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 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生活世界, 在生活中找依托、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以教育为导向。”[1]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生活、取材于生活、最终作用于生活, 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生活之间必然具有某种关联。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学生是我国未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 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面向生活、走向生活的改革趋势, 是为有利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实力提升的有力措施。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目标的生活化

很长一段时期, 我国高校习惯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程等同于方针政策、观念理论的片面灌输与弘扬, 教学过程成了思想的单向灌输过程, 注重方向性而缺乏层次性与生动性, 最终只能沦为枯燥的理论讲授。由此看来,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理想化的主要弊病就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质上远离了人们的现实生活和学生的正常心理发展, 往往流于形式, 难以真正触动人之灵魂。

思想政治教育之目标偏高所带来的问题表明: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切近生活、需要回归平凡的血肉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目的是要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回归现实的生活、回归对人自身的服务上来, 恰如有论者所提到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宗旨要围绕人及其生活而展开, 要让人在现实生活中学会生存与做人, 并分享到做人的尊严与幸福。”[2]以生活化为导向, 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应该立足生活, 立足现实的思想政治工作问题, 使得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既有理论指导, 同时更应以问题为面向, 让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定留在空中楼阁的东西。为此, 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眼: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要照顾到人、照顾到人性的现实, 谨慎对待理想性过高、现实中人难以达到的教育目标, 至少不应将之作为全社会都要达致的目标来处理; 二是思想政治工作制定的方针应以问题为导向, 以现实问题为突破口, 而对宏大理论体系应保持应当距离, 至少不是兴趣的主要方向; 三是还应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自身局限有合理认知, 谨防犯了思想政治教育万能论的错误。

当然,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生活化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处应对现实低头或妥协, 换句话来说,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生活化并不意味着其必然失去应然的向度, 更不意味着其缺乏理想性的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生活化所着眼的只不过是防止目标设定的过度理想化而已。总的来说,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生活化是要以贴近生活为目的, 为生活所服务而又不远离生活, 具有一定的理想性但又更具生活色彩, 能够为人付出一定的努力所达至, 从而容易为受教育者所接纳与认同。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内容的生活化

在课程安排上, 中国近代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实际上都可看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依托。问题是, 在内容安排上,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因课程的多样性而取得喜人的成效, 原因在于有的老师要么为了突出政治性原则, 不顾社会现实, 变相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授变成宣传教育工作, 远离学生自身的真切感受; 或者要么为了迎合一些学生的逆反心理, 一味批判社会、否定一切;[3]还有的为了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喜欢听讲等原因, 将思想政治教育课变成了单纯的表演课, 嬉笑热闹之余实际上没有任何实质性教育内容。由此看见,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极大问题, 其中核心问题就是远离生活, 与教育对象的现实生活需要相分离。

因此, 欲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须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育内容像现实生活靠近, 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要取材于生活、立足于生活。取材于生活、立足于生活, 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要紧扣现实生活, 从生活中来而又回到生活。为此, 第一, 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活意蕴, 教育内容要反应学生当前的心理与思想需要, 考虑学生自身的真切愿望与利益诉求, 将其融合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 并注意教育内容的不断充实与调整,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活化要以化解学生心理困惑、情感困惑、思想困惑为着眼点, 拒绝远离学生切身实际的口号式教育。第二, 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性, 教育内容要反应时代的脉搏、时代的精神与时代的风貌, 要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时代的特征、时代的主题和时代的风格,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时代主题, 顺应时代要求, 倡导时代需要的现代思想和观念, 注意从时代变迁中提炼鲜活的教育资源”[2]。第三, 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的实践指向, 摆脱过往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化”的倾向, 将培养一定的生活方式作为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要求, 让学生在生活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 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于学生的日常生活。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形式的生活化

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方式与途径, 既包括所采用的方法与手段, 也包括所采用的载体与艺术等。教育形式的生活化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所确立的目标与任务顺利完成不可或缺的因素。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在教育形式上不仅显得简单僵化, 而且也远远落后于时代, 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匹敌其他信息资源、特别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影响与作用, 从而造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高的后果。要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高的现实, 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上下大工夫, 因为教育形式的成败关系到相应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究竟如何的问题, 正所谓“方法得当, 艺术高超, 可以使教育内容更好地为人们所接受; 方法不当, 缺乏艺术性, 就会事半功倍, 难以达成预期的教育目标”[4]。要改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高的现实, 我们必须在教育形式方面也要下大力气, 其唯一出路就在于在教育形式上也要实现生活化的转向。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生活化, 需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其一, 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生活化。方法是达到目的所采取的活动方式、程序和手段的总和, 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 方法承担着向对象传递内容的作用, 它包括方式与技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生活化, 是指教育不离开生活、与生活相交融, 创新教育方式, 要改变过往在教育方法上呆板、模式化、灌输式的教育方式, 使得教育方式灵活多样, 切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来说具有亲和感, 而相应的内容自然也容易进入学生的心里, 得到他们的接纳与认可。其二, 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才能得以进行,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离不开载体的支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生活化, 是指担任教育任务的各种载体与学生生活相贴近。比如, 在载体选择上, 尽量采用与大学生自身生活紧密相关的现代载体, 尽量采用多种载体形式而非单一的载体, 以取得在学生中喜闻乐见的效果;又比如, 要尽量采取实践参与性较强的载体, 而少用或慎用理论性较强的载体, 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总的来说, 想要提升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课需要进行以生活化为导向的改革, 即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目标的生活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活化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生活化, 以切近生活、依靠生活与服务生活为改革方略, 最后取得提高教育之实效的目标。

摘要:生活化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它着眼于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水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生活化包括课程教育目标的生活化、课程教育内容的生活化以及课程教育形式的生活化。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生活化

参考文献

[1] 王德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建构[J].高教探索, 2010 (5) .

[2] 赵崇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问题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2 (5) .

[3] 何书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3 (16) .

[4] 陈万柏, 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上一篇:应试能力与能力应试——浅议政治开卷考试与学生能力的培养下一篇:现实主义绘画中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