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能力与能力应试——浅议政治开卷考试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素质教育如火如荼的今天, 一谈到“应试”就会让人想到令国人口诛笔伐的“应试教育”。但勿容质疑的是, 无论是升学, 就业, 评级还是加薪等都充斥着考试的身影。因此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社会生存本领。笔者认为, 要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绝对不是将分数的高低作为考查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而把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性扼杀, 而是将落脚点放在“能力”二字上,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在“自主, 合作, 探究”的基础上进行主动学习, 使之在认知掌握, 技能达成, 心理发展上得到完善, 从而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终达到用“能力”去“应试”。

从最近几年全省各地中考政治的命题情况来看, 命题的形式大多由闭卷转向开卷, 命题的内容也越来越具有时代特征, 更加紧密地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关注热点, 发现亮点, 理解难点, 实现了以能力测试为主导, 特别重视考查学生对法律常识和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以政治开卷考试作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突破口, 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 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综合能力, 是初中政治教师的当务之急。

1 以双基落实为抓手, 强化学科能力

从现在的各科考试来看, 命题的源点都立足于教材, 适当地加以拓展, 政治科目同样不例外。因此课堂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科知识的教学基点上,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 形成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 加强双基教学, 力求学生全面熟悉教材内容, 牢固掌握基本知识技能, 增加和丰富学生掌握的知识信息总量, 才能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保障。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在历年中考中虽然题目各不相同, 但答案都是围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个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来展开的, 所以教师在教学巩固过程中必须注意试题的积累、变形、重组、分解和整合, 举一反三, 力求通过有效的精讲精练而不是简单重复的讲解, 更不是依靠大量的习题在学生的意识中形成一定的知识基础。在帮助学生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的同时, 注意命题立意的高层次性、命题材料的多元化、命题思维的独创性, 不断强化学科能力。

2 以主体突现为抓手, 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的创新能力来源于自身对知识的创新需要和创新意识, 所以,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必须彻底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被动接受的局面, 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自己的主导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不只是“应付”考试的权宜之计, 更是教育改革的根本方向。教师要在继承传统教学模式精华的基础上, 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努力探索和创建新的教学模式, 采用启发式和讨论教学, 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和学生的相互讨论, 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思维的习惯, 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让学生感知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领悟科学方法, 不断培养创新能力。例如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这些问题同样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调查、讨论, 为身边的环境问题作个诊断, 提一个合理化建议, 这样, 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3 以知识串联为抓手, 形成迁移能力

开卷考试对学生来说, 最大的好处就是抛弃了令人头疼的死记硬背, 但这样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学生的基本概念掌握不牢固, 基础知识不扎实, 不能将前后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学科知识体系。学生的知识基础, 良好的认识结构, 是有效迁移的关健, 而学生的认知结构, 是从教材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学生中迁移量越大, 学生通过学习而产生的适应新的学习情景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越强。教师教学时要突破难点, 注意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注意概念规律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力求改变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 挖掘各知识点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认真研究各章节知识之间、各学科间的有机联系, 引导学生学会串联, 形成知识主线, 构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 逐步形成迁移能力。例如“判断人类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可以联想到“判断我国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败得失的标准”、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联想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

4 以热点透析为抓手, 提高运用能力

考试命题源于教材, 远于教材, 重在能力, 关心社会, 关心生活。特别是政治科目从来不回避热点, 在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以后, 命题的过程中都是极力回避简单的抄袭书本, 许多试题都是以一段时事小材料或者日常生活中耳闻目睹的小故事等形式出现, 注重让学生围绕材料, 运用书本知识进行理解、分析并得出自己的观点 (这些题目的答案往往不拘泥与书本, 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因此,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热点问题,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揭示学科探究活动的规律、技能和技巧, 用所学的基础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根据近几年来不断出现的诸如“三鹿奶粉”“地沟油”等食品安全问题, 联系学生在消费问题上的弱势, 教师可以设计如“购买商品时你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商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你应该怎么来减少自己的损失, 维护自己的利益等”这些问题不仅贴近生活实际, 学生感兴趣, 而且学以致用, 提高了他们的运用能力。

5 以德育渗透为抓手, 完善审美能力

这里的审美能力是指对事物善恶、真伪、美丑的一种判断力, 包含了学生对人生的态度和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 它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教师应当牢牢抓住政治课这一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 以德育渗透为抓手, 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 完善他们的道德情操, 锻炼分辨是非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使他们成为关心国家大事, 心胸宽广, 目光远大的社会主义人才。在教学中、复习过程中, 教师要依托教材内容, 大量引用热点人物事例, 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实际进行判断和评价, 明确是非, 表明立场, 形成自己的价值取向。例如在讲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时, 面对当前中学生道德品质堪忧, 价值取向不明的实际, 教师可以大量例举如荆江大学生舍己救人, 汶川, 舟曲地质灾害中涌现出来的感人故事, 让学生明白人间自有真情, 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扬善弃恶, 积极向上的, 特别是初三学生面临毕业, 正面临升学和就业的双重选择, 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路上的第一次选择, 通过列举这些事例, 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明确社会主义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 需要大家立足本职, 刻苦钻研, 勇于奉献。

摘要:作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诸多能力的一种应试能力, 决不是以分数的高低为考查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 而是要将落脚点放在“能力”上, 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 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来提高他们应试的能力, 政治开卷考试无疑是一种新的尝试。

关键词:能力,应试,政治,开卷考试

上一篇:刍议优质服务在门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下一篇:生活化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