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现全动力课堂模式

2022-11-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全动力教学课堂”的教学模式要击中课堂内容, 主要有三步。

第一步是“学生先动”。就是我们上课时先把自学指导 (包括学习内容, 有时还有重点、难点) 展示给学生, 然后让学生自己带着思考去看书, 去学习, 去活动, 并且围绕本节课目标,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放开手让学生自学, 不要怕他们学不会, 也不要怕他们出问题。对照学习目标, 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或联想, 这也是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做到的。在课堂上, 学生在教师未开讲之前紧紧围绕本课时学习目标, 按照教师的自学指导进行自我实践、自我探究、自主学习。这不是要求学生堂堂课都要课前预习, 因为课前预习也有一些困难, 难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按要求做到, 有时还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没有教师指导, 学生预习中会盲目, 达不到相应的效果, 让学生“先学”流于形式。而课堂中的学生先学,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让学生自己追求目标;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这种先学是有序的, 并非杂乱无章的;学生的自主学习也非自由学习, 而是围绕学习目标进行独自学习、有针对性学习, 是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学指定的内容, 完成检测性练习。这种理念能够使学习内容在短时间内作用于学生的各个感官, 使学生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刻感受, 使学生在“先学”的时候就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第二步是“教师动起来”。“全动力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放在首位, 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和探索, 帮助学生在克服困难上下工夫, 这种教学要求有效地制约了习惯于“满堂灌”的老师, 这对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有些属于教师该讲的内容必须讲清楚, 讲准确, 讲精彩, 我认为什么时候课堂上也不能缺了老师的精彩讲解和必要的知识拓展。当然老师更应该结合检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出一些针对性的训练题, 有重点地对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 让学生迅速将缺漏的知识补上。也就是老师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点拨, 引导学生按照自学指导看例题, 找规律, 以达到理解应用。在关注学生共性问题的同时, 教师也要承认和关注学生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的差异。存在差异就会有各种层次不同的思想, 教师要将学生的个体差异转变为教学的优势资源, 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相互学习, 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协同完成学习任务,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实现共同发展。

教师在课堂中要动用一切能动用的教学手段, 使课堂达到最优化。如在学习“化学使世界变的绚丽多彩”时, 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 演示日常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几个事例, 运用Flash动画, 介绍化学发展的历程:火—孔雀石—陶瓷—铜器—铁器—纸—火药—酒—染料等。初中化学作为学生刚接触的一门新学科, 通过以上的多媒体展示, 让学生触景生情, 激发学生亲近化学, 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同时也能让学生很直观的明白“先学”到底要学些什么, 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的演示有声有色的把知识摆在了学生们的面前, 同时在结合阅读课文的相关内容, 使学生面对“预习检测”更加有把握, 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师在“质疑解释”中要创设情境, 使学生达到充分的感知, 激励学生探究实践, 满足学生的心理要求, 特别是对宏观和微观中人们平时无法观察的化学现象, 以及难以观察的微观世界运动等这些比较抽象的知识点, 更能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为化学概念和化学规律的掌握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基础, 克服以往教学只靠口述或做演示实验的弊病, 让学生在已学过内容的基础上去找内在联系, 使学生主动提取旧知、探究新知,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宏观物质是微粒构成的, 而微粒的结构和运动却无法直接观察。常规教学通常用挂图或投影片、模型等媒体示意, 由于其僵化、固定而缺乏直观的效果。因此, 教学时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变小为大, 变静为动, 把微观粒子扩大为宏观的示意图像, 用动画的形式给学生以生动的启示, 例如分子分成原子、原子的重新组合、原子的结构、电子的得失、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等, 最后借助实物投影仪演示实验全过程。学习的内容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践中也得到一次明显的提高。

仪器组装部分实验是锻炼动手动脑能力的最佳途径。仪器组装应该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 但是在实验室中操作, 老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而且学生在组装过程中可能将不正确的认为是正确的, 而且玻璃仪器易碎, 这也是一个安全隐患。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软件教学, 学生可以任意组装, 若不正确可随时重装, 其他同学还可以为其找出错误的原因, 与其进行交流、讨论, 自学时还可以看到正确的答案和合理的结果, 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第三步, 精熟巩固和提升训练。全动力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设计精熟巩固和提升训练, 我认为这正是全动力课堂教学的精华: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数量的训练,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从而加深对课堂所学重难点理解, 是为了达成目标所进行的又一次自我探究、自我学习的过程。当堂训练, 像考试一样训练, 要求学生按时完成, 做到“堂堂清”, 这是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确保课堂教学信息及时得到反馈的重要操作环节。教师带红笔抽查面批, 实践表明, 学生对这一形式觉得很紧张, 也很刺激, 这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很大的促进。精熟巩固和提升训练的关键在于课前教师的选题是否有代表性, 作业题要呈现出先课内后课外的特点, 从基本概念、基本知识训练做起, 低起点、密台阶、缓坡度, 多层次、多类型, 有必做题, 也有选做题和思考题;题目适当予以拓宽加深。“堂堂清”的内容清的就是必做题。学生通过先预习检测掌握基本知识, 再通过训练去强化, 通过运用去巩固和提高, 这样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素质, 形成学生的能力。

上一篇:对视频侦查工作的思考下一篇:渲染和谐安谧的氛围——浅谈安房直子作品学习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