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历史缘由及发展对策研究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势态较好,国家统计局科学研究所的测算数据显示,若以2014年为100,2015年-2018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分别是123.5、156.7、210.1、270.3,与上年相比,其增幅分别为23.5%、26.9%、34.1%和28.7%,意味着在最近五年当中,中国经济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且增长速度相对较快。经济水平的增长促使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然而,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化现象依然存在,不同区域间的贫富差距日渐加剧,对区域市场结构升级也会产生不利影响[1]。鉴于此,深入探究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原因所在,以此更好的探索有效提升社会经济全面且均衡增长的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演变

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内,但在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各区域间也逐渐呈现出经济增长存在差异的问题,基于此,国家有关部门已出台相应措施,力图促使区域经济发展更为均衡,但结合目前情况来看,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第一,各区域间的经济增长处于不同状态,结合区域内的生产力情况、发展能力以及基础设施条件,东部地区的经济综合实力要比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更占优势。区域生产总值可以较好地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在全国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分别达到58%、27%和15%。不仅如此,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格局总体呈现“东部缓中趋稳、中部稳中有进、西部稳中有忧”的态势。

第二,结合国内区域政策演变情况,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差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而发生着较大变化,为了更好地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的稳定,缩小区域经济之间的差异,国家针对经济发展所指定的政策也处于不断调整与变化过程中,在1978-1990年期间,经济性政策侧重于沿海地区优先发展,此阶段以效率为中心,1990-1999年期间,此阶段的区域经济增长注重效率兼顾公平,而从1999年发展至今,区域经济增长则注重以公平为中心。现阶段,我国实行宏观经济调控过程中,对缩小区域经济增长差异非常重视,希望从公平的角度促进全国范围内各区域经济的全面提升。

第三,通过分析我国不同区域的人口结构不难发现,人口数量的分布有其自身特点,在东部地区,其数量相对要比其他两个地区要高,且目前依旧以高速增长的态势而发展。但由于东部地区的经济水平要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即便是东部人口数量要多,但人均GDP增长情况依然处于更高水平。尽管,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中西部实施了各项扶持政策,但在多元化因素影响下,不同区域间的人均GDP增长情况也依然存在差异。

二、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历史缘由

(一)资本因素

资本因素主要包含人力、物力以土地等方面。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之所以出现差异,大多与物质投入情况有着密切关系。当区域内物质资本的投入相对匮乏时,该区域则缺乏必要的资本要素支撑,对区域内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之后发现,若区域内未给予足够的物质资本投入,其经济发展水平也将受到影响,同样可能影响经济增长速度。这也就意味着,不同区域的资本总量保持在较高水平时,区域经济增长情况较好。结合我国不同区域的具体发展历程,东部地区由于资本投入具有明显优势,且在改革开放多年时间内,中西部地区有自然环境、多维度资源利用等原因,其经济增长情况对比东部地区而言,自然更为逊色[2]。

(二)劳动因素

劳动因素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经济水平的有序提升提供了必要保障。具体而言,劳动因素也可以称之为人力资源,若要使劳动因素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发挥更大作用,不仅需要注重其数量的提升,同时还要充分关注劳动因素的质量。结合国际形势来看,我国人力资源优势主要体现于数量方面,但仅仅依靠数量是无法确保人力资源投入于经济建设之后,可以长期为经济水平提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区域经济的增长更需要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提升人力资源的质量确保其优化配置至关重要。为提升人力资源质量,使其更好的为区域经济贡献更多力量,通常会通过教育来提升人力资源质量。我国通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促使整体教育水平获得较大进步。据调查,2018年中国大学生粗入学率①为48.1%,于2017年相比增长5.4%。从国内不同区域的人力资源质量来看,目前,国内西部地区由于本身教育条件相对滞后,同时本土人才以及外地人才的引进都很难留住。虽然进入21世纪以后,国家对西部地区的开发重视程度日渐提升,且给予更多政策性资金支持,但由于缺乏高素质人才,导致经济增长效果并不明显。

(三)技术因素

依托于高新技术的发展,区域经济增长能够取得较大成效,且该区域的整体发展能够与时代变化趋势相适应,真正实现与时俱进,若某一区域的技术资源相对较弱,其经济增长则会与技术资源更丰富的地区形成差异。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技术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技人员的力量。东部地区的科技人员相对较为丰富,且由于沿海发达城市在经济水平条件方面相对较高,科技人员会更乐于选择在东部地区发展,而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中西部地区,通常不会成为高新科技人员的首选地区。技术人才的匮乏,对该区域内的技术创新及研发造成不利影响,由此造成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差异[3]。二是全社会领域的研发费用,具体包含土地建设、劳动力以及仪器购买费用。当区域内对此投入的资金越多时,可以有效促进区域经济活跃指数的提升,为区域经济需求更大增长空间。三是专利授权和数量。显然,区域具备较高的经济和科学技术条件,对各类产品的研发及创新有着较大助益,且能获得国家认定的专利。从当前形势来看,东部地区的技术创新及技术研发实力要明显高于西部地区,由此对不同区域经济增长带来一定影响。

三、缩小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发展对策

(一)提升经济政策的针对性

长期以来,我国为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减小经济增长差异,已颁布了各项经济政策,以此扶持区域经济增长。但若要提升其实效性,应更为注重经济政策的针对性。第一,以提升适应性及灵活性为目的而设定有关政策。宏观调控是国建调控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宏观经济政策,有关部门需要充分关注当前市场环境变化及时代发展趋势,确保宏观调控处于较高水平,对于不适于当前经济形势变化的政策,应及时予以修改或调整。第二,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针对不同区域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加大的非公有制经济的扶持力度,并引导区域内企业进行产业集聚,通过构建规模性强、产业集聚度高、特色化产业园,提升区域经济增长空间,进而推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二)加大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

区域内的市场改革离不开当地各类资本投入,通过促进资本流动,能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缩小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在物质资本投入方面,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在实行资金支持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资本引入方式,例如,推行税收优惠政策、贴息贷款、投资津贴等,通过多元化物质资本支持方式促使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投资收益率与资本流动性得以提升。同时,政府还可以结合社会力量参与到区域经济建设当中来,尤其对于欠发达地区,通过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投资,例如,行业内拥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企业,民间资本等都可以参与其中。在人力资本投入方面,进一步加强区域内教育及培训的投资力度,促使区域教育水平及科技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培养更多市场环境变化及时代需求的人才。现阶段,我国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投入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应全面重视该区域内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优化配置,破除区域间的人才壁垒,并未人才流动设立专门的仲裁机构,确保其合法权利得到有效维护。

(三)促进科研技术效率提升

若要缩小区域经济增长差异,需要提升科研技术效率,具体可以通过对科研资本及科研人才加大投入,以技术创新、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以及企业自身发展能力等优势,使区域经济得到更大发展。我国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其增长速度也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需要在生产要素投入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企业自身发展实力等方式实现技术效率的提升,确保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稳中保质;而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也需要在已有生产要素的基础上,对生产方式、管理方式或优化产业结构等方式提升区域内生产效率,以此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实力的优势,最终提升科研技术效率的提升,进而有效缩小区域济经济增长的差异。

摘要:在总体经济增长趋势大好的形势下,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增长逐渐存在差异,且差异日渐依然处于逐渐扩大的状态,长此以往,不益于我国整体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基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现状,探究其形成差异的历史缘由,通过提升经济政策的针对性、加大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促进科研技术效率以及深化市场改革,以此缩小区域经济差异。

关键词: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晶晶,苗长虹.长江经济带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J].地理学报,2017,72(02):197-212.

[2] 邵源春,陆峻波,罗晓云.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的多尺度分析[J].金融经济,2018(22):45-46.

[3] 许陆军.关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及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J].纳税,2019,13(20):222.

上一篇:化工工艺设计中的安全问题及控制下一篇:实践“三个一”工作法,促进基层党建工作规范化——交通运输行业党建工作机制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