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高职学生的调查浅析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023-02-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0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属高等教育,但不等同于普通的高等教育,普通院校的高等教育以掌握某一学科专业知识为目标,培养的是该学科理论型、学术型的高级人才[1]。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它以培养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己任,其鲜明的职业性是区别与其他类型高等教育的显著标志,并成为高职教育的特色来源[2]。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主要是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和职业高中毕业生,其中普通高中毕业生通过高考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所占比例较大[3]。在每年参加高考的学生中,报考高职院校的比例都较低。在入读高职院校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考分不够的无奈,因为达不到本科录取线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少部分学生,其高考考分达到了本科录取线,但由于未被录取才落到了高职院校,这类学生在心理上难免有挫败感,入读高职院校并非心甘情愿;此外,某些学生的志愿完全是由父母包办填写的,他们根本没有这方面的志愿或意愿。这些因素使得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在生源质量上存在很大差距,使得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和教学质量控制等方面难度加大。

为了对高职学生进行更科学合理的管理和更高质量教学,需要对他们的心理、认知、对专业的兴趣、对大学的理解以及对学习的态度等多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及时发现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更具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或解决办法。基于对我校建筑技术与工程造价两个专业约420名大一学生的调查结果,分析提炼出当前高职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1 存在问题

1.1 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

根据调查结果,有约1/6的学生表示在填报志愿前对目前所学专业完全不了解,或由家人、亲戚推荐填报,或为了未来较好的就业前景填报,或胡乱填报。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有少部分学生表示对该专业完全不感兴趣,有少部分表示虽然对专业不够满意,但既来之,则安之,还是会努力学好。仅有少数学生表示对当前专业非常感兴趣。这说明高考后学生报专业还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本来应以兴趣作为选择的依据,而现实却相去甚远。当前通常是在报考时方才下发“招生之友”等资料,此时学生方能全面了解高校和专业,很多专业会是第一次接触,农村学生对这类知识更是欠缺。

1.2 部分教师教学不过关

约1/5的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不甚满意,他们希望大学教师知识渊博、幽默风趣、和蔼可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有较高造诣;在教学方法上应当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在教学内容上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课与实训课紧密结合,第一时间消化和吸收所学知识。调查结果反映出高职院校中部分教师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教学方法还有待改进以及教学形式需要多样化。在高职教学中,有些老师照本宣科,空洞无味,学生自然没有兴趣听;有些老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不与实际结合,学生学了也不知道有何作用;有些老师采用划重点、讲重点、考重点的教学办法,这种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会助长学生厌学的学风;还有个别老师责任心不强,缺乏热情,仅仅是“应付工作”,学生自然也失去了学习的热情。

1.3 部分课程安排不合理

在调查中有25人表示大学的课太多,而专业知识陌生苦涩,每节课要学的内容又太多,听不懂,难以消化,感觉在课程压力下觉得疲倦,渐渐失去信心。这反映出高职课程的安排还不够合理,内容太多或理论课与实训课比例失调。

1.4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待加强

40人希望在学知识的同时能够培养独立自强、自信乐观的性格和交流沟通、人际交往等综合能力,并培养气质、道德和修养等,以及学会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使内心变得强大。

1.5 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调查的学生中至少有30人表示大学生活没有目标、迷茫空虚、没有成就感,希望能多交朋友或者谈恋爱。还有少数学生很不自信,因为上的是高职,自觉“低人一等”,有自卑感。

2 解决对策

2.1 指导高中生根据兴趣选报专业

选择感兴趣的专业对顺利展开大学学习甚至未来就业至关重要。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动力最主要是来自于他们内心的意愿。学生对所在学校的意愿或内心趋向,往往会严重影响他们入校后学习动能的水平,进而制约学校教学的效率。动机是推动人们活动的直接原因。人类的各种行为都是在动机的作用下,向着某一目标努力的,兴趣也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者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表现为从事该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学生求学动机和学习兴趣不强甚至缺失,无疑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进行,从而给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提升蒙上阴影[4]。对此,应该对高中毕业生多进行选专业方面的培训,可以采取提前1年甚至更长时间向高中毕业生介绍大学各个专业,让他们有时间早作思考或者早作尝试。高中应该配备专业人员,负责指导高中毕业生选专业或为他们提供咨询。

2.2 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锻炼

高职院校施教对象差异太大(学生学习目的、态度和学习能力差异较大)、学校和教师难以施教[5]等客观问题毫无疑问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在理论上要保持学习,与时俱进,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达到这一要求,除了教师本身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外,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锻炼,如定期组织老师进行实习、培训等,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深造机会。

2.3 科学安排课程内容

对于学生反映的每节课内容太多、难以接受的问题,可以从两方面解决:一是不论系部制定学生培养方案还是教师在制定授课计划时,均应该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和消化能力,超负荷只能适得其反;二是帮助学生尽快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

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理论课和实训课应以合适的比例配合,实训教学是职业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它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点教学内容,通过实践训练的学生才能掌握良好的专业技能,才能满足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6]。

学生从高中进入高职院校,意味着学生从基础教育系统进入了高职教育系统。基础教育重知识本位,而高职教育重能力本位。虽然基础教育提出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理念,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评价等方面依然受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基础教育存在着知识本位的倾向,缺乏对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实践证明,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考核必然导致能力教育的缺失。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岗位调适能力显得尤为重要[3]。因此,需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帮助他们尽快完成角色转变。

2.4 据高职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较之本科生,高职学生总体上基础较差、自制力较差、自学能力偏弱,但多数高职学生上进心也很强,希望在学校学到真本领、希望将来在社会上能够有好的生存和发展,忧患意识比本科生更为强烈。因此,在教育上应多鼓励,培养他们的信心,多观察他们的兴趣特长,因材施教,表现突出的应给予足够肯定,鼓励学生发挥专长。现代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仅仅依靠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它还要有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人生观、必要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其他社会生活能力。高等职业教育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最关键的是要尊重人,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经过学习,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能在未来与人和谐相处的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博得社会认同[7]。

2.5 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并进行正确引导

当前高职教育缺乏吸引力,集中体现在生源不足、社会认可度不高、校企合作难以有效开展等方面。政策歧视和高职院校自身社会服务能力不强是造成高职教育缺乏吸引力的主要原因[8]。因此,部分高职院校学生会觉得高职低人一等,缺乏信心,针对这个问题,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大学,大学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能学到知识和技术才是关键。

其次,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大学生活、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克服孤独感、培养自信心。最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持积极健康的态度恋爱交友。

3 结束语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是新生事物,人才培养实践在我国时间不长,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相信通过所有高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高职教育一定会越办越好,不断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摘要:为了对高职学生进行更科学合理的管理和更高质量教学, 对某院校大一学生的心理、认知、对专业的兴趣、对大学的理解以及对学习的态度等多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的高职教育存在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部分教师教学水平不过关、课程安排不够合理、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分别提出了对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业选择,教师培养,课程安排,心理指导

参考文献

[1] 李俊,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探析[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9 (3) :43-46.

[2] 叶华光, 从隐性知识的视角审视我国高职教育的另类特色[J].教育与职业, 2010, (24) :8-10.

[3] 卢锋, 从认知到情境: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0 (1) :28-31.

[4] 徐金寿, 赵凌, 高职教育发展的窘境与出路[J].教育探索, 2011 (8) :5-8.

[5] 陈养锋, 高职教学的困惑与发展思路[J].价值工程, 2011, 30 (28) :231-232.

[6] 胡拥军, 高职教育实训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成人教育, 2011 (10) :81-82.

[7] 杨东铭, 当代高职教育若干倾向性问题之反思[J].教育与职业, 2010 (14) :16-18.

[8] 王旭善, 王作兴, 对增强高职教育吸引力的思考[J].江苏高教, 2011, 1:134-136.

上一篇:浅谈分流制排水系统雨污混流的形成原因及解决措施下一篇:浅谈电子商务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