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医药行业消费需求分析预测

2024-07-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未来医药行业消费需求分析预测(推荐8篇)

中国未来医药行业消费需求分析预测 篇1

中国未来医药行业消费需求分析预测

1、消费需求活跃据统计,1~6月份,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购进总值为19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74%。其中药品类购进为147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85%;中成药类购进为3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03%;医疗器械类购进为2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7%。销售总值为2137亿元,比上年上年同期增长11.66%,纯销售为121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41%,其中,药品类总销为162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38%,纯销售为90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72%;中成药类总销售为35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39%,纯销售为21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68%,医疗器械类总销售为2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9%,纯销售为18亿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从地区分布看,全国30个省、市、区销售比同期增长的有27个,占90%。其中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0个,占增长地区的37%。销售额居前的地区依次为上海、北京、浙江、广东、江苏、安徽,6省(市)销售总额占全国销售的62%,其比重上升2个百分点。、未来医药消费需求分析预测医疗保障体系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制度安排。根据医改方案,国家会围绕?广覆盖、低水平?的原则继续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加速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医疗制度的完善有有力释放居民的医药消费需求。

中国未来医药行业消费需求分析预测 篇2

食糖作为糖料加工物的主要形式之一, 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食糖消费国[1], 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加之制糖企业和食品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食糖消费呈跳跃式增长, 食糖的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量基本上呈总体上升的趋势。近年来, 由于我国食糖消费高速增长, 而食糖产量受糖料作物种植面积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增长缓慢, 无法满足食糖消费的需求, 因此需要依靠进口来弥补缺口。深入研究分析中国食糖产业需求的现状, 找出食糖需求快速增长和糖价飙高的背后推动力量, 预测我国食糖行业的需求潜力, 是我国当前保持食糖市场健康稳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对我国食糖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 中国食糖需求现状分析

2.1 我国食糖消费的总体情况

近十几年来, 我国食糖消费总量总体上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期间略有波动。1997/1998榨季我国食糖消费量为820万t, 2011/2012榨季我国食糖消费量达1450万t, 为历史最高消费水平, 与1997/1998榨季相比增幅高达76.8% (图1) 。自1997/1998榨季以来, 除2002/2003榨季和2007/2008榨季外, 其余榨季国内食糖消费均高于食糖供给, 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 说明我国未来食糖市场的需求前景很乐观。我国人均食糖消费量最近几十年来一直保持着上升的趋势, 1961年人均消费量仅为1kg, 到2011年我国人均食糖消费量已经达到了10.05kg, 增长幅度十分明显。

1.2影响我国食糖消费量的因素

我国食糖每年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量均呈扩大趋势, 增长速度快于世界的平均水平, 在世界食糖消费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2]。为了深入研究影响我国食糖消费总量的多种因素, 在此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建立模型:本文采用1994—2010年的统计数据运用SPSS软件对食糖消费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假设因变量食糖消费量为Y (万t) , 自变量分别为:X1为含糖食品产量 (万t) , 以固体乳制品和罐头产量之和为代表;X2为食糖综合平均价格 (元/t) ;X3为食糖替代品糖精产量 (万t) ;X4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元) , 代表国内生产总值、人口和居民收入水平对食糖消费量的影响。建立的模型为:Y=b0+b1×X1+b2×X2+b3×X3+b4×X4+Ui。式中, b0为常数项, Ui为随机扰动项。b0表示在没有任何因素影响下的食糖消费量, b1…b4分别为含糖食品产量、食糖综合平均价格、糖精产量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食糖消费量的影响。

注:a为预测变量 (常量)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食糖综合平均价格、糖精产量、含糖食品产量;b为因变量、食糖消费量, 下表同。

回归结果分析:由表1可以得出模型的调整R2为0.975, 接近于1, 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很好。表2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回归模型包含的四个自变量, 其显著性概率值均小于0.001, 表明具有显著性统计意义, 拒绝总体回归系数均为0的原假设。因此, 最终的回归方程应该包括含糖食品产量、食糖综合平均价格、糖精产量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这四个自变量, 且方程的拟合效果很好。由表2和表3可知, 常量和四个变量的显著性概率值均小于0.05, 因此拒绝偏回归系数为0和常数项为0的原假设, 说明各系数和常数项均具有统计意义, 四个自变量对食糖消费量均有影响。建立的回归方程为:Y=1101.849+0.356×X1-0.059×X2-120.942×X3+0.014×X4。

自相关检验:由表1得D-W值为1.917, 接近2, 说明变量之间不存在自相关。

2.3 影响因素分析

含糖食品的产量: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和健康发展, 我国含糖食品加工业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 含糖食品的产量迅速提高, 成为我国食糖消费的重要支撑, 推动着我国食糖消费的发展。含糖食品加工业所需食糖占我国食糖消费总量的1/2以上, 所以含糖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含糖食品产量的增加对我国食糖消费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会直接增加我国食糖的消费量, 同时又能保证我国食糖消费总量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3]。

食糖的综合平均价格:回归结果表明, 食糖的综合平均价格对食糖消费量产生负影响, 即随着食糖价格的增加食糖消费量减少, 但系数较小, 说明糖价对食糖消费量的影响并不大。这是由于食糖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 且食糖是生活必需品, 即使食糖价格上升, 对食糖的消费需求的影响也不大。

糖精的产量:糖精作为食糖的替代品, 由于使用成本较低, 且甜味是蔗糖的300—500倍, 一些食品生产厂家将其作为食品添加剂投入到食品生产中, 因此减少了食糖的消费。回归结果表明, 糖精产量对食糖消费量产生了较大的负向影响, 是影响食糖消费量的重要因素。糖精作为化学合成甜味剂, 对人体无益, 应尽量减少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4]。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口数之比, 可代表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对食糖消费量的影响, 同时还能代表居民收入水平对食糖消费量的影响。尽管回归结果表明,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食糖消费量的影响很小, 但消费增加必然与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加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不可分割的。收入水平影响消费水平, 收入水平的提高使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对食糖的消费需求加大, 促进了我国食糖消费量的快速增长[5]。

3 中国食糖进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由于国内食糖生产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进而需要依靠进口食糖来满足国内对食糖的消费需求。近十年来, 我国食糖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 进口规模在波动中不断扩大, 而出口规模迅速萎缩, 成为食糖净进口国家。

3.1 中国食糖进口情况

食糖进口总量:中国是世界食糖进口大国。2000年以来我国食糖进口量呈反复波动的态势, 但总体上仍呈上升趋势。2012年我国共进口食糖184.26万t, 是2000年的2.87倍。2011年我国共进口食糖291.9万t, 创了近十年来的新高, 首次超过关税配额数量 (图2) 。

食糖进口贸易方式:我国食糖进口的主要贸易方式包括一般贸易方式、来料加工、进料加工和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等。2006—2010年我国食糖进口各贸易方式的进口数量见表4。从表4可见, 一般贸易方式的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的绝对份额, 是我国较重要的进口贸易方式。

3.2 中国食糖出口情况

食糖出口总量:2000年以来, 我国食糖出口量呈现极速下滑的态势, 出口量由2000年的41.5万t锐降到2012年的3.1万t, 降幅高达92.5%, 创了十年来的新低 (图3) 。

食糖出口贸易方式:我国食糖出口的贸易方式主要以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为主[6], 一般贸易出口很少, 这样有利于发挥我国沿海地区加工贸易的优势 (表5) 。从未来趋势看, 在国内食糖生产增长空间受到制约的条件下, 要满足国内快速增长的食糖消费需求必须更多地依赖国际市场。据FAO-OECD预测, 到2020年中国食糖净进口量将达到540.7万t, 进口依存度将达到23%, 国际市场对国内食糖产业的影响将进一步加深。

4 中国食糖消费量预测

根据1997/1998榨季到2011/2012榨季我国食糖消费量的数据绘制散点图可知, 食糖消费量随时间的变化呈现一定的线性关系。本文运用SPSS软件对我国1997—1998榨季到2011—2012榨季的食糖消费量建立时间序列模型, 经过筛选, 线性函数、指数函数、幂函数和对数函数模型符合t检验和f检验, 且都与食糖消费量的实际观测值拟合度较好, 但指数函数和幂函数的标准误差更小, 因此建立指数函数和幂函数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指数函数时序预测模型:y=746.151e (0.046t)

幂函数时序预测模型:y=684.691t0.245

式中, y为因变量的估计值;t为自变量, 代表时间。从R2和估计值的标准误差来看, 指数函数的数值分别为0.886和0.077, 幂函数的数值分别为0.762和0.111, 说明模型的拟合度很好, 表明我国食糖消费量呈规律性变化, 可用时间序列模型来反映。从预测偏差率来看, 2011/2012榨季我国食糖消费量的实际值为1450万t, 指数函数模型的预测值为1490.78万t, 预测偏差率为2.81%;幂函数模型的预测值为1328.19万t, 预测偏差率为8.4%。由于我国食糖消费呈现刚性增长, 食糖消费量将越来越大, 所以指数函数模型的预测值与我国食糖消费量发展趋势较为相近。根据这一预测模型, 未来五个榨季我国食糖的消费量估计值分别为1557.64万t、1630.97万t、1707.74万t、1788.13万t、1872.31万t。

5 中国食糖发展趋势展望及对策建议

5.1 中国食糖发展趋势展望

中国食糖消费趋势展望:从消费能力来看,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居民消费对食糖消费将保持着小幅增长。从消费结构来看, 我国食糖消费中工业消费占到70%左右, 加上近年来含糖食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对食糖的消费需求大幅增长, 工业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着我国食糖消费市场的走势。从消费规模来看, 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 平均每年新增人口1000万人左右, 按人均年消费10kg食糖的平均水平计算, 每年将新增食糖消费10万t。综上所述, 未来几年我国食糖消费将呈现旺盛的发展局面, 食糖消费量将持续快速增长[7]。

中国食糖进出口贸易趋势展望:随着我国食糖消费快速刚性增长, 国内食糖生产将不能满足消费需求, 供需缺口将长期存在且不断扩大。我国一直以来都是食糖净进口大国, 食糖进口量占国内食糖消费总量的10%左右, 未来我国食糖的进口量仍将保持在100万t以上的水平, 进口规模将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从长远来看, 我国将成为亚洲乃至世界上增长潜力最大的食糖市场, 将继续保持净进口大国的地位[8]。

4.2中国食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随着我国食糖消费量的不断增长, 国家应着力加强宏观调控稳定食糖市场。一是不断完善食糖市场宏观调控政策体系, 加强其与货币政策在时机和力度上的协同性, 形成政策合力, 增强调控效果。二是加强对进口糖的监测预警, 加强对食糖期货市场的监控、监管, 加强进出口贸易管理, 调节国内总量平衡, 保障国内食糖市场稳定运行。三是将宏观调控的重点放在食糖收储和放储的时机上, 提高其有效性和针对性, 在国际糖价较低时从其他产糖国进口食糖入库储备, 以备不时之需[9]。此外, 我国还应加强对食糖的进口关税配额管理。随着我国食糖消费需求的增长, 未来我国食糖进口超配额可能成为常态, 而我国在食糖生产和加工成本上相对于巴西、泰国等传统产糖国不具优势, 为了防止进口糖价格过低对我国食糖价格形成打压, 以及国外大量的廉价糖冲击我国食糖市场, 应严格执行现有的配额管理制度和关税水平, 保护食糖贸易和糖农、制糖企业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徐雪.未来5—10年我国食糖产需形势与对策思路[J].农业展望, 2008, (1) ∶17-19.

[2]刘晓雪, 徐欣.中国食糖消费状况分析与未来五年前景展望[J].农业展望, 2010, (2) ∶28-32.

[3]尹兴祥, 张跃彬.近期国际食糖市场情况和国内食糖供求现状及市场预测[J].中国糖料, 2009, (4) ∶81-82.

[4]代洁.食糖:奢侈的甜品[J].中国海关, 2011, (4) ∶88-89.

[5]司伟.中国糖业发展回顾及展望[J].世界农业, 2004, (3) ∶10-13.

[6]马光霞.近期糖料与食糖市场分析展望[J].农业展望, 2007, (11) ∶13-15.

[7]郑力文, 谭智心.食糖产业发展及其走向判断[J].重庆社会科学, 2012, (3) ∶77-79.

[8]徐雪.2011年食糖市场回顾与2012年展望[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2, 18 (3) ∶46-48.

中国未来医药行业消费需求分析预测 篇3

关键词:中国机械制造;现状分析;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F4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21-0009-02

目前中国机械制造行业存在着两端竞争的局面,既面临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中低端生产市场的竞争,又面临着欧美发达国家振兴制造业的先进市场竞争压力。2013年,中国机械制造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战略机遇和挑战。

1 中国机械制造业现状分析

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机械制造行业正在经历从机械制造大国向机械制造强国转变。无论政府还是主机企业、行业协会还是各个配套企业,都对中国机械制造业寄予了空前的重视。

根据2011年1~8月份的行业数据显示,中国机械制造行业正处于告诉发展的产业状态,行业技术水平发展迅速,生产集中度高,市场准入度较大。今后的市场发展方向必然向着智能化高端化发展。随着中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越来越规范,机械制造行业进行了相应的产业调整,从高能耗向低碳环保方向发展,在平衡企业和行业发展规模的同时,苦练内功,加快行业规划优化和产业聚合,以发掘内部增长来带动和创新行业发展的新机遇。

近年来中国制造行业呈现八个较为显著的特点:包括生产集约化、科技淘汰速度快、自主研发创新、强强联合资产重组、产业结构优化、标准国际化、差异化竞争、收缩应对金融危机等。但是也存在着发展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无序化竞争、行业自律及自净能力差等问题。总体来说,中国的机械制造行业在制造业各领域是一个值得骄傲和自豪的行业。中国机械制造行业如果能够正视自身问题,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改进和平衡,将能从机械制造大国变成机械制造强国,从而实现根本性的转变。

2 应对金融危机的行业发展分析

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上半年中国机械制造行业出现负增长,这是机械制造发展历史上的先例。2009年国家颁布的四万亿救市计划,反而使得机械制造行业呈现非理性增长高峰,较为突出的是表现在工程机械上,造纸、制浆等轻工业设备制造也出现了类似的变化。在2010年初的时候,机械制造行业预测增长17%,但是一季度行业销售收入增长58%,出现强烈的坑和峰对冲,直到2011年才基本上恢复到平稳发展的轨道。到了2012年,发展峰值需要理性回归,需要按照经济规律恢复到正常平稳指标,才能保证行业健康持续发展。四万亿投资对机械制造行业影响有待多方面、较长期的观察、思考和论证,但是总体而言,如何去除浮躁心态,平稳做好行业可持续性发展研究,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成为行业发展的重点。

3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货币政策也对中国机械制造业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2011年底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之后,出台了一些包括存款准备金在内的金融措施,这对后来的行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起到了重要作用。两大主要的调控政策使机械制造行业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出现了底部企稳的情况,2012年行业总体增长率预测为17%。机械制造行业处于行业低谷的维稳水平,经济拐点虽然还没有出现,但是预期已经很强烈。相对于货币政策紧缩,其他配套政策对于产业发展仅仅是平稳辅助的作用。

4 中国机械制造业未来展望及产业发展趋势

十二五期间,中国机械制造业预测总体保持平均年递增17%,一直到9 000亿,行业发展趋势可以称之为谨慎、乐观。因此确认的总体思路是第一保稳定,第二调结构,第三促增长。

根据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组织编写的《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中国未来20年的机械工程技术的总体发展趋势是绿色、智能、超常、融合和服务。未来20年是中国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为了应对中国机械制造行业这一关键发展时期,行业内部应当大力推进制造产业优化升级,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从行业层面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整合区域资源配置。要实现制造业强国的中国梦,首先是要科技为先。在创新、人才、体系、机制和开放这几个关键要素上下功夫。既要重视创新,也要重视优化和积累,没有积累没有原创,就不可能有突破。在全球竞争中,要注意结合引进技术,注重集成和因地制宜的改造,才能将先进的技术与我国本地情况相结合,形成创新优化的集成创新技术。创新优化成为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方向。

5 机电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及重点

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成为中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趋势和行业创新重点,随着大量国外先进技术及核心技术在国内的移植及推广,国内的机械制造行业呈现较快的研发创新态势。世界各大品牌的制浆造纸机械制造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合资或独自制造公司,例如ANDRITZ率先在广东选点建厂,Voith在上海昆山成立公司,METSO在西安开设合资公司等等。这些行业领袖在中国纷纷设厂,不仅在技术上给国内机械制造行业带来最新的机电一体化集成技术,更在自动控制和集中控制上给机械制造行业带来较为前沿的创新发展意识。

6 行业发展的重点工作

为了促进中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行业建设:

①严抓行业自律,减少恶性竞争和无序竞争。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增长,行业当中出现了很多不规范的行为。不同的企业竞争之间变得没有道德底线,恶性竞争手段层出不穷、逐步升级。因此行业协会必须进行相应的引导和规范建设。比如中国机械行业协会在去年成都召开会议,通过四项行业自律公约。这些公约的贯彻执行和监督检查是协会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当然也需要政府指导,更需要包括媒体在内社会各界监督、检查、督促。

②配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落实十二五规划内容。要仔细研读十二五规划里的方针政策和行业纲要,十二五规划明确的方针政策要逐条贯彻落实好。而行业规划是行业自律的准则,行业协会不仅要组织行业技术力量进行编制并且对外发布,还要贯彻落实下去。

③配合政府做好制造业振兴及税收减免措施。国务院装备制造业调整的振兴规划中的相关措施,包括关键零部件免税,企业技术改造等,很多企业都享受很多优惠,并且获得6%~10%的资金上的支持。因此行业协会应当配合政府部门把这部分工作做好,为企业服务。

④严抓标准建设,陆续出台行业标准,提高行业标准化建设水平。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行业有行业规矩,产业有标准,标准化有很多工作,因此作为行业协会,需要继续推出行业标准,来补充国家和行业标准重要补充,使行业档次进一步提高。

7 结 语

在机械制造行业发展规划中,要充分理解市场情况,并根据行业规划安排实施步骤,在过程中做好每一环节的工作,才能保证行业的健康发展。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规范管理,做到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总结,才能达到高标质量的要求。尽管机械制造行业市场面临严峻的挑战,但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我国机械制造行业仍将面临宝贵的发展机遇期。机械制造企业应当进一步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中心,加快结构调整,练好内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继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媛.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现状极其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市场,2011,(15).

[2] 魏世元.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河南科技,2010,(24).

中国未来医药行业消费需求分析预测 篇4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企业间的竞争特别是跨国公司的竞争日趋激烈。本土企业在面对跨国公司的疯狂进攻中,无疑也接受了一次经营与管理思维的洗礼。订制工装这个行业发展趋势将如何呢?武汉众人服装设计制作有限公司,有以下几点看法:

1.创新求变。现在的大都数工装企业还停留在加工阶段。缺乏独立的设计团队和面料研发团队。工装企业如何突围?就是要不断地创新求变,居安思危,提高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竞争力。鲜有企业能够像众人服装,乔治白这样,能做大做强成为工装和职业装的领导品牌。

2.管理经营模式的改变。对于国外的很多企业,都运用了ERP系统,该系统极大地节约了人力、物力以及提高了生产效率。对比国内大都数工装企业,管理还停留原始阶段。当然不可否认,十八年前的众人服装也是如此。那时候,经常出现销售与生产脱节以及生产时间不按时等诸多问题,极大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众人服装积极研究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引进ERP生产系统。这也是众人服装能成为工装行业领军企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众人服装十八年来走过的路,可以为很多企业提供借鉴。

3.竞争激烈,优秀的企业逐步兼并落后的企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谁也不能改变这个法则。很大一批工装企业将逐步沦为优秀企业的加工厂,当然这些企业获取的利润只有15%。

中国未来医药行业消费需求分析预测 篇5

正文目录

第一章有机肥料概述1第一节有机肥料定义1第二节有机肥料行业发展历程2第三节有机肥料分类情况3第四节有机肥料产业链分析

4一、产业链模型介绍

4二、有机肥料产业链模型分析6 第二章2013年中国有机肥料行业发展环境分析11第一节2013年中国经济环境分析1

1一、宏观经济1

1二、工业形势1

2三、固定资产投资14第二节有机肥料行业相关政策18

一、国家“十二五”产业政策18

二、其他相关政策

21三、出口关税政策23第三节2013年中国有机肥料行业发展社会环境分析2

5一、居民消费水平分析2

5二、工业发展形势分析27 第三章中国有机肥料生产现状分析30第一节有机肥料行业总体规模30第一节有机肥料产能概况

31一、2011-2013年产能分析

31二、2013-2017年产能预测32第三节有机肥料市场容量概况3

5一、2011-2013年市场容量分析3

5二、产能配置与产能利用率调查36

三、2013-2017年市场容量预测38第四节有机肥料产业的生命周期分析42第五节有机肥料产业供需情况43 第四章有机肥料国内产品价格走势及影响因素分析45第一节国内产品2011-2013年价格回顾45第二节国内产品当前市场价格及评述46第三节国内产品价格影响因素分析47第四节2013-2017年国内产品未来价格走势预测48 第五章2013年我国有机肥料行业发展现状分析50第一节我国有机肥料行业发展现状50

一、有机肥料行业品牌发展现状50

三、有机肥料市场需求层次分析5

5四、我国有机肥料市场走向分析56 第二节中国有机肥料产品技术分析59

一、2013年有机肥料产品技术变化特点59

二、2013年有机肥料产品市场的新技术60

三、2013年有机肥料产品市场现状分析62 第三节中国有机肥料行业存在的问题66

一、有机肥料产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66

二、国内有机肥料产品市场的三大瓶颈69

三、有机肥料产品市场遭遇的规模难题71第四节对中国有机肥料市场的分析及思考7

3一、有机肥料市场特点7

3二、有机肥料市场分析7

5三、有机肥料市场变化的方向76

四、中国有机肥料行业发展的新思路78

五、对中国有机肥料行业发展的思考81 第六章2013年中国有机肥料行业发展概况85第一节2013年中国有机肥料行业发展态势分析85第二节2013年中国有机肥料行业发展特点分析86第三节2013年中国有机肥料行业市场供需分析87 第七章有机肥料行业市场竞争策略分析89第一节行业竞争结构分析89

一、现有企业间竞争89

二、潜在进入者分析9

1三、替代品威胁分析9

2四、供应商议价能力9

4五、客户议价能力97 第二节有机肥料市场竞争策略分析100

一、有机肥料市场增长潜力分析100

二、有机肥料产品竞争策略分析10

2三、典型企业产品竞争策略分析105 第三节有机肥料企业竞争策略分析108

一、2013-2017年我国有机肥料市场竞争趋势108

二、2013-2017年有机肥料行业竞争格局展望110

三、2013-2017年有机肥料行业竞争策略分析113 第八章有机肥料行业投资与发展前景分析117第一节2013年有机肥料行业投资情况分析117

一、2013年总体投资结构117

二、2013年投资规模情况119

三、2013年投资增速情况120

四、2013年分地区投资分析122第二节有机肥料行业投资机会分析126

二、可以投资的有机肥料模式129

三、2013年有机肥料投资机会1

31四、2013年有机肥料投资新方向132 第三节有机肥料行业发展前景分析13

5一、殴债危机下有机肥料市场的发展前景13

5二、2013年有机肥料市场面临的发展商机136 第九章2013-2017年中国有机肥料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分析140第一节2013-2017年中国有机肥料行业发展预测分析140

一、未来有机肥料发展分析140

二、未来有机肥料行业技术开发方向1

42三、总体行业“十二五”整体规划及预测145第二节2013-2017年中国有机肥料行业市场前景分析148

一、产品差异化是企业发展的方向148

二、渠道重心下沉150 第十章有机肥料上游原材料供应状况分析155第一节主要原材料155第二节主要原材料2011-2013年价格及供应情况156第三节2013-2017年主要原材料未来价格及供应情况预测157 第十一章有机肥料行业上下游行业分析159第一节上游行业分析159

一、发展现状159

二、发展趋势预测160

三、行业新动态及其对有机肥料行业的影响16

2四、行业竞争状况及其对有机肥料行业的意义165第二节下游行业分析168

一、发展现状168

二、发展趋势预测170

三、市场现状分析17

3四、行业新动态及其对有机肥料行业的影响17

5五、行业竞争状况及其对有机肥料行业的意义176 第十二章2013-2017年有机肥料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风险分析180第一节当前有机肥料存在的问题180第二节有机肥料未来发展预测分析18

1一、中国有机肥料发展方向分析18

1二、2013-2017年中国有机肥料行业发展规模18

3三、2013-2017年中国有机肥料行业发展趋势预测184 第三节2013-2017年中国有机肥料行业投资风险分析187

一、市场竞争风险187

二、原材料压力风险分析188

三、技术风险分析190

四、政策和体制风险19

3五、外资进入现状及对未来市场的威胁19

5第十三章有机肥料国内重点生产厂家分析198

第一节A公司198

一、企业基本概况198

二、2011-2013年企业经营与财务状况分析201

三、2011-2013年企业竞争优势分析203

四、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与规划204

第二节B公司207

一、企业基本概况207

二、2011-2013年企业经营与财务状况分析208

三、2011-2013年企业竞争优势分析210

四、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与规划213

第三节C公司216

一、企业基本概况216

二、2011-2013年企业经营与财务状况分析218

三、2011-2013年企业竞争优势分析221

四、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与规划223

第四节D公司225

一、企业基本概况225

二、2011-2013年企业经营与财务状况分析227

三、2011-2013年企业竞争优势分析228

四、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与规划230

第五节E公司234

一、企业基本概况234

二、2011-2013年企业经营与财务状况分析237

三、2011-2013年企业竞争优势分析239

四、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与规划240

第六节F公司243

一、企业基本概况243

二、2011-2013年企业经营与财务状况分析244

三、2011-2013年企业竞争优势分析246

四、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与规划249

第十四章有机肥料地区销售分析253

第一节中国有机肥料区域销售市场结构变化253

第二节有机肥料“东北地区”销售分析254

一、2011-2017年东北地区销售规模254

二、东北地区“规格”销售分析257

三、2011-2017年东北地区“规格”销售规模分析

第三节有机肥料“华北地区”销售分析261

一、2011-2017年华北地区销售规模261

二、华北地区“规格”销售分析263

三、2011-2017年华北地区“规格”销售规模分析

第四节有机肥料“中南地区”销售分析267

一、2011-2017年中南地区销售规模267-4-259 26

4-5-

二、中南地区“规格”销售分析268

三、2011-2017年中南地区“规格”销售规模分析270 第五节有机肥料“华东地区”销售分析27

4一、2011-2017年华东地区销售规模27

4二、华东地区“规格”销售分析277

三、2011-2017年华东地区“规格”销售规模分析279第六节有机肥料“西北地区”销售分析28

1一、2011-2017年西北地区销售规模28

1二、西北地区“规格”销售分析283 第十五章2013-2017年中国有机肥料行业投资战略研究286第一节2011-2013年中国有机肥料行业投资策略分析286

一、有机肥料投资策略286

二、有机肥料投资筹划策略289

三、2013年有机肥料品牌竞争战略291 第二节2013-2017年中国有机肥料行业品牌建设策略29

3一、有机肥料的规划29

3二、有机肥料的建设29

5三、有机肥料业成功之道296 第十六章市场指标预测及行业项目投资建议300第一节中国有机肥料行业市场发展趋势预测300第二节有机肥料产品投资机会301第三节有机肥料产品投资趋势分析302第四节项目投资建议30

3一、行业投资环境考察30

3二、投资风险及控制策略30

4三、产品投资方向建议306

四、项目投资建议3091、技术应用注意事项3112、项目投资注意事项3123、生产开发注意事项3144、销售注意事项317 更多图表:见报告正文 详细图表略„„.如需了解欢迎来电索要。本报告实时免费更新数据(季度更新)根据客户要求选择目标企业及调查内容。------------------------------【报告价格】[纸质版]:6300.00元 [电子版]:6500.00元 [纸质+电子]:6800.00元

文)

中国未来医药行业消费需求分析预测 篇6

2012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内信贷等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特别是去年以来房地产政策的持续收紧,家具行业深受影响,同时,家具品牌竞争、营销多元化、产品设计、企业成本方面的变化,进一步促动了家具行业变局暗潮涌动。

与此同时,城镇化继续加速、保障房建设在各地逐步落实、中产阶级浮出水面、富裕人群增速猛,成为家具行业发展的大好机会。

分析认为,在内外环境变局下,国内家具产业将持续保持缓慢增长,品牌建设与产品创新方面正呈现出高端化、多元化、个性化、时尚化、年轻化等特征,细分领域的品牌垄断形势更加明显,各细分品类领域已经形成实力强大的成长于本土的品牌,比如以福溢家居FOOKYIK为代表的欧美风格家具、以曲美家具等为代表的现代简约风格家具。

同时,经济发展提速与收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追求更高品位、高品质、艺术化、时尚化的生活,无论是欧美高雅大气的设计风格,还是古朴、清雅与绚丽豪华的中式家具,抑或极简主义风格,都有各自的消费群体,以福溢家居FOOKYIK为代表的欧美风格家具,以曲美、全友等为代表的现代简约风格等,继续引领市场。

一、行业报告

面对房产调控、原材料与人工成本上涨、环保政策压力等影响因素,家具行业也在纠结中前行,几家欢喜几家优,不过根据整个市场形势,2012家具行业产值将继续保持增长,以出口为例,数据显示,出口家具及其零件1—10月份已经达到393.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1.9%。

观察发现,在2012年中,家具行业连续发生多起值得重视的事件,包括以旧换新在北京拉开帷幕,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等卖场正式试点,并且取得上亿的销售规模;“双十一”家具企业迎来电商热卖,狂揽数亿网络销售额,不过随即又遭遇退货**;原创与山寨的PK继续上演;欧美风格家具仍然大卖,占据高端市场;红木家具热炒从未停步,1书、1卡、1证出台规范市场;儿童家具新标实施,安全性与环保性亟待后期执行;中国家具亮相米兰家具展,再度引发中国设计话题等等。

尤其是以旧换新、电子商务、新国标落实、原创设计,无疑是家具行业最近几年里的热门关键词,预计在未来几年中仍然是主流趋势。

根据中国家具协会的数据,2011年时,中国家具业的总产值是10100亿人民币,出口额是388亿美元,内销总额为7470亿元。据此核算,国内人均年消费家具额有了大幅的提高,即每年人均约500元的家具消费额(按国内民用市场消费6500亿元)。

其中,2011年广东省家具行业总产值为2800亿元,占全国总额的27.7%,内销总额1820亿元,比2010年1540亿元增长18.2%,占全国家具内销总额7470亿元的24.4%。

就产区而言,2012年的变化不大,全国产区主要包括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东北以及西部地区,珠三角产区主要分布在深圳、东莞、顺德、中山等地带,以前占有半壁江山,现在三分天下,大约有6000家企业;长三角产区以浙江、江苏、山东、上海为主,以外销欧美为主,专业特色明显,比如欧式、卧房、办公等;环渤海产区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天津、河北、山东等地,金融家具、家具材料、古典家具颇有影响力;东北产区以黑龙江、沈阳、大连为主,实木家具企业生产实力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主要出口,国内市场份额较少;西部产区包括四川、陕西、重庆等地,以四川为主,成都市家具制造企业已经发展到2000余家。在品牌营销层面,家具企业对品牌建设更加重视,开始大规模进入互联网营销领域,比如网络广告、电子商务、网络整合营销传播等,对渠道建设和终端营销、客户服务保持一贯的高

度重视。在推广渠道和终端服务上,不仅继续进行创意化的提升,同时开始在网上商城上发力。

除此之外,工厂团购、小区营销、体育营销、微博营销、品牌联盟同样是品牌营销热看点,值得收录的事件包括:

福溢家居的欧美文化沙龙:福溢家居的终端文化营销异军突起,再次显示出欧美风格家具标杆的实力,2012年期间举办了多场法国文化、英国文化主题讲座,介绍欧美家居与生活,北京、上海、广州、中山、重庆等全国展厅同步上演;近日,由台湾知名艺人、导演汤加伟担纲嘉宾的美国风主题沙龙将在广州旗舰店举办,以美国爵士乐为主题。

集美家居“消费指导师”:培训100名家居消费指导师上岗,为消费者提供更为精细的售前咨询、售中挑选、售后维权等服务;

爆破营销:数百甚至上千品牌以工厂直销价、总裁签售等促销方式创造奇迹,全员行动,主动出击,坐商变行商;

博洛尼送辣椒:博洛尼收购辣椒,并在北京农展馆家博会现场向顾客送出10万斤辣椒,用于推广博洛尼新产品α拢烟橱柜,新颖主题,名人效应,事件传播几何级放大;

元享利“文化艺术馆”:元享利在北京宋庄画家村核心区域开出3000多平方米的文化艺术示范馆,将书法、字画、陈设、古董融于家具场景中,元亨利开创了家具业的先河。

品牌联盟:欧派橱柜衣柜、大自然地板、慕思寝具等十家品牌联手打造“总裁保价一惠到底”活动。索菲亚、华润漆、梦天木门、东鹏瓷砖等组建的冠军联盟“超级团购中国行”。电子商务:双十一引爆家具电子商务话题,不过2012年中家具行业的电子商务确实再上一层楼,全友家私、曲美家具、酷漫居、林氏木业等,均是动作比较大的企业。

另外,比如罗浮宫家居获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幸福家居打造婚庆主题套餐,并举行最具幸福感婚照评选等,均是家具行业的营销亮点。

二、消费报告

综合2012年各类调研数据与观察,档次、环保、材质、风格、价格均是影响家具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家具继续品类化细分,传统家具、实木家具、智能化家具和儿童家具、老年家具均是热点;各区域在家具消费上存在比较大的差别。

整个消费市场看,消费不断趋向理性,购买者不仅会关注品牌,同时会评价具体产品的质量和服务,其次是个性化需求突出。

(一)消费市场规模

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咨询公司2011年发布研报称,基于人均收入提升,房地产市场发展及城市化率提高等正面因素影响,预计“十二五”期间,家居零售行业年均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20%以上,包括家具。

根据城镇化速度与居民消费能力、发达国家对比分析,结合近三年家具行业产值增速,我们认为,家具行业整个产值有潜力在2015年左右超过2万亿,各地大量的公共空间、商品房、保障房建设,以及二手房翻新、改善生活等需求,高、中、低端家具消费市场都将持续增长,不过由于楼市调控因素,增速可能降缓,而高端家具市场可能增速趋稳,甚至加快。

其中,在消费市场上,高端家具主要装饰于高档住宅、别墅、酒店,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高端家具市场规模超过300亿,而国内富裕人群不断扩大,按照可支配收入超过10万美元的定义,中国富裕家庭数量达到300万户左右,每年新增人群的速度都不断刷新纪录,这一部分人群对高档家具存在改善、拥有、收藏等需求,高端家具销售将保持兴旺势头。

(二)消费者购买影响因素

品牌、品质、服务、口碑等仍然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同时,环保性能成为影响消费者选购家具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对于大众消费群体与中产阶级来讲,价格成为材质与款式选择的前提条件。

在各种材质的家具中,实木家具成为家具消费的首选类别,板式家具是家具消费第二大材质;部分红木家具属于极高端类型,目前市场炒作较旺;另外,塑料、金属等材质类型的家具渐渐有不少年轻消费群体接受。

高端品牌与高档产品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欢迎,动辙上万的家具仍然有大批购买者,比如福溢家居FOOKYIK的法国香颂、美国五月花号、法式凡尔赛玫瑰、意大利翡冷翠、英式温莎堡等,一直是高档欧美家具的亮点;而中低端产品在经济基础较薄的年轻群体、农村市场能够获得很高的认可。

同时,随着儿童家具相关标准的不断完善,产品标准化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儿童家具的关注度与信任度逐渐提高,以材质环保性、整体设计安全为主要标准的产品安全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因素。分析认为,儿童家具的市场空间前景巨大。50%以上比例的消费者都会考虑单独购买儿童家具。

(三)区域消费

中国的家具市场存在着一定的区域性特点,不同地区的消费习性在风格、材质、市场定位等方面都或多或少有一定差别。

北方气候比较冷,比较适合大体积的、实木类的家具,南方气候比较温暖,适合一些比较轻巧的,譬如板木结合、金属家具等。不过,整个消费群体也是跟着国家经济发展的阶段,不断地成长,不断前行。

各个地域都有富裕的、小资的、经济条件差的等各种阶层的消费群体,同一品牌产品,无论它是高端的,还是中低档的,在各个地域都会有它相应的一些消费者群。

一般来讲,北方消费者“爷”气较浓,一般追求大气、奢华、厚重的东西,产品在工艺的体现上会有雕刻、贴金等,使用的材料也比较高级;而上海大多数消费者对材料的奢华程度不会要求很高,需要更精致、典雅的产品,能够显现出品质感、设计感、现代感。南方市场上,消费者追求更多的是合理的性价比,相对更强调功能、实用性。

从环境来看,西北地区对家具产品也比较看重功能、实用性,对产品的性价比要求较高,亮丽、花哨的家具往往更容易接受,而且潜意识里偏向厚重的产品,追求摸得到的质感、价值感。南方市场会讲究艺术、时尚、新颖的东西。

城市越小,受本土文化影响越大,地域消费偏好就越明显,当然,收入比较高的情况下,大部分会根据核心城市的潮流选择对应的家具。在把握消费者的购买习惯时,有必要针对具体的县、市级市场进行针对性分析。

(四)消费者

根据消费者的身份地位、文化程度、个人经历、家庭组成等差异,在选购家具上也大有不同。一般来讲,注重实用性的消费者最关注家具的质量和强度;注重生活品位的消费者则关注家具品牌档次、用料和内涵;注重交际的消费者关注家具的气派和大方华贵、品牌知名度和品牌档次;注重经济性的消费者关注家具的性价比和寿命;保守的消费者倾向于造型端庄而有气势的家具;时尚的消费者倾向于简约、现代又有情调的家具。

以福溢家居FOOKYIK为例,主打美式、英式、法式、意大利等全系列欧美风格,消费群体主要是30岁到50岁间的高收入者,属于综合消费形态,既注重生活品位、实用性、时尚性,同时还注重交际,福溢家居FOOKYIK提供了豪华、经典、休闲、现代等几种可选的风格。80后成为最主要的消费群体构成,并且90后正逐渐成为家具购买者,这些群体的需求多元化,对科技含量高、环保、简约的家具有更多的偏好;但其中经济收入比较好的年轻群体,则会追求欧式、英式、美式、意大利、新古典等更高档次的家具。

在传统的家具消费市场上,大部分消费者都是通过报纸、朋友、电台、电视台、家具建材市场、家居卖场等渠道了解品牌和产品信息,选择具体产品,不过,最近几年里,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通过网络了解企业信息、比较品牌和产品优劣,2012年中,这一形势更加明显,根据综合数据对比,70%以上的家具购买者都受到了网络影响。

中国未来医药行业消费需求分析预测 篇7

1 2007年仓储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1.1 全国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是近年来仓储业发展速度最快的一年

据国家统计局等部门统计,2007年全国物流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4281亿元,同比增长17.4%,其中,仓储业固定资产投资额748亿元,同比增长达到55%,从绝对值看,远低于交通运业与贸易业,但从增长比例看,远远高于物流相关的其它所有业态。

2007年全国物流相关行业的增加值16981亿元,同比增长20.3%,其中,仓储业增加值808亿元,同比增长24.7%,从绝对值看,远低于交通运输业、贸易业与加工配送业,但从增长比例看,高于平均值4个百分点,高于交通运输业7个百分点。

2007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45406亿元,同比增长18.2%,其中,运输费用为24708亿元,同比增长17.6%,增幅比2006年提高4.9个百分点,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54.4%;保管费用为14943亿元,同比增长21.2%,增幅比2006年提高5.2个百分点,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32.9%;管理费用为5755亿元,同比增长13.6%,增幅比2006年提高3.2个百分点,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12.7%。

上述三个方面的数据说明:仓储业不仅作为相对独立的产业,其投资额与增加值呈现高速增长,而且反映在社会物流费用中的保管费用也相对增加较多(这主要是因为仓储环节的增值服务费用大幅增长)。

1.2 对部分仓储企业的重点调查表明,2007年仓储设施、仓储业务量与主营业务收入都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据中国仓储协会对50家会员单位的调查,2007年与2006年相比,在设施方面:仓储用地增加了10.3%,自有仓库面积增加了6.9%,外租仓库面积增加了10.5%,自有运输汽车增加了18.3%,装卸设备增加了5.2%,07年的新增投资额同比增长了78%;在业务方面:货物吞吐量增长了19%,平均库存量增加了49.1%;这些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了39.4%,其中,仓库租赁收入增长了15.3%,仓储服务性收入增长了107.3%。

据中国物资储运协会对56家会员企业的调查,2007年物流业务收入16.5亿元,同比增长17.5%,库房空置率只有3~5%,外租库房同比增长了33%,货物吞吐量达到7934万吨,同比增长10%。

上述两家协会的会员以全国各地国有、骨干仓储企业为主体,也有一些外资与民营企业,这些企业的调查数据反映了我国仓储业发展的基本面,其设施、业务与收入的增长态势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基本吻合。

1.3 仓储行业管理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对全国仓储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1)《通用仓库等级》、《仓储服务质量要求》、《仓储从业人员职业资质》三项国家标准以及《通用仓库及库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参数》协会推荐标准的颁布实施,完善了物流标准化体系,为全国仓储业发展的标准化提供了基本框架,对于促进与规范我国仓储设施的建设、提高仓储企业的服务质量与人员素质必将产生重大影响。

(2)中国仓储协会发起成立冷藏库分会、危险品仓储分会,填补了国内行业组织的空白,适应了我国物流业整体发展的需要,得到相关仓储物流企业的普遍认同,必将更好地促进我国冷藏库与危险品仓储设施的规范建设、推动低温物流业与危险化工物流的健康发展。

(3)2007中国仓储业大会隆重召开,中国仓储行业的第一本蓝皮书发行,国内一流的专家团队与参会的400名代表就“现代仓储的内涵及其在供应链中的定位与功能”取得共识,以此为基础,中国仓储协会在即将出版的全国仓储经理职业资质认证培训教材中首次提出了现代“仓储”的概念及其在供应链中的角色定位。现代“仓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仓库”、“仓库管理”,而是在经济全球化与供应链一体化背景下的仓储,是现代物流系统中的仓储,是以满足供应链上下游的需求为目的,在特定的有形或无形的场所、运用现代技术对物品的进出、库存、加工包装、分拣配送及其信息进行有效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物流活动。在英文中对应的词是“warehousing”。现代“仓储”在实践中的典型模式就是配送中心。仓储在物流和供应链中的角色可以概括为四个中心,即:物流与供应链中的库存控制中心,物流与供应链中的调度中心,物流与供应链中的增值服务中心,也是现代物流设备与技术的主要应用中心。

仓储业各项标准的颁布实施、现代“仓储”概念的逐步形成并经由协会首次提出,既反映了近年来我国仓储业改革与发展的成果,也必将引导与规范我国仓储业未来快速健康地发展。

2 2007年仓储业发展的突出特点

(1)一批综合型物流公司加快了仓储设施建设速度,一批运输型、非资产型的物流公司调整发展策略、纷纷建设仓储基地。

作为老牌的大型仓储企业、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这些年来一直在各地原有库区改造与新建仓库,并实行全国性的仓储资源整合,到2007年,中储总公司的大部分仓储资源都已经进入上市公司“中储股份”,并实现了两个公司总部的合署办公,中储股份2007年初计划在天津合资建设占地5000亩的“滨海中储综合物流加工园”。

招商局物流集团2007年发生两个重大变化:物流集团由招商局的二级子公司变为一级子公司;集团长期没有确定的“建库与不建库”的问题得到解决,计划五年之内在全国各地征地2000亩,建造100万平米仓库,去年以来先后在成都、重庆、西安、武汉、上海以及福建漳州等征地建库。

中远物流公司,除了在青岛、大连等港区建设仓储设施外,2007年分别在沈阳、南京、镇江等内地城市加大、加快建设物流中心。沈阳物流中心位于沈北新区虎石台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建设立体仓库面积12万平米,一期工程98000平方米,投资将达1.6亿元;南京货柜仓库,位于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建设仓库面积近2万平米。

作为民营物流企业的代表、宝供物流集团从租用仓库到2002年以来在各地建造仓库,迄今为止,广州南岗、广东顺德、广州永和、苏州、合肥、上海、北京空港、沈阳的物流基地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北京怀柔、南京江宁、南京高新、成都的物流基地正在积极建设当中,2007年底投产的宝供沈阳物流基地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2007年1月动工的南京宝供高新物流基地总投资将达到5亿元人民币,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

(2)仓储地产业呈快速发展态势,国际地产业的几大巨头加快了在中国建设物流基地网络的速度,一些内资及民营企业也确定了发展的标杆与计划,呈良好发展态势。

美国普洛斯公司(Pro Logis)自2004年以来已经在中国6大港口、6大机场以及内地6个经济开发区、20个城市投资建设物流园(基地、库区),到2008年3月31日,公司运营的仓库面积达到111万平方米,还有126万平方米的在建仓库。2007年,普洛斯大举进入内地市场,在长沙、重庆、成都、武汉和南京5个城市建设物流基地,并与大连港联手进入沈阳市场;2007年9月北京普洛斯通州物流园投产运营,“联合利华”签约租用;2007年12月,中国首个多层立体仓库在深圳盐田港普洛斯国际物流园奠基。

美国安博公司(AMB)近年来也加快了发展进度,2007年先后在深圳、苏州、昆山以及宁波北仑港注册公司、投资建设物流基地(或城市配送中心)。在深圳平湖物流园区内合资建设的“高端体育用品商贸物流中心”,总投资8.78亿元,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8.3万平方米。

作为进入中国市场不久的沃尔玛全资子公司,盖世理目前在长三角和环渤海两大经济圈有昆山、嘉兴、南京和天津4个仓储地产项目正在开发中,去年9月,盖世理以合资的方式在天津交付了一个4.2万平米的配送中心作为沃尔玛北方配送中心,目前已投入运营。今年将在4地交付10万多平米的仓库,并在上海、广州、成都、北京等地开发新项目。

深圳赤湾石油基地股份有限公司以“宝湾物流”为品牌投资仓储地产,从深圳开始、逐步向全国发展,2007年上海宝湾的二期工程投产,目前投入运营及规划开发的仓储设施近150万平米,除上海、广州、深圳运营项目外,昆山、天津、廊坊、武汉、成都、沈阳项目正在筹备建设,并计划进入南京、郑州、重庆。

以建筑起家的民营企业、上海宇培(集团),近年来以“宇航物流”为品牌投资仓储地产,先后在上海、苏州、芜湖、滁州等地投资建设仓储设施,到2008年投产的仓储面积将达30万平米。

(3)各地中小型仓储企业资源重组、企业改制速度加快,企业组织形式与经营业态呈现多样化,有些企业已经退出仓储市场。以北京、上海、广东、广州、云南等地的流通企业集团为代表,实行集团内部的仓储等物流资源重组,有的将原批发公司的仓库全部划入储运公司经营,有的集团将原分属商业、物资系统的物流资源集中起来、成立新的物流公司统一经营。如,上海百联集团2007年将原来的物流事业部转换为“现代物流”发展公司,整合了集团内部的仓储资源、确立了集团物流业的发展战略,界定了各个下属公司的业务定位与发展方向,新建了一批现代仓储设施。

以天津、西安、郑州等商储公司为代表,实施商业地产开发与物流服务双业态并举、分别运营,天津与西安商储公司通过商业开发建设了一批现代仓储设施,天津外储公司还形成了“天津全程物流”的品牌。

以成都、包头、哈尔滨、徐州等商储公司为代表,改制为民营企业,仓储的主业定位没有变化,有的企业改制后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还有一批企业通过企业改制、设施改造或资产划转,已经改行,或改名,退出了仓储市场。

(4)仓储企业的服务功能得到发展,一些企业的增值服务形成规模、创出了品牌。

据中国仓储协会的会员调查资料,仓储地产企业普遍开展的设施租赁业务,2007年的设施租赁收入同比增长8.7%;仓储服务企业2007年货物配送量增加了11.4%,配送业务收入增长了17.1%,加工包装量增加了42.9%,加工收入增长了15.5%,信息服务收入增长了23.9%,质押监管贷款额度增加了96.1%。

据中国物资储运协会部分会员企业的调查,2007年运输配送业务增长了27%,钢材加工收入增长了48%,质押监管融资额超过了350亿元,比上年增长131%。

上海北芳储运的加工包装业务已经形成一定规模,装备了6条包装流水线,每天3班倒,每月平均的包装量达到20多万箱,并承担了相关包装材料的采购职能。

在质押监管融资业务方面,中国外运集团、中国物资储运公司等大型仓储物流公司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深得金融机构的信赖,近年来分别由公司总部与各大商业银行总部签订了质押监管融资协议,推动了所属各子公司质押监管业务的普遍发展,其质押融资的规模在全国数一、数二。

(5)食品、危险品等专业性仓储业引起业界重视,全国冷库业务普遍“红火”,全国危险品仓库供不应求,各类现代冷库发展很快,各大中城市危险品仓库区纷纷由城内、近郊向远郊转移。

我国冷库的总容量已经连续几年保持10%的增长速度,到2007年底全国冷库总量已超过1000万吨/次,并且在2007年当年产生了青岛“怡之航”5.5万吨的单体多层土建冷库、宁波“远东冷藏”2.5万吨的自动化立体冷库、陕西“昌盛实业”集团6万吨的气调库等一批规模大、技术先进、适合现代物流要求的冷库设施,成为我国冷库业发展的一个亮点。山东省这几年来建设了大量的1000吨左右的私人小冷库,有专家估计全省这样的小冷库总规模可能有大几百万吨,这成为我国冷库业发展的另一个特点。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各地各类农畜水产品批发市场、各大冷冻食品企业,为了完善功能、确保食品在流通中的质量与安全,建设了一批附属配套冷库,2007年,“伊利”在昆明、“蒙牛”在北京建设的自动化立体冷库都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危险品仓储业近年来的发展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原来的危险品仓库区逐步整体搬迁,仅2007年就有广州、厦门、长沙等多个城市,将城内或近郊的危险品库区封闭,在远郊规划建设大型危险品仓库;二是一批外资、民营企业纷纷进入危险品仓储市场,天津“中荣”、上海“日陆”、上海“北芳”、宁波“神化”等成为当地危险品仓储企业的品牌,“北芳”以上海为中心建立了全国范围内的危险品物流网络;与此同时,一些国有仓储企业根据市场与自身情况采取了不同发展策略,以中外运与天津“全程”为代表,在做一般货物物流的同时、新涉足危险品物流,危险品仓储将成为“全程”未来的主业,以上海“晶通”为代表,将大面积的危险品仓库拆除、新建了一批一般货物的立体仓库,危险品仓储不再是经营主业,还有的国有企业已经退出了危险品仓储市场;三是上海、南京、宁波等各大城市的化学工业园内,都有1家以上专门从事危险品仓储物流的外资或民营企业入驻,主要为园区内化工企业生产服务。

(6)国家物资储备系统的仓库更新改造提上日程,市场化经营的规模大幅提升,成为仓储业发展的生力军。

四川储备物资管理局某库区,去年投资6000多万元改造原库区、新建3万多平米立体仓库,储备物资只占3000平米仓库,其它全部对社会开放与经营,去年的钢材吞吐量120万吨、全年社会经营收入2000多万元,在全国储备物资系统的库区名列前茅。

湖北储备物资管理局十多个库区,35%的仓库用于物资储备,65%的仓库实行市场化经营,近年来市场化经营收入平均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6年社会经营收入4200万,2007年达到4800万。为适应全国物流业的发展形势,该公司已经制定“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分别建立健全“国储物流”、“应急物流”、“市场物流”三大板块,以仓库为中心开展上下延伸服务(收购、加工、包装、配送等)。

(7)配送中心一直是连锁企业的重点与核心设施,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内资企业都非常重视配送中心的发展,只是发展的策略有区别,据我们检索到的资料,2007年几家大型连锁企业在配送中心的发展上都有一些大的举措,显示出共同的发展趋势。

从内资企业来看,以上海“华联”、“联华”为代表,包括“京客隆”、“苏果”、“新一佳”等,主要是自己建库、自己管理配送中心,并且配送中心的规模越来越大、技术越来越先进,已经基本形成体系,去年“华联”、“联华”在仓库设施建设方面没有什么大的行动,但“华联”超市去年通过对公司优质存量资产的重新配置,超市原有的配送系统独立出来,组建了上海华联超市物流有限公司,以第三方物流为定位,计划5年内健全全国范围的物流网络体系,而“苏果”、“新一佳”等一类企业仍在建设配送中心,“苏果”在单体3.8万平米的配送中心运营后,去年1万平米的生鲜品加工配送中心又投入使用,“新一佳”去年决定在湖南建设10万平米的配送中心;与此同时,以北京“物美”为代表,一直与第三方物流合作,实行配送中心运营管理的外包,但去年决定在北京建设一个10万平米的国内规模最大、现代化的配送中心,以取代原来3个分散的配送中心,实现多业态经营的库存共享,目前一期6万平米仓库正在建设之中,预计明年投入运营。

从外资企业看,为数不多的几家跨国公司在国内的配送中心发展策略上也有区别,一是以“大润发”、“易初莲花”为代表,随着门店的发展按大区建设配送中心,“大润发”近两年先后在苏州规划建设5万平米、在济南规划建设10万平米的配送中心,“易初莲花”在广州、上海、北京和武汉4个物流中心的基础上,去年又决定在重庆建设西南部物流中心;二是以“沃尔玛”为代表,在美国本土的配送体系很健全,但在中国经历了一个过程,在其全资子公司盖世理进入中国大举建设仓储地产之前,“沃尔玛”只在深圳与天津有两个小的配送中心,2007年10月由盖世理建造的4.3万平米配送中心交付“沃尔玛”使用,日处理能力最高可达33万箱,为原配送中心的4倍;三是以“家乐福”为典型,一直实行“充分授权,以店长为核心”的运营模式,因此在中国没有建立一家物流基地,商品的配送基本都以供应商直送为主(当然许多供应商也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为家乐福门店送货),2007年也有消息显示,家乐福正在策划建立华东、东北、西南、华南、华中几大区域物流基地,但一直没有得到家乐福高层的证实。

(8)生产制造企业的原材料、零配件与产成品是社会物流总需求的主体,我们检索了汽车、家电、日化、服装、饮料等行业的主要品牌企业的情况,共同的特点是2个:一是围绕库存控制实施“JIT”、“VMI”、“循环取货”等;二是围绕成品销售优化配送中心网络、实施物流外包等,总的趋势是仓储与运输业务的外包比例逐年增加。具体分析,各行业的不同企业也有不同的策略,近年也出现了一些新动态。

汽车行业:“一汽”的储运公司与运输公司于2006年合并、成立“陆捷”物流公司,既做一汽的整车物流、也可为其它汽车厂服务,目前已在天津、上海、青岛设立分公司,2007年“一汽”与丰田、广汽在天津合资成立“同方环球”物流公司,主要为一汽与丰田、广汽与丰田的合资事业体及丰田在中国的全资事业体提供整车与零配件的物流服务;“广本”2007年在成都建立商务中心,全国80%的4S店做到每日配送。

日化行业:“宝洁”坚持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建立合作伙伴的策略、没有变化;“安利”一直执行“非核心环节外包、仓库半租半建、核心环节大手笔投入”的策略,新的家居配送中心2006年投入运营;“联合利华”2007年签约普洛斯北京物流园、租用1.5万平米仓库作配送中心;“纳爱斯”总部2万平米仓库2007年竣工投入使用。

服装行业:“耐克”与“阿迪达斯”两大国际品牌在物流策略上完全不同,“耐克”是自建体系,“阿迪达斯”是外包,但在中国也有调整,2007年“阿迪达斯”租用普洛斯苏州的单体6万平米的仓库作为物流中心、负责所有产品的全国库存与配送调度;国内品牌“李宁”原有北京与广东两个中心仓库以及各分公司的小库,最近也在考虑优化物流网络体系,建立全国性的总库;“雅戈尔”2007年投资5000万元建设的自动化立体仓库今年已经投入运营,将成为“雅戈尔”物流体系的新中枢。

饮品行业:“可口可乐”等饮料基本趋势是按地区设厂、就地配送,没有大的变化;“伊利”、“蒙牛”两大奶制品企业都在不断优化全国配送网络,2007年分别在昆明与北京建造了自动化的立体冷库,层高分别是24米、19米,货位分别是5600个、6160个。

3 仓储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由于我国仓储业的基础差,现代仓储业的发展也只是这几年的事,所以存在的问题与困难确实很多,我们曾在2006年、2007年的报告中列举了仓储业的十多个问题,包括:理念较落后、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仓库陈旧老化、税负偏重、管理退步、经营方式缺乏创新、市场秩序不规范、发展方向不明确、新征土地难、新的设施建设缺乏规划、新建仓库不符合物流要求,等等。应该说,这些问题目前为止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有些问题已经好转(如:认识观念、仓库质量),有些问题正在得到解决与改善(如:仓库建设规划),有些问题引进了政府部门的关注和重视,有望逐步好转(如:仓储服务的营业税率问题、仓储用地问题)。从2007年的发展情况看,仓储业的突出问题与困难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仓储企业的经济效益仍然没有根本好转,2007年业务量与主营收入大幅增加的同时,利润是下降的。根据对协会部分会员企业的调查,2007年的利润总额同比下降了0.7%,并且预计2008年比去年也会下降1%,这主要是因为经营成本大幅增长,仓储服务的税负本来就偏重,配送成本因油价攀升,土地税及仓库建造成本很高、折旧费相应加大,还有人力成本提高等原因,据协会部分会员企业的调查,2007年经营成本同比上升了30%。

(2)仓储企业的整体形象还没有根本性的转变,仍然是仓库管理者、商品保管者,还不是“配送中心”的运营者。多数仓储企业还主要按仓库面积收取租金,增值服务形不成规模,特别应该引起关注的现象是:一些老的国有仓储企业在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商品的保管者”,现在反而成了“仓库的管理者”;一些企业由于仓库及库内设施的局限性,商品的加工、包装与分拣等业务,实际上还停留在口头上;由于商业模式与规模的问题,一些企业的配送业务基本上不赚钱;一些企业至今还没有装备信息系统,有系统的企业也很难与客户实施连结,能够真正开展信息服务的仓储企业只是很少的企业;也主要由于信息系统的原因,全国各地的中小仓储企业很难取得金融机构认可、开展质押监管融资业务。

当然,质押监管融资业务无论是作为现代物流服务,还是作为新的金融产品,在我国发展的时间都不长,确实也有必要在法律与制度层面予以约束与规范。据我们了解,日本的《仓库法》对此就有比一般仓储业务更严格的监管条款。我们也注意到,去年国内一家知名企业的个别仓库就因为质押监管的货物“掉包”、引起官司,至今没有了结。

(3)仓储地产、仓储服务企业与生产、流通企业之间在仓库设施建设、仓储管理、库存控制、信息系统连结以及第三方物流公司组建方式等方面的分工、合作及其互信、矛盾与冲突,也是当前仓储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之一,甚至可能是将要长期存在的问题,这既需要企业之间通过实践中的磨合与创新来破解,也需要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的引导,需要专家们研究探讨。

2007年在中国物流界发生了两大典型案例,一是一家跨国生产企业更换物流服务商,由于没有衔接好,造成公司总仓断货、出入库一片混乱,而前后两家物流公司也都是国际知名的公司;二是一家国内知名的连锁企业长期将物流业务整体外包给也是很知名的物流公司,但2007年决定“另起炉灶”、自己管理配送中心。这其中的原因何在?生产流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物流供应商?物流供应商与生产流通企业在中国如何才能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以建造与出租高标准仓库为主业的仓储地产公司,其主要客户应该是谁?是物流企业、还是生产或流通企业?中国市场还能容纳几家像“普洛斯”这样的公司?中小仓储地产公司在中国能有生存余地吗?

生产或零售企业在什么情况、什么条件下可以、或者应该建立自己独立的第三方物流公司?生产流通企业独资或与第三方合资的物流公司如何进行市场定位?确定什么策略才能保证公司的持续发展?生产流通企业到底应该不应该自己建仓库、有必要建什么样的仓库?

(4)危险品仓储业的发展与管理亟待加强。主要表现在:一是全国危险品仓库总量明显不足,直接导致许多危险品没有专用仓库可存,只能分散存入普通仓库中,造成很大隐患;二是危险品仓库的相关标准亟待协调、统一、完善,由于标准的不统一、不明确,一方面造成建好的仓库不能投入使用、浪费资源,另一方面也造成危险品仓储市场的不公平竞争;三是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还不到位,目前国家只有危险品生产与经营的安全许可制度,也有危险品运输方面的管理条例,但没有专门、统一的危险品储存方面的安全许可制度,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在监管的标准、措施方面很困惑、很矛盾,一些新进入危险品仓储行业的企业也是左右为难。

(5)低温仓储业近年来虽然倍受业界重视,全国冷库总容量增长也较快,但在冷库的建设、经营管理以及商业模式上也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原肉联厂等企业的土建冷库,许多冷库设施已经陈旧老化、亟待更新改造,在经营管理方式上也基本上由原来的统一经营管理改变为分隔小仓间分别出租,无论是设施还是食品安全都存在很大的隐患;二是一些食品流通企业内部的冷库、一些果品蔬菜批发市场与农贸市场近年来新建的附属冷库,服务功能单一、经管管理粗放、商业模式陈旧,还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有待挖掘;三是一些地区出现的大批小型私人冷库,在建设标准、设施安全、食品质量与社会资源占用等方面的问题,都应该引起业界的关注与研究。

4 仓储业未来发展展望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全国仓储业得到较大发展,一方面,仓储企业的整体形象与经济效益还没有根本性的变化,这么说好像是矛盾的,实际上不矛盾,“发展”主要体现在设施投资与业务规模上,这主要体现在大型仓储地产企业、体现在大中型物流公司的发展上,主要是因为经济总体发展、需求拉动的结果,“效益不好”主要是因为增值服务没有形成规模、经营方式还不能适应市场需要,也是经营成本大幅增加的结果。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正是我国仓储业发展的真实状况,也可能是传统仓储业向现代仓储业转轨、仓储业进入快速发展期的“必然现象”。关于仓储业未来的发展,我们曾经做出两个基本预测:3~5年内将是我国仓储设施更新改造的高峰期,仓储业务量与业务收入在08年前都会保持在15%以上的增长速度。根据对2007年发展状况的分析,我们依然维持这两个基本预测不变,相关趋势具体分析如下:

(1)在仓储设施建设方面,由于物流需求拉动,再加上我国房地产业的低迷、钢材价格大幅下降,未来几年可能是仓库设施建设的黄金时期,钢结构的立体仓库还将持续增加,大型冷库与新型危险品仓库也将不断涌现。投资人依然集中在大型仓储地产公司、大中型物流公司、重组后的大型企业集团、各类农畜水产批发市场、以及食品、危险品的生产流通企业,等。随着仓库国家标准的实施,由行业协会授牌的“中国星级仓库”将会逐年增加,逐步成为仓储市场的骨干设施。货架、托盘、叉车与WMS系统也将会在仓储企业中逐步普及,成为仓储业的基本门槛。

(2)在仓储服务方面,随着仓储服务与经营的创新,更多的库区将成为名副其实的配送中心,原材料、零部件配送中心、超市配送中心等各类专业化的配送中心将会逐步形成规模,宅配中心、文件保管中心等新型业态也将出现。随着《仓储服务质量要求》国家标准的实施、仓储企业信用评价工作的开展,我国仓储企业的服务质量与信用水平将会逐步提高,市场秩序逐步得到规范。

(3)在仓储业的组织结构方面,大中型物流公司会继续建设与完善全国范围的仓储网络,中小型仓储企业的资产重组、企业改制还会继续加快进行,新的中小仓储企业也将不断涌现,一些有追求的中小仓储企业也会寻求与大型物流公司、或与其它地区中小仓储企业之间的合作与联盟。

中国未来医药行业消费需求分析预测 篇8

历经金融危机洗礼的中国经济正在深刻地反思和试图修正传统的路径依赖,特别是当刺激消费和扩大内需被明确设定为“十二五”中国经济增长的头号引擎时,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国内民众都对这一庞大的中国内生力量未来所能释放的能量充满了十分广阔的遐想和期待,而接下来所特别需要的是中国政府必须将撬动消费和内需的功课做足夯实。

向百姓慷慨分蛋糕

反观中国经济30多年的改革长路不难发现,伴随着GDP的持续增长,普通百姓的实际收入也进入到了连续递增的快道,仅以“十一五”期间而论,中国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6年的11759元增长到2009年的17175元,年均实际增长10.2%;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587元递增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8.3%。从理论上说,居民可支配性收入的增长意味着消费能力的增强,从而使消费作为经济成长的内生拉力势必得到强化。的确,从绝对数值来看,相比於改革启动的1978年,今天我国居民的消费总量已经不能同日而语,然而,从消费佔国民收入(NI)的比例即消费率审视,该指标卻出现逐年持续下降的趋势。资料显示,1978年,我国居民的消费率为62.1%,但到2009年,该指标仅为36.6%,平均每年下滑1.2个百分点,值得注意地是,该指标不仅低於同期全球转型国家55.1%的平均水平,也低於58.8%的世界平均水平。

居民消费率逐年递減的背后是中国百姓实际收入增长大大滞后於GDP增长的现实。数据显示,从1990年到2009年,全国人均GDP增长幅度为14.3倍,而城镇居民的人均工薪收入仅为原来的9.6倍,农民的人均工资性收入与家庭经营纯收入之和仅为原来的6.2倍,后两者都显着低於人均GDP的增长。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作为中国居民收入主要渠道的工资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佔比目前仅为企业运营成本的不到10%,远低於发达国家的50%。

居民收入增长比例过低或落后於经济增长,意味着中国百姓並没有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而是更多的财富集中到了国家和企业的手中,形成“国富民穷”的畸形格局。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在初次分配阶段,居民部门在全国可支配收入中的佔比在1999~2009年间共下降了10.8个百分点,而企业和政府部门则分别上升了7.5个和3.4个百分点,同样,在再分配阶段,居民部门佔比下降了2.1个百分点,而政府部门则上升了3.3个百分点。显然,当一个国家的财富主要向政府和企业集中时,伴随着的必定是居民消费能力的萎缩和消费需求的短缺。

由於居民消费是微观个体的自主行为,而且保持着强烈的市场化依赖,因此政府难以对消费率产生直接的干预,唯一可做的就是通过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係,尽全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为此,作为一个量化目标,未来五年内应将居民收入佔国民收入的比重提高至50%左右,而且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必须要超过这一目标幅度,以实现从“国富”到“民富”的转换。与此同时,应当加倍地呵护和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以使百姓真正能够通过股票市场增加财产性收入,进而增大其实际消费能力。

强力压缩分配差距

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是中国收入分配结构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根据国际通用的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显示,早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基尼系数只有0.16,但自1992年开始,中国的总体基尼系数就抵达国际警戒线的0.4,並在2000年开始超过0.4,之后呈现逐年上涨趋势,至2010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达0.48,表明收入差距已经处於一种非常不合理的状态。

值得注意地是,对收入差距进行多角度衡量不难发现,与城乡居民收入3倍之差和地区间收入2倍之差的结果相比,动辄5到10倍的行业收入差是目前中国收入差距最严峻的事实。有统计显示,2009年佔全国职工人数不到8%的垄断行业从业人员的工资和工资外收入总额,相当於当年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约55%;20个行业门类收入差距平均接近5倍,有的行业职工实际收入是其它行业的10倍。

收入差距扩大所反映的不只是公平问题,即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均等,同时也折射出经济成长过程中的效率问题,即收入分配的不公正在抑制国内消费需求。据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城市居民的边际消费率平均为70%,也就是收入每多增加10元,城市居民平均将消费7元,这一指标在农村居民中为80%。而在中国10%的最低收入者中,边际消费率则高达90%,但在收入最高的10%人群中,边际消费倾向非常低。这就意味着,支撑未来中国经济成长的消费力量主要存在於普通收入群体之中,如果不能有效地熨平收入差距,经济增长就不可能获得充分的内生性消费动能。

必须承认,由於劳动力市场的充分供给,压制了工资水平上升进而导致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不断下降,是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资料显示,中国目前约有1-1.5亿的劳动人口处於未就业或未充分就业状态,这种状況既阻止了工资收入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也酿成了工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佔比持续下滑的结果。因此,为劳动者增加更多的就业渠道依然是逐步缓解收入差距的润滑剂。

政府行政权力尤其是作为政府附庸的国有企业参与和扰乱收入分配秩序是值得重点检讨和校正的方面。为此,一方面要彻底釐清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係,凡是与公共利益无关的国有企业,国家应逐渐减少持股比例,向民营资本开放更多的行业空间,以削弱国有企业左右资源分配的特权;另一方面政府应当出狠手限制国有垄断行业的高工资,通过大幅提高国有企业的租金和利润扼制暴利的产生。

借助於财税制度的创新以建立起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约束机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关键。一方面,应当建立最低工资强制制度和实施工资集体谈判制度以及工资定期增长制度,另一方面,要通过提高个人所得税纳税税基和取消利息税等手段,积极促进中等收入者群体的扩大,与此同时要迅速开征财产税和遗产税等税种,减少创业、就业税收,通过税收的二次调解杠桿,力促贫富差距的减缩。

加快城镇化的时速

理论上与工业化相並行的城镇化被视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两大最重要的动力,其蕴含的经济学含义是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主要创造需求。然而,相比於中国工业化如今已经进入中期阶段而言,我国的城镇化速度依然显得步履蹒跚。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6.6%,远低於发达国家80%的水平,也低於世界60%的平均水平。因此,作为一种目标追求,未来5年,我国城市化率须超过50%,到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左右,各类城镇将新增人口3亿多,城镇人口将达到9.3亿。

上一篇:六年级《开学第一课》观后感范文下一篇:质量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