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理想人格

2024-06-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心中的理想人格(精选8篇)

我心中的理想人格 篇1

鹿小云荫寺 三年级(1)中队

活动要求:

1、通过本次班会让学生了解有关“追求理想”的名人故事。

2、通过听故事,了解并畅谈理想,说收获。

3、在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树立自己的理想,学会为理想而奋斗。主持人:中队长、学生代表 活动过程:

一、出旗等准备活动

1、各小队向中队长报告人数。

2、中队长向辅导员报告人数。(55人,全部到齐)师预祝本次活动圆满结束。

3、主持人宣布出旗,旗手出旗,各位同学向国旗敬礼。师放出旗音乐。

4、全班齐唱《少先队队歌》。

二、听名人追求理想故事

司马迁,遵从父亲遗嘱,立志要写成一部能够“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史书。就在他着手写这部史书的第七年,发生了李陵案。贰师将军李陵同匈奴一次战争中,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白,触怒汉武帝,被捕入狱,遭受残酷的“腐刑”。受型之后,曾因屈辱痛苦打算自杀,可想到自己写史书的理想尚未完成。于是忍辱奋起,前后共历时18年,终于写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共526500字。开创我国纪传体通史的先河,史料丰富而翔实,历来受人们推崇。鲁迅曾以极概括的语言高度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张海迪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她身患高位截瘫,而她在病床上,用镜子反射来看书,最后张海迪以惊人的毅力学会了4国外语,并成功的翻译了16本海外著作。

贝多芬,他双耳失聪后,不是一味的怨天尤人,而是坚持他的音乐创作,耳朵聋了又听不见,就用筷子插进钢琴的发声器,以震动来辨别音调,最终创作出了著名的《第九交响曲》。《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林则徐对联立志》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林则徐小时候就天资聪慧,两次机会下,作了两幅对联,这两幅对联表达了林则徐的远大志向。林则徐不仅敢于立志,而且读书刻苦,长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屈原洞中苦读》

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三、有关理想的名人名言

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看命运。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现代)流沙河 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平凡的人因理想而伟大;有理想就是一个“大写驹人”。——(现代)流沙河 世界上总有人抛弃了理想,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给罪人新生,理想是还魂的仙草;唤浪子回头,理想是慈爱的母亲。——(现代)

流沙河

一个没有远大理想和崇高生活目的的人,就像一只没有翅膀的鸟,一台没有马达的机器,一盏没有钨丝的灯泡。——(现代)张华 理想,是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坎坷道路,付出汗和眼泪,方能换得二个有血有肉的生活。_(现代)三毛 凡事以理想为因,实行为果。——(现代)鲁迅 人类总有一种理想,一种希望。虽然高下不同,必须有个意义。自他两利固好,至少也得有益本身。——(现代)鲁迅

理想使现实透明,美好的幢憬使生命充实,而人类也就有所寄托,使历史随岁月延续于无穷。——(现代)柯灵

青年的理想并非属于自己,理想应当是属于人民的。为个人的前途是没有意思的,是没有出息的。-(现代)张海迪

避免灵肉任何一方的过度发展,原是古希腊人的理想,而他们在人类发展史上也正处于一个平衡的阶段,一切希腊盛期的艺术都可证明。

——(现代)傅雷

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会淋浴在理想的光

辉之中。__(现代)巴金

四、畅所欲言

1、听了名人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2、在小组内说给同学听,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五、听一篇学生树立理想的作文 我心中的理想 我心中的理想是当一名演员或者一名歌手,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是因为他们赚钱多;还是因为可以去很多地方?都不清楚。反正我是喜欢这两个职业的。

有人长大可能会当官,那样下人都会听你的;也有人想当医生,挽救一个个生命。但是我还是喜欢我自己的选择。在演员和歌手这两个职业中,我更喜欢演员,因为唱歌的话,我高音是唱不上去的,有时还会稍微跑调,所以是不怎么喜欢歌手的。而演员,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能吃苦,表演逼真就可以了。至于记性好,也不怎么重要,因为有的电视剧什么的都是配音的。所以我想这两点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我应该可以吃苦的,表演逼真也还行。所以我还是比较喜欢演员的。

有人可能会说:“演员算什么?太俗了吧。在公司当个官多好呀!”但是同学,难道你不追星吗?假如你喜欢某个明星的话,那为什么不自己成为明星,让别人仰慕呢?假如不追星的话,想想明星的地位,他们的好处,也应该有所触动吧?

有的人心中有理想,他会为这个理想而奋斗,而有的人心中没有理想,听天由命,也只能临时抱佛脚,但是能不能抱得着佛脚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我觉得没有理想的人就是没有灵魂的人,所以现在的人差不多都有灵魂了,但是没有灵魂的人也不少。我是一个有理想的人,所以我会朝着那个目标努力奋斗,哪怕只是像蜗牛那样一点一点的爬,一点点进步,我也会努力。人生中是肯定会吃苦的,就像有一句歌词那样: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所以我们要朝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奋斗,不管是否成功!

六、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学生畅谈

八、总结

理想,是春天的第一朵鲜花;理想,是夏天的第一束灼阳;理想,是秋天的第一颗果实;理想,是冬天的第一片雪花;理想,是沙漠里的绿洲;理想,是吹响生命的号角......山溪的理想是大海,囚鸟的理想是蓝天,树木的理想是大地。

我心中的理想人格 篇2

第一,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

讲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性的形成规律。人的德性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性形成的第一个规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如在以往的家庭中,一般都有两至三个子女,这些子女在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中,就会自觉地认识到自身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等,如吃苹果,几个小孩就会自觉地遵从优先法则,年龄大的要自觉少吃点,给年龄小的多吃一点。又如做家务,每个人都会自觉地分工合作,使每个人的权利、责任、义务得到统一,这本身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道德实践。在这样自然的活动中,就可以让儿童学到许多道德规则,许多的道德问题就已经解决了,无需父母反复说教。但在当今社会,绝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这些子女相对来说就缺少了相互交流的机会。近期,江苏某学校一位学生因屡次违反纪律被学校开除,该学生便杀死了校长的儿子、女儿、侄女以及岳母4人。这种悲剧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学生没有一种和别人相互交往的基本品德,他不知道怎样去处理矛盾,不知道怎样去面对挫折,不知道怎样去处理冲突,这些基本的德性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就能奏效的。在德育工作中,我们一直热衷于搞道德教育课题,把道德教育文字化、大纲化,其实,这样的道德教育效果是很脆弱、很苍白无力的。道德教育应该存在于活生生的生活中,也只有在与孩子们的交往中,德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

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前面强调在自然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德性,主要是侧重从感性的角度让学生感受和领悟道德的准则。通过读书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则是强调把道德的体验、道德的感悟升华为道德的理性层次,上升到一种自觉的境界。实施有效的道德教育,一定要建立起“书香社会”“书香学校”,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如果一个孩子热爱读书,那么他会从书本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从书籍中寻找生活的榜样,从书籍中去净化自己的心灵,书中的人物往往就成为他生活的旗帜,书中的道理往往就会成为他人生的坐标。

令人十分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绝大多数学生却很少有时间去读课外书,尤其是中学生,整日被教科书所包围,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失策。学生阶段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光,学校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学生去多读书,读好书,要让学生把人类文明中最经典、最精华的内容大致浏览和把握一遍,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读书行为,它对学生良好德性的养成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三,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美的氛围中推进善的教育。

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对品德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过去,我们往往把一些生活情趣和才艺看作是一种技能,看作是与道德无关的东西,我们很容易忽视它们在德性养成中的作用,如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其实,真善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德智体美劳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只是为了论述的方便,才人为地把它们分离。古人要求才子佳人不仅要读四书五经,还要精通琴棋书画。古人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这些健康的生活才艺绝不仅仅是一种技能,事实上琴棋书画在人的德性养成中有着重要的陶冶功能。我们可以想像,当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充满一个人的生活空间的时候,他还有时间去勾心斗角吗?还会想到胡作非为吗?其实,当我们整天给学生规定诸多“不准如何如何”的时候,更应该把这些高雅健康的东西充实到学生的生活之中。

第四,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注重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用真实、可感的道德形象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英雄主义精神。

有人说,当今是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许多人越来越感觉到,像雷锋、张海迪、孔繁森这样的英雄离我们越来越远。学生在心中难以树立时代的英雄形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道德教育的开展。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必要呼唤英雄,并尽量让我们的孩子走近英雄。因为一个人德性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心目中的英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生活中的榜样。当我们研究世界上的伟大人物时,就可以发现,他们的成功轨迹中都有形无形地刻印着英雄影响的痕迹。

如果我们每个人能够不断地在英雄们的膝上休息一会儿,感受到英雄的气息,能够不断地以英雄作为我们生活中的榜样,那么,每个人的人生就会因此变得伟大,变得精彩。如果每个人能够不断地从英雄那里受到启迪,汲取力量,不断地以英雄主义的情怀对待人生,那么,自己也终究会成为英雄。在我们的德育中,老师应该有意识地用英雄去改造学生,用学生家乡、学校中亲切可感的榜样去改造学生,让学生以一种崇敬的心理去对待英雄,使英雄的高尚德行感化学生,并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修养。没有英雄的时代,也很难造就一代英雄。

第五,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科学合理地设置循序渐进的德育目标,使其兼具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双维视角,形成层次递进、不断完善的德育目标体系。

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目标定位问题,即在每个阶段要让学生必须掌握什么样的道德规范和准则。一般来说,道德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应该是必须的层次,这是在现阶段最低的基础道德教育目标,它要求学生遵守社会的基本公德,是道德的底线;第二个层次是弘扬的层次,这是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人道主义、见义勇为、尊老爱幼等为基本内容的德育目标;第三个层次是追求的层次,这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基础,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目标的德育体系。这是德育的最高层次和境界,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这三个层次是相互联系、由低到高的递进关系。我们的德育只有遵循科学的层次目标体系,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第六,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重视心灵的沟通,建立起温馨的对话场景,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能在学校的教育中安营扎寨。

德育和智育不同,假如我们反对在知识的传授中实行单向传递,那么德育更是绝对不能实行单向灌输的。道德的教育是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的,是在教师和学生平等的心灵沟通中进行的。上海著名的特级教师冯恩洪早在80年代就提出“淡化教育痕迹”的德育理论,他认为过去的德育过程的角色分工太明确,认为教师是教育者,学生就是受教育者。其实,在知识方面,教师也许会比学生丰富一些,但从道德的角度而言,教师和学生在道德方面更应该是平等的,甚至有些学生的品行可能会超过教师。

学生们最不满意在课堂上和办公室里用两种声音说话的教师,最不满意用那些连自己也不相信的东西来征服学生的教师,最不满意那种盛气凌人、以教育者自居的教师。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他们欢迎没有教育痕迹的交流,欢迎没有心理距离的对话,欢迎促膝谈心的气氛。总之,他们希望教师成为中间人 (学校和社会之间) 、引导者、商讨者、唤起者,成为自己的朋友;而不希望教师成为间隔者、强令者、教训者、监督者,成为自己的“先生”。在德育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必须有一种平等的沟通,一种平等的探讨,从而一起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德性。

第七,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培养学生自警、自诫、自励等自我教育的方法,使学生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

德性的养成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学生的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的确是这样。在我看来,“不教之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通过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里包含两个重要观点,一是德育要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很多东西都是习惯成自然的,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教学就是养成学生求知的习惯,德育就是养成学生求善的习惯,教师要在学生求善的过程中对之不断地进行鼓励和强化,使学生的求善倾向不断地定型化,形成特有的道德品质。此外,让学生进行“道德长跑”是培养学生良好德性的另一个重要途径。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让学生不断地给自己警策,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自我教育的习惯,能够不断地让学生提醒自己。

学生不可能永远接受教师的教育和指导,他们终究要长大,终究要离开教师。因此,真正的道德教育应该达到“不教之教”的效果,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独立地生活,让学生自己时刻能够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地完善自我。

第八,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在全社会形成“做人为本”的共识,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

当前,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仍然笼罩着“唯智主义”的阴影,还普遍存在“一俊遮百丑”的现象。家庭、学校、社会关注的都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学校中的英雄都是分数英雄,而对学生人格的成长和德性的养成往往不太重视。在许多家庭的教育中,甚至就是反德育的,如许多家长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时,以自己几十年的经验告诫自己的子女,不要相信任何人,不要轻易帮助别人等等。诸如此类的教育对学生良好品行的养成产生了不利影响,也许学校几年的道德教育效果就在父母的几句话中毁于一旦。

我心中的理想课堂 篇3

从小到大一直以为教师的工作就是“传道,受业,解惑”。直到自己也当上了一名小学教师还是这样认为。所以,我追求的理想课堂的特征是:快节奏、大容量、高密度。

随着课改的变化,教师们对课堂教学已不再仅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层面上,关于什么是理想课堂,教师们各抒己见,众说纷纭。作为教师队伍中一分子的我,也正孜孜不断地追寻着心中的理想课堂。怎样构筑理想课堂?理想课堂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下面就结合我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我对“构筑理想课堂”的一些想法及看法。

一、理想课堂是师生同受欢迎的课堂

我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起,我就以过去我的老师教我们一样,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给学生“填鸭”大量的教学内容

和补充习题,课堂死板无趣。在我看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学生的学习成绩才会好。

直到我第一次观摩市级评优课,这次的观摩对我的触动很大。同样时间的课,有位老师是这样做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如沐春风,几乎忘了时间的存在。课堂井然有序,学生守纪好学,气氛活跃;还有一位老师上的课效果是这样的:教授内容正确,思路明确。就是课堂沉闷,索然无味,学生厌倦,视下课铃声为一种解脱。课上到一半时,课堂秩序就很混乱了,甚至难以维持纪律,根本谈不上教学。所以,我认为一个理想的课堂必须受学生欢迎,也受老师欢迎。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老师有了上课的动力,才有可能创造一个精彩的课堂。

这次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促使我深刻地去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和自

己理想中的课堂教学标准。从那时起,我对理想课堂的定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取而代之的是:有趣味、形式活泼、内容新颖、结构严谨的课堂教学。

二、理想课堂是有灵活的教学方法的课堂

我心目中的理想课堂应该是教学方法灵活,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的课堂。就拿优等生和学困生做对比,我们就不能强迫后者达到前者的水平。前者可以在学会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理解,而后者只要达到预期要完成的教学目的就可以了,之后再慢慢巩固知识加深记忆。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的发展水平,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灵活机智地应变教学中的“意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同一教学内容时都有不同层次的收获。

三、理想课堂是高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课堂

我心目中的理想课堂还应该是高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倡导合作学习,注重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堂。新课程一个重

要的理念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做”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表演和探究中学习,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课堂不应是关押学生的笼子,而应是一个让学生自由发展能力的生活空间。因此,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和动手实践,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学习信息,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有效参与和主动学习意识。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索、体验、理解和应用过程,才能使课堂涌动着生命的活力。

有一位优秀的教师说的很好,她认为在课堂上要做到五个“静、竞、净、径、劲”,立足自身优势和特点,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实践、去探究,并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反思。

第一个是安静的“静”。它的含义是“安静、宁静”,是针对老师和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态度说的。她觉得老师需要静心对一节课进行解读、思考、设计,学生也需要静心的学习、思考、写作业。当然让学生安静并不是要他们像木头桩子似的坐在那里一动不动。

第二个是竞争的“竞”。它的含义是“竞争与合作”。卢茨安罗·德·科瑞森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每个人都是只有一只翅膀的天使,只有互相拥抱才能飞翔”。这说明了什么,无疑,这说明了合作的重要。

第三个是干净的“净”。它的含义是“简约、流畅,清清爽爽。”意思是每一节课都能紧紧围绕重难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不重复罗嗦,不拖泥带水,尽可能把课设计并上得干净些、简单些、清爽些。

第四个“径”,道路也。意思是一节课教师要给学生什么,给学生什么路走,老师要清清楚楚。如,是一直让他跟随着你走,还是你为他指明一条路,让他自己尝试着去走。

第五个是劲道、后劲的“劲”,它的含义是“有效乃至高效”。科技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太多的生活诱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课时效率,牢牢抓住课堂40分钟的时效。

四、理想课堂是充分尊重学生需要的课堂

我心目中的理想课堂还应该是充分尊重学生需要,保护学生自尊心,培养学生自信心的课堂。好的课堂教学应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尊重不同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水平的题目,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回答都是智力活动的结果,都会给学生带来启示。

理想课堂,我们奋力追求的一个教育梦想。为实现这个教育梦想,多少老师一生都在追随:用自己的行动探究着,用自己的示范课阐释着,用自己手中的笔书写着……

可以说,每个老师都曾在自己的脑海中描绘着自己心中的理想课堂。虽然他们对理想课堂的描述各不相同,但其本质是一样的。在大多数老师的眼里,理想的课堂,没有任何废话,只有简便轻松的气息;理想的课堂,不是嘈杂的菜场,而是活跃着智慧的精灵;理想的课堂,不是大讲道理的地方,而是跳跃着哲理的音符;理想的课堂,老师和学生不是敌人,而是双方默契配合的旋律。理想课堂的特点是:真实、和谐、简约、智慧、有效、灵动、人文、充满爱意、富有诗意、体现创意……

让我们一直努力着、求索着、渴盼着、感悟着吧!让我们一起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理想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让我们的理想课堂成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殿堂,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理想课堂成为建立师生之间愉快的交流合作的、促进学生灵动思维的形成的平台。

我心中理想的公司 篇4

有一次看书,看到了这样一个精彩而感人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某公司。有一天,该公司的几位员工陪着他们的客户在美丽的漓江游船。正当他们欢声笑语、兴致盎然时,偏偏天公不做美,冷不丁地下了一场雨。眼看就要大扫兴致,这时令人惊叹、令人感动的场面出现了:该公司的几位员工不约而同地脱下自己的上衣,用手撑开,围成人伞,将他们的客户保护好,使他们免受风吹雨淋。这场面不但令客户惊讶、感谢,也令在场的每一位游客赞叹不已。这是多么好的精神面貌、多么好的企业文化的外在展现呀!我当时看到这里时,尽管没身在其地,却也仿佛就像是身临其境,拍书惊奇,感叹不已。过后,我还特意查找了一下该公司的资料,市面上不少产品都是他们生产的,该公司在国内的同行业中处于一路领先的地位。不必有语言的指令,而又能不约而同,这是思想上的共鸣和行动上的默契,这是多好的企业文化呀,这也是我心目中的加力机电。

清晰的企业方向

没有谁愿意在一个没有发展目标的企业中工作,因为没有前景的未来相当于没有方向的征途。一个企业中,会因工作需要分为若干个工作团队,但工作团队的目标一定依据的是公司的发展方面而设定的。

企业为了自己存在的目的和所要达到的任务,都会制定相应的目标,从总体上体现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确定企业的使命与宗旨,激发员工动力,集中意志向目标前进。

领导团队带领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

企业就是一个在斜坡上前进的球,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客户,应该时刻保持旺盛的精力,保持前进的决心,保持一种愈战愈勇的恒心,根据企业预定的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实现目标。

我还看到一本书里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关于员工买手套的故事:总经理让小王给买一双手套,他当时没有问买什么样的什么款式什么价位的手套,小王来到市场看到有三种款式的手套,第一种是黑色的,第二种是棕色的,第三种是红色的。于是他认为总经理应该喜欢黑色的,黑色的又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带扣的,一种是带拉链的,一种是松紧的,他想总经理日理万机,工作繁忙应该选择带松紧的,于是选择了带松紧的,带松紧的在价格上又分三种,一种是50元的,一种是100元的,一种是1000元的,这里小王给总经理回复了一下,说在市场上有一种黑色带松紧带的手套非常适合,但价格方面有50、100和1000元的三种,不知选择哪一种,总经理说选择一百元的就行了,于是,小王买了这种形式的手套。此工作任务完成了,正是小王发挥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出色圆满的完成任务。

一个企业在总经理(领导团队)的领导下,除了总经理(领导团队)的决策以外,就是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我想作为公司的一名员工,应该为自己公司的理想而努力,有这样一句名言:神圣的工作在每个人的日常事务里,理想的前途在于一点一滴做起。

“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人,没有一个团队是完美的团队,没有一个企业是完美的企业,也没有一个企业是不可战胜的。”对于每一个公司的员来说,我们更应该认清自己的资源,可利用的资源,发挥每个人的能力淋漓尽致,通道畅通无阻,那么我们的企业就能胜于竞争对手之前,我们的成本、我们的人才,我们的物流,我们的所有资源奔驰在竞争对手之前,那么我们的企业就是优秀的企业,我们的人才就是优秀的人才。

我理想中的公司,希望全体员工,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公司的目标而努力。有效的计划管理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计划的重要性。有效的计划管理能让企业合理分配资源、顺利达成目标,在崇尚科学管理的现代企业里更应重视对计划的管理,尤其是作为发展中的中小型企业在计划管理方面更应该加强认识:

一是重视计划管理的必要性。很多企业普遍产生“计划无用”、“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思想观念。然而,市场环境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恰恰反映出计划的重要性,没有计划何谈变化?没有计划前提下的变化将无一例外的陷入自由主义的陷阱,结果可想而知:项目进度延期、成本严重超支、质量问题层出不穷,最终会导致客户投诉率居高不下,经营业绩和品牌形象会严重受损。

二是建立完善的计划管理体系。首先,要明确计划是什么,分清经营计划、工作计划、开发计划、进度计划、工程计划等等,避免不同类别的计划重叠和混淆;其次,通过专业的计划管理部门统筹公司的计划,进行组织保障,强化计划管理部门对开发环节具体业务的了解,承担有关计划的编制、统筹和协调等职责,避免只为计划的收集、汇总和考核未按计划考核评分的部门,否则计划管理效果不佳;最后,完善计划管理相应的制度、流程、操作指引和工作标准支撑,具体标准为:计划制定合理性是否强、计划变更随意性大否、变更频繁、计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等等。

对于发企业而言,计划是公司经营计划编制的基础和依据;公司经营计划是多个项目开发计划映射在某特定时间段内的具体落实和体现;经营计划的内容大于项目开发计划,还包含组织发展、人才梯队建设、品牌管理、行政计划等与项目开发计划没有直接关系的工作内容。通过计划的编制、计划的执行、反馈和考核实施等一系列管理“组合拳”,一定能开创出更大的发展空间,能建立起科学、合理、适用的计划管理系统,使企业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核心的企业文化

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企业缺少的往往不是产品,不是技术,也不是人力资源,真正缺少的是一种文化、一种凝聚力和一种团队精神。就企业文化而言,它所承载的内容很多,我不能笼而统之地谈论,我理想中的加力机电要有别于其他组织,才能做到特立独行,真正体现出自身的核心价值,比如:

一是“雁子”精神:团结、合作、毅力是雁阵给人类社会提供的启示。对每个团队来讲,这一精神不可或缺。同事间的相互团结,会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态势。

二是“钻子”本色:公司绝大多数员工,或多或少地从事着某一技术工作,其间的区别仅在于领域和深度各不相同。所以掌握某种技能是从业的基础,学业务、钻技术是每个人的立足资本。

三是“老牛”性格:老实、本分、勤劳是“老牛”犁地折射出的性格特质。不论是做人、做事,还是术业,这一特质值得我们每一位员工效仿。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来不得半点浮夸、一丝虚假,也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尤其像房地产开发这一视安全重于泰山的行业,更应这样。

任何文化,要让团队广泛接受仅靠说教远远不够,而更多地要倚仗规则和载体,同时,还须让团队里的每个成员都能体会到融入其中而带来的好处。

所以在文化建设方面,要建立高效团队,需要通过重新修缮各种规则,做到既有针对性又有较强可操作性,必须进行充分的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对自制的规则进行动态管理,使其既有相对的延续性又有较强的时效性,进而达到对全员纠偏、约束的目的,最终使我们的文化起到应有的作用。

最后,文化建设中必须建立监督激励机制,对每位管理者、员工进行对全方位考核,让规则得以彻底执行。对人的激励,不是靠外在的推动,拿奖金去刺激,主要是靠内在的牵引,内在的牵引力比外在的推动力要强大得多。

当一种价值观被企业的员工认同以后,就会成为一种粘合剂,来激励员工奋发向上,从各方面把企业的成员凝聚和团结起来。通过企业文化的塑造,使员工从内心深处产生为企业拼搏的献身精神。

有效沟通、授权、成本风险控制

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企业上下级之间,以及其他各个方面之间,特别需要彼此进行沟通,互相理解,互通信息,如果沟通的渠道长期堵塞,信息不交流,感情不融洽,关系不协调,就会影响工作,甚至使企业每况愈下,要管理好现代企业.就要不断加强企业内部的互通信息、传递资料、交流感情,员工清楚知道公司的方针、政策和所处的形势,建立起一套成熟完善的沟通系统。

管理者应该根据项目或工作重要性的分类,对不同重要性的项目或工作采用不同的有效的授权方式。同时授权者也应该不断学习,根据自己的下属接受能力,选择不同的授权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和培养梯队。无论授权到何种程度,有一种东西是无法下放的,那就是责任。

任何企业都重视控制成本,光靠勤俭节约还不够,因为勤俭节约控制的成本只能是小部分,真正要大规模地控制成本,就必须在战略的导向上进行流程的优化和组织的优化。

一直以来,我理想有这样一个企业,可以给大家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港湾,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一个畅所欲言的空间,一个放飞梦想的世界,你的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加力机电,祝您青春长在!

1、员工在这家公司工作,是非常开心的;

2、公司员工是非常团结的;

3、员工在这家公司工作,不会觉得很压抑,内心不会怕上司、怕老板责骂。一切都很和谐;

4、员工与老板、上司之间是没有“阶层”概念的,大家都是工作伙伴,区别仅仅是工作岗位的不同;

5、公司只有人性化的规章制度,大家工作都会觉得很轻松;

6、公司员工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愿景、共同的努力方向;

7、公司永远都要给予员工合理的薪酬,合理的薪酬不要等到员工的抱怨,而是要走在员工的要求之前;

8、员工的工作都是非常主动的、自发的,没有谁为谁工作,谁为谁加班的想法,员工永远没有“我是来打工的”这种想法;

9、大家都愿意为勇于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任;

10、公司要关心员工的家人、关心员工的生活;

11、公司要尊重任何一个员工,不论他处在哪个工作岗位;

12、公司老板不能是个暴君,也不能是个无能的领导。他要能有能力带领大家,但又要有更多的谦逊和包容心;

13、员工的工作都是高效率的,员工工作都是认真的,员工都是愿意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

14、公司应该是不断发展的,公司规模应该是不断扩大的,同样员工所获取的报酬也是可以随着公司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员工也是随着公司发展不断而成长的;

15、公司不应该是老板或者几个股东所拥有的,要在合适的时间使之成为公司所有员工拥有;

16、员工在这家公司工作是全心全意的,不会有“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想法;

17、公司从来都不要欺骗员工;

我心中的理想德育 篇5

作者:朱永新

在我国,“德育”就其广义的内容而言,显然不仅仅是指“道德教育”,它还包括人生 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gong chan主义理想教育以及时事政治教育等内容,但“道德教育”无疑 是德育中最基础和最核心的部分。因此,本文所论述的“德育”更多的是指“道德教育”,这是需要说明的。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都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德国著名的教 育家赫尔巴特曾说:“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应《纽约时报》教育编辑之约发表的教育声明中指出:“用专业 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 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 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道德是做人 的根本一环,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 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所以我在不久以前,就提出„人格长城‟来,要我们大家„建筑人 格长城‟。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地创造真善美之人格。”古今中外教育家对德育重要 性的论述当然远远不止这些,但是我们仅从这三位教育家的论述中,就可以看出,他们把德 育放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德育的确应该是整个教育的灵魂。

对比我们现在的德育状况,无论是从继承优秀传统的角度还是从面向未来发展的角度看,应该说是不太令人满意的。为此,我热切地呼唤着我心中的理想的德育——

第一,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 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

讲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性的形成规律。人的德性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 是德性形成的第一个规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 掌握的。如在以往的家庭中,一般都有两至三个子女,这些子女在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中,就会自觉地认识到自身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等,如吃苹果,几个小孩就会自觉地遵从优先法 则,年龄大的要自觉少吃点,给年龄小的多吃一点。又如做家务,每个人都会自觉地分工合 作,使每个人的权利、责任、义务得到统一,这本身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道德实践。在这样自 然的活动中,就可以让儿童学到许多道德规则,许多的道德问题就已经解决了,无需父母反复说教。但在当今社会,绝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这些子女相对来说就缺少了相互交流的 机会。近期,江苏某学校一位学生因屡次违反纪律被学校开除,该学生便杀死了校长的儿子、女儿、侄女以及岳母4人。这种悲剧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 学生没有一种和别人相互交往的基本品德,他不知道怎样去处理矛盾,不知道怎样去面对挫 折,不知道怎样去处理冲突,这些基本的德性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就能奏效的。在我们的德育 工作中,我们一直热衷于搞道德教育课题,把道德教育文字化、大纲化,其实,这样的道德 教育效果是很脆弱、很苍白无力的。道德教育应该存在于活生生的生活中,也只有在孩子们 与孩子们的交往中,德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在其教育实践中就十分注重让学生在自然的活动中培养良好的品行,使学 生心灵在自然的环境中得到净化,人格得到陶冶。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 问题》一书中描述了他把学生置身于自然环境和自然活动中进行教育的经历。他说:“经历 了学校生活的第一个秋季,我们就深信:美是善良和诚恳之母。赞叹长着火红色的硕果的野 蔷薇,欣赏还挂着几片黄叶的枝干匀称的小苹果树,心疼被初冬的寒风吹僵了的西红柿株— —这一切都在唤起儿童对有生命的美好事物的亲切、爱护的态度。在儿童心里,一株植物变 成了有生命的东西,这个生命在凛冽的寒风中会索索发抖,于是孩子就想保护它抵挡严寒… …教育者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使儿童、少年和青年形成关于人的美、关于人的思想、情 感和体验中的高尚和神圣的东西的观念。我们要使这种观念成为有血有肉的东西——用高尚 的道德行为的生动的实例来充实它。”遗憾的是,现在在我们周围,这样拨动心弦的德育已 经很少很少了。

第二,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 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

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前面强调在自然的活动中 培养学生德性,主要是侧重从感性的角度让学生感受和领悟道德的准则。通过读书来净化学 生的心灵,则是强调把道德的体验、道德的感悟升华为道德的理性层次,上升到一种自觉的 境界。其实,许多的文学著作和社会科学作品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渗透着一种无形的 德育力量,例如你如果让学生去讨论什么是美,什么是善,那么就应该让他们去看看雨果的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去读读《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等名 著。通过阅读这些优秀的作品,必然会给学生以强烈的心灵撞击,学生会把书中弘扬和推崇 的道德境界作为自己的一种自觉追求的目标,这种内化的道德教育力量是其他方式难以企及 的。因此,实施有效的道德教育,一定要建立起“书香社会”“书香学校”,让学生养成热 爱读书的习惯。如果一个孩子热爱读书,那么他会从书本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从书籍中寻找 生活的榜样,从书籍中去净化自己的心灵,书中的人物往往就成为他生活的旗帜,书中的道 理往往就会成为他人生的坐标。

令人十分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绝大多数学生却很少有时间去读课外书,尤其是中学生,整日被教科书所包围,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失策。学生阶段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光,学校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学生去多读书,读好书,要让学生把人类文明中最经典、最精 华的内容大致浏览和把握一遍,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读书行为,它对学生良好德性的 养成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三,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丰富学生的精 神世界,在美的氛围中推进善的教育。

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对品德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过去,我们往往把一些生活情趣和 才艺看作是一种技能,看作是与道德无关的东西,我们很容易忽视它们在德性养成中的作用,如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其实,真善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德智体美劳也是一个不 可分割的整体,我们只是为了论述的方便,才人为地把它们分离。古人要求才子佳人不仅要 熟读四书五经,还要精通琴棋书画。古人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这些健康的生活才艺绝不仅仅是一种技能,事实上琴棋书画在人的德性养成中有着重要的陶 冶功能。我们可以想像,当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充满一个人的生活空间的时候,他还有时 间去勾心斗角吗?还会想到胡作非为吗?其实,当我们整天给学生规定诸多“不准如何如何” 的时候,更应该把这些高雅健康的东西充实到学生的生活之中。

苏霍姆林斯基曾就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出了三项措施:一是在启发和吸引学生完成各门学科学习任务的同时,一定要让学生还有一门自己特别喜欢的学科,让他们在这门学科上 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自己去钻研更多更深的问题;二是要设法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一样自己 最喜爱的劳动项目和科技活动项目,使他们在业余时间去搞自己的发明创造和科学试验;三 是使每一个学生都要有自己喜爱的书籍,热爱课外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我们的学 生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投入这些活动,如果我们的学生都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他们还有什 么值得我们担心的呢?因此,培养学生某方面的才艺,绝不只是让他们掌握一种技能,与此 同时它对人的德性养成也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注重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用真实、可感的道德形象 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英雄主义精神。

有人说,当今是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许多人越来越感觉到,像雷锋、张海迪、孔繁森 这样的英雄离我们越来越远。学生在心中难以树立时代的英雄形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 道德教育的开展。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必要呼唤英雄,并尽量让我们的孩子走近英雄。因 为一个人德性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心目中的英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生活中的榜 样。当我们研究世界上的伟大人物时,就可以发现,他们的成功轨迹中都有形无形地刻印着 英雄影响的痕迹。

法国著名的作家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序中说,这些传记中人的生涯,“几乎都是 一种长期的受难——或是悲惨的命运,让他们的灵魂在肉体与精神的苦难中磨折,在贫穷与 疾病的铁砧上锻炼;或是,因目击同胞受着无名的羞辱与劫难,而生活为之戕害,内心为之 破裂,他们永远过着磨难的日子;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灾患而成为伟 大。所以不幸的人啊!切勿过于怨叹,人类中最优秀的和你们同在。汲取他们的勇气做我们 的养料罢,倘若我们太弱,就把我们的头枕在他们的膝上休息一会罢。他们会安慰我们。在 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慈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毋须探询他 们的作品或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行述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患 难时的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

如果我们每个人能够不断地在英雄们的膝上休息一会儿,感受到英雄的气息,能够不断 地以英雄作为我们生活中的榜样,那么,每个人的人生就会因此变得伟大,变得精彩。如果 每个人能够不断地从英雄那里受到启迪,汲取力量,不断地以英雄主义的情怀对待人生,那 么,自己也终究会成为英雄。在我们的德育中,老师应该有意识地用英雄去改造学生,用学 生家乡、学校中亲切可感的榜样去改造学生,让学生以一种崇敬的心理去对待英雄,使英雄 的高尚德行感化学生,并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修养。没有英雄的时代,也很难造就一代英雄。

第五,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科学合理地设置循序渐进的德育目标,使其兼具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双维视角,形成层次递进、不断完善的德育目标体系。

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目标地位问题,即在每个阶段要让学生必须掌握什么样的道德规范和准则。一般来说,道德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应该是必须 的层次,这是在现阶段最低的基础道德教育目标,它要求学生遵守社会的基本公德,是道德 的底线;第二个层次是弘扬的层次,这是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人道主义、见义勇为、尊 老爱幼等为基本内容的德育目标;第三个层次是追求的层次,这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基 础,以gongchan主义理想为目标的德育体系。这是德育的最高层次和境界,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 达到。这三个层次是相互联系、由低到高的递进关系。我们的德育只有遵循科学的层次目标 体系,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但目前我们的学校道德教育中,却明显存在层次不清的问题,甚至与科学的德育层次目标体系恰恰相反,严重影响了道德教育的效果,如要求小学生做gong chan主义的jie ban人;要求初中生热爱社会主义;要求高中生发扬集体主义;而在大学许多大学生却连基本的公德都不能 遵守,因而不得不进行基础道德补课。因此,科学合理的德育目标的建立必须从学生的实际 出发。苏霍姆林斯基就非常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他所在的帕甫 雷什学校在每年迎接新生入学时,一进大门的墙壁上,总是挂着这样的一幅大标语:“要爱 你的妈妈!”当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写“爱祖国”“爱人民”之类的标语时,苏霍姆林斯 基回答说:对于7岁的孩子,不能讲这么抽象的概念,而且如果一个孩子连他的妈妈也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爱自己的妈妈易懂易做,也能为日后进行爱祖国、爱 人民的教育打下基础。

德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年龄特征制约着德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从广度而言,不同的年龄阶段应有不同的德育内容;从深度而言,不同年龄阶段的同一德育内容也应有不 同的程度。如日本某小学,为培养小学生尊重别人的道德品质,在整个小学阶段都反复进行 这方面的教育,但对各年级的要求是不同的。一年级的目标是“不欺负轻视别人,同学之间 团结友爱”;二至六年级的目标则分别是“能考虑对方的立场,不以自我为中心”、“不在 背后说人家坏话和做令人讨厌的事”、“知道别人的优缺点,不刺伤别人”、“理解人的尊 严,尊重自己,也要尊重别人”、“同学之间能互相了解,齐心协力,谋求幸福”等。日本 这所学校在德育目标的制定和施行方面的成功之处,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第六,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重视心灵的沟通,建立起温馨的对话场景,使心理健康 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能在学校的教育中安营扎寨。

德育和智育不同,假如我们反对在知识的传授中实行单向传递,那么德育更是绝对不能 实行单向灌输的。道德的教育是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的,是在教师和学生平等的心灵沟 通中进行的。上海著名的特级教师冯恩洪早在80年代就提出“淡化教育痕迹”的德育理论,他认为过去的德育过程的角色分工太明确,认为教师是教育者,学生就是受教育者。其实,在知识方面,教师也许会比学生丰富一些,但从道德的角度而言,教师和学生在道德方面更 应该是平等的,甚至有些学生的品行可能会超过教师。

学生们最不满意在课堂上和办公室里用两种声音说话的教师,最不满意用那些连自己也 不相信的东西来征服学生的教师,最不满意那种盛气凌人、以教育者自居的教师。他们学会 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他们欢迎没有教育痕迹的交流,欢迎没有心理 距离的对话,欢迎促膝谈心的气氛。总之,他们希望教师成为中间人(学校和社会之间)、引 导者、商讨者、唤起者,成为自己的朋友;而不希望教师成为间隔者、强令者、教训者、监 督者,成为自己的“先生”。在德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和学生有一种平等的沟通,一种平等的探讨,从而一起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德性。

德育尤其需要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对学生偶然的错误和闪失,不要过分求全 责备,因为即使是教师偶尔也会有背离道德的言行。学生在形成良好品行的过程中,尤其需 要教师的鼓励和表扬,鼓励和表扬的力量远远大于批评和处分的力量。学生在接受教师表扬 和赞赏中,他会自觉地放大自己的优点,对自己表现出强烈的自信,极力使自己变得优秀,一些不良的品行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消除。但在现实教育活动中,许多德育教师常常扮演的角 色却是“警察”,他们最常用的“wu qi”就是批评,把学生的缺点无限放大,而很少去发现 和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推动学生内心中那种积极向上的内在力量。那些经常受到教师批 评和处分的学生,很可能会因为只看到自己的缺点,找不到自己的优点,而产生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放弃本身一些固有的良好品质,一直处于一种消极的防备状态。美国的教 育心理学家盖杰和伯令纳在《教学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对于教师来说,表扬是最易使用 和最自然、有效的形成动机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表扬会伴随某种行为的频率增加。”他们 还说:“有时,教师忘记了他们对于学生的评论是多么重要。我们看到一些教师从不对学生 说一句好话,这种行为是不可原谅的!”这对那些只会充当警察角色的教师不是最好的忠告吗?

此外,加强德育还有必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去,我们经常把学生的品行 问题和心理问题混为一谈,两者固然有密切的关系,但是毕竟还是不一样的。很多人在生活 中所犯的错误往往被看作是德性问题,实际上却是心理问题,如学生拿别人的东西,一直被 看作是品德问题,但是据研究,许多都是一种心理障碍问题,因为许多学生根本不缺少这些 东西,但是他通过拿别人的东西而获得一种满足感。如果把这些由于心理问题而犯的错误曝 光于大庭广众之下,以品德败坏为由进行处理,则会大大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的正常发 展。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等角度正确分析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这就给我们的教育 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要普遍地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

第七,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培养学生自警、自诫、自励等自我教育的方法,使学生 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

德性的养成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学生的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 我教育。”的确是这样。在我看来,“不教之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通过学生自己教育 自己。这里包含两个重要观点,一是德育要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很多东西都是习惯成自然的,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教学就是养成学生求知的习惯,德育 就是养成学生求善的习惯,教师要在学生求善的过程中对之不断地进行鼓励和强化,使学生 的求善倾向不断地定型化,形成特有的道德品质。此外,让学生进行“道德长跑”是培养学 生良好德性的另一个重要途径。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生做好事,不做坏事。而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让学生不断地给自己警策,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自我教育的习惯,能够不断地让学生提醒自己。有许多人经常在自家的墙上或书桌上写上自己的座右铭,古人在胸前的玉挂上刻上自己的座右铭,随时提醒自己应该如何做人,这些都是自我教育 的方法。此外,写日记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道德长跑”方式,写日记不仅是学习语文的方 法,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写日记,可以不断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使自己不断得 到新的感悟。

学生不可能永远接受教师的教育和指导,他们终究要长大,终究要离开教师。因此,真 正的道德教育应该达到“不教之教”的效果,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独立地生活,让学生自己时 刻能够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地完善自我。

第八,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在全社会形成“做人为本”的共识,建立起家庭、学校 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

当前,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仍然笼罩着“唯智主义”的阴影,还普遍存在“一俊遮百丑”的现象。家庭、学校、社会关注的都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分分分,学生的ming gen;考考 考,教师的法宝”,学校中的英雄都是分数英雄,而对学生人格的成长和德性的养成往往不 太重视。在许多家庭的教育中,甚至就是反德育的,如许多家长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时,以自 己几十年的经验告诫自己的子女,不要相信任何人,不要轻易帮助别人,等等。诸如此类的 教育对学生良好品行的养成产生了不利影响,也许学校几年的道德教育效果就在父母的几句 话中毁于一旦。

我们应该反思一下,社会因素在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现在让学生去找一个游戏房和 网吧很容易,但是如果找一个让教师和家长真正放心的场所还真是不容易。以前众多的青少 年宫等重要的德育基地,现在不少都变成了游戏娱乐场所。

此外,我们目前的媒体为吸引观众或读者,提高经济效益,大都充斥着言情、暴力等内 容,却又缺乏正确的引导,最终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中国青年报》在80年代曾报道了3 名19岁罪犯的犯罪经过,他们的作案手法就是结合了《加里森敢死队》的犯罪手法。当记者 问这3个学生,学校是否组织过学生评论一些小说、电视或电影时,罪犯之一韩旭回答说,学校根本就不管这些事,进入了高中,学校只管学习,学生有啥思想,根本没有人管。高中 毕业时,韩旭对人生、理想等许多问题不清楚,但是很少遇到能在思想上给予他正确帮助的 人。韩旭的父亲是位工程师,他给上大学的儿子写信时却经常这样说:“积我30年的经验,不要对人轻易说真话。”这3个青年走上犯罪道路,不正是大众媒介、学校影响、家庭教育 的消极因素共同造成的恶果吗?

因此,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有必要建立家庭、学校、社会的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学校必须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帮助家 长提高教育水平,形成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学校还应该注意社会信息传播的内容和方向,抵制和消除不良的信息影响,对社会环境的各种影响作出正确的选择与调节,力求创造良好 的社会氛围,以使受教育者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我心中的理想作文 篇6

对于那些对数学一窍不通的同学,数字和符号如星星在他们头上直转;而对于我们这些对数学易如反掌的同学,那些数字和符号尤如我们的助推器,让我们在学习跑道上跑得更快。我的爸爸很喜欢数学,可能是因为遗传,我也很爱数学。爸爸在我睡觉前,总跟我讲关于数学家的故事:比如中国的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等,比如外国的牛顿、高斯等。因为这些数学家的事迹很伟大,所以我的理想就是当一名伟大的数学家。

在生活中的数学考试上,我经常考100分;学校的数学竞赛中,我经常获得好的名次;老师出的思考题,我几分钟就做完了,还给诸多同学参考。有一次,老师出了一道题。许多同学都在苦思冥想。哪怕有几个同学给老师看,也都是充满自信地上去,垂头丧气地下来了,而我却一点思绪都没有。

突然,被卡住了的脑袋又转了起来,我“唰唰唰”几下,就写出来了。上去给老师一看,哦耶!回答正确,我心里既激动又兴奋,激动的是我终于把如此难的题目给解了出来;兴奋的.是我是班里第一个做出来的。有一天,我“来”到了梦境里。我发现现在已经是20xx年4月26日。咦!今天我应该过30岁生日,可我才十岁呀!咦!我怎么在一个研究室里。原来,我已经当上了一名数学家,今天成功发现了四维及五维空间,将举行十分隆重的庆功会,连现任主席和总理也要来会见我,还要举行全宇宙卫星直播的发言。我十分激动,怎么也料不到有这一次机会,very well!

孔子理想人格思想对现代的启示 篇7

一、孔子理想人格目标———“君子人格”与“内圣外王”

“君子人格”与“内圣外王”是孔子对理想人格设想的两个层次, 可以将孔子理想人格的实现分为两个阶段, 他的初级阶段就是成就“君子人格”, 他的高级阶段就是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

(一) 对君子人格的界定

孔子思想的形成, 是在当时社会大环境条件下, 他有选择地学习研修六经———《诗经》、《尚书》、《仪礼》 (《礼经》) 、《乐经》、《易经》、《春秋》, 并以此教授弟子时有感而发, 有想而创。而“孔子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常常要回答弟子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被记录下来就是《论语》” (后来被尊崇为经) 。所以分析孔子思想离不开上述著作的研读, 孔子对理想人格描述也在相关论著中得以体现。

在孔子眼中没有恶人, 他经常用“小人”来替代恶人, 经常教化人要从善, 要成为“君子”, 用“君子”和“小人”相比较, 认为“君子, 有德又有位的人, 含盖整个统治阶级”, 如“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P59)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p75) 等语句, 在孔子看来“君子应该是高尚的, 君子不会结党营私, 君子心怀天下, 君子害怕自己犯错而触犯刑罚, 君子讲求大仁大义。而小人则是那种喜欢拉帮结伙、结党营私, 有野心, 贪图名利, 争夺天下为一己私利而不是为普天百姓的争权好势之徒。从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 君子与世无争的同时得到天下人认可, 小人即使成为帝相王侯也得不到人们的尊重和认可。正如后人所言, 君为轻, 民为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在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中, 君子人格是孔子追求的理想人格, 如果在当时的社会人们自觉践行君子行为, 实现君子人格, 人际交往有道义, 士大夫实施仁政, 那么距离诸侯君王实施仁政也就不远了, 人类发自内心的自觉, 会实现一个没有压迫、没有犯上作乱的和谐社会。

(二) 内圣外王思想的表述

1. 孔子理想人格的顶端是“内圣外王”。

君子人格在孔子看来固然是一种理想人格, 一种可贵的品质, 但是在孔子理想人格的顶端却是一种“内圣外王”的境界。当子贡向孔子询问: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何如?可谓仁乎? (论语·雍也p95) 孔子答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论语·雍也p95) ,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在孔子看来, 圣贤才是他所推崇的终极人格, 而这种人格需能“博施济众”, 是相当难以达到的, 恐怕尧、舜都有不及之处, 所以孔子感慨到:圣人, 吾不得见之矣;得见君子者, 斯可矣 (论语·述而p102) 。可见“内圣外王”是孔子人生最高理想, 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境界, 因此孔子更多时候在倡导“君子”人格, 而在其内心却深切地期盼着成为“圣王”。要达到“圣王”, 必先达到“君子”, “君子人格”是达到“内圣外王”的必经阶段, “内圣外王”则是孔子追求的理想人格的顶峰。

2. 君子人格的升华即为君圣, 所谓君圣可以用“内圣外王”一词表述。

在道家学者老庄那里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对君王设定的标准。孔子曾从学于老聃, 而庄子又是老子学派的传承人。在《庄子·天下篇》中这样描述理想的君王圣人:天下大乱, 贤圣不明, 道德不一, 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是故内圣外王之道, 暗而不明, 郁而不发, 天下之人, 各为其所欲焉, 以自为方。道家讲求无为而治, 认为内圣外王之道在于“暗而不明, 郁而不发”, 而儒家则认为内圣外王不能“无为而治”而是要“有为而行”。主张去践行修炼内圣外王之道。

何为“内圣”?从字面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是发自内心的从里到外的做一个圣人, “圣”是崇高的意思, 圣人是人性修行的一个最高境界, 是一个美好的愿景。内圣, 就是要从内心向往去实现美好而崇高的品质, 如果一个君王从内心从善念出发, 从仁心仁爱出发, 那么他所实施的法政也就是一种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仁政, 那么这个君王就达到了“内圣外王”的统一, 这也是孔子及其弟子们追求的统治者达到的最高境界。

从内在的“圣”出发, 需要实施以“仁政”为核心, 以“礼制”为约束的统治。在《论语·颜渊》篇中这样论述:为仁由己。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讲一个人能否成为品德高尚的仁人志士, 关键在于自己。在当时孔子看来遵循礼制是实现仁的外在表现形式, 也是实现内圣的必然条件, 就像我们现在如果一个人不能以礼对待家中的父母, 你去渴求他以礼对待学校中的师长, 单位中的领导, 恐怕是不可能做到的。《论语·述而》这样表述:我欲仁, 斯仁至矣, 仁离我们并不遥远, 只要我们真正从内心去履行仁的道义, 仁就会在内心扎根生长。当然要达到圣人的标准, 还需从“忠孝”、“信、义、智、勇”“礼”、“中庸”、“和”等多方面的要素共同努力, 才能真正能达到修身养德的结果, 才能成为君子、圣人。

内圣如何外化, 成就“外王”, 孔子认为以“修己”为起点, 在《大学》篇中表述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以“治人”为目标终点。内圣到达外王, 只有通过“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才能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与现代人的“德、能、勤、绩、廉”的评价标准有着异曲同工之效。德为先, 作为一个管理者、领导者, 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 高尚的品德要求统治者自身具有在家作为一个优秀的家庭成员, 在外作为一个高尚的社会成员。一室不安何以安天下, 所以在我们现代社会, 领导人任前考察的时候经常会考察家庭情况, 甚至要考察父辈、子辈, 有无参与“六四”、有无加入“异教”、“邪教”, 只有修身才得以齐家, 才配以“德”服人。治国、平天下则需要具有一定的能力、要有勤勉的工作态度和廉洁的工作作风。古往今来, 人们都为统治者、管理者、领导者, 画下了一系列的条条框框, 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些闲人散士不愿在朝为官的主要原因。外王实际上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体, 是奉献, 是付出, 是一种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3. 内圣和外王的和谐统一。

从辩证法的角度分析, 内圣是内在的原因, 是基础, 外王是外在条件, 是一种外化的形式, 是一种外在的结果, 只有从内心具备君子人格, 具备“仁爱、慈孝、忠勇、廉敏”等优秀的品质, 才能成为“君子”、“圣人”, 才能以民为本, 才能实现治国安邦, 才能达到外王的。同样道理, 只有站在了一个领导的角度, 实现了外王, 自己的“内圣”思想内涵才能得到更好的推广和践行, 外王实现了, 内圣才真正得以功德圆满。内圣是一套道德修养功夫;外王则是要让人的这套功夫发挥作用, 用来治国平天下。

孔子“内圣外王”思想中, 同时也体现着道德与政治的统一。作为领导者, 施政者只有正确的思想作为指导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去实施自己的美好愿景, 出发点是为民, 是为国, 而不是为己、为私。孔子用“己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要求自己、要求学生, 要求统治者。认为作为一个统治者、管理者、领导者, 做事、施政时刻以百姓的利益为先, 不是为一己之利, 这样才能走向内圣外王。同样是一条大运河, 在不同研究者的按着不同的研究角度, 得出来的评价是不一致的。在最近热播的《隋唐演义》和《隋唐英雄传》中两部电视剧中, 对隋炀帝杨广的评价则是两种历史态度。一者编剧的出发点是隋炀帝为使南北运输通畅, 效仿秦始皇造万里长城而修运河, 功在千古, 利在千秋。一者则无处不透漏着隋炀帝为一己私利, 为享受天下美景、美食、美人而劳民伤财。所以, 在我们看来作为一个领导者, 他们施政的需要通过各种综合评价, 不能单凭自己喜好而为, 更不能为自己的政绩而为, 而是要为造福一方百姓而为。这种思想和我们所倡导的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 有着很大的相似性, 只是在这里孔子没有系统地论述物质文明才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石。儒家认为统治者只有先“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才能成为“仁人”, 才可能成为“君子”, 成为天下爱戴的“圣主”, 才能实现由“内圣”到“外王”的转变。内圣外王是相互促进, 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的,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最终在统治阶级中造就杰出的统治者, 推动社会的前进。

二、孔子理想人格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想人格塑造的启示

当前我国社会变迁快速, 思想开放自由, 价值取向多元。虽然生活逐渐富裕, 知识水准不断提升, 但人格教育有待加强, 人生目标有待导正。充分整理、挖掘和利用中国传统思想宝库, 把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 是和谐社会塑造理想人格的重要途径。孔子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 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认真研究孔子的理想人格思想, 发掘其合理成分, 阐释其深刻内涵, 对于塑造现代理想人格, 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所描绘的社会主义理想人格

在胡锦涛同志做的党的十八报告中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人无魂则没有灵气, 国无魂则没有凝聚力, 同时又强调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倡导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 倡导建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 倡导要建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际关系,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给我们做出了具体的要求。同时这些思想内核与孔子“理想人格”思想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 也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富的内涵。孔子讲:仁者, 爱人, 这就是要我们从友爱、和谐、平等的角度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施政者就像北极星一样, 为人指明道路, 得到其他人的拥护, 为政者必须要做到公正、法治、民主。从业者要首先热爱祖国, 才能不做出有碍国家利益的行为, 才不至于为一己私利而出现“瘦肉精”、“毒奶粉”等丑恶的商业行为, 从业者要敬业、爱业, 不单纯是为了谋生而去从事某一职业, 而是对职业有敬畏之心, 医生有医德不会向病患索要红包;教师有师德, 不会为着私利而向学生透题、泄题;记者有道德, 不会为去出名而制造假新闻, 不会为着谋私而隐匿报到事实真相。当今社会, 一些丑恶的现象根源于某些人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没有自己正确的理想人格, 找不到自己的人格支撑点。

(二) 习近平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所倡导的理想人格

习主席在讲话中强调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是兴国之魂、强国之魄。每个中国人都应当弘扬民族精神,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民族精神的精华, 与时代相结合, 与时俱进, 张扬个性自我, 团结一心, 共同实现中国梦。习主席用《尚书·周书》中的“功崇惟志, 业广惟勤”来激励全国各族人民通过辛勤不懈地工作来实现中国梦。《论语泰伯》有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孔子的理想人格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孔子的理想人格思想对现今构建和谐社会、塑造理想人格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我们现代人在创建和谐社会, 实现全面小康的同时, 不得不从自身做起, 努力成就“君子人格”, 领导者、管理者需要能够兼收并蓄, 方能达到“内圣外王”的最高管理境界。

摘要:作为诗书礼乐易春秋无所不知、无所不通的孔子, 他在一生中不断探索寻求自己梦中的“理想人格”, 由最初的“仁人君子”到能施政于全国的“智者明君”, 他探索出了一条从“君子人格”到“内圣外王”的艰辛之路, 从他游走于各国到他落脚于故乡, 创办私塾, 开启他育人之路, 谱写教育史辉煌的篇章, 每一个脚印, 每一个篇章, 都渗透着他忧国忧民的思绪, 都凝聚着他立己达人的光辉思想。孔子的理想人格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典型, 也是从长期的实际生活中所体验和孕育而成的价值目标和伦理原则。当今社会是一个理想人格需要重塑的时代, 孔子重视理想人格的养成, 启示人们培养高尚的道德, 强调“内圣外王”, 加强自我修持, 做仁人君子, 这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内化作用。

我心中的理想教育B 篇8

一、教育是爱国的事业

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广大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辛勤劳作,全身心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莘莘学子,舍弃国外的丰厚待遇,几经周折,回到祖国怀抱。钱学森、邓稼先等众多科学家,用惊人的毅力和严谨的态度,为新中国研制出“两弹一星”,使中国的科技一举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拉动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正是因为有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杨利伟等众多爱国赤子的前赴后继和忘我的工作,才有了今天新中国的伟大崛起。他们是中国教育的结晶。我们要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时刻牢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教育是育人的事业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是长期的过程。我国一系列教育政策的实施,构建了庞大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来一大批杰出人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于次日成功返航。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得以实现。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在太空迈出第一步。2011年11月3日,“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实现对接,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独立掌握无人和载人空间对接技术的国家。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2004年实现了800千克,第三级亩产900千克的目标在2011年也实现了,现在正向亩产1000千克攻关。中国高铁创造出了一系列世界第一:运营里程最长,建设速度最快,运营时速最高……这些成就的取得,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日渐富裕,社会环境更加舒适和谐,国际影响逐渐扩大。

三、教育是爱的事业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说:“教育是爱的事业,这种爱,不同于父母之爱子女。这是一种对祖国的爱,对民族未来的爱在教师身上的体现。是一种无私的愛,不求回报的爱。”

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爱学生?首先要相信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其次是要理解学生,理解学生的需要:学习的需要、休息的需要、玩儿的需要、交友的需要,特别是人格尊严的需要。

教师的爱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作为培养祖国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个孩子,从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开始,让学生对自己、对学习有积极的情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尝试,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人们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育工作者应当呕心沥血,甘为人梯,把全部的爱倾注到学生身上。

上一篇:招商讲话(修改版)下一篇:传染病报告管理培训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