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人才发展之路

2024-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审计人才发展之路(精选8篇)

审计人才发展之路 篇1

会宁县北关小学双拥工作总结

会宁县北关小学是甘肃省重点小学,白银市示范化学校。1997年由中央军委投资援建,新建办公楼一栋,翻新教室六栋,同时更名为会宁县“八一”希望学校,原中共中央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亲笔题写校名。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5239平方米,建筑面积3246平方米,教学班27个,学生1980名,教职工73名。教师队伍的学历,年龄结构合理,有43名教师已成为省、市、县骨干教师,学校教学设备齐全,拥有现代化的微机室、语音室、电教室。校园布局规范、环境优雅,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拥军拥属工作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极好形式,对实施素质教育和强化学校德育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我校历来重视双拥工作,现将近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双拥工作

关心支持国防和部队建设,做好双拥工作是学校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切入口,学校将此项工作与其他教育教学工作一起部署,成立健全有力的双拥领导小组,校长、书记亲自抓,教务、电教、总务、团委、少先大队等部门齐心协力,负责学校此项工作有序地开展。

二、拥军拥属重落实 学校把拥军优属活动作为假期和双休日的活动,把此工作列入工作计划,为了做好双拥工作,学校与广场社区取得联系,在2005年春节前夕,组织学生到军烈家中慰问。

为了搞好活动,学校大队辅导员与广场社区居委会领导共同商讨活动计划,制定实施方案为军烈属送温暖。学校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广场社区有三十户军属,我们为这三十户人家购买了鲜花,写了慰问信,送去全校师生的慰问。

2.组织学校鼓号队的同学参加此项活动,以表示对军属节日的慰问。

3.在我们和广场社区居委会的共同努力下,非常圆满地完成了慰问任务。当军烈属接过学生送去的鲜花,听着同学们念着慰问信,想着自己的亲人正在部队服役。他们流下了激动的泪花,齐声赞颂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为党和政府这样关心他们感到激动。通过活动,使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使学生懂得今天之所以能在学校安心地读书,是因为很多先烈打下的江山和在服役的解放军战士守卫着江山,没有他们也就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和安宁的日子,活动效果非常好。

三、认真学习《国防教育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学校搞好国防教育是提高师生政治觉悟,增强国防观念,激发师生爱国热情,造就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学校在德育工作中突出国防教育的地位,组织师生认真学习《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和《甘肃省全民国防教育条例》,把国防教育引入课堂,纳入教学内容。教导处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把国防教育课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由各中队辅导员负责此项教学,确保教师、教材、时间的“三落实”。学校定期邀请县中队官兵来校讲课,向学生介绍国防的地位、重要性和在小学生中开展国防教育的深远意义。每年秋季开学,学校聘请县中队官兵来校给五、六年级的学生进行军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严格训练,体会当兵的幸福感和自豪感,使学生从小树立保家卫国的理想。

四、主题活动经常化

学校在搞好国防课堂教学的同时,围绕爱国主义教育这一主题,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国防教育。每年“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大节日,组织学生开展演讲会、故事会等活动,并邀请老红军做报告。每学期组织学生参观会师塔、长征胜利景园、会师景园、将帅碑林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在纪念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长征胜利景园”组织学生开展了“模拟长征”活动。使学生既缅怀了先烈的丰功伟绩,又锻炼了意志,既增长了见识,又受到了生动具体的革命传统教育。每周一,校团支部利用升国旗之际,组织开展“国旗下演讲”活动。每年逢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烈士园敬献花圈,祭扫烈士墓,继承先烈遗志。在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之际,学校精心排练节目,为庆祝大会演出,受到了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的好评。每学期让学生观看“百部优秀影片”,使学生通过影片感人的事迹,体验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该利用青春时机发奋学习,立志为国。抓好校园舆论氛围,办好学生手抄报,每天更换读报栏,使师生及时了解新闻,了解国家大事。墙报每两周更换一次,主要宣传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校园内的好人好事,从正面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有爱国热情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学校为国防大学和西安陆军学院及兰州军区来会宁参加实地演练的官兵给予了大力支持和热情的接待。让他们住进干净宽敞的教室,学生从家里为官兵送去最好的水果等生活食品,使官兵感到老区就是故乡,也显示了师生对人民子弟兵的关心和敬佩之情。正如他们在感谢信中所写的:“我们倍感老区人民如亲人,军民渔水一家人。”

审计人才发展之路 篇2

关键词:农业银行,非现场审计

农业银行的非现场审计从2002年初开始启动,从设计之初就确立了科学的发展规划,历经近十年的发展,现已基本搭建起完整的非现场审计架构,形成了“全国集中、标准统一、资源共享、数据安全”的计算机审计系统(包括计算机审计监控分析系统和计算机审计在线作业系统)作为其基础应用平台,同时充分应用其他业务管理系统,通过适当的程序和方法,对被审计对象业务经营管理数据进行审计分析,重点加强对银行业务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和控制的审计监督。通过多年的审计实践,农业银行的非现场审计已从最初的基础审计信息支持,到现在已发展为现场审计探测风险的“导向仪”。

为进一步优化审计资源和实现审计价值增值,农业银行正开始实施新的审计转型,在不放松合规审计的基础上,转向紧紧围绕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管层的重点关注事项及全行中心工作,以风险导向下实施的绩效审计、管理审计。转型之初,风险成为关注重点。这种转型已从最初的形似逐渐向神似转化,管理层传导的“人人非现场”审计思维现已成为了这次转型的助推器,从根本上突破了计算机审计是辅助角色的定位,非现场与现场审计双轨并行,互为支撑。以此而形成了从审计手段转型为突破口,重点推广实施非现场审计的转型策略必将对审计转型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

一、发展非现场审计的重要作用。

一是有利于控制主体风险。主体风险的控制把握好风险敞口与风险补偿机制的适应性。首先,非现场审计具备宏观和总体控制功能,通过总体分析,非现场能够较好的回答当前业务发展现状和趋势,能够指出风险控制的重点区域、重点业务品种、重点时段以及重点客户群。能够运用风险偏好对各类数据进行因素叠加,从而识别出存在潜在风险的异常交易信息流;其次,运用非现场审计,可以实施分类指导,以不同的风险控制要求,在全局范围内进行针对性扫描,从而判令某一业务、某一产品、某类客户的实施不当交易产生的风险累计值。

二是有利于提高审计样本的置信水平。从当前以及可以预见的将来,审计资源有限性和提高审计覆盖面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除了本行各类经营管理活动中产生的金融和非金融数据成几何倍数增长,通过粗略计算资产增加10%,交易信息平均增加20%-27%,由此带来的风险控制成本也将同比增加。审计业务实施其中一个较大的难点就是审计样本的确定,选取的样本应具备代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即实现较高的置信水平。以往单纯依靠人工进行筛选判断确定审计样本的做法,已经不能满足大多数的审计项目选样工作。利用非现场审计实施的审计选样,在审前调查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运用计算机审计监控分析系统提取的审计样本,该系统以审计范围为总体,把各类审计关注重点设置为不同参数维度,按照风险导向原则,实施定量与定性分析,二次提炼形成审计样本。此方法,比较以前单纯运用时间、额度、简单风险分类实施的审计选样,有了较大质量提升。突出了综合分析,以及风险指标值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了提升审计选样置信水平的目的。

三是有利于突出对重特大风险的预判能力。重特大风险事件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事件失察风险累计(如:邯郸金库盗窃案件);二是利用职务便利(如:阜阳腾达支行非法集资案);三是信用资金变相流入异常交易对手,承担外部交易损失(含诈骗)。重特大风险事件的出现导致的除了直接经济损失外,还极易引发声誉风险。非现场审计具有的远程监控能力是实现风险预判的基础。审计人员可以在风险发展初始阶段,针对特定对象监控其异常交易信息,发现风险隐患及时预警,以期达到防范和化解风险的目的。

二、如何进一步推进非现场审计工作

非现场审计运用虽然较大程度上提升了审计工作质量和成效,但任何一项技术手段都存在局限性,计算机分析工具还不能完全拟人化实施操作。同时当前影响非现场审计应用发展还存在几个方面的瓶颈:一是信息可信度还在一定程度受到主观和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如人为干预电子信息的记录、数据更新滞后、造成数据失真;二是信息的不对称,信息总是对于风险的主要承担人获取的信息量拥有量是最小的,从而导致主观误判和尽职失察;三是当前我行非现场审计还处于成长阶段,技术基础和人力资源还较为薄弱。如何推进和发展非现场审计,可以先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培育非现场审计环境。

良好的非现场审计环境需要制度保障和科技支撑。制度保障是行动指南,好的制度设计能为非现场审计提供方向和指导,同时还能不断激发非现场审计创新。落实到具体,如在内部审计章程中确立非现场审计的必要性,在审计业务管理规范中明确非现场审计的程序要件;科技支撑是基础,审计系统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应用分析系统,科技部门能做也应该能做到的事,就是把一个可信耐的审计系统提交审计人员,并努力保障其安全高效运行。

(二)重视人才培养。

走特色发展之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篇3

一、适应社会需求,把握学校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我校是市属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是一所多科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在首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宏观背景下,学校坚持“立足北京,融入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定位指导思想,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紧紧抓住教育教学这个中心工作,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任务,根据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211工程”建设为契机,围绕“基础厚、口径宽、素质高、能力强”的整体培养目标,从知识、能力、素质方面构建面向21世纪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十一五”人才培养专项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以培养适应新时期北京市和国家建设需要的“基础厚、口径宽、素质高、能力强”各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宗旨,坚持“立足北京,融入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定位和“知行结合、重在创新的实践教学”的办学特色,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注重学生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培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学校在人才培养的总体水平上位居全国地方高校前列,已成为为北京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和造就21世纪高层次科技骨干和管理骨干的人才培养重要基地。

二、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改革人才培养体制,为创新人才成长提供切实保障

2006年,学校开展了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题的第四次教育教学大讨论。大讨论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抓住承载提高教学质量的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两个关键点进行了设计。一是研讨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适应北京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需要的背景下,学校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特色、培养措施等,更新教育思想,深化教学改革,修订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二是增强质量意识,抓好教师队伍建设。

搭建平台。学校以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在教学计划中搭建了基础教育、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和实践创新平台。基础教育平台重在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主要任务是加强学生基本理论和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科学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奠定学生今后学业发展的基石;专业教育平台主要是以专业为主的选修课,着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创新精神;通识教育平台主要是人文、艺术、外语、经管、科技类选修课,目的是通过理、工、经、管、文、法、艺术等相互渗透,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创新平台包括实践环节、创新活动、第二课堂3个模块。这4个平台的搭建使本科教育体系更为完善和合理,体现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整体优化的原则和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以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优化结构。通过整体优化各个平台的学分比例,整合课程内容,达到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的目的。经过修订,四年制本科专业总学分控制在190学分以内,其中,全部理论课程学分为150学分,基础教育平台中公共基础课学分占全部理论课程学分的40%左右,学科基础课学分占全部理论课程学分的30%左右,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平台学分各占全部理论课程学分的15%左右;实践创新总学分不少于40学分。

强化实践。学校重视实践环节,2006年投入了1,115万元进行教学基地建设,完善了力学、机械、物理、化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研究生工程实训平台,建设了一批以先进理念武装、现代化设备装备、实验教学队伍整齐、管理制度健全的教学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目前已建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两个;加大力度支持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和科技竞赛活动,使本科生“星火基金”和“研究生科技基金”年资助项目各达到了300项左右。此外,学校还积极推行导师制,以政策和机制做保障,鼓励和吸引高年级本科生进入科研团队和学科实验室,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进课堂、进实验、进毕业设计,以科研水平的提高带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加强外语语言中心、全国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等一批校外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建设,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学校提出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从单纯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向关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转变;积极开展小班化的研讨式教学;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积极推进利用网络开展教学;通过自学型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专业认知教育课,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历史、专业前沿、发展动态及趋势;通过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设计”和“就业指导课”等选修课程,构建毕业生就业服务网,以“三大平台、九大模块”的就业服务新体系为毕业生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就业信息与指导,帮助学生健全就业知识。此外,2006年,学校还首次面向用人单位开展追踪调查,了解企业用人条件和需求、毕业生在企业的整体表现、企业对毕业生的诚信度和创新意识评价等,这些调研的反馈结果,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决策依据。

三、以创新实践为导向,构建本科生和研究生一体化的创新教育体系

学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始终抓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关键,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想融入教学计划中,把对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实践培养的要求逐项分解,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环节、课外活动、德育工作等各个环节。

实施创新学分政策,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科技竞赛、实践创新等活动,学校从2007级本科生开始实施创新学分政策。创新学分包括创新活动学分和创新实践课程学分两大类。创新活动学分可以通过参加校级以上科技竞赛、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或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等途径获得。创新实践课程学分可以通过参加旨在培养创新精神、科研能力的实践课程获得。创新实践课程包括独立设置的创新性、研究性实验选修课和结合社会实践或社会调查活动的实践选修课。理工类学生应至少修满4学分,其他专业学生应至少修满两学分。学校正是通过这样积极的手段,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创新活动,从而增强创新能力。

设置自学型课程,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学校在2007级本科生中首次开设自学型课程。目前,学校的15个学院43个专业都设有两个学分的自学型课程。自学型课程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教学工作,但教师原则上不进行课堂讲授,只对自学课程提出学习要求,列出教材和参考书目,布置和批改课程作业,进行辅导,答疑解惑,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和组织课程考核等。其课程要求和学分管理与非自学型课程完全相同,学生要按照要求自行完成课程学习,并通过与非自学型课程同等严格的期末考试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自学型课程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方式,为培养创新型人才、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创造了条件。

搭建研究生科技创新平台,以多种形式促创新。研究生科技创新平台发挥了“项目研发、学术交流、工程训练、素质拓展、社会实践、技能培训、产学研合作”的功能,在鼓励研究生开展科技实践,提高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平台主要通过四种形式来保证其功能的实现:一是以研究生科技基金为载体,充分发挥其“小、快、灵、宽”的优势,在营造创新环境、凝聚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团队等方面发挥作用;二是通过“院士论坛”、“名人论坛”、“学术前沿讲座”、“硕士、博士风采论坛”等形式,为研究生提供一个高水准、宽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激发其学术热情,启发其科学思维;三是开展课外科技竞赛活动,锻炼研究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拓展研究生的科研活动空间;四是实现校企合作,搭建产学研平台,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设立“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充分挖掘研究生创新潜力。学校拿出专款设立了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激励研究生进行工程设计类课题的研究,鼓励学生做“小、快、灵、宽”的课题。“小”是指小题目,有限目标,让学生练手;“快”是指周期短,一般为1年左右;“灵”是指自选课题,非学位论文课题;“宽”是指课题组可以跨学科、跨学院地自由组合。设立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构建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有效激励机制。2007年,学校共评出研究生科技创新奖1,609项。研究生论文被SCI收录183篇、EI收录442篇、ISTP检索59篇,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591篇。研究生参与编写专著、教材8部,取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7项,通过国家发明专利初审138项,取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99项,取得实用新型专利43项。

四、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突破,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和业务水平

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有创新型的教师。学校高度重视提高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2007年出台了《北京工业大学教师本科教学工作规范》,根据规定,所有新教师必须参加岗前培训,在取得合格证书后方可主讲本科生课程;教授、副教授必须为本科生授课。这些教学新举措有效完善了教育教学规程,为学校加强本科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制度保障。

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2007年,学校首次提出青年教师助课培训制度,即青年教师上讲台必须经过教师职业培训和助课培训。教师职业培训包括北京市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和学校新教师岗位培训;助课培训是指学院指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或副教授担任指导教师,在其指导下完成至少一门课程的完整助课。这一过程包括熟悉该门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助课班级的学生答疑、批改作业等。教师只有获得教师职业培训和助课培训“双证”后才能走上讲台主讲本科生课程。此外,学校还通过组织“名师论坛”、“青年教师教学法培训”、“双语教学培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多媒体课件大赛”等活动,帮助青年教师过好教学关;同时,通过加强学科建设、搭建学术平台、组建学术团队等,帮助青年教师过好科研关。

把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学校规定教授、副教授每学年至少要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程,连续两年不讲授本科课程的,不再聘任其担任教授、副教授职务。

高度重视师德建设。从2005年起,学校逐步实施师德建设行动规划,从价值取向、行为准则、氛围营造、职业培训等多角度推动师德建设,实施了对教职工职业道德现状的调查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的意见》和《北京工业大学教师学术道德规范》,开展了研究生导师培训、青年教师素质工程、 “名师讲坛”以及新老教师结对子传帮带、师德典型主题宣传教育、师德建设研讨、青年教师社会实践考察等活动;建立和完善了教师师德和教书育人考评制度,将思想品德素质和教书育人实绩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主要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形成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目前,学校已确定2008年为师德建设年,以师德建设打造学术团队,锻炼教师队伍,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经过多年努力,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学生在国际国内科技竞赛中全面开花结果,在具有可比性的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诸多赛事中捷报频传。2004年和2005年,由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同组成的代表队在微软“创新杯”软件开发大赛中连续两年蝉联全球总冠军,2006年又取得微软“创新杯”界面设计专题全球亚军;2008年4月,学校代表队又获得了国际企业挑战赛(GMC)全球总决赛亚军。2007年,学生代表队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竞赛奖106项,其中包括“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一等奖、全国第二届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金奖、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第十一届“外研社”杯全国大学英语辩论赛一等奖以及第二届ADI全国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最佳创意奖等多项奖。2003年以来,学校已有两篇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两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标志着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2006年9月,学校为奥组委定向培养的60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作为奥运赛事实习生经过一年的专业学习,目前已经成为北京奥组委技术部、国家会议中心、奥运会各个场馆和奥运赛场的技术骨干。

学校通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走特色发展之路的改革,毕业生以其“工作适应快、动手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特点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审计人才网 篇4

百科名片

一、基本概念

二、服务项目

审计人才网法律声明

我们的优势

百科名片

审计人才网(sj kjsjob com)是国内唯一一家专门针对审计人才求职及企业招聘的专业性人力资源网站。

审计人才网(sj kjsjob com)是国内最大、最权威的审计行业专业人才招聘网站;其品牌和专业服务已被审计求职者和审计人力资源认可,并成为审计行业人力资源招聘首选。

一、基本概念

我们的目标有两大部分:致力于为积极进取的审计专业人士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同时,我们也致力于为审计企业搜寻、招募到最优秀的人才。目前,我们已成为中国审计行业占有领导地位的专业招聘网站。

二、服务项目

(一).求职

--帮助个人寻找合适的职位。

全国最大的职位信息库(求职中心)

拥有全国最大的审计行业职位信息库。

为配合审计行业及审计求职者不同程度的求职需求,我们提供不同的频道,以满足不同的求职人员。为求职者提供审计行业与个人职业发展有关的信息,包括最新职位、培训、职业指导信息以及其他个性化增值服务。

对于不同的地区的求职者,我们正致力于开拓和提供不同的地区频道。以地区为单位提供职场的各类信息。目前已经开通的地区有: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武汉、西安、杭州、成都、昆明、南京、济南、大连、沈阳、青岛、重庆、哈尔滨、长沙、合肥、宁波、东莞、长春、苏州、福州、郑州、天津等地。

个性化的职位搜索方式(找工作)

求职者可以根据需要建立多组职位搜索器,在寻找合适的职位招聘信息的同时可以节省许多找工作的时间。

个人简历管理系统(个人简历)

提供会员一套完整的简历模块,会员可在我们的简历精灵的指导下完成标准的简历。简历将储存在的简历库中,会员可以随时上网修改更新。使用者可以选择将其在网上填写的简历通过email投递到任意想应聘的公司。

订阅职位招聘信息邮件(订阅工作)

求职者可以根据需要设定每次邮件发送的时间间隔,数量。所需要的招聘信息就会按时投递到指定email 信箱中。

订阅职场信息(订阅文章)

使用者可以根据各自的需求来选定网上的各种职场信息,届时这些文章就会按时投递到指定的email 信箱中。

个人在线求职管理中心(审计人才网)

这是一个属于会员个人的网上免费求职管理中心。使用者可以修改简历、搜寻招聘职位、查阅投递简历纪录、获取求其职意向分析。

为求职者建立多种职业沟通的渠道

(二).求才

--帮助招聘单位找到合适的人才。

“网才”招聘管理系统

随着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互联网进行招聘工作。同时企业也发现,网络招聘要发挥最大的作用,仍需经历较长的历程。审计人才网通过对企业招聘工作的细致研究,目前已推出了基于互联网的真正服务于企业招聘管理的操作系统。该系统包括:

与企业组织结构完全吻合的企业职位库管理系统

为企业人事部门提供最为方便的职位管理解决方案。

招聘广告自动投放管理系统

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最多的资源及时发布职位信息,同时能第一时间掌握广告效果。高效的应聘筛选及信件自动回复系统

人性化的筛选方式,使企业能更快更有效地找到符合条件的人才,帮助人事招聘人员解决每天繁复的机械劳动。与各种条件相对应的回信,使各类人才真正能与招聘企业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完全适合企业运作的招聘流程管理系统

通过该系统的运作,以最为合适的方式将外来的应聘者信息传递到企业内部各个相关部门,协助人事管理人员最高效的完成招聘工作。

高质量的简历库查询系统

最赖以自豪的高质量的简历库,提供给企业最为便捷的求才途径。我们的目标是将该系统建成能为企业随时提供最为便捷、最为安全、最为高效的招聘服务的操作平台,真正将企业的人事部门从繁重而复杂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三).薪酬调查报告

让您全方位的了解行业薪资动态

基于数十万简历里面的薪资信息,加上辅助的调查和分析,客观地反映人才市场的薪酬行情,为企业进行薪酬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为吸引、留住、激励

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帮助企业实现薪资结构最优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其他功能

简历分析器:将各种形式的电子简历自动转换成统一格式,便于处理;

简历订阅器:根据您的要求,将符合条件的简历定期发送给您;

职位考核标准及评定:为不同职位设定不同的考核项目,以便对应聘者做出有针对性的评价;

在线用户管理:允许多个用户同时使用“网才”进行招聘管理;

从而适时了解内部使用情况,控制权限。

审计人才网法律声明

一、用户服务基本条款

1.用户(求职者)

求职者必须同意使用本网站仅用于合法的目的,也就是说,仅用于求职。已注册求职者可以把个人简历通过本网站或直接发送给在本网站已注册的公司。在此种情况下,求职者个人简历仍储存在本网站数据库中,直至求职者把个人简历从其中删除为止。本网站保留对求职者个人简历进行修改的权利。未经求职者的许可,本网站不会把求职人员的个人简历转发给任何未经注册的潜在雇主,但对本网站会员或通过使用本网站搜索引擎及其他方式的第三方用户有权查询到求职者的所有资料,求职人员须同意本网站可以采用其个人资料作为营销的用途。求职者必须独自全部承担由于向注册公司或其他用户发送个人资料所形成的一切风险。本网站对于任何公司(不管它是否在中国境内)与求职者之间所造成的任何纠纷,概不负责。

2.用户(注册公司)

本网站一经确认收到注册公司所须的相关服务费用,注册公司即享有本网站正式会员的资格,允许在一段特定的时间内在本网站发布招聘信息或其他信息。本网站正式会员有权进入本网站数据库进行购买服务权限范围内的查询,但禁止利用此项权利进行查询人才以外的其他用途。注册公司须独自对登记在本网站上及其他链接页面上的内容的正确性负责。本网站保留对注册公司资料进行修改的权力。本网站保留在适当的时候制订新的服务收费标准的权力。本网站对拒绝接受新的收费标准的公司,保留延缓或中止该公司会员资格的权利,而且,本网站的这种行为不构成任何侵权和豁免于一切损害赔偿。

3.明令禁止条款(适用于求职者与注册公司)

求职者与注册公司严禁使用本网站试图实现以下所列之目的。

-求职者不能登记(或邮寄)不完全的、虚假的个人信息。

-求职者试图获取职位以外的内容;用人单位试图得到求职者个人简历以外的其他信息。

-任何用户不得通过打印、下载、拷贝或其他方式再造其他用户的可辨认的信息。未经特定用户同意的上述任何操作都被严格禁止。

-任何用户不得删除或更改其他个人或实体登记的资料。

-严禁任何用户侵犯或试图侵犯本网站网站的安全性。包括:登录没有对其授权进入的服务器或帐号;进入没有对其开放的本网站数据库;试图探测或测试本网站及其系统的薄弱点;试图干扰本网站对用户提供的服务;向用户发送包括促销产品广告或服务之类的未经相关用户允诺的电子邮件。对本网站网站系统或网络安全造成损害或破坏的所有个人或实体,深圳市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任何用户不得使用本网站传发或储存任何违反适用法律或法规的资料;不得以任何形式侵犯其他实体的版权、商标权、商业秘密或其他知识产权;不得侵犯个人和社会大众的隐私安全;禁止传输任何非法的、骚扰性的、中伤性的、辱骂性的、恐吓性的、伤害性、庸俗或淫秽的信息。

二、版权、商标权等

版权: 本网站站定义的内容包括:所有图标、图表、文字、声音、相片、录像、软件;广告中的全部内容;电子邮件的全部内容;本网站网站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所有这些内容受版权、商标及其他相关法律的保护。没有本网站明确的书面批准,任何个人或实体不能擅自复制,再造这些内容,或创造与内容有关的派生产品。

商标:通用网址、网络实名“审计人才网” 属于深圳市顺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所有。与审计人才网合作的商标属于合作者所有。未经商标所有者许可任何法人、其他组织、个人不得擅自使用。

三、责任和义务

深圳顺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无需全天监控审计人才网的运作;但拥有该项权利。本网站

所有用户必须认可自己所输入的表格、内容、简历的正确性;独立对链接的页面、内容承担责任。本网站对任何与本网站链接的网站的内容的正确性不承担任何责任。本网站不承诺特定用户或特定数量的用户浏览任何个人简历、招聘信息或链接页面。本网站不承诺能够长期无错误运营;不保证其服务器免受病毒或其他机械故障的侵扰。如果用户在使用审计人才网时造成需要维修、更换设备或丢失数据的情况,本网站对这些损失不承担任何责任。就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放弃承诺无机械故障;放弃承诺免使第三方权利受到侵害;放弃承诺本网站内容、服务、软件、文本、图像、链接等的适用性、精确性、可靠性、完整性。

四、个人风险条款

用户必须同意独自承担由于登录本网站或通过本网站登录到其他站点而形成的全部风险。所有用户独立承担与他人交流信息及发送应聘/招聘意向所造成的后果。本公司不担保用户发送给另一方用户的资料的真实性、精确性与可靠性。用户对所接受的资料的信任纯属个人风险。本网站一经发现任何有违反本协议或侵犯法律的行为,有权马上解除该用户的会员资格及禁止其再次登录本网站。本网站保留删除一切非法的、辱骂性的及不健康的资料的权力。

五、赔 偿

所有用户须承诺保障和维护本网站全体成员的利益;承诺对本网站及其领导层、雇员和代理商免受索赔和诉讼;承诺赔偿由于其违反本协议及/或使用本网站而造成的对上述人员的损害。本网站将尽快对上述索赔、诉讼知照或传唤相关人士。

六、不承诺条款

在任何情况下,本网站及其领导人、主管、雇员和代理商拒绝对由于用户使用本网站及其内容或不能使用本网站而造成的一切损失提供任何担保。

七、有限责任条款

用户对本网站提出的索赔金额以该用户对本网站缴交的最高款项为限。

八、适用法律和管辖权限条款

本协议服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解释;用户与本网站双方都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司法管辖。如发生本协议相关条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该条款将按相关法律重新解释,而其他条款则依旧保持对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为了提供更完善的服务,我们将定时寄发电子邮件、电子贺卡、资讯或电子杂志给注册用户,若您接受项服务款,即表示您同意收到我们的电子邮件、电子贺卡、资讯或电子杂志。我们的优势

专一:我们长期服务于审计行业的各个分支,清楚地知道业内人才标准与需求特点;专长:我们有业内长期积累的人脉与专业知识,拥有庞大的国内各审计院校的校友资源,建立了全国最大的审计行业专业人才数据库;

专心:我们倾尽全力,只服务于审计行业;

专注:我们来自审计行业,我们跟踪审计行业,我们关注审计行业,我们的得失成败牢系审计行业;

专业:我们清楚您的需求,我们了解您的特长,我们掌握业内动态,我们执着于在审计行业内成就良驹与伯乐的互相发现;

专宠:我们已经赢得了数千家审计企业的首肯,获得了数万名专业人才的青睐,我们所受到的这些专宠,都将成为您的资源

审计人才网以创新的服务模式、权威的行业资源、专业的客户服务帮助企业找到适用人才,继而通过人力资源的优化使客户建立与巩固持久的行业竞争优势,同时还力求让不同领域的求职者都能在此找到最佳的职业成长位置。

审计人才网将倾力打造覆盖各个领域的分行业人才招聘网站联盟,为审计企业的腾飞与

审计人才发展之路 篇5

摘要: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准绳。但因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现有高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等诸多问题。高校经济学本科专业应当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体目标,坚持“理论精深,训练有素,操作专熟,应用突出”的原则,合理设计课程模块和课程结构;按照“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三个阶段与“先理论、后实验,再实践,进而拓展与提升”的顺序,分阶段、模块化地安排人才培养进程,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6003605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又决定着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教学内容的安排。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教学内容的安排,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准绳,为学生构建起相应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奠定基础。

一、应用型人才及其素质、能力与知识结构

1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应用型人才是与学术型人才相对应的人才类型,学术型人才主要是指从事基础性理论研究,进行知识创新、科学发明与发现,以及进行客观规律探索的科学研究人员,而应用型人才则是指一切从事非学术性研究性工作的理论应用者和实际操作者,其主要任务是把科学知识与原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把已有的科技发明与发现转化为生产力,以创造直接的经济利益和社会财富[1―3]。

就经济学专业而言,经济人才同样也可大致分为理论型经济人才和应用型经济人才。理论型经济人才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经济理论研究,创新经济知识体系与研究方法,目的是揭示和发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应用型经济人才的主要任务则主要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利用经济分析的基本工具、方法与技能,从事实践性经济工作,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应当指出的是,以上对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的区分,并没有超出“理论与应用”的二分法。事实上,任何“应用性”实践工作都离不开一定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而任何“学术性”研究工作也不可能完全摆脱理论与技术的应用和实践检验。在实际的工作中,应用型人才并非不做任何研究性工作,理论与技术的实际应用并非完全不带有学术性;而学术型人才也并非不做任何应用性工作,学术研究并非不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理论和应用”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界限本不该泾渭分明、彼此有别的,只是在“学术性”与“应用性”上各有侧重而已。

从有用性角度来讲,一切满足社会需要,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都是应用型人才,包括学术型人才。人们之所以更加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非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其主要原因在于很多高校没有适应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相脱节”“专业特色不明显”等问题[4]。培养了很多缺乏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会说不会做,甚至既不会说也不会做的所谓“人才”。其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也即“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脱节”,或者说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相脱节”,是所有问题的核心。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就难以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由“高大空”型目标向“接地气”型目标的转变,也就是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进而就培养不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更谈不上突出专业特色了。

2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能力与知识结构

人才的素质结构与能力结构必须与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相匹配。在不同行业从事不同工作的人才,需要具备不同的素质与能力。而人才的素质与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一定的课程安排下,经过学习和培养而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之后才逐步形成的。知识结构是形成能力结构与素质结构的前提和支撑。所以,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在人才素质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研究型人才侧重于理论和基础研究有所不同,应用型人才主要从事理论应用、技术开发和业务操作等工作,是把科学知识和技术原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其工作过程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因此,应用型人才除了具备必要的通用素质和通用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见下表)。如果说学术型人才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理论功底、研究方法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话,那么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则主要体现在对专业基本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全面把握和具体运用上。应用型人才不仅要系统而全面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还要具备相关专业或交叉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具有专业思维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技能的施展能力。应该说,除了不偏重于纵深理论研究,不侧重于技术与知识的开发和创新之外,应用型人才相比于研究型人才而言,其素质与能力理应更具有综合性或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相对于科学知识,更注重技术知识;相对于理论研究,更注重技术应用;相对于某学科知识纵向精深,更注重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相对于实践验证理论,更注重理论指导实践;相对于升学深造,更注重职业需求,其培养特征是学术性与职业型的有机统一。

就经济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而言,其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系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经济学思维能力,能够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二是了解本专业发展动态、熟悉相近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三是熟练掌握经济学基本实务操作技能;四是胜任金融保险、投资理财、财政税收、财务管理、审计统计、国际贸易、营销策划和电子商务等领域具体工作的能力。

应用型人才的素质结构与能力结构为高校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提供了依据。通用素质和通用能力的形成要以通识知识为支撑,通过设置通识课程来培养,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则以专业知识为支撑,通过设置专业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课程来培养。

二、普通高校经济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普通高校的经济类本科专业与综合性重点大学的经济类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当有很大的差别: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应用型、技能型经济人才,而重点综合性或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则应是高端理论型、研究型经济人才。本文并不完全认同这种观点。原因在于:首先,人才培养目标并非取决于高校所处的层次及其人为分类,而是决定于社会需求和人才成长规律。尽管高校所处的层次在我国意味着其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的差异。但是,这种人为的差异是可以消除的,也是不应存在的。这种人为的差异也并非是高层次重点高校只培养学术型人才,而一般性普通院校只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充分理由。①其次,学生的发展目标也并非取决于高校的层次,而是取决于学生的理想与志趣。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无论其所在高校的层次是高还是低,是重点高校还是非重点高校,但其兴趣特点和成长目标却是多元化的。我们不能主观断定进入高层次重点高校的学生一定就能培养成理论型人才,而进入一般性地方高校的学生则一定就能培养成为技能型应用人才。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普通高校经济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与人才成长规律和学生发展志趣相结合,并根据自身现有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以及在校学生特点,来合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鉴于我国普通高校在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等方面目前仍然落后于重点高校,所以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应用型人才,而不是学术型人才。具体而言,经济学本科专业主要培养三类人才:一是面向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扎实经济学专业知识,能够运用现代经济技术手段从事金融保险、投资理财、财政税收、会计审计、财务管理、营销策划和电子商务等业务操作工作的高素质应用人才,这是专业的主体目标;二是面向更高层次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和输送具备较为深厚的经济理论功底,基本掌握现代经济分析工具与方法,有志于经济研究,能够从事经济分析与预测,参与经济管理与决策的高端应用型人才;三是适应“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需要,积极培养勇于创新,敢于创业的创业型人才。

三、现有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目前,普通高校经济学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课程体系设置的功能和定位不准确。一是原有课程体系只注重经济理论人才的培养,目标单一,难以适应学生对多元化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需要,也难以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二是原有课程的设置并没有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实验训练和实践操作课程欠缺。三是课程设置难以体现专业特色,特色课程也无特色。四是课程设置板块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对于不同发展志趣和发展目标的学生,缺乏针对性课程设计和课程板块设置。

第二,通识课程设置存在“结构失衡”与“事倍功半”的问题。一是通识课程的学时和学分分配比例过多,占总学时学分的比重高达1/4。挤占了专业课程的开设,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很多人认为,通识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课程以外的其他社会知识,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通用能力,但实际上,通识课程的开设出现了两种极端现象:一是一些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因缺乏开设通识课程的师资力量,从而使得通识课程成为了政治课和英语课,二是有的学校开设的通识课程门类繁多,内容繁杂,不能体现“少而精”的原则,既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又做了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第三,专业课程内容安排“重理论、轻应用”且交叉重复现象严重。一是理论课程设置过多。除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各种带“学”的基础课程之外,如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等课程全部开设,而体现学生经济技能的一些技术性课程,如会计报表、财务管理、证券投资、财税筹划、外贸实务、营销策划和电子商务等课程,却因它们属于管理学课程或因缺乏师资力量而不能开设,或开设的学时不足。二是专业实践课程简化为毕业论文设计与实习,难以真正提升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作技能。这样的课程设置只能培养“会说,不会做”的学生,甚至“既不会说,也不会做”的学生。三是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各门课程自成体系,忽视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衔接,造成课程分割和内容重复并存的现象。

本文认为,造成以上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对经济学专业的社会需求分析不够,目标定位不准。长期以来,按学生人头划拨经费的高校经费分配体制,造成全国地方高校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呈现出盲目扩招现象。很多高校为了获取更多的经费,只是为了招生而招生,忽视了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质量,导致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缺失,造成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甚至偏离社会需求的不良局面。

二是对经济学专业的学科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存有认识上的偏颇。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经济学本科专业属于理论经济学学科,其人才培养的目标被界定为培养理论研究或教学人才,甚至不论哪个层次都被定位为培养经济类高级专门人才。在此思想认识的指导下,经济学专业自然强调专业教育的理论高度和深度,却忽略了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的培养。这种认识上的偏颇和目标定位上的虚高,显然会使得课程体系设置虚高而不接地气,使得教学内容单一而抽象空洞化。难以适应社会对经济类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和多层次需求,不符合人才成长规律,也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志趣要求。

三是普通院校在专业设置乃至课程安排上尚无充分的自主权,也缺乏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与专业布局由教育主管部门说了算,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由学校说了算。学院和专业教师在课程开发和专业设置上并无真正的自主权。学院或专业教师不能根据社会需要或地方经济发展特点选择专业布局,开发特色课程,造成各院校经济类专业设置雷同化和教学内容趋同化,既脱离学校办学实际和办学能力,也与社会实践和社会需求相脱节。难以体现出地方高校经济类专业的自身特色,致使教师在课程开发、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探索上丧失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经济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根据人才目标定位和应用型经济人才的素质结构与能力结构要求,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和内容优化的总体思路是:

首先,按照“少而精”“学以致用”的原则,对通识课程进行筛选。应用型人才不是通才,更不是万能人才,不可能让他们学习和掌握所有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所以,要有针对性地精选通识课程,能把那些真正有利于培养学生通用素质和通用能力的课程,安排在通识课程体系架构之中。同时,要尽量压缩通识课程的学时学分,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高效地养成通用素质和通用能力,使通识课程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按照“理论精深、训练有素、操作专熟、应用突出”原则设计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除了通识课程之外,我们认为,经济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应由四个模块组成:一是“基本理论与方法”模块,集中体现“理论精深”的原则,侧重于学生基本理论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二是“实验与技能训练”模块,集中体现“训练有素”原则,侧重于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学习与锻炼,不过,由于这一模块仍停留在知识把握与技能模拟阶段。因此,本课程体系还设有第三个模块,即“实习实训”模块,集中体现“操作专熟原则”,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第四模块是“拓展与提升模块”,集中体现“应用突出”原则,侧重于学生理论知识与应用技能的拓展与提升(见图1)。需要指出的是,前三个模块为专业必修课程,后一个模块可作为选修课程。

这一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注重学生基本理论素养的培育,体现了“理论精深”的原则。我们知道,以往的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但是,目前有些高校却走向另一个极端,出现了“轻理论、重实践”的毛病,而应用型经济人才也必须具备坚实的经济学理论功底,否则应用型人才难以称之为应用人才,而只能是技能型人才。为此,学院本着“理论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在第一模块只设置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和当代西方经济流派等经济学基本理论课程,以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经济文献学等基本方法课程。这样既能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理论需求,也可为具有学术型倾向的学生考研升学奠定基础。二是增添了一些经济技能型课程,加大了实验课程和实习实训课程的比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从第二和第三模块可以看出,其中不仅设置了经济学专业通常所设置的会计学、金融学、国际贸易理论等课程,还增设了证券投资、会计报表、税收筹划,财务管理和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以及与金融保险、投资理财、市场营销及国际贸易有关的实习实训课程。这些课程突出体现了学以致用、学而能用的基本要求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三是整合优化了教学内容。以往经济学课程的很多教学内容是重复的,如金融学与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等课程之间,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与产业经济学等课程之间,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经济学之间,都存在交叉重叠问题。为避免这种状况的出现,本课程体系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把一些相关性较强的课程进行了整合或合并。再次,按照“少而精,深浅适度,与时俱进”的原则,整合同类课程和相近课程的课程内容,探索开发特色课程,避免单一课程内容自成体系和课程内容重叠的现象。

最后,按照“先通识课程,后专业课程,再实践课程”的顺序,分阶段安排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按照“先理论,后实验,再实践,继而提升”的顺序,以模块化课程为单位,安排专业课程进度(见图2)。就是说,要首先使学生形成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素养和知识基础,然后通过实验和模拟训练锻炼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之后再通过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生对于实验和实践过程有了深刻体会与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学术报告、专题讲座、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等形式,进一步提升与拓展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

注释:

①事实上,国内外很多所谓研究型重点高校的培养目标也不仅仅是研究型或学术型人才。研究型或学术型人才只是其中的很少一部分。这些高校的大多数研究生和博士生毕业后所要从事的工作不是基础研究和教育教学工作,而是应用性工作。我们把这部分高学历人才称之为“高端应用型人才”。可见,研究型高校的人才目标既包括学术型人才,也包括应用型人才,并且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其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郑晓梅.应用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之辨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5,(1):10―12.[2]胡黄卿,陈菲莉.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硅谷,2008,(11):136―137.[3]唐未兵,等.地方商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3.[4]赵德武.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年高等财经教育研究论文集)[C].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350.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major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teaching content must be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 of the society and the target of talent cultivation.However,because of the inaccurate orient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many universities,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teaching content,such as the divorce from theory and practice,and inability to meet the target of talent cultivation.Undergraduate economics major in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the applied talent training as the main goal,design the structure and module of the major cours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 of “being profound in theory,welltrained,proficient in operation,and applicationorientated”,and arrange the process of talent training according to the three stages of “generaleducation,majoreducation and practiceeducation” and the order of “theorycourses,experimentcourses,practice course and then expansion and upgrade courses”.Key words:applied talents; economics major; curriculum system

萧县审计局分层次培养信息化人才 篇6

萧县审计局分层次培养信息化人才

自开展“人才造就工程”以来,萧县审计局将打造信息化人才、提升审计人员的信息化素质作为全面适应工作转型的重要抓手。根据人员状况的实际情况以及工作的业务需求,坚持分层次培养信息化人才,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一是注重信息化领军人才的培养。依据信息化领军人才的标准和对信息化的示范作用,将遴选出的信息化人员作为领军人才培养对象重点培养。在教育培训、硬件配置以及任务安排等方面重点倾斜,创造良好的人才培养氛围。在今年实施的大社保审计、财政联网审计等审计项目上,领军人才勇于担当、积极创新,发挥了较好的引领作用,计算机审计成果受到市局和县政府领导的肯定。二是加强信息化骨干人才的培养。在坚持领军人才培养的同时,还加强了信息化骨干人才的培养。经过几年的教育培训,已有7名业务骨干通过省审计厅“计算机中级水平”考试。骨干人员承担了大量的计算机审计项目,根据审计项目撰写的审计方法、案例多篇获得国家审计署、省审计厅表彰,为全局信息化、数字化水平的提升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三是培养全员信息化素质。坚持以“骨干带全员”、“走出去”与“请进来”、集中培训与研讨交流以及理论学习和项目实战相结合的多种培养模式,促进全员熟练掌握信息化应用技能以及信息化素质的提升。今年已先后开展“春季第一课”、AO2011版应用、财政联网审计等为内容的计算机应用技能集中教育培训,为机关管理以及作业实施的全面信息化,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

审计人才发展之路 篇7

本文就对审计师独立性进行简单概述, 在审计师独立性的影响因素、因审计师缺乏独立性所引起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对审计师独立性的未来之路进行一些构思和展望, 并对此提出些建议。

一、审计师独立性的影响因素及其产生的后果

审计师独立性的影响因素有很多, 我们对其进行归类后发现, 影响审计师独立性的因素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是审计人员自身行为和价值取向因素;另一方面是除审计人员自身行为以外的其他影响因素。

1. 审计师的自身因素。审计师自身的因素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讨论:

(1) 审计师的专业技能。许多注册会计师的理论知识掌握很扎实, 这应该是进入领域的一个基本前提。但对于在实务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审计师可能就会出现信心不足, 甚至产生自我怀疑。当然, 实际问题错综复杂, 而且随时会产生新的问题, 即便对于一个身经百战的审计师来说也可能会因为新问题而不知所措, 所以这方面的能力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提高, 因而在这过程中, 审计师的独立性就或多或少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2) 审计师的素质。素质涵盖了很多内容, 其中审计师的职业道德是相当重要的一项。前已述及, 审计师在实质上的独立性更加强调的是精神层面, 该层面就涉及审计师的职业道德问题。AICPA专门在其《职业道德规范》中规定, 审计人员在提供审计和其他服务时, 必须保持实质上和形式上的独立性。IFAC也在其《职业道德准则》中规定, 注册会计师在执业中承担报告任务时, 应当在实质上和形式上独立。我国在《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中也有专门的一章来规范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 并出台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可以看出, 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在审计过程中, 对其独立性是相当具有影响力的。

(3) 经济利益的驱使。经济利益看似是一个外部因素, 但实质上还是由审计人员心理造成的。每个人都是“理性经济人”, 但不等于只要存在个人利益, 相关行为人就一定能够被驱使。每个审计人员都有个心理防线。审计人员的心理防线是保证其独立性的一道重要关口。一旦心理防线被攻破, 其独立性即不存在。而且这种实质上的独立性损毁直接殃及形式上的独立性, 增大了审计风险, 其传导机制如图1所示。

2. 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

前已述及, 只要存在那些影响审计人员做出无偏审计决策的因素, 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就受到了威胁。这些影响因素可能更多地来自外部的干扰。同样, 对于外部影响因素, 我们大致可以从三方面 (包括但不限于) 来分析:

(1) 管理层当局方面。管理层当局是被审计对象的管理层机构。他们对于审计人员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 因为大多数公司的管理层高掌握着审计人员的选择权。当存在很多审计人员或会计师事务所选择的时候, 管理层当局的优势就越显得突出, 与此相关的审计收费主动权也掌握在管理层手中。这种业务关系确立之后, 管理层对审计人员独立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管理层是否对审计人员施加压力, 而管理层是否对审计人员施加压力又取决于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显然, 如果管理层对审计人员进行施压, 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就会受到威胁。

(2) 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竞争。少数会计师事务所利用不正当竞争来实现承接业务的目的, 例如低价揽客等。对于低价揽客是否会影响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具体在下一节阐述。如果从积极的一面来看, 即在正当竞争的环境下, 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是否也会受到影响呢?竞争加剧, 意味着市场上审计供给充足, 则客户们变更事务所的可能性也会增大, 只要之前的事务所做得不够令他们满意或者违背他们的意愿, 他们就很可能随时结束业务关系。这就对事务所产生了威胁, 因为会计师事务所同样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3) 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对象的关系。这里的关系主要是指除经济利益关系以外的其他关系, 例如行政管理上的关系。应该说这种情况从一开始即事务所承接业务之时就存在, 这种关系对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的影响最大, 它往往对审计师的独立性形成赤裸裸的威胁。

二、审计师独立性研究回顾

国内外学者对审计师独立性问题做了大量研究。本节拟对这些研究做两个部分的回顾, 一部分是独立性的影响因素, 另一部分是独立性的其他研究, 并进行相关分析。

1. 独立性影响因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低价揽客。De Angelo (1981) 认为, 低价揽客是一种沉没成本, 它本身对审计师的独立性没有影响。Simon和Francis (1988) 引用对沉没成本的心理学分析文献进一步指出, 沉没成本会影响独立性。他们认为审计师为免于失去审计委托, 会倾向于按委托人的意愿解决争议。然而, Lee和Gaul (1998) 提出了与之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 在雇用和解雇审计师方面, 股东拥有最终控制权, 所以“初次低价服务”所创造的准租金会成为所有者约束和控制审计师的把柄。之所以存在不同观点, 可能是因为不同学者采用了不同的研究对象, 这些对象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差异, 组织结构的权限也存在差异。

(2) 注册会计师非审计业务拓展。王惠珍 (2011)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CPA非审计业务拓展对其独立性的影响做了研究。她认为, 注册会计师提供一项新的服务时应牢牢把握独立性这一原则, 要向社会公众表明新的拓展服务并没有影响审计的独立性, 以保持社会公众对其的信心和信赖。如果某项新的拓展服务影响了审计实质上或形式上的独立性, 那么该项服务就不能开展。贾茜等 (2011) 同样对该问题做了研究, 他们从新兴鉴证性服务与非鉴证性服务两方面对审计师独立性的影响做了分析。他们认为新兴鉴证性服务只有在审计师代表鉴证客户的利益进行决策或代替管理层向相关的方面进行报告时才会影响独立性, 在一般情况下对该服务对独立性不会产生影响;而对于非鉴证性服务, 他们认为不同的服务项目其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也各不相同。齐晓宁、申江丽 (2011) 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独立性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说明会计师事务所提供非审计服务会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发现, 不同研究方法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可能是因为独立性本身是一个具体和抽象相结合的概念, 其真谛有时很难把握。

(3) 其他影响因素。马德芳 (2010) 研究了创业板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包括创业板上市条件、退市条件及上市公司自身特点三方面, 得出结论是三方面对独立性都会产生影响。王军法 (2010) 通过实证分析发现, 对上市公司的经济依赖性是会计师事务所在出具审计意见时会认真考虑的因素, 经济依赖性严重地影响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独立性。王进朝 (2011) 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上市公司高管更换以及高管更换特征与审计独立性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 上市公司董事长更换和CFO更换分别与外部审计独立性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董事长的常规更换和董事长的上半年更换分别与审计独立性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而CEO更换和CEO更换特征与审计独立性的相关性不显著。江伟、李斌 (2011) 对审计任期与审计独立性的关系做了研究。结果发现, 无论是注册会计师任期, 还是事务所任期, 审计任期越长, 审计独立性就越低。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看出, 影响审计师独立性的因素确实很多, 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得到解决。应该说, 学者们的这些研究成果对独立性理论的完善与发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2. 关于独立性的其他研究。

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 (ASB) 成员William R Kinney教授 (1997) 认为, 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职业在市场经济中存在价值的三个核心组成部分之一。这里强调的是注册会计师应将独立性培养成一种职业意识, 这也是独立性性质的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前已述及, 审计人员要能抵制来自管理层的压力的影响, 这一思想经Goldman和Barlev (1975, 简称G&B) 加工, 提出了审计人员与管理当局的冲突模型。他们认为, 审计人员在面临管理当局压力时到的行为取决于审计人员与管理当局的力量对比。Donald R.Nichols和Kenneth H.Price运用交易理论分析了在审计人员与管理当局的冲突中影响审计人员抵制管理当局力量的相关因素, 并评价了G&B模型。如果真正要构建起关于独立性的理论框架, 那么其内容是相当丰富的。这些内容可以来自实务, 也可来自理论, 更深一层次地说, 甚至可以从事跨学科研究。应该说, 国外学者在独立性的理论研究方面, 研究得较早而且较深入, 成果较多, 因而也有很多方面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三、维护审计师独立性的未来之路

审计师的独立性应该是个永恒的话题, 因为它会始终伴随着审计师职业和注册会计师整个行业的发展。因而, 探索一条能够保持审计师独立性不受损害的道路是十分有必要的。尽管近些年学者们在学术研究、教育创新和监管变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目的都是致力于降低审计师的独立性风险, 但从现实中可以发现, 审计师独立性问题依旧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因审计师独立性缺失引发的审计失败案例时而出现, 所以这就引起了我们对一些问题的重新思考, 即审计师独立性的未来之路在哪?有没有有效的办法来解决审计师独立性问题呢?到底该怎样才能保持审计师的独立性?在提出一种新的控制模型之前, 我们首先要解决这样几个问题:

1. 审计师独立性的本质与目标。

独立性的本质不同于审计本质, 独立性的本质应该是一个更加细化的内涵。本质是事物最原始、最真实的内涵。而审计师独立性的本质是审计师在判断过程中不偏不倚。换句话说, 审计师的判断是可靠的。因此, 我们可以将审计师的独立性本质概括为可靠性。可靠性强调两方面内容:一是审计师是可靠的, 即其在形式上独立;二是其判断过程是可靠的, 我们无法保证审计师判断的结果一定可靠, 这一方面的可靠指的是结果的准确性。独立性受到损害导致的结果是其判断出现偏移, 导致判断结果的失真 (不偏移也不一定能保证结果一定准确, 但至少程序上没有太大问题) , 进而影响到审计结果的不可靠。所以审计师保持其独立性的目的还是在于保证审计过程的可靠及尽可能准确。这里我们就暂且不说诸如维护自身形象等方面的次级目标。因为目标跟行业性质有关, 审计师的行业特征决定其保持独立性的目标就是要保证审计过程可靠、审计结果可靠。放大点说, 其目标是履行自身义务, 维护相关利益者的利益, 但其更直接的目标还是可靠性。

本质是内在的, 因此它始终伴随着整个审计过程。而目标具有指导性、方向性, 是审计职业的归宿, 回归本质, 这点应该不矛盾。由此, 我们确定了一点, 即独立性的本质和目标是一致的, 即可靠的。

2. 涉及主体。

研究审计师独立性问题时, 涉及到的主体主要有以下几个:审计师自身、被审计单位、委托人、关系方 (主要是指除被审计单位以外, 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要牵涉到的对象, 例如银行, 存在债务债权关系的有关单位等) 。因为存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社会评价、规制、监督等外部施压, 因此监管部门也是其中的一个涉及主体。由于要引入保险制度, 因此相关法律制定部门或准则制定部门同样其中的一个主体。这样, 整个控制模型涉及到的主体主要有6个。主体的确定对于模型的关系网构建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3. 影响因素的控制。

前已述及, 影响审计师独立性的因素有很多, 包括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如何控制这些因素对审计师独立性产生的影响成了模型构建的关键点。我们可以发现, 不管是内部因素, 还是外部因素, 归根结底是人的因素。人的活动与行为约束同样分为自我约束和外部制约, 这就牵涉到原则与制度或者是素质与准则两个层面的约束力问题。制度层面的, 或者说是准则层面的, 这个可以通过相关法律、准则的实施, 来加以约束。当然, 我们还是要在法规中加大惩罚力度, 并严格执行。最难解决的是个人的自我约束。每个人都满足“经济人”的假设, 这个只能由自身素质决定, 而自身素质可以有两方面来提高:一是教育, 二是法律。不管教育的最终效果如何, 坚持对人的教育始终要做下去, 教育的重要性在此不再赘述。法律的作用在于不断强化人加强自律的意识。教育与法律这两者都有强化行为人自我约束意识的功能。从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在对影响因素进行控制时, 我们还是利用到法律、法规。我们暂且不考虑教育对该问题的作用, 因为相比较而言, 法律手段更具操作性。

4. 保险制度的引入。

因为审计过程中涉及到的主体的活动或行为易受自身因素和外在因素干扰, 又或是容易被利益驱使。之所以这些主体还存在一些不合规或不合逻辑的活动与行为, 主要还是因为他们规避了某些风险因素, 因而法律法规要强势介入, 增大惩罚成本是必要的。所谓的保险制度指的就是要出台配套的法律、法规, 加大惩罚违法、违规的力度。只要相关部门愿意做, 这点是可以实现的。保险制度应该适用所有涉及到的主体。

5. 双向模式。

事物不可能是孤立的, 它总是和周围的环境和事物相互联系。模型中所有涉及到的要素, 只要有关系的, 都存在着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关系是不能忽视的, 因为这就涉及到权利与义务, 或者说是使命与责任的关系。因而我们要重视这种关系的存在。

在理解上述问题之后, 我们构建出独立性控制模型, 如图2所示:

模型中可靠性—准则—法律这条脉络是审计师的职业命脉, 模型中包含四条相同的脉络, 这四条构成审计监管环境。由准则—审计师—被审计单位—委托人—关系人五要素组成的脉络存在于制度框架内。在该框架中, 各主体必须依照准则办事, 明确什么该做与如何做。由法律—审计师—被审计单位—委托人—关系人五要素组成的脉络存在于法律框架中。在该框架中, 各主体必须严以律己, 以法为戒, 清楚哪些活动或行为是不具有可行性的, 并且因触犯法律引起的结果是及其严重的。监管部门在法律和准则的指导下, 对各主体实施监督和管理。该独立性控制模型因控制较为严密, 故称之为安全卫士模型。

四、总结与建议

要保证审计质量, 就必须保证审计师的独立性。因为审计师独立性问题形势严峻, 迫在眉睫, 而解决问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我们还是要继续探索, 继续寻找解决之道。本文提出的建议可能微不足道, 但个人认为还是需要这样做, 并继续坚持做。

考虑到审计工作是以人为中心的, 因此建议主要从四个方面来提出, 包括审计师个人方面、会计师事务所、监管机构和准则制定机构和学术协会。

1. 审计师个人方面。

理论上, 只要审计师自身能够保持审计师的超然独立性, 哪怕没有行业监管, 哪怕存在很多影响因素, 这种独立性还是极具可信性的。审计师的道德问题是始终不容忽视的。行业监管只是为了防止审计师自身无法控制利益的驱使。当然我们不排除偶然因素, 偶然因素指的审计师也存在失误的时候, 这种失误是无意造成的, 这在伦理上是可以被原谅的, 当然现实中似乎很难证明这是清白的。注册会计师要公开收入, 使之透明, 并提供有关联人士的任职情况、自身投资情况等。因为这个职业在大多数国人看来都很神圣, 进入这个行业的门槛也相对较高, 因而有一定必要。

2. 会计师事务所。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有两种组织形式, 一种是公司制, 另一种是合伙制。不同的组织形式, 其承担的责任有差别。公司制事务所承担有限责任, 而合伙制事务所承担无限责任。这就涉及风险与收益的问题。一般来说, 收益是由风险来决定的, 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应更重视风险管理。在正式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之前应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相关情况的了解, 这是相当必要的。风险控制相应地降低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风险。

但现在又存在这样一种趋势, 即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 承接的业务涉及面越来越广泛, 且与其他的中介机构如税务师事务所、房地产评估事务所等出现了业务重叠。它带来了两方面的问题: (1) 非审计业务的拓展和增加对审计业务会产生一定影响, 如果对同一家公司既涉及审计业务, 又涉及非审计业务, 由于这种利益关系的存在, 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就容易受到威胁; (2) 非审计业务带来了很大的竞争压力, 因为不仅存在其他会计师事务所, 而且还存在会计师事务所以外的其他中介机构, 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事务所出现一些不正当的行为, 该行为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是有影响的。因此, 会计师事务所的非审计业务范围在事务所设立之时应作出相关承诺, 并形成书面文件, 在监管部门备案。当然这也需要行业规则的被套措施予以跟进。

3. 监管机构和准则制定机构方面。

审计师独立性的影响因素很多, 不管是审计师自身的原因还是外界对其产生的影响, 作为监管机构和准则制定机构还是要继续发布各种规则或制度来规范这些对独立性产生威胁的情形。尽管有些因素不会必然导致审计师丧失实质上的独立性, 但若不加以规范, 则一定会导致审计人员丧失形式上的独立性 (陈汉文等, 2011) 。这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监管机构还要加强对行业的规范, 保证其健康发展。与此同时, 还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 尤其是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是需要一直做下去, 不论成效如何。这里还是需要强调一点, 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制定还是应该慢慢过渡到交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来完成, 因为他们更加了解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而国家审计层面的准则那还是应该有相关的监管机构来制定, 这样各归其主, 各司其职。

4. 学术协会。

作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审计学会等民间学术团体以及审计领域的学者专家, 应当将审计师的独立性特征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体系来构建。因为其涉及面很广、影响广泛, 构建审计师独立性理论框架十分紧迫。因为该理论框架的构建可以为相应的准则或规范的出台提供理论依据, 因此构建审计师独立性理论框架又显得十分必要。

摘要:审计师的独立性是审计这个职业的灵魂, 是审计师的社会标识。应该说, 审计师独立性的缺乏所带来的一系列结果或对整个审计工作的影响会比因被审计对象本身存在的风险所引起的后果更为严重。所以可以想象, 审计师的独立性是何等之重要。本文拟在对审计师独立性的影响因素、因审计师缺乏独立性所引起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对审计师独立性的未来之路进行构思和展望, 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审计师,独立性,社会标识,未来之路

参考文献

[1].陈汉文, 韩洪灵等.审计理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8

[2].陈汉文, 黄宗兰.审计独立性——一项理论研究.审计研究, 2001;4

[3].李晓玉, 张琴.从审计独立性定义看审计独立性面临的威胁.商业会计, 2011;8

[4].王惠珍.CPA非审计服务的拓展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及对策.商业会计, 2011;3

校企结合共建专业人才培养之路 篇8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又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操作型人才,它是培养能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转化和管理工作,既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本着这一原则,各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都应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身体素质,了解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城市轻轨和地下铁道的施工和维护技术,能够进行轻轨与地铁工程及铁路、公路等土建工程的施工和管理,具有一定的工程图识读、施工测量、工程实验与检测、现场施工能力的“好品德、好形象、好技能、好使用”的四好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对近几年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显示,该专业近80%的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是地铁工务公司线路工,10%是工程施工人员,另外10%从事工程咨询等相关工作。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工和施工技术人员是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两个主要的培养方向。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注重产学结合,充分发挥校企资源优势,按“校企全程合作培养”模式,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即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

课程设置改革。按照“三个模块、一条主线”的原则(“三个模块”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模块,“一条主线”即各类实践性环节)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合理而适度地压缩专业必修课课时比例,同时增加实践环节课时比例,完善与理论教学既衔接、协同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方面可根据用人单位需要,采用“订单式”、“定制式”方式设置。

教育教学改革。引入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鼓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组织研讨课,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转变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单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与特长,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重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语言文字表达、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等能力。

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实训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富有活力、具备应用型素质”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并努力营造一个能让个人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的软环境,通过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实训区教师的积极性。

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教学工作的顶层设计,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直接有效的实施方案,也是教学运行、教学管理的基本依据。为此,在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共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体系架构。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以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所胜任岗位分析为总指导,再进行典型任务分析和能力分析,进而进行课程设置。

人才培养体系设计。轨道交通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技能培养体系和综合素质培养体系三个部分。

理论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分为两个知识平台:一是数学、工程力学等主干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所必须的工程科学理论知识基础,学习课程涉及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结构力学。二是专业知识的学习,主要内容包括建筑材料、工程测量、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结构设计原理、线路工程、地下工程、桥梁工程、工程概预算等,目的是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必要的专业知识基础。

实践技能培养体系。实践技能的培养培训必须贯穿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实践技能的培养按照获取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课堂教学实践环节,另一种为独立实训、实践环节。课程实践是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课程实验和实践,主要内容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对部分理论现象的验证,如力学实验、建筑材料实验等。以实训为主要特征的独立实践环节独立于课程之外,通过解决类似于工程实际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这一体系又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本技能层,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如电工电子实习、工程制图实践等。第二层次是职业能力训练层,如工程测量实训、地下工程实习、土力学与地基工程课程设计、桥梁工程施工与课程设计、线路工程实习等,进行综合应用和设计能力的训练。第三层次是能力拓展层次,着力点在于训练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技能,这一层训练主要通过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过程实现。

综合素质培养体系。通过职业道德修养与爱国主义教育,外语、体育,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等育人课程的学习,同时包括军训、公益劳动、志愿者、社会实践等内容,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

校企合作具体实施方案

共建顶岗实习基地。合作企业为接纳、管理、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共同开发实习大纲、实习指导书,共同制定实习质量评价标准与方法,共同确定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内容和实习指导教师。

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校企双方采用各种合作形式,共建以企业为主的校内实训基地,既能满足企业用人技能的需要,又满足学生实训的 需要。

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聘请企业优秀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能工巧匠担任主要技能课教师和在企业生产一线担任顶岗实习学生的现场指导教师,企业接纳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训练,教师参与合作企业的科技开发工作。

开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聘请企业资深专家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共同进行职业岗位调研分析,开发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开发优秀专业核心课程。按“教、学、做”合一的要求,根据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和教学规律制定课程标准,共同开发项目法教学。

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依托企业的职业技能鉴定站,为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并颁发相应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让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早日进入岗位角色,同时也可节省企业用人成本,提高用人效率。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闭合措施下一篇:开展“三查三看”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