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共8篇)
——湖北省房县城关镇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房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南部,东连保康、谷城县,南临神农架林区,西与竹山县毗邻。作为房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关镇,座落于该县南部,面积6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万人,流动人口5万余人。镇政府位于县城东街,209国道、306省道于此纵横交错,辖东11个社区、7个行政村,全镇共有41个镇直单位,281名行政干部。“五五”普法以来,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镇党委一班人始终把全镇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作为普法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落实“五五”普法规划和中组部、中宣部、司法部《关于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的若干意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精心组织、狠抓落实,通过大力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知识和依法治国理论的学习,有效增强了全镇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意识,通过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活动,强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有效提高了全镇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为推进依法治镇进程和平安城关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在全镇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城关镇的学法用法工作得到了较好成绩,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2006年—2008年,城关镇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县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2008年被评为“全市依法治理先进集体”。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全镇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突出一个“学”字。党的十七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任务,国务院制定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了建设法治政府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迫切要求全镇领导干部带头学习法律知识,提高自身法律素养,不断增强依法执政和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基于此,我们在“五五”普法中,始终注重加强领导干部的学法用法工作,坚持自学与辅导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党委中心组学习相结合,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法律知识和法制理论的学习,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坚持党委中心组集体学法。镇党委把法制学习纳入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作为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方面,党委学习中心组带头学法,为全镇领导干部学法做出表率。2006年以来,镇党委学习中心组坚持每月集中学习1次,集中学习《“五五”普法干部读本》等指定科目,镇党委书记龚举成、镇长李如玖带头参加学习并作重要讲话,在全镇党政干部中掀起了学习宪法知识、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的热潮。与此同时,镇党委要求全镇上下都要将法律知识的学习作为中心组的重要内容,各单位每年学法不少于4次。“五五”普法以来,镇党委中心组共学法28场次,各镇直单位和社区党支部共学法126场次,做到了学习内容、时间、人员三落实,保证了学习效果。
二是邀请县领导和党校资深教师集中辅导。为了克服领导干部工作繁忙难以集中学法的困难,“五五”普法以来,我们从全镇工作大局出发,紧紧围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等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先后邀请县委书记张歌莺、县长沈明云等领导和县委党校教师就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等内容作专题辅导,每次讲座都由镇主要领导主持,极大地调动了全镇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热情。两年来,共举办镇直领导干部法制讲座8次,参加听讲的领导干部累计达500多人(次)。
三是强化新颁布法律法规的学习。2005年《公务员法》颁布后,我们在全镇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公务员法学习宣传月”活动,通过举办法制讲座、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法律考试等多种形式,强化领导干部的学法用法,累计举办公务员法知识讲座120多场次,参加300多人次。2006年《各级人大常委会监督法》施行后,镇党委及时组织全镇领导干部参加讲座,并对镇直单位负责人进行了短期集中培训。同年《人民防空法》颁布以后,镇党委及时组织了专题辅导讲座和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全镇领导干部国防意识,保证了《人民防空法》在我镇的顺利贯彻实施。
二、强化领导干部法律考试考核,突出一个“考”字。加强对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考试考核,既是对干部学法效果的一种检验,也是促进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有效手段。本着以考促学的宗旨,我们坚持定期开展对全镇领导干部法律知识水平和依法办事能力的考试考核工作。从2006年开始,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采取统一组织、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的方式,连续2年举办了全镇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考试,共有300多人次参加,参考率和考试合格率都在96%以上。对因公出差、因病请假的人员,安排时间组织进行集中补考。考试结束后,以镇党委、政府的名义将考试成绩向全镇通报。在镇主要领导的带动下,全镇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考试考核已形成制度,并取得了积极成效。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不仅增强了自身法律素质,也有力推动了全民普法的深入开展以及广大公民学法用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全镇范围内初步形成了学法、懂法、用法、守法的良好氛围。“五五”普法期间,全镇有5万普法对象程度不同地接受了法制教育,其中领导干部、司法行政执法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青少年学生这四类重点对象的受教育面达到98%;镇直单位、社区基本上都开展了依法治理活动,依法治理面达到86%,90%以上的社区、村开展了政务公开,有11个社区(村)达到了“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标准。
三、领导干部学法用法采取“四个结合”,突出一个“用”字。
学法的目的就是为了正确适用法律,坚持依法办事。在强化全镇领导干部法律知识学习培训的同时,我们坚持学法与用法相结合,努力将领导干部的学法用法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各个方面,渗透于干部教育培训、任免奖惩的各个环节,着力提高全镇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将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与执政为民、工作考核、选拔任用、依法行政相结合,实现学法用法在实际工作中的价值。
一是学法用法与干部执政为民相结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结合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全镇干部认真落实执政为民理念,急人民群众之急,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情系群众,立足本职,不断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全镇涌现了一批干部利用学到的法律知识为民排忧解难的感人事迹,得到了辖区群众的认可和好评。2008年1月23日,房县城关镇花宝社区农民张先仁等一行五人来到该镇工会办公室,感谢家乡工会组织为他们讨回了拖欠的工资。2007年3月,张先仁等五人到内蒙古包头市白云区海贵采石场打工,当时并未签订务工合同,2007年7月采石场因故停产,停产后场方既不给工人发工资也不发生活费,老板躲着不见人。万般无奈之下,以张先仁为首的房县籍农民工写信向城关镇工会反映了具体情况,镇工会主席邹清龙带领司法所工作人员,及时赶到包头市白云区,在当地工会、劳动、司法等部门的大力配合下,最终为张先仁等讨回全部工资146550元,并讨回滞纳金73272元。
二是学法用法与干部工作考核相结合。全面推行了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合格证制度和领导干部法律知识任职资格制度,将每次考试成绩记入本人档案,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和领导干部任免、晋升、奖惩的依据。由于做到了学法用法的有机结合,促进了执法活动的不断完善,加快了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镇直各部门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行政蔚然成风,全镇领导干部认真学法、准确用法、自觉守法、严格执法的氛围已经初步形成。
三是学法用法与干部选拔任用相结合。从2006年开始,我镇逐步将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情况与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结合起来,把领导干部考试成绩在全镇范围内通报,并由镇组织部门备案,作为领导干部任职推荐的重要依据。同时,我们与县组织、人事部门密切配合,积极探索实行领导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考试考核制度。镇推荐新任领导干部时,都把法律知识作为考试考核的重要内容。2007年,我镇首次面向全镇公开选拔3名副乡级以上后备领导干部,建立后备人才库,不仅加大了法律知识在考试中的比重,而且把学法用法、依法办事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对于不学法、不懂法的干部不予提拔使用。
四是学法用法与干部依法行政相结合。目前,我镇已经普遍建立了法律顾问制度,司法所两名干部已取得律师执业证书,通过他们发挥法律专家在政府决策中的参谋作用,有效提高了重大事项决策的科学性和合法性。对于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及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实行公示和听证等制度。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和实行领导干部重大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对全镇领导干部因不依法决策,造成重大失误的,要依法问责,追究责任人的责任。通过《行政许可法》的学习贯彻,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严格实行村级事务集体商议制度,先后取消5个社区、村乱摊派、乱集资,涉及金额达10万元,进一步规范了行政行为,提高了行政效能,有力推进了依法治镇进程。
四、建立健全学法用法工作制度,突出一个“制”字。随着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感到,要使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不走过场、避免形式主义,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努力构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长效机制。“五五”普法期间,我镇建立完善了党委中心组学法、领导干部法制讲座、法律知识培训等一系列学法用法工作制度,达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是健全教育培训机制。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要把工作做好,就必须健全规范管用的教育培训机制,“五五普法”以来,城关镇为每个领导干部建立学法档案,把领导干部每年自学和参加组织学习法律的内容、时间、形式、考试考核成绩等学法情况,予以认真完整地记载,年末如实地向县组织部门报告,作为全镇领导干部任职、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此举增强了全镇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二是严格落实考评机制。结合“五五普法”工作要求,进一步落实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考试考核任职资格制度,把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纳入全镇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之中,切实将结果与单位评先选优挂钩,与领导干部个人提拔使用结合起来。2006年至今,我镇先后有3名干部因学法用法工作突出,法律功底扎实,经镇党委呈报被县委提拔重用。
三是坚持法律咨询制度。领导干部要增强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自觉性,“五五普法”以来,镇党委、政府在重大事项决策前,都要进行法律咨询和论证,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充分发挥法律专家在政府决策中的参谋作用。通过坚持重大事项决策法律咨询制度,有效避免了各类因决策失误导致的损失。
一、宪法视阈下领导干部依法执政面临的挑战
随着“国家宪法日”、“宪法宣誓制度”等措施的出台与实施, 党政领导干部的宪法认知有所增强, 宪法理念相对提升,对宪法监督、违宪审查等宪法实施的举措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但也应该看到, 这种改变在某种程度上有仓促应急的表象,有“一阵风”的成分,真正提升领导干部的依法执政能力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虽然认识到宪法的重要性,但对宪法依旧不熟悉、不敬仰
经过30年的“普法教育”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宣传, 广大领导干部对宪法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识,比如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等,但是总体来看,对宪法的政治属性了解相对较多,对宪法的法律属性知之甚少,在工作生活中能想到宪法、应用宪法、信仰宪法者寥寥无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熟悉宪法历史和现行宪法的立法经过。 对新中国以来的四部宪法、现行宪法的四次修改和四个修正案的历史经过了解较少,对1954年宪法的历史意义、 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的历史局限 、1982年宪法的拨乱反正认识不清。 第二,不熟悉现行宪法文本的内容。 很少有领导干部通读过138条、包括序言共计16500字的宪法全文,对宪法的序言、总纲、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等的基本规定仅能说出一二。 第三,即使在日常工作中用到法律,也只是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实体法和程序法,很少考虑到宪法规范。 第四,对“国家宪法日”、“宪法宣誓制度”等举措被动接受多,内心触动少,仪式感强,信仰感弱。 第五,由于对国内外宪法的发展历程一知半解,有时出现“西方宪政完美无缺、中国宪法仅为 ‘闲法’”的错误言论。
(二)虽然清楚“权为民所赋”,但在“民”面前摆不正自己的位置
经过一年半时间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级领导干部对于“官”与“民”的角色有了更加清晰的定位,对于自己的权力来源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 但在思想深处,不少领导干部依旧认为自己是在“管理”国家、“管理”人民,即使改变了说法,也是“治理”国家、“治理”人民,自己是权力的指挥者和发出者,广大人民理所当然要接受这些权力的管理和约束。 许多领导干部虽然能脱口而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但很难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也正是由于没能正确把握宪法赋予国家公职人员的真正职责, 部分领导干部过于看重或在意手中的权力,忘记了权力是把“双刃剑”,忘记了权力要为人民服务的本来属性,用肆意妄为的权力在自己与百姓之间划出了一道深深的鸿沟。
(三)虽然明白权力要受到限制,但权力之手时常伸出笼外
随着 “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制度的相继落实,广大领导干部逐渐意识到要限制权力、收敛权力,要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但是必须明白以下问题:是主动情愿地关,还是被动不情愿地关? 由谁来设计、编织这个笼子? 由谁来掌管开启笼子的钥匙? 多年来“公仆”伤民现象没有真正得到扼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权力者自己设计、 编织了所谓制度的笼子,并掌管着笼子的钥匙。 在这种条件下,笼子看上去美观漂亮,实则松松垮垮, 摇摇晃晃,甚至漏洞百出”。[1]权力貌似关进了笼子里,却好像“牛栏关猫”,进出自如。 同时又通过各种变通方式将权力之手伸出笼外,比如下发各式“红头文件”,将其打造成现实生活中的“软法”。 一些违法的“红头文件”涉及到审批、许可、收费等事项,直接影响企业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成为公权滥用的 “尚方宝剑”。
(四)虽然明知必须保障公民的权利,但侵权事件依旧时常发生
30余年的宪法实践促使广大领导干部逐步意识到限制权力与保障权利是宪法的永恒主题。 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实际工作中,部分领导干部追逐的是自己的所谓政绩,投的是上级领导的所好,“在管理不留空白的理念支配下,权力在不断超越法律而扩张自己的触角。 权力尤其是各级一把手的权力,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了无可置疑的绝对性”。[2]不是认真对待权利而是号召动员民众为所谓的公共利益、集体利益放弃权利;不是在权利面前保持谦抑,而是任意扩大权力的边界;不是欣然接受权利的制约和监督,而是对来自民众的意见、建议无动于衷,置若罔闻;不是用权力服务权利,而是忽视权利、甚至用权力侵犯权利。 在权力的侵害面前,权利往往不堪一击、难以自保。
二、宪法视阈下领导干部依法执政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之所以产生以上问题,既有宪法自身属性和实施的原因,也有领导干部本人对宪法的认同和信仰的原因。
(一)宪法本身政治属性强,法律属性弱,导致部分领导干部对宪法的认知出现偏差
“宪法是关于政治统一体的类型和形式的总体决断,涉及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具有强烈的政治性”。[3]宪法作为根本法,是新时期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基本原则、重大方针、重要政策在国家法制上的最高体现,对于整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具有统帅作用。 同时,宪法也当然地具有法律的属性,是一类特殊的法律规范,只是这类法律规范比起民法、经济法、行政法、诉讼法等似乎与平常人很少发生交集, 导致有的领导干部仅将宪法看做是国家的政治纲领,是高高在上的“政治宪章”,与自己的工作生活关系不大,很少关注,更谈不上信仰。
(二)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过程中不必直接援引宪法规范,形成“宪法无用武之地”的错觉
领导干部日常工作中基本会援引与本行业、部门密切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等,涉及到各类实体法和程序法,但是不必直接援引我国的宪法规范,导致部分领导干部以为宪法无用,认为宪法所涉及的人权、民主、法治等理念都是“居庙堂之高”的顶层设计,至于最终能不能“忧其民”则要看上级领导的指示或命令,由此导致对宪法文本的普遍不尊重。 或者不认真对待宪法文本,遇到问题撇开宪法,对宪法“敬而远之”,或者公然违反宪法条文,或者以批评宪法为习惯,把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简单归结到宪法文本的制度设计上, 形成了“宪法虚无主义”的错误理念。
(三)多年来我国宪法实施不给力,使得部分领导干部在一定程度上远离了宪法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宪法实施的具体制度和监督机制还不健全,违宪追责不到位,很少有人因为违宪承担法律责任,“导致一些领导干部的宪法理念淡漠,宪法素养低下,宪法意识薄弱,以权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违背宪法的情况时有发生,存在着表面上尊重宪法,实际上远离宪法甚至架空宪法的问题”。[4]部分领导干部习惯于法外设权,习惯以“红头文件”扩权、揽权;习惯以“领导批示”代替依法决策,在实际工作中迷信“强权政治”, 将人民赋予的权力当成了可以玩弄于股掌之上的 “橡皮泥”。
三、宪法视阈下领导干部依法执政的路径选择
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组织者和带领者。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其中, “ 法 ” 首当其冲应是 “ 宪法 ”, “ 法治意识 ” 首先应是 “宪法意识 ”,唯有如此 , 领导干部依法执政才会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一)不断提升宪法素养
宪法素养是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实质就是实现执政理念与执政方式的宪法化。 所谓执政理念,就是为谁执政、如何执政;所谓执政方式, 就是处理好执政党与国家权力的关系, 即权力从何而来、为谁所用、如何行使,就是要将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放在宪法的视阈下考量,弘扬宪法精神,恪守宪法原则,维护宪法权威,最终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首先, 要在领导干部中进一步推进宪法教育。 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要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把宪法等法律列入党委(党组) 中心组学习内容,列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 社会主义学院必修课”的要求,加大宪法学习的力度,促使领导干部熟悉宪法文本,牢记宪法规定。 而且学要考核,考要真考,不搞“考卷与答案齐飞”的形式主义。 领导干部本人也应充分利用书籍、报刊、 电视、网络等媒介加强对宪法的学习,做到真学、真懂、真信,以此牢固树立宪法至上、权为民所赋、尊重和保障人权、 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理念,真正将宪法内化于心、外践于行,成为宪法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其次,要充分发挥“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誓制度”的引领作用。 “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誓制度”虽然只是一个法定节日和一种外在仪式,但是它追求的是法治的实质, 表达的是对宪法的忠诚, 维护的是宪法的权威,是建设法治国家的一种必要形式。 当前关键是要克服仅在“国家宪法日”想起宪法、仅在“宪法宣誓”时忠于宪法的不良倾向,在内心建立起对宪法的真正信仰。 要以“国家宪法日”和 “宪法宣誓制度 ” 为契机 , 时常总结宪法实施的经验,反思违宪事例的教训,明确宪法的核心要义,强化对宪法法律的敬畏之心,使“言必称宪法”、“行必遵宪法”成为领导干部依法执政的自觉反应和自主行动。
再次,要依宪行使权力,勇做宪法实施的“排头兵”。 虽然目前我国的宪法实施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但这并不妨碍领导干部在日常的工作中做宪法实施的模范, 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各种权力。 立法机关要确保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和体现宪法精神;行政机关要保证重大行政决策和行政行为的合宪性;司法机关要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制定各类规范性文件既要因地制宜, 又要合宪合法,完善制定主体、适用内容、适用对象、效力期间等各方面的制度建设,经得起备案审查的监督与考验。
(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当前就是要依托宪法规定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的原则以及根据以上原则所建立起来的基本宪法制度,真正有效地解决实践中存在的少数领导干部肆意用权、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等突出问题。
首先,坚决摒弃特权思想,常思权力来自何方。 现实中少数领导干部、特别是某些部门的“一把手” 对待权力“唯我独尊”、对待百姓“狂妄自大”、对待下属“作风粗暴”、对待享受“趋之若鹜”,无一不是特权思想在作祟, 完全忘记了权力的本源与归属。 因此,必须坚决反对和克服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加强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加强对特权行使者的惩处力度,进一步加大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使“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的现象彻底改观,创造一个“不敢耍特权”的法律环境和社会环境。
其次,强化权力限制,使“权力寻租”无可乘之机。 权力一旦失去控制,很容易成为掌权者谋求获取自身利益的筹码,进而产生权权交易、权钱交易、 权色交易,成为权力腐败的原动力或污染源。 因此必须进一步规定权力的范围,明确能够行使的权力应该有哪些、有多大,必须在什么范围内行使,防止已有权力的滥用和异化;要将权力限制在宪法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即使为公共利益行使权力,也必须有明确的边界; 要依法逐步缩小各项权力的范围, 削减直至取消那些不受限制的权力,真正达到职权责任法治化。
第三,使用“好钢实料”,打造坚实的制度笼子。 笼子是否结实牢固,是否坚不可破,关键在于编织笼子的材料、也就是各项制度能否经得起考验。 当前, 除了充分发挥各项法律制度的刚性作用外,还要将“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落到实处, 使其能够真正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力,让人民代表能够真正代表人民,并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独立行使诸如公共财政、人事选任、官员问责弹劾等权力。 同时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给“拍拍脑袋决策、拍拍胸脯保证、拍拍屁股走人”的“三拍”干部戴上“紧箍咒”。
(三)善用宪法思维解决现实矛盾
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攻坚期、 矛盾凸显期,需要解决的国内外问题格外艰巨, 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领导干部必须学会运用法治思维、特别是宪法思维来思考问题、作出决策和处理矛盾,“通过宪法塑造社会共识,通过宪法治理解决中国社会目前面临的问题,并展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自信和主权独立。 ”[5]
首先,理直气壮地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2011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首次界定了我国的六大核心利益,即“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将“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列为核心利益,不仅仅是对中国核心利益实事求是的总结, 也对外宣示了这些政治制度不容质疑、不容妥协、不容干涉。 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宪法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一国两制”等基本政治制度, 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不渝地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清醒的政治头脑。
其次,通过宪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当前各类社会矛盾的产生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因素,“但更主要的是权力制约机制不健全和权利保障机制不完善的结果。 ”[6]各级领导干部应科学分析其成因,将合宪性作为思考问题的前提,合法合理地处理社会问题和矛盾纠纷。 在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时, 要遵守宪法原则,固守法律底线,既要防止不顾宪法权威,采用“花钱买平安”的方式解决问题;又要依法惩处冲突中滥用权利、损害国家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使运用宪法思维执政成为领导干部开展一切工作的自觉行为。
第三,学会使用宪法语言。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宪法语言则是宪法思维的载体,它从来不是宪法学家、法官、检察官的专利,各级领导干部亦应加强训练,“出口成宪”,平时讲话、做报告、写文章、制定方针政策既可以引用上级指示、报纸观点、红头文件, 更要结合实际引用宪法条文和法律原则,切实改变宪法语言在公共话语体系构建中的缺失现象,克服对宪法语言的陌生感和疏离感,使宪法语言成为各级领导干部乃至全社会的“普通话”。
(四)将公民权利放在突出位置
公民权利是国家对公民所承诺和维护的权利, 我国的宪法和法律赋予了公民广泛的权利。 1998年我国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2004年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近年来先后通过了 《国家赔偿法》、《监狱法》、《法官法》、《检察官法》、《人民警察法》等一系列法律,分别对《刑事诉讼法》、《刑法》、《行政诉讼法》等作出了修订和修改。 这充分体现了国家促进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坚定决心,也为广大领导干部依法执政提出了新的要求。
领导干部须真心敬畏公民权利。 公民权利是依法执政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也是公权力的最终指向与目标。 各级领导干部要克服权力的自恃与傲慢, 深刻认识到自己执掌国家政权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满足一己之私利,更不是对百姓的恩赐与施舍,唯有如此,才能忠于宪法法律,严格遵照法定原则、法定权限、法定程序来行使职权、履行职责。 为了在公民权利面前保持一颗敬畏之心, 领导干部应该以“权利理性”代替“权力理性”,阻止权力的日益扩张,该放手时就放手,不能打着维护社会秩序的幌子自我设置公权力,也不能打着保护其他公民权利的幌子,肆意地损害公民的基本权利。
一、执政理念——体现以科学的工商行政管理发展观为出发点,以“工商行政管理法治建设、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工商行政管理人才建设”为基本框架的执政思路
执政理念体现了国家的政策取向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领导者的全局意识,决定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政思路和工作方向,是加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执政能力建设的思想基础。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怎样在国家工商总局的指导下,正确选择和确定自身建设的重点内容和主导方向,是加强自身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我们能否贯彻上级精神。体现工作实际的首要标准。当前,科学发展观是全社会各项工作的主导思想,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要促进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不断发展,就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科学地判断工商行政管理发展的大趋势,增强大局意识和忧患意识,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在真抓实干上,放在有利于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长远发展上。
在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工商行政管理发展观的基础上,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按照上级工作要求统筹谋划长远发展目标和总体工作思路,体现当前工商行政管理工作需要把握的中心和重点,确实能够切实指导工作实践的执政思路。一是从社会发展的大局看。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这“三个第一”是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首要标准,所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思路也应该围绕“三个第一”的理论分析做出选择,体现“发展、科技和人才”这三个重点。二是从国家工商总局的要求看。树立科学的工商行政管理发展观,主要应该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要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把握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灵魂;要深化改革,健全机制,激发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动力;要强化管理,优化服务,打牢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基础:要以人为本,从严治队,提高工商行政管理队伍的素质。这四方面的工作,让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大有作为的是“依法行政、市场监管和从严治队”三个方面。三是从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实践看。我们面临的重点和大量工作就是要不断提高工商行政管理执法水平,增强工商行政管理的执法刚性和力度:依托计算机等信息现代化手段,不断提高工商行政管理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工商行政管理干部素质,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熟练、执法规范、作风优良”的工商行政管理队伍。综合以上的分析判断,笔者认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依法行政的进程上,科学技术主要体现在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上,人才资源主要是培养适应工商行政管理发展需要的工商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所以,现阶段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必须重视法治、信息化和人才建设,以这三项建设为重点,带动其他各项工作协调发展。
二、执政方式——建立以依法行政为目标。以科技加管理为手段的工作能力为主体的依法行政能力
依法行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按照这一精神和“三项建设”的理论分析,依法行政是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主要形式,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执政方式的本质体现,是进一步加强以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进行工商行政管理管理的过程,是通过科技加管理的手段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工作。为此,应该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树立法治观念。我国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了根本大法。实现工商行政管理法治化,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工商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具体体现。这既是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需要,也是工商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灵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重要的行政执法部门,必须坚持依法行政,正确履行职责。严格执行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二是规范执法。对行政相对人,执行法律要公平公正,要符合工商行政管理法律的程序要求,严格按法律规定的程序办事,不随意简化、省略。对工商行政管理干部,要按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进行严格要求。要按照行政执法透明化的要求,大力建设“阳光工商”,促进工商行政管理执法的公开、公正、公平。三是加强工商行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提高工商行政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我们要牢固树立管理也是生产力的观念。学习管理,研究管理,着力从管理制度和管理技术两个方面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全面实施工商行政管理法制员制度,按照“定岗定责、全程监控、精细管理”的原则,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法制员在经济户口管理、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中的作用,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要把市场监管作为工商行政管理管理的首要任务。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明确市场监管职责,完善重点市场监管分级监控网络,拓展行政执法信息来源渠道,定期开展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管信息的综合分析。要建立市场监管数据指标体系和市场监管分析的数学模型,按照地区、行业、企业等对所辖监管对象进行分析监控,侧重对影响本地区主要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相关指标及其增减变化进行分析,主动为行政执法评估提供信息反馈。四是运用现代化的信息科技手段。要逐步发挥科技手段在依法行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信息科技手段分析、制约行政相对人,通过信息科技手段监督、约束工商行政管理人员。要运用好工商行政管理监管信息综合系统,利用现代化手段加强数据的管理和应用,做好系统初始化的各项工作,严格按规则操作,通过软件的规范设计带动工商行政管理干部的规范工作,完善执法程序,减少执法弹性和自由裁量权。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全员信息化知识培训,提高应用技能,注重信息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技术提高培训和工商行政管理业务知识的学习。
三、执政基础——夯实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线,以发挥队伍凝聚力和创造力为标准的内在基础
执政基础,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的根本所在,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做好一切工作的先决基础和条件。我们有一支积极进取、廉洁奉公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这是工商行政管理事业蓬勃向上的基础。所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竞争力,就是加强我们的执政基础建设,是提高我们执政能力的根本。笔者认为,主要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要使各级领导班子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洞察力,提高领导班子、领导干部
的理论思维、科学决策和组织协调水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二是加强人才建设。要创建学习型机关,要坚持以人为本,大胆探索,锐意改革,创新机制,努力建设一支充满活力、奋发有为、能打硬仗的工商行政管理干部队伍,培养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良好氛围,提高广大干部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三是加强干部队伍的廉政建设。要深入开展“为民、务实、清廉”和“两个务必”的教育活动,督促和帮助广大干部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不断增强干部的公仆意识、责任意识,做廉洁自律、遵纪守法的模范。积极探索建立内、外结合的行风建设长效机制。要加大对以权谋私、执法犯法等行政违法违纪行为的惩处力度,重点查处干部违反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的行为。
四、执政使命——增强以树立工商行政管理经济发展观为方向,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服务经济为特征的外在本领
执政使命,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对象,是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开展、实施的指向物和作用物,是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存在和产生的源泉,也是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最终目标。工商行政管理来源于经济,经济决定工商行政管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政使命无疑是与工商行政管理密切相关的社会经济以及经济的具体附着物——行政相对人。明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政使命,是要发挥工商行政管理与经济的相互作用,提高工商行政管理服务经济的水平。一是进一步树立工商行政管理经济发展观。经济决定工商行政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工商行政管理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全面发挥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作用,努力实现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要自觉地把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放在地方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进行分析,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服从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大局为己任,使工商行政管理、服务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工商管理部门要综合运用工商行政管理政策、信息资源,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良性循环。要严格遵循依法行政原则。按照吴仪副总理“加强依法行政、依法监管,不断提高六个方面能力”的指示精神,坚决贯彻“执政为民,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工商”的原则,不断推动工商行政管理执政能力上台阶、上水平。二是用足用好工商行政管理优惠政策。工商行政管理政策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必须不折不扣地将“三农”、下岗职工再就业、吸引外资等各项工商行政管理优惠政策落实到位。要切实抓好“三农”、下岗职工再就业等工商行政管理优惠政策的落实,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积极主动地促进地方经济投资软环境的改善,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通过工商行政管理优惠政策的使用,体现国家的经济导向和产业政策,体现工商行政管理的调控监管能力,使更多的人得到实惠,进而实现更大的发展。三是搞好工商行政管理服务。要达到服务设施人性化、服务制度规范化、服务流程标准化、服务内容全面化的标准,制订更加完善的制度。实施更加优质的服务。要牢固树立以服务对象为本的观念,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利益,全面实行“一站式”服务、“一窗式”管理,积极推广网上登记等现代化办公手段,提高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减少服务对象时间。降低服务对象费用。减轻服务对象的负担。要建立健全工商行政管理服务质量监控和考核考评机制,推行细微化服务,将服务内容进行细化量化,增强干部优化服务的责任感,把工商行政管理服务贯穿于工商行政管理的全过程,实现双方利益的有机统一。要将行政执法、服务等工作自觉地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加大公开力度,增加与群众的交流渠道,尊重广大行政相对人和服务的合理建议。要利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信息多、沟通广、业务强的优势,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加大扶持力度。
五、执政环境——巩固以促进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统筹发展为方向,以提高部门配合行政水平为途径的工商行政管理环境
这个纲领性《决定》,既全面综述了中国共产党五十多年执政的成功经验,又针对新时期面临的挑战和情况,提出了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使我们更加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灿烂辉煌的未来,也看到了中国改革发展的美好前景。同时也使我们每个中国共产党员——执政党员和处于执政岗位的党的干部感到,未来的肩上所赋予的担子更重了。我们不但是面临着未来的任务更远大、更重、更光荣;也更加看清了努力的方向,即做一个合格执政党的一员的努力标准更高。学习这个《决定》,我体会到党在加强和提高执政能力方面做的事太多了,要适应这个新的任务和要求,坚持依法行政是当前乃至今后在加强和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
一、要切实提高依法行政的认识。新时期、新形势下推进和加强依法行政是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从严治政、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根本要求,务必高度重视。
1、坚持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行依法治国,是我国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宪法和法律、法规的许多规定主要是通过行政机关来执行的,担负着依法治国和确保长治久安的重大责任。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来说,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我们党领导人民掌握政权,通过立法把党的正确主将和人民的共同意愿结合起来,变为国家的法律,我们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必须做到“有法必依”。
2、坚持依法行政,是从严治政、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根本要求。“廉洁、勤政、务实、高效”八个字,廉洁是第一位的,所有公务人员都必须廉洁自律;勤政,就是尽职尽责,勤勤恳恳不能失职;务实,就是要讲实话、办实事,使下情能够通畅上达,中央的政令能畅通,不异虚作假;高效,就是办事讲求质量和效率,不能互相推诿,拖拖拉拉.做到这“八个字”,归要到底就是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从严治政。坚持依法行政,落实这“八个字”,是从根本上履行政府职能,服务于人民的具体体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比如,经济成份和经济主体越来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社会经济生活的不断调整促使利益格局也在发生发展变化,等等,这些都比以往更加需要用法律、法规来规范和调整。要靠政府机关正确运用法律杠杆发挥职能作用,以使我们的行为,更加符合社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更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
二、要切实加强科学化、**化决策.《决定》要求各级坚持“集体领导、**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策”的党内议事和决策制度,这不仅是充分调动全党的积极性,推进人民**发展的要求,也是保障重大决策不至失误的有效制度。过去乃至现阶段,我们的一些党委政府机关,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和政绩、不顾全局和长远利益,不顾社会方面的协调发展,不讲决策方式,不经过决策程序,仅凭少数个别领导的意识决策事项.所作出的决策事项,即使是经不起科学的认证和检验,也被堂而皇之地贯彻执行,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浪费.老百姓称这是“瞎指挥,瞎折腾”.时间长了,这样的事多了,群众对此要么不关心,因为没有考虑他们的利益或者没有倾听他们的意见;要么意见很大,因为有的直接触及或者侵犯他们的利益。如何确保我们的决策,更加**,更加科学,更加贴近实际,以致不被形成“烂尾工程”和“空中琼楼”。不仅反映了社会的这一方面文明进步程度,更直观体现了我们的执政能力。因此,要使决策的科学化和**化,须从四个方面认识和把握。一是要遵从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要从预测性前瞻性和引导性等方面全面调研,衡量决策的可行性。二是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根据自身的改革和发展能力进行决策。三是要发扬**和听取群众的呼声,尊重专家的意见。切切实实实行**集中制。四是要讲求决策程序,不搞少数个人说了算。要通过公开和切合实际的决策程序,坚持**监督,将应当决策的事项置于制度化、程序化决策之中。
三、要提高运用法律法规解决行政问题的能力。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的方略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人民群众在改革和发展中,要求我们各个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依法办事能力以及标准方面要求更高更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法律触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有法可依的局面得到很大改观。国家通过立法手段和途径,将管理社会事务方方面面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从理论概念上说,法律是体现国家统治阶级意识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同时,也是社会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综合社会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宏观规律的体现,尊重这些规律和要求去管理社会各项事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实际工作中不可以违背这些规律和要求办事。另一方面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的能力急待提高。重要的是能够运用不断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提高我们行政工作中办事的能力。这不是停止在口号上,而在于贯彻和实施。第一,要坚持学习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丰富法律知识,特别是要掌握职能工作和生活需要的相关法律、法规的精神实质。第三,要懂得运用程序和途径解决相关问题的方式。“徒法不能自行”。法律法规出台以后,不可以歧望所有的人都会遵从,所有的事都会依此办理。需要我们相关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包括涉及这些领域事务的人,运用法定的程序和途径,遵从相关的规定予以解决。重调查,重研究,疏通渠道,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第三,要重视协调。世上任何事务都不可能单独存在,任何矛盾不可能是单方面的,要在找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前提下,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协调解决问题。
雷兆玉
[内容提要] 乡镇领导干部是最基层的党政领导,是发展农村经济、维护社会稳定的直接指挥者,他们面对广大农民,与群众联系最经常、最直接,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的干部形象,关系到党的声誉。乡镇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如何提高乡镇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 乡镇领导 执政能力
[作 者] 雷兆玉,女,重庆市巫山县委党校副校长,1995年晋讲师,2001年晋高级讲师。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内涵十分丰富,从它的主体讲,既涉及各级党组织,也涉及党员、干部,还涉及党的整体;从它的内容讲,既指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和处理执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也指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通过执政完成所担负的历史使命的能力。
从执政能力建设的主体来看,提高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执政,首先是掌握和行使国家权力。由党选派自己的人才和骨干,通过合法的程序,执掌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权力,是党执政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这些组织和人员是党的执政活动的具体承担者和体现者,他们的能力如何,直接反映党的执政能力如何。乡镇领导干部是最基层的党政领导,是发展农村经济、维护社会稳定的直接指挥者,他们面对广大农民,与群众联系最经常、最直接,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的干部形象,关系到党的声誉。乡镇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如何提高乡镇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来说,乡镇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与其肩负的任务是适应的,但也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乡镇党委的职能行政化趋势严重
从乡镇内部看,乡级基层组织的主体是乡镇党委、乡镇人大主席团和乡镇政府。各自的法定职能不尽相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乡镇人代会有13项职权、乡镇政府有7项职权,《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乡镇党委有6项职责任务。这种制度安排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但由于在乡镇领导和管理体制的改革过程中,一些相应的配套建设和后续工作未能及时跟上,致使乡镇党委、人大主席团和政府的工作职能难以有效到位,导致乡镇基层组织内部权力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乡镇基层组织体系内,由于党政关系、权力机关与行政机关三者之间关系未理顺而导致政权运作不畅或呈一种无序状态。以党政关系而言,则突出地表现为某些乡镇党委违反国家宪政体制,过分地干预乡镇人大与政府的事务,使政权的运行机制失调和功能萎缩。乡镇的大小事务都由党委说了算,人大主席团一般只是在开人代会时履行一下职责,其它时候则形同虚设;乡镇政府也只能在乡镇党委的号令下做一些具体事情,实际上成了乡镇党委的下属机构。乡镇党委行为超出宪政体制和法律上的规定,使得各政权行为主体不能各司其职,乡镇党委的职能日趋行政化。
(二)乡镇党委的责任与权力不对称
按照《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规定,乡镇党委主要承担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及本乡镇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讨论决定本乡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乡镇政权机关和群众组织,支持和保证这些机关和组织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及各自章程充分行使职权;领导本乡镇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计划生育工作等重大责任。但《条例》中又没有规定履行这些职责的权力,事实上造成了乡镇党委的责任与权力分离。例如,管计划生育虽然是乡镇党委的主要责任,可没有执法权,加上在抓计划生育工作中又要做到“七不准”,弄得乡镇党委对那些违犯计划生育的“钉子户”左右为难,无所适从。另外,乡镇条块关系尚未理顺,条条管理的站所“庙”多而事不多,权大而责不大;相反乡镇责多而权不多,想干而无法干。乡镇绝大部分职权被上级机关及其
职能部门收走,或者被逐步“瓜分”和“架空”。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直接肢解和削弱了乡镇党委的领导职权,致使乡镇党委对站所不能形成有效的协调管理和约束机制,形不成合力。乡镇党委的综合管理和服务功能在其辖区内所发挥的作用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和削弱。
(三)乡镇党委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强
乡镇党委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在一定程度上仍沿袭着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习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有的乡镇党委存在着“只管吃饭、不图发展”和“干完这届管不了下届”的思想,对本地情况了解不透,不熟悉经济,不了解市场,对乡镇、村的改革和发展心中无数,因而缺乏发展的思路、规划和措施。有的乡镇党委不善于紧跟时代潮流,不善于学习和更新知识,特别缺乏农村实用技术以及市场经济、金融、法律、现代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不能为群众提供迫切需要的信息、技术、项目、市场和销售等方面的服务,难以起到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作用。有的乡镇党委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那种靠行政手段上,对经济工作仍进行直接、微观管理;而没有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对经济工作进行间接、宏观管理转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总觉得“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明、硬办法不行”。有的乡镇负债十分严重。这都反映出乡镇党委驾驭市场经济能力不强。
(四)乡镇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与新任务的要求仍有差距
一是处理突发事件、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偏低。由于改革开放和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乡村群众内部矛盾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新变化,各类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不断涌现。面对这些复杂局面,有的乡镇干部仍然是不去认识、不懂分析、不会处理,片面地、孤立地、短期地看待和处理复杂局面,从而导致事态向恶性方向发展。二是坚持群众路线、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偏低。在农村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于是有的乡镇干部没有很好地掌握做农民群众工作的基本功,不愿意深入实际,深入农户,做艰苦细致的群众工作,而是习惯用计划经济条件下行政命令的方式来对待农民群众。三是依法执政的能力偏低。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群众法律意识的增强,乡镇干部依法执政能力不适应农村形势的变化。有的乡镇干部受传统的重权轻法思想的影响,不尊重法律法规,工作中滥用职权,以权代法,以权压法,甚至目无法纪,为所欲为,违法施政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切实加强乡镇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建设
(一)充分认识和把握乡镇党委的执政能力
乡镇党委的执政能力应具有党的执政能力的共性,也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根据乡镇党委应尽的职责和执政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当前乡镇党委的执政能力是指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驾驭和发展经济,领导基层政权,依法执政,服务群众和凝聚人心的本领。
1.驾驭和发展经济的能力。即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能力。要强化发展意识,牢牢把握领导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主动权;确立争先发展、加快发展的新理念,承担起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第一的思想,自觉地把领导本地的经济工作放到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中去思考、去研究、去把握,集中精力解决好经济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问题。要改变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方式,从以行政命令、催种催收、大包大揽等行政推动方式向以制定发展规划、完善基础设施、维护市场秩序、健全配套服务等方式转变;从只会抓传统农业向善于抓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城镇建设等转变,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2.领导基层政权的能力。即支持保证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组织依法履行职权,协调各方开展工作的能力。在我国,乡镇是国家政权的基础,承担着直接管理和提供服务的职责。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在乡镇则表现为乡镇党委对乡镇政权机关的领导。要抓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保证国家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乡镇政权机关的日常工作,帮助和支持乡镇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职权。要根据法律程序选拔、推荐党员干部到基层政权组织的领导岗位上去任职,帮助他们提高处理本地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能力。要加强对乡镇政权机关干部的教育管理,提高乡镇政权机关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使他们自觉地维护党的利益,贯彻执行党的决定,维护和坚持党对乡镇政权机关工作的领导。同时也要鼓励他们主动接受监督,取得党委的支持,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
3.服务群众和凝聚人心的能力。即在“四个多样化”的条件下协调群众利益,化解矛盾,服务群众,有效
凝聚人心的能力。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善于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坚持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一致性,注意使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群众的承受程度相适应;不搞不切实际的高指标,虚报浮夸的假政绩,劳民伤财的达标升级活动和沽名钓誉的形象工程,确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整合协调社会利益,理顺各种利益关系,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整合好、协调好、代表好;打破城乡经济二元结构,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强乡镇党委的社会影响力、社会动员力和社会控制力。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探索做好群众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善于运用思想、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妥善处理各种矛盾,既保护好群众的合理利益,又维护好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4.依法执政的能力。即善于运用宪法和法律治乡为民的能力。依法执政就执政党而言,就是要运用宪法和法律规范行使权力的能力,善于把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机关的领导人员,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作为乡镇党委依法执政的能力,必须做到把乡镇党委的领导与农民群众当家作主统一起来,使农民群众能在乡镇党委的领导下,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必须努力增强法制观念,牢固树立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必须接受人民和法律的监督与制约,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违犯法律就应受到法律制裁等观念,自觉而坚定地做遵守法律、执行法律、维护法律的模范,全面推进依法办事,不允许有任何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二)转变执政理念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要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必须实现从革命党到执政党这一基本执政理念的转变。根据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要求,乡镇领导干部需要牢固树立以下三个方面的执政理念。
1.强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
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党的事业成功的保证,我们党执政的宗旨和根本目的,就在于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强化这一理念,用以解决为谁执政的问题。
强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必须强化公仆意识,始终把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地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努力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乡镇领导干部应该加强学习,提高素质,透彻理解自己到底为谁执政的问题。
2.突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理念。
党的执政能力集中体现为科学发展的能力,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领导本质上是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执政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必须在一定的程序规则下进行,依法执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突出这一理念,用以解决怎样执政的问题。
乡镇领导干部要明确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理念,必须强化科学、民主、法治意识,要按照客观规律科学办事,增强运用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觉性,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科学执政,就是按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执政。我们自己的经验和国际经验证明,认识客观规律不容易,驾驭客观规律更不容易。一定要特别重视已经获得的认识成果和实践经验,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坚持以改革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坚持民主执政,就是为了人民执政、依靠人民执政。按照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顺应时代和人民的要求,不断扩大党内民主,发展人民民主,运用民主的方式管理社会事务,摒弃“替人民当家作主”,习惯于发
号施令、直接控制的做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实现由“做主”向“民主”的转变,把人民群众的意愿体现到党的各项工作中。正如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的:“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民民主,是亿万中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焕发建设国家的强大创造力量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是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远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和作风的必由之路”。
坚持依法执政,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依照党章和民主集中制的规定,坚持公民在宪法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按照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原则,把党的各项工作纳入宪法和法律的轨道,自觉遵守法律,增强法律意识,依法行使权力,在依法执政的理念下实现共产党执政与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
3.弘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理念。求真务实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必然要求,开拓创新是提高执政水平的根本动力,勤政高效是党的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清正廉洁是保持执政党本色和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弘扬这一理念,用以解决怎样确保党的执政地位不变的问题。
明确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理念,必须强化责任意识,按照党的历史任务和党的建设总体目标的要求,担当起历史责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抓实干,大胆创新,勤政廉洁,加快发展,努力完成三大历史任务,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必须充分认识改革开放和长期执政对自身的严峻考验和挑战,切实增强忧患意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三)切实提高乡镇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刘兰明
(京江晚报,江苏 镇江 212001)
摘要:近年来,官员面对采访言论不当引发轩然大波的新闻事件层出不穷,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频被官员“教训”,而有些官员无意之中又沦为媒体的“牺牲品”,这成为当前舆论传播中耐人寻味的现象。从根本上说,这是网络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的角色转变和新旧媒体在竞争中合作共同形成的传媒新生态,对领导干部新闻执政能力提出的新考验。
因此,运用媒体新闻来提高公共政策部门的执政形象、执政公信和执政的合法性,向广大群众传播执政者的决策、方针、路线等,正成为各级官员加强执政能力建设面临的新课题。
关键词:传媒新生态媒体素养新闻观新闻执政能力
“你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你们中央台的记者管得也太多了吧?”“你敢在新华网曝光,我就叫它关闭!”“请以正面宣传为主,否则我可以不接待!”“记者证在我们这里没用的。”“对极个别的媒体记者,将建立黑名单。”„„近年来,官员面对采访言论不当引发轩然大波的新闻事件层出不穷,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频被官员“教训”,而有些官员无意之中又沦为媒体的“牺牲品”,这成为当前舆论传播中耐人寻味的现象。有评论称,雷语频出这是官员政治素质低下造成的,官场的熏染尤其是权力意志的浸淫,助长了一些官员内在的俯视众生感,他们不知道怎样和民众交流,开口就是训话、命令,甚至把媒体记者也当成下级,肆
[1]
无忌惮地指手画脚。
深究现象背后的原因,笔者认为,其折射的是一些官员应对新传媒环境能力的欠缺和新闻观教育的缺位。从根本上说,这是传媒新生态对领导干部新闻执政能力提出的新考验。如何运用媒体新闻来提高公共政策部门的执政形象、执政公信和执政的合法性,向广大群众传播执政者的决策、方针、路线等,正成为各级官员加强执政能力建设面临的新课题。
考验之一:如何应对网络新媒
体的冲击
“以前没有网络的时候多好啊,想让他们怎么说就怎么说”。这是陕西绥德市委宣传部部长三年前的感叹。
在“人人都是传播者”的网络时代,政府公职人员随时有可能被置于聚光灯下,送到麦克风前。不少领导干部显然还没有来得及做好思想上的准备,还不适应网络新媒体的巨大冲击,在新兴媒体面前处于被动状态,而妄图回到过去那种舆论传播封闭的时代已经不可能。
目前,网络已成为民众表达诉求、监督政府、参政议政的重要渠道。论坛、QQ、博客、微博等借助网络新媒体的传播方式越来越多,仅以微博为例,腾讯微博注册用户已超过1.6亿,新浪注册用户数今年预计达2亿。新兴媒体正成为重要的舆论场。在民
众渴望已久的政务透明一时还难以实现的情况下,个别官员因言行不当瞬间闻名天下之事已屡见不鲜。
作者简介:刘兰明(1971—),男,江苏镇江人,《京江晚报》副总编,省委党校2009级世界经济与管理创新专业在职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业务创新与管理。
在一些事件上,“全民记者”设置公共议程的能力甚至超过了专业媒体,近来发生的一系列群体性事件和社会热点事件中,微博往往成为强有力的即时传播工具和“围观”讨论平台,进而影响社会舆论和事件的走向。对各级官员来说,如何应对网络媒体的冲击是提升执政能力的新挑战。当然,网络新媒体的冲击,既是挑战,也是机遇。2008年特大雪灾、汶川大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等突发自然灾害面前,许多感人的人物、画面、场景、细节等都是通过网络得以传播,形成了巨大的感染力,凝聚了人心,鼓励了斗志,增进了理解与包融,政府以人为本的形象深入人心,党和国家领导人亲民爱民的形象得以树立,可以说网络媒体在政府的危机处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深入分析把握新兴媒体对执政能力的影响,对于党委和政府在新形势下推动全局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可以说,谁把握好了新媒体,谁就抓住了监管调控、建设运用,引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命门”。考验之二:如何看待传统媒体的角色转变传媒生态环境的变化,不只是因为网络媒体的诞生。从媒介发展史来看,媒介始终为两种势力所控制,即政治势力和资本势力,在美国传播学家赫伯特·阿特休尔看来,新闻媒介从来都是“权力的媒介”,即当权者的媒介。新中国成立后,报纸、电视等传
统媒体一直以来都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扮演着“听话者”的角色。
然而,随着竞争的加剧,特别是面对自
己的“掘墓人”——网络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观念和角色发生了深刻变化。追求新闻的爆炸性、轰动性、持续关注度,强调媒体的眼球吸引力、收视率等,事关媒体的经营大计,使得传统媒体不断寻找、制造社会舆论的兴奋点,从而吸引受众,吸引广告投放,赢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传统媒体不再只习惯于“正面报道”——央视曝光河南“瘦肉精”事件,让双汇损失了100多个亿;是报纸率先点名披露了“三聚氰胺”丑闻,把“三鹿”送上了断头台。越来越多的官员觉得报纸、电视、电台不那么“听招呼”了。“你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回应电台记者)“请以正面宣传为主”(回应电视台记者)“要注意‘社会和谐’”(回应报纸记者)„„上述新闻热点的出现,恰恰证明了一些官员对传统媒体的角色转变一时难以适应,甚至自己也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传统媒体的转变不仅仅体现在角色的转变上,还体现在传播理念的变化上。针对《人民日报》刊登李娜亲吻大满贯奖杯的照片和央视女主持身着牛仔外套主持亮相节
目的现象,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昌凤
教授在评述时认为,这是传统媒体一直在追
求创新过程中的积极变化。陈昌凤认为,借
鉴网络的传播方式,正成为传统媒体的必然选择。传统媒体在悄悄地追求转变,领导干部仍摆出一副训人的口吻来对待,显然是在背道而驰。不仅无法利用好传统媒体,其自身成为新闻事件的“牺牲品”也在所难免。
考验之三:如何适应竞合背景
下的媒体新生态
传媒的新生态,不仅包括新兴传播媒体的异军突起,也不仅仅表现在传统媒体的新闻理念和角色的转变,还体现在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相互竞争、紧密联系、彼此融合上,跨媒体新闻集团的成立、全媒体记者的诞生都预示着传媒新生态的深刻变革。在传媒新生态下,新闻传播往往更容易形成“蝴蝶效应”。
网络即时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它能够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从而拓展了民意表达空间,激活了民众精神诉求,也为传统媒体提供了大量的新闻源。而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权威性、公信力仍在,一方面通过自己的平台发布新闻与信息,牢牢掌握着话语权,继续营造主流媒体的舆论场;另一方面,新兴媒体大量转播其新闻源,形成推波助澜之势。传统媒体自身的记者、编辑,以网民的身份,通过博客、微博、论坛等方式发布传播新闻,形成网络和社会的热点话题,从而使得舆论的放大效应得到叠加。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在竞争中合作现象越来越明显,“周老虎事件”、“凤凰少女跳楼案”、“我爸是李刚”、“悬浮视察”等等广为关注的新闻热点事件,都是通过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共同推动形成的强力舆论场。当下,面对舆论监督指望下命令、打招呼,通过“封、捂、堵、压、瞒”的方式实现舆论控制的目的,既难以在传统媒体上实现,也无法通过封闭新兴媒体达到,那只能是西西弗斯式徒劳。沈阳“史上最牛”工商局长大闹报社,殴打记者事情发生后,企图“封锁消息”未果就是最新明证。在传媒新生态背景下,领导干部想要重新占据舆论引导和控制的主动地位,提高新闻执政能力,就必须深入研究媒体融合的新特点,这样才能在新闻传播中把握话语权、赢得主导权,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四、提升新闻执政能力的关键
在于树立正确的新闻观
所谓新闻观,是指对新闻现象和新闻传
播活动的总的看法,涉及新闻本源、新闻本质和新闻传播规律等许多根本性问题。领导干部具有什么样的新闻观,实际上是其世界观、权力观、政绩观在面对新闻传播时的集中反映和体现。一系列新闻事件的产生,事实上暴露出领导干部新闻观教育的缺失。因此,提升新闻执政能力的关键在于领导干部
树立正确的新闻观。[2]
1.正确认识舆论监督的功能与作用“替谁说话”、“你是哪个单位的”、“你是不是党员”„„在遇到突发事件与监督批评报道时,一些领导干部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把媒体置于党和人民的对立面,完全误解了我国媒体的本质属性。
新闻舆论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群众的监督,一方面,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各级党委、政府、权力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另一方面,党和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整个社会,包括每个社会群体、社会集团和社会成员进行监督。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指出,舆论监督也是一种正面报道,不能简单把它称为负面报道,很多时间它完全能发
挥特别的作用。[3]
突发事件发生后,过去官员往往不愿公开,怕媒体添乱,引起公众恐慌,影响政府形象,但事实恰恰相反。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认为:突发事件只有不发布或者迟发布而造成被动局面的典型案例,没有因为及时发布而造成不良影响的典型案例。因此,领导干部要适应传媒生态出现的新变化,正确认识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二者的关系,特别是高度重视网络的监督作用,树立正面宣传激励推动工作、舆论监督鞭策促进工作的思想意识。
2.官员要学会与媒体打交道一系列媒体事件的出现,既反映了部分官员对媒体性质的误解,也反映了领导干部缺乏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新闻媒体有着“保健医生”的作用,可以帮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少领导干部面对媒体记者时,有时显得无所适从,给工作带来被动。可以说,在传媒新生态环境下,领导干部如果不重视媒体、不善待媒体、不依靠媒体、不借助媒体,那他就是不称职的领导干部。官员要努力学习有关媒体运作的知识和方法,对于一些民众反映的热点、焦点问题,要通过主动向媒体开放信息、作出解释,对于难题要借助媒体,引导公众讨论和参与,这样,完全可以得到媒体方面的积极反应,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领导干部要主动交新闻界朋友,不断增强引导新闻舆论服务工作的能力。李希光教授说,“在危机面前,懂得如何与记者交流,建立伙伴关系,政府与媒体就能达到双赢。”[4]
2010年中央和各地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逐步建立,可以说,正是一个个突发事件新闻处置的教训使得我们政府逐渐成熟起来,这几年政府信息公开建设迈开的步伐远远大于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所走的路,政府信息公开已成为大势所趋。
同时,学会运用新媒体,掌握新媒体的特性。像常州溧阳卫生局长因微博直播婚外情而停职,被称为“网盲”的官员应该越少越好。
更重要的是,在重大灾害或突发事件下,各种谣言和非理性言论容易被炮制并传播,导致错误舆论的形成。如果学会运用新媒体,就能在第一时间有效防止错误舆论的扩散。因此,切实加强新媒体业务学习,实现从被动应对向主动运用管理新媒体转变,对于官员提高在新媒体生态条件下的执政能力和水平越来越重要。
3.领导干部要树立良好的新闻形象传媒新生态不仅意味着新闻传播环境的全面开放,也意味着民意的充分彰显。作为政府形象的外在表现——政府官员形象,将直接影响民众对政府的认同度和满意率。因此,政府官员要学会“自我包装”,通过一定的媒体形象设计,使衣着打扮得体、个性鲜明,再通过口头表达与体态语言的训练,使语言举止干练、思路敏捷,不断提升
自己的媒介素养。[5]
随着新闻发布制度的日益完善,新闻发言人不断亮相,越来越多党政干部回复留言板、走进直播间,1700多个政府机构微博随时发布权威信息,这都是令人欣喜的变化。
官员也完全可以织围脖,形成自己的舆论场,树立个人和政府部门良好的新闻形象。特别是在面对危机时,树立政府和官员的良好形象更要重要。四川省会理县领导“悬浮视察”事件发生后,县政府立即开设认证微博,向广大网友表示道歉,并澄清真相。对此,四川省社科院网络与新媒体研究中心敏恭给予积极评价:“县政府的态度首先就值得称道——应对信任危机的根本之法,就是迅速拿出事实来说话!其次是,会理县网络舆情掌控很及时、微博回复途径也对路。”
对领导干部而言,媒介素养不仅是能力,更是一种心态。具有良好的心态,才能防止个人的不当言行成为新闻的主角,避免使新闻事件本身复杂化。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既是领导干部的必备素质,也是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6]
4.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群众观“你是哪个单位的”、“你是不是党员”、“你敢曝光,我就叫它关闭”,这些话的语境各不相同,但那种官民对立的逻辑却昭然若揭。同样,“跟政府作对就是恶”、“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话里蕴涵简单粗暴的对立逻辑也十分明显。往更深处探寻,可能已不是某个官员口无遮拦的无心之失,而是折射了官场生态和权力格局的飞扬跋扈。客观上,媒体是政府与公众交流沟通的平台,对待媒体的态度,也就是对待公众的态度,这是执政水平和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和检验。说到底,正确的新闻观的前提是正确的政绩观和群众观。只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群众观,才不会把民众利益、媒体监督等神奇地置换到权力部门或政府的对立面,才能始终站在广大群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才会自觉做到“三善”媒体,才会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更加包容的胸怀,广泛接受监督,虚心集思广益,从而造福于民。[2]
因此,在传媒新生态环境下,如何学会“新闻执政”正成为领导干部全面提升执政能力亟须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官员“雷语”何时休》,来源:
[2] 《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新闻观》,来源:南方网
[3] 《报道没有正负,只有真假》,《中国青年报》作者:汪强
[4] 《李希光:好新闻改变市民生活》,2010年8月17日《新法制报》[5]《舆论引导艺术:领导干部如何面对媒体》,新华出版社,作者:任贤良
新媒体作为当今主流媒体之一, 因其与传统媒体在传播规律等方面存在的本质差异, 使得社会舆论环境、领导干部执政环境变得更加复杂。
从国内来看, 我国作为信息网络的使用大国, 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对我们党的执政、对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公众舆论开始借助新媒体的渠道逐渐对党委、政府的决策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各级领导干部也开始成为聚光灯下的公众人物, 随时要面对来自群众的监督。
从国际来看, 新媒体在当今的国际社会交往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许多国外发达国家, 开始积极借由新媒体对他国施加影响。一是发挥新媒体的政治干预作用, 通过新媒体从意识形态等角度对他国施加政治影响。二是在催生、发展新媒体经济的同时, 不断通过新媒体对他国进行经济侵略。三是营造全球性消费主义新媒体文化, 通过新媒体艺术产品不断向他国、特别是青少年群体进行文化渗透, 影响他国文化安全。
可以说, 新媒体一方面已经深入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新闻舆论传播等诸多领域;另一方面, 其也催生出巨大的网络虚拟空间, 与现实社会互动、融合, 引发了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中前所未见的转变。因此, 领导干部必须学习好、运用好、引导好、管理好新媒体, 在正确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同时, 运用新媒体影响和服务社会, 从而真正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二、新媒体对领导干部执政提出新的要求
新媒体环境下, 领导干部执政遇到的新要求, 既包含机遇, 又面临挑战。这就要求广大领导干部在面对机遇时, 一要运用新媒体的传播功能, 把握树立良好形象的机遇, 通过新媒体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 扩大自身的号召力、影响力, 增强凝聚力。二要运用新媒体的便捷性, 把握转变工作方式的机遇, 通过新媒体实现执政工作电子化, 简化办事流程、优化执政资源。三要运用新媒体的交互性, 把握丰富执政内容的机遇, 通过新媒体与群众密切联系、沟通交流, 使各项决策真正拥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体现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四要运用新媒体的监督功能, 把握发展民主监督的机遇, 不仅要通过新媒体完善党内民主制度、促进党内民主监督, 而且要通过新媒体发挥群众力量、实现党外民主监督。五要运用新媒体的创新功能, 把握开拓、创新的机遇, 通过新媒体促进领导干部思维转变、观念更新, 实现党的执政工作方方面面的改革和创新。
而在面对挑战和危机时, 一要妥善运用、加强管理, 迎接好新媒体对我们党媒体话语主导权地位的挑战, 有效开展党的宣传、教育工作, 化解舆论引导危机。二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立场, 迎接新媒体对我们党思想建设、意识形态工作的挑战, 化解信仰危机。三要转变传统的执政方式、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坚定践行党的宗旨, 迎接新媒体带来执政环境变化的挑战, 化解能力危机。四要密切关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社会中的热点话题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突发事件, 迎接新媒体对我们党社会管理工作的挑战, 化解管理危机。五要掌握信息技术、更新知识体系, 迎接新媒体环境下, 国家信息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方面遭遇的挑战, 化解信息安全危机。
所以说, 要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研究探索新媒体环境下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若干问题, 是当前领导干部面临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三、新媒体环境下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领导干部要想提高执政水平要适应环境、跟上时代, 把现代化的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引入工作当中, 将信息化建设与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以及转变政府职能结合起来, 探索执政能力建设新途径。
一要运用新媒体的组织动员功能, 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强化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宗旨。一方面, 利用新媒体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出版电子版报刊、杂志, 建立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另一方面, 利用科技的手段将所要宣传的内容制作成视频、动画、网络游戏。通过这些灵活、有趣的方式, 向更多人展示我们的执政思路、执政成果, 让更多人认同我们的主流思想、价值观。以更简单、便捷的方式将群众组织动员起来, 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宗旨落实到工作中去, 服务群众、造福群众。
二要运用新媒体的传播功能, 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积极引导舆论, 从而完善执政方略。一方面, 要善于运用新媒体开展党的宣传教育工作, 引导人民群众加强学习、端正观念, 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 要牢牢把握社会舆论的主导权, 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通过加强立法、创新舆论引导的工作形式, 以主动的姿态主导新媒体舆论。为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坚定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提供有利条件。
三要运用新媒体的参政议政功能, 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理念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强化执政动力。一方面, 要通过主动设置议题等方式, 为群众提供参政议政的合法渠道, 让群众发表意见、建言献策。另一方面, 要通过新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民主活动, 保障党员、群众的知情权, 赋予他们参与权。从而保证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顺利贯彻、执行, 使得党和政府的各项决策真正凝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体现出民心民意。
四要运用新媒体的民意表达、对话功能, 保持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为民服务的情怀, 巩固执政基础。一方面, 要利用新媒体的沟通与诉求的交互性, 使其成为中国式民主建设的新通道, 为我们党和政府做出顺乎民意的决策提供保证。另一方面, 要正确面对、理性辨析来自新媒体当中的各种声音, 始终从政治的角度去分析、思考、处理问题, 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 提高通过新媒体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能力。
五要运用新媒体传播和参与的便捷性, 抓紧培养现代化建设各领域的基础人才和急需人才, 造就一批高素质人才,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主要包括党建人才队伍, 即党建工作经验丰富、政治态度坚定端正、掌握现代化传播技术的人才队伍, 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执政骨干队伍, 即能够妥善运用新媒体的沟通交流能力, 具备适应新媒体形势综合素质的人才队伍,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网络建设人才队伍, 即具有组建党政专业网站、地方特色网站能力的人才队伍, 更好地服务群众、提高党和政府的吸引力。网络管理人才队伍, 即具有管理网络、经营网络能力的人才队伍, 更好地开展宣传,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优良的文化环境。
六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监督能力, 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制度上营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 优化执政环境。一方面, 要把新媒体舆论监督作为中国民主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扩展监督的对象和范围以及监督的广度和深度, 实现大众化、经常化、多元化的民主监督, 克服政治腐败现象、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另一方面, 要不断加强对网络监督领域的监管力度, 通过法制化、制度化的方式来引导正确的网络监督舆论、把握反腐工作主动脉, 为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水平营造良好的环境。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对党的执政工作、对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挑战。它要求领导干部跳出传统的思维定式, 创新执政工作的方式方法, 把执政能力同新媒体功能结合起来考虑, 运用新媒体更好地开展现实工作, 从而真正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领导干部,执政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12) .
[2]华艳君.浅析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环境——兼谈执政环境与执政能力的关系[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7 (04) .
政府必须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
四中全会的主题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设法治中国”以及“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两个三位一体”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全面推进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重大任务,其中一个最中心的环节就是政府。
能够承载法律旺盛生命力的政府必须是一个法治政府。四中全会《决定》给这样的法治政府予以24个字的具体描述,即“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24字的定语不仅明确了法治政府的职责内涵,也揭示了法治政府的内在品质,恰恰是“法治政府”的建设目标。《决定》还结合当前中国实际,从彰显法律权威、重在推进实施的角度进一步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要求,也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步骤。
因此,四中全会《决定》提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要建设一个法治政府,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各级政府必须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
按照《决定》精神应在四个方面着力
第一,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新一届政府上任以来,全面推进简政放权,大力推进政府自我革命,向人民群众公开权力清单、负面清单和责任清单,强调让市场“法无禁止即可为”、 让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一年多来成效显著,更为政府履职的法定化形成了良好示范效应。《决定》提出,要“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这为各级政府全面依法履职提供了制度保证。
第二,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决定》强调,要“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并“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如果这“三个机制”得以真正建立,我们不仅会大大降低各级政府的行政成本,过往以来许多的无效投资、寻租性投资和迄今在许多地方还存在的“政绩工程”、“烂尾工程”可望一去不复返。
第三,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行政执法要有据,行政裁量要公正,执法环节要文明。这不仅体现政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也体现了现代文明政府的治理能力。现代社会强调“善治”,其“善”不只是法律体系的健全,也要体现政府执法各个环节的规范、公正和文明,“法之重器”的意义,就是既能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又能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推荐阅读: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全面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12-01
加强干部教育培训 提高执政为民能力07-25
浅析地方领导如何加强班子建设与执政能力09-16
领导干部能力提升论文07-26
领导干部履职能力参考试题11-12
如何提高领导干部的语言表达能力07-25
领导干部论文: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培养06-13
领导干部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升研究06-27
企业领导依法管理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