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雷锋精神塑造学生人格

2024-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用雷锋精神塑造学生人格(精选12篇)

用雷锋精神塑造学生人格 篇1

健全人格教育是最基础的素质教育。我们的宗旨是教会小学生做人,从小用雷锋精神培养和塑造小学生的健康人格,促进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养成,为他们将来成为适应现代化需要的雷锋式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打下良好的基矗研究用雷锋精神培养和塑造小学生健康人格的规律和特点;探索实施“人格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评价体系,就是我们的工作目标。

小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要点

1.自尊自立,遵纪守法

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也是自己的主人。学校应放弃“听话”、“顺从”教育,加强服理守法教育,使小学生把尊敬师长与保持自己的人格独立结合起来,既不屈从他人意志而做违心的事,也不以傲慢无礼的态度侍人,同时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和纪律观念。

2.尊重科学,追求真理

努力激发小学生的主动精神、探索精神、钻研精神,把小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和社会,鼓励他们关心社会生产和自然环境的变化,积极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培养他们敢想、敢说、敢干的大无畏气概,能勇于自责,及时克服缺点,修正错误。

3.立志高远,自强不息

要培养小学生有远大的志向、坚定的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为理想的实现而刻苦学习,从小养成勤勉敬业的精神。这是决定人格品位高低的一个重要条件。

4.关心他人,信守道义

培养小学生关心他人和社会的集体意识,把祖国利益放在第一位;发扬同情疾苦的人道主义精神,用自己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助人、利人、乐人;反对一 切损害他人的活动,勇于同不良现象做斗争。

小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应遵循的原则

1.调适性原则

在塑造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工作中往往会遇到培养目标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一些道德观念、道德意识、道德现象相矛盾的问题。不解决这些矛盾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采取道德调适的办法处理这一矛盾,如:我们在制定健康人格教育实施细则时,抓住有意义的道德认识问题,通过调整对传统道德涵义理解的思维定势,找到传统道德与现实的有机结合点,选择好调适角度和标准,抓住每一个教育要点的实质,抓住矛盾着的两个教育要点间的相容性,保证学校教育不脱离社会实际,增强教育的可信性与实效性,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2.自主性原则

一个学生要形成健全人格,首先要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充分了解自身的价值,强化主体意识,从而勇敢地面对现实,逐步培养起敢于面对挑战,参与竞争的心理素质和遇挫不惊,不帕艰苦、坚韧不拔的毅力,使自己人格表现出一种奋发向上的生机。

3.平等性原则

小学生已有初步的独立意识和平等意识,他们希望受到理解,受到尊重。因此,教育者不能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学生,而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培养学生的人格观念,维护学生做人的尊严,不做有损学生人格的事情。这也就教会了学生怎样尊重他人的人格。

4.差异性原则

要培养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就要从学生人格特点出发。不同的个人在其全面发展的程度上是有差别的,这种不同,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水平的不同。我们在教育中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5.示范性原则

用雷锋精神塑造学生人格 篇2

人文精神所指的是人的思考与关怀, 它的形成与变革跟文化、时代精神是相辅相成的。由于人文精神能直至人的生存本质, 可以探索到人的精神和心灵世界的核心, 因而有塑造人精神世界的作用。就高校而言, 拥有良好的人文氛围, 会使大学生的思想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熏陶与升华;而开展人文教育则可以使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认知水平, 有利于大学生顺利步入社会, 并使其境界得到提升, 在面对坎坷与荆棘时, 能够以正确和客观的态度对待。

从生理角度而言, 大学阶段正是人心灵成长的关键期, 人的许多观念, 譬如价值观、人生观等等, 都是在这个时期基本定型的。虽然以后伴随着阅历的增加与眼界的开拓, 人的主观意识会随之改变, 但是可塑性已大不如前了。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 是未来世界开拓者, 他们的成长关系着未来世界格局与走向, 他们的价值趋向, 主导着世界以后精神的面貌。所以, 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就成了我们必须关心和正视的严肃课题了。

二、高校人文精神现状

我国高校教育存在科学精神一统天下, 人文精神排挤边缘的状态。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一方面原因是由于高校教育的功利化和现实化, 另一方面和我国多年推行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国策息息相关。具体分析高校人文精神现状, 主要有三个方面, 即重知识轻人文、缺乏师生互动和评级机制不完善等。

1、重知识轻人文、知识决定一切的错误观念

教育改革之后, 高校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模式转变成为了大众教育模式。不断扩大招生规模, 使得高校学生数量剧增, 就业压力也随之加大。很多考生在选择学校的时候, 将高校的就业情况作为重要参考依据。这一现象造成了高校为提高学生就业想尽办法, 而提高学生就业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文化水平, 从而主要进行知识层面与技术层面的传授。这一现象导致学校偏重知识的传递, 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培养。

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之后, 大学已经从原本的以崇尚真理和学术的殿堂走向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培训场所。在课堂上, 教师们只关注知识体系和技术体系的讲解, 不再注重人文精神的教育思想。

2、师生缺乏课堂互动

由于高校课程设置的原因, 很多课程都是在大教室完成, 往往一个教师在上面讲, 下面要坐两个班甚至三个班的学生。学生众多, 增加教师的讲课难度。教师难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状况, 难以和学生形成有效互动。基于这种状况, 甚至有的教师干脆照本宣科, 使得学生完全处于被动之中, 教学成了单向的信息流通。教师只履行了教书的义务, 而完全忽略了育人的义务。缺乏交流使学生的情商得不到有效发展, 课堂气氛的平淡使得学生难以形成讨论、争论的课堂表现, 从而造成冷漠、淡然的表象。

3、评价机制单一

传统的教育评价体制也是制约人文塑造的因素。传统教育评价, 以分数论英雄, 分数代表一切。高校的教育机制也是如此, 依靠分数来划分奖学金等级, 依靠分数来制定学生的学分。重智力因素, 注重结果, 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人的心理现象就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心理过程, 包括认识过程, 意志过程, 情感过程, 二是个性心理, 包括能兴趣、动机、信念、世界观、能力、气质、性格等。单从智力结构来说, 智力又分为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等, 分数只能衡量其中的一小部分能力。用智力因素去衡量一个人的全部, 难免以偏概全。现在的教育评价体制, 把学生的成长看成是智力的培养, 尤其是记忆力的培养。这种评价机制, 一方面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考试就是背过了就行了。另一方面, 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与批判现实的是非观, 不利于现代化人才的培养。

三、关于人文精神的误区

在教育体系日趋成熟的前提下, 很多高校已经逐步意识到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在学校中陆陆续续的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和方法, 但从成效来看, 普遍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甚至可以说成效甚微。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 大致有两个方面, 从学校管理角度而言, 是高校对大学生人格教育的误区, 使得相应的教学手段没有起到良好效果;从学生自身角度而言, 受社会不良文化影响造成的价值观误区。

1、以德育代替人格教育

很多高校将人格教育和德育划等号, 认为良好的道德情操就是良好的人格品质。其实不然, 道德固然是大学生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并非全部。一味的强调社会层面的要求对个体行为以及品质的认同, 所造成的后果就是忽略了个体心理需要, 最终造成个性与社会的不和谐。因而, 近些年频发的各种校园自杀现象和暴力现象, 就是因为人格结构的倾斜和残缺所造成的。教育的真谛是育人, 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 塑造人不仅要考虑外在行为, 也要关注学生的内在心理。

2、从学生角度而言产生的价值观误区

市场经济给社会带来了经济的腾飞,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突飞猛进。在这种情况下, 资本市场所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也悄然升起。个人主义、利己主义, 占据了学生精神世界的主流。具体表现为自私自利, 功利心重, 冷漠以及对金钱的过度崇拜。在这种情况下, 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逐步淡化, 而个别大学生的高消费、高享受的追求成为了众多学生效仿的对象, 在一些大学生心里逐渐产生了价值偶像的错位。

四、利用人文精神塑造大学生人格的措施

(一) 发展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

1、学校进行心理健康讲座并引导学生参与其中

在快节奏和竞争压力很大的现代社会, 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 大学生心理品质教育应该得到逐步改善, 特别是要重视加强人格缺陷者的心理辅导与心理训练, 帮助他们完善人格和确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举办心理咨询讲座、知识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 利用网络、广播、校报等阵地, 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强化学生的心理意识, 开展心理调查等活动, 把学生健康人格塑造和价值观取向与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这样对于增强大学校园的人格教育氛围及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都是非常有效的。

2、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 完善学校心理咨询中心

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教育的重要部分, 心理咨询对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并且快速地度过心理困惑期, 这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心理治疗场所。目前有一部分大学的心理咨询中心是不完善的, 心理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对于文化水准较高的大学生而言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很多大学生在心理出现问题后, 不会主动去学校寻求相关帮助, 这就需要学校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档案, 定期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筛查, 发现问题及早干预。另外, 定期给心理辅导教师进行培训, 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心理辅导。

(二) 利用社团和学生组织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

1、强化大学生辅导员的作用, 加强辅导员指导水平

当前高校中, 大学生辅导员的工作大多被一些琐碎杂事缠身, 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缺少应有的沟通。甚至很多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活动状况, 辅导员都不得而知。辅导员起不到相应的作用, 使得很多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得不到及时的帮助, 最终走向了极端。辅导员应该是了解和掌握学生动态的直接责任人。辅导员对学生的帮助, 能有效干预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做出的种种极端举动。辅导员的言行, 能够影响学生的举止。

但现实中, 大学辅导员由于千头万绪的琐事缠身, 很少能够真正走入学生内心。另外, 很多大学辅导员文化水平和专业指导水平差强人意, 辅导员无法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价值观形成起到指引作用, 从而使得辅导员这一职务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因此强化辅导员的责任, 提高辅导员的业务水平, 为辅导员适当减压, 排除不必要的其他工作干扰, 是当前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利用学生社团, 培养良好情操

目前大学都有各种社团活动, 利用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与社团紧密结合起来, 开展多方面、多层次的社团活动, 鼓励学生参与社团, 在社团活动中锻炼自己, 完善自我的人格, 发现自己的价值, 在社团中一起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培养更高的情商。

3、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参与社会实践就是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大学生深入工厂、农村、街道、社区, 切身感受社会、全面了解社会、深刻认识社会, 正确树立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形成良好人格提供重要的社会参照系。

摘要:人文精神反映了人类内在价值的追求, 人文精神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塑造, 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 现代大学重技能轻人文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 虽然很多高校已经开始认识到了这一点, 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不过从目前来看, 这些措施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本文拟从大学课堂教学入手, 分析了课堂教学的现状、根源, 提出了构建人文精神的大学课堂教学的设想。

关键词:教育,人文精神,人格,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梁立威:《高校人文精神浅议》, 《科学时代》, 2010.6。

[2]肖峰:《论科学与人文的当代融通》,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151。

用雷锋精神塑造学生人格 篇3

一、用人格和智慧培养情感

和谐的师生关系源于教师的人格魅力。只有教师具有完备的人格,学生才会从心理上接纳,从心底里敬佩,师生关系才会更加融洽。

班主任的人格魅力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说教,而是在实际工作中,一言一行都要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推崇的模范。在多彩的百花园中,我辛勤耕耘,用善良、慈爱、智慧浇灌每一朵小花,尤其关注"弱苗"的成长。

我班有一名女生,父母离异,姐妹俩跟着父亲过着艰难的日子,父亲靠在油坊打工挣的那点钱供他俩念书。日子过得很艰难。女孩从小失去了母亲,性格孤僻,爱打架,甚至动过刀子,一场重病之后,我便发动全班学生为她捐款,我亲自带了头,随后20、10、8、5、3、2、1、0.5元。。。。。。陆续交到了生活委员的手里,生活委员和她是小学的同学,在小学俩人结下了怨,真是冤家路窄狭路相逢,俩人又凑到了一起。矛盾是一个接着一个。不管座位离多远还是天天打架。化解的机会是终于来了。当生活委员把钱递到她手里的时候,我看见的是那个天不怕、地也不怕的小女孩躺在床上竟然哭了。我示意生活委员赶紧去哄她,俩人的手紧紧地握到了一起,,矛盾终于化解了。还深深地记得她在《安图教育》上发表过一篇文章“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让我一辈子感动,一辈子难以忘却。【摘录】“此时此刻我最想说的一句话是您比我妈还亲,我真想叫您一声“妈妈”可是我却叫不出口,因为妈妈一词对于我来说太陌生、太遥远了。

孩子过得幸福也就是我的幸福,这是我班主任的至理名言。我想这大概就是我们班主任苦苦追寻的苦中之乐吧!

二、用人格和智慧开发潜能

人的潜能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蕴藏无穷,价值无比,能否发挥潜能,取决于人的心态。作为班主任,首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向上的心态,因为健康的心态是潜能永恒的开拓者和催化剂,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有力保证。

开发学生的潜能需要班主任的智慧。而教育的智慧是建立在周密地观察、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基础之上的。没有教师敏锐的观察力,也就谈不上巧妙的教育机智。

我班的学生活动方面缺乏特长生,又要文艺汇演了,一个班级报两个节目,这可是愁死我了,怎么办!亲自教!于是我找到了很有音质却没有音乐细胞,一点谱都不识的潘美云同学帮她选了一首《小背篓》的歌曲之后便开始了长达一个月之久的教歌生涯,平时没有时间只能是利用下课时间,自习等一些零碎的时间学习,由于她不识谱,只能一句一句地教歌词,那个调跑的简直是用南腔北调形容都不为过了,但是我相信没有教不会的学生,一句跟不上就把歌词分解,半句半句的教,在学校我教,在家跟着录音机学习,就连开家长会的时候,我还要让她在台上唱给家长听,到音乐老师那里合谱时,我要陪她,和她一起找感觉,教她投入地唱,用心的唱,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班会:“法律伴我快乐成长”的主题班会,她以最好的一次在台上进行了表演,我表扬了她,她就像爱因斯坦做的板凳一样,她虽然不能和好的歌手那样表现的完美,却也是把最好的一次展现给了观众。你知道吗,她在那次文艺汇演中居然得了全校第一名呀!我真是为她高兴,为她喝彩,为她拍手叫绝,同时我也是看到了成功后面的泪水和汗水,我觉得自己的付出值,因为我把一点音乐细胞都没有的学生教的她会唱一首完整的歌了。

反思:通过这件事,我才真正意义上地明白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深刻内含之所在;渐渐地觉得你的这次给她锻炼的机会可能会影响她的一生,会使她终生受益无穷!

班主任的工作是艰辛的,“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但你苦苦追寻的苦中之乐却是甘甜的。令人回味无穷的。

三、用人格和智慧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从哪里开始?从培养孩子对自己的责任感开始。然后才是培养他对家庭的责任感,对集体的责任感,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

我班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自以为是,在家庭教育中,长辈过分溺爱、事事代劳的现象十分普遍,孩子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于把责任都推给他人,势必淡化他们对自我、对家庭、对同伴、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心。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 责任心呢?我校于2005年申报了国家子课题《初中生责任心养成教育的培养》,我在认真仔细的研究过程中针对我班的学生特点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本班特点的方法:

1、 在集体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学校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的另一个重要基地。作为老师可以从小事做起,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比如说,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集体活动、班级管理中来,老师可以给学生创设机会,让班中人人有事做,人人有责负。事事责任到人,力求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班级中找到自己满意的位置,从而充分利用学生的表现欲,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品尝到为集体、为他人尽责的辛苦和幸福,从而学会尊重他人。从一年级开始,我就给每个学生分配了任务,让每个学生都有为大家服务的岗位。分配了管理座椅的“桌长”、管理各组纪律的“纪律小组长”;负责学习的“学习委员”,组织劳动的“劳动委员”;“体委”、“文艺委员”;“宣传委员”;“生活委员”……

2、教师以身作则,促使学生责任心的形成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是说,教师要用实际行动教育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教师要起表率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一定要先做到。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我首先在上课铃响之前进教室,要求学生每天按时完成作业,我也要当天批改作业并发到学生的手中,不得隔日。常言说得好,身教重于言教。一个有工作责任心的教师,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自然会成为学生的楷模,学生的责任心会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步增强。,“润物细无声”是最好的教育,也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教育。

3、树立学生中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我十分注重利用学生身边的榜样来使他们感知责任心。学生中树立起来的榜样就在学生自己的身边,看得见,摸得着,易于学习。如:有学生能认真学习了或能做好值日工作了,就表扬他能对自己负责了;有同学能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就表扬他能关心他人了;有同学能捡起地上的废纸,就表扬他有主人翁精神了。对于平时较好的作业,我就把它贴在学习园地里,让大家都去观看,进而学习。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除了耐心教育、帮助他们,还成立了互助小组,让一个好的学生督促、帮助他完成各种作业。这样“学科教学中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已经在我们松江中学数学组的部分老师中开始研究了,我也是其中的一名研究人员。这样不仅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还能锻炼那些干部的管理能力。班干部不仅要帮助老师管好班级,更重要的是在班级中起带头作用,使全班学生做到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促使整个班级成为积极向上,你追我赶的先进集体。时间长了,学生就会主动为集体着想,主动为争取集体荣誉做贡献。教师通过表扬和鼓励学习有责任心的学生,使班级营造出你追我赶,人人好学上进的良好氛围。

当然,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日积月累、长期地教育,不断地督促,逐步地强化,逐步形成的。相信只要我们真诚地捧着一颗“爱心”,努力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定能促使每个学生都拥有一颗责任心。

班主任的人格和智慧,让离群的"孤雁"归“队”。

班主任的人格和智慧,让孩子微弱的闪光点燃起。

班主任的人格和智慧,让孩子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弘扬雷锋精神,塑造时代先锋 篇4

每年的这个时候,春风开始吹起来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有一个特殊的日志要到来了。有一个伟人的故事又将向人们讲起,人们又一次开始反思那位伟人的思想,想那位伟人学习。那个特殊的日子就是3月5日,那个伟人就是雷锋。人们每年这个时候都会说:“雷锋叔叔又回来了!”

听爷爷奶奶说,也听爸爸妈妈说,雷锋叔叔的精神鼓舞了两三代的人,雷锋叔叔做好事不留名。我们沿着长长的小溪,寻找雷锋的足迹。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小溪说:昨天,你曾经路过这里,抱着迷路的孩子,冒着蒙蒙的细雨。瞧,那泥泞路上的脚窝,就是他留下的足迹。我们走到他的部队,寻找雷锋的足迹。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岁月说:昨天,他悄悄地在部队中缝上战友的衣裳、棉被,为部队干体力活。瞧,那棉被上的针针线线,那就是他留下来的足迹„„

现在的我们是新世纪的光芒,我们拥有着初升太阳般的活力,我们拥有比四十年前更先进的科技,更先进的生活条件,我们也拥有更好的学习雷锋的条件,我们应该怎样学习雷锋呢?

我们去送老大娘回家,帮别人补袜子吗?不要习惯性的拿雷锋“做好事”的标准来做好事,来要求所有的人。我们一千个人的心中

有一千个人的雷锋形象,新时代的雷锋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生活中,我们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我们能在周围的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我们能把握珍惜一份时光等一些很平常的小事也是在学习雷锋精神。学习雷锋叔叔就是学习一种精神,让这种精神在我们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扬光大!只要人人都像雷锋一样,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美好!

希望以后每年我们都不要再说“雷锋叔叔回来了”,让雷锋叔叔永远和我们在一起!我们并没有把您遗忘,我们会把你永留心间!

雷锋叔叔,你看到了吗?在校园、在厂矿、在部队„„到处都有您的精神所在!

“学习雷锋好榜样,艰苦朴素永不忘,愿做革命的螺丝钉,集体主义思想放光芒,集体主义思想放光芒。学习雷锋好榜样,毛主席的教导记心上,全心全意为人民,共产主义品德多高尚,共产主义品德多高尚!”这歌词没有华丽的言词,但我相信,雷锋精神将永远伴随人们一起走过春夏秋冬,走过流光溢彩的美好时光,永远都不会消失。

谈挖掘教材塑造学生人格 篇5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充分挖掘语文教材思想内容,塑造学生完美人格;挖掘教材的人性化内涵,关注学生心理发展;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塑造学生完美人格;挖掘作品中有争议的问题,多形式来塑造学生完美人格;挖掘传统文学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完美人格.

作 者:薛婉莺  作者单位:庄浪县水洛中学,甘肃庄浪,744600 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 英文刊名:NEW WEST 年,卷(期): “”(12) 分类号:G42 关键词:语文教学   挖掘教材   学生人格   塑造  

大学生健康人格的特征及其塑造 篇6

摘要:健康人格是培养出来的, 大学生人格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在论述当代大学生应具有的健康人格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特点, 提出了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特征;塑造

正文:随着国际大环境的变动, 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社会面临着转型的关键期。在这段时期, 处于人格塑造关键期的大学生享受着丰富的物质生活, 而精神方面却令人堪忧, 其中一个主要表现就是人格的缺陷, 如“刘洋泼熊”、“马家爵行凶”就是典型人格缺陷的体现。健康的人格是个体身心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 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心理基础。因此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是一项亟待解决却又艰辛的任务。

一、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特征

何为健康的人格?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通过对数千名大学生和数十位著名历史人物的具体研究, 归纳了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15 个特征:

1、对现实世界有敏锐的洞察力;

2、能接受自己、他人和现实;

3、言行坦率、自然和纯真;

4、不过分关注自己, 而以问题为中心;

5、具有超然于世的品格和独处的需要;

6、独立自主;

7、时时常新的新鲜感;

8、常常能体会到狂喜、惊异和崇高等所谓高峰体验;

9、对人类充满深厚的爱;10 其亲密朋友不多, 但感情深厚;

11、具有民主态度;

12、具有很强的道德感;

13、有幽默感;

14、有创造性;

15、不盲从。这些人格特征过于理想化, 多数人并不完全拥有这些特征。根据大学生自身具体情况, 笔者在分析大学生人格状况后, 归纳出一些较切合当代大学生实际及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健康人格标准。

1.能客观认识自我。首先是接纳自我,乐于接受一切属于自己的东西, 对遭遇的坎坷和挫折持有积极的心态和看法。其次是了解自我, 对自己的优势强项和短处不足了如指掌, 知道如何看待自己同别人之间的差距差别。最后是完善自我, 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

2.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科学完善, 并拥有良好的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各种认知能力有机地结合并发挥应有的作用, 服务于社会和人民。

3.具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善于独立思考问题, 不做依赖他人的懒汉。善于灵活多变地思考问题, 根据客观情况变化, 适度调整原有方案。

4.富于进取性、创新性和协调性。有拓荒者的胆识和气魄, 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敢于摆脱陈旧的观念, 乐于否定自身错误。

5.富有团队协作精神。现代社会中为了竞争获胜, 就必须加强团体内部配合的默契以形成合力。社会发展、成就事业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一定的知识技能, 更重要的是要求他们能把个人才智能力溶于集体之中, 有与他人合作创业的心境和欲望, 有为团队发展壮大的协作互助能力。

6.具有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积极、愉快、乐观地面对生活, 能及时化解心理挫折和困扰, 对周围的客观世界有着较强的适应性, 坦然面对竞争、失败和压力, 社会活动范围广, 与大多数人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 富有同情心和爱心。

7.要有宽阔的胸怀。“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无论做什么事, 都要推己及人, 将心比心, 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并在工作实践中刻苦历练自己, 养成具有凝聚力、感召力、影响力的优秀人格, 它是成就事业的基础和保证。

总之, 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集感性与理想于一身, 融激情于理智于一炉, 兼完整性与平衡性为一体的人。在这种人身上, 既有情感的冲动, 又有理性的导引;既富有蓬勃的生命, 又有充满智慧的光芒。

二、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途径及方法

1、重新认识人格培养的必要性。在人的素质中, 人格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人格教育中, 诚实、正直、勇敢、公正、善良是国民教育最基本、最普遍的要求。其次,健康人格是品德教育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德育需要人格品质修养为前提条件,只有在良好和健康人格的基础上,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和思想道德品质。

2、提升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崇高人格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对学生也会产生强烈的感染和熏陶作用。首先, 教师应该承认学生的差异, 坚持因材施教, 注重个

性化教育, 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其次, 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 增加人格魅力。教师应在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具备积极向上、正直诚实的崇高品质。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文化本身可以塑造一个人的人格。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主要依靠的是文化的沉淀和环境的熏陶, 需要一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作为前提。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的重要途径。大学生面临许多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个人情感问题、就业前途问题以及生活中其他实际问题, 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难以让学生形成健康人格。因此我们要针对学生这些问题进行心理辅导, 开展心理咨询、诊断和治疗, 帮助学生排除烦恼, 克服人格障碍, 形成健康人格。其次, 应更关注大学生中贫困生、学习差生等弱势群体,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再者, 就业与择业指导也是大学生健康人格养成的重要环节, 加强其建设迫在眉睫。

5、依托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把人格培养与常规教学结合起来, 要求在完成常规教学任务的同时, 实现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品质的目的。即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 要善于挖掘教育内容中的人格要求, 在常规教学中渗入人格辅导内容。

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 也是一项意义重大的系统工程, 重视人格教育将逐渐成为一种共识。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会议上指出的: 如果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

和人格培养, 那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 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的轨迹。

参考文献:

1、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史洁等.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结构[ J].中国高教研究,2005(5)

用雷锋精神塑造学生人格 篇7

一、文学教育与内高班办学宗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史上杰出的作家都是把文学当作影响人、教育人的利器看待的。一部《简·爱》彰显了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高贵人格;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展现出与命运抗争、不向生活低头的人格力量;巴金的《随想录》散发出中国知识分子敢于面对、勇于担当的人格魅力……古往今来, 文学成为激发人的情感、征服人的心灵的巨大力量。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欲新一国之民, 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欲新人心, 欲新人格, 必新小说。”[1]文学是用于“新民”的, 亦即“培养新人”。党和政府开办新疆内高班, 意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坚定地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少数民族优秀人才, 即时代所需要的“新人”, 这与文学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二、文学教育在德育渗透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无论是最早体现在《诗经》诗歌创作中的“诗言志”, 还是韩愈倡导古文运动时提出的口号“文以载道”, 中国文人历来最为推崇强调文学的教化功能, 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德育。如果把德育比作人体所需要的盐分, 那么文学教育就是一道融入了盐分且芳香四溢的汤羹。它的妙处在于能化有形的说教为无形的渗透, 让学生在品味文学这道美味可口的“汤羹”时, 自然而然地接受道德教化。就新疆内高班学生而言, 由于民族性、地域性等差异, 形成了不同的宗教信仰、情感认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这时的德育更需要讲求方法, 亦即“渗透的艺术”。世上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凝聚着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文学成为一种力量, 是因为文学作品中蕴藏着强大的感情冲击力, 这种情感不仅让人获得审美愉悦, 而且使人感化、催人奋进, 让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人格品质。文学的“移情性”特点, 使得文学教育远离了政治图解式的阅读, 摒弃了应试教育环境下的功利化阅读, 既不一味矫饰、人为说教, 也不缘木求鱼、揠苗助长, 而是遵循文学的特征和规律, 以其可读性和感染性, 如丝如缕撩拨着读者心扉, 点点滴滴浸润着读者心灵, 在沉潜往复中提升其精神境界, 最终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德育效果。

三、文学教育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途经和具体方法

1.发掘教材中的人格因素, 让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感受人性光辉。德国大诗人歌德说过:“在艺术和诗里, 人格确实就是一切。”[2]文学自诞生之日起, 就承担了在人类精神生成中寻找提升人格途径的重任, 目的是防止人类精神贫困与精神萎缩。如果剔除了文学中人和人格的研究, 无疑是取缔了文学的内在精神, 文学的教育作用就会成为一纸空文。而中学语文教材所选取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文章, 不但语言文字优美, 而且思想内容丰富, 崇高的人格美表现在具体的作品之中, 渗透于字里行间。例如, 《诗经·氓》中的诗句“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 反映出早在远古时期, 中国女子就已具备自尊自爱、敢于担当的独立人格;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为追求真理、追求理想而宁死不屈, 成为爱国诗人思想的内核;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表现了诗人傲岸不群的性格以及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操守;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反映出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悲天悯人的博大胸襟;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中凛然正气和崇高的爱国精神震古烁今, 让人高山仰止……许多作家还在作品中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即他所期望的高尚的人格境界。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人格标杆的司马迁, 在《史记》中刻画了“自尊型”人格典范项羽、陈涉等, “自强型”人格典范勾践、韩信等, “爱国型”人格典范屈原、蔺相如等, “侠义型”人格典范信陵君、荆轲等, 从而将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爱国爱民、扶危救困的人格精神代代相传, 这些都值得我们仔细品味、认真汲取。

2.针对性选用文学作品, 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 解决生活中的矛盾。人格从表面上看是一个学术名词, 实际上有着非常具体和生动的表现。一般而言, 能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 对所承担的学习和其他活动有胜任感, 喜欢创造且能充分发挥潜能的, 就是健康的人格。新疆内高班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地区、家庭, 由于远离家乡和亲人, 加上学业压力的增大, 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也比较突出, 容易形成偏激、自私、狭隘、多疑、自卑等性格, 如果不及时解决, 势必对其成长、成才造成严重的影响。在此情形之下, 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 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以上情况, 笔者适时从报刊杂志和电子传媒上选用文学素材, 带领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诵读、品味并分享感受。例如, 《列宁格勒的树》讲述的是列宁格勒被德军整整围困了900天, 为了生存人们变卖了所有家产, 一位年轻母亲拖着一具小棺材没走多远就冻僵在街头, 但是没有谁试图砍树取暖, 胜利之夜那些遍布城市的树依然郁郁葱葱。这个故事给学生心灵带来巨大的震撼, 让学生懂得了什么才是自尊, 什么才叫高贵。《信任的境界》讲述了3个美国大兵与战场上的敌人———4个德国士兵, 在一栋小木屋里一起享用了圣诞晚餐, 第二天醒来后握手告别, 沿着相反的方向消失在白茫茫的林海雪原。这个动人魂魄的故事不仅让学生明白了生命的珍贵, 而且从中学会了信任和宽容。

3.精心设计语文活动课, 唤起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早在公元前1世纪, 古罗马诗人、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就提出“寓教于乐”的思想:“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 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 同时对生活有帮助。”[3]虽然这是就创作者而言, 但也符合教育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教育要通过艺术和美的形式来进行, 最终达到人格修养和心灵净化的目的。

为此, 笔者结合校情、班情、学情, 不仅开设了文学欣赏校本课程、文学专题讲座, 还发动学生开展了图书漂流活动、读书征文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以下是题为“在那遥远的地方———‘西部歌王’王洛宾歌词欣赏”的研究性学习成果中的两个片段: (1) 王洛宾在朝圣时邂逅了卓玛, 那个17岁如花一般的少女, 面带娇羞轻轻地抽了他一下, 王洛宾便为她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 我愿每天她拿着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这朵从生活中开出的艺术之花, 以其质朴的人情之美、人性之美, 深深地打动了听众。 (新疆班2014届学生孔德孜) (2) “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啊, 两个眼睛真漂亮……”一曲《达坂城的姑娘》不胫而走, 我的家乡也因此驰名中外, 引来越来越多的人旅游观光。听着这优美的旋律, 一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便油然而生。 (新疆班2014届学生买买江)

4.借助于文学创作活动, 展现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宝贵的心灵之光。西汉大文豪扬雄曾说:“言, 心声也;书, 心画也。声画形, 君子小人见矣。” (《法言·问神》) 苏轼也说:“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 其文如其为人。” (《答张文潜书》) 正所谓“文如其人, 言为心声”, 作文与做人息息相关, 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是人们的生活阅历、知识储备、个人能力与道德境界的综合反映, 是思想的载体, 是灵魂的升华。反而言之, 一个人书读多了, 文章写好了, 其做人的标准也在无形中得以提高, 对于自身的要求也趋于严格, 人品自然会变得高尚起来。为此, 笔者结合时事热点, 尤其是结合新疆内高班学生实际, 进行主题性文学创作活动, 发掘其思想、人格上的闪光点。德尔格 (新疆班2012届学生, 现就读于北京大学) 《故乡》中的一段描写:“当他骑着剽悍的四岁马, 像一个骑士般疾驰而来时, 你不得不投去敬佩的目光———白色的头巾, 岁月在脸上留下的道道痕迹, 以及一切长者的特征, 都不能掩盖他曾经是一个充满无限活力的, 生在绿草上白色毡房里, 长在马背上绵羊群里, 眼里永远闪烁热情光芒的哈萨克狩猎人。”这段文字词采优美、感情浓郁, 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阳刚之美, 即使与汉族学生的优秀作文相比也毫不逊色。

以上是笔者在文学教育中渗透德育的一些做法和体会。随着新疆内高班的不断扩招, 学生整体语文素养呈现下降趋势, 加上一时无法破解的应试教育难题, 如何在新形势下克服困难, 不断创新文学教育课堂, 以确保德育渗透的延续性和有效性, 还需要更多有识之士的积极参与, 还有待于理论与实践上的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J].新小说, 1902, (11) .

[2][德]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M].朱光潜,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用雷锋精神弥合道德的滑坡 篇8

用雷锋精神弥合道德的滑坡

――读《雷锋日记》有感

时下,掀起了一股学雷锋热。怀揣着对雷锋的追忆,对雷锋精神的仰望,对社会道德的反思,我拜读了《雷锋日记》。

《雷锋日记》记载了雷锋的平凡与伟大,尽管没有什么高不可攀的伟业,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正是在帮助老人孩子、参加义务劳动、向灾区捐款等小事中,回答了关于人生本质的永恒追寻——“怎样做人、为谁活着”。五十载的传承,雷锋早已不只是一个普通名字,而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成为中国人民秉承倡导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追求。

审视当下,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带来各种观念的冲击,夹杂许多名利的羁绊,见义不为、各扫门前雪衍生成一种社会诟病,并引发社会道德危机和道德焦虑。我们忘不了惨死车轮下的小悦悦,以及视而不见的冷漠、群情激愤的指责;我们忘不了“彭宇后遗症”的涟漪效应,壮大的精神凯歌萎缩成战战兢兢的“如履薄冰”,堂而皇之的助人为乐演变成小心谨慎的“有备无患”,光明灿烂的道德亮色蒙上了胡乱猜疑、不予信任的道德灰尘。

守望相助、急公好义的中华道德风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民族大爱之美,遭遇了一次次怀疑和动摇。有的人感叹人心不古、人情淡漠,不相信世界上再有好人;有的人顾虑重重,不敢助人行善,面对路边呼救避而远之,遭遇街头偷盗漠然视之;有的人怀念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捡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的童谣旧事;有的人追忆农村夏夜,一堆大人摇扇侃大山,一群孩子追逐嬉戏的纯真年代。

道德的滑坡,底限的失守,世风的吁求,民众的期翼,迫切地呼唤我们对雷锋的集体记忆和精神追求。庆幸的是真情正义仍是当今社会道德的真谛,更多平凡的良心每时每刻都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储藏于民间向善的道德力量依然深厚博大。我们忘不了以身挡车,用一条腿换回一条命的“最美女孩”刁娜;我们忘不了爱心托举,徒手接住从十楼意外坠落女童的“最美妈妈”吴菊萍;我们忘不了只身烈火,为邻架梯救出20多条人命的“最美奶奶”朱燕珍;我们忘不了30多年助人为乐,以点滴奉献汇聚浩荡爱心潮流的“当代雷锋”郭明义。她们早已超越自私和功利,以新时代的雷锋精神诠释人间的真善美,无不展现出普通人身上蕴藏的道德力量是何等厚重,无不昭示着平凡道德践行所创造的社会价值是何其巨大。无数鲜花与掌声足以告慰,雷锋仍是时代精神的图腾、行为的标杆。

诚然,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较量是社会发展的常态,正如有鲜花也会有苍蝇一样。这时,需要的是用“善”的制度维护与推动社会良性资源,促使民间公益组织蓬勃生长;需要的是用主流价值体系激活与放大人们内心的良善,形成人心向善的社会景观。

物质文明致用,精神文明致远。雷锋精神薪火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唱响与践行学雷锋,既是时代课题,更是个人考题。小小善举可以积蓄成大义大爱,颗颗爱心可以聚集成爱的天空。每一次搀扶老人,每一笔爱心捐助,每一张志愿者表格填写,每一个网上公益转发,甚至面对陌生人的每一个微笑,都让我们与雷锋靠得更近,都让我们的社会朝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前进。一个人的力量有大有小,但善心善行没有高下之判,哪怕只是一滴水也能滋润一寸土地,只要水分够充足,阳光够温煦,雷锋精神的土壤上,必然能够生长出越来越娇艳、越来越繁茂的真善美之花,清香着我们生活的世界。

二难推理

D

C

用雷锋精神塑造学生人格 篇9

各位评委,主席,大家好!

我方观点认为“大学阶段塑造人格更重要”

塑造指定形的过程。人格指个人显著的思想,性格特征和道德品质的有机结合。它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等。以下陈述我方观点之所以正确的理由

1. 在大学阶级,大学生身心发展正处于青年期,这期间不仅身心会发生急剧的变化,自我意识也将由分化矛盾冲突逐渐走向统一,道德品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性格突破儿童模型,向成人模型过渡,可以说,大学阶级的人格问题比其它阶级更值得的关注和探索。大学阶级正是大学生人格发展完善的重要时期,它将决定人格的定形。所以大学阶段不仅是积累知识的黄金时期,更是塑造人格的黄金时期!

2. 研究表明,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掌握着时代的脉搏,应与时俱进,因为个人人格直接关系着祖国的伟大复兴。虽然知识的丰富程度影响着社会发展的速度,但人格的完善程度却影响着社会生活的质量,同时间接地关系着人类社会是否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相比较而言,大学阶级应把塑造人格放在首要的位置。3. 以人为本教育的今天,教育的核心集中于人的精神及其成长,精神的本质属性即为人格。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教育能够是,而且必然是一种解放。”作为一种解放的教育,必然包括人格教育。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影响下,“私已主义”、“拜金主义”强烈冲击下,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注重人格的塑造,这既是追求个体生命完整的需要,也是服务祖国人民的需要,更是21世纪大学生的需要。

4. 大学学习的目标是使我们能成为社会未来的精英,拥有较高的道德水平,良好的行为倾向,科学的认知方式,丰富的知识结构,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清晰的人生目标。要达到这些目标,就必须通过“知、情、意、行”四个方面,使我们人格中的心理特质、心理认知和心理倾向达到有机的整合,从而塑造健全的人格,大学学习的目标要求我们更应注重人格的塑造。综上所述,大学阶段塑造人格更重要。

最后给对方一个友情提示:“知识积累”和“知识学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只是后者的一部分,希望你们不要混为一谈。

积累知识是为了更好的塑造人格啊,那是基础 要成才必先成人

人格定义:所谓人格,是人类独有的,由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与后天秉承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能代表人类灵魂本质及个性特点的比价稳定的性格、气质、品德、品质、信仰、良心及由此形成的尊严、魅力等,是个人尊严名誉价值的总和(辞海定义)。在校大学生的人格塑造是指大学生在一定的人格基础上进行对人格完善的过程。

在大学塑造人格的必要性:高中时期的应试教育让学生将大部分精力放于知识积累这一方面,弱化了人格塑造。而大学后我们面对的社会道德环境又是一个鱼龙混杂的环境,这种环境明显不适合人格塑造的进行。而大学相对社会来说环境稳定,安全。那么大学生目前便处于了人格塑造的黄金时期。此时不塑,更待何时?我们只有更注重人格塑造才能内化我们积累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更好适应社会发展,实现认识价值,社会价值。

社会需要合格大学生,而在这人格塑造的关键期,社会却无法给大学生提供优于大学的环境,且人格塑造相对于社会建设重任所需的目标水平较知识积累有更大得差距,因此这一矛盾也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大学内更注重人格塑造,这也是大学生更好的实现个人价值的前提条件。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人格塑造比知识积累更加重要!

拥有高科技却不愿为人类环保事业奉献的美国之流能担此重任吗?人格是最高的学位。人格是砖,知识是水泥,砖是基本,可没有水泥,砖是码不成高楼的。

一个面向21世纪的优秀人才,必须德才兼备。一个人如果志大才疏,固然成不了才,但如果没有优秀的品格,则更难以成就事业。古今中外的先哲告诉我们:德胜才是君子,才胜德是小人。人的知识源于教育,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塑造人格,以使得个人人格和社会人格相统一。知识的积累是教育的结果,故知识积累也是为了塑造人格。知识积累是为塑造人格而服务的。它不会思考对与错,只有人才会。而评价人们道德行为的唯一尺度则是人格。人格是一个人的志趣、能力、心理、气质的集中表现。(针对马加爵)因为人格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所以,如果个体能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就具有正常的人格。反之,如果个体的情绪反应、言行举止、态度、信仰体系和道德价值特征等都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人际关系紧张,则可能患有人格障碍。只能说他的人格不完善。

面对当今社会的种种挑战,我们应该以什么为立足之本呢?当然最基础的是塑造人格。

1.我们一直不否认知识积累的作用,可健全的人格才是展现知识价值的前提,他就好比是个1,有了它,增添的0才有意义,没有它,在多的0都等于0。对方辩友的种种事实无非是告诉我们知识积累很重要。我方有一次否认知识的重要性了吗?没有!

2.作为一名高铁院的学生,我们都记得那一句“团结,严谨,求实,创新”的校训。为何这四个词要如此排列?是偶然?不!是它想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我们要先塑造健全的人格,然后用它指导我们积累的知识合理的应用于造福人类的地方。

我们要问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知识是无穷的,那么请问对方辩友:科研工作者的责任是不是不断地发现新的知识呢?

既然您也承认是,那么我又想请问对方辩友了:如果他们不能发现新知识是否有错呢?

和您一样,我们都不会责怪他们。我还向相对方辩友打听一个人,您知道王铭铭是谁吗?

我来告诉您:他曾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更号称当今中国人类学领军人物。只可惜他现在已不能再从事这项事业了,您知道为什么吗?

是因为新闻媒体曝光了他的剽窃案。既然没有研究成果也没错,那位和他还要这样做呢?

不用再多说相信其中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一个有着渊博知识却没有健全人格的科研工作者的自私行为却造成了乃至对学术界的巨大伤害。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能不教育即将踏入、造福社会的大学生说,塑造人格更重要吗?请问对方辩友:如果他有知识,但无人格,你敢肯定他还会护国吗?

回答辩友的:

1.我想大家可能都知道,钱学森,他是“两弹一星”之父,假 若他无人格,那么好,你中国平地起高楼,我再把你炸回平地。你发展我年,我炸你十年。那么中国将成为一片废墟。积累知识只不过是为塑造人格服务的,就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你的思想,你的人格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甚至你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最终塑造了你优秀的人格。

〈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对方辩友拥有知识,仅仅拥有啊!

2.对方辩友一定不知道一个有关聘的故事。一批高素质的竞争者同时应聘一个职位。当时门口有一个哭泣的小女孩,只有一位应聘者去安慰她,而惟有这位应聘者竞选上了。还有一些因为随地吐痰之类的人格测试未过的应聘者落选的事例。

3.培养人格的途径很多,知识积累仅是一种途径而已,并不能决定人格。

4.这些伟人并不是因为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才受尊敬的。知识的掌握主要靠单纯的记忆来实现。伟人往往以其完美的人格魅力激励了几代人,往往凭借着自己高尚的人格使人折服。

5.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的总和。一个人自生下来,只要他能耳听、目看、口说、心感。他就在积累知识、经验。人的一生就是一条积累知识之路。----鲁迅能在黑暗的世界中扬手呐喊,是因为他那优秀的人格;爱因斯坦建树颇丰,也是因为他那优秀的人格;周恩来让世界人民百般敬仰,还是因为他那优秀的人格。人格的优劣差异会影响我们每个人的未来。在国难当头的昨天,是做不畏强敌的杨靖宇,还是做叛国投敌的汪精卫;在百般美好的今天,是做一无是处的庸人,还是做精忠报国的优秀青年;在无限可能的明天,又是什么主导我们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正确的选择。纵览古今,历史告诉我们:塑造健全、优秀、高尚的人格吧!最后,让我重申我方观点:塑造人格比积累知识更重要。积累知识的作用只能通过运用它来体现,而运用知识,当然需要一个更为健全的人格去引导。

6。刚才对方辩友提到不谈标准,只谈重要,可是没有标准,何来重要啊 ?健全人格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如果是一个健全人格的人,那他的各个方面都会趋向健全的,有着良好的心态,就有良好的态度,学习起来也会思路开拓,聚精会神。学习的效率也会高的。如果一个心存芥蒂的人,就会事事烦心,处处耿耿于怀,那还有经历学习呢?比如爱因斯坦就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没有私心杂念,是个很专注的人。健全人格是积累知识的的前提,积累知识是健全人格的必然 我方的观点是在校大学生应该塑造人格。

7.首先,我方今天并不否认积累知识的重要性,且积累知识并不不等同于学习知识。在此基础上,我方认为,在校大学生塑造人格比积累知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塑造人格更有利于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和服务社会,从而推动社会的长远发展。

8.从社会上看,知识是力量,但是必须有好的人格才能正确驾驭。如郭美美事件。从个人的成长成才看有好人格的人,更能更好的实现个人价值,从而实现社会价值。其次,一味学习书本知识的人不正是是鲁迅所说的拿来主义,只管拿来,却不懂得筛选。

第一:从大学生心理特征来看,大学生没有一个不想最大限度地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的,都在努力寻求做人的道路。大学时期是人格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时代是整个人生链条最闪亮的一环。如果还片面的强调不断的知识积累,忽视塑造人格的重要性,这不是对青春的浪费,对年华的挥霍吗?而且,我们论证的是在校大学生塑造人格比积累知识更重要,是在坚持以塑造人格为重点后,兼顾获取知识,并不是不搞学习,特别是专业学习。

如果因为一味的重视知识的积累,那么会因为人格的缺失著称无法弥补的大错。由此可见,一个人的人格对自身对社会的重要性,所以说人格才是学习的首要任务。

再者大学是大学生人格发展完善的关键时期,它对人格的定形起关键性作用。白岩松也说过“人格才是最高学位。”所以说,大学阶段是塑造人格的黄金时期!因此,在校大学生应该塑造人格。

第二,从大学教育特殊性来看,在校大学生更注重塑造人格有利于大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业,成为社会需要的全面性人才。大学教育的特征是专业性、创造性和独立性,在二十一世纪人才培养计划中提出,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大学学习的目标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拥有较高的道德水平、良好的行为倾向、科学的认知方式、丰富的知识结构、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清晰的人生目标!从而为社会提供拥有全面素质的人才,其中德、智、体、美、劳为所有教育界人士所重视,将德放在第一位,这已经充分说明塑造人的重要性。

而且,大学生目前正便处于人格塑造的黄金时期。我们只有更注重人格塑造才能内化我们积累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更好适应社会发展,实现认识价值,社会价值。

第三,大学作为大学生人生中重要的纽带,也为大学生提供塑造人格的条件和氛围。大学教育,归根结底是教会做人,引导大学生去发展和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大学教育对人格培训的成果,直接决定了大学生是用知识创造美还是制造恶。我们都知道,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力求上进,逆境求存。”韩国光州大学的校训是“青春,开放和活力。”美国西点军校的校训是“职责,荣誉和国家。”难道这些学校的校训还不足以说明塑造人格的重要性吗?而且,在我们的实践过程中,人格的塑造需要有正确的引导,而大学作为半封闭形式的,亚社会环境,比当今社会更容易,也更现实的,为大学生人格塑造,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最后,友情提示对方辩友:“知识积累”和“知识学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只是后者的一部分,希望你们不要混为一谈。

综上所述,我方一致认为:在校大学生塑造人格更重要。

攻辩小结:

首先,大学生只有具备了优秀的人格,才会具有社会导向性,才会引领社会的发展,才会对社会产生好的效应。我们的社会要向前发展,我们人类要向未来迈步,依靠的是数以万计的高素质高能力高科技人才。请注意,何为人才?拥有丰富的知识固然重要,但如果在人格上有问题的话还能成为人才吗?从人格的作用来讲,我方认为一个人不管有多高的知识,都必须是以拥有驾驭他知识的人格作为前提,否则他的知识作用对全人类来说就会是个反作用,换句话说就是对社会造成的危害越大。例如在当年的刘海洋烧熊事件,马加爵杀死室友的事件中,两位主人公当时分别就读于清华大学和云南大学,我们不可说其知识储备量不足,但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健全的人格,才酿成悲剧。他们给我们留下的教训难道还不够深刻吗?圣人孔子曾经说过“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一个有人格没知识的人顶多成为社会的废品,但一个有知识没人格的人很有可能成为社会的隐患!而且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已经越来越表现出对人格塑造的总要性,著名美国联邦纽约市银行行长范登里普挑选助理时首先便是以人格高尚作为标准。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代表人物雨果曾经说过“丧失人格的诗人比没有诗才能而硬要写诗的人更卑鄙,更低劣,更有罪。”我们都知道,如果品德好又有知识是德才兼备,而如果有知识品德败坏那便是人格龌龊。会遭到社会的唾弃。因此,在校大学生应该塑造人格。

其次,大学生身心发展正处于由青年期向成年期过渡时期,而这一过渡时期属于身心变化、身心发展期,自我意识也将由分化、矛盾、冲突逐渐走向统一,道德品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性格突破儿童模型,向成人模型过渡,大学阶段人格问题比其它阶段更值得关注。所以,在校大学生应该塑造人格。

第二,积累知识是为塑造人格而服务的,人的知识源于教育,这点不可否认,但是教育就是单纯的传输教育吗?不是啊,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塑造人格,以使得个人人格与社会人格相统一。在校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大部分都会走向社会,然而那些拥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才是整个社会的需要。社会价值趋向的多元化,要求我们首先做一个好人,做人是基础,连人都做不好。其他事情就是空谈。蔡元培先生曾经对他的学生说过“你们应该有研究学问的兴趣,但更应该养成学问家的人格。” 作为一个面向21世纪的优秀人才,必须德才兼备,一个人如果志大才疏,固然成不了才。但没有优秀的品格,则更难以成就一番事业,我们坚信,才胜德是小人,而德胜才是真正的君子。

用雷锋精神塑造学生人格 篇10

问:毕业论文答辩没有通过会有哪些负面影响。

(所以说,一个大学生连如何毕业都不知道怎么谈塑造人格)

答:毕业答辩只会影响毕业论文的成绩,而毕业论文的成绩也只会影响到这门课的学分,但跟毕业是没什么关系的,只要及格就行。

问:就今晚辩题而言,请对方与积累的知识去谈什么是人格、(对方辩友刚才的发言说明塑造人格的时候一定要用积累的知识去探讨)

答:人格的定义在一辩中已经有了解释,但塑造一个积极健全的人格,还需要个人心灵的体会

问:除了积累知识以外还有什么途径去塑造人格

答:人际的交往。比如参加学生会,辩论赛。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就能产生智慧的火花,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格。

问:读书学习属不属于积累知识?

答:算,但学习并不等同于积累知识。学习是积累知识-掌握方法-提升思维-精神超越-形成健全人格逐步渐进的过程。

问:对方辩友的说学生的天职是学习,那么什么是天职?

答:对方辩友是在偷天换日,混淆视听,今天我们探讨的辩题是积累知识和塑造人格谁更重要。而不是什么是天职。

问:大学生考试作弊属不属于人格问题。

(如果你积累的专业知识足够你还需要作弊吗?)

答:当然属于,问:为什么现在大学课程中知识所占比重超过德育呢?

答:因为积累知识只是塑造人格的一种途径,塑造人格还要通过人际的交往,心灵的感触。我想说塑造人格更重要的部分原因就在于它更注重自己内在心灵的提升,而不只是外在积累知识所能达到的。

问:怎样理解先做人后做事这一概念

(先学好做人再学会做事)

问:请对方辩友指出有知识但人格不完善的人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例子。(要求正面回答)答:人格不完善不能对社会做出贡献

接问:谢谢对方辩友同意我方观点。人格不完善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也就无法完成社会价值的实现。所以塑造人格比积累知识更重要

用雷锋精神塑造学生人格 篇11

谢谢主席、评委、对方辩友和在场观众,大家下午好!

刚才聆听了反方三辩的总结陈词,可谓是文采斐然,字字珠玑,但是针对反方辩友的陈词,我想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作为在校大学生,积累知识是主要任务。纵观各大名校校训,复旦大学提出“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中山大学强调“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而斯坦福大学也以校训表达了“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的美好愿望。它们作为影响世界的名校,都不约而同的表达了对大学生以积累知识为主的美好诉求,敦促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徜徉知识之海,树立报国之志,奉献绵薄之力,完善自我人格!

大学时期,也是人生中思维最为活跃,精神最为充沛的时期。积累知识,在这一时期,天时地利,事半功倍!而美妙的意识交流,璀璨的思维撞击,若有丰富的知识为后盾,这种精神的发散交流将会不断推陈出新,去伪存真,促进知识的深化和拓展。为大学生以后的发展提供重要知识储备。如此种种,这些,难道不能说明积累知识才是在校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吗?

第二、我们不否认高科技犯罪的存在及其影响恶劣,但是纵观全球,高科技犯罪毕竟是少数。并且,知识积累的不足也是高科技犯罪的诱因之一。试问,那些高科技犯罪者诸如马加爵朱海洋郭力维,倘若他们从小充分积累名家先贤思想精华,学会宽以待人,与人为善,那么他们还能向朋友爱人举起屠刀吗?

第三、塑造人格在人的一生中的确非常重要,但是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而言,以积累知识为主不但能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建设和进步,更有利于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完善。因此,与塑造人格相比,在校大学生积累知识更重要!

第四、知识是塑造人格的基础。

《大学》中庸中谈到:“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可见自古以来知识就是修身立人塑造人格的基础。纵观古今中外,那些灿若繁星,德智过人的先贤志士无不以其丰富的学识,厚重的经验,深刻的思考,不断塑造完善自我人格,在渺渺历史尘烟中,以其巨大人格魅力,光耀万世!

谢安,这一著名的魏晋贤士,从小博览群书,涉猎古今,博物多闻,以儒素显。最终以其渊博的学识,过人的胆识,出色的才能,不屈的气节,留下“东山再起”“雅人深致”的传世美谈!林肯,美国上世纪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在其短暂一生中所表现出来的非凡才能和伟大人格魅力,不但影响了美国社会,更影响了全世界!正是因为林肯对知识的永不满足,不断追求,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形成新的知识积累,才造就了这样一位才华横溢,人格高尚的传奇领袖!

第五、大学生的价值体现在是否能为成就自我、建设国家、推动社会做出贡献。

爱因斯坦曾强调: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而作为在校大学生,只有不断积累知识,丰富学识,才能为我们的国家建设奉献力量,才能更好的献身社会,实现生命的价值!

就现实而论,作为新世纪建设生力军的大学生,若没有丰富的知识,高端的技术,至深的思考,怎能在异常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求得生存?怎能在各个领域奉献自我?怎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怎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

当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多元文化相互冲撞.在这样一个充满变数的社会,我们大学生必须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然后才能驱善逼恶.即,必须先具备这样的知识,然后方可塑造人格.正所谓:书读百卷明是非,路行万里辨曲直.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何谈人格塑造?? 而大学生若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又何谈成就自我,奉献社会?

远古的惊雷赐予人间文明的圣火, 科技的进步著就人类英雄的史诗!我方深信: 人格展现个人魅力, 而知识则将兴我中华!!综上所诉,我方一致认为:在校大学生积累知识比塑造人格更重要!

用雷锋精神塑造学生人格 篇12

小学班主任论文-塑造学生人格促其健康成长通用版

人格是人的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的综合体现。人格的形成与自身素质有关,同时也受生活环境、教育、社会实践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教育的影响最大。当前,部分小学生有“唯我独尊”“缺乏责任感”“情感缺失”“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意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敏锐地意识到目前小学生人格培养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深刻地体会到要塑造学生人格,促其健康成长,就必须要重视如下几个方面的教育工作:

一、学会真诚待人

真诚,是健康人格的重要范畴,它是一个人外在行为和内在道德的有机统一体,是评价一个人精神境界的标尺。一个缺乏真诚的人,他的人格形象仿佛总是戴着一副假面具,心与心之间横亘着沙漠,而真诚则犹如心与心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人与人之间获得共鸣和理解。在教育工作中,我特别重视教育学生学会真诚待人。首先,作为班主任我要求自己在学生中要起到表率作用。在学生面前我敢于说真话,敢于坦诚自己在工作、生活中的失误。这样做,一方面我的行为可以起到榜样作用;另一方面,我用个人的例子,可以使学生明白人无完人,老师会犯错,自己也会犯错,而关键是做了错事该如何正确去面对。其次,我通过开展相关的主题班会以达到教育目的。如这学期我就举办了一个以“诚信”为主题的专题班会,要求学生通过实例说说自己对此的理解和认识。要想真正做到真诚,学会真诚待人,师生之间就必须以平等、理解、高尚作为基石,以此来培养学生真诚的人格情操。

二、树立责任意识

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如今有部分孩子缺乏责任感,其在学校主要表现为对班集体、对他人、对自己的不负责任。责任感会提高自我意识,将较低的“我”向较高的“我”提升,并使我们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因而培养责任感实际上就是一种培养“自我负责”的教育。在这方面的教育中,我以人为本,结合学生的总体情况,要求学生都为创造平等、和谐、自觉、自律的良好班集体负起自己应负的责任。告诉学生要摆正自己在班集体的位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为了培养鼓励学生敢于负责任的精神,我要求每个学生在班里都要担负起一

xiaoxue.xuekeedu.com

定的义务和职责,自愿地接受各项任务,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无须别人来监督和敦促,而是在一种对集体、对他人、对自己负责的充满使命感精神的激励下主动地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并较好地完成责任。通过这些有效的责任教育,树立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其成为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提升学生的人格操守。

三、懂得给人以爱

当前,相当一部分小学生没有经过真正意义上的艰苦生活的磨炼和心理挫折的考验,只会索取爱、享受爱,不懂得给予爱。这些会使学生变得自私狭隘、缺乏爱心。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担负起塑造学生美的心灵,使其成为既是沐浴“爱”的主角,又是传递“爱”的使者的责任。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认为教育学生学会如何给人以爱至关重要。我觉得这方面的教育主要做好如下两点:一是要给学生创造温暖、欢快、慈爱的气氛。在学生成长的路上,给他们创造一个美丽、温馨而又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拥有一个良好的同学关系、一个和谐校园的群体关系、一个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会使置身其小学习、生活的学生感受到爱的力量,体会到在被爱的同时,同样也要给予爱的道理。二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公益活动。拓展学生人格培养的空间,开辟有利于学生人格健康成长的渠道。在教育工作中,我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参与各项公益活动。如本学期我带领学生参与了“社区卫生,人人有责”“为重病学生奉献爱心”“关爱生命、呵护老人”等公益活动。通过活动经历,让学生体验给人以爱的精神享受,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正确看待别人的价值

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成长期,他们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热衷于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才能,迫切地追求自我实现,思维敏锐但片面性较大,常常过度放大自身,忽视他人的价值。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别人的价值,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心态的一种体现。这种心态的特点是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在自尊、自信的基础上,与人为善,对学习、生活价值有着正确的理解。在教育工作中,我常引导学生要善于挖掘他人的长处,更好地理解、同情他人。教育学生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尊重和理解别人,使其获得应有的自尊。通过教育,要让学生认识到:在这广阔的世界中,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价值和自立的位置,严格地说,这个世界没有一个绝对“行”的人,也没有一个绝对

xiaoxue.xuekeedu.com

“不行”的人,而是各有长短,要求学生去正确看待别人的价值。

上一篇:祭奠逝去爱情的情书下一篇:关于加强中职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