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的未来发展

2022-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技能人才的未来发展

努力建设高职校园和谐文化培育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摘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努力建设校园和谐文化。因此,探讨高职院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与效益的提升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 和谐文化 高技能人才 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丁志强(1968- ),男,重庆人,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教育、物理教育;张澍(1966- ),女,重庆人,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讲师,研究方向为人事管理;何翱(1981- ),男,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重庆 40003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6年国家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大中学生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保障系统研究”(编号:06XSH012,主持人:张大均)的一级子课题重点研究项目“高职生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现状及其对策研究”(编号:06XSH012-2,主持人:丁志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作为已占据中国高校“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其校园和谐文化的建设问题已成为我国和谐大学文化建设工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它不仅直接关系着我国和谐大学文化和整个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成败,而且影响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进而影响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高职院校加强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消除高职校园文化系统中的不和谐因素

高职院校要顺利实现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和谐发展的本体功能和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功能,必须着力打造校园和谐文化。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制约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不和谐因素,致使学生不能健康、全面地成长。例如,偏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轻视精神文化建设;狭隘地认为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是资金缺乏、设备匮乏,在办学过程中把工作重心放在筹集资金修高楼、添置仪器设备、建设实训基地等方面,忽视或淡化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办学理念的更新;脱离自身实际将校园文化的建设目标定位“高移化”,盲目“克隆”或“微缩”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将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课外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认为没有必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技能人才培养整体工程中来操作实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系统中表现出来的这些不和谐因素,不可避免地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保证,导致培养出来的“高技能人才”有知识无文化、有学识无见识、有科学精神无人文精神、有技术技能无远大理想、有个人追求无团队意识。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消除高职校园文化系统中的不和谐因素,加强校园和谐文化建设。

(二)有利于培育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成长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武装头脑,整合并引领其价值观念系统、政治思想道德情感,正确协调处理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与困惑,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德性与技能、科学素质与文化素质、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注重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良好的诚信观念、团队精神与人际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成为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为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形成符合高职院校自身实际的核心价值体系,而高职院校自身核心价值体系的培育形成过程也就是高职院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过程。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发展情况如何,很大程度上看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内生力如何。有知识、有技术、有能力的高职毕业生能根据未来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和自身职业岗位的变迁自动地做出调整。这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身心和谐基础上的综合素质。这种能力与素质从何而来?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大学校园和谐文化的潜移默化。如果高职院校在校园和谐文化建设过程中,仅仅是停留在对眼前已经出现的校园文化系统中不和谐因素的“治疗”层面,并没有着眼于对全体学生心理智慧潜能的开发和自我内求力的培养,那么这样的校园和谐文化也仅仅是为“和谐”而“和谐”,淡忘了和谐的根本是为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最终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长远建设打好基础。可见,高职院校加强校园和谐文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之间存在辩证统一的内在关系。从某种程度上看,加强高职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也是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做出贡献的过程。

二、高职院校加强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

高职院校校园和谐文化的建设以追求和谐、崇尚和谐为本质要求,必须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基本文化形态着手并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特殊性探寻建设路径。

(一)和谐精神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合师生精神家园

高职院校校园和谐精神文化建设是高职校园和谐文化建设工程的核心和灵魂工程,主要包括学校师生长期或短期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活动状态的总和,如办学理念、学院精神、行为模式、学风、校风、校训等。这些方面的内容反映了人们的意识形态、精神状态,关系着师生的成长和学校的长足发展。不同的教师与学生有不同的成长经历,其价值观念体系会有差别,而不同的价值观念将产生不同的现实行动。尤其是在当前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师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有的甚至处于价值迷茫状态之中。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武装师生头脑,以它作为师生价值体系形成的导航器,建立师生的精神家园。

(二)和谐制度文化建设——建立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全面发展的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校园和谐制度文化建设是整个校园和谐文化建设工程中的重要内容,是维系高职院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近几年,高职院校在蓬勃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不少问题,例如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人际交往和情感障碍、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不合理、毕业生社会适应与职业岗位适应不良等。这些问题是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系统中的制度文化缺失息息相关的。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改变现状,加强校园和谐制度文化建设。

第一,深入调研,消除校园制度文化体系中的不和谐因素。在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系统工程中加强和谐制度文化建设,就要以人为本,广泛深入到学生和教师之中展开调研,认真倾听他们的话语,了解学生对人生未来的发展愿景和教师的专业发展理想以及他们在学习、工作与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障碍。在充分尊重师生意愿基础上,制定有利于学生个性张扬和自我潜能开发的制度规范和有利于教师职业理想实现的职业规范。

第二,本着政策导向和价值导向有机结合的理念,以创新促进校园和谐制度文化建设。和谐制度文化体系建设应走制度创新发展的道路,通过体制机制上的文化创新,将政策导向与价值导向有机结合。各项政策措施的出台与落实重在为师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搭建平台、铺平道路。例如,对于贫困生问题,可通过助学贷款、向社会募捐设立爱心基金、以奖代赈、勤工俭学等多样化方式建立健全贫困生助学制度,其中重点应放在对贫困生助学的制度创新上,尤其是对学生勤工俭学制度环境的创新,为贫困生自我助学与社会实践锻炼融合创造制度条件,对他们实行特殊的弹性学习制度。总之,创新机制的培育是和谐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通过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大兴创新之风,将政策导向与价值导向有机结合,开展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形式多样的创新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技术技能水平的提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增强,同时也能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顺利交往搭建桥梁。

(三)和谐物质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校园环境

高职院校校园物质文化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必备的基本条件,也是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载体。校园内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如建筑物、运动设施、绿化地带、图书资料、企业家雕像、宣传橱窗等,它们的“音容笑貌”和整体布局等是高职院校内在精神的外化。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在校园硬件方面还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一是校园面积普遍偏小,与现有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二是校园整体布局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实训室、实验室、综合教室、运动场地等方面的布局和设置没有突出高职院校的特色。为此,高职院校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紧紧围绕着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一宗旨,用以科学发展观为内核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和谐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第一,在校园环境的整体布局上要遵循美学原理和科学发展观。让校园生活区、工作学习区、休闲娱乐区布局合理、和谐得体,并具备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兼容性,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各类建筑实施与校园自然人文景观和谐搭配,浑然一体,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效。

第二,在校园环境物质实体的具体内容安排上,要充分考虑高职院校为新农村建设、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这一办学目标,处处突出“职”的特点。在建筑物的类型上,要体现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实际,既有功能齐备的专业实验场地,又有融教室、实训、实验、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的专业教室,使之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考工强化训练等多种功能;借助橱窗、宣传栏、校园网、建筑物等载体进行宣传,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及其相应职业岗位的情感,让学生随时了解企业界成功人士的先进事迹、先进技术发展动态和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动态。

(四)和谐行为文化建设——创设有利于学生与未来职业岗位对接的实践平台

高职院校校园和谐的精神文化要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践工程中得到践行和弘扬,实现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目的,就必须大力发展校园和谐行为文化。校园和谐行为文化主要包括和谐的个人行为文化和和谐的团体行为文化。

和谐的个人行为文化主要指师生在交往行为和工作学习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和谐。高职院校和谐行为文化的建设要有利于学生与未来职业岗位间的对接。首先,学院领导与教师要作为学生的表率,领导在与教师交往、教师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要体现企业“顾客至上”的文化理念,在交往行为上体现尊重与关怀、平易近人、友善互爱的精神文化;其次,学院领导、教师在工作行为上要处处体现精益求精、大胆创新的工作态度与敬业精神。领导与教师和谐的个人行为方式是学生个人和谐行为方式形成的榜样和无声的导师。如果教师与领导具备了和谐的个人行为文化素养,就能够更好地将学生培育成具有和谐行为文化的个体。引导学生投身交往实践活动,掌握与人相处、互助协作的基本原则,在与人日常交往和学习工作中能够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个性特征,学会相互接纳、和谐共处。在对学生学习行为方式的教育方面,要突出动手操作、技能训练,着重体现理论为实践操作服务,最终以适应与胜任行业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岗位工作为落脚点。

高职院校校园和谐团体文化主要是指高职院校作为团体在交往行为与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和谐。这种和谐往往体现为高职院校的对外交往行为与实践活动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与和谐要求。高职院校要顺利完成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不辜负广大学子与家长的期望,在办学过程中要与社区、其他兄弟院校、生源学校和其他相关社会各界发生交往活动。在这些时候,高职院校每一位教职员工都代表着学校的形象,是否具有大局意识和整体观念事关学校在团体交往中能否和谐共处,能否赢得社会各界的信任和支持。为此,每一位师生员工在平时的工作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培养自身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自觉主动地团结在学校团队周围,个人利益服从学校团队利益,与学校团队之间结成利益共同体;学校团队在与其他院校交往中自觉奉行和睦相处、有序竞争的原则,并自觉主动地与其他团体建立健康、文明的公共关系,给社会各界留下良好印象。这样既可以赢得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支持,又能为整个社会和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贡献。总之,加强高职院校校园团体文化建设,有利于充分利用职教办学资源,从行业企业获取技术学习资源,为学生搭建技能训练的实践平台。

三、高职院校加强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成效如何,最终要看它为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质量状况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贡献的大小。因此,高职院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工程必须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启动多元评估反馈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必要将高职校园和谐文化的建设情况纳入学校办学水平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实行灵活机动的过程跟踪考查和阶段性验收考核相结合的评估方式,对校园和谐文化建设过程中“不和谐”的文化因素给予及时反馈并指导其整改。(2)设立校园和谐文化建设意见箱,及时了解、收集、整理学生与教师对这项工作的看法和一些宝贵的意见,以便及时调整、满足学生与教师对校园和谐文化方面的需求,为学生全面成长和教师幸福生活、快乐工作营造和谐文化环境。(3)成立和谐文化建设校企合作委员会,一方面,为高职院校深入行业、企业、用人单位调查了解毕业生对企业文化的适应情况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程度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也可将行业企业的相关人员引进高职院校参与校园和谐文化建设。这样有利于汲取企业的成功经验,将校园和谐文化与企业先进文化有机融合,同时也有利于毕业生尽快适应职业岗位,适应企业文化。当然,高职院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也处于不断地变化发展中,可以预见,它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有利于校园和谐文化建设,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骆郁廷.建设和谐的大学文化[N].中国教育报,2007-04-10.

[2]王明伦.论高职院校精神[J].中国远程教育,2006(7).

[3]朱发仁,傅新民.“校企结合”构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J].职教论坛,2006(6).

[4]陈小琼,李桂霞.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与探索[J].高教探索,2006(6).

作者:丁志强 张 澍 何 翱

第2篇:高技能人才培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价值探析

摘 要:随着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技能人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得以不断凸显。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与此同时,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也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的转变和革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机会。就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力求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机结合,使两者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发展目标,以期能够为今后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人才培养;区域经济;发展

一个国家的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情况,区域经济的发展也逐渐成为判断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1]。基于此,各个国家纷纷加强了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力度,力求通过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本国经济的腾飞。宏观角度来看,对经济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分别为资金、资源、生产管理以及劳动力[2]。在当今的社会经济之下,劳动力因素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廉价劳动力,而是指高技能型人才。就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来看,经济竞争更是科技水平的竞争、高素质人才的竞争。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生产技术的不断革新完善,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核心竞争力。高技能人才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中坚力量,是实现生产技术的创新以及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关键因素,是实现高新技术的探索、实践以及完善的骨干力量。

一、高技能人才的概念

在我国关于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长期规划中明确指出,高技能人才是指技艺高超,技能精湛的技术骨干人才,在生产建设过程中,能够富有创造性的开展劳动工作,其劳动成果能够为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3]。我国职业大典也有相关描述:在职业概念范围内来看,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运输以及服务等一线岗位中,能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与相关知识,并具有娴熟的操作技巧与工作能力,能够攻克生产中的高、精、尖技术工艺的专业人才[4]。在我国的技术行业划分中,也将技术人才按照等级不同划分为高级技工、高级技师以及技师等专业等级,并相应安排专门的职业技术的考核。

二、高技能人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构成的重要部分,该技能人才在各个工作领域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承担了攻克行业生产的技术难题以及推动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实践等一系列重要责任。在经济发展中,高技能人才为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行业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5]。因此,在当前的创新型国家技术的发展中,应当更加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并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充分挖掘高技能人才的专业能力,使其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1.高技能人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高技能人才是实现技术进步、科技发展的根本保证,更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升级的关键因素。不断提升一线劳动工作者的职业技能以及专业素养,是实现管理创新技术发展的重要前提保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式正从传统的粗放型的发展形式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过渡,这一转变的实现,首先就要依靠高技能人才对于技术的掌握和使用,通过高技能人才实现经济发展形式由投资拉动型向技術进步型转变,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的模式转变,最终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模式。

2.高技能人才推动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高技能人才是将创新技术以及先进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因素,生产产品质量的提升、功能的优化,有赖于专业技能精湛、生产工艺先进的高技能生产团队的技术支持。所以说,高技能人才是实现企业生产产品的更新和完善以及企业生产结构的转型升级的首要保证,没有高技能人才的技术支持,就不可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成为难以实现的目标。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加强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完善企业高技能人才团队的建设。在生产过程中,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的作用,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达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3.高技能人才加快了经济发展过程中技术的创新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技术创新、并将先进的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中坚力量。要想实现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就需要在培养高新技术人才的同时,不断加强自身的先进生产技术的研发能力,根据本地区实际生产的需要,不断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做好充分的技术保证的基础上,培养一支生产技艺精湛、专业能力过硬的生产高技能生产团队,更有利于实现生产技术的创新,并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方向的转化。生产技术的优化升级是企业成为行业翘楚的根本保证,区域内企业的不断发展也为本地经济实力的构成提供有力支持[6]。因此,为了保证企业能够持续拥有核心竞争力,就需要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团队建设步伐,使其满足企业以及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4.高技能人才是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证。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各行业内部的竞争逐渐加强,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有望在开放式的竞争环境中,获得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自身拥有的高技能人才团队的质量直接影响了该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强弱。换言之,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对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在发展中是否能够持续拥有不竭动力,是否有能力在当前开放式的经济环境下抓住发展机遇,战胜各种挑战[7]。在经济发展中,只有充分挖掘人才、培养人才、爱惜人才、合理地运用人才,才能为其提供技术以及智力支持,进而获得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

三、优化完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针,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政策扶持。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首先应当重视政府职能的发挥,政府可以利用政策的调整,使企业重视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进而在发展过程中也会有意识地关注如何发挥高技能人才的实际效用[8]。就政府而言,首先应当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规划,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巧妙地融合到本地的发展战略当中,使高技能人才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保障。此外,还可以通过发布新的人才政策加强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与此同时,还应根据地区高技能人才的实际储备情况,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还可以通过适当的资金扶持保证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能够被落实。

2.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的环境支持。在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中,首先应当为其提供全面的人才保障服务[9]。政府应在财政资金中设立专门的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款项,并根据本地高技能人才的储备情况,适当调整财政支持的力度。在这一过程中,还应当鼓励企业发挥其实际效用,在生产过程中,根据各企业的生产要求,制定专门的高技能人才的审核标准。同时,不断完善业绩机制,使得该技能人才能夠获得相应的经济保证,也可以利用这个办法,达到留住人才的目的。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应注意为高技能人才搭建能够充分发挥其能力的平台,这就要求企业、政府不断提升服务意识,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断开发新的路径。

3.丰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形式,实现政府、企业、学校的对接。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首先应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行有机地结合,使高技术人才能够真正地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发展,并为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还应当重视政府、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还能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使优秀的技术人才能够被充分任用。对于企业而言,通过学校直接的人才输入,可以适当减少其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进而使企业拥有更充足的运作资金,对于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地方发展而言,校企对接减轻了区域内高技能人才的就业压力,同时,企业的稳定发展也为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语

当前经济环境下,要想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要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实现两者发展的良性循环。在发展过程中,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与高技能人才培养之间的优势互补,保证两项重要任务的共同发展与完善。在确保区域经济高效稳定发展的同时,加强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就需要重视政府的职能的发挥,不断加大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形成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 韩承敏.区域经济发展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以苏州市为例[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4,(4):46-49.

[2] 俞立峰.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J].人才资源开发,2015,(4):31-32.

[3] 刘颖.天津市区域经济发展视阈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问题刍议[J].职业教育研究,2015,(10):13-17.

[4] 杨艳玲,邓其贵,唐述荣,等.契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自动化技术专业“343”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4,(6): 31-34.

[5] 李红侠,相玉红.适应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3,(2):69-70.

[6] 齐义山,田洪声.基于区域经济的高技能人才整合性开发系统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9,(2):15-18.

[7] 陆金英,陈林海,宫相荣,等.外贸转型升级背景下商务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14,(5):14-17.

[8] 冯晓峥.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7,(19):140-141,143.

[9] 夏雨.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模式与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7):174-175.

[责任编辑 刘 瑶]

作者:王秋鹏

第3篇: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中职教育发展问题探究

摘 要: 中职教育在我国教育领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处于弱势地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的效果不尽理想。本文主要对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中职教育发展问题展开阐述,从高技能人才概述入手,分析中职教育现状,提出高技能人才培养对策,对中职教育改革进程加速起到积极参照作用。

关键词: 高技能人才;中职教育;发展问题

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分支,包括技工学校教育与职业中学教育等,在为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受中职教育发展问题影响,专业教学水平相对较低,要想培养出更多高技能人才,还需在培养思路与平台与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加强创新,实现中职教育与社会需求及行业发展的无缝衔接,从而切实发挥中职教育的作用价值。

一、高技能人才概述

国家经济建设深入推进,对高技能人才更加关注,人才的时代价值随之提升。高技能人才是指具备专业理论知识,较高信息素养,灵活运用现代设备,在生产与服务领域对高难度工作轻松驾驭,有一定动手实践与创新能力,以及具备应对工作突发问题的能力和丰富实践经验、良好职业素养等综合素养的人才。高技能人才的界定,随着生产技术与经济结构等方面的调整发生了较大变化,人才的概念與内涵逐步拓展。尤其处于知识经济时代,高技能人才从生产部门工作范畴逐步向服务领域拓展。这就要求人才除具备高级工操作技能外,还需具备高等专业知识,实现生产技能与科学技术有效衔接,逐步向双高人才发展迈进。高技能人才处于技能人才的较高层次,群体层次间的职业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二、中职教育发展现状

1.中职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五阶段模式:从市场调查分析与职业能力分析及开发教学环境、教学实施、教学管理五阶段展开的理论实践深入研究,通过实践经验总结,综合运用集中技术经济学与质量管理学及教育技术学等现代科学理论,开发出迎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与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产学结合模式:综合学生培养与校办企业发展,企业培训学生技能;实施校企合作模式,学生完成前期理论学习后,到实训基地锻炼,再到生产性实习;学校自办或协同企业共建生产性实习工厂,提供学生实习机会;校内实行职业技能鉴定与职业资格培训的双证制,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职业技能;学校开发技术项目,用项目驱动人才培养,用人才支持项目落实。三是就业为导向的模式。突出专业教育中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作用,通过社会经济调查了解地方经济与产业机构发展情况,围绕市场需求加强专业建设,确保学生就业率。影响人才需求结构变化的因素较多,其中产业结构调整要素不能忽视,因此加强市场调研意义重大。发挥专业品牌效应,提高学校知名度,进一步拓展市场,迎合社会需求建设新专业,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灵活调整专业。

2.中职教育发展问题

首先是教育体制问题,从中职教育入手分析,计划经济体制对教育体制与管理体制的影响较大,问题矛盾逐渐凸显,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政府过多干涉,学校自主权缺失,学校对政府的依赖性强,自由发展中的资源短缺与无序发展等问题普及;二是受学校扩招竞争影响,职业教育处于被动地位;三是政策措施有待完善,对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关注度低;四是存在产学与校企分离格局,校企缺乏合作动力,学校动力靠毕业生就业压力推动,但企业人力资源过剩问题不能忽视,导致产学结合运行体系并未完善。

其次是教学水平问题,中职教育思想观念更新缓慢,无法满足市场发展需求。受职业特征等因素影响,要求教师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与手段,尽快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但实际上教师工作强度大与教学任务重,薪酬待遇水平低,缺乏工作主观能动性与自主学习意识,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创新意识与实践技能及知识水平等方面相对缺乏,无法适应社会快节奏发展格局。除此之外,教师资源严重缺乏,教学质量停滞不前,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与学校现代化发展。

最后是人才资源浪费问题,计划经济体制推动了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但计划经济办学痕迹明显,注重发展传统专业与同专业人才数量多等问题突出。部分中职院校发展缺乏特色性,教师等资源未实现优化与高效利用,一些学生缺乏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竞争力,就业率低,最终造成人才资源浪费。

三、高技能人才培养对策

1.拓展人才培养思路

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思路上,应当本着以下原则进行:一是需求驱动:充分掌握当地产业与行业发展趋势,以及人次需求现状,根据社会需求制订人才培养计划与目标及规格,进一步明确教学改革方向。二是共建平台:学校加强与数控技术协会及企业等主体的合作,协同建设产学研联合体与流动工作室及实践训练中心等工程化人才养成平台;加强校内外科研与社会服务资源,提供丰富的学生创新与职业能力训练机会,进一步优化训练环境。三是课程开设:围绕地方产业与行业及企业的人才需求,开设特色化的专业理论课程与岗位实践课程,优化特色产业课程教学体系,实现新旧教学内容整合,围绕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

2.打造高级工培养平台

校企深度合作,积极打造交互式的高级工培养平台:一是迎合地方经济发展情况与学校教育职能,加强与当地专业对口企业的深度合作,成立校企合作协会,实现实训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教与学、做一体化;职工与师资培训及课程改革一体化。实现各层次的有效对接,打造教师对接企业岗位与专家对接行业协会及学校对接地方产业的交互式人才培养模式,并协同创建实训中心与人才培训基地,切实发挥校企协同育人作用。二是通过产业对接形成产学研联合体,学校之间应当加强联系,同时加强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并以此为切入点,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完善产教研一体化的育人模式。三是发挥资源优势互补作用,建立双师双徒的大师工作室,请技能大师介入指导,积极成立大师工作室,大师承担带教专业教师的工作,大师与教师联合辅导小组学生成员[1](216,218)。

3.完善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从完善课程体系入手分析,围绕当地经济产业需求与工作过程,遵循实用与实际等原则,根据生产过程要求,综合提炼职业能力。围绕特色教材与教学实训项目,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电子教学课件,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围绕产教融合与项目引领等原则开发特色课程,尽快实现课改目标。

从课改目标入手分析,其中一个宗旨是指推动地方经济增效升级,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逐渐取代以往的培养学生一技之长的教学目标。其中两个立足是指立足当地产业加强专业建设,立足企业生产经营丰富课程内容,实现产教深度整合。其中三个服务是指服务于社会发展与当地经济、企业生产需求、学生终身发展。其中四个对接是指产业需求与专业建设对接,职业能力与课程内容对接,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对接,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的对接。其中五个梯度是指职业能力循序渐进地养成,包括接触产业、基础操作、独立完成、创意加工、操作维护五个梯度能力。

从实训教学体系入手,建议采取三环递进式方法,学校利用实训基地,围绕学生的职业素养水平,积极构建多元化与综合性的实训教学目标,实训形式采取教学性—生产—实岗性三环递进式的实训体系,要求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教学结构性功能层层推进[2](81-83)。

4.全程交互式培养

人才培养应当紧密围绕职业能力发展规律进行:一是交互企业用人标准与学校培养目标,引导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实践,要求文化课与专业课教师做好企业调研工作,充分掌握企业人才需求,以此作为学校培养目标整改依据。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与特征等要素制订培养规划,通过校企合作引导学生深入企业,近距离接触企业生产经营,了解企业用人标准与自身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明确学习与能力发展方向。二是交互生产现场与校内场所,在学校教学期间,围绕教学要求与进度,实现企业与学校间的交互,主要包括企业多层次体验与学校期间的职业体验、专业体验、技能体验、岗位体验等。三是企业技术人员与教师的交互,企业技术与技能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直接参与教学工作,讲解生产经营一线知识技能,帮助学生了解企业情况。

四、中职教育发展措施

1.转变观念

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分析中职教育发展问题,提出高效解决对策。积极树立危机意识,联合实际并明确改革侧重点,摸索性地推动中职教育与时俱进地发展[3](24-28)。

2.加强创新

创新是推动中职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面对中职教育就业率低与资金少及发展慢等问题,分析发展现状原因,本著实事求是的原则解决问题。本着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原则,借鉴国外发达国家中职教育发展经验,迎合本土化特征加强创新整改,以此实现长远发展。学校应当打通学生就业创业与升学及留学的道路,打破中职教育发展瓶颈,拓展学生未来发展空间,因此需要立足服务国家战略,探索“一带一路”等教育新路径,如采取3+3+2的培养模式,引导中职学生攻读硕士学位,增强学生国际竞争力。

3.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与共建教育是推动中职教育稳中求进发展的有力措施。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发展背景下,人才俨然成为企业竞争的优势资源,为培养企业岗位所需的人才,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得到企业帮助支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计划更加合理。通过签订就业培训,优先选择合作学校的学生,提高就业率。同时迎合市场发展需求调整培养目标,推动中职院校定向化发展。

五、结语

中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型人才,需要在合作模式与教学理念等方面加强创新,让学生收到先进与高端的职业培训教育,从而实现就业多维度化与高端化。但人才培养不能与国家战略及区域经济发展等服务要素脱离,还需围绕市场需求,本着实事求是与循序渐进改革等原则,合理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在校企合作中提高企业在人才培育等方面的积极性,并在实践中加强培养目标与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整改,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中职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赵炜.中职院校数字艺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8,15(22).

[2]张铭.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大连市振兴发展对接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

[3]仇梦华,张力跃.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9,183(3).

作者:张明

第4篇:高技能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摘 要: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各行业企业应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搭建专业平台,切实发挥高技能人才的作用。

关键词: 高技能人才 经济发展 作用

据报道,我国的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品种每年损失近2000亿元,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5%左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5%,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这些数据说明,我国制造业正面临着人才瓶颈、技术工人的结构失衡和高技能人才的断档,成为制约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的严重障碍。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我们必须加快培养一批掌握精湛技艺和高超技能的高技能人才,以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高技能人才的涵义

中央组织部、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于2011年7月6日发布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指出,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根据国家职业大典,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根据这些描述,高技能人才应当主要包括技术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水平的人员。

二、正确认识高技能人才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大力倡导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之下,更多更快地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发挥高技能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高技能人才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人才是科技进步的基石,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力量。只有加快管理创新和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造就一大批高技能人才为我所用,才能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转变,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2.高技能人才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

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和竞争经济。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一个企业在同行业中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这个企业能否生存下去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拥有各种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又是一个企业竞争能力的大小的核心因素。企业只有真正重视技能人才,加快培养技能人才,合理使用技能人才,才能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才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3.高技能人才能够促进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高技能人才是有效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骨干力量之一,没有一支技术精湛、手艺高超的技能人才队伍,企业就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就难以适应企业可持续发展和产品更新换代的要求。企业只有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才能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促进企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在发展的道路上稳健而强劲。

4.高技能人才能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高技能人才是技术技能劳动者的优秀代表,是推动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骨干力量之一。企业只有通过培养一支掌握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和操作技能、具有较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才能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才能屹立于竞争的潮头。

三、有效发挥高技能人才作用的途径

1.切实转变思想观念。

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中,“高级技工”等高技能人才不在“人才”之列,干部和工人身份不同,工资、奖金、住房、福利待遇等都不一样。必须切实改变这种传统的人才观和用人观,树立“能力本位”的人才评价标准,把技能人才作为人才对待,创造适合技能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当前尤其应当营造“能工巧匠与科技精英一样光荣”的舆论氛围,如继续组织“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事迹”系列宣传活动,进一步宣传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弘扬高技能人才踏实敬业、潜心钻研、勇攀技能高峰的精神风貌,营造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2.不断调整和完善高技能人才激励保障机制。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从制度上保证留住高技能人才,用好高技能人才,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的主观能动性。要保障高技能人才的待遇,使其待遇与其贡献和能力挂钩,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可以建立特殊津贴。加大奖励力度,坚持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建立有吸引力的高技能人才奖励体系,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价值双重激励的作用。大胆起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高技能人才,让他们成为项目牵头人,让他们参与管理、参与决策,甚至成为领导人。

3.科学评价和培养高技能人才。要适应社会需要,积极开发应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完善高技能人才评价的手段和方法,进一步突破年龄、资历和身份限制,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劳动者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水平的多元化考核与评价体系,逐步提高高技能人才评价质量及评价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权威性,使高技能人才评价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激励等环节形成有效联动,并作为岗位使用与兑现待遇的依据,引导劳动者参加技能培训,拓宽高技能人才成长的通道。

4.切实搭建高技能人才发挥作用的良好平台。高技能人才在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企业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企业作为高技能人才的使用者,必须为高技能人才发挥作用提供舞台,搭建平台,通过设立首席技师、技术能手示范岗位、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组建技术创新小组等方式,激发高技能人才的责任意识和工作热情,发挥高技能人才作为职业领军人物的带头作用,为企业生产经营奠定坚实的基础。

5.积极开展师带徒活动,发挥高技能人才的传帮带作用。选拔技能水平较高、具有传帮带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作为师傅,选拔优秀的青年技术工人作为徒弟,开展“师带徒”活动,积极培养青年技术骨干,加快改善技术工人队伍结构的步伐。在师带徒活动中,要强调一个新字,针对生产中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开展传帮带活动,并要立足技术传承和应用,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央组织部,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2011,7.

第5篇:高技能人才助推县域经济发展新跨越

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是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推动地域经济不断发展的强力剂。近年来,作为县级市的山东省昌邑市始终坚持把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工程来抓,紧紧围绕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重点环节,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优化舆论环境,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昌邑高技能人才异军突起。目前,全市技能劳动者达10万余人,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近15000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15%,涌现出一大批技术熟练、技能精湛、业绩突出的优秀技能人才。这些高技能人才用自己的材质谱写了现代制造业的新篇章,推动了昌邑经济跨越发展。

有了强大的高技能人才支撑,昌邑的工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工业企业效益逐年提高。高技能人才纷纷参与到企业技术研发当中,极大地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进程。2009年,全市科技企业取得科研技术成果30余项,转化率达到60%。2004年以来,全市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省科技进步奖等重大科技奖励52项。

破除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把技能人才开发摆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高技能人才是企业技术工人的核心骨干,也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过去,由于择业观念、成长环境和需求增加等原因,昌邑市的一些企业曾经出现过技能人才大量短缺的现象,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要推动企业做强做大,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必须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为此,昌邑市委、市政府拔高技能人才作为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人才工作总体规划,结合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企业实际需求,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一系列打造高技能人才的“组合拳”随之展开。

近几年,该市先后制定出台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意见,以及首席技师、有突出贡献技师选拔管理办法等10多个专门文件。为形成合力、建立长效机制,由市委组织部牵头,成立了有关部门参加的高技能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推进技能人才开发。从2008年起,市委、市政府把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纳入对镇街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和市直部门工作绩效考核范围,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各级各部门工作政绩的重要依据,有效地增强了各级各部门特别是“一把手”抓技能人才开发的意识。

全市各级部门不断加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投入。近五年,全市用于职业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总投入达4亿元,为技能人才开发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2005年,昌邑市建立首席技师选拔管理制度,并指导督促各大企业建立首席技师、有突出贡献技师选拔管理制度;政府出资实施“金蓝领”等各类技能项目培训,先后为企业免费培养急需的青年技师、高级技师近百名。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使技能人才评价规范化。在昌邑,职业资格证书已成为评价劳动者技能水平的有效凭证。目前,昌邑市新职业鉴定发证达4万余人,还率先在全市开展了专项能力鉴定工作,制定了以农业、餐饮服务业为主的共34个专项职业鉴定名称及标准,为全市开展专项鉴定工作提供了经验。

为让更多的优秀人才快速成长起来,昌邑市组织全市100多名技师以上技能人才开展“名师带徒”活动,利用自身技能和经验优势,带动培养了大批一线技术骨干。全省技术能手、昌邑华裕丝绸织造有限公司的纺纱工徐艳玲,利用自身技能优势,带动培养了一大批新的技术能手,为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增强了活力。

有为者有位 有为者光荣——营造尊崇技能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如果说科学和知识是生产力,那么技术和技能就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金牌工人”、“蓝领专家”、“首席技师”的涌现,饱含着市委、市政府对普通工人更好地发挥聪明才智的期待,也是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必然选择。

近几年,昌邑市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一些行业和领域开始局部突破,全市经济实力、城市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呈现出蓄势发力、赶超跨越的良好态势。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人才在起作用。

着眼形成尊重、崇尚高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昌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政治、经济待遇,积极推荐优秀技能人才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加劳动模范评选等。近五年,先后有10余人被评为全国和省级劳模以及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各级评选的优秀技能人才享受政府津贴,定期休假和健康查体,真正让技能人才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待遇、生活上受关心。

昌邑市各级领导干部切实提高服务意识,满腔热情地为技能人才成长发展当好“后勤部长”,抓好各项人才政策落实,加强教育、医疗、居住等硬件设施建设,解决好他们在学习培训、社会保障、家属落户、子女就学、文化需求等方面的现实问题,使他们能够在昌邑安心创业、放手发展、无后顾之忧。

打破身份、地域限制,对引进的高技能人才与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同等对待。该市每年组织首席技师代表外出学习考察、健康体检,年底统一组织走访慰问,发放慰问品和慰问金。引导企业充分认识技能人才对企业的价值和贡献,在工资待遇、分配、奖励等方面,实行向技术岗位和一线技能人才倾斜的政策。积极组织高技能人才参与科技攻关和技术革新,并给予经费和其他方面的支持,参照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的评聘和待遇,落实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评聘和待遇,在企业内部形成了良好的激励机制。

随着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如今在昌邑,高技能人才日益成为广大产业工人的奋斗目标。“尊重技能人才,重视技能人才,尊崇技能人才!”等口号响彻昌邑大地。

第6篇: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掌握了现代设备,在生产和服务领域中能完成中级技能人才难以掌握的高难或关键动作,并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高技能人才具有动态性、相对性和多样性。动态性,即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技能人才的外延会发展、内涵会提升,今天的高技能人才未必是明天的高技能人才。相对性,即高技能人才是在相对比较中产生的,高技能人才不可能有绝对的标准。所谓多样性,即高技能人才既包括身怀绝技或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也包括技术技能型人才、复合技能型人才以及掌握高新技术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等。高技能人才“高”在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是高技能人才诸能力中最本质的能力,也是最基本的特征。通俗的讲,高技能人才就是拥有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资格的技术能手。这类人才,既不是白领,也不是蓝领,而是应用型白领,应该叫“银领”。他们既要能动脑,更要能动手,是国家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一、充分认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资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加快培养一批掌握精湛技艺和高超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才有可能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不同层次的各类人才来保证,既需要一大批企业家,也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在我市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时代背景下,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历史潮流中,工人阶级永葆先进性的重要途径,就是努力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自己,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高技能人才是工人阶级队伍中的优秀代表和核心骨干,其素质的不断提高、数量的迅速增长、作用的充分发挥,必将带动工人阶级整体素质的提升,使工人阶级的力量更加壮大。

二、加大力度,进一步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和造就技能人才队伍,要健立健全体制机制,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在技能人才的技能培养、考核评价、岗位使用、竞赛选拔、技术交流、表彰激励、合理流动、社会保障等环节上下大功夫,进一步更新观念,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形成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带动技能劳动者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壮大。

培养和造就技能人才队伍,还要努力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的社会氛围。要进一步落实“四个不唯”,打破资历限定,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激励广大职工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掌握本领、苦练技能,努力成为企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要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相结合,专家认定和企业认可相结合,探索完善技能人才考评办法。要把技能人才培养作为职业培训工作的核心,重中之重的任务。结合企业实际,制订好工作计划,明确思路和任务,狠抓落实,抓出成效。

建立技能型人才成长成才的政策激励机制。用人单位应按国家规定建立技能人才培养、使用、待遇相结合的用人机制,建立技能人才正常的考核、晋级、增资制度,要根据技能人才的技术水平、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确定相应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建立技能人才表彰制度。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扩大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影响,提升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激发技术工人钻研学习技术的热情。选拔和培养高技能人才。

三、强化培训,全面提高企业高技能人才的技术素质

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加强创新机制,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保障,培训工作管理,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培训与使用相结合,建立较为完整、科学的培训管理制度,全面实施操作技能人才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强化岗位技能训练和考核。强化人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创新培训机制、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加大培训质量和效果评估与监督,规范培训过程,重视培训结果反馈,确保培训质量和培训效益的最大化。

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进一步完善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体制。坚持社会效益第

一、质量第一的原则,健全职业技能鉴定系统,逐步改革企业职业技能鉴定的方式,为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及时、公正的服务,促进技能人才成长。发挥企业培养技能人才作用,认真履行职工培训职责,抓好高技能人才培养。建立自我约束机制,把建立、健全技术工人培养、考核和使用,纳入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的重要内容。

四、转变思想,充分认识企业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转变思想观念方面的误区。一是人才观念的误区。目前社会上普遍认为有高学历,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是人才,因此忽略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挫伤了职工学技术的积极性。二是部分职工自身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工人只要有力气能干活就行,不需要什么技术,解决技术问题靠专业技术人员。三是单位领导的观念差异,对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无计划,高技能人才后继无人。

要充分认识企业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首先,企业的生产实践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决定作用。技能人才与企业生产实践密不可分,一个真正的技师必须在企业生产实践中才能培养成才。其次,企业需求是技能人才培养成果的最终评价标准。各种渠道、方式培养的技能人才,都需要经过企业实践的检验。第三,企业是技能人才发挥作用的重要舞台。技能人才离不开企业的培养,企业也是技能人才的主要服务对象,只有在企业的沃土上才能真正展现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加快发展的需要,使技能人才自觉成为企业生产的战略性资源。同时通过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能极大地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发挥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各行业企业要根据实际,针对突出问题,制定本行业和企业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意见,建立技能人才成长机制。第一,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彻底破除传统的人才观和用人观,把技能人才作为人才对待,焕发一线工人奋发向上的精神,打破干部工人界限。第二,要把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第三,要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成长机制。制定职工培训教育的规划,建立技术等级培训制度,定期组织开展培训,使培训正常化、制度化,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竞赛,通过竞赛对技能人才进行评价和选拔。建立使用机制,实行持证上岗。建立激励机制,按照“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原则,在工资待遇、分配奖励及企业年金、医疗保险等方面向高技能人才倾斜,落实技能津贴。

加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人才强国、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定要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勇于进取,进一步做好技能人才培训鉴定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五、建立健全机制

中国有个难题,“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解决人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建立健全各种机制,从法律上、制度上进行根本保障。

首先,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流动机制。在政策上鼓励企业引进人才,重视人才智力开发。强化企业吸纳人才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做大做强,使其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载体。多渠道灵活的吸引人才,积极实施项目引才、事业留才,通过项目的实施,提供事业

平台吸引国内外各类人才。甚至采取讲学、开展咨询或科研活动、进行技术合作或技术入股、聘请顾问等“户口不迁、关系不转、来去自由”的柔性流动方式,引进我市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我市作贡献。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 逐步取消企业引进人才的审批制度,增加企业用人的自主权。引进人才,不拘一格,唯才是举,重学历重资格,但不唯学历资格,更重适用,重能力,重实绩,重能解决问题。做好引进人才的保障工作,筑巢引凤。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解决好高技能人才的家庭生活的后顾之忧,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中国的国情现状,是住房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通过政策优惠、政策倾斜、税金减免、奖励的方式,多渠道灵活解决好这些难题。

其次,调整和完善激励保障机制。要从制度上保证引进人才后,要用好人才,留得住人才,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保障其待遇。制定与其贡献、能力相适应的分配政策。待遇上要能留得住人,吸引人,有些关键岗位甚至要打动人。打破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落实高技能人才待遇,规定最低工资收入;根据职工技能等级水平和贡献大小,建立和实行技能津贴;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可以建立特殊津贴。加大奖励力度,坚持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为主体、社会力量为补充的人才奖励体系,充分发挥经营利益和社会价值双重激励的作用。放手用人、大胆用人。不用“有色眼镜”识别人才,慧眼识英雄;大胆起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敢于委以重任,成为项目牵头人领导者,让其参与管理、参与决策,甚至领导人。在事业上留住人才。科学评价人才。积极开发应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完善人才评价手段和方法。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较为科学、易于操作的社会化人才评价机制,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人才,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努力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性、准确性、客观性、公正性。重视培养。在使用人才的过程中,既要挖掘人才的潜力,又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在岗位上锻炼他,让其自学,送出去参观进修学习,甚至送到国外最先进的地方。

第7篇:市中长期高技能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

高技能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关系到我市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增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举措。根据我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安徽省中长期高技能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主要成就

(一)高技能人才

工作的战略地位得到确立。中共黄山市委、黄山市人民政府《关于人才强市战略推进工程的实施意见》,将高技能人才工作纳入我市人才工作总体规划,列入人才强市战略,各级党委政府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工作体系逐步建立,并从加快培养、完善评价、强化激励、做好保障、扩大宣传等方面加大工作推动力度,初步形成统一部署,整体推动的工作格局。

(二)高技能人才成长环境得到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需求,为高技能人才提供了干事业的广阔舞台。政府和社会的激励,使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逐步提高。企业科学合理薪酬制度的完善,有效地提高了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技能人才选拔、评价制度为畅通人才成长通道提供了有力保障。技能竞赛、技能人才表彰活动的广泛开展,激发了职工钻研技术、岗位成才的热情。尊重高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

(三)高技能人才数量稳步增长。“十一五”时期,围绕提高技能劳动者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加强了技能人才的培训工作。通过实施技能振兴和新技师培养计划,加快了高技能人才培养步伐,并以此推动了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高端带动取得明显成效。至2010年底,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达到8279人,其中技师为847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逐年提高,技能劳动者的素质、结构得到改善。

(四)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初步形成。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政策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先后出台一系列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关政策、规则等文件。社会化的职业技能鉴定组织体系不断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基础建设步伐加快,考评人员、质量督导人员队伍不断壮大。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已经成为评价劳动者技能水平的重要手段,为技能劳动者岗位成才,自学成才开辟了一条成长通道。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我市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人才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全力推进“十大工程”和“四区”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对我市高技能人才发展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需要建设一支具有精湛技艺、掌握核心技术和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需要一大批掌握现代经营方式和现代服务技能的高技能人才。

(二)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具备很多有利条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强市战略,列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确立了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战略地位,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保证和宏观发展环境。随着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相关规划、政策和措施的相继出台,一个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快速成长、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正在形成。

(三)高技能人才工作和队伍建设面临严峻挑战。总体上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不能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高技能人才评价、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经费投入与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需求有较大差距。轻视技能劳动和技能劳动者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

三、“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十大工程”和“四区”建设,以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为基础,以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为重点,以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建立技能人才激励机制为手段,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为黄山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建设提供技能人才支持。

(二)主要目标

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5万人,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4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2500人,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递次发展。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素质优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三)重点工程

1、新技师培养带动工程

围绕我市经济结构调整、高新产业技术发展、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在旅游服务业、机械电子业、化工产业、社会公共服务业等五个重点领域中加快新技师培养工作。保持每年培

训新技师(含高级技师)160人、高级工1600人,确保到2020年底,实现我市高技能人才总量地达到2.4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2500人,并带动中级和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

2、高技能人才培训、实训基地建设工程

围绕我市“十大工程”和“四区”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对我市高技能人才发展提出了更

高更紧迫的要求,加快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到2020年,实现每个区县有一个公共实训基地,在全市建成1所技师学院,2-5个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初步形成市、区县公共实训网络。

3、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工程

技能大师是技能人才队伍中的拔尖人才,掌握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个人创新所形成的绝技绝活。这些绝技绝活能有效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对保护和开发我市传统工艺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会产生较高的经济价值。鼓励各区县和技能含量高的企业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选拔优秀的人才学习掌握绝技绝活,使绝技绝活得以传承和扩散。从2011年开始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试点工作,对技能大师工作室给予政府补贴。到2015年,在全市建立1-2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到2020年,在全市建立1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

(四)保障措施

1、加强对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市场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技能人才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已经成为我市经济发展壮大的一个瓶颈,面对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为了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方方面面都应把技能人才问题当作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充分认识到高技能人才培养是一项战略工程,也是贯彻以人为本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将技能人才的梯队式培养作为一项长效的重要工作来抓。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格局。要将高技能人才培养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将高技人才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工作目标责任制,定期将召开联席会议,完善有关政策规定,研究解决相关问题,明确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的职责和义务。

2、努力推进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一是进一步依托职业院校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支持和鼓励这些院校与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采用学校培养与企业实训相结合、在职培训与脱产学习相结合、个人努力与企业及社会支持相结合等措施,培养一批适应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高技能人才。二是加大技工教育投入和技师培养工作力度。加强市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配备具有较高技能水平和实训指导人员,把市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成一个高标准、现代化、开放式、资源共享的机械加工、数控、计算机等职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摇篮”,发挥其在技能开发、技能训练和技能鉴定的示范性作用,推动全市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健康发展。三是整合职业教育培训资源,扩大招生规模,调整设置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为我市经济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和技术工人。四是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采取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等措施,引导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大力实施“订单式”定向培训,提高劳动力资源开发的针对性、实用性。

3、不断完善以能力业绩为导向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要坚持职业能力与工作业绩相结合;在评价标准上,要坚持国家标准与岗位要求相结合;在评价机制上,要坚持专业评价与企业认可相结合;在评价实施上,要坚持行政指导与技术支持相结合。一是企业技能人才的评价方式,应按照统一标准、现场考核、强化督导的原则,通过生产现场的能力考核和工作成果的业绩评定等方法,重点评价企业职工执行操作规程、解决生产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能力。二是支持和指导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和职业学校及大中专院校的毕(结)业生参加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继续推行毕业生“双证”制度,对参加职业资格认证的院校应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就业相关的职业证书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突出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评价,使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三是对社会通用性强的职业(工种)的技师和高级技师的考评,按照“统一标准,自主申报,社会考核,企业聘任”的原则,采用鉴定机构考核与专家评审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实行社会化鉴定。对于企业生产一线技术复杂和操作性强的职业(工种),技师和高级技师考评可采取业内业绩评定的方式,实行能力考核与业绩评定相结合的考评办法。能力考核强调解决实际问题,业绩评定突出实际贡献。对有突出贡献的技术骨干可破格参加技师、高级技师的考评。

4、建立健全引导广大劳动者岗位成长激励机制。坚持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高技能人才奖励体系,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双重激励作用。按照《黄山市高技能人才奖励办法》(黄劳社培〔2007〕1号),开展高技能人才评选工作,对有突出贡献的技师和市技术能手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所需经费由财政专项列支。引导企业建立完善职工凭职业技能资格得到使用提升、凭业绩贡献大小确定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在企业工作的技师、高级技师应分别享受中级、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有关待遇,使高技能人才与其它相应专业技术人才在工资福利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做到爱护人才,保护人才。逐步形成了“培训、鉴定与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激励政策。完善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推动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技能人才薪酬制度,加大技能水平在薪酬分配中的比重,并在薪酬、福利、培训等方面向技术岗位高技能人才倾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实行期权、股权激励。积极探索高技能人才保障机制,指导企业做好建立企业年金等补充保险工作,并要向生产、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倾斜。

5、多渠道筹措高技能人才培养资金。一是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市、区县财政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力度,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设立高技能人才培养专项基金,加大对技能人才培养投入,落实高技能人才的奖励办法。二是通过财政性资金和政策性贷款大力扶持技工学校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专项建设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对用于发展职业教育的城市教育费附加提取20%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三是督促企业按规定从职工工资总额中提取职业教育培训经费,保证其中50%以上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

6、营造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良好环境。组织和指导各县区、各行业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和群众性岗位练兵活动,注重在不同行业和职业领域中发现和选拔具有高超技艺、突出成绩的技能人才,对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技能人才给予相应的奖励。积极组织开展全市职业技能大赛活动,并组织参加、开展全省、全市技术能手评选表彰活动。通过组织竞赛和评选表彰,推动基层技能竞赛和技能人才评选表彰活动的开展,营造尊重技能人才、争当技师的良好氛围,引导更多的劳动者走技能成才之路。

第8篇:文章标题: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一、充分认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资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加快

培养一批掌握精湛技艺和高超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才有可能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需要不同层次的各类人才来保证,既需要一大批企业家和科学家,也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是新时期巩固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增强党的阶级基础的必然要求。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时代背景下,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历史潮流中,工人阶级永葆先进性的重要途径,就是努力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自己,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高技能人才是工人阶级队伍中的优秀代表和核心骨干,其素质的不断提高、数量的迅速增长、作用的充分发挥,必将带动工人阶级整体素质的提升,使工人阶级的力量更加壮大。

二、加大力度,进一步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和造就技能人才队伍,要健立健全体制机制,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在技能人才的技能培养、考核评价、岗位使用、竞赛选拔、技术交流、表彰激励、合理流动、社会保障等环节上下大功夫,进一步更新观念,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形成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带动技能劳动者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壮大。

培养和造就技能人才队伍,还要努力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的社会氛围。要进一步落实“四个不唯”,打破资历限定,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激励广大职工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掌握本领、苦练技能,努力成为企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要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相结合,专家认定和企业认可相结合,探索完善技能人才考评办法。要把技能人才培养作为职业培训工作的核心,重中之重的任务。结合企业实际,制订好工作计划,明确思路和任务,狠抓落实,抓出成效。

建立技能型人才成长成才的政策激励机制。用人单位应按国家规定建立技能人才培养、使用、待遇相结合的用人机制,建立技能人才正常的考核、晋级、增资制度,要根据技能人才的技术水平、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确定相应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建立技能人才表彰制度。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扩大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影响,提升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激发技术工人钻研学习技术的热情。选拔和培养高技能人才。

三、强化培训,全面提高企业技能人才的技术素质

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加强创新机制,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保障,培训工作管理,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培训与使用相结合,建立较为完整、科学的培训管理制度,全面实施操作技能人才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强化岗位技能训练和考核。强化人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创新培训机制、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加大培训质量和效果评估与监督,规范培训过程,重视培训结果反馈,确保培训质量和培训效益的最大化。

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进一步完善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体制。坚持社会效益第

一、质量第一的原则,健全职业技能鉴定系统,逐步改革企业职业技能鉴定的方式,为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及时、公正的服务,促进技能人才成长。发挥企业培养技能人才作用,认真履行职工培训职责,抓好高技能人才培养。建立自我约束机制,把建立、健全技术工人培养、考核和使用,纳入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的重要内容。

四、转变思想,充分认识企业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转变思想观念方面的误区。一是人才观念的误区。目前社会上普遍认为有高学历,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是人才,因此忽略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挫伤了职工学技术的积极性。二是部分职工自身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工人只要有力气能干活就行,不需要什么技术,解决技术问题靠专业技术人员。三是单位领导的观念差异,对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无计划,高技能人才后继无人。

要充分认识企业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首先,企业的生产实践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决定作用。技能人才与企业生产实践密不可分,一个真正的技师必须在企业生产实践中才能培养成才。其次,企业需求是技能人才培养成果的最终评价标准。各种渠道、方式培养的技能人才,都需要经过企业实践的检验。第三,企业是技能人才发挥作用的重要舞台。技能人才离不开企业的培养,企业也是技能人才的主要服务对象,只有在企业的沃土上才能真正展现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加快技能人

第9篇:在全省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暨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现将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苏树林同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鲁昕同志在全省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暨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辽宁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7年2月17日

在全省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暨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2007年2月9日)

苏树林

同志们:

这次全省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暨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是省委、省政府在辽宁老工业基地进入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全国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和省十次党代会精神,回顾总结“十五”以来全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经验,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高技能人才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同时,对我省功勋高技能人才、有杰出贡献高技能人才、技术能手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先进单位进行表彰。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刚才,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克强,省长张文岳等省领导亲切会见了会议表彰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对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大家寄予了殷切希望,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下面,我就进一步做好我省高技能人才工作再讲几点意见。

一、从加快辽宁全面振兴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人才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依靠技能人才的劳动和创造。作为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技能人才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于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辽宁作为我国“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素有共和国装备部之称,不仅为全国提供了大量的工业装备和原材料,还向全国各地输送了大批高技能人才,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当前,辽宁老工业基地已进入全面振兴的新阶段。去年10月,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了今后五年全省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确立了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辽宁三项重点任务。提出要“充分发挥我省已有的产业优势, 重点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和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着力发展基础装备、通用装备、成套装备、运输装备和国防装备,提高装备制造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使我省成为国家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基地”。完成好党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重振辽宁老工业基地雄风,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各级各类的专门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全省深入贯彻落实人才强省战略,紧紧围绕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这一主题,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科技成果转化力为核心,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重点,适应我省新技术装备制造、新型原材料生产和相关产业的发展需要,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在生产、服务领域一线工作,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在关键环节发挥重要作用,能够解决生产难题的高技能人才;初步形成了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高技能人才正在成为推进辽宁全面振兴不可缺少的骨干力量。

在充分肯定我省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与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我们面临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战略高度来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把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作为加快推进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内容,采取有力措施,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开创我省高技能人才工作新局面。

二、从健全机制入手,进一步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步伐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关键是要从实际出发,切实抓好培养、选拔、评价、使用、激励和保障等环节工作,逐步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最近,中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就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为我省推进高技能人才工作,进一步发挥高技能人才在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中的重要作用指明了方向。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出发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发展为宗旨,统筹社会培训资源,尽快建立起培养和选拔体系完善、评价和使用标准科学、激励和保障措施健全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新机制,逐步形成技能劳动者比例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本格局,为辽宁全面振兴源源不断地输送各类高技能人才。

第一,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高技能人才的成长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只有遵循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不断创新培养方式,才能形成人才辈出的新局面。要针对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培养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所急需的装备制造、机械加工、冶金钢铁、石油化工等领域的高技能人才。要以企业行业为主体,依法建立和完善职工培训制度,开辟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多种途径。建立技师研修制度,鼓励企业依托车间班组,通过岗位培训和技术交流等形式,促进职工刻苦钻研、岗位成才。积极支持、推动和弓J导非公有制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结合各自实际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调整教育结构,整合承担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的各类培训资源,进一步规范职业院校办学方向和培养标准,逐步适应企业技能岗位的要求。支持和鼓励职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参与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不断提高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运用新技术创造新财富的能力。在充分发挥现有教育培训资源作用的同时,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重点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建设一批示范性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带动全省高技能人才培养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第二,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竞赛选拔和技术交流机制。健全和完善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制度,重点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进一步突破年龄、资历、身份和比例限制,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要结合生产和服务岗位要求,强化标准,健全程序,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符合高技能人才特点的业绩考核内容和评价方式。要结合实际,积极探索高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依托具备条件的大型企业,逐步开展高技能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练兵和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为发现和选拔高技能人才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高技能人才参与国内、国际职业技能交流活动,展现风采、提高技能、加快成长。

第三,建立高技能人才岗位使用和表彰激励机制,激发高技能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大力实施“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加快培养大批适应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需要的知识技能型、技术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高技能人才。同时,通过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推进现代职业培养模式的建立,促进初、中级技能人才的培训,带动全省职工队伍技能素质的提高,尽快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充分满足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队伍,实现整个技能人才队伍协调发展。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探索建立高技能人才带头人制度,不拘一格选人用人。要引导企业在工资待遇、分配、奖励等方面,实行向技术岗位和一线技能人才倾斜的政策。引导和鼓励用人单位完善培训、考核、使用与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允许国有高新技术企业探索实施鼓励优秀高技能人才创新创造的收入分配制度。以政府奖励为导向,企业奖励为主体,辅以必要的社会奖励,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进行表彰和奖励。目前,我省已建立了高技能人才政府奖励制度,对评选出的有杰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给予政府津贴,并逐步建立首席技师制度、完善技能竞赛选拔制度,为更多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各市、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的技能人才奖励制度,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待遇和社会地位。

第四,完善高技能人才合理流动和社会保障机制,促进高技能人才科学配置和有效保障。在进一步落实好高技能人才社会保障权益的同时,做好高技能人才在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行业和跨地区流动中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工作,逐步突破部门、行业、地域和所有制限制,引导高技能人才向辽宁全面振兴的重点项目、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配置流动。加强高技能人才相关理论研究、人才信息库和技能成果信息库建设等基础性工作。通过制定和落实各项政策,引导用人单位坚决摒弃用学历、职称、资历:身份选人的条条框框和论资排辈的陈规陋习,健全和完善高技能人才评聘与能力业绩挂钩的政策机制。在这里,还要特别强调一下,要认真研究防止高技能人才流失的问题。高技能人才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是由市场机制调节完成的,人才的流动也是正常的。但非正常、盲目随意的流动对发挥技能人才作用、实现技能人才资源开发效益具有很大的影响,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一方面,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法维护用人单位和高技能人才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流动服务体系,鼓励人才交流和社会各类职业中介机构为高技能人才提供相应服务,促进高技能人才按需合理流动。另一方面,企业也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止高技能人才盲目外流。高技能人才对于广大职工具有很强的导向示范效应。作为高技能人才,不仅在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上要高人一筹,在思想道德、职业操守上也要为人表率。要教育引导高技能人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理想信念,树立符合时代精神、适应企业需要的职业道德和工作理念,培养和弘扬良好的思想和工作作风。同时,全社会都要关心高技能人才、重视高技能人才,坚持靠事业留人,靠感情留人、靠待遇留人,为高技能人才成长提高、建功立业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使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在辽宁实现全面振兴的大业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三、加强领导,为做好高技能人才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党的领导是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从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对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领导,努力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环境,推动高技能人才工作健康发展。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同志,要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将高技能人才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考虑本地区、本系统高技能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强化督促指导,做到经常过问、定期研究和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各地区要将高技能人才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省高技能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要认真履行职责,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协调机制,相互支持,密切协作,切实发挥好对全省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政策协调和组织推动等职能作用,形成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组织部门宏观指导,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要进一步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资金的投入,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支持、社会参与、个人出资等多元化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资金筹措机制。要加强舆论宣传,建立高技能人才新闻发布制度,组织开展高技能人才技能竞赛、成果展示、先进典型事迹巡回报告等形式多样的专题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在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和构建和谐辽宁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引导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积极支持高技能人才工作,共同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同志们,今天下午的会议主题鲜明、日程紧凑、内容丰富,开的非常成功。这次会议结束后,请与会同志及时把会议精神向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汇报,紧密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各地各部门要组织力量,广泛深入地搞好调查研究,进一步摸清本地区、本行业高技能人才队伍状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研究制定有效措施,在全省加快形成高技能人才层出不穷、活力竞相进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的新局面,为实现辽宁全面振兴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新春佳节即将来监,提前给大家拜年,祝同志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

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 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服务

(2007年2月9日)

鲁 昕

同志们: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和全国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省委、省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全省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省委、省政府已经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刚才,克强书记、文岳省长到会看望了大家,克强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一会儿,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苏树林同志还要作重要讲话,大家要认真学习贯彻,把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要求和部署落到实处。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十五”以来我省高技能人才工作简要回顾

“十五”以来,我省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坚持以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为主题,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科技成果转化力为核心,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重点,围绕现代装备制造业、新型原材料工业、现代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加快培养了一批生产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初步形成了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1.高技能人才政策有了新突破。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在老工业基地振兴中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若干政策规定》和《2004—2010年辽宁省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中,将高技能人才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围绕培养、选拔、评价、使用、激励、交流、保障等各个环节,逐步落实政策措施。特别是明确规定技师、高级技师在工资、养老福利等方面,可享受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待遇,对有杰出贡献的高级技师实行了政府津贴制度。去年,省委组织部、省劳动保障厅联合表彰了50名有杰出贡献高技能人才,每名高技能人才。将连续三年享受政府奖励,使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地位和社会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社会影响。 2.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上了新台阶。以实施《职业教育振兴计划》为载体,我省职业教育坚持规模、结构、质量统筹协调发展。通过调整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不断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有效解决了过去职业学校布局分散、规模小、重复投入、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不高、办学效益低下等问题。与2000年比,中等职业学校数量由915所调整到553所,职业教育校均在校生规模由384人增加到1047人。组建了焊接、数控等十大技工培训集团和1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师学院增加到18所,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的年培养能力达到了12万人。 3.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更趋科学。进一步完善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师、高级技师社会化考评体系,以职业院校为基础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和新职业国家统考制度,带动了高、’中、初级技能人才梯次成长,畅通了高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总鉴定量达到了130万人次。通过完善政策,做好服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强化了国家职业资格的引导功能,为劳动者就业成才提供了技能导航,为社会培训和就业提供了对接服务。

4.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得到新发展。实施了.“三年三万名新技师培养计划”,技能劳动者的素质结构得到了改善。实施新职业、新职种国家统考以来,新职业高技能人才数量年均递增50%,已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亮点。我省高级技术工人、技师数量比“九五”末期增加了一倍。初步建立了社会培养、院校培养、企业培养和企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四条通道,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辽河油田采油高级技师束滨霞被国务院评为全国高技能人才十大楷模之一,沈阳鼓风机集团的制齿工高级技师徐强成为最新一期全国中华技能大奖20名获得者之一,沈阳鼓风机集团作为我省优秀培训单位在全国介绍了经验。在去年10月举行的全国铣工大赛中,沈阳金杯技师学院的石满龙获得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各部门大力支持、协同配合的结果,也是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广大干部职工勤奋工作、开拓创新的结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我省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高技能人才仍然严重短缺。目前,我省技术工人中高级工以上的所占比例为11.2%,技师、高级技师仅占2%,与发达国家高级工以上35%左右的比例相比,差距很大。预计“十一五”期间,全省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缺口达5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缺口10万人。高技能人才分布失衡,沈阳、大连等大中城市所占比例较大。供需矛盾突出,高技能人才的数量、结构和素质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需求不相适应。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成为新的社会热点。二是全社会尊重高技能人才的氛围尚未形成。从社会层面上看,“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还没有根本扭转;从企业层面看,企业只使用、不培养的情况较为普遍;从政府层面看,高技能人才工作还需摆上更重要位置。在政策和导向上,高技能人才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待遇不高现象比较普遍。三是社会及公共财政投入机制缺失、缺位。企业教育经费难以落实,依法征缴措施不力;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不足,制约了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开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切实措施逐一加以解决。

二、积极推进我省高技能人才工作

“十一五”是我省实现体制机制创新、经济结构优化 升级、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向政策更加完善、培养更加高效、选拔评价更加科学、使用流动更加市场化、激励和保障机制更加健全方向迈进的重要时期,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着许多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只有高端启动,加大力度,加快速度,适应我省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的实际,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培养一大批有绝活的能工巧匠,特别是制造、加工、能源、环保等传统和高新技术领域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以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由于高技能人才短缺而形成的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问题。为此,我们必须从大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贯彻省委、省政府人才发展战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抓住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技能培养、考核评价、岗位使用、竞赛选拔、技术交流、表彰激励、合理流动、社会保障”8个环节,落实高技能人才政策,加快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格局,建立农民工职业技能和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科学评价体系,统筹兼顾,全面推进高技能人才工作。

1.充分发挥政府在高技能人才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是把我省人口和就业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的主要途径。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在宏观管理层面培育市场、引导市场、纠正市场失灵,营造高技能人才开发培养、选拔使用、引进聚集的政策、机制和环境,在规划指导、政策引导、搭建平台、机制建设和价值导向等方面,认真履行政府职责。

一是加强规划指导,明确工作任务。结合我省高技能人才“十一五”规划,明确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引导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及社会组织按照规划要求,合理确定和适时调整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确保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十一五”期间,全省平均每年要培养高级技工8万人,培养新技师2万人,力争到2010年,我省技术工人初、中、高的比例由2005年的5:4:1达到3:4.5:2.5,高级技术工人以上高技能人才达到100万人,其中高级工达到80万人,技师达到18万人,高级技师达 到2万人,整体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各市和各部门要按规划要求,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按照“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城乡劳动力统筹开发服务、为就业服务、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服务”的原则,制定各地区、各行业和各部门的高技能人才工作计划,落实责任,保证规划的按期高质量完成。各地区高技能人才工作计划要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起来,坚持市场导向、需求牵引、政府推动、社会促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做好高技能人才工作。

二是加大公共投入,完善投入机制。健全政府导向投入、企业法定投入、个人自愿投入、社会补充投入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多元投入机制。建立公共财政支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的投入机制和投入增长机制,发挥政府公共投资的示范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加大投入,将政府资源与社会资源紧密结合,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投入的绩效评估与追踪问责机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对高技能人才的评选、表彰、招聘引进和师资培训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在国家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专项经费使用时,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成绩显著的职业院校给予择优安排,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支持实训基地建设中的导向作用。结合技师学院、高等职业院校师资素质提高计划,建设2个高技能师资培训示范基地。实施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工程,重点建设50所以上中职院校、10所以上技师学院和高职院校。各地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加大高技能人才基础投入,有重点地建设一批社会化、开放式、高标准的公共实训基地,为全社会提供高质量实训和职业能力评价服务。要落实高技能人才工作经费,对高技能人才师资培训、教材开发、教研教改、远程培训和现代培训技术开发和应用、信息平台建设等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

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完善奖励措施。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原则,积极探索和完善高技能人才激励的长效机制,使每个技能劳动者都享有广阔成才途径和平等发展机会。各类企业要大力推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突破年龄、资历和身份限制,创新选拔、使用高技能人才工作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要参照相关规定确定其合理的收入水平,在政治地位、经济待遇、个人荣誉等方面加大激励力度。在岗位测评和确定岗位薪酬时,要充分考虑技能和贡献水平,’实行技能津贴,拉开技能与非技能、低技能与高技能的分配档次。研究制定高技能人才年金制度、补充医疗保险制度。落实技师、高级技师和首席技师享受中级、高级技术职称和相应职务待遇,真正实现高技能人才的价值。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按照以企业奖励为主、政府奖励为辅、社会奖励为补充的原则,对高技能人才进行奖励。引导和督促企业完善高技能人才收入分配政策。对高技能人才在聘任、薪酬、带薪学习、培训、休假、出国进修等方面制定鼓励办法。允许高技能人才通过参加科技攻关、技术革新、成果转化等获取应得报酬。允许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实行特殊津贴和技能参与分配制度。r各地、各部门可根据实际需要,为获得突出贡献技师、高级技师和技术能手称号的高技能人才建立个人培训账户,主要用于其自身培训深造、带徒传技、同业交流、技术创新等活动。建立和完善政府奖励制度,今后除每三年评选一批有突出贡献的技师和高级技师外,还要对培养高技能人才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学校和单位进行表彰和奖励。

四是落实税费政策,完善捐赠办法。落实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提取政策,对没有能力开展系统职工培训以及未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企业,按照《职业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实行职工教育经费统筹,用于统一组织高技能人才的集约培训。要抓紧制定完善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对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捐赠免税政策,可不受现行税制捐赠支出税前扣除比例限制,取得捐赠收入的机构也可不作为一般经费性收入,同样享受免税待遇。

五是健全评价体系,强化质量督导。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是推进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技能人才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要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要求,始终坚持市场配置技能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坚持国家职业标准与企业岗位要求相结合、专业评价和企业认可相结合的原则,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为重点,注重提高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加强制度建设、技术开发和运行保障,依法实行职业技能鉴定,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按国家要求修订完善现有职业标准、鉴定规范,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对新兴职业和复合技能岗位,抓紧制订新标准、新规范,做好技术基础工作。改革创新高技能人才评价方式,对不同类 型高技能人才的评价,都应按照科学性的要求,进行全面客观、公正、权威的评价。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评价,要突出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关键生产难题能力的考核,并增加新技术和新知识的要求。对知识技能型人才的评价,应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突出新技术、新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要求。对复合技能型人才的评价,应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要求,强化综合考核和多技能考核。要搞好院校资格认证,做到学校教学与国家职业标准的有机衔接,开发相应的课程标准,使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能够获得相应职种的职业资格证书。要在职业院校中组织开展预备技师试点,强化企业和院校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和评价的责任,缩短人才成长周期。 六是健全工作机制,树立价值导向。各地区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建立组织部门宏观指导、劳动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机制,将高技能人才的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要把高技能人才规划的实施和推进情况,纳入对各级政府的绩效考评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地、各部门的责任,强化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共同推进高技能人才工作。要建立专项工作调度和通报制度,完善工作监督考评制度,强化工作进度考核,保证目标和任务落实。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应将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和实施情况,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业绩考核的内容之一,定期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要在全社会树立正确价值导向,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舆论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鼓励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方针政策,宣传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引导人们摒弃鄙薄职业教育、轻视技能劳动的旧观念,树立技能型人才是宝贵财富的理念,像尊重、重视、关心高层次人才那样尊重、重视、关心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七是完善公共服务,优化人才环境。服务体系建设是创造、优化环境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要打破部门、行业、地域和所有制限制,鼓励高技能人才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间,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攻关、项目引进等多种方式实现合理流动。要建立高技能人才技术服务信息发布制度,引导高技能人才按市场规律合理流动,扩大高技能人才的同业交流。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公共服务职能,搭建公共实训平台,面向社会和企业开展公益性、公共性高技能人才培养服务。

2007年要以辽宁经济发展支柱产业急需、技能含量较高、投入和维护成本较大的培训项目为主,在中心城市重点建设好1—2个布局合理、设备先进、师资一流、面向社会、体现公益性、具有示范导向作用的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与职业院校间建立起顺畅的沟通联动机制,进一步发挥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的桥梁作用,提供专业化、信息.化、社会化人才交流服。务,定期发布高技能人才供求、工资指导信息,发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职业院校要根据公布的信息,调整培养方向和专业设置,保证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始终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实现培训与就业的有效对接。搭建技能竞赛交流平台。进一步加强全省各类职业技能竞赛的管理,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政策、统筹规划规范运作的原则,通过岗位练兵、技能竞赛、先进操作方法演示、技能革新项目推广等多种形式,健全竞赛、表彰、奖励的长效机制,促进高技能人才的脱颖而出。

2.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主体作用和职业院校的基础作用。企业和院校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充分发挥这两方面的作用是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 一是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企业是技术创新、培养和使用技能劳动者的主体,是聚集高技能人才的载体。从本质上说,高技能人才工作是与企业发展密切联系的一种集教育与经济为一体的活动,企业需要技能人才,又为技能人才成长提供了用武之地。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首先要强化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企业是最大受益者,企业花在劳动者身上的钱,会从企业竞争力的增强、赢利能力的提高上得到回报。维护和保障好劳动者生存权、发展权既是法律的规定和企业的责任,同时又是激发劳动者岗位奉献、保持无限创造力的源泉,也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良好成长性的生存之道、发展之道。是否重视包括高技能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的培养、使用,是衡量企业战略管理水平的一个标志。经验表明,注重培养、善于使用高技能人才的企业往往都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其次要完善企业培养使用高技能人才的工作体系。发挥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鼓励、引导、支持企业利用自办技工学校或职工培训基地,结合生产经营实际,有计划地培养高技能人才。要依托行业力量,完善社会培训体系,整合社会培训资源,不断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社会化、市场化水平。要通过开展“名师带徒”、设置“首席技师”活动,发挥掌握高超技术或绝招绝技的技术带头人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要依托车间班组,在关键岗位或技术攻关中培养和形成一批技术能手。要通过岗位练兵、岗位培训等形式开展企业或行业技能竞赛,选拔技术尖子,并为他们创造深造条件,发挥典型带动作用。第三要形成企业培养、使用高技能人才的激励约束机制。保障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应得利益,保障企业人力资本投入的正当回报。完善相关法规制度,惩戒侵害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利益的违规行为,依法保障高技能人才切身利益和有序流动。

二是发挥院校的基础作用。职业院校是技能劳动者先期培养和持续提高的基础。要深化院校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培养制度、体系或模式,采用新的培养理念、技术手段和管理办法,着力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中与市场脱节、质量不高、体系不全、体制不活的问题。继续重点建设冶金行业、焊接专业、数控机床操作专业、金杯汽车、模具专业、电工电子专业、交通汽运工程专业、仪器仪表专业、机械加工专业、煤炭行业等10个技工培训集团和100个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发挥其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带动作用。职业院校要注重提升培养对象的综合素质,着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继续发展和创新能力、胜任当前职业的能力、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使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成为企业欢迎、市场认可的高技能人才。

三是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企业使用与院校培养应该相辅相成、互为条件。校企合作是非常重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形式,要依托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围绕辽宁产业升级和企业生产需求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开展校企合作,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实现企业与院校合作共赢。鼓励发展“订单培养”,院校要紧贴市场变化、企业要求和国家职业标准设置开发专业课程,根据企业生产技术和工艺变化调整更新教学内容。多渠道选拔充实高技能人才师资队伍。各地要在强化现有高技能人才师资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发现、选拔优秀师资,充实高技能人才师资队伍。要面向行业、企业和高校选聘一批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和技术专长的技师、高级技师、有关专家担任兼职教师。要组织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教师定期到合作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参与企业技术改革,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生产发展最新动态,更新知识技能结构,提升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鼓励企业成为院校的实习基地,院校成为企业的培训、继续教育基地,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成才率。要通过对毕业生跟踪管理和开展晋级培训等形式,建立学校、企业和学员之间持续培训和密切合作的机制,走出一条有别于学历教育模式的技能人才培养新路子。

三、关于2007年高技能人才工作

1.制定落实高技能人才工作配套政策。继续完善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各项政策,制定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建设、高技能人才岗位使用和表彰激励、高技能人才合理流动和社会保障、高技能人才工作资金投入和基础性工作、高技能人才成长氛围等六方面配套政策,各牵头部门和责任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2007年要将配套政策制定落实到位,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2.把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同推进普惠制就业培训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普惠制就业培训要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根本要求,以整合培训资源、加强培训就业对接为原则,以二产业专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为重点,以强化实训手段为主要方式,以完善政策、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保障,以增强劳动者市场就业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因地制宜地根据市场需求,实施“下岗失业人员技能再就业计划”、“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和“能力促创业计划”,把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与普惠制就业培训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利用培训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形成就业导向、政策扶持、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 3.实施“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鼓励各类企业结合生产实际,充分发挥企业培训基地作用,完善企业培养技师办法,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技师培养经验,实现企业培养技师的制度化、规范化。积极推进职业院校培养预备技师试点工作,整合优质培训资源,强化教学管理,实现院校培养预备技师经常化、科学化。 4.实施“高技能人才技能竞赛”活动。完善省、市技能竞赛办法,选择技术复杂、通用性强、从业者多、影响较大的工种,特别要选择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急需的高新技术职业和新职业开展技能竞赛。劳动、教育和工会、共青团、妇联要发挥各自优势,统筹协调,积极组织省级高技能人才技能竞赛,形成竞赛和评选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省里将组织两次技能大赛,省财政厅要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5.实施“高技能人才师资培训项目”。没有一流的师 资队伍,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高技能人才。要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为中心,以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为重点,。建立有利于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长效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高技能人才师资队伍,建设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各地区、各行业要结合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制定高技能人才师资培养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和相关要求。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师资继续教育制度和企业实践制度,加快培养一批有创新能力的“双型师”教师,并以此带动整个职业培训教师队伍的梯次发展。通过实行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设岗和用人办法,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在制定专业教师在职培养计划时,要具体规定每年脱产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并把到企业和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作为教师提职、晋级的必要条件,其他教师、管理人员也应定期到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和调研。2007年要完成高技能人才师资培训2000人次,重点提高生产实习指导老师和“双师型”教师的技能水平。

6.实施“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创新项目”。加强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研究,重点对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以及导师制、学分制等培养方式进行研究,为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理论支撑。重点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教材建设,围绕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高技能人才培养教材开发计划。发挥十大技工培训集团作用,重点抓好装备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领域高技能人才培养教材的开发。加强教研信息交流,开展教学质量督导,总结吸收国内外优秀教学成果,积极推广应用职业教育优秀教学法。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教研工作机制,通过进修、内训、交流等方式提升教研队伍的研发能力。

7.实施“高技能人才实训装备标准化建设项目”。加强高技能人才实训设施设备建设。对标准化设备进行评审、认证和推荐。省市都要多渠道筹集资金,重点扶持46个装备制造、石油化工、交通运输、信息技术等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以及现有职业院校的品牌专业。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训设备更新和改造,切实提高设备利用率,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实训水平。鼓励高技能人才培养机构采用标准化实训设备、仿真模拟设备及相关课件开展技能教学和实训。

8.实施“高技能人才信息化建设工程”。以省、市、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信息环境设施建设为基础,以建立高技能人才信息交流平台为核心,以服务于企业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为重点,以高技能人才调查统计和需求预测为基础,以辽宁省人才数据库为依托,按照“统一规划,分级建设;统一部署,分步实施;统一软件,整合资源;.统一标准,规范建库”的原则,以省人才数据库为统一规范的建库标准,逐步完成省级、市级高技能人才数据库和有条件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数据库的建设,实现与省高技能人才数据库的对接。

9.搞好技师学院、技工学校的基础建设。要引导、鼓励、支持技师学院、技工学校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就业为宗旨,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课程和教学,指导职业培训机构进一步强化就业导向的办学方向,深化教学改革,突出能力训练,打造技能就业品牌。充分发挥技师学院、技工学校的基础作用,将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今年上半年省政府要专门召开技师学院、技工学校工作会议,进行工作部署。

10.实施“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宣传活动。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开设高技能人才专栏,集中宣传党和国家关于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高技能人才楷模事迹。结合职业院校招生工作,宣传高技能人才在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和构建和谐辽宁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组织开展“高技能人才宣传周”活动,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各地区也应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开展高技能人才宣传活动。 同志们,全省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已经明确,各地、各部门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政府推动,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院校基础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加快推进我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构建和谐辽宁提供高技能人才保障。

上一篇:陆羽茶器下一篇:开学第一课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