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行为分析报告

2024-05-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堂教学行为分析报告(精选9篇)

课堂教学行为分析报告 篇1

学校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调查结果分析报告

学校总课题组 执笔:曹燕琴

一、研究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育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但通过一些专家深入一线的调查发现“从总体上说,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和根本性的进展。教师教学方式单

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医治;过于强调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依然普遍存在。”并发现“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记,直接导致用教师的思维束缚学生的大脑,占用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严重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是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厌学、自信心下降、丧失对学习的责任感、导致辍学的直接因素。”(摘自《“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深度>调研报告》)

新课程理念向教学实践转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是本次教育改革是否能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但在这方面却没有给广大教师提供更为具体和有效的帮助,教师不能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行为,这是当前课堂上学生浅表学习的根本原因。教师只有将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行为,我们才看到自己的教学有某种程度的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千差万别,究竟哪些教学行为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我们展开了江苏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促进小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师课堂行为的研究”,为便于研究的深入,我们设计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问卷,期望通过对学校教师的问卷调查,来获得对当前教师教学行为现状的认识,以便于下一步研究的深入。

二、关于调查的具体情况

1、问卷的编制、试测与修订

我们通过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深入到一线课堂,获得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整体印象,然后把收集到的教学行为进行归纳、总结,同有经验的学科教师座谈,最终通过讨论、分析,同时参照国内外有关问卷,将初步满意的70道题目以选择试题形式组合了一个预备测试问卷。为了检验被试回答的真实性和答卷的认真程度,我们还设计了说谎题目,(其用途是检验被试回答的真实性),以及检验题(或称相依题,用于检验被试回答问卷的认真程度)。

我们将初步编制好的问卷进行预试,对试测的数据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然后根据学科教师的意见,对一些表述不清和所测角度有重复的题目进行修改、更换,删除了一些鉴别力较低、影响问卷结构效度的题项,再次审视了题目的难度和区分度是否恰当,题目是否相互独立等因素,并根据题型特点重新排列了题目,增加了测试说明。修正后的问卷(见附录)缩减为40道题目。修改后的问卷再次经过骨干教师和学科专家的分析、评定,他们一致认为,该问卷涉及的内容比较全面,问卷题目能反应当前我校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状况,问卷题目提供的情境与当前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理念联系密切,符合测试的目标。因此,该问卷的内容效度符合要求,并具有一定的结构效度。

2、问卷内容:

问卷内容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师的教学观念(包括1、5、8、18、28、31),学生深度学习状态(包括2、22、40),教师的主教行为【包括对话行为(3、6、7、24、27、29),呈示行为(10、20、21、37),指导行为(4、、12、13、15、23、25、32)】,教师的管理行为(17、19、33、35、38),促进学生学习的策略性行为(包括9、11、30、34、36、39),营造积极课堂文化的教学行为(包括14、16、26)。

3、调查目的了解我校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现状。

4、调查方法

将调查问卷以考试卷形式发放给调查对象,对参与调查的教师说明调查的目的,对所要研究的内容进行解释,然后组织调查。不要求署名,20分钟后收回。各学科任课教师根据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实况,填写了《课堂教学行为调查表》(见本文后附录)。

5、调查结果

共发放86份问卷,收回问卷86份,其中有效问卷73份,无效问卷13份。

三、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与研究

我们课题组核心人员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了逐项统计,进行了结果分析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新课程背景下,绝大多数教师教学行为由正确的课程理念引领,能把热爱学习设为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课堂教学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能关注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能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能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策略、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避免创伤性学习,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课堂上比较注重知识技能目标的实现,疏忽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并较注重教师的讲授,尚未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教师教学行为的引领下,学生尚未进入深度学习状态,并非乐于学习,学习并未给予他们热切与振奋的感觉,教学中学生只有偶尔能主动获取知识,课后还不能主动追求课程以外的知识,学生不具备深入学习的动力。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教师课堂教学中,大都能做到课堂问题的措词清晰、明确,能用鼓励性语言去提问,并留一定侯答时间,在学生回答后也不立刻评论,并让学生补充、完善回答。但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尚未注意到课堂问题的难度,浅表性的问题居多,让学生感到难度但通过思考可以解决的问题居少,另外课堂中封闭性问题较多,而开放性问题偏少。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教师对自己的呈示行为最为自信和满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灵活地根据教学内容选用语言、文字、声像、动作等手段呈现知识和演示技能,且课堂教授语言大部分能做到准确、清晰、流畅,且自然、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注重板书的示范与引导作用,但教师课堂语言还未能做到幽默,富有激情。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教师在组织课堂讨论前基本能明确规定讨论主题,并通过提示支持鼓励学生参与,适时地引导学生讨论围绕主题和目标,但同时在课堂上受时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与其他学生分享自己想法的机会还不多,在指导小组学习时未让每个学生分担工作量和不同角色,对学生其他的诸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式学习还不能一一进行正确、合理的指导,有时太多或太少介入学生的讨论。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课堂管理中,大多教师能与学生共同制定课堂规则,并用课堂规则维持课堂秩序,教师在课堂中能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绩。大部分老师也能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与学习任务相关的行为上,但教师在课堂上还不习惯用建设性的批评替代严厉批评,有时不可避免地产生创伤学习。

7、促进学生学习的策略性行为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能用奖惩、竞争等方法促使学生热爱学习,会关注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反馈作用,但尚不能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实际教学,在教学中对于如何激活学生前期知识以建立实现新知识与学生背景知识的链接上尚在探索,如何使教学内容让学生感觉有意义,合乎学生的需求上需要教师须加强研究。

8、教师营造积极课堂文化的行为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各种方法在努力创建安全、鼓舞、积极地课堂教学环境,但教师对全体学生的期许还不够,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还不是很积极。

从总体上看,新课程背景下我校教师教学理念得到了持续更新,并能深入课堂实践进行探索。教师在课堂中授课语言清晰、准确、富有激情,能很好地利用多媒体、板书进行辅助教学,但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还是比较注重于“教”,忽视学生的“学”。过于关注知识技能目标的实现,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课堂问题过于浅表化,封闭性,“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用教师的思维束缚学生的大脑”的现象在我校同样大量存在。

四、建议与对策:

1、建构积极的课堂文化

学生需要微妙的情绪来顺利进行学习。人的创造性和学习效果只有在一种较为自由的状态中才能发生,有活力、轻松但灵敏的求知欲是理想的学习状态。努力建构一个安全、忙碌的课堂环境,建立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积极关系,推动学生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学生在充满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力和张力中进行学习,其学习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深切地投入到自己的学习中去。

2、设计有意义的教学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学习。教师应该从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着手,针对知识的内聚学习顺序和轻松记忆,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学生感觉有意义的教学。学习就是将习得的新知识联结到学生已有的神经网状结构上,这就要求必须让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新观念进行同化,使新知识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最终实现把学生的自然力转换成为专家式的能力。因此,要实现深度学习,避免浅表性学习,教师就必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背景以及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状况,然后通过教学的设计和资源的提供,使学生能够借助其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中,思维、经验和体验的相互作用,在建构知识中获得意义。

3、关注学生的学习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和情感。在教学中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及时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绩,试图用建设性批评替代严厉批评,用在教学过程中用奖惩、竞争的方法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热情,并形成良性循环。教师在课堂中还应该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的合理正确指导,使学生多掌握一些学习本身的规律。另外还应指导学生从本人的特点和本学科的特点摸索并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且引导学生经常总结、交流、反思和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元认知水平。

课堂教学行为分析报告 篇2

教学失范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范围内,为了达到其教学目的,其课堂教学的行为脱离了适当规范的课堂行为轨道的约束和限制,有可能违背职业道德以及教育教学规律,对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

1. 目的型失范行为

美国社会学家墨顿认为,社会整合的缺乏会造成极度紧张,实际上是因为社会手段和目标不统一所造成的,从而出现越轨行为。教学示范行为也会出现这种目的性失范行为,比如一些教师为了在课后能够获得更多的有偿家教,导致在课堂教学上有所保留,把学生的教育问题不当一回事。因此,目的型教师失范行为主要是指教师为了谋取个人的功利性利益,以教谋私,违反教育规范制度,导致教师和教学缺乏正确的指导和目标,导致教学手段和途径的不正当和不符合规范,最终导致教学失衡。

2. 价值取向失范行为

价值取向失范行为主要是指教师自身存在较为严重的消极甚至极端的思想,导致自身的价值观念与当下的社会主导价值观或教育教学观相背离,最终在课堂教学上造成的失范行为。比如一些教师因自身的遭遇而迷失方向,不分善恶美丑,不分好坏是非,经常在课堂上宣扬不劳而获的思想,或者大肆抨击学校、社会甚至国家,将自身的不满消极情绪毫无遮挡地发泄在课堂上,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受到严重的打击,这样的教师价值取向失范行为十分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甚至会导致学生“有样学样”,容易随意抨击学校、怀疑社会、否定国家。

3. 情感个性缺陷失范行为

情感个性缺陷失范行为,一方面是指教师失范者在生理、心理或情感上存在较为严重的缺陷,比如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败,导致在情感和精神上受到较为严重的打击,从而由悲转怒,将这种挫败感发泄到学生身上,甚至会变相体罚学生。另一方面还主要指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的教学偏见,最常见的就是偏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听话的学生,对后进生存在偏见,忽略成绩一般的学生,比如排座位时优先考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把不听话的学生放在教室的最后面。这样的教师教学失范行为有失公平公正,无限放大学生的过错,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教师教学失范行为的影响

1. 有失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规定:教师应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而教师课堂教学失范行为,则是对工作的不负责任,对教学工作的敷衍塞责。对于存在教学失范的许多教师而言,教师只是上课来完成教学和获得报酬的一种职业而已,所以他们不多过问和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在课堂教学中以参考教案应付日常教学任务,对于学生“满堂灌”“一刀切”,忽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和扩展。而在课外,他们有可能将“有偿辅导”“走后门”等作为获利的渠道,谋取额外的教学利益。这样的教师教学失范行为严重违反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 有违教育教学发展规律

教师应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学规律是随着教学实践活动的深入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因此课程改革也在不断地推进,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更应该以教学规律、教育规律为基础和前提,走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的固有思维,注重学生的学习感受。

然而,有些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仍然以传统的旧思想来约束课堂,以单一的课本、教材为中心,以教师本身为中心,只看重考试成绩。这样的教学失范严重违背了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全方位培养,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的开发和训练,这样不仅会阻碍先进教学方式的实行,还会使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遭到破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3. 有失公平教学的准则

学生是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和对象,教师课堂教学失范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教师没有正确认识到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往往因为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求来限制学生的行为和活动。比如一味地追求升学率导致教师过多地将关注点放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身上,而不能一视同仁,平等地对待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自身发展和认知还不够完善,所以他们往往缺少克制力,如果对那些好动、不听话的学生一味地不闻不问放纵下去或者打骂他们,那么这些学生的认知及身心定然遭受严重的创伤,不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导致情况越来越恶化。这样的教师失范行为破坏了教育学生应该遵循的发展规律。

三、教师教学失范的评判标准

1. 职业角色

传统的教育观认为,教师就是向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因此教师扮演着知识权威的统治者角色,学生则是接受知识的被统治者角色,旧观念上的师生关系是支配和从属的关系。这是有违现代教学观念的,在教师的职业角色中,教师应该与学生处于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而不应该被赋予至高无上的地位,肆意剥夺学生表达思想的自由和权利。教师一味地站在以自我传授为中心的高地上,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并试图在思想上控制学生,使学生被动地接受和服从自己,这样扭曲的职业角色正是教学失范行为的一种典型表现,致使师生之间缺乏真实的、直接的精神交流。

2. 社会责任

判定教师的某种教学行为是否属于失范行为,还可以看这种行为是否与教师的社会责任相违背。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行为中,有可能出现一些不符合社会规范和教育教学规范的行为,比如说一些不负责任的话,在课堂上传播大肆抨击社会的言论,严重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有的教师教唆不听话的孩子退学,以激烈的言语如“你脑子有问题”“智商不行”“太蠢太笨了”来打击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的自信心。他们缺乏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各种不负责任的、不适当的或不良的行为。

3. 教学规律

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否失范,还可以从其是否遵循了正确的教学规律中看出来。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独立思考。此外教师应该主动和学生交朋友,教学相长,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生生相互探讨的过程。而教师教学失范行为则是越俎代庖、灌输式地填鸭,使课堂成为教师表演的舞台,而不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之中。此外,教师为了维护自己的教学权威拒绝与学生探讨未知的难题,不能融洽地与学生相处。

4. 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也是评判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是否失范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方式有很多种,包括教授法、回答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等等,而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选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是一个专业的教师应该拥有的教学素质。教师应该在课堂学习实践中选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这一教育主体如果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教育方式进行积极的整合,促使教学质量上升,使学生学有所成,那么远远不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这也是教师课堂教学失范的一个重要表现,比如单一地靠讲授法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忽视了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之间的重要性。

四、矫正教师教学失范行为的策略

1. 明确规范职业道德言行举止,并进行监督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应该明确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进一步约束教师的行为,使其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活动。比如明确“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的教师职业准则,塑造教师良好的道德品行,通过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标榜,这样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也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学校应该确定相应的考核机制来进行监督,通过一定的考核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帮助教师发现和改善其某些失范行为。

学校还应该适当引进教师的柔性管理,实现教师教学管理的灵活性,尊重教师,使教师获得专业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校园氛围,也有助于教师产生肯定重于否定、身教重于言教的意识。比如在教学规范制度的制定上,应该多听取教师的意见,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

2.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做到公平正义

教师伦理精神是教师人格的脊梁骨,教师只有保持一颗公平公正的正直之心,才能够赢得人们的尊重,赢得学生的尊敬。教师必须加强自我教育,树立起正确的教学观,做到公平正义。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人向上、向善,因此教师不能一味地追求学生的成绩,也不能单纯地纵容学生、不管不问。通过激励、约束和指导教师的专业行为,也能够对学生的道德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正确的教学观、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是教师教学行为规范的前提条件,同时也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学会在一定教育教学情境中,合理正确地运用多种方式继续课堂教学。

3. 建立科学的发展观,遵循教学发展的客观规律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帮助者,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建立科学的发展观,转变传统的权威角色意识,主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学的重点从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向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上。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遵循教学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单一的认知性转向多维的体验性,鼓励课堂互动式的教学模式,积极开拓学生的思维。

此外,按照“遵从—认同—内化”的发展过程,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和保护其自尊心,保护他们的个性化发展,不能因为学生一时的“恶劣”行为而侮辱、忽视学生的个体发展。

4. 完善教师自我控制的反思机制,塑造积极的教师形象

没有良好的自我控制意识和能力,是教师课堂教学失范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和能力的优秀教师,同样应该具备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能够处理好所有的课堂突发情况,不卑不亢、有理有据地进行课堂教学,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师应该学会控制和稳定情绪的变动和态度,塑造出一个积极向上的教师形象。此外,教师的自我反思十分重要,这是对教学行为是否有违教学目标、产生何种影响的一种回归性思考和批判。科学有效的教师教学行为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和科学素养的提高,这样才能减少或避免课堂教学行为失范的现象。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应该注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应该通过自身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学生,为学生树立起一个好的榜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失范行为,直接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尽力矫正自身存在的教学失范行为。

参考文献

[1]王红红.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失范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2]李晓红.大学教师课堂教学失范行为的表现及成因[J].陇东学院学报,2011(1).

[3]徐宇鑫.论教师评价语言与小学生失范行为的关系及其建议[J].金田,2013(9).

[4]肖美艳.我国中小学教师教学行为失范问题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6.

[5]周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失范问题探析[J].辽宁教育,2010(4).

[6]辛学伟.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伦理审思[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分析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

现阶段,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主要是依据教师教学的内容、目标以及现状,并且结合实际应用的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和优化,从而确保教学方案落实到实处上。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的目标主要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主要是依据学生考试的内容进行知识点的删减,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具备完善的历史知识链,同时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不注重知识的深层讲解,从而导致学生历史知识没有深入了解,以此促使初中历史的教学成果并不显著。本文主要是对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进行研究与分析。

一、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创新、灵活的教学方法

目前,在初中有很多的历史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用的方案太过单一,大都选择单方面的灌输形式,这种授课方式与当前的社会发展和科技技术并不相符,促使学生对于初中历史知识产生厌倦,难以提高自身学习的兴趣。这时就需要对初中历史学科进行有效的改革,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展有趣的、有意义的、有发展的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依据传统教学方式的分析,发现学生很少会对背熟的历史知识进行深入的了解,同时学生还缺少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导致初中历史的课堂是枯燥无味的,促使学生对初中历史知识产生厌烦心理。除此之外,学生在复习知识的过程中,主要是采取背诵的方式,缺少自身对于知识的分析和研究,阻碍了历史在学生学习中的发展。

(二)初中历史教学编制不合理

当前,我国初中的历史课本书是由国家教育局统一进行定制的,导致每一位进行排版的作者都会融入一些自己的观点,但是由于各个作者的历史体系不同,导致编排出现混乱,而学生接触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教材书,作者忽略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导致在学习初中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出现差异。在实际编写的过程中,历史书的各个性质很难得到统一,同时学生又很难抓住学习的重点,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点多为零散的部分,不利于提升初中生的历史知识。

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设置恰当的历史教学目标,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前,要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并且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进行有效的教学方案,从而提升教学课堂的质量。例如,在讲解清朝历史时,清朝政府签下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等,教师就可以问学生如果你穿越到那个年代你会怎么做?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营造积极学习的课堂环境。

(二)优化教学方法,使课堂讲授生动有趣

要想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知识,要注重学习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以此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思考以及深入研究的学习能力,促使初中历史课堂可以有效的发展下去。教师可以依据现阶段的高新技术有段,如多媒体、视频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活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改革开放前的历史知识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深的了解到改革过程的艰难,从长征到国共两党共同对外,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些都是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的知识。

(三)系统整合初中历史教材

在实施编写的过程中,所有作者应该进行统一的交流,将历史发展的时间进行整体的规划,从而促使整本历史教科书可以构建一个完善的知识结构图,以此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提出更具特色的建设问题。同时,还要考虑到初中生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和知识接受能力,从而建设更符合学生学习的历史教材。例如,在学习秦始皇当政的历史故事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问: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说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暴君,你同意哪种说法?或者还有你的第三种看法,请说出来。注意说明理由。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关注深层的秦朝历史,而不是表面了解秦始皇的昏庸和无道,从而培养学生深入探讨的学习精神。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时期的历史学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研究和理解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尤其是对于那些喜爱历史的学生而言,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促使我国历史得到更好的发展。历史一方面指的是事件,也可以称为人类事件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还指历史的事实报道,也是当前历史学家所从事的探究和做的记事。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需要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且依据事实和时间进行科学的整合和分析,促使人物与事件有效的结合,从而形成一个完善的历史思维导图。

【参考文献】

[1]李红珍.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D].苏州大学,2010

[2]段利坤.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行为分析方法》教学大纲 篇4

课程名称:《行为分析方法》(1)Methods of Behavior Analysis(1)学分:2总学时:36 开课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

《行为分析方法》(1)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课程通过心理物理法、反应时间、记忆过程研究介绍和心理学实验研究基本概念介绍,使学员了解心理实验,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逻辑。

二、预修课程

《普通心理学》、《心理统计》

三、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

第一章 心理物理法(8课时)

第一节 心理学的科学化动向(0.5课时)

一、实验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二、实验心理学的诞生

三、近年的发展

第二节 什么是心理物理法(0.5课时)

一、心理物理法研究的问题

二、问题的由来

第三节 感觉阈限的测量(0.5课时)

一、阈限

二、韦伯定律

第四节 感觉阈限的测量方法(4课时)

一、最小变化法

二、恒定刺激法

三、平均差误法四、三种测量方法的比较

第五节 心理量表(1课时)

一、顺序量表

二、等距量表

三、比率量表

第六节 信号检测论(1.5课时)

一、信号检测论的由来及对传统心理物理法的发展

二、基本的实验方法

三、有无法

四、评价法

第二章 反应时(3课时)第一节 反应时研究概述(0.5课时)

一、反应时定义

二、研究反应时的意义

三、反应时研究历史

第二节 反应时测量

一、简单反应时

二、复杂反应时

三、辨别反应时

第三节 反应时研究举例第三章 记忆第一节 记忆的早期研究第二节 记忆系统研究

一、记忆的信息加工理论

二、感觉记忆

三、短时记忆

四、长时记忆

第三节元记忆研究

一、什么是元记忆

二、元记忆的内容

三、元记忆的测量方法

第四节内隐记忆

一、实验研究的兴起

二、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方法——间接测量法

三、内隐记忆的证明

四、过程分离程序:包含测验、排除测验

五、社会认知领域的内隐记忆研究

五、广告的内隐记忆研究

第四章 实验设计基础第一节 术语和变量

一、实验中使用的术语 1.主试 2.被试 3.刺激 4.反应 5.变量

二、自变量 1.定义 2.种类

三、因变量

0.5课时)(2课时)(5课时)(0.5时)(3课时)(0.5课时)(1课时)(2课时)(2课时)(1.定义

2.因变量的选择 3.因变量的效度 4.因变量的信度

四、控制变量/额外变量/无关变量

五、操作定义

四、实验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

参见配套实验课程《心理学实验》(1)

五、教材和参考书目

1、《实验心理学》朱滢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版

2、《实验心理学》郭秀艳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3、参考书:《实验心理学》 坎特威茨等著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

六、课外学习要求

配套实验课程实验报告

七、考核方式

课堂表现、课程平台发言计为平时成绩。闭卷考试。

课堂教学行为分析报告 篇5

大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冲突行为的调查与分析

大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冲突行为类型多样,师生冲突的发生有教师行为方面的.原因,也有学生行为方面的原因.大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冲突行为是逐步形成良好师生关系过程中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在高校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师生冲突进行辩证分析,以恰当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引导、调节与控制,并努力使学生达到较高的自我控制水平,促使师生冲突产生正面影响.

作 者:刘玮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新疆教育学院,教育科学分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3刊 名: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ILI NORMAL UNIVERSITY年,卷(期):“”(4)分类号:G642.421关键词:大学课堂教学 师生冲突行为

课堂教学行为分析报告 篇6

教师课堂言语行为直接型和间接型策略分析

早期对教师课堂话语的`研究主要从语言本身的角度来进行的.通过探讨言语行为理论框架下的教师言语行为策略与学生外语习得效率关系.采用一次英语课堂话语交际作为语料,从认知语用角度对教师课堂话语进行分析,了解目前外语教师对课堂言语行为的认知语用策略,从而提出促进课堂成功交际的合理性建议.

作 者:陈彩芳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绍兴,31 刊 名: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 年,卷(期): 27(11)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言语行为   语用策略   直接型策略   间接型策略  

课堂教学行为分析报告 篇7

目前, 信息技术课已被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 部分地区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高考科目。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行, 信息技术教师的受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更新教材观、教学观, 学会科学合理地分析教材,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 优化课堂教学。这已经不仅仅是教育改革的要求, 而且也成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教师专业发展一方面需要专业理论知识的积累和丰富, 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在专业知识运用过程中所形成的实践智慧, 教学实习也就成了必经之路。课堂教学是教学实习的中心环节, 而课堂教学的质量、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都受教学行为直接影响。本文对新手教师在两节信息技术课中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分析, 指出新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并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提出一些改进的意见, 以期进一步提高教育实习的质量。

二、研究对象

Berliner (1988) 把新手型教师分为两个水平:新手水平和高级新手水平。[1]其中新手水平教师是指师范生或刚进入教学领域的教师。本文所选取的两位信息技术实习教师是教育技术专业大四师范生 (以下简称“教师1”和“教师2”) , 属于新手水平的教师, 他们在学校已经较好地学习了基本的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 并且进行了校内模拟实习和所在实习学校 (市区中学) 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见习, 已经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一般步骤和教学情境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教学经验缺乏。同时, 通过交谈笔者得知他们都有坚定的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理想。本文选取的两节信息技术实习课授课内容是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基础》 (必修) 2.2.2搜索技巧一节。

三、研究方法及过程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课堂观察法和课堂教学行为量化分析法。

1. 课堂观察

笔者置身于信息技术实习课堂中, 以旁观者的态度观察课堂中实习教师课堂教学行为, 并进行了课堂观察记录, 根据笔者的观察记录得到如表1所示的结果。

2. 课堂教学行为量化分析

针对信息技术课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 在进行课堂教学行为的量化分析时笔者采用的是弗兰德互动分析系统 (FIAS) 的改进系统———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编码系统 (ITIAS) 。[2]该系统是由华东师范大学顾小清、王炜编制而成, 大致由三部分构成: (1) 描述课堂互动行为的编码系统, 主要是对师生的言语活动的研究, 该编码表 (如表2) 是在FLAS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将课堂教学行为分成18个种类; (2) 观察和记录码, 在指定的时间内, 每隔3秒研究者依照编码表记录最能描述课堂教学行为种类的相应编码, 记在相应的表格中; (3) 根据记录的编码填写矩阵信息记录表并进行数据分析, 包括矩阵分析和曲线分析。

本文选取的两节课时间长度都为43分钟, 为了提高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 在数据处理和曲线图生成过程中, 笔者采用曾国平开发的基于该系统的教学视频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采用3秒的间隔抽样, 对于编码时出现的不确定的课堂教学行为作了如下具体的界定:

(1) 在3秒内出现多个教学行为, 把他们都记录下来。

(2) 学生到教师机上做演示, 记为17, 在学生机上的操作, 记为15。

(3) 教师在学生操作时, 对学生提出的要求, 记为7。

根据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编码系统, 运用视频分析软件对两节实习课进行分析得到分析矩阵图 (如图1和图2) , 课堂行为特性曲线 (如图3和图4) 。

四、研究结果分析

通过对课堂观察表和两位实习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矩阵及课堂行为特性曲线的分析, 笔者有以下发现:

1. 课堂结构

由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在两节课的课堂教学中, 课堂讲解时间所占比例较大, 教师1为42%、教师2为78%。进一步对两节课的教学行为矩阵图进行分析, 教师2的课堂中教师语言比例为80.83%, 学生自主学习比例为1.31%, 教师1的教师语言比例为39.78%、学生自主学习比例为42.33%, 对于这样一节偏重于练习的课, 教师的语言比例过大, 势必造成学生的自主学习比例过低, 两节课的学生语言比例都不足10%, 可见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教师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师生的情感气氛

由表1可以看出两位新手教师对于学生的鼓励表扬次数都很少, 而且两节课都出现了对学生的批评。这也反映在教学行为的分析矩阵中。矩阵中的1-3行和1-3列相交的区域为积极整合区, 如果落在这个区域的记录系数密集, 反应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气氛融洽。矩阵中的8-10行和7-8列相交的区域是缺陷格, 如果落在这个区域里的记录次数密集, 反应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情感交流上有隔阂。从图1和图2计算得知, 落在积极整合区的记录次数占总次数的比例分别为0.34% (教师1) 、1.45% (教师2) , 而缺陷格记录次数占总次数的7.04% (教师1) 、5.58% (教师2) , 可见, 两节课中落在缺陷格的次数都远远大于落在积极整合区次数, 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隔阂。新手教师善用指示和批评来控制课堂纪律, 却不善于运用鼓励和表扬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 教师倾向

直接教学和间接教学的效果与年级是有关的, 早有学者指出, 在中学阶段间接教学比直接教学更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笔者分析的两节课间接教学与直接教学的比例都较低, 保持在10%左右, 这也是没有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图3和图4中, 横坐标代表时间, 纵坐标代表每1分钟内师生语言行为比率, 坐标系中的图像基本可以反映出师生语言行为持续、衔接和变化情况。对以上两图进行分析, 可得两节实习课中教师的语言比率相对于学生的语言比率还是较高, 这与上面的课堂观察也是吻合的。

4. 对突发事件的处理

对行为特性曲线图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两节课中都有一个学生语言比率高峰, 由课堂观察记录得知, 教师1的课堂中出现学生语言比率高峰是因为在第28分钟时由于教师操作教师机不熟练, 造成了教师机故障, 学生一阵骚乱;教师2的课堂中出现学生语言比率高峰是由于在第37分钟时, 学生在教师机操作失误, 引起其他学生的哄乱。这正说明了新手教师在应对课堂突发状况时缺乏对课堂的掌控能力。

5. 教师提问

两节课中教师的提问数量都很多, 可见两位新手教师都重视了提问这种教学方法, 但是, 通过对矩阵的分析发现, 两节课的课堂提问封闭性问题的比率高。根据笔者的记录, 两节课中大多数的提问都是机械性与复述性的封闭性问题, 诸如:“是什么啊?”、“学过没有?”, 而学生的回答也都是被动的应答, 如“是”、“嗯”、“学过”, 这就造成了提问的形式化, 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引发不了学生积极的思考, 有时候还会造成课堂混乱, 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6. 课堂讨论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环境与传统的教学环境不同, 在机房上课会使得课堂管理更加困难, 新手教师往往注重的是课堂纪律, 不敢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所以, 在两节信息技术实习课的课堂观察中我们都没有看到学生讨论。

五、小结

由以上分析可知, 信息技术实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这也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需要重视的地方。只有改进了这些方面的问题, 信息技术新手教师才能在未来的信息技术教育岗位上更快地适应, 以更快的速度缩小与专家教师之间的差距, 促进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4]针对这些不足之处, 笔者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1. 深入分析教材

信息技术新手教师在课前要认真阅读教材, 深入了解教材的内容和前后知识的联系, 理解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安排好讲解和练习时间, 尽量多地给学生练习的机会, 让他们在自主练习中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

2. 注重师生情感交流

新手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要及时地点评和表扬。对于学习水平较好的班级, 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课外的练习, 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

3. 组织“好”问题

新手教师要在课前根据教学环节组织一些有助于学生思考的“好”问题, 教师在提问时尽量避免满堂问和自问自答的情况, 信息技术课堂中课堂提问要注重问题的启发性, 要通过提问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4.“好时机”组织讨论

在组织讨论时, 要把握好讨论的时机, 如当学生有不同见解时、理解出现错误时、感到疑惑时, 为学生确立讨论主题,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过程中, 教师就要深入讨论群体去适时地引导, 保证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任务。讨论结束后, 教师要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适当地给予鼓励, 激励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讨论。

参考文献

[1]孟迎芳.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教学策略的比较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 2002:2-3.

[2]顾小清, 王炜.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分析技术新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 2004, (7) .

[3]施良方, 崔允郭.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课堂违规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篇8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完成教与学的互动,最终使学生实现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实际情况是每一位教师都会在自己的课堂中发现不和谐现象的存在,那就是令人头疼的种种课堂违规行为。作为教师,总是期望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较高的教学效率,希望学生们用最快的速度实现最好的发展,因此必须对学生的课堂违规行为进行预防与纠正。本文从教师、学生以及环境等方面对课堂违规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对教师预防与纠正学生的课堂违规行为产生帮助。

一、教师方面的原因

1.教师的教育观念

有些教师将考试成绩作为教育活动的唯一目标,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的传授而轻技能的形成,在教学上搞题海战术,对学生进行超负荷的灌输,让学习成了无边的苦海。这样,学生们活泼好动的天性被压抑着,就会产生厌倦情绪、逆反行为,甚至产生较为严重的对抗性行为。

在学校中还存在着课堂行为规则的制定仅反映教育者的意愿,没有考虑学生需要的问题。在课堂行为规则的制定与实施上,有的教师往往自作主张地用一系列完美化的行为规范去要求学生,完全不去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这样的行为规范往往会脱离学生实际情况,学生从内心反感不认同。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具有了较强的自我意识与独立意识,面对教师独断专行的权威,违反规则的行为是必然会频繁出现的。

2.教师的管理行为

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是其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许多教师将注意力放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忽视自己在课堂管理方面的锻炼和提高。实际上,学生违规行为的出现与教师在课堂上管理行为的不当有密切的关系,许多教师在学生出现课堂违规行为时一味地严厉训斥与惩罚,教师对学生课堂违规行为的严厉惩罚不仅不能有效减少和纠正课堂违规行为而且还会引发恶性循环。教师这种严加控制的管理方法自然会使得学生将遵循规则看成是外在强加的规矩,是教师给予的外在要求,内心不理解及不认同自然会导致因反抗带来的违规行为。

3.教师的业务水平

库宁(Kounin)的研究表明,一个教师讲授教材的进度不当,或者缺乏从一个活动跳跃的到另一个活动的过渡能力,不能进行交叉活动或讲课时显得无能、迟钝,而且在一段时间只能困在一个问题上,那么学生就很可能置功课于脑后而捣乱起来。有的教师不注重自身教育教学素质的提高,业务水平不高,上课前不认真备课,上课时敷衍了事,态度懒散,频繁出错。有的教师自认为上课对自己而言已经是轻车熟路,墨守陈规,只顾讲解教学内容而不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教学方法呆板,千篇一律,枯燥乏味。有的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缺乏了解,对教学内容把握不全面,造成讲课内容过难,学生听不懂。还有的教师教学技能不高,表达能力较差,授课时语言含混模糊,条理不清,语速不当。以上的各种情形都容易导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威信的降低,使学生产生厌烦、沮丧等不良情绪,产生课堂违规行为。

二、学生方面的原因

1.学生的生理因素

生理方面的障碍是学生产生课堂违规行为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比如学生有视、听、说方面的障碍就会妨碍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在课堂上出现不敏感、不专心、退缩、低沉、甚至烦躁不安、自行其是等行为;发育期的紧张、疲劳、营养不良等也会引起学生在课堂上精神不振、神情恍惚等违规行为;神经发育迟缓或神经功能障碍会造成学生的“多动症”,这种病症容易导致学生的注意力涣散、过度好动、冲动任性,从而在课堂上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出现活动过多、情绪不稳等多种课堂违规行为。

2.学生的心理因素

心理学家狄克斯将大多数的行为目的归纳为以下几条:①寻找归属感;②通过控制自己的生活寻求被重视的感觉;③体验公平;④逃避压力与恐惧情景。

学生同样需要归属感,有一些学生由于自身的智力、能力以及其他原因在学生群体中屡遭挫败,特别是一些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经常遭受教师同学的冷眼与讥讽,这些学生感觉到自己遭受轻视和排斥,就不愿意积极地参与到健康、正常的活动中去,他感觉在这些活动中自己永远是被嘲讽讥笑的对象,他急于证明自己的存在与价值,于是就会转而在一些不正常的活动中表现自己。课堂上有的学生会大声吵闹、恶作剧、随意下位走动、侵犯邻座同学……所有这些行为表现我们都可以理解为他在寻求别人对他的关注,在寻找一种归属感,甚至被人认为是无可救药的捣乱大王也在所不惜。

3.学生的学习方法

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教法,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只关注自己讲授过程的设计,很少涉及到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味地呆读死记,不仅造成学习效率低下,而且极易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笔者通过观察发现许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待学习态度不认真、得过且过,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不能通过有效途径及时解决,造成在以后的学习中由于知识链的断裂而产生新的疑问,久而久之,学生非常容易因为听不懂讲课内容而思想开小差。正如夸美纽斯所说:“假如能用正当的方法,学习对于心理是具有吸引力的”,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高效、愉快地进行学习,才能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悦,有效地避免和减少课堂违规行为。

三、环境方面的原因

心理学家勒温(Lewin)曾经用这样一句话来表明人的行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行为是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函数”,这句话揭示了人的行为与周围环境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学生课堂违规行为的产生,除了教师和学生方面的原因之外,还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1.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时代,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通过多种多样的传播媒介进行传播,学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其中有许多如暴力、色情、凶杀以及享乐主义、颓废主义、道德败坏等内容。这些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内心世界,为其提供了模仿和尝试的范式并激发其追逐的激情,甚至推延到课堂上,诱发课堂违规行为,成为课堂违规行为的强有力的环境性诱因。近几年来很多学生沉迷于各种网络游戏,在虚幻的游戏世界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精神颓废,不思进取,长时间地沉迷于网络游戏中使得这些学生没有足够的精力进行学习活动,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注意力不集中,此外,这些学生受网络游戏中暴力打斗、消极颓废内容的影响,也非常容易出现侵犯同学等攻击性行为。

2.学校环境的影响

课堂的内、外部环境会对学生的课堂行为产生明显的影响,如果课堂周围环境优美、安静,教室布置干净、整洁,课堂座位安排合理,课堂气氛民主融洽,学生就有可能产生一种愉悦的感受和积极的情绪,从而能将注意力保持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减少课堂违规行为的产生。

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日常交往中,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个人活动的空间,人与人之间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当人口密度过大,个人活动空间遭到别人侵占时,人的行为就会随之发生变化。班级学生人数少,学生有较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有问题时也较易获得教师的帮助,因此产生无所事事的情形较少,教师也较容易了解和及时掌握学生。反之,班级学生人数太多,会增加学生的不满意及侵略行为,导致注意力降低。

3.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塑造人们灵魂的第一个环节,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发生最早而且持续影响的时间较长,家庭的不良影响和教育是儿童产生各种违规行为的重要原因,有些违规行为本身就是家庭不良行为的延伸或变式。父母离异对儿童的情绪、认知发展、学业成绩、品德形成、心理健康等都带来不利影响,父母不和或经常吵架的不安定家庭环境所充满的紧张或冷漠的氛围也深深地刺激儿童的心灵,诱发诸多问题行为。有研究表明,父母不和、经常打闹的家庭的孩子,在课堂上经常会表现出孤僻退缩、烦躁不安,甚至挑衅滋事。此外,受到当今社会激烈竞争态势的影响,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极易陷入以家庭和个人发展为中心的功利主义,家长往往忽视孩子的全面发展而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使得学生处于压力过大的状态,从学习中感受不到任何乐趣,这种不正确的教育期望和错误的教育方式都是学生产生课堂违规行为的原因。

教师在对学生的课堂违规行为进行管理时,不能武断盲目地急于“开药方”、“动手术”,寻找出学生产生课堂违规行为的真正原因是基础,只有找准“病因”,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 马卡连柯.普通学校的苏维埃教育问题-论共产主义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54.

[2] 陈安福.课堂纪律教育管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279.

[3] Raymond M.Nakamura著.健康课堂管理.王建平译.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2.197.

课堂教学行为分析报告 篇9

域的格

院系:财经学院工商管理系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姓名: 学号

一胡忠谢晓君夫妇简介:

两人均为四川藏区福利学校志愿者,教师。在去藏区支教前,胡忠、谢晓君夫妇都是成都中学的老师。2000年,胡忠在晚报上看了一篇关于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动了支教的年头。他带着妻子到当地考察后,两人为当地的艰苦状况震惊。胡忠下定了决心,妻子支持他的决定。这时候,他们的女儿刚刚出生不久。孤儿学校处在海拔3800米的康定县塔公乡,是一所福利性质的民办公助寄宿制学校。这里是甘孜州13个县的汉、藏、彝、羌四个民族143名孤儿的校园,也是他们完全意义上的家。胡忠以志愿者身份来到塔公乡,300多元生活补助是他每月的报酬。谢晓君在音乐学院弹得一手好钢琴,可学校最需要的却不是音乐老师,而是生物老师、数学老师、图书管理员和生活老师,三年时间里,谢晓君尝试了四种角色位置,顶替离开了的志愿者和支教老师。

2006年,8月,一座位置更偏远、条件更艰苦的学校“木雅祖庆”创办了,他的妻子谢晓君带着年幼的女儿追随而来,她主动前往当起了藏族娃娃们的老师、家长甚至是保姆。2011年2月,她甚至把工作关系转到康定县,并表示"一辈子呆在这儿。支教初期,学校环境不好,几间板房和帐篷就是他们的教室和宿舍。“板房漏风,有时候早上起来,一半的被子上都是雪。”谢晓君说,当时条件艰苦,老师的流动性很大,木雅祖庆学校6年级一班,10个学期换了11位数学老师。谢晓君说已经数不清自己送走了多少位老师。谢晓君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钢琴系,但如今,她的双手被高原干冷天气侵蚀后变得有些粗糙,这双手捡过柴烧过水,为孩子们洗过衣服,拥抱过孤儿,擦去过孩子脸上的泪水,却很少弹钢琴。“学校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没时间弹琴。”对于西康福利学校在校的143名孤儿来说,学校就是他们的家。他们,为雪域高原上的孤儿们撑起一个温暖的家。12年来,他们也曾犹豫,但却不曾后悔。

2007年,报社以《成都女教师,扎根雪域的格桑花》为题报道了胡忠夫妇的事迹,引起强烈反响。之后胡忠谢晓君夫妇当选“2011感动中国人物”。

二组织行为学理论分析

(一)、人物个性特征分析

1个性:从胡忠夫妇的实际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坚强,不畏艰苦,有着坚强的信念的个性特点。个性是个体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适应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它主要是在后天生活过程中形成。我们可以看出胡忠夫妇之前的工作也是担任教师,当胡忠在晚报上看了一篇关于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动了支教的年头。他带着妻子到当地考察后,两人为当地的艰苦状况震惊。胡忠下定了决心,妻子支持他的决定。自己的教师经验,加上当地的艰苦状况,孩子们对学习的渴望,更加坚定了他们留下来的信念,也给了他们战胜艰苦环境的毅力。

2价值观:从他们的感人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具有高尚的价值观。从他们身上体现的关于价值观的具体特点,如负责(可靠的)、勇敢(坚持自己的信仰)、顺从(有责任感、尊重的)等可见属于罗克奇价值观的工具价值观类型。一个人认为最有意义,最重要的就是最有价值的。在胡忠夫妇看来,授予贫困地区孩子们一些知识,就是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

3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态度影响着人对挫折的适应能力,正是因为胡忠夫妇具有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恶劣的环境,面对匮乏的物资,面对有限的教学环境,积极向上的态度支撑着他们,让他们坚持着,坚持着。。。

4能力:谢晓君在音乐学院弹得一手好钢琴,可学校最需要的却不是音乐老师,而是生物老师、数学老师、图书管理员和生活老师。因此,她不得不通过学习来增强自己的相关知识,以便能够更好的教导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只是专业能力增强就可以了,也需要增强心理承受能力。面对幼小的女儿,内心满是愧疚,面对亲人的不理解,内心满是无奈。但是,也只能默默承受。没有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无法坚持下来的。

(二)、人物心理活动分析

1知觉与决策: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充当着多种角色,如家庭中的、性别的、职业的、群体中的角色等等。每个角色都有相应的身份、位置、责任和任务,按照角色所表现的行为,称之为——角色行为。胡忠夫妇既是130多名学生的老师,又是他们女儿的父母,还是他们父母的子女。可这些角色之间,充满着矛盾。当爱都给了那些可怜的孩子时,他们的女儿就失去了一部分的爱。他们坚持扮演好教师的角色,坚持教师育人的职责。

(三)压力分析

对于胡忠夫妇而言,压力是相当大的。一是来自家庭的压力,他们的女儿现在和他们在一起,可是不能给孩子很好的照顾。而且,胡忠十二年内,仅仅回家三次,家中年老的父母是何等的期盼着儿子啊。二是工作上的压力,当时条件艰苦,老师的流动性很大,木雅祖庆学校6年级一班,10个学期换了11位数学老师。谢晓君说已经数不清自己送走了多少位老师。而他们要同时担任几门学科的教学,费时费力,压力巨大。三是来自社会上的压力,对于康定县塔公乡的家长们来说,胡忠夫妇是孩子们的希望,是上天赐给他们的神。家长的期望,让胡忠夫妇更加的感受到责任的重大性。

三启示

上一篇:作文给予是快乐的下一篇:企业家精神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