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情商教育 培养健康人格

2024-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注重情商教育 培养健康人格(共11篇)

注重情商教育 培养健康人格 篇1

培养健康人格

龙城高中

祝燃

学生的成长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我校是大规模全寄宿制的学校,学生每周有六天的时间在此度过,因此,学校教育在学生成长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当班主任和年级组长的岁月里,不断面对的具体的学生问题引发了我对情商教育的诸多思考。

学校教育不仅要给学生传授文化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做人。这涉及到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的问题,即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使他们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协调人际关系,使他们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可以克服的挑战、有足够的度量接受不可克服的挑战等等。

许多老师有这样的体会,学生毕业后仍能给老师写信问安、仍能在街上遇到老师主动打招呼的,大多是学习成绩不起眼的,甚至是成绩较差的学生。而许多在学校被老师倍加关照、视为重点培养对象的所谓“尖子生”们,毕业后在这方面的表现则着实让老师感到尴尬和不可思议,其实,这就是缺乏情商教育所带来的结果。即使在学校,学生失礼、无礼之处并不少见,例如遇见师长不打招呼,径直而去;因某事被老师批评而高声抢白;同学之间脏言秽语、动辄拳脚相加等,其实这也是缺乏情商教育所带来的结果。还有许多家长不止一次的在老师面前抱怨:“我的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家里什么事也不要他做,我只要求他把学习成绩搞好就可以了。可你看,不但成绩没搞好,还动不动就发脾气!”听到这些,我深深地为这些家长感到悲哀,其实,这还是缺乏情商教育所带来的后果。

在校的高一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没有兄弟姐妹可以谦让、可以沟通、可以理解,娇生惯养,霸道,事事不让人,不懂得什么叫团结友爱。而他们恰恰又处于青春期,心理和生理的发育尚未成熟,情感的波动、情绪的反复时常发生。因此,如何教会他们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摆脱脆弱的情感和自卑心理,承受各种压力,使自己拥有健康的学习理念和生活理想,将情绪专注于一项目标,保持高度的热忱,成就一切事情,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急切的。当今信息的快捷,生活的便利不但淡化了成人间的情感维系,更使学生们陷入了一个缺少群体往来的世界,一切都在表明要充分突出情感、情绪质量的重要性。因此,学 1 校教育不仅要给学生的能力补钙,更要对学生的心灵补钙。实践证明,如果能成功地培养学生情商中的某一些能力,其他能力也会随之象滚雪球一样得以提高。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过度注重智育,在一定程度上轻视甚至忽视了对学生的情商培养。情商教育的缺失,引发青少年极其严重的问题,造成许多不良现象乃至恶性事件。作为学校年级的教育者和组织者,该如何反思,怎么应对,如何引导班主任注重培养学生的情商,把情商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情商的花儿开得更艳呢?我认为这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和发展:

一、在生活中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的积极情绪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过重的升学、就业等社会压力会严重损伤学生的身心健康。要想帮助学生应付来自生活的各种压力,就必须通过生活实例或现实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懂得:情绪影响你的人生,情商决定你的人生,改变思想就能改变生活;乐观是必不可少的情商,乐观自信的积极情绪是生命之基;加强内省,放松自己,调适心灵,克服忧虑,超越生活中的负面情绪,为自己树立一个高远的目标,并务实地为此勇于高飞。

老师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就要注重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一个人如果缺少了别人的赏识﹑鼓励和尊重,他的自信就会营养不良,甚至会枯萎。所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应用赏识和激励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用宽广的视野去观察每一个学生,以开阔的胸襟对待每一个学生,并对学生的内在品质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教师一方面要注意激励学生,另一方面更要教会学生自我激励,自我展示,实现自我期待的目标。研究显示,一个人若是没有受到激励,仅能发挥自身能力的10%-30%;若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就能发挥自身能力的80%-90%。这充分说明了激励的情商作用。

二、在交往中学会构建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项研究表明,在学校与老师交往、交流越多的孩子,他的各种能力和学习水平也就越强。因此,善于构建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成才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学校,老师要利用相互沟通的桥梁,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成长教育,抓住一切契机让学生与学生,学生和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使他们懂得只有富有同情心、善意倾听、舍得付出、微笑待人、真诚赞美他人,才能更好的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欢迎,从而达到互动的理想效 果。学会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共同快乐的生活,积极、健康的交往交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主动化解矛盾,构建和谐融洽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和友爱互助、团结和睦的同学关系,最终树立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学会主动与他人分享好的建议,与他人共同承担工作,面对困难。知道与人为善,就不会让成见遮住眼睛;懂得感激,就不会让实用代替情感;知道沟通,就不会让情绪淹没理智;知道享受反思,就不会对别人的错误耿耿于怀。研究表明:一个人生活在温馨友爱的集体环境里,由于相互之间尊重、理解和容忍,使人产生愉悦、兴奋和上进的心情,工作热情和效率就会大大提高,成就一切的动力就会越来越强。

三、利用主题班会或活动课等进行情商教育和训练

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应注重情商教育与训练,以提高学生自我调节心理情绪的能力。班会课是学校思想德育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利用主题班会或活动课等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和训练,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如举办“情商与成功”主题班会、“智商与情商谁更重要”辩论会,开展情商专题讲座,设置情商训练主题,总结情商对人生的重要作用等。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这些活动犹如春风化雨,有助于学生对情商的直观认识,对情商的作用及对人生的影响了解更为深入透彻,对开展情商教育和培养有更大的兴趣和参与意识,也更能取得情商教育的良好效果。

1、树立是非观念,敬畏纪律约束

一个人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可以没有上限,但绝不能没有底线。不追求崇高,就没有前进的动力;但守不住底线,便一切都无从谈起。有的学生常说:“我们班都不学习,他们可乱了”。到头来,谁的成绩都比他好,别人没事,他却被学校纪律处分了。这就涉及一个是非判断的问题。

落实校规校纪,强化教学管理一直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我校制订的《深圳龙城高中学生手册》《规章制度汇编》使学生从入校的第一天就接受规则意识的熏染,使校规校纪扎根学生心里,让他们多一份责任,多一份配合,多一份敬畏。

2、教会学生坦然应对挫折,合理宣泄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无论在学校或踏入社会,人总会遇到不顺心、不如意之事。面对诸多不如意,学会合理的宣泄也是应对挫折的良好途径。如通过运动疗法、音乐疗法、谈心疗法、暗示疗法等都能有效地缓解情绪,解除压力;当学生能积极地面对挫折、迎接挑战时,其事业成功之门也就悄然打开了。

3、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心理,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学会宽容,学会合作。社会的激烈竞争同样存在于学校﹑班级和学生之间。许多学生思想不成熟,拒腐能力差,人格不健全,认为竞争就是不择手段地战胜别人,击败对手,赢得胜利,因而出现了许多不健康的竞争方式:成绩好的暗中使劲,不与他人交流,孤芳自赏,以其优异的成绩吸引别人,博得别人的赞赏;成绩差的追求物质享受,赶潮流,追明星,甚至打架斗殴,以此引来别人的“羡慕”“崇拜”。要矫正这种畸形的人格和不健康的竞争心理,班主任应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竞争只是学习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结局。它能给我们带来机遇,带来挑战,使人居安思危,激发斗志,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在竞争中要求学生学会宽容学会合作,让每个学生在竞争中都有一席之地,进而使整个班级人人施才智,展风采,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既把同学当作竞争的对手,赶超的目标,又把同学当作志同道合的朋友,实现人生里程碑上思想﹑知识﹑意志的新突破,建立健全的人格,为将来踏入社会参与更激烈的竞争做好充分的准备。

4、培养学生吃苦的精神,顽强的意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人生难免坎坷和挫折。在日常教育工作中,班主任应敞开心扉和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介绍一些历经磨难成就大业的人物的事迹,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通过种种途径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他们抵抗挫折的能力,养成勤学苦练的好习惯,让学生终身享用,受益无穷。

5、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咨询辅导中心

建立更有效的心理咨询,让学生在遭遇精神苦闷时,能找到倾诉的对象,大胆讲述自己的精神苦闷,找到一个可以锻炼自己性格、心态的平台,让他们从容面对挫折,面对人生。不是有问题的孩子才需要辅导,而是每个成长中的孩子都需要辅导,就象小时候打预防针一样。

此外,情商的培养还需要我们善于发现,及时引领,并不断探索“老生常谈”的“新谈法”,寻找说服教育的“新角度”。情商的培养需要沟通,需要心灵的共鸣,需要生活中的行动。希 望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共同构成一条完整的高中学生情商培养的链条。老师对待学生的一整套反应,同时作为反应程序也会输入到学生身上,学生以后就会用你的态度来反应遇到的问题。

注重情商教育 培养健康人格 篇2

《中国教师》:语文是一门文科, 在大家的印象中, 学好语文可能主要依靠多读、多背、多写。课标中提出语文教育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那么在语文课堂中, 您是如何引导中小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杨特: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做事, 学会做人, 学会共处”。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呢?

第一, 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自主即在教育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赋予他们一定的责任和自主权, 将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 使其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活动, 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到精神愉悦, 并发展其坚毅、智慧、敏捷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抓重点教, 抓重点学。学生已经懂的教师不讲, 学生通过自己读书思考能学会的教师不讲, 学生通过伙伴合作学习能解决的教师不讲, 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搞清楚。语文教科书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 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作为重点来学习。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 想想学生在做什么, 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 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 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例如, 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在山的那边》一诗,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 谈一次失败的经历, 引导学生克服困难、不怕挫折, 树立坚定信念。

第二, 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阅读、探究阅读、大胆质疑, 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法。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要求, 设计一系列层次性、趣味性、阶梯性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 找难点, 记疑点;做笔记, 重分析, 引发思考。让学生去体验学习过程、学习成果, 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 教师根据反馈信息, 及时调整, 启迪思维, 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好习惯, 从而提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第三, 开展课堂检测评价。课堂检测的形式多种多样, 可以是小组检测、全班交流, 又可以是小组互测, 也可以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利用教学活动提出的问题进行课堂检测评价。提高学生对课堂评价的认同感, 使其进一步产生集体荣誉感的认识,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第四, 综合性学习开辟语文学习新天地。综合性学习是当前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 也是一种学习的革命, 它体现了学习的新理念, 体现了教育与教学的时代特色。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观察现象、思考问题、推断结论, 切身体会知识的价值与运用,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做法有:倡导“自主”, 在教师指导下, 完全由学生自行完成学习活动, 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在运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途径、遇到什么困难等方面给予指导;注重“实践”, 搜集资料、观察、实验以及深入社会去调查、采访等;强调“合作”, 包括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及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之间等所进行的合作;突出“整合”, 即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 以及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等;关注“过程”, 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 运用语文知识, 在实践中获取知识, 在合作与探究中产生乐趣, 迸发智慧的火花, 如学习《爱莲说》一课, 收集整理有关“莲”的诗文, 进行“莲文化”的专题探究。

当然随着对“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研究的深入, 我们还进一步体会到:在接受、实践新的教学理念时, 传统的、好的教学经验不能丢, 双基训练不能弱, 语文学科的特色不能淡, 教师的作用不能忘。要以辨证的方法, 发展的观点实践、落实新的教学理念。

《中国教师》;现在中小学生的写字能力出现了普遍下降的状况。针对这一状况您所在地区采取了哪些措施?

杨特:课标明确提出:“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 并有一定的速度。”可见国家对汉字书写的重视。其实, 写字这一项基本功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小学。写字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 可近几年来, 由于电脑的普及, 有些人以为用电脑就能写文章, 无须用手写字, 写字不再是语文课的一个重要内容, 我认为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练字的过程就是修身养性的过程, 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的过程。深圳很多小学为了营造良好的练字氛围, 每天下午两点钟上课后, 安排十分钟写字时间, 学生在悠扬的乐曲声中, 兴趣盎然地开始写字练习。初中每周开设一节书法课, 有专职书法教师指导书写。写字教学同时也对学校的校园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特别是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课堂上教师能展示写得非常精彩的字的话, 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引领、引导和影响。

识字、写字教学作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基础工程, 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于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具有直接作用, 对于学生意志的磨炼、情操的陶冶、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扎扎实实抓好识字、写字教学, 让孩子们无比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中国教师》:有人反映, 中小学生看书、读书太少, 尤其不太阅读名著。您所在学校学生的阅读情况是怎样的?您是如何帮助学生热爱阅读、热爱名著的?

杨特:记得巴丹说过,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 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不论出身境地优裕或是贫寒, 阅读可以改变人生的坐标和轨迹, 奏响人生的乐章。文学是终生对自己许的诺言, 我们自己不过是一粒沙子, 在不断积累中成为小石子和大石块, 让自己的世界放大。文学是一个对自己、对别人、对世界永远的修行。

我们倡导绿色阅读, 培养健康人生。书是孩子的另外一个世界。书中丰富、生动的内容可以让孩子了解人性的美丑善恶, 可以让孩子学会思考、辨别和分析, 培养孩子的品行和修养。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 许多商人唯利是图, 大量引进一些卡通图、游戏之类的图书, 甚至一些不健康的读物刺激着学生的头脑。而基础教育领域内的学科教育往往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追求学科自身知识体系的科学化和系统化, 而忽视了中学生作为一个“人”在心灵、人格等方面健康发展的需要, 忽视了他们价值观、情感和态度的养成。在外部环境与内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很多青少年的审美价值观发生了偏离。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 中学生在读些什么书?我曾经在所教班级对学生的读书范围、读书习惯做过一项调查。

从调查结果看, 学生的阅读范围十分广泛, 科普类、历史故事类、科幻类、侦探小说、漫画书甚至哲学类书籍都在学生群中拥有数量不等的“粉丝”, 但凝聚了世代人类思想艺术精华的名著在学生所读书目中所占比例不高。四成学生表示很少翻看各类名著。卡通漫画“打赢”中外名著。面对“你是否喜欢名著”的问题时, 三成学生选择了“偶尔看看”, 五成学生表示对名著“不喜欢”。很多中小学生对于“名著”的概念还仅仅局限于“四大名著”, 对很多列入必读书目的中外名著知之甚少。数据分析发现, 孩子的读书兴趣与习惯, 与家庭读书氛围、父母的读书习惯都有很大关系。选择读书时间“一小时以上”的学生, 大多数是因为父母爱好读书, 自己也耳濡目染, 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父母“榜样”的作用很大。读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难懂的词语、字句或是无法理解的内容, 对此, 中小学生是如何处理的?八成学生选择“查工具书或向父母、老师请教”, 只有一成学生选择“完全放弃, 不看了”。其中, 六成学生表示读书遇到难题时, 他们喜欢利用网络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故事背景或进行延伸阅读。学生不仅喜欢从网上解疑释惑, 还习惯在网络上延伸阅读很多知识。

调查显示:20%的学生, 阅读名著是为了写好作文,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少数学生阅读的功利化倾向, 初一学生在这一问题上比初二、初三学生要平和得多。有15%的初二学生和8%的初三学生选择了“完成任务”。可见学生课外阅读, 尤其是“经典阅读”最重要的动力, 是功利。而在阅读的过程中, 他们还是发现“困难重重”, “面对厚厚的经典, 我总是想退缩”。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大人们精心挑选出的那些“具有跨越时空的永久魅力”的优秀作品, 中学生读者居然“跳”着读, 理由是经典“离现实生活太遥远”“产生不了共鸣”;大人们斥责网络快餐文化“耽误青少年”, 可这些文字正占据着学生们本已狭小的阅读空间。中学生渴望阅读适合自己的好书。

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如何帮助学生们去热爱阅读, 热爱名著呢?建议学校适时搭建一些学生阅读名著的交流平台, 举行读书交流会, 畅谈读书经验与体会。如小小辩论会, 或文艺活动, 让学生走进名著, 融入名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与人文素养, 形成大家都来阅读名著、欣赏名著的好风尚和好习惯。

名著需要平静的心境和深入的思考。作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种重要手段, 全社会应该共同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赏心悦目的经典阅读平台, 使他们在有限的阅读时间中, 对经典名著产生更大兴趣, 并从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其实读书的最根本作用是造就学生健康的人格。培养一种有德行的人, 一种懂得自我反省的人, 这才是读书最基本的道理。期望阅读成为我们生活中最亲密的朋友, 成为我们全社会的一种文明习惯。

《中国教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您所追求的语文课堂境界是怎样的?

杨特: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追求激情与诗意共精彩的课堂, 让学生触摸语文的心跳, 感受语文的生命。诗意语文、诗意教育、诗意人生便是我全部的教育理想和信念。

当我们不是定义而是描述诗意语文时, 她应该是这样一种教学现象:她在教学中追求思想的力量, 她拒绝冷漠和麻木, 她的展开充满感情, 她的呈现方式以具象为旨趣, 她复活言语的内在之气, 她是文化的。而语文课堂要学习传统文化, 回归人本, 弘扬民族精神。要从语言文字入手, 品味文章, 理解文化, 追求优质、高效、魅力和智慧的课堂教学境界。同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的整合, 体现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整体关怀。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 关注对自然的探究、对生命的感悟, 培养其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课堂教学中努力寻找适合自己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共鸣之处, 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达到鼓舞人心的课堂境界, 使课堂充满诗情与智慧。

“以社会当课堂而不是以课堂当社会。”学好语言不仅在课堂, 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因此, 我将语文引向自然, 引进社会, 引进生活, 着眼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从而拓展学生的生活领域, 扩大学生的视野。

超越课堂, 不仅要把语文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 还要触及他们的心灵。同时引导学生超越教师。教师不是全部知识、全部真理的化身, 要放下架子, 蹲下身子, 与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理, 发现真理, 开创教师和学生真正平等的对话平台。教师要永远相信自己教给学生的和学生教给你的一样多。超越教师、超越课堂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超越习惯、超越传统、实现自我审美的过程, 是自我创造的过程。教育的良知告诉我, 这条路是对的, 哪怕前面布满荆棘, 也绝不放弃。我相信: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注重情商教育,培养中职学生 篇3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现状;情商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142-01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社会基础建设对技能型职业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在此背景下,国家大力开展职业教育,从而推动职业技术教育进入发展的春天,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批有一定理论水平、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但是我们也看到,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仍处于模糊阶段,既没有较为完善的实践经验,又缺乏成熟的理论支持,基本上所有的中职院校都面临着中职生生源复杂,生源质量下降的境况,尤其是中职生情感教育缺失,心理素质普遍偏低的现象,制约着中职教育的发展,这样就使办好职业教育,加强情商教育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本文在分析当下中职学生心理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中职生情商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具体内容:情绪的自控性、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面对挫折的承受力、自我认识的程度、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

一、中职学生的心理现状

中职学生年龄处于十四五岁到十八九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不论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这个时期是他们个性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心理问题多发的时期。尤其是中职学生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

中职学生的心理现状具体表现为:

(一)缺乏团队意识。

中职学生多为独生子女长大的一代,大多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谦让品质,集体观念淡薄,个性化倾向严重,表现在团队中不善于与他人合作,不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在工作学习中缺乏必要的互助,仅从个人角度考虑问题。

(二)缺乏抗压能力。

青春期心理发展正由懵懂走向成熟,非常容易出现消极思想。表现在心理起伏大、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遇到困难、挫折就怨天尤人,垂头丧气,悲观失望,甚至轻生。

(三)缺乏适应能力。

中职学生大多由家庭生活走向学校集体生活,每天面对的人员对象、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新变化的出现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表现在学校生活中无法融入集体生活,容易对他人产生偏见,以及环境的细微变化会异常敏感。

(四)缺乏自我约束意识。

学生大部分明白尊老爱幼、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卫生、语言文明等基本社会公德,但实际生活中却经常出现随地吐痰、乱扔纸屑、毁坏公物,不文明语言等现象,对自己的言行举止缺乏管理。

二、中职学生情商教育的重要性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指出:“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情商能力而不是智商能力。”当今社会科技、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不仅需要高智商人才,更需要高情商人才。情商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学习能力、处理事情的能力,从而决定了他的发展潜力。尤其是当下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着自信心不足的状态,心理承受能力很差,情绪容易焦虑抑郁,人际交往困难等诸多问题,如果在不能被正确及时疏导,则很容易产生极端行为,并影响着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情商的培养,引导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品质性格,养成充满自信,乐观向上,敢于开拓,勇于进取,不畏挫折的优秀心理品质,对社会稳定和个人未来的发展都意义重大。

三、构建中职学生情商教育体系

情商对于当代我国进行职业教育改革,以及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促进着学生的健康发展。要构建一个完备的情商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情商,要求我们必须在教育过程中以真情陶治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品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实现培养职业教育情商与智商,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共同发展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一)控制情绪的能力。

中职学生从家庭走进学校,环境的差异导致心理落差很大,情绪自控能力较弱,进而导致一些不良情绪的产生,如个人主义、嫉妒、暴躁、孤僻等。在中职教育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控制情绪能力,树立学生自信心,摆脱因为成绩差进而读中职学校的思想观念,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使学生认识到人才没有好坏之分,地位没有高低差别,使他们明白充满自信的人才能取信于人。并在自信心树立的基础上,提高学生情绪控制能力,提高个人修养,善于整理情绪,正确定位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

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是一个人具备高情商的重要体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懂得信任、尊重、理解,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利于培养自己宽容的心态和合作的精神,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中职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又大多在外打工,人际交往非常缺乏,从而学生在学校不能与人和睦相处,感到孤独寂寞,甚至引起争端诱发恶性事件。针对这些问题,在教育过程中要积极开展集体活动,创造学生加深交往的机会,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正确心态和方法,使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社会,形成和谐的人际交往圈。

(三)面对挫折的承受力。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势必充满着各种困难和挫折。如何正确面对,就是一个人情商高低的体现。高情商的人具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够坚强面对逆境,寻找生活的光明。中职学生由于年龄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变化敏感,同时正承受着成长带来的各种压力和矛盾,他们在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很容易产生失败感。要积极引导学生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面对挫折,树立合理的人生目标,通过组织校园文体活动和引入当前挫折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

当今社会发展快速,竞争和压力不断加剧,也充满着机遇与挑战。新形势对职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情商水平。老师要分析和研究学生的思想和情绪,坚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拥有积极、热烈的情商,从而让他们能快乐学习,也能以更加美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王杏梅.浅论职校生心理问题及职业学校教育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1(25).

[2]刘光林.谈中专生情商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4(12).

注重情商教育 培养健康人格 篇4

影响一个人成长、成才的两大内在因素是智商和情商。智商就像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而情商往往在关键时刻起决定性的作用。智商启动认知活动,情商激发认知动力。通常计算机教学中学生的情商主要指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学习意志品质和对计算机设计创意、对美的鉴赏等,具有启动、定向、引导、激发、保持、强化等一系列功能。积极的情商不仅有益于认知因素的发展,其本身也是计算机教学的目标之一,它和掌握计算机知识、形成计算机技能、发展计算机能力相互促进。良好的非智力品质还可以提高创造力,这在计算机学习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调动中职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计算机教学不能只顾认知领域,必须注意时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开发培养学生的情商。

计算机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既重视智力开发,又重视健全人格的塑造;既大胆、合理地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又使其个性得到充分而和谐的发扬。

中职计算机教育教学更应该关注情商对教学效果的重要影响,重视情商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商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

中职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起主导作用的是直接兴趣,作用时间也较长。教师应帮助他们形成直接兴趣,并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适时地帮助他们把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问题的引入和知识讲解的设计上多用心思。引人入胜的开题、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都是引发学生直接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

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介绍计算机知识在生活、科技领域的应用,结合教学内容来阐明和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能够从实例中体会到学习计算机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从另一个方面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积极自动性,并且紧密联系生活,从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出发,结合计算机学科专业特点,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知识是非常有用的。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情商的开发、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

自信的是现代人完善人格的重要体现,是一个人成才、成功的必要品质。因此,在计算机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专业知识,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机会培养学生自信和独立的品质。学生的自信是可以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磨练出来的,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学生这方面的锻炼

三、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意志

意志是学生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任务的心理活动,它对学习起着支配和调节作用。学生的学习是艰苦的、复杂的,只有付出辛勤的劳动,克服各种困难,才能取得成绩。因此教师要挖掘一切能锻炼学生学习意志的有利因素来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勇于追求、勇于探索的恒心。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这样学生才会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教师可以用典型事例教育学生,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意志。在中职学校有很多学生是主观上想学习,但学习意志力不够,没有坚持到底的精神,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些他们熟悉的成功者锲而不舍地学习、奋斗考取得成功的事例来激励学生。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力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四、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浅谈健康人格的培养 篇5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面临着严峻考验,怎样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呢?有些教师只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培养,这不仅影响教育的发展前景,还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所以,从小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尤为重要。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

一、营造良好的环境

良好的环境包括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人。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两盆同样的花放在两个房间里,一个房间每天播放舒缓、优美的音乐,阳光充足,另一个房间每天制造一些噪音,而且阴暗,过一段时间发现播放舒缓、优美音乐且阳光充足的房间里的花长得很茂盛,而另外一个房间里的花生长缓慢,叶子发黄,快枯死了。植物尚且需要良好的环境才能生长得更好,何况人呢?家长应尽可能为孩子营造有利于成长的环境,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家长更不能让他们因为家庭的残缺而感到自卑和恐惧,教师对这些孩子要多关注,经常进行心理疏导,多做一些活动或游戏,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教室要保持整洁、舒适,墙壁上可以贴一些名人名言或字画,让学生耳濡目染,约束言行。

二、培养良好的习惯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大包大揽,有些学生什么都不会做,甚至出现写完作业不知道将笔收回笔袋、红领巾或鞋带开了不会系等现象。教师可以利用班会课举行穿衣服比赛、系鞋带比赛等,这样能促进学生提高自理能力,树立自信心。其次,要培养学生能吃苦的好习惯。学生就像温室里的花一样,从未受过苦,遇到困难容易退缩。我试着举行登山活动,让学生懂得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克服很多困难的道理,要有坚定的信念。再次,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不能拖拖拉拉,在完成当天作业的同时,还要预习新的`知识,多读一些有益的书,陶冶自己的性情。

三、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师都会发现班级里总有些学生很有人缘,同学们都愿意和这些学生玩,相反,有些学生则一个朋友也没有,而且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这种现象也越来越明显。究其原因,他们是在人格方面出了问题,这样发展下去是很危险的。首先,教师要关爱这些学生,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找出问题所在。比如有的学生是因为自私,有的学生是因为多疑、嫉妒,有的学生心胸狭窄,对别人的过错不能宽容等等。教师应对症下药,早日恢复他们的健康人格。其次,教师要多开展一些交流活动,比如“我想对你说”“我想和你成为朋友”等,让学生敞开心扉,消除心理障碍,增进人际关系。

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共同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各种好习惯。

教育要培养情商读后感 篇6

一书有感

读桃李书系----《教育要培养情商》

一书有感

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在看完《教育要培养情商》这本书后,我感觉,决定命运的其实不只是简单的性格因素,而是作者所说的综合因素-----情商。读完这本书,我学到了不少知识。了解到情商的重要性,情商在人的成长中是可以提升的,在如今复杂的社会上它将扮演重要的角色。也深深地体会到,长时间以来,人们习惯于将智商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而现代研究表明,人才成功的决定因素不仅仅是智商,还有情商。

面对21世纪的竞争和挑战,这就提示我们的学校,决不能忽视对孩子情商的培养,因为情商对智商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非智力因素有时候会通过喜好、毅力、态度等最终影响学业成绩。学习本身离不开代表情感的兴趣。兴趣是好奇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天然欲望,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想学。我们首先,要帮助孩子辨识自己的情绪。就是如何调试自己的情绪,做出合适的反应。其次,就是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父母要学会“亲子”沟通方式。当父母学会发问及倾听,孩子就会愿意开口说话,培养良好的亲子沟通习惯,会让彼此的沟通畅行无阻。第三,要帮助孩子发展负面情绪的管理技巧。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培养健康的兴趣和嗜好,来帮助他们排解压力,例如带孩子一起体育锻炼,画画、唱歌等。心理学上的研究显示,做运动是极佳的疏压方法之一,持续做有氧运动20分钟以上,会促进大脑中脑内啡的分泌,因而在生理上起到舒缓压力的作用。第四,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自信是情商能力的基石,自信的孩子,在面对别人的恶意攻击时能沉稳以对,并拥有良好的抗挫及抗压能力,在人际关系上也会得心应手。多鼓励和肯定孩子,让他对自己有着合适的自信,会让他的情商能力大幅度提高。第五,培养孩子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孩子来说,父母可以给他们的最佳的礼物就是:一份无可救药的乐观心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只要孩子对自己持正面的看法,对未来有乐观的态度,那父母就大可放心,这孩子这辈子不会离幸福太远。正向思维能力是在日积月累中形成的,只要平时多花点心思,父母亲就能帮助孩子培养出乐观的正向思考习惯。第六,培养孩子的人际互动能力。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所以父母应该要多安排些机会,欢迎孩子的玩伴来到家里和孩子一起玩耍,学习,以及共同度过生命中的重要时刻(如生日等)。此外,也应鼓励孩子学会分享。就能让其心理免疫力大大增强,得以应付学习和生活中的低潮与挑战,让孩子有能力去经营一个成功与快乐并存的美好人生!

智力的培养固然重要,情商的培育也不可或缺。现代社会一个人的成功80%以上取决于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的成功,90%取决于一个人的情商。剥去教育的一切技巧和方法,教育的核心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能力、专业、学识所代表的智力只是教会我们做事,而情商则能够帮助我们在社会中寻找到合适的定位。在一个孩子小的时候,如果我们不限于教会孩子多少知识,而是把决定人一生的最为本质的善恶观、优劣观、美丑观种在孩子心灵的最深处,给孩子一颗学会欣赏别人的心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让孩子感受爱、认识爱、付出爱,在大是大非面前正确选择,在利益攸关时刻知道取舍,在理智生长途中正确判断,那么我们才有资格说,为孩子一生的快乐和成功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人格教育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篇7

关键词:大学生,人格教育,健康人格

人作为一定社会关系的承担者, 任何时候都不仅是一个“个体的存在”, 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的存在”。因此, 任何个体人格的发展状况必然与社会生活相适应, 并被社会历史的发展赋予了广泛而深刻的内涵。今天, 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乃是人人要具备和谐的人格, 每个个体人格的和谐发展是社会现代化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大学生是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力军, 他们的人格健康与否既关系到个体成长和成才, 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

一、人格教育与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时代背景

当前, 从总体上看, 作为高知识群体的大学生多数都具备着较高的人格素养。他们多数都能积极向上、与人为善, 既具有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 也具有追求卓越的崇高理想;既具有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 也具有长期拼搏的干劲与动力。因此, 多数大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现实与理想、理性与感性等两难问题, 并显现出美好的人格魅力。但是, 由于我国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的方法还处于滞后状态, 传统人格培养的失效、现实人格培养的失范、理想人格培养的缺失等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特别是由于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部分大学生在心理上和人格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陷, 以致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对大学生活感到迷惘、困惑、烦恼、焦虑和压抑, 明显存在着不健康人格的种种心理和行为的迹象。在新的形势下, 加强和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也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既是个人全面发展的要求, 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开展人格教育是思想道德建没和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也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二、人格教育与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重要意义

1.高校开展人格教育的重要意义。

人格教育是大学生掌握人格基本知识的前提, 通过教育他们能够更加科学理智地认识人格的重要性以及塑造健康人格的方法, 进而持之以恒地锤炼自我、发展自我, 以臻于人格的不断完善。因此, 可以说人格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知自我、客观地评价自我和全面地发展自我的关键。

首先, 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认知自我。人格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能够使得学生通过掌握人格的基本结构、作用, 从而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一方面, 人格教育能够帮助他们更加正确地认识到人格发展的规律, 提高对自己及周围的人或事物的认识能力, 从而充分了解自我, 不断认识自我, 并对人格的完善和发展更加充满信心, 在面对自我时懂得自勉、自信和自立;另一方面, 他们能够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和锻造更为坚强的意志, 去克服人格完善和自身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不利因素, 在面对外部世界时能够变得自控、自尊, 自觉抵制各种不良环境的诱惑和干扰, 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坚持自我、保持自我, 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其次, 有助于学生客观地评价自我。自我评价的过程是一种自我省察的过程。自我评价是通过对自己品德、行为及个性特征的判断与评估, 或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不断扬弃自己的品质。人格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自我人格的评价能力, 能够用优秀范例和低劣人格的表现进行比较, 从而产生强烈的对比感、反差感, 在心理上产生震撼, 并形成评价能力、判断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对人格的已有认识客观辩证地进行自我评价, 积极接纳自我, 使自己对人格的理论认识和行为实践统一起来, 逐渐完善自我人格。

最后, 有助于学生全面地发展自我。人格教育能够使得大学生更为自觉而深刻地体会到人格完善的必要性, 在发展自我时能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面发展自身各方面的潜能, 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 以更全面的才干和智慧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以及由此对身心所带来的各种影响。为此, 他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时, 就会更加刻苦认真;在追求崇高理想上, 就会更加坚忍不拔;在完善道德情怀上, 就会更加执著自觉;在艺术修养上, 就会努力做到多才多艺;在保持健康上, 就会更加科学地强健体魄;在与人共处上, 就会更加追求与人为善。

2.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意义。

培养健康人格对于学生和社会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健全人格的培养不仅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成才的需要, 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和我国现代化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首先, 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成才的需要。人格是各种心理特点的总和, 人格健全是心理健康的根本标志, 离开人格健康很难有心理健康;而且人格健康不仅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资源。①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 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其人格成长的重要目标。培养健康的人格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才干、潜力和长处竭力发扬光大, 对于自己的不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缺点和不足努力克服改造, 从而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地位与作用, 产生努力献身于社会的理想信念, 并提高综合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其次, 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胡锦涛总书记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培养什么人, 如何培养人, 是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根本问题。”②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就是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中坚力量, 面对21世纪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 他们必须具备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能够积极地应对各种机遇与挑战。在“素质教育中应使知识、能力、人格三者统一并和谐发展, 因为知识是人生事业成功的基础, 能力是人们由现实向理想飞跃的翅膀, 人格则最终决定着人生的成败。③因此, 培养健康的人格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和目标。最后, 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民族的希望, 是祖国的未来。”“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④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是时代中的先进分子, 是社会中的优秀青年, 肩负着时代和历史赋予的重大使命。经过数年的大学深造, 他们都将投入到全面建没小康社会,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征程中去, 他们的人格发展到什么程度, 他们的行动能否推动社会历史的前进, 这都将关系到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复兴与社会的和谐。只有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他们才能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 成长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所建树的人, 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人格教育与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基本要求

1.明确人格教育内涵。目前, 由于人们从不同角度对人格进行界定的不一致性, 也导致了对人格教育存在着许多不尽相同的观点。有的是从学生心理健康的角度谈人格教育, 从而把人格教育看作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学生心理品质的教育, 并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人格教育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有的是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角度谈人格教育, 认为人格教育就是培养个体的社会自我。笔者认为, 人格教育的基本内涵就是要通过教育帮助学生追求和塑造真、善、美的人格。具体来说, 高校人格教育, 在内涵上, 除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和道德情怀教育外, 还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思维教育、意志锤炼教育、社交和谐教育、环境适应教育、自我保健教育。

2.创新人格教育方法。在认知心理学看来, 知识在本质上是能动的, 知识的形成既不是主体对外物的简单描摹, 也不是主体内部的主观意向, 而是主体与外界连续不断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因此, 教育工作者在开展人格教育的过程中应增强受众意识, 既统一思想又尊重差异, 既解决思想问题又解决实际问题, 从接受论的角度把灌输教育思想与主体性思想、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认知目标与情感感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 充分考虑青年学生的身心特点, 充分尊重青年学生精神追求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充分调动青年学生的认知驱动力、自我提高驱动力、亲和驱动力和自我价值感内驱力, 凸显出人格教育广泛的亲和力、感召力和认同感。让学生根据自身思想认识的实际, 通过必要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 逐步把对人格的内在认知自觉转化为培养健康人

3.更新人格教育理念。当前, 在开展人格教育中也应当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来增强人格教育的实效性。总的来说, 大学生在接受人格教育过程中的需要大致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认知的需要。他们在接受人格教育的过程中, 希望能够对人格理论、人格发展以及培养健康人格的方法有系统、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从而推动自身人格的不断完善。二是尊重的需要。他们在接受人格教育的过程中, 首先意识到的是自我人格的存在, 他们不仅希望在教育中通过自己努力来提升自身的人格, 同时, 也希望别人能够尊重他的人格。三是自我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大多认为人格理论对于人的思维和行为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人格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生的境界和认知历史、社会、自身的能力。因此, 他们希望通过人格学习, 掌握科学的理论, 形成理性的思维, 明确发展的方向, 不断增强自身人格发展的能力与潜力。

参考文献

[1]杨眉.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人格教育问题[J].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1 (6)

[2]胡锦涛.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05.1.19

[3]齐爱兰.大学生知识、能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0 (4)

注重情商教育 培养健康人格 篇8

一、以课题为引领,营造人人参与氛围

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其教育态度与方式,同时,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我校申请了《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的子课题,成立课题组,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从理论上丰富教师的心理学知识与素养;同时,学校选派部分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C证考核培训,提高教师心理辅导的技能技巧。学校不但把班主任队伍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要求每个班主任积极地将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充分地运用到自己的班级管理与学生工作当中去,而且要求每个科任教师要深刻地认识到,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在学科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例如,语文、思品课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塑造高贵幽雅的品质;数学、自然可以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美术、音乐可利用特有的旋律、线条、色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体育课可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培养学生竞争、拼搏、进取的精神等,使学生时时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为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二、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师生同唱开心曲

什么是健康?现代人健康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聘请浙江省著名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周红五教授亲自给师生们上辅导课,让师生们明白一个健康的人,不只是无疾病、无躯体残缺,更重要的是要有人格的完善、完整的生理状态、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周教授浅显易懂的例子、生动有趣的讲解,师生们逐渐懂得:心胸开阔、乐于助人、善于合作、心中有他人、兴趣爱好广泛等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重要。周红五教授还给全校师生上心理辅导公开课,一节《巧手解千千结》的心理辅导课让师生明白:生活当中有无数的困惑、困难、误解、伤心……只要我们有一颗真诚的心,有一双巧手,有一颗善思的脑袋,这千千“结”就会一个一个被破解。辅导课上,教师与学生在周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互动,不仅身心得到放松、体验到愉悦,而且习得了正确的辅导方法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正是得益于周教授的悉心指导,我们学校的老师迅速成长起来。各年级相继开设了心理活动辅导课,其中的活动课有“与烦恼说再见”、“男生女生交往课”、“负面情绪的调节与消除”等,或讨论,或活动,让学生体味生活,感受真实的自我。心理活动课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成长的欢乐,更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去正确处理生活、学习中所遇到困惑与烦恼。师生在心灵的对话中共同成长。

三、拓宽家校沟通渠道,提高家庭心育水平

和谐、温馨、民主的家庭环境易使孩子活泼开朗,形成良好的品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只有与家庭紧密配合,同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课。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庭关心的只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至于孩子的心理品质、困惑、烦恼却很少关心,或不知如何关心。对此,我校除了多次印发有关这方面的宣传材料,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让家长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外,还设立了家校连心桥,开设了家校联系电话,设立特殊生家、校联系卡,定期召开家长会,请周红五教授在全校家长会上作“营

造和谐家庭氛围,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心理辅导讲座。通过讲座,周教授列举并分析了造成亲子之间不和谐的种种因素,让家长们自己去反思造成与孩子不和谐的一言一行,从而提高家长们自身的综合素质,端正对孩子期望值的尺度,掌握科学的评价标准,达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致性,切实提高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四、开发隐性课程,促学生健康心理形成

优美的学校环境、高品位的书香校园文化,是一种意义重大的隐性课程,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具有调节心理、陶冶情操、愉悦身心、造就性格的功能。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校园环境的改造上采取了如下措施:

美化校园环境。学校对校园布局进行了大调整,大胆创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校园风貌。苍松翠柏,花红柳绿,鱼游鸟鸣,各种建筑物座落在绿树红花丛中,池塘、芭蕉、梧桐、虞美人……一年四季,鲜花争艳,绿树相辉,名花异草,修竹茂林,把学校装扮成花园式的育人之地,师生在这里修身养性、悟道明经。

加强文化熏陶。学校通过开展各类艺术节、文化节、体育节、科技节和经典诵读、学习名人、剪纸、捏小泥人等一系列活动,提高学生各方面兴趣,活跃学生身心,陶冶学生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改善学生心理环境。学校的走廊文化特别凸显“走进中国传统”这一主题,把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四大发明、三皇五帝、二十四节气、传统节假日等图文并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每天诵经明理、吟诗怡情,日积月累,良好的心境便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要讲求实效,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心灵的对话,又要注重环境的营造,心灵的熏陶,真正做到有问题及时引导、矫正,没有问题固本培源、增强免疫力,学生在温馨、和谐、优美的学校和家庭环境中一定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完善的人。

(作者单位:浙江义乌市香山小学)

注重情商教育 培养健康人格 篇9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健康人格

当前社会,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已经成为小学学生的一门必学课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在对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的一条有效途径,这也成为当今社会比较热议的话题,也是对当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客观需求。

一、转变传统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新课改之后,心理健康教育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但是对于传统的教学观念来说,会有一些错误的认识,所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学的过程中,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及相关心理学的专家要做好相关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尤其是从事教育行业的人员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起好表率的作用,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例如在小学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在班级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尽量建立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友好互助关系,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使得学生之间的关系相互融洽和谐,这也就是教师在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形象。

二、开展多样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以活动为主,教育工作者应该适当考虑到小学学生的认知水平,多采取一些比较符合小学生的活动,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尽量将课堂由孩子来主导,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童话故事和寓言故事等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扮演,扮演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而且孩子从中能学到一些正确的人生观念,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讲述灰姑娘的故事,来引导孩子分角色去扮演,并且扮演过后,提示学生如果站在继母的角度,会不会阻止灰姑娘去参加舞会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多方位进行思考,为学生正确看待事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让小学心理健康受到重视,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刻不容缓,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小学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教育工作者仍需继续努力,开展多样化的小学心理教育的活动课,也是在帮助学生进行认识自我、改善自我、认识世界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必要选择,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1]刘文娟.新课改中开设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6).

[2]侯木英.注入新活力突破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时效性的困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12).

注重情商教育 培养健康人格 篇10

一、历史教师通过提升自身的健康人格来发挥引领作用

要提高历史教育中健康人格教育的实效,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进一步提高教师自身的健康人格,同时提高他们运用历史进行健康人格教育的能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历史教师作为人文学科的教育者,更是必须加强自身的健康人格修养以更好地完成育人这项崇高而伟大的历史使命。历史教师自身良好的健康人格修养能为进行健康人格教育创造条件。历史教学单纯教给学生学科知识,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式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现代通讯手段,将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通过各种不同途径传递给学生。教师逐渐从“传道、授业、解惑”者的传统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和品德教育的实施者。通过历史教师的引领,学生能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最终成为具有高尚健康人格的合格公民。传统教育中把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任务完全交给班主任或心理健康教师的做法是不正确的。

二、注重挖掘历史新课程中的资源为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服务

历史教育自古以来就有文以载道的传统,在育人功能方面有着生动、具体、形象的突出特点,各国历史上劳动人民和优秀人物的高贵品质,为我们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格言;诸葛亮的“鞠躬尽粹,死而后已”是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的榜样;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名句。我们还可以用虚怀纳谏的唐太宗的事例培养学生谦虚的态度和空阔的胸襟;用詹天佑、李四光、钱学森等科学家的事迹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刻苦求知、报效祖国的品德和理想。西方素有人道主义的历史传统,通过对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及近代欧洲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人对人的价值的论述,学生可体会到以人为本,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通过马克思将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人类的解放事业的光辉灿烂一生的学习,学生将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信念。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有效课程资源。历史教育中要通过挖掘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气质修养、人文精神、高尚的思想品德、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服务。

三、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素质

中学历史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教师要注重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改变以往历史教学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或作为政治教育的一项手段而忽视对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传统观念。历史学科可以以研究性学习为突破口,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例如,针对目前学生对雷锋的精神越来越淡忘的现实,组织专门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课,让学生收集雷锋同志生平事迹,体会雷锋同志为人民服务的种种表现,让学生展开讨论,明白哪些行为是我们今天仍然要学习的,特别应让学生领悟雷锋同志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可以动员学生开展一些小制作活动,如学习古代中国四大发明时,让学生自制指南针来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精神。也可以组织学习历史上英雄人物先进事迹体会的历史小论文评比,以及开展书法艺术作品等的收集、展览、评比活动来陶冶情操,以推动他们人格的不断完善。

总之,中学历史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引导他们养成高尚的审美情操和健康人格素养,使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崇高的民族情感、社会责任感以及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学历史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课程资源,遵循人格教育的规律,以加强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参考文献

[1]纪欣.略论历史教育与中学生健康人格健康教育的融合[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7.05.

注重情商教育 培养健康人格 篇11

一、创新能力培养与传统体育课教学

新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是一种知识爆炸的时代, 其核心是创新, 因此要全面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创新教育非一朝一夕, 一蹴而就之事, 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开发, 才能有助于创新潜能的充分发挥。中小学生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也是身心发展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这时应该把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因此,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 首先要从教育创新入手, 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学, 突出对当代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传统的体育课教学, 一直以来都是老师直接教给学生动作的方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 按照教师规定的方法去做。甚至在农村中小学, 由于师资紧缺, 教师课业负担过重, 一周一节的体育课只是一种“放羊式”的自由活动。这种现象越来越不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青少年活泼、好动的特点在体育课上得不到充分体现, 大大限制了他们自由创造的机会。这样的体育课就

达不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发展不了学生的身体。因此, 我们的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应遵循体育与健康教学规律和学生的知识水平, 从学生的心理、心理特点出发, 通过各种形式的创新教育,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体育与健康教学中,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与策略

1. 增强创新意识, 主动运用创新教学观

创新教育的实施, 关键在教师。“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已经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教师是教学中获取创新成功的第一要素, 教师的创新意识起主导作用。体育与健康教师要在传统体育课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转变教学观念, 学习新事物、研究新问题, 运用新思想、新知识。学习课程标准, 贯彻课改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 注重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创造性。将备课、上课、辅导、考核、课外活动、教学反思诸方面结合起来, 以上课为主, 指导、引导学生发现新事物、新问题, 研究探索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

2. 构建新型模式, 强化参与意识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以技能教学为中心, 其教学程序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知识———布置课外练习。学生缺乏提出自我目标, 实现新目标的机制;过多地强调教师的教, 忽略了学生主体性;教学效果偏重于“学会”某项技能,

一、培养高师生体育能力的途径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兴趣在体育教学中是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重要心理因素, 是学习的动机中促进学习的动力因素, 也是体育教学中的一种推动力量。体育兴趣的培养和发展与体育课的类型有很大的关系, 普通体育课不及选修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因为普通体育课教材内容多而练习时间短, 又难以考虑到高师生对体育的需要, 因而不能激起学生的体育兴趣。而专项体育课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兴趣爱好, 对某一内容进行较长时间的练习, 在练习过程中愉悦、积极的情感体验不断积累, 可以有效地促进体育兴趣的发展。因此, 高师体育应根据高师生的爱好与实际条件, 开设球类、舞蹈、健美操等内容, 并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一种好的体育教材能够满足学生对体育的需要,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通常娱乐性、趣味性、竞争性越强的内容, 越受学生的欢迎。同时, 教材内容的数量也关系到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一节技术训练课中, 教授内容要适量, 以减少需要记忆的内容, 增加练习时间, 增添学生的亲身体验, 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

二、培养高师生体育能力的途径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高师体育教学应采用启发式教学, 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练习时间, 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教师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 促进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意义构建。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技能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 就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发挥指导作用:一是要营造积极的上课环境和氛围, 高度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 形成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关系, 二是注重教学设计, 优化教学过程。

三、培养高师生体育能力的途径是激励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果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 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直接动力。而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不是自发产生的, 而是在教师有组织、有目的的激励教育下逐渐形成的。因为在一般情况下, 激励表现为外部所施加的吸引力或诱因, 激发成主体自身的推动力, 使得组织目标转化为个人目标。一个人的行为, 必受外界推动力或诱因的影响, 这种推动力和诱因, 通过主体自身的消化和吸收, 产生一种自动化的内驱力, 才能使主体由消极的“要我做”转化为积极的“我要做”。内驱力越大, 行为也就越积极, 技能的迁移和能力的形成也就越快。体育教师对学生而言, 就是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信息源, 是外界的推动力和诱因, 他对学生努力学习知识、练习技能有着直接而强烈的影响。而如何将学生已形成的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实际上起推动作用的内部动因, 就需要每位体育教师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和良好的教学策略, 激励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 采用学生“试教法”。教学中, 教师除了讲解示范外, 将教学方法、步骤、保护与帮助都传授给学生, 然后分成小组进行互教互学, 教师分别进行辅导。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让学生进行讲解示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勇敢与自信, 并提高其育人能力。

(3) 让学生做裁判员。在比赛中让学生做裁判员, 教师只起督导作用,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秉公执法的良好品质,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 让学生担当考核员或记录员。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精神, 提高其组织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5) 让学生进行课后的小结或讲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语言表达能力。

(6) 让学生进行期中期末总结。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提高其总结能力、分析能力和体育参与意识。

(临沂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而忽略了“会学”的方法指导。显然, 随着社会的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大适宜了, 新型的教学模式应该以课程标准为指导, 贯彻课改理念, “关注过程, 促进发展”。让学生尽可能地动手、动脑、动口, 不断参与, 构建学生“自主选择、自主练习、自我评价”的“三自主”模式。这样, 把体育与健康课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 创建一种宽松、和谐的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强化主体参与意识的体育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3. 培养创造性思维, 提高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 要展开“幻想”的翅膀, 注重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潜能, 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提高创新能力。

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不仅是身体运动, 而且是与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的。由于思维和积极性不同, 所达到的学习效果的差异就大, 为此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要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 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动状态。要变教师的角色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参与者、引导者,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作用。教师要考虑“学生喜欢你的课吗”“这节课学生掌握了什么”, 创造情景, 设疑提问, 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如广播体操课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学生跟着老师一招一式学, 教师示范, 讲解要领。在新的课改理念下,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将广播体操图解发给学生, 根据图解自主合作探究、理解、交流尝试练习, 基本上每个同学都能说出动作名称、会喊口令、会做动作。通过这种教学模式, 学生基本上能自编徒手操, 会画人体简单的动作图, 学习效果很好。

在其他内容的教学中, 还可以分别采用发现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创造教学法、合作讨论法等方法。

4. 因材施教, 发展学生能力

首先,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体育与健康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 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体育与健康教学的优势, 多渠道启迪学生的思维, 帮助学生掌握现在以及将来终身体育与健康所需的强身健体知识、技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 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注意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氛围, 受教育的差异, 不能一刀切, 一个模式。同时, 对学生在教学中提出的“奇特”问题, 教师不能视为离谱, 而应积极鼓励他们质疑, 引导他们标新立异。当学生的思维超出教师所设计的轨道时, 教师应予以肯定与鼓励。哪怕是一点点创新的火花, 也要给予准确恰当的评判。要多鼓励, 少批评, 耐心倾听学生的设想, 防止教师的情绪对学生创新能力产生抑制作用。只有尊重学生个性的思想, 发展学生个性, 才能培养创新精神。

“思维行之先”, 没有创新思维是盲目的, 没有创新的事业是平淡的。体育与健康教学蕴涵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 教师要根据教学的规律和特点, 认真研究, 积极探索培养与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给学生创新和发展的空间, 最终实现教育目标。

●王晓英

摘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英语语言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目标。本文依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结合高职高专实施大学英语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提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并就在大学英语分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作了介绍。

关键词:分层教学;英语阅读;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尤其是通过多种阅读渠道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这一点在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阅读能力的三个层次的要求中得以明显体现。而高职高专院校的实际情况:其生源来源比较复杂, 他们之中既有普通高中毕业生, 又有三校生 (即来自于中专、技校、职高的毕业生) 。所以, 在大学英语教学上, 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 通过采用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整合、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等手段实施分层教学, 努力使各层次的学生在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各个方面得到最大限度提高。下面, 笔者仅就分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做一简单介绍。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意志力, 端正学习态度, 明确学习目的

通过连续六年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及教学观察, 我们发现, 有80%左右的学生对在高职学校继续学习英语没有兴趣, 75%的学生不想再学习英语, 90%的学生认为他们学不好英语, 而且也不明确继续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所以, 在开始阶段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注重情感和态度教育。也就是从情感上让学生接受并喜欢英语, 端正学习英语的态度, 克服心理上对英语所具有的排斥、害怕等一些负面的情感障碍, 明确英语语言的学习是持久的, 不能一蹴而就, 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必须有坚强的意志作为后盾。也只有如此, 才能为英语学习的成功注入动力, 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我们主要是通过建立和谐、民主、平等、开放的师生关系, 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运用现代化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媒体、方法手段, 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认真观察、了解, 正确及时地引导, 适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等做法, 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激励他们坚持、坚持再坚持, 从而为学好英语, 培养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情感意志保障。

二、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 及时查漏补缺, 为培养阅读能力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培养英语阅读能力, 在英语语言知识上, 我们需要有一定的词汇量, 但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并不说明就能读懂英语文章, 还要掌握语法知识, 尤其是句法知识。这是阅读理解的关键。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发现:90%的学生词汇量很有限, 即使学过的单词, 基本用法和基础词义掌握得也不是很理想, 比如有些同学对冠词a和an的用法都分不清楚。此外, 他们的语法基础知识也是相当薄弱, 特别是句法知识, 可以说是一塌糊涂。结果造成一遇到含有各种从句的复合句, 并列连词连接的并列句或者是多种形式的定语、状语、插入语, 还伴有倒装、省略的长句, 很难理清头绪, 无法理解。所以在英语教学中, 特别是教学初期, 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温习和巩固是非常必要的。例如, 基础词汇和基本句子成分的学习。同时, 要在方法上加以指导, 比如引导他们如何去掌握运用单词, 扩大词汇量。这些应该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甚至比学习新知识更为重要。正是本着学生的实际, 从基础抓起的做法, 让我们唤起了学生的自信, 使他们能一步一个脚印, 从点点滴滴做起, 扎实建立语言大厦的地基, 为逐步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打下基础。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技巧, 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上一篇:问卷星调查教学评价下一篇:初中女生发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