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总结

2022-07-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忙碌的时光虽然匆匆,但不虚度,无论是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我们应当对自身的工作进行反思。通过工作总结的方式,详细记录自身的成长,可促使我们认真、全面的了解自身,改进自身的工作方式,提升自我,在往后的工作之路上,不断成长。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1篇: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总结

农村发展党员工作调查

【摘 要】对黑龙江省128个村发展党员工作抽样调查表明,当前农村党员队伍结构性、素质性问题仍相当突出,村间队伍建设不平衡,新党员对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的素质和结构作用不够,体现出农村党组织凝聚力不够强、党员结构不够合理、工作机制不够完善、党员先进性不够突出等问题。主要因为:发展党员观念上不适应,责任上不到位,行为上利益化,方法上老化滞后。为此,要拓宽发展党员工作“源头”机制,健全“责任”机制,完善“运行”机制,强化“保障”机制,切实促进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取得实效。

【关键词】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机制;对策建议

黑龙江省十分重视农村发展党员工作。近年来,全省各级党组织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建立健全了发展党员计划管理制度、预审制度、公示制度、票决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发展党员质量保证机制,将外出务工农民纳入发展党员计划实施专项管理,进一步提高了在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截至2009年底,全省有农牧渔民党员337300名,占全省党员总数的162%。其中,35岁以下青年农民60431名,高中以上学历党员88823名,分别占179%和263%。有农牧渔民入党积极分子81962名。目前,全省农村每年发展党员规模为8000名左右。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党员队伍年龄老化速度加快。与2004年底相比,55岁以上农村党员总数增加了53万名,占农民党员总数的415%,同比增长了141%。二是党员队伍整体文化程度仍然偏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农村党员数量占农村党员总数的2/3以上。三是积极分子队伍呈现萎缩趋势。农牧渔民入党积极分子数量较2004年底减少了30423名,减少的数量是现有农牧渔民入党积极分子总数的3712%。为进一步掌握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基本情况,切实弄清存在问题,不断推进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从2010年1月开始,省委组织部成立专门课题组,在64个县(市)各选一好一差,共128个村开展了“百村”发展党员工作抽样调查。通过对128个村的人口情况、经济发展状况、党员队伍情况、村党组织班子情况,过去五年发展党员情况以及未来五年发展党员工作展望等7大类95项基本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全省党员队伍建设的实际,理出了一些问题,认真分析了原因,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128个抽样村党员队伍及发展党员工作的现状和特点 

抽样调查的128个村,总人口243910人,其中,外出务工经商人口46341人,占19%;耕地面积1958251亩,集体资产364741万元,村办企业63个,村级债务63262万元,新建活动场所64483平方米;党员总数5124名,占总人口的21 %;入党积极分子2275名,2005-2009年发展新党员764名,外出务工经商人口中党员597名,占外出务工经商人口的13%。

(一)相对于普通农民而言,党员队伍的素质优势比较明显,但党员队伍本身的结构性、素质性问题仍相当突出。调查表明,党员队伍的素质明显优于普通农民。128个村的党员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的占30%,高于成年普通农民6%的比例;党员中从事规模种养殖业、外出务工经商和办企业的比例为332%,远高于普通农民19%的比例。但从党员队伍自身建设看,党员队伍的老化现象、文化程度偏低的状况仍较为突出,集中体现在“三个主体”:一是年龄结构上以中老年党员为主体。35岁以下、36至45岁、46至54岁、55至59岁、60岁以上党员的比例分别为18%、24%、18%、15%和25%。其中,46岁以上的中老年党员占党员总数的一半以上。二是文化程度上以低学历为主体。具有专科以上、高中(中专)、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党员分别占党员总数的5%、25%和70%,初中以下的低学历党员人数占党员总数的2/3以上。三是从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体。在家经营承包土地为主要职业的农村党员数量占抽样调查党员总数的668%,从事外出务工、规模种养殖业和经商办企业的党员分别只占116%、122%和94%。从党员的生活情况看,富裕、一般、困难的分别占40%、50%、10%。

(二)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村级党组织战斗力等因素密切相关,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产生“马太效应”,导致并扩大了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不平衡。调查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党建资源丰富,村级组织吸引力大,农村青年入党积极性高,发展党员工作质量较高,党员队伍的素质、结构都较好。而党员队伍素质高,村级组织选择干部的余地大,村干部素质相对也较高,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发展,因此这类村往往处于一种良性循环之中;反之,经济比较落后,党建资源相对缺乏,村级组织缺乏吸引力,农村青年入党积极性不高,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往往不够正常,党员队伍的素质、结构难以得到提高优化,村里无人办事,以致经济发展停滞,因此这类村往往处于一种非良性甚至是恶性循环之中。

(三)近五年发展党员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新党员对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的素质和结构作用明显,但与时代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调查统计,128个抽样村近五年来新发展党员764人,平均每村五年发展党员6名。新党员从年龄结构看,年龄在35岁以下、36至45岁、46岁至54岁、55岁以上的,分别占61%、33%、5%、1%。从文化结构看,初中以下的占54%、高中(中专)的占36%、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0%。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比例达到46%。从发挥作用情况看,绝大多数农村党员较好地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农村发展生产的示范人、共同致富的带头人、文明建设的维护人、民主管理的监督人。五年来,有159名素质高、致富能力强、群众信任的党员通过“双培”进入了村级班子,占村干部总数的344%,其中有51人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较好地解决了村级班子后继乏人的问题。以上三项指标明显优于全省农村党员队伍的整体水平。近五年来省里各级党组织在培养发展农村党员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农村发展党员工作趋于“制度化”,发展党员呈现“高速化”,党员素质日益“合理化”,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调查中可以看出,党员群众对新党员的思想素质大多持肯定态度,认为新党员“公道正派”的占808%,但对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的评价,持一定的否定态度,认为“双带能力一般”和“双带能力差”的占了332%。这表明,黑龙江省目前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并向农业农村现代化迈进的新的历史时期,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愿望非常强烈,他们对农村党员干部在“双带”能力上的要求也比较高。因此,尽管近年来农村新党员的总体素质较好,但要担当时代赋予农村党员干部新的历史任务,要满足群众的期望和要求,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二、农村发展党员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及成因

总的来看,黑龙江省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是健康的。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发展党员工作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农村发展党员工作。通过对发展党员工作比较差的村的调查,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党组织存在“三个缺乏”的现象,党组织凝聚力不够强,难以适应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要求。一是缺乏战斗力。部分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出现“两层皮”,“两委”当家人相互争权,班子不和,各拉各的套、各唱各的调,基层党组织建设软弱涣散,战斗力不强。特别是乡镇机构改革合并后的村屯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形成了1个“主屯”与若干个“分屯”,村屯之间经济相对独立,生活习俗也有差异,党员与党员之间,党员和村民之间不是很熟悉,导致发展党员工作出现党员会议召集难,党员意见统一难的“两难”境地。抽样村中有2个村由于历史原因矛盾突出,甚至在换届中村党支部书记也难以产生。二是缺乏公信力。从上届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出现的新情况来看,有的“两委”当家人存在争名、争利、争气现象,利益团体复杂,开展工作私心较重,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支部书记点人头,村里党员考虑关系、碍于面子举拳头”。同时,党员队伍出现“老龄化、老面孔、老资格”问题。抽样显示,46岁以上的村党支部委员数量占50%,其中好村占45%,差村占55%,发展党员工作做得好的村的党支部委员年龄结构好于差村。有的村支部班子不是“长期坐庄”,就是“轮流坐庄”,得不到群众的支持。三是缺乏吸引力。随着党的中心工作的转移,部分基层党组织领导只着力于发展经济,对于如何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成为农村发展经济的核心和战斗堡垒,心中无数,党的组织活动不正常,削弱了党的吸引力和号召力,从而影响了村民参加党组织的积极性。由于一些历史和体制因素,党员权利与义务失衡,入党缺乏光荣感和优越感,党组织对党员提要求多,关心帮助少,对青年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一些青年入党积极性不高。

第二,发展党员思路存在“三重三轻”的问题,党员结构不够合理,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一是重“老”轻“少”。一些地方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经商较多,而留守家乡者则寥寥无几。一些村党支部书记用传统观念看待问题,认为青年人“过于活泼”,还不够成熟。二是重“男”轻“女”。长期以来受“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影响,妇女担负着家庭繁杂的事务,精力不足,参政议政能力较弱,在社会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影响了妇女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同时,家庭成员支持度不高,赞成女性入党的不多,为妇女入党设置了障碍。有个行政村共有1932人,党员46名,其中女党员仅2名。抽样显示,女党员占女性总人口的06%,其中,较好村占06%,较差村占05%;女党员占党员总数的127%,其中,较好村占128%,较差村占125%;女入党积极分子占入党积极分子总数的16%;五年来发展党员中女党员占发展党员总数的166%,其中,较好村占167%,较差村占163%。三是重“入”轻“培”。一些基层党委片面认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是农村党组织自身的事情,是培养联系人的事情,因而对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抓得不紧,监督指导不力。部分基层党组织没有对发展对象进行集中培训,或者集中培训时间和质量达不到要求。一些村党支部常常是引导发展对象进了党的“门”之后,便不闻不问,再无下文。

第三,村党组织书记存在“三有三无”的表现,工作机制不够完善,难以适应新时期发展党员工作的要求。一是有雄心,无良策。个人主观上想发展党员,想在村党组织书记的岗位上有一番作为,但是,在遇到重重困难时却鲜有良策。如一些青年重经济利益轻理想信念,重个人利益轻为民服务,入党的热情不高;一些种养殖业大户、经济能手、致富带头人在地区间、产业间的流动不断加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极不稳定等等。因此,常常对发展党员工作畏难发愁、束手无策。二是有私心,无远见。有的村党支部书记思想狭隘,目光短浅,惟恐发展别人会顶掉自己的位子,便利用手中的权力层层设卡,阻碍优秀分子入党。还有的村党支部书记从家族利益、小集团利益出发,举亲不举贤,发展党员成了其家族、亲属、亲信的“专利”。三是有资历,无魄力。有些村党组织书记虽然年龄较大、任职时间较长,但是缺乏做大事的魄力,在作重大决策时总是以“和事佬”的面貌出现在公众的面前。尤其是宗族势力明争暗斗时,常常从家族利益出发,弃大局于不顾,违背原则发展新党员,党的威信在群众的心中被弱化,淡化了群众入党的热情。

第四,群众自身陷入“三种观念”误区,党员先进性不够突出,难以适应深化农村改革的要求。少数党员信念动摇,意志衰退,只讲权利,不讲义务,丧失了党员的先进性。也正是由于这些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的先进性,致使一些村要求入党的群众较少,入党积极分子队伍萎缩,发展党员难的问题突出。一是入党“无用”论。部分群众经济利益至上,认为“党员不党员,就差两毛钱”,入党并不能为个人的发家致富带来太大的帮助,因此入党意识淡薄。二是入党“发财”论。个别群众入党态度不端正,片面地把入党当成了一条发财致富的捷径,认为入党就是为了日后能当村干部,能承包村办企业,赚大钱,谋暴利。持有这种观点的,大都是思想活跃,经济实力较强的暴发户,或者是家族势力强硬户。三是入党“制约”论。一些群众认为加入党组织以后,要受党章、党纪约束,会耽误时间,浪费精力,影响个人致富。这种现象在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身上表现比较明显。

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通过调研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发展党员观念上的不适应,“源头”机制不畅,造成发展党员动力不足。一是急功近利的思想。部分农村基层干部认为,发展党员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村干部给村里办事,不能留在村里办事的村民,即使入了党,也难以在村里发挥作用,发展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入党是为他人做嫁衣,徒劳无功。产生这种思想的原因是只看到当前,没有看到农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的流动是双向的,从长远来讲,其中一部分“打工一族”还会回到农村产生“反哺效应”。急功近利的思想观念严重地限制了发展党员工作的视野,使相当一部分村党组织把发展党员的重点局限于长期在本村务工务农的农民群体,局限于在村级配套组织的组成人员上,因而忽视甚至放弃了在外务工经商办企业这个基本素质相对较高、发展经济能人相对集中的群体。二是坐等上门的思想。一些村党支部书记认为,村民要入党,必须主动写入党申请书,主动找党支部反映思想,党支部没有必要屈尊主动去动员、启发村民入党。这种思想观念抑制了基层党组织发展党员工作的主动性,使一些农村党支部出现“守株待兔”,坐等村民上门的现象。调查中发现,仅有369%的村民认为党支部在发展党员工作上是积极主动的,有426%的村民认为自己“想入党,但现在还没有入党的原因”是不了解入党程序。目前在发展党员过程中仍存在“神秘面纱”问题,不少农村青年却认为,如果党支部不启发、不授意,自己不敢冒然写申请,怕引来冷嘲热讽,自找难堪。由于存在上述观念上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农村优秀青年在渴求和等待中逐渐消磨了入党的信念。调查显示,128个抽样村2005至2009年共发展党员764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275名,2010年至2014年预计发展党员1059名。预计未来五年发展党员数量较之前五年相比虽有上升的趋势,但入党积极分子的储备数量提升得不够明显。三是求全责备的思想。一些农村党支部书记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人,对年轻人求全责备,横挑鼻子竖挑眼,看不到人家的长处和潜力,不是从锻炼、考验的角度去发现、培养年轻人,而总认为缺点太多、条件不够,不给那些虽不够成熟、但有潜力的青年培养锻炼的机会。

(二)发展党员责任上的不到位,“追究”机制不严,造成发展党员工作滞后。一是发展党员工作责任制刚性约束不强。目前,虽然各地都普遍建立了发展党员工作责任制,但各级党组织对发展党员工作的责任定位还不是十分明确,哪些人对发展党员工作应当承担责任、承担哪些责任、对没有履行应尽职责、不能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的责任人应如何追究等一系列问题,没有可操作性的办法,责任制的约束力不强。因此,责任制往往停留在文件上。二是经济和党建工作关系处理不当。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环境下,各级党委政府在下达考核指标时,经济权重明显增加,导致基层干部把主要工作精力放在抓经济上,而对农村发展党员这项事关农村稳定、实现党管农村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往往重视不够。党组织生活匮乏,党员权利得不到实现,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党员与群众的区别不明显,难以对党外群众产生吸引力。据调查统计,185%的群众认为“村党组织有时组织党员和群众开展活动”,112%的群众认为“村党组织很少组织党员和群众开展活动”;125%的群众表示“遇到困难需要党组织帮助解决时党组织口头帮助,能解决的问题并未解决”,11%的群众表示“多次反映无人过问”;党员“发挥作用一般”占32%,“发挥作用较差”的占4%。三是乡镇干部调整交流过于频繁。近年来乡镇干部调整交流力度加大,特别是主管、分管和具体指导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乡镇党委书记、党务副书记和组织委员的频繁调动,给发展党员工作造成消极的影响。过于频繁的交流导致工作脱节,从而忽视了诸如发展党员的基础性工作。

(三)发展党员行为上的利益化,“提质”机制不佳,造成发展党员质量不高。一是组织行为个人化。发展党员工作是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行为,但在当前农村,要不要发展、什么时候发展、发展谁入党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村支部书记个人。一旦支部书记责任心不强,发展党员工作就出现随意性。有的支部书记把发展党员工作当作“分内事”,特别是在确定培养考察对象时,不是通过民主、公开的方式来确定,而是搞神秘化、搞“钦点”,个人说了算。调查表明,206%的村民群众表示对村里发展党员工作不了解。二是发展党员工作利益化。少数村党支部书记“保位思想”比较严重,戒备、防范心理很重,怕“青草芽子拱掉老草母子”,不敢发展有能力的人,只发展自己的亲戚、听话的圈里人,因而把忠厚老实、可靠听话、能为我所用作为发展党员的首要标准,较少考虑新党员的工作能力和致富带富能力。有的甚至对一些能力较强、群众基础好的入党积极分子长期压制、打击,对发展党员工作采取消极抵制的态度,严重挫伤了优秀青年的入党积极性。调查表明,有52%的非党村民认为党支部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存在压制、抵制现象。部分村宗族宗派干扰发展党员工作,各族各派都想在党员队伍中壮大自己的力量,以在选举支部班子、管理村级事务上掌握主动权。因此,大家都把是否“同心、同族、同宗”作为发展党员的标准,把入党作为各个宗族派别平衡势力的筹码,把党组织看作巩固自己地位的工具。

(四)发展党员方法上的老化滞后,“运行”机制不畅,造成发展党员监督缺失。一是不能适应在开放环境下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要求。人口流动是改革开放、城镇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改善城乡二元结构所必经的历史过程,如何在人口流动过程中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必须在工作方法上进行创新。调查显示,有399%的党员认为一些新发展党员素质不高的主要原因是高素质村民外流。但要培养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入党,又感到这些人流动性强、居无定所,在外表现情况难以了解,在流动期间的培养考察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因而往往提出问题的人多,主动去探索解决办法的人少。抽样统计,在46341名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当中入党积极分子只有329名,占外出务工经商总数的07 %。二是不能有效地解决长期不发展党员问题。128个抽样村中,有15个村3年以上不发展党员,占抽样村的117%。这些村发展党员工作难开展的原因很复杂,问题的症结渊缘很深,很难在短期内消除。对这类村,发展党员的途径还比较单一狭隘,措施不够有力。三是不能满足党员群众日益强化的民主要求。确定培养考察过程群众参与度低,发展党员工作公开度不够,党员群众难以实行有效的监督。

三、完善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存在的问题,必须建立一套竞争有序、决策民主、程序公开、责任明确的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机制,真正把最优秀的农村青年吸收到党员队伍中来,不断提高党员的整体素质,更好地发挥他们在农村小康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拓宽发展党员工作“源头”机制,确保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充满活力

1.建立思想“开源”机制。针对党员队伍年龄、文化、性别、行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我们要紧扣时代发展的需要,打破传统的“选苗”观念,做到“三个同步”,即:发展党员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同步;发展党员与培养农村致富能手同步;发展党员与解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和复转军人安置同步。充分利用在外商会、流动党员支部、行业协会、合作社等载体,建立一个跨区域、全方位、内外结合的党员培养机制,变“坐等上门”为主动发展。

2.建立主动“培源”机制。要制定城乡基层党组织一方为主、接续培养、两地考察、相互衔接的外出务工经商农民入党管理办法。一是利用流动支部外围培养。各乡镇结合本地人员流动去向情况,在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成立流动党员临时党支部,为多年不发展党员村物色优秀人才,在临时支部内培养成熟后再输送到原村,由原村进行发展。二是依托行业协会多方培养。充分利用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特点,注意从行业协会中发现优秀人才、培养优秀人才,并逐步把他们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三是利用现代科技跟踪培养。充分利用信函、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党建网站等方式,对外出务工经商且有入党意向的优秀青年进行培养教育,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为合格的共产党员。

3.建立激励“固源”机制。要深化“三级联创”活动,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互帮互助机制,支持和帮助村级组织深化农村各项事业改革,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不断增强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吸引力。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拓宽农村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不断丰富党员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做好关心、爱护老党员和困难党员工作。采取财政投一点,党员捐一点,党费拨一点的办法,建立农村党员创业发展基金,扶助激励农村党员创业。增强党组织的亲和力,使广大党员真正感受组织的关爱和温暖,不断增强农村党员的优越感和荣誉感,不断提高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生机与活力。

(二)健全发展党员工作“责任”机制,确保农村发展党员工作落到实处

1.建立健全责任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地市、县(市、区)、乡(镇)、村四级农村发展党员工作领导责任制度,确保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健康、有序、稳步推进。一是职责定位。明确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党委副书记和组织部长(委员)是直接责任人,做到分管领导直接抓;村党支部书记是主要责任人,做到村支委分片包村(小组)全员抓,形成上下贯通、权责一致的责任体系。二是工作定标。明确地市、县(市、区)、乡(镇)、村四级党组织农村发展党员的年度工作任务和目标,做到地市领导包县(市、区)、县(市、区)领导包乡镇、乡镇党委成员包村,村支部委员包村小组、老党员每人联系1至2名入党积极分子,形成点面结合、纵深推进的工作网络。三是考核定性。明确考核依据,切实把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考核、党建创先争优、党委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考核、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工作实绩考核、“五好”村支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2.修订完善发展规划,明确工作目标。一是高度重视,积极做好调查摸底工作。坚持以乡村两级组织换届为契机,及时组织乡镇、村两级党组织对全省非党村干部、村民代表、致富能手、退伍回乡青年、高中以上毕业回乡青年等重点人群基本情况和入党意愿进行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建立入党积极分子“储备信息库”。二是分类指导,切实做好规划调整工作。要紧密根据党员与群众的比例、入党积极分子与党员队伍的比例情况,科学调整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五年规划,切实增强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指导性。三是区别对待,认真做好计划制定工作。各级党组织要结合上级党委的年度发展计划,根据本地区、本乡镇“重点人群”的实际状况,研究制定农村发展党员年度计划。

3.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形成工作合力。要建立部门协调推进制度,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创新工作载体,努力搭建有利于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广阔平台。充分发挥妇联作为妇女“娘家”的作用,共青团联系青年的作用,工商联、工商局等部门接近个体劳动者的作用,民间社会团体组织接触千家万户的作用,吸收各方面的优秀人士入党,从而形成党委高度重视、组织部门认真负责、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的联动格局。

(三)完善发展党员工作“运行”机制,确保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整体质量

1.完善入党积极分子“公推差选”制度。入党积极分子在优秀村民中产生,在公推优秀村民前,采取组织推荐、党员大会推荐、村民小组推荐、联名推荐、个人自荐等形式推选出优秀村民候选人预备人选;而后召开村两委会议,按照1∶3或1∶2的差额比例审核确定正式候选人。候选人确定后,召开村两委扩大会议进行民主投票,按得票高低确定优秀村民。推荐出的优秀村民由村党支部确定专人进行重点培养,并根据现实表现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在“公推差选”过程中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切实尊重群众意见,不断增强群众公认度。

2.完善发展党员“支部票决”制度。村党组织要召开党员大会,并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对接受预备党员、预备党员转正和基层党委审批新党员进行票决。在票决过程中,坚持“七个原则”,即坚持先告知情况、后票决的原则;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坚持逐个讨论、逐个票决、一人一票的原则;坚持唯一意愿的原则;坚持票决时必须有表决权党员数三分之二到会的原则;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坚持票决结果当场公布的原则。对于外出务工经商较多的村党支部可采取利用视频会议或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网络方式进行投票表决。获得的赞成票多于应到会有表决权党员半数以上的,方可形成决议。

3.完善发展党员“全程公示”制度。村党组织对当年本村发展党员情况,包括从群众推荐到确定为预备党员以及转为正式党员的每个环节、每个程序都要进行公示,要做到内容、时间、形式、管理“四规范”。针对部分农村发展党员存在的近亲繁殖问题,对村干部子女家属入党要实行申报公示制。要建立健全以12371党员咨询服务电话为主体的各类监督渠道,对群众来信来访进行登记备案,认真查证落实,确保群众监督落到实处。

(四)强化发展党员工作“保障”机制,确保农村发展党员工作长效推进

1.实行指导督查机制。建立健全指导督查制度,采取季报制、半年小结、年终总结等制度实行定期分析研究,采取专题督查调研、交叉检查和聘请特约组织员等方式开展督查工作,及时准确地掌握全省发展农村党员工作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对带有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要在全省范围内进行通报,力促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收到实效。

2.实行奖惩激励机制。对于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做得好的乡镇党委、村支部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奖励;对于及时提炼、总结、推广好经验和好做法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通报表扬。对于全年没有按要求发展党员或培养积极分子的乡镇、村党组织和个人,取消评先评优资格。

3.实行党务干部培训机制。一是科学谋划农村党务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党务干部队伍建设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二是健全完善农村党务干部选拔任用方式,综合采取组织委派、民主选举、上挂下派等方式选好配强党务干部。三是全面提高党务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建立有效的党务干部队伍教育培训机制。

4.实行党员教育经费保障制度。各级党组织要加大经费保障力度,确保把党员教育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每年按党员数量和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或额度用于建立党员教育工作专项资金。

[责任编辑 郭彦英]

Surveys of the Party Member Recruitment Work in Villages

Task Force

作者:课题组

第2篇: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切实做好农村工作

【摘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和国家工作的总方略、总要求和总目标,全方位推进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主渠道和主措施,而农村的创新发展与和谐构建是其中的重点、难点、出发点,也是必须全力攻克的突破点。根据目前新疆经济工作主导思路,结合近几年来笔者工作的实践经验,就新形势下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做一简单论述。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民;基础;粮食;结构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精确、精准扶贫,全面惠及14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全国7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广袤的农村,农业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做好农村工作,提高农民素质,稳定农村社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全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切实做好农村工作,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农业和农村經济形势变化与农业基础的地位

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农产品供求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大体平衡,出现了区域性、结构性过剩,农业的发展由主要受资源约束转变为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疏忽农业、放松农业的倾向。这就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变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基础地位能不能变呢?和农村发生的这些积极变化,是否意味着农业基础的地位已经十分牢固?近几年发生的洪涝灾害和严重旱情以及汶川大地震,就暴露出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和生态环境不良的问题。抗灾能力低,一直是困扰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对许多仍然是靠天吃饭的地方尤其如此。

农业是稳定民心、安定天下的产业,特别是对我们怎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国情决定了我们稳不住农村这个大头,就会丧失把握全局的主动权,如果不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整个国民经济也不可能持续增长。现在,经济生活中困难很多,那天尤其不能出问题,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尽管农业和农村经济出现了许多新的积极的变化,但是,农业基础地位没有变,也不能变。在结构调整中,要进一步稳定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积极适应农业结果调整本身对基础设设施建设提出的新的更高的的要求,搞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退更换林合作社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为结构调整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良好的生产条件和更大的回旋余地。

二、粮食多与少的关系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粮食生产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这些年来,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粮食连续大丰收。与此同时,国家库存大量粮食,还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增加了财政负担,农民手中粮食也不少,出现了卖粮难(部分地区应用而生出现了订单农业)。现在的问题是粮食是不是真的太多了,粮食生产是不是真的过关了?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看。目前,粮食总量是不少,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有了农产品共给充裕的有利条件,发展畜牧业、加快建设小城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等,就有了条件和发展空间。但是,这个过剩是阶段性、结构性、地区性的过剩。实际上,我国粮食人均占有水平很低,品质结构矛盾还很突出,“原”字号很多,转化率低,许多优质专用产品供不应求。长远看,随着人口的增长,让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现有的粮食生产能力与多样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俞巨大的需求力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如果出现反复,闹起饥荒,不仅经济工作的全局陷入被动,还势必引起社会的动荡。当然,强调不能忽视粮食生产,并不是要求不顾粮食供求形势的变化,继续意味着追求当前产量的增长,而是切实保护和稳步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质量和效益。因此,我们一定邀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切忌盲目乐观,防止出现短缺——过剩——短缺的恶性循环。要跳出这个怪圈,要居安思危,着眼长远,坚定不移地把中央关于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政策落到实处,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保证粮食生产和储备安全。

三、农业结构调整的广度与深度

在农产品相对过剩、市场约束增强、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提出实施农业及结构调整,不是仅仅解决当前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困难的权宜之计,不是一般的适应性调整,而是要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是一项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性任务,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这就有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的问题。

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发展特色农业,拉长农业产业化链条.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乡镇企业、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与全面提高农业产品质量、加快畜牧业发展、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密不可分,相互促进。在实际工作中,绝不能简单化处理,把农业结构调整仅仅理解为“调增、调减”和多种点什么、少种点什么的问题。现在各地流行一个

政策性的口头禅,“什么赚钱就种什么”。在宏观把握上,也基本是一个套路,即注重在生产环节的品种选择上下功夫,调整粮经作物比例,而且有一哄而起的倾向。不可否认,“什么赚钱就种什么”,是对传统的指令性农业计划体制的一种突破,与“政府要求种仔么就种什么”和“我种什么就卖什么”相比,是一大进步。什么赚钱和什么不赚钱,这完全是由市场决定的。但市场的发展趋势如何?单靠经验估计和眼前销售需求是靠不住的。如果现在这种做法不改变,要不了多久,又会形成产业结构雷同、趋同,造成新的积压和买难,结果是,“你也调,我也调,调来调去卖不掉”,群众就会吃苦头。因此,结构调整中,要处理好广度和深度的关系,立足于在国民经济全局当中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站的高一些,看的远一些,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

把市场需求与本地优势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三个转变:由单一粮食生产向同时发展多种经营转变,由一般粮食品种向优质,专用品种转变,由单纯注重产量向提高效益转变,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农民自愿与政府引导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更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农业结构调整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和不竭的动力源泉。在结构调整中,政府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是包办代替?还是无所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工作对象是千家万户,各地发展又很不平衡,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必须发挥农民和政府两个积极性,政府和农民谁也离不开谁。一方面,要尊重并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生产经营自主权,放手发动农民群众去实践、去创造、发挥自主性,另一方面,必须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服务,用政策和市场信息、去引导农民,避免盲目性。

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从包产到户到发展乡镇企业,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哪一项不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有些在上面觉得很难处理,一筹莫展的问题,在基层都找到了办法,找到了答案。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政府的工作,最关键的就是抓“一个基础,三个体系”即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農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

要把产地(如大米、菌草、蔬菜)批发市场建设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增加投入,重点扶持,逐步形成以大型批发市场为中心,以各地的专业市场为骨干,以遍布城乡的集贸市场为基础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同时,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为农民群众提供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气象气候信息、中产长期市场预测,使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成为政府引导农民调整结构的重要手段。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健全劳动力转移市场,强化服务。总之,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一定不能刮风、搞大呼隆,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及时总结经验,加强引导,闯出新路。

五、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改革开放到96年前,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了十几倍。但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呈U型状,城乡收入差距有所扩大,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之一。造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因素很多,有农产品市场供大于求,价格持续走低的问题,有农民负担沉重的问题。单靠农产品产量、提高价格、靠外延性扩张来增加农民收入,效果不明显。减轻农民负担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增收。目前,各地村提留、乡统筹都能控制在规定的限额里,但实际上乱集资、乱罚款和各种摊派不少,隐性负担不轻,甚至虚抬农民人均纯收入,强征强收,农民叫苦不迭。农民收入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在当前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的情况下,减轻农民负担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增加农民收入,一是着力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综合效益,这是主要途径,二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这是重要渠道,三是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这是重要保障。与此同时,要树立减负也是增收,减负就是增收,减负才能增收的思想,坚持多予少取,杜绝各种不合理开支。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严格执行农民监督卡,预决算专项审计制度,努力探索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

作者:郭智岭

第3篇: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摘 要:农村经济一直是国家整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我国现代化进程作出了突出贡献。农村财务的管理工作是决定农村经济是否能够又快又好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和落实,在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也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来,本文就从我国目前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入手,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关键词:农村财务监管;财政公开

前言

加强农村财务管理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农村财务公开制度的切实需要;是农村集体资金科学有效使用的正轨。做好农村财务管理,能够全面的落实国家制定的农村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使农村集体资金的使用和动向公开化,阳光化,有效防止贪污腐败;能使资金得到更高效的使用,为农民创造更多切身利益。总之,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对于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国家在提出“新农村”建设这一概念后,将重心放在了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公开化上,在取得可喜成就的同时,很多多年积累的问题也有待解决。1 农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1.1 权力过于集中,缺乏监督机制 在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村领导往往会插手和干预,最后的决策权多是集中在村干部身上的,一把手的权力过大不仅会出现权力寻租现象,也会使得一些不科学的决定被实施,浪费了集体资源。另外部分地区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财务上不能得到很好的核算和审计,给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损失。

1.2 管理范围覆盖面不够广泛 目前大多数的农村地区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时,涉及的基本是财务的收支情况,财务的核算和审计,而对于财务的后续情况不够关注,比如对于集体资产使用后的收益情况,大型设施建设质量是否达标,违法现象的处理等问题相对忽视。使得财务管理工作不能全面的促进农村经济。

1.3 财务不够公开 财务公开虽然在我国被提出多年,但实际操作中,财务公开的力度和透明度显然没有达到要求。很多地方的财务公开只是应对检查的形式,村民对于集体资产的关注程度也不高,导致很多重要的内容不能被公开,给暗箱操作和权力寻租提供了空间,严重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1.4 农村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部分地区财务管理人员的廉洁程度和自觉能力缺乏,导致一些违法事件的产生,使得集体资产遭受损失。另一方面,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不过关,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特别是部分年龄偏大的财务人员,基本是靠经验进行工作,不能适应现代化的管理方式。

1.5 管理方法过于传统 部分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由于缺乏相应的设备和系统的人员培训,管理工作还是以传统的方法进行,给财务的审计工作带来很多麻烦,从而降低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

2 如何加强农村财务的管理工作

2.1 建立和完善村务监督管理制度,缩小和分割个人权力 首先是要在农村建立村务监督管理小组,小组成员必须由公开选举产生,组成人数为奇数,并选出小组负责人。其次要明确村务监督管理小组的职责权限,其主要职权是审核与检查本村的财务状况;对不合理的财务活动进行否决;监督集体经济财务公开工作等。最后,开展村务监督工作,要做到村务监督小组的职权独立,其工作村干部不得干预,但是可以相互监督。

2.2 建立和强化财务管理的监督体系 除了村务监督小组在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发挥监督作用外,还要建立更全方位的监督体系,上级政府要不定期进行审计监督;纪检部门要积极履行其监管职责;建立健全网络监督和举报系统,鼓励广大群众对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举报。

2.3 全面落实财务公开 在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公开制度,并长期坚持贯彻落实。首先要在乡镇一级的范围内确定统一的农村财务公开日,告知群众并如期进行,不得随意更改;其次要将所公开的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形成规范的制度并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最后要为群众提供方便,公开内容明确、查询的途径便捷、查询设施完备。

2.4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首先要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廉洁思想和职业道德,防止贪污腐败现象发生,保证财务管理队伍的纯洁;其次要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财务理论的培训,以便使得财务管理工作更高效的进行;最后要建立一套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的考核措施,增强其工作的自觉性。

2.5 革新管理方法,引进现代化的管理设备 由于各区域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在具体的财务管理过程中要摈弃教条的观念,在不违背法律程序和原则的情况下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对于部分管辖范围较大,财务工作繁重的地区来说,可以实行财务工作的委托代理。国家应当划拨专门的财政建立联网系统和农村财务管理电算化队伍。

3 结语

农村财务管理一直是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新农村建设和法治社会建设的大环境下,如何规范化、民主化、制度化的开展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日益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问题,国家在这方面也在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总之,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开展原则是公平、公正、公开和科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会得到真正的完善,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正刚.农村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2.

[2] 潘林.我国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研究[D].长江大学,2012.

作者简介:马春丽(1972-),女,吉林洮南人,经济师,从事农村经济管理工作。

作者:马春丽

第4篇:发展农村经纪人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工作调查)

发展农村经纪人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高安市工商局发展农村经纪人工作调查

近几年来,高安市活跃着一大批农村经纪人,其中货运信息经纪人、肉牛经纪人、蔬菜经纪人是三种重要的农村经纪人,他们的存在和发展,为高安市当地经济发展,特别是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架起了农民致富的金桥。

一、高安市农村经纪人发展概况

到2010年6月底,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备案的各类经纪人853户,从业人员3600人,主要涉及货运、肉牛、蔬菜三大领域,为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帮助农民增收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一) 货运信息经纪人

高安素有“农业大县”的美誉,盛产粮、棉、油、果、蔬、桑、茶、猪、牛、禽,为全国商品粮、生猪出口、棉花生产基地,工业企业以建筑陶瓷业著名,是国家级建筑陶瓷产业基地。高安交通区位明显,离省会南昌仅55公里,320国道贯穿全境。便利的交通优势,丰富的工农业产品,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汽车运输业的发展。长途货运汽车从2000年的4000多辆,发展到现在的1.2辆,形成了“家家有司机、村村有汽车、乡乡镇镇有汽运公司”的红火局面,货运业务不仅辐射到全国各地,还发展到俄罗斯、越南、缅甸等周边国家。一方面迅猛发展的货运业满足了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另一方面,运输能力的扩大与货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显现出来。由于当地的农产品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在农产品上市时,需要大量的货车尽快地将农产品运出去,一旦上市完毕,部分运力就面临闲置的状况。因此,畅通货源信息成为当地货运行业的追切需要。高安市的货运配载信息经纪人就是在这种市场需求下产生的。1996年,少

数司机及时捕捉到这一商机,开办了专门提供货源配载信息部。信息部充当运输户与货主之间的中介人,及时给双方牵线搭桥,然后收取信息费。货运信息经纪人的出现,受到广大汽车运输户的极大欢迎,巨大的市场需求激发从事货运信息的经纪人采用各种方法积极扩大与全国各地的企业、市场经营者的联系范围,并形成固定的信息网络,然后将各地货运信息及时反馈给当地的货运市场,较好地缓解了有车无货,有货无车的矛盾,促进了当地货物运输业和货运信息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高安市杨圩镇周家村党支部书记周扬文的成长过程就是货运信息产业发展的缩影。1987年高考落榜的周扬文,由于家庭贫困没有复读只好回家务农,周家村的农田处于锦河边的畦地,晴天干旱,雨天内涝,农业条件十分恶劣,一年劳作下来往往入不敷出。1990年周扬文随开车的二哥到广东做帮工,1994年他把打工积攒下来的三万元加上从信用社借的两万元购买了第一辆汽车,开始跑货运,两年后尽管还清了信用社的贷款,但因货源不稳定,加上车辆维修费用大,所得利润甚微,生活还比较清贫。1996年一次他到武汉把自己装不下的货介绍给外地的司机,人家表示感谢给了他一百元介绍费,于是他萌发了到高安开一家专门从事介绍货源信息小店的想法,这样既解决了自己车子的货源问题,又可以通过为他人提供货源信息从中收取一定的手续费,可谓一举两得。于是,周扬文在高安市涂家庄租下一家门面,装上电话机,摆上一张桌子,试探性的开业了。由于他为人诚恳,讲究信誉,工作高效,赢得广大货主和司机的高度信任,生意非常火爆。经过几年的经营,业务已是遍布全国各地,因此,他挖到人生的“第一桶金”。2002年由于业务发展的需要他成立了高安市杨圩镇第一家私人的汽车货运公司,并拥有了10辆大货车,致富了的周扬文没有忘记贫困的周家村乡亲,为了让村民尽快脱贫致富,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在工商部门的帮助下,他的公司新增了汽车消费贷款、汽车租赁服务经营范围。帮助村民贷款购车挂靠自己公司,并为他们提供新车上牌、联系货源、处理行车

事务的服务。村民周长口开由于年龄偏大,又无一技之长,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为帮助他摆脱贫困,周扬文自己出资购买了一辆二手“骏马”农用车,免费租赁给他先在本地搞短途运输,历练驾驶技术,两年后又为他担保贷款购买大货车跑长途,现在周长口开已成为年收入10万元的运输大户,家里也建起了三层楼的小洋房。他逢人就说:“我有今天全靠周书记的帮扶,否则一家人还在那几亩旱涝田里挣扎!”周扬文的运输公司现拥有货运汽车138辆,其中周家村就有80多辆,全村人均年增收1.5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汽运村,他的公司上交国家税收每年以30%速度递增,今年预计将超过100万元。2008年他带头捐助建起了崭新漂亮的村小学,每当逢年过节,他都要购买礼品亲自上门慰问五保户和孤寡老人,他的成就和义举受到政府和社会各届的一致好评。2007年被选为村主任,2008年当选为村支部书记,2009年当选为宜春市人大代表,周扬文只是高安货运信息经纪人成功的典型代表之一,在同时期还涌现出一大批象周扬文一样带领乡亲摆脱贫困踏上小康富裕之路货运信息经纪人,如熊树根、雷和平等,他们的成功有力地推动了当地货运产业的蓬勃发展。

到目前,高安市有汽运集团4家,汽运公司450家,货运汽车1.2万辆,从事货运信息的经纪人200余家,从业人员500余人,每年交易120余万次,帮助货运业获取运费40多个亿,2009年上交税收8000余万元,今年可望突破1亿元。高安市货运信息经纪行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一业带动百业兴的作用。活跃的货运信息经纪人,不仅促进了运输业的迅猛发展,也使当地的农产品快速进入市场,既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又使农产品能够真正实现其价值,让农民既增产又增收,从而有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高安建陶工业在货运信息经纪人的带动下,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趋势,一百多家建陶企业的产品外销,在他们信息沟通下,正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

(二)肉牛经纪人

高安的耕牛经纪人是当地传统农村经纪人,当地习惯称为“牛伢人”。以

前耕牛经纪人主要是对圩日交易的耕牛进行中介,交易量有限。随着农民养牛观念的变化,从农民养牛耕田转化为养牛赚钱。当地养牛业逐步发展,肉牛经纪人也就日益活跃起来。

以黄沙耕牛交易队为例,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交易队只有十几个年龄在六七十岁老耕牛经纪人,年交易耕牛不足3000头。2000年在新任队长黄德意的带领下,一方面对耕牛交易经纪人进行更新换代,培训上岗;另一方面,把经纪人和养殖户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工商部门的帮扶下,成立了“高安市黄沙岗镇肉牛流通协会”,形成了“协会+经纪人+养殖户”的产销模式,协会遵循“诚实守信”的经营原则,广开肉牛销售渠道,把业务扩展到全国各地,通过协会近年来对市场的运作黄沙肉牛交易市场已是名扬江南,客商由过去要黄沙肉牛经纪人送货上门,发展到客商到黄沙上门收购,再到现在直接电话联系、网上订货、银行打款的形式进行交易,在他们的带动下,全市肉牛经纪人十分活跃,到目前,全市登记备案的肉牛经纪人达到141人,季节性肉牛经纪人有300多人。全市拥有常年开放的肉牛交易市场32个,每年举行全市性的肉牛交易会40余次,肉牛经纪人活跃于大小肉牛交易市场,把养牛与市场有机地连接起来,每年促成交易向外发运肉牛16万余头,有力促进了肉牛养殖业的发展。目前,全市养牛200头以上的大户有12户,养牛100头以上的130户,5头以上的适度养牛规模户达6100户,专业村的牛产业产值已占有农业总产值的75%以上,全市年存栏肉牛22.6万头,出栏12.5万头,平均每天有近20车肉牛远销浙江、上海、海南等地。

(三)蔬菜经纪人

种菜是高安农村传统产业,以前由于信息不通、销路不畅,菜农不敢大力发展蔬菜生产。随着蔬菜经纪人的发展,长期困扰蔬菜销售难问题得到了很好解决。以上湖乡南坪村为例,前些年,农户种的菜销不出去,辣椒一毛钱一斤,萝卜三分钱一斤也没有人要,全部烂在道路两旁。蔬菜经纪人,时任村委会主

任,现为村党支部书记的方同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解决销路问题,他和原村党支部书记一道,为村里组建了南坪蔬菜产业流通服务有限公司,组织村里头脑灵活、市场意识较强的村民到全国各地大中城市蔬菜批发市场进行联络,推销本地生产的蔬菜。有一次,湖南马王堆市场某客商预订了5吨辣椒,就在方同平准备发车时,客商临时来电只要2吨,方同平毫不犹豫卸下3吨,把2吨辣椒送到客商手中,这次他们亏了3000多元,经销商得知后十分感动,和他们签下了长期的购销合同。

2007年临近春节,上海有一位客商打来电话要方同平赶在春节前送一车大头菜到徐家汇市场。放下电话后,他和几位经纪人迅速组织货源,连夜装车发送,快到上海时,货车突然爆胎,连车带人一下子掉进路边的深沟。当时已是凌晨两点多,为了保证按时送到货,方同平和司机顾不上伤痛,艰难地从破碎的玻璃窗中爬出来。在夜幕中等了一个多小时后,拦下了一部顺路车,花高价将蔬菜及时送到了指定地点。上海客商看到负伤的方同平,很是感动,在付货款时,要多付1000元表示感谢。他婉言谢绝了,这位上海客商从此成为方同平长期合作的伙伴。品种的丰富,品质的提高,加上诚信经营,南坪蔬菜的名气越来越大。在国内一些市场,南坪村的蔬菜成为批发商的抢手货。现在,南坪村蔬菜的销售网点遍布北京、上海、长沙、深圳、福州、南昌等10多个大中城市。南坪村成为江西省第一批无公害蔬菜基地,成了远近文明的小康村。现在,不仅自己的蔬菜不愁销,而且,还带动了周边乡村的蔬菜销售,就连奉新躁下,宜春明月山的蔬菜都请方同平帮助联系销路。

蔬菜经纪人搞活了蔬菜流通,激发了农民种菜热情。如今,全市无公害大棚蔬菜生产基地面积达20万亩,参与反季节蔬菜贩运的个体户达1400余家,外来贩运户300多家,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7家,从事蔬菜经营的从业人员达到2.6万多人。并涌现出一批种菜年收入超十万元的大户。

二、高安市工商局服务农村经纪人发展情况

高安市农村经纪人的快速发展,对高安市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了“四两拔千斤”的作用。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民的农产品销售难问题,还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化调整,有机地把农业生产和市场销售对接起来。高安市工商局以服务发展地方经济为宗旨,发挥工商职能,在发展、规范、管理农村经纪人的工作中,做了大量引导服务性的工作,受到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一)正确引导,规范准入

农村经纪人是一个以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行业,以致经纪人队伍良莠不齐,坑蒙拐骗现象屡见不鲜。近几年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高安市工商局以贯彻国家工商总局《经纪人管理办法》为契机,认真学习有关政策法规,统一思想,正确认识经纪人的地位和作用,采取教育引导、规范管理、帮扶发展的方法。一方面积极宣传有关政策法规,充分运用电视、标语等形式,大造舆论,扩大影响。并将有关法规散发给有关单位和个人,使之家喻户晓。另一方面,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有关从业人员进行学习,政策引领、掌握业务、知法守法、规范行为。几年来,通过办班先后对625名经纪人进行了集中学习培训。为了确保经纪活动步入规范化轨道,工商部门把“市场准入”放在首要位置,组织力量对全市经纪人进行了调整摸底,登记造册,并下发办照通知。由于工作细致、宣传到位、措施得力,广大经营户纷纷自觉到工商部门注册登记,从而使经纪人活动全部纳入了工商部门日常服务监管工作的范畴。

(二) 成立组织,规范行为

经纪人交易活动是复杂的,高安市工商局经过摸索,推出了成立行业组织,制订行业规范,实行分类管理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管理机制。

1、狠抓农村经纪人的规范发展工作。高安市工商局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要发展农村经纪人必须以乡(镇)为依托,依靠地方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才能

不断加大对农村经纪人培育发展的力度。早在2002年就在蔬菜之乡上湖,高安市工商局就帮扶当地经纪人成立了“高安市上湖乡蔬菜流通协会”,并在各行政村设立了分会,由当地工商分局帮助各分会对辖区农村经纪人进行培训,至今已培训蔬菜经纪人200多名,另外,他们还帮助该协会申请注册了 “上湖”牌集体商标。从而形成了“蔬菜+商标”的品牌模式和“协会+经纪人+农户”的产销模式。通过协会的运作,如今“上湖”牌无公害菜蔬不仅畅销湖南、广东、浙江等地,还走出国门,远销日本、韩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去年全乡蔬菜产值达3亿元,人均收入6500元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仅蔬菜一项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2、抓肉牛经纪人的规范管理工作。高安工商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帮扶成立自律组织。以黄沙分局为例,把养殖户、贩运户和肉牛经纪人组织起来,帮助成立“高安市黄沙岗镇肉牛流通协会”,并制订章程,设立理事会,理事长一名,副理事长一名,秘书长一名,并定期召开会议。(2)帮助培训肉牛经纪人。为了提高肉牛经纪人守法意识和执业水平,工商部门定期聘请法律专业人士讲解《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纪人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还聘请资深的肉牛经纪人传授职业技能,使黄沙24名肉牛经纪人素质明显得到提高。(3)规范经纪执业行为。高安市工商局在肉牛交易市场把肉牛经纪人的营业执照和基本信息公布于众,并规定他们统一着装进场,佩证上岗,实行公平、公开、文明经纪,接受群众监督。这一举措的出台,基本杜绝了坑商害农的不法行为,深受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许多外省客商慕名而来。目前,全市80%的肉牛(含耕牛)都是通过肉牛经纪人促成交易的,从而有力地推动了高安牛产业的不断发展。

3、培育市场,规范管理。货运信息经纪人是高安市的特色经纪行业,也是重要的涉农经纪行业。近年来,高安市工商局为解决运力和货源供求不平衡矛盾,培育一个网络齐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服务周到、竞争有序的货运中

介信息市场,充分发挥其职能优势,一方面,积极为政府出谋划策,在城郊建起了一个货运信息市场,协助政府“划行规市”,使货运信息经纪人有个集中交易的场所;另一方面从严把市场准入关入手,强化对货运信息经纪人的业务培训,规范货运信息经纪人的经营行为,在经营场所设立公示栏,公示经纪人基本信息,接受社会监督。从而有力地净化了货运信息市场经营秩序,促进了货运信息市场有序健康发展,实现了汽车运输与信息配载的良性循环。目前,这个信息市场拥有货运信息经纪人500多名,经营着180多家货运信息部。司机一来就可找到货源,使业务量与日聚增,日均介绍货源12.2万吨,全年揽来运费40多亿元,通过工商部门的努力,当地经纪人行业已逐步走上规范的轨道。公平竞争、文明服务、守法经营已成为广大业主的自觉行为。

(三) 加强服务,加快发展

高安市工商部门在服务发展农村经纪人工作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简化审批手续,规范市场准入行为。方便了农村经纪人快速进入市场。二是建立了农村经纪人信用管理制度,从经营信誉、服务质量、经营作风、经营行为、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诚信经营户考核。加强了农村经纪人备案及基本情况明示工作,对经纪合同签订进行指导。适时开展诫免警示,保障农村经纪活动诚实守信开展。三是严格监督、强化管理。坚持防范与查处并举,对农村经纪人中利用虚假信息,诱导农民签订合同等损害农民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及时查处。四是对已初见规模的农产品,有计划、有重点地扶持商标品牌。帮助农村经纪人、农村经纪人协会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进一步推动当地的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O一O 年七月十五日

第5篇:乡镇发展农村党员工作汇报

一、坚持把发展重点放在高素质的青年农民中

认清形势调思路。近年来,县委对农村党员队伍整体结构现状和近五年发展党员工作的情况进行了认真调查分析,发现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年龄老化、文化偏低,致富能力偏弱的问题比较突出。为此,研究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员发展工作的意见》,把发展重点放在年纪轻、文化高、政治素质强、致富能力强的群体中。

立足实际订规划。在明确发展重点之后,县委提出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发展农村党员3000名,其中年龄在35岁以下占80%,高中以上文化的占60%,拥

有一技之长的占90%,种养大户和致富能手占70%,并具体制定了计划,加强对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宏观调控和指导。

明确分工定职责。建立了发展农村党员工作责任制,明确乡镇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分管组织工作的党委委员是具体责任人,要经常抓。常委会定期听取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发展工作不力,一年考评不合格的,党委书记实行诫免谈话,二年考评不合格的予以免职。

二、增强农村青年教育引导工作的针对性

深入调研,建立台帐。我们对农村青年进行了“拉网式”的摸底,全面掌握农村高素质青年的分布、数量等情况,发现农村高素质青年主要分布在外出务工人员、“两新”组织的从业人员、农村生产经营大户和退伍网军人中。在此基础上,乡镇建立管理台账,特别优秀的还单独建立了个人档案。县委组织部实行

宏观管理,每半年检查一次台账的建立情况。

教育引导,激发热情。由于受市场经济和生活方式多样化等因素负面效应的影响,农村青年特别是部分外出务工青年对党组织的认识不高,缺乏政治热情。为破解这一难题,我们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增强凝聚力、吸引力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措施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和激励。一是大力宣传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基层党员干部典型,增强他们对党组织和党员的认同感。二是强化服务进行引导。我们在劳务输出部门和培训中介机构建立党组织,及时收集他们的诉求信息,积极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用实际行动对他们进行感召。三是广泛开展联谊活动。基层党组织指派专人长期联系,利用集中返乡机会召开座谈会,在流动人口集中地举办联谊会,广泛宣传党的政策理论和宗旨信仰,鼓励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通过教育引导,近三年来,全县有1700多名外出务

工青年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注重源头,实行对接。抓好农村中学生的教育培养,对发展高素质的农村党员有事半功倍之效。为此,我们将目光前移,实行了农村党组织与学校党组织的有效对接,在全县20所乡镇中学中成立了业余党校,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定期考评,毕业返乡后及时移交村党组织,继续培养。近三年来,全县重点培养农村中学生2500多名,有700多人成为入党积极分子。

三、切实解决发展农村青年党员工作的突出难题

创新教育方式,解决培养难的问题。一是择时集中培训。利用大部分外出农村青年返乡的冬季农闲时节,以乡镇为单位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县委派出党性教育讲师团,逐乡(镇)授课。培训对象经考试合格后,才能作为发展对象。二是联系帮带培养。我们建立了多层次的联系帮带体系,乡镇班子成员包片联村,乡镇干部包村联系重点对象,

村干部和优秀共产党员联系到人,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联系帮扶,了解情况,沟通思想,解决成长中的各种具体问题。三是跟踪委托培养。对外出务工人员实行跟踪管理,明确专人进行联系,定期了解思想学习状况。同时,积极与外出务工人员所在的当地党组织联系,进行委托培养。

创新发展方式,解决支部难通过的问题。一是设立乡镇团委党支部。在乡镇团委中建立党支部,把宗派严重、党员思想保守等原因阻碍青年入党的村的优秀农村青年纳入乡镇团委党支部培养和发展。近三年来,依托乡镇团委党支部共发展120多名农村优秀青年入党。另外,我们还建立柑橘协会、马头羊公司等新经济组织党支部,大力发展其中的优秀农村青年入党。二是配备发展党员工作组织员。县委组织部对二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村,下派发展党员工作组织员,参与发展党员工作的全过程。调查研究发展党员工作存在的问题,协助村

党支部挑选培养对象,帮助村党支部共同实施培养,督促村党支部及时进行纳新,监督发展党员工作制度落实。三是利用节假日召开支部大会。我们在“国庆”、“五一”、春节等重大节假日,利用外出人员返乡的机会及时召开支部大会,解决了入党积极分子不能按时到会的问题。

第6篇:乡镇发展农村党员工作汇报

镇关于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汇报

中共镇委

镇辖76个行政村,4.6万人,有中共党员2318人,其中农村党员1891名,村支部书记76名,委员232名。一年来,镇党委始终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重加强农村党员的发展工作,基层组织建设出现了良好局面。全镇76个农村支部班子健全,凝聚力、战斗力强。2014年全镇共发展党员36名,转正54名,确定入党积极分子80名,其中新发展35岁以下党员16名,同比2014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新发展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党员16名,同比

增长9个百分点,发展女党员6名,占总发展人数的17.1%。

一、加强领导,建章立制,从根本上保证党员发展工作顺利开展。

省委组织部《关于在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行教育活动中做好党员发展工作的通知》下发后,镇党委在县委组织部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领会文件精神,对全镇农村党员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摸底。在掌握底数的前提下,重点对农村党员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从业状况和支部发展党员制度程序等4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根据总结出的现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明确了今后重点在培养35岁以下中青年生产经营骨干力量中重点培养,加强对女党员的发展工作,进一步加强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等3个方面加强工作。对《镇发展党员工作规划》做了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在制度上确保党员发展工作的系统性和规范性。

镇党委书记赵春江同志作为镇党

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十分重视党员发展工作,要求各村发展党员必须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和镇发展规划开展工作,务必做到高标准确定发展对象,高标准培养,严格发展程序,坚决禁止搞派系斗争,每发展一名党员,都严格把关。特别重视对后进支部的党员发展工作,指出发展好党员,是后进支部转化后防止反复的根本,他每次入村检查,都将党员发展工作作为重点检查内容之一。

二、多措并举,强化培训,开创党员发展工作新局面。为加强对农村党员发展工作的领导,镇党委专门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主管副书记和组织委员为副组长,组织办工作人员为成员的发展党员工作联系点。做到?三定期?,即:定期培训,每个月安排一部分的村书记参加发展党员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对新当选的支部书记的培训,每个村的支部书记保证每年轮训两次;定期交流,每个月组织部分村书记同镇相关领导交流党员发展情况,倾听他们的问题和困

惑,积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做好思想工作;定期检查,每个季度检查一次各村在确定积极分子,培养、发展党员的情况,对表现好的支部进行表扬,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批评指正,并限期整改。通过上述措施,2014年发现问题5起,主要集中在发展程序和放松培养上,都进行了有效的整改,表彰工作开展好的支部7个,对3个支部提出批评,并限期改正。

针对个别两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村,镇党委在对支部书记批评教育的基础上,着力在制度和奖惩机制上解决问题,并选派专

人负责解决。首先,加大发展党员工作在村干部考核分中的所占比例,从原来的4%提高到6%,将党员发展工作直接同村干部工资挂钩,同时采取一票否决制,规定两年以上不发展党员的村不得评优评奖。第二,凡两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村,由片长牵头,包村干部负责,采取驻村帮扶的方式,重点培养政

治素养强,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懂技术善经营的中青年为发展对象,解决村中长期不发展党员的问题。全镇两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个村,经过各方努力,今年都发展了党员。

我镇在村?两委?换届后,于6月下旬利用一周的时间对新一届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以及?两委?干部和部分党员代表进行了集中培训。内容主要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文明生态村建设、土地管理、依法行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等12个方面。培训结束后,还分别到重点村进行走访,座谈,同村干部,党员交流学习体会,检查培训成果,并依据各村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

同时,我镇积极鼓励村干部参加学历教育,已有15名村干部参加了村干部?素质工程?大专班的学习,2014年还有12人参加学习,不断提高我镇农村干部的科学文化水平,改善村干部知识结构,为我镇农村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

持。

三、严格程序,保证质量,不断吸纳优秀分子加入党组织。 2014年,各建制村提交入党申请书的160人,确定入党积极分子80人,对已提交入党申请书的,都进行了?推优?工作。在确保发展数量的同时,严格坚持党员标准,决不允许降低质量、

降低标准、突击发展党员的情况发生。为此,镇党委定期调度,加强督导,严防年底考核前搞突击入党,一旦发现此类问题,支部书记年终考核时党员发展工作按不合格论处。

为保证发展党员质量,镇党委为各村确定发展对象竖起了三条?高压线?:政治素质必须高,道德品行必须好,业务能力必须强。为此,镇党委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开展了?三看三学?活动,一是?看先进性教育活动相关书籍、资料,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组织积极分子认真阅读先进性教育《简明读本》、老党员学习体会,学习

党的基本知识,并重点学习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入党积极分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端正入党动机,真正做到在思想上首先入党。二是?看文明生态村建设成果,学习创建中的先进事迹。?安排新积极分子分期分批参观了孙田庄、上荆子、柳河北山、驼骆营等文明生态村建设中成绩突出的村。让他们在感受这些村的巨大变化同时,学习各村在创建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党员典型,体会党员在创建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使其切身感受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其发展意识和创造意识,鼓舞干劲。三是?看新型农业发展新成果,学习先进农技知识。?为增强新积极分子自富、带富的能力,组织从事农业生产的骨干分子参观孙田庄设施蔬菜基地、柳河圈酒葡萄基地等全镇一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

在发展程序上,镇党委严格按照卢龙县《农村发展党员操作

规程》的要求,各村支部都建立了

入党申请人和入党积极分子台帐,镇党委同时建立了各村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审批预备党员和转正工作以及两年以上未发展党员村台帐,做到镇村两级实时动态掌控。各支部发展党员严格履行各项程序,实行严格的公示制度,发展党员会镇组织办人员和包村干部必须到场,认真做好会议记录,从每一环节上确保党员发展工作的公开、公正。

通过不懈的努力,2014年党员发展工作呈现申请入党人数多,新发展党员质量好的可喜局面,全镇上下做到了制度全,实行严,风气正。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党员发展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战略工作,事关重大,比照该项工作开展优秀的地区,我们还存在诸多不足,还要面对农村党员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致富带富能力不够强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在县委组织部的领导下,着重在制度完善和落实、提高整体素质等方面下功夫,进一步加强党员发展的各项工作,为全县的跨越式发展,为镇

的超前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2014年1月

第7篇:镇关于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汇报

中共镇委

镇辖76个行政村,4.6万人,有中共党员2318人,其中农村党员1891名,村支部书记76名,委员232名。一年来,镇党委始终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重加强农村党员的发展工作,基层组织建设出现了良好局面。全镇76个农村支部班子健全,凝聚力、战斗力强。2006年全镇共发展党员36名,转正54名,确定入党积极分子80名,其中新发展35岁以下党员16名,同比2005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新发展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党员16名,同比增长9个百分点,发展女党员6名,占总发展人数的17.1%。

一、加强领导,建章立制,从根本上保证党员发展工作顺利开展。

省委组织部《关于在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行教育活动中做好党员发展工作的通知》下发后,镇党委在县委组织部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领会文件精神,对全镇农村党员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摸底。在掌握底数的前提下,重点对农村党员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从业状况和支部发展党员制度程序等4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根据总结出的现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明确了今后重点在培养35岁以下中青年生产经营骨干力量中重点培养,加强对女党员的发展工作,进一步加强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等3个方面加强工作。对《镇发展党员工作规划》做了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在制度上确保党员发展工作的系统性和规范性。

1 镇党委书记赵春江同志作为镇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十分重视党员发展工作,要求各村发展党员必须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和镇发展规划开展工作,务必做到高标准确定发展对象,高标准培养,严格发展程序,坚决禁止搞派系斗争,每发展一名党员,都严格把关。特别重视对后进支部的党员发展工作,指出发展好党员,是后进支部转化后防止反复的根本,他每次入村检查,都将党员发展工作作为重点检查内容之一。

二、多措并举,强化培训,开创党员发展工作新局面。 为加强对农村党员发展工作的领导,镇党委专门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主管副书记和组织委员为副组长,组织办工作人员为成员的发展党员工作联系点。做到‚三定期‛,即:定期培训,每个月安排一部分的村书记参加发展党员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对新当选的支部书记的培训,每个村的支部书记保证每年轮训两次;定期交流,每个月组织部分村书记同镇相关领导交流党员发展情况,倾听他们的问题和困惑,积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做好思想工作;定期检查,每个季度检查一次各村在确定积极分子,培养、发展党员的情况,对表现好的支部进行表扬,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批评指正,并限期整改。通过上述措施,2006年发现问题5起,主要集中在发展程序和放松培养上,都进行了有效的整改,表彰工作开展好的支部7个,对3个支部提出批评,并限期改正。

针对个别两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村,镇党委在对支部书记批评教育的基础上,着力在制度和奖惩机制上解决问题,并选派专

2 人负责解决。首先,加大发展党员工作在村干部考核分中的所占比例,从原来的4%提高到6%,将党员发展工作直接同村干部工资挂钩,同时采取一票否决制,规定两年以上不发展党员的村不得评优评奖。第二,凡两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村,由片长牵头,包村干部负责,采取驻村帮扶的方式,重点培养政治素养强,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懂技术善经营的中青年为发展对象,解决村中长期不发展党员的问题。全镇两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 个村,经过各方努力,今年都发展了党员。

我镇在村‚两委‛换届后,于6月下旬利用一周的时间对新一届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以及‚两委‛干部和部分党员代表进行了集中培训。内容主要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文明生态村建设、土地管理、依法行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等12个方面。培训结束后,还分别到重点村进行走访,座谈,同村干部,党员交流学习体会,检查培训成果,并依据各村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

同时,我镇积极鼓励村干部参加学历教育,已有15名村干部参加了村干部‚素质工程‛大专班的学习,2006年还有12人参加学习,不断提高我镇农村干部的科学文化水平,改善村干部知识结构,为我镇农村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三、严格程序,保证质量,不断吸纳优秀分子加入党组织。 2006年,各建制村提交入党申请书的160人,确定入党积极分子80人,对已提交入党申请书的,都进行了‚推优‛工作。在确保发展数量的同时,严格坚持党员标准,决不允许降低质量、

3 降低标准、突击发展党员的情况发生。为此,镇党委定期调度,加强督导,严防年底考核前搞突击入党,一旦发现此类问题,支部书记年终考核时党员发展工作按不合格论处。

为保证发展党员质量,镇党委为各村确定发展对象竖起了三条‚高压线‛:政治素质必须高,道德品行必须好,业务能力必须强。为此,镇党委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开展了‚三看三学‛活动,一是‚看先进性教育活动相关书籍、资料,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组织积极分子认真阅读先进性教育《简明读本》、老党员学习体会,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并重点学习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入党积极分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端正入党动机,真正做到在思想上首先入党。二是‚看文明生态村建设成果,学习创建中的先进事迹。‛安排新积极分子分期分批参观了孙田庄、上荆子、柳河北山、驼骆营等文明生态村建设中成绩突出的村。让他们在感受这些村的巨大变化同时,学习各村在创建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党员典型,体会党员在创建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使其切身感受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其发展意识和创造意识,鼓舞干劲。三是‚看新型农业发展新成果,学习先进农技知识。‛为增强新积极分子自富、带富的能力,组织从事农业生产的骨干分子参观孙田庄设施蔬菜基地、柳河圈酒葡萄基地等全镇一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

在发展程序上,镇党委严格按照卢龙县《农村发展党员操作

4 规程》的要求,各村支部都建立了入党申请人和入党积极分子台帐,镇党委同时建立了各村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审批预备党员和转正工作以及两年以上未发展党员村台帐,做到镇村两级实时动态掌控。各支部发展党员严格履行各项程序,实行严格的公示制度,发展党员会镇组织办人员和包村干部必须到场,认真做好会议记录,从每一环节上确保党员发展工作的公开、公正。

通过不懈的努力,2006年党员发展工作呈现申请入党人数多,新发展党员质量好的可喜局面,全镇上下做到了制度全,实行严,风气正。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党员发展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战略工作,事关重大,比照该项工作开展优秀的地区,我们还存在诸多不足,还要面对农村党员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致富带富能力不够强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在县委组织部的领导下,着重在制度完善和落实、提高整体素质等方面下功夫,进一步加强党员发展的各项工作,为全县的跨越式发展,为镇的超前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2007年1月

第8篇:乡镇党委农村发展党员工作自查报告

文章标题:乡镇党委农村发展党员自查报告

县委组织部:

根据县委组织部2008年1月9日《内部明电》的的精神,按照《中国共产党市委组织部关于对农村发展党员进行检查的通知》的要求,我镇党委对二00六农村发展党员进行了全面、详实的自查,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党员情况

2006,全镇建制村新发展党员61名,比2005年增加49名。其中35岁以下党员38名,占6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56名,占91;女党员6名,占10;“推优”发展的38名,占100。2006年,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64名,其中国共产党青团推优229名,入党积极分子累计达到583名。截止2006年,不存在两年和三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建制村。

二、主要措施

1、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年初,镇党委将发展党员列入基层组织建设的中心内容,量化到村,细化到人。在参考全县发展党员计划的基础上,对各村的人口、经济以及党员队伍等状况进行研究分析,充分挖掘内在潜力,结合全镇基层组织要点,确定各村发展党员计划,作为指导性任务下发各村。同时明确各党组织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将发展党员列入目标考核,与评优评先、年终补贴直接挂钩。凡当年不发展党员的,取消评先资格,两年不发展党员的,对书记进行警告性谈话,连续三年不发展党员的,对支部书记进行必要的组织调整。

2、强化措施,确保落实。为确保发展党员实现数量与质量并举,指导与监督并重,镇党委坚持专项督查和专题例会制度。即每季度结合党建检查对全镇发展党员进行专项督查,每半年召开一次发展党员专题例会。及时了解各村的进度、操作规程,全面掌握每个发展对象的基本情况、现实表现,做到心中有数。

3、规范程序,严把“入口关”。镇党委在坚持发展党员“十六字”方针,严格实行公推公示制的基础上,把好“五个关口”,做到“五不发展”。即:把好入党积极分子确定关、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关、发展对象确定关、预备党员接收关和预备党员培养考察关;本人不提出入党申请的不发展,党的基础知识培训不合格的不发展,培养时间不到一年的不发展,没有经过政治审查的不发展,入党手续不全、材料不齐的不发展。

同时,每年都要组织村党组织书记、组织委员开展发展党员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理论水平。制定并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发展党员的通知》,对发展党员的目标予以明确,对发展党员的程序进行强调,强化了对具体操作过程的指导力度。在新发展党员中,无一例违规发展现象。

4、狠抓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拓展党员发展源头。党委在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上,一是抓好公开推荐。村党支部采取入户或党员群众座谈会的形式,公开推荐优秀分子。对已经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的公推对象,通过召开支部大会,可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对尚未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的公推对象,采取镇村两级党组织派人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对党的认识,使其自愿主动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然后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二是扩大“推优”范围,在做好共青团“推优”的基础上,把妇联纳入推优单位,把一大批优秀青年和能人推荐到党组织中来,拓宽党组织选人用人渠道。经过,今年以来,各群团组织“推优”人数达到291名,其中国共产党青团推优229名,新发展党员38名。三是强化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使其尽快成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党委在“七一”期间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集中培训,并建立入党积极分子档案,实行跟踪培养。实行党员领导干部党建联系点制度,各挂帮领导认真履行职责,加大了对挂帮村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指导力度。一年来,全镇共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64名,其中:女性入党积极分子42人,占12;35岁以下的247名,占6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331人,占91,平均年龄36.8岁。初步建立起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能满足全镇发展党员需要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为全镇党员队伍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人才支持。

5、突出重点,力提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在中,镇党委突出了三个重点,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即重点培养政治素质高、年纪轻、有文化、懂经营、善管理的回乡学生、青年及民营企业负责人、复员军人、科技带头人入党,重点培养发展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优秀分子入党,重点培养发展村委会成员入党。一年来,全镇53名种养加销致富能手、优秀外出务工青年加入党组织,10名村委干部10名村委干部。

三、存在的问题

1、农村党员发展不平衡。少数村发展党员力度不够,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方法不多,导致成熟缓慢,党员队伍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女党员偏少等问题未得到明显改善。

>

3、在外出务工经商青年中发展党员难。外出务工人员流动性强,稳定性差,确定入党积极分子以及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谈话了解,支部会议通过等程序方面操作较难。

四、下步打算

1、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党员发展的领导和指导,充分发挥乡镇党委书记、村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使其尽快成熟,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增强活力。

2、继续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丰富其党务知识,提高其抓好发展党员的能力,使发展党员更加规范化。

《乡镇党委农村发展党员自查报告》来源于网,欢迎阅读乡镇党委农村发展党员自查报告。jtz

第9篇:农村扶贫发展工作总结

从2011年8月开始,民乐村在进行进农房重建工作同时,开展了“扶贫资金集中、股份经营”这种农村扶贫发展模式的尝试和探索工作。 项目力图突破制约农村发展的人力、资金、生产与组织形式等方面的瓶颈,希望在当地政府和外来机构的支持下,在保质保量的基础上,在尽快完成民房重建和村庄基础建设的同时,让项目点民众拥有并管理外来资金、组建经营管理团队,并在实践的过程中找到合适的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在社会和市场的竞争中成长并获取自己的利益。

判断与假设

基于原有的农村工作经验,我们认为外来的机构都不太可能在一个村庄进行持续的时间、资金、人员的投入。村民要致富、村庄要发展靠的还是他们自己。在外来机构撤走之后,能留下来的成绩一般是项目产生的水、路等一些基础设施及相关硬件产出。而外来者最为关心的各种制度、条例、运作机制,很多是挂在墙上,留在报告里,跟村民的实际生活关系不大,在执行中往往容易走样。在以往的很多数扶贫项目中,ngo、当地政府、项目村及村民是最主要的利益相关方。但项目村和村民一般只是作为信息、人员和场地的提供者而被动存在,ngo和政府的需求往往被摆在了第一位。

【范文网】

而市场改革中推行的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扶贫模式往往有以下几个限制:

一、很多贫困村本身并没有发展规模产业的资源禀赋以及社会经济基础;

二、村庄及村民很多现实而直接的诸如小额资金、村民就业需求容易被排除在外,对普通村民的意义不大;

三、农民只是作为土地上的打工者,原有的主体性丧失,潜在利益受损;

四、规模产业项目见效慢,风险高,与现存的小农户为主的经济社会制度结合难度大,农户的参与性受到限制;

五、外来的项目经理人较难在本地扎根,经理人较多的选择与需求可能导致其追求短期效益。

农村生活的人群在生活方式、情感、行为选择等方面往往与有城市教育背景的农村工作者有很大的不同。相对于村民来说,外来者(政府、企业或者项目援助方)作为项目的主导者,资金的提供方,规则和权力的主要制定者,并不能很好的理解、认同在农村实际运行、并且已经为农户掌握的规则和秩序。出于工作的惯性和项目整体的考量,农户往往被要求按照外来者的方式来行事。但逻辑合理、在大城市被证明为有效的规则或方式有可能不符合村庄实际,不被农户认可,并且很难为村民掌握。如果非要农民执行这样的命令,往往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项目的效果也容易打折扣。

成效和社会影响

总体来看,民乐村项目目标基本达成,但经济项目的盈利则需要更多的时日。1 2

社区建设方面,以村活动中心为平台,老人念佛、妇女跳舞、小学生夏令营以及刺绣培训、电影放映等活动拓展了项目内容、丰富了村民日常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村民对整体项目的认同水平,为经济项目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支持。阳光社区中心项目的落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社工团队以及社会资金的进驻也将更好的促进民乐村的社会发展。

合作社作为组织和治理的平台,是民乐项目发展的主体。合作社在这两年经历了理事长辞职、会计人员改聘、经理人解聘诸多变动。理事长、财会人员也由原来的兼职改为专职,保证了合理的人力投入。原来村两委与合作社的紧张、相互推脱、指责的现象也由于理事长人员的调整得以改善。本地村民对合作社与产业项目的拥有感和认同感的逐步增加。合作社的例会,理事会、监事会、财务制度也得到了坚持和完善,会议的效率与决策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人员与制度的本土化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经验及建议

从民乐村的实践看,在农村推行项目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不能急功近利,要有与农户共同发展的决心和毅力

农村的扶贫和发展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农村的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在时间、人员上必须有足够的投入。

项目开展需了解项目原有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

需充分尊重当地村民的行为方式、认知和态度。是非对错需要在具体的环境中做具体的判断。在组织及人员的安排上,外来人员最好能有人与当地村民生活在一起,能真正在农村生活,了解、接受并认同当地人的生活、情感。教育和改造的任务和效果对农民和外来人员是相互的。

外来机构的权力需要平衡和制约

外来的支持往往不可持续,且本身具有较大的利益需求,可通过财务公开等制度约束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达到共同监督、协同发展的目的。需要花大力气通过支持本地团队正在实践中成长并担任主要责任。政府应创造条件支持青年人(创业青年村民、村官、大学生志愿者等)到农村工作。

经济项目的选择上要求稳、求实效,最好从小项目入手

不能太注重创新性,避免经济上大的亏损。项目需从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项目的前期成效会影响项目参与的判断与选择,信心很重要。

农村的组织和领导工作是必要的

需要充分发挥村民本身的力量,但这并不意味着订立工作目标后把工作都推给干部和村民。经济、组织工作往往镶嵌在农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网络之中。针对农村集体经济薄弱、人心涣散的不利局面,有必要重建并发挥新型农民合作社的作用。合作社内部必须要有合适的激励机制。作为独立法人,要明确合作社与村两委的权责与界限。组织(合作社和村委会)财务与管理需公开、透明,并适当考量村民民主参与的组织、金钱、时间与情感成本。

农村发展需要国家与社会加强投入

在农村不一定都种地,种地不一定都挣钱。小农经济能低成本保证农产品。农村发展需要国家与社会加强投入,创新社会建设,以便促进农民就业、创业。需要提高农村在地组织对农村公共服务的自我供给能力。政府应鼓励和支持农民及其联合体分享

一、

二、三产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共同成果。

<1><2>

上一篇:建筑工地安全施工标准下一篇:家庭签约医生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