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新农村建设发展(推荐8篇)
明德
求是
拓新
笃行
郑州市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
及“三化”协调发展调研
策
划
书
河南工业大学
明德
求是
拓新
笃行
一、调研主题:
郑州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三化’协调发展模式调查研究
二、调研背景:
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活动宗旨,紧密围绕学习宣传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围绕“十一五”规划的事实,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主题,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科技服务为主,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团结带领广大青年积极参与当地农村建设、企业发展,使之落实新农村建设情况,服务基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作为理工青年,我们要积极响应胡锦涛主席的号召,立足现在,放眼未来,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三、调研时间:
2012.4.10--2012.4.25
四、调研地点:
郑州市惠济区南阳寨
五、调研目的
1、学习考察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举措,新思路,新成效。
2、深入学习“八荣八耻”,关注两会问题、贯彻两会精神。河南工业大学
明德
求是
拓新
笃行
3、紧紧围绕“明德、求是、拓新、笃行”的校训,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风建设展示我系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与专业特色。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与社会交际能力。
5、激发学生的爱心,感恩社会。
6、加深对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理解。
六、调研意义
通过切身调查,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的能力,增强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志愿者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投入新农村调查中,并在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另外,是大学生加深对新农村建设“三化”协调发展的理解,以便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作出更多的贡献。
七、调查内容
1、城镇化的调查
(1)、走访调查新农村的发展模式,了解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当地新农村建设的促进度;
(2)、了解农户在企业的就业情况;
(3)、从企业所得收入占家庭收入比;(4)、企业对社会的关心度;
(5)、走访农户,了解老百姓的生产与生活如何安排和对国家政策 的了解。河南工业大学
明德
求是
拓新
笃行
2、农业现代化(1)、调查走访
为了解当地未成年人生活成长情况,团队队员将采用调查问卷,走访农户、采访教育主管人员等形式对当地的未成年人状况进行广泛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到当地未成年人的教育状况以及留守儿童、单亲儿童的生活状况等。同时结合对当地农民、教育部门、政府主管部门的走访等形成书面材料并撰写调查报告或论文,并将论文提供给当地教育或政府部门作为改善现状的有力依据,同时在征求当地同意的情况下将论文转发给新闻煤体,争取得到社会各界的更为广泛的关注。
(2)、新农村整体进展情况
为了了解新农村发展发的整体情况,我小组计划于4.17去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农村建设指挥部调查新农村整体发展状况,新农村部分发展模式,以及取得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推进新农村的建设,众所周知,我们国家大部分人口在农村,即使我们国家城镇化提高到60%以上,那还有6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民仍然是庞大的群体,解决好这些人的问题仍然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任务。同时要看到,推进新农村的建设也有利于推进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不是越快越好,而是要与生活水平相适应。我们在解决“三农”问题里,要汲取国际上正反两方面的教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这样一个重大战略任务,绝不意味着河南工业大学
明德
求是
拓新
笃行
反城市化、反工业化,而是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可持续发展,是我们贯彻和执行“三步走”战略的重要一步,是我国到二十一世纪中期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过渡期,所以我们要切实执行新农村建设新方针,加快社会进步步伐。3.工业化
工业化能够加快城市的发展,同时能够增加就业岗位,还能增加自己的收入,所以工业化是相当重要的。此活动主要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关注新农村建设,关注民生,关注当代农民的生活现状,道路修建、生产投资及设施设备以及农民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
(1)、调查村民的文化程度和月收入水平以及与职业的关系。
(2)、村民对于政府对工业化政策的了解和领悟程度。
(3)、工业化的实施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包括科学技术的研究
和推广,优化生态环境,提高劳动力素质,信息技术的发
展,推进企业信息化等。
(4)、惠济区南阳寨工业化推行的现状,以及是否取得了理想成效。
4、践行“孝道”,体恤老人,关爱残疾人群
在关注留守孩子的同时,我们不难发现,在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的情况下,显现了以老人,残疾人为主流的人群。作为老人,残疾人,他们本来就是年龄过大,或是由于身体的缺陷导致自己的生活就有一定的困难,有的还要照顾年纪很小的孙子,孙女等。河南工业大学
明德
求是
拓新
笃行
这给他们生活带来更大的压力,更大的困难。我们调查队伍,将行好一次“孝道”,做好“七个一”活动:为他们梳一次头;为他们打扫一次卫生;为他们洗一次衣服;陪他们散一次步;陪他们给外出的家人打一个电话;为他们讲一个当前的时事;给他们讲一次外面精彩的世界。在新农村快速发展的步伐中,社会要整体进步和发展,让每个人都享受到新农村快速发展带来的成果愿我们大家庭的弱势群体得到更过的关爱和呵护,也愿他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得到双成提到。
八、团队介绍:
本活动由河南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工0901班承办,主要成员有李伟、柳阳、王宾宾、孟帅、吕杰冰、李立霞。团队成员平时对待工作积极热情,有较强的交际能力,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农村,了解新农村建设,调查近年来在我党的号召和带领下,农村在各个方面取得的成就。
九、调研流程:
前期准备 → 调查调研 → 调研结果处理 → 调研总结
1、前期准备:
(1)、制作详细的调研策划书以及调查问卷
(2)、准备前期所需物品:
相机、志愿者帽、书写笔、记录本、文件夹、校徽、自行
车等。
(3)、确定人员分工
(4)、查询相关资料及联系好当地村委会 河南工业大学
明德
求是
拓新
笃行
2、前期人员分工
(1)、孟帅负责整体策划,并负责志愿者帽的借还工作。
(2)、吕洁冰、李立霞负责制作全面的调研策划书。
(3)、柳阳负责制定全面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覆盖面广,侧重于
新农村发展模式及新农村建设前后村民生活水平的变化,以
及村容村貌的改变,另外负责相机充电及携带工作。
(4)、李伟、王宾宾负责确定往返途径及路线,预估路程所需时间,并确定出发时间。
附:每位团队成员佩戴河南工业大学校徽,并带上一个记录本
或者文件夹,两支书写笔,每人一辆自行车,没有自行车的队
员借到一辆自行车,并在出发前天保证车胎气体充足。
3、调查调研:
(1)、首先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调研。调研中一人负责摄影,其余五人每人负责20份调查问卷的发放及回收,调查中要与当地民众及游人进行充分交流,最大限度的收集有效信息,调查中拍摄适当多数量的照片。
(2)、采访当地民众、游人以及村委领导。分别从不同类别人群中了解他们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以及他们对新农村建设前后生活水平、经济水平变化的切身感受,及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及新农村建设农村中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以及结合本村实际,新农村建设以后的发展方向。采访中拍摄有效的照片和录像。河南工业大学
明德
求是
拓新
笃行
(3)、采访前,孟帅负责联系领导。
(4)、采访时,李伟、孟帅负责与领导交流及提问,吕杰冰、李
立霞负责书面记录,柳阳、王宾宾负责摄影工作。
十、感受新农村
参观考察产业化建设园区,切实感受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
果,思考新农村发展模式中的优势及不足。
1、参观考察该村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成果,了解该村在此进
程中遇到的遇到的问题和不足。
2、参观考察该村城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考察该村在住房、医
疗、教育水平、老人养老等方面的改善程度,了解发展中的优势
和不足。
3、参观考察该村的工业系统,考察该村在工业发展方面的重点以
及工业覆盖范围,原料利用程度,企业效益以及工人福利待遇,当
地居民就业情况。
4、观察该村环境状况,与村民交流,了解该村工业化发展过程中
环境的变化,以及村面对环境的满意程度及生活舒适度。该项调查
及调研过程中,李伟、王宾宾负责与村民交流并询问有关情况等,孟帅、吕杰冰、李立霞负责书面记录,柳阳负责摄影工作。
十一、调研结果处理:
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分类,然后以适当的方式对调查结果进行处理,使调查结果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对采访结果及收集到的有效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吕杰冰、李立霞、柳阳对调研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河南工业大学
明德
求是
拓新
笃行
并对结果进行处理,通过合适的方式使之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十二、调研总结:
结合当前全国及郑州市新农村发展现状及模式做出正确合理的分析,辩证的看待新农村发展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新农村的发展和建设模式做出合理的建议,对新农村的发展做出展望,并对摄影进行合适的筛选,使整个调研报告呈现为优美、明了的文档形式。
1 推进滨州市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
滨州市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从全局的角度还需进一步重视以下方面的经验、途径:
1.1 首先从思想上再注重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进行的前提是农民的觉醒。一方面,激发农民积极性,带来开发新农村建设的新动力。第一,以村民的意向为基础,重视村民的集体意愿,调动和依靠民众的参与积极性。第二,把以解决时代课题为目标的爱国运动,扩大为精神建设运动。第三,注意战略加导向,政府给予积极地引导,重点培养村民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自上而下推动,自下而上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同时也须注意防止投入的盲目性,应全市同时开始。具体方案出台后,制订统一时间统一开始实施;建立到位的监督体系,严防借新农村建设之风发横财的人。第五,引导农民建立迎合市场的意识,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施绩效考核,推行任务完成与级别职位相挂钩制度。
1.2 其次需要有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需要滨州市政府大力支持,健全农业支持补贴制度,多下发农村优惠政策,政府切实加大支持力度强有力推进,并制订地方法规持续推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领导的无私奉献及培养,加上农民的同心协力,新农村建设问题就比较容易顺利进行。
公共财政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农村、滋润农民。第一,科学统筹安排资金,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围绕增效、增收、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推广、生产基地建设、产业化项目开发、农业结构调整的补贴政策为广大农民带来最直接、最实惠的利益。促进农村公益事业发展,落实对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新增投入。第二,基层财政是基层政府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政权的稳固。为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提高县乡财政保障能力,立足实际,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并采取措施确保资金按规定使用。第三,建立保障性和激励性相结合的转移支付办法,有效调动各级发展增收的积极性。稳固的基层政权和逐步增强的财政保障能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保证、奠定基础。第四,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支持水产品养殖、林果及畜牧养殖等全市五大特色农业经济区建设,大力支持以工带农、以城促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等事业发展。并重点加大对乡村道路、人畜吃水、农村通信的投入,新增教育、文化和卫生等支出。
另外,加强资金链建设让资金融通顺畅,建立农村风险防范机制,鼓励投资现代筹资方式下乡,创业基金投向新农村,给农村财政上市提高条件。还有农村信用工程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又一个绿色通道,阳光信贷开启致富之门。
1.3 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基建工作
新农村建设不仅需要提高认识,而且也需要搞好基础建设。首先,搞好卫生,做好废旧物回收再利用问题;农村垃圾处理问题很严重,垃圾区和非垃圾区界限不明显。其次,道路、住宅改善,修通水道。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路开通了,财富来了。住房整齐划一,安居乐业,形成路成框,田成方,渠成网,树成行的现代新农村新格局。再次,加强文化建设,建立文化公园,培养精细文化、节约文化、环保文化、健康文化和现代文化。第四,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新型新农村的低保制度。重点解决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在农村多生孩子防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思想根深蒂固。有了低保制度不仅可以保障农民的正常生活还可以有效解决计划生育问题。
新农村基建工作要有长期规划,有条不紊地分阶段进行;充分评估滨州市各农村的具体情况,不同村采取不同的战略,因地制宜,实行差别化建设,防止搞一刀切。此外,通过政府的努力,让大型超市进入农村。总之,做到饮食有吃处,购物有去处,娱乐有玩处,生病有看处,年老有养处。
1.4 新农村建设的技术支持问题
现代农村是由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方法武装的农业和农民组成的新农村。它是一个动态概念,其内涵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深化。第一,有针对性地学习、考察成功案例经验,搞好“三化”建设:让农业变成工业化,让农村变成城市化,让农民变成工人化。第二,加快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解决信息畅通问题。依靠教育等种种奖励机制充分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学习、读书易,办好各类学校。第三,地方要想发展,需培养出适合本地区的地方人才。比如,利用时闲时节,可以免费让农民分批学电脑;实行两免一补办法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调动了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另外一条途径就是大学生作村干部。
推进农村工业化,建立农业工业园。建设农业现代化,改变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精品农业,运用先进科技产业化运作,不是一家一户的锄头加镰刀式的小农经济生产。大力研发生产高品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才有高竞争力、高价格、高收益。企业好不好看员工收入高不高,新农村建设好不好看村民收入高不高。鸿沟般的收入差距,长期失衡终究会加剧阶层对立。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机会不平等将当前贫富差距拉得更大,所以从创建机会开始,让新农村和城市的机会尽量相持平。建立像上海浦东孙桥一样的现代农业园区,学习京郊有名的韩村河村、青海省民和回族自治县马场垣乡团结村、浙江萧山、山东寿光市孙家集镇三元朱村和东北丹东的农村地区。根据滨州市农村的具体情况,开发旅游观光种植。健全新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树立农村品牌意识。如特色林果产业扛起山东滨州新农村建设大旗,冬枣、小枣、蜜桃、水杏是滨州市的强势产业。
将国家发展农业的需求与农民自身的兴农积极性有机的结合,从改善农村生活和生产环境入手,建立在牢固的工业发展基础之上,政府以工业的强劲增长为后盾,最大限度地给予农村财政政策支持,实现以工哺农、以工促农,平衡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财富分配。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同时,也应注意环境保护。
2 滨州市新农村建设的趋势研究
滨州市新农村建设今后将会朝哪个方向发展,个人观点新趋势表现在:
在政府提高服务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政府、新农村、农民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合作关系。新农村建设中的每一个新农村都会不断摸索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然后准确定位,并制订适合的战略方针计划。具体是五个统一:把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与发展现代农业有机统一,努力探索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推动农民持续增收与促进农民充分就业有机统一,努力推动农民创业创新和农村经济发展繁荣;把推进城镇发展与加快农民市民化有机统一,努力形成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新机制;把破解农村民生难题与加强新农村社会建设有机统一,努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把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与推进城乡配套改革有机统一,着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在新农村建设中最重要的做到“两新一特”,“两新”是思路创新、技术创新;“一特”是产业特色。建立新农村示范园区,包括示范区、休闲观光区、教育区、服务区、中心广场,搞品牌经营,定有市场。打造新时期新农村硅谷,形成新农村的核心竞争力,持续推进富有活力的保护传统文化、生态环境、和谐小康的新农村建设。具体来说,就是以提升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农业增产增效和可持续发展水平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在发展理念、产业规划、科学技术、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全面创新,实现农业生产主体、产业结构、生产模式、服务体系和装备设施的全面转换,促进农业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科技贡献率、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的全面提高,努力走出一条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功能多样、凸显人力资源优势的新农村建设道路。
自从2002年以来,滨州市新一代领导人就带着信心,带着理念,带着滨州人民的重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此期间遇到了不少困难,解决了众多问题,也取得了重大收获,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农民持续增收。要想彻底改变滨州市农村落后的面貌,缩小城乡差距,不是一年两年三年五年的时间问题,而是需要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的大量付出。
参考文献
[1]韩长赋.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 2006年第10期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老年人;农村体育
本文旨在对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下江西省抚州市农村老人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找到适合本地区的农村老年人体育锻炼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1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历史机遇
“新农村建设”这一历史使命是全社会的期待,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思想集中体现。农村建设与发展始终贯穿在党的施政理念和策略中。
1.1 “新农村建设”的历史继承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概念并不是全新的提法,早在建国初期1950年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曾多次提到这一概念。根据中国社会结构的自身特点,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和历史,建国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农村建设。只是在一段历史时期中,因为要保家卫国提高国防工业水平,农村建设曾一度被忽视。农村对新中国的诞生和建设都做出了伟大的牺牲和贡献。2005年10月,第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任务。而农村体育文化作为新农村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新农村建设进程起着举足轻重作用。截至目前,“新农村建设”已经历了十个年头,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农村的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建设成果有目共睹。
1.2 农村体育运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表了《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的“一号文件”。这是自2004年以来,连续第13次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的一号文件。2016又是 “十三五”的元年。在十三五计划中,农村建设也是一项重要内容,比如扶贫工作,环境改善。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就是从经济,社会,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在农村地区达到量化标准,让农村地区按计划进入小康社会。使农村地区,农村居民有机会同享改革发展成果,发展自己潜能,发挥自己才智,可以实现他们自己的中国梦。体育运动是其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2江西省农村的发展与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积极的三农政策影响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社会已经得取得伟大的发展成果并发生了深刻的变迁。
2.1 农村地区经济文化的显著发展
农村社会环境在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有了巨大进步。与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交通条件的大幅改善。截止2012年全国通公路的建制村占村总数99.55%,其中通硬化路面的建制村占86.46%。至2015年底,全国有9个省份实现了县县通高速路。其次是通讯手段的升级与完善。从程控电话,无线电话到互联网的接入,将农村地区也纳入了信息高速网中。让农村不再处于天然的屏障之外。
农村的政策环境日趋宽松。2006年1月1日起,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关于取消农业税的决议正式实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税从此成为历史。同时极大减轻了农民负担。2004年起,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开始实施。粮食直补政策极大的鼓励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了农民收入,同时也保障了国家粮食战略安全。
2.2 江西省人口城镇化
江西省是传统的农业省份。农业人口比重较大。2000年,城镇化率为27.67%。因江西省紧邻东部和南部发达省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随着地域优势的发挥,城镇化率增长明显。2010年提高到44.06%。同时缩小了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根据江西省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全省城镇化率目标达到52.8%,城镇人口超过全省总人口一半。已接近了56.1%的全国水平。按照目前国际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趋势,结合江西本省的具体情况,预测到2030年,江西省城镇化率将达到62%。到2060年,江西省的城镇化率将达到75%。
2.3 江西省人口老龄化
与全国形式一样江西省人口老龄化趋势在逐渐加重。2010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省总人口7.6%。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国际标准是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按此标准江西省在2010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据推测2031年江西省65岁及以上老人将达到14%。2044年达到峰值20.93%。江西省人口高龄化形势严峻,据预测80岁以上老年人到2060增加到309.06万。
3抚州市农村地区老人体育锻炼情况
3.1 江西农村地区体育意识的嬗变
农村体育意识形态经历了从尚武救国到强身健体的转变。中国近现代史中每次历史的更迭受冲击最直接,感受最深刻的是农民。清末,在亡国灭种的危机面前,农民开始习武以期挽救国难。新文化运动伊始,倡导德育,智育,体育的“三育”观。体育成为个人修养的必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方称为真正的健康。建国后,中国继承了之前的积弱积贫,并因为政治原因被欧美大国封锁。体育运动成为“争气扬威”的政治任务。直至今日我们对金牌的迷恋就是这种思想的遗存。改革开放后,体育职业化,市场化开始。到本世纪,“终身体育”的理念得到广泛普及。农村人,尤其老人也主动加入了体育锻炼的队伍。为了身体健康,同时也是一种兴趣爱好。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老年体育运动关系到老人的福祉,社会的安康。
3.2 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方式
抚州地处江西东部,下辖一区十县。2010年全市人口391万,65岁及以上老人占6.93%。地貌以丘陵为主,地势较平坦,交通便利,老年人出行方便。
老年体育锻炼可以减少预防老年疾病,增强老年人体质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太极拳,拳操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老年人中适应性比较广泛。在公园,街道,马路漫步是体质较弱,或行动不便利老年人常选择的方式。民族舞,健身舞是老年女性较钟爱项目。因为身体机能限制,较为剧烈的运动如球类,跑步不适宜在老年人群体中开展推广。棋牌类运动也是老年人喜爱的娱乐运动项目。在活动中不仅锻炼身体,同时也帮助老年人锻炼思维防止老年痴呆早发,而且还可以帮助老年人建立和谐的人际交往网络。
调查表明,老年女性体育锻炼参与度超过老年男性。以前职业是农民的体育锻炼参与度要低于技能技术型老人。总体上,从事体力劳动的老人参与度要偏低一些。
4建议:要有效控制老年体育运动的风险
这些项目运动强度不大,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适应性很广。并且大多易学易懂,不需要太多基础都可以参与其中。老年人身体机能各项指标总体上都会不断退化。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要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锻炼方式,切忌超量,超强度。
参考文献:
[1]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张晓霞. 江西人口预测及发展趋势分析. 江西社会科学. 2012,10
[4]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M]. 江西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1,10
2006-7-21
根据福州市委、市政府和省文化厅及省市有关部门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活动的要求,福州市文化局组织专门人员组成调研小组,在各县(市)区文体局及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下,深入各县(市)区农村采取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方式,对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近年来福州市农村文化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我市农村文化工作有了较快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和体系建设己初具规模。
1、文化馆建设
福州市本级和五区八县(市)都设有文化馆(群艺馆),共有编制119人,其中:市群艺馆25人,五城区38人,八县(市)56人;实际在职147人,其中:市群艺馆23人,五城区53人,八县(市)71人。市本级及全市各县(市)区共有文化馆舍面积24215平方米,其中:办公用房3400平方米,业务用房6877平方米,出租5640平方米。市本级及全市各县(市)区年财政拨款353.51万元,年业务收入11.06万元,年馆舍出租收入74.25万元。设备总值210.28万元。
2、图书馆建设 福州市本级和各县(市)区图书馆共有编制129人,其中:市级二个馆(市图书馆和少儿图书馆)45人,城区四个馆(鼓楼区未建)26人,八县(市)58人;目前实际在职人员165人,其中:市级二个馆62人,城区26人,八县(市)77人。现馆舍面积30826平方米,其中:市级6000平方米,城区3632平方米,八县(市)21194平方米。馆藏图书量共计308.86万册,其中:年新增藏书94912册,年新增报刊3870种。年读者数88.94万人次(城区53.69万人次,县(市)35.25万人次)。年图书流量110.24万册次(城区67.77万册次,县(市)42.47万册次)。年财政拨款521.9万元,其中购置书报费214.85万元(图书177.07万元,报刊37.57万元)。
3、乡镇(街道)文化站(中心)建设
福州全市现有乡镇(街道)190个,其中乡镇154个,街道36个(全市共有2383个行政村、408个社区);已设有文化站(中心)171个。各乡镇(街道)文化站(中心)编制208人,实际在职291人(正式266人,临时或兼职25人)。各乡镇(街道)文化站(中心)站舍总面积36324平方米,其中:文化站面积500平方米以上占9%,300-500平方米占8%,100-300平方米占18%,100平方米以下占65%。
近年来,由于我市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村人民群众,对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影片和科普书刊、图书等的需求日益强烈,各级党委、政府逐渐加大了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一批新的县乡文化场馆、文化中心设施相继建成,使我市农村文化设施具备了一定规模,为我市农村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得到重视和加强
2005年1月,福建省人大常委会颁布的《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原则,正式启动了我市的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保护工程,市领导亲自主持召开“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重视这项工作,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普查工作就此拉开序幕。根据国家、省文化部门的统一部署,我市积极投入到申报第一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推选工作,经过精心挑选,我市推荐的闽剧、福
州评话等八个项目全部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全部被省文化厅报送文化部参加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角逐,在己公示的第一批国家级代表作保护名录中,我市有闽剧、福州评话、尺唱、茶亭十番音乐、寿山石雕刻技艺和脱胎漆艺等六个项目入选,入选数量位居全国27个省会城市之首。
为配合己逐步展开的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在各县(市)区大力配合、支持下,我市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的材料收集、展板制作和布展等工作,使“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在2006年元旦如期展出。所有这些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己取得的初步成果,为我市做好今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罗源县是我市畲族聚居点,畲族文化和民俗文化是该县文化工作的重点。他们根据民情风俗的特点,以乡镇文化站(中心)为依托,在城乡建立了四个畲族文化活动点,利用畲族传统节日——三月三“乌饭节”举办“畲汉一家亲”联欢活动,通过展示畲家特有的风俗习惯、畲歌对唱、畲拳比赛等来弘扬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
(三)农村文化活动得到培育和发展
1、我市各县(市)专业闽剧团在创作、演出有一定艺术质量、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剧目方面,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闽侯县、连江县、平潭县等专业闽剧团创作、演出的《红豆缘》、《凤凰蛋》等均在全国获奖,他们长年坚持在农村为农民群众演出戏曲,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据统计,全市9个县级专业闽剧团每年在农村演出三千多场。
2、各县(市)文化部门为了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相继成立了业余文艺团体,如福清市文化馆艺术团、长乐市海滨邹鲁艺术团、闽侯县茉莉花艺术团、闽清县瓷乡艺术团、平潭县海坛娃艺术团、罗源县小螺号艺术团等,他们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创作、排练富有地域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深入乡村、海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3、改革开放以后兴起的民间职业剧团蓬勃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据统计,全市现有民间职业剧团130多个,年演出三万多场,解决就业人员近万人。
4、一些县城和集镇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的销售(出租),文化艺术培训、网吧、文艺茶社、台球室、歌舞厅、棋牌室、卡拉OK歌舞厅、老年活动娱乐室、茶座、打字复印和外来商业演出等十分活跃。
5、此外,一些县乡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通过政府主办、部门协办、社会赞助等方式,组织举办了歌舞、音乐、歌咏、民俗、美朮、书法、摄影、剪纸等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或组织 “三下乡”活动等,打破了长期以来文化部门独家办文化的格局。
6、全市共有农村电影队113支,电影机近200台,放映员300多人,主要承担了“2131”工程电影放映任务。
总的来看,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用于文化事业的经费也在逐年递增,我市大多数文化机构在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工作非但没有因此停下来,而且还有了一定的发展,先后有连江县、仓山区2个县区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区)”,有福清市、长乐市2个县(市)被评为“福建省文化先进县(市)”。各级文化部门常年坚持抓好文化活动的开展和图书馆(室)的正常开放,年开展文化活动数万场,受众面数百万人次;年接待读者近百万人次,图书、报刊流通量达一百多万册次。各县(市)区、各乡镇间蓬勃开展的民俗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节庆文化、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农村电影“2131”工程、“三下乡”活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
二、福州市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有的领导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在一些地方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在我市的一些地方,有的领导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经济和工农业
是硬任务、硬指标,文化建设是软任务、软指标,因而对中办发〔2005〕27号文件、闽政〔2001〕279号文件、《文物法》、《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和《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等相关法规、政策的宣传、贯彻、落实不够,农村文化工作提不到议事日程,必要的农村文化机构、设施和人、财、物等问题得不到切实解决。
(二)投入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硬件不硬,软件也不尽如人意,许多文化活动难以开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馆、图书馆硬件差,业务经费严重不足。
文化事业单位在县一级主要有文化馆和图书馆,以及博物馆、纪念馆等。但直到现在全市尚未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的目标,尤其是有的县(市)区“三馆”馆舍有的尚未建、有的还在建或准备计划建设阶段,有的资金还未到位,实建的馆舍面积离国家规定达标馆舍面积还有较大的差距。业务经费普遍短缺,财政每年拨付的经费只能保工资,无法开展业务活动,“三馆”难以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难以做好为农村“三个文明”建设服务的工作。
2、基层文化机构建设滞后,农村文化网络难以形成。
当前我市农村文化工作发展很不平衡,目前全市154个乡镇中,尽管有文化站(中心)建制的有146个,但由于许多乡镇文化站的文化专职干部常常不专职,经常去做乡镇领导分派的其他工作;一些乡镇虽建立了文化工作机构,但却缺乏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文化干部;有一些乡镇的文化干部虽有一定的专长,但年龄老化,不适应当前农村文化工作的开展;也有的乡镇既无图书室,也无开展文化活动的设施和场所;还有的乡镇在建设精神文明活动中心方面,存在重形式、重建设,轻活动、轻管理的现象等。致使一些地方的农村文化工作被搁置一边,一些应当开展的文化活动无法开展。经过几十年努力形成的较健全的文化机构,初具规模的文化机构和设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3、县级国办剧团濒临崩溃。
一些县(市)专业剧团由于长期缺乏投入、缺乏管理、缺乏关心,为了生存都不得不承包给个人经营。经营者为了谋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往往只顾赚钱,对艺术生产、演员培养等能将就且将就,使我市大部分县级国办剧团都不如方兴未艾的民间职业闽剧团,使这些县级国办剧团处于濒临崩溃的状态。
4、文化经费投入普遍不足。
由于思想认识问题或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因素,乡镇一级财政基本上拿不出专门的文化经费,致使我市许多农村文化站(中心)普遍存在面积窄小,器材不足、设备差,影响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图书阅览室经费不足,书报存量小、种类少,不能满足农村读者的阅读需求的问题。
5、乡镇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思路单一无效。
目前我市农村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群众“想娱乐、办文化、盼提高”的愿望十分迫切,许多农民富起来后都强烈希望和城里人一样“有政府投资、有文化中心、有专家指导、有公园广场、有文体活动、有旅游观光、有电影、有戏剧、有图书、有报刊”等“十个有”。但是一些乡镇领导对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或因工作繁杂、或因经费紧张、或因缺乏人手,而很难开拓思路,也拿不出有效的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6、基层文化队伍薄弱。
我市农村文化馆(站)普遍存在“编制紧、人员少,文化低、业务弱,老人多、新人缺”的现象,一些乡镇甚至基本上无专职文化干部,即使有也多被抽调做其他工作,致使许多县乡文化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三)农村民俗活动缺乏正确引导。
由于一些应当开展的文化宣传活动无法开展,许多农民、特别是农村老人会组织便通过
兴建祠堂、普渡酬神等形式,自发地邀请民间文艺团体进行演出。更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从而使有的地方出现文化糟粕乘虚而入,思想文化阵地被封建迷信、宗教文化等占领的现象,也对本土故有的民族传统文化产生较大冲击,使一些非常宝贵、具有传承价值的民风、民俗(亦即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不良影响,并有可能因此而正走向灭亡。
(四)农村看电影难的问题尚未真正解决。“2131”工程实施多年来,尽管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文化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也想了很多办法,但我市农村仍然存在电影放映设备不足,放映员队伍逐渐萎缩,影片库存老化,所能提供给农民的知识面、信息量不足等问题,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工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
三、“十一五”时期加强福州市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措施建议
(一)认真学习、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求真务实。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因此,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指示精神,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社会主义兴旺发达和富民兴市的高度,从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全市农民的文化素质。
文化是一种持久的、无处不在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对经济基础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和制约作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对于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市农村长期以来发展十分不平衡,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我市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21世纪的持续发展。农村的发展取决于农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提高农民的综合文化素质。建议各级党委、政府着眼于我市的长远发展,把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当作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来抓,进一步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领导,把新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农村扶贫、要把经济扶贫与文化扶贫结合起来,治穷和治愚结合起来。
(二)贯彻和落实并举,规划和措施并重。
中办、国办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对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以及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措施也已经非常完善。重要的是如何贯彻落实,因此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认真抓好国家和文化部出台的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真正使农村文化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工作中做到“五纳入”,即把农村文化工作:纳入各级人民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各级党政领导任期工作目标责任制、纳入工作计划、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纳入整体改革方案。
(三)制订农村文化建设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市农村文化事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离不开政府财力的扶持。据了解市政府今年拟投入资金,并与各县(市)政府的资金配套,先在100个村试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建议各级政府在组织力量对全市农村文化现状进行全面摸底的基础上,制订加快全市农村文化建设的规划,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实施。市政府在今后若干年内,每年挤出一定数量的资金与各级地方财政配套使用,主要用于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三馆”和乡镇文化站(中心)硬件设施的建设和改扩建,解决我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确保 “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乡乡建有文化站(中心)”和“村村都有综合文化活动室”目标的实现。
(四)有计划地解决我市农村普遍存在的“看书难、看电影难、看演出难”的问题。为农民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从解决我市农村普遍存在的“看书难、看电影难、看演出难”“三难”问题着手,以县(市)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队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中心)为基础,以民间文艺队伍、个体办的文化实体为补充,逐步形成农村文化网络,加快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要加强农村文化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县、乡文化机构的作用。抓好农村文化的普及与提高工作是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现有的农村文化机构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和载体,要充分发挥其带动和辐射作用,有计划、有选择地发掘农村文化人才,推出文艺精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
首先,要解决各县(市)文化馆、各乡(镇)文化站(中心)文化干部人员编制紧缺、“不务正业”的问题。为了解决农村文化专干“不专”的问题,有的县(市)还建议将乡镇文化干部的管理体制改为由县(市)文化部门垂直管理,从编制、人员、财力上保证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同时在村一级要努力发展一支农村文化协管员队伍;
其次,要经常组织市、县属专业文艺团体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扶持民间职业剧团的发展,切实解决农民文化生活贫乏和看戏难的问题;
笫三,要通过组织、培训等方式,建立健全农村文化队伍。政府要安排专项经费抓好农村文化专职干部的培训工作,逐步形成一支“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乡村文艺创作、演出队伍,创造条件使文化不仅能下乡,而且能住乡,用健康向上的文化艺术占领农村阵地,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与提高。
二要确保县(市)图书馆的业务经费。
建议每年拨给县(市)图书馆一定的购书专款,确保每年有新书进入图书馆。应明确所购图书中消闲性图书一般不得超过20%,农业科技书刊必须占一定比例。县级图书馆的工作重点应当放在农村,要把图书送到农民手中,把文化、科技知识和信息送到农民手中。
三要加大对县级专业剧团的投入。建国几十年的历史说明,长年活跃于乡村、海岛的县级专业剧团是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主力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从我市现状来看,广大农民群众对“闽剧”这一福州特有的地方艺术还是十分喜爱的。建议各级政府加大对县级专业剧团的投入,改变目前大部分县剧团濒临崩溃的局面,使我市每个县(市)都有的县级专业剧团得以健康发展,确保县剧团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骨干作用。
四要尽快形成我市农村电影放映网络。我市为启动农村电影市场已做了不少工作,调查表明农民群众对电影、尤其是科教片是非常欢迎的,为了推进农村电影发行事业,解决好县级电影队当前面临的问题,建议有关部门进行认真研究,切实解决诸如放映设备、片租、供片渠道、收费等问题,认真解决好“2131”工程电影放映设备不足,放映员队伍逐渐萎缩,影片库存老化,知识面、信息量不能满足农民需求的问题,并总结和推广好的经验。
(五)在小城镇建设中,注意加强农村文化机构的规划建设。
城市化是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农村文化建设要以小城镇为中心,把发展农村文化与抓好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在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时,要在中心地段或人口集中地段划定文化机构的位置,使文化建设在小城镇建设中占有恰当位置,以便发挥小城镇文化中心的导向和示范作用,进而辐射和拉动周边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六)我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与发展农村文化相结合。目前我市各级政府都在开发旅游资源,建设和发展旅游事业,但是没有文化品位的旅游业缺乏纵深发展的依托,是不能持久的。我市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旅游业应在充分显
示山美水美的基础上,大力挖掘地方文化艺术特色,注入较高的文化内涵、文化个性,下大力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提高我市旅游业的文化品位和档次。建议旅游部门与文化部门互相配合,共同研究,采取措施,在开发建设我市旅游事业过程中,充分重视地方文化艺术的建设和发展。建议各级政府拨出专款,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民族民间文化,打造民族民间文化品牌。
验区
2011年12月09日来源:达州市府
12月6日,达州市市长何健主持召开市政府第11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同意《加快建设秦巴地区新农村综合体试验区的意见》。
副市长何平、王全兴、胡杰、吴应刚、邓瑜华,市政府秘书长张礼忠出席会议。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绍奇、市政协副主席彭飚、军分区后勤部长任清志应邀列席会议。
为进一步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探索新形势下推进城镇化新路子,会议决定加快建设秦巴地区新农村综合体试验区。要求各地抓住国家和省上支持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和“9·18”灾后恢复重建重大机遇,围绕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培育主导产业、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加强社区管理“五大重点”,大胆改革体制机制,积极创新建设模式,统筹配置资源,大力探索秦巴山区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小康新路径,加快建设秦巴地区新农村综合体试验区和全省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示范区,努力构建“中心城区+县城+小城镇+新农村综合体+新村(聚居点)”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关键字:新农村、农村体育、协调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我国政府提出的农村建设的新举措,农村体育的建设与发展因此面临新的契机。在这样的背景下,适时剖析农村体育发展的新机遇,积极探索农民体育发展的新思路,促进农村体育在新农村建设中获得较快发展,不仅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从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体育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入手,深入剖析现阶段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而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发展农村体育的相应对策。
1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机遇分析
1.1发展开封农村体育有了强力的政策支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 ]1 号)提出“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政府为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而提出的具体意见。为保证“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顺利实施,2006 年3 月1 日, 国家体育总局专门印发了《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体发[2006 ]13 号)的通知。另外,在“十一五”期间,国家还将增加对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将体育彩票公益金6000 多万元以农村为重点实施“全民健身路 径工程”。这些政策或措施的出台为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改善广大农民的体质健康状况,引导农民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
1.2农村城镇化建设为发展开封农村体育奠定了基础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和深入,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整个农村经济呈现出全面繁荣的态势。一方面,公路改建、电网改造等工作使得农民的生产、生活的硬件设施环境不断完善;另一方面,农村医疗改革、农民养老保险体制的试行为农民的生活提供了初步的保障,有利于减轻农民的后顾之忧。在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恩格尔系数也将逐年下降,农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农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的持续增长,为发展农村体育提供了可能,也奠定了基础。
1.3逐步健全的群众体育管理组织为发展开封农村体育提供了可能
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推动农村体育发展,必然要求有健全的群众体育管理组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目前我国农村各级政府都建立了主管农民体育的机构。如江西省农业厅有主管农民体育的教育处,各市、县有主管体育的教育科或股,乡镇和村级机构有文化体育指导站和文化体育活动室。省体育局还有管理农民体育的群体处,各市和县一级的文化体育局有群体科或群体股,同时又有江西省的农民体育协会以及到市、县、乡的农民体育协会。在本次调查的23 个村(镇)中,有农民还自发组织了体育协会或乡村俱乐部。在农闲、节假日、盛事喜事期间,各级群体组织或是农民自发组织的协会,因地制宜,开展了喜闻乐见、丰富多彩 的农民体育活动,农民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和热情有所增长。通过对江西上饶246 名农民的调查得知,6517 %农民愿意参加有组织的体育活动,81.4 %的农民喜欢看体育比赛。
1.4日益增长的农民健身娱乐需求为发展开封农村体育开拓了空间
以前,城乡“二元制”的结构曾使我国广大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游离于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外,但随着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与健全,解决温饱后的农民对其可支配收入不再仅仅是储蓄、盖房、给儿子娶媳妇、看病、防老等,他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健身娱乐有了一定的需求。本次实地调研统计结果显示:随着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多,有71.6 %的被调查农民认为自己开始关注体育运动,并乐意参加体育活动,他们希望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文体活动,调剂农闲时节单调的业余生活,增强或改善与邻里的关系,并由此
增进身体健康,提高生活品味。人们能自觉参与体育运动是源于内心对体育运动的需求,随着农民对健身娱乐需求的增长,我们有理由相信更广泛、更深入地开展农村体育具备了可能。
1.5农民体育消费意识的增强有利于开封农村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业余、小型、多样的农民体育活动日渐增多,农民对体育的观念和态度正悄然转变,农民的体育消费观念正在形成。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农民的消费方式正由单一 2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剖析
2.1开封农村体育参与主体呈现弱势化
农村体育的参与主体是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人口流动有逐渐加剧的趋势,流动的方向是大批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从流动人口的性别及年龄结构特点来看,农民工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男性居多。国家统计局农调队调查数据显示,2004 年农民工平均年龄为29 岁,其中16~25 岁的占45 % ,25~30 岁的占16 %;男性所占比例为66 %。而真正长期居住在城镇水平较低的农村地区的则以女性和中老年农民等弱势群体为主。农村常住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开展农村群众体育的对象也发生了变化。如何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开展好以女性和中老年为主体的体育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我国农村体育发展中遇到的一个新问题。
2.2开封农村体育人力资源缺乏
农村体育人力资源是发展农村体育的最重要资源之一,但目前的现状表明,我国现阶段的体育人才大都集中在城市,农村的体育人才严重缺乏,这不仅表现在指导农民体育锻炼的人才缺乏,而且农民体育组织的管理人才也非常紧缺。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部分地方政府或机构却缺乏对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开发的使命感、紧迫感、主动性和自觉性,缺乏对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性、经济性、前瞻性的认知,正因如此,大部分的乡镇政府缺乏文化与体育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规划、运行与组织体系,体育人力资源培训项目在大部分农村地区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由于农村体育人才的缺乏,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单一,活动项目的单调抑制了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2.3开封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匮乏
体育场地设施是农民组织体育活动、进行体育锻炼不可缺少的载体。而目前农村体育场地的现实情况为:一是数量少。二是质量差。农村的体育场地主要集中在学校,也多以室外非标准的篮球场和水泥乒乓球台为主,这种场地状况不能满足学校体育教学和学生健身的需求。尴尬的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现状使得要健身的农民只能在庭院、路边、空闲场地或利用田间、地头进行。
2.4开封农村体育经费投资不足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和体育彩票的发行,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虽然逐步加大了对农村体育的投资力度,但与广大农村居民的体育文化需求相比,我国农村体育经费还是严重不足,其原因在于:从国家对体育投入的整体情况来看,我国将有限的体育经费主要投入到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经费投入比例相对较低,而由于城乡“二元制结构”和城乡经济、文化水平等的差距,使得杯水车薪的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经费又主要投入到城市,体育经费囊中羞涩;从村(镇)对体育经费的投入和支配的情况来看,由于农村的费税改革,大幅降低或减免了农业费,村(镇)一级政府或组织筹集体育经费的渠道变得更为狭窄,因此可支配的、用于发展体育的费用就变得少之又少。
2.5开封农村体育教学重视不够
学校是培养体育人才、增加体育运动技能储备的主阵地,但由于体育经费的投资严重不足和一些地方、学校教育观念落后,农村学校体育没得到足够的重视。表现为: 一是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远远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一些农村中、小学根本就没有专职体
育教师。二是农村体育教师待遇差,没有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对待,职称难评,使得现有的农村体育教师不能安心于体育教学工作。三是学校体育管理体制落后。如果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长期得不到解决,势必会影响开封农村体育的持续、快速的发展。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开封农民体育发展的思路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是促进农村体育发展的前提;依据农村体育的发展规律,探索适合农村体育发展的新路子是发展农村体育的根本。针对我国的国情和农村体育的发展现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可从如下几方面来推进开封农村体育的发展。
3.1加强政府指导,加大舆论宣传,转变农民的传统体育价值观念
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收入低,劳动强度大,生活质量不高;农民生活居住点较偏远,信息较闭塞,农民的思想意识较落后,对体育的价值也认识不清,农民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可农民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状况并未引起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因此,要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转变农民的体育传统价值观念,政府应该提高对农村体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应把农村体育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小康建设的内容。政府在制定农村体育工作计划时既要有长远规划,又要有阶段性发展指标,要把农民体育活动的开展绩效变为政府业绩的考核内容之一。考虑到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居住分散,要有效地动员广大农民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政府还应利用节日、集市及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不失时机地广泛宣传体育强身健体、休闲、娱乐、促进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作用,使农民逐渐树立科学的“三维健康观”,进而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3.2树立农村体育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农民体育保障系统
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而要实现农村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贯彻科学发展观,建立农民体育保障系统。农民体育保障系统由硬件保障系统和软件服务系统组成。硬件保障系统主要包括经费的投入和场地设施的建设。这就要求政府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拓宽体育经费的来源,加强农村公益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建立农村体育活动中心,为农村体育的开展提供物质条件。软件服务系统主要包括农村体育组织服务、农村体育指导服务、农村体育信息服务、农村体育监测服务。现阶段软件服务系统的重点是健全农村社区体育组织,加强乡镇体育组织网络建设,加大农村体育各类层次人才的培养。
3.4加强开封农村学校体育的改革,促进农村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学校体育对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促进农村体育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农村体育必然要重视农村学校的体育教育。当前,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改革和完善我国农村学校体育教育:1)各级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对农村学校体育管理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完善管理制度;2)制订符合各级学校体育的教学大纲、教材及评估体系;3)充实和加强农村学校体育教师队伍;4)增加农村中小学体育经费投入、体育场地的建设和体育器材的购置;5)完善体育教师的福利待遇,加大农村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和管理力度;6)深化农村学校体育改革,加强农村学校体育理论研究;7)注重学校体育的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中贯彻终身体育思想。
1. 促进了农村的分工分业, 带动了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中国农村农业比重过大,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家乐的兴起, 为农业向服务业过渡架起了桥梁, 带动了种植、畜牧、养殖、蔬菜等行业的发展, 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实现了农业、旅游业、服务业之间产业链的相互延伸, 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 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改造升级。农家乐集吃、住、游、购、乐于一体, 它不仅作为一个窗口、一个渠道带动了当地农副产品的销售, 更大的意义是在它发展的背后, 有一个不断发育成长的产业拓展链和服务延伸链, 拉长了农副产品的产与出, 供与求的链条, 为绿色农业的产品开发创造了无限的生机。到2012年, 旅游观光农业将发展成为徐州市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建成30~50处具有一定规模和较高档次的农业园区、民俗村、乡村休闲度假地、农家乐专业村等农村旅游点。全面构筑结构合理、效益明显, 具有徐州地方特色, 以山水资源、田园风光为主, 集观光旅游、餐饮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多形式、多层次农业旅游产品体系。
2. 促进了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 它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 也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长期以来, 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 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农家乐作为一种休闲模式, 可以增加较多的就业岗位。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就业门槛较低, 数量多, 受经济衰退影响小, 产业带动功能强。据统计, 旅游业每收入1元, 相关行业可增加3元。旅游业每增加1个工作人员, 相关行业可增加5个工作人员。发展农家乐需要大批的相关从业人员, 这就增加了农民的就业门路, 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相比城市化转移, 这种转移还可以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农田荒废、农业边缘化等问题。近年来, 徐州市共建设各类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点244个, 其中农业观光采摘园80个、休闲生态农庄58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56个、农家乐50个, 总投资额57.28亿元。2010年, 徐州市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新建和改扩建观光农业景点95个, 接待游客203.8万人次, 综合收入9.46亿元, 培育了一批优秀农家乐专业村, 从业人员10万人, 吸纳农民工8.91万人。
3. 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和村风文明, 带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乡村文化包含众多元素, 它们共同构成了乡村文化的整体印象。旅游者热衷于乡村旅游, 也正是缘于对浓郁的乡村文化整体氛围的享受。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充分保护乡村文化的完整性, 充分挖掘各个文化要素的乡村特色与内涵, 强化乡村居民淳朴的民风。马庄村隶属于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 地处徐州市东北郊25公里处, 西邻104国道、京福高速公路, 东靠206国道, 南濒京杭大运河, 地理位置优越。现有人口2 343, 耕地4 100亩, 6个村民小组, 100名党员, 15家核心企业。改革开放以来马庄村一直致力于发展农村经济, 富裕百姓, 优化人居环境,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现全村已形成“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富裕文明、安乐祥和”的局面, 被誉为“华夏文明一枝花”, 成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一颗璀璨明珠。
4. 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带动了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农家乐具有高度的外向性, 它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也提升了农民的文化素养、经营管理、农业技术、思想观念等能力, 造就了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农家乐的发展涉及到资源的合理开发、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等问题。近几年, 徐州市随着农家乐的快速发展, 带动了村庄环境建设、饮水工程、电网改造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和有线电视通村入户工程等, 在治理农村脏乱差环境、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加强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的改善, 改变落后的人居环境与村容村貌, 并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 尽快完成农村电网配套设施改造, 进一步加强乡村公路建设。这一系列农村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又必然为农家乐的发展提供条件。
二、徐州市“农家乐”发展存在的问题
1. 形式单一, 文化元素开发不足。
农家乐普遍缺乏互动性和体现农村生活方式的内容。农家乐本来是让人们感受“农家味”的, 看看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农耕文化、乡村风情, 体验农家的春种秋收、田园野牧, 可现在除了吃农家饭、玩溪水、登高山、看风景, 其余什么都没有了, 很多游客头一回兴趣还挺高, 第二次就没看头没玩头了。
2.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卫生程度令人担忧。
一是农家乐帮厨的人大都是农家乐的经营者或从周围请来的农妇、村姑, 不少人没有经过严格的身体检查, 缺乏必要的健康保证, 违规无证上岗普遍存在;二是一些农家乐厨房设备简陋, 基本消毒设施缺乏, 碗筷、杯盘在清洗时并未按餐饮业规范操作进行, 同时, 生、熟食混放, 生、熟菜墩也未能分开;三是部分食品进货渠道混乱, 且存放时间过长, 有的已变质还在使用。
3. 缺乏合理规划, 环保意识有待提高。
经过对徐州市农家乐的调查, 当问到经营者对未来有什么打算时, 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对目前的状况比较满意, 对未来没有过多的思考, 只有少数几个对现在日益增多的竞争者及单一的经营内容表示担忧, 希望政府能够采取措施避免盲目上户, 同时对现有的农家乐进行系统的规划, 促进农家乐向完善的方向发展。农家乐的业主大多环保意识淡漠, 将大量残羹剩汤、纸袋酒瓶等生活垃圾随意到处倾倒。因此, 如何把脏、乱、差隔绝于农家乐之外, 帮助农家乐走上健康环保的发展之路, 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农家乐旅游所倡导的是关爱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享受自然。虽然景区的农民环保意识也与日俱增, 但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排放因为人流量的增多而成为难题, 而且这些还不是一家一户的农民可以解决得好的, 需引起当地政府高度重视。
4. 管理水平不高, 缺乏系统培训。
农家乐的经营主体是农民, 大多以家庭经营为模式, 从业人员大多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 有的虽然接受景区的培训, 但不系统、不全面, 效果不甚明显。大多数农家乐经营户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或者是一味模仿周围农家乐经营的阶段, 整体接待水平较低。
三、解决“农家乐”存在问题的措施
1. 营造富有乡村气息的农家乐园、强化特色。
以“土”为特色, 进入农家吃的是农家饭, 住的是农家屋, 饲养的是鸡、鸭、鹅、猪、羊、兔等多种家禽、家畜, 游人可亲自体验给家禽、家畜喂料、放牧 (养) , 参与种瓜点豆、攀枝摘果等农事活动的乐趣。草桥镇按照以农为本、农游合一、彰显个性、和谐发展的思路, 因地制宜, 以农村村落, 农家院落为载体, 以农业产业为特色, 以“吃农家饭、看农家景、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租种土地、认养果树”。为建设内容, 充分迎合人们亲近自然, 返璞归真的精神追求, 将农家乐总体规划与旅游开发、土地流转等有机结合, 先后打造了以坝头村秀玲珍禽园、古墩村农民游乐园和草桥十里生态观光长廊。
2.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促进农家乐规范化发展。
建议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从旅游规划指导和规范管理方面参与备案审批, 以真正形成行业对口管理, 推动徐州市农家乐旅游的管理工作。按照规划先行、突出重点、打造精品的思路, 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优秀农家乐专业村。
3. 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做到可持续发展。
要对农家乐旅游进行科学规划, 充分考虑当地环境的承载能力, 强化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的意识。规划设计要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 结合当地主导产业和自然人文环境, 在房屋建筑, 环境营造, 活动设计, 节能环保等方面下工夫, 做精农家乐品牌。
4. 加强培训,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
农村旅游管理水平相对比较落后, 缺乏高水平专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从业人员, 管理比较粗放、涣散, 接待水平较低, 这样继续下去势必会严重影响农业旅游的发展。各地要重视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与从业队伍, 可采取集中培训和“走出去”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相结合等多种办法和方式, 不断增强从业人员素质, 提高管理水平, 并注意精心培育当地最佳窗口形象, 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谢风云.发展农家乐建设新农村[J].新西部, 2009, (20) .
[2]俞富强, 沈培玲, 于伟东“.农家乐”旅游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J].江苏商论, 2011, (2) .
[3]徐广义.仰天湖农家乐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经济丛刊, 2010, (1) .
[4]段艳丽, 曾磊.保定“农家乐”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0, (9) .
[5]周凤英.宁夏“农家乐”特色旅游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几点思考[J].农林科技, 2011, (2) .
[6]余炳良.对“农家乐”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10) .
[7]曹广明, 崔翔, 赵廷阳.当前中国农家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10) .
[8]郑光豹.规模“农家乐”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8, (3) .
关键词:农村文化;发展创新;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227-0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精神状态、生活方式等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劳动力、资金、时间的剩余改变了农民传统的需求结构,文化建设取得了相当成就。我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的战略目标,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培养高素质的农民,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先进文化建设,让先进文化占领农村这一广阔阵地。发展以豫剧为主的河南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健康的农村文化,保护和建设具有独特文化传统和人文景观的和谐乡村意境,是推动新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工程。
一、简要分析当前农村文化发展中的问题
目前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还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不少乡村文化建设停滞不前,文化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缺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乡村文化市场中产品不够丰富,符合乡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相对匮乏;部分乡村居民等级观念重,民主法制观念淡薄;尤为突出的是,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农村文化市场发育滞后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目前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关注其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现念转变缓慢,传统意识影响严重。史学家把我国的小农意识当作我国产业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小农意识也是发展经济的绊脚石。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家庭成了基本的生产单位,由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健全、传统的基层组织功能弱化,因此,家族、宗族势力又突显。甚至个别地方宗族势力已渗透到村民委员会的选举中,能够影响选举结果。个别地方封建迷信有所抬头,看风水、选坟台、做道场等一些旧的迷信活动又死灰复燃。这些都影响到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
二是基层重视不够,发展支撑力弱。一些县、乡镇、村领导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总认为经济建设是实的,短期就可以取得效益,能够体现出政绩,而文化建设是虚的,一时不能见效,政绩一时半会难以体现出来。所以,有的口头上强调要重视文化建设,而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村级干部甚至认为文化建设是上面的事,是“城里人”的事,农民本身文化不高,只要吃饱喝足、干好自己的事就行了,缺乏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
三是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不足。当前主要表现为:经济基础薄弱,财力捉襟见肘,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有限;政府投入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总量偏少,严重制约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导致部分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俱乐部常年没有或只有很少活动经费,文化设施简陋,无法起到宣传教化、休闲娱乐的作用。
二、加强工作力度,搞好农村文化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文化建设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又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做到多管齐下,才能推动文化建设,让广大农民共享文化繁荣发展的成果。
一要转变观念,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应认真领会和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精神,树立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观念,树立勇于开创新局面的观念。注重文化建设的规划和管理,特别要制定出发展农村基层文化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和方法,要求站在时代进步的前沿,把握农村发展的大趋势,充分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各级领导必须提高对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文化建设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同时,上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下级党委政府在文化建设方面的领导和考核,每年要进行文化建设实绩考评,对不作为、不兑现、不落实者给予黄牌警告,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量化考核评审机制。
二要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积极采取政府拨一点,基层投一点,社会筹一点的办法,逐步改善农村文化设施落后的状况。县乡、部门要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各级财政要保证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镇、村两级的文化建设。镇(街道)每年都应建立基层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文化站、文化室、图书室等基层文化活动场所及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出资购买文艺演出这个现实效果很好,既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也带动了演出团队发展。
三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将有志于热爱农村文化事业,懂专业,有点子的青年人充实进我们的文化队伍中来。加强文化队伍的专业业务培训工作,尽快提升他们的业务技能和管理能力。同时组织专家学者和专业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基层,不断加强对农村文化队伍的培训和指导,积极培养农民群众文化骨干,培养一批农村文化骨干队伍。
四要开拓创新,带动发展。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文化,借助农村社区、企业学校等社会力量,建设一批新颖、健康的文化阵地。其次,积极扶持和繁荣文化市场,鼓励、引导个人及外商投资文化行业通过资本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带动文化事业的良性发展。第三,各级政府要发动和引导经济界的成功人士回馈家乡文化建设。
【郑州市新农村建设发展】推荐阅读:
郑州大学新校区12-25
郑州市民办学校10-17
郑州市房屋登记条例11-05
郑州市申请办理专11-26
郑州市城乡规划管理07-05
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11-20
郑州市房地产开发流程06-27
郑州市中级法院执行局09-09
郑州市商品房预售合同09-15
郑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