,何得无家?身父货药金陵。倘欲再晤,可载药往,可助资斧。”赵经营,为贳舆马。女辞之,出门径去,追之不及,瞬息遂杳。

居久之,颇涉怀想,因市药诣金陵。寄货旅邸,访诸衢市。忽药肆一翁望见,曰:“婿至矣。”延之入,女方浣裳庭中,见之不言亦不笑,浣不辍。赵衔恨遽出,翁又曳之返。女不顾如初。翁命治具作饭。谋厚赠之。女止之曰:“渠福薄,多将不任;宜少慰其苦辛,再检十数医方与之,便吃著不尽矣。”翁问所载药。女云:“已售之矣,直在此。”翁乃出方付金,送赵归。

试其方,有奇验。沂水尚有能知其方者。以蒜臼接茅檐雨水,洗瘊赘,其方之一也,良效。

(据《聊斋志异》铸雪斋抄本)

(1) 我以旷野无人,而子哭之恸,实怆于心。

(2) 赵曰:“曩言无家,今焉往?”

(3) 居久之,颇涉怀想,因市药诣金陵。 

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参考答案】

(1) 我因为这旷野无人,而你又哭得这样伤心,实在让我心酸。(要点:“以”“子”“恸”“怆”)

(2) 赵某说:“你先前说没有家,如今要到哪里去呢?”(要点:“曩”“焉”,“今焉往?”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3) 又过了好久,赵某很想念这女子,于是买了一批药材去了金陵。(要点:“久之”“因”“市”“诣”) 

(下转第10页)



(上接第9页)

【译文】

沂水居民赵某,有一天从城里办事归来,见一位穿白衣的女子在道旁哭泣,甚为哀痛。瞥了一眼,见这女子长得很美,赵某十分喜爱,定定地瞅着她,不动地方。女子泪流满面道:“先生啊,你不往前走,管我干什么呀!”赵某说:“我因为这旷野无人,而你又哭得这样伤心,实在让我心酸。”女子说:“丈夫死了,无路可走,正为此而哀伤。”赵某劝她挑选一个好丈夫再嫁,女子说:“我这样一个孤苦伶仃的女人,还有什么可挑选的,如果能找到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人,当一个小妾也行啊!”赵某欣然自我推荐,女子愿意跟他走。赵某说离家太远,要去雇车马代步。女子说:“不用。”并且领先起步,飘飘摇摇如仙人般迅速。

女子到了赵某家,操持家务十分勤劳。

过了两年多,女子对赵某说:“为了感谢你对我的眷恋之情,所以不顾自己丑陋跟随了你,不觉已过了3年,如今应该是我离去的时候了。”赵某说:“你先前说没有家,如今要到哪里去呢?”女子说:“当时是随便乱说的,我怎么没有家呀!我父亲在金陵城卖药,你如想和我再见,可运一些药去,我们可帮助你一些钱。”赵某为女子离去作了些准备,租了车马。女子说不用,出门径直走了,赵某追也追不上,不一会影子都不见了。

又过了好久,赵某很想念这女子,于是买了一批药材去了金陵,把货寄放在旅店,到街市上去寻访。忽然,被药店里一位老翁看见,说:“我女婿来了。”把赵某请进店中。女子正在院子里洗衣服,见了赵某不说话也不笑,继续洗衣。赵某很生气,马上就退出院外,老翁把他强拉回来,那女子仍和刚才一样毫无表示。老翁让女子做饭摆酒,并打算赠给一份厚礼。女子制止老翁道:“他这人福气薄,给多了他承受不起,应当慰问慰问他的辛苦,再拣十几副药方给他,这就够他吃用不尽了。”老翁问赵某运来的药在哪儿,女子说:“已经替他卖了,钱在这里。”老翁于是把药方和药钱都给了赵某,送他回家。

赵某一试这些药方,有奇效。沂水县还有知道这些药方的人。用捣蒜臼接茅草屋檐下的雨水,洗身上的瘊子,是其中一方,效果很好。

(作者:徐承平,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

上一篇:描写月亮的唯美文案下一篇:要开学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