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考试试题b(精选8篇)
(1)精神分析学派该学说首创人弗洛伊德确立了精神分析的方法与理论体系。精神分析学派主张无意识的冲突对人的行为的主导作用和重要影响,非理性的意欲(性的或社会文化的)与外界现实在内心引起的冲突是精神异常的原因。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有三个组成部分:本我、自我、超我。这三者在意识、无意识活动的机制下,在性力发展的关系中形成。本我是一种原始的力量来源,是遗传下来的本能。本我要求满足基本的生物要求,毫无掩盖与约束,寻找直接的肉体快乐。这种要求若有迟缓或减弱就会感到烦扰、懊恼,其结果不是这种原动力消失或减弱,而是企图满足的要求更加迫切;自我是人格结构的表层,但也只是部分意识而已。人若在本我控制的社会中,危险与恐惧则是难以想象了。因为本我不受任何管制,幸而本我得到人格中自我的检查。自我是本我的对立面,在与环境接触过程中由本我发展而来。在与环境的交往中,儿童不仅发展了自我,而且还知道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能够对正确与错误做出辨别。这就是人格中的超我,超我遵从理性原则,从理性角度思索什么是可以做什么是不可以做。本我的快乐原则、自我的现实原则与超我的理性原则共同构成了人格的三层结构。精神分析学派重视无意识即本我对人格的影响及儿童早期生活经历对人格的影响。
(2)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注重交互作用,即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强调有机体对变化着的环境的反应能力。在对人格的研究中,行为的个体差异取决于我们特定的学习经验,而不是天生的人格特质。例如,我们通过观察学习,发现了哪些行为更易被奖励或被惩罚,这是替代强化。班杜拉还强调,行为是由我们的行动自己掌控或自生成的。自我调节包括自我观察、个人标准和自我反应过程。
(3)认知学派该派的重要代表是凯利。凯利人格理论的核心是建构,是个体的行为所依赖的解释。一个建构就是一种思想、一种观点、一种看法,人们用它来解释个人自己的经验。建构一旦创建,人就受它的制约。换句话说,一个人的生活受到他自己的经验的巨大影响。他认为,当人遇到新情境时,产生的行动具有CPC循环的特征,即周视期、先取期、控制期,因而人们并不寻找强化或回避疼痛,人们寻找自己
构念系统的有效性。因此,人的主要目标是在自己生活中缩减不确定性。通过对CPC周期的循环,人们就可逐渐形成人格和获得良好的适应。
2,健康人格对人的重要性
(1)有利于培养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养成做事有目的性、行动自觉性、处事果断性、坚持到底的精神,使之胜不骄、败不馁、认真负责、勇于克服困难、争取胜利。(2)有利于培养谦虚谨慎、沉着稳重、凡事要三思而后行的品质和习惯,锻炼其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以便能够不断地消除其自身弱点,并使其的行为方式能够不断地适应时代前进的步伐。
(3)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康会影响自身的行为和认知,当人格不健全时,他的行为和认知会出现偏差,当这种情况严重的话会出现错误的行为,这就不仅影响到他自身的生活也可能影响到他人的生活,一个健全的人格不仅是自身的一种幸福,也能给周围的人带来欢乐,健康的人格对自身有着一种深远的影响。什么样的人格会影响他的判断能力和选择,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可以做出最适合人生的选择,它关系自身的心理健康。
3.自我分析
自我人格解析特点
经过卡特尔的16个人格特质测试发现我具有既冷漠.孤独和怀疑性.且恃强性.攻击性强,又聪慧性.任性与不谨慎的人格特质;并且在大五人格测试中神经质维度的测量上得了高分。形成过程冷漠和孤独是我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即首要特质。小时候我因为成绩不好经常受到母亲虐待和对自尊的践踏,以及父亲对母亲对我夸大的”罪行”描述的轻信和其他亲人的不理解,造成对亲人的不信任和冷漠的态度.认为只有自己可以相信和依赖,因此小时候很孤独。我在这种成长环境下逐渐形成独立的性格,只有强大的自我才有能力保护自己和得到别人的尊重,因此具有较强的恃强性.根据弗洛伊德自我防御机制的理论,我对于儿时创伤经历的记忆和父母的憎恨现在想起来还是很可怕和不能接受,这些被自我控制在意识外的无意识的无意识的东西想要以意识方式表达出来,有时也感受到了这种神经性焦虑,对父母的憎恨使我产生了攻击
会计证是从事会计工作的职业资格证书,参加并通过会计证考试,对于评价学生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学习行为、提高学生就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提高会计证考试通过率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合理配置等方面,对学生心理因素没有充分地关注。本文将以我校2013级会计专业学生为例,通过心理学的一种有效的测试方法———树木人格测量法(吉沅洪,2010)调查2013级会计专业2班学生的群体心理特征,并分析会计证通过学生和未通过学生的心理因素差异,研究结果对进一步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具有一定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树木人格测量法
树木人格测量法是通过被测对象画一棵树,就可以知道其内心世界或人格特征,是一种心理评价方法。1950 年,德国人柯赫创立了这一方法,树木象征着人的原始本能或内在情感,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画者的自我投影和象征。树木的大小、上下、左右,以及正斜、偏倚度都有一定的喻义。通过画面中的树木具体形状,就可以分析出他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状况,知晓绘画者过去的生活经验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心理学中的一些主观测验,如罗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TAT)、房树人测验等的出发点都从最简单的画树开始,然后依据相关的指标来探究被测者的心理。树木人格测量法常常被用于临床心理治疗实践,目前已经被应用到青少年抑郁症的判别(严虎,2012;黄朝侠,2012)、学生性格判定(万超,2014)和中外学生性格对比(万超,2014)等研究方面。
2.2 评价方法
为了对比会计证考试通过的学生和未通过学生的心理差异,从认知、气质、性格、情绪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俞国良,2007)。认知是对自我存在意识的认知度;气质包括性别取向、自信心、感性与理性;性格包括是否固执、是否内外向;情绪包括心理压力大小、遵守纪律程度等,以上指标都可以从学生所绘制的树木中表现出来。 根据吉沅洪(2010)的研究,对不同的画树表现的内涵进行分类,并赋予数值,进行统计,具体评价方法见表1,表中被测对象的各项赋值相加,更趋近于0则更趋近于正常心理。同时对于各类指标进行分类对比,则可发现通过学生和未通过学生的心理取向。
2.3 调查分析方法
调查时间为2015年10月,让学生在A4打印纸上画一棵树。要求是: “依照自己所想的,画一棵大树,不需要深入思考,凭直觉快速完成。”收回问卷34份,其中通过会计证考试的5名学生,未通过的29名。
依照表1中的各项指标,对5名通过会计证考试的学生和其他学生所画树的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对比通过会计证考试的5名学生的指标均值与未通过考试的29名学生的平均值,统计其各项指标的人数,对比分析5名学生具有的心理特征与未通过会计证的29名学生心理素质的差异,分析心理因素对会计证通过率的影响。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总体心理正常度对比
5名通过会计证学生的心理正常度指标值为0.35,29名未通过学生的心理正常度指标值为0.46,总体来看,通过的学生比未通过学生的心理更趋近于0,即更为平常。但根据配对样本T检验,双尾检验概率值为0.122,即在95%的确信度下,通过学生与未通过学生的总体心理正常度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所测的8项指标中,通过的学生在自我存在意识、性格内外向、性格固执程度3项指标值大于未通过学生,即在这三类指标所阐述的心理正常度不如未通过学生,其他5项指标则优于未通过学生,可以判断,与未通过学生相比,通过学生的心理正常度更高,但只是稍微的差异,并不存在极为显著的差距。
3.2 心理因素的差异分析
3.2.1 自我存在意识
未通过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加平常,有40% 的通过考试学生体现出对自我不关心,另有40%表现出过于关心自我,平常心的占20%,可见通过的学生并没有确定的自我意识倾向,在未通过考试的学生中,只有7%的未通过学生不关心自我,另有24% 表现出过于关心自我,可见对于自我存在意识的强弱对会计证考试通过与否没有影响,自我意识并不是影响会计证考试通过的主要因素。
3.2.2 性别取向
通过的学生在性别取向上均为正常,而未通过学生中有17%存在恋母情结,可见通过学生和未通过学生虽然总体上不存在太多差异,但有恋母情结的学生都没有通过会计证考试。
3.2.3 自信力
通过考试的学生的自信心均为正常,没有自卑和骄傲的情况,而未通过的学生中有17%表现出骄傲自负,有3%的学生表现出自卑。表现为骄傲或自卑的学生都没有通过考试。
3.2.4 感性理性
通过的学生在感性和理性的气质方面均为正常,没有过于理性和过于感性的,而未通过学生中只有55% 是正常,有38%过于感性,7%过于理性。可见过于感性和过于理性的性格均不利于通过会计证考试。
3.2.5 性格内外向
从性格方面,通过的学生多表现出内向性格,没有外向性格的,而未通过学生的性格也以内向为主,但有24%的未通过学生为外向性格,可见外向型性格不利于会计证的通过。
3.2.6 固执程度
通过的学生和未通过的学生中大部分均为不固执也不圆滑的性格,但有7%的未通过学生是固执性格,而没有圆滑性格的。而通过学生中有20% 是圆滑性格的,可见固执性格的学生都没有通过会计证考试。
3.2.7 心理压力程度
从心理压力方面看,通过的学生和未通过的学生中绝大多数为心理压力小的。在未通过学生中有3%是心理压力大的,可以说心理压力大的都没有通过考试,说明要通过考试需要较好的心理压力调节。
3.2.8 遵守纪律程度
通过的学生和未通过的学生中大多数都是遵守纪律的,通过的学生中有20%是不守纪律的,但没有完全无视纪律的,未通过的学生中有14% 是完全不遵守纪律的,可见完全不守纪律的学生都没有通过会计证考试。
4 结论和讨论
学生自我存在意识的强弱对会计证考试通过与否没有影响,但有恋母情结、骄傲或自卑、过于感性和过于理性、外向型性格、固执性格、心理压力大、完全不守纪律等心理因素不利于会计证考试的通过。基于以上研究,需在教学和管理中消除以上因素,建立有利于会计证通过的学生心理素质。
心理因素与会计证考试的通过与否可能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本次调查是基于已经通过考试的学生的心理,也可能被理解为,会计证考试通过与否对学生心理的影响,理想的实验应该是在会计证考试通过之前发放问卷,会计证考试后跟进通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可能更具有可信度。但由于心理因素本身难以改变(科恩,2012),因此,会计证通过短期内不能改变性格,只有主动地去有意识地进行心理教育(莫雷,2003),才能够有效改进学生心理。本文所阐述的心理因素仅为学生通过会计证考试的一个因素,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为有效提高学生会计证考试通过率,还需要课程教学等其他方面的教育手段配合。另外,本文所调查样本较少,造成样本均值标准差较大,这方面可在以后的研究中改进。
参考文献
[1]吉沅洪.人格投射测试[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
[2]李晓容.如何提高中职会计证的通过率[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10):97.
[3]万超,冉雪,施雯,等.画树人格测验医学生应用的信效度检验[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4,23(10):946-948.
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60 分。)
1.决策是指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制定的某种行动方案。____
A.是
B.不是
正确答案:A
2.不属于现代企业 经营环境的特征的是()
A.顾客主导
B.竞争激烈
C.变化迅速
D.生产导向
正确答案:D
3.管理控制又称控制工作,是指管理的()职能
A.计划
B.领导
C.组织
D.控制
E.指挥
正确答案:D
4.____是战略决策的核心问题。
A.战略思想
B.战略目标
C.战略重点
D.战略阶段
正确答案:B
5.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的科学
A.人与物的关系
B.物与物的关系
C.人的行为规律
D.隶属关系
正确答案:C
6.战略联盟是合作的主要形式。____
A.不是
B.是
正确答案:B
7.信息沟通的最终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____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8.评价授权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授权的程度。____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9.领导者为了调动被领导者的积极性负有对被领导者()的职责
A.监督
B.控制
C.组织
D.评价
正确答案:D
10.管理的社会属性主要取决于()的性质
A.生产力
B.生产者
C.生产关系
D.生产工具
正确答案:C
11.组织中的部门应随业务的需要而增减,其增设、合并或撤销应随组织的目标任务的变化而定。____
A.不是
B.是
正确答案:B
12.所谓环境,是指事物存在发展的周围条件和状况。____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13.目标的可考核性是从定性角度提出来的。____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14.组织中较低管理层次作出决策的数目或频度越大,则分权程度____
A.越低
B.不变
C.越高
D.不一定
正确答案:C
15.计划工作在管理职能中处于首要地位。____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1.多样化成长的实现方式有____
A.在企业内部开拓
B.合并
C.购买
D.合资经营
E.合作
正确答案:ABCD
2.对干部的评价要采用多种方法,综合评定的结果才有可能符合客观实际。下面哪些属于评价的方法____
A.领导评价
B.群众评价
C.具体政绩目标评价
D.同级部门领导间的评价
E.同事评价
正确答案:ABCD
3.能力素质包括哪些方面()
A.组织指挥能力
B.灵活应变能力
C.改革创新能力
D.筹划和决断能力
E.人际交往能力
正确答案:ABCDE
4.以下哪些是适合环境并被员工广泛和深入地共享的价值观()
A.客户至上
B.终身学习
C.团队精神
D.双向沟通
E.物资奖励
正确答案:ABC
5.对组织结构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A.接受权力差距的程度
B.男性化与女性化
C.首创精神
D.防止不确定性的程度
E.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正确答案:AD
6.管理中运用强化理论以改造行为的方式一般有()
A.积极强化
B.消极强化
C.衰减
D.奖励
E.惩罚
正确答案:ABCE
7.人员配备的程序一般包括____
A.人员供求分析
B.职务分析
C.招聘
D.录用
E.主管人员培训
正确答案:ABCDE
8.组织工作原则包括____
A.统一指挥原则
B.弹性结构原则
C.有效管理幅度原则
D.权责一致原则
E.经济原则
正确答案:ABCDE
9.评价备择方案时应注意的方面有____
A.要用总体的效益观点来衡量方案
B.预测结果与原有目标在有形和无形方面比较
C.注意方案的实效性
D.注意发现每一个方案的制约因素或隐患
正确答案:ABD
10.领导过程是由哪些因素所组成的复合函数()
A.领导者
B.媒介
C.环境
D.工具
E.被领导者
张雨晨 12心理 128314138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之中逐渐涌现出一批“御宅族”,他们是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新的需要,在与社会双向互动过程中,出现了新的心理和行为方式。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大学生御宅族及对其进行心理学的分析,并深刻认识到“御宅”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力求大学生正确的看待“宅文化”。【关键词】大学生 御宅族 宅文化 心理 人格
一、引言 “御宅族”,一个日语词汇,是对热衷动画、漫画及游戏等人群的统称,也可指其他领域的狂热者。近年来,御宅一词在大学校园里流行开来,宅男、宅女都成为大学校园“御宅族”的代名词。根据调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御宅族”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他们主要特征是个性封闭和不修边幅,甚至脱离班级的集体活动。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选择宅生活是心理防御机制中的退缩在起作用,是为了逃避现实中的压力和挫败,在虚拟世界中寻找成功带来的满足和成就感,这种行为可能是在现实社会中受挫或人际关系失调而引发的,同时也是社会衰退的表现。其他研究和生活经验均告诉我们,御宅族具有一定的人格特质。与全国常模和非宅人相比,大学生御宅族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积极或消极的特征,与有关研究大学生宅心理与行为特点方的问卷调查结果相一致,如不爱出门、不愿主动与人交往、身心处于亚健康、时间管理能力较差、沉迷自己的兴趣、很强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等。大学生在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其御宅现象呈现太多的消极因素,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大学生“御宅族”生活现状
当下大学生“御宅族”生活相成分当简单。他们除了上课需要去教室,其余时间基本全部消磨在宿舍。往往又由于与同宿舍的几个舍友“宅”在一起,宅的程度越来越严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今大学生大多使用多种精良的电子产品,他们的生活主要依赖于网络。他们吃饭时可以叫外卖,购买日常用品及零食则靠网购,快递送货上门,他们只需开门签收即可。而精神需求方面则通过上网玩游戏、看电影、网上交友等满足。大批的“御宅族”在网络上相遇,通过各种软件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大多在网络上形成了小团体,在虚拟的网络上找到了归属感,令他们更加的“宅”。
三、原因分析
一)外部因素分析
1、媒体的作用。互联网对于“御宅族”的形成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大学生而言,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完成。网上订餐、购物、娱乐对于大学生而言就是日程生活中的一部分。网络资源的存在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网络游戏更是成为多数大学生休闲娱乐的方式。无需迈出家门,“御宅族”就能满足日常的生活需求,很多年轻人乐于保持“宅”的生活状态。
2、大学生活相对闲暇。大学中不仅课业大幅度减少,相对于高中而言,更是没有了鞭挞我们前进的升学压力。除了上课就是呆在宿舍消磨时间,考试前熬通宵复习,就是很多大学生的生活现状。
3、传统家庭模式的演变和代际冲突 现在的青少年群体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与子女间的互动是家庭沟通和交流的主要方式,可是这种沟通会因为双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上的差异而产生代际冲突。父母往往会反复的用枯燥的话语去教育子女,对于子女身上变现出来的不和传统的生活方式予以打压。有御宅倾向的年轻人在童年时期很少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他们从小生活在孤单和溺爱中,缺乏安全感、沟通能力及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缺少正常的生活经验。在学校生活中,社会交往有时会成为他们的一种负担,内心有想法却又不善于与他人沟通,所以更加留恋熟悉的家庭环境和虚拟世界。在虚拟世界中,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寻找到精神依托和成就感。二)内部因素分析
1、寄托希望于虚拟世界来弥补自身的缺陷
部分大学生由于家庭生活环境以及学校的教育环境的影响,缺乏优良的交际能力,导致性格内向和交往障碍。一方面他们期望自己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一方面又因为自己社交能力有限,在社交活动中不得要领,始终不能如愿。若是再遭受挫折,会是他们更加自卑。一部分大学生开始在网络上塑造理想中的“自己”,在虚拟的网络上,他们不用直面他人,寄托于虚幻的感情。
2、缓解压力、逃避现实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考研、就业、人际交往、情感等多方面的压力,有的人选择直面,有的人却选择了逃避。部分“御宅族”清楚的认识到了自己面对的挑战,却不愿去克服,任由自己“宅”在自己的世界中。
3、内心脆弱,易受外界事物吸引,并且成瘾性强,有惰性心理。部分大学生“御宅族”从小没有培养坚韧的心智,也不曾面对花花世界中的各种诱惑。初入大学,各种诱惑接踵而至,他们偏好舒适、懒散。可一旦养成习惯,就会渐渐的丧失斗志,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4、从众心理
大学生具有回归群体和被群体认同的需要,作为群体中的一员,他们不想被排斥或受到攻击,所以他们需要与其他成员保持步调一致。这种从众心理是盲目的,缺乏自身对群体行为的判断。所以如果宿舍的大部人或几个关系较好的同学都变成了“御宅族”。其他人都跟着宅也并不奇怪。三)对大学生“御宅族”问题的人格心理学思考
从人格心理学角度分析造成大学生“御宅族”的原因,是很有必要的一环。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而言,社交体验是个体的人格发展的重要条件。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其心理是否健康,集中体现在他的生活风格上,而生活风格的形成与其早期的社会环境影响和个人经验密切联系。在“御宅族”的生活中,社交活动的缺乏导致其社交能力的下降,阻碍个体社会化的正常进程,尤其是处于个性心理发展重要阶段的青少年“御宅族”所受到的影响更为深刻。在人格发展方面,从小具有御宅倾向的青少年,在数个人格发展过程中往往在父母的溺爱中成长。父母对于他们通常采用的是“一手包办”,导致他们能对一些事物做出理性的判断和思考,也没有养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御宅现象究竟为什么会出现呢?人类的一切矛盾冲突,精神痛苦,都是由于失去某种平衡的结果。其次,对每一个人来说,在一生中会遇到很多失败和挫折,这种时候很多人不愿意面对自身的缺陷和失败的现实,而是倾向于借助某种机制,来解除自己不适应和焦虑,这就是防御机制或者调整机制。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存在着很多境遇,它威胁着我们心理平衡的可能,防御机制保护我们在这些关键时刻免遭可能有的伤害。事实上,每一个人的心理上都有一套自我保护机制,它能够对危机有所防御从而得到自我解脱。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心理退缩?遇到无力解决的问题时,现实中的“我”萎缩,企图以非现实的虚构方式来应对挫折从而得心理平衡。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善交际,而在游戏、博客中表现出令人惊讶的敏锐和活泼;而虚拟世界中的“我”不断膨胀,使得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扮演逐渐减少。
四、“御宅”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御宅”虽然让大学生的生活变得简单化、缓解了压力,令他们的生活相对的更加自由,让他们找到了自己更加喜欢的生活方式,但是“御宅”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要远远大于他的好处。在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身体健康等方面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1、思想方面
“御宅族”长期的滞留在相对较小的圈子里,不能与外界进行良好的社会交流。现今网络上信息种类繁多,不免包括了一些不良信息。部分心智不坚定的大学生在长期接触此类信息的情况下,价值观有可能产生扭曲,偏离道德航线,更有甚者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生活方面
“御宅族”生活上则比较懒散,三餐基本用外卖打发,衣服经常堆成“小山”,更有甚者懒于打理个人卫生,整日以邋遢萎靡的状态示人。由于长期处于这种不良的状态,会使自己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
3、学习方面
部分大学生“御宅族”不仅在生活上懒散,更是将这种态度带到了学习上来。为了能过“宅”的更彻底,甚至拒绝了班级的社交活动、逃课等等,导致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挂科数目过多以至于不能毕业。
4、能力培养方面
长期依赖于网络的“御宅族”在社会化方面不能得到很好的提升。大学生在进入校园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也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但是“御宅族”生活各方面都依托于网络,导致其社会交往能力、组织能力等不能得到很好的提升。
五、解决对策
1、建设积极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校园里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能被大学生所能够接受的文化活动可以吸引“御宅族”走出宿舍,积极参加到活动中来,陶冶他们的情操、充实精神生活,升华道德境界,而不是一味的窝在宿舍上网消磨时间,打游戏。
2、积极探索和创新大学生教学模式。在处理大学生“御宅族”问题上更要坚持因材施教,针对他们特有的个性特点,加以引导,扬长避短,鼓励他们在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刻苦钻研,有所成就,而不是单纯娱乐、打磨时间。同时,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面临就业等各方压力也需要心理疏导,尤其对“御宅族”来说,由于他们喜欢自我封闭,常常会出现心理问题,所以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3、加强父母与子女的交流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家庭,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父母与子女间的平等对话有利于青少年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形成、独立人格的培养。关注子女的身心健康,不仅仅局限于对孩子的物质供给,要正确的引导和辅助孩子面对困难、挑战。
4、大学生“御宅族”主动调整状态,积极的对自己的生活做出规划。大学生在遇到压力与挫折之时,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以乐观的心态去解决,决不可选择避世的方式去躲避,要学会调试心理,坦然面对压力。大学生应主动地与人交流,参与多种形式的现实交往活动,发挥在社会群体中的作用,从而认识自身价值。另外,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即使“宅”在家里,也要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有个规划,要合理的安排作息时间并且每天花一小时左右进行室外活动。
六、总结
在这个自由、多彩、追求个性的时代,在不损害他人、社会的利益的前提下,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作为旁观者,我们也没有过多的权利对他人的生活方式进行置喙的余地。对于现阶段几乎是风靡各大高校的“宅文化”,我们表示充分的尊重。但单就大学生的长远发展而言,这种生活方式是不可取的。个性化可以使我们具有超越现实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但是又不能忽视社会化,只有走出有形的“宅”和无形的内心的“宅”,才能拥有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才不负我们大学四年的光阴。
参考文献:
“御宅族”,一个日语词汇,是对热衷动画、漫画及游戏等人群的统称,也可指其他领域的狂热者。近年来,御宅一词在大学校园里流行开来,宅男、宅女都成为大学校园“御宅族”的代名词。根据调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御宅族”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他们主要特征是个性封闭和不修边幅,甚至脱离班级的集体活动。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选择宅生活是心理防御机制中的退缩在起作用,是为了逃避现实中的压力和挫败,在虚拟世界中寻找成功带来的满足和成就感,这种行为可能是在现实社会中受挫或人际关系失调而引发的,同时也是社会衰退的表现。其他研究和生活经验均告诉我们,御宅族具有一定的人格特质。与全国常模和非宅人相比,大学生御宅族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积极或消极的特征,与有关研究大学生宅心理与行为特点方的问卷调查结果相一致,如不爱出门、不愿主动与人交往、身心处于亚健康、时间管理能力较差、沉迷自己的兴趣、很强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等。大学生在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其御宅现象呈现太多的消极因素,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大学生“御宅族”生活现状
当下大学生“御宅族”生活相成分当简单。他们除了上课需要去教室,其余时间基本全部消磨在宿舍。往往又由于与同宿舍的几个舍友“宅”在一起,宅的程度越来越严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今大学生大多使用多种精良的电子产品,他们的生活主要依赖于网络。他们吃饭时可以叫外卖,购买日常用品及零食则靠网购,快递送货上门,他们只需开门签收即可。而精神需求方面则通过上网玩游戏、看电影、网上交友等满足。大批的“御宅族”在网络上相遇,通过各种软件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大多在网络上形成了小团体,在虚拟的网络上找到了归属感,令他们更加的“宅”。
三、原因分析
一)外部因素分析
1、媒体的作用。互联网对于“御宅族”的形成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大学生而言,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完成。网上订餐、购物、娱乐对于大学生而言就是日程生活中的一部分。网络资源的存在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网络游戏更是成为多数大学生休闲娱乐的方式。无需迈出家门,“御宅族”就能满足日常的生活需求,很多年轻人乐于保持“宅”的生活状态。
2、大学生活相对闲暇。大学中不仅课业大幅度减少,相对于高中而言,更是没有了鞭挞我们前进的升学压力。除了上课就是呆在宿舍消磨时间,考试前熬通宵复习,就是很多大学生的生活现状。
3、传统家庭模式的演变和代际冲突
现在的青少年群体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与子女间的互动是家庭沟通和交流的主
要方式,可是这种沟通会因为双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上的差异而产生代际冲突。父母往往会反复的用枯燥的话语去教育子女,对于子女身上变现出来的不和传统的生活方式予以打压。有御宅倾向的年轻人在童年时期很少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他们从小生活在孤单和溺爱中,缺乏安全感、沟通能力及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缺少正常的生活经验。在学校生活中,社会交往有时会成为他们的一种负担,内心有想法却又不善于与他人沟通,所以更加留恋熟悉的家庭环境和虚拟世界。在虚拟世界中,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寻找到精神依托和成就感。
二)内部因素分析
1、寄托希望于虚拟世界来弥补自身的缺陷
部分大学生由于家庭生活环境以及学校的教育环境的影响,缺乏优良的交际能力,导致性格内向和交往障碍。一方面他们期望自己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一方面又因为自己社交能力有限,在社交活动中不得要领,始终不能如愿。若是再遭受挫折,会是他们更加自卑。一部分大学生开始在网络上塑造理想中的“自己”,在虚拟的网络上,他们不用直面他人,寄托于虚幻的感情。
2、缓解压力、逃避现实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考研、就业、人际交往、情感等多方面的压力,有的人选择直面,有的人却选择了逃避。部分“御宅族”清楚的认识到了自己面对的挑战,却不愿去克服,任由自己“宅”在自己的世界中。
3、内心脆弱,易受外界事物吸引,并且成瘾性强,有惰性心理。部分大学生“御宅族”从小没有培养坚韧的心智,也不曾面对花花世界中的各种诱惑。初入大学,各种诱惑接踵而至,他们偏好舒适、懒散。可一旦养成习惯,就会渐渐的丧失斗志,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4、从众心理
大学生具有回归群体和被群体认同的需要,作为群体中的一员,他们不想被排斥或受到攻击,所以他们需要与其他成员保持步调一致。这种从众心理是盲目的,缺乏自身对群体行为的判断。所以如果宿舍的大部人或几个关系较好的同学都变成了“御宅族”。其他人都跟着宅也并不奇怪。三)对大学生“御宅族”问题的人格心理学思考
从人格心理学角度分析造成大学生“御宅族”的原因,是很有必要的一环。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而言,社交体验是个体的人格发展的重要条件。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其心理是否健康,集中体现在他的生活风格上,而生活风格的形成与其早期的社会环境影响和个人经验密切联系。在“御宅族”的生活中,社交活动的缺乏导致其社交能力的下降,阻碍个体社会化的正常进程,尤其是处于个性心理发展重要阶段的青少年“御宅族”所受到的影响更为深刻。在人格发展方面,从小具有御宅倾向的青少年,在数个人格发展过程中往往在父母的溺爱中成长。父母对于他们通常采用的是“一手包办”,导致他们能对一些事物做出理性的判断和思考,也没有养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御宅现象究竟为什么会出现呢?人类的一切矛盾冲突,精神痛苦,都是由于失去某种平衡的结果。其次,对每一个人来说,在一生中会遇到很多失败和挫折,这种时候很多人不愿意面对自身的缺陷和失败的现实,而是倾向于借助某种机制,来解除自己不适应和焦虑,这就是防御机制或者调整机制。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存在着很多境遇,它威胁着我们心理平衡的可能,防御机制保护我们在这些关键时刻免遭可能有的伤害。事实上,每一个人的心理上都有一套自我保护机制,它能够对危机有所防御从而得到自我解脱。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心理退缩?遇到无力解决的问题时,现实中的“我”萎缩,企图以非现实的虚构方式来应对挫折从而得心理平衡。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善交际,而在游戏、博客中表现出令人惊讶的敏锐和活泼;而虚拟世界中的“我”不断膨胀,使得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扮演逐渐减少。
四、“御宅”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御宅”虽然让大学生的生活变得简单化、缓解了压力,令他们的生活相对的更加自由,让他们找到了自己更加喜欢的生活方式,但是“御宅”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要远远大于他的好处。在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身体健康等方面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1、思想方面
“御宅族”长期的滞留在相对较小的圈子里,不能与外界进行良好的社会交流。现今网络上信息种类繁多,不免包括了一些不良信息。部分心智不坚定的大学生在长期接触此类信息的情况下,价值观有可能产生扭曲,偏离道德航线,更有甚者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生活方面
“御宅族”生活上则比较懒散,三餐基本用外卖打发,衣服经常堆成“小山”,更有甚者懒于打理个人卫生,整日以邋遢萎靡的状态示人。由于长期处于这种不良的状态,会使自己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
3、学习方面
部分大学生“御宅族”不仅在生活上懒散,更是将这种态度带到了学习上来。为了能过“宅”的更彻底,甚至拒绝了班级的社交活动、逃课等等,导致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挂科数目过多以至于不能毕业。
4、能力培养方面
长期依赖于网络的“御宅族”在社会化方面不能得到很好的提升。大学生在进入校园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也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但是“御宅族”生活各方面都依托于网络,导致其社会交往能力、组织能力等不能得到很好的提升。
五、解决对策
1、建设积极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校园里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能被大学生所能够接受的文化活动可以吸引“御宅族”走出宿舍,积极参加到活动中来,陶冶他们的情操、充实精神生活,升华道德境界,而不是一味的窝在宿舍上网消磨时间,打游戏。
2、积极探索和创新大学生教学模式。在处理大学生“御宅族”问题上更要坚持因材施教,针对他们特有的个性特点,加以引导,扬长避短,鼓励他们在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刻苦钻研,有所成就,而不是单纯娱乐、打磨时间。同时,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面临就业等各方压力也需要心理疏导,尤其对“御宅族”来说,由于他们喜欢自我封闭,常常会出现心理问题,所以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3、加强父母与子女的交流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家庭,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父母与子女间的平等对话有利于青少年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形成、独立人格的培养。关注子女的身心健康,不仅仅局限于对孩子的物质供给,要正确的引导和辅助孩子面对困难、挑战。
4、大学生“御宅族”主动调整状态,积极的对自己的生活做出规划。大学生在遇到压力与挫折之时,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以乐观的心态去解决,决不可选择避世的方式去躲避,要学会调试心理,坦然面对压力。大学生应主动地与人交流,参与多种形式的现实交往活动,发挥在社会群体中的作用,从而认识自身价值。另外,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即使“宅”在家里,也要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有个规划,要合理的安排作息时间并且每天花一小时左右进行室外活动。
六、总结
一、积极情绪体验
情绪不仅影响幼儿的认知过程, 还影响其积极人格的形成。持久稳定愉快的情绪体验, 有利于幼儿形成活泼、开朗、乐观、自信、稳重等积极人格特征。当幼儿的情绪处在积极状态时, 会更加自信主动, 思维活跃, 乐于学习, 勇敢且富有创造性。反之, 则会成为易生气动怒、跋扈娇纵、爱哭泣的孩子, 更易被伙伴群体孤立, 强化不良情绪的积累。幼儿情绪易冲动、易传染、易转移、不稳定、情绪调控能力差。但幼儿情绪可塑性强, 家长应帮助幼儿获取积极情绪体验、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从而有效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管理自己的情绪。
(一) 创设宽松和谐、规范有序的家庭环境
理解接纳、宽容和谐的情感氛围, 是幼儿形成积极情绪的前提条件。家长对幼儿无条件的接纳与关爱, 使幼儿感受爱和尊重, 心情愉悦, 极易产生向上的积极情感 (乐观开朗、自尊自信) 。规范有序、美感意趣的物质环境, 是幼儿形成积极情绪的物质保障 (情绪稳定、坚持自制)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天生具有秩序感。规范有序的环境, 符合幼儿心理需求, 心情愉快。家庭中的家居物品, 摆放有序;家人的生活作息, 规律有序。这些都是幼儿积极情绪获取的基础条件。
(二) 帮助幼儿认识自己的情绪、恰当表达情绪
幼儿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 不会表达自己情绪。家长可以通过绘本阅读、故事表演、角色扮演等游戏, 让幼儿理解情绪的产生、尝试换位思考, 体验感受不同处境的心理情绪。如绘本《各种各样的情绪———感觉大书》, 画面生动有趣, 表情夸张到位, 非常巧妙地呈现各种情绪, 有效地帮助幼儿认识情绪, 并理解其产生的原因。《菲菲生气了》《生气的亚瑟》等都是情绪管理的绘本。幼儿在两岁半, 会出现“第一次反叛”。情绪易激动, 特别任性、执拗, 甚至为达到目的, 哭得歇斯底里, 不惜伤害自己。家长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 淡化处理的方法。其次可以采取不制止、不干涉的方法, 让幼儿将不良情绪彻底发泄, 待安静后, 再进行对话处理。但对于脾气暴躁、大闹不止, 甚至动手动脚的幼儿而言, 可以尝试“特殊方法”。当家长发现孩子无理取闹大哭不止时, 可以抱着孩子突然说:“你是谁家的宝宝啊?怎么到我家来了啊?” (幼儿惊慌) “我家宝宝很乖的, 不会哭闹的, 你是谁啊?” (幼儿着急解释) 待稍微安静后“, 噢, 你刚才被巫婆施了魔法, 对吗?” (嗯嗯幼儿点头) “噢, 现在才是我的宝贝呢。”
(三) 引导幼儿转移兴趣, 培养情绪调控能力
幼儿不明白情绪的好坏之分, 情绪调节能力比较弱, 长期积累的消极情绪若不及时宣泄, 很容易引起各种心理卫生和行为问题。作为家长不能压抑幼儿的不良情绪, 也不能任由其发展, 而是要引导幼儿转移兴趣, 倾听幼儿的想法, 用关爱和理解及时疏导其不良情绪。父母要有意识地帮助幼儿认识各种情绪, 特别是对于过激情绪的初步认识, 尝试进行自我调节情绪。现实生活中幼儿不如意时要发泄其不满的情绪, 而父母不能够宽容、理解孩子的心情, 用权威占了上风, 结果孩子情绪没有发泄出来, 长时间抑郁纠结, 越积越多, 情绪发展就会走向消极方面。幼儿对情绪的认识和情绪的表达常常不一致, 情绪表达的发展滞后于情绪认识。家长应帮助幼儿在自我实践体验中, 培养幼儿的情绪调控能力。家长可以创设条件, 通过亲子游戏、家庭舞台、秘密话吧等多种形式, 让幼儿在自我实践中调节和舒缓不良情绪。另外要正确对待幼儿的不良行为。幼儿由于知识经验的匮乏, 还不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动。有时候会犯“无心之错”, 家长应站在幼儿角度, 与幼儿真诚交流, 理性对待, 冷静处理。过度严厉的指责, 反而会强化他的错误意识。同时生活在批评中的孩子, 更容易出现退缩、责难、抵抗、执拗等不良人格特征。
二、积极行为构建
积极情绪产生积极行为, 但积极行为的产生不是刻意教育所得, 而更多的是在潜移默化中构建。
(一) 隐性教育
家长应注重幼儿积极行为形成的隐性教育, 即“教育无痕”。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藏起来, 不露痕迹地渗透于日常生活中, 从而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身正为范, 家长的榜样人格是幼儿积极行为构建的基础。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成长和知识获得是在不断的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过程中获得的”。家长的榜样行为, 无形中会影响到幼儿积极人格的发展。孔子曾提出“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家庭环境、家长自身的人格魅力, 直接影响着幼儿心灵的成长和积极人格的形成。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漫长过程。父母对长辈的孝敬、对他人的谦让、对子女的疼爱, 以及对小动物们的关心, 这些优秀品质直接影响着孩子亲近社会的积极人格品质的形成, 为后期具有高尚的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人文环境
良好的家庭人文环境是幼儿积极行为形成的摇篮。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 包括民主有序的文化生活, 丰富多彩的闲暇生活。一对热爱生活、积极向上、乐于探索的父母, 潜移默化中会培养出一个积极乐观、热情开朗的幼儿。家庭中处处体现温馨、意趣、学习的角落, 闲暇时更多出现的是打球、爬山、听音乐、泡图书馆等文化娱乐, 这种生活风格无形中促进幼儿积极的人格行为。家庭不仅重视人文环境中的文化熏陶, 还应注重生活中的幽默诙谐。家长的幽默品质, 家庭中的诙谐趣事, 都会给幼儿带来开心、放松、自由的情绪体验, 更易于积极行为的产生。
三、积极人格形成
积极人格的形成, 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它是个体在对外界事物的影响下, 不断内化分析再内化的复杂过程, 通过这种内化人格品质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积极人格培养除积极情绪体验、积极行为构建之外, 家长还应注重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家长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1) 为幼儿创造交往的机会, 让幼儿体验交往的快乐。如多带幼儿外出活动, 扩大眼界, 增加幼儿与他人接触的机会;多陪幼儿逛超市, 让幼儿自己选择所需物品, 自己买单, 培养幼儿与他人交往的能力;邀请邻居或其他小朋友到自己家做客, 帮助幼儿感受同伴交往的乐趣。 (2) 引导幼儿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和交往技能。通过角色扮演、绘本阅读、家庭剧场等游戏环节, 培养幼儿换位思考, 初步掌握感受、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当幼儿与他人发生冲突时, 要学会等待, 让幼儿自己解决问题, 家长适当给予引导, 切不可大包大揽。
积极人格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幸福, 幼儿期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家长应有意识地利用关键期, 通过创设家庭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 引导幼儿获得积极情绪体验, 形成积极行为, 注重幼儿社会性发展, 最终形成完整的积极人格。
参考文献
人格心理学兴起之时,走的是一条研究本能为主题的路线。早期的是达尔文、尼采等先锋,中期是动力心理学的佛罗伊德、阿德勒、荣格等人,还有英国的麦独孤以及美国的机能主义心理学等。中期末尾,本能问题还很模糊的时候,文化的因素就已经浮了上来。弗罗姆甚至已经转型为社会学家,苏联的列昂捷夫、维果茨基俨然是社会文化学派的绝对倡导者了。
这个时候,还有瑞士的皮亚杰在研究本能的结构,而美国的人本主义开始大行其道。人本主义心理学者游弋于本能与文化之间,20年内经常混淆两者的概念,到超个人心理学出现的时候,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张显然已经破产。这个时候,以文化为主题的研究却一轮接一轮的上演,早期的代表人物有本妮迪柯特,后来符号学派的米德。班杜拉的研究路线走的很好,走了一条本能与文化融合的视角,但他自己并没有认识到,现在班杜拉的学生终于迷失了方向。认知心理学的人格思想很少,所谓的认知疗法实在是一种害人的诡辩。现在是后现代心理学下的人格研究。后现代的建构理论是完全的文化模式,而一些分支执著于本能。现在人们在迷茫的争论之中,仿佛看见了新大陆遥远的海岸线了。
未来的人格心理学的出路是澄清文化与本能对人格产生着怎样的交互影响。谁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谁就能解决人成长的奥秘,理解人的痛苦与快乐,能够超越弗洛伊德的地位,成为人格心理学数代天骄。
2积极心理学理念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2.1护理人员中应用积极心理学
临床护理是一项繁杂的工作,部分护理人员在职业生涯中易出现职业倦怠,甚至会在心理上出现离职的倾向,使其自身处于不利的职业处境。而从另一层面来看,护理人员对自身职业形成正确的认知,并从职业自身所得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为出发点,可让护理人员更加珍惜护士这份职业,缓解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感。有研究显示,引导护理人员在职业生涯中,了解职业更多的益处,得到职业获益感,则可逐渐增强护理人员与职业间的情感,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使护理人员的留职意向更为明确。积极心理学家还发现,乐观的心态也同样可以习得,通过学习并掌握乐观的心态,可有效避免护理人员在繁重工作压力下产生的抑郁、悲观情绪,大大提升了护理人员的健康水平和职业幸福感。由此可见,对护理人员实施积极的心理干预和暗示,对护理人员的心理状态及职业素养均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护理人员若能在工作中注重对职业心理健康和心理状况的评价,则可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善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
2.2心理护理中应用积极心理学
随着人们对心理因素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和广泛关注,心理护理也逐渐成为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且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传统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单一地修补问题已难以满足人类个体对幸福的获得和谋取。在积极心理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心理学指出,缓解痛苦和建立幸福感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但两者充分结合、相辅相成则视为完整的心理学,即,既可缓解痛苦,又可增进幸福感。在临床心理护理评估中,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对患者的消极体验进行收集,更要对积极的、充满幸福感的体验进行搜集并用于评估。护理人员需以真诚的态度、真实的方式对患者的创伤和痛苦进行评价和探讨。应用积极心理学进行评价后,可从患者主观上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和情绪,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恐惧、不安等负面情绪,使其积极配合临床治疗,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护理人员需从患者积极心理品质的缺失部分来认知患者的心理问题,并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方法和心理护理计划。通过在临床上对患者实施积极心理学干预,可起到缓解患者痛苦、增强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3积极心理学理念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3.1培养护生的职业情感和职业品质
对于护生而言,护理教师的言谈举止、人格魅力均会影响护生对护理工作的态度和专业想法,更是对护生日后从事护理工作起到一定的榜样性作用和示范性作用。因此,护理教师需要拥有良好的、科学的、积极的工作价值观,以稳定护生或临床实习护生的职业价值导向。对于护理这一职业而言,职业态度与年资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而护生的职业态度将会影响护理事业的稳定和发展。作为护理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可采用情感教学法充分调动护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护生对护理工作的热爱程度,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随着护理模式的不断转变,护生队伍不仅仅包括女性护生[5—6],同时,也扩充了大量的男性护生。相对于女性护生而言,男性护生对护理专业的认知、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均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护理教师要加强与男性护生的交流和沟通,了解男性护生的思想动态,并以欣赏的目光看待男性护生。同时,护理教师还可将自身的护理工作经验介绍给护生,让护生真切地感受到身为一名优秀的护理人员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心理素养。通过多样化教学,护理教师要让护生明确:一名优秀的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准确掌握专业知识和护理常识,更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将精湛医术与积极的心理素养充分结合,方可延长护理职业生涯。此外,护理教师还可用社会上的积极典型为教学案例,通过教学,让护生更加了解心理护理的重要价值,增加护生的职业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更加稳定、牢固、积极的职业心理和职业态度。
3.2体现护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对于护生而言,护生对护理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更感兴趣,但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观点和理论相对较为抽象、枯燥、乏味,且现阶段的教学模式仍处于单方面灌输的状态,忽略了将护理心理学理论与临床护理实践相结合。在护理心理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培养护生积极的情绪和心理,在日常交往中更加注重保持乐观心态、主观幸福感等,避免护生对周围事件和环境的被动体验,极大改善了护生的应激反应,加强护生的健康心理管理,更加注重体现护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此外,在课程教学中,应综合危机干预的相关知识点,对护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鼓励护生对生命的意义进行积极探索。同时,也指导护生如何应对护理工作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切实保障自身及患者的人身安全。
3.3强调社会服务和人文关怀
随着医疗技术和医疗理念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医学中人文关怀精神和社会服务功能愈发重视。积极心理学在护理心理学中的应用目标之一就是寻求人类个体的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但目前护理教学中仍然忽略了对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的教学,单纯重视医学技术的教育。在此种情况下,护生对护理工作的认知则成为重视对疾病的护理和治疗,忽略对患者的护理以及护患间的沟通和交流[7—8]。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护生在临床工作中缺乏人文知识,增加了护患矛盾发生率。针对此种情况,护理教师在教学中更应重视对护生的情感教育和人文关怀教育,充分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原则和人文关怀理念,并将人文关怀应用到护理估计、护理诊断、护理计划、具体的护理实施及评价过程中,体现积极心理学的重要价值。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不仅实现了护理学和心理学理论的相互对应,同时也符合培养护理人员的各项目标和人文关怀精神。总之,在护理心理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对提升护生的职业技能、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主观积极性均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可促进护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嵩,李英.积极心理学在现代护理及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11):46—47.
[2]高明.积极心理学理念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4(3):111—112.
[3]刘振兴,潘书波.积极心理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8):108—109.
[4]齐越,秦杰,方伟,等.积极心理学干预对提高消化道溃疡患者主观幸福感的效果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2013,11(12):32—35.
[5]吕薇,孟丽娟,王慧捷.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的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护理专业为例[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13,10(1):22—25,39.
[6]雷美英,李红政,王创,等.积极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在部队心理服务中的应用[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3,27(4):287—289.
[7]吴静,刘薇群,沙莎,等.心理学积极力量测评工具在护理领域应用的现状与展望[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4):34—37.
【人格心理学考试试题b】推荐阅读:
人格心理学试题和答案10-27
心理人格测试12-16
人格心理分析鲁迅11-22
幼儿心理学b试卷上10-23
幼儿教育心理学试卷B11-27
道德人格素养06-18
管理人格07-27
人格信念问卷12-08
九种人格营销06-09
人格决定管理能力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