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2022-12-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1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新形势下大学教学秘书管理工作分析(1)

摘要:新形势下,大学教学秘书管理工作是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基石,秘书是了“上传下达”、“内外沟通”的有效“桥梁”。其工作职责,直接辅助学校教研工作的相关内容,不仅要处理好领导的日常事务,还需要整合教师与学生的建议,并及时的反馈给领导。因此,本文首先提出了大学生教学秘书管理工作需要探究的主要内容,之后,根据现状,针对性的制定出科学的管理措施。

关键词:大学教学;秘书管理;管理工作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教学秘书管理工作职责较为广泛,需要在高校管理范围内服务,在管理工作中执行并监督,在各组织之间沟通协调[1]。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不仅是管理者还是服务者,教学资源的协调者,管理工作的监督者。教学秘书不仅可以促进高校日常教学工作的开展,还可以对教学工作进行协调,有助于教学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发展。大学教学秘书业务能力上需要具备决策能力,协调能力,统筹时间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处理好工作中被动性与主动性关系的能力。工作态度和意识上,秘书需要具备热爱工作岗位,高度责任心,勤于记录,善于学习的意识。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大学教学秘书管理工作存在专业知识基础薄弱,管理事务繁杂又不受重视,晋升困难且缺乏相关激励措施等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的问题,主要的成因就是高校的教学秘书对教学秘书的工作认识不足所造成的,并且高校的教学秘书的工作内容不清晰,综合素质偏低[2]。 鉴于此,如何在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提高教学秘书的工作效率?如何提升高校教学的管理水平?就成为了目前形势下,需要探究的重点。

二、大学教学秘书管理工作新路径

(一)制定合理选拔制度并对其进行培训

教学秘书的教学管理工作对于大学教学工作来说,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此时,就需要相关的人员,秉承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想,重新认知秘书工作。在聘用教学秘书的时候,就需要提高门槛,结合岗位的特征,设置合理的选拔制度,不仅需要设置学历门槛,还需要设置专业知识考核,提升监督审核的力度[3]。教学秘书在任职以后,还需要定期的培训,并且邀请专业的人员前来指导。还可以结合实际,建立网上交流平台,不仅可以相互分享自己的经验,还可以继续学习,提升进修的机会。

(二)重视大学教学秘书的工作,明确职责,增强预见性

大学教学秘书需要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有效的协调教学活动,对高校的学生与教师进行沟通和管理。从大学的领导开始,就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明确教学秘书工作人员的职责与工作内容,认识到教学秘书工作的重要性。大学可以提高高校教学秘书的工资待遇,增加津贴标准,设教学秘书系列职称评定。这样教学秘书才会深入的研究自己的本职工作,加强自己的责任心,提升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将教学管理的主要价值呈现出来。大学的教学秘书工作还需要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深化群体,及时听取基层的建议,根据建议,调整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大学教学秘书管理工作还需要在多元化的视角下,对工作内容进行规范,保持较强的预见性。例如:一些学生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压力下可能就会由于长期的压抑,出现一些心理上的疾病。此時,大学教学秘书就可以提前预见性这些问题,对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将这些数据给予辅导员,让教师加大对学生的实时性管控,并达到提前预防的主要目的。在选课的时候,很多学生对于选课的内容并不是十分的了解。大学教学秘书就可以将科目的详细罗列和数据呈现给学生作为参考,让学生正确的认知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另外,大学教学秘书还需要及时的和教师、领导沟通,了解学生的喜好,增强课程的教学质量,获取更高的满意度。

(三)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惩奖措施

从现代化的视角看,大学的教学管理制度还处于不完善的境地。此时,高校教学管理就需要在科学的指导下,引进先进的科学教学管理经验,并结合自身的学校,制定符合大学需求的发展目标。大学教学秘书也需要在完善的管理经验下,遵循规范的规章制度,增强教学管理效率,提高教学管理质量。之后,还需要根据教学秘书的工作流程,将考核制度进行细化,从综合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业绩等角度实施有效的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针对性的做出调整。在建立奖惩制度的时候,不仅需要创新考核的方式,还需要保持共公平和全面性,提升工作的积极性,保持合理的奖惩制度,并且按照这个制度进行有效的执行。

(四)提高大学的教学秘书的综合素质

在信息化的时代中,大学教学秘书如果仅仅使用传统理念下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的发展需求。教学秘书也需要秉承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想,使用信息化技术,对大学生和教师的基本信息进行管理。使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存档,增强自己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大学教学秘书在实施学籍管理、学分统计、课程安排等内容的时候,需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建议,提供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建立动态教务管理系统,规范大学生教务管理工作。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增强综合性素养和教学管理能力。大学也需要重视教学秘书的管理能力,开设教学管理讲座,增加管理知识经验,开设技能培训活动,为以后的发展和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结:随着社会的进步,在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教学秘书是一项集科学性与智慧性于一体的工作。需要完成不同学院以及部门之间的“上传下达”,实现师生与院系之间的“左右联系”,建立学生和教师、大学之间的“内外沟通”。不仅需要协调好教学管理的相关工作,还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加大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找到解决问题的本质。保持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促进大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韩苗.独立学院教学秘书“互换式”、“借调式”交流学习的工作探索[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02)

[2]林雪玉,廖松华.浅析新时代民办本科院校教学秘书队伍现状与提升思考[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05)

[3]于宗霞,王惠国,吴海歌,冯宝民,史丽颖,卢轩.浅谈作为兼职教学秘书的心得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 2019(11).

重庆交通职业学院重庆江津402247

作者:朱玲

第2篇: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特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也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影响社会的稳定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要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必须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作一个系统、全面、客观的分析。

关键词:就业形势;就业机制;择业观念;职业生涯规划

一、毕业生的数量迅猛增加与社会有效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的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全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结构性矛盾突出

未来20年,中国16岁以上人口将以年均550万人的规模增长,到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将达到9.4亿人。今后几年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另外还有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人员2400万人,而社会新增就业岗位约900万,每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300万—1400万人左右,整个社会就业形势相当严峻。而“十一五”时期,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

(二)社会有效需求赶不上毕业生规模增长的速度,高校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

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13万人,比2005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据劳动保障部2005年对全国11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调查,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仅占新增岗位总量的22%。人事部3月24日发布了《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及2006年需求情况分析》,对全国24个省份和15个副省级城市的需求调查显示,2006年这些地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与2005年实际接收安排的毕业生人数相比,降幅达到22%。200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而这种形势,还将影响到2007届毕业生的就业。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可能突破500万人,又将迎来一个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高峰年”。

这一形势是我国经济、科技高速增长和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必然出现结果,也是造成“就业难”的主体客观原因。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中国“人世”影响、高校连续几年扩招政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以及市场导向型就业机制尚不成熟等都是形成当前严峻就业形势的主要原因。所以,缓解就业形势需要党和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就业服务。逐步形成完善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导向型就业机制,是我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重要举措。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

二、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就业期望与社会发展和需求之间存在偏差的择聘选择性矛盾显著

大学生择业观是大学生心目中衡量职业好坏、权衡职业得失的天平和尺子,直接决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我国在21世纪初就初步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然而,受长期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影响,部分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存在偏差,就业期望值和社会需求差距较大。一方面,县、市中小企业急需人才、西部大开发需要人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一方面部分毕业生不愿去第一线、基层、西部、农村。目前这种“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错位现象相当显著。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如果大学生择业观念和就业期望仍然墨守成规,绝不符合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区域不平衡、城乡不平衡、行业不平衡等重大问题的人才需求。

职业生涯规划是解决毕业生择业观念、就业期望与社会发展需求矛盾的最佳措施之一,是市场为导向的择业、就业机制发展的必然产物。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就是全面、客观地了解、定位自我,包括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兴趣、性格等等。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寻找适合自己的相关职业,收集职业相关信息,了解从事该职业所要接触的岗位、企业文化、工作环境,以及对自身心理素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最终尽自身最大的努力,使自己向理想的职业方向发展,将自身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实现自我与职业的最佳结合。无论是高校还是毕业生,都应当充分认识到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应当积极、主动、较早地实施科学、规范的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职业指导部门应当围绕正确大学生就业观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择业创业指导等工作,保证大学生形成以职业规划为基础的、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择业观念。

三、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发展缓慢与社会就业机制的快速变革之间的适应性矛盾存在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社会就业机制已经发生快速变革,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竞争就业机制。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思路的转变与创新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理念、就业状况。面对新的就业形势。就业指导部门必须紧跟时代的要求,围绕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在激烈竞争中寻找机遇。但是,当前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发展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学生适应当前就业机制的需要。主要体现在:第一,大学生择业观念的转变需要以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生涯的规划能引导大学的学习方向与学习重点,以及大学里社会实践的方向,直接关系到大學生竞争能力和就业期望。但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并未全面开展,其职业生涯理念的传播还仅仅限于屈指可数的几个大学。更谈不上建立一支具有专业性、规范性、稳定性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幸运的是,目前确实存着一大批关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识之士,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公益的培训。讲座等等。第二,“市场化”就业机制要求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要积极拓展服务功能。就业指导部门不能继续像应对计划经济调控下的就业机制那样,仅仅局限于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的分析,保证学生对就业政策的知晓和对就业程序的了解。而必须要积极地拓展适应“市场化”就业机制的各项服务。要提供共性的服务功能,即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组织现场招聘会、开展就业指导讲座,更要提供一定的个性服务,如个别辅导、个别咨询等;还要提供一些顺应时代发展的现代化服务,如网络人才市场、网络面试、网络辅导等。只有建立规范化、人性化、现代化的服务理念,才能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才能真正实现“一切为了毕业生、为了一切毕业生、为了毕业生的一切”的工作宗旨。第三,竞争性的就业机制要求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重点从“提高学生就业率”向“提高学生就业力”上转变。目前,由于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要求的影响和高校自身教学改革的约束,更多的就业指导工作侧重于局部或面上的指导,很少从学生长远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因而对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长效作用不甚明显,没有从根本上起到促进就业的作用。就业指导部门应当及时反映、正确分析最新就业形势,结合用人市场的需求和学生自身发展要素,建立具有前瞻性、综合性、可行性的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系统,并以此指导高校及时进行专业设置调整、教育教学改革,指导学生确定学业发展目标,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学改革。以就业为导向改革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有利于学生就业的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进而形成“全过程、全方位”的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教育模式,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率。

本文仅从大学生自身以及高校职能部门的角度出发,着力分析就业形势严峻的特点和解决方案。当然关于就业难的问题,不是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造成的,更不仅仅是大学生本身或高校就业指导的问题,它是一个历史性的、社会性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关注与支持。

作者:许小勇

第3篇:关于现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和个人就业前景的分析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90年代末开始的大学扩招造成大学生毕业过剩,就业压力增大;今年的金融危机更使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本文从多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以求让大学生们认清当前社会形势,从而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本文主要就现代大学生就业现状中出现的困难问题,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并对我过大学生就业前景做一简要分析。

关键字:大学生;就业现状;存在问题;有关因素;策略建议;就业前景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背景分析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据统计,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40万,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新的一年中,在高手如云的求职大军中,如何脱颖而出,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是每个毕业生都在思考的问题。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

二、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与特点分析

1.大学生认为和未来就业有关

调查中显示,认为你现在在就业中遇到的困难,有74.7%的同学认为“目前没有工作经验”是最大的障碍,有45.2%的同学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好,影响就业,30.5%的同学认为学校的档次影响了未来就业,32.6%的同学认为成绩水平和未来就业有关,还有21.2%的同学认为靠关系才能找到好工作。从这些资料里可以看出来,目前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矛盾,当前浮躁的社会风气使不少学生认为“关系”的重要性,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2.大学生的职业选择目标方面

首先,调查了大学生对择业的选择,首选在上海、背景、杭州等发达城市的占78.3%,首选在自己家乡的占41.2%,且绝大多数是女生,主动去边远地区的仅占0.3%.这个数字很低,这其实反映了大学生自己择业的期望值很高,而且比较实际。他们一方面希望能有一个较高工资收入和舒适的工作环境,另外又关注单位和个人发展的前景。其次,对大学生就业的理想单位进行了解,结果发现,选择到外企就业的比例最高,约占36.2%,其实依次为国家机关27.2%,私营企业占18.6%,高等院校占10.6%,国有企业7.4%.从数据来看,目前的同学较多的倾向于去外企工作,国家机关,如公务员、高等院校、其他企事业单位等传统就业单位也不在少数。另外,对大学生工资选择方面,27.2%的选择了1000-2000之间,3.3%的人选择了1000以下,选择2000以上的有69.5%。

3.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和就业途径

在调查中,有56.7%的学生认为“亲自到单位应聘”是就业最有效的途径,有46.8%的学生主要是“通过人才市场中介或者学校网站”,这说明大学生正在习惯于通过市场双向选择而求得职位。另外有相当比例的学生首选“依靠父母、亲戚关系”就业,占45.3%.有些学生选择了由学校推荐,有12.7%的大学生选择通过网络。网上择业多占比例有逐渐升高趋势,其作为一种就业的有效途径,正越来越被大学生青睐。

三、大学生就业难就业难的原因

1.社会竞争激烈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这个数字是令人无法想像的。所以,根本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都有自己的岗位。换句话说,也就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正在逐渐减小。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却是逐渐增加的,而且,增加之势远远大于减小之势。随着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精兵简政,虽然私有企业不断增加,但就业岗位少,不能从更本上解决问题。另外,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年年在扩招,毕业生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三年,我们的毕业生人数将成倍地增加,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待业毕业生,这个将会是一个盘大的数据,给就业带来严峻的考验。

2.高校的教育与社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严重脱节

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首先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向,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其次,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这样势必造成课程结构的僵化,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调整。第三,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不管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高校都一味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毕业生多数要走向生产第一线,而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都偏重学术性,忽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学校教育与市场要求的严重脱节。

3.大学生自身原因

大学生毕业生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第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第三,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

四、大学生就业难实施解决措施

1.稳定的就业环境

制定法规保护大学生就业的切身利益。例如国家规定最低薪酬,并且针对金融风暴的影响,更要创造稳定良好的就业环境。国家需要经过宏观调控,平衡中小城市与珠三角的人才竞争政府积极为毕业生到农村等基层单位工作创造条件。国家需要宏观调控,保证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与社会上有经验的工作者都能够平等的进入劳动力市场。逐步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切实保证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双向选择中,达到“双赢”的目的。

2.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加强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使他们是树立根据社会需要就业,到基层建功立业的思想,主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干一番事业。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以提高就业率为中心,加强就业指导,全面提高大学生服务水平。

3.平等对待大学生

创造没有歧视的就业环境。使得员工对企业有归属感,更好的为企业付出。从而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这不仅仅是企业给员工制造机会,同时也是企业谋求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种投资。企业应与时俱进培训员工,是因为大学生刚进入企业,对于业务都缺乏专业的能力,再加上本身刚步入社会,经验不足,所以企业要培训他们。同时也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实现自身价值,打造属于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对所需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同时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4.培养责任意识

毕业生在求职前一定要准确把握自己的定位,在工作中积极肩负自身的责任,以呼唤人才市场的责任感与诚信,为自己的求职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做事要坚持到底,不要轻易的跳槽。要有责任意识,对企业负责,对自己负责。在校期间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要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能力、特长、职业倾向等方面考虑,才能选择合适自己的就业方向,而不要乱投一通,导致人才资源浪费。

结论:大学生面对着残酷而严峻的就业压力,但并不是毫无出路可言,压力与机遇并存,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分析就业趋势,端正自己的择业观念与态度,更多的大学生会在此竞争之下有个更美好的前程。

参考文献

[1]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2]金鸿、陈和祥.略谈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2009,5

[3]陈保红.浅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9,7

[4]迟淑清.大学生择业观念中的思想教育问题研究[J].佳木斯大学科学学报.2005,11

[5]李会欣.加强大学生就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J].职教与经济研究. 2005,3

作者:刘世玉

第4篇: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中国就业形势分析报告

今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将对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极大影响。据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00万,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

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可能给大学生就业造成的影响,很难预测,但这不能成为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难以提供更充分、更客观信息的理由。在危机影响下,众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一个关键问题,是看教育部门能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有了充分的就业信息服务,才能有效缓解学生们的焦虑。

当前就业面临怎样的形势?

“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对今年大学生就业究竟有多大影响?”这个问题,是时下校园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最关心的,在企业的招聘宣讲会上、与座谈交流中,他们总会问及。

可是,一遍遍追问,大学生们却难得到答案。

当前校园招聘形势京汉沪穗各地不一

在北京,据报道,虽然主管部门的“校园招聘禁令”要到11月20日才解除,但按照惯例,多数大企业都会在“解禁”前进校搞“宣讲”活动。记者从部分高校了解到,企业的入校宣传已提前进入高峰期,眼下一些名校每周有多达40场的宣讲会。因为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学生们的求职热点向工作较稳定的国企和科研部门转移。一位大学生这样分析就业形势,“美国经济不好,很多留学生会选择回国就业,而国内企业又减少招聘名额,所以今年我们的就业会格外困难。”

在武汉,据报道,11月9日,2009年湖北毕业研究生双向选择大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这是武汉市今年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的首场大型招聘会。3万多名应届生进场“找饭碗”,由于岗位数较去年明显减少,多数学生主动调低了就业预期。据主办方工作人员介绍,今年有350多家单位提供了3万多个岗位,而去年的同一主题招聘会,共有450家企业提供岗位5万多个。今年的招聘单位数与岗位数之所以“缩水”,主要是因为一批企业因经济前景不明朗而选择观望,金融、地产、外贸类企业以及位于珠三角、长三角的加工制造类企业的招聘则明显减少。

在上海,据报道,记者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了解到,进入这些高校开宣讲会的企业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并未减少。11月25日前,在上海交大开的宣讲会将有202场,而去年同期是172场。同济大学已预约的招聘会也有200多场,在综合招聘会之外,学校还计划增开师资专场和卫生行业专场。东华大学毕业生进入机械、计算机、通信等企业的较多,目前看来这些企业都保持着招聘热情。

在广州,据报道,按照惯例,广东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各高校的就业办现已着手与用人单位接触,为下个月的招聘会做准备。近日,一些高校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目前反馈的情况看,今年的

就业形势比预想中要好一点。广东一所大学的领导说,学校还没有具体监测到经济金融危机对今年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哪些?

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还是“结构性的”。这些因素包括短期供给超量、区域选择偏好、就业能力不足等方面,其中解决就业能力不足问题将是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所在。

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需求素质最看重的前5个指标是:专业知识与技艺;敬业精神;学习意愿强、可塑性高;沟通协调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专家表示,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人际关系处理等非认知技能的缺乏是中国大学生就业最大的障碍。

在时间结构上,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特别是经济结构的升级速度加快,带动了对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从而促动了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5%,而工业发达国家则为25%-30%,因此,加快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也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问题是,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寻找工作。劳动力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消化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的超量供给。

但是,必须说明的是,不能仅仅以大学生暂时的就业困难就去否定高等教育政策,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严格地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为更多的青年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仅促进了教育公平,改进了个人职业发展潜力,还从整体上促进了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提升。

在区域结构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与政府政策激励上的错位导致实际有效需求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从而对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是一个不利因素。

虽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计划而产生大量需求,但由于欠发达地区所能支付的价格(工资收入、发展机会、流动性等)不足以补偿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因此,按照劳动力市场机制,无法实现供求结合。在我国,由于人才流动的单向性特点导致的流动成本过高进一步恶化了欠发达地区的有效需求不足。尽管国家也采取了“西部志愿者计划”等政策措施,但是无论从需求量扩大还是人力资本补偿来说,都难以有效改变这种状况。

与此相反,由于大城市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很大,而且这些中心大都居于高端的产业结构而对大学生有着强劲的需求,但是一些地方性的需求抑制(显性的指标限制与隐性的行政限制)与对中小企业或非正规部门的需求抑制(户口、社会保障、流动等),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人为分割,其

结果要么是直接人为地降低了用人单位的有效需求,要么是“促进”灵活就业,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成本与风险。

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例如,IBM中国区对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有:第一个方面是服务意识,能不能从客户的角度去出发,去想问题;第二个方面是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方面是沟通的能力;第四个方面是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职业操守和商业道德。

然而,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任职资格模型”。对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产,他们使用和配置这些资产的方式与向用人单位展示这些资产的方式以及他们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个人环境与劳动力市场环境)。由于大学生是作为一个“产品”在一个高等教育系统中被制造出来的,因此就业能力不足主要是与大学联系在一起的。这既与传统上相对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有关,也与高校本身的教育能力不足相联系。

长期以来,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此外,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市场能力”——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等等。

大学生就业的前景如何?

据介绍,在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35岁以下的青年人比例为70%。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以每年300万至400万的规模进入就业市场。根据各级学校招生人数的统计预测,2008年以后,高中以上学历的劳动力开始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到2011年,大学层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第5篇: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摘 要】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供求的多元化,使得各级高校都进入了大势扩招期,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变化性导致高校所开设专业与社会的供求不完全匹配和教育质量的下滑性,进而引来了当今大学生就业压力。据教育部统计,在201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699万,比2013年多了近20万。而在十年前的200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还不到250万人,这些数据足以表现出,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 近几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1、近两年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2013年人社部和教育部组织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调研。调研显示,近两年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是在中小企业就业,去中西部就业的毕业生比重逐步提高。

从学历上看,研究生初次就业率最高,本科初次就业率略低,高职高专初次就业率最低。从专业看,工科毕业生就业率较高,理科和文史哲类毕业生就业率较低。从毕业院校看,重点大学就业率较高,普通本科和独立学院就业率较低。

2、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

一些高校毕业生宁可成为大城市中的“漂族”和“蚁族”,也不愿意到二三线城市和基层就业。多数高校毕业生仍然希望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生活和就业,到中西部地区、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的积极性不高。

二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专门人才素质未达标,造成岗位难得其人

我国高等院校近年来毕业生大增,但是专门人才的素质不能适应需要。并且高等教育中“重分数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的弊端。大多数毕业生缺少项目实践,或英语的语言表达能力。

2、人才供求信息不畅,造成职位浪费

据统计,目前因为信息不畅,导致20%的人“人不知其位,位不得其人”,

就业机会丧失152.6万个。这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人才中介机构和媒体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可短缺的重要作用。特别需要强调高校、人事、劳动部门与企业的信息沟通与共享。

3、毕业生个人因素严重影响着自身就业

“低不成,高不就”这是目前很多大学生刚刚开始择业时的心理,而如今的社会则需要许多大学生从基层做起。这类矛盾的产生导致了很多毕业生一毕业就临着失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的择才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为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能力、专业能力、外语能力。能力因素成为大学生成功就业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除了专业能力之外,用人单位还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要求.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非专业能力还有很多.如学习能力、应变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等,特别是学习能力.已成为现代用人单位考察的一个重点因素。

4、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

专业不对口,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大原因。专业对口率偏低主要是就业市场上专业对口岗位数量少,部分毕业生只好在非专业岗位就业。

5、大学生的就业流向没有合理规划

从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流向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具体体现:70%左右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企业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但是70%并不是指到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而是包括了去各类企业(私营企业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等等)以及灵活创业的比例。其中自主创业的的比例占0.3%,愿意到城乡基层服务岗位的人数就不多了。可见,大学生虽然多,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去工作,有业不就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的一个原因。

6、企业不合理的用人观念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就业率的提升

长期以来,我国用人市场上信奉“唯学历是举”,招人只看学历,不管需要与否,甚至看大门、看厕所的也要研究生。如今,众多的企业在面对校园招聘时,对应届大学生存在一定的歧视,鉴于成本考虑,很多公司的关键性岗位,他们宁

愿在公司内部培养人才,而不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去培养应届毕业生,因此,间接性的造成了大学生失业率增加。

三 针对当前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对策

1、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要将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相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传统的择业观必须改变。大学生应该面对现实科学定位.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积极参与竞争,勇敢面对挑战。同时要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应该明白职业选择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大学生的择业观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2、科学合理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的基础

清晰地规划职业生涯目标是人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一定要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只有这样,未来才有希望。当然,自我设计时要切记做到知己知彼,特别是全面地认识自我、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自己的脾气秉性、自己的职业适应性、自己的才能以及自己可能在哪些方面取得成功等等。为了更准确地认识自己,科学合理地进行自我设计,建议运用科学的职业能力、心理、个性、适应性测量工具,好的职业测验工具将是你正确步入职业生涯的指南针

3、转变观念是实现顺利就业的关键

大学生不再是精英的代名词,而是具有较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

学会从基层做起,到基层较苦,生活条件较差,但往往自己的自主权较强,锻炼的机会较多,成长快。

正确看待地区间差异。在城市类型的选择上,中心城市固然机会多,但变动也更大,相比而言,一些有潜力的二级城市也许有更好更稳定的就业机会。

4、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5、高校应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抗风险能力

5.1 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刨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其中,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所以高校应搞好专业技能教育。

5.2 不能忽略非专业能力的培养

除了具备专业能力之外。非专业能力也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除了专业能力之外.用人单位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要求.包括大学生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等。所以对大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也尤为重要。

6、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择业就业

作为沟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部门不仅要承担起面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和管理职能,而且要承担起向用人单位“推销”毕业生的职能。当前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应继续坚持将“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针,重点放在“请进来”,办好校园招聘会,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系统”网站,利用互联网拓宽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沟通渠道。

7、政府应加大就业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应发挥政策效应,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政府应发挥助推剂的作用,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并为校企合作做好各项保障工作

针对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要使问题得以缓解,就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需要国家,企业,大学生自身,教育机构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缓解大学生存在的就业压力,共建和谐社会,让每一个大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

第6篇: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研究《中国集体经济》 2012年09期任冲; 任凌

大学生就业政策分析天津商业大学2012年5月一日张艳军

探讨当前大学生就业政策与措施剑南文学2012年04期李秀丽

国家促进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云南大学2012年4月 李迎果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在逐年扩招。高等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分析一下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以及面对如此形势大学生该如何应对。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原因 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大学毕业生总数大幅度增加,就业问题成为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12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已经达到700多万,而在这么庞大的数字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很多大学毕业生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毕业即意味着失业。那么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

首先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学持续的扩招,每年毕业的人数已经严重超过了社会所需要的人数。其次是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预期太高,在采访一些用人单位时他们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大学生就业存在着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再次是大学毕业生在学校难以学到真正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学校所教知识与时代脱节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并且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中所需的能力也比较低。而这些也使大学生在就业时遇到许多困难。再次是学生准备不足,生涯模糊 ,很多大学生都是在大四最后一年才开始准备就业所需的能力和技能,在校学习多数精力都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 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最后是大学生的就业理念滞后,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我觉得解决就业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大学生本身等社会各方面的努力。首先我觉得政府应该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更多吸纳高校毕业生,支持困难企业保留大学生技术骨干。同时也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高校要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建设完善一批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一条龙”服务。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扶持政策。

其次,作为为社会培育人才的高校,应转变教学理念,遵循“就业指导教学”、“就业是检验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零距离就业”的教学理念,以让学生毕业即就业为目的,切实把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实践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锻炼自己实践动手能力的机会,增强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再次作为企业也应该加强自身的发展,规范综合管理,教育勉励年轻人和企业共同成长,加强人性化管理的举措、建立合理的薪资调整体系,和员工共享发展成果,让他们感受到权益的保障和职业健康发展的前景,企业和员工都要放平、放正心态,多方位沟通,互相理解,共进、共赢、共发展。

最后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转变就业理念,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具备的素质,合理预期自己未来的薪酬和从事的职位,应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妄自菲薄,还要避免消极的人生态度,要实事求是的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客观的为自己制定就业计划。同时要正确地看待社会就业问题。特别是就业遇到困难时,应该主、客观两方面辩证地分析原因,而是怨天尤人,感叹生不逢时。我们应关心时事,关心社会的发展,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大学生在就业前应对社会欢迎什么样的人、不欢迎什么样的人有所了解,以便用社会需求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在学校期间还应注重加强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锻炼,加强自己的思想修养和综合素质,使自己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站稳脚跟。我相信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大学生就业问题终将会解决的。

第7篇:2012大学就业形势分析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就大学生就业背景来说,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

大学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 1.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2. 企业用人的时候,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这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3. 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的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财政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优。 下面说说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再者政府部门也要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8篇: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

分析与见解

(2017年6月)

中国.郑州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与国内经济的起伏变化,大学生就业形势也年年发生着变化,但不管怎样,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却始终存在。大学生就业观与其就业密切相关,关注大学生就业观已成为社会的焦点,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是我国教育肩负的重任。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

1. 价值取向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不对称现象。有不少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往往把“外资公司”、“全球500强企业”当作首选,根本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就业,这导致他们就业的道路越来越窄。事实上,随着国内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近年来,中小企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的就业机会已经远远超过了大中型企业。而许多大学生出于“求稳”的心态,看不上小型的私营企业,他们只愿意选择大中型企业,因此失去了许多原本非常好的工作机会。可以说,当前大学生群体就业难度的加剧,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脱离社会实际需求的求职心态所造成的。

2. 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诚信缺失现象。由于高校就业体制改革,大学生成了毕业分配、就业市场的利益主体,就业、签约、违约、毁约都与学生自身的利益紧密联系,致使很多大学生在择业时更多地以自己利益为出发点,不考虑用人单位的利益和学校的声誉。求职履历是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第一道关卡。为了能在就业市场抢占先机,多数大学生会在毕业前尽可能地提升自

己的竞争实力,但也有少数大学毕业生通过夸大或造假履历来武装自己,造成了部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诚信认可度下降。

3. 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发展现状存在一定距离。职业道德教育起步不可谓不早,也不可谓不严,但事实上一些大学生上岗后出现工作不负责、怠慢客户、顶撞上司、违反职业道德要求而被“炒鱿鱼”的情况,显示了他们职业道德水平低下。大学生在学校受到的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的这种状态,难免使他们感到困惑,这些现象潜在地影响了社会的持续发展。因此,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其实现就业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近几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时期,2017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那么,2017年的毕业生人数94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陈宝生说,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克服了种种的不利影响,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基本稳定和就业人数的继续增长。今年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各地教育部门要进一步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的规模,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继续组织实施好各类基层就业项目,并做好2017年高校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的征集工作。各省级主管部门要进一步

健全鼓励毕业生下基层的政策体系,主动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开辟新的基层就业领域;要进一步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等特殊群体的帮扶力度,努力帮助他们实现就业。

陈宝生指出,各地教育部门要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和专业结构,对就业状况不佳的专业,要切实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调整。同时,要进一步落实就业状况与办学评估、经费投入、领导班子考核等适度挂钩制度。高校要积极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并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内容。省级就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新政策,协调当地有关部门,切实扶持一批大学生实现创业。他还强调,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各类院校都要合理定位,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毕业生不但要正确认识自己,主动适应社会,还应给自己作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看到长处的一面,又要看到短处的一面;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的评价,又要结合其他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整体因素,又要考虑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点因素。

1.每个大学毕业生都应该全面认识自己在德、智、体各个方面的表现,并与本班同学作一个比较,了解自己在本班同学中所

占的位置,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2.信心是成功的第一要诀。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信心不仅给大学生带来勇气和力量,也会使用人单位从气质上产生认同感。大学生要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保持坚定的信心,首先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工作。其次,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这样,才有可能在择业竞争中占据主动。最后,在就业过程中对工作要保持积极主动、乐观奋进的精神。

3.消除依赖心理。有些人在生活中依赖性很强,无论做什么事情总要请一个参谋,一旦没了参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于是,这些人在择业中往往表现出没有主见,人云亦云。这种心理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能深刻地认识自己和社会。一个能够清晰认识自己的人,一般都能够把握好自己的择业方向,在择业中,往往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方向性;一个深入了解社会的人,信息畅通,思维开阔,能很快适应单位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

4.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有些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到单位参加面试时,原本准备充分,思路清晰,可是一见单位领导,就惊慌失措,手忙脚乱,脑海里顿时一片空白,好端端的一个就业机会就这样错失了。

四、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1.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的策略分析。首先,大学生应积极、主动求职,不能一味地“等、靠、要”。“一心想走捷径”这种观念必须要剔除,就业求职是自己的事,作为一个要踏

- 4

不要仅仅把就业教育的对象锁定为大

三、大四的学生,更要注重对大

一、大二学生的就业价值观的培养,就业观越早形成越好。

其次,改变单方面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一起参与教学。现在的大学课堂与初、高中并无本质区别,都是以老师授课,学生听讲这一传统教育模式运行,既死板又缺乏效益。所以,应该使学生参与教学,带动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安排学生代表上台授课,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和归纳能力。在案例分析时,可采用角色扮演,使他们进入特定的角色中,并即时进行应对;对于有歧义的知识点,开展辩论赛。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还能使课堂的内容更便于记忆。

最后,课程安排贴近市场需求,注重学生个人能力培养。理论知识一直是学校考察学生的重点,但是市场需要的是会把理论运用于实际的人才,所以学校的专业设置可以更贴近社会的需求,创立一些实践课,比如模拟公司流程,使同学们处于不同的岗位,应对不同的挑战,熟悉公司的基本流程。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就业奠定基础。

3.社会参与就业教育,支持大学生就业。社会应该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给予支持。企业最好能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使大学生们能够在校期间就能够培养工作能力、抗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能力;投资机构能够提供更多的资金给有潜力的大学生,让他们进行创业、投资,这样不但能培养大学生的个人能力,为投资机构自身谋利,从长远来看,社会需要更多的工作岗位,鼓励创业也有利于国内经济的持续稳步地发展。

- 6

第9篇: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例如,IBM中国区对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有:第一个方面是服务意识,能不能从客户的角度去出发,去想问题;第二个方面是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方面是沟通的能力;第四个方面是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职业操守和商业道德。

然而,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任职资格模型”。对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产,他们使用和配置这些资产的方式与向用人单位展示这些资产的方式以及他们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个人环境与劳动力市场环境)。由于大学生是作为一个“产品”在一个高等教育系统中被制造出来的,因此就业能力不足主要是与大学联系在一起的。这既与传统上相对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有关,也与高校本身的教育能力不足相联系。

长期以来,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此外,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市场能力”——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等等。

大学生就业的前景如何?

据介绍,在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35岁以下的青年人比例为70%。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以每年300万至400万的规模进入就业市场。根据各级学校招生人数的统计预测,2008年以后,高中以上学历

的劳动力开始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到2011年,大学层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上一篇:致敬英雄演讲稿下一篇:2019年工作计划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