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创新发展之路

2022-06-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企业的创新发展之路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发展之路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推动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在近几年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中不难发现,许多企业依然停留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这对于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带来了较大阻力,同时也不利于企业本身在竞争者中立足。所以为了改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跟上企业与时俱进的步伐,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发展的策略。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发展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来说是有很大帮助的,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主要负责人员的引进、培训、评价等工作,在管理制度、管理模式的创新推动下,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的经营效率,是加强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最好途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及激励措施等不断创新改善,对于人力资源部门和整个企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其次,随着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技能、信息网络等的变革也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发展体现了企业对于人力资源部门的重视,这有利于企业留住核心人才,实现了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发展策略

健全一套“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人不仅是企业资源管理的主要对象,而且也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源。在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中,其核心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新世纪的资源管理就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而要在企业管理中真正实现“以人为本”,首先也就需要企业加强对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重视,从员工实际出发,构建出一套“尊重人、关心人和理解人”的和谐氛围。同时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以人文本”的文化理念,从而全面促进员工素质的提升,更好地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除此之外,企业还要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民主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提升企业管理中的员工参与性;加强员工企业责任感与归属感意识的培养,同时为人才提供充足的个人才华施展的机会和平台,将员工个人职业发展与企业的整体发展紧密的联系到一起,促使其能够与企业一道共同发展。

加强人才管理理念与技术的创新

首先,作为企业高层领导,要端正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意义的认识,并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一项切实关系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来执行;坚持以人为本,确保“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展理念的有效落实,从而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

其次,要逐步树立一种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加强用人机制的创新,实现用人环境的不断优化。針对企业当前所面临的“底层人才过剩、高层人才匮乏”的现状,企业在后期的管理实践中要特别注重高层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并将其上升至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执行;同时结合企业自身的产业发展需求来完成相应人力资源开发规划的制定,并将其设定为一项对各部门和各管理者业绩评定的一项重要指标,以此全面保证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

再次,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技术与能力方面的创新,在这一层面的内容主要涵盖了资源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其中人资管理的网络化,具体所指的就是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来针对人力资源实施的管理行为,该管理形式的实施能够更好地达成一种对企业全体员工的统一化管理,而且也有利于强化员工之间以及管理领导与员工之间的相互交流,进而也为企业对员工所进行培训与业绩考核等工作的合理化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和数字化,主要就是在网络化管理的基础上,再通过企业投入一定的资金,从而促使网络管理自动化的实现。由此,通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实现,也为企业员工个人信息的快速查询提供了便利,进而也有效地推动了企业人资管理水平的提升。

我国人口众多,人力资源不曾缺乏,真正缺乏的是“人才资源”,由此如伺将规模庞大的“人力资源”有效地转化为“人才资源”也就成为了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一项迫切课题。试想,如果一家企业拥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但企业自身却不懂得如何去进行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进而人力资源也就不能很好地转化为人才资源,由此也导致企业毫不具备任何竞争优势可言。在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人才的重要性尤为凸显。谁能开发人才并能够用好人才,谁才是最后的赢家。因此,对于企业而言,也只有真正实现了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管理,企业的发展也才能成为可能,失去人才的保障。企业最终只能被社会无情的淘汰。

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第一,采用柔性化的激励机制。现阶段许多企业重视企业自身利益,而对员工的管理过于严格,员工长期处于这种没有奖励只有惩罚的管理机制下,会造成逆反心理,打消劳动积极性。所以采用完善的激励机制对于吸引和留住人才是常关键的,对于核心人才要采取特殊奖励和资助,在居住、工作环境和薪资上提供更加合理优厚的待遇,为企业留住关键人才。另外还要注意处理外来与内部员工的关系,物质和精神鼓励之间的完美结合,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实施个性化管理创新,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员工数量较多,所采用的管理制度不能顾及到每一个工作人员,但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需要针对不同员工来进行评价区分核心技术人员、关键人才及一般员工,采取个性化管理,有层次的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细致化,使企业人才保持平衡,确保企业有足够的动力健康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面临着一种越来越复杂的局面。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加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改革与创新也逐渐的演变成为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一项必由之路。新时期企业之间激烈的竞争,其实质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因此,对于企业而言,也只有真正做好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发展,才能更好的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也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相统一,进而帮助企业收获一种更加稳定和持续的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湖北荆门石油分公司)

作者:吴军

第2篇:浅谈企业财务共享中心发展与创新之路

[摘 要] 伴随着企业集团化的发展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革新,企业财务共享中心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文章在阐述财务共享中心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下,从总体情况、布局与业务流程、员工构成与管理、运营与绩效管理四个方面对其当前发展状况做了归纳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技术变革、管理思维变革和业务模式创新三个方面对未来我国财务共享中心的发展与创新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财务共享中心;发展现状;创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1. 019

[

1 建立财务共享中心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1.1 企业经营管理存在问题的客观要求

企业规模化、集团化后往往会遇到经营管理中的诸多问题,为了寻求突破企业集团不得不进行财务转型,而财务共享中心正是重要途径之一。一是集团化后分支机构增多,管理成本日趋增高的客观要求。在原有管理模式下相应配套的职能机构、管理人员必然会相应增多,其后果就是管理机构规模趋于庞大、管理成本不断增高。二是会计信息透明程度降低和总部控制能力减弱的客观要求。集团内各会计主体往往由于核算标准不尽相同而使得各主体之间财务数据的可比性受到影响,各会计主体由于处理速度的不同、数据较为分散、层层审批报告总部的流程较长,最终总部的管理和监督效率大打折扣。三是经营管理灵活程度降低的客观要求。集团化后各岗位员工往往是按照“标准”来被动化处理各自职责内的工作,其主动性难以有效发挥;集团管理职能复杂化后管理层要花费大量时间来处理诸多辅助职能工作,从而只有部分精力甚至无暇顾及企业的战略职能,最终企业集团战略愿景难以实现。

1.2 财务共享中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财务核算集中后实现财务处理标准化、流程化、规模化,大大提高了处理效率,并且实现了规模效益,降低了管理成本。比如永辉超市实施财务共享前和现在分别有200多和近400家门店,实施财务共享后和现在其财务人员分别为近500和430余人,实现了成本和效率双丰收。二是业务流、员工流、信息流实现集中化,从而有利于优化业务流程和实现流程再造,有利于专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专业技能的提高,有利于財务数据及时快速有效的处理和利用。三是便于总部监督与管理、分析与决策。各分支机构的财务信息统一审核,从而保证相关预算和支出在过程中得到监督和管理,总部得以及时分析和决策。四是有利于实施和完善企业战略规划,一方面财务共享中心使得管理层从繁重的辅助职能中脱离出来,从而集中精力投入到企业战略规划之中,为实现企业长远发展而努力;另一方面当企业新的分支机构建立之时,财务共享中心能够及时为其提供系统有效的职能服务。

2 我国财务共享中心发展现状

十多年来,伴随着企业电算化革新、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我国财务共享已经从概念期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本文基于我国转型背景,查阅安永2015年对中国53家企业、19个行业的财务共享中心的调查数据以及其他资料的搜集,从四个方面对我国财务共享中心发展现状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2.1 总体发展情况

近五年来财务共享中心得到快速发展,近44%的企业集团是自行建立的。第一,从服务子、分公司数量来看,83%为30家以上提供服务,可见大型规模企业比较倾向于建立共享中心。第二,从建立目的与实现价值来看,大部分企业是为了实现业务流程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加强集团的管控能力,从而实现规范管理、加强控制力、优化流程的首要价值,进而实现落实财务政策、节约财务成本等其他层次的价值。第三,从取得成功的因素来看,管理层的大力支持居首要地位,同时还需要标准的流程、科学的系统以及清晰的责任的辅助。第四,从面临的挑战来看,如何建立有效、科学的信息系统是企业面临的普遍挑战,而人员招聘则挑战最低。

2.2 中心布局与业务流程

首先,从选址来看,约有64%的财务共享中心所在地与总部地址一致,可见我国财务共享中心主要是附属于总部,依靠总部的资源和支持来实现中心的有效運作。其次,从布局来看,约有56%属于单一中心模式,部分企业还按照区域、流程或辅助设置多个中心,从而起到互为补充的作用。最后,从业务流程看,在纳入流程的18项业务中,费用报销、往来款项、总账、资金结算和财务报告是应用最广泛和最容易实现的业务流程。

2.3 员工构成与管理

首先,员工数量出现分化:60人以下的占50%,而200人以上的占到19%;员工学历本科学历占到了75%,说明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本科生成为用人首选。其次,从员工招聘和培训看,总部负责的占50%,中心自己负责或专设人事部门负责的占41%;同时,94%的财务共享中心未与高校建立招聘或其他合作关系。最后,从员工激励来看,主要集中在岗位晋升、国内轮岗和荣誉称号评选等方面;从员工考核来看,主要是围绕工作效率、业务质量和客户满意程度等方面。

2.4 运营与绩效管理

首先,评价财务共享中心与员工考核相呼应,主要围绕业务效率、客户满意程度以及业务质量展开。其次,从绩效考核看,66%企业每月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及时改进、自我修正,并且有30%建立了客户服务部门,从而不断优化服务、提高质量。最后,大部分财务共享中心认为其是成本中心和服务部门,66%的共享中心由总部负责成本,同时61%的共享中心并未对外进行服务输出,但正在向商业化方向转变。

3 我国财务共享中心发展与创新展望

3.1 加快技术革新,顺应时代变化

第一,依托大数据、云计算,提高企业财务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企业集团化后,其财务数据规模会愈加庞大、结构会变得愈加复杂。因此处理效率以及信息安全等问题是大数据时代企业面临的挑战。但是企业应积极利用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以实现技术革新,进而实现自身价值的突破和数据处理分析及应用能力的提高。第二,变革财务共享中心信息系统,广泛提高企业运营效率。财务共享中心应重点加强传统费用控制系统向支付管理、作业共享、质量管理、绩效管理的多维功能发展;着重有效保证影像系统实现会计档案电子化以提高审批效率、强化风险管控、提高员工作业效率、降低实物管理风险;通过银企互联实现资金管理交易的平台化,进而实现资金划拨自动化、相关凭证自动化、对账自动化、项目划分自动化等功能,有效把控资金支付风险。

3.2 加快思维变革,创新管理理念

伴随财务共享和财务转型的到来,传统财务管理思维很难应对未来发展的考验,因此从管理模式、思维模式上要加以改变,实现财务共享中心的转型升级。第一,创新科学管理,改变固有的成本效率思维。不应过度追求提升效率和质量,应该重视员工主观能动性的提升,把对员工的人文关怀、职业发展激励与企业的价值目标、质量效率相互结合,从而能够使员工迸发活力,实现企业绩效的提高。第二,刚柔并济,实现财务共享中心的灵活性。企业财务服务面临的需求日渐多样化,因此过度强调专业化分工、单一作业标准、高效率的刚性管理可能会过犹不及,刚柔并济可以实现员工一人多能、质量控制由事后转为事前和事中控制,提升企业应对不确定性挑战的能力。

3.3 由成本中心向利润中心发展

目前我国财务共享中心很少有采用内部和外部经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运营的,这导致的现实问题就是其成本基本上是由集团总部承担。因此如何使其成为企业集团的利润创造中心也是财务共享中心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首先,企业集团需要完善财务共享中心的运营机制,在积累运营经验的同时完善成本核算系统,完善财务服务计价、协议等流程,从而形成工作高效、同业低成本的核心实力。其次,如果要走向市场,员工的业务能力以及管理人员的能力将面临更高的要求,要提高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还需要营销能力和客户维系能力。最后,由于独立建立财务共享中心需要较高的投入,没有达到一定规模化的企业如果勉强运营和维持将很可能面临成本无法弥补甚至亏损的风险。因此,这对于业务成熟的企业集团财务共享中心而言是重要的盈利机会,通过进行财务服务共享可以实现双赢的局面。

主要参考文献

[1]费春勇,顾治国.财务共享中心IT系统解决方案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4(18):31-33.

[2]张瑞君,陈虎,张永冀.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的流程再造关键因素研究——基于中兴通讯集团管理实践[J].会计研究,2010(7):57-64,96.

[3]何瑛.企业财务流程再造新趋势:财务共享服务[J].财会通讯,2010(6):110-113.

作者:刘里刚

第3篇: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及其创新之路

内容提要:本文以信息化为切入点,在关注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上,详细探讨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并以甘肃省为例,在模式创新方面进行了的思考,提出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模式。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模式;模式创新 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意识到实施信息化的重要性,同时中小企业信息化如何发展,发展到怎样的程度,如何寻求属于自己的创新模式等,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甘肃省是西部地区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较慢的省份,如何发挥后发优势,引导中小企业走出一条适合甘肃省情的信息化道路是我们研究的着力点。

一、中小企业信息化

(一)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实质上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作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以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产品和服务信息化、设计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和市场营销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本质是通过在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运用相应的信息科学技术对企业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得信息流朝着有利于企业创造价值的地方流动,充分实现信息的共享,并且通过应用信息系统实现企业运行的自动化,从而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对风险的抗击能力,最后表现为较高的核心竞争力。

需要指出的是,企业信息化是在大型企业中以计算机的应用为起点率先实施的,其后逐渐走向信息系统的实施,并逐渐发展到由企业业务流程重组来推动信息化的实现。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经历了准备、启动、开展、持续发展的过程[1]。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是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针。

(二)中小企业的界定及其特点

中小企业(SMEs,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是一个与大型企业相对应的概念。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同,不同行业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不同,对中小企业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为了满足管理的需要,便于实施有关保护和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界定方法和标准,归纳起来有两种:一种是定量标准法,主要把企业资产或资产额、企业雇员数量等生产要素凝聚程度的差异,以及营业额(通常是一年)、生产能力、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等经营性指标作为企业规模的界定标准;另一种是定性标准法,主要把企业的所有权、经营方式、管理方式等因素作为界定标准[2]。我国对于中小企业的界定主要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参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依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和具体国情,制定了《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这是我国中小企业首次有了较为统一和清晰的标准,表1。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意义

在我国,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吸纳就业、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对外开放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到2006年10月底,我国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数量已经超过4 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其中,经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达到430多万户,个体经营户达到3 800多万户[3]。在国家层面上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对于提高中小企业的管理能力、生产水平和整体素质,增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以至于建设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小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对推进经济发展作用巨大,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化,将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国民经济的信息化;中小企业信息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2009年APEC中小企业峰会在杭州举行,而此前以“韧性——危机下的中小企业成长”为主题的中西部分论坛登陆重庆。据亚太经合组织提供的数据,中小企业为中西部地区贡献了超过90%的贸易往来,创造了60%至80%的就业机会。就整个中西部地区而言,主要集中在机械加工、电子制造、医药和建筑行业中,各类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数万家[4]。对于西部地区而言,由于地处内陆,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时间和程度都不同于东南沿海地区,尽管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是其后续影响不可低估。中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应该汲取东部中小企业得失成败的教训,以信息化为武器提高自身竞争力,抵消新一轮的经济衰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在逆境中寻求信息化解决之道。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模式

随着信息硬件产品的丰富和信息软件产品的普及使信息化不再高不可攀。虽然中小企业信息化不可能走大型企业的模式,但其信息化趋势日益明朗。许多专业人士早已把目光投向了这一领域,中小企业也逐渐摸索出了一些适合自己的信息化发展模式。

(一)ASP模式

面向中小企业的应用服务提供商(ASP, 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是一种先新型服务模式,通过互联网为中小企业提供设计、加工、管理、市场营销等应用软件服务,为缺乏设计、加工、管理能力的用户提供相应的信息技术服务。通过服务平台使企业间可以相互协同,委托拥有相应生产能力的服务提供方为其设计产品、编制复杂零件数控程序和加工工艺、提供加工设备,进行产品数据、人力资源、项目、分销等管理,提供产品维护、系统维护等技术支持。同时,服务平台还包括面向企业或行业的数据中心的建立与维护,企业邮局、协同办公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等服务,以及网上培训、网上商城、网上展览等公共技术服务[5] 。ASP服务平台按其功能可分为以4个层次。分别是基础层、数据层、应用层和表示层。其中基础层主要是平台的软硬件支撑环境包括网络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平台的管理系统、网络数据安全系统;数据层一方面建立和提供数据资源库,包括标准数据库、设计资源库、制造资源库、设备资源库、人力资源库、产品数据库、领域知识库等;另一方面实现各种形式的企业数据托管,如制造资源数据托管、管理数据托管、调研分析数据及客户资料托管等;应用层是提供基于Internet的各种应用软件,采取租赁的形式,将企业需要的功能模块从完备的系统中提取出来,重新封装组合成个性化应用解决方案提供给使用者;表示层也即应用直接提供层,通过门户网站为用户提供各种ASP服务。系统表示层主要包括ASP门户入口、企业门户、信息与商务服务发布、门户可视化表示等内容[6]。

ASP 模式能够灵活多变地满足用户个性化服务需求——小到网站界面风格,大到业务流程的重组与优化;ASP 的普适性满足了分布式公司对远距离办公的需求,还可以有效地减轻企业负担,使其享受新技术带来的便利等。对于急需电子商务但资金技术等能力有限的中小企业来说,ASP 是非常合适的一种选择,就现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应用情况来看,ASP模式是最广为接受的模式之一,甚至认为在ASP模式的基础上可以构建中小企业集群信息化的公共信息化平台模式[7]。

(二)SaaS模式

软件即服务(SaaS, Software-as-a-Service)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提供软件的模式,用户不用再购买软件,而改为向提供商租用基于Web的软件来管理企业经营活动,服务提供商会全权管理和维护软件。对于许多小型企业来说,SaaS是采用先进技术的最佳途径,它消除了企业购买、构建和维护、升级应用程序的需要。

SaaS服务提供商还可以为中小企业搭建信息化所需要的所有网络基础设施运作平台,并负责所有前期的实施、后期的维护等一系列服务[8]。用户企业无需招聘IT人员,只需前期支付一次性的项目实施费用和定期的软件租赁服务费,即可通过互联网享用信息系统。服务提供商通过有效的技术措施,可以保证每家企业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用户企业采用SaaS模式在效果上与自建信息系统基本没有区别,但节省了大量用于购买IT产品、技术和维护运行的资金,从而大幅度降低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门槛与风险。有学者指出,SaaS模式更适合于我国中小企业[9]。因为SaaS 的一大特点就是简单和便宜,非常适合我国中小企业以及个人用户的现实需求。另外,SaaS 供应商通常是按照客户所租用的软件模块来进行收费的,因此用户可以按需订购软件应用服务,而且SaaS 的供应商会负责系统的部署、升级和维护。而传统管理软件通常是买家需要一次支付一笔可观的费用才能正式启动。同时,SaaS 不仅减少甚至取消了传统的软件授权费用,而且厂商将应用软件部署在统一的服务器上,免除了最终用户的服务器硬件、网络安全设备和软件升级维护的支出。此外,大量的新技术,如Web Service,使SaaS更加简单、灵活和实用。因此,SaaS模式逐渐成为当前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主流模式。

(三)开源模式和免费软件模式

开源模式就是利用开源软件(OSS, Open Source Software)构建企业信息平台。开源软件具备免费使用和公布源代码两个主要特征。采用开源模式在节省成本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开源软件常常是非主流软件,给使用和维护都带来一定困难。免费软件模式就是企业利用互联网上或软件公司提供的免费资源,如免费软件、免费服务等来进行基本的信息化建设。常见的免费资源有电子邮件、免费网站空间、免费域名、在线日程管理、在线翻译、在线杀毒等。采用免费软件模式进行基本的信息化建设, 对于资金技术比较紧张的小型企业, 可以解燃眉之急。但这些免费软件也有缺点, 比如功能受限、广告干扰、安全性不高、财务及客户信息等数据会有很大的风险等。因此,采用或部分采用此种模式的中小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10]。

(四)ADC模式

应用数据中心(ADC, Application Data Center)服务模式是中国移动为我国中小企业量身打造的一种信息化服务模式[11]。中国移动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仍停留在“邮件系统+局域网”的原始阶段,企业信息化水平落后导致了中小企业普遍管理水平不高,并成为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一个瓶颈。ADC服务基于完善的、相对标准化的后台支撑,可以为不具备办公自动化、邮件、ERP和MIS等信息化系统的客户提供基于移动终端的托管式信息化应用服务。企业只要将终端接入到互联网,并远程登陆中国移动的ADC平台,就可以获得基础通信、企业办公、营销管理、生产推进等应用产品的全新体验。(1)基础通信。成本导向与融合沟通并重。针对人员结构简单、以话音为主、互联网需求少的小型企业,ADC可以提供无线商话、集团V网、电话会议和无线宽带等入门应用;对于人员相对复杂、分布较广、存在多种沟通方式的中型企业,ADC提供了视频会议、专网接入、融合通信等应用,还可以为企业提供包括虚拟空间租用、服务器托管等服务。(2)办公管理。随时随地在线处理。ADC提供了集团通讯录、手机邮箱、移动办公、企业一卡通和移动财务应用。特别是手机邮箱和移动办公非常适合流动性员工较多的小企业。同时,中国移动为上述服务提供加密设置以及安全套接层传输等举措,能够保证安全可靠的办公环境。(3)营销推进。零距离接触客户。ADC提供集团彩铃、客户服务中心、企业建站和客户关系管理服务。这些服务可以帮助企业付出较低的成本,方便与用户保持顺畅沟通联系,并展现企业个性。(4)生产控制。解放人力。ADC提供M2M(Machine to Machine)、视频监控和车务通等应用。M2M是基于特定行业终端,以移动通信网络为传输载体,为中小企业提供设备到设备、设备到人、人到设备的信息传递,从而实现生产过程监控、指挥调度、远程数据采集、远程诊断等行业应用。

ADC模式的特点在于:(1)服务成本低廉,能够以较低的门槛为中小企业提供入门级信息化应用。企业不必购买大量的PC和昂贵的服务器,而是立足于移动智能手机(部分应用只需要使用普通手机)和少量的PC,或者对现有的一些生产运营设备加以移动化改造,即可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即开即用、免于维护。中国移动可以在后台打造一系列标准化的解决方案。企业不需要面对复杂而臃肿的软件系统,而只要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合适的标准化产品,并通过一些简单的配置,就可以开通和使用。因此,ADC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很低的进入门槛。(3)良好的移动性。中小企业在商务和营销环节具有流动性强的特点,而ADC能够提供便携的、直达性强的移动信息化手段。这大大提高了中小企业的信息流通效率,使企业管理人员随时都可以获得相关信息。中国移动的ADC信息化服务模式正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的认可和应用。

除了上述的几种主要模式,新技术的出现又带动了新的发展模式出现。随着3G技术的成熟,Wi-Fi(Wireless Fidelity,无线局域网)技术、WiMAX(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全球微波互联接入)技术等无线技术使得无线移动用户可以进入互联网应用。中小企业也需要在集中的内容平台、分发平台与移动运营商进行合作,感知移动终端的特性等。利用互联网平台兼顾搭载移动用户的需求,利用标准化体系建立中小企业的内容支撑体系,最大限度地利用3G技术延伸和扩展中小企业或针对中小企业的服务。Salesforce公司提出全球第一个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的Force.com平台,其中集成了应用交互、用户接口、逻辑处理、集成处理、数据库以及全球可靠安全设施[12]。类似Force.com平台的还有Google的Google Apps,Amazon的AWS等。这些致力于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难题的发展模式,都推动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三、甘肃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创新

(一)甘肃省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

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西部大开发加快了甘肃省中小企业的发展节奏,各级政府和许多企业对实施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增强。特别是县域的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有些不仅制定了企业信息化的培训计划,定期派员参加培训,甚至设立了专门的信息机构及专职主管,负责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近年来,甘肃省参与建设信息化的县域工业企业数量增长很快,由于企业的规模和投入的不同,信息化建设的状况也不尽相同。早在2006年9月12日,全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就在兰州全面启动。该工程是省政府和甘肃电信联合推出的一项系统工程,主要以中国电信“商务领航”为依托,以服务中小企业为宗旨,重点通过全省中小企业信息网、全省企业网上贸易洽谈中心和中小企业信息化“百千万”工程的建设,迅速提升我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此后的2007年8月,甘肃省政府正式批转省中小企业局《关于加快推进全省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该《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启动。该《意见》明确提到要整合公共服务平台、信息化服务等体系,逐步推进全省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事实上,我省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集中在县域工业企业领域,有的企业已开始应用电子商务,建立了网站;还有的企业建立了局域网或使用互联网开展业务。部分企业的运用软件、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开始建设,有些已建成并投入使用[13]。

尽管甘肃省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也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省[14],但是这主要是针对经济条件较好的大中型企业、国有企业而言的。从整体上看,甘肃省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不高。第一,甘肃省中小企业初级产品加工比重大,深加工、精加工的行业比较少,产业结构层次较低,整体上仍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第二,中小企业规模小、档次低,虽然户数很多,但户均规模都很小。2007年,小企业户均产值仅72.52万元,规模效益差,缺乏一批“精”、“优”、“专”、“特”的中小企业。企业因规模小,实力弱,难以在本企业范围内建立诸如科研机构、信息情报机构等;第三,中小企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而非知识密集型。例如,80%以上的工业企业分布在农副产品加工、服装、皮革、纺织、印刷、工艺美术、造纸等行业,小煤窑、小建材、小化工、小机械、小冶金等“五小”企业比重很高;第四,中小企业的信息技术水平不高,区域差异较大。企业规模小、设备和工艺落后、技术力量薄弱。再加上政府和社会对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支持明显不够,使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大大低于沿海和内地企业[15]。此外,省内地域分布上来看中小企业信息化也主要集中在以兰州市为重心,辐射河西、天水地区的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尽管如此,这些地区竟然没有一家中小企业实施ERP。造成这种情况的突出原因是信息管理水平低下,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对外界的信息技术的接受和认识属于半输入型的发展态势,信息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维护缺乏必要的支持,容易造成数据垃圾或系统闲置,使系统不能为企业提供正常的服务。(二)基于甘肃省的西部地区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创新模式

西部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使得西部地区的企业能够最大程度地缩小与其他地区企业在信息获取和交流方面的差距。西部地区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呼唤创新,盲目照搬其他的信息化模式都可能使西部的中小企业雪上加霜,在信息化的道路上遭遇重大挫折。所以,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更加渴望适合自身实际的信息化发展模式。

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中小企业发展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其信息化状况在西部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透析甘肃地域文化不难发现,甘肃在地理上处于三大高原的交接处,居我国地理版图的中心位置,与戈壁荒漠形成了一个半环状封闭态势,它不但是一个内陆省份,更是一个被地理因素所间隔的内陆省份,即使丝绸之路的驼铃声还在回响,重要的交通线也贯通全省,也仍然不能打破闭塞的总格局。一直以来,甘肃省大部地区未能脱离农业文明的本色,甘肃地域文化其实就是一个传统农业文明为基调的多重形态的汪洋大海,这就决定了甘肃中小企业文化的特质是一种责任感与风险精神、勤俭节约品质和保守思想的揉合[16]。众所周知,文化是创新的基础,而文化保守则意味着创新的缺失,正是在这种基调下,我们需要更加提倡中小企业在发展信息化的过程中脱离落后跟风的窠臼,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充分营造出一种创新的氛围。只有这样,甘肃省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才能适应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要求。

我们认为,在现阶段,应用成熟的技术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是西部地区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方式。李伟超提出的企业、应用服务提供商、管理咨询公司三方互动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模式[17],引入了中立的第三方咨询服务提供商,沟通协调企业于应用服务提供商的关系,对于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来说还不够,我们需要在突出平台理念即公共的信息服务体系的前提下,引入“政府引导”这一不可或缺的理念,只有这样,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才会乘政策之东风,借平台之优势,高效地进行信息化建设;而信息化发展的创新模式也应该是以平台为核心,政策指导为前提,自主适用的多方协作一体化平台模式。该模式包括以下3个方面,图1。(1)公共信息化平台:包括用户接口模块、应用程序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数据库模块。其中用户接口模块保证了无线移动用户和网络用户联入平台;应用程序模块提供基于中小企业业务流程的采购、生产、管理、营销、会计等全方位的信息化应用;数据处理模块和数据库模块是后台保障。(2)应用服务提供商:应用服务提供商不同于前面说过的“ASP模式”,其主要作用是提供相应的应用程序服务,由平台进行集成化处理。

(3)中小企业和咨询机构:众多的中小企业是一体化平台的使用主体和服务对象,本着自主适用的原则,在平台集成共享的机制推动下实施信息化。咨询公司作为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可以由政府相关部门或中立的第三方管理咨询公司充当,旨在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具体实施。

图1 多方协作一体化平台模式概念模型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期,信息产品的生命周期一再缩短,硬件逐渐走向同质化[18],创新的压力势必转移到软件应用和方法流程。所以,在平台建设方面,应当开发和运用新兴技术,如云计算技术和计算机虚拟化技术等。一种与以往不同的集中式全局的信息服务——“云”逐渐走入人们视野,云计算技术可以将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将与互联网相似。这使得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随着业界对于Google云计算概念的认可和拓展,继而云计算成为IT应用的一种全新理念和发展模式。我国阿里巴巴正在做云计算储备、中国移动的“大云”云计算平台也已启动[19]。微软的虚拟化解决方案也受到了业内人士的肯定,在节约计算机资源、减少成本方面有独到的优势。随着技术的进步,肯定会有更新更优的信息技术融合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进程,这些都需要西部中小企业界予以高度的关注。

四、结语

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模式的创新不但取决于企业的内在动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并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和服务体系建设密切相关。努力营造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创新环境,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引导和构建多方协作一体化平台是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有效模式。

基金项目:兰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基金项目“甘肃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LZUGH08009)资助。

参考文献:

[1]刘燕祯.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6.

[2]陈跃雪,李兴稼.中小企业管理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161—171.

[3]2007: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报告(摘要)[J].中国经贸导刊,2008,(05):32—34.

[4]2009APEC中小企业峰会——中西部论坛[EB/OL].[ 2009-11-20].http://v.caistv.com/html/Live50.html.

[5]关继锋,闫洪奎,杨洪颖.搭建服务平台,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J].科技成果纵横,2004,(02):30—31.

[6]谢贤鹏.中小企业信息化ASP 服务平台实现方案[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6,(05):83—85.

[7]钱莎莎.中小企业集群的信息化模式研究[D].福州大学,2006.

[8]赵冠骅.SaaS+电子商务——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平台[J]. 信息与电脑,2008,(02):37—42.

[9]王大海.以SaaS助推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模式探讨[J].统计与咨询,2008,(06):40—41.

[10]朱泽民,陈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的分析与比较[J].企业技术开发,2008,(01):77—79.

[11]信息化水平低成掣肘,中移动助中小企业突围专题[EB/OL].[2009-11-25].http://comm.ccidnet.com/dl100/.

[12]Salesforce.com[EB/OL].[2009-11-25]http://www.salesforce.com/force/.

[13]甘肃省中小企业信息化调查报告[EB/OL]. [2008-11-1].http://www.cbismb.com/articlehtml/20088959.htm.

[14]王玉珍.甘肃信息化建设及评价问题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8:119—123.

[15]潘锋.甘肃中小工业企业发展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35—54.

[16]李少惠.中小企业文化生态的聚合与嬗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40—267.

[17]李伟超.我国中小型企业信息化模式问题研究[J].情报科学,2006,(02):200—203.

[18]戴维·查菲,史蒂夫·伍德著.企业信息管理:用信息系统改进绩效[M].赵苹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7—91.

[19]中国云计算[EB/OL]. [2009-11-1].http://www.cncloudcomputing.com/.

[作者简介]王怀诗(1965—),男,河南济源人,副教授,兰州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理论、信息检索与利用等;张华(1985—),男,甘肃张掖人,兰州大学管理学院2008级情报学研究生;胡文静(1983—),女,甘肃兰州人,兰州大学管理学院2006级情报学研究生。[收稿日期]2010-05-18

责编:董积生;校对:黄晓梅

作者:王怀诗,张 华,胡文静

第4篇:整体橱柜企业稳步前行发展走创新之路

橱柜市场竞争激烈,橱柜企业想要在品牌之林中脱颖而出,就必然要通过一系列的努力。不过不管橱柜企业制定了何种目标对策,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产品、品牌和企业管理中去。爱嘉尼整体橱柜坚持既有的方针策略,保持稳步前进。

保持产品优势

能否保持技术领先优势是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因素。国内橱柜企业要不断瞄准高科技、高起点、高标准去构建企业的科技发展战略,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不仅重视对科技意识的培养、重视对科技人才的吸引,还要从实际出发,将科技研发视为后盾,切实做到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爱嘉尼整体橱柜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扎实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努力提高抓好产品质量的业务技术水平,完善售后服务措施,夯实质量基础,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加快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开发高质量、高档次的产品,以优质产品赢得用户、占领市场。

扩大企业规模

集团化、规模化是现代企业的基本走势。近几年,我国橱柜行业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使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开始转向规模经营,但还没有形成绝对的规模优势。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国内企业要根据市场定位,找准优势,打破原有的组织形式和区域界限,有意识地在市场竞争中通过优胜劣汰培育大的企业集团。

而在推动企业自身规模化的过程中,爱嘉尼整体橱柜有紧迫的商标和品牌意识,从管理水平、服务水平、产品品质、产品推广、职工素质、文化建设等方面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精心打造知名品牌,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走名牌发展之路,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

完善企业管理

爱嘉尼整体橱柜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的同时,大力推进成本、质量、财务、营销等方面的创新和管理信息化,从管理体制、决策程序、资源配置、经营策略、收入分配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积极采用新思维、实行新方法,通过岗位责任制、成本核算制、质量否决制、行为约束制等的建立健全与完善,大力推进企业组织制度、用人制度和激励机制等的创新,优化管理队伍、提高管理素质,充分发挥管理者的积极性。

第5篇:改革创新 锐意进取 开拓我国工程监理企业发展之路

改革创新 锐意进取 开拓我国工程监理企业发展之路---张青林在中

国建设监理首届峰会上的致辞

(2007年11月27日)

同志们: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大家好,中国建设监理首届峰会今天在这里召开,我代表会议的主办方——中国建设监理协会向各位领导、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各界朋友和监理企业的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上海市建筑建材业管理办公室许解良主任、向上海市建设工程咨询行业协会姚念亮会长热情洋溢的讲话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建设监理首届峰会,是在全党上下、各行各业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促进我国监理行业发展的盛会,这次盛会确立了一个十分鲜明且急待呼唤的主题---“监理企业发展之路”。

同志们,把“监理企业发展之路”作为这次峰会的主题,这首先是因为监理企业是工程监理事业发展的主体。建设工程监理事业从起步到今天,已经走过了20年的发展道路。20年来,工程建设监理理论基本确立,监理制度体系基本配套,监理队伍的主体力量基本形成。在创建、发展监理事业的进程中,我们深切认识到只有把这项制度摆在国家的社会制度体系建设中去理解去领悟才会感到更加深刻和必要。不言而喻,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在建设实施过程中的监督管理,是我国监督管理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体制、制度、机制如少了制衡、缺了监管,就一定是个不合理的体制、不健全的制度、不平衡的机制。这就是说社会制度体系的建立是少不得监督管理方面的。监督管理制度不但体现在政治制度建设当中,更需要体现在市场经济各个领域的体制、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建设之中。也就是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监督管理制度体系。我们不能不注意到,近几年来,为了保证产品、商品质量,国家确立了技术监督制度,为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国家确立了国务院的特别监督管理机构;为了保证金融秩序,国家分设了几个方面的监管组织;为确保电力资源的统筹兼顾和合理运行,国家同样增设了监督管理部门等等。政府一手调控市场,一手加强监督管理,两手都要硬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过程中的重要职能和鲜明特征。

值得骄傲的是,在工程建设领域最早引入了竞争机制,全面实行招标承包制,同时启动了监督管理制度。大家不会不记得早在二十年前,我国使用世界银行贷款的第一个项目,即云南鲁布革水电站项目,在这个项目的组织实施过程中,我们不但感受到了国际招标承包的力量,同时感悟到了业主委托“工程师单位”实施现场有效监督管理的强劲,从而国际项目管理的基本经验,同时催生了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和建设监理制度的同步发育和同步发展,一举革掉了“业主自建式”自我建设自我监管的“自拉自唱”的弊端,把监督管理分离出来,独立起来,成为社会化的监理企业,形成了建设监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成为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四大制度之一,与项目业主负责制、投标承包制和合同管理制一起载入了改革创新的史册,使得这项制度成为了国家投资主管部门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共识的并由建设主管部门主管的第一层面的国家制度。八十年代末期,国家政府部门诞生了建设监理机构,由此进一步加大了政府推进监理制度的力度,赢得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更为可喜的是,九十年代通过《建筑法》和国务院有关条例的发布实施,确立了建设监理制度的法律地位和实行强制性监理的制度体系,使得监理事业更加兴旺起来。在这里我想做这样一段分析:“监督管理”可把“监”字和“督”字连接起来成为监督制度;可把“监”字和“管”字连接起来成为监管制度;可把“监”字和“理”字连接起来成为监理制度,可见“监督”、“监管”和“监理”是同属一个制度体系的,但却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监督管理方式方法。就是说 “监督”和“监管”很恰当地体现了政府直接监督管理的性质;而“监理”二字则很好地体现了工程建设实施过程的监督管理的特征。这个特征是,国家明确实行强制性监理,政府部门进行政策指导和监理行业管理,而监督管理的实际运行则是采取以监理企业为主体,以监理工程师为基础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可以说实践了一条政府强制性监理和企业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创新道路。可见“监理”二字不同于监督和监管,更为实际和理性地区别了与其他方面实行政府监管的制度和机制的运行方式。这个区别,虽然如同监理公司不能称之为“监督”公司“监管”公司、监理工程师不能称之为监督工程师、监管工程师一样浅白,但却深刻地告诉了我们,在工程建设领域把强制性监理与市场化运作结合起来的实践,是对监督管理制度的创新,是对监督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这项制度的创始者正是从上述这个高度来认识和理解,尤其是以他们长期从事、承担国家政府职责的智慧出发,提出并推动了建设监理制度。在此我们要向创始者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实现这一创新、发展这一创新的主体是谁?毫无疑问是广大的监理企业,因此,监理企业是监理事业的主体,我们一定要不断强化监理企业的主体地位,提高监理企业的主体水平,发挥监理企业的主体作用。在此我们要向广大监理企业为监理事业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表示忠心的感谢和亲切的问候!

我们把“监理企业发展之路”作为这次峰会的主题,还因为监理企业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对广大监理企业来说,需求就是机遇,需求趋旺就会机遇倍增。我们知道,2003年全社会达到55567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量,2004年上升26%,2005年上升25.7%,2006年再上升24%。升幅虽在下降,但全社会固定资产总量已突破10万亿元,达到了109769亿元,总量增加仍然是大趋势。到今年十月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了88000多亿元,同比增长了26%以上。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无论是在东部沿海,还是在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投资方向不可能不注重能源、交通、水利、石化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不可能不注重大中型公用事业工程,不可能不注重保障性住房、经济适用房和商品住宅小区建设,不可能不注重利用外资的工程项目,不可能不注重通讯、信息、生态、环保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就是说,投资方向的这五个不可能不注重,对于国家规定的五大类强制监理工程来说,一定是投资总量持续增加,监理工程项目有增无减。这就是说,工程监理这一强制性需求无论是当今还是未来,都会是十分强劲的。需求强劲是大环境、大前提。所以我们可以乐观地说,工程监理事业的舞台是十分广阔的,工程监理行业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灿烂的。

毫无疑问,需求是机遇,改革同样是机遇。建设监理如同项目咨询、设计、代招代建一样,是为项目业主服务的重要方面。近二十年来,伴随项目业主负责制的不断深化,为之服务的项目咨询、策划、设计以及组织实施的项目管理服务也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尤其是2004年国务院作出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加快实施“代建制”,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负责建设实施,以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质量和工期,竣工验收后移交给使用单位。大家都了解,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项目管理和建设实施方式,无论是经营性,还是非经营性,过去一律实行项目业主“自建式”,即项目投资、建设、管理和使用同为一体,非经营性的政府投资项目,都要由业主单位成立临时性的“基建办”,以“自建式”的组织形式来进行项目管理。这样的业主项目管理体制难以控制投资规模,建设项目实施下来往往是超标准、超规模、超概算。正因为如此,从八十年代兴起的第一轮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就把项目业主“自建式”中的监督管理职能划分出来,独立起来,强化成为有组织、有立法、有制度的社会化的建设监理制度,由此解除了项目业主自我建设与监控的同为一体的桎梏,架设了专业化、社会化的工程监理格局,也就培育、培养、造就了一批监理企业和人员,开创了我国建设监理行业的新局面。“代建制”则从更大的范围分离了项目业主关于“投资、建设、管理和使用”四位一体的同体方式,不只是监控职能而是把项目的实施建设全部职能都划分出来,由一个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公司来组织实施。从而再次较为彻底地分离了项目业主的自建式,这就一定会使与国际做法相适应的项目管理服务更快更好的发展起来。

值得强调的是,这类项目管理公司一定要具备监理能力,拥有监理资质,具有注册监理工程师,能够承担起监理职责。如果这种项目管理公司不负责工程质量、进度、造价及安全生产的协调管理以及合同和信息的管理服务,就变得毫无意义。由此在“代建制”的进一步发展中,监理企业最具备条件拓展为这种项目管理公司。建设部黄卫副部长已为监理企业指明了这一方向,他在日前在天津召开的全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座谈会上讲到“工程监理企业要发挥智力密集的优势,适应市场需求,注重人才培养,拓展服务功能,鼓励综合能力强、人才结构合理的工程监理企业,在提高工程监理水平的基础上,积极为工程建设提供全过程、专业化的工程项目管理服务”。可以预见,监理企业又有了新的发展空间,又有了大有作为的新天地。

挑战与机遇并存。我认为当前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监理行业还很不适应监理事业发展的需要。尽管我国建设工程监理事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历程,已经逐步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工程监理法规体系,创立了一套比较系统的工程监理理论,积累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工程监理经验,培养了一支素质较高的监理队伍,目前全国监理企业已有6170家,监理从业人员达到48万多人。但是,监理力量满足不了监理需求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目前通过考试取得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的人员仅有13.2万人,其中注册监理工程师只有8万余人。前面我已讲到强制性监理的工程有增无减,客观需求持续趋旺。然而几年来,我们监理行业的发展远没有跟上市场需求持续扩展的时代步伐,注册监理工程师数量严重不足是当前监理行业的主要矛盾。监理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甚至监理缺位,有名无实,更有缺乏诚信、失职失责等不良行为,令人慎为担忧。这就需要我们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广大监理企业与监理工程师共同面对挑战,努力变挑战为动力积极进取的解决矛盾,使监理行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我们把“监理企业发展之路”作为这次峰会的主题,更因为广大监理企业创造了很好的经验,需要交流,需要总结,更需要创新发展。这次会议将组织多方面的经验交流,无论那个方面都十分可贵。我们认为广大监理企业应当十分注重我们监理事业的脊梁——监理工程师素养的提高,这是最为宝贵的经验。前面讲到,我国强制性监理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创新道路是以监理企业为主体,以监理工程师为基础的。这个基础不但在“量”上而且更应该在“质”上起到基础性作用。也就是说不但注重“量”的扩大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前不久,在监理工程师继续教育教材审定会上,我曾讲过,对监理工程师的继续教育,注重专业更应注重理念;注重知识更应注重责任;注重方法更应注重职业道德,一定要加强对待监理工程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观的先进理念的教育和提升。要知道我们担负着国家强制性监理的硬任务,我们不仅要对监理合同负责、项目业主负责、投资主体负责,更要从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对社会负责的高度出发,把对业主负责寓于对社会责任的责任体系之中,对社会负责高于一切,这是监理职业的崇高之所在。我曾用“职业卫士”四个字来形容监理岗位。职业卫士这一用语,一是说监理职业是崇高的,二是说监理责任是重大的,只有责任重大才使得这一职业变得更为崇高。质量责任重于泰山,安全责任比泰山还重,质量安全国家关注、行业关注、企业更为关注。监理在这方面理所当然地要大有作为。为此我们应当以各种方式来培养更多的职业卫士,广泛宣传他们的职业精神,鞭策他们的不良行为,大力表彰全国的、省市的、各行业的优秀监理人员。监理工程师、总监理工程师一次次神圣的签字,就是在一次次严肃地体现着职业卫士的崇高职责。

我们把“监理企业发展之路”作为这次峰会的主题,同时因为广大监理企业有责任有义务为监理事业,集思广益,献计献策,向国家和社会发出建议的呼声。我们知道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是通过特级施工企业资质管理的改进,正在为建筑业描绘着一幅非常宏伟的蓝图,这个蓝图就是:以适应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改进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方式,发展项目管理和工程总承包经营管理模式为目的,以推动创建与国际著名承包商相媲美的工程总承包企业为发展方向,以突出人才技术和科学管理含量为手段,进而建设一支以工程总承包企业为龙头,以独立施工承包企业为主体,以专业和劳务分包企业为依托的组织结构合理、市场分层有序、整体素质较高的综合与专业、融资与建设、国际与国内、总包与分包、国有与民营、城市与农村、分工协作、相互和谐的支柱产业大军。

同样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正在千方百计的推进工程项目管理服务系统的建设,正在为咨询公司、设计企业、招标代理和项目代建公司开拓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尤其是通过对监理企业资质管理制度的改进,将逐步形成一支以发展工程项目管理全过程服务功能为方向,以强化综合资质为手段,以专业资质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的,以综合服务为龙头、以施工监理为主体、以监理事务所为补充的,企业组织结构合理、业务覆盖全面、执业能力较强、监理素养较高的综合与专业、监管与服务、强制与非强制、监理与项目管理、国际与国内、国有与民营、分工协作、相互和谐的新型工程监理队伍。

在此为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强烈的强化监理事业的责任感,为推进监理事业的发展,千方百计创造监理大环境,为监理企业排忧解难,立规矩、给政策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我们广大监理企业要向政府部门表示由衷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

同志们,我们监理企业要发出强烈的呼唤:一是在新一轮政府机构的职能调整中,一定要强化政府对建设工程实施过程的监督管理职能,使之与市场调控相平衡,以加强对监理事业的政策指导和对监理行业的管理。二是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超过十万亿、国家和国有投资超过五万亿、外资不断进入我国工程建设领域的今天,在投资主体多元化、利益驱动多主体多因素较为复杂的社会生活年代,在各个经济领域不断加强监督管理制度的趋势当中,以强制性监理为标志的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的政府监督管理职能不可削弱,这是社会责任赋予工程监理的神圣使命。三是我们注意到2006年注册监理工程师少于2005年的总数,虽然数量少的不多,但苗头十分可怕,很是发人深省,建议认真调查研究,破解减少的现象,分析深层次的原因,进一步改进完善监理工程师考试注册制度。

我们了解到当前正在推动监理企业综合资质的工作,监理企业热切盼望能够按着“政府有界、企业无边”的指导思想,加强统一指导,支持一批企业向“一个企业多项资质”的项目管理全过程服务的方向发展。

同志们,开场致辞本应是简短的,但考虑到我不必再来作峰会发言,故占用了不少时间,敬请谅解。再次欢迎各位领导和同志们的光临!衷心祝愿中国建设监理首届峰会圆满成功!

第6篇:农村学校的发展之路---创新(共)

做为一所农村学校要发展,要走一条属于自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创新是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对学校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自身求生存、谋发展、铸辉煌的必由之路。而在工作中使我深切地体会到,创新乃是现代学校驱动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农村学校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以教师的成长、发展为主;必须不断更新办学理念,创新办学机制;必须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拓展和优化学校的生存发展环境,以适应时可持续展的需要。通过远程教育干部培训学习,结合对自己工作实践的思考,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创新驱动,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一、端正办学理念,明确育人目标。

农村学校能否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是否有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这是办学的动力、导向和保障。作为校长对学校的领导,本质上是对教育思想的领导,校长需要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富有鲜明个性的办学理念。还需要带领教师把这种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大家认同的观念,并形成具体可操作的目标。进一步端正办学理念,明确育人目标。在过去的一年中,我校始终贯彻“用心肩负责任、用心规范办学、用心启迪智慧、用心造就人才”的办学理念。注重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注重学生的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潜能的开发,使“师生”两个主体均得到了比较好的发展,形成了“双赢”的良好局面。学校要得到更好的发展,那么育人的目标就要更加明确,所以学校于“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创新”的育人目标为基础。育人目标的进一步明确与细化会对学校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为学校的教育发展提供更加明确的行动纲领。在实施这目标中,我们会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组织教师、学生、家长学习,让师生和家长们感到学校的育人目标明确,要求具体,可操作,从而达到用共同的育人目标连接家校,使家校协同育人。

二 、构建骨干教师群体,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学校能否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骨干教师群体,不仅关系到能否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还将关系到学校教育事业能否得到长远发展,关系到学生能否得到全面健康的成长。促进骨干教师群体的可持续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也是确保规划如期兑现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就是满足全体教师的基本要求,给全体教师以实现他们的要求和愿望的机会。教师的劳动付出应与获得发展机会保持动态平衡,只工作不进修,只“教”不“学”,只“教”不“研”,只“使用”不“充电”,他们就无法获得可持续发展,学校教育也会因此而丧失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可持续发展不只为自己,为今天,更是为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为明天和更长远的未来。

三、优化学校环境,以适应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首先,要构建好和谐校园,和谐是增强学校凝聚力的必要条件,是搞好教学的先结条件,如果学校里的教师不团结,领导不团结,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他们不会心从一处想,力从一处使,在学校怎么发挥主导作用呢?因此,学校

要重视师德教育,培养教师的师德,创造和谐的教师关系,使他们满腔热血地投入到自己的每一天工作中。少先队要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文明礼仪教育,让学生除了学习之外,还要学会遵纪守法,热爱集体,积极快乐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其次,要建设好花园式的学校。校园环境及为重要,当师生走入到鸟语花香的校园里,再听到朗朗的读书声时,心情会是怎样的呢?现在校园提倡五化三园建设,其目的都是要搞好我们的校园环境。杜绝学生乱涂乱画,乱丢乱扔,不论在操场上,草坪中、教师里都要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人人动起手来,为创绿色学校,卫生花园学校做出努力。

第三、创造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让艺术走进校园,使师生的审美观得到发展。在我校,一幅幅美丽的墙壁连环图画映入你的眼帘,在校园文化长廊里,不同类别的阳光宣言使你感受到校园这个大家庭的温暖,阳光班级,阳光教师更显示里他们的优越之处。各班校园外墙的展示台,各具特色,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班级之间相互交流,虽是一小块展示牌,班级文化在全校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班班都参与到你创新,我优越,在你追我赶的氛围中。

四、架设家校联系桥梁,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

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担负着教育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有效沟通,科学经营,能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方式、内容和要求,形成合力,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发挥强有力的助推作用。 建立家长委员会,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家长明确办学目标,融入到学校教育和管理之中,和学校一起成为教育的共同体。充分挖掘家长资源,努力办好家长学校,让家长了解教育信息,参与教学过程,形成教育合力,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步协调。组织开展各种活动,让家长参与校园文化活动, 引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亲情观、教育观。开放学校资源,让学校成为家长获取知识,提高家教理论水平的场所。促使家长成为学校形象的维护者、学校品牌的宣传者。

总之,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要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需要继承传统,但更重要的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新办学机制,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创设民主互动教学氛围,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办学水平和质量,我们从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也悟出了一条硬道理,创新乃是现代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7篇:浅谈物业管理企业的创新之路

物业管理在我国兴起的时间并不长,是近十年来适应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及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而形成的新兴行业。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物业管理的发展十分迅速。目前,我国物业管理企业数量已有1万多家。在其发展过程中,这一行业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广阔的发展空间,持续的发展前景,强烈的现代气息,被公认是一项“朝阳产业”。随着改革开发政策的不断深化,当今物业管理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给国内房地产物业管理行业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

“甲进乙退”的报道已不是新闻。显然这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物业管理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胜出,就必须取得竞争力的核心问题——创新。

何为创新?所谓创新,简单地讲就是创造与革新的合称,是指新构想、新观念的产生及对新构想、新观念的运用。具体来说,是指人们在优化自身素质和周围环境的基础上凭借多样化的创造性思维,对所从事的各项工作进行不断改革、更新和完善的过程。

许多人认为,作为服务业,物业管理工作是一项相对缺乏创造性的工作。因此,创新对于物业管理企业来说并不是十分紧迫的问题。确实,相对于高科技行业,物业管理业是一项看似缺乏创造性的工作。物业管理不像高科技行业那样瞬息万变,时时有新产品出现。但企业的创新并不单单是新产品的创造,企业的创新还包括服务,流程及管理模式等其它方面的创新,内容十分广泛。对物业管理创新而言,大体可分为观念创新、管理创新、人力资源创新、服务创新和经营创新。下面将对这五个方面提出新构想,新观念。

1、观念创新

在现实中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思维定势的局限,人们对物业管理没有全面的认识,对物业管理企业没有准确的定位,物业管理行业普遍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传统做法,而墨守成规,四平八稳的经营管理理念长期充斥在一些企业中,这些企业更喜欢做自己熟悉的业务。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躲避风险,才能保证自己不犯错误,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物业管理的创新能力,使物业管理面临重重困难。物业管理要走出困境,首先要做的就是解放思想。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物业管理是一种企业行为,而不是行政行为,更不是个人行为,其活动必须符合和满足市场规律的要求。从新角度去审视它,用新观念去理解、研究它。

2、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指物业管理者根据物业管理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创造出新的管理制度、新的管理措施、新的管理方式、新的操作流程,以实现管理各要素更加合理的组合运行, 从而创造出新的生产力,取得更高的劳动效率。如: 2.1 建立业主投诉体系

2.1.1 推行首问追究制,抓好业主投诉接待这个环节。

所谓“首问追究制”即是凡业主(住户)及其他来访,来函,来电者(以下简称来访),首次询问到公司任何一位员工,该员工都有责任义务受理并告知其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问题解决的责任人,没有履行这一义务的,经调查公司将处罚首位来访受理人。

“首问追究制”的主要内容包括:

(1)首位接待或受理来访,不热情,不主动听取来访者意见,敷衍了事地打发来访者。

(2)不是自己工作范围的事,又不告知可以或应该找谁解决,把来访者引到责任人处又怕麻烦,没有告知或指引。

(3)并不是自己职责范围的事,愚弄欺骗来访者,导致问题没有解决或无法解决,影响了公司的声誉。

追究采取的办法有:

(1)以管理处或部门为责任单位,一经发现即给予处理;管理处或部门责任人不给予处理的,凡投诉到公司或公司调查去证调查落实,处理“首问责任人”的同时,处罚责任人。

(2)处罚以罚金为主,情节特别严重,后果影响较大者公司给予降职,降级辞退的处罚。

在为业主服务的过程中,认真抓好这第一关,很多问题就可以处理在萌芽阶段,既防止问题的进一不扩大,又消化了因理解看法不同而产生的误解。 2.1.2 建立“24小时服务中心”,强化业主投诉受理处理力度。

以前物业管理,业主投诉处理以一个管理处为基本单位,各自为阵解决业主投诉。通过分析,至少存在三个不足。一是投诉不畅,业主怕麻烦,怕得罪管理处,放弃投诉,久而久之,导致问题越来越多;二是监督不力我们在对管理处工作考核中,有投诉率这项指标,由于定性不准,有些管理处怕受批评,不统计,少统计,甚至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三是问题解决力度不够,因为是以管理处为基本解决单位,受资金,责任心等因素影响,有些管理处做得好,有些管理处做得不好,工作随意性大。

现在成立24小时服务中心,在全公司范围内受理所辖物业管理小区的所有来电来访及投诉。好处是:第一,方便了业主。随时来电随时受理,省时省事效率高,保证业主无顾虑。第二,问题处理及时,杜绝了工作推委,欠拖不决的现象。业主一有投诉,24小时投诉中心可以在全公司范围内调集人力,财务,及时为业主提供便捷服务。第三,提高了物业管理的服务质量,因为24小时服务中心跟踪各管理处对业主投诉解决的数量、质量。管理处为降低投诉,就必须改进其工作态度,工作方法,从而更有效的实现物业管理。 2.2 红、黄、蓝牌制度

随着物业管理行业的不断发展,物业公司与业主委员会之间的矛盾与纠纷也日益突出,政府主管部门与协会在处理此类问题时也感觉非常棘手。认为可以在物业管理中引入绿茵场上的“红、黄、蓝牌制度”。

在物业管理中引入该项制度,道理很简单,操作起来规则也不复杂。蓝牌象征和平,业主或住户满意就填写一张蓝牌,也可以把简单的意见写在上面,黄牌代表警告,积累了不少意见就可以直接填写黄牌,要求物业管理单位限期整改,不整改就填写红牌,也可以直接填写红牌,红牌就是拒绝合作,物业管理单位无法令业主满意,可以红牌罚下。

具体操作每户蓝牌两张,黄牌两张,红牌两张,其中各有一张是对业主委员会的评价,剩下三张各有一张是对物业管理公司的评价。一个月30天,每月一日发到业主手中,要求大家充分行使自己的投票权,表达自己的意见,发表各自的主张填完投放到小区指定信箱(要求除出国或公干在外可以补填选票,否则视为弃权,下一轮投票只能填写下一轮当月的选票,不能跨月)。到月底最后一周的周六由物业管理协会和物业管理行政管理部门前来公开唱票和收集意见。一年下来业主可以轻松填写72张选票,而物业管理协会与政府主管部门可以轻松收集到业主的呼声与意见。

如此可以避免业主,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之间的扯皮和无休止的纠缠,同时,每个业主有充分表达自己建议与意见的渠道,有意见就主动投诉,给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企业充分反思的机会,允许他们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改正提高,而对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来说,业主和住户的监督,本身就是一种督促和鞭策,使物业公司居安思危,时时改进和提高自身的服务和管理质量,政府主管部门和协会也可以从中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压力也没有那么大了。一年下来,政府主管部门和协会就可以根据投票结果,通过一定的比例和指数测算来决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企业的升级,降级,奖励或处罚,政府与协会的裁判也可以让业主和住户心服口服,而且不必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无谓的纠纷和摩擦上,可以进行动态管理和监督,重要的是作为业主委员会在物业公司去留问题上权利也没有那么大了。

当然,采用该制度也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公正,只能通过它来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和纠纷,减少不利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无谓争端。 2.3 买单式物业管理

所谓买单式物业管理,就是业主享受物业管理公司的服务之后,根据自己的满意度缴费买单。物业公司依据约定的服务项目向业主提供服务,在约定的服务周期内对物业管理公司的服务项目进行评分。根据所评分值的高低缴纳相应的物业管理费。物业管理公司采取的收费办法是每个季度前5天,将评分表发放给业主,每季度后5天对业主进行调查。物业公司在综合业主各项评分后,得出服务满意率,并按照满意率,最后确定业主应缴物业管理费。 2.4 业主投诉消协赔偿

公司可以与消费者协会成立“先期赔偿委员会”,把一定的资金交付消协作为赔偿金,如果业主到消协投诉其物业管理质量问题,消协将按照有关质量标准,直接给业主进行赔偿。通过这种方式,能一定程度上避免开发商与和自己裙带关系的物业公司暗箱操作的可能,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利。

物业管理切忌墨守成规,物业管理从业者就是要根据变化,不断创造出新方法、新措施来促进整个环境的优化。

3、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物业管理公司要努力打造一支与客户需求高度匹配的专业化物业管理队伍,包括建立富有弹性的激励机制与淘汰制,激发员工的敬业精神,培养企业文化归属感来留住人才,稳住人才。 3.1 激励机制

(1)目标激励

员工从事任何一项工作,都希望所在的公司能有一个明确的工作目标,并引导他们围绕着这个目标去工作,最终达到和实现这个目标,因此,公司一定要有一个详尽的发展计划,并规定每年要达到什么目标,是创全国优秀物业管理大厦(小区),还是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只有目标明确了,员工才能有奋斗方向和工作动力。

(2)精神激励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单位重要领导的工作能力和人格力量会直接影响到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发挥。作为物业管理公司的领导层和主要管理人员一定要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身的榜样力量来影响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奖励激励

人工作的目的主要是获得生存所需的物质基础。在人们生活还未达到富裕水平之前,物质奖励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因此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要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的公平分配原则,对工作表现突出,遵守公司管理规定用户称赞的员工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重奖,用奖励激励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4)福利激励

与员工签订劳动用工合同,并为员工购买养老,住房公积金,医疗等保险。同时根据公司的经营状况,实行年终双薪,带薪休假,生日贺金,伙食补助,集中免费洗衣等福利措施来保障用功利益,为员工解除后顾之忧,使员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

(5)荣誉激励

人的需要和追求是分层次的,当基本的工作需求和物质利益得到满足后,他们往往渴望得到各种荣誉。在此情况下,物业管理公司应尽量满足员工的这方面的需求。对工作成绩优异,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员工,要晋升到高一级的工作岗位,使工作岗位与他们的工作能力相一致;对工作突出遵守公司管理规定,用户称赞的员工授予优秀服务标兵,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并将其主要事迹在有关报刊和宣传栏中大力宣传;对素质高品质好,有发展潜力的员工可派出考察学习和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

(6)参与激励

一个单位的发展与员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员工对公司的发展十分关心,如果能多听取对公司管理及发展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或经常性地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组织员工参与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员工就会以公司为家,以主人翁精神投入工作,焕发出旺盛的工作热情。

(7)考核激励

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激励标准不公平。因此,加强考核激励,完善考核制度,是避免影响员工积极性发挥的重要措施。在实践中应作到以下几点:一是机会要均等,让所有员工处于同一起跑线,具备同样的工作条件,使用同一考核标准;二是奖惩的程度要与员工的功过相一致;三是激励措施实施过程要公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3.2 末位淘汰制

落实“末位淘汰制”提高员工敬业爱岗,服务业主的敬业意识。

所谓“末位淘汰制”即是将公司本工作效绩平平,表现较差、纪律松懈等不良员工处于末位得3~5位人解除劳动用工合同,淘汰出公司的一项办法。

末位淘汰确定的依据主要有: 1 本受业主投诉最多者; 2 本业绩或效益完成最差者; 3 本造成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渎职者导致重大刑事案件,过失发生火灾者;

4 因违纪需下岗仍无明显改正者;

5 不服从上级的工作安排且威胁管理人员,情节严重者; 6 斗殴或威胁,伤害他人者;

7 利用职务之便收受不正当财物,中饱私囊者; 8 利用职务之便损公肥私和侵害公司财务者;

9 故意损害公司声誉,信用或因重大过错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者; 10 盗窃公司,同事财务者;

11 管理人员因失职或管理不善造成重大损失者; 12 泄漏公司重要机密者;

13 上班旷工或经常迟到给公司造成损失者;

14 员工受到治安处罚或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者; 15 其它被公司认定为严重违纪行为者。

末位淘汰的办法:

(1)每季度末,各部门管理处必须将每一位员工按表现优劣排序,以《员工季度考核表》形式报公司办公室;

(2)工会组织相关人员组成评定小组对员工进行全年综合评定,评出全公司最差的3~5人;

(3)报公司总经理办公会,由公司总经理办公会决定辞退处于末位的员工。

末位淘汰的依据中明文规定,全年业主投诉最多的员工,为不胜任工作,淘汰出公司。这样就强化了员工认真对待业主投诉的意识,也促进了员工不断改进服务态度及质量。 3.3 企业文化建设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一种潜移默化围绕企业核心价值观,凝聚企业团队战斗力,推动企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1)组建企业文艺宣传队并进行演出活动

(2)组织节假日的旅游活动

(3)开展总经理或主管与员工的对话活动

(4)知识技能比武活动

(5)开展学习先进企业文化的活动

(6)成立兴趣小组与活动队

4、服务创新

建立“业主服务满意体系” 1个目标---服务满意

2个理念---全程跟踪,亲情服务

3个干净---办公与生活环境干净,机房干净,设备干净 4个不漏---不漏气,不漏水,不漏电,不漏油

5个良好---设备运行与维护良好,卫生保洁与绿化养护良好,保安礼仪与安全管理良好,管理服务质量与态度良好,客户与业主反映良好。

5、经营创新

不断创造出新的企业产品、新的服务项目、新的消费者,这既是物业管理企业创新的目的,又是企业的社会使命—推动物业管理的发展。物业管理经营创新的表现:一是将物业管理视作一种企业的经营行为,在整个活动中要努力 发现新的市场需求、新的用户、新的机会,主动开 拓新的市场;二是在服务内容上,要根据业主的需求把握市场的规律,预见性地创造出新的服务项目引导业主消费。

除上述五个方面外,物业管理企业的创新还有其特别的地方。物业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因此,物业管理的创新同样也存在于一些细节中,比如维修工作的某一处细小改动,就有可能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效益。物业管理的创新需要“于细微处见精神”的细心和耐心,“不择细流无以成江海”,一点一滴创新的积累,最终会汇成企业发展壮大的动力之河。

总之,创新的道路是成功的道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唯有立足于创新,勇于突破“旧观念”、 “老框框”,不断地创造、应用先进的思想、科学的方法、新颖的技术改造企业,才能在不利条件和逆境中争得生存和发展空间。一项事业唯有所有参与者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不断蓬勃发展。物业管理业虽己走过了风风雨雨近二十年, 物业管理市场也已初步形成,但我们应看到二十一世纪物业管理的发展仍将困难重重。面对这些困难,唯有创新才能谋发展,唯有开拓才能求进取。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新将在社会生活、生产、 经营、管理活动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物业管理必须顺应这股潮流,在政府、业主、开发商的引导、配合下,管理者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推动我国物业管理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第8篇:2013年餐饮企业文化的创新之路探讨

所谓企业文化, 是一种基本规范和假说, 是企业在应对其内部和外部环境整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时所形成、发明或发现的, 目的是规范关于员工行为、贯彻企业责任和使命。餐饮企业文化是一种用于凝聚员工创造性、积极性和归属感的人本管理理论, 以餐饮企业精神和企业管理哲学为核心,在实践中是餐饮企业的工作程序、制度设计、行为标准和价值观的充分体现。作为一种企业核心价值理念, 餐饮企业文化得到员工普遍认可, 它可以有效规范员工的行为模式和基本思维模式, 并内化员工的基本价值观。

餐饮企业文化创新的必要性研究

首先, 餐饮企业进行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担负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餐饮企业必须专心打造对员工、对人民群众、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文化, 对现有企业文化进行创新。作为企业文化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的社会责任关乎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近年来出现的大量食品安全事件, 如“苏丹红 ” 、“地沟油” 、“毒豆芽” 、“染色馒头” 和“ 瘦肉精” 等已经为餐饮企业敲响了警钟。

其次, 餐饮企业进行企业文化创新是促进企业自身进一步发展的客观原动力。众所周知, 事物发展的源泉是创新, 一个企业要想追求长远发展, 就不能保持企业文化一成不变, 而必须不断创新自身优秀的企业文化, 不断的进行革新。作为近年来发展迅猛的传统行业, 餐饮企业固有的粗放式管理模式与当今餐饮业的发展需求两者之间的矛盾愈发不可调和。由此可见, 创新企业文化, 采取先进的管理模式, 才能确保餐饮企业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并得到不断的发展。

最后, 餐饮企业进行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文化的功能性要 求。第一, 企业文化具有导向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员工的行为和心理, 使其接受共同的价值理念,从而在工作过程中将自身的价值追求与企业的目标追求结合起来。第二, 企业文化具有激励作用。员工的自豪感、归属感和认同感来源于一种人人受尊重、受重视的企业文化氛围, 同时通过认可和鼓励员工行为, 可极大加强企业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第三, 企业文化能发挥约束作用。这种约束更多的是一种“软约束” ,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员工的行为和心理, 提供餐饮企业的“免疫” 功能。第四, 企业文化有助于发挥凝聚作用。企业文化好比是企业这个系统的粘合剂, 有助于将企业员工凝聚在一起, 形成合力, 最终实现个人和企业双赢的目标。

中咨网(http:///)研究部总结餐饮企业文化的创新之路

首先, 餐饮企业文化创新必须凸显“家”的理念, 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 在企业文

化的核心理念中植人社会责任意识。通过营造这样的企业文化氛围, 使员工能充分认识到应该提倡什么, 应该做什么, 进而追求服务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为企业创造知名度和美誉度, 对企业和顾客负责。作为社会有机体中的细胞, 餐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提供必要的生存空间, 而相应地企业也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打造“ 护家、爱家、服务大家”的服务理念, 凸显“家”的理念。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不仅可以通过贯彻“家”的理念得到增强,而且还有助于激励员工全心全意为社会服务, 由此可见, 凸显“家”的理念既能为社会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又能增强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中国自古以来推崇“礼义仁智信, 恭宽信敏 惠 ” , 正是由于我国传统社会伦理秩序就是以家为本位。“家顺” 、“家兴” 、“家宁”正是中国特色管理的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在以人际和“情感” 为特色的企业管理中有所体现, 而且表现为企业本身就是“家” 。此类思想理念基本上奠定了后世繁荣昌盛景象出现的基础。

其次, 餐饮企业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加强教育、以人为本。以企业共同价值观念和企业精神激励协调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和自主精神。企业精神可以由几句话或几个字加以概括, 企业经营的精神支柱就是成功的企业精神, 通过用店歌或店风等形式将企业精神表现出来, 可以统率和激励餐饮企业员工的意志, 将员工的自觉行动和企业目标结合起浦乏, 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加强员工教育工作, 定期组织员日论和学习企业文化, 以此帮助员工更好地理解企业文化, 在工作准则中融人企业文化的内涵, 通过提高员工自身素质, 为餐饮企业创造更大利润。

最后, 餐饮企业文化创新必须实现餐饮企业的品牌化和个性化。可以通过开展和安排一些与企业特点想适应的活动如聚会和体育等, 围绕餐饮企业文化的个性化, 在群众喜闻乐见的各项娱乐活动中使大多数职工感受到良好温馨的企业文化氛围, 让员工主导个性化的娱乐活动, 使他们能够从中受益。与此同时, 员工个人发展所需的良好空间和环境也有赖于餐饮企业家园文化的创建。提升员工的服务质量, 创建清洁又舒适的环境, 让顾客切身体会到温馨又便捷的服务。具体做法可以使只餐桌上张贴企业理念, 或在墙壁上贴上企业口号。作为企业的一种象征, 品牌打响与否关系到企业能否成功赢得市场, 更是企业实力和形象的体现。由此可见, 餐饮企业必须不断提高自身形象, 努力打造特色品牌, 从而构建个性化的企业文化。

第9篇:学习提高是工作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加全省总工会经审干部理论与培训学习,聆听了全总、省总和经审办领导的讲话、授课,听取了王教授的专业课和平凉市总、县区总经审工作经验介绍,自己感到这次培训学习时间紧凑、内容丰富,是一次补充知识、提升自我、学习业务的极好机会。通过四天的学习、交流和讨论,在努力掌握实务审计业务知识的同时,了解了工会审计工作的新动向和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兄弟市州的经验也给了我们以极大的启示和鼓励。主要收获和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进一步明确了工会审计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随着《中国工会审计条例》的颁布实施,大大加快了经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步伐,有利于工会经审工作的更好的履行监督职能,为各级工会收管用好工会经费,保障工会各项经济活动和资产运行安全,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当前党风廉政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工会经审工作对工会组织的经济活动良好运行,对工会干部的的党风廉政建设负有重大责任,经审工作应该加强才能适应形势和任务的需要。省总《实施《中国工会审计条例》办法》经过学习讨论,即将审定出台,工会经审工作的目标任务方式方法更加明确。

二、学习了解理论热点和工作动态,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通过徐主任、包主任的经审工作综述和理论实践问题讲解,对当前经审工作的发展趋势、典型经验、理论热点、存在问题等方面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工作中遇到的疑惑得到解答,对制度设置的不足环节有所了解,因而对在工会法、章程的大原则下、积极创新工作、创新制度、创新方法,有了信心和决心。中国有自己的国情,我们必须而且只能走中国社会主义工会的发展道路。面对体制交错的改革发展形势,只要有利于审查监督职责履行,有利于工会资产和经济活动安全,有利于维护工会组织和职工利益,我们在工作中就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努力开拓经审工作新局面。

三、正视差距 学习先进抓好突破口提升工作水平 当前制约工会经审工作的瓶颈是组织建设中的机构、人员问题,核心是领导的认识问题。工会一方面要积极做好向党政主要领导的汇报、争取工作,一方面也要提高工会领导自己的重视程度。平凉市总在市委的重视支持下,较好地解决了这一老大难问题,经审工作的创新发展有了组织保障,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学习平凉的经验,落实好市县区经审专职主席和机构,应是我们天水经审工作上台阶再发展的突破口,适逢市总换届即将开始,力争通过上下努力,得以推进,进而促进县区在经审人员、机构上落实,改变工作被动的局面。

四、以实务审计为抓手,继续做好经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

近年来省总出台了许多经审工作规范性、指导性文件和政策,我们按照要求贯彻落实,在开展规范化建设、务实审计、建立特邀审计员队伍、开展审计质量活动和评选优秀审计项目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是还很不够,特别是县区一级实务审计工作滞后、发展失衡。这次会议学习讨论省总《关于切实加强县级工会经费审计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实施办法》一样,非常重要,很有必要。我们将以贯彻落实省总关于经审工作的这两个文件为动力,努力协调,做好工作,自己学习好,积极宣传好,认真调研,提出建议,配套措施,推动全面落实。

五、学习培训的收获来自大家的共同努力和辛勤付出 这次培训学习办有三个特点.一是师资强、规格高,学习安排的内容充实丰富,学习条件、生活条件好。二是印发了讲义保障了大家集中精力学习,更加准确、完整的领受知识。三是学习期间安排的座谈会和交流活动,丰富了学习内容,增强了市州的互动学习。许多学员反映,这次班办得很好,省总经审会做了精心的安排准备,为了办好培训班用心良苦。干校老师和经审办的几位同志耐心热情,服务大家,早来晚走,非常辛苦,我们也看到了工会精神干部严谨扎实、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也为我们各级工会组织好本级的学习研讨培训活动,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希今后还能定期举办,并增加实地实践方面的内容。

上一篇:公司季度工作总结学习下一篇:七年级期末英语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