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农村发展的工作总结(精选10篇)
按照《关于2015“三农”工作考核的通知》(汉委农办2015]29号)的要求,我乡组织相关人员根据工作实际开展情况,对全乡农村工作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强化组织保障,深化责任落实。
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工作组组长由郑泓江(副乡长)同志担任,成员由4名具体工作人员组成;根据上级目标任务要求,制定《乡2015年农村工作方案》明确了开展工作的措施和计划;
积极配合县农工办开展工作,农工办交办的工作未出现1起推诿或拒办情况;及时、准确完成交办的各项业务工作,未出现迟报、漏统情况;通过公文及信息上报系统,时事报送涉农信息,全年完成报送“三农”工作信息20余条。
二、注重实绩,抓好新农村建设
按照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的总体思路,结合乡实际情况,制定了《乡2015年幸福美丽新村计划》;乡紧紧围绕新村建设发展特色产业,着力打造具有彝家特色的新村建设,积极发展核桃产业,妥善维护“五十百千”风貌打造成果,让群众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养成了好习惯、形成了好风气;积极推进213户房屋重建工作,于12月8号前完成了房屋入住和补助资金发放任务;顺利完成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工作任务;积极配合省级新农村成片推进示XX县项目建设工作,顺利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三、优化统筹,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通过我乡的积极开展和悉心组织,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项目和“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做到了申报积极准时、材料报送及时准确、施工规范和资料齐全、并按要求完成验收、迎检等相关工作。
四、精心组织,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为推进乡果林管护工作,乡制定果林管护工作方案;及时、准确上报干果(核桃)产业发展情况;通过标语、高音喇叭等形式大力宣传干果(核桃)产业发展;及时完成档案收集整理,配合县级相关部门验收检查等工作。
五、增强产业后劲,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按照“一乡一品”的发展规划,在辖域内6个村大力发展种植核桃,现已达2万余亩,规模效益出现;全乡目前正在积极谋划建设多个核桃种植基地,努力实现核桃产业升级;对辖域内的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动态管理,对合作社的社员发展情况、种养规模情况、效益等进行了登记备案;2015年乡核桃销售大1300余万元,已初见效益,积极进行品牌建设,努力实现核桃产品对接;结合乡乡村旅游规划,正在积极探索生态旅游与观光农业发展。
六、产业壮大,顺利实现农民增收工作目标。2015年乡核桃经意效益越加凸显,仅核桃产业收入一项便已完成全年农民增收工作目标。
一、乡镇企业的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 而乡镇企业植根于农村, 与农村、农业、农民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 “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 发展乡镇企业, 壮大县域经济, 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这说明了发展乡镇企业在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一) 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的支柱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没有经济的发展一切无从说起。而乡镇企业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是农村经济的支柱, 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同时, 乡镇企业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 是市场经济的先导力量, 同时对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国民经济均衡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 乡镇企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物质条件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改善村容村貌、推进小城镇建设,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完成这一任务, 需要充足的物质支持, 这些物质来源除了一部分来自国家政策倾斜外大部分应该靠农民自身创造, 这就需要抓住富裕农民这个中心从不同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而乡镇企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 成为农民就业和增收的主渠道, 对繁荣农村经济、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 乡镇企业还是我国政治、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一个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没有农村的稳定也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稳定, 而发展乡镇企业, 则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为地方政府的有效运作提供经济上的支持, 竖立地方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从而顺利地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使整个农村走上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也就有利于整个农村的稳定。
二、乡镇企业面临的困境与解决对策
(一) 乡镇企业面临的困境
1、乡镇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压力。
(1) 市场经济下竞争加剧。乡镇企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获得飞速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微观经济基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国有企业经过改革和适应, 竞争力不断加强。而且,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 外资企业不断涌入我国, 市场环境的嬗变为乡镇企业树立了更多、更强的对手, 在市场上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 (2) 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改革开放后, 各级政府逐渐出台了一些针对乡镇企业的优惠政策, 使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获得了政策上支持。但是, 当前政府的经济政策明显调整, 不同企业的身份差别待遇将逐渐淡化, 特别是经过乡镇企业的“二次改制”后, 政府开始扶持私营经济、中小企业, 但这种政策并没有体现城市与农村中小企业的地域差别。特殊优待政策一旦消失, 乡镇企业的生存压力必然加大。 (3) 融资条件变化。政府在乡镇企业发展初期的资金获取过程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 但是改制结束后, 政企分开, 乡镇企业也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主体, 再加上金融体制改革后, 金融机构的贷款行为更多考虑的是经济上的利益而不是政治上义务, 而且, 由于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金融机构很难满足众多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 因此乡镇企业的融资渠道缩小, 资金问题困绕着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4) 地理环境偏僻。乡镇企业存在明显的环境劣势, 也必然转变为竞争中的劣势。很多乡镇企业由于处在市场的边缘, 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等给其造成严重的封闭性。“村村点火, 户户冒烟”的局面不能产生聚集效益、形成区域的竞争力。特别是某些两头在外的乡镇企业, 受原材料涨价和运输成本的提高, 必然会面临资源环境制约因素加大的压力。
2、乡镇企业的自身内部素质不高。
(1) 产权模糊。计划经济条件下乡镇企业的产权归属存在明显缺陷, 这种产权安排已经不能适应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表现在:政企不分, 难以规范和约束政府、企业行为, 导致乡镇企业资产消耗严重;产权虚置, 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 导致企业的行为失控, 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生产经营权与资产经营权分离, 不利于集体资产进入市场和实现资产的增值保值和有效流转。 (2) 技术创新不足, 产品同构性较大。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表现在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明确, 主体意识淡薄;技术创新资金不足, 新技术推广应用速度慢;技术创新的整体素质差, 绝大多数的经营者的文化素质低, 企业缺乏创新技术人才。该方面的问题造成了乡镇企业的技术水平明显落后于城市企业, 乡镇企业单位产值能耗、物耗高, 产品模仿性、同构性大, 一旦产品更新换代, 造成产品积压。 (3) 地区发展不平衡, 产业分布不合理。乡镇企业地区发展的十分不平衡, 不仅在经济总量, 而且在技术水平、素质、效益等方面的差距逐渐拉大。同时, 低水平重复, 不但没有使城乡企业形成互补, 反而导致竞争过程中乡镇企业更处于劣势。从产业结构看, 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第二产业主要以初加工为主, 产品附加值低;从布局结构看, 东、西部和城乡差距严重, 布局分散, 不能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4) 环境污染严重。长期以来, 乡镇企业走的是一条粗放型发展道路, 加上环保意识薄弱, 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日趋严重。随着全社会环保意识的加强, 政府的环保政策和管理日趋严格。同时, 国际社会实行更加严厉的环境标准, 一些外向型企业还将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所以, 乡镇企业将面临强大的环保压力, 社会责任更加繁重。
(二) 解决乡镇企业困境的对策
1、区别对待, 政策引导。
不同地区的乡镇企业要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特别是区位条件相对较差的地方, 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同时, 要结合农村劳动力的特点,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对于区位条件好、实力强的企业, 则应该大力开辟国际市场, 也可以发展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同时, 面对乡镇企业产业、布局结构问题, 首先要加强政策引导和统筹规划, 通过专业化分工, 以求地区间协调发展。其次是要立足于农村, 服务于农业, 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 逐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技术改造, 加强技术创新。
乡镇企业粗放型的发展道路已经难以为继, 只有依靠科技进步, 走节约型发展道路。为此, 乡镇企业应该在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的同时, 着重消化吸收, 增强技术开发应用能力, 创造出一批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优质产品。同时, 要加快引进人才, 创造好吸引、使用和留住人才的机制。加强对员工的技能培训, 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同时, 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 制定好激励技术创新机制, 为乡镇企业大力培养和输送富有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
3、产权改革, 加快制度创新。
原先的模糊产权限制了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 必须对乡镇企业进行以明晰产权为中心的产权制度改革, 进行制度创新。首先, 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的原则对其进行改革, 解决乡镇集体企业政企不分的状况, 转变乡村政府职能。其次, 对现有乡镇集体企业进行组织制度改革, 鼓励乡镇企业发展、联合, 形成规范化的企业集团, 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体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最后, 要加强法制建设, 制定乡镇企业基本法和外部环境的有关法规, 依法保护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利益。
4、形成产业集群, 做好环境保护。
不同地区要根据自己的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和地理环境特点, 以开发利用当地资源为切入点, 培育骨干企业, 发挥“引擎”带动作用, 选择一些重点项目, 形成企业集群, 使乡镇企业规模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同时也要对乡镇企业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第一, 加强宣传, 提高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第二, 提高职工的素质和企业的技术水平;第三, 对布局进行适当集中, 加强集中治理, 系统防治;第四, 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 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5、拓宽融资渠道。
要解决乡镇企业资金不足的难题, 首先, 要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出台一些优惠政策, 同时要取缔向乡镇企业乱收费的行为, 进一步规范收费行为。其次, 要拓宽中小企业资金渠道, 采取资金、资源、设备、技术、劳动力入股等多种形式, 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再次, 加大对龙头企业的融资力度, 为乡镇企业的集群发展加大的资金支持。同时还要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支持, 重点扶持涉及高科技乡镇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理论 (第三卷) [M].人民出版社, 1994.
[2]、马恩成, 周森, 陈文学.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与农村现代化[M].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8.
[3]、潘维.农民与市场[M].商务印书馆, 2003.
[4]、邵继勇.中小企业集群与经济发展[M].科学出版社, 2007.
关键词:乡镇档案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这是党中央总揽全局、高瞻远瞩,顺应潮流、深得民心的历史选择,是符合国情、利国强农的重要部署,是加强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重大举措。档案部门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服务大局,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自觉地将档案工作纳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国家档案局、民政部、农业部于2007年12月11日以档发〔2007〕10号下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意见》,强调要“进一步引导档案工作切实有效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全面深入发展”。
一、乡镇档案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适应
1.原有管理体制与现行的工作要求不相适应。《档案法》赋予乡镇人民政府全方位的档案工作职责,而原有管理体制却不太健全。一是管理机构不落实,档案室并非是一个工作机构,没有列入政府机构序列,没有专门的人员编制,实质只是一个档案库房;二是管理体制不顺,各镇档案人员兼职过多,面对工作任务大量增加、上级业务部门对工作的要求和群众对档案的需求越来越高,事实上光靠一名兼职人员来完成各项工作已不太现实。
2.现行机构编制与工作任务不相适应。政府机构改革以后,镇兼职档案人员仍为1名,而乡镇机关档案工作任务日趋繁重,镇级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使档案的案卷数量和门类增加,室藏内容丰富,已成为集中管理多种门类和多种载体档案的综合档案室。与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不相适应的是目前镇一级机关仍都不设专职档案人员,人员队伍也很不稳定。每年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镇档案人员变动工作。
3.传统档案工作要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不相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范围越来越宽,镇档案人员除了整理好本单位每个年度的档案和对所属单位进行监督指导外,还要做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断出现的新的工作内容的档案业务指导工作,如农村宅基地置换、村容村貌整治、农业合作社、农业园区、民营企业档案等。这些在新形势下产生的档案,镇档案人员还需要有一个了解熟悉的过程。
(三)各地对乡镇档案工作的体制和管理模式已经或正在进行着尝试
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中产生的众多变化,各地档案部门清醒地认识到新的形势对乡镇档案工作已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于是各地对乡镇档案工作的体制和管理模式已经或正在进行着尝试,据笔者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湖南省双峰模式。湖南省双峰县在乡镇设立档案馆,乡镇档案馆是经乡党委、乡政府批准由县编委认可设立,具有对内对外两种职能的机构,与其他站所同级,享受同等待遇,并将档案管理人员列入公务员序列编制,做到专职专责。一般明确乡镇党委委员、办公室主任兼任馆长,配有一名素质较好的专职档案人员为副馆长,均有国家公务员身份。工作经费列入乡级财政预算。①
二是山东省胶州模式。山东省胶州市营海镇建立镇“档案信息中心”,该中心为正股级事业单位,编制4人,作为鎮档案管理的职能部门集档案收集与整理、档案信息查阅、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镇政务信息公开、镇情村情教育、档案业务监督指导等多种功能为一体。②
三是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模式。2007年1月25日,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文同意大朗镇建立档案馆。文中指出:市政府同意大朗镇建立档案馆,实行一套人员两块牌子,即在挂东莞市大朗镇档案馆牌子的同时,挂东莞市档案馆大朗分馆的牌子,业务上接受市档案局指导。③
四是村档乡管(村档乡管村用)模式。湖南省怀化市从村级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村档乡管村用的模式。2006年,怀化市档案局将开展“村档乡管村用”工作列入了各县(市、区)档案局目标管理责任制,要求各地选择一至两个乡(镇)进行试点。④
二、乡镇档案工作的发展对策
(一)转变理念——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当作一项专门事业
1.强化乡镇档案工作是适应我国国情的需要。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乡镇是形成档案的基础,农业农村人员在档案利用者队伍中占有很大比例,尤其是随着民主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对民生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如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基础不扎实将会留下巨大的遗憾。
2.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当作一项专门事业来规划和发展。我国乡镇档案工作经过近60年的努力,取得了较为全面的发展,已经突破了管理本机关档案的范畴。根据《档案法》、《乡镇档案工作试行办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乡镇政府档案工作的职责归纳起来有五大任务,即管理好本机关档案;监督指导本乡镇所属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工作;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为基层单位和人民群众提供档案利用服务;提供政府公开信息的公共服务等。为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在思想认识上提倡和逐步普及一种观念,即改变传统的乡镇档案“工作”观念,树立乡镇档案“事业”的意识。要推进这样一项专门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要切实加强领导,要把档案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给予机构、人员和经费上的保证。做到确保四个到位,即思想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形成管理有序、工作有效的档案工作网络,把乡镇档案工作建设成为一项专门事业。
(二)创新体制——探索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乡镇档案管理模式
1.探索并施行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乡镇档案管理模式的意义。“乡镇档案工作的模式” 既包括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乡镇档案工作的体制问题,又包括乡镇机关与所属单位之间的监督、指导和互动等乡镇档案工作的运作机制问题,还包括整个乡镇档案信息和实体的流向等实体管理问题。
建立科学的乡镇档案管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种好的模式可以产生长效机制,起到决定性、改革性作用。原来传统的乡镇机关档案工作模式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时也明显地体现出阶段性。现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化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原有的模式在体制、机制和档案管理方式等诸多方面都显现出了不相适应之处,我们只有通过对乡镇档案管理模式的积极变革才能实现新的适应。
2.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档案工作管理模式。根据各地探索的经验,我们需从中总结出一种相对科学可行的组织形式在我区进行试点,并在取得成功后加以推广,使乡镇档案工作的机构和人员得以真正落实。2008年,我区档案局研究完成了由上海市档案局立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镇档案管理模式研究》的科研项目,并已在庄行镇建立了档案工作的实体机构——“庄行镇档案信息服务中心”,由办公室主任兼任主任,原镇机关档案人员为专职副主任、另配一名档案协管员,形成由镇党委、政府领导全镇档案事业,党政办是档案工作的负责机构,镇档案信息服务中心是乡镇档案工作的事业服务机构的管理模式。镇档案信息服务中心作为全镇从事档案工作的实体机构,负责对乡镇机关及辖区所属单位档案工作进行规划、监督、指导,并对档案实体进行管理、提供利用服务。从而确保《档案法》规定的乡镇政府在档案工作中对档案实体的保管利用和对基层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两大职能全面履行。
(三)经费保障——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事业发展资金列入公共财政预算
在区、县档案事业经费年度预算中,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乡镇档案事业的经费列入预算,用于乡镇机关和基层单位合格档案室建设,解决必须的档案装具,为基层档案工作的正常开展创造必要条件。同时按照《档案法》要求,对在发展乡镇农村档案事业中贡献突出的集体和个人给予适当奖励,推动乡镇档案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城市反哺农村”的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为各级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提供了可能。党和国家把努力解决“三农”问题摆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各级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的财力不断向农村倾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事业中有所作为,就必须在发展乡镇农村档案事业中争取主动,加大投入,以确保乡镇农村档案事业的发展与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目标的实现相适应、相协调、相配套。
(四)法律保障——通过法律、法规的修改和业务规范的制订加以保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问题要得以根本解决,还需要从法律、法规上加以保障。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本次国家对现行《档案法》进行修改的机会对此有所突破。
1.在《档案法》修改中,首先应明确规定乡镇人民政府对档案工作的领导职责。现行《档案法》第四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把档案事业的建设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但《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五条却将其限定为“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乡镇人民政府即使不重视档案工作也无法追究其任何法律责任,因此,法律、法规应明确规定“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把档案事业的建设列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其次,应明确提出乡镇设置档案机构和配备专职档案工作人员的要求。从档案工作机构来看,在乡镇建立档案工作的实体机构是很有必要的。回顾新中国建立以来近60年的历史,乡镇档案工作几经反复,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为此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编制等问题而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需要对档案法律、法规进行适当的修改,用法律的手段来保证乡镇档案机构的设置和专职人员的配备,
2.制定业务规范。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单位的调研,结合各单位的工作职能和以往年度的归档情况,以新建立的镇属事业服务中心为重点,研究制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镇各类单位的“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如XX镇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XX鎮各个事业服务中心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XX行政村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XX居民委员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等,为乡镇档案工作提供一套标准的业务规范。
一、基本情况
我镇有24个农村党支部,其中村党支部23个,中药材种植协会党支部1个;农村党员754人,女党员118名,占15.65%。按年龄划分,35岁以下的党员111名,占14.72%;36岁至45岁的党员143名,占18.97%;46岁至54岁的党员175名,占23.21%;55岁至59岁的党员112名,占14.85%;60岁以上的党员213名,占28.25%。按文化程度划分,初中文化及以下文化程度的601名,占79.71%;高中文化程度的104名,占13.79%;中专文化程度的26名,占3.4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23名,占3.05%。按从业或流动性划分,在家务农的党员693名,占91.91%;外出务工的党员61名,占8.09%。
二、主要做法
2003年以来,我镇共发展农村党员128名,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党员81名,占63.2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党员61名,占47.66%;女党员29名,占22.66%;农村能人党员13名,占10.16%。具体工作中,我镇的主要做法是建立了“五个机制”:
一是建立领导责任追究制。建立发展党员责任追究制,建立“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工作机制,将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具体细化,并纳入村党支部的考核。对发展党员工作情况实行通报制,并对“直接责任人”和“具体责任人”进行诫勉谈话。
二是建立和完善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在健全和完善农村党支部活动阵地设施的基础上,利用远程教育集中培训、举办学习培训班、组织外出参观学习方式等,创新党员教育培训形式,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采取协调科技项目资金、对口帮扶资金、小额扶贫贷款、信贷资金给予扶持的办法,大力实施“培养文化素质、培养实用技能、培养致富干劲”的“三培养”工程。使50岁以下的农民党员真正掌握1-2门实用技术。在农民党员中广泛开展“四个一”活动:每年在本村上一次农业实用技术课,培养一名科技示范带头人,发展一亩新技术或新品种示范地,至少联系帮扶一户贫困户。同时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要求每名外出务工党员每年为家乡献一条发展良策,带一户贫困户外出务工经商,引进一个项目(一批资金或人才)。
三是建立党员权利保障机制。健全党内情况通报、情况反映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使党员对党内重大事务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全面推行党员“三优先”制度,即:党的方针、政策优先在党员中传达,科技示范项目、扶贫项目优先让党员领办,重点专业户、科技示范户优先在党员中扶持和发展。充分保障党员的权利,切实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在科技培训、项目承包、村干部作用方面优先考虑党员;坚持对党员家中的红白喜事关心帮助;坚持节日期间对贫困老党员进行慰问;坚持对党员“双带双奔”能人进行表彰;坚持对党员因公得罪他人造成的损失给予补偿,为他们撑腰壮胆。
四是建立培养机制。拓宽培养渠道,把培养重点放在外出务工优秀青年、有一技之长的优秀乡土人才,放在村组干部及后备干部,放在科技种养致富带头人上。针对农村有知识有能力的青年多数外出务工经商,好苗难保留,好苗难发现的情况。采取“结对子、铺路子、压担子、引路子”的培养办法,促使入党积极分子思想尽早成熟,业务过硬。选择发展对象时,坚持优先考虑科技示范户、致富能手,坚持优先考虑青年、妇女、有文化的农民,坚持优先考虑村组干部和后备干部,坚持优先考虑退伍军人和打工返乡创业者,切实保证发展对象的质量。
五是建立党员队伍纯洁机制。切实抓好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的落实。近三年来,全镇24个农村党支部每年都扎实开展了民主评议活动,表彰优秀党员69名,延期转正党员3名。
三、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全镇农村党员通过经常的教育,管理素质得到逐年提高,能按照党委的要求做好党员应尽的义务,思想上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但是,对照党委要求,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不相适应的问题。
一是农村党员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仍有一定差距。当前,农村党员纪律观念、大局意识、宗旨意识还比较淡薄,有的党支部书记对发展党员工作认识不足,轻党建,重经济;有的党员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有的党员碌碌无为,思想滞后;有的党员参加组织生活观念较淡薄,难以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等。
二是农村党员结构比例不够合理。一方面年龄老化。农村35岁以下党员仅111名,占14.72%;60岁以上党员213名,占28.25%:另一方面文化程度偏低,初中文化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党员601名,占79.71%。
三是外出务工青年较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村青年都不愿留家务农守业,外出务工青年逐年呈上升趋势,选人育人渠道受到限制。由于部分优秀青年长年在外,村党支部看不到、管不着,使入党积极分子后备力量有所减弱,发展党员工作面临着“兵源”不足的问题。
四是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不容乐观。部分农村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发生了变化,相当数量的农村青年把金钱放在第一位,市场观念、商品观念、利益观念日益增强,而对入党抱“无所谓”的态度,要求入党积极性不高,要求入党的热情有所下降,这也是农村党员发展难的问题之一。
四、对策与措施
(一)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教育方式,全面提高农村党员的综合素质。
一是丰富内容。学习培训要做到“四个结合”,确保“四个重点”,即政治理论与党的基本知识相结合,以《党章》为重点;科技知识与实用技术相结合,以实用技术为重点;法律知识与政策知识相结合,以法律知识为重点;先进性教育和“理想、责任”能力形象教育相结合,以先进性教育为重点。通过学习培训达到增强党性、丰富知识、懂法律、懂技术、想发展、会发展的目的。
二是创新方式。首先要走出去学。分批组织党员到农业生产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吸收先进单位的经验,达到换脑筋、转观念、长知识、增才干的目的。其次要利用培育科技基地及示范户带,充分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再次要灵活科教方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科普书籍的作用,大力宣传党的政策、法规,大力推广农村实用技术和农村党员的科技至富经验。
(二)加大优化党员队伍结构的力度,提高党员队伍的战斗力。
目前,党员老龄化。党员文化程度偏低是党员队伍缺乏战斗力的主要表现。今后一是加大在年纪轻、有文化、致富能力强的青壮年中发展党员力度,同时注重发展女党员,注重发展在勤劳致富的先进典型入党,以增强党员队伍的活力。二是严格入口,疏通出口,保持党组织的纯洁性。
(三)加大流动党员管理的力度,提高党建管理工作的水平。
面对党员去向难,掌握、管理难,落实、教育难,适应、活动难,开展等实际问题。一是认真做好外出党员的管理工作。对外出务工党员由所辖支部建立台帐,澄清去向、流出时间、外出期限、联系方式等,并约定管理责任;对外出务工党员比较集中的,可以建立临时党小组,明确负责人,制定管理办法,加强管理。二是认真做好流入流出地党员管理的衔接工作。双方党支部要相互开具转出和接收的信件、信函,明示责任,避免“挂空”。
青阳县蓉城镇王新建
2011年6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重视“三农”问题一贯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部署,为未来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全局关系重大,对农村影响深远。做大做强乡镇经济,可以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此,有以下的思考:
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做强乡镇经济的重中之重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前提。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抓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加强产业实用技术培训推广,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订单生产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增强主导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要培植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是上联市场下联农户,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联接的纽带和桥梁。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
加工型、市场营销型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财政贴息贷款、奖励、用地优惠等措施,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优做强。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以市场为导向,推行标准化生产,努力打造自己品牌,以扩大产品市场覆盖面,实现规模经营效益。龙头企业要将生产规模大、市场需求旺、产业化基础好的优势产品集中布局到资源条件好、环境质量佳、集中连片的优势产区,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产业化经营格局。要鼓励龙头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方式,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契约,联结千家万户农民,融入其生产经营体系,带动农民致富。
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做强乡镇经济的根本出路
“抓大促小带中间”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抓大”就是督促和引导规模企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通过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结对联谊、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介入务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扩大富裕面。“带中间”就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小业户群体的发展,激励促动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同时,高度重视劳务输出,鼓励务工能人返乡创业,兴企办厂,发展地方经济。
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乡镇做强经济的主攻方向
特色是品牌,是市场,是竞争力。要结合本地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结构、等综合因素,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道路。“一县一业”、“一乡一产”、“一村一品”,打造
自己的特色,扩张自己的优势,建立自己经济发展的“坐标系”,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
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作为做强乡镇经济的有效载体
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盘活城镇基础设施和闲臵资产,对城镇无形、有形资产进行转让、拍卖、租赁,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逐步建立“投资-回收-积累-再投资”的良性运作机制。坚持大力培育支柱产业,引导民营企业向城镇靠拢,加快发展乡镇工业、旅游业、商贸业、服务业,加强各类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建设,不断繁荣城镇经济。
把推进招商引资作为做强乡镇经济的强力支撑
乡镇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2010-06-29 18:15:57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乡镇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乡镇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2)文章标题:乡镇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科学把握农村经济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做好“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为新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推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新农村
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创造了条件。
一、农业发展现状
1、基本情况:**街道办事处辖3个管理区、17个行政村、6500多农户、农业人口23061人,总耕地面积11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056元。
2、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①耕地、淡水、生物资源相对匮乏。近几年,随着招商引资事业的蓬勃发展,先后有20余家项目在**建成投产,鹅庄管理区全部规划为市开发区,所辖土地主要用于工业项目发展;神洲生态乐园、济南鲍德冶金石灰石有限公司、**煤矿矸石热电厂等工业项目的开工建设,也占用了较多的土地资源,使辖区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相对紧张,发展现代农业的空间相对狭小。②农业基础薄 弱。**一直是传统的工业强镇,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农业生产主要以家庭承包、粗放经营为主,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缺乏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特色
农业,农产品附加值低,现代农业基础比较薄弱。③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识不强。受传统经营习惯的影响,当地村民普遍存在重工商、轻农耕的思想,有个别村的个别户甚至存在土地撂荒现象,发展现代农业的思想阻力较大。
3、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①道路畅通,交通方便。辖区内309国道横穿东西,244省道纵贯南北,驻地位于垛庄、曹范等乡镇出入市区的交通要道,即将建成通车的济莱高速路横穿**南部山区并且开有路口,明埠路、埠翟路、埠旭路以及各条乡村路网相连,交通十分方便,为人流、物流的集散创造了条件。②距中心城区近,工商业基础雄厚。**位于济南半小时经济圈内,距离明水中心城区10分钟车程,容易在信息、技术、市场、理念等方面接受大城市的辐射影响;**工商业较为发达,驻地工商个体户达到600多家,从业人员7000多人,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③招商引资为发展
现代农业提供了契机。济南植物园于去年国庆节前夕建成开园,其规模和植物物种数在全省都位于前列,为发展现代农业和观光农业提供了良机;银鹭食品项目近期在**开工建设,为开发种植粮食作物,加快小杂粮、蔬菜、果树等基地
建设创造了条件。④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物质基础。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实现了两个转变,即由“地下企业”到“地上企业”的转变和由“黑色产业”到“绿色产业”的转变,逐渐摆脱了对煤炭产业的过度依赖,开创了生态旅游、机械加工、商品物流等产业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经济发展一直保持了25以上的增幅,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
按照强项提升、弱项突破,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原则,重点实施六大工程,全力开启**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局面。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充分发挥
垛庄水库低压灌溉工程效能,维护好现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逐渐扩大水浇地面积,稳步提高粮食总产量和亩产量。在巴漏河沿岸各村建设提水站,并修建一系列的蓄水方塘,做好雨季蓄水工作,计划5年内扩大水浇地面积6000亩,使水浇地总面积达到12870亩,占耕地面积的62。进行科学施肥测土施肥试验,大力推进一池三改工程,多施用有机肥,不断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单位土壤的产 出率,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农民增收工程。以产业调整为动力,进一步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依托银鹭集团,发展订单农业2000亩。大力扶持培植金燕肉鸡深加工项目,形成年加工肉鸡10万只的规模。打造品牌农业,培育一批富有**特色的有机绿色农副产品,做大做强牛羊肉、小杂粮批发等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每年新增规模养殖户10户;每年递增奶牛10头以上,争取到2011年,奶牛养殖量达到
200头的规模;建设标准化蛋鸡养殖场一处,达到每年产蛋量700吨的规模。发展庭院经济,引导农户在庭院中种植花卉、食用菌或从事小型加工业;发展劳务经济,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一、乡镇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后, 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乡镇经济发展的规章制度, 同时取消了限制乡镇经济发展的税收等管理制度。理论上来讲, 乡镇经济应取得飞速的发展, 但事实并非如此:我国东部地区乡镇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是西部地区的乡镇经济依然停滞不前。究其原因, 首先, 我国的乡镇地域分布较广, 地理优势及所处资源优势不同, 造成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区的乡镇经济发展状况差异较大。从历史渊源看, 东西部地区经历的历史事件不同, 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其次, 东西部人们的受教育特点及水平也不同, 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明显差异, 东部乡镇地区的人们愿意脚踏实地地发展当地经济, 喜欢在自己的故土稳扎稳打, 而西部乡镇地区的人们喜欢自由, 愿意去更发达的城市发展, 不喜欢固守故乡, 因此, 东西部乡镇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大。
二、乡镇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问题
(一) 政府监管不到位, 服务跟不上
我国乡镇地区的干部大都来自农民群众, 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因此乡镇政府工作人员管理水平有限, 缺乏优秀的领导人才带领政府职员对乡镇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管。政府工作人员自身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就差, 对乡镇经济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比较懈怠,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群众提出的问题。在行政划分上, 乡镇政府只是一个连接农村与城市的辅助部门, 缺乏实权, 在农村经济建设的管理中并没有多少话语权。
农村地区的人们维权意识较差, 加上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 遇到问题不知道如何维权;而乡镇政府工作人员也缺乏服务意识和服务热情, 服务态度较差。这使得农民遇到的一些问题都得不到妥善解决, 很多农民觉得找政府办事太难。这样不利于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也影响了人们发展乡镇经济的积极性, 有损政府在公众心中的形象。
(二) 政府对乡镇企业不够重视
我国政府对乡镇企业的改革早已完成, 但后续的管理没有跟上。在一定时期内, 政府将工作重心全部转移到发展城市经济上, 重点关注城市大中型企业的发展及经济建设,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乡镇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城市企业而言, 乡镇农村地区的企业无论在技术上还是资金上, 都难与城市企业相提并论, 其发展模式比较传统, 缺乏创新意识, 成为制约乡镇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 乡镇地区经济管理体制落后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但是一些乡镇地区的经济管理体制仍非常落后。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下, 很多乡镇政府没有管理当地经济发展的权力, 乡镇地区经济由上级政府管控, 使得乡镇政府对当地市场经济发展爱莫能助, 处于无权无钱的尴尬境地, 无法推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这种落后的经济管理体制严重制约乡镇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
(四) 乡镇地区产业结构失调
我国很多乡镇地区都存在产业结构失调的现象。一方面, 从土地管理角度看, 很多农村地区依然没有实现对土地资源的统一管理, 还是每个家庭种各自的一小片地, 这是对土地资源、人力物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另一方面, 乡镇企业的管理问题突出, 一些乡镇企业在没有做市场调研的情况下就盲目跟风, 看到别的地域有盈利项目就盲目跟进, 没有考虑是否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是否具备相应的技术及资源优势, 这样的乡镇企业难以真正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甚至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
三、乡镇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化对策
(一) 优化乡镇政府管理体系
一方面, 乡镇政府应在充分了解各部门实际情况的前提下, 不断对乡镇政府的管理体系进行优化, 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相关规章制度, 并给予各部门相应的权力。乡镇政府要加强对各职能部门的工作监管, 实施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对那些工作积极且能出色完成工作的人员, 给予必要的奖励, 对那些消极怠工、玩忽职守的人员, 给予必要的惩罚, 以此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 乡镇政府应定期对当前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调研, 并制定切合实际的扶持政策, 申请财政资金, 推动当地乡镇经济的发展。
(二) 合理进行招商引资
纵观乡镇经济的发展模式, 招商引资是一种成本低、见效快、回报高的发展方式。一个好的招商引资项目可推动多行业发展, 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 有力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在实践中, 很多地区对招商引资监管不力, 或者招商引资方向不符合当地经济客观情况, 既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当地的资源环境, 因此, 科学合理地进行招商引资非常重要。投资离不开资金, 仅凭当地乡镇经济水平难以满足资金需求, 因此可以寻求国家的扶持与资助。
(三) 加强乡镇企业建设
与城市企业相比, 乡镇企业有很多不足, 如缺乏充足的资金, 技术力量不到位, 乡镇企业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等。因此, 乡镇企业应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乡镇企业只有练好内功, 才能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中立足, 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长远发展。对乡镇企业的发展而言, 应充分利用好当地的自然资源及社会资源, 不断拓展生产的深度及宽度;要改变传统单一的产业结构, 利用乡镇地区劳动力充足的优势, 大力发展符合当地特色的乡镇经济, 这对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四) 强化政府经济职能
乡镇政府要不断强化自身经济职能, 树立科学的经济发展思想, 通过专题会议、专题活动等方式将本地区乡镇经济发展理念传达到政府各部门, 使各政府部门都要意识到发展乡镇经济的重要性, 严厉杜绝形式主义。与此同时, 乡镇政府要不断提高管理干部的综合素质, 树立严格依法行政,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五) 调整乡镇产业结构
乡镇政府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实事求是地调整当地乡镇产业结构, 既要实现对土地的统一管理, 着重发展农业经济;又要关注非农经济的发展, 使当地土地、资金、政策等资源集聚在一起, 形成优势企业, 严禁在没有掌握技术及资源优势的情况下盲目跟风。此外, 要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保证地区产业结构平衡。
(六) 加大项目投资力度
乡镇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资源情况, 实事求是地加大投资力度。首先, 乡镇地区资金通常比较紧张, 应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投资少、见效快、前景好的项目中去, 在最短的时间内回收投资成本, 同时有效地解决当地就业问题;其次, 乡镇政府可在做出项目考察分析的前提下, 向上级政府申请优惠政策进行对外招商引资, 吸引更多的资金注入当地乡镇经济发展中;再次, 乡镇政府应培养一支专业的、高素质的监管队伍, 对当地的投资项目具体落实进行监管, 树立当地经济品牌及特色, 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最后, 国家应拨出专项资金, 加大对乡镇地区的项目资金投入, 只有乡镇经济发展起来,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才有稳固的基础支撑。
结语
乡镇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乡镇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乡镇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政府监管和服务不到位、对乡镇企业不够重视、经济管理体制落后、产业结构失调等, 应通过优化乡镇政府管理体系、合理进行招商引资、加强乡镇企业建设、强化政府经济职能、调整乡镇产业结构、加大项目投资力度等措施, 促进我国乡镇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参考文献
[1]王凤华.乡镇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07) .
[2]吴睿, 茂路, 王德祥.推进湖北省农村民生财政建设研究——基于397个乡镇数据的实证分析[J].地方财政研究, 2014 (04) .
[3]张立承.新时期农民负担问题及财政支农的整体设计[J].地方财政研究, 2013 (04) .
关键词:发展 农村沼气 打造 生态乡镇
0 引言
加快农村沼气建设,对于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都是极为重要的,也是关注民生、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牟平区积极采取措施,把农村沼气建设工作作为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村容村貌和发展农村经济的重点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
1 牟平区沼气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积极成效
1.1 牟平沼气产业的发展现状 牟平户用沼气建设起步于上个世纪70年代,当时沼气池的构造主要采取的是以三合土为建筑材料建成的,建设档次低,产气原理不科学,运行成本高,管理落后,使用不便,现已全部被废弃。80年代后,虽然在沼气池的建设上,采用了水泥结构,然而由于管路设计等技术层面上存在着诸多弊端,同时由于发酵原料的大入大出,出气量不稳定,存在着产气率低,结壳和沉淀严重,出渣困难,劳动强度大,冬季不产气等原因,造成沼气池使用年限短,一般使用2到3年就报废停用,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我区沼气发展的积极性。
进入90年代以后,特别是2000年以来,伴随着国家对环保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重视,经我区农技推广部门的努力,农村沼气技术体系逐步形成,沼气综合利用得到有效推广,沼气建设步入了良性循环轨道。从总的情况看,截止到2009年10月,我区11个镇街,82个村,共新建户用沼气6000余座,其中国家投资新增农村户用沼气建设3000座,总投资120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00万元,省补贴60万元,区配套90万元,农户自筹750万元;省农村户用沼气项目建设3063座,总投资685.12万元,其中:省投资225.04万元,市区配套86.63万元,农户自筹373.45万元。建设“四位一体”(大棚、猪圈、厕所、沼气池)示范基地4处,其中:宁海办事处的孔家疃村蔬菜大棚1处,建设12立方米沼气池4座;武宁镇的崖子村蔬菜大棚沼气示范基地1处,建设20立方米沼气池4座;莒格庄镇曲河庄蔬菜大棚沼气示范基地1处,建设10立方米沼气池9座:莒格庄镇崖子村示范基地1处,建设8立方米沼气池4座。在大窑镇胡家庄村建成国家“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沼气示范基地1处,建设10立方米沼气池12座;在文化街道办事处顾家庄村建成省农村能源中小型沼气项目1处,建设100立方米沼气池4座。为了搞好沼气池的后续服务工作,龙泉镇、莒格庄镇、高陵镇等成立了沼气办公室,同时实施了2008年扩大内需项目“沼气乡村服务网点”项目,总投资131.42万元,新建沼气乡村服务网点56个,配备出料车37台,为沼气用户提供了较完备的沼气原料、沼渣沼液的抽出运输以及使用安全等方面的技术服务。莒格庄镇党委、政府为全面打造成全市农业生态镇的总体目标,更是把这项工作牢牢抓在手上,成立了沼气建设工作办公室,安排一名副镇长任主任,专门负责这项工作,提出了“在全市第一个建成沼气镇”的目标。目前,该镇共有2200余农户用上了沼气,生态镇已基本实现。为进一步加强管理,镇政府对全镇的沼气用户都实行了微机化管理。对每一个沼气用户的用户姓名、联系电话、门牌号码、安装时间、使用情况、三改时间、出入料时间等方面,都进行了全面、准确、详细和及时的管理。区农业局及下属主管部门,先后争取国家和省沼气示范项目5个,项目配套资金581.04万元。
1.2 积极成效 沼气产业的发展,实现了我区农村的节能、降耗、减排、环保,对发展绿色无公害食品和农业循环经济也带来了积极效应。一是改变了卫生面貌,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显示,我区“一池二改”近7000户,作为示范推广的莒格庄镇普及率为36%。现在走进沼气村,所到之处,沼气池的修建,大大减少了苍蝇孳生场所,防止土壤和水源污染,降低了传染病发病率,彻底改变了农村过去“做饭烟熏火燎、畜粪便地堆、污水到处流、蚊蝇满天飞”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大大改善了农村卫生条件,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二是节省了家庭开支,解决了农村生活能源问题。据调查,一个沼气户用的沼气池一般为8-10立方米,按年产350立方米沼气计算,折一吨标准煤,相当于3-4罐液化气,同时所产生的沼渣、沼液可供3亩农田的常年用肥,另外使用沼渣、沼液的所生产的农作物基本没有病虫害,节省了农药等方面的开资。户用沼气的发展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民照明、做饭、取暖等生活能源等问题,还大大节约了肥料、农药等开销等问题。据测算,我区沼气用户年减排二氧化碳1.5—1.8吨;年可创造经济效益2200余元;三是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村沼气是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纽带,上连畜牧业,下连种植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莒格庄镇现已建成“四位一体”(种植、养殖、沼气、日光温室)的生态大棚10个,年可生产绿色蔬菜150吨,出栏生猪300头,实现销售收入450万元。同时该镇为积极推广“合作社+品牌+农户”的生态农业模式,主动引导农户成立了“烟台市牟平区鸿源果蔬专业合作社”,推动农户合作生产、规模经营,并协助合作社注册了“沼菜”牌商标,申请了“绿色蔬菜认证”,积极打造生态绿色蔬菜品牌。再如,宁海办事处孔家疃村一沼气农户,4棚蔬菜全部使用了沼渣沼液,不施一粒化肥,真正达到了无公害标准,经济效益相当高。就拿黄瓜来说,市场价每斤一般为2元时,他生产的黄瓜可卖到每斤5元,产品供不应求,沼气大棚户收入成倍增长。
2 突出矛盾及存在问题
我区农村沼气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但在总体规模、综合利用、科学管理、思想认识、优惠政策的利用等发面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沼气产业的发展空间仍然较大。
2.1 认识不足,思想不到位。尽管发展农村沼气产业可以给农民带来诸多实惠和便利,也可以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大家有目共睹,但涉及到资金投入上,不少人往往会存在眼前利益和目光短浅等认识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户认识不到位。在发展沼气产业和生态乡镇建设中,存在群众自己出资建的少,坐等政府扶持的多,导致形成规模慢,推广难度大。当前的沼气生态农业推广,并不是非常乐观的现状,即使农户理解了沼气生态农业能给自己带来的方便和效益后,也不愿意独资建设,导致沼气推广工作处于“政府热、市场凉、农民有补助才热”的现象,这样直接影响到沼气推广的速度。二是干部思想上重视不够。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镇街,往往认为发展短、平、快的大型经济项目才是工作重点,对沼气产业和生态农业的社会效益和长远功效认识不足,认为发展沼气产业经济效益不明显,也会影响乡镇干部的工作精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沼气产业的快速发展。
2.2 受自然环境制约。沼气产业的发展重点在农村,农村的地理环境、地质结构直接影响着沼气产业的发展。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需要街道要有一定的宽度,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地质条件。调查中发现,有大约40%的农户因所处位置街道过窄、地质条件较差,不利于沼气池建设。
2.3 资金缺口较大。在建设资金方面,资金短缺也是制约户用沼气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对于大多农户而言,一次性资金投入仍然是一笔不少的开支,特别是对于那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户,更是有些力不从心,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一些对发展沼气有热情,但却得不到资金扶持的优惠政策(省80%,市60%)的分散户,是不公平的,也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因此科学规划村镇建设,积极争取扶持资金是加快农村沼气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2.4 原料供应缺乏有力保障。农村沼气建设的大规模发展需要大量的原料供应。特别是动物粪便和植物秸秆的永续、稳定供应机制没有最终建立起来。调查表明:用于沼气厌氧发酵的动物粪便依次为:马粪、牛粪、猪粪,马粪是最好的发酵原料,但马粪供应已无从谈起,而牛粪和猪粪的大规模供应也难以有效保障。沼气产业的大规模建设需要养牛场和养猪场相关配套工程建设,然而我区的养牛场和养猪场规模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这就给沼气产业的大规模发展造成了原料供应不足,缺乏有力的物质保障。
2.5 沼气产业经济链条较短。农户对沼气产品的利用还存在着用法、用途单一、利用率低的问题。目前,有些农户认为沼气只能作为生活燃料,而忽视发挥其在蔬菜等农作物温室大棚中增光补温、二氧化碳施肥的作用;对于沼液的综合利用则不会既用在沼液浸种、提高出芽率、防病增产又用在叶面喷洒,为作物提供营养、抑制某些病虫害,更不知沼液根外追肥和应用在养殖业上喂猪、喂鸡;对于沼渣这一优质的有机肥料,只会作为底肥施用,而不会制作营养土、营养钵,与其它肥料配合施用。另外,沼气产业与世界节能、减排相关的清洁发展机制(CDM)缺乏有机结合,一些沼气池建设还缺少规模、档次,缺乏应有的技术含量。所有这些在综合利用方面问题都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有赖于我们进一步解决。
3 应对措施及深层思考
积极发展沼气产业,努力打造生态乡镇,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结合牟平的实际情况,特提出如下发展建议和应对措施:
3.1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一定意义上,沼气在改变着农村,改变着农业、改变着农民,近年来,通过沼气示范村的典型示范作用,我区农民对沼气的认识逐步提高,建池积极性空前高涨。相关部门和乡镇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农村沼气建设的领导,要把农村沼气建设列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真正把沼气工程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来抓。并要搞好规划、统筹兼顾,与改厩、改水、改厨、改厕和农牧业发展、村容村貌整治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大力推广沼气的综合利用技术,充分发挥沼气的综合作用,使农民实实在在的感受到沼气的优越性,逐步在农村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目标。
3.2 典型示范,搞好宣传。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各种新闻媒体以及各种形式的会议,对沼气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的意义、作用、技术、模式,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要树立一批典型,以不同模式的典型示范,宣传教育群众,使其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增强发展沼气的自觉性。通过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推动沼气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向纵深发展。
3.3 科学管理,规范运行。沼气建设一定要按照标准和规范要求进行施工,严格执行施工人员持证上岗和施工队伍资质登记审核制度,建立沼气用户档案,实行“持证技工全过程责任追究制和终身负责制”,并建议乡镇包片领导与镇长签订沼气建设目标管理责任状。同时建议出台《牟平区户用沼气项目建设考核办法》、《牟平区户用沼气安全使用监督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制度建设,凡是沼气生产所涉灶具及配件严格管理,沼气池及沼气配套设备的维修使用要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有关规定执行,开展长期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管理技术干部、持证技工和沼气用户树立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规范操作、安全运行观念,确保安全高效运行。
3.4 争取支持,落实资金。各级部门要设法筹措建设资金和项目管理资金,包括培训资金。结合当地的财力情况和建设任务把与沼气建设有关的项目资金捆绑起来使用,形成合力。在发展沼气产业方面,沼气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政府的财力支持,最终为全区沼气产业发展上规模、上档次,实现永续、持久发展奠定财力支持。
3.5 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体系。沼气建设要走物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产业化发展的道路,要体现“谁建设、谁管理、谁服务”的原则,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通过服务创造效益,最终推动沼气事业的发展。区、镇均应按照要求建立沼气协会,尽快建立完善高效的管理和技术服务机构,培养一支肯钻研、懂技术、留得住的服务于沼气事业的技术队伍。要培育农村自发的沼气服务组织,积极探索沼气物业化管理模式和长效发展机制。牟平区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进行了大胆尝试,首先区政府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并下发了“烟台市牟平区关于国家新增农村沼气建设项目的实施意见”,落实了项目建设任务、内容及项目推进措施,同时将该项工作纳入了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另外聘请市站精通业务的技术人员做顾问,吸收镇站部分业务精通的技术人员为成员,负责全区沼气建设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在培训资金方面,农业主管部门每年争取省市财政资金100万元,区级财政11万元,作为专项培训经费。龙泉镇、高陵镇、莒格庄镇成立了“沼气办公室”,其他镇街也都确定专人负责沼气建设工作,每个项目村均指定专人负责沼气建设任务。为做好沼气的后续管理工作,出台了《2009年农业农村重点工作奖补考核办法细则》,对每个沼气项目村设一名沼气管理技术员,区政府每年拿出400元作为沼气技术员的补贴。为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体系,提供了体制和机制保证。
在实际工作中,我能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论述,积极参加市管干部轮训学习和“月末大讲堂”活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在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学习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知识以及高新技术知识,努力提高胜任工作的本领。通过不断地学习丰富了理论知识,强化了自我教育,加强了党性修养,增强了公仆意识和宗旨意识,提高了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
二、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抓手,努力实现镇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分工,我主要分管农业、移民、扶贫开发工作。在工作中,我对照年度工作目标,创新工作,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巩固粮食生产,实现“夏”、“秋”两季丰收
农业生产是国民生产的基础,巩固粮食生产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农村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年以来,一是大力实施新、优品种的引进更新,不断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二是实施“沃土”计划。通过大规模开展测土配方,坚持科学施肥,减少了投入,培肥了地力,增加了粮食产出率。三是抓好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在莲东、裴村、西正村等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推行夏粮免耕作业。在“三夏”“三秋”到来之前,加强车辆的检修、调度等工作,保证有足够的机械服务好“三夏”“三秋”机收、机播等工作。四是严格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今年,全面完成了各项农业补贴资金的到户工作,包括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小麦直补、农机补贴、农机柴油补贴等。全年粮食总产量达26006吨。
(二)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新建107座温室大棚,总量超过350座;新增露地蔬菜2150亩,发展裴村蔬菜生产专业村1个;同时不断完善畜牧养殖基地,完成西正村土杂鸡场和裴村养猪场2个新建养殖场区,改造东逯寨村和西正村2个养殖小区。发展薄皮核桃500余亩,完成日元贷款造林468亩,义务植树20万株,完成了西坡、阎庄、辛庄等生态家园建设。通过调整农业结构,使全镇的农业格局形成了蔬菜、林果、畜牧同步健康发展的良好势态,农民的经济效益得到不断提高。
(三)加强农田基础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一是加强水利工程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王寨用水协会广利灌区改造工程和五龙头用水协会广利灌区改造工程,已经完成规划设计和招标工作,正在组织施工,预计投资1000万元以上,工程完工后,将极大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投资170万元完成裴村水网改造工程,共铺设主、支管网25000米,新建阀门井9个,入户工程1300余户。同时在留村、里河、尚前等村新修渠道10条9400米,复修渠道1条1000米,新打机井6眼,建设桥涵闸150座,涝河清淤13条7100米,河道治理1条XX米,已完成投资230.2万元。
二是加大自来水、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力度。完成西坡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西坡村669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阎庄村农村自来水“村村通”工程,解决闫庄村2个居民组378人的饮水问题。
三是沼气建设全面推进。完成沼气重点村王寨、裴村2个,户用沼气池650座,完成王寨生态示范村1个。完成培训沼气生产工25名、安全工35名。完成五龙口镇级沼气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王寨村村级沼气社会化服务体系。
四是沁园生态农业园建设目前完成了园区的初步规划设计工作,实施树木围园工程,新栽植银杏树30万株,园成方、林成网的生态林网格局初步形成。
(四)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业发展活力,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网免费公文网
“>乡镇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2010-06-27 22:59:16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乡镇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乡镇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2)
2008年以来,镇党委、政府在旗委、旗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从自身实际出发,理清工作思路,转变职能,优化环境,突出实效,找准工作切入点,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狠抓落实各项工作,新农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就我镇的2008年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基本情况
美岱召镇位居土右旗东大门,地处呼包二市的结合部,资源丰富,区位优
势,呼包高速公路、110国道横贯东西、美将公路纵贯南北,交通便利。通讯便捷、畅通,是典型的沿山区和黄灌区结合的乡镇。全镇总面积272平方公里,辖34个行政村(48个自然村)和1个居委会,有耕地面积万亩,总人口9190户、36700人。我镇现共有13个村被列为全旗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其中沙图沟村被列为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二、2008年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
(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1、道路畅通工程建设:为切实解决村民出行难问题,进一步发展当地经济,今年新建村村通水泥路21公里,其中沙图沟村完成村内道路硬化2公里。今年新修砂石路6公里,养护维修任三尧等9个村道路63公里。
2、安全饮水工程:今年,我镇完成了何家00、西营子、协力气、车站、小井营5个村的自来水安装,安装用户达到1600户,投入资金30余万元,进一步改善了村民饮用水条件,让村民喝
上了安全干净的自来水。另外还完成了美岱召、沙图沟、河子、马场等4个村的自来水改造工作,完成了安全自动化饮水工程。
3、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全镇新农村示范点全部实现有线电视“户户通”,为丰富农民朋友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资源。
4、沼气池建设工程:今年我镇已完成沼气池安装252户,超目标任务62户。初步实现“节约能源、美化环境、变废为宝”,将继续鼓励和支持广大农户安装沼气池。
5、卫生室建设:各村利用村内现有闲置房屋,成立并修缮卫生室,沙图沟村新建卫生室,各村的卫生室投入使用情况良好,既方便村民就医用药,又改善医疗卫生条件。
(二)其他五项建设任务进展情况
1、产业发展:今年以来,我镇继续积极发展一村一品,以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在全力抓好全镇财税工作的同
时,大力扶持了试点村的产业发展,力争创出品牌,拉动周边经济发展。具体做法是:在美岱召、沙图沟、大脑包、楼房沟等村,结合大青山南坡与110国道高速公路两侧绿化工程,引导农民重点发展林果业,不断扩大栽种面积,更新品种,逐步打造成以生态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的绿色产业基地;利用河子、何家00、马场、协力气、西营子等村种植中药材的基础和优势发展药材种植业,并争取重新启动美岱召药材交易市场,逐步提高药材种植收益;在毛岱、巧尔气、任三尧、后梁等村进一步壮大了以养殖奶牛、肉羊、獭兔为主的传统养殖业与特色养殖业。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种养模式,发展循环经济;依托美岱召、清水沟度假村等知名旅游资源的优势,在美岱召、沙图沟村大力发展旅游业,力争打造我旗的旅游精品工程。同时我镇积极引导试点村发展保护地无公害蔬菜种植业。现已完成蔬菜大棚规划1114亩,其中位于巧尔气村的土默特
右旗明石农业合作社1000亩,沙图沟114亩。此外,还要继续突出抓好110国道沿线新农村试点村的建设工作,将其打造成为面貌上具有新农村气息、机制上具有发展后劲的示范村。
2、住房改造:美岱召村结合美岱召门前广场拆迁,在110国道南高标准规划新建60栋砖瓦房,不断改善村民居住条件;美岱召召庙广场前一期拆迁工作共需拆迁房屋及有关公共设施共62处,拆迁建筑面积平方米,截止目前为止,一期拆迁工作已全部完成。在村委会、学校等公益基础设施已全部拆除的基础上,新建了美岱召村集村党支部、村委会、团委、妇联、民兵为一体的综合办公楼,极大改善了该村的办公条件。沙图沟村水果交易市场规划范围内的民房已完成了拆迁工作;其他村也在结合上级相关部门的要求和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逐步进行改造。
3、村环境治理工程:切实搞好污水排放工程,污水通过明渠、暗沟排放
出村。继续鼓励农户庭院美化,争取建设生态良好、环境宜人、村容整洁、生活舒适的新农村。何家00村已经完成村外绿化(渠道两侧)4公里;毛岱村完成村外绿化3公里,村内绿化公里;任三尧村完成村内绿化公里。逐步实现村屯四旁绿化。
4、村容卫生:各村积极按照要求,已着手修建公厕,今年美岱召村建成1座,沙图沟村建成3座,毛岱村建成1座。并配有专门的清洁人员、车辆和垃圾堆放点。
5、主街道硬化、亮化:完成道路硬化21公里,其中沙图沟村2公里道路硬化已完工。
三、存在的问题
【乡镇农村发展的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乡镇农业农村工作发展计划及措施07-04
乡镇农村户厕改造工作情况的总结05-30
乡镇农村党建工作总结05-29
乡镇农村党建工作总结汇报09-08
乡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自查报告06-18
乡镇农村文明建设工作调研报告09-08
关于乡镇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工作调研方案10-15
乡镇农村卫生检查通报07-09
乡镇农村环境整治方案09-13
关于乡镇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工作调研报告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