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耀性消费行为研究(通用6篇)
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买一样东西,看中的并不完全是它的使用价值,而是希望通过这样东西显示自己的财富、地位或者其他。当然这对于学生时代的我们,对于这样的消费,基本上很少见的吧。至少我身边的很多朋友们包括我在内,还是会觉得家里的钱,还是不要那么奢侈。但是确实有这样的事实,有些东西往往是越贵越有人追捧,比如一辆高档轿车、一部昂贵的手机、一栋超大的房子、一场高尔夫球、一顿天价年夜饭„„制度经济学派的开山鼻祖凡勃伦称之为“炫耀性消费”。
1913年福特汽车公司设在密西根德尔朋的生产流水线隆隆驰下第一辆汽车,可以断言,消费社会在美国已经初露端倪。经济的飞速发展造就了一大批暴发户,而这些暴发户的行为则成了凡勃伦关注的焦点。凡勃伦以其敏锐的洞察亲眼目睹了“镀金时代”(golded age)的暴发户们在曼哈顿大街,购建豪宅,疯狂追逐时髦消费品。有鉴于此,凡勃伦提出了“炫耀性消费”(conspicuous consumption)这一社会科学界内的不朽语。但由于“炫耀性消费” 这一概念本身的模糊性及其进化论框架、功能主义倾向、本能主义心理学思维,凡勃伦受到了广泛的批评。一段时期,凡勃伦的著作甚至被湮没在社会学的荒野中,无人过问。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降,随着西方社会由生产主导型社会向消费主导型社会的全面转变,消费问题本身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人们才愈益认识到凡勃伦的重要性。
百度百科上的定义是,所谓炫耀性消费,指的是富裕的上层阶级通过对物品的超出实用和生存所必需的浪费性、奢侈性和铺张浪费,向他人炫耀和展示自己的金钱财力和社会地位,以及这种地位所带来的荣耀、声望和名誉。后来的经济学家们将这种炫耀性消费的商品称之为凡勃伦物品,甚至画出了一条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大。经济学家们发现,凡勃伦物品包含两种效用,一种是实际使用效用,另外一种是炫耀性消费效用,而后者由价格决定,价格越高,炫耀性消费效用就越高,凡勃伦物品在市场上也就越受欢迎。凡勃伦认为,那些难于种植并因此昂贵的花并不必然比野生的花漂亮,对于牧场和公园,一头鹿很显然没有一头牛有用,但人们喜欢前者是因为它更加昂贵、更加没用。
凡勃伦说,有闲阶级在炫耀性消费的同时,他们的消费观点也影响了其他一些相对贫困的人,导致后者的消费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炫耀性的成分。我不禁联想到,当今的年轻女孩子们疯狂购物时候的想法和平时穿着的想法。有个朋友,一般的都去大商场试穿名牌衣服,然后记录下衣服的编号,大小尺寸等,之后到网上搜索类似的“山寨”版本的衣服,比较便宜的也就买了。我觉得这也算是一种炫耀性消费的一种表现形式吧,虽然花钱不多,但也算是山寨版本的奢侈品了,满足了消费的心理需求。这也就是凡勃伦所说的,所谓的影响人们,一样的去追逐炫耀消费吧,尽管层次不一样而已。我记得好像西美尔是从货币文化来看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关系,他对大都市中的时尚等一系列社会现象进行了精彩的分析中,也提到过类似的理论吧。
当然,炫耀性消费似乎也没什么不好。在满足消费者想要炫富,想要摆阔气的心里的同时,好像也带动了不少GDP的增长吧。卖方似乎也非常愿意去提供这样的商品来供给市场消费。比如顶级名车、游艇、私人飞机、珠宝名表、名酒以及各类豪宅别墅、高尔夫俱乐部、私人会所等。据统计,顶级私人物品展3天一共接待了超过7000位富豪,成交量达2亿元人民币。(维基百科)。在供给
放赚钱的同时,国家也可以得到不少的税收吧,这是各取所需,很好的组合。
但我不禁想到,这么多的奢侈品,消费了以后,都有什么实际的用处么?人生的目的难道就只是这样的去炫耀和攀比么?似乎在近来的“打黑”案件中,一些高官为显示自己的地位和权势,大肆进行炫耀性消费,他们的子女们,似乎更不知道钱多钱少的概念,就一个劲儿的崇拜名牌,追逐奢侈品。记得《面子》一书中提到,“面子”是丰富的中文词汇里一个古老的概念,熟悉得以至于让人熟视无睹。这是一种由结果判断成因的举动。即人们在无法得知某人的才华能力或权力地位的时候,就由观察其是否能博得面子来判断其为人。有面子的人,被看作能人。以至很多人爱面子喜大话到不能自拔。它蕴含着中华文化社会心理的深层意象,这个词被中国人异乎寻常重视的。说它是客观实体或情感代称似乎都不够妥帖。而其实际上已成为支配着中国社会运行的“潜规则”。以至于给了面子,就是尊重了人格;扫了面子,就是侵犯了尊严。因此,人们向来很重视面子问题。所以我想,这可能也是跟我们古老的传统文化相匹配的一种消费,难怪中国现在都已经是世界消费奢侈品大国了,虽然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怎么富裕到,都去消费奢侈品。
我想我们这个阶段的人,似乎对于消费这些奢侈品持有比较矛盾的心理吧。从内心层面来说,似乎大部分人都想去拥有奢侈品吧,都像炫耀自己的东西高人一筹,这或许是传统文化熏陶的吧。但是另一方面,从内心道德或者原则的层面上来说,对于这种奢侈品的消费,是享受和荣耀的代名词,多少有些鄙视的态度,尤其是对那些暴发户来说,很多消费的正牌奢侈品,因为和自身的气质不符合,更像是山寨版本的吧。记得看过凤凰电视台的世纪大讲堂的一次现场测试中,几乎所有的人都厌恶富人,但几乎所有的人又都想做富人。中国人好像就是这么矛盾的吧,难道是从古代的压抑,到高速度的发展转变太快的犹豫和矛盾?
还记得我找工作时候,看到过招聘出售豪华游艇的销售人员。不禁感慨这行业的繁荣,买豪华游艇的人是不是像我们平日里买个冰激凌一样,就把豪华游艇买回家了,真是无法想象炫耀性消费的奢侈生活。
我个人以为,这种炫耀性消费已经不仅仅存在在商品上了吧。这种思想似乎很影响我们年轻一代判断事物的思维。近期因为那句“宁愿在宝马里哭,也不愿意在自行车上笑”红了的马诺,不排除媒体炒作的成分在,但是我们却也清楚的看到,年轻一代人的拜金和炫耀的心理,表达的淋漓尽致的。车子只是个代步工具而已,干嘛非要那么豪华奢侈的呢。记得于丹在百家讲坛上好像说过,人们房子再大再豪华,晚上睡觉的时候,也不过就覆盖着床那点地方。。盲目的炫耀消费,似乎很影响我们的价值观。网络上和电台上的各种相亲节目,我想多多少少都有那么点炫耀的成分在,我们姑且把男女朋友也看作商品,我们发现那些高质量的漂亮女人们,更愿意倾向于找钻石王老五级别的男人们,当然,现在这是社会的普遍风气。当然,我的意思也是为了说明,大家都受到这股“炫耀性”的影响。
潮流领头人Marian Salzman说,在美国,日益明显的炫耀性消费体现在:将小孩送到最好的学校接受教育。今天,进入哈佛大学就读就是顶级奢侈消费。加入某些俱乐部也能体现自己的社会地位。现在,美国年轻富有一代喜欢加入纽约的中心俱乐部。只有接受邀请才能加入这些俱乐部成为会员,入会费为55000美元,每年缴费12000美元。(维基百科)的确,就像张大勇老师上课中说得那样,像北京奥运会,现在的亚运会,搞得那么声势宏大的,动辄就几个亿的投资。工程是做大了,但是,运动会的精要,似乎全民运动健身方面,还是没怎么提高,花那么多的钱在演出啊等等硬件上了,软件工程还是没有跟上。我想就是这种炫耀性消费在作怪吧,没办法,好像世界各国都多少有点那个意思。像现在很多的政府办公楼,建筑得豪华气派,难怪看到读者上有句话说,现在的中国,城市建筑像欧洲,人们生活像非洲。虽然有那么点偏激,但是还是有点道理的吧。
研究者分别从经济学、博弈论和营销学等领域对炫耀性消费展开研究。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 结构方程模型和各种统计软件被引入, 使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和后期分析成为可能, 推动了实证研究, 使该领域的理论研究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国外炫耀性消费理论研究
国外对于炫耀性消费的研究开始较早并较全面深入, 早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经济学领域。
1.早期的炫耀性消费理论研究
早在19世纪30年代, 加拿大经济学家约翰·雷就首次提出了“炫耀性消费”这一概念, 他从人类虚荣心的角度解释了奢侈品的性质和效用。
首次把炫耀性消费引入公众视野并上升到理论层面的是凡勃伦和他的《有闲阶级论》。书中关于炫耀性消费的描写使其第一次为理论界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并对后来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相对于“炫耀性有闲”, 他提出“炫耀性消费”。富裕的人常常消费一些炫耀性商品来显示其拥有较多的财富或较高的社会地位, 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凡勃伦效应”。马歇尔在其名著《经济学原理》中也论及了上述问题。在“论欲望及其满足”中, 他把欲望分为两种:多样化的欲望和自豪感的欲望, 并引用西尼尔的话说明后者比前者更具普遍性和永久性。
在凡勃伦以后的相当长时期内, 对于炫耀性消费理论的研究相对较少。直到20世纪中期, 经济学家杜森贝里提出消费的“相对收入假说”:人们的消费行为相互影响, 存在攀附倾向;消费具有刚性, 不仅受当期收入影响, 还受过去所达到的最高收入的影响。1950年, 列宾斯坦发表了《消费需求理论中的从众、势利和凡勃伦效应》, 将涉及消费外部效应的微观消费行为的规范化分析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依据消费动机将消费者对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分为功能需求与非功能需求, 并将非功能需求分为外部效应、投机性效应、非理性效应三部分。其中外部效应又分为从众效应、势利效应和凡勃伦效应。
此后, 米勒从地位商品与奢侈税的角度展开研究, 他在《地位商品与奢侈税》中指出, 地位商品的购买有得也有失, 从社会的整体效用来说, 它是一种零和博弈。
2.经济学领域的理论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后, 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方法逐渐被引入炫耀性消费的研究, 特别是博弈论, 为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学者们广泛应用各领域成果, 使该学科的理论建设飞速发展。
弗兰克对博弈论在炫耀性消费研究中的应用发挥了开拓性作用。他把商品分为两类: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前者被称为位置商品, 对它们的消费会影响消费者在某一社会环境中的相对地位。潘森多佛用重复的约会博弈模型解释了在不断更新的时尚周期中消费者如何进行消费决策以赢得理想的社会地位科内尔和让娜进一步讨论了供给方的行为。消费者消费炫耀性商品的动机在于追求炫耀性商品的信号价值。
坎贝尔是迄今为止对凡勃伦及其炫耀性消费理论进行最为系统考察的社会学家。他指出, 炫耀性消费虽被广泛了解和普遍引用, 但鲜有被批判性地考察, 相关“理论”也从未被检验。炫耀性消费概念本身就存在诸多的模糊、矛盾之处。
黄有光从税收角度进行研究, 发现对钻石商品征税, 不会给社会带来任何负担, 反而有利于社会整体福利的增加。但对钻石商品征税过高可能产生逃税、走私等不良后果, 应开展国际合作, 解决这一问题。
3.营销学领域的理论研究
这方面研究以梅森和凯斯的贡献最为突出。梅森于1981年出版了第一本系统研究炫耀性消费的专著———《炫耀性消费:一项有关异常消费行为的研究》。指出炫耀性消费是一种追求社会地位的消费行为, 消费者的决策行为有理性行为和非理性行为, 开展炫耀性消费经验研究非常重要。凯斯从微观角度对炫耀性消费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
国内炫耀性消费理论研究
国内对炫耀性消费的研究相对较少, 特别是营销学视角的研究更为缺乏。卢丽、范秀成和郑玉香等学者从营销学视角分析了炫耀性消费的理论渊源, 认为目前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 成果少且缺乏系统性;营销学界如植根于中国特色的经济文化环境, 能够促进营销学科的本土化发展。营销学视角下炫耀性消费的研究方向, 包括进一步界定其概念内涵, 深入研究其心理机制、影响因素及后果, 进行跨文化研究, 研究服务背景下的炫耀性消费行为等四个方面。
查哈战略咨询公司的常务董事拉哈·查哈是较早对我国奢侈品市场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她将我国奢侈品消费者分为三大群体:财富新贵、时尚新宠和尚酷新族。中国市场学会理事长高铁生认为, 奢侈品市场是商品市场体系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郑玉香、袁少锋和高英从商品象征意义的角度, 分析了炫耀性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李时华、龚志民分析了炫耀性消费在我国的负面效应。邓晓辉、戴俐秋指出炫耀性消费为了夸示财富而不是满足真实需求的消费活动。熊小杰从炫耀性消费的主观意义角度展开了研究, 由于不同人对同一物品的认知和消费方式存在差异, 身份危机感越强的消费者, 炫耀性消费倾向越明显, 而女性由于身份危机的因素, 显示出更强的炫耀性消费特征。
炫耀性消费的研究方向
据世界奢侈品协会发布的报告称, 截至2009年12月, 中国的奢侈品消费额达到94亿美元, 占全球市场的27.5%, 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奢侈品国。截至2010年10月, 中国的奢侈品销售额同比增长30%, 增幅再次雄踞全球首位。预计到2015年, 中国可能会成为最大的奢侈品市场。面对这一蓬勃发展的势头, 对炫耀性消费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任重而道远。黑龙江省农民卖地后盲目追求高档商品、不理性炫耀性消费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可见, 如何引导正确和理性的炫耀性消费成为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议题。迄今为止, 全世界范围内对于营销学方面的炫耀性消费研究还非常匮乏, 相关领域仍有待探索。
1.深化对炫耀性消费的认识
应厘清炫耀性消费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场合的表现形式。进一步探究炫耀性消费和地位消费等的区别和联系。新时期炫耀性消费的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人们可能采用更难察觉的方式传达身份。学界和业界都需要进一步探索、明确炫耀性消费的指向。
2.加强炫耀性消费的跨学科研究
将心理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于炫耀性消费研究, 探索其形成的心理动机和影响机制。动机是人们具体行动的驱动因素, 是影响奢侈品偏好的内在因素, 满足内部和外部心理需求是炫耀性消费的基本动因。深入挖掘炫耀性消费的心理机制有助于对它进行引导, 培养积极的消费模式。
3.注重与市场实践相结合的炫耀性消费研究
分析仿冒品对顾客消费炫耀性商品的影响、奢侈品品牌标志大小和价格的关联、税收对奢侈品市场的调节作用、商场陈设给顾客体验带来的变化等等, 使炫耀性消费理论有效地服务实践。
4.开展实证研究
很多时候,我们买一样东西,看中的并不完全是它的使用价值,而是希望通过这样东西显示自己的财富、地位或者其他,所以,有些东西往往是越贵越有人追捧,比如一辆高档轿车、一部昂贵的手机、一栋超大的房子、一场高尔夫球、一顿天价年夜饭……制度经济学派的开山鼻祖凡勃伦称之为炫耀性消费。他认为,那些难于种植并因此昂贵的花并不必然比野生的花漂亮,对于牧场和公园,一头鹿显然没有一头牛有用,但人们喜欢前者是因为它更力口昂贵、更加没用。
后来的经济学家们将这种炫耀性消费的商品称之为凡勃伦物品,甚至画出了一条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大。经济学家们发现,凡勃伦物品包含两种效用,一种是实际使用效用,另外一种是炫耀性消费效用,而后者由价格决定,价格越高,炫耀性消费效用就越高,凡勃伦物品在市场上也就越受欢迎。
前些天看新闻说,天津一个商场两周内卖出了20多部Vertu手机。Vertu手机多少钱?最便宜的好像4万多,最贵的20多万,天津人嘛时候这么有钱了呢?按照凡勃伦物品的两种效用来分析,用一部20多万元的手机打电话时,耳朵和嘴巴使用的通话功能可能只有几百元,其余的20万元都打在脸上。又有新闻说,去年的天价年夜饭价格再创新高,达到了20万元,同理,在享用一顿20万元的年夜饭时,舌头和胃享受的大概也只有几百元,其余的部分也都吃在脸上。
按照凡勃伦物品的定律,如果价格下跌,炫耀性消费的效用就降低了,这种物品的需求量就会减少。对于一位凡勃伦物品的崇拜者,同样是这部20万元的手机,如果现在1万元卖给他,他也许根本不会瞧上一眼,同样是一顿20万元的年夜饭,如果现在请他免费品尝,大概也会被拒绝。因为这些物品里只剩下实际使用效用,不再有炫耀性消费效用。
凡勃伦说,有闲阶级在炫耀性消费的同时,他们的消费观点也影响了其他一些相对贫困的人,导致后者的消费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炫耀性的成分。啊!这说的不就是我吗?我那条300多元的牛仔裤,我敢肯定至少有300元属于炫耀性消费。
关键词:《欢乐之家》,凡勃伦,炫耀性消费
一、引言
伊迪斯 · 华顿是出生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纽约的贵族, 她虽然是贵族但并不热衷于参加聚会等娱乐活动。相反, 她从小热爱文学创作, 虽然受到家庭的阻止曾经放弃过这一理想, 但最终还是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伊迪斯 · 华顿29岁才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 37 岁才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40 岁才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不过, 她却是一位高产的作家, 一生发表了25 部长篇小说、86 篇短篇小说, 以及许多关于旅游、室内装饰方面的著作, 可谓说硕果累累。
《欢乐之家》是华顿的成名作品。小说发表于1905 年, 短短三个月内就销出了14 万册。在当时这本著作不仅受到了读者的极大欢迎, 也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纽约时报》认为本书是“一本具有非凡影响力的小说”。一百多年来, 本书不断再版, 直到2012 年还有新版书上市, 并先后被改编成同名舞台剧和电影。小说的故事发生在20 世纪初的纽约, 主要讲述了上流社会美女丽莉 · 巴特, 在即将到30 岁后急于寻找归宿, 嫁入豪门, 但却阴差阳错遭人陷害落入社会底层, 最终含恨而死的过程。
二、炫耀性消费理论
在1899 年出版的《有闲阶级论》中, 经济学家凡勃伦首次把“炫耀性消费”的概念引入了经济学。凡勃伦讲到“在任何高度组织起来的工业社会, 荣誉最后依据的基础总是金钱的力量”。 (凡勃伦, 64) 而“要获得尊荣并保持尊荣, 仅仅保有财富或权力还是远远不够的, 有了财富或权力还必须能够提供证明, 因为尊荣只是通过这样的证明得来的”。 (凡勃伦, 34) 炫耀性消费就是能用来获得并保持尊荣的消费活动。 (邓晓辉, 戴俐秋, 2) “为了有效地增进消费者的荣誉, 就必须从事于奢侈的、非必要事物的消费。要博取好名声, 就不能免于浪费。” (凡勃伦, 73) 伊迪斯 · 华顿无疑是“炫耀性消费理论”的观察者。华顿的小说主要写纽约贵族生活, 在她笔下的有闲阶级那里, 炫耀性消费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准则。小说《欢乐之家》中有明显的炫耀性消费行为, 这种炫耀性消费不仅仅存在于物质方面, 也存在于精神层面。
三、炫耀性消费在《欢乐之家》当中的表现
3.1 对服装、首饰的炫耀性消费
对服装、首饰的炫耀性消费首先体现在丽莉的母亲——巴特夫人身上。巴特夫人贪慕虚荣, 认为自己一定要过着富豪的生活。巴特夫人认为, 如果要让别人认为自己过的体面, 请一个出色的厨师是必须的, 无论花费多大, 人也要穿着体面, 随时能从巴黎订购最时尚的服装, 及时购买相中的珠宝。如果没有满足她的这些需要, 她就会向巴特先生控诉, 说她过得是 “猪一样的生活”。 (22)
显然丽莉也受到了母亲的影响。父亲破产之后, 她寄居在姨妈家中。虽然自己已经失去了过上流社会奢侈光鲜生活的经济基础, 可是丽莉仍不甘心, 她一直努力想回归上流社会的生活。如果想得到人们认可, 最起码应该穿上漂亮的服饰, 这是丽莉根深蒂固的观念。在塞尔登家中, 丽莉就曾对塞尔登说:“人家邀请女人, 既看中她本人, 更看重她的衣裳。这么说吧, 衣服就是人的背景, 人的包装, 它不会带来成功, 却是成功的一部分。谁会喜欢邋遢的女人?社会要求我们, 只要还有口气儿在, 就得讲究穿戴, 打扮得漂亮。” (11) 而我们可以看到, 丽莉在生活中总是有着偿还不尽的债务, 这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付给首饰店和服装店的。丽莉之所以再没钱也要玩桥牌的原因之一是她希望可以赢钱来买更多漂亮的衣服和珠宝。在在金钱社会里, 服饰华丽是女人成功和社会地位的生动体现。 (孙薇, 168) 丽莉对服饰和首饰的炫耀性消费其实是因为她想通过穿华丽的服饰和佩戴贵重的珠宝获来获得他人的尊重和羡慕。
3.2 对文化的炫耀性消费
炫耀性消费的另一个体现是在文化上。故事中有一个人物是格莱斯先生。叔父去世后给他留下的其中一个遗产是美国文献。起初, 格莱斯先生对这些书没有丝毫兴趣。但后来事情发生了转变, 作者在小说中这样写“他还真的渐渐把藏书当成了自己的功劳, 只要偶尔听到有人提起格莱斯家的美国文献, 就自鸣得意。他生性怯懦, 极力避免受人关注, 却喜欢看见自己的名字被印在报刊上, 不但视之为为巨大的乐趣, 还当成是对自己不擅酬酢的补偿。” (20) 事实上, 格莱斯先生并不是真正地喜欢书籍。他并不知道美国文献的学术价值, 也不一定会关心它们是否精美, 他所看重的是美国文献的稀缺性。从本质上看, 美国文献在他的手中和钻石、名表等奢侈品是一样的, 都是用来向别人炫耀从而获得荣誉的手段。在这里书籍代表的并不是文化财富, 也不是个人学识, 它们代表的是昂贵、稀缺的商品, 若不是因为这样, 格莱斯先生也不会有兴趣继续购买和收集它们。
3.3 对情感的炫耀性消费
凡勃伦认为在消费社会当中, 女性被视为商品供男人观赏和购买, 她们处于被物化、被符号化的境地, 是男性炫耀其地位和财力的最有力工具。在《欢乐之家》中, 主人公丽莉 · 巴特虽然有众多的追求者。但这些追求者也仅仅把丽莉当作是炫耀的装饰品, 谈不上付出了真正的情感。丽莉的父母过世之后, 姨妈收养了她。此时的丽莉不过二十出头, 聪明美丽, 娴于交际, 毫无瑕疵。数不清的男人去追求她, 但是又有哪些是出于真心呢。在他们的眼里丽莉只是一件高级商品, 他们所想的是如果能得到这件女性商品, 会给男人增添多少面子。哪个男人能娶到她, 不仅能代表这个男人家底殷实, 而且还能极大地满足这个男人的虚荣心。就算是走上跟前跟她搭上几句话, 也会给自己增加点面子。拥有丽莉就像拥有一件珍贵孙薇艺术品一样, 可以博得众人的羡慕。对这些男性来说, 丽莉“只是一个供评价检验的物品。” (Cynthia Croffin Wolff, 15) , 而不是一个值得付出感情的人。
以小说中罗斯戴尔向丽莉求婚的例子最为典型。罗斯戴尔向丽莉求婚正是因为他看到丽莉身上的有利可图性, 她想借助丽莉的名声向上流社会攀爬。他对丽莉的求婚不是出于爱情, 而是认为与丽莉的结合会让自己在上流社会上显得体面。小说中罗斯戴尔说:“我这辈子想要的东西都能拿到手。我过去想要钱, 现在我的钱都多得不知道该怎么投资了。现在钱对我已经不算什么, 只想把钱花到我喜欢的女人身上。我要想让我老婆压倒其他所有的女人。” (182) 显然, 丽莉对他而言只不过是用来为自己锦上添花的装饰。如果丽莉不能给他带来荣耀, 那么她自然也不会有价值。当丽莉名誉受损, 被上流社会抛弃后, 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丽莉的结婚要求。由此可见, 在消费社会里, 原本神圣的情感也沦为了一场各取所需的交易。
四、结语
《欢乐之家》中的故事发生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美国。这时消费主义盛行, 人们有着无尽的欲望, 对炫耀消费无比渴求。有闲阶级为获得他人的尊重, 赢得社会地位, 进行着炫耀性消费活动。而他们的炫耀性消费活动不仅存在于对服装、首饰、文化的炫耀性消费方面, 还存在于对人类情感的炫耀性消费方面, 男女双方为实现各自目的, 将婚姻视为相互相利用的工具, 结婚对象成为投资目标, 与其说是婚姻, 倒不如说是一场各取所需的交易。华顿通过对其作品《欢乐之家》中上层社会人们生活的描述, 批判了炫耀性消费行为和这种行为所带来的人们价值观的扭曲:看重财富地位, 想以炫耀性消费来展示荣耀和地位, 同时也表达了对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精神生活空虚的担忧和对交易式婚姻的厌恶。正如华顿所说“一个轻浮的社会通过它的轻浮所毁灭的一切来获取其存在的意义”, 这无疑是对弥漫着炫耀消费和纵情享乐之风的“欢乐之家”的无情批判。 (Edith Wharton, 156) 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物质富足的中国社会, 炫耀性消费也存在于平民百姓的生活当中, 对于这种消费方式所带来的问题, 我们必须要有所警觉。
参考文献
[1]Wharton, Edith.A Backward Glance[M].New York:Appleton Century, 1934.
[2]Wolff, Cynthia Croffin.A Feast of Words:The Triumph of Edith Whart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3]邓晓辉, 戴俐秋.炫耀性消费理论及其最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5 (4) .
[4]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M].蔡受百, 译.商务印书馆, 2007.
[5]孙薇.精英传统与消费文化:伊迪斯·华顿“老纽约”小说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4.
口述/易嘉慧 整理/奕晨
小家碧玉,我成了下岗父母骄傲的资本
我叫易嘉慧,是广州人。父亲原是一家化工厂保卫科的科长,母亲原是一家公司的会计,我们一家三口蜗居在父亲单位分的只有60平方米的二居室里。为了让我得到最好的教育,父母把大多数收入用在我身上,家中的日子过得很拮据。
在我刚上小学时,为了培养我的艺术特长,妈妈花高价送我上了舞蹈培训班。当时她和爸爸每个月的工资加起来只有500多元,而舞蹈班一个月的学费就要200元,几乎占了他俩月收入的一半,可是,妈妈却毫不心疼。后来,妈妈又陆续给我报读了英语速成班、绘画班……
1999年,我的父母先后下岗,在小区门口开了一家士多店,惨淡维持生计。
2000年8月,我如愿以偿地收到广州中山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进入大学后,我突然发现世界变得好大。我勤奋地学习,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很快就在系里崭露头角,成为一些男生追逐的对象。我将这种情况告诉妈妈,妈妈一听有男孩子追我,就如临大敌,三番五次地警告我,千万不能跟那些没有一点经济基础的“毛孩子”谈朋友。从小听话的我,因此对那些热烈的追求者总是冰冷地拒之千里。
大三开学,我在主持“迎新生联欢会”时认识了中文系一个叫胡霖的同学,后来的交往中,他总是默默地为我占好自习室的位子,宁愿一个星期不吃早餐,也要省下钱给我买我爱吃的牛奶蛋挞。在我所有的追求者都知难而退后,他依然紧紧相随……在这些春风化雨的细节里,冷若冰霜的我慢慢被他的执着感动了。毕业前夕,我接受了他。
胡霖来自广东河源,父母都是普通的中学教师,还有一个妹妹,家境很一般。我知道他这种条件一定过不了我父母这一关,所以我始终没敢在父母面前走漏一点风声。
2004年9月,大学毕业后,我在一家外企做管理,胡霖应聘进一家生物制品公司做销售。工资虽然不高,但工作富有挑战性,他打算做上一两年,积累了经验就自己成立公司。我们常常一起憧憬未来,沉浸在爱情的柔情蜜意里。
一天晚上,胡霖送我回家,妈妈从楼上看见了。我刚一进家门,父母就如临大敌地问我那个男孩是谁,我壮着胆子如实相告。妈妈听完脸色变得极为难看,许久,才说:“连房子都没有,家里负担又重,这样的男孩子哪里配得上你,趁早跟他断了!”爸爸也在一旁极力附和。我一下子懵了,第一次发现自己的父母竟如此势利。
亿万富翁征婚起风云,我的校园爱情摇摇欲坠
2005年6月的一天,我刚刚回到家里,妈妈就拿出一份当天的《广州日报》,兴致勃勃地让我看她打开的那一页。原来,在报纸的生活情感版面上有一则醒目的征婚启事。我没有兴趣仔细看,半开玩笑半生气地说:“妈,难道您怕女儿嫁不出去吗?”妈妈把报纸塞到我手上,说:“小姑奶奶,你再仔细看看!”
那则征婚启事约占1/4版面,以红玫瑰为背景图案,四个紫色大字“征婚启事”,旁边还有漫画式的“LOVE”、丘比特神箭等图案。征婚者自称“资产过亿,海龟一派,气质儒雅,经商多年,虽离异但深知感情对人生珍贵无比……要求女孩在22—26岁之间,品行优良,气质高雅,纯洁未婚……”
看完后,我哑然失笑。妈妈却神秘兮兮地说我最符合条件,应该去应征。“我才不去!”不屑地说。
僵了一会儿,妈妈歆羡地说:“这人条件那么好,如果成了,一辈子都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啊!”我气极了:“妈妈,你真无聊!”
我赌气回了公司宿舍。
第二天,我找到胡霖,把心中的郁闷一古脑儿地说给他听。谁知他一下子勃然大怒,吼道:“你的父母在把你当商品卖,他们怎么这么势利!”我不但没得到胡霖半句安慰,还被他羞辱了一番,委屈之下,我哭着跑开了……
很快到了周末,妈妈打电话说她煨了一锅滋补羊肉汤,叫我回去喝。我以为父母改变了初衷,就回了家。喝完汤,妈妈笑眯眯地对我说:“我们一家三口好久没有出去玩了,今天一起去逛逛街吧。”我高高兴兴地随父母出了门。走到天河城附近的佳华大厦时,妈妈突然对我说:“那个征婚的事……我们已经给你报了名,就在这里……”“什么?你们怎么可以这样!”我觉得受到了莫大的侮辱,气得手脚发凉。
妈妈见我死活不愿意上楼应征,就使出了“杀手锏”,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爸妈把你养大容易吗?咱家穷,看看别人家孩子过得那么好,妈妈觉得对不住你。如今你也出息了,这是个好机会,你为什么不试试啊……”听着妈妈的哭求,我心烦意乱,但还是不肯同意。看我这么固执,妈妈厉声说:“你要是不听话,我今天就死给你看!”我的泪水夺眶而出,不明白这样的征婚究竟有多大的魔力,能让50岁的老妈变得如此歇斯底里!
走进佳华大厦的大厅,我才发现已有100多名女孩在这里等待面试了,有不少女孩子也像我一样是被大人“押”着来的。这时,妈妈才告诉我,几天前,她来这里交了我的照片和简历,对方从数千个应征者中选出了100多名进行初试;她接到初试电话时,心情跟当年接到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一样激动。正在这时,胡霖打来电话,说要约我一起去参加同学的生日party,问我在哪里,我嗫嚅着说出了自己所在的地方。
一刻钟后,胡霖打的赶过来,一看这场面,他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抓过我的手便往外走,母亲拦住他,上下打量了一下,说:“嘉慧是来应征的,请你不要打扰她,以后也别来烦她了,你没有资格!”胡霖静静地盯着我好一会儿,才一字一句地说:“易嘉慧,咱俩的关系到此为止!”说完,他头也不回地冲出了门外。我的心剧烈地疼痛起来,没想到我的初恋结束得如此惨烈……
尴尬收场,在征婚闹剧中我落荒而逃
在父母的软硬兼施下,我走进了富豪设在这幢大厦的面试点1808房。这是一间豪华套房,大约有100多平米。会客厅里除了一套欧式古典沙发外,最显眼的就是两样东西:一台测量身高和体重的电子测量仪、一部摄像机。应试的女孩子要先在电子秤上站一下,如果身高低于160厘米、体重超过50公斤,就要被淘汰;这一关过了,接着就要在摄像机前走两圈,让摄像镜头看清身体上有无缺陷。如果这两关都过了,才能进入里面的套间参加面试。
征婚富豪如此折腾人,叫我心生厌恶,几次想拂袖而去,可是想到父母还堵在门外,只好硬着头皮往下走。两关过后,进入里间面试的就剩下20多人了。
在里间负责面试的是一个染着金发的时尚女人。排在我前面的是一位皮肤白皙的女孩,只听时尚女人不停地发问:“有没有谈过男朋友?有没有过性经历?结婚后会如何对待你的老公……”时尚女人的提问相当尖刻,咄咄逼人。那个女孩像被人扒光了衣服似的,被问得红着脸跑了出去。
轮到我了,也许金发女人意识到什么,对我没再进行过多的刁难,只问了一些很简单的问题:工作经历、爱好特长等。由于半个小时前胡霖刚与我分手,我的情绪很低沉,对她的问题只是机械地回答着。
没想到,下午我就接到了“征婚小组”的电话。他们说通过观察以及在场的心理学专家分析,我和另外9个女孩没有拜金主义的倾向,符合条件,可来领取体检表,由他们出资为我们做体检。
妈妈听说我接到了体检通知,激动不已,不由分说就把我硬拉到大厦征婚处去领表。体检表上除了一些常规项目外,居然还有一项妇检。妈妈在去医院的路上有意套问我:“你和胡霖没做什么出格的事吧?”我气不打一处来,说:“这项检查无非是看我们是不是处女!仗着自己有几个臭钱,就可以肆意侮辱别人的人格吗?”妈妈无语,我也仅仅是出了一口恶气。
做完常规检查,最后一关是妇科。这时,一位40多岁的女士对我们说:“妇科检查主要是看各位有无性史,如果有,肯定是通不过的……”听了这话,有三个女孩子气呼呼地离开了。
我也想离开,但妈妈在一旁监督,我插翅难飞,只好忍着巨大的屈辱,硬着头皮进去做了检查。结果马上出来了,我和另外四个女孩子顺利通过了这一关。
2005年6月30日那天,如父母所愿,我见到了征婚的主角——曹董事长。他看起来有40多岁,矮矮胖胖的,保养得很好,鼻梁上虽然架着一副眼镜,但看不出来有何儒雅气质,说话时喜欢夹杂一两句英语,似乎在显示自己的“海归”身分……由于心不在焉,我对曹董的提问只是机械地应答。只听他说:“你觉得我们合适吗?我有哪些地方吸引你?”我连想都没想就说:“不合适。”“那你来干什么?”“是我爸妈逼我来的。”说这话时,我还用厌恶的目光狠狠地剜了他一眼……由于我的不配合,会面不欢而散。走出屋子后,我如释重负,看着等在门外的父母那急切的样子,我突然觉得他们是那样的陌生。
我以为自己从此可以回归平静的生活了,便决定去找胡霖道歉,希望能重归于好。可是,我想错了。
胡霖没有原谅我,他抑制不住悲愤,在同学中间公布了我去应征富豪女友的事。同学们很震惊,许多人对我表示了不齿。上网时我怎么也难以登陆校友录,后来才知道,我被“踢”出了班级校友录。
父母看我郁郁寡欢,非但没有安慰我,还怪我不争气。我伤心欲绝,趁他们出门,打开了煤气想结束自己的生命。谁知爸爸回来了,把已经昏迷的我送到了医院抢救……
经此一闹,左邻右舍都知道了我的事,流言蜚语压向我,我不敢出门,怕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由于精神恍惚,我在工作中也出现重大失误,被公司辞退了。
爱情没了,工作没了,在这场征婚闹剧中,我饱受了怎样的屈辱啊!
7月的中国, 正值盛夏, 但远在南半球的南非却正处于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节。我们的任务就是, 尽量帮助那些滞留在首都比勒陀利亚的来自姆普马兰加省的贫民 (尤其是小孩) , 给这些居无定所, 在瑟瑟寒风中艰难求生的穷人捐衣捐物, 帮助他们度过一年当中最难熬的日子。
我们这一组一共6个人, 分别来自中国、英国、法国和新西兰。其中留着一脸蓬乱的红胡子的英国人马丁已经在这里做了3年义工, 是我们这群人中资格最老的一个。
第一次执行任务是马丁带我们去的。那一天, 我们到批发市场去买衣服、被子、玉米粉和饼干, 细细地挑好货物以后, 我们开着日本人捐助的3辆丰田工具车, 直奔郊外一个叫利比利亚的废旧市场。
说实话, 尽管之前我有相当的心理准备, 但目睹眼前的一切, 还是吃惊不小。在这个废弃的市场上, 到处是贫民用铁皮和木板搭建的简易住房, 四壁透风, 杂乱无章。更糟糕的是这么大一片贫民窟, 我竟然没有看到一根电线和自来水管, 半封冻状态的污水肆意横流, 让人无处下脚。
可能听到外边有动静, 最先冲出来的就是那些可爱的孩子们。衣衫褴褛的他们在寒风里瑟瑟发抖, 瞪着单纯的大眼睛, 揣测着我们的来意。望着这些可怜的孩子, 我迫不及待地从车上拿出衣服就朝他们走去。
“刘, 你在做什么?”马丁突然大声问我。我扭头看到他正瞪着我, 眼睛里是一股掩藏不住的火气。
“快点把东西送给他们啊, 这些孩子急需。”我解释说。
“把东西放下!”马丁冲到我眼前, 涨红着脸, 近乎粗鲁地夺下我手里的衣服。我莫名其妙地望着他, 一时不明白他哪来的脾气。旁边的法国人雷诺上前拉开我说:“刘, 不是这样的, 你不能就这样送出去……”
余怒未消的马丁面对围上来的孩子们, 立刻变成一副温和的笑脸。柔声问道:“孩子们, 愿意帮我们做点事情吗?”
那些可爱的孩子们怯生生地咧着嘴笑, 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其中一个被他的同伴恶作剧似地推了出来。
“非常好。”马丁鼓励说, “如果你能帮我们把车上的东西搬下来的话, 我想, 你会得到酬劳的。”
在同伴的怂恿下, 那个小家伙真的走过去, 接住了新西兰人菲思从车上递下的一小袋玉米粉。
“好极了, ”马丁夸张而富有感染力地叫着, “小家伙, 谢谢你的帮助, 这是你应得的劳动报酬。”他把一身棉衣和一小桶饼干递给了那个孩子。孩子愉快地接过这些劳动所得, 兴奋得两眼放光。
“小家伙们, 你们看到了, 车上东西很多, 有谁愿意继续帮助我们呢?”马丁半蹲在这些孩子们面前, 亲切地问。
孩子们尖叫一声一拥而上, 嬉笑中很快帮我们把东西从工具车上卸了下来。最后每个人都得到了一套棉衣和一份玉米粉或饼干。
这时, 闻讯赶来的其他孩子看到已经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做的时候, 眼里不由得流露出失望和对得到“酬劳”的同伴的妒忌。马丁挥着手, 很兴奋的样子, 大声叫着:“孩子们排好队, 我知道你们的歌声很甜美, 为什么不给我们唱首歌呢?当然, 你们也会得到理所应当的酬谢。”
那些孩子受到了鼓舞, 一边拍手一边唱歌跳舞, 唱完之后每人都得到了一份礼品。
在回去的车上, 马丁主动跟我道歉说:“刘, 我下午的态度不好, 请你原谅。但你知道吗?我们不能让孩子觉得这些东西是他们理所应当得到的, 这样会养成他们不劳而获的惰性。他们本来就生活在一个很糟糕的环境中, 我们就更应该从小培养他们树立起改变生活状况的信心。而且, 人生来是平等的, 如果我们居高临下地进行施舍、捐赠, 会让孩子们的自尊受挫, 长大后会留下心理疾病的隐患……刘, 没有什么比孩子们健康成长更重要的了。”
那一天, 马丁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他让我懂得, 炫耀的爱心是一柄砍平人理想的利斧, 它不但会砍掉弱者奋发的信念, 还让他们在阳光下赤裸裸地展示血迹斑斑的伤口。这种帮助是残忍的, 有损人尊严的。而如何割断弱者旁逸斜出的自卑情绪, 并帮助他们坚持做人的高贵情操, 则是施予者必须学会的高妙技巧。
【炫耀性消费行为研究】推荐阅读:
炫耀的近义词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