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生消费行为和观念的调查报告(精选13篇)
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比例比较协调。这表明中学生的消费不仅仅满足于衣食这种基本需求,为满足精神需要的消费比例也在上升,特别是随着Internet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上网查询资料、休闲娱乐已成为当代中学生的时尚消费,这些消费是e时代的必然产物,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近年来中国网络事业的蓬勃发展给人们带来的无限便利和乐趣。
学习资料是中学生消费中继食品、上网消费以后,居于第三的消费内容,这说明中学生对于学习的重视程度很高。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中学生的消费是多样化的,这种多样化也是中学生消费合理化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对于各种消费领域的涉猎,是中学生的眼界开阔起来。中学生始终站在当今社会的消费前沿。]
你认为高中生的月花费应在 300元以下 300―400元 400---500元 500元以上 人数 17 12 3 4 百分比 47.2% 33.3% 8.33% 11.1%
3、消费方式的现代化
据十四、十五题调查结果表明,约13.9%的中学生使用过银行卡,有50%的中学生已有或将会有属于自己的银行卡.这表明中学生的消费方式已进入信息化网络化的新时代,快捷便利的消费方式深受中学生欢迎。作为新一代青年,当代中学生是不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的。
关于银行卡 使用情况 经常使用 偶尔使用 没用过 没见过 人数 5 12 18 1 百分比 13.9% 33.3‰ 50% 2.8% 拥有情况 有 偶尔有 没有 很快就会有 人数 18 7 11 0 百分比 50% 19.4% 30.6% 0
4、对于消费的正确思考
捐赠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 是现代文明的表现, 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政府鼓励捐赠, 并且保护捐赠人的权益。中学生正处于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 是备受社会关注的群体, 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正日趋完善, 对于自己在整个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承担的责任以及应尽的义务开始有了更清楚的认知。但是由于我国中学生的课业负担十分繁重, 绝大部分中学生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了学校里常规课程的学习之中, 几乎没有任何经济收入。作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但是又没有独立经济来源的特殊群体, 他们的捐赠观念是怎样的, 又会相应地做出什么样的行为?
本文通过对中学生的问卷调查, 试图了解当代中学生的捐赠观念与行为, 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 提出合理化提高中学生捐赠积极性与普及捐赠知识的建议;通过积极引导中学生捐赠动机并加大拓展中学生捐赠方式等措施, 营造校园中良好的捐赠氛围, 从而带动整个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
二、调查方法
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于对武汉市某重点中学的一次抽样调查。首先从全校高二年级的30个班中 (按方便抽样的方式) 抽取了10个班, 然后每个抽中的班中发放18份问卷, 一共发放问卷180份。调查采取当场填写, 当场回收的方式, 收回问卷180份, 剔除8份废卷 (主要是填答不完整) 之后, 有效问卷172份, 有效回收率95.6%。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中学生捐赠调查问题”问卷, 包括单选题13个, 多选题5个。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中学生捐赠的各个方面的问题, 包括捐赠数额、捐赠对象、捐赠意向、捐赠动机、是否匿名捐赠等。
三、结果与分析
1. 中学生捐赠行为的描述统计分析
(1) 捐赠途径与捐赠对象。调查发现, 中学生捐赠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学校组织 (见表1) , 所占比例高达76.7%, 直接向受捐人捐赠居第二位, 占55.2%, 通过慈善机构捐赠的比例只有31.4%。捐赠作为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 其目的主要是帮助困难人群, 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中学生在捐赠时主要根据被捐赠对象的现实危机状态、困难情况等因素进行实际判断, 因而对家庭条件差又得重病的人以及灾区给予了特别的同情与帮助, 两种情况的百分比相差无几, 都接近90%, 而资助筹建希望小学和特困生的情形也占到50%左右。
注:这两题在问卷中都是多选题。
(2) 捐赠数额。调查进行期间, 该中学刚好有一名高三的肖姓同学因患淋巴癌住院治疗, 学校倡议同学们捐款予以帮助, 于是我们对此次捐款的数额进行了调查 (见表2) 。
从表2中可以看到, 超过85%人都捐了款, 其中捐赠11~50元的比例最高, 占41.9%, 其次是51~100元, 占25.6%, 100元以上的也有10.5%。大数额的捐赠对于没有经济来源基本依赖于家庭的在校中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 这样的捐赠数额分布比较符合在校中学生的实际经济情况。
表3反映的是学生每月生活费与捐款数额的关系。数据显示, 每月生活费在1000元以下的学生捐11~50元的较多, 月生活费在1000元以上的捐51~100元的最多, 比较该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 捐款数额与学生的月生活费有一定的关系, 大多数学生还是比较慷慨的, 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愿意帮助困难人群。
2. 中学生捐赠动机分析
中学生捐赠的动机有多种, 按照动机意识可分为爱心、责任和义务、从众、获得自我满足感、顾及颜面、自己被帮助过而作为一种回报等7类。表4的结果表明, 中学生捐赠动机中, 爱心居第一位, 有151人次;责任和义务其次, 有116人次;仅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是出于顾及颜面而捐赠, 有6人次;从众和获得自我满足感的也只占少部分, 各有27人次和24人次。数据比较说明, 中学生捐赠的主要动机是自发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的表达带给自己的愉悦感与心理上的满足感;他们在捐赠时受外界压力和影响比较小, 少部分学生捐赠是由于自己被帮助过, 是一种回报社会的行为, 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比较强, 懂得回报社会,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的需要。
注:本题选项为多选
3. 中学生捐赠顾虑分析
虽然较多中学生是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的, 希望力所能及地为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奉献一片爱心, 但是由于中学生群体经济来源是家庭, 不能够自食其力等因素影响, 在捐赠的过程中, 较多的学生会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顾虑。
一是担心被欺骗。调查显示, 72.1%的中学生都会担心自己的爱心被欺骗, 捐赠的钱物没有及时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 社会上名人诈捐、贪污善款事件层出不穷, 也引起了中学生对这一行为的担忧。
二是不希望实名捐赠。超过84%的同学在捐赠的过程中都不愿公开姓名, 也许很多同学是本着捐赠是一种献爱心活动, 做好事不该留名, 但也有的同学可能会担心, 姓名的公开可能会引起大家对捐赠数额的比较, 捐赠数目较小的同学会产生很大的压力。不论是何种原因, 正式的爱心捐赠, 应该公开姓名, 这是对捐赠透明化的要求, 也是对每一位捐赠者负责任的做法。
三是捐赠钱物的去向。90%的同学都会主动想去了解自己的爱心到底是否真的帮助到了别人。也许是社会募捐产生的负面新闻的影响, 让献爱心的同学们也必须谨慎小心。这一情况反映出我们社会需要建立一种“反馈机制”, 让我们的捐赠透明化、公开化, 增加捐赠人的信心, 这样有益于社会公益事业的进一步完善。
4. 中学生捐赠信息来源的可信度分析
现在的中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有关捐赠的信息来源也十分广泛, 那么这些捐赠信息来源的可信度如何呢?
表5是中学生捐赠信息来源的可信度情况分析。表中数据显示, 中学生认为作为捐赠信息来源, 学校的可信度是最高的, 认为其“可信”的比例高达95%以上;其次是慈善机构或组织, 认为其“可信”的比例为55%;报纸杂志和电视等渠道相差无几, 认为其“可信”的比例达1/3左右;最不可信的是网络, 只有10.5%的中学生认为其“可信”。
5. 宗教信仰对中学生捐赠态度的影响
宗教信仰给予人们心灵的寄托。很多宗教, 譬如基督教、佛教等教义中都包含了指导世人乐善好施、修身养性的内容。在调查中学生的捐赠意愿之前, 笔者简单假设, 宗教信仰会影响中学生的捐赠态度, 信仰宗教的中学生可能更乐于捐赠。是否信仰宗教对中学生捐赠意愿的影响见表6。
调查发现, 在172人的样本中, 有宗教信仰的中学生仅为12人, 只占样本的7%。通过表6数据可见, 除了第二项以外, 信仰宗教的群体中, 在各项愿意捐赠项目的比例上都高于不信仰宗教的群体。但由于样本量不大, 加之信仰宗教的学生与不信仰宗教的学生比例悬殊, 客观上可能导致一些偶然事件的发生, 因此并不能据此证明宗教信仰对捐赠意愿有影响。
四、结论和建议
1. 中学生捐赠观念和行为应得到肯定
中学生愿意捐赠的对象依次是灾区、家庭条件差又得重病的人、希望小学、特困生;在影响中学生捐赠的各种动机中, 爱心、责任和义务的影响下进行捐赠的占多数;而且多数捐赠是通过学校和慈善机构或组织。这说明大部分情况下捐赠是中学生对困难群体的爱和同情, 是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 体现了中学生助人为乐的美德。通过捐赠不仅是对自己的肯定, 而且也是社会参与度提高的表现。
2. 营造积极的捐赠氛围
在捐赠信息来源的可信度上, 中学生比较容易相信学校, 而对于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可信度比较低。因此,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大力宣传捐赠的重要意义, 宣传“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关爱奉献”的捐赠精神, 宣传乐善好施的先进典型, 激发中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校园中营造人人关心、支持捐赠事业的良好氛围。在搞好捐赠宣传工作的同时, 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普及捐赠的法律知识、保证捐赠渠道的正规也很重要。另外, 在当今媒体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的情况下, 一定要打击不法分子借用媒体的宣传骗取人们的同情心。
3. 完善捐赠反馈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行为;消费观念
消费一直是国家关注的焦点,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今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出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当时中国正处在社会急剧变革、转型的高速发展时期,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层层深入,社会经济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等日益多样化,大学生的消费观也呈现出日益多样化、超前化、现代化等特点。他们的消费观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产生的具体成因是什么,应该采取什么措施解决等这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对掌握90后大学生的消费思想和价值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进一步指导他们养成良好的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
一、大学生消费的特点
(一)合理性消费是主流 同时存在非理性消费。 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量力而行是90后大学生的主导消费观念。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中国的大学生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赚的钱不多,可支配的少。同时,还存在一部分同学没有结合自身实际,出现奢侈性消费,导致浪费现象严重。
(二)消费结构呈现多样化。大学生的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样化趋势,手机、电脑、娱乐是大学生的消费热点,大学生热衷于追逐时尚消费,这也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大学生消费结构的一大变化趋势。大部分大学生月平均消费中,除伙食费和生活必需品消费外,用于通讯上网、形象消费、休闲娱乐、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支出呈不断上升趋势且越来越在大学生消费结构中占据较大比例。
(三)消费从众心理和个性化的矛盾。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属于青年阶段,他们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然而他们却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和对经济的绝对支配权力。并且大学生有很高的消费欲望,这些特征让大学生消费的从众心理更为显著。大学生消费个性化的表现,是新型青年文化运动的显著特点。这种个性化也可以理解为时尚化和风格化,而不仅仅是传统的青年文化对个性和自我的刻意追求和表现。
(四)缺乏合理的理财计划。消费缺乏计划性是当代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90后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子父母的掌上明珠,家长们是有求必应,没有培养他们正确的理财意识,使得他们缺乏一个合理的理财观,消费随意,缺乏计划,容易陷入盲目的冲动中。
二、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1)盲目攀比追求时尚,校园浪费现象严重。新时代大学生喜欢追求自我,急于标新立异,其人生观、价值观极易发生倾斜,从而滋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虚荣心和张扬个性击败了量入为出。大学生中盲目消费、赶潮消费等负债消费现象非常普遍。同时大学校园水、电、粮食等生活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人走灯不灭,任凭水长流”的情况在学校比较普遍。有些大学生不在学校宿舍住宿,而在校外租房住,随之而来是增加了不少额外的开销,给大学生生活造成负担。(2)人际交往消费过度,通讯、人情及恋爱消费比重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各种形式的聚会成为在校大学生消费的一个重点。大学生请客消费名目繁多,逢年过节、老乡相识、放假归来、过生日、得了奖学金等都要请客吃上一顿或者请大家出去娱乐一番,这种互相的请客吃饭逐渐形成循环,这次你请我,下次我请你,最终成为学生无奈但又必不可少的消费项目。另外,学生之间互相赠送礼品的消费也逐渐成为学生消费的"大头",现在学生之间过生日、节日已经不满足一张卡片、一封短信的简单形式,礼物越送越贵重,上百元的礼物在学生中有很大的市场。(3)无计划消费现象严重,多表现为冲动与超前消费。许多大学生在消费时心血来潮,表现为随意购买,而不管自己能不能用上。还有的学生则是易受外界诱惑,如过于轻信广告,大学生的冲动性消费还表现为群体的消费行为,几个人在一起一商量,头脑一热,就会买回很多。这一点女生表现尤其明显。另外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受心情影响比较大,表现为用消费这一行为来调节自己的心情。大学生的冲动消费是一种超出其支付能力的消费行为,而且冲动消费也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浪费,是一种不健康、不合理的消费方式。
(二)问题的原因分析。(1)社会因素。近年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生生活相对比较自由,由于涉世未深,容易受到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和物质诱惑,传统的消费观受到冲击,互相攀比、炫耀的心里普遍存在。(2)家庭因素。进入大学后,家长不能像以前一样在学生周围对他们进行照顾,所以就想用金钱来弥补。90后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视其为掌上明珠,有求必应,这样的溺爱便助长了他们不良的消费行为,导致不良消费习惯的形成。(3)个人因素。90后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成熟的重要阶段,还没有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生活上随心所欲,理财观念淡薄。看到别人购买了好的物品,无论经济条件是否允许,大多数人都会相继购买。当代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不断注重自身的发展,注重个体的包装。
三、解决大学生消费问题的对策
(一)大学生应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绿色消费是现代消费的一种新趋势,作为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资源的过度浪费,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养成节约用水用电,不浪费粮食的好习惯。此外,大学生作为一个经济上没有能完全独立的消费群体,应该实事求是地根据学习生活情况确定合理的消费标准,量力而出。同时,大学生在消费前期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个消费计划,做到有计划消费。
(二)学校应加强消费教育 ,建设良好校风。学校应结合中国优良的传统道德加强在学生中开展理想和道德教育,使学生胸怀祖国,树立远大理想,把个人成长同国家富强联系起来,把个人富裕同集体富裕联系起来,正确处理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关系,在安排好物质消费的同时更要注重精神方面的消费,要避免盲目的攀比 消费和炫耀消费。在校风建设上应当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三)父母应注重培养学生合理消费的习惯。在大学生的消费来源方面,家庭供给是主要方面。家庭作为一个基本的消费单位,它的文化、社会地位、投资意愿等会影响家庭成员的消费行为。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往往会纵容孩子的大手大脚,养成奢侈浪费的习惯。因此,父母加强对孩子的教育,有计划地控制孩子的生活费,引导他们合理开支,是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进行合理消费的重要方面。
大学生群体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较宽阔的文化视野以及对新事物敏锐的反应能力,其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都存在着独立性和特殊性。我们应该肯定其合理的一面,也不能忽略存在的问题。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在未来社会中有较强的影响力,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长、大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的力量,针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征,采取必要的、合理的、科学的措施,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消费与金钱的关系,树立理性的消费生活观和科学消费方式。
参考文献:
[1]付晓丽.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社会学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 2009(09)
[2] 孙永明,杨洁.关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调查分析[J]. 中国科技信息. 2012(10)
摘要:我们是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调查小组,此次调查我们以大学生消费观念为主题展开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调查活动,主要调查对象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在校大一学生,包括专科生和本科生。通过活动使我们认识到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还是基本正确的,但是同时我们也发现在消费上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是难以做到消费心里有数的,没有一个明确的消费观。
关键字:大学生,消费,观念,理性,观念,加强
一 实践背景
在当下物价飞涨的年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影响。特殊群体自然有自己特殊的特点,同时难免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消费甚至一些消费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开展了对我校大一新生消费观念的调查活动。调查中我们设计了符合我们大学生消费特点的问卷(详见附表),问卷主要有大学生性别,大学生的家庭情况(是否独生子女),每月消费金额,消费方面,以及是否考虑个人储蓄的问题。目的在于能更好的指导大学生规划自己的生活费,做到理性消费、健康消费。调查地点主要集中在学校中心机房和教学楼自习室等大一学生活动密集的场所,基本做到了男女比例持平(鉴于我校男女比例的特殊情况),基本上做到了随机取样的调查方法以及调查问卷填写的认真有效,共发放了问卷80份,实际有效问卷为60份。
二 调查分析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生活费基本一般
在数据中45%的大学生生活每月生活费在800元以下,46.7%大
学生生活费在800—1500之间,其中只有5%在1500-2000之间,3.3%在2000元之上。在2500之上是没有调查数据的,这说明大
学生的生活水平普遍居中。基本没有过分消费现象。同时呢大学
生在自己的生活状况满意度方面有73.3%认为一般,15%认为较
宽松,只有3.3%认为较拮据,8.3%很宽松。这说明大学生的生
活费基本上是每月满足消费,达到一种没有剩余状态。
(二)消费结构多元化,而以伙食为主
在对每个月的伙食费统计中我们发现有46.7%的大学生花费在600-800之间,35%花费在200-400之间,还有10%花费在200
元以下,8.3%花费在800元以上。其他方面(除伙食费)消费
88.3%大学生花费都在500以下。只有11.7%花费在500元之上。
其他消费主要集中在电子产品,衣服,礼物等方面,占80.2%。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用于学习方面的消费55%的大学生花费只有
50元以下,41.7%花费在50-100之间,充分说明我们大学生对
于学习的关注度不是很高。而将多数钱花在其它领域。
(三)储蓄观念缺乏,消费习惯不好。
在统计中可以发现,51.7%的大学生没有储蓄习惯,21.7%的大学
生会在有必要的时候存款,只有26.7%的大学生有储蓄的良好习
惯。意味着大学生储蓄观念相当匮乏。而储蓄的用途中买电子产
品的大学生占72.4%,用于其它消费的只有27.6%。储蓄的用途
没有一个好的明确方向。在记录自己消费方面只有13.3%的大学
生会坚持记录自己消费内容,68.3%的大学生根本不会去记录自
己的消费内容,有18.3%会间断记录,没有持之以恒。
(四)购物更在乎样式和价格,缺乏理性。
在购物考虑方面大学生中有75%的大学生考虑的是样式是否符
合自己的心理以及是否符合自己的消费水平,考虑质量等其它方
面因素只占少数。有点缺乏理性思考。而且在购物之前是否进行
大致考虑的方面,41.7%的大学生不会进行考虑,只有43.3%会
进行规划考虑,这意味着购物欠考虑的情况普遍存在。
(五)消费比较谨慎,但仍然会月底吃力
在对于大学生消费透支消费的方面有58.3%大学生能够理解这
种行为,但是不会去尝试消费透支,有21.7%不会赞成消费透支
行为,只有11.7%的大学生表面赞成透支并且希望尝试。这表名
大学生基本上还是能够掌管好自己的生活费的,但是在月底是否
感到生活紧张有96.6%的大学生遇到过吃力现象,其中有21.7%
经常感到月底生活吃力,只有3.3%没有感到吃力现象。这意味
着在短期一个月内存在超前消费现象。同时在感到消费吃力的原
因调查中发现这种导致的原因45%是购物娱乐所致。16.7%是伙
食原因,这意味着购物娱乐在每月消费中仅次于伙食。
(六)勤俭节约观念普遍接受
对于是否该坚持勤俭节约方面86.7%认为应当提倡,8.3%认为不
应该提倡,已经过时,有5%认为无所谓。意味着现在大学生还
是有勤俭节约之意的,观念是正确的。
(七)消费展望很美好
对于心目中合理的消费状态和结构统计中的出,61.7%认为让每月有盈余是很好的,23.3%的比较现实认为够花就行,13.3%认为
有钱多花,没有钱少花。说明大学生对于消费状态还是充满希望的。
三 措施建议
对于以上的调查数据我们提出了一下一些意见,在每月的消费过程当中
当代大学生应当有目的有计划的消费,不能够盲目冲动消费,做好每月的消费计划,同时在进行消费过程中要做到心中有数,并且做好记录以免导致月底消费吃力,影响月底正常生活,而且在消费中注意花费的合理配置,不要将过多的生活费用于娱乐电子产品等的消费当中,而忽略学习消费,毕竟当下我们还是大学生,是需要学习生活消费的。当然在生活中尽管生活水平不是很高但是我们应该从先在开始形成储蓄的习惯,这样以后我们急需用钱的时候才不会感到手足无措,并且有助于勤俭节约的生活好习惯的养成,在当下我们虽然普遍有勤俭节约观念的饿存在,但是我觉得我们更应当将这种意识化为行动,这样才是真正的勤俭节约,同时呢大学生市
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能抽空填写本问卷。我们是XXX学校XX专业的学生,这是一份有关女装市场调查的问卷,希望您能仔细阅
读填写,为我们提供更多关于女装方面的市场信息。
问卷填写说明:
1.问卷采取匿名填写方式,请您根据本人实际情况选择您认为最适合的答案。
2.此次调查的所有问卷都将严格保密,所有答卷资料仅用于综合统计分析,不具任何商业目的,不会对答卷内容进行单独的个案处
理。
若您对问卷填写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与我取得联系:
联系人:XXXe-mail:
1.请问您当前的职业是_________;
☐学生☐医生☐教师☐自由职业者
☐个体业主☐普通上班族☐高层管理人员☐其他_________
2.您的月收入(零花钱)是_________;
☐ 2000以下☐2000-4000☐4000-6000☐6000-8000☐8000以上
3.您每季度花费在服装上的费用大致为________;
☐500以下☐500-1500☐1500-2500☐2500-4000☐4000以上
4.您平均每季度购置服装的次数为________;
☐1次或以下☐2-3次☐4-5次☐6次以上
5.您有在以下品牌消费的经历吗?如果有,请选择________;
☐Mo&co☐玛丝菲尔☐马斯菲尔,苏☐欧时力☐Five plus☐其他_______
6.您在选购服装时,比较注重的细节是________;
☐出众的设计风格☐值得信赖的品质☐相当实惠的价格☐热情周到的服务☐其他_______
7.您平时从哪些渠道了解最新的流行服饰讯息?(多选*)
☐广播电视电影宣传☐户外广告☐画报、报刊杂志☐销售人员推荐
☐互联网☐宣传单☐亲友介绍
8.您比较容易接受的销售方式________;
☐经常打折促销☐定期小幅度打折☐永不打折☐会员制
☐赠品销售☐其他______
9.您有在品牌官网或者是淘宝的品牌旗舰店购买服装类产品的经历吗?
☐从不☐很少☐偶尔☐经常
10.您认为网上购物相较实体购物更具有什么优势?(多选*)
☐更加实惠的价格☐产品更新较实体快☐节约出行的时间☐产品类别丰富
☐多种优惠策略☐可以找到实体已售罄的款式
11.您平时比较习惯穿着哪种风格的服装?
☐运动休闲☐时尚名媛
☐青春流行☐都会淑女
现在的吃货也是越来越多,当然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在此给大家以下建议:
(1)健康饮食,注意卫生,尽量选择有安全保障的食物;
(2)注音营养搭配,不要为了追求美味而一直吃一些垃圾食品。
另外网购是现在的一大热潮,买衣服或者娱乐活动也的确需要,但我们更应善于理财。以下有一些建议:
(1)不能因为盲目网购,买衣服或者是出去玩而一下子花费很多,不然以后的日子就难过喽。
(2)消费结构的不合理性,可以通过记录自己消费方向和比例来督促改良。
网上购物
从报告问卷结果得出,网上购物已经越来越频繁了,但它仍然存在一些实质性的问题,比如商品质量不过关,物流慢,售后差,容易被骗等影响网购信心的问题。所以建议同学们
(1)提高警惕和防范意识,网购时看清双方交易条款,不要轻易将钱打到对方支付宝或银行卡上。
(2)自己学会选择最佳的购物方式,比如看看买家秀,货比三家,注意售后服务保障等;
(3)注意权衡自己的消费水平,合理消费,作为大学生,我们没有过高的消费能力,挥霍不是好习惯。
(4)在此特意提醒一下女生,注意适度网购,因为调查结果显示,不管是网购金额还是次数,女生明显高于男生,而且将过多的精力投入逛淘宝也是不利于健康生活和学习的。
消费观念
无论是男生女生,拥有好的一个理财习惯是妥善安排自己独立生活的前提。既然迟早要离开父母的怀抱自立,何不早一点先自己锻炼起来呢?以下是一些财务管理小技巧:
(1)对自己每天的支出有一个简要的记录,现在有很多相关的APP,也有记账的小本子,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
(2)对自己每个月的支出有一个大致的规划,做到留有一定余地。
(3)超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然而我们要学会从上一次的超支中了解到自己的不合理消费以避免下一次的窘境。
2012年11月11日, 淘宝网凭借高达191亿元的总销售额创造了电商的销售神话。此次淘宝1天取得的销售额, 相当于单日全国社会零售商品总额的30%, 上海黄金周395家零售企业日销售额的3倍。[1]网络消费行为逐渐挑战并冲击着传统消费行业, 双十一网络狂欢节作为一次成功的营销活动, 不仅实现了高额消费额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并且充分树立起人们对网购狂欢节的概念认知, 成功建构了人们在网络消费文化境遇下新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一、缘起:网络消费文化
鲍德里亚是这样描述20世纪60年代以来所进入的消费社会的:“今天, 在我们的周围, 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地说, 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 而是受到物的包围。”[2]而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 “物”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而存在, 海量的物品在网络的世界中呈现出极度的丰盛状态, 让人们在消费中无法自拔。正如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强烈冲击一样, 网络的消费方式以其整合多种资源的优势而挑战着传统消费模式, 而成长为一种新的消费文化。一般认为, 网络消费是指人们以互联网为生活工具而实现其自身需要的满足过程。[3]当然, 这种满足并不是一种真正的满足, 而是使物成为内心匮乏的替代品, 网络消费的便利使得消费次数获得了一种更为迅速的增长, 匮乏感也在不断填充满足的同时又不断产生。在由互联网所构建的虚拟世界中, 包括网购、网游、网络培训、视频点播等在内的多种消费方式已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新的消费方式和现象的出现就逐渐形成了网络消费文化。
二、背景:网络消费盛行的社会心理分析
(一) 快节奏生活方式下的选择
方便快捷是网购区别于传统消费方式的最大特点。只需动动鼠标, 就能浏览琳琅满目的商品, 不用东奔西跑, 心仪的物品就能送货上门, 充分满足了当前快节奏生活方式下没有时间进行购物的群体的需要。
(二) 价格低廉的经济因素
作为消费者都希望购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 网络购物由于减少了成本费用的环节往往比在现实中价格便宜, 尤其对于经济实力薄弱的年轻人而言, 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三) 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的需要
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不同地域商品供给的不平衡, 往往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的购买需要。而通过网络进行购物不仅能在短时间里浏览大量的商品信息, 并且能充分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节省大量时间的同时还彰显出个性化。
(四) 释放压力获得心理满足
随着当前社会压力的增加, 对于许多热衷于网购的消费者而言, 网购的目的已不仅仅局限于获得物品, 而更多地成为一种宣泄情绪, 释放压力的方式之一。在虚拟的世界里, 无论是在校大学生还是公司白领们, 都能暂时忘掉现实世界的多重压力, 获得精神上暂时的虚幻满足。
三、个案:淘宝网“购物狂欢”观念的传播和建构分析
(一) 造节狂欢理念的成功运用:光棍节与购物节的“联姻”
所谓的光棍节一般指11月11日这一天, 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节日, 而是起源于校园中被广大年轻人用来娱乐的节日。而随着成年单身男女群体的庞大和网络媒体的传播, 光棍节在社会上流行开来, 并由光棍节发展出了“脱光节”, 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光棍节文化。而光棍节文化恰恰与宅文化相符合。而宅文化正是在消费文化发展壮大的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文化现象。因为偏爱宅在家里的生活方式, 所以光棍, 所以网购。淘宝网从2009年的光棍节开始发起“品牌商品五折”活动, 精准定位目标消费群体, 将“脱光节”移花接木为购物的狂欢节。在这一天, 广大光棍们将情感暂时转移到物质消费的满足, 用购物消费的狂欢来代替自身心理的匮乏, 并随着造节理念的传播开来, 购物狂欢由光棍们扩展到所有网民。从2009年一亿元的销售额到2012年191亿的全网销售额充分说明了人们从光棍节到购物节认知的转变。
(二) 营销策略的转变:病毒式传播的网络互动模式
淘宝对双十一网购狂欢节所进行的宣传无疑是十分成功的。在进行传播媒介的选择上除了运用传统大众媒介这种单方面的灌输给用户广告的传播方式外, 更多的还是采用网络互动的营销方式即消费者自主分享, 传播互动。就天猫来说, 活动从10月15日开始分两个阶段进行宣传和预热, 第一个阶段从10月15日到10月31日, 以交纳定金开展预售和小规模发放店铺优惠券为主。这样已经锁定住有经常用淘宝来进行购物的忠实消费群体。第二阶段则从11月1日开始, 进入到传统节目“狂欢城”, 以一环、二环、三环的形式, 把商家品牌进行展示。从11月8日开始大量公布了“双十一”的商品。在天猫主页分阶段设置了各种抢红包的小游戏吸引网民参与, 意在营造狂欢气氛、点燃网友的热情。收到红包的消费者会自动利用自己的SNS工具, 在人人网、开心网以及微博等平台上参与晒分享和转发活动, 从而带动更多数的人参与到这次狂欢当中来。这种互动的营销模式将传播的对象最大化, 每一次的分享和转发都以一种看似无意的状态下进行, 在获得不同消费群体的关注的同时也使传播的效果获得了最大化。这样通过网络不同阶段的宣传和营销, 活动尚未开始已经在网络上掀起了2.5亿网民对狂欢节盛宴的强烈期待。
(三) 满足其对商品价值符号的消费:从真实到仿真
当前我们处于一个商品的极度丰富状态, 对物的消费已不再是一种经济意义上的消费, 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人们进行消费已不仅仅在于获得物的使用价值而更多的在于获取其象征意义及价值。物的消费变为符号的消费, 物的交换价值被替代为符号价值, 其价值由所购买的商品在其区分等级中所处的等级价值而决定。在网络消费社会中, 实体商品的符号意义极为明显地凸显出来。从淘宝网络狂欢节191亿的销售额来看, 天猫占到了将近7成, 销售金额达到132亿。不同于淘宝网, 天猫进驻的商家门槛较高, 商家大都为一些大品牌的官方旗舰店, 其所销售的商品已获得人们的认可度, 也即是说是一些已经被成功由物变为符号化的产品。由于在现实生活中, 这些符号化的产品的等级价值高, 很自然就将那些不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消费者排除在外。而在这次的网络狂欢节中, 5折优惠的力度吸引了更多消费群体尤其是年轻人的加入, 物的消费变为一种符号消费的狂欢, 人们完全沉浸在符号化的仿真又虚幻的世界中, 让内心暂时达到由符号构筑的等级社会中的价值满足感。
(四) 制造消费的舆论场:获得群体身份认同
在当下的消费社会中, 消费主体已变成被动消费的客体。消费更多成为了一种自我实现, 体现自我价值和意义的方式。消费已不再是一种物的消耗, 而是一种表达传播自己认同感的商品符号, 是一种进入某一阶层或群体, 显示个性和身份, 获得一定话语权力的象征符。公民原本被赋予的平等参与社会活动, 享有文化资源的权力, 被替换为在市场中至高无上的进行选择的权力。公民身份的被替换实质上掩盖了时代的意识形态性, 消费平等的话语逻辑遮蔽了深层的阶层矛盾。尤其对于网络消费而言, 海量的商品带来的是选择的无所适从, 消费行为往往是受他人控制。在双十一狂欢节中有很多消费者本身并没有商品消费的需求, 但是受到和自己处于同一群体的舆论领袖的影响, 就像沉默的螺旋一样, 似乎是“被迫”去消费从而避免被所在群体孤立。比如家住上海的王静蕾说她“双十一”前夕并没什么特别想买的东西, 但无论是朋友聚会还是走在外面听到的都是双十一的话题, 在这种氛围下, 使得她当晚11点还是忍不住打开了天猫网页, 进入血拼阵地。在群体的力量面前, 个体的消费被自觉遵从于群体的认同框架, 而所谓的消费文化正是由消费过程中人们借助于种种可感触的商品符号来表达、体现和传播自己的认同过程构成的。
(五) 营造景观化的消费:网络消费空间的虚拟性
网络不同于现实世界, 其所具有的虚拟性和复制性使得现实世界中的符号被大量复制, 同时通过多种传播符号使得它所塑造的消费社会成为一种数字化的虚拟世界和拟像化的景观社会。对于网购消费者来说, 商品的消费意义也不再仅仅是已远远脱离了使用价值的满足, 而是一种宗教般的激情。“像古老宗教拜物教一样, 与它不能自已的狂喜和不可思议的奇迹相一致, 商品拜物教也创造出了它空前炽热兴奋的时刻。全部的使用价值只为一个目标:生产习惯性的顺从。”[4]正如双十一狂欢节中的宣传语“全场5折, 只在今天”“双十一最后一刻, 错过这次再等一年”所营造的消费的急迫感, 这些网络广告实际上正是在塑造着一种景观社会, 用琳琅满目的商品制造着景观化的演出, 当狂欢节的大幕拉开, 芸芸众生的消费者便开始展开他们的购物血拼, 从零点开始不断地刷新网页, 加入购物车, 随着支付宝上消费数额的不断增加, 这场购物狂欢的演出也慢慢达到高潮。而作为少数人, 那幕后的制造者和操控者则全神贯注地观察和注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通过对时尚、幸福、美丽等字眼的重新诠释, 用梦幻般的图片效果制造虚假需求, 达到对消费者心理的潜在控制从而将符合其经济利益的价值观灌输到消费者脑中。
四、总结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 网络消费社会已成为现代社会系统在网络空间的延伸, 伴随网络消费方式而来的, 将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的又一次消费革命。在冲击着传统经济模式的同时, 也极大变革着人们的消费认知。在网络消费获得井喷式增长的背后, 所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新闻中所报道的工薪一族“淘宝控”妻子在2012年的购物狂欢中贡献了2万多元, 可狂欢过后的结果却是丈夫愤怒甚至要起诉离婚。因此, 在网络购物已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消费方式的背景下, 网购成瘾问题以及网络所宣扬的盲目追求高档奢华消费品的畸形甚至拜金的消费观念是不利于我们当代社会民族文化和心理的健康发展的。因此研究和探讨消费文化心理的传播和建构是很有意义的, 它是构建新型消费观的前提, 只有构建健康合理的消费文化观念, 才能促进我国消费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腾讯财经:交银国际:仅双十一淘宝销售总额达191亿http://finance.qq.com/a/20121113/004322.htm
[2][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1页
[3]何明升:网络消费的制度化过程[J].学术交流, 2004 (10)
关键词: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发展教育价值观念人才观
1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发展现状
新世纪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显示,2006年全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759元,比2002年增长了52.7%。农村居民收入平稳较快增长,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比2002年增加1111元,增长44.9%,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持续增长,消费水平显著提高。全年人均消费性支出约8697元,比2002年增长了44.2%,报告称,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也有所变化,主要向发展性和消费性消费倾斜,在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的支出大幅度增加,尤其教育所占比重稳步提高。
2教育价值观念及我国在个人教育价值取向上的特点
教育能在多在程度上培养一个人,取决于教育价值。教育价值是指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种客体,对社会主体和个体主体的发展需要的一定满足(适合、一致、促进等)。
多年来,尽管党和国家反复强调要将普通教育转到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的轨道上来,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但是,到目前为止,从学校、家庭到社会,人们还是乐此不疲地围绕着升学率兜圈子。在这样的情况下,升学率的高低,成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
3何谓人才观,目前我国人才观出现的问题
人才观,即什么是人才的问题,这涉及到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决定着如何看待教育质量的问题。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上了大学,成了专家、教授、学者、发明家,才称得上“人才”。这是一种狭隘的人才观,把基础教育引向了只重视少数尖子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邪路。其实人才是多样化、多层次的。一般而言,人才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勤奋工作,富有创造精神,为社会做出较大贡献的普通劳动者:一类是有特殊专长,在某一领域内做出特殊贡献的高级专家。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上述两种人才虽然处在不同层次,却无轻重贵贱之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需要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又需要一支高水平的劳动力量。自诺贝尔奖金设立以来,英国已经有60多位获奖者,日本却只有六位,但近几十年来,日本的经济发展却大超过了英国,这主要是因为日本有一支高水平的劳动力大军。基础教育的任务在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水平,它无法培养成熟的人才,而只能培养“人才苗子”或至多只能培养出“半成品”。如果我们教育工作者只把着眼点放在少数人身上,势必会忽视甚至牺牲大多数,将许多有一技之长的人排斥在“人才”之外,以致延误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劳动力量的形成,给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损失。
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很多人对人才这个概念进行不全面的理解。在许多教师、家长甚至一些领导者眼里,分数高的是人才,高级人才是人才,除了这些就不是人才了。这些人头脑中缺乏多层次人才合理结构的观点,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人才这一概念的外延狭窄化、单一化了。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多层次的人才,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训练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当然我们提倡多元的人才观,并不意味看将人才这一概念泛化使用,人才必须是有品德有才能的人,必须是具有各方面良好素质的人,这一点是不能有任何动摇的。如果我们不树立多元的人才观,就难以正确地解决好人才培养目标的问题,就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多种人才。还需指出的是,过去我们讲人才,只重视人才的文化、业务素质方面,严重忽视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这样搞下去,就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这是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的。
4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在“德”的方面,社会各界一致认为,21世纪的人才,“德”是主要的。首先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高尚的情操,坚定的信念,健全的人格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必须热爱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其次在道德修养方面,应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先人后己;自觉遵守社会秩序与公德,具有求实的联系群众的踏实作风,具有敬业精神。
在知识方面,社会各界突出强调了如下三点。第一,21世纪是高科技的世纪,是生产高度社会化、科学化的世纪。因此,21世纪的人才必须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第二,21世纪,生产的复杂化要求人们是通才,具有宽广的综合知识基础。第三,未来的世纪必然既重视理论知识,又重视应用知识。21世纪人才的知识结构也必须是理论知识与应用知识的结合,尤其工具性知识如外语与计算机知识I必须掌握,如果未来的人才不掌握上述几方面知识,将不会有所作为。
在能力方面,社会各界普遍认为应具有以下能力:
第一,创造能力,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必须具有立足于本职工作基础上的创造思维与创造力。并认为这是21世纪的人才最重要的素质之一。
第二,学习能力。未来社会是科技的社会、知识的社会、终身学习的社会。作为一个跨世纪的人才,不仅要肯于学习,还必须善于学习,具有学习能力。能及时地高质量地吸取掌握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不具有学习能力的人将成为社会的落伍者。
第三,合作能力。大多数人强调未来的社会,无论是国与国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必然是合作关系、伙伴关系日益加强。为此,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合作能力,在合作中取得成功。不具备合作能力,个人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和损害。
第四,竞争能力。未来社会固然要求合作,但同时也充满着竞争。只会合作,不懂竞争,肯定会被淘汰。
第五,抗挫折能力。在新世纪里,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每个人将会面临困难与挫折,成功与失败。因此,我们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拼搏的精神与顽强的生存发展能力,必须有良好稳固的心理素质。这是获得成功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此外,各界都对动手操作能力给予了足够的关注,认为在未来社会里,不仅要会动脑,更应会动手。操作能力是综合能力的反映。
一、主题
关于大学生消费观念的调查及分析
二、调查范围
以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的所有大二,大三的所有学生。
三、参与人员及分工
组长:孙荣
采访:市场经济协会所有成员
问卷设计及分析:孙荣
背景资料收集: 孙荣
执笔人:孙荣,谢凯,唐福成四、活动进程及安排
1、准备阶段:确立活动主题,进行成员分工,初步确定采访范围,对选题进行大致了解,预计用时一周。
2、设计并发放问卷,对典型人物进行访谈,尽可能广地接触采访对象,深入开展调查活动,全面掌握已有背景资料,预计用时两周。
3、分析阶段: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对采访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根据所得数据,形成一点的理论,各成员对本次活动形成系统的结论,此阶段预计用时一周。
4、成文阶段:各成员交流活动心得,依据前三阶段的成果确立 报告内容及行文方式,预计用时一周。
五、资料获得方式
主要以问卷调查及当面访谈为主,背景资料由网络及书刊杂志获得。
六、组织方式
组长负责联络成员及进行分工,定时召开会议,组员民主进行讨论,分工合作,主要通过会议进行沟通。
七、预期效果
活动策划书
一、主题
关于大学生消费观念的调查及分析
二、调查范围
以湖南大学为中心,涉及师大、中南等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
大学生消费观念调查活动策划书
。
三、参与人员及分工
组长:李娟
采访:蒋继旭杨谦寅
问卷设计及分析:李娟马发义
背景资
料收集:罗佳高盼
执笔人:杨谦寅
四、活动进程及安排
1、准备阶段:确立活动主题,进行成员分工,初步确定采访范围,对选题进行大致了解,预计用时一周。
2、设计并发放问卷,对典型人物进行访谈,尽可能广地接触采访对象,深入开展调查活动,全面掌握已有背景资料,预计用时两周。
3、分析阶段: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对采访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根据所得数据,形成一点的理论,各成员对本次活动形成系统的结论,此阶段预计用时一周。
4、成文阶段:各成员交流活动心得,依据前三阶段的成果确立报告内容及行文方式,预计用时一周。
五、资料获得方式
主要以问卷调查及当面访谈为主,背景资料由网络及书刊杂志获得。
六、组织方式
组长负责联络成员及进行分工,定时召开会议,组员民主进行讨论,分工合作,主要通过会议进行沟通。
七、预期效果
预期在4-5周内,对大学生消费观念进行详细调查,对整个大学生消费状况有所掌握,希望得出自己的结论,并能对其进行论证及分析。通过本次活动,锻炼本组成员的实践能力、交流合作能力、采访能力。预期在本次活动中会出现一些困难最后结论也可能有很多差错,但我们相信重要的是过程,我们积极的参与就是我们期待的结果。一、晚会主题
朋友,珍重!
二、晚会宗旨
一年年的过去,我们又要送走一批毕业生了,在此以特殊的形式欢送他们。他们需要的是一些属于他们自己的空间,而我们能给的就是环境,
策划
在大家都很忙的时候,没有很高的积极性的时候,那就让毕业生自己寻求一些感觉吧!同时通过这台欢送会,让毕业生有种金院即我家的感觉,让他们记得常回家看看。
三、晚会对象
会计系大三全体学生。
四、晚会安排
联系人:xxx
时间:6月中旬
地点:多功能厅
五、晚会要求
观众分两组,以红白大战的形式展开,进行比赛,红白两队各由一个主持人带领,各队轮流派代表上台表演(表演嘉宾分别助阵红白双方)、做游戏、发言等。每一轮请嘉宾(学生会干事)做裁判现场举牌投票,最终获胜方每人将得到小礼品一份。
六、前期工作
申请:活动组织者将向系领导递交活动简要策划书,由系领导签字审批。
审批:活动组织者确定和撰写活动详细的策划书,对不妥之处进行修改并递交系领导进行最终审批。
宣传:发出通知并开始在会计系公告栏上打出此次晚会的宣传海报。
七、晚会流程
1.开场节目:舞曲
2.主持人上场致开场词,晚会开始,进行红白大战
第一轮:歌曲比拼
双方唱毕,由嘉宾裁判举牌选出胜方。
第二轮:游戏比拼
终极密码游戏,游戏开始之前先准备好惩罚,由双方游戏者一起调制出一杯惩罚饮料(材料为各种饮料),然后开始游戏,输的一方接受惩罚。三局两胜制或五局三胜制。
第三轮:才艺比拼
双方表演完毕,由嘉宾裁判举牌选出胜方。
第四轮:游戏比拼
我是贝多芬游戏,由“贝多芬”弹出一段旋律,两队各派出代表进行抢答,说出旋律名称。共9段旋律,答对多者获胜。
第五轮:歌曲比拼
双方唱毕,由嘉宾裁判举牌选出胜方。
3.尾声:大声说出来
就要走了,就要离开这生活了三年的校园,离开还一直关心着的.学弟学妹们,毕业生,你有话要说吗?我相信他们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们就记录下他们的内心的想要说的话语以及对我们的祝福吧。
可以上台演说,也可以写在纸上,注上姓名,然后投入盒子里。收集完所有纸条后,主持人抽部分念出来。
八、后期工作
将大三同学写的纸条内容和晚会的留念照片发布到校网上,毕业生们可以自己下载留念。
九、经费预算
1.礼品:150元
2.舞台布置:100元
3.场地租借:50元
4.饮料:50元
5.打印复印:10元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评价
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是逐渐被认识和受到重视的。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高职院校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置身于社会变迁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适应与发展的严峻挑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爱、自重,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课程改革,心理健康教育已被纳入德育课课程体系。然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如何用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本文拟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观念与行为的误区,探讨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性质、实施模式和教学评价。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地位性质
心理健康作为素质教育内容被提出来,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然而,在各级各类的学校中,心理健康教育常被列为“活动课”、“公共课”或“选修课”。在应试教育和以强化职业技能为主的职业学校,学生非常清楚什么是“活动课”?什么是“选修课”?这些课程被所谓的“主课”课程挤占的现象十分频繁,且被学校教务部门所默许。作为高职学生,利用选修课的时间做其他事情的现象也很常见,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笔者调查了几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地位性质的观念与行为呈现出以下矛盾:
课程专家告诉我们,一般认为课程有三种涵义:①课程作为学科既指一门学科和一类活动,也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各种活动的总和。②课程作为目标计划是指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计划及教学的预期结果。③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从课程的第三种涵义也是最新的涵义,我们不难看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使学生获得心理体验的课程。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体系是学科本位和社会本位的。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語文、外语以及职业学校中的各种专业课都是学科本位课程,思想品德和政治则是社会本位课程,而这两类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又都服务于应试教育,凡是“应试”中有的学科就受到重视,否则就受到冷落。之所以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扭转这种违反教育规律的现象。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现代教育要求坚持“主体教育观”和“个性发展观”,心理健康教育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把学生作为教育主体,把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目标,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本位的课程。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模式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许多实施模式:心理健康课、心理辅导讲座、心理活动课、心理拓展训练、团体/个别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等等。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观念与行为脱节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如下表:
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形式:以学科为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经验为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问题为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三种课程模式分别以不同的课程流派为理论依据。即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问题课程。
多年来,人们对以上三种课程模式均进行了研究。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多采用“活动课程”,通过游戏、表演、角色扮演、角色互换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体验和经验。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多采用“学科课程”,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心理素质和提高心理素质、塑造心理品质的方式、方法,使学生能够做到自我提高、自我发展。偶尔,人们也采用“问题课程”对中小学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实施什么模式呢?这种课程模式至少必须符合以下几点:①不以心理学知识作为课程目标,以至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高职学生的学业负担。②不以单一的活动和游戏作为课程内容,以至将心理健康课程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③不以量化的心理测验数据作为唯一的课程评价标准,以至乱给学生“贴标签”。④不以心理咨询的方式被动的处理学生已经出现的问题,以至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失去了防患于未然的预防功能。
总之,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应该是“问题—经验—学科三位一体”的,既要有严谨的心理学知识的渗透,又要有多样灵活的心理体验;既要有可以量化的心理指标,又要有丰富的活动作为载体;既要有师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又要有脚踏实地的问题解决过程,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渗透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中,并时刻不忘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助人自助,任何单一的课程模式都有失偏颇。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一定的规则对教学效果作出描述和确定,是教学各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的目的是检查和促进教与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产生了多种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如: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等。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评价,普遍存在以下观念与行为的脱节现象: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评价问题上,人们基本的观念是一致的,普遍认为目标取向的评价是不可取的,绝不能采取考试的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必须采取过程取向的评价,即注重学生心理成长过程本身的价值。但在实施自主性评价的过程中,却存在滥用心理测量的现象,这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总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评价中,教师应该多使用鼓励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而非总结性的评价,要看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如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上采用“高一格”的评价法,即使学生的问题答得不准确甚至错误,也应立即肯定这位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做到少批评、不批评。当学生答得正确而精彩时,教师不妨带头为之鼓掌。
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针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以及课改的难点、重点,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个方面着手:
1.心理健康教育的永恒主题——关注生命、以人为本。反思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之艰难、实效性差的原因,尽管有很多,但根源就是一条,即目中无“人”,没有活生生的学生实际,有的只是与学生生理、心理相脱节的和与时代精神相悖的、简单的、形式化的说教。新的时代、新的实际呼唤新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手段、模式必须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无论是从人类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状况思考,这一工作都应向关注生命、以人为本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的方向转型。
2.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途径——平等对话、心理互动。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边活动,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能称其为教育。在今天,青少年大多有不同于成年人的审美角度和价值取向,他们的想法未必都是主流的,有的甚至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在心理健康这一地平线上,教师必须摒弃俯视、斜视,需要平视或仰视,因为教师的角色权威早已被打破。可以说,青少年的心理有相当一部分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深思、去反躬自问,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无论采取哪种模式,都不可能是单向灌输了,而要求平等对话、双向互动。
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行业心理学。在高职院校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除了开展日常心理健康常识教育外,可分门别类的研究相关专业学生毕业后潜在就业的行业或岗位的心理,围绕毕业生适应行业岗位需要的心理知识实施教学,以提高毕业生行业或岗位的适应性,这样的课程也许更受学生欢迎。当然,这项工作的开展与推进仍然面临一系列问题:如何编写行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如何培训行业心理师资力量,等等。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是在摸索中不断前进的,把行业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我们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廖湘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初探[J].教育探索,2001,(8).
[2]王希永.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简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S1).
[3]王金奎.浅探多元化社会中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J].心理学,2005,(8).
关键词:社会阶层,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差异
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体育消费将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种消费项目。但是由于社会各阶层的职业不同, 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组织资源和文化资源也不一样, 所以各阶层的体育消费行为也不一样, 对于不同社会阶层采取的营销对策也不相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课题组对中国的社会阶层的进行了划分, 得出了五大阶层, 即社会上层、中上层、中中层、中下层和底层, 本文将分析这五大层级的消费者行为差异。
1 研究设计和方法
本研究选择了郑州、洛阳、新乡、周口、漯河等五个有代表性的城市的市区和所属乡村的居民进行调查, 被调查的居民均为18岁以上。共发放1500份调查问卷, 回收问卷1432份, 回收率为95.5%, 其中有效问卷为1358份, 有效率为94.8%。根据统计数据计算出每个社会阶层中具有某种体育消费行为的人数占该阶层总人数的百分比, 根据百分比来分析比较各阶层体育消费观点和行为的差别。
2 社会各阶层的消费行为的异同
2.1 河南省社会各阶层消费观念的差别
2.1.1 各社会阶层在人生观上的差别
从表1可以看出, 社会各阶层的人生观有一定差异。社会上层的人最注重的是事业的成功, 对生活持乐观态度, 持现代开放的人本观点, 最注重人本性的解放, 其次才遵循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社会上层的人比其他阶层更喜欢与朋友有较多聚会。中上层的消费者最注重传统的伦理道德观, 其次追求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舒适, 对生活持乐观态度, 具有现代开放的人本观点。中中层的消费者与中上层消费者相比, 较少具备现代开放的人本观点。中下层和底层的消费者的观点与中中层基本一致, 但底层的消费者更喜欢安静的生活。
2.1.2 各阶层的体育消费价值观
各社会阶层的体育消费价值观有所差异。社会阶层越低的消费者对“为了健康花再多的钱也值得”这个观点持否定态度, 但各阶层都认为为了健康适度进行体育消费是值得的。然而消费者所处的社会阶层越低, 就会越认为锻炼应该选择免费方式。一是因为经济原因, 另外就是因为免费锻炼方式也能达到锻炼的目的, 保持健康。
2.2 各阶层体育消费行为的差别
2.2.1 阻碍各阶层进行体育消费的因素分析
阻碍各阶层进行体育消费的共同因素主要有空闲时间不多、自己不会体育运动技术、周围人锻炼的氛围不浓和体育设施缺乏。除此之外, 阻碍各社会阶层进行体育消费的每个因素的影响程度也不一样。对于社会上层来说, 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因为空闲时间不多, 其次是周围人锻炼的氛围不浓就, 再次是自己不会体育运动技术, 其他因素的影响都比较小。中上层和社会上层的差异不大。对于中中层来说, 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空闲时间不多, 其次是身体不便或有疾病, 再次是周围人锻炼的氛围不浓, 资金有限、体育设施缺乏、体育设施收费高也有一定影响。影响中下层消费的因素与中中层相近。对于底层的消费者, 资金是最主要的阻碍因素, 其他因素都有较大影响。
2.2.2 体育消费时, 影响各阶层体育消费的因素
进行体育消费时, 影响各阶层体育消费的因素的最重要因素是质量。广告、外观设计和服务对每个阶层的消费者的都有一定影响, 影响度基本一样, 但从总体上来说, 这三个因素的影响都不大。其他因素对各阶层的消费者的影响不太一样。社会上层的消费者最看重品牌和质量, 广告、外观设计、服务有一定影响。中上层消费者最看重质量, 其次是品牌。中中层和中上层基本一样, 但品牌的影响度较低。中下层和中中层的也基本一样, 但折扣比品牌的影响要大一些。底层消费者最注重质量, 其次是折扣和服务, 其他因素的影响都基本一样, 别人推荐对底层消费者的影响较大。
3 对策建议
每个社会阶层的消费者行为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 应该根据较显著的差异对不同的社会阶层的消费者采取不同的营销方式。
3.1 对于上层消费者应采取的营销方式
上层消费者收入最高, 喜欢追求事业的成功, 持现代开放的人性观点, 比较乐观, 具有自我意识型的生活方式, 认为花钱买健康是值得的, 喜欢去中高档的体育场所, 喜欢各种体育运动, 主要有羽毛球、三大球、网球、健身器材等, 每月期望的体育消费支出主要在200元以上, 进行体育消费时主要考虑的是质量和品牌。因此对上层消费者采取的主要营销方式是, 实现品牌差异化, 通过品牌实现其身份的象征, 为其提供便利的中高档消费场所, 着重宣传花费时间较短但能起到锻炼效果的运动项目, 对消费者进行运动技巧培训, 可收取适当培训费, 主要采用网络进行宣传。
3.2 对于中上层消费者应采取的营销方式
中上层的消费者认为现有的体育消费设施收费过高, 自身的运动技巧较低, 体育锻炼目的除了健身之外, 还要改善心情, 最注重质量, 对品牌、服务、折扣、外观设计等因素也较看重。所以在对此阶层进行营销时, 一要提高体育产品和服务自身的质量, 注重品牌内涵和外观设计, 另外要注重服务营销, 给予折扣, 不断采取促销措施, 比如体育场所在营销时可收取少量的运动技巧培训费, 甚至对于主要客户进行免费培训。主要采取网络和电视进行宣传, 要注意体育产品和服务给消费者带来的精神享受。
3.3 对于中中层消费者应采取的营销方式
中中层的收入处于中等, 其观点和行为与中上层消费者差别不大。但由于收入的限制, 该阶层的消费者更倾向于免费的锻炼方式。在对此阶层进行营销时, 除了注意体育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外观设计外, 也应该注重服务的影响。降价促销也是必要的, 特别是对于体育场所来说, 如果能降低场地使用费, 免收运动技巧培训费, 就更吸引消费者。
3.4 对中下层消费者应采取的营销方式
收入是限制中下层消费者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这一阶层的消费者对生活持乐观态度, 为了保持健康, 每周锻炼频率最高, 但倾向于选择免费的锻炼方式, 体育消费支出主要用于实物消费。针对该阶层消费者的营销策略主要从实物消费的质量和价格入手, 要采取打折力度较大促销活动。可提供一些运动技巧培训班, 体育场地的使用费应尽量减少。
3.5 对底层消费者应采取的营销方式
中下层的消费者收入最低, 这也是影响其进行体育消费的最主要的因素, 这一阶层的消费者很少参加体育运动, 很多人甚至不参加体育运动, 但他们中间大部分的生活方式都是良心惶恐型的, 会因为没有参加体育运动而焦虑, 所以他们对体育运动和体育消费有较大需求的。应靠大力度的促销和良好的服务吸引这部分顾客, 另外要采用口碑营销和网络营销。
参考文献
[1]申亮, 肖焕禹.不同社会阶层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研究.体育与科学[J].2006 (11) .
[2]徐桂霞, 卓志伟.我国社会阶层体育行为分析.体育世界[J].2008 (7) .
[3]社科院调查报告.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R].http://wenku.baidu.com/.2008.
个人理财就是开源节流,管理好钱。其核心是投资收益的最大化和个人资产分配合理化的集合。通过充分利用各种理财工具(如现金、银行存款、股票、基金、房产、保险等),达到合理分配的目的,满足个人对理财安全性,收益性等多样化要求。所谓个人理财,又称理财规划、理财策划、个人财务规划、个人财务策划等。而个人理财是指如何制定合理利用财务资源,实现顾客个人人生目标的程序。个人理财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生目标的经济目标,同时降低人们对于未来财务状况的焦虑。一般而言,个人理财分为生活理财和投资理财两种,其中,生活理财是以关注人生目标为出发点,而投资理财是以关注资产保值增值为出发点,投资理财则包括证券买卖、外汇买卖、债券买卖、基金投资和保险投资等。
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在消费的时候没有正确的消费观念,对生活费的支出没有太大的计划、不会合理的分配自己的生活费,很少去关注专业理财或去咨询理财专家,没有良好的理财观念。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的到这份报告的意义就在于希望能够帮助同学养成以下的良好理财习惯:
第一:学会消费,懂得必要的消费规矩,形成正确的花钱,算账的观念,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生活中需要购买东西时,需明白哪些该买,哪些不该买,哪些买了划算。
第二:懂得钱来之不易。要正确认识钱的作用和地位,懂得钱是劳动成果,珍惜劳动成果,不奢侈浪费,养成勤俭节约懂的良好习惯。
第三:找机会增加金融知识,学会投资理财,自己计划管理,体验理财的滋味。
第四:获得一些投资知识,有机会可以学习购买基金、债券、股票等。
第五:合理利用好零用钱,用于够买学习用品,交通费,以及同学的相互交往等。
【关于中学生消费行为和观念的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农村中学生消费的调查报告12-01
大学生消费观念的调查研究06-08
关于《大学生校园不文明行为》调查问卷11-07
大学生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的调查研究11-16
关于大学生消费的论文11-17
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村官管理与考核工作》的调研报告05-29
关于当代大学生人生理想和信念追求调查报告05-27
关于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05-29
关于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07-04
关于中学生健康的调查报告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