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人格力量在德育中的作用

2024-06-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师人格力量在德育中的作用(精选8篇)

教师人格力量在德育中的作用 篇1

在素质教育推进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和学生处在平等的位置上,并且把学生作为课堂上的主体。因此对教师的要求就越来越严格,不仅要求教师的业务水平要高,专业技术要精,而且要求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知识和强身健体的本领,也要懂得在社会中做人的本领,所以我觉得课堂上强调教师的人格力量和魅力是十分关键的,尤其是要强调教师用高尚的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引导学生,起到表率,做到模范,由此而使其健康地成长。

首先,教师要身体力行。我们大家都知道人的行为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作为教师,身负着重大的责任。“身先士卒”是一个教师在自己本职工作中应有的表现。课堂上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同时,学生也在了解教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和感染着学生。在课堂上,用自己的品德熏陶、感染学生的品德,用自己的人格影响学生的人格,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灵魂塑造学生的灵魂,因此“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是教师的德,是教师的人生智慧,将使学生得到一种心灵的彻悟。课外活动,和学生进行朋友式的游戏,创造和谐平等的室外活动,因此不论课内课外,永远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讨论。

其次,教师要有激情。情感体验是形成良好品质的内驱力。一个教师的情感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假如没有高尚情感的支

持,人就不会产生自觉、坚定的行为,消极的情绪只能使课堂死气沉沉或者是无精打采。因此教师在每次上课前,都应努力调整自己的身心,使自己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来面对学生,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来感染学生,坚决不带不良情绪进课堂。用心和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就会学会笑对人生,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别人;就会学会如何做人,以真挚的热情来善待他人;就会以上课为乐,感到学习和锻炼是一种乐趣。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把学生当成知心朋友,并不断地在潜移默化中欣赏学生,赞扬学生。教师的情感和思维是灵动的、鲜活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就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教师一起活动,一起参与,创造和谐宽松的课堂。第三,教师要有爱心。教师要向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自己的学生。俗话说:师者,人之父母也。在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人格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能力上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要因人而已,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关爱。①给学生精神上的鼓励。学生有时不能对事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果断的决定,因此在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必须鼓励学生要面对现实,勇攀高峰。②给学生思想上的理解。学生的思想单纯而幼稚,甚至有时对课外活动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思想,因此教师要理解学生的思想,帮助学生做事要认真、冷静。

总之,作为教师,无论是在课堂内,还是课堂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要学生在活动、互动中养成良好的素质和品德,不能成为更好,但要做得最好。激励、鼓舞、欣赏和赞扬会让教师和学生永远坚持不

教师人格力量在德育中的作用 篇2

一、教师的思想素质在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的思想素质应该包括教师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言谈举止、心理素质等各个方面。

教师的思想品德应当是高尚的, 因为品德高尚的教师才会培育出品德高尚的学生, 品德高尚的教师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教师的精神风貌、理想追求、思想境界、人生信条等, 都直接或间接地给学生以榜样的作用。

教师的职业道德应当是良好的。因为这样的教师才会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 才能爱生如子, 爱岗敬业, 并且这种师爱是超越母爱的, 是理性的爱、科学的爱, 是大爱、博爱。这种敬业的快乐伴随着成功与幸福, 学生在师爱的沐浴下同样享受着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在教师的影响下学习做人。

教师的言谈举止应当是文明的。因为教师是为人师者, 受到过良好的教育, 不仅自身的文明程度要高, 而且要给学生做出表率。身教重于言教, 在教师良好的行为规范的影响下, 学生自觉地修正着自己的行为习惯, 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交往习惯。

教师的心理素质应当是良好的。因为教师是从事培养人的工作, 培养的是千千万万个国家所需要的建设者;要面对的学生既有优秀生, 又有弱差生, 可能是普通生, 也可能是职教生;工作和生活中有开心和欢乐, 更有困难和挫折。因此, 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在面对意外、困难和挫折时的那份沉着、冷静、勇气、信心、机智和智慧, 都给学生以启迪。

二、教师的知识水平在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的知识水平应该包括教育专业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

教师的教育专业知识是教师第一位的专业知识, 它包括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这是使教育成为一种专业技术的标志性的基本知识, 是教师职业区别于他职业的独具的专业知识。但这一知识不以直接传递的方式给予学生, 而要转换为教师的教学艺术从其教学效果上体现出来。遗憾的是, 这些对教师最重要的知识却并未获得教师应有的重视, 甚至被忘却了。这也是我们的教育事倍功半的根本原因之一。

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则包括纵向的专业知识水平、横向的综合知识水平、已有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现代知识水平等各个方面。

教师纵向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 是指所教学科而具有的专业知识水平。教师的专业知识通常是在高校进行过系统学习的, 用在教学上面的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所以教师才能够站得高、看得远, 居高临下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然而, 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往往需要进一步地夯实这些专业知识, 才能真正做到专业知识功底扎实, 从而使学生佩服。

教师横向的综合知识水平, 是指为所教学科服务的其他学科而具有的专业知识水平。教师只靠本学科单一的专业知识, 将越来越不适应新时期的教学需要, 所以教师横向的综合知识水平尤为重要, 在进行学科渗透、资源共享、信息共用的同时, 促进了教学的生动和精彩。

教师已有的文化知识水平, 包含了教师已经具有的纵向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横向的综合知识水平, 而且包含教师在艺术类和其他类的基本素养与特长, 知识渊博、多才多艺的教师始终是较有魅力的教师。

教师现代知识水平, 在教学中也是很重要的, 那些在现代科技中出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是最具吸引力的, 如网络技术、克隆技术、纳米技术等等, 适时地介绍甚至能够运用这些现代知识, 可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和智慧的力量。

三、教师的教学艺术在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教学艺术的理论基础和内涵本质是教育学和心理学。教师的教学艺术应该包括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课内外教育艺术、吸纳他人的教学艺术和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艺术等各个方面。

教师的教学一般都是在课堂进行的, 教师的思想素质和知识水平更多的是通过课堂体现出来的。但是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较高的知识水平并不等于就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良好的教学效果是需要课堂教学艺术和教学智慧的, 否则, 教师的形象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其实, 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具有精良的教学艺术的课才是师生双方的一种艺术享受, 有着艺术享受的课才能释放和展现教与学双方的快乐与和谐。

教师的教书与育人是相辅相成的, 不注重育人的教学不是真正的教学, 并且没有育人艺术的教学也是很难成功的教学。因此, 教师必须掌握育人艺术, 在教学中育人, 并且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内, 还应该有课堂外的、随时随地的教育。这种课内外的教育及其教育艺术, 是学生对教师以及对教师所教学科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事实上, 教师的教学艺术本身就包含了教育艺术。

教师教学艺术的形成, 肯定离不开吸纳他人的教学艺术。因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是有限的, 而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共同的经历和共同的道路。为了缩短由学生到教师、由一般教师到优秀教师、甚至由优秀教师到教育大师的历程, 就得吸纳他人的教学艺术, 向有经验有特色的同行们学习, 向优秀教师和教育大师们学习;在有关刊物和资料中学习, 在身边的同伴中学习, 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学习, 并且能够整合、优选出适合于自己发展的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吸纳他人的教学艺术本身就需要一种学习艺术, 也是一种学习能力, 而且必须有一种向他人学习的勇气和坚持学习的毅力, 然而这并非所有的教师都能做到。

教师的教学艺术要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对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还必须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艺术, 而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艺术, 又必须是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吸纳他人教学艺术的基础上, 经过不断地反思、探索、实践、积累和提炼才能形成。这需要教师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 需要有付出和智慧, 需要有一种精神。从某种角度讲, 吸纳他人的教学艺术, 是为了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艺术。

四、教师的教学成果在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的教学成果应该包括教师的日常教学成果、教学研究成果、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和学生今后的发展成果等各个方面。

教师的日常教学成果, 主要体现在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学成果。教师的终极工作成效必须转换为学生的学习效果。其一是表现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 学生在课堂探究、动态生成、知识运用、思想方法、情感态度诸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和发展。其二是更广泛地体现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 除了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果, 还有各个阶段的考试成绩、各种学习 (竞赛) 活动的获奖成绩等。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提高和展示, 思想的树立和激发, 个性的发挥和发展, 价值观的形成和取向, 无不与教师的教学密切相关, 无不体现着教师劳心劳力的艰辛付出。

另一方面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成果。其一是表现在平常教师之间开展的教学活动效果, 例如教师在公开课、竞赛课、说课、评课、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读书、学习、研讨等教学实践中所取得的进步和发展。这种学生与教师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促进着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其二是教师在教学科研究取得的成果。教学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 (下转14页) (上接5页) 非常重要的途径, 研究才能张扬个性、激发思想、启迪智慧, 研究才能更好地、高层次地出成果。教与研紧密结合, 相互促进, 不断反思, 不断积累, 就能够由实践上升到理论, 用理论指导实践,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升华。教师的研究成果通常有课题 (实验) 研究、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著作等, 其中最灵活、最便于操作、最易于出成果的是研究论文。许多优秀教师都有一种论文情结, 每当一篇论文见诸于报刊杂志时, 就会感到欣喜万分, 享受着一份成功, 体验着一份快乐, 品味着一份幸福。与此同时, 每当学生欣赏教师的成果时, 也与教师一起分享这一切, 为自己有这样的老师而深感自豪。

教育是为了让人学会生活, 让人懂得如何创造生命的价值、追求生活的意义, 让每一位求知者在生命的历程中学会学习, 学会生活, 学会实践, 学会创造。教师向教育奉献什么, 教育也向社会回报什么。因此, 学生今后的发展成果理应成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果。遗憾的是, 我们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教师评价制度和学生评价制度还没有把学生今后的发展纳入其中。事实上, 学生在生命历程中的学习、生活、实践、创造, 学生向社会的回报, 应该是对教育的最好评价。学生今后的发展成果, 有着教师的影响, 也是对教师的最好回报。

经师易得, 人师难求。教师的人格力量不仅在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 而且影响着学生的生命质量。这种作用和影响, 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 对事业的执着, 对生活的向往, 对生命的解读。

摘要:学生要喜欢一门课, 首先要喜欢教这门课的老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之大, 足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甚至影响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而要喜欢这门课的老师, 实际上就是教师的人格力量在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这种人格力量凝聚的是教师的思想素质、知识水平、教学艺术和教学成果。

教师的人格力量在教育中的作用 篇3

一、身为教师,教书的同时更要注重育人,要言传身教,为学生做好榜样

教育者首先受教育。教师首先应努力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细微处入手,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以身作则,从小事做起,因为学生往往是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的。

要求学生在上课预备铃响时候课,把上课的学习用品准备好,但有些教师自己却还呆在休息室里聊天,不能准时到教室候课;要求学生们集合时做到快、静、齐,而有些教师在集合时不仅迟到甚至还有不到位的现象;要求学生不能迟到,而有的教师下班辅导时却不能准时到位,中途还随意离开教室;要求学生在升旗仪式上要庄严肃穆,教师自己是否也这样做了呢?还是走来走去,谈天说笑呢?要求学生衣着整洁,不戴首饰,不在课堂玩手机,要佩戴好校徽,教师自己是否也这样做了呢?

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应坚决不做,这是教师守信的基本立足点。如果一个教师失信于一个学生,可能这个学生便不再信任他所说的任何话,甚至包括他讲的知识;如果班主任失信于全班同学,那么他永远也不能带领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美国有一个很著名的教育案例:1998年11月9日,美国犹他州土尔市的一位小学校长——42岁的路克,在雪地爬行1.6千米,历时3小时去上班,受到路人和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原来,为激发全校师生的读书热情,在开学初,路克对全校师生说:“如果你们在11月9日前读书15万页,我在9日那天将爬行上班。”在此激励下,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在11月9日前完成了读书15万页。路克磨破了5副手套,护膝也磨破了,但他以自身的行动为师生树立了诚信的榜样。

二、认真履行教师职责,体现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传授做人的道理。学生在课堂上违规违纪,如果教师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尽职尽责了吗?学生如果因此受到学校的批评甚至是处分,教师就没有责任了吗?学生在考试中有作弊苗头,如果教师不提醒、不制止,而让作弊成为事实,教师就没有责任了吗?

不管从事何种职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选择适合你的,做好你适合的。教师职业是我们自身的选择,那么我们就要爱教师这个职业。能不能敬业爱生,反映出的是一位教师的思想水平、精神状态和人格情操。如果只是整天想着个人的小天地,盲目攀比,没有把心思放在学生和教学上;如果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嫌弃教育工作的平凡和枯燥,不能安分守己;如果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送走一批学生算一批;如果好高骛远,总想取得大成就却不愿意脚踏实地地干一番事业,这样的教师是不可能上好课,搞好教学的,更不可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三、要正确看待学生受教育的目的

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把教育目标定位于让学生接受更多的教育,让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师在肩负着教书育人职责时,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侧重点,这是教育的要求也是社会的要求。请教师们让学生记住,对他们来讲什么是成功?那就是一天比一天进步!也请教师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学校凭什么留住学生?教师的人格力量在其中发挥了多大的作用?

教育是以人格塑造人格的事业。只有具备高度责任感和优秀职业素养的教师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这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

(作者系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培文实验高级中学副校长 本栏目责任编辑:黄常棋)

教师情感在小学德育中的作用论文 篇4

摘要:小学德育的本质及其在新形势下的新走向,让我们反思传统小学德育模式的不足。教师积极情感在小学德育中作用和有效性,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努力方向。从情感德育的角度探讨如何培养教师的积极情感,对于加强小学德育的到位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教师情感;小学德育

美国学者诺尔特曾有过这样的名言: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学会谴责;在敌对中长大的孩子,常怀敌意;在嘲笑中长大的孩子,畏首畏尾;在羞辱中长大的孩子,总觉有罪......由此也可以看出,外界的情感对于孩子的品德教育是有非常大影响的。所以,教师在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中应该倾注其积极的情感,以积极的情感带动德育的施行和发展,使小学德育更加有效和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一、小学德育施行的现状和误区

小学德育在当代学校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组建了德育领导班子,由学校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抓,成员包括了德育处、工会、团队干部和班主任教师。”学校的德育队伍建设不断完善。但是,在小学德育工作中,依然存在很多的误区。其中,包括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忽视对学生进行实质上的品德教育,仅仅以成绩来衡量学生品德的好坏;对德育认识的狭隘,造成德育工作方法单一,这体现在学校对学生的德育仅通过每周一至两节的思想品德课来进行;学校与家长缺乏沟通或互相的责任推诿,使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只变成了某一方的责任,这种缺乏学校和家庭整合的德育培养,必定是不完整的;并且,在小学德育中,很多时候并没有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就随意对学生进行处罚,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简言之,就是在德育中对学生提出了太多的规则和要求,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人的情感这一方面。面对德育施行中存在的种种误区,作为与学生密切接触的教师应该更加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关注学生的成长,从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渗透。而要真正促进小学德育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积极的情感是关键。

二、学校德育的本质和基本走向决定了教师在德育中倾注积极情感的重要作用

“德育即育德,是以道德价值(善与恶、是与非、应当与不应当)为核心的德性教育”。在学校德育中,教育者应努力使学生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诸方面获得发展。德育以道德价值的引导为核心,教师在善与恶、是与非、应当与不应当的道德价值引导过程中,极可能带有很强的主观情感,而这一情感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教师在德育中应倾注自己积极的情感,表现向善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对学生价值观有正确的引导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越来越受到各方的关注,使学校的德育也应该随着变化。小学德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趋势主要是,小学德育朝着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小学德育也更应该注重儿童的日常生活状况,从贴近儿童的日常生活需要出发。“从儿童的社会生活出发,以符合儿童现实发展需要的一些规范或准则、价值观、行为方式或技能等为重点”,在德育发展的这一阶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对学生投入更多积极的感情,才能对儿童的现实发展需要更加了解,从而使学校德育更加有效,更加符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幸的是,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对教育提出了新挑战。比如,独生子女家庭潜藏的情感危机亟待解决。再如,随着城镇化进程出现的“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数量庞大,在家庭教育、情感关爱等方面严重缺位。当前小学生群体中,这些学生的比例越来越大,因袭以往的传统教育模式和德育理念,必然使小学德育失位,效果欠佳。教师在德育中倾注积极情感,营造良好的师生情感氛围,成为一种有效的尝试和努力方向。

三、教师的积极情感及其对小学德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师在德育中投入积极情感,就是要“使自己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情感在德育中有很大的作用,“情感是德育中关心人、了解人和凝聚人的有效武器”,教师在德育中投入积极的情感对小学生品德的发展和学校的德育发展都是有促进作用的。

1.对小学生品德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职责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也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的健全。教师对学生投入积极的情感,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在良好地氛围中使学生的品德往更加健康方向发展。同时,也能有助于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道德观念以及道德情感的发展。教师在学生中的榜样作用是非常大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在学生的脑中留下挥之不去的印象。在小学阶段,其道德判断能力,道德观念,如友谊观念、公正观念等,都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此时教师给予良好的引导,更加有利于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教师投入积极的情感,就能密切道德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同时不断激活学生的道德需要,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

2.对学校德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以往的小学德育中更多的是通过规则和要求对学生进行约束来达到教育的目的。规则固然重要,但是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心理特点,会发现小学生对规则更多地是被动地接受,也会有更多的抵触情绪,而由此进行的`德育显然是失败的。教师对学生投入积极的情感,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有初步的道德认知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对一些道德原则和规范有更好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教他们学习怎样在进行道德判断、推理的时候采取比较中立、客观的立场而‘非个人’的立场,尽可能考虑到他人或社会的利益”。这样的学校德育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才是能够让学生接受的。

四、如何培养积极的教师情感

教师在德育中要对学生投入积极的情感,就需要对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也深感压力越来越大,对学生的耐心渐渐减低。面对这一状况,培养教师积极的情感,需要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1.教师自我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我素质的提高,包括了品德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三个方面。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教师要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同时,教师也要注重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端正工作态度,提高工作品质,遵守行业道德,提高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等。教师提高专业素质,既包括自身专业知识的储备,又包括了一般知识素养的提高,教师需要有广博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对学生形成榜样的作用,让学生信服。面对越来越多的压力,教师的身心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所以,教师需要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始终保持积极的情感,才能使德育工作顺利地进行。在当前新形势下促使小学德育到位,增加德育的实效性,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外在的学习行为,更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这需要教师自身是情感饱满丰富的人。“情感教育呼唤有情感素质的教师,”朱小蔓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不断呼吁,教师情感会给学生带来安全感和信任感,增加师生间的情感氛围。

2.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

虽然一直以来我们很重视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队伍建设,但当前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往往比较强调学科知识与技能上的“专业性”,忽视了情感的重要性。朱小蔓指出:“教师有无情感-人格资质与技能,是否形成情感交往关系或‘情感场’,受教育者是否有情感经验的积累或改组等,不仅是判断教师情感素质的重要指标,是衡量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情感对教师和学生成长均具有重要价值。进行教师职前培养,明确教师职责,对教师工作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对教师还要进行职后的培训,提供教师心理辅导,注重教师心理的变化,并且充分认识到情感在教学与师生关系中的重要地位。总的来说,积极的教师情感的形成,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是重要的,但是更多的还是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养,而这必须在教师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通过教师间广泛的交流,以及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提升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刘晓萍.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3.

[2]郑航.学校德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3]张秋良.情感是德育的关键[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

[4]刘胡权.寻找提升教师情感素质的有效路径[N].中国教育报,,9,19,第007版.

教师人格力量在德育中的作用 篇5

MBTI 是近20 年来世界上广为使用的一个人格测验,其全称是“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是一种迫选型、自我报告式的人格测评工具,用于衡量和描述人们在获取信息、作出决策、对待生活等方面的心理活动规律和行为倾向。它是美国的 Briggs 和 Myers 母女在瑞士著名心理学家 Carl.G.Jung 的心理类型理论基础上编制而成的,经过 60 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如今已经成为全球最权威、使用最广泛的个人性格和团队合作的测评工具。

一、MBTI 人格类型测验的内容

该量表从四个维度来解析人格:首先,从人们倾向于将心理能量集中在外部世界还是内部世界的角度,可将人格分为外倾型(Extroversion,E)和内倾型(Introversion,I)。外倾型的人较多关注外部世界的人和事物,他们的心理能量是指向外部环境的,他们偏好通过交谈的方式沟通,喜好社交和表达,兴趣广泛;内倾型的人则倾向于将心理能量指向自身的观念和经验,他们喜欢反思,不喜欢与人交流,喜好独处,兴趣不广泛但比较执著。其次,从人们如何获取信息的角度,可将人格分为感觉型(Sensing,S)和直觉型(iNtuition,N)。感觉型的人倾向于通过感觉器官获取真实存在的信息,不依赖于理论上的解释,他们相信自己所看到、听到和触摸到的,通常有敏锐的观察力,注重具体细节,比较实际;直觉型的人往往依靠直觉来获取信息,关注现实背后的可能,喜欢寻找事物发展的可能性,想象力丰富,富有创造性。再次,从人们如何处理信息和作出决策的角度,可将人格分为思考型(Thinking,T)和情感型(Feeling,F)。思考型的人处理信息和作出决策时依靠的是事实和逻辑,擅长逻辑思维、客观分析,不以感情为转移,理性公平;情感型的人对于别人的情感很敏感,喜欢权衡事物对自己和他人的价值和意义,在决策时过多考虑人的因素而不是客观事实,具有同情心、理解力。最后,从人们对待外部世界的方式上,可将人格分为判断型(Judging,J)和知觉型(Perceiving,P)。判断型的人喜欢用判断的方式对待外部世界,他们生活得有计划、有秩序,他们擅长使用系统、有组织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做事有条不紊,有计划、有目的;而知觉型的人喜欢灵活,会随着信息的变化调整工作目标,喜欢用感知的功能来对待外部世界,他们容易冲动,适应性强,对事物的变化持开放态度(吴志明、孙健敏、武欣等:《人事测评理论与实证研究》,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年版)。以上每个人格维度都有两种不同的功能表现形式,经组合可得到 16 种人格类型。每个人都可以归为这 16种类型中的一种。每种类型都有相应的行为特征和价值取向,均有相应的优点和缺点,可以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一种参考。

二、MBTI 人格类型测验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1.有助于实现人职的最佳匹配不同的工作岗位对任职者的人格特征有不同的要求,具有不同人格特征的个体适合的工作岗位也不尽相同。具有与某种职业相适应的人格特征会表现出更好的职业适应性,有助于提高工作绩效。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和实践中,采用 MBTI 测验进行人事评价和人员选拔,有助于实现人职的最佳匹配。1996 年 Gardner 等人研究发现,管理者 MBTI 人格类型中成对的功能性偏好 ST 居第一位,其次是 NT。他们认为,这是因为管理工作需要通过感觉获知客观且细节化的信息,并通过思考作出理性判断,而 ST 组合的人格类型与这一过程最为相符(曾维希、张进辅:《MBTI 人格类型量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心理科学进展》2006 年第 2 期)。我国学者唐军的研究表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者最适合的 MBTI 类型是 ESFJ,比较适合的类型 是 ISFJ、ESTJ、ESFP(唐 军 :《人 力 资 源 管 理 者 的MBTI 类型研究》,《人口与经济》2002 年 S1 期)。杨慧芳等采用 MBTI-M 对 255 名企业管理者的人格类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ESTJ 型和 ISTJ 是企业管理者的典型人格类型,性别、年龄、教育水平、职位、管理领域、企业性质等变量对管理者的典型人格类型没有显著影响(杨慧芳、赵曙明:《企业管理者人格类型研究》,《心理科学》2004 年第 4 期)。如果人格类型与岗位要求相适应,工作起来会得心应手,如鱼得水,很有成就感。例如:ISTJ 型的人通常喜好组织事实和概念,他们在律师行业比较适合;而ESTJ 型的人倾向于组织他们的环境(人、物体、任务),因此,选择经商或工业管理部门比较适合。一个人一旦意识到自己的潜力和自身具有的优势,就很容易找到动力和令他满意的工作。相反,如果不具有岗位所要求的个性特征的人选择了该岗位,不仅会导致他们工作绩效的下降,而且不能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优势。因此,从企业用人的角度来说,使用 MBTI 测验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拔那些具有岗位所需要的关键人格特征的个体,增加个体与岗位的匹配度,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最充分地发挥和利用组织的人力资源,提高

员工的工作效率。

2.有助于团队成员的配置与团队建设企业在进行员工选拔与配置时,不仅要关注个体的人格特征是否与岗位的要求相吻合,还要考虑团队中不同成员的人格特征的组合。每一种类型的人都是具体特征的综合体,每一种类型都有令人欣赏之处,也有令人烦恼的问题,不同人格特征的组合会直接影响到组织的整体绩效。kley 提出了一种叫 CAI(CommunicationAdjustmentIndex)的沟通分析技术,通过观察属于不同 MBTI 人格类型的一对个体在交流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来确定人格类型对沟通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格类型相似或接近的双方更容易实现轻松、高效的交流,沟通过程轻松愉悦,容易产生共鸣;而不同人格类型的双方往往要经过长时间的调整才能彼此适应,而这一过程一般比较艰难。2004 年,Reynolds 以不同的 MBTI 人格类型组合为自变量,以团队目标达成、成员满意度、角色意识清晰度、团队凝聚力以及绩效为因变量,考察前者对后者的影响,结果表明,团队成员人格类型的多样化与各个因变量的高得分有高相关,人格类型相似的团队成员之间有着较高的人际相容度。从这些研究可以看出,对于那些是同一种人格倾向的人而言,通常会容易沟通,容易理解彼此的感受,享受共同的价值观;而对于不同倾向的人组成的团队,由于性格各异,相互之间可以性格互补,也能提高工作效率。总之,一个高效团队的人格组成应该是均衡的。根据 MBTI 可以识别团队的优势和潜在的劣势,根据团队成员的不同类型偏好,合理搭配工作团队成员,分配适合的工作任务,可大大减少团队摩擦,减少组织冲突发生的可能性,提高团队的整体效率。

3.可以为中、高管人员的选拔和培养提供参考MBTI 测验作为一种人格测评工具,不仅可以帮助管理者了解员工当前的个性特质,还可以预测其未来的工作和管理风格,因此,MBTI 测验也常常被用在对员工未来工作能力、风格的预评中,用在对未来中、高管人员的选拔和培养中。1993 年,Reynierse 调查了 1952 名低、中、高层企业管理者,发现这些人与一般人群相比,在外向、思考、判断这三个功能上表现突出;在信息获取方式上,低层管理者更倾向于感觉,随着管理层级的升高,逐渐向直觉过渡,高层管理者中以直觉方式获取信息者占多数。2007 年,Moutafi 等人采用 MBTI 测验探讨了人格特质与管理层级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MBTI 测验中的直觉性倾向与管理层级之间存在正相关,而内向性倾向与管理层级之间存在负相关。1993 年,Furnham&Strinafield 在中国和欧洲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探讨 MBTI 中所测量的人格特质与管理者的实际管理行为以及部门气氛之间的关系。管理者的实际管理行为包括创新、指导、支持、决策、计划、承诺和参与。部门气氛包括认可、参与、沟通、部门内关系、部门间关系等。结果发现,在我国文化背景下,内向—外向这个维度与管理者行为以及部门气氛之间关系最为密切;在欧洲文化背景下,则是理性—情感维度与管理者行为以及部门气氛之间关系最为密切。我国学者敖小兰使用 MBTI 修订版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共 745 名领导干部进行测试,得出我国领导干部的人格类型以 ESFJ 居多,其次为 ESTJ,并且更多地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推断,一个人格偏向外向、判断型的员工未来更适宜担任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这为企业中、高管人员的选拔和培养提供了一个参考依据。

漫谈家访在德育中的作用 篇6

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教育好自己的每一位学生,转变他们的思想,必须经常不断地进行家访,了解他们在家庭中的表现,以及家庭教育的状况,从而得到家庭的支持和配合,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增长知识,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新型建设者和劳动者。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经济条件普遍提高,住宅电话、移动电话和网络等现代通信设备进入千家万户,家访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还要不要?我的回答是肯定的:需要,不光是需要,还要坚持下去。家访这种面对面、心与心的情感交流的方式是任何方式都不能替代的。不过家访也要与时俱进,家访也要备课,要确定家访目的,制定家访的计划,安排家访的最佳时间,针对不同的家庭、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家访,切实解决各种问题,充分发挥好家访在德育教育的积极作用。

在家访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老师一上门,家长先是心情紧张,学生不乐意,认为老师上门“告状”来了。接着家长面对老师对自己子女不问青红皂白一阵臭骂,猜测子女在学校又做了什么“坏事”,甚至有些家长对子女拳脚相加。老师的家访成为家长和学生不欢迎的做法,老师成为“不速之客”。这就失去了家访在德育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因而我就改变了班主任老师出现问题而家访的做法。在新接班时,学生还未进校未进班时,进行一次普遍的家访,介绍自己,让家长和学生了解自己,也吸收家长和学生对学校教育有什么建议和意见,让家长及学生打消种种猜测和顾忌。从而也了解了每位学生的家庭状况、家庭教育的做法以及家庭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利弊因素。这次的全面家访,为我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依据。并且还明确告诉家长及学生,我以后还要经常来家访。家长和学生都表示欢迎。我体会到:一个成功的家访应该是老师愿意,家长满意,学生乐意。

在平时的家访中我总是注意做到:好中差学生都家访,有的家访是针对家长的,给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指导,给家长上一堂家庭教育的课,有的家访是针对学生的,给他们进行个别指点,让他们接受到校班会所接受不到的教育。

我的家访形式是多样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家长是支持的,学生是高兴的。我的用心也是良苦的,收效也是明显的。

我班的小A父母亲双双下岗,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得知这一情况后,我与学校德育教导和青保老师取得联系,带着《杂费减免申请表》和《免费午餐审批表》进行家访。进门以后,我说明这次家访的目的,家长和小A激动得热泪盈眶,连声说谢谢。小A并表示:我要好好学习,努力成才,改变家庭状况,报效祖国。家访成了送温暖的帮困助学活动。

我班的小B父母亲感情不和离异,小B由法院判给父亲监护,母亲从不过问小B,因此小B对母亲毫无感情,在一次题为《我的母亲》的作文中,她写道:“人们常说:‘世上只有妈妈好’,我却说世上只有妈妈坏,她抛弃了父亲,也抛弃了我。我的母亲是一个坏女人,坏妈妈……”得知这一情况后,我先找小B谈心,教育她正确对待母亲,并且先和她父母亲取得联系,确定了家访的时间,这次家访小B的父母都到场,通过交谈,父母亲都认识到:子女是父母亲的共同财产,血浓于水,离异但亲情不能离,离异不能逃避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小B也说:我既要父爱,也要母爱,光有父爱没有母爱,我的心灵不会健康发展。通过这次家访,小B的母亲答应以后经常来看望她。家访成了家庭团聚的亲子活动。

我班小C家中祖辈识字不多,家中没有学习的氛围,小C的学习用书家中到处乱放,有时上课用书都找不到。一次上政治课,小C课本都没带。于是,我就进行了一次家访,和小C一起在家中开辟了一个“读书角”,把家中的书集中分类放在一起,征得父母亲的同意,还让小C去新华书店购回了一些工具书。我说“陈良宇书记号召要把上海建成学习型的城市,只有每个家庭成为学习型的家庭,我们的城市才有可能成为学习型的城市。”这次家访为小C建立“读书角”,小C的学习习惯明显好转,学习成绩进步很快。家访成了办“读书角”兴读书之风的活动。

我班的小D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各种荣誉证书、奖状很多。一次家访爸爸、妈妈说到小D取得的成绩,滔滔不绝,还把小D的一些证书拿给我看。希望我好好培养小D,让她上高中,上大学,成为一个科学家。这时我就叫小D把所有的奖状都拿出来,布置在家中一个显眼的地方,并选了一张小D拍得最好的照片写了一段简介,让小D建立一个小小的“荣誉室”,让她看到这些勉励自己“一身正气,自强不息”。

我班的小傅和小葛是经济条件不同的两位学生。小傅每年的生日礼物及压岁钱近万元,平时用钱很“大方”,父母亲也舍得给钱,据小傅说,他的零花钱每月要花几百元。我得知情况后就到小傅家和他父母亲交换意见,富了不能浪费,富了艰苦朴素的传统不能丢,小傅的父母亲也觉得言之有理,以后小傅把钱用自己的名字存入银行。在一次“献爱心”活动中他还拿了100元钱捐给了白血病患者,小傅真正让零花钱发挥了作用。而小葛家长则把钱抓得很紧,平时一分钱也不给小葛。一次小葛急需用钱没有,又不敢开口向父母要。在这种情况下,小葛第一次拿了同学的钱,得知情况后,我先做了小葛的思想工作,然后再去小葛家进行家访,分析小葛犯错误的原因,并指出父母亲也有一定的责任,对于“零花钱”太多了不好,一分钱不给也不好。小葛父母亲从中也吸取了教训,认识到事物无不在一定条件下向它的相反方向转化的道理。

浅谈教师人格魅力在教育中的作用 篇7

一、“爱”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具体体现

“爱”是高尚师德的核心本质, 是一个教师的灵魂, 是教师人格的具体体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坚持一个“爱”字, 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善良和慈爱, 在平等的基础上善待每个学生。正如现代教育家夏沔尊先生所说:“没有情感, 没有爱, 也就没有教育。”有人说, 教师对学生的爱比父爱更广博, 比母爱更细腻, 比情爱更无私。我更认为是一种“理智爱”。我对所有的学生坚持做到“尊重”, 尊重学生的人格、能力和感情, 从来不用粗俗的言语责骂学生, 甚至把按时上课也看作是尊重学生的行为之一。爱的体现形式有多种:

1.对于各方面比较优秀的学生严格要求。特别是学生干部, 严格要求能够促进他们更快成长。如今他们都取得了新的成就, 而对这份“严格”至今心存感谢。

2.对于生活有困难的学生, 我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帮助。让他们感受到关心, 体会到集体的温暖, 把精力尽可能多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3.对于犯错误受处分的学生, 我坚持以理服人, 使学生真正认识错误并加以改正。我注意防止他们自暴自弃, 以发现其闪光点, 鼓励他们站起来。高二时, 我所带的班分进一名叫张昱坤的学生, 从其他教师的嘴里我了解到他学习一般, 但却因为表现差受到学校的处分而小有名气。经常旷课迟到、上课睡觉、甚至老师正在讲课, 他却从后门溜出了教室。与他接触了一段时间以后, 我发现他爱好运动体育, 在运动会上多个运动项目拿到第一, 令同学们很佩服。于是我利用班会“人人为班级争光彩”让他体会到个人的价值, 体会到成功后的愉悦, 一种得到认可与肯定所带来的愉悦。会后与他谈话, 正确引导, 促进其他方面做好, 从此他改变很大, 慢慢步入正轨。

4.青年学生信息量大, 创新意识强, 敢于提意见和建议。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我经常鼓励学生超越教师, 这是一个教师应有的胸怀。要相信学生具有主动构建、自主成长的潜力和能力, 相信学生人人有志, 人人有智。

一个心里有“爱”的教师, 会源源不断地把“爱”浸透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 而这份“爱”的源泉, 却来自教师健全的人格。我们常说“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为了一切学生”, 其深层次的核心内容就是“爱”, 有“爱”才可能有“一切”。

二、“学”是教师人格魅力的源泉

教师人格魅力的实现, 体现在教师的才情和教书育人的效果之中。而教师的才情, 来自于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1.不断学习, 更新教育观念。在传统的知识传递结构中, 教师处于核心地位, 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冲破旧观念的束缚, 树立全新的现代教育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思想性格各异的、主体的人。我们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认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他们存在的巨大潜能, 要尽最大的努力创造条件, 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释放和淋漓尽致的发挥。我们教师要努力学习教育科学理论, 积极营造素质教育氛围, 摒弃传统的“填满容器”的教育教学观, 树立现代教育教学观, 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

2.超越自我, 敢于创新。教师扩充知识面, 开阔视野, 拓展思路的最终目的, 是提高教学教育水平和增强教学教育效果。

教师的工作就像伸缩性极大的橡皮筋, 有些人比较“悠闲自在”, 有些人却“没完没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执行者是教师, 因此,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成败所在, 教师不仅是课堂的控制者, 还是课程改革的开发者和创造者。在教学中, 教师的专业经验固然非常重要, 但是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想法, 要与时俱进, 成为学习型的教师, 不能仅靠着自己求学时的那些知识和经验教学。

教师做学问、搞研究, 不是奢望, 而是现实。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学问和研究, 创新教育更需要学问和研究。指导学生的发展需要学问和研究, 促进教师的自身成长也需要学问和研究。没有学问, 无从指导学生和提升自我;没有研究, 无从产生自主的认识。当今知识经济时代, 学习型教师最突出的特征是会学身享用的福利。这样的学习是一种内在的需求, 是没有任何功利性的学习, 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学习, 学习是自愿性的, 学习的目标也不是强加给自己的, 学习的动力是自身对事业的追求, 价值在于满足兴趣爱好, 观点在于自我提升的需求。

教师人格力量在德育中的作用 篇8

一、渊博的知识

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必然会渗透西方文化,而中西文化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内心感受、个人情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西方文化注重客观世界、逻辑分析、追求客观真理。英语教师如果对两种文化差异心中有数,对学生正确引导,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开放的价值观,而且将大大增加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教学效果十分突出。一位中國小女孩问一位外国老太太的年龄,“How old are you?”老太太则答:“It’s a secret.”同学们开始很难理解,可在西方国家,别人的薪水、职业、年龄,尤其是女人的年龄,则是一个隐私。通过老师的讲解之后,同学们不仅容易理解,而且能“学贯中西”,既学习英语知识,又丰富文化底蕴。因此,一个好的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在处理教材时旁征博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情趣。

二、高尚的审美情趣

一个好的英语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审美情趣,才能发现教材中、生活中的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的目标是使学生学得知识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陶冶他们的情操。

笔者曾经几次讲过市、县级的示范课,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我曾在课件中设置过音乐欣赏,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做题,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不仅能引导学生把注意力从无意注意过渡到有意注意阶段,而且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在课堂上尽可能让同学们听一些表现美的材料,如“A Perfect Day”诗歌的朗诵带。“Country Music”中的乡村音乐精彩片段的录音,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一种音律美,获得美的享受。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要积极提高自己的美学修养,提高自己的艺术品位,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性格

师生关系融洽与否与教学效果紧密相关。教师是这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是总导演,教师的性格必须是健全的,心理必须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性格会给学生创造出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和情调,使同学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平等的、大朋友的身份,不露声色、不露痕迹地成为受学生欢迎的参与者。然后,巧妙地进入游戏中,再利用自己扮演的角色,机智地引导游戏的进程。融入同学们之中,真有种“童心未泯”的感觉。试想如果教师的性格孤僻、心理扭曲,对学生感情冷漠,那么在这种不健康的心态下,课堂气氛可想而知。

教学过程不是纯粹的认知过程,而是师生感情活动与认知活动相互协调的过程,老师要尽力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发挥。对学生不公平,缺乏爱心会令学生对老师反感,从心理上拒绝接受老师,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四、教师明确教书育人的职责

曾有个学生测验时试卷上写着“中国人,为何学英语?”我认为这个问题问得好,很有代表性。许多学生都不明白为什么学英语。有的学生是父母让学就学,有的是觉得有趣就学,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而当一个人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成为一种有力的动力。由此可见,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我开展了一项活动,让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英语商标名称,或是与日常生活有关的英语单词。每周举行一次竞赛。这项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而且还让学生体会到英语早已进入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体会到行行业业都与英语紧密相连,认识到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要参加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就要掌握一门外语。

综上所述,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除了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技能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格品质,用他(她)的人格力量去感化学生、去驾驭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在英语教学园地中获得丰硕的果实。

上一篇:重阳节是法定假期吗下一篇:商场元旦活动方案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