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人格素养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道德人格素养(共9篇)

道德人格素养 篇1

展开工作的前提条件

(一)人格素养

人格即个性,是指一个人的各项比较重要和相当持久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人在生理基础上,受到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气质、能力、兴趣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一个健全的现代人不仅需要经济实力,更需要人格、道德和精神生活。所谓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师生互动中,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本身就是一部生动、丰富、深刻、活生生的教科书,而学生却具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学习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理论知识,可加强自身的人格素养。身教重于言教,在平日的教育教学中,尽力培养学生明是非、知廉耻、守信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素养。学生往往会为他所喜欢的教师而努力学习。这种以钦佩老师而模仿的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进步的强大动力。可见,教师的人格素养关系到教育的成败,是教育的灵魂所在。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到加强自身人格修养的重要性,不断充实自己,展现人格魅力,才不愧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教师需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来源于善良和慈爱,尊重善待每一个学生;人格魅力来源于学生的信任和宽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之中享受成功;人格魅力来源于对事业的忠诚,要具有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人格魅力来源于胜不骄败不馁的执着精神。以真诚换取真诚,以正直构筑正直,以纯洁塑造纯洁,以高尚品德培养高尚品德,这样的教师定能为人师表。那么,教师该如何塑造自身的健全人格、提升人格素养呢?我认为要做到:

1、正确认知自我是前提。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性格,表现为:热情开朗,精神饱满,耐心细致,沉着冷静,温和宽厚,心地善良等;反面则表现为:抑郁、孤僻、冷漠粗暴、喜怒无常等。教师要正确认知自我,改掉不足,充分发挥自身人格魅力。如:我在初任班主任工作中,对部分学生的纠纷处理采用了简单粗暴的高压方式,学生强烈不满,激发了逆反心理。经过反思,我采处了关心、引导、寻找不足与闪光点的方法,纠纷很快平息了,师生关联也密切了。

2、尊重、宽容、理解是条件。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能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欣赏学生,特别是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要努力发现闪光点,并放大,让学生展示自己,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如:我班的陈超同学,学习基础差,平时纪律松散,调打、吵闹、抽烟、迟到无所不能,在班里成了地地道道的“大将军”。我以爱心接近他,尊重他,帮他找出坏习惯的原因,鼓励他改正,并发动同学们帮助他。很快,他改掉了不足,恢复了自信。

3、调适情绪,保持愉快心境是基础。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是学生心中的偶像,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我们要严于律己。情绪浮动,总要发泄,调节它发展成为有利于身心健康行为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要善于调适学生的情绪,不让它左右我们的实践。比如一天早上,我班十几个同学围在清洁区旁议论纷纷,见我到来,生活委员气愤地说:“老师,我们给三班的同学气死了,他们把垃圾拉在我们的清洁区不成认。”我快步走上去,把垃圾捡到附近的垃圾桶里,同时教育同学们说:“人要善于调节,不要拿别人的缺点来折磨自己。”同学们会心地笑了。实践告诉我们:要想做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要具备高尚的人格。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用健全、独特的人格魅力来造就祖国的栋梁。

高尚的人格魅力需要高尚的心理素养作为基础,高尚的心理素养需要高尚的人格魅力来加以证明,两者相辅相成。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心理素养。

(二)心理素养

教师只有注重自身心理素养的提升,才能促成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工作中,教师的言行举动、人品格调、学识风范无不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楷模。教师“以身立教”在客观上早成为事实,尽管如此,在教育中有时接触到实际问题,个别教师还会产生退缩心理。尤其在转化“老顽童”方面更是如此,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思。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它的产品是人而不是物。物的失误可作补救,而教育的负面却是难以消除。即使不是师风不正,起码也是“心养”不足。心理健康障碍的教师只能不断制造出缺乏健康心理的学生,要给学生健康的心理,培养健全人格,教师首先就要提高自身心理素养。我认为心理素养的提升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克服自我适应学生

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首先要增强自我适应能力,调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积极去适应教育制度和教材的变化,主动适应学生的变化,主动接受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教师是一种特殊职业,工作对象是未成年的学生。教师的情绪变化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更新观念,调节心理,适应学生、适应教材、适应社会。如: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我原有的中师文凭已不能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我积极参与高校的函授学习,先后取得了大专、本科文凭。学习中我进一步了解了如何适应教育,如何更好地调节自己,有效地提升了心理素养。

2、善于识别与沟通

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成长环境、文化背景不相同,他们的心理状态、心理素养也不尽相同。同样一种行为,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原因可能完全不同。教师要善于观察不同学生的特点,正确区分问题的原因。要能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出准确的判断,就必须用爱心、耐心、细心和学生相互沟通,让学生愿意把心里话说出来。如:我班的王静同学,平时有说有笑,这几天却常常发呆,我及时地找到她,从关心她的家庭、生活、学习入手,细心地与她沟通,帮助她,鼓励她。在爱心的感召下,她哭了。

3、善于引导和矫正

教师在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的同时,还必须具备引导学生和矫正不良心理的能力。首先,对普通性的心理问题要善于提前预防。如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考试、正确对待分数,端正学习动机,增强适应能力和意志力,处理好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等,防患于未然。其次,要注意不同学生的特殊心理特点,加强重点观察。如:留守学生,单亲学生,孤儿等等。再次,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矫正。通过心理激励法、心理咨询法、心灵陶冶法、面谈咨询法,等等,给学生以心理安慰和指导。比如我班的媛媛同学,不合群,常常一个人孤独地坐着,这是心理孤辟的表现。我试着常找她谈话,并且安排部分同学常找她聊天,一起做些活动,慢慢地,她被融化了,脸上有了灿烂的笑容。

4、教师要善于内化

因为人的心理总是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制约的,尤其在文化与道德方面,更是直接受到影响。内化,就是要求人自觉地接受正确的思想和道德准则、法律法规,通过心理机能的作用,把它转化成为与当今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生观、信念、需要、兴趣、意志、态度等个性心理特征。如“爱岗敬业”是教师最基本的思想政治觉悟,“爱护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经过内化,它将转化为教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转化为教师工作孜孜不卷的动力,直至“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5、教师要善于升华自我

教师要为人师表,敬业乐教,把职业道德要求升华到自我品格完善、超脱情操的精神层面上来。如:我在工做上就将个人的名利置之度外,为了学生,长期的、琐碎的,默默无闻地立足于教坛,奉献于教育事业;作风上能做到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为“铜臭”所污;不为小利所动;不为“香风”所惑;不为“毒霉”所乘,始终保持一种健康的心志,欣然领受着教师工作中的美感、愉悦感、成功感与崇高感。因为,教育事业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6、教师要善于塑造自我

意志品质对教师来说主要体现在坚定、果断、沉着、冷静、耐心、自信和自制中。其中最关键的是耐心、自信和自制。有耐心才能说服学生,说服教育往往是教师与学生意志力的较量过程。耐心就是教师顺利地进行说服教育的保证。教师的自制则要求教师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握感情的平衡,正确把握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为。自制是教师顺利开展对学生教育的必要条件。除了耐心和自制,教师还要有自信心。自信心是教师工作成功的基石。如:我有信心管好这个班,就会主动地去了解班里的基本情况,把握同学们的思想动向,就会以宽容、理解、尊重、关心、爱心、鼓励去引导学生,把他们引入健康、和谐、勤奋、进步的大道。

7、教师还要善于调节自我

道德人格素养 篇2

人格 (Personality) , 是一个人的心理自我, 指的是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 具有整体性、恒定性和独特性。在人格结构中, 有道德人格与非道德人格之分。那些不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层面即非道德人格, 如个体的性格、气质、兴趣等, 无所谓善恶。而另一层面, 存在善恶之分, 可以对其进行道德与价值评价, 这部分就是道德人格。

1. 道德人格的概念。

道德性是人格的核心要素, 日本结构化方式道德教学论的倡导者金井肇博士曾援引《学习指导要领解说书》的解释认为, 道德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条件, 是构成人格的重要基石, 道德人格是个体所独有的人格的道德规定性[1] 。对于道德人格的概念国内有不少学者提出自己的看法。笔者认为, 道德人格是个体人格的道德性规定, 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个体通过社会实践, 对道德规范、价值的理解和认同, 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认知、道德价值和道德品质等, 并内化为自身人格的一部分。道德人格是道德的内在认知与外在行为的统一。判定道德人格主要就是依据个人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和生活态度, 即一种有组织的、连续性的道德惯性。道德人格是透视和把握大学生道德素质的一个窗口, 也是衡量大学生的道德责任、道德标准和文明层次的重要标志。

2.道德人格的结构要素。

一般说, 道德人格应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价值、道德能力、道德行为五个部分。道德认知是指个体通过对社会生活中现实存在的道德现象的把握以及对社会道德规范的习得, 对原有的道德知识进行再认识, 以形成自身独特的认识基础;道德情感是指个体在道德认知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对道德现象和道德规范所表现出来的喜好、憎恶、同情、信任等情绪体验;道德价值是指个体自身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实践对社会、个人所具有的道德意义;道德能力在这里是指道德主体完成一定的道德活动的本领, 主要包括道德的认识能力、判断能力、评价能力、行为的能力等;道德行为是指在一定的道德动机的推动下, 在一定的道德规范、道德价值指导下表现出来的有关道德实践。

3.大学生道德人格结构的特点。

除了与一般的道德人格结构相似的因素之外, 大学生的道德人格结构有着自身的独特之处:第一, 较成熟的道德认知。大学生群体相对其他同龄人群体而言, 知识层次较高, 自我意识较强。系统的文化教育赋予他们较为深厚的文化根基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大学校园所提供的人文环境下, 使其对于一般的道德规范和原则能够迅速并理性地体认。第二, 发展中的道德批判。大学生的道德人格中明显存在着道德批判的因素。他们往往以现代性眼光来对待传统道德的取舍, 在道德人格建构中存在着明显的批判性。这种批判性事实上包含着对传统道德的独立思考和个人体验。他们比一般人更主动选择和接受新的道德观念和规则。第三, 潜在性的道德创新。当代社会的开放性决定了道德体系的开放、自由度, 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导致个体道德人格特性的丰富多彩, 昔日整齐划一的道德行为和一丝不苟的道德服从已很难为大学生认同。越来越多的道德创新因素已融进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过程中, 自主判断和自我选择在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中日益显现。

二、完善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措施

我国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现状总体说是健康的,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道德知与行存在反差。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高于一般人, 但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存在很大的脱节。二是道德情感虚化。一些大学生分辨不清网络虚拟性的自由与现实世界自由的区别, 造成道德意识扭曲。三是道德价值趋向功利。四是道德主体性缺失。其道德选择、道德判断和道德适应能力弱。笔者认为, 解决这些问题, 完善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措施,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道德认知能力, 完成道德知识到道德认知的转化。

知识是独立于主体之外的一种外化产物, 而认知是将外部的知识经过个体一系列的加工, 获得认同从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我们要改变道德知识教育与认知教育两张皮相脱离的状况, 改变传统道德教育的僵化模式, 弱化道德教育概念的政治性, 强化突出道德教育的生活化、世俗化, 变强化教育为内化教育, 变教育的理想化为现实化, 使得道德人格的教育能够渗透到大学生个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并且能够持续进行。教育者要主动关注、研究与大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典型的、敏感的和棘手的道德问题, 及时给予大学生指导和帮助。将大学生本身所具有的美好的道德需要加以激发和培养, 完成知识到认知的转化, 使道德认知真正融合成为道德人格的一部分, 增强道德人格内在的动力和深刻的感召力。

2.突出道德教育的主体性, 尊重引导个体的道德选择权。

大学生的道德人格不是教育的消极产品, 而是经过主体在一系列的道德情境中通过自主选择而形成和发展的。大学生既是道德人格教育的对象, 更是道德人格教育的主体。在以往的教育中, 我们要么压抑大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独立性, 要么忽视大学生道德需要的多样选择性。大学生由于思维的发展、学校的教育, 认识和行为表现出较大的自主性和能动创造性, 每个个体都具有饱满而独特的个性。在设定道德人格的教育目标时, 既要有一般的价值目标, 又要发展完善大学生丰富的人格个性。建立大学生道德人格的个性化档案, 并及时维护和更新。道德人格的教育最终要让主体得到凸显、个性得到表达、创造力得到解放。随着道德选择自由度的增强, 道德责任感也会随之而增强, 我们要将大学生真正纳入到教育过程中, 尊重生命个体的选择, 尊重个体选择的差异性。调动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让他们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在人格, 不断加强自我修养, 提高道德选择能力。

3.强化道德实践的重要性, 在实践中完成道德人格的构建。

道德人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大学生是处于社会实践中的社会人, 其道德人格要通过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逐渐形成和体现。在道德人格的构建过程中, 我们不能害怕回到实践, 也回避不了。杜威认为:“最好的和最深刻的道德训练, 恰恰是人们在工作和思想的统一中跟别人发生适当的关系而得来的。”[2] 教师要经常在团体活动中渗透人格教育, 如在参观博物馆、名人纪念馆的时候精心设计一些小环节, 与大学生进行互动讨论。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 并在道德实践中不失时机地对其进行道德人格教育, 必要时可以采取情景剧的方式, 运用角色扮演法, 通过移情, 感知并体会他人的处境与情感, 以便在遇到类似情境时可以作出成熟理性的道德判断。随着实践的发展, 出现了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时代呼唤新的道德, 新的解决道德困境的方法, 比如如何看待网络社会中涌现的道德难题, 如何面对当前贫富差距逐步拉大凸显出来的矛盾等等。教育者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构建大学生的道德人格, 不能将其困在大学这个象牙塔里, 一出校园碰到新问题就茫然不知所措。要让学生在对待不常见的道德问题时能够独立思考, 自主抉择。

4.改进道德教育体制和方式, 从传统说教中挣脱出来。

我们要从传统的冷冰冰的“老师讲, 学生听”的说教模式中挣脱出来, 改变道德教育体制和方式, 充分利用现代新型教育手段, 以多媒体技术为中心, 用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方式向学生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 比如用一张张带有背景音乐的图片展示人类对于环境的破坏造成的危害, 让大学生能够引起心灵的震撼, 用一段段视频讲述道德人格榜样的心路历程, 激起大学生的共鸣, 真正做到以情动人, 让大学生不断从利他的思想行为中获得积极的情绪, 从而产生自我肯定的深刻体验, 从完善的道德人格中得到崇高感和自我提升的满足感。网络时代为我们提供了新型的教育手段, 拓宽了教育途径, 丰富了教学内容, 有利于大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主动学习发展自身的道德人格, 比如通过开通博客、微博, 上BBS论坛等, 增强互动性, 研究讨论新形势下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创新思维和能力, 最终实现道德知识与道德认知的统一, 主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摘要:文章阐述了道德人格的概念与结构要素及大学生道德人格结构的特点, 提出完善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措施:提高道德认知能力, 完成道德知识到道德认知的转化;突出道德教育的主体性, 尊重引导个体的道德选择权;强化道德实践的重要性, 在实践中完成道德人格的构建;改进道德教育体制和方式, 从传统说教中挣脱出来。

关键词:道德人格,现状,重塑

参考文献

[1][日]文部省.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解说.道德篇[M].东京:大藏省印刷局, 1993:13.

提高教师素养 展示人格魅力 篇3

关键词:自身素养;人格完美;因材施教;勤于反思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4-0021-04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韩愈在《师说》中的一句话,它指出了作为教师应该完成的职责。而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学生越来越聪慧且见多识广,我们该如何面对?我认为首先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着手。只有教师的素养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履行教师职责,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那么,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如何提高我们的素养,展示人格的魅力呢?

一、要追求人格的完美

要做学问必须先学做人,或至少在做学问的同时学做人。人格的完美是无止境的,使人格达到完美是人的最高境界。那么,这个最高境界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心灵的自由和道德的完美。心灵的自由意味着超凡脱俗,以超然的态度面对人生,面对生活。这不等于看破红尘,修练成仙,因为无论一个人的修养达到怎样的境界,他始终是以自然人、社会人而存在的,终究要以物质生活为基础。我所说的心灵的自由是拥有丰富的智慧、崇高的信仰、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游刃有余的处世之道。

教师的天职是育人,是思考如何因材施教,怎样让我们的学生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健康的发展。与人攀比,不必比工资的多少、地位的高低、生活的舒适与艰苦,要比学识的水平、道德文化,比教书育人的才情技艺,才会感到人生的充实。石子有石子的用途,珍珠有珍珠的用途,石子有石子的快乐与轻松,珍珠有珍珠的痛苦与沉重。生命价值在于创造,人生短促,要紧的是赶快做起来,别让时光在徘徊、幽怨中白白流逝。

追求人格的完美,不仅是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工作的需要。仁慈换来仁慈,野蛮滋生野蛮。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为教师,首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用健康的、正确的思想教育学生,以自己高尚的灵魂和言行感染、影响学生,这就是教师人格魅力所在。著名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只有人格,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只有具备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奉献精神,才能对学生产生震撼心灵的力量,并拥有持续的影响力。有位教育家说得好,“以人格培养人格是最简单,最明了,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教师的人格,就是把社会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人格化,通过人的个性来体现这种道德规范。这种人格化的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深刻而久远。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我们切不可忽视教师的人格的潜在作用,应该充分发挥教师人格独具风采的魅力。

众所周知,一名有魅力的教师,他能尊重学生,对学生有亲近感,能走进学生心灵;他能学会洞察孩子的变化,懂得呵护孩子的自信,懂得用不同的尺子来衡量孩子,会发现孩子的亮点、长处和不足;“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他能用宽容的心态去接纳孩子,去亲近孩子,以坦诚的胸怀去理解孩子,不会因为学生是“双差生”而袖手旁观,或者只是简单地批评和指责他。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尤其是能尊重那些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的学生。必要的批评,而不是体罚和污辱,应婉转地让学生接受,让学生心服口服。可见,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其个人的言行、品德、人格对学生的影响,不在于表而在于心,在于健康的心性建立,在于善良的心态形成,更在于日后走出校园的他们——这些未成年人将以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来回报社会。这就是一个老师的责任所在。

二、要具备渊博的知识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条源源不断的小溪。”这样就会长流不断,不致枯竭。一名充满魅力的教师,应该具有渊博的知识,所谓“学高为范”。教师的文化形象是教师形象的核心,古有“学高八斗,学寓五车。”作为教师,要有一定的专业水准,需要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更多的文化资源,使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革新,理念不断提升,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另外,“教师必须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成就自己。”作为教师,要懂得“教学相长”这个道理。有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个科研型的老师,既懂得发展自己,又能善于反思,因为反思需要底蕴,而阅读可以滋养底气,懂得终身学习,走在“读书潮”的前头,具有主动求知的愿望和意识,具有孜孜以求的精神和毅力,让书橱和头脑一天比一天充实。他不仅学会反思,还应做到:事先而思,行而有序;事中而思,行而不迷;事后而思,知而有得。他不仅以忙碌、奉献为荣,还更追求人生的质量,并在创造性教学中发展自身,使自己轻松愉快地教,让学生愉快轻松地学。

再有,进入21世纪,知识在不断增长,尤其是网络的发展,可以说新知识、新信息似暴风骤雨般向我们扑面而来。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不能再吃老本了,而应该主动建构新的知识来完善自己,以适应当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作为21世纪的教师,他的知识面不应该局限于所教授的那门学科上,还必须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尤其是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知识。有人说:“教师应是个杂家”,言外之意,就是教师知识面必须宽大。在新形势下这种要求就更迫切了,人类社会将由工业经济时代逐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信息高速公路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知识的更新频率更高,知识扩张速度更快,尤其是学科知识与学科范围不断变化;新发现、新发明层出不穷,促使教育手段不断现代化,现代的交通、通信技术飞速进步,各种媒体与社会机构对教育的广泛参与,电脑与互联网的普及,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教师自身的知识必须不断地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也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作相应的调整。这就需要教师始终保持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同时,又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中学教师在观念上必须乐于学习和接受社会、生活、科学、技术的改革与变化,能认真地研究各种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的行为方式,尊重并愿意考虑多方面的不同意见,从而使自己始终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学教师当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自励、努力学习,严谨治学,以自身的进取行为给学生最有力、最直观的教育。

还有,一个知识、技能广博的教师总能给他的学生带来惊喜。面对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世界,教师不能墨守陈规,固步自封。面对机遇和挑战,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永远探索”的思想。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学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这要求教师要具备精深的广博的知识结构,广泛涉猎,博采众长,完善技巧,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注重创新、体现自我。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课堂教学也是如此,由于每节课的教学所处具体情况和经历的过程都是不同的,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因而也是丰富、具体的。因此,新的备课形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备课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因课程内容、教师能力水平的不同而异,力求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充满创造性。事实恰恰相反,如今,很多教案似乎都是克隆的,这些备课既没有标新立异的鲜明特色,更没有一丝一毫个性的张扬,常常是千篇一律,因而课堂教学也经年不变,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学习负担重,教学效果差。课堂教学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备课的创新,注重从备课开始渗透新理念,体现新思想,融注新方法,才能备出特色,设计出好的教案,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教师是教学资源,如果在备课时仅把自己作为进行教学设计的工具,而忽视了自我在实施教学方案中的优势作用,那么,其教学设计肯定会不切合实际而理想化,这样不仅自我的资源价值得不到体现,而且会影响教学效果。备课时勿忘自我,注意体现自我,发挥自身优势,要努力使教师个体独具的个性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张扬,努力优化课堂教学,利用学生的激情和好学上进的动力,把死板的课堂改变为活跃课堂,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构建和谐课堂,营造良好氛围,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课堂教学应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一个思维想象的空间,和谐空间,真正体现我们的课堂是面向全体学生,追求人人发展,要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实效,使教学形成良好循环,学生学有所获,教师教有所得,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逐步形成较成熟稳定的教学风格。因此,在进行预案设计过程中,我们倡导“三问”:一问我的教学预设是否有效;二问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设计;三问对于我来说,到底怎样设计最有效;让教师在反思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预案,使教学思想、教学内容与师生合一,进入备课的最高境界,以期在课堂教学中展现最好的自我,不断追求整个教学行为的有效与完美,提升自己生命的质量。教师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要熟悉所教学科最复杂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一杯水,一条小溪”的关系。教师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厚实的功底,讲话才能挥洒自如,引经据典,引人入胜,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到乐趣无穷。

三、要学会反思,勤于笔耕

反思性教学是近年来在欧美教育界备受重视的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理念,其中浓厚的反思与批判气息确实给当代教学注入活力,尤其是经验性教学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教育家波斯纳斯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是肤浅的知识”,进而总结了教师成长的公式为“经验+反思=成长”,这就要求教师能自觉反省和客观评价自己的昨天,明确今天的现状和任务,科学地规划明天。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做到清醒明智。因为教师专业意识和专业能力的成熟过程,就是一个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改进的过程。单纯只有教学经验的积累,没有反思意识,教师就不会在实践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只有在原来基础上重复自己的劳动。区别于日常生活中对过去行为和所发生事情的“自我陶醉式”的简单回忆,教学反思具有研究的专业品性,它能对过去的教学行为做出理性的审视和批判,在看似无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揭示出行为背后所隐含的观念和意识,促进智慧的生成和实践行为的进一步提升。正因为如此,一个人就应该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问问自己:我做了什么?我能做什么?现在应该干什么?要做到什么水平?教师应当在教育生活的每个阶段自觉地审视反省自己:我过去教的怎样?我现在能教什么?教到什么水平?明天该怎样教?如果一个教师心中有规划,按计划坚持下去,天天反思,天天有收获,一定能提高自身素养。思则得,不思则不得。所以,教师应当经常反省自己,通过反省了解自己,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坚持不懈,才能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

反思可以是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也可以是对他人教学实践的反思;可以是个人的反思,也可以是集体性的反思。但不管是哪一种反思,都应该以具体的教学活动为基础,选好切入点,依据一定的理论进行分析阐释,并且开展对话交流,对已有的教学实践加以激活、评判、再认识,发挥出对教学实践应有的提升作用。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教学实践中一个过程的结束,同时又是新的教学实践的开始。只要我们对教学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反思,一定能不断提高对教学的认识,发展教学实践智慧,在“反思——实践——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另外,写是学习实践后的总结提高的重要一环,是实践向理论的上升过程。不会写就不会有突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记下成功的经验,记下自己的感悟,记下失败的教训,记下典型的教育案例,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作出文章来了。多看别人的教育论文,学习人家的教法和写作方法,包括文章的一般结构、新颖的思路、创造性的语言表达方式等。写教育笔记是积累研究素材的途径,也是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的过程,不可忽视。

曾有人说,“一个事无巨细都操心的人不会有成绩;一个斤斤计较的人不会有所作为;一个热衷关系学的人不会有真正的建树;一个拼命做表面文章的人不会有深度。”而一个善于反思、勤于笔耕的人,却可以不断得到提高。我曾拜访过几位经验丰富的前辈,从跟他们的交往来看,他们交流和分享最多的、给他们帮助最大的就是随笔和心情的记载。文字对他们来说,已是一种调养、一种灌溉,更是提高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快速通道,文字所体现出来的真挚、清新、深刻、精确,慢慢地影响了他们彼此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前辈尚如此,我们尤是也。所以我们要坚持写教育随笔,写读书笔记,在对教学实践不断反思中,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提高自己教书育人的本领。由此看来,学会反思,勤于笔耕是提高文化底蕴和学养的又一好的途径。

道德、修养、人格的名人名言 篇4

本性流露永远胜过豪言壮语。 ――莱辛

说谎话的人所得到的,就只是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相信。―― 伊索

真正的谦虚只能是对虚荣心进行了深思以后的`产物。―― 柏格森

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海涅

虚伪永远不能凭借它生长在权利中而变成真实。 ――泰戈尔

凡是与虚伪相矛盾的东西都是极其重要而且有价值的。―― 高尔基

我并无过人的特长,只是忠诚老实,不自欺欺人,想做一个“以身作则”来教育人的平常人。 ――吴玉章

人世间最恶劣的谎言自己欺骗自己。――迦尔洵

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柏格森

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神涵光

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郭沫若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丘

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契诃夫

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马克思

真诚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 ――乔叟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歌德

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 ――培根

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 ――贝多芬

阴谋陷害别人的人,自己会首先遭到不幸。 ――伊索

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管仲

知耻近乎勇。――孔丘

辱,莫大于不知耻。 ――王通

不诚则有累,诚则无累。――杨时

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 周恩来

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道德人格心得 篇5

一、知识素养

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关键就在于语文教师自身的学养、自身的文化积淀。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丰厚的知识素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扎实深厚的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语言文学专业知识。

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文艺理言学概论、论、写作学等,是评价一个语文教师功底的基本标准。除了专业知识外,21世纪的语文教师还应掌握除语文学科之外的1~2门其他学科的知识。这些学科可以是与语文学科相近、相关的,也可以是与语文学科相去甚远的,主要新课标由教师自己的特长与爱好而定。总之,中的语文教师不再仅仅是语文学科方面。

二、专业技术素养

1、普通话因为人口流动的关系,现在的学校中往往有不少来自外地的学生,作为教师,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就是必备的重要条件之一。当然,作为语文教师,仅仅流利的普通话显然是不够的,还应注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各种类型的课好的范读能成为沟通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思想交流的桥梁;而且,教师自己范读也能更多地获得学生的信任与欣赏。学好普通话对语文教师极其重要。

作为教师,一手漂亮的粉笔字与钢笔字也学生绝对是必不可少的。字是一个人的门面,看教师也是首先看到教师的字,尤其作为语文教师,如果写得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学生就会多崇拜你三分,听课的效率也会提高;如果能在学生的作文本上留下一手漂亮的评语,马上就能俘获学生的心,你对他作文的评价也一下教师其他工作子具有了更高的说服力。当然,的开展也会变得顺利很多。另外,教师好的书法能力也可以在无形中影响学生写出一手漂亮的字,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讲究语言节奏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丰富变化,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加深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更好地将教师的情感传染给学生,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

2、语文教师要加强教研能力,运用多种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领悟情语文教材,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通过语文学习,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主观感受,是内心情感,是个人见解和人生观。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在情感上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就会大大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另外,我们语文教师还必须根据文体特征来组织课堂教学。从文体特点而言:诗歌、散文、小说等都既是语言艺术,又各自具有其本身的文体特征。诗歌教学主要是多读,通过朗读传情,适当引导学生体会分析其意境与韵味;散文教学主要是注重品味其“形散神聚”的特点,也要强调多读;小说教学主要是立足于人物、环境的分析与鉴赏。因而从课堂教情节、学方式上讲,教师不可能只采用一个教学模式、运用同一种手段、按照一样的程序。所以语文教师要及时根据文体的不同调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道德人格素养 篇6

一、自我修养的内涵和职业道德的科学含义

(一)自我修养的内涵

1.修养。所谓修养是指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

2.自我修养。自我修养又称个人修养,是人在个体心灵深处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善、自我提高的活动过程,是人们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道德品质必不可少的手段。

(二)职业道德的科学含义

1.什么是道德?

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人和人之间、个人和社会、个人和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简单地说,道德就是讲人的行为“应该”怎样和“不应该”怎样的问题。

2.什么是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具有本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三)自我修养和职业道德的关系

职业道德是自我修养的表现。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是一种更为具体化、职业化、个性化的社会道德,也是个人性格、学识和职业修养的综合体现。

自我修养是职业道德的基础。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必须以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个人品德为前提。一个人不管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否则将成为另类。

二、职业道德的内容和基本范畴

(一)职业道德的内容

1.敬重本职工作

2.热爱本职工作

3.勤于本职工作

(二)职业道德的基本范畴:职业意识、职业良心、职业态度、职业荣誉、职业责任、职业作风、职业纪律、职业理想。

三、职业道德与集体发展的关系

(一)职业道德是集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职业道德是增强集体凝聚力的手段

四、职业道德与个人自身的关系

(一)人总是要在一定的职业中工作生活

(二)职业道德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三)职业道德是人格的一面镜子

(四)职场新人的“雷区”

五、新形势下青年干部应如何加强自身修养?

个人修养决定了职业道德层次,而职业道德又会折射出人格魅力的高低。加强自身修养,不仅是青年干部成长的立身之本,也是群众对干部职业道德高低的判断标准。因此,青年干部尤其是青年领导干部,必须注重自身修养,提高人格的影响力。

第一,坚定信念,加强政治修养。

第二,多学善思,提高知识修养。

第三,崇道尚德,注重道德修养。

第四,宠辱不惊,增强心理修养。

加强自我素养塑造人格魅力 篇7

一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

新的教育观念认为, 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新世纪的教师必须道德高尚、知识渊博, 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有终身学习和创新教育的能力。终身学习是一种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的要求。终身学习的主导思想就是要求每个人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利用各种机会, 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 使自己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在深刻认识教育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作用的基础上, 必须把终生学习看做是教师的一种社会责任, 一种人自身发展的需求。作为教师, 一旦停止了学习, 教师的工作便如同机械的运作, 在机械枯燥的活动中教师会丧失人的本质, 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 会沮丧而没有活力。因此, 教师必须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 只有不断地学习、更新观念和知识, 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 吸取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 才能使自己更加有竞争力和教育教学的能力, 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取得更好的成绩。教师的职业所面对的是学生, 要适应的是未来, 学生必然是不断发展且极富变化的, 千篇一律的说教根本不可能打动他们。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教师要与时俱进, 要有能跟上时代发展的内涵。自觉加强自我素养, 提高自己的觉悟, 促进自己与他人有效的协调、合作、交流、互助, 从而获得长久的发展, 将自己视为一个不断成长的人和持续的学习者, 树立起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

二更新教育观念

推进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 要求根本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旧的思想观念。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解放思想, 带来了国家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 推动了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近年来, 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 素质教育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影响教育工作者行为模式的新教育观念层出不穷。21世纪首先是人的世纪, 是努力使人的个性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世纪。学校教育工作的着眼点, 应当聚焦在未来人类社会的生存需要和未来社会创造者的发展需要, 而不能仅仅考虑着学生的分数、大学的入门要求, 甚至教师的名与利。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入的成长与发展, 素质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要认真思考, 学校的活动、教师的行为是否做到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保护学生, 是否遵循着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是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服务。因此, 教师也应该由原来知识的灌输者, 逐步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换。教师要意识到自己的主要任务在于促进学生发展, 不但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情绪和情感体验, 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做到教学民主。师生间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 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间要相互交流, 沟通、理解、补充, 使教学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三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教师神圣的职责之一, 是教师完美人格的表现。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谁不爱学生, 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这种热爱学生的修养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爱学生, 不只关心学生的成绩, 更要去关心学生的精神生活、身心健康和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只有爱每一片绿叶, 把爱的阳光洒向全体学生, 才能产生爱的魅力。教育家刘佛年先生说:“学生能不能教育好, 他们在学业上能不能发展, 品德上能不能进步, 很大程度上与师生关系有关。”实践证明, 学生只有“亲其师”, 才能“信其言”。因此, 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是当代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更是教师崇高人格的集中体现。

总之, 教师要加强自身素养, 以高尚的品格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使他们不仅学到了科学文化知识, 而且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学生因敬其师, 而信其道, 这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1]钟雄英.思想教育与教育思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80 (4) [1]钟雄英.思想教育与教育思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80 (4)

[2]鲍寅初.爱——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N].中国教育报, 2000[2]鲍寅初.爱——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N].中国教育报, 2000

[3]刘毅.浅谈师德的规范及培养[N].贵州政协报, 2000[3]刘毅.浅谈师德的规范及培养[N].贵州政协报, 2000

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 篇8

一、在高中历史学科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然而,在应试教育背景下,部分教师只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历史教学应同时注重知识的传授与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从根本上体现历史课堂的价值。通过历史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高中历史教学加强德育的策略

1.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保障历史学科的德育效果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应该摒弃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而老师只需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在探索与讨论中,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消除师生之间的紧张关系,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可以将德育内容巧妙地融入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知道:教师的教育是对自己的关心,要主动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

2.结合教学内容,采用技巧与方法

德育一定要讲究方法,同样的教学内容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收到的效果也不相同。因此,教师应围绕教材内容,灵活选择教育方式,切忌生搬硬套。例如,在教学《四方人文思想的起源》,“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这一部分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明确“爱我师,更爱真理”这一道理,教师可将智者学派,如,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文人思想与孔子、孟子、老子的思想进行对比,并刻意打错孔子、孟子、老子的思想内容,接着让学生进行分析。此时,教师发现部分学生虽心有疑惑,但仍按照错误的内容给出了看似具体的答案。教师向其询问原因,学生回答:“虽然觉得有问题,但这是老师总结的内容,所以不敢提出质疑。”这时,教师就要告诉学生,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因提出结论的人是老师而选择盲目相信,相信老师的同时更要相信真理,这才是真正的“爱我师,更爱真理”。

3.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更要将人文教育贯穿于历史课堂,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已全面步入信息时代,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重现历史,让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更加直观,加深学生的记忆,逐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此外,由于高中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史学和人文观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文艺复兴”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截取沈从文笔下《边城》一文中所描述乡村风俗画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作品中所传达的忧郁的乡土气息,体会相依为命的祖孙情,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合理地将人性美与自然美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比如,在“甲午中日战争”的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播放关于邓世昌英勇事迹的影视片段,让学生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并借此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在教学中引入典型的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为保证高中历史德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摒弃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从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努力为学生营造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不仅使学生乐于接受,而且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高中历史的德育渗透开辟新的教学途径。

道德人格素养 篇9

一、认识具备人格行为起码标准

人格是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外在表现,应该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成熟起来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一般来说,包含智能、意志、感情和品格等方面的特质。具备基本的人格素养,应该有如下几个方面:

1.爱国敬业的精神,追求卓越的志向

热爱自己的国家是民族情感的表达,是现代人类所共同崇尚的价值伦理。通过每一个人发扬敬业精神,担负起自己的岗位职责,来致力于国家的发展,履践爱国的义务和责任,形成自己卓越的志向。屈原、文天祥之所以为后人称道,意义就在于此,每年感动中国的人物也是如此。

2.创新开拓的意志,崇尚科学的态度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因此,健全人格还需要有一定的创新色彩。在这里创新不仅是指具体的行为层面,从根本上说,其所涉及的是人的内在素质,包括人的观念形态、知识准备、品格意志和价值追求是否体现创新的特质。

3.不畏挫折的品质,讲究实际的性格

现代社会充满机会,为每一个人赢得成功创造了广阔的舞台,但拥有机会,必然也有可能丧失机会,有人成功,必然也会有人遭受挫折。只要有竞争,就必然会有成功者和失败者。挫折可能难以避免,具有一定的客观存在性。但是不畏挫折的.品质与人生,不仅是人格的一种修养,更是我们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启迪我们,挫折或苦难可能让我们内心更强大。

4.维护公正的勇气,关怀弱者的爱心

社会的公正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前提。当代社会崇尚竞争,拉开差距,增加社会活力是明显的,但不公正的情况也体现在社会的一些方面和环节中。一个拥有健康人格的人应该是鄙视和远离这些消极的东西,应该在维护和实现社会理想和公正中有一种自觉的责任意识,把个人同社会融合在一起,勇于自觉地同一切妨害社会公正和健康的现象和事物做斗争。如,苏教必修四“底层的光辉”专题学习,我们就能感受、体悟人性之美,获得关爱、关注他人之心。另外,还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善待生命的情怀、终身学习的观念、慎独自律的功夫等。健康健全的人格,应该是建设有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高中语文教学人格素养培养

作为教育者,我经常思索着我的学生,思索我作为一个教师的价值和意义,思索着如何在我的语文教学中让每一位学生能够健康成长,成才成人。

1.和谐平等,教育的第一生命线

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蒙恩父母的抚养,生存的需要已基本解决。那么在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紧接着的是爱的需要和尊严的需要。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正视他们爱以及被爱的归属感的需要。课堂教学中,可以是朋友似的平等探讨与争论。如在苏教必修五《报任安书》《渔父》学习中,一个择生,一个向死,我们都要强调他们的选择的价值,但是学生可能不这样认为。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广泛阅读和掌握背景中,来发现他们忍辱苟活与舍生赴死的价值。再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让他们认识到生命与尊严、生存与理想等问题。

2.对话体悟,从文本走向心灵和生命

一个学生,哪怕对语文再感兴趣,如果学习中得不到成功的愉悦感,那么兴趣最终都会消失。成功的语文学习不仅仅是指语文学习的成功,更是人生的成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走向社会的人才,应该是眼界宽广、心理健康,而不能成为学问、技术高超的精神病人。对话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推动他们的人格自由发展。语文课堂的对话围绕文本的对话。成功的语文课首先从文本角度来理解作者创作的目的,体悟其中的情感。围绕文本我们展开多维的追问,如双基的训练、语句的涵品、景色的风韵、构思的巧妙、作者在特定时代的情感。这些是语文对话的基础。我在教《听听那冷雨》时,学生从多维角度分析,有雨景的解析、雨文化的体悟、从金门街到厦门街的时空交错,学生从发现到对话,对话到争论,争论到发现,到感悟总结,我只是一个局外人,在他们无法解决时,我才出面指导。看着他们开心的交流,甚至连上次课前演讲时站了三分钟说不出一个字的女学生都能侃侃而谈时,我心头一热。

上一篇:胶带输送机安全标语下一篇:71经验交流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