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管理办法

2024-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精选12篇)

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管理办法 篇1

沪人〔2007〕15号

各有关单位:

为适应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推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的实施,落实《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若干配套政策,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本市人才发展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现将修订后的《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特此通知。

上海市人事局

二○○七年一月十八日

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全面落实《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进一步完善本市人才发展资金管理,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鼓励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科技创新和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能力,修订本办法。

第二条 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是政府引导型资金,旨在通过资金的资助,选拔和培养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优化科技创新和自主创业环境,为本市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第三条 本市企事业单位中的专业技术人才申请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以下称人才发展资金)资助,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上海市人事局是人才发展资金的主管部门,下设人才发展资金管理办公室(以下称资金管理办公室),负责受理资金申请、组织专家评审、资金使用监督和财务管理等日常事务工作。

第五条 人才发展资金纳入市人事局部门预算,并按财政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拨付资金。

第六条 人才发展资金主要用于资助各类人才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与研修培训、文献资料费用、处理知识产权事务、学术休假、改善工作生活和医疗保健条件等,以及企事业单位引进优秀创新人才、解决优秀创新人才科研、工作和生活方面特殊困难。资助额度为5—20万元。

第七条 人才发展资金主要资助在沪工作和创业的专业技术人才,资助对象为:

(一)来沪工作和创业的国内优秀人才。主要资助在沪企事业单位引进的,来沪从事围绕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的自然科学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国内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其中,重点资助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重大攻关项目招聘的关键技术创新人才。

(二)从事自主知识产权项目研究、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或其他本市特殊紧缺急需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重点资助与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应用技术研究、开发中有重大发明创造、重大技术革新或解决关键性技术难题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及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推广和项目产业化中贡献突出的专业技术人才。

第八条 本办法第七条所称的资助对象还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遵纪守法、作风正派,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具有本市户籍或持有有效期内的《上海市居住证》;

(三)年龄一般在50岁以下;

(四)申请资助周期必须在申请者与所在单位签订的工作合同有效期内。

第九条 人才发展资金资助采用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资金管理办公室审定的办法。资金每年申报评审两次,由资金管理办公室通过“21世纪人才”网(网址:http://)发布申请通知。

第十条 申请人才发展资金需要提供以下材料:

(一)单位推荐函;

(二)《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资助申请书》;

(三)申请者学术技术水平及有关学历、资格证明材料;

(四)当年申请通知明确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十一条 申请与评审基本程序:

(一)个人向所在单位提出申请,并递交有关申请材料;

(二)申请者所在单位按照本办法规定对申请者的基本情况和申报内容进行审核,如实填写单位意见和经费匹配承诺等,择优向资金管理办公室推荐;

(三)资金管理办公室受理申请后,负责对资助项目和申请人的有关材料进行核实、汇总;

(四)资金管理办公室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并审定受资助名单;

(五)初步审定的受资助名单在“21世纪人才”网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为7天,公示无异议后,由资金管理办公室正式公布受资助名单,并颁发证书。

第十二条 人才发展资金的运作方式:

申请资助获准后,签订《上海人才发展资金资助协议书》,明确权利义务关系,资金按协议书规定日期到位。

资助经费一次核定,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分拨付或一次性拨付。分拨付的,原则上不超过两年。

第十三条 人才发展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遵循诚实申请、公正受理、科学管理、择优支持、公开透明、专款专用的原则。

第十四条 受资助者所在单位在资助期间,每年应向资金管理办公室报告资金使用情况、资助项目执行情况及受资助人才作用发挥情况,资助期满要提交总结报告和填写上海人才发展资金财务决算表,报送资金管理办公室审核备案。

第十五条 资金管理办公室根据本办法和资助协议书的要求,对整个资助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考核。凡发现项目进程与申报材料有严重违背或违反协议书规定的,资金管理办公室有权终止协议,并收回已资助的款项。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上海市人事局负责解释。

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管理办法 篇2

关键词:公共卫生,人力资源,上海

公共卫生服务是政府为维护促进公众健康而采取的主要针对社会或社区的医疗措施,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免疫规划与预防接种、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健康教育和卫生监督等。而适宜的人力资源配置是决定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关键性要素。为了解上海市某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现状,以便采取针对性的建设措施,保障公共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于2015年4月开展了相关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全区16家公共卫生机构(Public Health Institutions, PHI),包括5家专业机构(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精神卫生中心、区妇幼保健所、区牙病防治所及区卫生监督所)、3家区属二三级综合性医院和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2研究方法

按照 《上海市卫生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1]指标要求,制定问卷表对全区16家单位截止2014年末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配置现状开展调查,了解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和年龄、学历及职称结构,采取标准对比分析和学历、职称等结构需求分析进行研究[2]。

1.3资料分析

采用Epi Data 3.0将调查问卷结果录入数据库,以Excel2007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

2.1公共卫生专业机构

该区5家公共卫生专业机构在岗467人,在编321人, 去除行政人员以及区精神卫生中心、牙病防治所和妇幼保健所的临床岗位医护人员后,在岗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148人。其中年龄结构以30~39岁为最多,占45.95%(68/148),其次为40~49岁,占29.73%(44/148)。本科及以上学历124人,占83.78%,中高级职称76人,占51.35%。区疾控中心、区妇幼保健所、区精神卫生中心和区牙病防治所四家单位在岗从事公共卫生服务专业技术人员112人,本科及以上学历分别为92.11%(70/76)、52.0%(13/25)、85.71%(6/7)、25.0%(1/4),区卫生监督所专业技术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94.44%(34/36),见表1。

2.2二三级综合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家区属二三级综合性医院在岗从事疾病报告、疫苗接种等公共卫生服务专技人员23人,本科及以上学历9人, 占39.13%,中高级职称10人,占43.48%。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岗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85人,年龄以30~39岁为最多,占48.24%(41/85),其次为50~59岁,占25.88%(22/85),本科学历49人,占57.65%,中高级职称42人, 占49.41%,见表2。

*不包括临床岗位医护人员。

3存在问题

3.1公共卫生人员总量不足,将制约区域公共卫生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上海市卫生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中要求2015年全市公共卫生专业机构人员数应达到每千人口0.7人[1]。以该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85.34万常住人口计算,全区公共卫生专业机构人员数应达597人,现有在岗人员467人,公共卫生专业机构人员缺口严重。按照 《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 每万服务人口公共卫生医师达到1.5~2.5名[3]的要求,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需配置公共卫生医师128人,现有公共卫生专技人员85名,尚有较大缺口。可见我区公共卫生人员总量不足, 将制约公共卫生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2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结构总体不均衡,队伍不稳定

目前,区疾控中心、区精卫中心和区卫监所在岗从事公共卫生服务专业技术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构成比均超过 《上海市卫生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中至十二五末,疾病预防专业技术人员70%本科及以上学历、卫生监督机构专业人员85%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指标要求[1],明显高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三级综合性医院。受职业发展、薪酬待遇等因素影响,高级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公共卫生专业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三级综合性医院中一线公共卫生队伍存在一定老化现象,50~59岁年龄段退休人员偏多。受基层单位的中高级职称职数不足的影响, 加之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存在绩效工资总额封顶、 额度偏低,分配方式仍以职称、年资为主[4],导致部分一线青年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流失,加深了区域公共卫生队伍总体结构的不均衡。

3.3公共卫生人才整体水平与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卫生服务需求仍有差距

近年来,地方财政对公共卫生工作投入不断加大, 2014年某区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为70元,已达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5]。在政府的重视下,经过3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先后有2人入选上海市公共卫生公共学科带头人,1人入选上海市公共卫生海外人才留学项目[6],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综合能力不断提升。但随着全球化导致传染病疫情输入风险对城市公共卫生安全的严峻挑战,城区人口老龄化增速以及人群疾病谱的改变,按照全面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关口前移的要求,该区公共卫生人才整体水平与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卫生服务需求之间仍有差距,亟需吸引、培养一批高层次的公共卫生学科人才,储备一定数量的优秀青年专业性梯队。由于专技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偏低,区牙病防治所、区妇幼保健所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三级综合性医院在人力资源储备、学科人才建设等方面亟待尽快提升与改善。

4政策建议

4.1进一步强化政府对公共卫生队伍建设的主导责任

公共卫生服务是政府关注民生,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应进一步强化政府在公共卫生工作中的主导责任,积极推进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创新实施“科教兴医,人才强卫”的人才战略。依托启动实施区域第四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3年行动计划和“十三五”卫生发展规划,继续加大对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投入,根据现实需求大力增加公共卫生人才队伍总量,全力保障公共卫生机构体系建设以及学科人才梯队建设,促进公共卫生工作的科学发展和人员素质的全面提高。

4.2完善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的绩效政策

公共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在基层,关键在人才。 要从机制和待遇等方面着手,探索解决公共卫生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中遇到的瓶颈问题[7]。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应积极争取人力资源保障部门的政策支持,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制度,建立健全适应行业特点,与岗位职责、工作负荷增减相匹配的绩效考核和分配激励机制,重点向基层单位、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定向倾斜,实现 “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充分调动公共卫生人员积极性,确保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4.3优化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的评估机制

由于公共卫生的专业知识涉及到预防医学各学科及卫生经济、行为科学、伦理学、管理科学、社会学和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交叉学科,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整体培养和管理较为复杂[4,8]。因此,需在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前提下, 探索建立能针对公共卫生人才特点、注重综合素质和体现实际能力的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科学评估考核方法。全面应用于公共卫生人才的职称评定、岗位聘用以及职务安排等方面,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灵活用人机制。

4.4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

上海市内河航道养护资金来源 篇3

【关键词】 内河航道;养护资金;融资模式

上海市内河航运资源丰富,发展内河航运具有成本低、效益高的比较优势和能耗低、污染轻的独特优势及对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优势和继续发展的潜在优势。据统计,同样的一吨货物,公路运输的成本约为0.40~0.45元/km,铁路运输约为0.12元/km,而水路约为0.07元/km。因此,加快发展内河航运事业,是建设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上海市大部分建材消耗企业(单位)为节约运输成本,都选择临水而建。在上海内河航道上航行的船舶主要为运输黄沙、石子、水泥、钢材等建材物资的货运船舶,此外,大量电煤、石油等物资也要通过内河运抵相关企业。

近年来,虽然我国制定出台了不少水运建设发展融资政策,对水路运输发展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航道水运无法产生较大经济效益的特性,因此其筹资力度不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河航运发展。如何拓宽资金渠道,建立高效的航道运输融资体系,对于缓解航道运能不足、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加强水运建设发展的指示精神、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上海市内河航道现状

1.1 概 况

上海市境内现有内河航道199条,航道里程 km,其中Ⅰ级航道53.64 km,Ⅲ级航道43.03 km,Ⅳ级航道123.45 km,Ⅴ级航道63.84 km。上海市内河高等级航道所占比例低于国家平均水平(见图1),这与上海市历年来内河航运资金投入较少密切相关;近年情况稍有好转,但尚未形成有效资金保障机制。

图1 各等级航道所占比例

1.2 养护现状

上海市内河航道养护资金原先主要来自征收的航道养护费,养护资金短缺一直困扰着内河航运发展,全市70%的内河航道里程达不到国家标准中的最低等级要求,年年“欠账”,航道淤浅越来越严重。根据2003年上海市航道普查断面计算量及当时航道维护工程量计算结果,按照当时的航道技术等级标准,全市航道维护量达万m3,所需维护经费约6亿元。2005―2009年,用于上海市内河航道维护的资金仅万元,疏浚量为200万m3,其中还包含市、区财政额外拨款或自筹款项万元。

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管理条例》已明确取消航养费的征收,并于2009年正式实行。现行的航道养护资金由上海市财政专项拨款,但拨款额度参照过去3年年均养护资金来确定,每年大约700万元,远远不能弥补航道养护的资金缺口。

2 国内内河航道养护经验

投入资金不足,不仅是上海市内河航道养护存在的问题,也是全国内河航道存在的问题。内河航道属于公益性基础设施,对其投入产生的效益主要体现为社会效益,不像公路等设施有比较明显直接的个体效益,因此内河航道养护主要依靠政府投入。虽然有些地方采取了一些办法和措施,比如“以路补水”“以电养航”等,但都无法从根本上摆脱内河航运发展的资金困境;因此,解决我国内河航道养护的资金问题大多从政策、机制方面着手。

当前,内河航运绿色低碳的理念深入人心,全国各地也对内河航道的养护投入更多的关注。如浙江余杭地区,共有定级航道350 km左右,其中支线航道320 km,余杭区政府决定从2010年起每年投入800万元用于支线航道的养护。另外,余杭区交通局、余杭港航管理处还起草编制《余杭区支线航道养护工程管理细则》,该细则一旦通过,余杭区的内河航道养护经费将得到制度性保障。

3 国外内河航道养护经验

国外内河航道建设养护经验表明,一条河流完全渠化并达到综合利用的目的,需要30~50年的规划建设时间。此后,需要每年对航道养护方面进行投入,以保持航道的畅通运行。否则养护资金不到位,航道前期大量的建设投入将功亏一篑。

德国内河航道经过约50年的规划建设后,航道总长 km,其中:天然河流 km,占航道总长75%;人工运河 km,占航道总长25%。内河和综合运输网络基本成型,内河航道水深一般超过??2.5 m,可通航 t级以上船舶,航行条件十分优越。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德国将不再大规模地投入航道建设,但政府依然给予其充分重视,每年从联邦财政中拨款专门用于航道养护,大大提高了航运规模效应和竞争能力,内河航运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地位也得到提高。

4 上海市内河航道养护要有稳定的资金来源

综合国内外航道养护经验,航道养护的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目前,内河航道养护资金短缺归根到底,实际上是深层次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上海市有较多航道多年未得到很好养护,航道内船舶仍然非常繁忙地运转,直到淤积严重确实影响船舶通行,甚至有船舶因航道淤积问题发生事故,才将每年微薄的航道养护经费优先用于该段航道的养护。

因此,根据现阶段客观实际,上海内河航道养护主要依靠财政主导型的融资模式。航道养护费取消之后,将有部分燃油税返回用于内河航道养护,这将是比较稳定的一部分养护资金来源。上海市可在此基础上,做好每年的维护计划,将航道养护内容增列到5年规划中去,把上海市内河航道维护计划纳入编制项目,用好用足燃油税收入。或者,改革上海内河航道管理体制,实现航道维护管理成本全部纳入市财政预算,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对水运设施实行垄断性的调控和行政管理,形成固定的航道养护机制,保障航道维护资金来源,并逐步提高航道养护资金的投入。

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管理办法 篇4

发布时间:2012-03-1

4政策要点:

为进一步支持本市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推动节能减排和能源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6〕237号)、《上海市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沪府办发〔2008〕18号)和本市财政预算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申报材料:

1、扶持资金申请表和书面申请报告;

2、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示范项目的项目申请报告及相关批复文件、银行借款合同、资金到位和利息支付的证明;

3、关于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资源勘查评价、标准和规范制定必要性和可行性等情况的说明;

4、其它相关材料。

政策依据: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制订的《上海市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沪府办发〔2008〕18号)

详细信息:

上海市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办法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进一步支持本市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推动节能减排和能源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

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6〕237号)、《上海市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沪府办发〔2008〕18号)和本市财政预算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定义)

本办法所称“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石油替代等。

第三条(资金来源和计划)

本市用于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专项扶持的资金,由市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安排。

市发展改革委根据全市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项目发展情况,编制提出下一扶持资金使用计划,于每年9月底前报上海市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扶持资金使用计划应包括:项目名称、项目性质、预计节能量或替代量、资金需求、进度安排等内容。

第四条(支持重点领域)

扶持资金支持的重点领域包括市发展改革委核准的如下示范项目:

1、风电项目;

2、100千瓦及以上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大型光热利用项目;

3、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利用项目;

4、石油制品替代能源应用项目;

5、氢能应用示范项目;

6、可再生能源的资源勘查、评价和标准制定;

7、市政府确定的其他领域。

第五条(支持方式)

(一)无偿资助方式。

无偿资助方式主要用于盈利性弱、公益性强的项目。除标准制定等可由政府全额资助外,项目承担单位或者个人须提供与无偿资助资金等金额以上的自有配套资金。

(二)贷款贴息方式。

贷款贴息方式主要用于列入国家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符合信贷条件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项目。在银行贷款到位,项目承担单位或者个人已支付利息的前提下,才可以安排贴息资金。

贴息资金根据实际到位银行贷款、合同约定利息率以及实际支付利息数额确定,贴息年限为1-3年,年贴息率最高不超过3%。

第六条(申报材料)

市发展改革委定期组织项目申报,申请扶持资金的单位应提供以下材料:

1、扶持资金申请表和书面申请报告;

2、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示范项目的项目申请报告及相关批复文件、银行借款合同、资金到位和利息支付的证明;

3、关于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资源勘查评价、标准和规范制定必要性和可行性等情况的说明;

4、其它相关材料。

第七条(申报程序)

市政府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的项目,主管部门在对项目单位的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并提出审查意见后,报送市发展改革委。

市属企业组织实施的项目,应向其所属集团公司提出申请,集团公司按规定对项目进行初审并提出审查意见后,上报市发展改革委。

中央企业可直接上报市发展改革委。

其它企业单位应向其所在区县发展改革委提出申请,区县发展改革委按规定对项目进行初审并提出审

查意见后,上报市发展改革委。

已从其他渠道获得市级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不得重复申请支持。

第八条(项目审核)

市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使用预算计划批准后,市发展改革委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组织专家对纳入计划的项目进行评审。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市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对相关项目进行综合平衡后,形成审核意见。项目评审主要包括以下事项:

1、项目是否符合本市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相关规划、产业政策等;

2、项目是否对推动本市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对市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相关政策是否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3、项目是否具有较好的技术领先性,是否对促进本市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生产具有良好的带动示范效应;

4、项目是否具有很好的能源替代效果,是否具有很好的示范宣传效应;

5、市政府有关部门规定需要评估和审查的其他事项。

第九条(资金使用监督和项目评估管理)

1、项目经评审后,由市发展改革委统一进行审核汇总,向市财政局提出拨款申请。市财政局依据财政资金支付管理的有关规定,将支持资金直接拨付到项目单位。

2、获得扶持资金支持的项目,实行项目合同管理。项目合同应包括:项目名称、承担主体、项目履行期限、项目内容和主要经济指标、验收标准、专项资金支持方式和数额、支付进度、违约责任、双方约定的其他条款等。

3、市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负责组织项目的监督、检查和评估验收。对未通过验收评估的项目,将收回部分或全部支持资金。

4、市财政局和市审计局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稽查和审计。

5、项目承担单位获得扶持资金后,应当按有关规定进行财务处理。有关资金须专款专用、单独核算,任何单位不得截留、挪用。

6、获得无偿资助的单位,开支资金的范围包括人工费、设备费、能源材料费、租赁费、鉴定验收费和项目实施过程中其他必要的费用支出。上述费用支出,国家和本市有开支标准的,按照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条(附则)

1、本细则由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管理办法 篇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本市商贸流通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的管理,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快培育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专项资金,是指根据《关于加快发展珠海市现代服务业的意见》(珠委办[2008]56号)精神和市政府决定,由市财政预算在“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重点用于促进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的资金。

第三条

专项资金的扶持对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依法登记注册、已办理税务登记,符合商贸流通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要求的企业,或服务于商贸流通业的本市行业协会和社会团体。

第四条

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遵循公开透明、择优扶持、专款专用、加强监督的原则。专项资金由市经贸局、市财政局共同负责管理。

市经贸局负责组织专项资金项目申报、评审、编制导向计划,会同市财政局下达项目资金计划,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 组织验收和开展绩效评价。

市财政局负责进行专项资金预算安排,会同市经贸局参与项目审核及下达项目资金计划,办理资金拨付手续,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绩效评价。

第五条

专项资金的使用按行业类型分为四个专项:现代物流业、现代商贸业、会议展览业和其他专项。

第六条

专项资金采取补助、贷款贴息和奖励三种扶持方式。

补助是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数额的资金补助。

贷款贴息是根据项目贷款实际发生额以及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给予一定数额的贴息。

奖励是对成果显著的项目给予一定数额的资金嘉奖。

第二章 现代物流业专项

第七条 专项资金扶持重点物流基地、物流园区发展,扶持重点物流企业提高物流管理技术,提高物流配送水平,以及宣传我市的物流行业和企业形象。

第八条 对重点物流企业利用自有资金或贷款,投入设立海关监管点或监管仓库,开展国际物流业务,企业可以申报项目补助或贷款贴息,每个项目补助或贴息最高不超 过50万元。

第九条 鼓励物流企业在我市设立全国、省或区域物流总部、仓储中心、物流配送中心,根据以下不同税收情况予以奖励:

(一)上营业额2000万元以上、纳税额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奖励5万元;

(二)上营业额5000万元以上、纳税额300万元以上的企业,奖励10万元;

(三)上营业额1亿元以上、纳税额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奖励20万元。

第三章 现代商贸业专项

第一节

批发零售业专项

第十条

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万村千乡”、“万巷千街”市场工程。对纳入“万村千乡”、“万巷千街”市场工程的区域性配送中 心、乡级店、村级店项目实行配套补助:

㈠获得国家资金补助的,按项目获得国家补助资金1:1的比例 配套补助;

㈡获得省资金补助的,按项目获得省补助资金1:0.5的比例配套补助;

㈢同时获得国家、省资金补助的,按较高者配套补助,不实行同时配套补助。

对已纳入补助计划的项目,企业在申请市配套补助资金拨款时,项目累计获得的国家、省、市补助资金不得超过企业自有资金累计对项目的实际投入额,超出部分应减少市配套补助资金。

第十一条 鼓励零售企业参加商务部开展的零售企业分等定级工作。对依照《达标百货店规范》和《金鼎百货店规范》进行改造提升,并通过考核验收评定的企业给予奖励:

㈠评定为国家“金鼎百货店”的企业,奖励15万元;

㈡评定为国家“达标百货店”的企业,奖励5万元。

以上奖励以最高奖励档次计算,不累加。

第十二条

鼓励企业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专卖店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引导和扶持国内外知名大型商贸企业从事连锁经营、大型综合购物中心以及集中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商贸流通业务。重点扶持批发零售企业建立直营店、加盟店、连锁店、专卖店和自主品牌的商务平台建设,改造、提升现有传统商贸流通业功能,推动连锁经营向多业种、多业态、多领域发展。

第十三条

鼓励现有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农贸市场)进行改造升级,完善交易配套功能、提升经营档次。

农贸市场改造升级财政补贴办法按照《关于印发<珠海市农贸市场改造升级财政补贴资金管理办法>》(珠财工„2009‟6号)要求执行。

第二节

餐饮业专项

第十四条

鼓励企业参加商务部推行的酒家酒店分等定级评定工作。对依据《酒家酒店分等定级规定》(GB/T13391-2000)国家标准进行改造、规范,并通过全国酒家酒店等级评定委员会考核的企业 给予奖励:

㈠评定为国家特级酒家(五钻)的企业,奖励20万元;

㈡评定为国家一级酒家(四钻)的企业,奖励15万元;

㈢评定为国家二级酒家(三钻)的企业,奖励10万元。

以上奖励以最高奖励档次计算,不累加。

第十五条 鼓励企业发展连锁经营,扶持品牌餐饮企业发展连锁店、加盟店;创建国家、省级餐饮名优店;对规模以上企业根据以下不同税收情况予以奖励:

(一)上营业额2500万元以上、纳税额150万元以上的企业,奖励5万元;

(二)上营业额5000万元以上、纳税额300万元以上的企业,奖励10万元;

(三)上营业额1亿元以上、纳税额600万元以上的企业,奖励20万元。

以上奖励以最高奖励档次计算,不累加。

第三节

批发(专业)市场专项

第十六条

鼓励各类性质企业参与我市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的建设和改造,对企业用自有资金或通过银行贷款新建市场或对原有市场进行改造的,按实际投入改造资金的一定比例进行补助,最高限额50万元。

第十七条

支持区域性重点流通项目建设和技术改造,加快自主品牌建设。支持二手车市场和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升级改造,提升服务功能,建设现代采购、分销、批发中心。

第四章 会展业专项

第十八条

积极培育我市的重要展会和品牌展会,鼓励引进原在市外地区举办的展会进驻我市举办,宣传推广、大力提升我市会展业形象。

对经市经贸局核定认可,能促进我市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或与我市产业发展联系紧密的重点展会和品牌展会,按照不超过展会场地租金、布展费和宣传推广费等成本总费用的30%对主办单位给予补助,最高补助金额为100万元。

第五章 其他专项

第十九条

大力推动商业信用体系建设,对建立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查询服务的商业信用信息管理平台、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以及公开披露机制等商业信用体系项目的行业协会和企业,经市经贸局确认的,按其投入费用比例给予一次性补助,每个项目补助额不超过20万元。

第二十条

加快信息化建设,发展电子商务,对建立面向社会公众提供交易服务的商贸流通业电子商务公共平台项目的行业协会和企业,经市经济贸易局确认的,按其投入费用比例给予一次性补助,每个项目补助额不超过20万元。

第二十一条

鼓励商贸流通企业争取国家、省、市荣誉称号,提高企业知名度。经市经贸局确认上报的,获得下列荣誉称号的商贸流通企业给予奖励:

㈠对获得“中华老字号”称号的商贸流通企业,奖励20万元;

㈡对获得“广东省流通龙头企业”称号的商贸流通企业,奖励10万元;

㈢对获得“珠海市流通龙头企业”称号的商贸流通企业,奖励5万元。

第六章 申报条件和程序

第二十二条

凡申报专项资金资助的项目,申请单位必须在本市依法登记注册,实行独立核算,具有健全的财务管理机构、严格控制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合格的财务管理人员,且依法纳税。

第二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本专项资金不予以扶持。

㈠已经列入市其他同类性质财政资金资助的项目;

㈡申请单位因违法行为被执法部门查处未满两年的;

㈢申请单位有拖欠银行债务、偷税漏税、恶意欠薪等严重失信行为的;

㈣申请单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的。

第二十四条

申报和评审程序

(一)市经贸局根据工作计划提出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的方向和要求,并发文组织企业按类型进行申报工作;

(二)企业申报专项资金资助的项目,直接报送市经贸局,由市经贸局进行初审;

(三)市经贸局会同市财政局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组织有关人员(专家)对上报项目进行评审;

(四)市经贸局根据项目评审意见,将拟资助的项目在网上公示,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

(五)市经贸局会同市财政局联合行文报市政府审批;

(六)根据市政府批复意见,市经贸局会同市财政局联合下达专项资金使用计划。

第七章 使用和监督管理

第二十五条

取得立项资金扶持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因特殊原因需要变更或撤销时,需报市经贸局和市财政局同意。对因故撤销的项目,项目单位必须作出经费决算报市经贸局和市财政局核批,剩余资金如数退回市财政。

第二十六条

各项目承担单位应按要求向市经贸局、市财政局报 告本单位上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包括项目进展、效益等情况和存在问题。

第二十七条

市经贸局会同市财政局负责对专项资金扶持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被检查的用款单位应主动配合检查人员做好相关工作,提供相应的文件资料。

第二十八条

市财政局会同市经贸局根据有关规定,对专项资金开展绩效评价。

第二十九条

市经贸局、市财政局对专项资金项目申报、评审、验收及聘请专家、中介机构进行绩效评价等管理费用在专项资金中安排。

第三十条

项目承担单位如存在弄虚作假骗取专项资金,或截留、挪用专项资金等情况,市经贸局与市财政局将追回已拨付专项资金,项目单位在今后五年内不得申报各级财政支持项目;构成犯罪的,由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市经贸局、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管理办法 篇6

为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加快本市服务贸易健康发展,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商务委等三部门制订的〈上海市服务贸易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的通知》(沪府办发〔2012〕64号)有关规定,制定2014年本市服务贸易发展专项资金申报指南。

一、资金支持范围

(一)支持《商务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共同推进上海市服务贸易发展的合作协议》中明确优先发展的国际物流、信息技术、文化、专业服务等领域,同时根据商务部、国家中医药局等十四个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若干意见》(商服贸发[2012]64号文的要求支持中医药服务。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单位)给予绩效鼓励、认证补贴和中高级专业人才培训补贴、开拓国际市场网络营销平台(外文网站)建设支持、聘请外国专家补贴、对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给予翻译费补贴;

(二)支持本市企业(单位)参加经市商务委、市发展改革委和市财政局认定的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相关活动;

(三)支持建立服务贸易统计平台系统。

二、申报主体与条件

(一)申报发展资金的企业(单位)必须符合的基本条件:

1、在本市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具有固定工作场所,运营时间不少于三年(含三年);

2、依法从事跨境服务交易的商业活动;

3、财务管理制度健全,纳税和会计信用良好。

4、申请绩效鼓励的企业(单位)须在服务贸易出口中有突出贡献,且2013出口额比2012有一定的增长(年出口额不得低于10万美元),获得2012绩效鼓励的企业(单位)不得申请。

(二)各领域申请发展资金企业(单位)还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国际物流企业

符合市商务委制定的《上海市国际物流(货代)行业重点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中所列条件,并被认定为上海市国际物流(货代)行业重点企业。

2、信息技术企业

符合市商务委和市经济信息委制定的《上海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出口重点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中所列条件,并被认定为上海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出口重点企业。

3、文化企业

原则上符合商务部等十部门2012年第3号公告《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中所列条件的文化企业。

4、专业服务企业(单位)

符合市商务委等制定的《上海市专业服务贸易重点单位(咨询服务类)认定管理办法》、《上海市专业服务贸易重点单位(会计服务类)认定管理办法》、《上海市专业服务贸易重点单位(法律服务类)认定管理办法》中所列条件,并被认定为上海市专业服务贸易重点单位。

5、中医药服务单位

(1)依法从事中医药服务贸易的相关单位;(2)符合市商务委等制定的《上海市中医药服务贸易试点单位(试点项目)认定管理暂行办法》所列条件,并被认定为上海市中医药服务贸易试点单位。

三、申报材料要求

(一)所有申报企业(单位)均需填报《上海市服务贸易发展专项资金申请表》,并提供以下材料:

1、企业(单位)营业执照和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加盖公章);

2、国、地税务登记证副本复印件(加盖公章);上经审核的会计报告复印件;

3、出口收汇有效证明或有效出口合同复印件(加盖公章)等有效凭证;

4、申报企业(单位)就申请过程无虚假行为的承诺书等。

(二)申请相关类别支持资金要求报送的其他材料:

1、绩效鼓励

(1)《上海市服务贸易企业(单位)绩效鼓励申请表》;

(2)要求报送的其他材料等。

2、认证补贴

(1)《上海市服务贸易企业(单位)认证补贴申请表》;

(2)企业(单位)相关认证证书、认证项目合同及费用支付凭证、发票等相关原始资料复印件(加盖公章);

(3)要求报送的其他材料等。

3、中、高级专业人才培训补贴

(1)《上海市服务贸易企业(单位)中、高级专业人才培训补贴申请表》;

(2)中、高级专业人才与企业(单位)签订的1年以上的《劳动合同》(担任项目经理或以上职位)的复印件;

(3)相关培训的合格证书、证明和相关培训费发票复印件(加盖公章);

(4)中、高级专业人才身份证、学历证明的复印件;

(5)要求报送的其他材料等。

4、聘请外国专家补贴

(1)《上海市服务贸易企业(单位)聘请外国专家补贴申请表》;

(2)企业(单位)与聘请外国专家签订的合同,以及相关支付凭证复印件(加盖公章);

(3)外国专家护照、简历及取得的荣誉、研究成果、职称等相关资历证明复印件;

(4)要求报送的其他材料等。

5、服务贸易促进活动支持

(1)《上海市服务贸易促进活动支持申请表》;

(2)参加展会活动的总结报告,包含参加促进活动的效果、存在问题和今后打算等;

(3)服务贸易促进活动的费用支付凭证等复印件(加盖公章);

(4)要求报送的其他材料等。

6、开拓国际市场网络营销平台(外文网站)建设支持。

(1)《上海服务贸易企业(单位)开拓国际市场网络营销平台(外文网站)建设支持申请表》;

(2)申报企业(单位)基本情况、平台简介(包括系统(平台)基本情况、设备和软件购置情况等);(3)与平台建设承接单位签订的合同(自建企业(单位)提供项目可研报告或立项书)、费用支出相关合同与凭证复印件(加盖公章);

(4)要求报送的其他材料等。

7、翻译费用补贴

(1)《上海市文化服务贸易企业(单位)翻译费用补贴申请表》;

(2)企业(单位)相关项目合同及费用支付凭证等相关原始资料复印件(加盖公章);

(3)要求报送的其他材料等。

(三)所有申报材料应提供纸质文件一份(需装订成册)。

四、申报程序

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单位)按规定时间将申报材料递交至市商务委。申报时间截止到2014年 9月15 日。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

二○一四年九月一日

备注:

1、《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商务委等三部门制订的〈上海市服务贸易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的通知》(沪府办发〔2012〕64号)及相关表格见上海市商务委员会网站(http://点击进入“最新信息公开”栏)

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管理办法 篇7

(一) 各地人才资源发展及现状

1、在吸引人才方面, 上海无疑具有优势。

2000年至2014年上海市陆续出台《上海市实施“三支一扶”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本市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上海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等政策吸引人才入沪。开展国家级专家选拔推荐,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选拔、领军人才选拔、人才发展资金受理申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站申报、“万名专家服务基层”等工作。实施金融人才战略, 努力提高人才工作的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水平, 到“十五”时期末, 上海金融系统共有高级海外金融人才305名, 中级以上管理人员50%以上来自全国各地。 (图1)

2、作为省会, 杭州也大力引进人才。

2000年至2014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印发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关于全面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申报2010年度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项目计划的通知》等文件来壮大人才队伍。开展了杭州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和“千人计划”引进人才。

3、嘉兴屈居劣势, 后起直追。

2000年至2014年嘉兴颁布了如《关于鼓励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的若干规定》、《嘉兴市创业创新领军人才队伍和重点创新团队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嘉兴市青年科技人才培育工程实施办法 (试行) 》等多项政策文件。对设立人才创业专项扶持资金、相关免税、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子女就学就业等, 都明确了优惠举措, 目的就是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嘉兴创业。

(二) 上海、杭州、嘉兴地方金融实力比较

而金融实力方面, 三大城市也呈现出与吸引人才能力一致的趋势。由表1可以看出嘉兴市与上海、杭州这两个城市差距甚远, 金融实力远远不及上海、杭州。上海市金融实力历年位居榜首, 而杭州在第五名上下波动, 与之相比, 嘉兴则排名靠后, 金融实力还需加强, 止步于第30名。截止于2014年, 三个城市的排名情况并没有发生过多的变化。

二、吸引人才的地方经济金融相关因素

(一) 经济基础

从图2量上看, 三地的地区生产总值一直处于正向增长趋势, 增长率均在缓慢下降, 但是无论是从量还是增长率上, 上海一直位于三地之首, 遥遥领先。这与其中国金融中心、贸易中心的地位密不可分。而杭州虽然不及上海, 但其生产总值和增长也十分可观。反观嘉兴, 虽然在2002年左右经济增长率曾一度突飞, 但是后期并没有延续这一趋势, 可见经济后续动力不足。

(二) 人文地理环境

上海市是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 是中国大陆第一金融中心, 几乎囊括了全中国所有的金融市场要素。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 是长三角中心城市之一。杭州经济发达, 是中国东南重要交通枢钮, 中国最大的经济圈——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第二大中心城市。嘉兴地处浙沪的交界处, 地理位置优越。身处东部沿海的长江三角洲腹心地带, 周边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是中国最发达、富庶和经济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之一。嘉兴的边界区位不仅是个地理概念, 而且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正是嘉兴的特殊的周边环境, 产生了嘉兴区域边界的独特内涵, 使之与毗邻的上海、杭州产生了为妙的联系。

(三) 金融信用环境

自2002年9月上海市金融办成立后, 加强了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作, 提升了公共服务的能力, 加强诚信体系建设, 优化金融业发展的信用基础, 加强与监管部门、司法部门的协作, 打击金融犯罪活动, 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维护金融安全和稳定。

杭州市政府则大力推进杭州市本土金融业的发展。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对长江三角洲区域提出了新的发展定位, 明确了杭州城市“一基地四中心” (高技术产业基地, 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电子商务中心、经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的定位, 这为杭州加快本土金融业的发展, 构建杭州本土品牌的金融机构, 创造了有利条件。

嘉兴市政府则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各项政策, 给融资担保公司的成长带来了机遇, 嘉兴担保公司达61家, 较2000年相比增加了近60家;嘉兴小额贷款公司成立30家, 新增股份制商业银行4家、小额贷款公司6家、证券机构5家, 共有银行、证券、保险机构95家。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增加, 体现了嘉兴市信用环境的优化。

三、嘉兴的不足及改进建议

嘉兴发展潜力虽大, 但也存在不少挑战。嘉兴地域深度狭小, 处于沪杭两地地之间, 可形容为身处夹缝, 地域局促。由于嘉兴市行政区域面积较小, 与边邻经济中心城市距离较近, 受到边邻各大城市的外力影响较强, 嘉兴市区经济实力有限, 市域各地对市区的向心力不足, 全市范围的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难向市区聚集。不利的因素导致嘉兴地方金融实力一直屈居落后, 人才吸引力不够。因此嘉兴政府应结合本地努力。

首先要强化地方金融发展, 吸引人才需要强大的金融实力。通过成立金融机构创新试验区, 研究金融机构的支持政策, 设新兴金融机构“绿色审批”通道等方式尝试金融机构多向发展道路, 再将成功经验在全市推广。政府制定政策牵头金融机构扶持企业上市, 帮助地方企业尤其龙头企业上市融资, 扩大区域影响力。鼓励发展适应周边贸易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商品期货市场, 推进与上海期货交易所等签订战略合作。

其次完善信用制度建设, 留下人才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通过推进信用档案数据库建设, 完善信用评价方式, 整合现有各类信息平台, 推动地方、行业信息系统建设及互通互联, 逐步构建全社会信用基础数据统一平台, 重点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实现信息整合、共享, 形成全面规范的信用信息记录、使用和披露机制, 建立健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培育发展本土征信服务体系, 引导金融机构对信用良好的企业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开发符合地方产业特色的征信服务产品。

最后建立城市品牌宣传推广机制, 提升城市品位与影响力。研究制定支持地方金融发展的政策措施, 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进驻。组织开展各类高端论坛和会议, 以全球化、国际化视角吸引金融人才集聚。完善高层次金融人才引进、培养等政策。不仅要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金融规则和金融业务的优秀人才, 还应充分发挥引进金融人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萌, 郁馨怡.嘉兴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控机制, 不良贷款比例实现“双下降”[N].嘉兴日报, 2014-8-27 (3)

[2]陆秋琪、李燕, 嘉兴生猪养殖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J].中国商贸, 2014 (06)

[3]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金融改革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 嘉兴市人民政府, 2013-05-22

[4]李燕, 嘉兴地方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金融强市”目标下的路径探索[J].嘉兴社会科学优秀课题成果汇编, 2012 (12) :322-327.

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管理办法 篇8

上海市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财政补贴项目资金申

请报告(通用模板)

申请专项资金的企业和单位,应提交该项目资金申请报告,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应围绕循环经济技术应用,相关设备设施投入和环境、社会效益的实际情况展开论述,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项目概述

拟申请项目名称(如为某项目的循环经济应用部分,可采用主副标题的形式),项目法人概况,项目选址,建设内容和规模,设计产能和处理能力,项目的生产工艺、原材料消耗品种和供应来源、生产产品,项目实施情况,项目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生态效益分析,项目财务效益分析。

需要明确项目拟申请专项资助金额,并说明从其他渠道获得市级财政资金支持情况(如有)。

2)申请专项资金的理由

陈述项目与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与上海市循环经济发展方向的关系,论证项目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所具备的技术先进性,分析项目示范推广的效应。(需要做量化的说明)

3)项目建设方案及运营情况

具体说明项目选址、总平面布置、生产配套条件、与循环经济相关的工程及设备设施、关键设备清单及价格,循环经济关键技术路线,工艺及生产标准,产品生产及销售情况。

说明项目目前的运营情况,是否已经在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期间建成投产并稳定运行,并已发挥资源环境效益。

4)环保、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

主要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和程度分析,项目所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污水、废气、固废、噪声、废渣)及效果,并需完成环保验收手续。

项目节能措施和能耗指标分析(包括万元产值能耗和产品单耗,需提供计算过程并与行业水平对比),项目资源综合利用量、资源综合利用原理,项目资源综合利用实施效果(需量化说明)。

5)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项目总投资(循环经济相关部分)规模,投资筹措方案,投资利润率、投资回收期、贷款偿还期等指标的计算和评估,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6)附表

项目总投资一览表(循环经济相关部分)。7)附图

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管理办法 篇9

“抗震救灾”

“专项资金”

上海市财政局关于印发《上海市市级抗震救灾援助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沪财预[2008]61号

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区县人民政府:

按照市委、市政府有关抗震救灾援助工作的统一部署,为保障本市抗震救灾应急援助工作的顺利实施,提高抗震救灾援助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规范抗震救灾援助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确保抗震救灾援助财政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我局根据《上海市财政应急保障预案》(沪财预[2006]42号)规定,制定了《上海市市级抗震救灾援助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该办法已经市政府批准同意,现予印发,请按照执行。

上海市财政局

二○○八年八月五日

上海市市级抗震救灾援助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一、总则

(一)根据《上海市财政应急保障预案》(沪财预[2006]42号)规定,为保障本市抗震救灾援助工作的顺利实施,提高抗震救灾援助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规范抗震救灾援助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确保抗震救灾援助财政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特制定本办法。

(二)本办法所称市级抗震救灾援助财政专项资金,是指本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筹集并安排用于四川等地震灾区抗震救灾援助的专项资金。

(三)市级抗震救灾援助财政专项资金的筹集、拨付、使用和管理,依法接受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并向社会公开。

二、资金来源

(一)市级抗震救灾援助财政专项资金来源:市财政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统筹安排的财政资金。

(二)市财政统筹安排的财政资金包括:本市启动应急援助机制,市级财政向四川、甘肃、陕西等地震灾区拨付的政府捐赠资金;市级机关事业单位压缩一定比例的公用经费预算支出用于抗震救灾援助资金;市级财政统筹安排的其他抗震救灾援助资金。

(三)市级机关事业单位压缩一定比例公用经费预算支出,是指市级机关(包括垂直管理单位,下同)和下属事业单位通过缩减会议、接待、差旅和公车使用支出等各项日常开支,压缩出国团组,严控办公房使用(租赁)面积等的公用经费预算支出。市级机关事业单位压缩年度公用经费预算的比例为10%。此外,市级机关和所属事业单位停止本年度新增公车购置。

(四)支持鼓励各区县机关事业单位按5%的比例压缩年度公用经费,节减形成的财政资金,按照市政府研究确定的用途,专项用于四川抗震救灾援助工作。

三、资金用途

市级抗震救灾援助财政专项资金用途:向地震灾区的政府捐赠;建设四川地震重灾区受灾群众过渡安置房;采购帐篷、食品、医疗防疫药品、用品、器械等救灾援助物资;公安消防、医疗救援、卫生防疫、地震监测、水务抢修、卫星通信等各类专业救灾抢险队伍的后勤保障;救灾物资运输费用以及其他用于抗震救灾的支出。

四、资金申请

(一)建设受灾群众过渡安置房资金,由市建设交通委向市政府或市救灾援助指挥协调工作小组提出建设受灾群众过渡安置房资金预算和用款申请,市政府批转或市救灾援助指挥协调工作小组审核确认后,由市财政局审核。

(二)救灾援助物资采购资金,由各相关市级主管部门向市政府或市救灾援助指挥协调工作小组提出资金预算和用款申请,市政府批转或市救灾援助指挥协调工作小组审核确认后,由市财政局审核。

(三)救灾抢险队伍后勤保障以及其他用于抗震救灾的支出,一般由相关单位先行垫付,并通过其主管部门或直接(无上级主管部门,下同)向市政府或市救灾援助指挥协调工作小组备案。待救灾援助工作开展一定时期后,由相关单位主管部门或直接向市政府或市救灾援助指挥协调工作小组提出拨款申请,市政府批转或市救灾援助指挥协调工作小组审核确认后,由市财政局审核。垫付资金有困难的单位,也可通过主管部门或直接向市政府或市救灾援助指挥协调工作小组提出资金预算和用款申请,市政府批转或市救灾援助指挥协调工作小组审核确认后,由市财政局审核。

(四)社会各界向市民政部门捐赠的救灾物资以及外国政府向我国政府捐赠的救灾物资,其运输费用,由市民政等部门向市政府或市救灾援助指挥协调工作小组提出用款申请,市政府批转或市救灾援助指挥协调工作小组审核确认后,由市财政局审核。

其他救灾物资运输费用,如需市财政负担的,由相关救灾物资承运单位向市政府或市救灾援助指挥协调工作小组提出拨款申请,市政府批转或市救灾援助指挥协调工作小组审核确认后,由市财政局审核。

(五)以上各项资金预算和用款申请,原则上应为书面形式。特别紧急情况下也可先电话报告,随后报送书面申请。

五、资金拨付

(一)市财政安排的市级抗震救灾援助财政专项资金,应本着“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开通“绿色通道“,尽快按照规定核拨。紧急情况下,市财政可根据市委、市政府领导指示精神,先办理拨款,再补办相关手续。

(二)政府捐赠资金由市财政根据有关规定,安排财政预算资金,拨付给相关地震灾区政府财政或民政部门。

(三)对受灾群众过渡安置房建设、救灾物资采购的用款申请,市财政局在接到市政府批转文件或市救灾援助指挥协调工作小组审核确认的用款申请后,及时将所需资金采取预拨方式拨付。其中,过渡安置房建设资金拨付至市建设交通委,由市建设交通委支付给相关物资供应商或服务提供商;救灾物资采购资金直接拨付至相关物资供应商或服务提供商。

(四)对各类专业救灾抢险队伍后勤保障、救灾物资运输以及其他抗震救灾的用款申请,市财政局在接到市政府批转文件或市救灾援助指挥协调工作小组审核确认的拨款申请后,及时将所需资金采取预拨方式拨付给各相关用款单位或救灾物资承运单位。

(五)对用于受灾群众过渡安置房建设、救灾物资采购中涉及政府采购的项目,应按照《关于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强汶川地震救灾采购管理的紧急通知〉的通知》(沪财库[2008]27号)有关规定执行。

六、资金管理

(一)市级抗震救灾援助财政专项资金实行专账核算、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各部门和单位要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抗震救灾援助财政专项资金财务管理制度,明细记录每一笔资金的使用情况,确保抗震救灾援助财政专项资金安全、合规、有效地用于四川等地震灾区抗震救灾。

(二)抗震救灾援助工作结束一个月内,各用款部门或单位应向市政府提交资金使用的书面报告,并抄送市财政局、市审计局。

报告内容包括:抗震救灾援助财政专项资金应拨款数、部门或单位实际已使用数、已收拨款数、超支或结余数。根据抗震救灾援助财政专项资金的不同用途,报告内容还应分别包括购建受灾群众过渡安置房地名、套数、面积、单价、总金额;采购救灾物资名称、数量、规格、单价、货值总额、发往地名、发放数量、接收单位;各类专业救灾抢险队伍数、人数、后勤保障经费开支类别、单价、数量、经费总额;运输救灾物资重量、运输方式、运输起始及到达地、运输单价、运输里程、运费总额、接受单位等相关资料。

(三)市审计局要关口前移、提前介入,对抗震救灾援助财政专项资金的筹集、分配、拨付、使用及效果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负责对各用款部门或单位提交的资金使用书面报告进行审计,并将审计结果报送市政府,抄送市财政局。

(四)市财政局根据审计结果,汇总各部门或单位抗震救灾援助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形成市级抗震救灾援助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汇总报告送市政府。

(五)市级抗震救灾援助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汇总报告经市政府批准后,市财政局对各部门或单位使用的市级抗震救灾援助财政专项资金情况进行清算。

七、监督检查

(一)各用款部门或单位应当加强对市级抗震救灾援助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建立严格的日常监管机制,发现问题及时向市政府报告。

(二)市财政局加强与纪检、监察、审计、民政、卫生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相互支持,密切合作,形成监管合力。

(三)审计机关对各用款部门或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并将市级抗震救灾援助财政专项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结余情况及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开。

(四)对于不按照规定筹集、拨付、使用和管理市级抗震救灾援助财政专项资金的违法、违纪行为,要严格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八、附则

(一)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二)本办法由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管理办法 篇10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本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规范建设资金使用,根据国家和本市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指列入市水利专项工程计划的农业灌溉排水和圩区防洪除涝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

第三条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按照分级负责、以区(县)为主的原则进行建设管理。

市水务局、财政局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制订技术规范、资金补贴政策,落实补助资金,组织行业审查,下达计划以及项目的建设监管等工作。

区(县)水务局、财政局负责编制本行政区域内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的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落实配套资金,组织项目实施。

第二章 项目储备

第四条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项目储备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要按照本区(县)农田水利规划,远近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程建设。

(二)统筹兼顾,因地制宜。要根据当地水资源条件和特点,统筹考虑农业生产实际需要和投资计划,合理安排项目布局、标准、内容和规模。

(三)集中联片,突出重点。要集中联片、整体推进,注重发挥规模效益;同时要突出建设重点,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四)关注民生,尊重民意。要关注民生,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项目建设方案和管理运行方式应充分听取受益区农民的意见。

第五条 各区(县)根据区域总体规划、水利专项规划,结合本市农村发展规划,根据“轻重缓急”的原则确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储备项目。

第六条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主要目标是:要围绕解决影响农业生产的灌溉、排涝和降渍等问题,按照“挡得住、灌得上、排得出、降得下”的总体要求,到“十二五”末,全市力争节水灌溉工程覆盖率达到78%,农业灌溉水利利用系数达到0.75,灌排设施平均装置效率达到50%以上,2 除涝标准二十年一隅的圩区达到50%以上。

第七条 对列入储备项目的,应及时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八条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经过各区(县)水务局项目预审后,进入区(县)级项目储备库。

第九条 区(县)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储备库内的项目通过市水务局行业审查后,方可进入市级项目储备库。

第三章 项目申报和审批

第十条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原则上实行一阶段设计,即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到初步设计报告深度,可统称为可行性研究报告(含初步设计)。

第十一条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含初步设计)上报后,市水务局应及时组织专家或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咨询机构进行项目技术和经济评估,并下达行业审查意见。

第十二条 每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计划原则上从市级项目储备库中产生。

第十三条 各区(县)水务局和财政局按照部门预算编报的要求联合上报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的计 3 划;经市水务局审核平衡后,及时将下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计划、资金预算报市财政局,经市财政局审核后纳入财政预算。

第十四条 市水务局和市财政局应及时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计划联合下达至各区(县)水务局、财政局。

第四章 项目实施

第十五条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由各区(县)水务局负责组织实施。各区(县)水务局要按照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等要求加强项目管理。

第十六条 承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的勘测、设计、施工、监理和审价等单位应具备相应的行业资质。

第十七条 项目法人应加强项目全过程的组织管理,实行“质量、进度和投资”的三控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工程建设安全。

第十八条 项目法人应按照批准的设计文件组织工程实施,不得擅自变更建设地点、规模、标准和建设内容。若有重大调整、重大设计变更时,项目法人应根据相关要求履行报批手续。

第五章 投入政策和资金管理

第十九条 按照“两级政府,两级管理”的原则,并根据区(县)财政状况及建设任务等因素综合考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投入实行分级承担和差别化政策。投入政策原则上分为两类:

崇明县、金山区、奉贤区项目的工程费用由市、区(县)财政按70%:30%的比例承担;其余区项目的工程费用由市、区财政按50%:50%的比例承担;市劳教局、市监狱局、光明集团及上实集团所属农场项目的工程费用市财政按50%比例承担。

项目涉及的征地、动拆迁等前期费用由所在区(县)及市劳教局、市监狱局、光明集团及上实集团承担。

第二十条 项目法人应当根据投入计划,编制财务用款计划并据此提出用款申请,应严格按照资金计划安排工程建设进度,确保“当年计划,当年完成”。

第二十一条 市财政局会同市水务局按照建设进度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原则拨付项目补助资金,拨付至区县的补助资金,区(县)财政局亦按照国库集中支付的原则,实行项目报账制,支付项目建设资金。

第二十二条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实施审价制度,由区(县)财政局会同区(县)水务局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组织实施;项目验收结束后,区(县)财政局、5 水务局应将审价决算情况上报市财政局和水务局备案。

第二十三条 项目法人应严格按照批准的工程建设内容使用建设资金,并按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实行专款专用;对不按规定使用工程建设资金的,各级水务主管部门及财政部门有权终止项目执行并由财政部门将资金收缴国库。对违反财经纪律的项目单位和负责人,将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规定进行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六章 工程验收

第二十四条 各区(县)水务局应会同财政局根据《上海市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验收管理实施细则》的要求及时组织验收。

第二十五条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经政府验收合格后,应及时办理工程及档案资料移交工作,明确管养主体,落实管养措施和管养经费,保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充分发挥效益。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六条 市劳教局、市监狱局、光明集团及上实集团所属农场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和资金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管理办法 篇11

为加快本市科教兴市主战略实施,切实推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沪府发(2006)12号)的有关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一、专项资金扶持的对象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对本市各类企业经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以下简称转化项目)、本市企事业单位投资于转化项目以及投资转化项目或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人员进行专项扶持。

二、专项资金扶持的政策

1、本市注册的内资企业中经认定的转化项目(一般项目),从项目认定次月起三年内,由财政部门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扶持;之后两年,给予减半扶持。

2、本市注册的内资企业中经认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化项目,从项目认定次月起五年内,由财政部门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扶持;之后三年,给予减半扶持。

3、本市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经认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化项目,从项目认定次月起五年内,由财政部门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扶持;之后三年,给予减半扶持。

上述1-3类扶持对象由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90%用于相关企业的技术创新,10%纳入科技型企业创新资金集中使用。

4、在本市注册并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企业(包括外商投资企业的中方投资者),以近三年的税后利润投资于经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形成或增加企业的资本金,且投资合同期超过五年的,在第二内,由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给予一定的扶持。

5、从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用其从成果转化中获得的收益投资于经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或高新技术企业的,在第二内,由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给予扶持。

三、转化项目核定程序

转化项目应按下列程序进行先期核定:

1、企业应在取得高新技术成果认定证书后二个月内,向主管税务部门提出申请享受转化项目财政扶持。

2、申请企业应填报《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享受财政扶持政策核定表》,并将转化项目认定证书,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技术成果转让合同送主管税务部门。

3、审核程序:主管税务部门初审,同级财政部门复审。

4、信息反馈:主管税务部门将核定结果告知企业。

四、专项扶持资金兑付程序

(一)企业申请转化项目专项扶持资金兑付程序

企业应持下列资料向主管税务部门提出专项扶持资金申请:

1、《财政专项扶持资金申请/审核表》;

2、转化项目认定证书复印件;

3、《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享受财政扶持政策核定表》;

4、工商登记复印件;

5、分月销售明细表;

6、纳税申报表复印件、所得税汇算清缴表;

7、纳税明细表;

8、税单复印件;

9、会计报表复印件;

10、自主知识产权认定证书及复印件;

11、财税部门需要的其他有关材料。

企业的申请材料应由主管税务部门初审,同级财政部门复审,并报市财政部门审核。市财政部门审定后办理专项扶持资金拨付手续。

(二)企业申请投资转化项目专项扶持资金的兑付程序 企业应持下列资料向主管税务部门提出专项扶持资金申请:

1、投资协议、验资报告;

2、被投资单位工商登记和税务登记证复印件;

3、企业会计年报、经财税部门审核盖章的对应投资额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表、企业纳税清单和企业所得税缴款书复印件;

4、转化项目认定证书复印件;

5、《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财政扶持资金申请/审核表》;

6、财税部门审核需要的其他资料。

企业的申请资料应由主管税务部门初审,同级财政部门复审,并报市财政部门审核。市财政部门审定后办理专项扶持资金拨付手续。

(三)个人申请专项扶持资金兑付程序

1、投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或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人员,应在取得转让收益后填写《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让成果完成人收益确认表》,并在《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期限内向规定的税务机关申报纳税。

2、投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或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人员,在个人所得税缴纳后一个月内填写《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让专项扶持资金申请审核表》,并持下列材料向纳税地财政部门提出专项扶持资金申请。(1)个人所得税纳税税单;

(2)纳税地税务机关确认的《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让成果完成人收益确认表》;(3)纳税地财政部门需要的其他有关材料。

纳税地财政部门初审后报市财政部门审核,市财政部门审核确认后由纳税地财政部门办理专项扶持资金拨付手续。

五、监督管理

1、各级财税部门应加强协作配合,按规定及时落实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有关财政扶持政策。要认真做好基础工作,定期向市局报送有关政策享受情况汇总表,及时反馈信息和确保政策执行到位。

2、各级财税部门应加强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对落实政策审核不及时、执行不准确的,应及时予以纠正,相关政策落实工作列入财税部门行政信用等级评定、目标管理考核内容。

上海市财政局

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管理办法 篇12

修缮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保障上海交通大学校园内正常的建设工作秩序,维护广大教职工正常的教学、科研办公及生活,更好地保护好学校所属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上海交通大学所属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

第三条 学院(部处)需要自筹资金装修或修理的项目立项规定:200万元以上的项目须有主管校领导签署意见;200万元以下(含200万元)的项目须由主管院领导签署意见。

第四条 经立项同意后,项目负责人需填写《上海交通大学装修项目申报表》,连同预算书报资产管理处、基建处审核,如超过50万元以上的项目按学校的有关招投标办法执行,50万元以下(含50万元)的项目可由学院(部处)自行通过各类方式确定施工单位。

第五条 申领施工许可证的规定:项目负责人需携带审核通过的《上海交通大学装修项目申报表》、施工单位的资质证书(需建设部或上海市建交委颁发的)、预算书及图纸、拟定的施工合同等相关资料报基建处审核,审核通过后颁发施工许可证及安全施工铭牌。

第六条 施工合同的签订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 学院(部处)是申报项目的责任主体单位,须与施工单位签订必要的安全、文明施工及廉政协议,有责任负责施工区域内的安全、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基建处有权监督施工的整个过程。

第八条 施工现场管理:施工现场如有影响周围单位的项目负责单位与责任向相关部门通报并征得同意后,责成施工单位按规定的区域予以施工;施工铭牌必须在施工现场明显位置悬挂;如有施工噪音的工作需避开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办公时间;涉及绿化、交通、垃圾处理等必须按学校相关规定办理。

第九条 竣工验收管理:工程完工后,由学院(部处)组织各相关部门予以验收,验收的相关程序按学校制定的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管理办法执行。验收合格通过后,施工单位向基建处交还施工许可证及施工铭牌。

第十条 项目的报修规定按施工合同约定执行,如无约定,则按学校制定的建设项目保修规定执行。

上一篇:经典诗歌:永恒的诗歌下一篇:14年春季开学工作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