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学探究的再理解(精选6篇)
郭金华
科学课改革经历了认识、实践、接受的过程,科学教师从不知道科学课如何上到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方法,创设探究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投入到实验探究、观察、记录、讨论之中。这种转变,让我们觉得科学课改革有了全新的发展。科学探究的几个基本过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收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也深入人心,科学教师对这些环节的掌握与实践也有了质的飞跃,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科学教师能根据实际选择全过程的探究环节或部分探究环节,探究学习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但是什么样的探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我直到参加了关于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修订的培训学习后才明白。用2个例子说明: 案例一:《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案例,现摘录如下:
去年,我们这里流行鸡瘟,我家的鸡也死了10只、、、、、、我发现鸡群中有几只鸡特别有精神,一点也不打蔫。(提出问题)这引起我极大兴趣、、、、、、这几只鸡经常跑到菜地里去觅食,我发现韭菜有鸡啄过的痕迹。难道韭菜对预防和治疗鸡瘟有作用?(假设和预测)。我选两只病鸡作为试验对象、、、、、、一小把韭菜搓成丸,一天分3次定时定量给两只病鸡喂药。(制定计划)、、、、、、第四天发现鸡有了一些精神,继续喂上3天,病鸡活泼起来了,把三只病鸡和3只无病的鸡分别进行试验,并做了观察记录(搜集整理信息)、、、、、、结果病鸡痊愈了。这说明韭菜确实能防治鸡瘟。(思考与结论)、、、、、、、乡亲们都按我的方法进行,效果十分理想(应用并进一步验证)。
分析:案例中也包含了探究的几个步骤:提出问题、假设和预测、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搜集整理信息、应用并进一步验证。
但是,这不是一个探究式科学教育的过程!?
原因:
1、提出的问题不是一个明确的科学问题:(1)鸡生的是什么病?(2)韭菜中的什么成分治好了鸡的病?
2、所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没有运用科学、准确的语言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3、作为探究式科学教育,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而且这种学习是在一个有教师和学生互动、学生和学生互动的过程和环境中实现的,不是关起门来一个人做的小科技实验。●案例
二、来自“做中学”教育实验中的一个实例。
蜗牛喜欢吃什么
教师设计了一些活动,把学生带入了情境。学生首先观察了蜗牛的特点,寻找蜗牛住所,在班级里饲养了蜗牛,孩子们纷纷从家里带来了食物喂蜗牛。于是,有的孩子提出问题:蜗牛喜欢吃什么东西?这时,老师组织了下面的专题探究。
教师引导孩子们猜想。“蜗牛喜欢吃什么”,孩子们提出了很多食物,如菜叶、花、水果等。
教师提示孩子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猜想。之后鼓励孩子们按自己的猜想给蜗牛喂食,看蜗牛喜欢吃什么和不喜欢吃什么。
孩子自己验证,认真观察蜗牛进食的过程,并用符号或是归类画图来记录。活动一段时间后,教师组织了交流和集体分享,老师帮助孩子们起汇总实验中的发现:“你都喂了蜗牛什么吃的?”“哪些东西蜗牛吃了,哪些东西没吃?”“你觉得蜗牛不喜欢吃什么样的东西?”“你们的发现都一样吗?”“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教师引导孩子们整理各个人的发现,汇总成班级的结果。
孩子们知道了生物要维持生命都需要吃食物。生物有它们喜欢吃的食物和不喜欢吃的食物,还有它们不吃的食物。
孩子们经历了提问、猜想、实验、观察、记录、讨论、表达的互动过程。孩子们又提出了新的问题:“蜗牛吃什么颜色的食物就排泄什么颜色的粪便吗?”教师引导孩子们联系自己的情况,继续探究。
分析:在进行本案例教学时,教师已和孩子们做过科学活动的准备,教室里饲养了蜗牛,将孩子们引入场景后,很自然地提出了探究的问题,“蜗牛喜欢吃什么”?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孩子们可以依据自己的生活实践,提出许多不同的猜想。随后他们动手自己来验证,进行集体讨论和汇总-----观察和记录伴随着整个探究过程。
在具体办理审查逮捕案件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关于逮捕证明标准难以把握的一些困惑, 现结合司法实践, 谈一下笔者对逮捕证明标准的理解。
一、如何理解“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
逮捕必须具备的一个前提就是“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 该表述是对证明标准的原则性规定, 但在司法实践中, 这一原则性规定, 缺乏可操作性。首先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如何理解不一致, 它是指已经查证属实的事实?还是一种证据事实?其次对有证据证明要不要有证据种类上的限制?证据的证明力强弱有没有要求?如果证据都是间接证据, 在没有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能否认为“有证据证明”?是不是只要有证据, 不管是直接证据还是间接证据, 都可以对犯罪嫌疑人实施逮捕?法律对此没有明确规定。
其中“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 是指同时具备下列情形:1.有证据证明发生了犯罪事实;2.有证据证明该犯罪事实是犯罪嫌疑人实施的;3.证明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证据已有查证属实的。审查逮捕证据标准的层级介于起诉标准与审查逮捕受案标准之间。按照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 在不同的诉讼阶段, 证明的标准可以有所不同。立案侦查的证明标准是“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逮捕的证明标准是“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移送起诉、提起公诉和作出有罪判决的证明标准都是“证据确实充分”。
作为侦查阶段的一项强制措施, 逮捕所要求的证据标准, 不同于审查逮捕的受案标准, 也有别于起诉标准、法院的定罪标准, 更非公安机关的立案条件, 而是低于起诉标准、高于审查逮捕的受案标准。
实践中, 既不能以立案侦查的证据标准简单作出逮捕的决定, 也不能以起诉的证据标准作出不予逮捕的决定。“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是指有证据证明发生了犯罪行为, 有证据证明该犯罪行为是犯罪嫌疑人所实施, 证明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证据已经查证属实。此时所指的不单单是一种证据事实, 而是已经查证属实的事实。有证据不是指有一个证据, 而是有基本的证据、起码的证据, 即证据能够证明客观存在的犯罪结果是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所致。
在审查逮捕环节, “逮捕”作为刑事诉讼中最为严厉的强制措施, 其适用是受到严格限制的, 除了犯罪嫌疑人的确存在逮捕的必要外, 还要求犯罪嫌疑人涉嫌犯罪的可能性达到一定的程度, 而这种判断需要以证据为基础, 来确定其是否达到了逮捕证明标准, 这就是逮捕的证明标准。
现行逮捕证明标准的模糊性导致侦查机关对证明标准的理解与检察机关有着明显的错位。即侦查机关对报捕条件的标准较低, 初步认定构成犯罪就提请逮捕, 而检察机关则对批捕的审查标准较高, 必须达到能作有罪判决的程度才能作出批捕决定;部分侦查机关认为案件能捕就能诉, 能诉就能判, 而一些检察机关主要将逮捕作为保障刑事诉讼顺利进行的一种手段, 也是为了进一步收集证据而采取的措施。这种理解错位产生的后果是侦查机关在对犯罪嫌疑人执行逮捕后就怠于继续努力收集、完善、充实证据, 而批准逮捕的检察机关则期待侦查机关进一步收集完善证据, 以证明在审查逮捕阶段尚未充分证明的案件事实。以致司法实践中常常出现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材料只是比移送审查逮捕时增加了一个宣布逮捕的笔录, 证据则仍然是移送审查逮捕时的证据, 在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内, 侦查机关并没有进一步收集到有价值的证据, 或者根本就没有认真积极地去收集。在这种情况下, 一旦审查起诉部门认定起诉证据不足, 即使勉强起诉, 法院也极有可能作出无罪判决。此时就会出现捕后撤案、不起诉或作无罪判决的情况, 从而严重影响逮捕案件的质量, 也使检察机关陷入尴尬的境地。
从司法实践看, 因《刑法》规定的各个具体罪名的犯罪构成不同, “有证据证明发生了犯罪事实”的证据要求需要重点审查的內容也不同。因此, “有证据证明发生了犯罪事实”的证据要求, 属于各具体罪案审查逮捕证据参考标准研究的范围。除此之外, 对于“有证据证明某犯罪事实系犯罪嫌疑人实施的”和“证明犯罪嫌疑人实施某犯罪行为的证据已有查证属实的”这两个条件, 各个具体罪案需要重点审查的内容和要求则大致相同, 所以可以作为通用证据参考标准进行研究.比如, “有证据证明某犯罪事实系犯罪嫌疑人实施的”, 实践中重点审查以下几个方面: (1) 显示犯罪嫌疑人实施某犯罪的视听资料; (2) 被害人的报案、控告、辨认等; (3) 犯罪嫌疑人的供认; (4) 证人证言及辨认笔录; (5) 同案犯罪嫌疑人供述及辨认笔录; (6) 对犯罪嫌疑人实施某犯罪遗留在犯罪现场、犯罪工具、犯罪对象上的指纹、足迹等所做的鉴定; (7) 在犯罪嫌疑人身边、住处或其他相关地方发现的赃款赃物及提取笔录; (8) 犯罪嫌疑人对犯罪地点的辨认笔录; (9) 其他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实施某犯罪的证据等等。
另外, 对于具体案件, 罪案的审查逮捕证据标准的体例, 包括两大部分, 一是关于某罪的法律依据和犯罪概念;二是在认定“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时需重点审查的证据。
1. 法律依据和犯罪概念。
法律依据是指行为人的行为触犯的刑法法条, 犯罪概念是指行为人的行为所触犯的罪名的概念, 如盗窃罪的审查逮捕证据参考标准, 就表述为“盗窃罪, 是指触犯《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秘密窃取公私财物, 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
2. 认定“有证据证明发生了犯罪事实”需重点审查的证据。
“有证据证明发生了犯罪事实”应重点审查的证据, 根据司法实践中某罪在证据上的表现形态进行了列举, 其中既有根据所涉嫌犯罪的特点, 侦查机关需要收集的证据种类等方面的内容, 也有侦查人员如何依照《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从事证据收集工作等取证方面的要求。但需要指出的是, 在每一类需要重点审查的证据中, 既不要求每个案件都必须具备 (事实上也不可能) , 也不要求必须具备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 也没有对证据的证明力大小进行预先的设定。
二、如何界定有无逮捕的必要
“无逮捕必要”是检察机关经审查认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虽然已涉嫌犯罪, 可能被判处管制、拘役、独立适用附加刑, 或者虽然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 但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时而作出不予逮捕的理由。“无逮捕必要”作为检察机关行使逮捕权的依据之一, 司法实践中存在一定的误区。由于有无逮捕必要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客观标准, 在实际运用中全凭检察机关办案人员的主观判断。在现实生活中, 报请逮捕的侦查人员大多数是“有罪即报”, 而检察机关的逮捕标准也大多是“有罪即捕”。判断犯罪嫌疑人有无逮捕必要, 关键是要掌握一个“度”的问题, 即判断犯罪嫌疑人的人身危险性和社会危险性存在程度的问题。
在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过程中, 更应该准确把握有无逮捕必要的问题。因为在职务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几乎都是国家工作人员, 他们大多数都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 受过一定的教育, 拥有稳定的工作和住所等。一般来讲, 他们犯罪后都会真心悔过, 从人身危险性的角度来说, 与其他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相比, 人身危险性较小, 因此, 在审查逮捕时, 为了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 我们有必要将犯罪嫌疑人的各种背景进行综合分析, 从而决定有无逮捕必要。
摘要:逮捕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最为严苛的强制措施, 对于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限制最为严厉、震慑力最强, 对于调查取证工作的开展和惩治犯罪也非常有效。但是, 一旦违反了法律规定的逮捕条件, 出现了错捕, 就有可能侵犯公民的合法权利, 使得司法机关的公信力削弱, 给国家的司法资源造成浪费。因此, 准确理解和适用逮捕条件对于司法机关的逮捕工作是十分有益的, 可以促进刑事司法的公正和高效。
关键词:逮捕条件,证据,证明标准
参考文献
[1]杨振江.审查逮捕证据参考标准[M].群众出版社, 2007年11月.
【摘要】本文针对学生对英语阅读理解文章运用不充分,知识衔接和拓展不到位的情况,提供了几种对英语阅读理解文章进行再利用的方式,以期能够对学生概括能力、联想能力、发散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的提升有所导向。
【关键词】思维导图;关键图片;阅读链接;档案袋
一、背景
英语阅读理解的文章在全国统一考试中有四篇,分值45分,比重不可谓不大。平时我们对这类文章一贯的运用方法则是限时阅读: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并运用相应的阅读技巧完成选项的选择,只要学生能准确选出选项即可,再最多则就是让学生精读这篇文章,然后圈画出学生应掌握和落实的相应知识点即可,然后这篇文章就算被利用完了。其实在倡导对英语文章进行精细化阅读的今天,一篇英语阅读理解的文章,完全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加工处理进行再利用。
建构主义学者布鲁纳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学习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无法由他人代替完成。学习过程一方面包含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也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而我们对阅读理解文章进行再次的加工利用,正契合了这一理论对原有知识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的原则。通过对阅读文章不同形式的再利用,我们就对知识进行了再次的加工处理和重组利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基于原有的经验背景,主动建构起了指导学习活动的图式。这一过程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在面临新的学习情境时,能够快速利用知识迁移、联想、思维发散等学习方式来快速建构知识,迅速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对阅读理解文章进行再利用的几种方式
1.依据文章建立思维导图,构建阅读框架,并导向语法填空训练
思维导图是一种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以一种更直观的形式把我们的思维可视化,帮助我们更快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和积累知识经验。建立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学生基于对原有阅读信息的理解,运用发散思维,对信息进行新的建构、改造或重组的过程。思维导图的建立主要有三重使用目的。一是帮助学生理清并构建自己的阅读框架。二是在已建立的思维导图上挖空设空,逐步导向以精细阅读为基础的语法填空题型的训练。三是对相关话题的阅读文章可以进行高考题的及时链接。
首先,鼓励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构建阅读框架。例如:在完成以“peer pressure”为关键词的一篇阅读理解文章的限时训练后,教师可鼓励学生以“peer pressure”为中心建立思维导图,导图建立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可事先告诉学生,导图形式可以多样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思维导图,导读的形式主要趋向以下几种:学生绘制的导图单独成页,并装进自设的档案袋,以便于以后的跟踪记录、评比和激励,这有利于学生自我成长意识的建立。
其次,教师在已建立的思维导图的基础上适当进行处理并设空,给学生呈现一篇以思维导图为架构的语法填空。例如,学生在完成以“peer pressure”为关键词的一篇阅读理解文章并建立思维导图后,教师在此基础上设立空格,帮助学生更加细致地体会英语知识的考查。
最后,教师要对相关话题的阅读文章进行高考题的及时链接。例如:“peer pressure”这一话题有相关2014江苏高考题的链接,教师就可以及时呈现此链接,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和链接。
2.围绕文章绘制关键图片,以图复述文章,并导向图画作文训练
图片相较于文字对人的感官的刺激更强烈,通过具体图片,学生能更形象地感知阅读信息,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扩大思维空间,培养正确的英语思维。首先,让学生完成阅读文章的限时训练后,围绕文章信息绘制关键图片。绘制图片的过程就是学生以生活经验、现象、图片为前提和依托,根据文章具体问题创建关键图片,以更简洁地概括文章信息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由具体到概括的一个过程。例如,学生在完成以“ice fishing”为关键词的一篇阅读理解文章后,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三张简单的图片来呈现“ice fishing”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图片样式和色彩不拘一格,只要能体现“ice fishing”的关键信息即可,尽量要求每一位同学都来绘制自己心中的图片。
再次,围绕关键图片复述文章。以图复述文章的过程就是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利用关键图片进行联想,将问题形象化、具体化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由概括到具体的一个过程。例如:在学生完成“ice fishing”关键图片的绘制后,教师可让学生围绕图片自行组织语言再来复述相关内容。语言简洁到位即可,要求注意圖与图之间的过渡和衔接,适当运用一些英语过渡词和衔接语。图片绘制使用完成后,仍旧要求装进自设的档案袋,以便于以后的跟踪记录。
最后,以文绘图,以图复述,这两个过程是互逆的,能有效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发散思维。在学生经常性进行这样的常规训练后,学生对图画作文的写作就会显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
3.进行相关话题的知识链接,拓展学生阅读视野,积累话题词汇
英语阅读文章的信息并不是孤立的,往往由文章的主题词或关键词,可以延伸出很多相关的阅读信息和素材。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阅读的某一文章进行相关话题的知识链接。知识链接是指从一个信息物体链接到另一个信息物体。通过知识链接,学生可以拓宽阅读视野,充分积累相关话题的词汇和句式表达,增加英语阅读的语感。
例如,完成以“Wood Green”为关键词的阅读文章的限时训练后,由教师主导,发起了一场以“Pay attention to your wild neighbors of other species”为主题的知识链接和素材收集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连接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文字,图片,flash或视频都可,然后由教师对所连接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命名,并在多媒体上进行呈现。经过整理,学生所连接到的文字和图片知识主要有:《野生动物是人类最好的邻居---你的城市,它们的城市》,《没有动物的城市是萧条的、寂静的,也是缺乏活力的》;所连接到的视频知识主要有《平成狸合战》《河童之夏》《自然传奇--动物的生存环境》。这样通过知识链接,阅读信息以不同形式进行呈现,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选取有效的阅读方式来充分感知知识和拓展阅读视野。完成知识链接的阅读后,由各小组分别总结话题词汇,小组间进行交流总结后,呈现在多媒体上,以共全体同学分享。最后学生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要以书面形式做简要记录,并留存于学生自制档案袋内。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1
[2]皮连生,《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8
[3]张利丽,《谈思维导图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及意义》,《大众文艺》 2011年17期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下了一个新的定义,一共三句话:“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后来十二大在上述第二句 “关于中国革命”几个字的后面加上 “和建设”几个字,变成“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句话说明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而且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思想。也就是说,应该把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个人的思想相区别,特别是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相区别。对于历史决议的这种做法,很多人感到不理解,认为毛泽东思想就应该是毛泽东的全部思想,既包括他的正确思想,也包括他的错误思想,为什么毛泽东的错误思想不包括在毛泽东思想之中呢?直到今天,仍有不少人对这个定义不理解,有的甚至认为这样做有点不合常理。那么,应该怎么理解这个问题呢?
首先,应该看到当时对毛泽东思想做出这个界定,是因为毛泽东晚年犯了严重错误,有的人提出要否定毛泽东思想,而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不能否定的。如果否定毛泽东思想,就会像赫鲁晓夫否定斯大林一样,必然引起混乱。另一方面,当时党中央的领导人又提出 “两个凡是”的方针。按照这个方针,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就不能纠正,历史就不能前进。这是一个非常难解决的问题,以上两种方法都行不通。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邓小平提出把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区分开来的办法,即既纠正他晚年的错误,又坚持毛泽东思想,实践证明这是唯一可行的办法。因此,决议对毛泽东思想下的这个定义,并不是一个通常的学术意义上的定义,如某某思想就是指某某人的思想,既包括他的正确思想,又包括他的错误思想,而是一个在特定的政治背景下所下的政治性的定义。
其次,从毛泽东思想的本身含义来讲,它不能包括错误思想。因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正确总结。那些离开马克思主义或者离开中国实际这两个要素的任何思想,尽管是毛泽东本人提出来的,也都不能包括在毛泽东思想之中,不能称之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又脱离中国实际,自然不是毛泽东思想。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毛泽东思想不包括错误的结论,不是不讲理,而是很讲理,因为前提中就包含着结论。这就是说,把毛泽东个人的思想特别是他的错误思想同作为科学体系的毛泽东思想相区别,是科学的,在理论上是站得住脚的。再次,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不能包括他的错误思想。如果把他的错误思想包括在毛泽东思想之中,而我们又要以它为指导,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难道今天还应该按照“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去做吗?还应该七八年再来一次“文化大革命”吗?还应该继续斗“走资派”吗?如果那样,就会使大家无所适从,只能引起思想和社会的混乱。第四,毛泽东思想只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新的思想理论的代名词,或者说它只是一个符号。虽然毛泽东在它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起的作用最大,以他的名字命名,但并不是指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如果当时不叫它“毛泽东思想”,而叫做别的思想,如“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等等,就不会产生这种混淆。这就是说,从毛泽东思想的本身含义来讲,它不应该包括错误的思想;从党的指导思想来讲,它不应该包括错误的思想;从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来讲,它也不应该包括错误的思想。“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毛泽东思想的原有含义。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革命的经验总结就含有这层意思。把这层意思更突出地表达出来不仅丝毫没有贬低毛泽东思想,而且使毛泽东思想的意义愈发厚重。正如邓小平所说:“毛泽东同志的事业和思想,都不只是他个人的事业和思想,同时是他的战友、是党、是人民的事业和思想。毛泽东思想培育了我们整整一代人,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共产党。”这番话语重心长,寓意深远。由此可见,否认毛泽东思想决不是仅仅否认毛泽东个人的事业和思想,同时也必然否认由毛泽东思想培育的整整一代人,必然否认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同样,离开毛泽东思想,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和中国人民继续前进的现实基础,也不可能真正理解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
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课程改革以刻不容缓,所以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已经不再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知识与技能锤炼,过程与方法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物理教学的形式中科学探究教学是的教学方法已势在必行。我们要以新课程改革的宗旨为中心,彻底转变教学的观念,转变课堂模式,建立高效课堂,要摆脱以往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向科学探究的研究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动手实验通过科学的探究方法获取知识,汲取营
养,切实把学生的能力培养放在首位,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对于初中的物理而言,知识还是比较简单和贴近生活,这就为我们所说的科学探究教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以现行的物理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科学的教与学组织形成,它即是物理教学的内容,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物理实验是人们为了检验理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进行的有目的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是物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要引领学生步入探究之门。
科学探究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信息交流能力。而物理实验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这些技能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教师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才能驾驭的,如“信息收集能力”的培养,教师往往重视学生收集了什么信息,而不重视学生是如何收集到这些信息的;如在“提出问题”环节中,如何启发引导学生根据材料、自己的经验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何通过讨论确定探究的问题等。另外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根据不同的探究内容,适当突出不同要素的探究活动,如在初期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精彩导入,重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加强教师的指导,注重探究过程的循序渐进:教师指导要把握好“度”,过度了,学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究;教师指导不到位或完全放手,学生的探究失去方向和意义,无法完成学习任务。在学生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作用,适时介入,恰当指导,真正实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角色的转变。
[关键词]:跳水运动 选材指标 素质要求
纵观世界体坛,我们可以看到,凡是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的国家,都紧紧围绕和抓住运动员选材、运动员科学训练和运动员机体和体能恢复二大环节展开,都有一个完整的选材体系。由此可见,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体育强国,首要问题是要提高成材率,降低淘汰率。运动员科学选材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浪费。作为业余体校作为最基层的教练员,把握好科学选材的要素就更为重要了。
一、充分认识选材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各国采用的训练手段、方法的差异日趋缩小,训练条件的差距也越来越小,运动员先天条件的重要性就突出了,选拔具有先天优势、运动能力极强和潜力大的少儿被提到极为迫切的日程上来。科学选材和科学训练本身就是关系极为密切的统一体,选材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实施科学训练政策,预测和挖掘人的潜能,提高竞技训练效果;科学训练的成效反过来不断检验和反馈给选材,确认选材是否获得成功。过去那种传统的、自然淘汰的经验选材方法,己不适应当前竞技体育发展的将要,人们必须努力探索如何难确地预测儿童少年运动能力的发展,以期选出天才运动员,并从幼年起就予以培养,保证将来在竞技体育中能出好成绩。
选材成功相当于训练成功的一半,这种观点有其一定的道理,因为,在其它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选材是否正确对训练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对运动员以后能否在训练中达到高水平和在比赛中能否取得优异成绩也至关重要。我国之所以能在国际跳水比赛中始终保持着领先地位,除了科学训练,选材工作者做得好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二、初选阶段的身体指标素质要求
1 身体形态
身体形态。跳水运动项目讲究形态优美,肢体匀称。通过实践观察,6~7岁的小孩,首先应选择身材偏瘦形、四肢匀称、皮下脂肪较少、身体结实、关节灵活、柔韧性好的孩子,还可以参考父母亲的身高、体重,预测孩子未来发育后的身高是否能够满足跳水运动需要。
2 身体机能
身体机能。跳水运动员的心肺功能主要指标有:心率、血压、肺活量、最大摄氧量等,由于项目特点,体能要求不高,但跳水的动作难度稳定性、以及完成动作准确性是得分高低的决定因素。因此,闭眼站立时间、台阶试验、灵和性等是跳水运动员初级选材的机能指标,同时,要测定运动员视、听、触觉及本体感觉灵敏准确度。
3 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柔韧灵敏方面,关节灵活性、柔韧性好,这将涉及到未来动作能否幅度大、动作协调、姿态优美。通过测试发现,通常6~7岁的孩子30m短跑为7~8s左右,立定跳远为170cm左右,纵跳为32cm左右,引体向上在2个左右,俯卧撑10到16个左右,肋木悬重举腿20s内能达12个左右,垫上起坐30做22个左右。通过以上测试可基本掌握小孩身体素质基本情况。
4 骨骼发育
跳水运动是一项以脊柱为中轴进行旋转、翻腾、躯体等系列动作组合的运动,腰腹力量要求高,如果脊柱发育不健全,如存在腰椎隐性裂,则当身体发育到一定阶段或者是进行腰部力量训练时就会出现腰疼,严重影响训练和动作完成。因此,跳水运动员初级选材时需要进行腰部影像学检查,排除隐性裂。
5 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尽管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可以通过后天培养,但跳水是高空作业,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在选材时首先要考虑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与承受能力,运动员必须先天具有大无畏精神,以及不屈不挠的意志。
6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遗传是先天因素,我们进行选材时,要对父母和家庭状况进行详细调查,要明确和跳水项目关系较大的重要因素,在选择测试指标时尽量采用一些遗传度高的指标。在最后综合评价时对具有某些先天优势的苗子,取舍时要特别谨慎。
三、选材阶段的专项技术指标素质要求
跳水项目不同于任何一项体育运动,运动员在完成空中翻、转动作后,头是向下人水的,动作结构复杂、技术性强,要求有一定天赋,先天的遗传性对成材起到重要作用,少儿时期的基本技术对运动员技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特点是某些基本技术存在致命的缺陷或遗留难以克服的习惯时,也会影响运动员的前途。技术测试就是对初级少儿剐脉运动员通过弹网和几个简单的基本跳水动作,从弹跳高度、空中姿势、稳定性和人水感,重点考核运动员先天的爆发力、控制身体能力、节奏感和协调灵敏性,预测其发展前景。
完成跳水动作质量的好坏有两个关键特征:第一是力量特征,主要是下肢爆发力;第二就是速度特征。首先,立定跳远是检测运动员的下肢爆发力和全身协调能力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跳水素质训练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次,就是20秒快速仰卧收腹举腿,其完成次数是评价运动员腰腹力量简单而实用的指标。再次,就是20秒悬垂举腿,它与仰卧收腹举腿作用基本一致,只是难度更大。当然,柔韧性也要考虑,因为柔韧性好,可使动作更协调、姿态更优美。
1、30m跑30m跑反映运动员跑的速度,同时也是反映腿部爆发力的重要指标。跳水的弹、助跑起跳,原地起跳等动作均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腿部爆发力,才能高标准的完成动作。
2、纵跳 纵跳是反映运动员腿部爆发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跳水项目起跳动作借由腿部瞬间爆发的力量来增加起跳高度以及空中翻转时间,该指标可以很好的反映这一能力。
3、10次肋木举腿 此指标能较好地反映运动员躯干力量,特别是腰腹力量的水平。跳水运动员必须具备较好的腰腹力量,才能高质量的完成各种空中快速翻转动作。该指标可以很好的反映这一能力。
4、控倒立 控倒立是评价跳水运动员头朝下时的方位感、上肢支撑力、肩、背、腰腹乃至全身肌肉协调控制的平衡能力,是跳水运动员的一个重要专项素质指标。
四、复选阶段的选材
业余体校的复选大约用时3个月至6个月(还可视情况而定)。初选被录取的队员进入试训阶段。复选一开始就要建立档案资料,以便于跟踪。
(1)運动素质要有详细的全过程情况记录。立项可根据本人对跳水项目的要求和认识设立,并把预计的时间段标明,便于看进展速度,作为综合评定的依据。
(2)对生理机能的观察应以内脏功能、前庭器官的平衡能力为主。内脏功能应测肺活量、血压、心率。
(3)身体发育可依据骨龄片(参照父母)推测身高及指距。
(4)视力检查是选材的重要内容,跳水运动员的视网膜损伤是严重影响跳水运动员训练和健康的伤病,在选材时应予以重视;视力一定要在1.0以上,实践证明,眼睛的健康发育不能掉以轻心。眼底发育不良在训练中很容易造成视网膜脱落,一来影响运动员的前程,导致队员成伤残,二来把辛苦的训练工作变成无效劳动,既浪费了精力又浪费了人才。在选材上这个因素一定要摆在相当重要的位置。六个多月的复选后,摘优录取,确定名单,准备入校。选材要做到定性、定量、主观和客观相结合。
五、总结
【对科学探究的再理解】推荐阅读:
助推科学探究09-07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06-03
探究科学的经典名言09-22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10-26
科学探究的物理说课稿06-29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设计10-05
串并联电路电压特点科学实验探究05-28
教学设计《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11-09
自主探究活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开展论文07-10
合作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