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2022-10-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消费信贷行为经济学影响因素分析

摘 要:消费信贷在最近十年来发展非常迅猛,消费信贷对于消费刺激作用也日益显著。居民消费信贷决策则直接影响到了消费信贷的消费刺激效应发挥,传统经济学分析中多使用了诸如收入、偏好等因素来分析,该文则试图从行为经济学视角出发,弥补传统分析中理性人假设的不足,发现心理账户效应、资金时间偏好等也是影响到居民消费信贷使用的重要决策因素。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 消费信贷 影响因素 实证分析

从上世纪末开始,我国的消费信贷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消费信贷规模显著增加,消费信贷种类和期限结构也从早前的单一个人住房转变为涵盖个人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消费信贷可能在促进居民消费需求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伴随着消费信贷的快速扩张,消费信贷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也逐渐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阮小莉等(2013)认为不同主体之间因为在消费信贷观念,消费信贷能力、消费层次以及消费信贷环境上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其消费信贷决策行为存在差异,并进而影响到消费信贷作用机制发挥。李伟娟(2013)则从商业银行角度出发,对消费信贷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初步建议。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大都是建立在传统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上,认为消费信贷可以改善个人的流动性约束,从而促进消费需求的增加。但是,事实上,消费者作为社会人,其消费行为决策不仅受到自身的收入和偏好等的制约,还会因为外界环境和个人心理、消费习惯等因素而产生较大差异,那么消费信贷对于消费的影响机制也就不能仅仅考虑传统的理性经济约束因素,需要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消费者消费信贷决策的内在影响因素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

1 行为经济学及其在消费信贷行为分析中的运用

行为经济学最早起源于西蒙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有限理性”假说,对传统理性经济人概念进行了批判。随后,理查德.泰勒在研究中发现,人类的行为既非完全理性,也不是凡事皆为自私自利,因而有必要专门来研究人类的非理性行为。卡尼曼和特维尔斯基(1979)的著作《Prospect Theory》全面反驳了新古典预期效用理论的构造基础,并构建了不确定性条件下人的决策行为分析框架—前景理论,将消费者的决策行为分为编辑和评价两个阶段,并认为该过程是影响人类决策的主要因素,其中评价阶段引入了依赖价值函数和主观概率的权重函数重构了决策框架,提出了“损失厌恶性”行为人的存在。

20世纪80年代开始,行为经济学进入繁荣发展阶段,谢弗林和塞勒(1988)提出了行为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发展的心理账户理论;弗莱德葛兰姆和艾伦·艾瑞克提出的时间偏好跨期逆转理论等等。行为经济学即一门试图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融入标准经济学理论的科学,是经济学与心理学的有机结合。正如上文提及,消费者是具有复杂多变性的社会人,因此其消费行为及消费信贷行为也将会表现出复杂和难以预测,仅仅依靠传统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来对消费者行为及消费信贷决策进行理论分析和结果预测必然会存在某种程度的偏差,而这种理论和现实的偏差恰恰可以运用行为经济学理论成果给出一定合理解释。

1.1 行为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下与消费信贷行为分析

行为生命周期认为行为主体的储蓄动机会受到“自我控制”这一因素的影响,因此像传统生命周期理论中提到的追求效用最大化,并综合考虑即期收入和长期收入的行为未必必定会发生。有了消费信贷,行为主体可以利用其进行短期消费,这时即使没有储蓄也能满足当前需求,所以此时对即期收入账户的收入进行储存而不是消费的心理成本是很大的,对眼前的消费行为产生极大的诱惑力,从而使得只关心短期利益的消费者需要更加强有力的意志力来进行控制,因此消费信贷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增加自我控制的心理成本,从而导致消费者过度消费的非理性行为产生。

1.2 前景理论与消费信贷行为分析

从前景理论中的价值函数可以看出:损失部分的斜率大于收益部分的斜率,这表明当面对等量的损失与收益时,消费者对损失更加敏感。表现出“风险厌恶”倾向,从而更加谨慎,尽量避免风险。这种风险意识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机、通货膨胀等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居民失业率的增加,岗位不稳定,收入来源单一,导致消费者对未来不确定性增强,再加上前景理论中提到的,消费者对损失比对收益更加敏感,所以消费者就会更加谨慎地对待消费及消费信贷。下图为我国2007年至2013年的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1.3 心理账户与消费信贷决策行为

心理账户侧重分析了收入的非替代性,主张将微观消费主体的收入按照心理学方法划分为现期可花费的收入账户、现期资产账户以及未来收入账户。消费者对于不同的消费项目,将会采用相对应的心理账户。这种理论分析是符合现实中的微观经济主体,尤其是以家庭或者个人为对象的消费活动研究。消费信贷产生以后,将会改变原有的心理账户之间的结构与比例,金融借贷在经济学中通常被看作为是负债,但是在引入心理学的行为经济学理论中,该研究者认为它将成为一个独立的心理账户,尤其是金融机构对不同行为主体会给予不同的授信额度,这对行为主体的消费行为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在行为经济学中,消费者获得的信贷也是一筆资产,它可能具有现期收入账户的流动性,也会具有现期资产账户的保值增值性,从而都可能在一定程度构成对消费者的诱惑,造成其面对一定的消费水平所需的意志力也在显著增加。

通过上述的理论分析,消费信贷行为主体的决策可能并不仅仅取决于传统经济学分析框架性的流动性约束程度以及信贷条件改善,还会因为消费者自身异质性,内在心理因素和偏好等而呈现出较大的差异,综合以上分析,该文将分别从消费者消费信贷行为的理性层面和非理性层面实证研究讨论其内在的影响因素。

2 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消费信贷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江苏省的调研数据

2.1 调查问卷设计及数据收集

此次问卷调查的设计主要是针对消费信贷的影响因素,比如年龄、婚姻状况、收入、消费者偏好等进行调查,同时也涉及到居民对信用卡、分期付款等工具的使用情况。调查的内容具体包括:一,消费者的个人特征;二,消费者的收入与支出状况;三,信用卡消费情况;四,信用卡分期付款消费情况;五,对特点商品的消费态度,以对手机的消费为例;六,对其他信用卡的消费情况;七,消费信贷的使用情况,主要是以汽车消费信贷为例;八,其他,包括消费者类型、是否在还款来临之前紧张、是否会以卡养卡等。

此次问卷调查分别选取了江苏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三个不同城市,淮安、南京、无锡,代表了苏北、苏中、苏南不同区域以此来控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导致的金融发展差异性。在具体的问卷发放过程中,由于个人精力和经费的限制,同时也为了保证样本的全面性,未能完全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进行调查,为了充分考虑职业、工作单位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在三个地方都选取了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以及自由职业者等不同类型的人员进行调查。共发放了200份,收回197份。

2.2 实证结果分析

从图1和2中可以看出,首先,男性信用卡使用率要高于女性。其次,在18-25岁这个年龄段使用信用卡的人数最少,这个年纪的消费人群还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资信状况无法有效判定,因此商业银行在对这个年龄段的人办理信用卡时可能会门槛比较高点。而对于25-50岁这个年龄段,信用卡使用情况都在百分之八十几左右,可见对于有了一定经济实力的人,信用卡使用情况还是很普遍的。

信用卡使用也受消费者心理因素的影响,各人使用频率也不尽相同,如在此次问卷调查中以每个月的使用情况为例:55人从不使用,74人偶尔使用(1-3次),39人经常使用(4-6次),29人频繁使用(6次以上)。其中98人使用信用卡是因为便捷方便,不需要携带现金;28人是因为信用卡消费减少了现金支出的痛苦,比较容易接受;29人是因为信用卡消费可以拥有一定的免息还款时间。

图4则显示心理因素对消费者消费信贷的使用也是很大的一个影响因素,比如对于理想消费者会考虑很多,很少使用消费信贷;而对于冲动型消费者,他可能会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需要或者博得面子等,而进行不必要的消费。如对IPhone 、IPad 不管是否迫切需要就进行购买这个问题,73.10%的人选择了即使有支付能力也不会迫切购买,对于这类理想型消费者,其消费信贷使用情况就比较低。而对于冲动型消费者,此次调查共有27名,其中使用消费信贷的达到18人,占据了66.67%。这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消费信贷的发展。对于某种特定商品,比如汽车,由于科技发展,产品更新很快,但有些消费者可能是没有支付能力的,所以很多人选择了汽车消费信贷。那么,如果当时没有消费信贷,他们还会选择购买吗?调查显示,37.84%的人选择了动用自己的储蓄或向亲朋好友借款的方式继续购买,而62.16%的人则选择了不会去购买。由此可见,商品的价值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偏好,其价值决定了消费者的消费。

3 完善我国消费信贷的对策

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不论是信用卡、信用卡分期付款还是消费信贷,都受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收入以及消费偏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年龄的突出表现为18-25岁使用者居少,主要是因为这个年龄受经济实力、资信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而对于25岁以上其影響并不是很明显;数据表明,婚姻状况越趋于稳定者,使用率越高,消费能力越强;一般情况下,文化程度越高,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越强,越愿意以信用卡、分期付款、消费信贷等多少方式来进行日常的消费;收入高者,还款能力强,银行更愿意对其进行信贷,形成这种循环;在日常消费中,有些人更乐于购买食品,有些人可能更乐于出去旅游,也有些人更乐于储蓄以备教育支出,那么不同的消费偏好也决定了不同的消费理念,继而决定了其实先储蓄后消费,还是先消费后储蓄。根据本文的研究,笔者针对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3.1 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加强宣传与教育

我国居民传统的消费观念为积累滞后型,要想实现对现代信用性的超前消费的历史性跨越,就必须转变居民的消费观念,使之参与其中,认识到适度的负债消费也是可以的。同时,商业银行也需要转变观念,纠正思想偏差,为客户提供更多元化的信贷产品。但是我国勤俭节约的传统一直深入人心,所以相关部门应加强国民教育,加强对消费信贷的宣传,解放思想,树立消费新观念,以此促进消费信贷迈向新的发展轨迹。

3.2 提高居民收入,优化收入分配制度

居民是否具有负债消费能力,取决于其收入水平。所以说居民的收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消费信贷的发展,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居民的收入,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宏观调控,缩小贫富差距,如增加就业机会、规定最低工资标准、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等;其次企业应提高经营效益,从而提高企业职工的收入,如调整经营模式、优化内部结构、深化体制改革等。

3.3 完善个人征信体系,降低消费信贷风险

个人信用体系是根据居民的家庭收入与资产,对已发生的借贷与偿还、信用透支、发生信用时所受处罚与评定情况进行评估、记录、存档, 以便信用的供给方决定是否对其贷款和贷款多少的制度。这样,银行就可以根据以往的个人信用记录,来判断把钱借给他是否存在风险。同时,建立信用预警机制,一旦出现信用风险,银行就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创立对他人资信状况进行评估的征信系统,对市场体系的完善,消费信贷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4 开发增加消费信贷品种,拓展银行消费信贷范围

要想解决消费信贷业务范围窄、品种少的问题,就需要银行加大调研力度,研发出符合我国国情银行、迎合大众消费心理、价值相对较高的商品作为消费信贷的对象,尽可能的使消费信贷品种多样化,增加消费者的选择余地,通过增加消费信贷品种和扩大银行消费信贷范围,推动我国消费信贷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阮小莉,仲泽丹.城乡居民消费信贷影响因素的差异化研究—基于四川省调研数据的分析[J].财经科学,2013(6):116-124.

[2] 李伟娟.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现状与风险防范[J].西南金融,2013(3):40-42.

[3] 赫伯特.西蒙.丛实质理性岛过程理性[M].西蒙选集,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253-254.

作者:高蓉蓉 赵明珠

第2篇:影响上海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行为因素分析

[摘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影响上海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行为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影响上海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行为因素主要有:消费者收入与消费品价格因素,社会可提供体育消费资源因素,个体体育消费需求影响因素。促进上海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发展的因素包括:加速城市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效匹配各种体育消费资源,促使资源的兼容与整合,强化体育消费意识,促使消费需求向行为转化。

[关键词] 影响 上海市 社区居民 体育消费 行为因素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的战略决策后,上海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开拓,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目标。现如今,上海正在向国际大都市行列迈进,国内生产总值已接近20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这极大的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由此带动各种消费热点的纷至沓来。在此环境下,作为较高消费层次的体育消费产品开始凭籍自身特殊的消费功能走进社区居民的生活视野,并相应固化成为某些社区居民生活习惯之一。然而查究上海市体育消费市场规模,社区居民的整体体育消费水平偏低,严重滞后于上海市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笔者以上述选题为研究基点,试图解惑当前影响上海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的制约因素,拟提出促进上海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的优化策略,以期构建上海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和谐发展之蓝图。

一、影响上海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因素

1.消费者收入与消费品价格影响因素

勿容置疑,消费者收入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购买力。调查结果表明,虽然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在全国遥遥领先,然而在体育消费领域其整体体育消费水平仍然偏低,偏低的制约因素主要是处于城市下层和中下阶层居民体育消费能力低下,而社区居民由于职业、受教育水平,以及收入较高,且按照社会分层理论界定大多居于中上阶层,中上阶层居民依据统计数据结果体育消费能力明显优于其他阶层。由此可见,影响社区居民体育消费决策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收入。此外,体育消费品的价格也是影响社区居民是否进行体育消费的关键因素之一。价格形成理论启示我们,一个商品的定价过高与过低都不利于该商品的销售,合理定价至关重要。据现场访问调查发现,大多数社区居民对所消费的体育商品持较不满意或一般的态度,二者合计占调查总人数的63.5%,这亦影响了社区居民总体体育消费水平。

2.社会可提供体育消费资源影响因素

社会所能提供的体育消费资源包括多方面,如场地器材、体育消费品的市场营销、政府对体育消费市场的管理与指导,以及体育产品的开发与利用等等都隶属于社会可供体育资源,这些资源反过来影响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行为,甚至有时能完全改变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引导社区居民加以购买体育产品。例如,通过持续、大量的广告宣传体育健身功能或制造社会体育消费舆论,能不断强化社区居民的正面体育消费观念,使他们产生尝试体育产品的意识和动机,进而付诸行动实现体育消费体验,在从中体会到消费乐趣后,他们往往会连续追加体育消费行为,这样久而久之其极易固化成为体育产品的“回头客”,同时,由于从体育消费中获得了多种身心效益,这些消费群体又会不自觉的通过口头营销的方式加大对该体育产品的宣传力度,促使此消费群体的周围人群加深了体育消费认识,转化了这部分人群的消费价值观,并开始选择体育产品进行消费。总之,诸如此类的案例枚不胜举,毋需一一赘述,从上述举例之中不难发现,社会可提供的体育消费资源是社区居民进行体育消费的必要条件,体育消费资源的丰富程度与否会较大程度上影响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行为。

3.个体体育消费需求影响因素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分析,人的需求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分为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如果把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归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框架中,依据体育消费产品的物质属性,体育消费需求应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划分之中,其中既有社交需求的目的,又有自我实现需求的动机。比如社区居民在参与某收费性的健身俱乐部时,有些居民是出于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而选择到此俱乐部进行消费,还有一些居民则有可能是缘由发挥自己的体育潜能、施展已有的才华进而实现自己的价值到该俱乐部进行消费。由此而论,社区居民对体育消费的不同需求是影响他们是否选择进行体育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也暗示着体育消费市场的管理者们,当意识到社交需求成为目标消费群体的消费动机时,应针对社交需求的特点设立相应的体育消费项目和营销基调,强化体育消费的社交功能,开展有组织的集体类和混合类体育游戏或体育比赛等体育消费活动,并且做到趣味、宽松、遵从一定的游戏规则。

二、促进上海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发展的因素分析

1.加速城市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众所周知,加速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必然会相应的提高城市的GDP值,GDP值高说明可供城市居民切割的“蛋糕”量由此变大,毫无疑问每个居民所获得的收入就越多,收入的增多改变了居民的经济行为,这种经济行为最集中的体现是消费行为的转变,使居民的消费行为朝向更高层次的消费方式前进,这无形中就为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带来了更大消费空间,加剧他们的体育消费行为的实现。当然,单纯一个收入的增加并不能彻底改观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观,其他要素如体育消费品的合理定价、体育资源的有效匹配,以及体育消费需求等也会促使社区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的转化。但不管怎么说,加速上海市城市经济的发展会给居民的收入带来直接效益,这种效益在居民的体育消费行为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2.有效匹配各种体育消费资源,促使资源的兼容与整合

多种多样的体育消费资源构成了整个社会体育消费资源,如果按相关性归类划分,这些体育资源大致可分为体育公司、体育消费市场、政府三类资源,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这三类资源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体育企业是体育商品生产和劳务的提供者,是市场的竞争主体,体育企业有权利和能力运用企业内部所有的资本,依据体育市场的经济杠杆功能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而政府凭籍自身职能要为企业规制一个良好的公平的竞争环境和提供服务。所以,在这三方博弈中,如果博弈不当,出现类似“囚徒困境”现象,则意味着三败俱伤。假如有效匹配三方资源,促使资源的兼容与有效整合,又会大大减少资源的损耗,提升各种体育消费资源利用度,这就要求体育公司和政府必须理顺各自的责权利,对政府而言,要转变政府的角色,以宏观指导和提供服务为主,减少对体育企业的行政干预。对体育企业而言,要克服脱离政府后的各种“断奶”综合症,建立以公司法人制度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采用完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运营模式。

3.强化体育消费意识,促使消费需求向行为转化

从消费者消费心理过程角度看,消费者在实现消费行为前,会经历一系列的消费心理的变化。美国行为心理学派认为,消费行为实际上是消费者主体内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行为决策是内在环境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对社区居民来说,在消费一个体育产品时,一般来说,他们的消费心理可分为5个阶段:关注、产生兴趣、购买欲望、记忆认同、购买行动。在实践过程中,虽然这5个心理变化并非一一体现,比如某一社区居民在购买体育产品时可能是一时“心血来潮”,而不是理智消费该体育商品,但不可否认的是社区居民在消费体育产品的同时,在心理上他们较多的是消费的欲望起了主要的作用。由此可以发现,欲促进上海市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行为的发生,很大程度上要刺激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欲望,也就是要不断强化他们的体育消费意识,使得消费体育商品的數量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这样,才能促进上海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的发展。

三、小结

消费者收入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购买力。影响社区居民体育消费决策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收入。此外,体育消费品的价格也是影响社区居民是否进行体育消费的关键因素之一。价格形成理论启示我们,一个商品的定价过高与过低都不利于该商品的销售,合理定价至关重要。促进上海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加速城市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效匹配各种体育消费资源,促使资源的兼容与整合,强化体育消费意识,促使消费需求向行为转化。

参考文献:

[1]上海经济概况[EB/OL].http://www.cmtongji.com/hkis/qs/gb/EconomicEnvironment

[2]申亮肖焕禹:不同社会阶层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6(6)

[3]消费者决定陈列重点[EB/OL].http://www.yyjjb.com.cn/html/2008-02/20/content_67392.htm

作者:沈幼华 吴霄鸣

第3篇:Logistic模型的人身保险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目前学术界对人身保险消费行为的理论研究中,基于国家层面和宏观角度的较多,多区域性市场的较少,针对欠发达地区的研究更少。本文以贵州省贵阳市人身保险业发展规模的现状作为依据,对比分析了贵州省和全国保险发展水平在保费规模、保险密度、保险深度和保险公司数量等指标上的差距。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并在贵州省贵阳市开展了实践调研测试,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运用Logistic计量回归分析。最后,从宏观、微观角度提出对策与建议,有助于了解人身保险消费者的行为动机,给贵州省人身保险市场发展提一定的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人身保险 人身保险消费行为 问卷调查 行为动机

一、贵州省人身保险发展的现状

进入21世纪后,我国保险业走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在我国已然成为了一个新的朝阳行业,其影响力迅速扩大,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也不断地加大,其保障经济,稳定社会的功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也日益凸显。但是,保险业发展中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保险消费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西部欠发达省份保险业的发展规模程度还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发达省份;以贵州省为例,截至2016年底,全省原保费收入总计为321.28亿元(财险保费收入153.15亿;寿险保费收入128.79亿元),分别低于全国平均原保费收入水平857.95亿元(财险保费收入240.38亿元;寿险保费收入484.50亿元),其中寿险保费收入竟低于全国平均保费收入355.71亿之多(落后全国幅度高达73.4%)。其次,我国城镇居民保险消费结构存在失衡情况,尽管保费规模和保费增速发展较快,但保险消费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显著。以贵州省为例,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占原保费收入比重不够大。从图1-1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人身保险占比率最高在2008年,值为64.25%;占比率最低在2014年,值仅为47.23%。这些数值不仅远低于当年全国平均人身保险占比率水平,而且波动也比较大,以一个准“W”形状发展,而非类似全国平均人身占有率稳中有升的增长趋势。

以上数据以反映了贵州省保险业发展规模较小,市场不完善等特点。加之,贵州省保險业发展相对较晚,人们对保险的意识相对滞后等原因,导致保险消费者在购买保险产品的过程中受到不同因素的决策干扰。因此,我们对其行为特征进行研究,可对其人身保险产品消费行为进行一定的引导,促使消费者理性消费。

二、变量的定义、分类和解析

影响消费者做出购买人身保险产品的基本因素,受到消费者的生理因素、经济基础、职业、受教育程度、家庭构成、风险意识等影响。此外,(2015陈丽萍)保险代理人或保险公司客户经理的营销方式和服务态度等也会对消费者的投保决策产生很重要的影响。本文问卷调查共设计18个问题,并在贵州省贵阳市开展实践调研活动。基于问卷调查的结果,把所有的自变量分为四大类:X1-X7为人身保险消费者的基本信息,分别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家庭收入和家庭成员结构;X8-X12为人身保险消费者的风险认识,分别为职业危险度的认知、收入稳定性、身体健康情况、社会保障充分性、应对未来意外和风险的方式;X13-X14为人身保险消费者的风险偏好,分别为保险是一种长期投资的认知和保险解决风险的认知;X15-X18为人身保险消费者的保险行业的认知,分别为了解保险主要途径、保险宣传不够的看法、保险业诚信度不可靠看法和保险合同中存在“霸王条款”看法。

三、回归模型设计和回归分析结论

通过结果看出,只有年龄、婚姻状况、家庭年收入、您是否认为保险是一种长期投资、您了解保险知识的的主要途径、您了解保险知识的的主要途径显著,即上述变量对消费者购买人身保险产品有显著性影响。

为了排除不显著变量的干扰,采用全部进入的方法重新建立因变量与显著自变量的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如下:

1.年龄。自变量年龄的回归系数为0.576,这说明年龄对消费者购买人身保险产品有正向影响。主要考虑到随着年龄增大,大多数人都有社保,进而对人身保险的购买意愿较低。另外,现在各类儿童、少年保险比较流行,家长希望给孩子更好的保障。因此年龄小的消费者更容易做出购买决策。

2.婚姻状况。自变量婚姻状况的回归系数为-0.94,这说明婚姻状况对消费者购买人身保险产品有负向影响,即离异,丧偶的人群比较容易购买人身保险产品。

3.家庭年收入。自变量家庭年收入的回归系数为-0.357,这说明家庭年收入对消费者购买人身保险产品有负向影响,即当家庭年收入达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后,收入越高的人群越不轻易购买人身保险产品,因为收入高的人群资金比较富裕,更容易考虑其他金融理财产品来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意外或人身风险。

4.是否认为保险是一种长期投资。自变量是否认为保险是一种长期投资的回归系数为0.626,这说明是否认为保险是一种长期投资对消费者购买人身保险产品有正向影响,即越赞同保险是一种长期投资的消费者越容易购买人身保险产品,很符合常理。

5.了解保险知识的主要途径。自变量了解保险知识的主要途径的回归系数为0.680,这说明了解保险知识的的主要途径对消费者购买人身保险产品有正向影响。即自己学习保险知识即亲友介绍保险知识的更容易购买人身保险产品。自己学习保险知识可以认为消费者自身对保险有迫切需求,进而容易购买保险;亲友介绍保险知识的消费者更容易全面了解保险,并且通过亲友介绍对保险更放心,所以容易购买保险产品。

6.否认为当前保险行业的诚信度不可靠。自变量是否认为当前保险行业的诚信度不可靠的回归系数为-0.748,这说明是否认为当前保险行业的诚信度不可靠对消费者购买人身保险产品有负向影响。即越认为当前保险行业的诚信度不可靠的消费者越不容易购买保险。消费者对保险行业的诚信度不放心,必然会影响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

四、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保险消费教育,提高保险消费技能

保险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对保险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由于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部欠发达地区,经济规模、金融制度和教育水平等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加之贵州当地居民根深蒂固的民俗和文化,对保险和保险产品有较强的抵触心理,所以加强当地政府保险消费教育,提高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阶段消费者的保险消费技能是必要且迫不及待的。

(二)推进保险消费税收优惠政策改革,鼓励保险消费

保险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对贵州省保险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推进税收优惠政策的改革,可以减少保险公司的赋税压力,加大保险公司推出新产品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税收政策改革,可以让广大消费者看到政府大力发展保险业的决心,促进低收入家庭购买保险的意识。

(三)加强保险行业监管,防止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监管不作为、处罚力度轻是制约保险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保险代理人销售的过程中,销售误导、夸大宣传和传达错误信息的现象屡见不鲜,如果这些现象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将会使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另外,贵州个别保险公司也存在违规经营的现象,如果保险监督部门不能给这些违规违法现象以严厉惩罚,势必打击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的信心。

(四)优化产品供给,提升保險服务

目前保险产品种类丰富,数量众多,但很多产品结构单一,保障重复的问题同样存在。由于保险市场供给与需求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匹配,导致想买的买不到、买不起或者不想买的被“强卖”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优化产品供给,针对不同的消费者设计不同的保险产品是非常必要的。另外,提升保险服务应做到畅销投诉渠道,改善服务态度,提升保险代理人道德品质和平滑佣金支付方式等,让顾客是上帝的理念深深扎根于每一个保险销售员的心中。

参考文献

[1]庞楷.中国城镇居民人身保险消费行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

[2]王选选.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行为比较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06).

[3]陈丽萍.我国居民人身保险消费行为研究——以山东省为例[D].山东大学,2015.

[4]刘坤坤,万 金,黄 毅.居民人身保险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粤东四市人身保险消费行为调查[J].保险研究,2012.

作者简介:欧阳登(1995-),男,汉族,湖南湘潭人,就读于贵州财经大学保险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身保险。

作者:欧阳登

第4篇: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分析

影响消费者购买王老吉的因素分析

消费着收入;消费者知识;消费者对王老吉质量的知觉;者态度的转变消费;文化及广告包装的影响;

消费着收入

 收入作为购买力的主要因素无疑是决定消费者购买因素的关键因素,也是营销者十

分关切和希望了解的

消费者知识

 A:产品知名度,对一些熟悉的产品,消费着即使认为他没有什么优势,但仍不会

放弃购买。而王老吉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凉茶始祖优势很明显,然后通过提高产品知名度打开了销路!2008多加宝公司王老吉品牌的销售利润是一个亿,汶川地震多加宝公司王老吉品牌捐款一亿各大媒体网络竞相报道,王老吉瞬间走红,知名度大大提升当年销售额也突破100亿

 B:品牌形象分析,凉茶是广东、广西地区的一种由中草药熬制,具有清热去湿等

功效的“药茶”。在众多老字号凉茶中,又以王老吉最为著名。王老吉凉茶发明于清道光年间,至今已有175年,被公认为凉茶始祖,有“药茶王”之称。到了近代,王老吉凉茶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

刚开始王老吉定位于饮料,和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相比王老吉并无优势而且竞争压力颇大,由于产品定位的不准确销售情况很不好,后来成美为多家宝重新定位,定位于预防上火,避开了与饮料公司的正面竞争,2008年的捐款为多家宝公司树立了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企业形象。

消费者对王老吉质量的知觉

 王老吉品牌的定位是预防上火,消费者饮用后的效果如何决定了消费者消费者对王

老吉质量的知觉

文化及广告包装的影响

 王老吉的包装是大红色,与放在货架上的同类产品相比更能吸引消费者眼球,此外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都喜欢红色,特别是春节和婚庆王老吉红色包装更受欢迎,热切有些地区特别喜欢吃辣食品王老吉又因为能够预防上火成为消费者的首选。 消费者态度的转变消费

 多加宝公司旗下品牌王老吉一直致力于公益活动,人们逐渐加深了对王老吉的认识,

一个富有高度责任感的企业形象树立于公众心中北方许多徘徊中的消费者开始购买,原本多年没有打开销路的地区销路也打开了

第5篇: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分析

熊炜 淮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041205113

摘要: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受消费者个人特点、社会影响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不用的购买行为。研究消费者购买行为,是市场营销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目前买方市场的情况下,消费什么、消费多少、如何消费完全是个人自主选择的一种个体行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然而消费者不可能在真空里做出自己的购买决策,其购买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社会、个人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分析研究这些因素,对于开展有效的市场营销活动,扩大国内需求和促进经济发展至关重要[1]。

关键词:消费者;购买行为;影响因素

引言:随着“消费者向导”的企业理念在市场营销中的不断深入,对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行分析是顺应时代的产物。通过研究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分析可以更好的把握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和消费行为特征,更好地选择营销方式,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2]

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定义是:指人们为满足需要和欲望而寻找、选择、购买、使用、评价及处置产品、服务时介入的过程活动,包括消费者的主观心理活动和客观物质活动两个方面。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由一系列环节、要素构成的完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购买决策居于核心地位;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购买行为的发生方式、指向及效用大小。因此研究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意义十分重要,此外研究消费者行为的意义还在于:1.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能力;2.有利于正确引导消费需求;3.有利于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与法律;4.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3]

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三大类:市场环境因素、企业市场营销因素和消费者自身因素。

(图)

一、消费者自身因素

消费者自身因素包括消费者的生理因素,如消费者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和生理特质等;心理因素,如感知和认知因素等;行为因素指消费者所发生的外在的、可见的行为。

1. 感知因素

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感觉分别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对感觉所反映的各种属性按其相互联系加以整合,形成该事物的完整映像。消费者的感觉和知觉合起来,可称为“感知”。消费者的感知反应可从其生理上测试或辨认出来。消费者的感知状态也会传递或影响到其他人,销售人员应当观察消费者的感知状态和肢体语言,采取适当的促销方式。有些商品主要通过刺激消费者感官的愉悦感受而促进购买,可称为“感觉商品”,如某些食品、饮料、贺卡、香水、护肤品和汽车等。这类商品要尤其重视消费者的感知反应。

正确地运用知觉的理解性可以增强广告的效果。当消费者受到的刺激不明确或者刺激可表达多种含义时,就产生刺激的不确定现象,消费者就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解释刺激的含义,并在这个过程中将自己的意愿投射进去。虽然厂商尽量避免广告含义模糊不清,但是模糊不清的广告有时也能够创造性地制造争议和乐趣。营销人员了解消费者怎样理解企业的营销措施是十分重要的,消费者对企业的营销战略和策略的理解往往与企业的本意或实际情况不一致,有可能造成曲解。比如,企业降价销售一种积压产品,而消费者也许理解为产品质量下降。同样的刺激因素对不同的消费者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正当的营销人员和名牌产品的营销人员应努力设计和提供有利于消费者正确理解的信息。企业营销人员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了解消费者的知觉,制定适应消费者知觉的营销战略以提高营销效果。

2.记忆想象

消费者的记忆和唤醒记忆的能力对于购买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消费者往往在接触、注意和理解信息时候并不做出购买决策,而是在事后通过回忆来提取储存在脑中的信息,在原先的知识结构的支配下做出决策。

想象与人的思维、情感、意志乃至感知等心理活动过程都有深刻的内在联系。消费者的想象在一定程度上支配了消费行为,使某些产品建立起特定的象征意义,成为吸引购买的关键。消费者的想象是企业形象设计和形象定位的客观依据。企业应当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因素,对未来形象提出多种构想,在综合分析评价的基础上确定有利于公众认知和认同的形象。

二、市场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指消费者外部世界的所有物质和社会要素的总和,包括有形的物体,如商品和商场;空间关系,如消费者与商场的空间距离、商场的位置及商品在商场中的位置;其他人和他们的社会行为等。环境因素是影响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重要因素。比如,商场的装潢,

与消费者住所的远近,前往商场的路途交通状况,周围的人对该商场的评价以及是否乐意到该商场购物等,都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许多营销人员比较重视可视环境(也称功能环境),因为它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行为,但是对非可视环境的研究也不能忽视。

根据环境因素的空间覆盖范围和影响人数的多少,环境因素可分为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两个层次。微观环境因素指消费者直接接触到的、具体的物质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如商场的购物环境、人流的多少、售货员的服务技能和态度、家人和朋友对某商品的看法等这些看似较小的因素等。宏观环境指大规模的、具有普遍性的、影响广泛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总和,包括人口因素、经济因素、政治法律因素、社会文化因素、自然因素和科学技术因素等。

家庭即是很多产品的基本消费单位,又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群体。它对个体个性和价值观的行成,对个体的消费与决策模式均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家庭生命周期是一个家庭从建立、发展到最后解体所经历的整个过程,通常分为数个阶段。

单身期

单身期主要是指

三、企业市场营销因素

企业市场营销因素包括企业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等。

以微博为例,依靠便捷传播的方式和平台,微博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模式,而且掀起了一场互联网领域的“微革命”。同时,微博高精准、易分享等特性也深刻影响着企业的网络营销模式。成功的微博营销可以从旁驾驭社会化环境下的意见领袖,带动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购买行为,赋予消费者力量,鼓励他们以创造性的方式贡献和分享内容。[4]

营销学认为,与消费者发生直接、间接关系的其他个人或群体,如家庭、亲友、同事、邻居、社会团体、社会名流、明星等,都会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发生程度不同的影响。其中家庭的影响最大。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爱好和习惯多半都是在家庭的影响下形成的。企业应善于利用消费者的社会联系来影响其购买行为。

参考文献:

[1] 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分析 任锦华 文章编号:1008-8520(2002)01-0031-02

[2] 《旅游市场营销学》 赵西萍 高等教育出版社

[3] 《消费者行为学》 龚振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4] 微博营销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 程彬

第6篇:农村家庭人情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本文深入分析了人情圈、传统消费心理、家庭经济和家庭类型四类因素对农村家庭人情消费行为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农村家庭人情消费的相关因素分析模型,进一步揭示了各因素之间存在的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对于如何引导当前农村文明消费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农村人情消费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牛娜,女,汉,1984年8月出生,河南省焦作市人

影响农村家庭人情消费行为的因素有很多,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的、经济层面和非经济层面的,本文将从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四个影响因素入手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试着阐明各影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一、 人情圈

农民的人情消费其实就是在一个网络中进行,我们把这个网络叫做人情圈或者人情交往圈。根据其血缘关系的远近,可将其划分为三个等级:核心亲属、外围亲属、本不属于亲戚的其他人[1]。由于传统社会家族观念严重、家庭成员数量较大以及个体交往难度相对较高,所以农民家庭的社会资本的获得途径比较单一,这样传统农民的人情圈虽然规模也相当可观,但主要局限于核心亲属和外围亲属中[2]。

当前,随着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导致核心亲属和外围亲属的减少,一般意义的亲戚圈(核心和外围亲属统称)的规模也日益缩小。同时随着农村与城市隔离状态的逐渐打破,农民们的业缘、地缘关系得以迅速发展,且人情往来网络的重心逐渐由同质性较强的血缘、亲缘圈向异质性较强的业缘、地缘圈转移,亲属之间的联系也逐渐变得松散,就基本上形成了人情圈中核心亲属、外围亲属、本不属于亲属的其他人“三分天下”的局面。另一方面,市场经济观念的冲击,也导致了农民人情观念的变化。经济利益的驱使,导致人情关系的异化。在人情消费选择中经济利益的权重日益增加,而以前的由至亲到外围亲属再到朋友、邻居等依次递衍的秩序受到冲击。在此过程中,外围亲属在人情圈的地位逐渐下降。人们希望在核心亲属和外围亲属以外建立人情关系,以寻求社会资本的支持。可以推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未来农民人情圈中,核心亲属的比重将有一定的下降,外围亲属的比重将继续大幅下降,而本不属于亲属的业缘关系群体将日益成为农民今后人情消费的重点。

二、 传统消费心理

农村家庭人情消费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落后于物质文明建设的结果,农村家庭人情消费受到传统消费心理及消费习惯的制约,具体表现在:

(1)攀比心理。不少农民把相互往来的频繁程度以及礼金赠送的多少作为衡量红白喜事隆重与否、人缘好坏、感情厚薄的标准,认为这是维系感情的纽带、关系亲疏远近的象征,不顾自己家庭经济实际,逢事必参与,参与必送礼;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之间,你投之以桃,我则报之以李,而且层层加码,你送我50元,我还你100元,你办10桌,我办20桌,你来我往,人情债的份额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即使经济拮据的农民也要打肿脸充胖子。如此互相攀比、彼此摆阔,无疑在无形中助长了农村大操大办不良风气的滋生和蔓延。

(2)从众心理。据不少的农民反映,自己虽然对愈演愈烈的人情债很反感,但为了争“面子”,留“后路”,只有违心地随波逐流,“得过且过随大流,患得患失保平安”。人家都在“这样做”,而你却不“这样做”,就显示出你的不对和格格不入,就会遭到众人的非议,在亲友面前抬不起头,所以只好不顾自己的经济实力,东借西凑办红白喜事,违心地大操大办。一些原本不收礼的甚至规劝过别人不要收礼的村民也不由自主地身陷其中,于是在长期的互动中,更多人的加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补偿心理。不少农民认为如果自己遇事不大摆酒席,就收不回以前的人情投资。在这种补偿心理的驱使下,他们将操办婚丧喜事、生日满月作为大发横财的机遇,作为收回人情“投资”的好机会,从而获取“投资回报”,以求得经济上的收支平衡,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导致部分农民有意把小事当大事办、没事找事地巧立名目来收礼。因此,很多农民将人情消费支出称为“无息贷款”。

(4)虚荣心理。很多农民对人情消费虽有反感,但又碍于情面,不好意思不去;或者曾经受过邀请者的人情,不去心存负疚,有一种欠债感;即使没受邀请,看见别人去了,也跟着去,深怕得罪了人。总之,硬着头皮,强装欢颜甚至变卖生产资料、举债也要送人情,不能让人瞧“扁”,只有死要面子活受罪了,这就形成了所谓的“被动消费”局面,由此可见,人情已经变成了由金钱编制的“债务链”。即使钱是自己的,但钱花的并不是那么心甘情愿。?

(5)敛财心理。这主要是一些村级党政干部变相敛财的一种手段,他们拥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和权力,如在计划生育、划分宅基地、邻里纠纷、孩子参军等方面。一些有求于他们的人无不趋之若骛。这是变相腐败的一种形式,在农民群众中产生很坏的影响。

(6)投机心理。现在农村送礼风甚浓,甚至到了无事不送礼的地步。送了礼就话好说,事好办,关系好处理,不送就是关系差、有意见,收送人情礼金成为一种社会“潜规则”。有些农民送礼只是为了留条“后路”,方便以后办事。常常“笑脸接请柬,背后吐怨言”,心中不悦,但为了不得罪人,今后好办事,只得硬着头皮、强装欢颜也要送人情。

可见,送礼者心态各异,真正表示贺意有之,但为数甚少,而大多数人碍于情面,或礼尚往来,至于送多送少,送礼者心中自有一把尺,有的是有求于人,有的是还人情债,有的是随波逐流,拿钱买人情,拿钱买面子,给农民家庭带来了数不尽的烦恼,特别是低收入家庭,遇上这些事,更是雪上加霜,给其带来了更大的经济压力,同时也助长了不正之风的泛滥。

三、 家庭经济

人情消费与家庭经济密切相关,人情消费作为支出的一种,理所当然地要受到农民经济收入状况的制约,相反,人情消费中现金或实物的支出必然导致家庭经济收入的减少。中国百村调查表明,家庭纯收入与人情支出呈现正相关关系[3]。收入不同的家庭的人情消费规模是具有差异的。一般来说,家庭年收入越高,人情规模越大[4]。

但值得注意的是,人情消费支出并不会随着家庭纯收入的减少而减少,因为它还受着道德约束、社会需要、传统心理制约等因素的影响,这有些像经济消费理论中的棘轮效应。棘轮效应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在他的相对收入假说中提出来的,又称制轮作用,是指长期平均消费倾向的稳定性对短期消费减少的抑制作用,通俗的说,就是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随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实际上棘轮效应也可以用宋代政治家和文学家司马光的一句著名的话来概括:“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农民平均收入的增加是近年来人情消费水平上升的主要原因。从总体上说,农民的收入是在不断增长的,各种消费也随之增长。农村中较先富裕的“大户”,由于收入上升得快而且多,其赠送和收到的礼金都以较大速度增长,而示范效应逐渐推动其成为新的随礼习惯、这使得人情消费具有单向增长效应,即本身存在着只升不降的趋势,人情消费的水平不断上升。

四、 家庭类型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入,以及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加之城乡隔离政策的松动,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逐步向城镇转移,外出打工已经成为某些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气势浩大的民工潮冲击着农村传统的家庭模式,出现了许多留守家庭,即夫妻一方在外流动打工、一方留守的“半流动”家庭以及夫妻双方都在外流动打工的“双流动”家庭。其中,70?以上的民工选择了妻子留守的“半流动式”,在入城时把自己的父母、妻子和孩子留在农村。于是,在很多迁出地都普遍出现了家庭结构的“386199”现象,这组数字意指以男性为主的中青年劳动力的外出导致农村中留守的家庭成员主要由妇女、儿童和老人构成。其家庭结构多为由老人和孩子构成的隔代型家庭、由妇女和孩子构成的半边型家庭、成年子女全部外出由老人构成的空巢型家庭[5]。

不同类型家庭的人情消费的是不一样的。把不同的家庭类型作为一个研究视角,对其人情消费进行横向比较,从而实现对农村家庭人情消费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李祥忠[4]就曾将农村家庭分为流动家庭、半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三种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类型农村家庭的人情消费进行了比较研究。比较表明,留守家庭、半流动家庭和流动家庭在人情消费动机和后果等方面是具有差异的,而在消费方式方面差异并不明显。具体结果如下表示:

五、 四因素间的相互联系

笔者通过以上对农村家庭人情消费的四个主要影响因素的考察分析,为了更进一步阐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了农村家庭人情消费的相关因素分析模型,如图所示:

首先,农村家庭人情消费的四个主要影响因素中,人情圈和传统消费心理归属于主观因素,家庭经济和家庭类型归属于客观因素。

其次,不同的家庭类型对人情圈和家庭经济都有直接影响,然后再通过人情圈和家庭经济间接的对家庭人情消费造成影响。

(1)不同类型家庭的人情圈的变化是有差异的。留守家庭的人情圈的变化相对较小,人情往来相对比较固定,每次送礼的标准相对也比较固定(更多的时候是遵循当地传统),一年送礼的次数是也比较有限的,结果导致留守家庭的人情消费规模相对比较固定,总额也较其他类型家庭小一些。半流动家庭的人情圈呈扩大趋势,他们一边要维持原有的社会关系,同时要积极拓展新关系,这意味他们的人情开支肯定有所增加。流动家庭的人情圈呈现两极化发展趋势,部分家庭希望能够搬迁到城镇或城市,原有的社会关系逐渐疏远,人情消费自然而然的有所减少。还有部分家庭希望继续留守在农村,但是他们平时在城镇或城市工作,人情圈扩大了,人情开支也自然而然的增加了。

(2)不同类型家庭的经济收入水平也是各不相同的。众所周知,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可以显著地、大幅度地增加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6]。有学者研究证明,家庭非农劳动力的数量是影响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的第二大因素,并且它对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作用位居农村劳动力素质之前。家庭非农劳动力数量显著增加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而家庭农业劳动力数量显著降低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7]。更有学者明确指出,农村家庭外出务工人数对家庭年收入的影响很大,和无人外出相比,一人外出打工年收入可以增加827元,而两个人均出去打工则年收入能增加5077元[8]。由此不难理解,流动家庭、半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的经济收入水平是有差异的。

再次,人情圈、家庭经济和传统消费心理与家庭人情消费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1)人情圈的大小对农村家庭人情消费起了很重要的影响作用。已有研究表明,从总体而言,人情圈的范围呈扩大的趋势。对于某一农村家庭来说,其人情圈越大,相应的其家庭的人情消费开支就越大;反之亦然。

另外,农村家庭人情消费规模的大小和水平的高低也影响着其人情圈的大小。例如若农民怀着留后路的心理(以后说不定就有请人家帮忙的地方)或本着拓展自身社会关系的意图而给本无需随礼的人家送人情,一旦开启了这种“欠情――还情”的人情消费链条,就意味着其人情圈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扩大了;同理,一旦农民因某些非正常原因如感情破裂、自身的利益关系受损或感觉人情往来已不堪负重时,就会有选择的终止人情往来,这样一来,其家庭的人情消费的规模就会减小、水平就会降低,而其人情圈也就相应地缩小了。

(2)中国百村调查表明,家庭纯收入与人情支出呈现正相关关系[3]。即家庭纯收入越高,家庭经济就越富裕,相应的人情支出就越大。但值得注意的是,人情消费支出并不会随着家庭纯收入的减少而减少,因为它还受着道德约束、社会需要、传统心理制约等因素的影响,这有些像经济消费理论中的棘轮效应。

但这并不是说人情消费对家庭经济就没有作用和影响了。现如今,从家庭负担的角度出发,绝大部分农民认为人情消费增加了其家庭负担,但从整体来看它对家庭经济的作用时,并不是全部的人都认为它有阻碍作用。这也说明人情消费毕竟有其积极的作用和功能。

(3)由前文分析可知,农民传统的消费心理是影响农民人情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定历史时期下,农民传统的消费心理和人情消费行为表现出了一些相应的特征:消费动机上倾向于从众性,攀比动机强烈和敛财动机明显等。同时,由于农村相关制度不完善、农民收入水平不高,文化交流、信息传播的限制,以及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多数农民还存在留后路的投机心理,致使人情消费在农村泛滥异化,严重影响了农民的身心健康,形成了恶性循环。

最后,人情圈对传统消费心理具有反馈作用,而传统消费心理对家庭经济和家庭经济对家庭类型都有间接的影响作用。

(1)其实我们可以说人情圈是传统消费心理得以表现的载体。人情圈代表着农民个人或其家庭的社会交际网络,只有置身其中,他们才会去攀比、从众,才会产生诸如此类的消费心理。

(2)家庭经济很容易受到传统消费心理的影响,这一点不难理解。一方面,农民若基于攀比、虚荣或从众的心理动机进行人情消费,不免会给其家庭造成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农民若出于敛财、留后路的心理而进行人情消费,则很可能会取得短期内家庭收入的增加,即家庭经济的暂时性富裕,或在长期内收到意想不到的好处。

(3)不同的家庭类型对家庭经济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这个问题我们在前面已经讨论过了。可细细想来,家庭类型也或多或少的受到家庭经济的影响。假想一户农民家庭的经济足够富裕,那他(她)就不用背井离乡,忍受与家人分离之苦出去打工挣钱了,这样也就无所谓流动家庭、半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之说了。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人情圈、传统消费心理、家庭经济和家庭类型这四个主要影响因素的深入剖析,建立了农村家庭人情消费的相关因素分析模型。从模型中不难看出,这四个主要的影响因素之间形成了一组闭合的回路。它们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因此,在理清农村家庭人情消费各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同时,对其中的每一个因素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要根据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人文、社会环境等综合做出判断,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第7篇:影响家用汽车购买行为的因素分析

营销081班:陈佳乐指导教师:张巍副教授

(陕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21)

摘 要:家用汽车作为居民家庭拥有率很低的一种高档耐用消费品,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国家鼓励轿车进入居民家庭政策的出台,正在快速进入普通家庭。本文针对家用汽车数量的增多,对影响家用汽车购买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主要从消费者方面的文化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心理因素、商品本身因素等。此外还有国家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家用汽车,消费者,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商品本身,国家政策

Influence of Household Car Purchases of Factor Analysis

ABSTRACT:The family car as the low rate of households with a high-end consumer durables, with the rising income levels and national policies to encourage cars into the introduction of household, are rapidly entering ordinary families. This increase in the number for the family car, family car purchase behavior on the impact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Mainly from the consumer side of the cultural factors, social factors, personal factors, psychological factors, factors such as the product itself. There are also other aspects of national policies described.

KEY WORDS: family car, consumers, cultural factors, social factors, psychological factors, the product itself, the national policy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用汽车的数量也不断增加。从近几年家用轿车的市场发展来看,我国家用汽车的平均拥有率目前约为1.7%,其中高收入家庭的汽车拥有率从1996年的6%上升到1999年的22%,中低收入家庭的汽车拥有率从1996年的1.2%和0.7%上升到1999年的3.7%和2.2%;从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间,我国民用汽车中私人汽车拥有量由1990年的81.62万辆增加到2000年的625.73万辆,平均每年增长22.6%;到2001年为止,我国家用汽车拥有量年均增速达23%以上。近10年来,我国私人汽车的拥有量在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

私人汽车拥有量占民用汽车的保有量比重迅速上升,说明我国汽车市场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居民个人已经成为我国汽车市场的消费主体。是什么原因导致居民对家用汽车的购买,主要有文化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等。

1文化因素:包括社会文化和亚文化及社会阶层

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其文化内涵的差别很大。因此社会文化因素对汽车消费者行为有着广泛的深刻影响。亚文化被称为“文化中的文化”,由若干更小的文化组成,它为某种文化群体带来更明确的认同感和集体感。亚文化群体的成员不仅具有与主流文化共同的价值观念,还具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就汽车消费者购买行为而言,亚文化的影响更为直接和重要,有时甚至是根深蒂固的。 社会阶层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或在社会结构中所占据的位置。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不同,其价值取向也是不同的。每个家庭都是不同的阶层,对于汽车购买的选择必然不同。一般情况下,收入水平越高,社会阶层越高,对于家用汽车购买越高级。

2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参照群体、家庭、角色与地位

参照群体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活动而产生相互作用的集体。参照群体是人们效仿的对象和行动的指南,在缺乏客观标准的情况下,个人的消费选择往往以群体的标准为依据。比如,几个相处较好的朋友就可能会都买一品牌的轿车。

家庭因素对于家用汽车购买决策至关重要。家用汽车的购买就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销售的,在一般传统模式的家庭中。家用汽车的购买主要受夫妻二人影响。一般汽车购买属于丈夫支配型,因为男性开车的比较多,所以在购买时往往取决于自己的喜好。

角色与地位也影响消费者购买,一般人们认为汽车不仅仅是一辆代步工具,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3 个人因素:具体有年龄、职业、经济状况、生活方式

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对汽车产品的喜好也在改变。例如,年轻人汽车主械注重汽车的动力及速度,而老年人购买汽车主械注重汽车的操纵方便性和驾驶安全性。从家庭角度考察,其生命同期的不同阶段也影响消费的消费选择。例如,新婚夫妇愿意购买五座或座位更少的车。而中年夫妇考虑到要带小孩老人出行,更愿意购买座位较多的车。

不同职业的消费者对汽车的购买目标是不一样的,例如,公司经理与其属下记分员所选择的车型及档次明显存在差别。

个人的经济状况对其消费选择具有重大影响,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可用于消费的收入、对待消费与的态度及借贷的能力。尤其是汽车对一般人来说属于一种高档的消费品,个人的经济状况达不到一定程度是不是可能购买汽车的;并且经济状况较好的人与经济状况一般的人所选购的是有所差别的。

生活方式代表着一个人的品味,一个人对汽车产品的选择实质上是在声明他是谁,他想拥有哪类人的身份。不同的汽车选择代表不同的生活消费观。

4 心理因素:需求动机、知觉等

每个人在每个时刻都有许多需要,包括心理需要和生理需要。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即生活需要,如吃穿、住得到满足以后才可能去购买汽车以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而购买汽车的人,也是根据其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所要满足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车型和品牌。决不能消费者购买汽车是为了满足其代步的需要,因此选择经济型汽车;而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较高的消费者,购买汽车的目的除了满足其人代步的需要外,更要体现其身份和地位,因此选择豪华型的轿车。

5 商品本身因素

在购买家用汽车是消费者也会关注汽车商品本身的因素。主要有价格、性能、款式、排量、品牌、售后服务等。

最后国家推行的一些消费政策也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比如,分期付款。微型车下乡政府补贴等。

综上所述,汽车消费者的购买选择是文化、社会、个人及心理等因素及商品本身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汽车企业及营销人员在制定营销策略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

我们都知道一百多年的汽车业发展历史,汽车已由几个人的业余爱好发展成为人人都想拥有的现代化交通工具,全球汽车的销量很快达到惊人的每年上万亿美元汽车工业是世界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作为汽车生产厂家,所追求的是,不管顾客什么时候买车,在哪里买车,都要买你的牌子的汽车;作为一位汽车销售商目的是,无论顾客买什么牌子的汽车,都要到你这里来买。这便是研究

家用汽车购买行为所要达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田晟.制约我国汽车消费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企业经济,2009.[2]任天飞.市场营销学[M].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88-92.

[3]李晴.消费者行为学[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193-198.

第8篇:产品消费群体特征,消费方式以及影响市场的因素分析

产品消费群体特征级及消费方式

目前国内市场使用较多的汽车防盗系统主要有三类,其产品主要特点和消费群体如下:

1、机械式汽车防盗系统

机械锁是最常见应用也最早的,现在已经很少单独使用,主要和电子式、芯片式联合使用,主要分为方向盘锁和拍档锁。机械式锁主要起到限制车辆操作的作用。此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为低端汽车的用户。

2、电子式汽车防盗系统

电子式防盗器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防盗器之一,分为单向和双向的两种。此类产品在中低端轿车和少量高级轿车中应用最为普遍。

3、GPS汽车防盗系统

防盗器只要是有GSM网络覆盖的地方,车主可以通过网络搜寻车子所在的位置,向被劫车辆实行反控停车、监听、喊话、断油断电措施。由于此类产品安装费用较高,所以多受中高端汽车用户的钦赖。

影响市场的因素分析

通过我们在西安市各大汽车配件市场及4s店的调查,我们得到影响汽车防盗器销量和发展的几个主要因素如下:

1、安全性

这是每一个汽车防盗系统消费者在选择此类产品时所考虑的一个首要问题,而在目前的市场上,无论是机械式、电子式还是GPS定位式防盗器都无法从源头上避免自己的汽车被盗,以上各个防盗都存在自身的“致命点”,而基于人脸识别的防盗系统则从传统意义上从源头上杜绝了汽车被盗事件的发生,使自己的汽车保持绝对安全。

2、价格

通过市场调研我们发现,机械式和电子式防盗器的价位较低,一般在200-400元不等,可其的漏洞也较为明显,很容易通过机械或者信号干扰等方法被盗,安全性能较差;GPS定位防盗器虽较为安全,汽车被盗后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车辆的位置,可价位较高。而基于人脸识别的防盗系统则很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它既安全又经济,可以使用户使用最少的支出使自己的车达到最安全的保障

3、操作简便

同时,GPS定位防盗器在使用时会遇到操作不便的问题,而人脸识别防盗系统则操作简便,同时安全可靠。

第9篇:影响消费需求的财政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议

摘要: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消费需求得到不断满足,但是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协调的问题也更加突出,消费需求不足的状况亟待改善。本文在分析影响消费需求财政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消费需求 财政因素 政策建议

近年来,我国经济以两位数增长速度在发展,仅2007年GDP达到24.66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65.5%,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1]。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消费需求得到不断满足,但是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协调的问题也更加突出。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137239亿元,占GDP比重55.6%,高于2006年的52.5%。可见,近两年我国经济过度依赖投资,消费需求不足的状况亟待改善。

一、影响消费需求的财政因素

(一)收入分配政策

目前中国贫富差距有扩大趋势,最高与最低收入者收入差距达到18倍左右,我国20%的高收入家庭拥有80%储蓄存款。城乡收入也从1978年的2.58:1提高到2007年的3.32:1,如果再加上医疗、教育、失业等保障等非货币因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可能达到六七倍。如果用基尼系数衡量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根据一般市场经济国家提供的标准:基尼系数在0.4以上为差距过大,而我国2007年基尼系数为0.48。收入差距与居民总体的平均消费倾向是负相关关系,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在居民总收入中的比重越高,居民总体的平均消费倾向就越高[2]。

(二)税收政策

在不考虑进出口条件下,社会总需求由居民消费需求、厂商投资需求与政府购买支出三部分组成,其中消费需求是国民收入和税收的函数,投资需求是真实利率的函数。假设厂商投资需求与政府购买支出不变,只改变税收,在居民消费需求是税收减函数的情况下,减少税收可以使居民消费需求扩大。

不同的税种的影响方式与程度不尽相同:个人所得税。增减个人所得税,是调节居民收入水平、从而调节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最直接的手段。提高个人所得税,减少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削减居民消费支出,具有抑制消费需求的效应;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增加,通过减少股利所得而具有抑制居民消费支出的作用。在公司所得税可以转嫁的情况下,产品价格上升,导致实际收入下降,因而具有抑制消费需求的作用;消费税。消费税增加,使产品的含税价格上升,导致消费者实际可支配收入减少,造成居民消费支出减少。消费税增加对低收入阶层的课税负担加重,由于低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一般较高,故消费税的增加将会降低消费者需求总量。

(三)社会保障政策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打破了传统的“广就业、低工资、高福利”以及由政府和企业“统包”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战略从补贴和福利转向市场,公费医疗、义务教育、全面就业等都面临着解体的危胁。这既降低了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又直接要求规避风险内生化,人们必须调整收支结构及消费与储蓄的比例,可能推迟消费而增加储蓄。社会保障收入的再分配有利于提高边际消费倾向和扩大消费需求, 而且其再分配的效果是明显的,如1982年英国收入最高的20%的家庭与收入最低的20%的家庭税前收入比为120:1,经过社会保障等的再分配后,最终收入比变为4:1,收入差距缩小幅度相当大。

二、刺激消费需求的政策建议

(一)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努力增加居民,尤其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

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一方面,要加强对城镇困难群体和低收入者的补助,完善城镇“低保”制度,全面落实最低工资制度,根据物价上涨情况,适时调整和提高“低保”与“最低工资”的补助标准。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再就业工程的投入。我国低收入人口占城镇居民20%以上,而下岗是低收入阶层形成的最主要原因,下岗职工的安置和再就业培训应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3]。

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在于“非农化”。一方面,要延长农产品加工链条,实现生产产品的“非农化”;另一方面,要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步伐,鼓励农村居民进城务工和定居,实现农村居民的“非农化”。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和水利设施的投入,实行对农民种粮和购买化肥的直补政策。要加强农村商品流通设施和商业网点、水电路以及通讯设施等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民的居住和消费环境,为农村居民扩大消费创造良好条件。

(二)强化税收杠杆对居民收入分配的调控、平抑和监督作用

可以考虑在现有税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个人所得税扣除标准,扩大累进程度,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征税办法,加大收入由高收入阶层向中低收入阶层转移力度。2006年元月起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由800元提高到1600元,有专家估计,仅此一项政策可使居民当年消费的增长速度提高0.5个百分点[4];调整和完善消费税。适当调整征收范围,将普通消费品逐步从税目中剔除,将一些高档消费品、资源消耗品、不利于环保的产品纳入消费税征税范围。同时,要优化税率结构水平,根据经济发展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情况,对需要加大调节力度的适当提高税率。通过开征物业税、燃油税,规范房地产、汽车交易环节等相关税费征收政策,以减轻消费者购买汽车、住房等税费负担,抑制房地产投机等各项措施,将潜在的消费转化为现实的消费行为,刺激居民消费需求[5]。总之,要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缓解社会贫富悬殊矛盾,体现社会公平。

(三)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

本着“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其重点是要构建覆盖城乡贫困人口的全国统一的社会救助制度,将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到全体社会成员。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首先,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对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对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按照“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给予政策”的原则,建立个人账户积累式的养老保险。其次,加大财政对科技、教育事业的支出比重。要适当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义务教育和职业培训支出比重,要完善义务教育的免费教育和非义务教育学生的资助制度,要建立中央对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转移支付力度。最后,稳步推进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医疗卫生系统,加强管理,提高医疗服务。在农村,进一步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患病的农村困难群众进行医疗救助。此外,建立重大公共传染疾病的防治保障制度,也是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急需解决的问题。

上一篇:icu患者的管道护理下一篇:外墙涂料拆除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