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课程分析报告

2023-02-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报告是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有着明确的格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怎么样正确编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在线课程分析报告》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1篇:在线课程分析报告

数据分析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摘 要: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了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变革,提高了教学效率,提升了教学质量。在线开放课程是一种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在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在线课程建设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文章以我校数据分析在线开放课程为例,从课程建设目标、建设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并对在线课程教学以及一流课程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在线开放课程;数据分析;一流课程;教学模式

2018年9月10日,中共中央召开全国教育大会,就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向全党全國全社会发出了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动员令。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这两个重要文件共同构成了教育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和行动方案, 为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明确了定位和方向。

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定位和策略[1-2]。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全面实现的基本途径,是对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有力支撑。2012年以来,随着以慕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的迅速兴起,各种在线教育新模式不断涌现,推动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3]。在不断推进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变革中,在线开放课程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应用领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4-6]。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教育部和部分教育企业推出的免费在线课程、直播课程,保障了学校“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

一、课程建设情况

数据分析课程是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2006年开设该课程以来,课程组先后了制定和修订了数据分析课程的理论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等一系列教学文件;不断调整与完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引进国际先进专业统计分析软件SAS、SPSS、MATLAB和Python进行数据分析方法的实践与应用教学。开发与制作理论课、实验课教学课件,充分、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课件、专业软件和网络资源,在精简授课学时、突出实践与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取得实效。

随着学校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数据分析课程组加大对该课程的改革力度,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平台、立体化教学资源等辅助教学,拓展教学视野、理论联系实际、探索多样化的考核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实践教学方面借鉴国际工程教育教学理念,将该课程的实践教学融入科学计算实践教学体系整体建设,鼓励学生参与“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实践活动。近年来,利用数据分析基本理论做毕业论文的学生逐年增加,论文质量稳步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提升[7]。2017年,我校完成校精品重点课程建设,完善了课程体系并优化了课程的资源,同时在线教学平台在学校的教学平台完成建设。2018年,我校开展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建设。2019年我校以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核心,积极开展金课建设。

目前数据分析课程已经发展成为内容体系完整、别具教学特色的专业课程。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将理论推导与软件应用有机融合起来,将基本原理和方法与实践结合起来;在教学方法上,根据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特点,结合国际工程教育教学理念,强调该学科的工具性和应用性,形成“立足基本原理,突出应用性”的教学特色。数据分析课程已经建成了课程教学资源库、知识展拓资源库、数学建模竞赛资源库、实验教学平台,完成了两轮授课视频。为学生提供了优质教育资源,学生利用学校在线教学平台,可以自主查阅相关教学资源,了解课程性质、内容、要求和教学动态,学习更多的扩展性知识,实现课程教学网上交流、讨论、答疑等,拓宽学生学习途径、学习时间和空间。

二、课程建设思路

(一)建设目标

根据我校本专业的定位,以省级及全国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指南,贯彻素质教育,因材施教,确定相应的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建设优质课程资源,注重对学生利用计算机实现数据处理与计算机绘图能力的培养,推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现代化,提高教、学双方的效率。建设优质网络在线课程,在保持现有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推进本课程立体化建设与教学模式的整体优化,丰富课程资源,提升课程质量。通过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教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优质的线上课程资源。

(二)教学理念

课程组在保证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课程建设以学生理解与应用知识为目标,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相结合,侧重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1. 理论教学理念

数据分析课程主要介绍数据处理的常见统计分析方法,是一门工程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本课程是数学学科中一个有特色且又十分活跃的分支,在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方面,它与该专业其他基础课程有显著的区别,其独特的概念与方法,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辨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能使学生掌握研究随机现象与处理大量统计数据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另一方面,它与其他学科又有紧密的联系,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许多课程的基础和相互联系的纽带,在专业课程设置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理论教学理念基于多方向的基础融合,依托研究课题,重视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注重科学思维方法,强调重要数学思想方法与计算工具的突出作用,以解决问题为核心,构建“目标牵引,数据分析知识结合实际应用”的理论教学模式,根据课程内容与实际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的特点,强调课程内容的实际应用背景和应用范围。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关键是建设优质的课程资源,课程组在课程设计时,不仅要准备优质的教学素材、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还要及时了解科技前沿动态,将新的技术融入教学设计中。在线开放课程的框架设计了课程介绍、课程团队介绍、教学大纲、教学视频、教学课件、课程通知、习题库、案例库、教学互动等模块,既提供了丰富的线上教学资源,有利于开展线上教学及个人自学,又提供了教师学生的互动交流平台,弥补了个性化学习的差异,保障了学习效果。

在线课程的核心内容是课程的教学视频,为了区别于传统45分钟一堂课的教学模式,同时满足后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开展,视频主要采用教师教学的微课视频。课程录制内容以课程知识点为单元进行了划分,每个教学视频时长控制在15分钟以内,每个视频配套相应的教学演示文稿,每个视频保证了内容的完整性,便于学生进行个性化和碎片式的学习。

2. 实践教学理念

数据分析是一门理论推导过程繁琐、实用性很强的课程,而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應用数据分析方法来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该课程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为目标,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一个数据分析软件,比如SPSS,MATLAB、R或Python等,将数据分析方法的理论与软件应用相结合。

本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教学知识点设计了实验项目,每章设计了3-5个实验,录制了实验教学微视频,便于学生使用软件完成相应的实验项目。同时每章还设计了1-2个综合实验项目,录制了教学视频,便于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课程组根据数据分析课程的特点和对教学的要求,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积极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教学手段等多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我校在教学过程中综合多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课堂集中讲授、专题讲座、分组讨论、实验演示以及课外辅导等形式多样、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对于课程中的基本理论部分,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与多媒体课件演示等集中式教学方法。课堂集中教学使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直观地了解并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课程理论知识形成较为全面、整体的认识。教师应从课程内容中精心挑选适当的章节和知识点,分别采用启发式教学、设问以及分组讨论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考,激发其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等意识,强调数据分析的基本思想与原理,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由于数据分析课程具有数据处理繁琐、基本原理的推导枯燥等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将计算机辅助学习融于教学,以计算机软件为工具,作为支撑教学活动的手段。软件演示与基本理论互补,计算结果阐明理论,帮助学生理解基本原理和基本步骤,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技巧,感性认识和积极主动思考的能力。

2. 对课程中的数据分析方法及应用部分,运用各种软件制作动画课件,进行多媒体课件演示,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对数据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基本操作过程,在课堂讲解的基础上,制作形象生动的计算机实验动画课件,使讲解的内容图像化、动态化,极大地增强了课程内容的生动性、直观性和形象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实例让学生能亲自体验随机实验的特点和统计方法的实用性,能自己通过计算机互动实验总结和归纳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解决现实的应用问题,提高学生对数据分析课程理论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起到了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的双重作用。

3. 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课程内容与实际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的特点,强调课程内容的实际应用背景和应用范围,采用与数学建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针对某些知识点的实际应用问题,组织课外活动小组,在课程组的指导下逐步完成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该课程及其他相关知识的应用-数学软件实现-模型求解-结果分析、解释和验证-探讨更深入问题的全过程,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据分析课程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做到学以致用,同时进一步巩固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4. 对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巩固三个教学阶段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见图1),将在线课程资源和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实施混合式教学改革,提升教学的效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混合式教学设计侧重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设计,采取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巩固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围绕在线课程平台开展,课前准备主要包括自主学习教师推送的课程资源、课前练习等。课堂教学按教学任务安排开展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讲解研讨、师生共同提出问题、小组协作学习探究、展示学生应用作品、测试反馈、教师点评总结等。课后巩固包括平台交流、作业反馈、学科前沿介绍、模型剖析等,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分层布置附加任务。

5. 实验教学采用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相结合、虚拟与实际相结合、课内实验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教师设计实验与学生自主拟题实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实践教学理念基于多层次实验实践活动,结合由浅入深的实验项目,锻炼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借助计算机手段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6. 通过各种方式、途径开辟第二课堂,拓展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开放在线教学平台、实行网上答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通过课后辅导、课外学习小组以及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进一步增加学生对数据分析课程及相关知识的了解,拓宽视野,了解该学科的最新发展和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教学评价

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作为构建多元化、多层次考核模式的重点,考核方法改革侧重数学素养、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核;突出学生软件应用能力和算法设计能力的考核;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重视其创新能力的考核,增加开放性研讨项目,加大平时考核力度,拓宽考核方式,实施课程教学全过程综合评价。根据学生线上学习过程的成绩记录,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形成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根据教学评价结果,既了解了学生自主学习进度,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改进教学方法、调整相应教学设计,强化学生知识的薄弱环节,实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因势利导,提高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在线开放课程是互联网与教育教学结合的产物,近年来在我国迅速兴起,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进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大范围共享。在线开放课程极大推动了教学改革,改变了传统课堂讲授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形式和环境。“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探究式、合作式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同时,在线课程建设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在线开放课程还需要不断完善、不断优化,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學资源,优化教学组织和实践。同时,随着在课程建设应用中对一流课程的深入认识,本课程也将以建设在线课程建设为抓手,积极打造优质金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拓展课程建设形式,通过线上与线下教学实践,探索“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水平,为一流课程建设和一流专业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张伟平,陈梅芬.信息化促进教育治理现代化:价值、问题与建议[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6):1-3.

[2]陈琳,陈耀华,毛文秀,等.教育信息化何以引领教育现代化?——中国教育信息化25年回眸与展望[J].远程教育杂志,2020,38(4):56-63.

[3]吴岩.建好用好学好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努力写好高等教育“奋进之笔”[J].中国大学教学,2018(1):7-9.

[4]张臻.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在线开放课程应用模式变革与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1):17-22.

[5]苏莹.以在线课程建设为抓手,打造一流课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14):31-32.

[6]顾晓薇,胥孝川,王青.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20(6):82-88.

[7]杨韧.立足特色专业建设的科学计算课程群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21):50-52.

作者:胡建成

第2篇:慕课平台之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数据分析

摘 要:2017年和2018年,我国共遴选了129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这些课程分布在20个慕课平台。通过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数据的观察,发现慕课和慕课平台在数量、技术和品质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慕课平台的提升空间还很大。目前我国慕课平台虽然较多,但各平台在课程数量、学科分布、高校数量、高校层次和地域分布五个方面的差异却十分明显。慕课平台是慕课最主要的载体,应把优先发展慕课平台作为当下慕课工作的关键突破点。

关键词:慕课;慕课平台;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数据分析;学科;高校;层次;地域

收稿日期:2019-07-01

作者简介:张雷(1985— ),男,四川遂宁人,南京审计大学文学院教务办公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在线课程、教育信息化等;王军(1971— ),男,江西宁都人,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等。

一、引言

2017年、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布,为我国慕课和慕课平台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但是通过对这两年课程数据的观察,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①名称重复的课程达到255门(占总1291门课程的19.75%),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课程遴选的基数不足。②慕课和慕课平台在技术上还有改进和提高的空间。例如,慕课的画质有待改善、平台信息检索功能有待完善等。③少量遴选出的课程,学生的评价并不高,如何遴选出更高质量的慕课值得探讨。慕课和慕课平台在数量、技术和品质上都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尤其是慕课平台,作为慕课的重要载体之一,如何提高其质量,对于在线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关键的影响。

如何提高慕课平台的品质?首先,需要清楚地认识慕课平台的现状。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作为我国现今遴选出的最高质量的慕课,对于认识慕课平台的现状具有相当好的参照性。下面,通过对慕课平台中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课程数量、学科分布、高校数量、高校层次和地域分布5个方面的数据,对慕课平台加以认识和分析。

二、慕课平台数据分析

(一)课程数量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7年遴选了490门(其中本科468门,专科高职22门)[1],2018年遴选了801门(其中本科690门,专科高职111门)[2],两年共遴选了1291门。这为我国的慕课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优质课程,同时也带动了我国相关慕课平台的建设。经统计,目前有20个慕课平台参与到了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项目中。

20個慕课平台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课程数量”(单位:门)见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

1.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平台有916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占到了1291门课程的70.95%,比其他所有平台课程数量总和的2倍还多。

2.智慧树、学堂在线两个平台分别获得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40门和124门,两者合计占到了总课程的20.44%,也是获得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较多的两大平台。

3.其他17个平台,合计有111门课程(总课程数比学堂在线少13门),占总课程的8.60%。

(二)学科分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第2号修改单》(GB/T 13745-2009/XG2-2016)[3],我国将学科分为62个一级学科。经统计,2017年、2018年两年129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大致(部分课程存在跨学科的现象)涵盖了61个一级学科,仅水产学未覆盖。

按“课程数量”降序排列的61个一级学科分布如下:计算机科学技术有126门课程,管理学80门,经济学78门,数学67门,艺术学59门,电子与通信技术58门,语言学55门,文学45门,生物学42门,教育学38门,机械工程34门,动力与电气工程31门,社会学31门,临床医学30门,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29门,法学26门,土木建筑工程26门,物理学26门,化学24门,哲学22门,材料科学20门,基础医学20门,交通运输工程20门,中医学与中药学20门,历史学16门,纺织科学技术14门,心理学14门,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13门,力学13门,地球科学12门,农学12门,新闻学与传播学12门,药学12门,畜牧、兽医科学11门,马克思主义11门,体育科学11门,航空、航天科学技术10门,化学工程10门,食品科学技术10门,水利工程10门,信息与系统科学相关工程与技术10门,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9门,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9门,安全科学技术7门,军事学6门,统计学6门,政治学6门,林学5门,天文学5门,测绘科学技术4门,考古学4门,民族学与文化学4门,产品应用相关工程与技术3门,核科学技术3门,矿山工程技术3门,冶金工程技术3门,宗教学2门,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1门,能源科学技术1门,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1门,自然科学相关工程与技术1门。

20个慕课平台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一级学科分布(单位:个)见表2。

通过表2可以看出:

1.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平台涵盖学科最广,涵盖了58个一级学科(未涵盖的4个一级学科是水产学、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能源科学技术、核科学技术),占到62个一级学科的93.55%。

2.智慧树和学堂在线,分别涵盖了39个和42个一级学科,分别占总一级学科的62.90%和67.74%。

3.其他平台,一级学科涵盖的数量在1~11之间,占比在1.61%~17.74%。

(三)高校数量

总体上,2017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有120所高校在列,其中本科高校98所、专科高职学校22所。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有251所高校在列,其中本科高校177所、专科高职学校74所。2017—2018年合计284所高校获得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占全国2914所高校[4]的9.75%,其中本科高校合计199所、专科高职学校85所。20个慕课平台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高校数量”(单位:所)见表3。“各平台高校数量占2017—2018年284所高校的比例”值,因部分高校在不同的慕课平台均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因此,合计比例总值超过100%。

通过表3可以看出:

1.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平台2017、2018年合计有200所高校的课程获得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占2017—2018年合计总的284所高校的70.42%,在所有平台中占比最多。

2.智慧树平台2017、2018年合计有74所高校的课程获得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占总高校的26.06%。

3.学堂在线、人卫慕课2017、2018年合计分别有19、18所高校的课程获得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分别占总高校的6.69%、6.34%。

4.其他16个平台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高校数量在1~7所之间,分别占总高校的0.35%~2.46%。

(四)高校层次

2017—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有284所高校在列。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5]的层次统计:

双一流A类高校有36所(占双一流A类高校总数36所的比例为100%)。

双一流B类高校有4所(占双一流B类高校总数6所的比例为66.67%,不在列的2所高校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新疆大学)。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有61所(占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总数95所的比例为64.21%,不在列的34所高校是安徽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成都理工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广西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贵州大学、河北工业大学、辽宁大学、内蒙古大学、宁夏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外交学院、西藏大学、西南石油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政法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

其他高校183所。

20个慕课平台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高校层次”情况统计显示:

1.一流高校数量最多的慕课平台是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双一流A类高校34所、双一流B类高校3所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46所,合计83所一流高校。

2.智慧树,合计有36所一流高校。

3.学堂在线,合计有14所一流高校。

4.其他平台一流高校的数量在1~6所之间。

(五)地域分布

2017—2018年129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按全国8大地区统计,各地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课程数量”按降序排序如下:华东地区460门,华北地區265门,华中地区221门,东北地区132门,西南地区103门,西北地区70门,华南地区40门,台港澳地区0门。其中,按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共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课程数量”按降序排列分别是:北京239门,江苏217门,湖北106门,上海87门,四川79门,陕西65门,黑龙江56门,辽宁55门,福建54门,河南51门,山东45门,浙江45门,湖南42门,广东33门,江西22门,吉林21门,天津16门,重庆15门,安徽12门,云南9门,河北8门,海南4门,甘肃3门,广西3门,山西2门,青海1门,新疆1门。

20个慕课平台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地域分布(单位:所)情况见表4。

通过表4 可以看出:

1.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和智慧树,在全国7大地区华东、华北、华中、东北、西南、西北和华南均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2.学堂在线,在全国6大地区华东、华北、华中、东北、西北和华南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3.人卫慕课,在全国5大地区华东、华北、华中、东北和西南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4.优课联盟和超星尔雅,在全国4大地区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其他平台,在全国1~3个地区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课程数量、学科分布、高校数量、高校层次和地域分布5个视角的分析,我们对慕课平台的现状有了多视角和客观的认识,慕课平台的现实是:虽然我国慕课平台的数量较多,百花齐放,但不可否认,目前各平台的发展极不均衡。这种不均衡性,2017年国家精品在线课程发布后,就有研究者提及[6],值得注意的是,到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课程发布后,这种情况不见改善,还有所加剧。两年课程的具体不均衡细节,请详见上文表格数据,本文对此不做评价,仅提供客观数据供参考。毕竟,目前各慕课平台都还处在发展的早期,各平台的出发点、运营模式、管理水平和平台愿景等不一样,自然发展状态会有所差别,这种现状是可以理解的。

但依据国家计划,到2020年我国将建设两个“一万门”精品课程[7],即未来两三年,国家还将遴选几千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带动上万门的慕课开发。希望本文的数据分析,能帮助更多的高校慕课建设者们,选择更合适的慕课平台,创作更多优秀的慕课作品,供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进行遴选;各慕课平台的建设者,可以扬长避短或取长补短,提高慕课平台的管理水平,把慕课平台建设得更好、更多元,和而不同,百家争鸣;慕课的学习者们,可以选择更适合的慕课平台学习慕课,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品质。各方面一起努力,提升我国慕课的数量、技术和品质,从而将我国的慕课建设推向更高水平,为我国新时代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尤其是在国家政策助力慕课建设的当下[8],慕课平台是慕课的最主要载体之一,是慕课建设者和慕课学习者之间最主要的桥梁和纽带之一,把优先提升慕课平台的管理和发展水平,作为近些年慕课工作的关键突破点,未尝不可。比如,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慕课平台政策或项目的扶持,投资人和管理者加大资金或资源的投入,社会各界人士提供宝贵的意见或建议等,从而加速慕课平台成长。

[1]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7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结果的通知[EB/OL].(2017-12-29)[2019-05-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5664/moe_1623/s3843/201801/t20180112_324478.html,2017-12-29.

[2]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公布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结果的通知[EB/OL]. (2019-01-11)[2019-05-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5664/moe_1623/s3843/201901/t20190121_367540.html,2019-01-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学科分类与代码第2号修改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名单[EB/OL]. (2017-06-14)[2019-05-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634/201706/t20170614_306900.html,2017-6-14.

[5]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EB/OL]. (2017-09-21)[2019-05-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1709/t20170921_314942.html,2017-09-21.

[6]方旭.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的实证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8(7):94-99.

[7]吴岩.建好用好学好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努力写好高等教育“奋进之笔”[J].中国大学教学,2018(1):7-9.

[8]张雷.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助力慕课建设:2017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信息研析[J].教育观察,2018,7(21):122-125+132.

(责任编辑 孙震华)

Data Analysis of National Boutique Online Open Courses on MOOCs Platform

ZHANG Lei,WANG Jun

(School of Liberal Arts,Nanjing Audit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China 211815)

Key words: MOOCs;MOOCs platforms;national boutique online open courses;data analysis; disciplines;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level;region

作者:张雷?王军

第3篇:我国在线课程评价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与启示

【摘 要】

教高〔2015〕3号文件发布后,有关高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认定标准的研究引起了国内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已成为在线课程评价研究的最新话题。本研究以中国知网收录的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及硕博士学位论文为数据来源,采用高频关键词共现分析法对我国在线课程评价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深度剖析。在此基础上,对高等教育领域如何开展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认定提出了五点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坚持融合的研究视角、重视数据价值的挖掘、注重标准的动态构建、强化国际比较研究,以期对现阶段高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认定标准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 开放课程;在线课程;质量评价;质量认定;课程评价;评价研究

一、引言

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构成要素,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是我国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21世纪初期,为深入推进“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实施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这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在线课程规模化建设与实施的起点。随后,为持续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我国先后实施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简称“精品课程建设”)”(教高〔2003〕1号)、“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教高〔2011〕8号)、“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教高〔2015〕3号)、“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教高厅函〔2017〕40号)等重大工程。无论在哪一发展阶段,质量永远是在线课程的生命线,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当下,在教育信息化深入推进的浪潮下,以MOOC为代表的多类别在线开放课程得到了诸多学者和各级各类教育教学与科研机构的关注,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引入在线开放课程已成为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实现高等教育特色发展与内涵式发展的最新选择。为规范在线开放课程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2015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明确要求:“鼓励高校制订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认定标准,将通过本校认定的在线课程纳入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并制订在线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办法和学生修读在线课程的学分认定办法。”因此,开展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与认定已成为当下高校引入在线开放课程的必要环节,将对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管理产生重要影响。在线开放课程作为我国在线课程建设、应用与发展的最前沿代表,与其他时期的在线课程相比,既有共性特征也有其固有的个性特征。鉴于此,通过定性与计量的方式深度梳理、归纳我国在线课程评价研究现状,不仅对当下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认定标准设计、开发与应用具有重要实践参考价值,也可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评审及管理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与分析

研究数据的全面性和代表性是研究价值的重要保障。为保证研究数据的全面性,本文的研究数据除包括期刊论文外,还包括硕博士学位论文;为保证研究数据的代表性,本研究将期刊文献的检索范围限制在核心期刊与CSSCI来源期刊。各类研究数据的获取过程及描述性统计结果如下所述。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分别对期刊数据库和硕博士论文数据库进行了检索,具体检索方法如下:在期刊论文检索过程中,为保障检索文献质量,本研究将期刊来源类别限制为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先以“在线|网络|远程|开放|精品”为篇名关键词,精确检索;再以“课程”为篇名关键词在上述结果中精确检索;之后再以“评价|评估|认定|认证”为篇名关键词在上述检索结果中精确检索;最后通过篇名、摘要、作者等信息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过滤,剔除无作者文献、重复文献以及与研究主题不相关的文献后,共保留有效研究样本102篇。此外,为保证文献检索的全面性,又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 | 慕课 | MOOC | MOOCs | cMOOC | xMOOC”为篇名关键词精确检索,之后以“评价|评估|认定|认证”为篇名关键词在上述检索结果中精确检索,经剔除与研究主题无关的文献,最终共保留有效研究样本25篇。在硕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检索过程中,分别采用上述两种方式进行检索,经筛选分别保留有效文献48篇、7篇。

在初步确定研究样本的基础上,将研究数据(NoteFirst格式)导入书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2对“标题”进行统计,发现5篇重复样本,删除后最终共保留有效研究样本177篇。其中,期刊文献124篇,硕博士学位论文53篇。期刊论文文献刊载年度与刊载期刊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分别如图1、表1所示;硕博士学位论文文献发表年度与单位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分别如图2、表2所示。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试图通过基于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分析技术和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对我国在线课程评价研究的热点进行定性与计量分析,研究过程中用到的研究工具主要有书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2)、SPSS Statistics 19.0、Ucinet6、Netdraw等软件。

参照BICOMB2共词分析软件的使用说明与建议(崔雷, 等, 2008),将本研究的具体操作过程归纳为以下几步:第一,明确研究主题、数据源与检索方法,将在中国知网中检索到的数据以“NoteFirst”格式导出;第二,将研究数据导入BICOMB2软件,进行关键词清洗與词频统计,根据研究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确定高频关键词;第三,通过BICOMB2软件分别生成高频关键词词篇矩阵和共现矩阵;第四,将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导入Ucinet6、Netdraw软件进行社会网络中心度分析,生成高频关键词社群图;第五,将高频关键词词篇矩阵导入SPSS19.0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生成高频关键词相似矩阵和聚类树图谱;第六,综合步骤四和步骤五的分析结果,梳理归纳、综合反思我国在线课程评价研究的现状;第七,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为当下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认定标准研制提供思路。

三、高频关键词统计与分析

(一)高频关键词的确定

1. 关键词清洗

经初步统计,本研究177篇文献中共包含709个关键词(含重复关键词)。关键词清洗主要涉及同义词合并与规范化、统一表述等操作。为提高关键词清洗的准确性和效率,本研究在对关键词进行“值”升序排列的基础上对同义词进行合并,如将“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MOOC”“慕课”等统一更改为“MOOC”,将“AHP”“层次分析法”统一表述为“层次分析法”,等等。通过反复校对和修订,最终共生成308个不同关键词。

2. 高频关键词的确定

高频关键词的确定是科学构建知识图谱、精准把握某个领域研究热点的关键环节。本研究在对基于高频关键词词频分析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确定高频关键词的方法归纳为以下五种:根据研究需要(郭文斌, 等, 2014)、普莱斯定律(王佑镁, 等, 2014)、g指数算法(郭向飞, 2014)、齐夫第二定律(孙青兰, 1992)以及低频、高频关键词分解临界值计算公式(孙青兰, 1992)。

在明确上述确定高频关键词的基本原理与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本研究分别根据普莱斯定律、g指数算法、齐夫第二定律以及低频、高频关键词临界值计算公式等方法的具体操作流程,对研究样本的关键词进行计算分析,结果显示高频关键词的数量(阈值,累计词频百分比)分别为26个(8,47.12%)、18个(5,50.21%)、6个(22,32.58%)、6个(17,32.58%)。通过对上述各算法计算结果的比较分析,本研究认为上述方法确定高频关键词阈值过高、累计词频百分比过低,难以全面反映国内网络课程评价研究现状。鉴于此,根据研究需要,本研究最终将高频关键词阈值设定为3,共涉及35个关键词、累计词频百分比为58.25%,涉及文献168篇,占研究样本总量的94.92%。这意味着通过对前35位高频关键词的分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我国在线课程评价的研究热点。高频关键词如表3所示。

(二)高频关键词社群图谱及分析

本研究采用BICOMB2对已确定的35个高频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生成共现矩阵,如表4所示。

关键词共现矩阵是一个无向对称关系的矩阵,两个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时,则表示这两个关键词间存在联系,矩阵对角线数值表示该关键词出现的总频次。通过对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中对角线以外的数值进行比较分析,在高频关键词中存在较强联系(频次≥3)的关键词组中,“网络课程”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评价标准”“权重”“模糊综合评价法”“网络课程评价”“层次分析法”“评价指标”“学习评价”“评价体系”“评价模型”“评价研究”“德尔菲法”“综合评价”“教师教育”“网络课件”的共现频次依次为23、18、11、10、9、8、6、6、5、4、4、3、3、3、3、3。这表明在在线课程评价研究中,诸多学者最集中关注的是在线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或评价标准的研究,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当前国内开展网络课程评价的主要方法,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是在线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常用的权重计算方法,学习评价是在线课程评价的最新发展,教师教育类在线课程的评价逐渐引起业界学者的关注和重视。依此类推,通过对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的分析,本研究还发现:学习评价,尤其是同伴互评,是MOOC评价的热点;网络资源与课程质量是“质量工程”下精品课程评价的主要关注点,等等。

共词网络分析对于了解一个研究主题的成熟度、知识结构、研究规模等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张松, 2014)。为更加精确地探寻上述高频共现关键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形象直观地展现我国在线课程评价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在利用BICOMB2生成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的基础上,利用Ucinet6和NetDraw对高频关键词的共现矩阵进行社会网络中心度分析,最终绘制了高频关键词的社群图谱,如图3所示。

在高频关键词社群图谱中,每一个节点表示一个关键词。图3中35个高频关键词用方块标记,方块间的双箭头表示两点之间存在共现关系,方块越大表示其中心度越高。从图3可以明显看出:评价指标体系是在线课程评价研究的最主要内容,评价模型、评价方法的研究相对较为薄弱;层次分析法是在线课程评价研究中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方法;在线课程评价的关注点正逐步由在线课程本身的质量转向学习者的学习情况;以MOOC为代表的新型在线课程的评价研究已初具规模,同伴互评是MOOC评价研究的最新趋势;教师教育类、高职类在线课程的评价逐步引起研究者的关注,等等。

(三)高频聚类图谱及分析

对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能够进一步反映高频关键词之间的亲疏关系,有利于深入分析我国在线课程的研究热点。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时,先以最有影响的关键词生成聚类,再由聚类中的种子关键词及相邻关键词组成一个新的聚类。关键词越相似,它们之间的距离越近;反之,则越远(王敏, 等, 2011)。本研究采用BICOMB2软件对已确定的高频关键词生成词篇矩阵,然后导入SPSS19.0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在分析过程中,聚类方法选择组间连接,度量标准选择二分类“Ochiai”,最终生成的高频关键词聚类树图谱如图4所示。

根据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的连线,本研究将我国在线课程评价的研究热点分为六类,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研究热点一:“质量工程”背景下精品课程评价研究包括“评价研究”“内容分析”“精品课程”“质量工程”“网络资源”五个关键词。从研究内容看,现有研究样本中精品课程的评价研究以国家发布的精品課程评估指标体系的比较研究为主,既包括历史发展视角下的历年评估指标体系的自我比较,也包括与其他相关评估指标体系的国际比较,但以前者为主;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评价研究主要涉及网络资源的可及性评估、无障碍性评估、用户满意度评估以及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研究等;精品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主要包括师资水平、教学条件和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反馈效果、教材教辅使用五个方面;基于内容分析的精品课程评价研究现状述评研究。此外,从研究视角来看,“绩效”是我国开展精品课程评价的主要视角与导向。

研究热点二:在线课程评价方法研究包括“评价方法”一个关键词。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已有研究样本中专以“在线课程评价方法”为主题的研究较为罕见,主要是在在线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中将评价方法作为重要内容进行阐释和应用。经归纳,研究样本中所涉及的在线课程评价方法主要有专家评价法、层次分析法、正交试验法、模糊综合评价法、Topsis法、网络计量学方法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法等。此外,在线课程评价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涉及灰色系统理论、首要教学原理、云模型理论、平衡计分卡理论、物元分析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社会文化理论以及“主体间性”理论等。

研究热点三:在线课程学习评价研究。根据图4中关键词的连线关系,本研究将在线课程学习评价研究的热点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以“MOOC”“同伴互评”“学习评价”三个关键词为代表的学习者视角下的MOOC评价研究,研究成果以评价指标体系为主,以网络计量学、贝叶斯知识跟踪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法为主要技术支撑,研究内容主要聚焦在适切性评估、教学评估、学习动机保持质量评价、学习成效评估、学习终端App评估、MOOC平台使用满意度评估以及同伴互评等方面,同伴互评是现阶段MOOC学习评价研究的热点主题;二是以“过程性评价”“学习绩效”“发展性评价”三个关键词为代表的以学习绩效为导向的在线课程的发展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

研究热点四:在线课程质量评价研究包括“教学设计”“网络学习”“教育评价”“网络课件”“网络教育”“质量评价”六个关键词。该部分注重在线课程自身的质量评价,研究成果以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或框架为主,研究主题主要涉及在线课件质量认证、在线课程试行评價、远程课程质量认定、精品课程质量评价、在线课程网站或平台评价、在线课程无障碍性评价以及MOOC的教学设计质量评估等,评价导向以专家评估与绩效评估为主。此外,对美国、德国等国家权威机构或高校颁布的在线课程质量评价标准的介绍及实践分析是我国开展在线课程质量评价国际比较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热点五:在线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包括“可用性”“教师教育”“评价指标”“评价体系”“高职”“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综合评价”“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评价”“评价标准”“网络课程”“网络课程评价”15个关键词。从在线课程应用领域来看,以普通高校最为集中,高职院校与教师教育领域相对薄弱;从研究成果来看,以评价指标研究为主,评价模型、评价系统是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进一步拓展;从评价对象来看,主要涉及课程自身评价、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学习评价以及网络资源评价四个层面;从评价方法来看,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法分别是确定评价指标、指标权重以及构建评价模型的主要方法;从评价范畴看,已逐步由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的成人教育类在线课程扩展到以精品课程、MOOC为代表的大学生学习辅助类在线课程。

研究热点六:在线课程评价模型研究包括“评价模型”“网络教学”两个关键词。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本研究根据评价模型构建指向的不同将研究样本中在线课程评价模型分为在线课程质量评价模型、在线课程资源评价模型和在线课程学习评价模型三大类。在线课程质量评价模型是在线课程评价模型研究的主要内容,根据模型构建方法的不同可将模型分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在线评价模型、物元评价模型、感知质量评价模型等;在线课程资源评价模型主要包括综合评价模型和满意度评价模型两类;在线课程学习评价模型是在线课程评价模型研究的最新热点,主要包括学习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同伴互评概率模型等。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在对高频关键词进行网络中心度分析、系统聚类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将我国在线课程评价研究现状归纳为以下几点:

其一,权威机构发布的相关文件对在线课程评价研究的促进作用与制约作用并存。自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启动以来,在线课程的质量引起了国内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鉴于国内在线课程评价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缺乏相关的经验借鉴,因此在在线课程评价早期主要以借鉴或参照国外权威机构发布的相关研究成果为主。通过文献梳理,对我国在线课程评价研究起重要参照作用的国外研究成果主要有美国的《在线学习认证标准》《在线学习质量》《QM网络高等教育课程认证标准》、英国的《虚拟学习环境的教育评价框架》、德国的《远程教育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等。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我国也陆续颁布了系列相关标准文件,为我国在线课程评价指标的确定提供了重要参考,如《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育资源开发标准》《网络课程评价规范》《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等。然而,上述标准文件在推动我国在线课程评价研究与实践发展的同时,对其创新性发展也起到了一定制约作用,导致对国外相关标准缺乏持续深入的国际比较研究,网络课程评价指标的确定基本以在线课程构成要素为依据且共性特征显著,等等。

其二,在线课程类别不断丰富,评价理念不断更新。纵观我国网络教育的发展历程,从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到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在线课程类别不断丰富,由最初高校网络教育学院或广播电视大学等开设的满足社会在职人员继续教育需求的“学历补偿型”课程逐步扩展到高等教育领域辅助各学科面授教学的“效果增强型”课程,再扩展到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全员普惠型”课程。在线课程的评价始终是各阶段在线课程研究的重点。从对研究样本的分析结果来看,我国在线课程的评价经历了由最初仅仅注重课程本身质量的评价到注重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再到目前的在线课程学习评价这一发展历程。评价对象的演变意味着我国在线课程评价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如逐渐凸显学习者在在线课程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注重系统思维的应用、在线课程评价的理论基础呈多元化发展态势,等等。

其三,评价主体呈多元化,且注重“系统”评价价值的挖掘。在在线课程评价早期,网络课程的评定基本以“专家评估”为主,随着对教育评价认知的不断深入,评价主体逐步由“专家”扩展到包括教师、同事以及学生在内的多元评价主体。此外,大数据、学习分析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阶段的深度应用促使在线课程平台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在线课程平台或系统所具备的自动评价功能的价值逐步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挖掘,“系统”逐步成为参与在线课程评价的主体之一,同时推动了在线课程评价向量化、可视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其四,在线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虽经个案实践检验,但其可推广性有限。通过归纳,在线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可推广性受限的原因主要有:在线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在设计、开发与实践层面尚未充分考虑评价活动的背景特征,如在线课程的类型、学习群体的特征、学科特征等,对共性特征的考虑远大于个性特征,制约了在线课程评价的针对性与真实性;在线课程评价的价值导向以等级评定为主,评定结果分为“优、良、中、差”“合格、不合格”等,缺少对网络课程改进或优化价值的挖掘;评价指标的描述方式较为封闭,制约了评价数据收集的广泛性。此外,英语文献中“课程”有两种表达方式,即course和curriculum。其中,“course”指单门课程,“curriculum”指课程体系。目前,国内在线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大多是从单门课程的视角着手建构与实践的,课程体系视角下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较为罕见。

其五,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融入推动了在线课程评价指标确定路径的变革。在研究的早期阶段,确定评价指标的基本路径是:综合梳理、分析已有研究成果,根据研究需要对已有评价指标进行筛选、修订和补充,初步确定评价指标后采用德尔菲法征求专家意见,最终确定评价指标。随着大数据、学习分析以及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研究者越来越注重在线课程平台中的大数据对确定评价指标的重要价值,如基于在线课程平台评论区文本数据的挖掘确定部分评价指标(姚凯, 等, 2017),将在线课程平台记录的相关数据作为确定课程量化评价指标的重要依据(冯雪松, 等, 2015)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在线课程评价范式的转变。

(二)对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认定的启示

为强化研究的实践指导價值,本研究在对国内在线课程评价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着重从以下五个层面对当下高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认定标准的研制进行了尝试性思考,期望能对该标准的研制与实践提供些许指导和帮助。

其一,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当下,各类在线课程平台的盛行及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为更多高校适时引入在线开放课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对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创新的具体要求,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认定是各高校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前提,也是后续开展在线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学分认定与转换工作的重要铺垫。鉴于在线课程平台在推出某门课程之前均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课程的质量进行评估,评定结果分“合格、不合格”或“优、良、中、差”等各类等级,并将其作为是否推出的重要依据。因此,高校在引入在线开放课程时的评估或认定工作的价值取向应该由对课程质量的等级评定转向对课程固有特性满足价值主体需求程度的评估,即在线开放课程的适切性评估,这与在线课程平台(课程供给方)开展课程评定工作的价值取向截然不同。然而,随着在线开放课程市场认证的不断成熟以及在线教育机构间的相互竞争,部分在线课程平台严重弱化甚至忽略课程上线前的质量评定环节。这在无形之中提高了高校在课程引入环节开展的评定工作的复杂程度。因此,适度强化和完善供给侧课程评定机制是保障高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认定工作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此外,从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相互作用关系来看,高校在课程引入环节开展教学质量认定工作的另一价值取向在于能够为在线开放课程的改进和市场推广提供重要的反馈信息,有利于增强在线开放课程的普适性。因此,高校开展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认定工作具有双重价值取向,既要满足价值主体需求,又要促进在线开放课程的供给侧改革。

其二,坚持融合的研究视角。研究视角即研究者观察、分析研究对象的特定切入点,但并不需要全面反映研究对象的总体特征。因此,对同一现象或问题的观察,选择不同的视角往往会得到不同的认知,触及被观察对象本质的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视角的来源主要有问题提出的背景、教育现象的对比、问题的构成要素、具体学科的观点和方法论五种(汪旺根, 等, 2010)。目前,国内开展在线课程评价的研究视角呈多样化,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在线课程评价的总体特征,但均未深层次触及开展在线课程评价的关键,其缘由主要在于对开展在线课程评价的背景缺乏深层次的把握与分析。当下,开展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认定的宏观背景是高校通过引入在线开放课程推动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变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国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始终坚持的核心理念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技〔2016〕2号文件)。高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认定是我国当下高校教育信息化领域的重要课题,在研究与实践领域坚持“融合”的研究视角,将更有益于深入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7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17〕40号)对申报参加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的课程在融合创新层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在教学内容与资源、教学设计与方法、教学活动与指导、团队支持与服务、教学效果与影响等方面,坚持质量为本、注重共享应用、体现融合创新”。因此,相比其他视角,坚持在“融合”视角下开展高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认定的研究与实践,更有利于促进高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其三,重视数据价值的挖掘。“先建设应用、后评价认定”是我国开展国家精品在线课程认定工作的重要原则,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在线课程评价理念的转变。自2012年“慕课元年”至今,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初具规模,平台功能不断完善,课程类别不断丰富,学习支持服务不断优化,注册并参与课程学习的群体也在不断扩大,等等。高校在引入在线开放课程之前,在线课程平台已经积累了较大规模的课程应用数据,这是先前网络课程投入教育教学使用前所没有的独特特征,也是现阶段开展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认定的重要依据。本研究认为在线课程平台积累的大量课程应用数据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对多个在线课程平台的功能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明了各在线课程平台的共性功能与个性功能,能强化高校对在线课程平台及其课程固有教学特性的深度认知;挖掘、分析、比较某门在线开放课程中不同学习群体的系列数据有利于明了适应该在线开放课程的学习群体的基本特征,为高校引入和应用该课程提供参照;通过对在线课程平台讨论区或评论区所积累的文本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可初步归纳不同类型的学习群体对课程特性的关注点,能为深度了解在线开放课程的价值主体需求提供参照,等等。

其四,注重指标的动态构建。《ISO9000-2015-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将“质量”界定为“客体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教学质量是过程质量与结果质量、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的有机统一。学生发展结果是产品质量,教学运行是过程质量,教学条件与管理是服务质量。产品质量与结果质量规定过程质量与服务质量并以后者为条件,过程质量与服务质量服从于结果质量与产品质量并以后者为目的,提高产品质量或提高学生素质,必以提升服务质量和过程质量为前提和基础。”(刘振天, 2012)以此为参照,本研究將“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界定为“在线开放课程所固有的教学特性满足价值主体需求的程度”。为实现对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的“总体评判”,结合教学质量的内涵及“融合”的研究视角,本研究从整体观念出发,以过程质量为核心,倾向于从教学条件、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三个方面全面把握在线开放课程固有的教学特性。价值主体包括个体和社会两个方面,其中个体方面的价值主体主要包括教师、学生,社会方面的价值主体包括高等学校、用人单位乃至整个社会。

在上述逻辑推演下,本研究认为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认定就是评判在线开放课程固有的教学特性满足价值主体需求程度的过程。“大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按学科和专业进行的分科教育。”(钟锦文, 等, 2007)这意味着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具有多样性特征。为增强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真实性、针对性与有效性,包含学生特征、课程特征和教师特征等在内的背景特征是开展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认定必须考虑的关键要素。因此,在考虑背景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模块化或菜单式的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认定指标体系,由单一的基本构件组成模块或子菜单,使高校能够根据实际需要任意组合模块或菜单,形成所需要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实现在线开放课程固有教学特性与价值主体需求之间的动态组合,二者组合指标的数量及匹配程度可作为评判课程适切性的重要依据。

其五,强化国际比较研究。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是一个相互借鉴的过程。与美国、英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线教育事业的起步相对较晚,从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到MOOC,持续的国际比较研究对推进我国在线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我国而言,开放教育资源是一种“舶来品”,该理念的引入促进了我国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发展思维模式的转变。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是开放教育资源发展的最前沿代表,强化我国与欧美等国MOOC评价领域理论与实践的比较研究,对持续推进我国高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认定更具借鉴价值。此外,欧美等其他国家间在线课程评价的比较研究也应当作为今后国内开展在线课程评价国际比较研究的关注点。

五、结语

现阶段,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是在线课程发展的最新形态,是在线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受到了各级各类学校的高度关注,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将其作为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变革、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利器。对在线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认定是学校引入在线开放课程的前提,也是促进在线开放课程不断优化与强化市场认证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为宏观指导,在对国内在线课程评价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与分析的基础上,对如何开展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认定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对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认定的相关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崔雷,刘伟,闫雷,张晗,侯跃芳,黄莹娜,张浩. 2008. 文献数据库中书目信息共现挖掘系统的开发[J].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8):70-75.

冯雪松,于青青,李晓明. 2015. 在实践中探索MOOC评价体系[J]. 中国大学教学(10):72-81,85.

郭文斌,俞树文. 2014. 我国远程教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基于317篇硕士及博士学位论文的关键词共词分析[J]. 电化教育研究(2):45-49,67.

郭向飞. 2014. 基于关键词词频和G指数的新兴研究热点分析方法[J].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7):94-95,119.

教育部. 教技〔2016〕2号文件.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Z].

刘振天. 2012.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报告》应该报告什么[J]. 中国高等教育(3):48-50.

孙青兰. 1992. 高频、低频词的界分及词频估计方法[J]. 情报科学(4):28-32.

王敏,郭文斌. 2011. 我国近十年情绪调节研究热点知识图谱[J]. 心理研究(4):56-59.

汪旺根,王小丁. 2010. 论教育研究中的问题与视角[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51-54.

王佑镁,伍海燕. 2012. 中国高教研究领域高频被引论文的学术特征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1):33-37.

姚凯,李思志,李艳红,邱静静. 2017. MOOC评价模型研究[J]. 复旦教育论坛(3):65-71.

钟锦文,张晓盈. 2007. 美国高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启示[J]. 现代远距离教育(2):49-51.

张松. 2014. 我国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可视化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96-101.

收稿日期:2017-10-10

定稿日期:2018-01-19

作者简介:李运福,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710061)。

杨晓宏,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效章,博士研究生,副教授。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730070)。

责任编辑 单 玲

作者:李运福 杨晓宏 周效章

第4篇:南瓜英语在线课程——“南瓜星球”

您是否希望孩子得到最优质的启蒙教育,但苦于辅导无门,没有正确的方向指导? 您是否想避开网上参差不齐不专业的教学平台,寻求权威的在线英语课程给孩子带来良性的学习与引导?

您是否离南瓜学校太远,希望选择操作灵活、性价比高的网络教学来实现外教纯正发音,真实场景演示的英语教学?

您是否在南瓜英语中心学习完后,想通过课下继续为孩子营造英语环境来辅助课程? 那么,南瓜英语在线课堂正是您最需要的!

南瓜英语在线课程是优维国际携手全球国际教育巨头、国际儿童图书杂志出版业联盟组织、国内外知名育儿专家、教育心理学专家、语言学家等,并在南瓜英语自有资源、多年教学指导经验及欧洲研发中心(Y.E.C.)、北美研发中心(Y.N.A.C.)、亚太研发中心(Y.A.P.C.)的协助下,共同研发而成。产品融入南瓜英语独创的I.M.S.启蒙英语学习系统,将资源优势整合,内容升级完善,使各项指标均超越同类产品,是3-12岁少儿最佳的网络学习平台。

南瓜英语在线课程,针对3-12岁儿童的网络学习系统,100个课程和750个以上的学习活动,以影片、游戏、歌曲、猜谜及小测试等有趣的互动方式教导孩子学习英语。

其中精心设置的英语探索乐园课程,以南瓜星球探险的奖励游戏设计,涵盖了生动有趣的故事话题,丰富的英语互动活动,以情景教学结合交际式教学,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愿意花时间在英语上,边玩边学,使孩子在听力、口语、词汇、语法基础知识方面得到训练。

南瓜英语在线课程独具特色的智能定制教学模式,在通过孩子学习过程中,系统智能读取、识别、分析孩子的学习情况,根据孩子自身的程度、接受情况,自动调节难度,让孩子学的更顺畅,接受的更快,达到飞跃式的进步和提升。 关于南瓜英语在线课程更多详情请登录网站:http://www.pumpkids.net

第5篇:“课程思政”在线课堂教学评阅指标

评阅指标

评阅标准

教学内容

结合疫情,课程知识有足够多的服务于疫情期间教学与学生管理等方面内。涉及疫情知识及防控

注重学术性,内容充实,信息量大,渗透专业思想,为教学目标服务

反映或联系专业发展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

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内容承前启后,循序渐进

教学组织

教学过程安排合理,方法运用灵活、恰当,教学设计方案体现完整

启发性强,能有效调动学生思维和学习积极性

教学时间安排合理,课堂应变能力强

熟练、有效地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

PPT设计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结构合理,PPT简洁、工整、美观

语言教态

普通话讲课,语言清晰、流畅、准确、生动,语速节奏恰当

肢体语言运用合理、恰当,

教态仪表自然得体,精神饱满,亲和力强

思政特色

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联系紧密,有机融合,德育功能突出,感染力强,效果明显,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认同感

“课程思政”在线公开课评阅指标

1.教学内容方面:能够结合疫情,课程知识有足够多的服务于疫情期间教学与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A.联系很紧密

B.联系比较紧密

C.联系一般紧密

D.没有联系

2.教学内容方面:能够反映或联系专业发展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注重学术性,内容充实,信息量大,渗透专业思想,为教学目标服务。

A.很好

B.较好

C.一般

3.教学内容方面: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内容承前启后,循序渐进。

A.很好

B.较好

C.一般

4.教学组织方面:教学过程安排合理,方法运用灵活、恰当,教学设计方案体现完整,教学时间安排合理,课堂应变能力强。

A.很好

B.较好

C.一般

D.没有

5.教学组织方面:启发性强,能有效调动学生思维和学习积极性。

A.很好

B.较好

C.一般

D.没有

6.教学组织方面:熟练、有效地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

A.

运用熟练

B.

运用较好

C.

运用一般

7.教学组织方面:PPT设计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结构合理,PPT简洁、工整、美观。

A.很好

B.较好

C.一般

8.语言教态方面:普通话讲课,语言清晰、流畅、准确、生动,语速节奏恰当。

A.很好

B.较好

C.一般

9.语言教态方面:肢体语言运用合理、恰当,教态仪表自然得体,精神饱满,亲和力强。

A.很好

B.较好

C.一般

10.思政特色方面: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联系紧密,有机融合,德育功能突出,感染力强,效果明显,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认同感。

A.很好

B.较好

C.一般

D.没有

第6篇:《员工合规手册在线学习课程》学习心得

在今年,我司为了规范员工的职业行为,提高员工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树立建设良好的企业形象,构建防范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的长效机制,也为了我们个人的良好发展,我有幸参与了我公司行政人事部组织的《员工合规手册在线学习课程》在线学习。通过本次学习,感触颇深,我的学习心得体会是:

一、必须加强规章制度学习,提高合规操作意识。加强规章制度的学习,是增强合规操作意识及防范操作风险的根本途径。要知道,认真学习规章制度,是为了在日常的工作中更好的规范自己,从而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员工的健康发展就是太保业务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提高员工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强员工规章制度学习的同时,积极提高员工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例如:忠于职守、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

二、必须强化制约、提高自我防范能力。金融是目前经济的核心。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机制的不健全,客观上给金融职务犯罪带便利,导致金融业贪污、挪用、受贿、诈骗等职务犯罪的滋生,严重危及金融和经济的安全。通过这次在线学习,不仅让我全面系统的了解保险行业员工行为工作准则,还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不学习法律法规有关条文,不熟悉规章、禁令对各环节的具体要求,就不可能做到很好地遵守规章制度,并成为一名保险业合格的员工。在今后工作中要牢记禁令,以规章禁令约束行为,提高自我防范能力。因此,在保证自身工作规范的同时,对于周边同事,也因积极向他们宣传金融工作的规章,互相监督,互帮互组,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工作环境。

三、必须增强自身责任感,做好表率。强烈的责任感是一位职员爱岗敬业的力量源泉。而且责任感也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态度。是每一个员工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身边的人的一种情感态度。我是太平洋保险公司平凡的一分子,首先我要求自己爱岗敬业,认真严肃对待自己的职业,忠于自己的事业,感恩太保的培养,勤奋工作,深思慎行,将责任心融化于血液,荡漾于情感,体现于行动,伴随于身边,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在自己的任务里,竭尽心力,做一个踏踏实实的保险人。其次要通过开展学习活动,提高企业合规文化。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开展规范化工作,按照我司合规手册各项规章规定中的条款,按规操作,按章操作。

通过此次《员工合规手册在线学习课程》学习活动,使我找到了今后工作立足点,增强了合规办理和合规经营意识,通过此次学习,对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执行制度的自觉性有了更高的要求,为识别和控制我太保的各种风险,积极规范操作行为和消除风险隐患,增强维护我太保利益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及建立良好的合规文化都起到了极大的帮助。

张烨

内蒙古分公司——电销室

第7篇:建筑识图全套视频教学课程在线播放

内容简介

本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建筑、结构、室内给排水、室内采暖和室内电气施工图的组成、内容和识图方法等,其中结构部分详细介绍了平法施工图的内容和识读方法。本书同时也收录了有关规范和施工图实例,还适当地介绍了有关专业的基本概念和专业基础知识。

本书是立志于从事工程建设行业人员的好帮手,可供建筑类大、中专院校、成人教育和建筑安装企业技术培训用书,也可作为工民建专业学生的学习指导书和教师的教学参考用书。

目录

前言

第1章 一般规定与表示方法

1.1 概述

1.2 房屋施工图的一般规定

第2章 识读建筑施工图

2.1 建筑施工图基本知识

2.2 常用建筑施工图图例

2.3 识读总平面图

2.4 识读平面图

2.5 识读立面图

2.6 识读剖面图

2.7 识读外墙详图

2.8 识读楼梯详图

2.9 识读门窗详图

2.10 识读厕所、盥洗室、浴室、卫生间和厨房等详图

2.11 识读建筑详图和建筑标准配件图

2.12 识读装饰工程施工图

第3章 识读结构施工图

3.1 结构施工图基本知识

3.2 识读基础图

3.3 识读结构平面图

3.4 识读无梁楼盖板施工图

3.5 识读钢筋混凝土板式楼梯整体平面表示法施工图

3.6 识读钢结构施工图

第4章 识读室内给排水施工图

4.1 概述

4.2 常用给排水施工图图例

4.3 室内给水排水施工图的内容

4.4 室内给排水施工图的识读

第5章 识读室内采暖施工图

5.1 概述

5.2 室内采暖施工图的内容

5.3 室内采暖施工图的识读

5.4 室内采暖施工图识读举例

第6章 识读室内电气施工图

6.1 建筑电气施工图基本知识

6.2 常用电气文字和图形符号

6.3 识读室内电气施工图

第8篇:16秋福建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在线作业二

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1. ()以书本(教师)为中心,强调理解的外在性。 A. 创新性学习 B. 继承性学习 C. 机械学习 D. 有意义学习

答案:B 2. 课程结构的()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的。 A. 综合性 B. 选择性 C. 理性 D. 均衡性

答案:A 3. 新课改理念下初中阶段增加()。 A. 综合课程 B. 分科课程

C.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 选修课程

答案:D 4. 课程实施中最具有核心意义的变革是()。 A. 课程内容调整 B. 课程结构调整 C. 学习方式转变 D. 培养目标转变

答案:C 5. ()提出“生活即教育”。 A. 罗素 B. 陶行知 C. 杜威 D. 加涅

答案:B 6. 教师的()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A. 教育思想观念 B. 专业才能 C. 专业精神 D. 专业人格

答案:C 7.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 A.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B. 知识的传授者 C. 课堂的管理者 D. 纪律的保障者

答案:A 8. ()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 A. 课程结构的综合性 B. 课程结构的选择性 C. 课程结构的理性 D.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答案:D 9. 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的学习方式属于()。 A. 接受学习 B. 启发学习 C. 探究学习 D. 发现学习

答案:D 10.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的基础性表现在()。 A. 培养人 B. 培养人才 C. 终身发展 D. 自我发展

答案:A 11. 课程结构的()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 A. 综合性 B. 选择性 C. 理性 D. 均衡性

答案:B 12. 每门课程要以()为本位。 A. 知识传授 B. 发展 C. 技能提升 D. 价值观培养

答案:B 13. 校本培训的基本模式是()。 A. 行动研究 B. 制度化建设 C. 实习 D. 案例分析

答案:D 14. 新旧知识建立非人为性和实质性的联系是()。A. 机械学习 B. 接受学习 C. 发现学习 D. 有意义学习

答案:D 15. 以下比喻恰当的是()。 A. 母乳是直接经验 B. 母乳是间接经验 C. 纸币是直接经验 D. 储备金是间接经验

答案:A

二、多选题(共 19 道试题,共 38 分。)

1. 创新性学习的基本要素包括()。A. 质问 B. 怀疑 C. 批评 D. 求异 E. 超越

答案:ABCDE 2. 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体现在()。A. 校本课程的开发 B. 加强学科的综合性 C. 设置综合课程 D.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答案:BCD 3. 隐形课程具有()性质。 A. 公开性 B. 潜在性 C. 隐蔽性

D. 明显性

答案:BC 4. 现时代的教师必须具备的精神包括()。 A. 敬业精神 B. 人文精神 C. 科学精神 D. 探索精神

答案:ABC 5. 新课改的基本特征是()。 A. 理念是全新的 B. 遵循传统思路 C. 重在局部改革 D. 内容上是整体的

答案:AD 6. 当代教育评价发展的主要趋势有()。 A. 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 B. 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 C. 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结合 D. 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E. 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

答案:ABCDE 7.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应该是()。 A.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B. 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C. 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D. 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答案:ABCD 8. 关注人意味着()。

A.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身心健康 B. 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C. 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D. 关注教学和学习

答案:ABC 9. 隐性课程的特点是()的。 A. 非正式 B. 正式 C. 非官方 D. 官方

答案:AC 10. 骨干教师的素养包括哪几个向度()。 A. 哲学向度 B. 心理向度 C. 文化向度 D. 政治向度 E. 教育向度

答案:ABCDE 11. 生命化的课堂氛围的特点是()。 A. 自由 B. 民主 C. 宽松 D. 和谐

答案:ABCD 12. “文化人”的基本假设有()。 A. 人是文化的产物 B. 人性就是文化性

C. 和人打交道就是和他所属的文化打交道 D. 理解一个人也就意味着理解他所代表的文化

答案:ABCD 13. 生命和人性都具有()。 A. 预设性 B. 可预测性 C. 非预设性 D. 不可预测性

答案:CD 14. 国际21世纪教育质量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重要报告指出,教育应围绕()的基本学习加以安排。 A. 学会认知 B. 学会做事 C. 学会共同生活 D. 学会生存

答案:ABCD 15. 本次课程改革面临的时代背景的基本特征包括()。 A. 经济全球化 B. 信息时代

C. 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 D. 综合国力竞争日趋剧烈 E. 知识经济

答案:ABCDE 16. 行为目标的三个组成部分包括()。A. 学生外显出来的行为表现 B. 能观察到行为表现的条件 C. 行为表现的程度 D. 行为表现的公认准则

答案:ABD 17. 以下属于传统教学观点的是()。A. 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 B. 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 C. 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 D.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答案:ABC 18. 对话的一般方式可以是()。 A. 信息交换

B. 经验共享 C. 深度会谈 D. 辩论

答案:ABCD 19. 新课程内容的特点有()。 A. 基础性 B. 时代性 C. 实用性 D. 综合性

答案:ABCD

三、判断题(共 16 道试题,共 32 分。)

1. 教学是课程执行、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这一表述属于新的课程观和教学观。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A 2. 在既有的课程框架内是很难在教学上有根本突破的。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B 3. 任何评价都建基于客观描述之上,是应然而非实然。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A 4. 教师只是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A 5. 离开了间接经验,人的直接经验会变得非常狭窄。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B 6. 教学等同于发展。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A 7. 校本管理的重点在于考评改革。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B 8. 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B 9. 课程结构的选择性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B 10.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尽可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开发的理念是知识本位。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A 11. 独特性的最高表现是创造性。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B 12. 所谓校本培训,是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目标和需求,由学校发起和组织,主要在学校中进行的一种教师在职培训的形式。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B 13. 显性课程必然伴随着隐形课程。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B 14. 过程仅仅具有手段性的价值,不含目的性的价值。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A 15. 学生考分等效于教学效果。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A 16. 科学世界是生活世界的基础,是生活世界的意义之源。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A

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1. 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的学习方式属于()。 A. 接受学习 B. 启发学习 C. 探究学习 D. 发现学习 答案:A 2. ()以书本(教师)为中心,强调理解的外在性。 A. 创新性学习 B. 继承性学习 C. 机械学习 D. 有意义学习

答案:B 3. 以下四种学习中,()是其它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 A. 学会认知 B. 学会做事 C. 学会共同生活 D. 学会生存

答案:D 4. 研究时间论的公式是()。 A. 教师工作时间=教学时间 B. 教师工作时间=研究时间

C. 教师工作时间>(教学时间+研究时间) D. 教师工作时间=教学时间+研究时间

答案:D 5. 课程改革的根本(依托)在于()。 A. 课程体系重建 B. 学校文化重建 C. 教育目标重建 D. 课程观转变

答案:B 6. 每门课程要以()为本位。 A. 知识传授 B. 发展 C. 技能提升 D. 价值观培养

答案:B 7. 校本培训的基本模式是()。 A. 行动研究 B. 制度化建设 C. 实习 D. 案例分析

答案:D 8. 新旧知识建立非人为性和实质性的联系是()。A. 机械学习 B. 接受学习 C. 发现学习 D. 有意义学习

答案:D 9. 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可分为()个阶段。A. 一 B. 二

C. 三 D. 四

答案:C 10. 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的学习方式属于()。 A. 接受学习 B. 启发学习 C. 探究学习 D. 发现学习

答案:D 11. 新旧知识建立“人为性”和“字面性”的联系是() A. 机械学习 B. 接受学习 C. 发现学习 D. 有意义学习

答案:A 12. ()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 A. 课程结构的综合性 B. 课程结构的选择性 C. 课程结构的理性 D.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答案:D 13. 课程实施中最具有核心意义的变革是()。 A. 课程内容调整 B. 课程结构调整 C. 学习方式转变 D. 培养目标转变

答案:C 14. 学校文化建设的灵魂是()。 A. 学校功能重建 B. 学校精神文化重建 C. 学校制度文化重建 D. 学校物质文化重建

答案:B 15.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 A.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B. 知识的传授者 C. 课堂的管理者 D. 纪律的保障者

答案:A

二、多选题(共 19 道试题,共 38 分。)

1. 自主学习的特点是()。 A. 能动性 B. 客体性 C. 独立性 D. 依赖性 E. 主体性

答案:ACE 2. 骨干教师的素养包括哪几个向度()。A. 哲学向度 B. 心理向度 C. 文化向度 D. 政治向度 E. 教育向度

答案:ABCDE 3. 选择校本培训案例的要求是()。 A. 典型性 B. 理论性 C. 代表性 D. 针对性

答案:ACD 4. 教育思想包括()。 A. 教育认识 B. 教育观念 C. 教育理念 D. 教育实践

答案:ABC 5. 合作学习的要素包括()。 A. 积极互赖 B. 个体责任

C. 面对面的积极互动 D. 社交技能 E. 小组加工

答案:ABCDE 6. 国际21世纪教育质量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重要报告指出,教育应围绕()的基本学习加以安排。 A. 学会认知 B. 学会做事 C. 学会共同生活 D. 学会生存

答案:ABCD 7. 对话的一般方式可以是()。 A. 信息交换 B. 经验共享 C. 深度会谈 D. 辩论

答案:ABCD 8. 以下属于传统教学观点的是()。 A. 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 B. 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 C. 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 D.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答案:ABC 9. 本次课程改革面临的时代背景的基本特征包括()。 A. 经济全球化 B. 信息时代

C. 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 D. 综合国力竞争日趋剧烈 E. 知识经济

答案:ABCDE 10. 生命和人性都具有()。 A. 预设性 B. 可预测性 C. 非预设性 D. 不可预测性

答案:CD 11. 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体现在()。A. 校本课程的开发 B. 加强学科的综合性 C. 设置综合课程 D.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答案:BCD

12. 现时代的教师必须具备的精神包括()。 A. 敬业精神 B. 人文精神 C. 科学精神 D. 探索精神

答案:ABC 13. 活课的基本要素有()。 A. 兴趣 B. 智慧 C. 体验 D. 感受 E. 欣赏

答案:ABCDE 14. 教学的生活性要求()。

A. 关照和利用学生已有的个人观念和生活经验 B. 突出科学在社会生产中的经济价值 C. 联系学生当下的活动世界 D. 提升学生的生活品质

答案:ACD 15. 教育目的的特性包括()。 A. 终极性 B. 永恒性 C. 本体性 D. 超越性 E. 未来性

答案:ABCDE 16. “以校为本”的体现有()。 A. 校本研究 B. 校本培训 C. 校本课程 D. 校本管理

答案:ABCD 17. 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的实质是()。 A. 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的关系 B. 学校与家长的关系 C.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D. 学校领导与教师的关系

答案:AD 18. 当代教育评价发展的主要趋势有()。 A. 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 B. 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 C. 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结合 D. 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E. 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

答案:ABCDE 19. 新课改的基本特征是()。 A. 理念是全新的 B. 遵循传统思路 C. 重在局部改革 D. 内容上是整体的

答案:AD

三、判断题(共 16 道试题,共 32 分。)

1. 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B 2. 教师只是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A 3. 科学世界能够提升生活世界的意义。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B 4. 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B 5. 文化本身也是一种课程、一种教育。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B 6. 在发现学习中采用接受学习的形式。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B 7. 显性课程必然伴随着隐形课程。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B 8. 科学的实质就是量化。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A 9. 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微乎其微的。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A 10. 科学世界是生活世界的基础,是生活世界的意义之源。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A 11. 传统教学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B 12. 教学等同于发展。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A 13. 新课程培养目标的全面性就是要面面俱到。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A 14. 校本课程开发就是学校自编教材。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A 15. 独特性的最高表现是创造性。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B 16. 他主学习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主导方式,而只能是一种辅助方式。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B

第9篇:福建省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岗位继续教育网络培训2011年综合课程在线考试及答案

一、单选题

1

23、1995年()的成立标志着一个多边贸易体制的形式,。易组织

4、共同对外关贸是()的特征。

5、可以称为无纸贸易的()6

7、经济网络化要求我国劳动力推进我国企业的()进程

8、2005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42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进一步确立了我们贸易大国的地位,这是因为我国()坚持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9、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

10、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一些发展中国家正利用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力图发挥后发优势,追赶发展国家,这主要说明()发展中国家要抓住这历史机遇,有效地发展本国经济。

11、市场经济是由()发展的状况所决定的。

12、与商品商品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是()13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无论是世界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还是国际驰名连锁店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都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

1也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这是()在我们经济生活中一个反映。经济全球化

14、以下各项属于商品的是()

15、实施“走出去”战略意味着()境外投资办厂,带动国内出口或合作开发资源。

16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是()价值

17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必须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走出去”的主体是()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

18、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正是()的表现形式

19、在经济全球化趋势面前,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对比正确对策应为()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20

二、多选题

1、与自由贸易区相比,关税同盟不存在()的问题。

关税货物自由流动

2、下列哪项不是欧盟建立的标志

《欧洲协议》 《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单一欧洲法会》

3、经济一体化形式中,实现了共同关税的有()。

关税同盟共同市场

4、“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只有两者结合,才能真正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

两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5、关税同盟的内容为()

同盟外部实行统一关税成员国之间所有商品全部免税

6、经济区域化主要表现为()

共同市场自由贸易

7、目前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主要有()

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金融全球化

8、下列属于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是()

共同市场关税同盟

9、加入世贸组织是几代人的共同心愿,它的好处有()

有利于我国扩大开发成果

有利于我国商品平等参与国际竞争

可以享受发展中国家待遇

为我国企业引进国际竞争机制

10、能够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下经济一体化形式是()

经济同盟共同市场

三、判断题

1、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的(√)

2、计划经济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

3、价值的存在,并不可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4、交换价值由价值量决定(√)

5、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6、市场经济生产的条件是:商品的生产要素在全社会范围内流动(√)

7、封建社会时期商品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

8、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9价值的存在,必须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10、有了商品经济和市场,就等于是市场经济(×)

11、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会引起纸币贬值,通货膨胀(√)

12、商品供过于求,物价就下降,供不应求物价会上涨所以商品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13、使用价值的存在,并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14、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能交换,当然也不会成为商品(√)

15、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16、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未必有价值(√)

17、使用价值的存在必须以价值在为前提(×)

18、学者们关于经济这个概念取得了一致意见(×)

19、有了商品经济和市场,就等于市场经济(×)

20、有价值的东西必定有使用价值(√)

上一篇:党的领导能力下一篇:一带一路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