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教育刍议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格教育已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主潮流, 日本、新加坡、美国和德国都把对学生人格的教育当做重要目标, [1]本文将阐述如何开展相关措施。

1 人格教育的目标

人格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健全人格, 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健全的人格特点有:内部心理和谐发展, 个体的需要、动机、认知方式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尤其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有强烈的责任感[2];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表现出尊重他人、理解等优良品质;把能力有效地运用到工作和学习上, 获得成就感[3]。

2 如何进行人格教育

对身心正常的学生要培养健全的人格, 对不健康的学生首先应采取措施帮助他们恢复健康。方法如下。

2.1 利用心理学专业知识更好地为人格教育服务

首先, 利用现有的人格测量工具, 修订和编制适合于中国国情的人格测量工具, 以准确了解学生的人格发展状况。最好对每一位在校学生都建立心理档案, 及时甄别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并定期施测, 注意跟踪调查和回访研究[3]。

第二, 介绍健康人格模型。包括:弗洛伊德的“具有爱与工作能力的人”, 荣格的“自性化的人”, 弗洛姆的“创造性的人”,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人”, 艾利斯的“有合理情绪的人”等。介绍这些模型可以为学生提供健康人格的对比参照, 激发他们对健康人格的向往[4]。

第三, 介绍有关自我的常识[4], 包括:

(1) 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御机制说。学生学习它后可以更深入了解生活现象背后的原因, 正视本我, 发展自我, 用建设性的方式处理本我与超我与环境的矛盾, 有效处理情绪冲突。

(2) 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说。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卑的普遍性, 有效降低青春期常见的自卑感, 使他们用积极的方式正视并处理自己的自卑感, 变得自强。

(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把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 使学生了解不同种类需要的存在及层次, 更清楚客观地对待自己, 更好地发展和满足自己的需要。

(4) 艾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学说。艾里克森把人格发展分成八个阶段: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0~1岁)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 (1~3岁) 、主动对内疚 (3~5岁) 、勤奋对自卑 (5~12岁)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12~20岁) 、亲密对孤独 (20~24岁) 、繁殖对停滞 (25~65岁) 、自我整合对失望 (65岁~死亡) 。12~20岁的主要任务是要发展起对自我的同一性认识, 这个理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确定人生目标, 减少这一特定时期的彷徨。

第四, 进行认知方式和归因训练。艾利斯的“ABC情绪理论”认为个人对刺激情境的信念和认知是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 所以正确的认知方式对于健康的人格来说非常重要。韦纳的归因理论认为, 一个人怎样解释自己行为结果的原因可以反过来激发他的动机, 从而影响他的行为、期望和情感反应。因此有必要通过归因训练, 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 提高学习动机, 改善学习成绩[5]。

第五, 组织交往活动, 拓宽学生的心理空间[6]。在校生的心理困惑一般来自学习和人际关系, 在青少年时期朋友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通过积极的交往可以与朋友互通有无, 使心胸开阔, 因此学校应该注重计划组织文娱比赛、实践调查等活动, 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

2.2 利用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学为圣贤”的导引, 有必要继承它进行理想人格教育[7]。中国古代有三种人格教育模式, 一是儒、墨、法三家所的入世型;二是道家的游世型;三是佛家的出世型。在传统人格教育中, 儒家长期处于核心和统治地位, 它设计的是一种道德型理想人格, 希望人能遵循“格物—致知—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框架, 强调人要有人格, 其人本思想的基础是“性善论”, 这些思想在今天仍有它的实践意义[8]。

2.3 注重教师人格的培养

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 在师范教育中要努力实现认知性目标与情感性目标的整合, 学术、技术课程和人文课程的整合[7]。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应充分发挥教师的楷模作用, 引导教师在对学生爱的基础上进行人格感化和道德人格教育[9]。

教育以育人为本, 人格教育的提出正是落到了教育的本初目标上。要想让人格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还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更多探索及同仁的一起努力。

摘要:本文明确了“人格教育”的目标, 从心理学专业、传统文化及教师人格培养三个方面论述了进行人格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人格教育,心理学,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李建媛.漫话人格教育[J].人民教育, 1998 (3) :30~31.

[2] 杨叔子.德治.育人.人格[J].高等教育研究, 2002 (3) :6~9, 50.

[3] 范蔚.我国人格心理学的发展与人格教育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 (3) :59~62.

[4] 杨眉.从人格教育入手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证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1999 (3) :35~38.

[5] 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237~238.

[6] 吴锡改.论青少年人格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 1997 (2) :30~33.

[7] 檀传宝.“海峡两岸儿童人格建构研讨会”述略[J].教育研究, 1998 (7) :77~79.

[8] 崔波.中美青少年人格教育历史比较[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3) :28~30.

[9] 李思德, 吕象民, 崔久华, 等.让人生的旗帜写满辉煌——山东省日照一中人格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 人民教育, 2003 (3~4) :66~70.

上一篇:高职《建筑结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有效构建下一篇:浅析提升钻井液中气体的搅拌逸散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