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论文: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培养

2024-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领导干部论文: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培养(共11篇)

领导干部论文: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培养 篇1

※※市※※※局副局长 ※※※※

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是公务员总体素质和实践经验的综合体现,是日常积累和临场发挥的有机结合,要在突发事件面前做到临危不乱,应对有度,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有意识的培养。

一、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素质要求

突发事件的危险性和高度不确定性对公务员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以下列出了应对突发事件主要素质要求。

(一)政治素质

应对突发事件是一项政策性非常强的工作,对公务员政治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政治素质主要体现在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并能够用之去分析和解决在突发事件管理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政治素质还表现在有较强的时事政策水平,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和政府制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能够积极有效地处理和应对突发事件中新情况、新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走群众路线,作风踏实,尽职尽责,把人民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的指导标准。有较高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善于总结发现事物发展规律和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正确及时判定事物性质,为后续应对管理打下良好基础。

—1—

(二)知识素质

知识属于智能的一部分,是能力的基础。“无知者无能”这句话,在当今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愈显正确。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同样需要与自己职责相称的科技文化知识作基础,它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管理科学、领导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如经济学方面:要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经济周期、经济波动、通货膨胀、宏观调控、垄断、竞争、倾销等知识。社会学方面:要了解社会心理学、社会资本理论、社会阶层结构、贫富分化、“三农”问题、地区差距、民族发展等知识。管理学方面:要了解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基础理论及组织行为学、群体行为学等方面知识。人文科学方面:要了解哲学、传播学、新闻学等知识。此外,还包括法律、信息、电子、交通、气象、地理等各方面广博的知识。知识素质是一个动态概念,公务员的知识经常需要更新,公务员要有超前意识,尽早调整自己知识结构,以适应突发事件管理的需要。

(三)专业素质

突发事件管理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要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不仅要有一定知识水平,还要有必要的专业技能。技能是在知识基础上的综合运用,是在“应知”基础上的“应会”,尤其是公务员处于突发事件应对管理的第一线,直接与公众及社会接触,掌握相应实践知识和实用技巧尤为重要。如关照全局的大局意识,预测分析能力、快速决策的思路方法、媒体交流技巧、—2—

新闻发布会的流程组织、应急预案的拟定,沟通协调动员,突发事件影响的恢复等。相应的专业技能是公务员顺利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技能,直接决定着突发事件的应对结果,需要公务员重点掌握。这些专业技能需要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系统学习进行训练。本书提供的主要是这方面的知识和训练。

(四)心理素质

面对突发事件复杂多变的环境和巨大威胁压力,公务员要想处变不惊、沉着冷静、应付自如、游刃有余,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一是要沉着冷静。突发事件爆发快、危害大,甚至直接威胁当事人的生命安全,公务员处在突发事件应对的第一线,必须理性思考,冷静应对,不能手忙脚乱,茫然失措。二是要勇敢果断。突发危机事件会给公务员带来巨大心理压力,由于事件本身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充分性,要求公务员多谋善断,科学分析,果断决策。三是要心胸豁达,有毅力,互相帮助。应对突发事件需要各部门协调配合,同仇敌忾。四是要有坚强的“神经”,坦然面对突发事件带来的各种危险和机遇,要勇于突破部门、地区利益界限,不能患得患失、斤斤计较。及时准确传达危机讯息,有毅力承担长时间的危机救援和救治。

二、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途径

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培养的过程,要增强应对复杂局面、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必须要从多方面人手。

(一)勤于学习,掌握突发事件管理基础知识

—3—

突发事件的成功处置,通常是多种知识融会贯通、各种能力交织迸发、多年工作经验厚积薄发的结果,这就需要公务员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一要学理论知识,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进一步深化对人类社会、自然界等领域的规律性认识,从战略上思考问题,善于在普遍联系中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从事物的不断变化中掌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了解上级的方针政策,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善于从大局上把握方向,不出偏差。二要学习经济、法律、科技、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学习适应形势变化和任务需要的新知识、新技能,尤其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三要学习应急处置的实际技巧和方法,经常研读“兵法”,并注重汲取国内外处置突发事件的一些成功经验,不断提高战术水平。要紧跟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完善和充实处置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确保一旦事件发生,能够快速反应,拉得出、打得响、战得胜。

(二)勇于实践,锻炼应对突发事件技能

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只有经历实践方能真正提高。突发事件变化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突发事件应对需要更多的现场应变的“艺术”,而不是死板的教条,随机应变能力的形成,需要实践的磨炼和用心的总结。首先,注意日常积累,做个有心人。尽管日常工作中不会每天发生突发危机事件,但小的突发事件和矛盾问题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公务员要注意在工作中实践突发

—4—

事件应对技巧,锻炼自己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其次,多做调查研究,增强对突发事件的敏锐性。实践证明,提高对各种突发问题辨别处置的敏锐性至关重要。而敏锐性的培养,离不开调查研究。各级公务员都要自觉减少日常事务性工作,安排更多时间深入基层,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捕捉一些深层次、内幕性的东西,高质量的情报信息,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提前做好相关预测和预防工作。第三,要积极参与突发事件处理。面对日常工作中突发问题,是公务员锻炼提高的良好机遇,要勇于实践、大胆负责,积极参与,在实际管理应对中积累经验,锻炼能力。组织部门也应该通过外派、“上挂”、“下派”、轮岗交流、调整分工等形式,有计划地安排一线公务员、业务骨干进行培训锻炼,积累领导经验,提高组织指挥能力和现场处置能力。第四,要主动组织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演练,通过模拟训练和演习,使自己熟悉应对突发事件的职责任务、基本要求、处置方法等。在演练结束后,要及时进行回顾反思,既要总结成功经验,又要查摆剖析失败教训,寻求解决办法。此外,要积极通过经验交流会、案例分析会、业务研讨会等形式,经常探讨处置方略,深化对策研究,不断提高实战水平。

(三)完善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水平

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提高,关键在机制。良好的公共危机应对体系是公务员能力发挥的基础和舞台。就目前我国实际来说,主要是“一案三制”建设,即应急预案,应急工作体制、—5—

机制和法制建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一个完备的危机应急预案是在总体上提高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重要举措。应急预案要对突发事件应对的组织机构与职责、预测预警、应急响应、后期处置、保障措施、宣传培训和演习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响应的主要内容做出原则规定,如应急组织体系框架描述,明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报警、接警、处置、结束、善后和灾后重建等环节的主管部门、协作部门、参与单位及其职责,并体现应急联动的要求。应急管理体制方面,包括集中统一的指挥机构,强大的社会动员体系,以事发地党委和政府为主、有关部门和相关地区协调配合的领导责任制,应急处置的专业救援队伍、专家咨询队伍。运行机制方面,包括监测预警机制、应急信息报告机制、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分级负责与响应机制、公众沟通与动员机制、应急资源配置与征用机制、奖惩机制和协调整合机制、研究咨询机制、政府间合作和评估反馈机制等。法制建设方面,主要是依法行政,努力使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

领导干部论文: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培养 篇2

关键词:突发,事件,能力

突发事件从汉语词意可被广义地理解为突然发生的事情:第一层的含义是事件发生、发展的速度很快, 出乎意料;第二层的含义是事件难以应对, 必须采取非常规方法来处理。

根据中国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 突发事件, 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 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公务员面对的突发事件, 是指公务员在日常工作中难以预料、突然发生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带来或可能带来严重社会后果和影响的事件。它具有突发性、危害性、不确定性和群众性等特点。

公务员常见突发事件的主要类型及诱因

1 自然灾害

主要包括水旱灾害, 台风、暴雨、冰雹、风雪、高温、沙尘暴等气象灾害, 地震、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 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重大自然灾害是我国常见、频发的突发事件类型, 分布广、损失大, 平均每年造成一万多人死亡, 2000多亿元的经济损失。

2 事故灾难

主要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运、轨道交通等重大交通运输事故, 工矿企业、建筑工程、公共场所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发生的各类重大安全事故, 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供水、供电、供油和供气等城市生命线事故以及通讯、信息网络、特种设备等安全事故, 核辐射泄露事故, 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等。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一些人盲目追求物质利益, 或由于政府管理监督不到位等原因, 安全生产事故有增多现象。由于我国的安全基础薄弱等原因, 每年各类事故造成13万多人死亡, 70多万人受伤, 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大约在1500亿元以上。

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主要包括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共健康严重损害的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 重大动物疫情, 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近年来我国人民医疗保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但仍有多种传染病尚未得到有效遏止, 公共卫生事件仍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和健康。全球新发的传染病已有半数在我国发现, 且有些传染病没得到有效控制, 各类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严重威胁着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 也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对外交往, 并造成巨大损失。

4 突发社会安全事件

主要包括重大刑事案件、涉外突发事件、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以及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尽管我国长期政治稳定, 人民安居乐业, 但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我国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阶段, 经济成分、经济利益、经营方式、用工形式和生活方式将日趋多样化, 利益重新分配, 新旧观念相互碰撞, 社会结构会剧烈变动。同时国际上政治、经济、军事、安全等因素相互交织, 地缘、宗教和文化冲突与政治经济矛盾相互作用, 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增加, 公共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

公务员应从哪些方面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切实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 关键在内外兼修, 表面问题与内在问题双管齐下, 协同处理。

所谓“修外”, 就是练就过硬的外加工夫, 当突发事件突如其来是能够妥善应对临阵不慌。

1 要以规矩画方圆, 严格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不懈怠。

目前我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一初步建立, 实践证明应急预案准确把握了突发公共事件的本质, 能够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时给予强有力的指导, 对于掌握工作原则、组织分工、分工责任和机制协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应未雨绸缪, 紧紧抓好物资储备工作不放松。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 且是自然灾害多发国家, 具有强大的物资储备才能更好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一要将民政部门的救济款和救济物资等纳入财政预算;二要具有充足的粮食储备和资金储备。

3 应加强动员能力, 牢牢把握动员能力建设不动摇。

突发公共事件多发生于人口密集地区, 在突发公共事件爆发时人员的疏散与隔离闲的尤其重要, 因此充分发挥我国党政统一的领导体制优势, 建设高水平高效率高素质的动员机制势在必行。一要建立顺畅的信息发布机制, 向社会大众报告准确及时有效的事件进展信息, 确保群众知情权;二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 社会与公众共同参与的应对机制。广发宣传自救知识, 在以政府救助为主体的同时鼓励民众自救。

所谓“修内”, 就是练就夯实的内家功夫, 建设和谐社会, 消除社会矛盾突发事件的内在根源, 将突发公共事件消弭于无形。

1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屏障。全面调研社会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具体情况, 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

2要加紧解决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 就业问题是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诱因。由民政部门牵头重点解决社会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 在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内尽量优先安排社会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就业。

提高公务员应对突发性危机的能力 篇3

突发性危机事件,是指那些突然发生,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危机管理,是指政府通过对危机的监测、控制、处理,达到预防、避免、减轻和救治危机的行为过程。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危机的管理和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只是将重点集中在政府职能和应对措施上,对于处理危机的行为主体——广大公务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作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公共事务的管理者,政府在危机管理中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这是毋庸质疑的,但公务员作为公共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和行政管理的主要实施者,以及公共服务的具体提供者,在政府危机管理中的行为方式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公共形象和公信力,乃至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可以说,危机管理结果的优劣不仅取决于危机的性质和环境,还取决于危机管理主体即公务员的意识和能力,其中后者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做好危机管理工作,目前最紧迫的是必须尽快提升公务员应对和处置突发性危机的能力和水平。

在危机管理工作中,公务员必须具备下面几种应对突发性危机的基本能力:

一是准确的判断能力。这是一种能够在复杂的环境和形势下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并进行准确决策的能力。一旦出现突发性危机,就能够迅速作出正确的决策选择,做到趋利避害。

二是快速的反应能力。这是一种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内,做出迅速反应和采取相应行动的能力,它往往决定了突发性危机将给社会造成损失的程度大小。

三是沉着应对的组织协调和指挥能力。主要表现在应对危机时能及时有效地组织好可支配的人、财、物,有条不紊地进行处置和救助工作,它直接影响到对危机的救助与解决成效。

四是与新闻媒体沟通的能力。即在危机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内,向媒体发布信息,与媒体保持沟通,使公众迅速知晓危机的来龙去脉,及时消除公众恐慌的能力。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提高公务员应对突发性危机的能力?笔者认为至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教育公务员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是现代危机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根据一般规律,一个国家发展到人均GDP500美元至3000美元时,往往处于人口、资源、环境、效率与公平等社会问题较为严重的瓶颈时期,容易引发各种危机。我国目前正处于这样一个矛盾和危机多发期,必须紧绷危机之弦,常思危机之害。政府在教育公众树立危机意识的同时,更要培养公务员自身的忧患和危机意识,随时做好预防和应对危机发生的精神和物质准备,做到有备无患。

二是加强对公务员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提升危机管理的能力。一方面,要通过初任学习和教育,进一步提高广大公务员包括准确判断危机的能力、迅速反应的能力、组织协调指挥的能力等基础性、普遍性的应对危机的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专业培训,进一步提高广大公务员的专业应对能力。突发性危机所发生或所涉及的领域大都是国家安全、社会环境、公共设施和公共卫生等部门和行业。应对时,公务人员不仅需要具有一般性的事故处理方法和手段,而且需要掌握相关的专门学科知识和业务技术,懂得相关的程序和方法,甚至包括一些基本装备的使用等,只有熟练掌握和具备应对危机的较为全面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在应对危机时做到心中有数、对症下药。

三是养成公务员过硬的应对危机的心理素质。危机的隐患无处不在,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而人类在突发性危机面前并不是只有束手无策。我们一定要树立战胜危机的自信心,努力克服危机带来的恐慌感,保持一种沉着冷静、处变不惊、临危不惧的心理状态和气质。就我国已经发生的一些危机来看,有些政府官员在突发性危机来临时,不是积极应对,而是乱了方寸、不知所措;更有甚者,因为害怕、恐慌、怕承担责任而采取瞒报、不报和人为掩盖等手段,白白丧失了处理危机的最佳时机,给百姓和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培养公务员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及临阵不乱的良好心理素质,就显得非常重要。

四是培养公务员良好的应对媒体的能力。当今时代,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尤其是对信息的获取越来越依赖传播媒介。由于媒体具有“监视环境”、“协调关系”、“整合舆论”等独特功能,在西方国家,它早被各国纳入政府的危机管理体系,并被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当危机发生后,公众会比平时更多地接触和追随新闻媒介。以往我们在应对突发性危机时常常采取的是对媒体封锁信息,结果不仅带来工作的被动而且直接导致流言的产生和社会的部分失控。正确的做法应当是,通过新闻发言人在第一时间内主动、真实地向媒体发布信息,使公众迅速知晓危机的性质、状态、影响以及政府的措施,为公众提供做出理性判断的媒介环境,以消除恐慌,妥善地应对和处理危机。

(作者单位:中共南京市鼓楼区委宣传部)

领导干部论文: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培养 篇4

周多刚 贾锡萍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 天津 300191;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 300387)

内容提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群体性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对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威胁。能否积极有效地应对和解决群体性突发事件,领导干部应急能力及其发挥十分重要。因此,深入分析新形势下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新特点,深刻把握群体性突发事件过程中对领导干部能力建设的新要求,努力探索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能力的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领导干部;群体性突发事件;能力

群体性事件主要是指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一定数量群众参与的聚众共同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章程,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共财产安全的行为。近年来,社会矛盾的复杂性、行为的对抗性、事件的组织性以及经济问题的政治化倾向日益增强,导致群体性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对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威胁。能否积极有效地应对和解决群体性突发事件,领导干部应急能力及其发挥十分重要,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能力培养,„„注重增强新形势下依法办事能

①力和应急管理等方面能力。”因此,深入分析新形势下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新特点,深刻把握群体性突发事件过程中对领导干部能力建设的新要求,努力探索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能力的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阶段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新特点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当前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具体如下:

(一)主体的多元性。群体性事件是人与社会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现阶段的群体性事件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它是在我国社会进行大变革的特定背景中出现的,与计划经济时期的同类事件相比,现阶段的群体性事件的主体相应增多,范围更加广泛,常见的有企业改制、下岗失业、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贫富差距拉大、城乡建设征地、拆迁、历史遗留问题所引发的一系列群体性突发事件,另外各种劳资纠纷、经济利益纠纷、国内外敏感问题等也可能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参与的主体也没有固定性,诉求涉及诸多方面,利益主体具有多元性。

(二)诱因的复杂性。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新旧体制之间的矛盾还没有根本消除,新的合理的利益格局还没有形成,导致利益群体严重分化,出现了城乡矛盾、劳资矛盾、贫富矛盾、干群矛盾等等,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呈现出交织复杂的局面,矛盾一旦激化就会引发人为因素的突发事件。从群众信访来看,从内容上可分为三种类型:参与类、求决类和诉讼类,不但有民事的、经济的、文化的,同时涉及治安、行政、企业等,有时还跨地区、跨行业,少则数人、数百人,多则成千上万人。在诉求内容上的交叉性,有时会加大事件的复杂程度,如有些群体性突发事件是由于历史遗留积案,久拖不决,越来越复杂,老问题没解决,新问题又出现。加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暗中插手挑动,处心积累挑起事 1

端,使矛盾焦点错综复杂,盘根错节,这给化解工作提出了新课题。

(三)目的模糊性。以前的群体性事件行为主体和其行为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一般是利益被侵害者将矛头指向具体的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利益攸关方,行为的目的是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然而,目前发生的一些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已演变为“非直接利益者”的广泛参与。所谓“非直接利益者”,即没有任何利益动机和清楚目的却甘愿冒着风险来参与事件的人,其目的逐渐模糊,往往笼统地把矛头指向代表国家的地方党委政府以及公安机关,借机表达对社会的不满和心中的不平。

(四)发生的突然性。突发性是群体性事件的重要特征。虽然整个事件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往往时间短暂,苗头不易被察觉。当矛盾激化,形成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爆发点时,往往给人们一种出乎意外、猝不及防的突然感。事件爆发后,有某种共同利益的人员能很快聚集成群,且无论在速度还是在力量增加上都非常快,使得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带有较强的突发性。在具体事件中,突发性又表现为有先兆的突发和无先兆的突发。前者是指由于矛盾已经形成,群众的不满情绪日益显现,已表现出某种事件的先兆;后者多表现为在某种特定条件的“催化”下,而一触即发的群体性事件。显然,后者的“突发性”特征更为明显。

(五)走向的过激性。发生群体性事件,与权益息息相关,有的涉及经济利益,有的关系民主权利。人民群众非常重视自身的权益,当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或解决时,他们往往在信上不信下、信大不信小、信多不信少、信闹不信息的偏差思想支配下,聚集一起,群体上访,希望通过过激的行为来解决、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有些群体性事件在发生之初,并非是大规模的群体行为,也不带有任何政治色彩。而事件发生后,常常受到许多难以预料的外界因素的影响,各种消极因素相互作用,往往会对群体性事件的更大爆发起催化加剧之效,会诱发原来与事件无关的人卷入事件之中,促使参与者改变原先的设想和方式,转换攻击目标,造成更大的危害和后果,导致事态扩大。如一般的球迷闹事会演变成打、砸、抢、烧或者侮辱妇女等恶性骚乱事件;合法正当的游行请愿行为,若被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所利用,也有可能转化为带有政治色彩的反政府活动。

(六)传播的快速性。随着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群体性事件极易在闹事过程中通过信息传递,引起模仿效尤,逐步乃至迅速蔓延扩散,甚至把一些无关人员、围观人员也卷进来,导致事态迅速扩大和加剧。对此,在决策过程中,不能心存侥幸,更不能怕影响政绩,有损“形象”而隐瞒不报。需要提出的是,群体性事件是否会扩张、互动,与舆论导向作用密切相关,大众传媒在事件中或起着催化裂变作用,或起缓解灭火作用。同样,在处置中也可以通过大众传媒说明真相,揭露谣言,可以迅速安定人心,防止事态扩大蔓延。

(七)后果的难控性。在事件发生过程中,参与者之间通过暗示和模仿,情绪互相感染,以致于非理性因素逐渐增长,甚至达到狂热的程度,导致行为失控、无法预测、无法控制,大大超越了引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初衷。例如,2005年

4月浙江东阳画水镇因环境污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村民一方的初始目的在于解决污染问题,并搭建竹棚封堵道路,当地政府组织人数众多的清理队伍前去清理竹棚、疏通道路,却发生剧烈冲突,导致双方多人受伤入院、包括个别重伤,数十辆汽车被毁坏,最终8名村民被判刑,相信发生这样的后果是当事双方均没有想到、不愿看到却也无法控制的。

(八)过程的反复性。群体性突发事件由于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合理与不合理诉求相互交织,涉及面广,处理难度大。加之,有的部门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不够、工作不细、措施不力、久拖不决,导致反复上访、持续上访。另外,有的群众对党的政策不理解或一知半解,道听途说,总认为“法不责众”,抱着“事情闹得越凶,领导越重视、越容易解决”的心态,要求一次比一次高,层层加码,三番五次到多个部门重复不合理的诉求,使解决问题的过程反反复复,这一特点给思想引导提出了新课题。

二、群体性突发事件对领导干部能力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目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际工作者,对领导干部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能力的内涵尚未达成共识。我们认为,领导干部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可以分为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两个层次,是由多种能力要素构成的综合能力系统,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从对群体性突发事件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各个环节的系统控制和管理角度来看,领导干部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敏锐的预判能力。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成败得失与预判能力的高低休戚相关。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是有征兆的,只要早发现、早控制,就能将群体性事件阻止于初始,平息于无形。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现群体性突发事件失控,以致引发打砸抢烧等暴力犯罪活动,主要是一些领导干部在事发之初对苗头性信息掌握不准,漫不经心,从而错失良机,酿成大祸。作为领导干部,除了完成常规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之外,其最主要的职责之一,就是要善于捕捉那些初露端倪的表面现象,掌握真实的信息,在此基础上作出准确分析判断,较好地把问题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内部、化解在始发状态,从而主动有效地防范和避免事态的扩大。

(二)快捷的响应能力。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它具有扩张性。立足于控制事态要求,快捷的响应能力的核心是“快”,它要求领导干部在群体性事件发生时快速反应,迅速组织力量,应急赶赴现场,制定处置方案,争取主动。事实表明,快捷有效的反应虽然不能避免冲突发生,但可以有效地控制冲突的影响范围和避免冲突升级。要通过建立社会公众举报奖励制度,设立基层信息员,健全信息报告制度等多种方式,不断拓宽信息报告渠道,为应急响应提供可靠的依据,确保应急人员在第一时间深入现场。

(三)果断的决策能力。果敢决断能力是建立在理性思维基础上的一种能力,也是领导干部应急能力高低的最终体现。科学的决策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迅速查清事由。对事件的起因、事态程度、发展趋势、社会影响等情况进行深

入调查摸底,掌握实情,为事件妥善处置做好基础性的保障工作。其次,要因情施策,区别对待。根据事件的不同起因和性质,对症下药,采取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尤其要时刻注意事件的动向,不断地应对调整。第三,决策要有适度超前性。要充分考虑事件的发展变化,具有一定的预见能力,留有周旋的余地,从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第四,要群策群力,寻求最佳方案。一个人的知识和经验毕竟有限。这就需要领导干部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集聚各方智慧和意见的基础上择善而从,迅速作出科学决断,并使之立即付诸实施。

(四)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是一种政策性、原则性很强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必须有较高的领导协调艺术,才能保证各方面力量恪尽职守、步调一致。这对领导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是严峻的考验。而且群体性突发事件现场所面临的问题都是新问题。领导干部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现场处置主要依靠的是智慧而不是经验。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具备综合处置技巧,充分发挥中枢决断作用,通过在突发群体性事件现场有效的组织、协调、运筹工作,沉着应对和化解各种问题。

三、着力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

加强领导干部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是一个长期养成、持续建设的过程;既需要领导干部本人通过加强学习和实践锻炼来提升,也需要党组织通过强有力的软、硬件建设来加强。

(一)着力提高领导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群众利益无小事。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键是要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反映民意,认真研究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不断掌握做好群众工作的方法,千方百计把群众的事情做细做实。一是要尊重群众。胡锦涛总书记曾十分形象地指出:“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②百姓是最公平的一杆秤,冷暖都揣在心里。现在一些地方之所以干群关系紧张,就是因为部分领导干部作风漂浮,脱离群众,高高在上,心中没有群众,漠视群众利益,忽视群众诉求,离群众越来越远。因此,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机制,增加群众说话的“份量”,扩大群众在干部选拔任用上的权力,让群众的力量真正成为我们工作前进的根本动力。二是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了解群众的意见、呼声和要求,关切群众广为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全面准确地掌握群众各方面的情况,是矛盾凸显期对党的群众工作的要求。做到这一点,领导干部就掌握了群众工作的主动权,做起群众工作来就能有的放矢。三是掌握群众。要善于制定符合群众利益的方针政策,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虚心倾听群众意见,向人民群众学习,认真总结群众的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这样才能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领导群众前进。离开群众的实践,离开群众的智慧,就拿不出好的主意,好的政策。

(二)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的学习能力。突发事件的成功处置,通常是多种知识融汇贯通,各种能力交织迸发,多年工作经验厚积薄发的结果,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孜孜不倦地学习。首先,要不断夯实政策理论基础。通过参加理论中心组

学习、党员干部培训等活动,借助报刊、文件、网络等载体,认真学习领会上级党委政府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做到路线清、方向明、政策熟。其次,要不断拓宽知识领域。广泛涉猎经济、文化、科技、法律等多方面知识。认真学习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准确把握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和运行特点,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水平;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趋势与特点,不断增强发展地方文化事业、借助文化载体教育引导群众的能力;认真学习科技知识,引导群众学科技、用科技;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以此教育引导群众,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

(三)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的实践能力。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今天就是把党的科学理论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与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结合起来。理论来自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只有真正经历,才能获得提高。掌握再多的理论和知识,其目的是要用于成功化解矛盾纠纷和正确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亲自参加群体性事件的处置,面对棘手、复杂的突发事件不推诿,不避让,身先士卒,积极应对,事件平息后认真总结成功经验,查摆失败教训,不断提高处置水平。同时,也要经常性地开展针对性强的训练和演练使领导干部熟悉应对突发事件的职责任务、基本要求、处置方法等。要通过外派、上挂、下派、轮岗交流、调整分工等形式,有计划地安排领导干部、业务骨干进行培训锻炼,积累领导经验,提高组织指挥能力和现场处置能力。要经常性地组织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演练,使领导干部熟悉应对突发事件的职责任务、基本要求、处置方法等。在事件平息后,要及时进行回顾反思,既要总结成功经验,又要查摆剖析失败教训,寻求解决办法,不断提高实战水平。

(四)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的调查研究能力。调查研究不仅是工作方法问题,而且也是领导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标志。不懂得或不善于搞调查研究,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领导干部。因此,领导干部一定要把调查研究作为一门科学对待,以高度的事业心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强化调研认识,不断提高调研水平。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正确认识改革开放面临的新任务,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才能提高统揽全局、驾驭局势的能力;才能了解群众需要,掌握群众的愿望,把好事办在群众心坎上;才能提高领导能力和决策水平,实现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调查重在求实,研究重在求是。在实际工作中,多一份调查研究,就会少一点主观臆断,就能少犯一些错误。

调查研究也是自我学习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联系群众、为民办事的过程。当前,有的党员领导干部搞调查研究,不是亲自到一线实地考察、实地询问、实地感受,而是一级一级下发通知,将调研题目及需要准备的资料一级一级传到基层,让基层收集整理素材,形成调研文章。类似这样通过别人的调查研究,固然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材料,但这些材料却往往不是从实际和群众中得来的,其真实性大打折扣。失去真实性的调研,势必造成错误的判断,从而形成不切实际的决策。这种调研,其实是在“转变作风”的旗号下的一种新的“官僚主义”作风,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直接影响了上级部门在基层的形象,基层干部

和群众对此也反感。因此,调查研究必须脚踏实地,身体力行,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五)着力提高领导干部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用统筹兼顾的办法协调各种利益,用民主的办法化解各种矛盾。一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立健全利益调节和平衡机制,保护好各阶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重点致力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保障好农民群众的就业、医疗、教育、社保等方面的权益,保护好下岗职工、残疾人、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二要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切实维护好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重点解决在土地征用、城镇拆迁、企业改制中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及加重群众负担的行为。三要注重化解协调矛盾。对人民内部中的矛盾纠纷特别是一些突发性事件,要科学判断、准确定性、妥善解决。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办法化解矛盾,重点采用耐心细致的教育疏导方式,避免矛盾激化。要掌握协调处理规律,及时发现矛盾苗头,把矛盾解决在内部,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623.本文是天津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TJDJ07-003)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周多刚,(1967—)男,汉族,安徽定远人,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党建教研部副教授,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建设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贾锡萍(1964—),女,天津市人,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天津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政党建设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联系地址:天津市南开区育梁道4号 天津市委党校党建教研部

邮编:300191。

联系电话:022-89899294

领导干部论文: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培养 篇5

简答题:

1、(1)事件的高度不确定性。具有突发性和难以预测性,有的甚至不可预测。(2)事件罹及的群体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往往同时罹及多人,甚至波及整个工作或生活的群体。

(3)对社会、经济危害的严重性。由于其发生突然,罹及数众,损失巨大,具有公共危险性,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秩序,因此其造成的社会危害相当严重。(4)事件处理的综合性。由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公众健康威胁严重,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大,其抢救干预、原因调查和善后处理常常需要多系统、多部门的密切配合,必须在政府统一领导下才能综合协调解决。

(5)决策的时效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具有发生的突然性和事件演变过程的难以预测性,救治机会稍纵即逝,要求应对者必须果断决策,迅速干预。

2、第一,建立监测预警网络,全面开展公共危机的监测工作。监测是预警、应急的基础,加强公共危机监测是建立预警、应急机制的关键手段。要树立危机意识,把危机管理纳入到常规管理之中。

第二,制订预测信息管理制度,开展预测预报工作。制订公共危机预测信息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信息汇集、报告、通报、发布制度。加强公共危机预测信息的统一归口管理。做好公共危机的统计、评估工作,同时建立起危机预测信息网络,并纳入预测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共用和有效传递。及时整理并发布危机预警信息。预测信息必须保持及时、客观、全面、真实、稳定、连续,保证信息网络的畅通。

第三,设置公共危机的警戒线。对公共危机进行分级管理是公共危机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事先根据危机可能波及的范围以及造成的危害,规定预警事项,建立预警事项处置程序,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对社会的影响。

第四,制定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是公共危机预测预警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总目标是控制紧急情况的发展并尽可能消除危机,将危机对人、财产和环境的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

3、风险评估的基本流程如下:

1)按照企业商务运作流程进行信息资产识别,并根据估价原则对信息资产进行估价

2)根据资产所处的环境进行威胁识别与评价

3)对应每一个威胁,对资产或组织存在的薄弱点进行识别与评价

4)对以采取的安全控制进行确认

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试题 篇6

(2011-04-15 15:27:00)

一、判断题(10 道)

1.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法律、决策的制定也要按照惯常的民主程序。错误

2.法律保证,突发事件发生时一旦人民的权利在无意中受到侵犯,他们有请求国家给予赔偿的权力。正确

3.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都是要计算成本的。正确

4.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形式是多样性的,损害程度也是多层次性的。

5.有时媒体是朋友,有时媒体是敌人;有些媒体是朋友,有些媒体是敌人。

6.突发公共事件管理,是在管理过程中的一种常态的管理。错误

7.天灾人祸是百年不遇、十年不遇的,是偶然发生的。错误 正确 正确

8.一个优秀的决策者还要善于融合不同的意见并做出选择。正确

9.公务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在实践中锻炼就好,不需要做专门训练。

10.法律都是正常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律也不例外。

二、单选题(10 道)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突发事件的爆发期政府要做的事情(D.控制事态发展)

2.公共卫生事件不包括(C.危险化学品泄露)

3.对成熟的社会能力理解不正确的是(协调社会各方面的能力)

4.下列对于行政的紧急性的理解正确的是()A.在制定与执行政策时不按照法律程序办事

5.地震灾害的伤亡主要是由(地震后的次生灾害)造成的。

6.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危机现场中的“管理者效应”(C.“黄粱美梦反应”)

7.下列选项说法正确的是(C.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都是要计算成本的)

8.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曾经这样说过:“人类的一半活动是在危机当中度过的”。说明天灾人祸是()

A.百年不遇的B.可以预防的C.偶然发生的D.经常出现的 错误 错误

9.面对突发公共事件,一个优秀的决策者在普通公务员的基础上应该做到()A.善于融合不同的意见并做出选择

B.要善于理性地分析情况C.善于系统地思维和统筹规化D.独立做出决策

10.在解决突发事件时,因为其紧急性,我们可以()

三、多选题(10 道)

1.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

A.突发性和紧急性

B.高度的不确定性

C.威胁的社会性

D.救援资源的稀缺性A.不经任何部门批示直接下达命令B.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不需要广泛征集民众的意见C.法律、决策的制定完全按照惯常的民主程序D.权力集中在决策机关、领导人手里,任由其发挥

2.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建设包括()

A.执政能力

B.依法应对的能力

C.决策指挥的能力

D.协调和沟通的能力

3.突发公共事件法治属于非常态法治,是关于突发事件引起的公共紧急情况下如何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和。

A.国家权力之间

B.国家与国家之间

C.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

D.公民权利之间

4.我们在处理突发事件时首先遇到的问题是()

A.与事故中伤亡者亲属的沟通

B.国家的损失问题

C.管理者要面对社会公众的反应

D.上级领导如何指示

5.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的具体措施()

A.制定完善的应对计划

B.建立高效的协调机构

C.全面的应对网络

D.成熟的社会能力

6.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包括()

A.专注于政务建设,不需要太多的与民众沟通

B.必须坚持一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趋势的核心价值观

C.先保证自己的安全要紧,这是公职范围以外的事情

D.作为一个政府的领导人,在解决突发事件的时候,一定要充满社会责任感和信誉度

7.公共突发事件的周期发展分为哪些时期()

A.突发事件的潜伏期

B.突发事件的爆发期

C.突发事件的持久期

D.突发事件的恢复期

8.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公务员的压力有()

A.突发事件对生命的价值目标的严重威胁,就会突然对公务员的心理造成一种恐惧的压力

B.重任在肩

C.恐惧失败、局面失控

D.时间紧迫,信息不确定,接收不到所需要的信息

9.突发事件的类别有()

A.自然灾害

B.事故灾难

C.公共卫生事件

D.社会安全事件

10.引导媒体在突发事件中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其主要方法有()

A.实现危机传播的基调统一;

B.对媒体实行信息封锁;

C.塑造政府危机管理的良好形象;

领导干部论文: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培养 篇7

许明

(东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天津 东丽 300300)

摘要:目的 探讨持续提高疾控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是妥善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的重要保障。方法 通过分析疾控体系现状,疾控机构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中存在不足,研究改进措施和方法,提高应对能力。结果 提高了疾控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结论 通过完善组织架构;畅通网络信息系;制定规范有序的准则,加强技术和物质贮备,从而提高疾控机构应对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关键词 疾控机构;突发事件;公共卫生;能力

Continued to improve disease control agency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response capacity

Xu Ming

(CDC Dongli District, Tianjin Dongli 300 300)

Abstract: Objective Continued to improve disease control institutions of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response capability is to properly solve the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Method System by analyzing the status of disease control, disease control institutions dealing with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that exist in enough research to improve measures and methods to improve response capabilities.Result Improve the disease control agency responding to public health incidents.Conclusion By improving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flow of network information systems;to develop a standardized criteria to strengthen the technical and material reserves, improve disease control agency the ability to respond to public health events.Keyword CDC;emergencies;public health;ability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

[1]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性和破坏性是多方面的,不仅危害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公众心理恐惧,甚至导致社会混乱、经济衰退,威胁国家安全。面对危及公众健康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疾控机构的正确应对处置,对减少事件危害程度可起到关键作用。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是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力军,承担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分析、预警和决策的重大责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高低,对我国应对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整体实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本情况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医疗卫生事业不发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还存在常见传染病的威胁,一些已经基本控制的传染病又有重新抬头的趋势。

1.1 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现状

我国现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3543所、卫生监督所2706所、医院19822所、乡镇卫生院3.9万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6万所,卫生人力总量731万人。这些人员是保障我国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础。

1.2 东丽区公共卫生体系现状

东丽区位于天津市中心市区和滨海新区之间。全境东西长30公里,南北宽25公里,总面积477平方公里,下辖8个街道、1个回族乡。2010年年末全区户籍人口34.19万人,常住人口79.49万人(其中流动人口37.83万人)。全区拥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16所,其中

医院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家,民营医院1家,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卫生监督所等公共卫生机构各1家。疾控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卫生应急)是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前或出现后,采取相应的监测、预测、预警、储备等应急准备,以及现场处置等措施,及时对产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可能因素进行预防和对已出现的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控制;同时,对其它突发公共事件实施紧急的医疗卫生救援,以减少其对社会政治、经济、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危害。2003 年的 SARS 疫情,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诸多问题,因此,各级政府加快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步伐,各级疾病控制机构经过近3年的建设和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疾控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不足的表现

3.1公共卫生资源不足与失衡并存:①公共卫生事业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公共卫生资源总体不足;②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城乡之间、医疗与预防之间存在差距,三级预防保健网分布不均衡,与疾病控制中心对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辖区内承担预防保健工作的机构人员技术力量不平衡,尤其是作为三级网网底的农村卫生所条件简陋、人员匮乏,仅能承担部分公共卫生职能。

3.2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足:近年来,政府对卫生的投入增长持续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也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致使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网络建设、实验室能力建设、人才建设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削弱了预防控制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3.3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疾病控制事业发展主要因素,疾病控制中心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少、专业人员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均不符合要求,部分高级专业人才退休,由于编制、经费问题难以引进高素质人才,总体上不适于应对未来多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急需足够的公共卫生知识扎实、知识面广、现场实践经验丰富的疾病预防控制队伍。

3.4新时期疾病预防和控制任务十分繁重:部分严重的传染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但新的传染病还在不断出现;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交通发达、人口流动、生态环境的改变,造成了区域性疾病流行范围扩大,增大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难度;迎泽区作为太原市的中心城区,与国际、国内的交流日益增多,人流、物流的速度和规模进一步加大,公共卫生工作面临的形势也将越来越严峻。

3.5不断攀升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由于人口动力学变化、人口老龄化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作竞争压力加剧和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致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剧增和成为当前的经济高负担病,带来了新的健康需求和卫生问题,成为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另一重大挑战 4对策与建议

4.1完善应急处理组织网络,为统一协调开展应急处理提供组织保证

在研究、控制、预防和处置具有跨专业、多学科特点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内部按照现有“五大卫生”的科室设置,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显得其专业单

一、各自为阵、力量分散、反应迟缓。为此,我们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科,由现场科室和检验科室的专业人员担任正、副科长。并完善应急处理组织网络,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下设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处理专业组,由中心主任担任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组长,中心副主任分别担任各专业组组长。专业组选择由事业心强、专业水平高、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科和各应急处理专业组,制定应急处理程序,明确工作职责与范围,平时保持24 h的通信畅通,日常工作仍保留在各相关的专业科室,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

制马上作出反应,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性质、不同范围、不同危害程度,相应的专业人员迅速聚集,形成一支快速反应的多专业队伍。这样,既维持了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又为迅速高效地开展应急处理提供了组织保证。同时,避免了基层过多设置独立科室所带来人浮于事的弊端。

4.2建立畅通的信息网络系统,为政府采取果断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过机算机信息网络系统进行直接报告是政府决策机关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信息的重要渠道,只有广泛应用科学技术,建立机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并且确保其正常运转,保证其信息的畅通,才能够使政府部门及时、准确地把握事件动态,才能够及时采取处理、控制措施。因此,全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执行职务的直接报告单位,按照国务院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限时报告的要求进行直接报告。执行职务直接报告单位的预防保健科指定2名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执行职务的网络直接报告人,负责网络直接报告工作。各医疗单位门诊发现的传染病病例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报告卡,现场调查时发现的传染病病例由现场调查人员填写报告卡,两者统一交给所在单位执行职务的网络直接报告人进行网络直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组织和制度,负责行政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和技术指导,对传染病报告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报告、反馈,预测传染病发生和流行趋势。自实行机算机网络直报以后,传染病报告的及时率和报告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运用计算机信息网络进行直报,使政府部门在最快的时间内能够掌握重大、紧急疫情的信息动态,为迅速采取预防、控制、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措施,提供了科学决策的依据。

4.3制定应急处理程序,为规范有序地开展应急处理提供行为准则

完善应急处理程序,规范应急处理工作,对有效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规范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行为,我们根据国家的法律程序、法定权限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按照卫生部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中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要求,分别制定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事故应急处理程序,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应急处理纳入传染病疫情处理程序进行运作。3个应急处理程序总体上从事故报告到即时反应,从事故调查到现场检测,从落实措施到事件控制,从事故分析到专题总结,都作出了详细的规定。使整个应急处理程序层次清晰、职责分明、环环紧扣,便于操作。各应急处理专业组人员加强流行病学专业理论的学习,重点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调查、消毒排险、实验室验证,结果分析与评价的专业技能,熟练掌握应急处理程序和技术规范。制定和完善应急处理程序,为专业技术人员依法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规范应急处理行为,提供了基本的准则。

4.4加强技术、物质贮备,为准确有效地开展应急处理提供技术保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只有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切实履行职责,才能保证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后,把突发事件的影响程度控制在最低限度。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应用预防医学理论和技术,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重要职能部门。为了准确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就必须贮备与突发事件相匹配的应急处理药物、试剂、技术、设备和现场检测仪器。传染病应急处理专业组除配备常用的采样工具以外,还配备消毒杀虫药品、器械、预防性药品以及个人使用的消毒隔离服。食物中毒应急处理专业组配备必要的采样工具、运送培养基、样品保菌液。针对常见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特点,采用胆碱酯酶现场定性检测方法协助快速诊断。实验室添置自动细菌鉴定仪、全自动病原菌快速检测系统等仪器,提高对病原菌、细菌毒素的检测能力。职业中毒应急处理专业组配备携带式各种气体监测器、快速检测箱、电离巡测仪、甲醛检测仪、可燃气体报警仪、防毒过滤面罩,配备真空式手动采样器及常见的19种气体快速定性检测管。实验室添置气相色谱仪、分光光度计等仪器,拓宽有害气体的检测范围。基层疾病预防

控制中心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只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技术、物质贮备,方能做到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

参 考 文 献

(1)韦波,章家同,唐振柱,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预防和控制.广西预防医学,2002,8(2):107·

领导干部论文: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培养 篇8

一、练就超前预见能力

预见能力来自对基层的了解,对民情的体察,对各种隐患的排查和分析,一旦事件发生,心理上有准备,就可按照预案稳妥地开展处置工作。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性群体事件要有预见能力,并采取得力措施预防突发性事件的发生。这种能力的取得,需要领导者有扎实的工作作风和牢固的宗旨观念,在平时的工作中,做到心中有三“情”:

一是深入基层,了解社情。要深入乡村组、机关企事业单位,摸清情况,特别是在新的政策出台之前更要深入基层广泛听取意见,对可能带来的一些后果要有充分的预料,做到心中有数。

二是接待群众,体恤民情。群众是我们工作和服务的对象,他们有了困难和问题,作为领导者要热情接待,认真听取他们的呼声,关心他们的疾苦,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对新政策推行过程中群众不理解的地方多做耐心、细致的宣传解释工作,消除群众的的抵触情绪。

三是排查隐患,掌握实情。对可能引发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突出问题和隐患,要进行认真细致的排查,摸清情况,掌握实情,事先研究措施,进行疏导,并力争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同时准备好处置预案。

二、练就洞察事态能力

事件发展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变化的,要洞察事态发展的每一步进程及参与事件者的心理变化,寻找对策,及时加以突破。

一是通过把握事件发生的性质,了解参与者的心态。事件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其性质也会发生变化,参与者因其在事件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心态在事件的起始、发展和结尾阶段也是各不相同的。要洞察参与者心态的不同变化,适时调整处置方法,攻心为上。

二是通过了解事件起因,掌握事件的目的。事件的起因是多方面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掌握了参与者的目的,运用多种手段劝解疏导就相对容易了。

三是通过掌握事件发展趋势,预测可能产生的后果。事件每发展一步,都兆示着可能有某种结果产生,要根据事件的发展,进行分析研究,掌握事件处置的主动权。

三、练就控制局势能力

在处置事件过程中,应做到四个“到位”:

一是不回避矛盾,领导要到位。事件发生后,领导干部应该亲临现场,面对群众,掌握情况,找准原因,对症决策,尤其是发生重大突发性群体事件,县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亲临现场,靠前指挥,与群众面对面地交流沟通,面对面地做解释、说服和宣传教育工作,消除对抗心理,稳定情绪。

二是接待群众代表,思想工作要到位。对待群众代表,不能因为他们参与了事件就把他们放在对立面上,要缓解他们的情绪,了解他们的意愿,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要耐心细致,绝不能以居高的口吻、冷傲的态度对待他们,否则,只能激化他们的情绪。

三是听取群众要求,法律政策解释要到位。对群众提出的要求要认真听取,对合理的部分要给予明确答复,对于不合理的部分要做好法律、政策的宣传解释。

四是及时疏散群众,工作方法要到位。一旦出现突发性群体事件,就应本着“宜散不宜聚,宜顺不宜激,宜解不宜结”的原则,疏散群众,防止居心不良者借机煽动群众酿出更大的事端。必要的时候,如可能酿成伤亡事件或国家、集体和个人财产可能遭受重大损失时,也可视情进行强制疏散。

四、练就适时决策能力

领导干部要根据事件的发展变化,审时度势,把握机会,果断决策,不能延误处置事件的最佳时机。在决策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团结教育大多数,孤立处理极少数”的原则。突发性群体事件总体上多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范畴,在任何情况下,大多数群众始终是我们团结和教育的对象,要做好教育疏导工作。而组织策划、现场指挥、煽动闹事的,毕竟是极少数人,要通过做工作,使之孤立起来,并依法给予处理。

二是坚持“刚柔相济”的原则。处置突发性群体事件不能机械地套搬条文,要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本着“社会效益第一,稳定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坚持原则的大前提下,灵活机动地运用政策。这样有利于教育群众,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三是坚持“慎用警力,依法办事”的原则。人民警察担负着行使国(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家意志的神圣职责。在对待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范畴的事件时,如果随意动用警力,就会把警察推向群众的对立面,因而也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直接影响到事件的处理,不但于事无补,反而容易激化矛盾,恶化事态。因此,在动用警力时,务必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

领导干部论文: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培养 篇9

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运转,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在不断增加,突发性公共危机随时可能发生,如:非典、禽流感、北京虹桥踩踏事故、兴宁矿难等等。这些突发性公共危机的存在构成了当今社会的不和谐因素,也表明了突发性公共危机的不可避免性。应对突发性危机的话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并由此引起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我国政府应该如何提高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的能力。

应对突发性事件成为考验政府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政府应该采取切实可行且有效的措施应对突发的公共危机事件,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尝试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建立有效的应对公共危机机制:针对公共危机的发生指定相应的预警、处理、恢复等应对机制,有效的预防、回应、化解和消除各种危机。一个完整的危机治理过程包括预警、准备、回应与救治、善后处理四个阶段,因此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应该以事前防御为主,发生时控制事态,发生后把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

(二)、建立应对危机的基金储备制度:合理的应急财政储备系统应当包括决策指挥系统、应急执行系统、信息处理与发布系统和分析预测系统。这套制度的建立一方面可以确立突发事件发生时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可以明确支出的程序,做到有的放矢。此外,解决资金问题,除了政府承担主体责任,扩大财政在公共事务方面的投入之外,还应建立社会动员机制,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

(三)、建立应对危机的社会动员机制:社会动员机制中应充分利用社会自我调节力量,主要是有社会重大影响的社会团体、工会、社区组织、群众组织、村民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因此政府在公共管理中要着力培育公民的公共意识,提高公民的素质,致力于培养非政府组织,提高社会自治水平,促进社会各界发挥有效的作用,从而更好的调动社会的力量,共同度过危机。

(四)、健全应对公共危机的法律法规体系:虽然我国已制定和颁布了一些应对危机的法律法规,但无论从整体上看还是从细节上看,法律法规体系都不完善。最核心的问题是我国没有一部完整的危机紧急状态管理法。此外,紧急状态法与相关的法规之间的衔接与配套,以及全国性法规与地方危机管理法规衔接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国家应该建立健全前瞻性强、操作性强的应对公共危机的法律法规体系。

领导干部论文: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培养 篇10

对突发情况?

广东银行招聘网致力于为广大报考银行的同学们提供丰富的银行招聘信息、笔、面试资料。广东中公金融人官网考试信息应有尽有,笔、面试资料琳琅满目,供各位考生选择,帮助莘莘学子积极备考银行招聘考试,还有更多的备考指导、考试题库在等着你!

2019银行校园招聘已经开始,各大银行相继发出招聘公告,广东中公金融人小编为各位考生整理无领导小组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其应对措施!方便各位考生顺利通过面试环节。a.“撞车”

在自由讨论阶段,很容易发生大家同时说话,即抢话的情景。这时需要我们凸显我们的涵养,但是也不应因为过分谦让而出现尴尬的空场,过犹不及,要把握好度。

b.偏题、跑题

无领导小组讨论中,很容易发生跑题的情景,大家就一个无关紧要的事情进行长时间的争论。此时,考生可以抓住这个机会,适时引导回归主题,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

c.被其他组员抓住把柄

由于思考的不成熟或者口误,难免在讨论中出现一些硬伤,从而被他人抓住猛攻。遇到这种情况不要慌张,巧妙转移。

(1)转移话题法。论辩中,如果自己处于被动的不利地位,就不要再纠缠于原来的话题,这时可以及时转移话题,或抓住对方的一个弱点。也可以从新的话题上向对方发起进攻,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

群体性事件应对能力的几点恩考 篇11

贵州省成开院11春行管本科 赵 倩

【摘要】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可或缺,他们往往扮演着上级党政部门和领导意图的传递者、宣传者和执行者,同时又是本级部门或单位应急管理的倡导者、决策者和监督者,责任重大,事关全局。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应对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水平和能力。当前,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部分领导干部出现了本领恐慌,能力不足的现象十分突出,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应当清醒认识新时期新阶段群体性事件的政治影响和社会后果,始终把提升应对群体性事件的能力作为重要岗位职责。

【关键词】领导干部群体性事件应对能力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和错综复杂的矛盾凸显期,传统的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被打破,现实社会转型所凸显出来的矛盾纠纷也越来越多,群体性事件呈现出高发的趋势。因此,提高领导干部群体性事件应对能力已成为当前乃至今后维护社会稳定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当前领导干部应对群体性事件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见微知著的发现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在突发事件出现之初,有的领导干部不能从偶然的、表面的、零碎的、初露端倪的、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明察秋毫,未能从蛛丝马迹中及时准确判明情况;也有的领导平时习惯于抓所谓“大事”、“要事”和面子事,不屑于抓群众反映强烈的“小事”,从而导致社会矛盾不断积累,错失了把问题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的时机,最终发展成了“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的局面。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有的领导干部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敷衍态度,怕得罪人,怕丢乌纱帽,遇到矛盾绕道走,处置不及时,从而导致酿成大祸。

(二)驾驭全局的能动判断能不足。表现为面对突发事件,没有通盘考虑,抓不住主要矛盾,对突发事件的成因、性质、趋势未能准确判断,遇事慌张,头脑发热,急于求成,手段粗暴,从而导致顾此失彼、因小失大,贻误全局。

(三)快速反应的决策能力不足。表现为面对来势猛、发展快的突发事件,反应慢、等待观望、放任自流,缺乏迎难而上、不畏艰险的勇气;缺乏处变不惊、大胆果断的气魄;缺乏审时度势,沉着应对的能力;缺乏令出法随、雷厉风行的作风。

(四)引导沟通的协调能力不足。表现在组织领导上,不能在短时间内聚合各种要素,包括党委、政府各职能部门以及新闻媒体在内的社会各界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在第一时间内集聚到位。表现在对突发事件宣传教育疏导上,仍

存在不同程度的哄、骗、推、唬的问题,在与群众面对面沟通时,讲不到点子上、讲不到理上、讲不到心上,就事论事讲表面理,简单生硬讲不清理,不着边际讲不准理,似是而非讲歪理,从而带来很多“负刺激”、“负效应”。

(五)把握规律的预见能力不足。突发事件的发生是一个由小到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部分领导干部之所以应变不力,就是因为他们不善于从时空的角度观察形势和历史地看待事物发展,不善于把握政治和经济改革的发展进程,不关注国际动态、社会发展动向、热点问题和群众思想变化,缺乏对事物发展规律性的把握和谋后而动、预后而立,造成被动应付的局面。

(六)信息公开的回应能力不足。面对突发事件,一些领导干部仍然沿袭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管理模式,采取回避、隐瞒、掩盖的方式,缺乏信息的透明度和对公众回应的力度,从而使失实的信息或错误信息传播,使事态扩大。

二、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能力的着力点

我认为,领导干部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一)提高预防预警预控能力

1、领导干部要做到预防为主,准备在先

群体性突发事件虽难以预防预测,具有不确定性和偶发性,但其发生往往由矛盾长期积累和激化引起,绝大多数的“偶然事故”,细究起来却是日常的管理和制度建设长期存在漏洞导致的必然结果。首先,领导干部在平时的工作中一定要积极地开展各种隐患的排查工作。尤其是对各种可能会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矛盾纠纷,及时地进行排查。要把发现的问题和倾向及时向上一级党组织报告,并尽快组织党员、干部深入群众做好说服、劝阻和服务工作。“访民情、知民意、帮民困、解民忧”,为群众服务好,做出表率,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其次,在平时的工作中也要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包括预防群体}生事件发生的思想准备、组织准备、制度准备。最后,要建立预警防范工作机制,形成信息网络和排查体系,预测和排摸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矛盾,提出化解矛盾和预防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政策和措施;建立健全信访维稳和社会综治社情监控和信鼠通报制度。

2、领导干部要坚持依法表态

依法表态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在工作中的具体转化。领导干部在平时的行政管理中要预防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就必须做到依法表态。依法表态的意思是:第一,对待老百姓的利益诉求如果符合法律符合政策要求的,应该立即满足,千万不能出现以前的一种错误的导向,所谓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第二,反过来,如果老百姓的利益诉求真的不符合法律不符合政策要求,那么领导干部也应该与老百姓真诚互动,耐心劝导说服。真诚互动意味着需要在尊重公民表达权的观念的基础上听取民意,同时积极引导。不能存在花钱买稳定的心理,滋长了只要闹事什么都解决的风气。

(二)提高应急决策能力

应急决策是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的关键和难点。领导干部在群体性事件应急

处置中面临着一系列决策,提高领导干部应急决策能力,对于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提高领导干部的承受力

作为决策者,领导干部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敢于担当的气魄。既认识到群体性事件的不稳定性、复杂性,也要看到问题的可认识性、可解决性,善于承受压力,胆大心细,果断坚决,并具有极强的自制力。决不怨天尤人,胆小怕事,优柔寡断,迟迟拿不出方案。更不能感情冲动,火上浇油,始终能够把握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迎难而上。

2、提高领导干部的洞察力

参加群体性事件的群众鱼龙混杂,领导干部需要找准主要问题、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提高辨析问题的能力,关键在平时的积累和培养,平时深入实际,深入了解群众的利益诉求。即使是天才,如果对当地隋况不熟悉,对相关政策不熟悉,同样束手无策,难以找准症结,解决问题。

3、提高领导干部的分析力

绝大多数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其根本原因多为利益冲突,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得到某种利益而为。不过有的矛盾是显眭的,一眼就能看穿;而有的矛盾是隐性的,不易看透。即使表面上看来盲目参与事件的人,其行为的背后也有一定的利益动机在起作用,只不过是不同的人利益诉求不同罢了。领导干部应分析引发事件的真正原因,善于做好充分的信息情报收集分析研判工作,从而做出合理的决策。

4、提高领导干部的判断力

领导干部对群体性事件的判断、定性非常重要,对群体},主事件还是应定位于以极端形式表现的人民内部矛盾。如果仅定位于治安问题.只能导致解决问题手段简单化,群众也不服,还会为以后的矛盾留下伏笔。此外,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还要慎用警力、善用警力,不能一出现干群关系矛盾,就派公安;工作搞不下去就派公安,否则容易引起矛盾的冲突升级和扩大。

(三)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1、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媒体

截止到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数突破5亿,手机用户突破10亿,微博用户数达2_5亿。今天的中国一条手机短信就会引发社会安全事件。虽然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只有十多年的历史,但其迅猛发展已使手机短信和互联网成为公民利益诉求表达的重要平台,能否有效地对网络的监控与管理,也成为对领导干部引导能力、管控能力高低的重大考验。领导干部要学会善用媒体,包括主流媒体、非主流媒体。突破媒体管理旧框框,提高与媒体合作的能力,充分发挥媒体在群体l生事件应急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应对媒体首先必须做好沟通工作,而且要真诚,因为不沟通信息,媒体自己会发掘信息,而如果沟通不真诚,就可能会站到媒体的对立面。所有的谣言止于真相,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是没有什么可以向公众隐瞒的。

2、领导干部要善于引导舆论

在一些群体陛事件中,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等起到了利益聚集、行动联络、事态发酵甚至谣言传布的作用。利用传统的信息封闭和压制来实行信息封锁,反而会起到反作用。领导干部应该针对群众心理,选择信息发布的形式和方法。

(1)力争第一时间主动发布权威信息,尤其要注意在其它渠道报道之前公开报道事件,不遮掩,更不能违反法纪。要勇于正视问题、承担责任、承认错误。同时,要以最快的速度,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众澄清事实真相、报告政府对于问题处理的意见、结果等。只有这样才能化解民众的激愤、避免不利因素的影响以及事态的进一步发展。此外,领导干部应该主动了解新媒体舆情,并由此发现和洞察各种社会矛盾,争取在舆情发展的潜伏期和初期进行处理,并抓住舆论引导的时间和机会,以便尽早地对新媒体舆论进行引导。

(2)善于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发布,重视互联网,必须连续提供原始权威信息。这样;可以和流言争取受众,让被流言鼓动的群众及时听到另一种声音,从而让更多人不能及时做出简单的判断,在犹豫不决中观望,从而不轻易地让群体形成,或者促进群体的瓦解。

(3)利用党和政府掌握的媒体,用极度自信、不断重复的方法推广观念,而不提供任何可讨论性。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两点:①一般只陈述事情的经过,不过多加入分析、评论或结论陛意见。既为发言人以后的报道留下空间,也不至于引来媒体、舆论和公众的追问与责难。②不做过度政治化的解读,随便给民众扣政治化的帽子,动不动以社会黑恶势力甚至外国势力操纵为由,对参与事件的民众进行打压。

(四)提高事后处置能力

提高群体性事件发生后的处置能力是领导干部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关键,也是群体性事件最终得以解决的必备条件。

1、提高领导干部迅速反应的能力

群体性事件既然已经发生,那么领导干部必须在第一时间采取应急措施,防止事态扩大或者控制事态蔓延。所以迅速反应极为重要。因此,领导干部最好及早介入,与当事人直接对话,心平气和,本着解决问题、公平、正义的原则,广泛听取各种意见,对当事者晓以大义,立足疏导并迅速控制事态。以“冷”对“热”,以“静”制“动”,全面分析问题,兼顾各方利益,为解决冲突打好基础。

2、提高领导干部承担责任的能力

在突发的群体性事件中,老百姓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其个人利益问题。而面对老百姓关心的利益问题、关注的焦点,领导干部的态度极为关键,老百姓非常在意领导干部的态度,领导干部也要明确群众利益无小事。所以在群体性事件发生以后,领导干部要有承担责任的能力。要有“有话请讲,我来负责”的气魄。领导干部必须以负责任的形象出现在危机中,贯彻承担责任的原则。

3、提高领导干部借助外力的能力

在许多群体性事件处置中借助外力极为重要,所谓借助外力,既包括权威专

家,也包括通过居委会、村委会、妇联、共青团等组织深入基层、深人群众、做好各种思想政治工作。对于重大事件,领导干部应紧急召集有各方专家(包括经济、政治、法律、心理、传媒、社会学等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参加的应急处理决策班子,尽陕拿出平息事件的整体方案和对策。另外,各种基层组织有着完备的组织体系,借助他们的力量做好群体性事件中重点人群的工作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提高领导干部恢复重建的能力

群体性事件发生以后,领导干部必须提商恢复重建的能力。一要做到实事求是。这意味着要实事求是地调查,调查群体陛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造成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其他各种因素。在此基础上要实事求是地评价,要全面地分析和评估,而且要做到客观,还要实事求是地整改,加大协调力度,协助有关部门不折不扣地兑现承诺,让群众看到党和政府解决问题的诚意。对已提出解决方案或已有答复意见,并有时限要求的,应按承诺的时限要求,抓紧组织实施。对一时不能解决的要做好解释工作,不留后遗症,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标本兼治。二要调查跟踪,主动回访。对已经处理的群体性事件采取主动回访的办法,虚心倾听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批评建议,改进工作作风,进一步巩固工作成效,使群众心悦诚服。同时,对有关问题的落实情况再行了解,以便及时向上级机关反馈。三要做到宽严结合。对一般参与群体性事件的群众处理要“宽”,对极少数涉嫌犯法犯罪的要严厉惩处。四要反思工作中暴露的问题,及时查漏补缺,认真予以解决,避免前紧后松,有头无尾,并努力从中探求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以避免类似事件的重复发生。五要注意动向,抓住重点,防止反弹。有些群体性事件涉及的问题,由于很难一步到位解决,虽然经过努力化解,暂时平息,但问题并未真正获得圆满解决。所以一旦有人鼓动,或受其他外界因素的感染和影响,又会出现反复,对此要特别加以注意。

参考文献:

[1]梅中玲.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策略思考[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9

(7)

[2]张荣.应急管理干部应对突发事件应着重提高“三种能力”.沈阳干部学刊,2010(8).

[3]夏梦颖.论突发事件中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引导[J].新闻知识,2011

(7)

[4]任娟.试论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应对职能的建构[J].管理研究,201l(29).建立健全 权力结构

上一篇:百度面试经验下一篇:停电以后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