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领导能力

2023-02-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党的领导能力

加强民办高校党的领导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民办高校;党的领导能力建设;大连艺术学院

习近平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党委要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1〕大连艺术学院(以下简称“大艺”)在20年的办学过程中,始终不渝地地坚持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积极探索和创新党对民办高校领导的体制机制,把党的政治优势与民办高校的体制优势结合起来,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中确立党的领导地位,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学校多次被评为省市党建先进单位。学校的做法体现了中国民办高校加强党的领导能力建设的一般规律,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

一、把握方向,是加强民办高校党的领导能力的核心任务

(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民办高校党建的根本

把握方向就是民办高校也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是党委在民办高校的政治核心作用的根本要求,也是党对高校领导的核心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

(二)把党的领导转化为办学理念

建校之初,举办者、党委书记王贤俊就提出了“不管公办还是民办,都是为党办”的办学原则。王贤俊说:是党给我了办学的机会和条件,给了我施展才能的机会,给与了我多方面的支持和扶持。学校的存在与发展与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一刻也不能分开。民办学校不能有一点特殊性,必须和公办一样,无条件遵守国家的法规,忠实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照党的教育方针,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王贤俊认为:“在中国办学,任何时候都要做到听党话跟党走,按党的教育方针办,以强有力的党建工作为引领,凝聚起师生中的磅礴力量,为学校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思想支撑”。“艺术院校师生思想活跃,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必须始终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置于首要位置,紧紧抓住铸魂、固本、扎根‘三个关键’,牢牢掌控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

王贤俊提出了“办党和人民满意的艺术大学”的办学目标,并用这个目标统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三个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学,一切为了学院发展)的办学理念。他把大艺校训概括为“明德精艺、崇实尚美”,使之成为大艺精神的灵魂、核心、目标与规范,引导师生牢记使命、明确责任,做事求真、做人求善、修艺求美。“三个一切”的办学理念和“明德精艺、崇实尚美”的校训是党的教育方针与学校实际的结合和具体化。2016年教育部专家组进行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在综合考察后,专家组称赞,“学校大力加强校园环境尤其是校园软环境建设,使文明之风、大爱之情、艺术之美充满校园,师生员工在校园时时处处受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影响”。

二、合力决策,是民办高校加强党的领导能力建设的根本路径

(一)合力决策,是对民办高校党建的现实要求

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通过具体的组织体制机制来实现。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校有机统一,推动民办学校把党组织建设有关内容纳入学校章程,明确党组织在学校法人治理结构中的地位,保证党组织在重大事项决策、监督、执行各环节有效发挥作用。〔2〕要推进党组织班子成员进入学校决策层和管理层。〔3〕要健全党组织参与决策和监督制度。建立健全党组织与学校董(理)事会、监事会日常沟通协商制度,以及党组织与行政领导班子联席会议制度。

(三)实行党政联席会制度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对民办高校而言,大到办学理念、办学体制和办学方略,小到各个领域的建设与发展,往往都是决策所至。民办高校实行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只有参与其中,才能不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学校实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凡是学校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决策都有党政联席会议决定。学校党委会的7名成员,都是党政联席会议成员,在决定重大问题时不仅有发言权,而且有表决权。

(四)实施二级学院“两长制”

即院长和书记两个一把手。这在全省乃至全国民办高校中都是个创举。“两长制”的核心是二级学院的院长和书记共同对学院的全面工作负责,但各自又有具体分工,工作中分工不分家,相互补台,保证了工作的连续性。日常工作“两个一把手”通过每周的工作例会沟通协调,相互支持。重要问题“两个一把手”共同研究,更有利于作出正确的决策。另外,党委还经常研究二级学院两个“一把手”的配合情况,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及时协调矛盾,凡矛盾突出的单位就坚决采取组织措施,保证了两个“一把手”齐心合力。

(五)探索和坚持举办者和党委书记合一体制

举办者王贤俊是具有几十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对党有极为深刻和真挚的感情。他经常说,是改革开放给了他举办学校的机会,他要尽心竭力办好学校回报党和人民。建校二十年来,他始终用“建党和人民满意的艺术大学”的办学目标激励、引导全校师生创新发展。他把党的教育方针和路线方针政策融入学校的决策之中,实现了学校最高决策权的统一,探索了一条民办高校党建的特殊之路。推行向民办高校选派党组织书记[2],是民办高校党建文件的一般規定和大多数民办高校的一般做法。大连艺术学院的这一探索具有创造意义。

三、发挥“两个作用”,是民办高校党的领导能力在基层的关键抓手

党的领导能力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上。因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靠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带领群众贯彻落实的。为此,学校坚持把加强党总支、支部建设和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大事来抓,努力使党组织成为凝聚师生的战斗核心,做到每一名共产党员都是一面旗帜。

(一)开展“对标联创活动”,着力在“七个有力”上出成效

学校党委积极开展“对标联创”活动,制定《争创新时代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标杆院(系)样板支部方案》和《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养工程实施方案》,深入实施“高校党建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按照“教育党员有力、管理党员有力、监督党员有力、组织师生有力、宣传师生有力、凝聚师生有力、服务师生有力”的要求,持续推进基层党支部规范化建设,使党委、党总支和党支部联创联动、互促互进。学校党委每年组织党支部书记参加上级组织的党务工作培训,每学期组织党支部书记进行七个方面的能力培训,通过专题辅导、答疑解惑、集中研讨等,使基层党支部书记责任和能力不断提升。

(二)开展“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活动

这一活动开展十多年来,通过与“创先争优”活动、“两学一做”活动,“校园先锋工程”的有机结合,取得了喜人的成果。涌现出一批“热爱教育事业,痴心三尺讲台”的教授、“把岗位当事业、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基层党支部书记,“坚持服务至上、勇于奉献”的后勤管理部门党员,“视生如子、被学生誉为‘好妈妈’”的辅导员优秀党员的典型。学校党委做出决定,号召全体党员向优秀共产党员学习,争做新时代“四讲四有”的合格党员、争当“校园先锋岗”。目前,党员已成为学校各个单位、各个岗位的中坚力量,党员的形象成为引领良好校风的靓丽风景。

四、加强和改进思想工作,是民办高校党能力建设的重要体现

高校党委是思想政治工作主体领导者、第一责任人。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既是党委领导能力强弱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委能力建设的重要平台。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更是检验党委领导能力的重要尺度。

(一)将“大思政”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大思政”是王贤俊办学理念的集大成,是其理想追求。灵魂是“思政铸魂、立德育人、大爱情怀、守正创新”,主要内容是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的“三全育人”体系,载体是大型剧目创作,技术基础是信息化思政系统的构建和高效运行,特有方法是思政课程艺术化、艺术课程思政化和大型剧作思政化,是思政铸魂与艺术实践的深度融合。大思政为大艺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大思政将引领大艺再创辉煌。

学校党委认为,要让学生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党委多次召开“大思政”研讨会,确立“大思政”的理念、内容、路径和制度机制,构建具有艺术类高校特色的“大思政”体系;定期召开“大思政”经验交流会,厘清思政课堂与课堂思政、理论教学与实践培育等方面的关系,通过推广和分享大思政的经验,进一步增强思政教育的深度、广度和效果;认真总结大剧目实践教学的育人做法,让“灯光下、舞台上、多师共育”的大思政育人模式成为大艺特色,使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思想道德素质双提高。2019年3月份,学校决定创排音乐剧《追梦·青春》,党委专门下发《关于做好音乐剧<追梦·青春>创排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创排的全过程。党委书记深入排练现场宣讲剧目蕴含的时代精神、故事背景、艺术价值,各基层党组织利用剧目中讴歌的四个典型事例,开展“《追梦·青春》思政月”活动,在戏里戏外使艺术实践与思政工作有机融合,增强了思政工作的感染力。6月份,《追梦·青春》先后在大连、沈阳和北京人民大会堂震撼上演,创造了国内戏剧史上“百所院校、百万师生同看一部思政剧”的纪录,教育部和辽宁省委、省政府领导及专家称赞学校是美育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典范。

(二)坚持做好“四生”工作

即激励优等生、帮助学困生、转化“问题生”、关心贫困生。“四生”工作的本质是使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更具针对性、经常性和个性化,从而克服思想政治工作一刀切、一锅煮的弊端。学校党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四生”工作的意见》,形成了卓有成效的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在加强与改进“四生”工作的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注重个性化教育,坚持因需施教、因人施教和因材施教,形成了“四生”工作的整体合力和长效机制,对于帮助每个学生成人、成才、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建立健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一体化的指导服务体系

“一體化”是思想政治工作全员性、长期性、连续性的必然要求,是培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举措,只有三者融为一体、合力育人才能实现培养目标。学校党委出台了《关于学校、家庭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家校教育一体化”建设规划(2017-2020)》。通过开展“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家庭教育宣传活动,采取深入学困生、贫困生家庭开展家访、建立“学校—家庭共育工作站”等形式,听取家长建议,交流教育经验,促进了一体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将社会教育融入一体化体系,需要社会尤其是学校驻地的政府主动与学校、家庭合作,担当起教育和影响的责任。学校主动与大连市和金普新区取得联系,多次组织学生参加驻地的重大文化体育活动和公益活动,并与驻地湾里街道办事处成立了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五、“一道去做”,是加强民高校党的能力建设的有效环节

学校党委始终把党的建设寓于学校的中心工作之中,为中心工作服务,在服务保证的过程中发挥党的引领作用和提升党的领导能力。

(一)树立结合意识

民办高校党委要发挥领导作用,必须要有强烈的结合意识,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学校党委坚持用党的教育方针引领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加强党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领导;坚持把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精神动力、组织保障作为党委的重要职责,围绕中心工作筹划党建工作,克服党建工作与学校中心工作两张皮的现象;始终坚持聚焦中心抓党建的理念,根据学校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制定服务保证的措施,使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同向同行,发挥好引领与监督保证作用。

(二)搞好结合渗透

把党建工作全方位渗透到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各项工作之中,是党的领导根本方法。创建一流本科专业是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学校党委围绕这一教学中心任务,积极组织召开动员开会,成立督导组,制定《创建一流本科专业奖惩规定》,多次召开“我为创建工作献一计”诸葛会,发动师生献计献策,分阶段进行评估讲评,总结宣传创建工作中先进典型,把党的工作贯穿到了创建工作的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了教师队伍和广大学生的创建工作積极性,使师生始终保持了高昂的创建工作热情。2019年,学校音乐表演、服装与服饰设计、文化产业管理三个专业获批“辽宁省高等学校第二批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党委及时组织有关人员总结经验,提出表彰奖励建议,发挥了党建工作助推作用。

(三)抓住教师这个关键

教师是学校建设发展的主体,只有全心全意依靠广大教师才能保证党建工作和其它各项工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合格评估工作中,大量的、繁杂的准备工作都要广大教师去完成,学校工会在党委的领导下,向全体教职工发出“戮力同心,坚决完成合格评估工作”的倡议书,得到大家的积极响应,许多教师为评估经常加班加点,暑假期间,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冒着酷暑在学校进行各项准备。教职工的爱校情怀,为学校发展甘愿奉献的精神,不仅鼓舞了全体学生,也给评估专家留下了深刻影响,他们称赞“从踏进大艺之门,就能感受到大艺教职工强烈的进取精神和爱校情怀”。

五、优化自身,是加强民办高校党的领导能力建设的根本保证

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只有加强领导能力建设,才能提高民办高校办学质量。只有加强自身建设,才能提高领导能力。学校党委一贯把加强自身建设作为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抓手,严格要求抓问题、抓整改、抓总结、抓提高,使党委一班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成为引领学校持续发展的火车头。

(一)提高理论素养

加强理论学习是提高党性修养和领导能力的有效手段。党委根据领导班子成员成长经历各不同、专业区别较大、多数有公办院校工作经历的实际,组织大家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大家潜心研究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研究如何发挥艺术院校的社会教育功能,始终做到理论上坚定清醒,实践上指导有力。学校原创音乐剧《追梦·青春》通过工匠精神、延安精神、塞罕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改革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团结拼搏精神、人民至上精神等。上演后,许多党政领导和专家对学校党委的政治敏锐性、剧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是学校党委领导长期重视理论学习,时刻关注党和国家发展形势和要求,努力掌握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的结果。

(二)强化使命担当

学校党委紧紧围绕党的能力建设实际,强化使命担当,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党委带头履行党建主体责任,职能部门落实“执行责任”,思政理论课落实“主渠道责任”,思政管理队伍落实“一线责任”。党委成员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起到了很好的模范作用。党委一班人始终坚持“思政铸魂、立德育人、大爱情怀、守正创新”的办学育人理念;积极探索民办高等艺术教育的特点规律,积极探索思政教育和大型剧目有机融合的育人体制机制;始终情注师生,心系大艺,坚守岗位,励精图治,在各项工作中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始终高度关心和关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创新创业教育和文创园建设上开拓创新,学校荣获了“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师生称赞“大艺党委是能干事、干大事的火车头”。

(三)注重建章立制

学校党委注重完善体制机制,制定了《党委会工作制度》《党委会议议事规则》《党委理论学习制度》《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委党风廉政建设措施》等一系列制度规定,形成了一套管党治党的有效机制,党建工作成为学校发展的一个显著特色。教育部思政司和省委、市委领导先后到学校调研,对学校的思政育人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学校充分认识在民办高校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重要性,把党的能力建设摆在了突出重要地位;党的领导能力建设贯彻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是全方位全过程的能力建设;党的领导能力建设与中心工作和其它工作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服务保证作用;用自身的过硬素质和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凝聚了全校教职员工,齐心协力,矢志奋斗,赢得了学校二十年的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

08/c_1120082577.htm.

〔2〕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http://www.canedu.org.cn/site/content/632.html.

〔3〕李玉华,黄詹媛,孔颖.党政双向进入切实加强民办高校党组织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2,(13,14).

〔4〕徐冬梅,应海儿,苏根良.提高民办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水平的路径探索——以浙江树人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01).

〔5〕姬世祥,王雪,胡长清.民办高校党建与教学融合创新建设成效初探——以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58).

〔责任编辑:张 港〕

作者:任引沁 李剑

第2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务必加强基层领导班子的建设

【摘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是党的纲领性的文献。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存死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本文想就如何加强基层领导班子的建设,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

我们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现在已走过了80多年的光辉历程,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已经发展到有6600多万名党员的执政党,是于我党不断地认识自己,不断的发展自己,不断的总结经验分不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是党的纲领性的文献。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存死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本文想就如何加强基层领导班子的建设,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需要建设团结务实型的领导班子

建设团结协作型的领导班子尤为重要。一个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才能充分体现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才能带出一支拉的出、过得硬、叫得响、打得赢的优秀的职工队伍。按时召开党政班子民主生活会,在会上班子成员能及时地沟通思想、通报工作情况,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分工不分家,补台不拆台,理解更支持。党政主要领导对重大问题及时沟通,交换意见,通过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重大事项,做到既有自我批评,又有主要领导对副职和班子成员之间的互相批评,班子成员能作到既有团结,又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良好工作环境。才能促进领导班子成员的进一步团结,进而提高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和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要建设团结、创新、务实、廉洁、高效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就要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领导干部讲团结、讲勤政、讲廉洁,领导班子才会有战斗力、有创造力、有感召力。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需要建设学习型的领导班子

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领导班子成员要深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一个党的基层领导班子的理论、思维能力决定他们的工作水平。领导干部理论水平和思维能力决定着领导能力。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根本思想,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地位观、利益观,要从平实的一点一滴作起,不断地充实自己,要坚持“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党委中心组学习。只有努力不断地去学习,才能进一步提高班子成员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才能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才能进一步地改革和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领导方式和领导能力。这就需要我们领导干部不放弃每一次的学习机会,充分利用外出培训、集体学习、自习等方式方法,提高理论水平,提高工作能力和执政能力。我们可以开展以学习理论、学技术、学管理、学法律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为内容的“四学三创”示范活动为载体,实现强素质、强服务、强信念的“三强”目标的学习创建活动,以此来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领导干部只有加强学习,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新技术、新的理论,不断地总结经验,才能站在时代的前沿,领导群众完成我党提出的新任务,进而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把握时代的脉搏,开创工作的新的局面。

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需要建设廉政型领导班子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建设廉政的领导班子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领导班子成员里有一个腐败分子,就会影响整个集体的威信,影响党的威信,就会失信于群众,群众就会怀疑你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在廉政建设方面,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中纪委五次全会精神,严格执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开展经常性警示教育活动,保持干部违纪零纪录。制定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开展“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和“两个务必”教育,严格执行《党政干部廉洁自律二十五不准的规定》,加大了厂(局)务公开的力度,对重大决策和职工关心关注的问题一律公开、公示。模范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和群众工作纪律,自觉做到廉洁从政、干净干事、清白做人。要搞好自身的建设外,还要把监督权真正的交给群众,让群众来监督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中指出:“党风廉正建设和反腐斗争,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越是长期执政,反腐倡廉的任务越艰巨,越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越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贪污腐败影响领导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和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如果反腐治贪不力,就会破坏群众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信心,进而引起群众的不满情绪。如果不坚持廉洁自律、反腐治贪,无法作到卓有成效,必然积累民怨,最终伤群众的心。失掉民心,就会失去群众的认同感和相信度。

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需要建设服务型的领导班子

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执政为民、服务于民是我们的立党执政的本质要求。邓小平同志曾告诫我们,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以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赞成不赞成作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每个党员必须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黨的干部必须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依法办事,清正廉洁,勤政为民。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们只能用其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绝不能为个人和小团体谋取任何私利。我们的领导干部要经常进群众门、知群众情、解群众难、暖群众心,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正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服务于民是“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是代表着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体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具体体现,一切为了群众,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尽心尽力为群众解难事,坚持不懈为群众做好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就有凝聚力和号召力。服务于民是加强我们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具体体现,只有我们在工作中,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全心全意地帮助群众排扰解困,群众就会从内心拥护我们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群众才会对我们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有信心。

五、党执政能力的建设,需要建设创新型的领导班子

在新历史时期,我们需要创新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现创新的决定性因素。在当前我们的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坚持创新,在发展中创新,在改革中创新,在工作中就要有新意识、新思路、新尝试、新办法,在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都要加认真的去研究、讨论,要有创新的精神,改革的精神,用新的办法去解决。在工作中,我们不能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固步自封,要用新思想和新理论来武装自己,去解决新问题、新矛盾。我们提倡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工作要兢兢业业,尽职尽责,要勇于开拓,大胆创新,要把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才能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带领人民群众去开创工作新局面。

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需要从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入手,全面地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是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保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党面临新的历史条件,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基层领导干部就要担当起历史赋予的责任,把我们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好,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去现实我党提出的历史使命。

作者:秦桂欣

第3篇: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领导干部执政素质的要求

摘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和人民的要求,在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领导干部执政素质的内在要求是:深厚的执政理论素养;高超的执政领导才能;强烈的执政服务意识;开拓的执政创新勇气。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执政素质高的领导干部,是执政党的庄严使命。

关键词:执政能力;领导干部;执政素质

文献标识码:A

一、深厚的执政理论素养

加强执政党的领导干部执政理论素养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党的执政地位的特殊性决定了领导干部身份和地位的特殊性,决定其必须具备更高的执政理论素养。而且领导干部的执政理论素养是衡量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党的执政能力能否提高的重要条件。这里的执政理论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执政理论。因为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没有用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武装的领导干部就不可能是合格的领导干部,就不可能发挥执政党强劲的领导作用。

我们党和国家一贯重视执政党的理论素养问题,并把它当作重要任务来对待。毛泽东早就指出:“在担任主要领导责任的观点上说,如果我们党有一百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邓小平也说过:“政治路线确立了,要由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由什么样的人来执行,是由赞成党的政治路线的人,还是由不赞成的人,或者是由执中间态度的人来执行,结果不一样。”“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关键在人。”邓小平这里所说的人是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人,是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信仰的马克思主义者。江泽民也强调要讲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要讲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首先要努力成为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会治党治国的政治家”。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这个灵魂,执政党的广大领导干部就会迷失方向,社会主义中国的伟大理想也就不可能顺利实现。所以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培养,提高执政党的执政理论水平,关系到广大干部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进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广大领导干部的执政理论素养已成为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领导干部在政治上存在观念模糊倾向和政治理论素养下降趋势,其根本原因在于不学习,不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头脑里缺乏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政治素养。所以,我们的领导干部一定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学习,提高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素养。在当前执政党的领导干部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务必在武装思想和指导实践两方面取得新成效,保持执政党的先进性,增强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理性与自觉,努力学习和培养构建和谐社会的本领。因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体现了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思想基础,它有力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仍然是我们党执政的行动指南和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和理论武器。因此,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前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素养的重要路径。

二、高超的执政领导才能

当今国内矛盾依然存在、各种利益冲突还没有消除和世界并不太平安宁、国际冲突依然不断、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中,如果领导干部不具有把握复杂多变局势的执政领导能力,就不能在国内国际竞争环境中沉着应战,就会在各种执政工作中处于被动的状态,就会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遭到重大挫折,这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因此,执政党的领导干部必须要具有高超的执政领导才能。

1.鉴别政治能力。从人类发展史来看任何一种类型统治集团都有鲜明的阶级性。在我国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我们的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牢牢把握这一点是极为重要。如果这一点把握不好把握不牢,走偏了方向,分不清政治是非,失去政治鉴别力,不仅各项建设很难搞好,而且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损害,影响社会政治稳定,影响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对此,各级领导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应有敏锐的洞察力、科学的判断力、严谨的分析力,坚决同各种错误思想和行为作斗争,认真贯彻和落实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政策,坚定不移地推动党的事业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2.处理关系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们党所处的执政的地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紧紧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执政方针,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在执政中遇到的改革、稳定、发展的关系问题,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所能承受的程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践表明关系处理得当就能保证经济和社会的顺利发展,否则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针对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妥善处理和化解在改革中出现的各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和冲突的能力,协调不同社会利益分配关系和解决各种困难,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组织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更好地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提高执政魄力。一方面,执政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依法办事,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执政,决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各行其是;要办事果断雷厉风行言出即行;要敢做敢为知难而进勇挑重担;要大事来临不惊慌失措,小事面前不麻痹大意。这就首先要求执政党的领导干部自己要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在人民群众中的执政威信。另一方面,执政党的领导干部要爱民亲民为民,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认真落实党提出的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的要求,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领导干部的执政魄力也才能在人民群众中得到实现。

4.讲究执政方法。执政是人类一种复杂的社会政治实践活动,既需要制度的规定,又需要执政者的经验和智慧。同是解决一个问题,什么时候、作出什么样的执政方法,从哪里突破比较容易收到效果,这是制度不可能解决的问题,而需要执政者审时度势,善于抓住问题机遇和突破口,这就是执政方法和艺术范畴内的问题。领导干部为保证执政方式的正确,不但要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而且要善于交换、比

较、反复,就是要善于掌握各种情况和听取各种不同意见,以利于全面地认识问题;比较各种决策方案,辨别是非,判断优劣,以便择善而从;对决策方案进行反复思考,力求决策不出纰漏和错误。因此,一方面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执政传统和执政方法,如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集中制等,这些领导方法既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的执政经验的总结;另一方面要敢于根据不同的形势和状况进行执政方法创新,因地制宜地采取切合实际的执政方法和执政模式富有成效地开展执政工作。只有具有高超的执政方法的领导干部,才能在党的执政实践中发挥更大的领导作用,扎扎实实地把党的事业推向前进。

三、强烈的执政服务意识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人民的必然要求。然而党的执政能力并不能自发地提高,要靠广大的领导干部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中去,这必须要求执政党的领导干部具有强烈的执政服务意识。

1.执政为民意识。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体现着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代表着每一历史的时代精神和发展方向。我们党一贯强调执政为民意识。毛泽东发表《为人民服务》的讲演中就明确提出我们执政党“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他在党的七大上进一步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邓小平也强调,要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共产党员的最高准绳;我们想事情、做工作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的衡量尺度。江泽民也重申,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执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得人心者得天下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执政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意识。只有真正执政为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不会失去执政合法性的基础。所以各级领导干部都应树立强烈的执政为民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执政立场,这也是我们的执政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一大法宝。

2.执政大局意识。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执政党和党的干部要努力学习经济建设和经济管理知识,提高执政兴国的本领。邓小平曾经说过“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会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过去二十多年,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太沉痛了。”江泽民也同样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上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需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为前提,否则这个美好的目标就只能成为乌托邦式的空想。以胡锦涛为核心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领导干部要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开创经济建设全面发展的新局面。要求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充分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求领导干部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发展势头,理顺发展思路,切实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调整结构、深化改革、转变增长方式上,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讲经济建设大局,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来考虑问题。

3.执政稳定意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需要执政党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不仅需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为前提,而且还需要执政党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因为一次国内动乱,可能会使已经取得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丧失殆尽;而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可能使人类文明倒退几十年乃至几个世纪,在这一方面我们有着深刻的经验和教训,凡是具有政治远见的领导干部都十分重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因此必须强化领导干部要维护安定团结的执政大局意识,合理地调整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和国际关系的矛盾,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各项工作,维护安定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稳定良好的国内外执政环境。

四、开拓的执政创新勇气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既不能因循守旧,又不能全盘西化,这是由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和特殊性决定的,它要求我们既要继承中国传统执政经验的积极成果,古为今用吐故纳新;又要吸收和借鉴西方政党在长期的执政经验中先进的东西,洋为中用兼收并蓄,而且要在继承传统执政经验的基础上、在吸收和借鉴西方执政党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开拓进取进行执政创新。

1.新的时代要求执政创新。当今时代,是竞争和创新的时代.没有创新的执政党就会被淘汰,就会自动退出历史的舞台,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如果我们领导干部执政实践上不开拓进取,死守过去的条条框框不放,就会窒息我们党和国家的生机与活力,就会被人民所抛弃。江泽民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社会要进步、国家要繁荣、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执政方式上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开拓新视野做出新概括,“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执政实践中,领导干部要创新就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所以各级领导干部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执政观念、执政做法和执政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执政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执政桎梏中解放出来。

2.新的实践呼唤执政创新。新的执政实践,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求我们领导干部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的执政路线、执政方针、执政政策,在执政实践中探求各种工作的运动规律,要求执政理论不断在执政实践基础上进行创新,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执政理论创新品质。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但是我们所要求的执政理论创新不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不是脱离实践的创新,而是在实践基础上的创新。“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前提,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就会走上歧途,而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以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条件,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会丧失活力,就不能很好地坚持下去。”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执政理论创新;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离不开执政理论创新;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离不开执政理论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掌握国际斗争的主动权,离不开执政理论创新;完成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执政理论创新。

3.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求执政创新。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指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造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活动中所取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是社会主义政治活动的进步状态和文明程度的表现。没有以领导干部的执政创新为主的党的执政能力的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目标就不能实现,因为各级领导干部掌握着社会公共权力,从事着公共事务管理,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主体,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践中,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切实加强执政创新意识,提高执政能力。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深刻分析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任务,这对领导干部执政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所以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总揽全局的能力要求,进行执政创新的探索,为早日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奠定基础。

总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能否实现,决定于我们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有没有执政素质高的领导干部队伍。党的执政地位能不能巩固和发展,党能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党能不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始终强盛不衰,关键就在于我们的执政党能不能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执政素质高的领导干部队伍。因此,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素质是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和庄严使命。

责任编辑 肖 利

作者:仇小敏 龚秀勇

第4篇:加强党的领导能力

二、维护党内团结, 重视领导能力

列宁在《给代表大会的信》中提出了党的领导原则, 并对当时党的领导层主要成员作了中肯的评价。这一评价主要围绕斯大林和托洛茨基两个人展开。1922年, 俄共(布)为加强书记处的作用设立了党中央总书记一职, 当时的书记处也与组织局一样,服从政治局的领导。但由于斯大林既是党的总书记, 又是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和组织局委员, 其职权逐渐扩大起来。而托洛茨基同斯大林一样, 身兼数职, 权倾一时。在当时党的最高领导层成员中, 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的矛盾和斗争已经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 当列宁在工作岗位时, 这一矛盾因为列宁的存在而不至激化, 但在列宁的离职后, 斗争日趋激烈, 直接威胁到党的团结和健康发展。

对于这种情形, 列宁充分认识到了其后果的危害性。在《给代表大会的信》中, 他系统阐述了加强党的领导的基本设想。

第一, 良好的个人素质和工作经验是提高领导能力的前提。在《给代表大会的信》中, 列宁批评斯大林太粗暴,当了总书记, 掌握了无限的权力,他能不能永远十分谨慎的使用这一权力, 我没有把握。关于托洛茨基, 列宁指出, 托洛茨基同志, 正像他在交通委员部问题上反对中央的斗争所证明的那样, 具有杰出的才能。他个人大概是现在的中央委员会中最有才能的人, 但是他又过分自信, 过分热衷于事情的纯粹行政方面。为了使党的领导能体现民主, 列宁建议, 要把斯大林从这一职位上调开, 任命另一个人担任这个职位, 这个人在所有其他方面只要有一点强过斯大林同志, 这就是较为耐心、较为谦恭、较有礼貌、较能关心同志,而较少任性等等![ 3 ] ( P340) 。

第二, 发扬党内民主, 维护党内团结。列宁在病床上对党内矛盾进行了分析, 他指出: 稳定性的问题基本在于像斯大林和托洛茨基这样的中央委员。依我看, 分裂的危险, 一大半是由他们之间关系构成的, 而这种分裂是可以避免的。[ 1] ( P338 ~ 339) !由于重病在身, 列宁当时已经无力亲自改变这种局面, 为此,他在给俄共(布)的十二大的信件中提出了加强党内团结和改组党的领导层的建议。但遗憾的是, 列宁的意见并没有在代表大会上引起足够的重视, 党内斗争的发展与列宁的设想背道而驰, 斯大林和托洛茨基之间的斗争直接影响了苏联党的团结, 并对以后苏联斯大林体制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此后, 党的权力越来越集中, 最终集中到斯大林一个人手中, 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逐渐形成了以个人崇拜为典型特征的个人集权制。历史以惨痛的教训验证了列宁思想的正确性和重要性。

第5篇:党的领导是提高司法能力的保证

党的领导是提高司法能力的保证[日期:2005-2-18]

来源:中国法院网

作者:郑泽中

[字体:大

小]

我国宪法将党对各项事业的领导作为基本原则予以明确,宪法和法律同时也赋予人民法院行使国家的审判权。加强与改进党对法院工作的领导,对于提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能力和人民法官的执法水平,实践“公正与效率”的工作主题和司法为民的根本要求,使人民法院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审判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历史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功。中国的国情和现状决定了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成就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最终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新时期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这一目标有力保障。作为法治建设的核心力量,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深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逐步推进,人民法院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各种矛盾和纠纷越来越多,新类型案件不断增加,人民法院审判的案件增多,难度增大。审判力量与审判任务之间,执法能力与公众不断增长的期望和要求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面对我国的国情,面对改革发展的现实,只有矢志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审判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并不矛盾。

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司法原则,坚持党的领导也是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二者之间并不矛盾,关键在于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党章规定,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党必须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同时又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必须保证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经济、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积极主动地、独立负责地、协调一致地工作。所谓领导,主要是指引领、指导、管理、监督和协调,是宏观统筹而不是事事包办和具体指挥。党的领导,是指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法院干警的政治思想教育,干部的选任调配,以及整体工作的部署、重大事项的决定等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人民法院的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必须以党的领导为前提。而党的领导又须以尊重和不干涉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为原则。个案的具体审判工作应由应由人民法院独立行使权利,承担责任。正确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尺度和分寸,方能确保人民法院在党的领导下依法独立地行使审判权。

三、坚持党的领导要正确处理好严格执法与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关系。

党的方针政策是党在一定时期的活动准则。党的方针政策既体现了党的意志,也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党的政策可通过立法程序转化成为国家的法律。法律对党的政策有制约作用。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要依法执政。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不能违反法律的规定。政策与法律在通常情况下是协调一致的,但由于法律具有被动性、滞后性,而政策具有适时性、前瞻性,在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难免会有政策与法律相矛盾冲突之处。但政策的规定应当符合法律的原则和精神,并应适时通过立法程序上升为法律。法院在执法过程中,既要严格执行法律规定,同时又要兼顾国家政策,才能处理好那些影响全局的复杂棘手案件。如在审理国有企业破产案件时,既要严格执行有关破产的法律规定,又要兼顾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规定,方能使案件得到合法妥善的处理。当然如果在执行法律和落实政策的过程中发现二者矛盾之处,应及时通过相应的途径向上反映解决。

四、加强党的领导是提高人民法院司法能力的根本举措。

执政能力就是执掌政权的能力,司法能力是执政能力在司法领域的体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相对于审判工作而言就是提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能力。当前人民法院的司法能力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的要求之间尚有一定的差距。要实现全社会及法院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公正与效率的期望和要求,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努力提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能力。司法能力的内涵有多方面,提高司法能力也要从多方面着手。但其中最根本最紧要的还是要提高法官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作风纪律观念。而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恰是党的领导的主要内容。加强党的领导无疑是提高人民法院司法能力的根本举措。当今的法官绝大多数都是党员,党的领导加强了,党员的先进性体现了,党员的模范作用发挥了,对于提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能力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三门峡市中级法院2005年2月全院在编人员150人,其中党员135人。108名法官中105人是党员。近年来该院注重加强党的领导,将政治建院作为整体工作主线。院机关党委负责对全院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党支部建在庭处室,全院干警月月集中进行政治学习,院领导轮流给干警上党课,每周各支部均要组织政治学习,开展讨论交流。对党员进行经常性的教育管理,能促使党员不断提高政治素质,长久地保持先进性,进而提高执法能力,依法及时公正地审判和执行好案件。

五、改进党的领导方式是促进法院各项工作开展的的有效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审判形势的发展变化,党对法院工作的领导方式也要与时俱进。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现代司法理念,尊重审判活动规律,不断增强依法执政的意识和能力。党对审判工作的领导要在整体上把握,在全局中统揽。案件的具体审判工作应由法院依职权独立行使。法院在遇到需要党委协调各方方能妥善处理的案件时,党委应发挥领导作用,积极协调支持法院工作。在法院工作中,党的领导也主要体现在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方面。党在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决策上要发挥领导作用。在组织上要对法院干部的选任配备推荐把关。通过党组织使党的方针政策在法院的党员中贯彻执行,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法院各项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针对法院审判工作的特点,结合形势的发展和现实的要求,在法院内部改进党的领导应着重以下几点:一要经常教育。要通过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党员保持先进性,促使法官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廉洁自律意识,以抵御不良思想和行为的侵蚀。二要严格管理。通过各级党的组织对党员进行严格管理,加强党性修养,规范党员行为。三要注重监督。通过加强党内和党外监督,使党员的活动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对违法乱纪的党员依照相关的国法党纪严肃处理。作者:河南省三门峡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第6篇: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是党的重要执政能力党建党委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提高党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课题。

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新闻媒体肩负着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弘扬主旋律的重任。我们必须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高度来提高对媒体的领导能力,牢牢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主导权。

提高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是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必然要求。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党展开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既靠坚强的政治领导、雄厚的经济基础、完备的制度和体制,又靠社会成员思想上的统一和稳定。通过对媒体的有力领导,引导和规范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整合社会思想,保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既是现代社会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我们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重要途径。

提高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是坚持新闻党性原则的必然要求。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党的新闻事业与党休戚与共,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的媒体都不是所谓的“第四权力”。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变、党管媒体的原则不能变、党管干部的原则不能变。

提高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是一个大国,不仅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且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这就使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靠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实现管理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又要靠正确的舆论引导。党通过媒体以正确的思想理论、行动纲领、价值观念影响社会,形成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就能为亿万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提供坚实的共同思想基础,从而最大限度地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最大限度地统一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人们的意志和行动,形成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合力。

主要内容

提高党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既要坚持党对媒体的绝对领导,又要适应现代传媒的发展趋势和运行特点,自觉遵循客观规律,不断完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当前,主要是加强对媒体的组织管理能力、提高宣传创新能力、增强产业发展能力。

不断增强组织管理能力是提高党对媒体领导能力的基础工程。组织管理能力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组织质量,即各级各类新闻机构的领导权是否真正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和人民的人的手里;二是执行绩效,即媒体是否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阵地意识,坚持守土有责,把党的意志变为媒体的自觉行动。前者要求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挑选政治合格、业务过硬的媒体领导干部;后者要求加强新闻纪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善于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善于团结人,把新闻从业人员特别是优秀人才凝聚到党组织周围。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努力,保证新闻媒体在组织上听从党的指挥,在思想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政治上坚持新闻事业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宣传口径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不断增强新闻宣传能力是提高党对媒体领导能力的重要途径。增强宣传能力就要提高主旋律的领唱能力。改革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各种思想和舆论相互交织是正常的,有时出现杂音、噪音也难以避免,但这决不意味着可以对错误的思想舆论听之任之。媒体必须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增强宣传能力就要提高媒体的宣传创新能力。媒体必须遵循新闻宣传规律,自觉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用时代的眼光审视新闻宣传工作,用“三贴近”的原则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用改革发展的办法推进新闻宣传工作,努力探索既坚持正确方向、又适应时代要求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新路子,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宣传能力就要提高舆论导向能力。必须在政治上把好关、把好度,坚持政治家办报;必须在政策上把好关、把好度,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在宣传格调上把好关、把好度,做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雅俗共赏,喜闻乐见。

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力是提高党对媒体领导能力的重要保证。发展是硬道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是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在“四个不变”的前提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探索建立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领导管理体制。应从我国国情和意识形态工作特点出发,借鉴经济领域改革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外有益做法,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应着眼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活力的传媒集团。

几个关系

提高党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的关系,主要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的关系。时代前进需要积极向上的主流思想来引领,社会发展需要强大的进步力量来推动。因此,必须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对消极落后的东西必须进行有力的批评和抵制。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职责之一。舆论监督搞好了,对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大有益处。问题是,必须着眼大局,把好关、把好度。舆论监督要搞,批评报道要做,但要端正目的,权衡利弊,摆正位置,选择好时机,运用好形式,尤其要注意把内参与公开报道区别开来,坚持内外有别。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单位必须搞好经营,但决不能因此把新闻作为一般商品来对待,绝不可以搞“唯市场论”。要鼓励新闻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采写更多无愧于时代的新闻作品。不论是媒体的整体追求目标还是报道的内容结构,都必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的关系。对我国新闻工作来说,讲政治是总开关,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成果用制度、纪律巩固和坚持下来,常抓不懈,警钟长鸣。当然,做好新闻业务工作仅有政治热情是不够的,只有把旺盛的工作热情与尊重媒体运作规律、新闻采写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新闻作品才能既有深度力度又有艺术性,才能取得很好的宣传效果。不论是强化政治素质还是提高业务素质,落脚点都是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爱惜人才。应通过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培育一批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造就一批懂传媒、能驾驭市场的经营人才。

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既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又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呼声,把宣传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实现新闻事业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一致性,是改进新闻宣传、增强宣传能力的客观要求。主流媒体应该认真研究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研究人民群众对社会生活的看法和态度,研究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经验表明,对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和基本情绪了解得越多,主流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越强。媒体必须坚持“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做到“三符合”:符合党的总体部署、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符合客观实际;实现“三满意”:党和政府满意、实际工作者满意、广大人民群众满意。

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是党的重要执政能力

第7篇:开发领导人才品德素质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刘荣华

(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我国的党政领导人才是社会的骨干和中坚,党政领导人才的品德是领导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党政领导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而且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素质。党政领导人才的品德素质的开发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关键词]党政领导人才品德素质执政能力建设

我国的党政领导人才是社会的骨干和中坚,肩负着“治国”的历史使命,不同程度地掌握着国家的一部分权力,处于社会领导者、组织者和示范者的地位。他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品德素质开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同于其他领域职业道德建设的特殊意义,决定了其品德素质对于党和国家经济政治以及社会文化生活的特殊重要影响和作用。从微观上看,领导人才的品德是一个人、一个单位的问题,是局部性和阶段性的问题。但我们党是执政党,领导人才的品德水平对整个社会的道德风貌起着示范、引导和带动作用。这方面如果存在问题并且积累下来、扩展开来,就会向全局性、全程性转化,这就会导致影响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这时的品德就不是工作好坏、成绩大小的问题,而是影响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问题。

党政领导人才的品德处于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关系到整个社会道德风尚和社会风气的好坏。党政领导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而且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即在法律、规章制度不完善时,用其高尚的品德约束和判断自己的言行;在法律、规章制度管不了的地方也能正确抉择行为。所以说,党政领导人才的品德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而这种力量来自于每个党政领导人才的高度觉悟和品德修养。因此,我们必须从关系到全社会反腐败斗争的成败、关系到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高度,来认识党政领导人才的品德在中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中的特殊性。

一、品德是领导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品德(moral character or virtnes),是一个人用来调节与处理对己对人对事的稳定行为特征与倾向,在外表现为行为态度与行为特征,在内表现为个人信念与行为准则。对象上、包括对待上级与下属、对待左右与同级、对待国家与组织以及对待工作、对待自己的行为特征与倾向;内容上,包括在思想、政治、道德、法律与个性方面所表现出的稳定行为与倾向之总和,包括德性与德能两个方面。[1]

春秋战国时,军事家吴起与魏武侯一同泛舟于西河。途中,正在观赏景色的魏武侯回头对吴大起悦:“河山险要,这是魏国的国宝啊!”吴起马上回答道:“不!国家的国宝,在于执政者的德行,而不在于地形的险要。”

三国时,刘备在临终前说:“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历代多为人引用,以戒恶扬善倡导德行。

西尼尔说:“即使在我们目前的文明程度下,大不列颠的智力的与道德的资本,不仅在重要性上而且在生产能力上,已远远超过了他所拥有的全部物质资本”

这里所反复强调的德,就是人的品德、德行.

古今中外的实践表明,品德是领导人才素质结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品德开发在领导人才能力建设中有着重要作用。完备而充分的领导人才素质,无论是个体的还是群体的,都 1

是一个系统结构,即应该是德、智、体三者的有机结合。人的体力是劳动的生理基础和载体,人的智力是劳动的能力,而品德则是劳动的动力与精神基础。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体力与智力决定劳动者能做什么与会做什么,而品德决定劳动者愿做什么与想做什么。品德是一种精神力量,具有经济功用。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就提出了德、能、功与位、官、禄的管理思想。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水平决定他可以在什么职位上工作;一个人的能力大小决定他在同一职位中可以承担什么样的官职,做什么样的事情。汉代王符提出了德祸能殃的思想。他认为,当一个人的品德与职责任务不相符时,其结果是给国家给组织带来残酷的祸害;当一个人的能力与水平要求不相符时,其后果是完不成相关的工作,给组织带来很大的损失。显然品德不良造成的危害比能力低下造成的危害要大得多,严重得多。A·C·庇古在《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一书中更为明确地指出,在所有投资中,最重要的是对人的健康、智力和品德的投资。总之,在领导人才能力建设中,能力是其中的核心。然而,我们绝不能惟能力范围而进行能力建设。能力虽然是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但发挥个体与群体主观能动性的关键因素还是品德。

品德在领导人才能力建设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统领协调作用。马克思曾有过明确的定义:“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2]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劳动者的体力与智力,是劳动能力中的两个基本要素,然而在这两个基本要素中又有许多更为基本的子要素。这些子要素在劳动者身上能否发展,以及发展到什么程度,则有赖于劳动者既成的品德素质对它们的协调与促发。这里的“总和”并不是对智力与体力的机械相加,而是对它们的一种有机组合。这些散在和独立的诸子要素靠什么东西在劳动者身上得到统一组合与协调呢?显然是品德素质。品德素质实际就像一种有机胶合剂,把诸子要素凝聚在一起,形成整体的与实在的劳动能力,相同的体力与智力诸要素,因为劳动者品德素质不同,因而其“协调”与“合成”的方式就不相同,最后形成的实际劳动能力就有别。

第二,动力作用。品德的动力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既体现在对自己行为的修养上又体现在对社会和他人的影响上,既体现在精神方面又体现在物质方面。如果一个人品德低下,对待工作就可能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固有的智力与体力的发挥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来的劳动能力就很差。从国外科学家就目前社会对什么东西能给人以力量的评价中,也说明了品德在现代人才能力结构及其开发中的作用。过去人们崇尚培根说的一句话,知识就是力量,后来人们又崇尚托费勒说过的一句话,知识的知识就是力量,即善于获得知识与理解知识的智商就是力量,而目前人们崇尚的一句话是善于为人处事的情商才是力量。现代管理学研究也表明,随着高科技高文化的发展,劳动者的品德素质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将日趋重要,21世纪以后,有人预测,人才开发的重点与关键,将是开拓进取、协作竞争、敬业尽职、务实求效等品德素质。

第三,核心作用。品德在领导人才开发中的核心作用在古今中外的人才选拔与人事考核中,都有很好的体现。春秋初期管仲在《立政》篇中说,君子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察举、九品中正与科举开初,对人才选拔,无不是以德为主,以德为先。清朝的康熙皇帝在24位王子中物色接班人时,也是以德为先,以德为主,他说,观人必先心术,次才学。因此他最后选定的接班人是四王子雍正,而不是才能出众的八王子与十四王子。在人事考核中,先秦时期的大计考课,秦汉时期的“刺察”考课、“五善五失”考课,魏晋南北时期的“五条郡县法”,隋唐时期的“四善二十七最”考课,宋、元、明、清时期的磨堪考课,考察与京察考课,无不是以德为先,以德为主。诸葛亮的“七观法”与唐太宗的谋臣魏征提出的“六观法”,也是以德为主,以德为先。

由此可见,“品德是人力资源结构中的核心部分,在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具有关

键地位,发挥导向功能、驱动功能和协调整合功能。”[3]

二、党政领导人才的品德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在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国内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的条件下,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

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在变化了的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中,我们党自身建设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容回避。思想领域、组织领域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有待彻底解决,党员干部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思想品德问题依旧突出。

党政领导干部的品德,一般包括政治品德、道德品德和领导品德三个方面。所渭“政治品德”是指世界观和政治立场。无产阶级领导者应具有的政治品德是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所谓“道德品德’堤指对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遵守。无产阶级领导者应具有的道德品德是必须遵守共产主义伦理道德规范。“领导品德”是领导者必须具备而非领导者不一定必须具备的品德,“主要包括无私忘我、恢宏大度、以礼待人和同甘共苦等范畴。”

品德既是领导人才能力结构中的重要部分,而领导人才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体,因此,党证领导干部的品德就成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导与关键所在。其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的影响与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党政领导干部的品德具有定向效应,它会影响领导者的决策方向,从这点来说,其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和长远性的。领导者作为社会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政治关系中,总是站在一定的政治立场上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并按照自己的政治倾向参与社会活动。党员干部作为贯彻执行党的政治路线的“决定因素”,在人民群众中享有较高的权威。当广大领导干部真心实意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时候,他们就为整个社会的运动指明和确定了方向,当领导干部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都在政治方向上发生分歧、争论以致斗争的时候,社会运动就会出现混乱和无序的状态,当领导干部受错误路线的制约而走偏方向的时候,社会运动就会迷失正确方向。因此,对于每个领导干部来说,要贯彻执行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除了需要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去科学决策组织群众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品德去带领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其次,党政领导干部的品德具有推动效应。领导干部高尚品德对于做好思想工作的意义是容易理解的,但是,高尚品德对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建设、政治体制改革等各项实际工作的推动作用依然不可低估。人类实践的真正本质在于超越现存条件而创造出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新局面、新世界,在于追求并获得主体所需的客观效果。领导工作作为实践的指挥环节,其目标在于从现状的“实有”前进到目标的“应有”,在这个过程中,领导干部的品德起着重要的作用。领导干部的品德是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又是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例如,我们讲到思想品德方面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为大多致人谋利益的价值方针的结合,有了这样一个结合,决策就会科学,工作就会能动,事业就会发展。领导干部的实际工作有决策问题,有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问题,有各种力量间的协调问题,有遇到分歧及时加以调解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高尚品德的推动作用。

再次,领导干部的品德具有示范效应。品德高尚、业绩卓然的领导干部,他们既有为老百姓鞠躬尽瘁的精神,又有给老百姓带来福利的实效。老百姓在感谢他、拥护他的同时,就会自觉地学习他、跟随他,进而带动一方土地上的精神风貌和工作进步。思想道德品质高尚的领导者,象磁石一样吸引着人们,以自身的品德在组织内部甚至外部产生强烈的影响力,使自己成为群众学习的榜样,仿效的楷模。这种影响力来自于领导者自身,是职位权力无法比拟的一种强大的影响力。即使这位领导者的职位权力消失了,这种影响力也不会随之消失,

而是会演变成为一种无形的影响力,在人们心灵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常驻人们心中。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卓越的领导者,他们卓越的领导才能和超凡的人格魅力不仅在他们执掌权力时给人们以深刻的影响和感染,即使在今天,依然对人们有巨大的影响,为人们所敬仰。反之,品德低下、作风恶劣、道德败坏的领导干部所造成的负效应也特别突出。其结果势必导致社会风气就会日趋恶化。

最后,领导干部的品德具有凝聚效应,能够加强党政领导班子的团结,密切党群关系,从而增进党内团结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许多的经验告诉我们,领导干部品德状况如何首先影响到的是领导班子的建设,尤其是领导班子的团结与合作。由一群品德优良的人组成领导群体,他们在政治思想方面有着根本上的统一,在工作目标方面有着团结一致的指向,而在发生矛盾的时候,他们能够克服各种反向因素而较好地解决矛盾。其中担任领导核心的人的品德状况如何,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我们常说德高望重、能力超群的人具有最大的凝聚力,实际情况正是如此。由此形成的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将保障实践群体的建设得到不断的加强。领导干部的品德如何还影响到执政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在实践群体中,领导与群众是一对矛盾。一方面,领导者常立足全局,把握长远,集中群众意见,实行正确决策,而一般群众则容易从个人的、局都的、眼前的利益看问题,他们的意见是分散的、无系统的和偏于感觉经验的。另一方面,领导者掌握权力;存在着滑向官僚主义的自发趋势。领导要建立同人民群众的正确-关系,把人民群众吸引和团结到自己的身边,就必须正确处理上述矛盾,克服领导和群众之间的隔阂和离心力。在这点上,领导品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总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重视一支良好的领导人才队伍,因为政治路线确立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而领导人才的品德素质对党的事业具有定向效应、推动效应、示范效应和凝聚效应,因此,我们必须把开发党政领导人才的品德素质提高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来进行。

三、开发领导人才品德素质,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江泽民指出:“当今世界,人才和人的能力建设,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人类有着无限的智慧和创造力,这是文明进步不竭的动力源泉。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已成为关系当今各国发展的重大问题。”[4]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5]

品德在整个人才能力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与关键作用,是人才能力系统中最难开发的对象。品德开发属于最深层的开发,主要是指通过品德的开发达到能力开发的目的。在当前的新形势下,进行领导人才品德素质开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在干部选拔任用中高度重视品德素质的测评,严格把好党政领导干部的入口关。“品德素质在人力资源及其开发中的关键作用,从古至今一直为企业家、政治家与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所关注。在人才选拔与人事考核中,品德往往被视为关键因素与标准。汉代王符在《潜夫论·忠贵》中指出:‘德不称其位,其殃必大。’汉代董仲舒认为,选贤取士要量才授

[6]官,录德而定位。” 重视领导干部的品德素质是我国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优良传统,但一

直以来,所谓的干部品德,往往就是对其政治表现和道德水平的比较笼统描述,缺乏细化的易于操作的具体考察标准。因此,对干部选拔任用的品德要求进行分项的详细考察,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可以分以下一个方面进行考察:(1)在政治品德育理想方面,考察能否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否和中央保持一致;(2)在纪律和廉洁方面,考察是否遵守政治纪律、工作纪律、廉洁纪律,有无违法违纪违反机关工作制度的行为;(3)在精神与作风方面,考察是否具有献身精神,为事业负责的精神、开拓进去精神、为群众服

务的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作风是否扎实、是否民主、是否坚持实事求是;(4)在情操与道德方面,考察是否平易近人、公道正派、谦虚谨慎、严于律己,是否守诚信,是否遵守社会公德和家庭伦理道德,是否真正履行工作、社会和家庭义务,是否能抵御各种不良思想和风气的腐蚀。通过对这几方面的详细考察,使每一位新任用的领导干部都具备良好的品德素质,这是对党政领导干部品德素质开发的最基本的要求。

第二,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品德教育,使他们长久保持良好的品德素质。目前,在党政干部中有些人对从政道德往往是一知半解,不求甚解,有的甚至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从政品德。因此,在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地组织党政干部进行从政品德培训开发,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举办“从政品德培训班”,使党政干部接受正确的从政品德知识,就成为党政领导干部品德素质开发的重要途径。一是要加强理论教育。理论素质是品德认知力的基础,只有用先进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才能具有崇高的品德和党性觉悟。要经常对领导干部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并鼓励他们学习党章和党的建设的理论,学习伦理学知识,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和人类优秀品德精华。通过教育和学习,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把共产主义思想的要求和党性原则变成自己的内心信念,并进一步转变为自觉的意志行动。二是要强化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要大力加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加强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教育党员干部在工作实践中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永远把个人利益放在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之后,反对片面强调个人利益、贬低社会整体利益。三是加强党性教育。要发挥典型的示范激励作用,大力宣传像孔繁森、李润五这样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富有时代特色的尤其是具有正确的权力价值观和优秀的权力道德的党的好干部,以之引导和教育党员干部权力道德行为。

第三,完善领导干部品德素质的法制建设和监督机制,使领导干部的品德素质开发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要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党员干部的权力行为。品德与法制均为社会规范的组成部分,都具有约束权力行为的功能。法律规范贯串着社会的品德精神,体现着公众的品德要求,法律实施意味着品德原则的实现。党政领导干部品德素质的提高,依赖于法制的完善。有的党员干部品德败坏,主要是因为钻了法制的空子。为此,一方面要根据新情况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不断建立有关法律制度,做到在党员干部活动的一切领域,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都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一方面要逐步实行道德法制化。对那些群众反应强烈、负面影响较大但又属于道德问题的权力行为要用法制来规范。比如,有的党员干部“不给钱不办事”、“行贿受贿”等问题,可以制定一个制度来解决。

要建立有效的干部品德监督体系,形成强有力的权力道德监督约束力量。权力道德水准的提高,除了培训教育和干部主观自觉外,还需要有外界力量的制约。尽管道德规范不带有强制性的特点,但它仍然具有强烈的道德约束力量。(1)是可以通过上级组织、人事部门的考评、民意测验、基层工作调查来了解和掌握党员干部的品德状况,然后根据各自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促其改进。(2)二是群众监督。人民群众的道德评价能形成一种强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可以使党员干部行使职权时提高警觉性,洁身自好。要开辟群众监督渠道,让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党员干部权力道德规范执行情况的监督。(3)是舆论监督。这是一种很有社会性约束力的监督。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激浊扬清和对社会道德的舆论导向作用,形成一种规范、制约干部权力道德的强大力量。(4)是监督职能部门的监督。不仅要监督违法违纪的行为,而且要规范干部的道德行为。[7]

第四,重视党政领导干部自身的品德修养,形成领导干部品德素质的自主开发。品德修养是指人们在思想意识、道德品质方面的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其中包括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所进行的自我反省、批评和解剖,也包括在实践中所形成的道德情操和所达到的道德境界,它是一种较高尚的自律活动。从根本上来说,加强党员干部的品德素质建设要依靠

党员干部主观世界的努力。领导干部自身的品德修养,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要注意私德。古人认为,个人无私德便“无以立”,无公德则“不能群”。这是有道理的。领导干部要遵守包括家庭伦理道德在内的私人生活领域里的行为准则,决不能放纵自己。二是要遵守公德。领导干部公务繁忙,经常出现在公共场合,一言一行都为群众所关注,都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社会公德也就成为他们道德修养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如果连最基本的社会公德都不能遵守,在道德的其它方面特别是在更高层次上也很难有好的表现。三是要讲究职业道德。领导工作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具有很强的政治性。领导干部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其职业道德具有双重要求:一方面要模范遵守各自所在行业的职业道德,另一方面,由于手中掌握着人民赋予的一定权力,所以尤其要严格遵守从政道德即“官德”。领导干部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后者更为重要。四是要加强慎独修养。慎独,既是一种思想道德修养的方法,也是一种经过长期修养才能达到的崇高精神境界。古往今来,凡为官清正、有所作为、为人民所爱戴的为官者,都非常注意慎独修养,表现出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品德,为世代所称颂。五是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积极进行品德修养。社会实践,是领导干部进行品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极其壮丽和艰难的创造性实践,领导干部要在积极投身和带领群众从事这一伟大实践中,经受苦与乐、公与私、是与非、荣与辱等各种考验,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切实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

[参考文献]

[1]肖鸣政.品德是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中的重要部分.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2.6

[2]马克思.资本论(第l卷)(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第190页.

[3]萧鸣政.人力资源开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06页

[4]江泽民:《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共促亚太地区发展繁荣》,2001年5月15日在APEC

会议上的讲话。

[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7页

[6] 萧鸣政.人力资源开发学——开发组织内人力资源的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第106 页

[7]任俊华.党政干部道德监督新论.中国共产党,1994.2

On the Moral Quality Exploiting of the Leading Talent and the

Building of CPC’s Ruling Ability

WANG MingjieLIU Ronghua

(School of Labor and Human Resources, Renming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Renming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 The leading talent of CPC is the mainstay and backbone of our society. The moral character of theirs i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part of their quality and the core of the social moral system as well. The leading talent of CPC must have not only good political quality and vocational ability, but also noble moral quality. The moral quality of CPC’ leading talent has direct influence on the building of CPC’s ruling ability.

Key Words: the leading talent of CPCmoral qualitythe building of CPC’s ruling ability

第8篇:浅论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党的执政职能最终要落实到党员干部尤其领导干部队伍身上,他们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新形势下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的途径主要有-组织培养,制度把关,推进领导干部任用制度改革,加强监督,自身努力。领导者本人要从学习、思考、实践、创新、团结、为民、奉献、律己、敬业九个方面下功夫。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并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一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素质和能力同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适应,这些问题影响了党的执政成效,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一、面对当前干部队伍的现状,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刻不容缓

从总体上看,当前领导干部队伍素质与治国理政的要求是相适应的。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一些领导干部的执政意识、执政本领和执政作风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现了不相适应的情况:

1、执政意识有待增强。在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条件下,某些党员领导干部的执政意识淡薄了,忘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主要体现在“三个缺乏”:(1)缺乏责任意识。在其位不谋其政,工作敷衍塞责,得过且过。(2)缺乏忧患意识。盲目乐观,骄傲自满,以为自己的执政资格是以生俱来,一劳永逸的。(3)缺乏创新意识。观念陈旧,按部就班,一切凭经验办事,缺乏创新精神。

2、执政本领有待加强。主要表现为:

(1)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不善于用世界眼光、全局观念和战略思维去关注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变化,从而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不强;(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创造新经验,增长新本领,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薄弱:(3)在经济结构剧烈变化,利益矛盾不断增加的“事故多发期”、“矛盾凸显期”,处理突发事件和突出问题时,手足无措,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较低;(4)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进程中,不善于把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统一起来,依法执政能力有待提高:(5)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不能结合实际创造性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总揽全局的能力欠缺。

3、执政作风有待改进。存在有热衷于搞形式主义、政绩工程,为政不实;群众观念淡薄,“主仆”关系错位;个别领导干部甚至贪污腐化。

二、新时期领导干部素质的基本要求

1、政治思想素质。一是有坚定的政治信仰。要求领导干部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严守党的政治纪律,保持高度的政治鉴别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培育高尚的政治品格,全力维护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二是有崇高的思想境界。要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牢固树立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的信念,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从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三是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领导干部的道德形象是一种无形的人格力量。高尚的道德修养如磁石,能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凝聚力,唤起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牢固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党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以奉献精神服务于人民;树立和保持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四是有现

代法治意识。领导干部应掌握必需的法律知识、确立崇高的法律意识、通晓必要的用法途径,努力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的本领,增强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自觉地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五是有求真务实的作风。坚持实事求是,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才能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歪风;只有保持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才能抵制贪图享受、奢侈浪费和追求低级趣味的不良倾向。六是有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断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才能紧紧抓住“黄金发展期”的历史机遇,才能从容应对“矛盾凸显期”,牢牢把握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七是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领导干部必备的条件。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应对繁重的工作、复杂的情况;才能力戒心浮气躁,潜心实干;才能容人、容事,集思广益。

2、综合能力素质。首先要善于分析判断。领导干部要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高度的分析判断力,捕捉形势和发展中的动态变化,揭示问题的本质;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从战略和全局上去研究思考,运用唯物辩证法进行分析,明辨是非,做到深谋远虑,处事果断。其次要善于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基本工作方法。要通过调查研究,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及时发现苗头,了解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把工作做到前头,提出相对科学的对策,掌握工作主动权。再次要善于组织协调。要求领导干部能科学、合理、高效地组织协调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充分发挥各地区、各部门以及每个人的积极性,使各部门高效运转,各环节丝丝相扣,工作有条不紊,最大程度地发挥效能。

3、基础知识素质。第

一、扎实的理论功底。就是要求领导干部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深入地而不是肤浅地、融会贯通地而不是相互割裂地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提高理论素养,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坚持并完善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断用好、用活马克思主义原理,做到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第

二、较高的专业水平。“专业化”是干部“四化”方针重要内容之一。领导干部一定要熟悉精通有关的政策、方针、规定、方法,同时要掌握相关岗位和业务部门的必备知识和业务技能,成为有知识、懂业务、胜任本职工作的内行。第

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学习经济、法律、历史、人文、哲学、心理、科技等各方面的知识,学习一切反映当代世界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新知识,以充实自己开阔眼界。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底蕴,拥有广泛的知识面,才能在工作中灵活运用,触类旁通,更有效地推进工作。

三、新形势下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素质的途径

1、组织培养。我们党历来重视干部的学习培训。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全党,对干部进行教育培训,是我们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制胜法宝之一。要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以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为目标,重点抓好理论和业务学习;制订更加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和措施,使领导干部培训更加正规化、科学化、制度化,创新对领导干部的培训方法,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地区培训官员的好做法好经验,确保领导干部的学习更加有效,对提高素质起到实效。

2、制度把关。制度建设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关键。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推进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保证“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高素质干部走上领导岗位。按照中央的要求积极推进领导干部任用制度的改革。改革的关键在于坚持科学的标准,努力营造一个公开、公正、透明、不拘一格的选人用人环境;重点在于形成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努力为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通过深化改革,真正让“提高素质”成为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推进党的事业、谋求自身发展的终身追求。

3、加强监督。加强监督是保证领导干部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两个《条例》的出台实施,为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提供了最有力的武器。党的各级组织要切实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既要加强党内监督,健全对领导干部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以及党委内部的监督制度,还要拓宽党内外监督渠道,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既要教育大家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始终注意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还要充分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4、自身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素质除需要“外因”,更需要领导干部发挥主观能动性,从严要求自己,率先垂范,带头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在学习、思考、实践、创新、团结、为民、奉献、律己、敬业”等方面下功夫。

一是在学习上下功夫。学习是素质的源泉,是知识的源头活水,是前进的基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在当今社会,新知识、新观点、新思想、新业务、新情况不断涌现的情况下,如果放松学习,就难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难以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就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是在思考上下功夫。理性思考是沟通学习与应用、实践的必要环节。作为一个领导者,不仅要勤学,更要善思。要善于着眼实际,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求发展,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以寻求工作新举措和发展新思路,谋求改革新突破和开放新局面。

三是在实践上下功夫。在实践中接受锻炼,经受考验,增长才干,历来是我们党培养和造就干部的重要方法,也是干部成长的最广阔道路。领导干部强化抓落实意识,牢固树立“重在落实,功在落实”的观念,强化抓不出成绩不撒手的狠劲,工作不落实就不罢休的韧劲。四是在创新上下功夫。创新是学习思考的实践升华和价值体现,也是促成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所在和关键环节。领导干部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敢于冲破旧的条条框框,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对工作遇到的新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及时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对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五是在团结上下功夫。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出战斗力、凝聚力和新的生产力。不善于团结别人、不能与别人合作共事的人,能力再强,本事再大,也不是好领导、好干部。领导干部之间善于进行换位思考,遇事多商量、多沟通,坚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形成相互尊重理解、相互信任支持、相互帮助关心、相互配合补台,真正做到同甘共苦,风雨同舟。六是在为民上下功夫。“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一劳永逸的,同样,我们领导干部的执政资格也不是与生俱来,一劳永逸的。党选择我们,人们信任我们,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像郑培民同志那样,始终信奉“老百姓比天还大”,坚持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行为准则,不断强化从政为民,以民为本的意识。

七是在奉献上下功夫。归根到底是要牢记“两个务必”,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地位观,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让党放心,使人民满意。有些领导干部之所以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重要的一点是,不是吃苦在前,而是享受在前;不是吃亏在前,而是占便宜在前;不是奉献在前,而是索取在前。只有与群众同甘共苦,群众才会相信你、理解你、拥护你。

八是在律己上下功夫。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打铁先要自身硬”,严才能树立好形象,才能受到群众的尊重和爱戴。作为领导干部,就必须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发挥骨干、示范和带头作用。“自身正”才能“自身硬”,这就是严以律己的重要意义。

九是在敬业上下功夫。敬业是党和人民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殷切期望。领导干部要自觉做

到在其位、思其责、谋其政,忠诚党的事业,把主要精力和心思用在工作上、用在事业上,爱岗敬业,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尽心、尽责地做好每一项工作。

第9篇: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是党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的执政能力是全党整体素质的体现,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素质如何,决定着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特别是近日通过到江苏无锡学习培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必须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贯穿到组织工作的全过程,在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执政水平和领导能力上下功夫,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强化教育培训,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执政素质

通过学习培训,我了解到江苏省无锡市委对干部教育工作十分重视,将干训工作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来抓,在全市干部中开展了学习型干部队伍建设、大培训、大练兵活动,营造“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学习氛围,教育引导干部广泛涉猎经济、法律、科技等知识,让他们始终拥有开阔的眼界和开拓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创新,增强了执政理念,牢牢把握了工作的主动权。从目前我县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来看,与先进地区干部的思想观念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与全县打造开放新型工业卫星城的目标要求相比还很不适应,所以我们要认真落实大规模培训干部的任务,提高干部教育质量,增强干部的执政素质。一要强化政治理论培训。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干部的头脑,教育干部在坚持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以准确把握正确政绩观的科学内涵,树立正确的执政理念。二要改进培训方式,加强实践锻炼。定期选派有发展潜质的领导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开阔视野,感受差距,学习经验,增强发展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本领。同时,加大各乡镇、县直单位大事实事联查力度,查漏补缺,相互学习,增强压力感和紧迫感。三要继续开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教育活动。教育广大领导干部,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重要标尺,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目标,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忧患意识和执政兴国的发展意识。

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贤任能机制

最近,江苏省通过电视直播公开选拔干部、公推公选22名省管干部的做法,引起了海内外媒体的广泛注意,被称为“改革干部选拔制度的又一次大胆尝试”。从公开竞选乡干部到公推公选省管干部,江苏省委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将“幕后”的“选拔操作”,推到了公众视野之内,这无疑是把干部人事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近几年,我县在干部制度改革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特别是探索实行了两个“票决制”、“三层九步工作法”等制度,促进了干部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收到了良好效果,得到了省、市委组织部门认可。今后,我们要大胆学习借鉴好的经验做法,取长补短,积极探索,规范操作,狠抓落实,努力推动我县的干部制度改革工作再上新台阶。一要深入贯彻《条例》和《实施办法》,提高干部任用工作整体水平。进一步完善《**县委全委会任用、推荐乡镇(城区)党政领导班子正职表决办法(试行)》和《任用推荐乡镇(城区)党政领导班子正职征求全委会成员意见的办法(试行)》,严把资格条件,规范任用程序,充分发挥全委会的决策作用,提高选人用人的准确性。二要扩大干部任用工作中的民主。研究规范民主推荐程序,扩大民主推荐范围,落实群众四权,着力解决关系票、人情票的问题,真实反映民意。三要抓好中央六个法规性文件的贯彻落实。认真学习中央六个法规性文件,领会精神,把握实质,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完善有关规定,搞活公开选拔工作,进一步扩大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范围和比例,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选拔氛围,为更多的优秀执政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环境。

三、优化班子结构,增强领导班子整体功能

党的执政能力不仅体现在每个班子成员的素质能力上,而且体现在班子成员之间优势互补、团结协作和整体功能的发挥上。所以我认为,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地区,衡量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执政能力水平高低,关键看这个班子的整体功能和决策水平。一要鲜明干部导向。按照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把坚持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最重要、最根本的要求,要重视和关注那些不图虚名、踏实干事的干部,在急、难、险、重的地方发现干部,把政治上靠得住、业务上有本事,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来。二要优化班子结构。加大干部交流力度,下大力气抓好领导班子的年龄、知识和专业结构调整,提高整体功能。要特别注意选好配强党政“一把手”,增强带班子的能力。要把班子中的优秀副职作为“一把手”后备人选加强培养。三要切实提高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决策和议事制度,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加强集体领导的程序化、规范化建设,拓宽民主渠道,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集中民智,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不断增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团结和活力。要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纠错改正机制,增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决策过程中的责任感和压力感。

四、调整完善目标考核体系,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为民”的工作热情

在学习培训中我了解到,江苏一些地区干部考核“动真格”,在每年干部考核中,改变“暗箱操作,仅限内部掌握”的传统做法,优劣让群众评价,结果向干部公开。一些存在明显不足的乡镇干部被领导面对面进行“诫勉谈话”,谈话情况在本地区通报,引起了很大震动。我认为这种做法很好,不仅在干部考核中真正了解了基层班子建设情况,而且通过奖优惩劣,严肃了考核纪律,转变了干部作风,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具体到我县而言,干部考核工作就要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体现五个统筹的基本要求,与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进一步调整目标体系,改进评价方法,增强考核工作的准确性和导向性。一是在整个指标体系的设置上,要全面反映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情况,涵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大领域的主要指标,不能片面地用经济指标考核干部。二是在经济指标的设置上,既要重视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又要重视反映经济发展质量和结构的其他指标。今年,县委、县政府把“十项民心工程”作为重点工作,列入承办单位的考核目标,把文明生态村建设作为乡镇和县直单位的重点考核内容,就是调整经济指标设置的具体体现。三是在评价标准上,既要看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真实数字,又不能只唯数字,一味追求gdp,坚决防止“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的现象发生。要历史地看待干部的政绩,既看“显”绩,又看“潜”绩,坚决杜绝为了出政绩而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更不能出现“上届的政绩,下届的包袱”的现象。要探索实行政绩和考核结果公示制,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认真调查,真正做到考准考实。

上一篇:基层党委先进事迹下一篇:在线课程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