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身认识的思想汇报

2022-1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我们入党前,思想汇报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积极的思想汇报,党组织能深刻了解我们个人的思想状态,思想的进步以及入党的决心。如果你想提升自己的思想,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你就需要掌握如何更好的进行思想汇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对自身认识的思想汇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对自身认识的思想汇报

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对自身角色的认识: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

[摘 要] 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关键环节。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对自身这一角色的认识直接关系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的质量。本研究以“实习指导教师角色”为主题,对30位具有实习指导经历的幼儿园教师进行半结构访谈,运用扎根理论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对象虽然对自己承担的“实习指导教师”这一角色有所认识,但是对该角色的职责规范认识模糊,理念和行为模式具有明显的“学徒制”印记,有把“实践中的教师教育者”与“班级儿童的教师”这两大应然角色人为割裂的明显倾向,认为这两种角色之间消极影响居多。同时,多数幼儿园教师未能将实习指导与自身专业发展建立联系,对实习指导教师这一角色的价值认识不充分,且不认可自身要承担“实践课程的督导者”的職责。究其原因,来自外部的角色支持匮乏是关键,角色主体内部动机和专业性不足是根本。高校和幼儿园应以实习指导为契机,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共同体,幼儿园教师自身应以“成为”和“培养”反思性实践者为己任,提升角色胜任力,才能促使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顺利实现从“仅是班级儿童的教师”到“同时是实习生的指导教师”的工作角色的转换。

[关键词] 实习指导教师;教育实习;角色认知

一、问题提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1]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幼儿园教师队伍是确保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当下世界各国学前教师教育的核心目标。那么,何为专业化的幼儿园教师,教师教育何以担负培养专业化幼儿园教师的使命?美国学者舒尔曼(Shulman)认为,一种职业之所以被称为“专业”,必然要有一个在职业群体内部产生、丰富、转化并重构的知识基础,从而使职业行为不仅因为行业规矩、环境或政策的改变而变化,也会随着学术研究中的新发现、新观点、新方法而获得发展;与此同时,专业最终是关于实践的,专业人员的培养并不意味着简单地教会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而应是在不断变化的、真实的情境中通过适应、融会贯通、批判和创造等方式,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变成实践性知识。由此,专业知识根植于学术知识基础,同时又不应脱离实践的论断,引出了专业教育中的基本问题,即如何协调理论与实践的关系。[2]在教师教育领域,作为师资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育实习能够为职前教师提供真实的教育情境,促使其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以实现从“所学”到“所用”的转变,[3]也因此而被视为促使职前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和教师专业准备阶段最有力的介入。[4]国内外已有关于教育实习之于职前教师专业发展价值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三个维度。首先,教育实习能够促使职前教师整合新旧经验,对所学理论进行反思、修正及创造,从而构建个人实践性知识。[5][6]其次,就专业能力而言,职前教师在实习过程中能够习得教学、研究以及各类专业能力和职业惯习(对于日常教育情境中实践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行为程序)。[7]最后,教育实习能够帮助职前教师发现自身价值,增强对教师职业的体验和情感,从而明确职业选择意向。[8]

为了确保上述教育实习价值的实现,培养具有专业胜任力的教师,进入21世纪以来,“重视实践”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将“实践取向”作为教师教育的重要理念,明确规定了学前阶段的教师教育课程中,学生教育见习和实习时间不应少于18周。2018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提出“健全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然而已有研究表明,教育实习的时间、形式、场所、管理等外部条件的改善,对于职前教师的专业成长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9]高质量的教育实习不仅要精心设计各环节,还需要职前教师(实习生)、高校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三方主体各司其职,在此基础上开展积极而有效的互动。其中,职前教师的职责是实现从“学生”向“教师”的角色转变,[10]除了要关注学科知识、学生个体差异和班级管理策略,还应当形成个人的教育理念、获取能够支撑其“持续研究和学习教学”的工具,如学会观察、解释、分析教育现象。[11]作为教师教育者的高校指导教师,不仅应扮演从事科研、开发新知识的角色,还应当致力于为职前教师提升团队合作能力和反思性实践能力提供支持和引导。[12]而学校指导教师①作为“实践领域的专家”,[13]是实习生眼中的“重要他人”,英国学者哈伯森(Hobson)针对小学教育专业实习生的一项调查显示,学校指导教师在所有教育实习质量影响因素中的排名中位列第一。[14]此外,实习生首次近距离、全方位接触实践,对教师职业、学校环境、学生、自身以及教育理论都会有新的认识,且难免产生一些“消极体验”和“现实震撼”,[15]其需要有经验的专业人士加以引导,以起到沟通理论与实践的作用。[16]由此可见,学校实习指导教师是确保教育实习价值得以发挥的重要人物。

国内外已有对于学校指导教师的研究主要聚焦利益相关者对其所扮演角色应然层面的描述与期待,以及基于实证研究所揭示的当下实习指导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与困境。如美国学者克拉克(Clarke)等人基于对近60年来实习指导教师相关研究的综述,提出学校指导教师应当成为反馈的提供者、专业的持守者、实践的榜样、反思的支持者、知识的搜集者、对话的发起者、关系的召集者、社会化的代理人、实践的倡导者、变革的守望者和儿童的教师。[17]格尔克(Gehrke)则把指导教师描述为“传递智慧的人”,因为优秀的指导教师能够影响实习教师思考问题的方式。[18]与此同时,实习生将教育实习过程中学校指导教师的角色描述为实践的领路人、[19]班级的大家长、麻烦解决者、“脚手架”的提供者和学习的榜样。[20]然而反观现实,相较于上述理想状态,大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学校指导教师责任心或专业性的缺失,对实习生产生了较为消极的影响,如美国学者哈蒙德(Hammond)曾用自力更生、自给自足、自生自灭来描述失职指导教师班级中实习生的生存状态。[21]此外,由于一些指导教师不具备计划、反思和对话能力,与实习生的对话缺乏主题和深度,内容片面且流于形式,过度关注“做什么”“如何去做”,对“为什么这样做”缺乏思考,从而使得实习指导陷入技术理性的误区,由此导致实习生的专业学习效果不尽人意。[22][23]更有甚者直接导致实习生“未教先怠”,[24]经过教育实习之后反而降低了对教育专业的热爱和对教师职业的认同,[25]此种现象较为突出地存在于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身上,即由于欠缺实习指导而导致教育实习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以及未来职业选择产生了负向影响,[26][27]继而引发幼教师资流动性强、流失量大等问题。究其主观根源,与学校指导教师未能充分认识和认同自身在教育实习中应当扮演的角色密切相关,正如克拉克所言,学校指导教师在教育实习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奇怪的是,这一群体却一直被忽略,[28]其对自身角色的看法,对与高校指导教师、实习教师关系的理解,及其所希望获得的支持,对教育实习质量的改进和提升具有重要价值,而我们对这些的了解却极为有限。[29]

由此,本研究将基于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的视角,探究其对自身承担教师教育者角色的理解、体验、所面临的挑战及其希望获得的支持,同时构建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角色模型,分析其角色认知及认同的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促进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角色胜任的建议与对策。本研究的创新价值和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第一,本研究将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倾听他们的声音,旨在揭示幼儿园教师对自身教师教育者角色的认知和认同现状,能够为教育实习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新视角,同时回应应然层面学校指导教师角色的相关研究结论。第二,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将以指导教师“角色”為线索,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鼓励幼儿园教师描述并解释实习指导过程中的具体事例、相关情境和主观体验,以探寻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的角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所得结论兼具过程性和情境性。第三,本研究力图挖掘实习指导工作能够为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潜在动力,并基于角色转换理论视角,探索促使幼儿园教师提升指导教师角色胜任力并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建议对策,以顺应我国当下学前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改革趋势。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质性研究既没有大规模的人口可以进行随机抽样,也没有以获得普遍结论为研究目的,解释主义研究者倾向于有目的地选择每个案例,并力求完整而准确地描述“发生了什么,事情如何发生”,从而回答研究问题。[30][31]因此,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法,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滚雪球式取样方式,即邀请研究者在求学和担任高校实习指导教师期间所结识的幼儿园园长、区教研员进行推荐;同时请熟识的一线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进行自荐和推荐,并尝试探访实习生反思记录中所提及的幼儿园指导教师。所有访谈对象均具有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的角色经历,且在研究者表明访谈目的和主题后,表示对实习指导“有话要说、有话愿说”。此外,为了确保研究数据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研究者还兼顾到受访者所在的地区、年龄、教龄、实习指导年限和职位等因素,30位研究对象分别来自江苏(6人)、上海(4人)、山东(5人)、重庆(5人)、贵州(6人)、云南(4人)6个地区的10所公办幼儿园,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访谈对象基本信息一览表

注:a中层领导包括年级组长、教研组长、保教(副)主任、总务(副)主任、办公室主任、园长助理等职位。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将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的角色认知作为构建访谈提纲的基本线索。在社会学领域,“角色”一词指主体的社会地位、权利义务、行为规范和与之相关的行为模式,并强调自我与他人间的相互关系。[32]角色认知是个体对社会角色规范和角色评价信息进行辨识,从而在心理上确定自身社会反应模式的过程,即明确自己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33]由此,上述概念所涉及的核心要素,如角色观念、角色规范、行为模式、角色关系等,为本研究拟定指导教师访谈提纲提供了最初的概念框架。

在完成初始访谈提纲的编制后,研究者邀请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博士)2名和硕博研究生各5名,对提纲结构、内容和提问方式的适宜性等进行了讨论和修订。随后选取具有丰富实习指导经验的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各2名进行预访谈,并再次调整访谈提纲。最终形成的正式版《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访谈提纲》共包含以下5个主题:指导教师自认为成功(感觉好)的实习指导经历与(或)不成功(感觉不好)的经历,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对于指导教师角色的反思,实习指导教师角色承担的影响因素,为了更好胜任指导教师角色所期望得到的支持。

(三)研究过程

研究者事先向访谈对象说明了研究的目的、期待、数据去处及研究伦理等事宜后,与受访者就访谈形式、时间、地点等进行协商,以获取质性研究的“入场”资格。所有访谈均采用线上的形式,每次时间约60分钟,全程启用视频通话状态,并对谈话过程进行录屏(其中25位受访者同意开启摄像头,29位受访者同意录屏)。在第一轮访谈结束后,研究者又针对一些问题对个别受访者进行了简短的补充访谈。最终,结合现场笔录和视频转录,共整理出30份原始数据文本,共计203 574字。

(四)数据处理

研究者依据扎根理论的原则,使用NVivo 12软件对所有访谈数据进行了包括“开放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在内的三阶段编码,并以概念作为分析单位,运用不断比较的方法关联、发展类属关系,自下而上建构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角色模型。首先,研究者将所有的资料按其本身所呈现的状态进行逐级登录,并从中发现、提取并命名了123个本土概念(自由节点),如“亦师亦友”“经验的分享者”。随后,针对每个自由节点的语境和语义进行深入分析,寻找彼此间的关联,同时考察不同节点在文本中出现的频率,最终归纳出15个二级编码,并形成树状节点,如以下三个自由节点“亦师亦友”“经验的分享者”“有话要说、有话能说”都涉及指导教师与实习生的关系,因此将其纳入共同的二级编码,并命名为“关系构建”。最后,研究者进一步分析树状节点的逻辑关系,确定统领性的核心类属,并尝试将大部分研究结论囊括进一个范畴,以构建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角色模型。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所构建的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角色模型,囊括以下5个相互关联的核心类属:实践中的教师教育者、班级儿童的教师、实习生眼中的重要他人、专业发展的获得者和实践课程的督导者。研究者依照主体在提及、描述和反思各类角色承担过程中所反映的事实和持有的态度,将其进一步归纳为应当承担、意外承担和不应承担三类,如图1所示。

图1 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角色模型

(一)意料之中和情理之中:实践中的教师教育者vs班级儿童的教师

无论从编码结果中的节点数量和占比情况来看,还是基于受访者在描述角色时所展现出的意料之中、情理之中的态度,“实践中的教师教育者”当属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角色模型中的首要、核心类属。

表2 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角色的访谈数据编码

注:a表示包含此节点的访谈材料数量;b表示所有文本资料中包含此节点出处的数量,下同。

如表2所示,角色观念、行为规范、行为模式和关系构建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了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实践中的教师教育者”的概念。其中,“实践”和“教师教育者”均源于主体对于角色的描述,且能够揭示实习指导教师的角色观念。一方面,在访谈过程中,多数受访对象提到实践、行动、行为等概念,并将其作为指导行为产生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如M教师提道:“所谓的实习指导,更像一个与实习生共同行动的过程。”由此,研究者使用实践一词,作为幼儿园教师“教师教育者”的身份标签,以凸显其角色承担的情境特征,并与同为教师教育者角色的高校实习指导教师形成对照。另一方面,几乎所有幼儿园教师在描述自身对实习指导教师角色的理解时,都用到了榜样、示范者、以身作则等概念,由此说明,幼儿园教师认同自身作为“教育者”,应恪守“为人师表”的职业承诺。使用“教师教育者”的概念表述,意在说明实习指导教师从属于教育者群体,同时强调作为“教师的教师”,其教育对象是即将成为幼儿园教师的成年人,与应然层面的另一个教育者角色“班级儿童的教师”形成呼应。

其次,就行为规范而言,除了上述理念层面所提到的“示范者”“榜样”之外,多数幼儿园教师对于实习指导教师应当做什么、如何去做、如何评价效果等问题的认识较为模糊。具体体现为:其一,虽然近一半访谈对象表示对实习指导内容和方式有自己的想法,但究其来源,多见于自身实习期、新入职时的经验和教训、所接受的培训和指导,以及带徒弟(新教师)等类似工作的心得和体会,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其二,一线幼儿园教师对于当下实习生专业学习特点、已有经验和学习需求所知甚少,尚未将指导教师的“教”与实习生的“学”予以关联;其三,大部分幼儿园教师对于作为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教育实习目标、要求和内容同样无从知晓。正如有着17年实习指导工作经历的L老师所言:“实习生来到班上,作为指导教师,我们也很迷茫,因为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他们来到班级需要获得什么、已经学习过什么、我们该怎么指导,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

再次,研究者参考克拉克依据实习指导过程中学校教师的行为模式和专业度所划分的角色模型,[34]并基于访谈对象对实习指导情境、动机、行为方式和内容的描述,提炼出“无所事事的场地提供者”“实践经验的传递者”和“教育现场的专业教练”三类角色形象。如表3所示,以本研究中Z老师为代表的3位幼儿园教师认为:“实习指导就是解答问题,如果实习生不提问题,我的指导也无从谈起。”另有4位教师将实习指导描述为身教和言传的过程,即“将自身所积累的经验通过行动示范给实习生看,之后进行总结,并针对实习生观察过程中产生的疑惑进行解答”(M老师)。上述两种观点分别展现了“无所事事的场地提供者”和“实践经验的传递者”两种指导教师角色形象,其共同点在于实习生未能全程亲身参与实践工作,只是通过“看”和“听”的方式获得间接经验。而区别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前者仅为实习生提供了观察的场所,甚至不会关注自身行为是否具有示范性作用,“开始的时候我会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规范,后面实习生来得多了,就不太在意了,基本上展现的就是工作常态,实习生在与不在对我没有任何影响”(T老师);后者则希望通过自身的示范性行为向实习生传递经验。二是对于问题解答的态度,“无所事事的场地提供者”很少向实习生发起对话,基本没有互动;而将自身视为“实践经验传递者”的指导教师,会主动发起对话,询问实习生观察后的感受和困惑,并在此过程中答疑解惑。

表3 幼儿园教师实习指导的行为模式

另外23位教师在实习指导过程中呈现出“教育现场的专业教练”的形象,其与前两种行为模式最为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实习生获得了亲身实践的机会,这对于职前教师来说弥足珍贵。学者布利斯曼(Britzman)认为:“学会教学,正如教学本身一样,是一种过程。在此期间,一个人做了什么,他就能够学到什么。”[35]其中,以W为代表的18位教师认为:“实习指导贯穿于日常工作的整个过程,我在做,他们来看,有问题我会解答,或者他们来做我来看,然后纠正不足的地方。”由此可见,作为专业教练,大多数(近80%)指导教师在对实习生行动过程进行反馈时,聚焦于教学行为纠正,从而使得师徒双方都将关注点放在“寻求、模仿、复制教学技巧”,而并未对教育理论与实践行为进行反思和重构,[36]美国学者杜威(Dewey)将其定义为一种技能训练而非心智启发的过程。[37]然而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中,个别指导教师所描述的事例中出现了有助于培养实习生反思习惯和能力的指导行为,如以Q为代表的3位教师在访谈中直接提到了“反思”一词,“放学后,我会请他们反思自己今天哪些地方做得好,哪里不太好,为什么觉得不好,然后提出我的建议,并鼓励他们再去尝试,后面我们再来讨论”。与此同时,Y老师和A老师虽未明确提及反思概念,研究者仍能在其所描述的事例中,提炼出与反思能力培养关联密切的指导行为,如“我在给实习生提建议的时候,除了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也会顺带说明一下我为什么这样做,想想你(实习生)的做法为什么不好,可以再去观察、琢磨一下孩子的表现,看我说的是不是在理”。尽管上述事例数量和所涉及人数极为有限,但其体现出的是对教育情境,特别是具体问题情境的聚焦,对教育行为背后原因的关注,以及对实习主体话语和行动权力的赋予,使得教育实习成为一种经由实践→反思→再实践的经验建构和能力养成过程,即杜威所倡导的心智启发的过程。

最后,从关系构建维度来看,尽管在访谈中,指导教师表示希望塑造一种以“对话”为特征的平等关系,如“希望以经验分享者而非指导者的态度向实习生传递经验,与实习生建立较为融洽的关系,这样他们更愿意接受我的建议,从而使得整个实习指导过程更加顺利”(H老师)。值得注意的是,从哲学诠释学的角度出发,真正的“对话”以可理解性为前提,过程中展现出可传递性,伽达默尔用视域融合来表明理解的可能。也就是说,一个人需要将自己置于他人的视域中,才能充分意识到他人的境遇和不可消解的个性,而这种视域交融,不是要求一个人放弃自己的个性,或是使另一个人受制于自己的标准,而是将自身融入与他人的关联之中,在意识到自身经验有限性的同时洞见了一个无限开放的视域,这里的视域是指人观察问题所拥有的视野,其决定了一个人看待问题的全面程度。[38]而在本研究中,指导教师视角下对话、平等关系的構建,是为了让实习生更愿意接受自身所传递的要求,从而按照既定标准行动,而缺少对同为对话主体的实习生想法的了解,就是尚未达到真正的视域融合。由此导致在指导教师看来,沟通成效仍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E老师如是说:“有的事强调过很多遍,而且我会告诉他们这样做的原因,但是不知道他们是听不进去,还是不理解,行动上没太大变化。”

与此同时,在论及实习指导中应当承担的角色时,一半以上的受访者提到“班级儿童的教师”这一概念,并将其视为本职的、第一位的角色,认为自身首先是幼儿园教师,才有机会成为实习指导教师,且前者对于后者的存在与呈现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因此,研究者将“班级儿童的教师”列为指导教师角色模型中应然层面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并通过探讨其对于“实践中的教师教育者”所产生的影响,以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正如学者伊万斯(Evans)所言,“儿童的教师”是一个看似十分普遍、没有必要专门论证的概念,但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了学校教师成为教师教育者、参与实习指导的过程。[39]如表2所示,本研究中,“班级儿童的教师”对于实习指导教师角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指导教师日常精力分配和儿童权益维护两个方面。首先,受访对象普遍表示,工作过程的指导主要体现为行为示范,而经验的口头传授只能见缝插针,或利用午休、放学后的时间。保教结合的工作性质使得指导教师在带班时间内,需要将精力全部投入到儿童身上,即便是午休或放学后,幼儿园教师仍有诸多事务性工作,从而使得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成为其眼中影响教育实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如J老师认为,“带班过程中与实习生交流会分散掉精力,从而影响对儿童的观察,虽然也会顺带看一眼实习生,但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可能是滞后或者缺失的”。由此可见,儿童的教师与教师教育者在角色主体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层面呈现出一种冲突、对立的关系。

在儿童权益保障层面,幼儿园教师可谓是首要责任人,即便实习生是经过训练的专业人员,其进入班级能够使得班级师幼比大幅提升,指导教师仍担心实习生由于经验不足,会对儿童及其家庭产生不良影响。具体而言,一是关于“儿童”的经验匮乏,如Z老师所言:“他们只是学过关于儿童发展的知识,但是不了解现实中的儿童,接触的孩子太少,有的实习生说自己之前都没跟孩子讲过话。”二是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的经验匮乏,如G老师所言:“作为幼儿园老师,你不仅要会琴棋书画,还要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保教结合不只是写在书本上,实习生普遍缺乏这个意识,更不用说关注孩子的安全、承担家长工作。”因此,教师通过设置工作权限,避免实习生与儿童、家长单独接触等方式,以确保儿童安全,维护儿童权益,从而直接导致实习生参与实践的范围和程度受到限制,进而影响了实习指导的内容、形式和效果。如以N和F老师为代表的大部分(近2/3)教师提到:“我们一般不让实习生直接参与进餐和午睡时间段的保教工作,尤其不允许实习生与家长接触,那么相应的实习指导也是缺失的,而这块儿工作又是重点和难点。”研究者发现,其中存在一个逻辑上的悖论,实习生实践经验的匮乏使得指导教师不敢,也不愿放权让其充分参与工作同时加以指导,然而个人实践经验的积累又有赖于充分参与行动并获得指导,此二者之间的矛盾仅凭幼儿园指导教师的一己之力,着实难以化解,由此加剧了儿童的教师与教师教育者两大角色之间的对立关系。

总体而言,首先,幼儿园教师对自身“实践中的教师教育者”角色的认知较为模糊,对实习指导工作缺乏系统而深入的思考,直接表现为过程层面过度关注技能技巧的复制和模仿,显现出较为明显的“学徒制”观念。同时,幼儿园指导教师认为“班级儿童的教师”角色对于“实践中的教师教育者”角色承担的消极影响居多,在日常精力分配和儿童权益维护层面甚至呈现出一种矛盾对立关系。其次,个体对于自身所承担角色的认同程度可用角色认同显著性(identity salience)来描述,其一方面指与个体所承担的其他角色相比较,该角色的排名和地位。[40]本研究中,相较于实习指导教师角色,研究对象倾向于将“班级儿童的教师”视为其本职、第一位的角色,而将“实践中的教师教育者”角色的承担视作屈居于儿童保教和班级、幼儿园事务性工作之后的附加工作。另一方面,从归因角度出发,主体越是把角色承担得好或不好的原因归为自己,就表明其认同的程度越高。访谈结果显示,大部分研究对象将角色要求、指导时间、实习生学习动机等外部因素视为角色承担成功与否的关键影响因素,鲜有提到自身原因。由此可见,幼儿园教师对自身“实践中的教师教育者”角色的认同程度较低。

(二)意料之外但情理之中:专业发展的获得者&实习生眼中的重要他人

社会生活中的每个角色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具有结构性和功能性的双重属性,其中结构性是指由角色观念、规范、权利与义务、行为模式组合而成的内在结构,而功能性则是与外界相联系时所表现出的价值、功效和能力。[41]基于对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角色内在结构的揭示和描述,本研究试图挖掘幼儿园指导教师视角下,实习指导角色之于自身和实习生的价值所在,并将其纳入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角色模型。

表4 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角色的访谈数据编码

本研究用“意料之外”作为上述两个核心类属的限定词,主要基于以下缘由:从表4显示的数据来看,对于“专业发展的获得者”和“实习生眼中的重要他人”两类角色,所提及的访谈对象人数和节点来源数量均处于较低水平。与此同时,当受访者在描述自身实习指导教师角色价值的相关事件时,通常伴有后知后觉、恍然大悟、意料之外的情感色彩,说明大多数幼儿园教师并没有意识到承担实习指导教师角色于人于己的重要价值。“情理之中”则意在说明上述角色价值的认知结果具有一定合理性,并能够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论中获得证实,如我国学者邹群霞、步社民从外在动力和内在要求两大层面阐释了参与实习指导工作对幼儿园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42]学者奥戴尔(Odell)曾用“向导”和“明灯”来描述实习教师眼中的学校指导教师角色。[43]达洛茨(Daloz)的研究发现,相较于专业能力,实习教师希望首先从指导教师那里获得专业信念和情感层面的支持,并将其视为“可以依靠的人”。[44]

从具体内容来看,当谈到承担实习指导工作对于自身的价值时,大部分教师将其归纳为日常工作量的减少,而非专业水平质量的提升。以下观点具有一定代表性:“实习生在班上主要是帮我们分担一些日常工作,比如教具制作和环境创设一类的,还有就是户外活动多一双眼睛关注孩子的安全,带班忙不过来的时候有个人搭把手,其他的也没什么”(M老师),“专业上我们主要是输出,输入很少,一般是他们有问题问我们,我们有问题也不可能问他们啊”(S老师)。仅有少部分教师认为实习指导能够使得自身在专业知识上“温故而知新”,如D老师回忆到:“为了确保自身传递的专业理念的准确性,我会主动查阅、翻看理论书籍,比如我要给他们讲皮亚杰,我得说对,不能乱讲,后来发现这对我自己的专业成长也有帮助。”而C老师则发现,帮助实习生反思的过程中,也会反思自身习惯性的教育行为,其中存在共通之处,“观察实习生的时候,当我发现他们的问题,我就会想我自己是不是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平时的一些习惯意识不到,需要跳出来看”。由此可见,已有个别指导教师意识到,实习指导教师角色的要求与幼儿园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知识、能力层面的要求具有内在一致性。与此同时,就外在动力而言,他人的反馈和评价信息,尽管存在偶然性和延时性,却仍然能够成为提升指導教师角色意识的重要来源。如F老师在访谈中提道:“实习结束后,园长会请实习生座谈,主要是了解幼儿园目前管理、教学方面的现状和问题,有时候也会请实习生评价指导教师,这对于我们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吧。”此外,A老师表示:“来实习的都是学弟学妹,他们回到学校也会谈论我们,我是后来才从大学老师那里知道的,得做榜样,不然丢人丢回母校了啊(笑)。”

提及实习指导对于实习生的价值时,总体来看,多数幼儿园指导教师表示对实习生的学习效果不甚了解,或是认为自身对实习生专业发展方面的影响有限。如B老师认为:“我们会跟实习生传递一些自己的经验,但有时候你说了也不代表别人能懂,懂了也不一定就会做,所以我们也不知道自己的指导对他们专业上是否真的有帮助,能有多大帮助。”又如R老师所言:“我感觉对于实习生来说,实习期间的学习以体验为主,他们能够全面了解我们的工作,真让他们自己来带班或者配班,基本不太可能,具体的收获还要问他们,毕竟我不是他们。”尽管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在与研究者深入交谈的过程中,仍有部分指导教师对自身之于实习生的重要价值有所观察和体悟,具体体现为专业认可、情感依赖和关系维持三个层面。首先,专业上的认可是指导教师成为实习生眼中“重要他人”的前提。“有一个实习生刚来到班上,你跟她说什么,她都要问为什么,且不愿意接受建议,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她发现我说得有道理,教育有效果,跟孩子的关系也变好之后,她很认可我(笑),我能感觉到她看我时眼睛里有光。”(Q老师)其次,情感上的信赖能够满足实习生缓解“现实震撼”的内在心理需求。美国学者富勒(Fuller)的研究表明,实习教师呈现出关注自我生存→关注教学任务→关注学生学习的三阶段递进式专业发展状态,在自我关注阶段,其渴望得到教育对象(儿童)和专业人士(指导教师)的认可。[45]“前几年一个实习生,比较内向胆怯,我一直鼓励她,也没有放松要求,自己没觉得对她有什么特别,后来才发现她在我抽屉里放了一封信,写了很多感谢的话,特别真诚,当时真的震撼到了我,我至今都保存着那封信,因为之前从没想过自己能对实习生影响那么大。”(W老师热泪盈眶)由此,来自指导教师的鼓励能够帮助实习生尽快建立归属感、获得自信,以进入教师角色。同时,指导教师对实习生情感层面的能量传递还体现出延续性的特征,从而对新手教师的入职适应产生积极影响。如Y老师提道:“实习生刚开始很局促,手都不知道要放在哪里,我就告诉他们进到班级,孩子喊你一聲老师,你就是老师,你是经过专业训练的,没有问题。后来有实习生跟我说她刚入职自己带班很紧张时,就会想起我说的话。”此外,有部分访谈对象表示,实习生毕业后向其报告就业去向、节日发来问候、入职后仍继续寻求专业上的帮助等行为,说明其希望维持彼此的关系,也从侧面体现了幼儿园指导教师的“实习生眼中重要他人”的角色。

无论从编码数量,还是访谈数据所呈现的具体内容来看,多数幼儿园教师认为实习指导对自身和实习生专业发展方面的贡献较为有限。尽管部分指导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获得者”和“实习生眼中的重要他人”有一定认知,但普遍倾向于将其列为“意料之外”的角色,并未将其归入应当承担的角色之列,认同程度普遍较低。

(三)意料之外且情理之外:实践课程的督导者

在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角色模型中,还有一类被界定为意料之外、情理之外,即现实中超出预设,主体难以接纳和认可,但又不得已而为之的角色。如图2所示,其角色内容体现为实习目标、职业规范、学习态度和矛盾冲突四个层面。研究者将其命名为“实践课程的督导者”。其中,“实践课程”用于表明教育实习作为教师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本质属性,而“督导”兼具监督、疏导之义。

图2 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角色的访谈数据编码

在访谈中有8位幼儿园教师提到,实习生中的两类群体存在对实习目标理解不清的问题,一是准备考研的大四学生,二是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生。其共同点在于主观上认为自己不需要实践或者不应当实践,进而导致其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较为消极,如C老师对个别实习生的描述:“小朋友在教室里游戏或者上课的时候,他坐在旁边看书;我们出去做操活动的时候,他站着看书”,“更有甚者,刚进班级就告诉指导教师‘研究生以后不去幼儿园工作,所以我不需要实践’,然后就一直抱着手站在那里看,像在视察工作”(Z老师)。使得幼儿园指导教师心生困惑:“既然你不想实习,也不需要实践,学校为什么安排你来,你来这里干嘛?”(L老师)

以Y老师为代表的5位指导教师提出,一些实习生不清楚幼儿园工作的基本要求和职业规范,如“指甲留得很长,还涂得五颜六色,穿超短裙,甚至在上班时间不停刷手机,这些不符合我们的职业要求”。此外,实习生学习态度上的问题体现在“有的实习生总是以学校有事、老师有事或者身体不适的理由频繁请假,迟到早退,毕竟他们不是我们的职工,也不好太严厉地批评”。另有受访者提出,在与实习生互动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摩擦和冲突,指导教师需要但又无力承担疏导者的角色,如K老师说:“我们有时候表扬得少一些,批评得多一些,或者说话的语气不注意,实习生立刻不高兴、不能接受,还有当场大哭的,再就是请假几天都看不到人,我们还要去疏导他们的情绪。”X老师认为:“幼儿园老师不可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F老师则提出:“指导教师可能有工作不到位的地方,因为人无完人,实习生在幼儿园看到一些不当行为或者工作疏漏时,难免会产生消极情绪,这就需要高校老师帮助实习生疏导情绪,同时也能帮助我们发现问题,然而现实中并没有。”

由此,研究对象对上述“实践课程的督导者”角色所持的观点和态度,呈现以下特点:其一,对于实习目标、纪律规范和学习态度等要求,应当由高校在实习之前向实习生予以说明,而不应由幼儿园教师在实习生已经进入班级、开始实习之后负责纠正。上述问题如不提前告知,不仅阻碍保教工作的正常进行,还会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其二,对于实习过程中矛盾冲突的调节和疏导,需要高校教师介入,幼儿园指导教师认为自身缺乏督导者的角色立场。由此说明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对于“实践课程督导者”角色本身的价值十分认可,但未将其视作自身职责范围之内,认为该角色应由高校指导教师承担。

四、讨论与反思

现实中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对自身角色有一定的认知与认同,但总体程度较低,尚未达到理想水平。如对于自身所应当承担的教师教育者角色,存在职责规范认知模糊、理念和行为模式的“学徒制”印记明显等问题,与当下教师教育领域所倡导的“反思性实践者”教师培养目标相距甚远。与此同时,研究对象将“班级儿童的教师”与“实践中的教师教育者”两大应然角色的关系人为割裂,认为彼此间消极影响居多。此外,多数幼儿园教师未能将实习指导与自身专业发展建立联系,对于实习指导教师角色价值认知不足,且不认可自身所承担的“实践课程的督导者”一职。不当角色理念和行为的产生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本研究将从客观层面的高校、幼儿园对实习指导教师角色的外部支持,主观层面的指导教师的角色动机和专业性两个角度,分析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角色认知与认同的影响因素。

(一)客观层面:来自高校和幼儿园的指导教师角色支持匮乏是关键

目前,大多数高校尚未出台针对学校实习指导教师选拔、培养、工作规范和评价标准的方案。首先,高校一般会将指导教师的选派工作委托给幼儿园,且选拔机制尚不明确,标准较为模糊。其次,高校对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专业上的支持,如专业培训、工作规范等几乎为零,指导教师只能依照自身经验或求助于有经验的同事,使得指导行为极易陷入“技术化”误区。可见,专业支持的缺失不仅会影响教育实习指导工作的质量,还会使其对“实践中的教师教育者”角色的自信心、认同感及专业地位受到威胁。[46]最后,高校未能对实习指导工作进行全程跟进、评价和反馈。即便教师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和高校指导教师普遍认可学校指导教师对教育实习质量的重要影响;[47]在实习生眼中,幼儿园指导教师被视为遇到困难时的“首选求助对象”和整个实习过程中“帮助最大的人”,[48]然而指导教师本人却无从知晓这些信息,甚至偶然间获知自身的重要价值时还会倍感意外。

幼儿园层面对指导教师的支持同样匮乏。已有研究表明,实习指导教师在构建身份认同的过程中会受到学校氛围、文化及群体角色认同感等因素的影响。[49]例如,在谈到实习指导教师的选派机制时,有老师提到,园长会优先安排实习生进到有年龄大、怀孕或身体不好的教师的班级,以分担一些体力工作,而并非将实习生的专业学习和指导教师的专业性作为首要考虑因素。此外,幼儿园层面为了保障儿童安全和教育质量,同样会对实习生的工作权限和范围加以限制。如此一来,幼儿园对实习生的角色定位、实习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和管理方式等,通过影响幼儿园教师群体的角色认知和认同感,作用于每一个角色主体。此外,物质层面的支持同样十分匮乏,在本研究所涉及的10所幼儿园中,仅有1所幼儿园将高校支付给幼儿园的实习指导费用全部落实到指导教师,并将实习指导计入教师年度工作量;另有1所幼儿园每学期会给参与实习指导工作的教师发放50元奖金,其余幼儿园均未对实习指导工作提供任何物质支持。

從微观层面来看,幼儿园实习指导是指导教师与实习生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从组织层面来看,是幼儿园和高校两大系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是教师教育职前职后阶段的联结与贯通。本研究中,高校实习指导教师与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之间没有任何交集,高校与幼儿园之间在教育实习指导工作层面,呈现出一种非联通状态。首先,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践课程执教者的幼儿园指导教师,既无从了解整个教师培养体系,也无从知晓不同年级、不同学历层次学习主体的特点与需求,因而无法将高校教育实习与幼儿园实习指导的目标、内容、要求进行有效对接与转换,导致其对自身“实践中的教师教育者”角色认知较为模糊。其次,高校教师也未能充分了解幼儿园教师的日常工作状态和职业行为规范,未能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从知识经验、专业能力和情感态度层面做好充分的实习准备。最后,高校与幼儿园彼此间的沟通不畅,使得指导教师即便意识到自身“实践中的教师教育者”与“班级儿童的教师”角色在时间精力分配和儿童权利维护层面所存在的矛盾对立关系,也不知应当将其诉诸谁,如何解决,进而对指导教师角色的内在动机和价值发挥产生了较为消极的影响。由此可见,高校和幼儿园层面所给予的外部支持匮乏是导致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角色认知与认同程度较低的关键所在。

(二)主观层面: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角色动机和专业性不足是根本

一方面,幼儿园教师对自身实习指导教师角色的内部动机水平偏低,大多处于“领导安排我指导实习生,我愿意,但没有也无所谓”(R老师)的状态。国外已有研究表明,当实习生初为人师时,会受到前经验(包括生活、教育经历等)的影响,甚至无意识地模仿自己之前的老师,从而表现出一些积极或不当的行为,此结论同样可推及本研究中的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50]如个别访谈对象曾提到自身作为实习生时,指导教师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一直伴随自己成长,且印象深刻,并愿意将这种影响传递出去。与此同时,大多数实习指导教师则表示“自己实习时也没学到什么,实习生来一段时间就走了,所以不会花太多心思去培养”(Z老师)的观点。由此可见,实习指导教师内部动机可受其“前经验”的影响,且呈现出代际传递性特征。另一方面,在选派机制、外部保障和评价体系缺失等上述客观因素影响下,指导教师容易形成一种“实习指导过程没人在意,效果也无人问津”(S老师)的感受,进而影响其对自身角色价值的认同。

专业性不足是制约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对其角色认知与认同的根源。访谈中,不少教师认为工作年限越长的教师专业性越强,从而更能胜任实习指导教师角色。这个观念的不当之处有以下两点。第一,将工作年限等同于专业性程度。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工作时间的累加只是实践经验获得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其中主体的反思才是关键。第二,将实习指导教师的专业性等同于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虽然教师专业性和指导教师专业性在内涵和要求上具有内在一致性,但不能将二者完全等同,正如学者泽西勒(Zeichner)所言,优秀的班级教师绝不等同于专业的教师教育者,其不仅要为实习生提供示范性教育行为,还要知道如何提供积极而有效的指导。[51]上述角色主体对于幼儿园教师与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专业性之间关系的片面、不恰当的理解,加之来自外部专业支持的缺乏,使得幼儿园教师难以胜任“实践中的教师教育者”角色,进而导致自身作为“实习生眼中重要他人”和“专业发展获得者”的角色价值难以充分发挥。

五、建议与对策

美国社会学家尼克森(Nicholson)的工作角色转换理论(Theory of Work Role Transitions)主要聚焦职场中,基于各种变化而导致个体需要进行角色转换及由此而产生的结果。[52]实习生的加入,能够引起班级内部组织结构和幼儿园教师工作内容的变化,因此可以作为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角色承担相关问题的分析框架。根据角色转换模型,在外部支持、角色要求明确性程度和主体内部动机偏低、角色自主权和主体对先前角色胜任程度较高的情况下,会呈现“复制型”转换模式,即主体沿用先前角色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扮演新角色,因而不利于个体和角色本身的发展。由此再次印证了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作为“专业发展的获得者”,大多数幼儿园教师认为实习指导工作对于自身专业发展的价值有限;而作为“实践中的教师教育者”,其角色的认知与认同也受到一定限制。相比之下,该理论中的“探索型”模式,以角色外部支持、内部动机和主体先前角色胜任程度较高,角色新要求明确,角色自主权适度为特征,且有助于主体的角色胜任和个体发展。[53]由此,本研究将以“探索型”转换模式为目标,尝试提出促进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角色认知与转换的策略和建议。如图3所示。

图3 尼克森(Nicholson)工作角色转换模型

(一)以实习指导为契机,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共同体

在以往的教育实习过程中,如图4所示,高校指导教师被视为“理论的代言人”,而幼儿园教师则是“实践的引路者”,[54]彼此似乎没有什么关联,且双方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对实习生进行指导,实习生则需要在二者之间自寻出路,由此而导致教育实习的价值难以充分发挥。“实践共同体”的概念提出者温格(Wenger)将共同的事业、相互的投入、共享的经验库这三大要素作为其构成的基础。[55]本研究倡导将教育实习置于整个教师教育体系之中予以考量,以促进处于不同阶段的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共同的事业;[56]幼儿园教师、实习教师和高校教师在交往过程中互为主体,共同解决各自专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与问题,以实现相互的投入;幼儿园与高校共同为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角色提供要求与支持,以此构建共享的经验库,从而构建实践共同体,有力推动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幼儿园教师获得持续“学习教学”的机会。

■ ■

图4 传统实习与“实践共同体”模式之下的主体关系比较

高校和幼儿园应当为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提供明确的角色要求和强有力的外部支持。具体而言,首先,高校与幼儿园应建立持久、稳定的伙伴关系,通力合作,共同规划、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师教育进程,双方围绕“指导谁”(不同层次、年级实习生的特点和需求)、“指导什么”(课程内容选择及重难点分析)、“如何指导”(方式与策略)以及“如何评价指导效果”等问题进行研讨,以促进学生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和专业能力的持续提升为突破口,尝试化解“班级儿童的教师”与“实践中的教师教育者”两大应然层面角色之间的矛盾。其次,高校和幼儿园应当共同制定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的选拔要求和行为规范,并在此过程中给予幼儿园教师一定的角色自主权,尊重主体意愿。从国外实习指导教师的选拔标准和程序来看,其不仅包含了对指导教师个人资历(如教学年限、学历和社会影响)和专业素质(如班级管理、与儿童的互动能力)的考察,还要求指导教师具备教师教育者所必备的专业品性(如观察和评价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等)和内部动机,即是否愿意且有能力担当培养未来教师的角色。[57]最后,双方应当就高校指导教师、幼儿园指导教师和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应当遵守的规范、承担的责任和注意的事项提前沟通、协商一致,共同面对、及时解决实习过程中的突发事件,从而有效避免幼儿园指导教师将“实践课程的督导者”角色视为情理之外、却又不得不承担的角色。

作为以促进不同阶段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共同体,高校与幼儿园的合作不仅包含实习指导工作的相关内容,还应以此为契机,延展至更广的范围,如高校为幼儿园教师提供参加专业课程进修、职后培训的通道;高校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共同申报课题,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以幼儿园或年级组为单位,定期组织座谈、沙龙等活动,共同聚焦不同阶段的教师专业成长,就各自工作中面临的具体问题和困惑展开对话,以实现相互的投入与共同发展。此外,高校与幼儿园应为指导教师提供一定的物质支持,如将实习指导纳入职称评定、工作绩效考核范畴;双方可联合开展实习成果展示活动,并请实习生、高校指导教师和幼儿园指导教师开展互评,对较为积极的评价结果予以及时反馈和表彰。从而促进其提升对自身“专业发展获得者”和“实习生眼中重要他人”角色价值的认同。

(二)以“成为”和“培养”反思性实践者为己任,提升角色胜任力

时下,“反思性实践者”已成为世界各国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其发起人美国学者舍恩(Sch?觟n)将教育实习视作“专业学习中的不稳定地带”,在此过程中,任何书本知识,技术手段都无力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能够依靠的只有通过“在行动中反思”而获取的实践性知识。[58]与此同时,教师专业发展被视为一个持续不断地行动、反思、再行动的过程,绝非工作时间和年限自然累加的结果,其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关注自身教育行为的适切性;成为积极的观察者、对话者、反思者和评价者。由此,不同階段的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达成高度一致。在“成为”和“培养”反思性实践者的过程中,幼儿园指导教师应当敢于打破指导教师与实习生传统的“教与学”“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壁垒,与实习生开展视域融合意义之下的“对话”,将彼此视为专业发展的资源、实践中的伙伴、班级儿童的教师,从而使得“实践中的教师教育者”与“班级儿童的教师”角色的兼顾与转换更加自如、相得益彰。

21世纪以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以及《幼儿园新入职教师规范化培训实施指南》等文件的相继颁布,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与明确要求,也能够为幼儿园教育实习指导目标、计划的确定提供有力抓手。由此,以促进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角色胜任为切入点,构建高校与幼儿园实践共同体,势必成为实现学前教师教育一体化、提升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

注释:

①目前我国的教育实习一般采用“双导师制”,高校指导教师和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均可称作实习指导教师,本研究所关注的对象是承担实习指导工作的一线学校(幼儿园)教师,如无特别说明,文中所涉及的实习指导教师,均指学校(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

参考文献:

[1]姜勇,段青如.我国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学术史:70年回顾与展望[J].学前教育研究,2020(04):37-52.

[2]舒尔曼,王幼真,刘捷.理论,实践与教育的专业化[J].比较教育研究,1999(03):37-41.

[3]LAPARO K, et al. Developing teachers’ classroom interactions: a description of a video review process for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students[J]. 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 Teacher Education,2012,33(3):224-238.

[4]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5.

[5]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54.

[6]李小红,秦晋.教育实习中实习生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及其改进[J].教育研究,2015(12):141-145.

[7]汪凌.从教学的实践看教师职业性的培养[J].外国教育资料,1999(06):44-49.

[8]ANDROUSOU A, TSAFOS V. Aspects of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preschool teachers in Greece: investigating the role of teacher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xperience[J]. Teacher Development,2018,22(4):554-570.

[9]ZERCHNER K. Reflections of a university?鄄based teacher educator on the future of college?鄄and university?鄄based teacher education[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06(43):326-340.

[10]赵昌木.教师成长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105.

[11]FEIMAN?鄄NEMSER S, NORMAN P. Teacher education:from initial preparation to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M]//MOON B, BEN?鄄PERETZ M, BROWN S, International companion to education, New York: Routledge,2000:732-755.

[12]杨秀玉,孙启林.教师的教师:西方的教师教育者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7(10):6-11.

[13][47]MASON K. Teacher involvement in pre?鄄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J]. Teachers and Teaching, 2013,19(5):559-574.

[14]HOBSON A. Student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school?鄄based mentoring in initial teacher training[J]. Mentoring and Tutoring: Partnership in Learning,2002(01):5-20.

[15]呂立杰,郑晓宇.实习教师“现实震撼”的表现与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8(09):9-13.

[16][51]ZERCHNER K. Beyond traditional structures of student teaching[J]. Teacher Education

Quarterly,2002,29(2):59-64.

[17]CLARKE A, et al. Cooperating teacher participa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14,84(02):163-202.

[18]FEIMAN?鄄NEMSER S. From preparation to practice: Designing a continuum to strengthen and sustain teaching[J]. Teachers College Record,2003(06):1013-1055.

[19][54]王芳,卢乃桂.教育实习中的“三角关系”探析[J].教育科学,2010(02):40-45.

[20]ABELL K, et al. Somebody to count on: Mentor/intern relationships in a beginning teacher internship program[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1995,11(02):173-188.

[21]卢俊勇,陶青.美国实习指导教师的选拔:标准、过程及其启示:什么样的教师可以成为教师教育者[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8(03):51-56.

[22]KENNEDY M. Book reviews: knowledge base for the beginning teacher: two views Mary Kennedy’s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1989(06):53-57.

[23]朱永新,杨树兵.教育实习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1(03):47-50.

[24]LAMOTE C, ENGELS 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J]. 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10,33(1):3-18.

[25]李斌辉,张家波.师范生教育实习的风险及规避[J].教育发展研究,2016(10):33-40.

[26]BAUM A, KORTH B. Preparing classroom teachers to be cooperating teachers: a report of current efforts, beliefs, challenges, and associated recommendations[J]. 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 Teacher Education,2013,34(2):171-190.

[27]郭方涛,孙宽宁.影响学前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选择的因素:基于FIT?鄄Choice模型的实证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8(07):47-60.

[28]CLARKE A, JARVIS?鄄SElINGER S. What the teaching perspectives of cooperating teachers tell us about their advisory practices[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5(21):65-78.

[29]CLARKE A. Characteristics of cooperating teachers[J]. 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01(02):237-256.

[30]格莱斯.质性研究方法导论[M].王中会,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30.

[3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110-112,332.

[32]BIDDLE B. Role theory: expectations, identities, and behaviors[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2013:46-50.

[33]秦启文,周永康.角色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71.

[34]CLARKE A. Turning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cooperating teachers on its head: Relocating that responsibility within the profession[J]. Educational Insights,2007,11(3):1-10.

[35]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01):104-112.

[36]FEIMAN?鄄NEMSER S, MARGRET B. When is student teaching teacher education?[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1987(03):255-273.

[37]DEWEY J. The relation of theory to practice in the education of teachers[M]. Illinois: Public School Publishing Company,1927:9,20-23.

[38]盧春红.同时性与“你”:伽达默尔理解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44-151,156-158,163.

[39]EVANS L, ABBOTT I. Developing as mentors in school?鄄based teacher training[J]. Teacher

Development,1997(01):135-147.

[40]STRYKER S, BURKE P J.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an identity theory[J].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2000,63(4):284-297.

[41]张宇.论角色认同的重新定位[J].求索,2008(03):68-69,134.

[42]邹群霞,步社民.对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1(06):80-81.

[43]ODELL J. Induction support of new teachers: a functional approach[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1986,37(1):26-29.

[44]DALOZ A. Mentor: Guiding the journey of adult learners[M].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1999:48-49.

[45]FULLER F. Concerns of teachers: a developmental conceptualization[J].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969,6(2):207-226.

[46]FEIMAN?鄄NEMSER S, PARKER M, ZERCHNER K. Are mentor teachers teacher educators?[J].Alternative Teacher Certification,1992(11):1-19.

[48]顾慧,张雨强,王丽.学前教育师范生实习阶段专业成长的内在心理过程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7(05):35-47.

[49]董海青.國外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的身份认同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16.

[50]LUNENBERG M, KORTHAGEN F, SWENNEN A. The teacher educator as a role model[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7,23(5):586-601.

[52]NICHOLSON N. A theory of work role transition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4:72-191.

[53]ASHFORTH B. Role transitions in organizational life: An identity?鄄based perspective[M]. New York: Routledge,2000:17-19.

[55]陈向明.从“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看初学者的学习困境[J].全球教育展望,2013(12):3-10.

[56]马洁然.合作教学与共同学习:美国学前教育实习模式的解读、分析与启示[J].比较教育学报,2020(02):96-107.

[57]GREENBERG J, POMERANCE L, WALSH K. Student teaching in the United States[EB/OL].(2011-12-20)[2021-03-05].http://www.nctq.org/edschoolreports/studentteaching.

[58]SCHON D.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M]. New York: Basic Books,1983:39.

On the Role Cognition of Kindergarten Mentoring Teachers in Student Teaching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Jieran Ma, Rongfang Gu

(Education Science Schoo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China)

Key words: mentoring teachers in student teaching, student teaching, role cognition

作者:马洁然 顾荣芳

第2篇:谈谈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摘要思想政治学是一门以研究政治行为、政治体制以及政治相关领域为主的社会科学学科。在西方,政治学在学术领域里的研究也被称为政治研究、或只有政治两字。思想政治是人的思想行为,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环境产生了人的需要,需要产生人的动机,动机支配人的行为。一定的行为结果经过反馈,调节需要,强化动机,重新支配人的行为。这种体现思想诸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周期运动,形成人们的思想活动过程。

关键词思想政治 社会科学 思想行为 思想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具有以下特点:

1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指导人们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科学,它以人的思想行为形成变化的规律,以及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其中人的思想,观点和立场的转变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规律是研究的重点。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有:

(1)研究人的生理、心理因素,研究需要—动机—行为的发展过程,揭示人的自身思想、行为的发展规律。(2)研究普遍联系、错综复杂的社会因素与教育对象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发展的关系,揭示、探索如何调节社会环境对教育对象的交叉立体作用,以及教育对象在受环境影响时的能动作用。(3)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系和领导职能,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渗透到业务领域中去,以及促成社会、学校、家庭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的问题。

2 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政治学意味着在学术上的研究领域,政治研究则代表了更广泛的研究领域。政治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政治的科学。而政治在本质上是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围绕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因此,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政治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政治与经济、法律、宗教、道德等社会现象有密切联系并且互相影响。

2.1 与经济的关系

经济是整个社会的基础,也是政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反映,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方面,政治的发展最终取决于经济生活的状况,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以及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的状况。另一方面,政治对于经济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它极大地影响经济的发展,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决定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运动的状况。政治对经济的作用最经常的是通过国家权力来实现的。

2.2 与法律的关系

政治和法律的关系主要通过国家权力与法的关系反映出来。国家和法律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和工具,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代表和体现,都属于上层建筑,产生于和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在两者的关系中,政治是根本,是法律产生的前提。法律总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法律的权威和效力是以国家权力为后盾的。另一方面,法律对于政治也有重大的影响,它体现国家的意志,通过法的准则来巩固国家权力并维持国家权力的正常运行。

2.3 与宗教的关系

政治与宗教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密切的联系。在历史上,宗教曾经是政治统治的重要工具。宗教冲突往往是民族斗争、阶级斗争或不同政治集团斗争的表现形式。在现代社会,在国家的政治权力正常发展的情况下,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已越来越疏远,这已成为政治进步的标志。

2.4 与道德的关系

政治与道德也有密切的联系。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受政治制约,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道德能造成一种有利于巩固国家权力的社会秩序及与此相关的心理基础,有助于政治的正常运行特别是国家权力的维持。同时,政治对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巨大的作用,一种道德风尚的建立和发展往往需要借助于政治力量才能实现。

3 政治学以政治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在实际生活中,政治关系具有多种外延形态,如政治行为、政治体系、政治文化等,这些都是政治学研究的对象。政治学同时又是以探求政治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为研究的目标和任务的。它要求对于政治现象的描述和对于政治表征的把握,更要求深入研究政治关系的本质联系及其发展运动。

政治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要求人们以客观政治关系为研究对象,以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从事研究,其研究的科学成果和结论对于人们认识政治现象,掌握政治规律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政治学学科构成:政治学基本理论、本国政治、比较政治、行政管理与公共政策、国际政治与国家关系。

我国的政治学目前大体上是按照政治学基本理论、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管理和国际政治五大类来划分其基本内容的:政治学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政治学原理、马恩列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政治学经典著作研(下转第120页)(上接第118页)究、毛泽东政治学经典著作研究、政治管理学、政治心理学、政治社会学、比较政治学等。

政治思想包括中外政治思想史、中国现代政治思想、西方当代政治思潮、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等。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中国政治制度史、外国政治制度史、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国地方政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中国共产党的建设论及监察与监督理论、中国监察和监督制度史、中国选举制度、外国选举制度、一国两制理论等。

行政管理包括行政管理学原理、组织理论、人事行政学、行政领导学、公共政策分析、市政学、比例行政学、行政法学、行政学研究方法、组织行为学、中国公务员制度、秘书学与秘书工作、行政公文写作、办公自动化管理等。国际政治主要包括国际政治理论、国际组织、国际法、国际战略研究、外交学、区域政治和各国政治研究、世界政党研究、国际关系史、中国对外政策等。

尽管晚于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仍是现在保存最早的论述。在书中,政治学被当作一门应用科学的特别分支,通过获得的数据,亚里士多德考察了一百多个希腊国家的宪法;对于他,对于所有的希腊人来说,城邦这个名字意味着具有高度组织的国家。他的作品包括今天的一些研究领域;如果说他的一些学说主要是因为说明了古代和现代的不同而引起人们的兴趣,另外那些学说则不但适用于古代希腊,也同样适用于今天的欧洲。亚里士多德在本收中提出“人是政治的动物”,认为人按其本性必须结合成共同体才能生存,国家或城邦说是由些而来。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一个理想国家的领土不宜过大,以所有公民可以相互了解为宜。

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也制定了一整套的教育制度,提出教育要合乎人的天性的观点,认为应从德、智、体三方面来训练儿童,把儿童培养成具有中庸的品德和合乎最高的善的公民。国家的统治形式可分为王权政体、贵族政体和立宪政体,三种政体的对立形式是暴君政体、寡头政体和民主政体,而贵族政体是最为理想的政体。政治上层建筑领域中各种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

4 政治对社会的影响

政治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重大影响和作用,它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产生的一种重要社会现象。这一社会现象很复杂,一般来说,这个词多用来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然而社会学家也用来指涉包括各种利益机构、学校、宗教机构在内的相互之间的关系。各时代的政治学家和政治家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重点对它作过各种论述,但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定义。西方的政治学家为政治下过许多定义,例如:(1)认为政治是国家的活动,是治理国家,是夺取或保存权力的行为。(2)认为政治是权力斗争,是人际关系中的权力现象。(3)认为政治是人们在安排公共事务中表达个人意志和利益的一种活动,政治的目标是制定政策,也就是处理公共事务。(4)认为政治是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5)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的利益关系,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治学界对“政治”概念的主要看法有:(1)政治是各阶级为维护和发展本阶级利益而处理本阶级内部以及与其他阶级、民族、国家的关系所采取的直接的策略、手段和组织形式。(2)政治是一定阶级或集团为实现其经济要求而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活动,以及实行的对内对外全部政策和策略。(3)政治是主要由政府推行的、涉及各个生活领域的、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占主要地位的活动。(4)政治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阶级社会的上层建筑,集中表现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权力斗争、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分配和使用等。

作者:陈梦媛

第3篇:对解放思想的十点认识

摘 要: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没有解放思想,就不可能启动改革开放;没有继续解放思想,就不可能深化改革开放。在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时候,认真总结解放开放的经验教训,深入研究继续解放思想的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解放思想;改革开放;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

一、解放思想的含义和意义

何谓解放思想?邓小平说得很清楚:“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①说具体一点,解放思想就是要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冲破一切妨碍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做法与规定,革除一切影响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体制与机制弊端。一句话,就是从束缚人们的积极性、束缚社会生产力和束缚社会发展进步的各种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出发,着重研究和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着重研究和解决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建设中的新矛盾、新问题,使我们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使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当今世情和国情。

解放思想不是一个一般的思想认识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②。这并不是有意拔高对解放思想意义的认识,而是反映客观实际的真理。

只有解放思想,抛弃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冲破个人迷信和“两个凡是”,马克思主义才能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又不断创新,在排除各种错误思潮干扰的同时又汲取各种失败的教训,不断解决新课题,实现新突破,开拓新境界,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新的丰富和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先后提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就是因为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使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没有解放思想,我们极可能仍处于“两个凡是”的禁锢之中。

只有解放思想,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和铁饭碗,摒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在继承中对传统社会主义的优点、借鉴国外其他社会制度有益因素的基础上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的新认识(如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等)才能提出。没有解放思想,我们极可能仍徘徊于传统社会主义藩篱之中。

只有解放思想,打破党“领导一切、包揽一切”的传统观念,抛弃“唯我独左,唯我独革”的惯性思维,我们党才能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才能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没有解放思想,我们党极可能仍囿于革命党的原圈之中。

二、解放思想的主体和客体

解放思想的主体当然是人。人是解放思想的发动者、组织者、参与者。没有人,就无所谓解放思想。客体则是解放思想的对象。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解放思想,其对象是不同的,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问题。马克思曾说过:“问题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人的时代呼声”。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③。江泽民也提出要确立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问题④。这表明,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点,也是解放思想的对象。

解放思想的主体是人,但在具体的解放思想活动中,是否所有的人都能成为主体则不一定。实际上,现实生活中的人,既能成为解放思想的主体,也能成为解放思想的客体。在改革开放30年中,那些站在改革开放前沿,为改革开放殚精竭虑、出谋献策的人,为改革开放鼓与呼、忧与乐的人,他们是解放思想的主体;相反,那些坚持“两个凡是”、坚持“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潮的人,则不是解放思想的主体,而是解放思想的客体。解放思想就是要把那些受旧思想、旧习惯、旧体制束缚的人解放出来,使他们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潮,由解放思想的客体转变为主体。

解放思想的客体,既可以是事,也可以是人。而事总是要人去思考、去实践、去评价,因而解放思想的客体总是与人分不开,总有一些人在不同时点、地点和条件下成为解放思想的对象。

解放思想的主体和客体,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说对立,是说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主体就是主体,客体就是客体,两者不能混为一谈。说统一,不仅是说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原来是主体的可能转化为客体,原来是客体的可能转化为主体;而且是说在同一时间、地点和条件下,主体在解放他人的同时也解放自己。要保证自己始终成为解放思想的主体,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提高自己。

其一,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当今时代,知识日新月异,要使自己跟上时代步伐,必须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知识越丰富、越新颖,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视角越新,视野越广,就越有可能突破原有认识的局限,提出新的认识。

其二、深入群众,深入实践。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他们中蕴藏着极大的智慧和力量。群众又是实践的主体,实践出真知,长才干。深入群众和实践,可以及时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

其三、尊重权威,挑战权威。权威是在实践中形成的,理应尊重,但不能迷信。任何权威都是一定时期一定实践的产物。随着时代的进步,实践的发展,要求产生新的权威。要提倡尊重事实,服从真理,不要提倡盲从和驯服工具论。

三、解放思想的原则和方法

解放思想不是胡思乱想,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原则是言行的准绳,不是束缚手脚的绳索。

首先,要坚持正确轨道。邓小平说:“解放思想决不能够偏离四项基本原则的轨道,不能损害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去‘解放思想’,实际上是把自己放到党和人民的对立面去了。”⑤有人认为,四项基本原则是束缚人们思想的框框,应该破除。其实,任何人的言行都是有框框的。号称“自由”、“民主”的西方社会,难道没有框框?有的,那就是资本主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社会制度。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当然也要有框框。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国社会前进的正确轨道。背离人民利益和社会前进轨道的解放思想,势必走入歧途。

其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想,而是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最大的实际是:我们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必须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脱离了这个最大实际,就会犯“左”或“右”的错误。从实际出发,还要从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出发,特别要从新情况、新问题出发。脱离实际的解放思想,是不可能有好结果的。

最后,要坚持以人为本。解放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把实现好、维护好、落实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要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时刻把人民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只有这样的解放思想,才能使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使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解放思想既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又要讲究方式方法。方法涉及主体自己如何解放思想以及如何帮助他人解放思想的问题。自助问题前面已谈到,这里略加补充。方法有很多,诸如:不守旧,不恋栈,敢于变异,勇于创新;不自满,不停滞,找差距,学先进;不怕打,不怕压,敢担敢说敢做;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不搞争论,不搞批判,不搞运动,善于听取和尊重不同意见;先试点,后推广,以点带面;允许看,允许保留意见,不强求一律;多干实事、好事、不说空话、假话,等等。方法可以借鉴,还可以创造,各种方法灵活运用,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自己和他人的思想从不合时宜的框框条条中解放出来。

四、解放思想的视角和视野

这也是解放思想的方法问题,因为重要,故另列。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从发展看,有过去、现在和未来,有衰亡因素和成长因素;从动力看,有内在矛盾和外在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从表象看,有本质和现象,而现象又有真象和假象,本质有一级、二级、三级……之分,从作用看,有积极的和消极的、显性的和隐性的、直接的和间接的等。既然事物是矛盾的统一体,因而要正确而全面地认识事物,必须多视角、全方位对其进行观察和分析。如果局限于某一视角,即使认识很深入,也难免片面性和局限性。在历史和现实中,有的人的思想之所以保守、僵化,往往是拘泥于对事物的某一视角的认识,忽视或否定其他视角的认识。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转换对事物认识的视角是非常重要的。

不妨以古典名著《红楼梦》为例略加说明。这部名著包含极为丰富的内容,长期以来,人们从不同视角去解读,得出不同的认识。文学家读出宝黛的爱情悲剧,史学家读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道学家读出男盗女娼、伤风败俗,医学家读出丰富的中医药知识,美食家读出高超的烹调技术,管理学家读出王熙凤统筹协调、雷厉风行的管理风格,建筑学家读出大观园多姿多彩的建筑艺术,如此等等。这些从不同角度的解读,使《红楼梦》丰富的内容得以发掘。如果仅局限于文学视角,即使挖掘再深,也局限于一隅。因此,文学家不能以自己的解读代替甚至否认其他人从其他视角对《红楼梦》的解读,而应该重视其他视角的解读,这对于正确地全面认识《红楼梦》大有好处。

解放思想既要转换视角,也需要扩大视野。如果说转换视角是从不同角度观察和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避免因固持某一视角的认识而陷入僵化,那么扩大视野则是要从众多事物的对比中寻找差距,以便取长补长,扬长避短,更好地壮大自己,发展自己。在当今时代,我们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有历史眼光和世界眼光。历史眼光要求我们从中外古今的历史长河中汲取和借鉴有益的因素,世界眼光要求我们从当今世界各国汲取经验教训。我们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同时要清楚别人走过的路;我们要发展自己的特色,同时要利用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要以自己的发展赢得世界眼光,同时也要从世界发展全局中找准定位。只有以宽广的视野观察和分析事物,我们才能永不自满,永不停步,永不僵化。

五、解放思想的重点和特点

如同工作有重点和一般一样,解放思想也有重点和一般,而且解放思想的重点就是工作重点,并为重点工作服务。之所以提出并强调重点,是因为重点问题的突破,不仅影响和带动一般问题的解决,而且对今后产生深远的影响。

就全党全国来说,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的工作重点和中心任务,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放思想的重点就要围绕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两个部分各自包含一系列重要内容,解放思想要具体落实到这一系列重要的内容上。举例说,科学发展观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方针。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我们面临以下问题:在理论上如何进一步弄清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和重大意义;在实践上如何全面部署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并使其协调发展,如何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统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如何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等。要解决这些新问题、新矛盾,书本上没有现成答案,历史上没有现成经验,国际上也没有现成模式,只有依靠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和方法。

就一个地区、部门或单位来说,解放思想的重点除了服从并服务于全国的重点外,还应有各自不同的重点。例如,湖北武汉城市圈和湖南长株潭城市圈这两个“两型社会”试验区的建设,是湖北、湖南两省的重点工作。如何搞好“两型社会”的建设,国内没有现成的经验可搬,国外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套。只有依靠两省人民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动脑筋,想办法,闯出一条新路,为其他省市的“两型社会”建设创造新经验。

就个人来说,解放思想的重点各自不同,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地点和条件下,解放思想的重点也可能不同。个人解放思想的重点是随其所面临问题的变化面变化的。

不同主体虽然解放思想的重点各自不同(或同中有异),但有一点都是共同的,那就是“新”。“新”是解放思想的共同点,也是其突出特点。

解放思想面临的是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或是旧事物中的新因素、新成分、新方向。没有新东西出现,就不会提出解放思想的问题。

解放思想既然面临旧事物,这就要求运用新思维、新方法、新工具,革新落后的、陈旧的、过时的思维、方法和工具;要运用动态的、联系的、全面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摒弃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用陈旧落后的方法和工具去观察和分析新事物,难以跳出旧的框框。

解放思想既然用新的方法观察和分析新事物,就必然提出新思想、新产品、新模式。新思想是解放思想的理论成果,新产品是解放思想的物质成果,新模式是解放思想的制度成果。没有新成果出现,不成其为解放思想。

六、解放思想的动力和阻力

改革开放的30年,是解放思想与保守思想不断争斗并取得胜利的30年。这30年来,是什么力量阻碍解放思想,又是什么力量推动解放思想不断向前发展?

推动解放思想的力量主要有三:

——认识的力量。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次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是认识发展的总规律。正是实践和认识的矛盾,推动着认识不断突破原有认识而向纵深发展,使认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到更深层次的本质。这是解放思想的认识力量。

——利益的力量。人们的言行总是基于并服务于一定的利益。人们为了追求自身、家庭以及本阶层的利益,总是对不利己的思想、做法、体制等,或批判,或抛弃,或改革,或另谋出路,而对于有利于己的思想、做法、体制、机制等,则努力学习、借鉴、仿效、创造。正是利益的驱使和追求,使人们的思想不断从旧的框框中解放出来。

——使命的力量。人类中先进政党和先进分子,特别是像中国共产党和进步人士,不仅以解放本阶级为己任,而且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不仅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谐中国,而且要维护世界和平,建设和谐世界。为完成这样崇高而光荣的使命,必须向旧思想、旧势力、旧体制作斗争,为创立新思想、新体制、新秩序而努力。

在我国,解放思想的动力是强大的,但改革开放30年实践表明,解放思想并不是一帆风顺、畅通无阻,而是阻力重重。这阻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思维定势的阻碍。人们的思维模式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使其对同质的信息易于接受、汲取,并使原有思维模式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而对与其异质的信息则排斥、抵制、反对。要打破思维定势,一靠主体的主观努力,二靠外力的推动。当内外条件不具备或虽有而不足以冲破思维定势时,要解放思想是不可能的。

二是既得利益集团的干扰。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出现了各种利益集团。他们在改革开放初期,也许是解放思想的积极参与者甚至是发动者。但是,当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影响甚至危及他们的既得利益时,他们中有些人提出种种理由,制造种种障碍,阻碍继续解放思想。

三是错误思想的影响。当前极“左”思潮虽不像改革开放初期那样猖狂,但仍根深蒂固,广有市场,一有机会,就会表现出来。右的错误思潮(如民主社会主义、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等)时有反映,不可轻视。这些错误思潮影响解放思想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解放思想过程中的动力和阻力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不同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各自的情况不同而已。当动力大于阻力时,解放思想就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而当某些地方和单位的阻力大于动力时,解放思想活动就停滞,甚至出现负效应。因此,时刻关注动力和阻力的动态,采取正确措施,增强动力,减少阻力,是解放思想活动健康发展所必需的。

七、解放思想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无止境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应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贯穿于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全过程。解放思想之所以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是因为: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过程,旧的矛盾解决了, 又会出现新的矛盾。新的矛盾需要新的办法去解决,这要求人们有新的思想。

——人们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新的实践会遇到新的问题,又会积累新的经验。这新问题、新经验要求人们运用新办法去解决、去总结。

——人们的认识也是一个过程。只有不断突破原有的认识,才能使认识跟上时代的进步、实践的发展,不断向纵深发展。

——在阶级社会中,人的思想或多或少、或浅或深地打上阶级烙印,受各种剥削思想的影响,受“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潮的干扰。要摆脱各种错误思潮的束缚,也需要一个过程。

就人类实践和认识发展全过程来说,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连续过程,不是时有时无的间断状态。但是,每一具体事物都有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人们对其实践和认识,当然始终要解放思想,这表现了解放思想的连续性。但当对这一事物的实践和认识基本完成后,解放思想则暂时告一段落。当转向对新事物的实践和认识时,新的解放思想又开始了。这就出现了解放思想的起伏性和阶段性。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出现过三次解放思想的高潮:第一次是1978年后,主要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打开改革开放的大门;第二次是1991年前后,主要是破除姓“资”姓“社”的障碍,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是2000年前后,主要解决姓“公”姓“私”问题,大力发展私营经济和个人经济。当前又面临新的解放思想,主要解决片面发展弊端,落实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不难看出,解放思想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看不到连续性,就会把解放思想视为临时的措施;看不到阶段性,就可能陷入空谈而不可能解决具体实际问题。只有把连续性和阶段性有机统一起来,解放思想才能始终成为我们观察和分析问题的强大武器。

八、解放思想的环境和条件

任何主体的解放思想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环境是优良还是恶劣,是安定还是动乱,是封闭还是开放,是民主还是专制,都直接影响解放思想活动的开展。条件也一样,条件分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客观条件即环境,主观条件即主体的内在素质,这在前面已提及。这里把环境作为重点来谈。

环境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多功能构成的复杂系统。从范围分,有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从属性分,有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从时间分,有临时环境和固定环境;从作用分,有有利环境和不利环境,等等。我们不可能对其作全面分析,只简要介绍三个环境。

一是安定团结的环境。这是解放思想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和保证。邓小平说得好:“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⑥因此稳定是压倒一切的。要维护社会稳定,增强社会安定团结,一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二靠党的优良作风的发扬,特别是密切联系群众、理论联系实际和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作风的发扬;三靠民主法制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四靠强大的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的解放思想之所以开展得比较顺利,是同我们不断维护安定团结的环境分不开的。

二是民主和谐的氛围。民主和谐氛围的好坏、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们解放思想的程度和进度、深度和广度。当人们想问题、干事情要看别人脸色或顾及传统习惯等,是很难解放思想的。邓小平说,好多人不敢讲话,“好的意见不那么敢讲,对坏人坏事不那么敢反对,这种状况不改变,怎么能叫大家解放思想,开动脑筋”⑦。因此,要解放思想,必须大力营造有利于人们解放思想的民主和谐的环境,大力提倡和支持人们开动脑筋去思考,放开手足去探索,使大家想干事、敢干事、干成事。对于勇于开拓创新的人要热情支持,做得不够的要积极引导,做得不对的要及时帮助。

三是包涵兼容的风气。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既有思想火花,也有陈词滥调;既有新见卓识,也有奇谈怪论;既有尊典法祖,也有离经叛道;既有丰硕成果,也有沉痛教训。总之,解放思想的过程是一个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过程,是一个异彩纷呈、香臭并存的过程。对香花、对真理,当然要欢迎,要鼓励;对毒草、对错误,也要允许其存在。有些所谓的毒草、错误,其实并非真正的毒草、错误,而是一时认识上的错误。我们不是曾把“两个凡是”当香花、当真理,而把实践标准当毒草、当错误吗?因此,对解放思想过程中出现的不同认识、不同结果,不要轻易扣帽子,而应包涵兼容,允许其存在,即使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让其存在当反面教材,也是有益的。解放思想过程中的舆论一律、一言堂、清一色、纯而又纯,是大忌大讳,此风绝不可长。

九、解放思想的机遇和风险

解放思想作为一种常态,时时处处事事都存在,都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无所谓机遇问题。但解放思想的过程并不是直线的平坦的,而是曲折的起伏的;不是一定成功的,而是有风险的,而且有时风险很大。因而如何保证解放思想顺利发展而又成果丰硕,这就有机遇选择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关于姓“资”姓“社”的讨论、关于姓“公”姓“私”的讨论等等之所以能比较顺利开展并取得成功,都是同机遇选择紧密联系的。当前,我们又面临解放思想的新机遇,这就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两个方面:在国际上,主要是“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在国内,主要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要解决这两个方面带来的新课题新矛盾,没有现成经验可搬,唯有靠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大力创新。

大凡重大问题上的解放思想,由于阻力重重,加之经验缺乏,往往风险很大。纵观我国近现史上重大的解放思想活动,大致有四种情况。

第一种是成功的。解放前的延安整风运动,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是一次成功的解放思想运动,为新中国的成立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近30年的几次解放思想活动,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这都是成功的范例。

第二种是基本成功,但有缺陷。“五四运动”是我国现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解放思想运动。那时的先进分子提倡新政治、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反对旧政治、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特别是提倡科学与民主,至今影响仍在。但那时笼统提出“打倒孔家店”,全盘否定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显然偏颇了。

第三种是总体失败,局部成功。1958年的大跃进就属于这类。当时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超英赶美”,等等,思想是够解放的,但那时的解放思想,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不遵循客观规律,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而损失却是很大的。

第四种是失败的。“文化大革命”属于这种情况。当时提出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立“四新”(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砸烂旧社会,建立新社会”,思想解放得很。然而这种解放思想只是空想、幻想,没有现实基础和客观依据。其结果是政治混乱、经济崩溃、社会动荡、人民遭殃。这样的解放思想是万万不能重演的。

历史告诉我们,并不是任何解放思想都是好的、成功的,而是存在风险的。因此,提高风险意识,防范风险重演,是我们时刻要关注的。

十、解放思想的成果和评价

每一次解放思想活动,都会产生一定的成果,表现为物质的和精神的,政治的和经济的,思想的和文化的,体制的和机制的。这些成果是好是坏,是对是错,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人们的认识往往不同,甚至是水火不容。究竟如何评价成果,不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应该有衡量标准评价尺度。为此,我们先后提出了四个标准:

标准之一,实践标准。解放思想的是非得失,成败好坏,不是口头争论能解决的,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0年来,解放思想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雄辩地证明其是正确的成功的。

标准之二,生产力标准。解放思想已经并将继续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GDP由1978年的2 165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3.28万亿美元,年均增长9.8%,由居世界第11位跃居第4位,就证明解放思想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

标准之三,“三个有利于”标准。解放思想要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30年中,我国的综合国力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17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由1978年的1.67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53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2007年的4 140元;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7年的2 500万。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标准之四,以人为本的标准。解放思想不仅促进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发展,而且促进了人的智力和体力、知识和能力、心理和生理、德育和美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调动了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的各种潜能和聪明才智焕发出来,这是最可宝贵的成果。

如果用上述四个标准来检验解放思想的成果,我想任何尊重事实、不抱成见偏见的人都会承认:这30年来的解放思想方向是正确的,成果是丰硕的,各种非难是没有根据的,错误的。

注释: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79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3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289页,人民出版社2版。

④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第539页。

⑤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79页。

⑥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84页。

⑦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4页。

Ten Points of View on Emancipating the Mind

— Commemorating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Reforming and Opening-up Policy

LIU Bao-san

(Hube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Wuhan 430077,China)

Key words:emancipate the mind;reforming and opening-up policy;DENG Xiao-pings Theory;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刘传红)

作者:刘宝三

第4篇:对自身认识的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支部:

大学生活,把我从一个懵懂幼稚的少年锻炼为一名新世纪的进步青年。通过一年的学习,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之下,通过个人努力,我的很多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并取得了一些进步和成绩。现将我大一一年的思想、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情况汇报如下,同时也表达我对党组织及我身边的老师同学的感谢!

在思想认识方面,我积极上进,努力下个党组织靠拢,并在课余时间积极地学习党的理论和各项方针政策,乐于关注国家时事和社会动态,了解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积极参加支部理论学习,更加全面地理解和认识了学习的内容。通过这些,我的思想得到充实,积极地指引了我的行动方向,在做好自己的同时,积极为同学排忧解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我还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尊师敬长,遵守社会行为准则,遵纪守法,坚决抵制社会上的各种不良的思潮和风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向一个党员的标准靠拢!

在学习生活方面,我始终保持认证学习的作风,人这个对待每门课程,从不无故缺席、早退、迟到等。我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对待学习,认真学好每一堂课并完成课下任务。除了学习文化知识,在课余时间我也进行一些文娱活动,尽量在其他方面也做到全面发展,抓住机会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抓住点滴时间学习。为了使自己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我坚持每周早起,锻炼自己的体魄,也锻炼自己的韧性和耐性,更提高了一整天的精神状态,使我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学习、做事更为有效,这促使着我一天天地坚持着。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帮助同学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积极参与推动班级风气的向好发展。

在日常工作方面,从大一开始,我在院学生会纪检部担任干事工作,能够有效、及时地完成所分配的任务。我从中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得到了许多认识。现在我仍继续在学生会工作,同时在党支部党建小组做一些相关党校培训与党员发展材料的工作。我认为我应该着力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同时不断加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也是为以后的社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学习生活中我做到了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学生会干事,对一些出现在同学中的不好的现象我能够主动的给予建议和意见,使同学避免错误;而对于自己的错我我也从不掩饰,错了就要主动承担责任,马上改正,这样才能作到对同学和自己负责。在各项劳动、活动中我都走在前面,积极组织同学参加。极强的集体荣誉感使我养成了以班级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在同学中树立了良好的个人形象,同学们有什么困难都喜欢和我说,我也感到同学们的信任也是一直支持我努力工作的动力源泉。

学习之后,我懂得了科学的生涯规划,认真钻研专业知识,刻苦学习,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新世纪在悄悄降临之际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要求,经济日新月异,科技翻天覆地,所以更多、更快、更广的吸收新知识即成了放在我们面前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除了学习文化知识,在其他方面也应该做到全面发展。所以,在课余时间,我也进行一些文体活动。平时在家里,我也常和家人一起出去打球以增加我在体育方面的能力。我还学习了关于礼仪和着装方面的知识,我认为懂得这些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在今后的生活中可以充分体现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所以我在这方面也培养自己,使自己达到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

个人成长的路上,我们不但要敢于创新,而且要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作为团员必须具有积极的心态,乐观的精神,和敢于向困难挑战的精神,而且骄不躁,败不馁,能发扬团结友爱,关心他人,具有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良好的道德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长期的养成过程。我从我做起,管好自已。只有这样才不会违背于作为新一代光荣的共青团员的精神。 当然“人无完人”,我也有缺点,相信在不断反省自己的同时,我会尽量做到有错则改,无则加勉。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要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工作定要加倍认真负责,努力向先进党员同志看齐,逐步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世纪人才。我将用科学的思想武装自己,用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和责任鞭策自己,努力不辍,奋斗不息使自己成为一名坚持不懈、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执着耕耘者,使自己成为一名宽仁博爱、自信乐观、意志坚强的共产党员战士!

第5篇:思想汇报:对自身问题与不足的深刻认识

敬爱的党支部:

最近,党支部向我转达了群众座谈会上对我的意见,指出了我在工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向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进一步学习马列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廉洁自律,钻研技术,熟悉业务,加强工作中的计划性、统筹性安排,工作作风要大胆、泼辣,勇挑重担,为我厂两台66万机组基建工程做出更大贡献。

现将本人对这些意见和建议的思想认识情况汇报如下:

第一、进一步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增强政治思想观念。

认真深入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提高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宗旨意识,端正工作态度,激发工作动力。共产党员必须懂得: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清醒来源于理论上的坚定。使我在重大问题上政治敏锐,具有辨别能力。理论上贫乏,政治上就不清醒。只有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永远保持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共产主义纯洁性。

全面学习基建管理业务知识。扎实地学习业务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工作中的内在规律,自觉按规律办事。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紧跟时代前进步伐。学用结合,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经常地学习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党纪、政纪、法规知识,不断增强纪律观念和责任意识,自觉做到警钟长鸣,严格做到遵章守纪。定期开展自我批评,阶段性地对自己的学习、工作和思想进行总结,主要是查找问题和不足,边查边纠,自责不自宽,严格要求自己,不再“下不为例”,做到防微杜渐。

虚心学习先进模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多和品质好、觉悟高、作风正、有知识、有能力、有水平的同志在一起,充分认识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对照先进找差距,虚心向他们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第二,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一个基本原则。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最重要的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改造主观世界,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为人民谋福利的自觉性。评价一个共产党员重要的是看他做的怎么样,看他能不能在

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下功夫,实现学于用、知与行、说与做的统一。要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一靠学习,二靠实践。要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钻一行,精通一行,努力成为本职岗位上的内行和能手。

工程部各位同志们指出了我在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强“计划性、统筹性;工作作风要大胆、泼辣”的问题。我深刻认识到,这些问题实际上反映出了我对基建工程管理工作中的理论、经验的不足。今后我要积极主动的进行政治理论、专业技术的不断学习,并且在工作中不断实践,结合实际,多与同事和领导交流,实现学习方式创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手段创新,最终实现自身60万基建管理工作成效的不断提高。

总之,共产党员应该成为学习的模范和又红又专的模范,不但要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要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努力创造一流的成绩,与各方和谐相处。只有这样才能在新形势下更好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明白了这些道理,我在工作中有了方向,有了动力。懂得干好工作的目的和重要性。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定要加倍认真负责,努力向党员同志看齐,缩小同党员同志的差距,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

汇报人:

日期:

我叫XXX,XX年X月X日出生于XX市,汉族人,现在是XX的学生。

我是沐浴着党的阳光,在党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在成长的历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在党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的努力下,祖国所谱写出的一曲曲绚丽的华章。 我生长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我的父亲是一个敬党爱党的好工人,从小父亲就给我讲党的历史,党的纪律,还教我唱党歌。父亲告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的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

新中国,领导人民走向富强。使我深深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XX年X月我刚满七岁就上了XX小学,从此我从幼稚玩童迈入了知识的殿堂,走出了人生道路的关键的第一步,在那里受到正规的教育,老师不但讲授文化知识,而且还谆谆教导我要从小立志刻苦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长大为国效力。在小学到初中的学校教育中,不仅使我学到了文化知识,而且初步了解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初步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伴随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这首优美的少年先锋队队歌,小学一年级,我第一次庄严地举起了右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少先队。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当上了班长,一干就是五年。在老师的帮助下,和同学们一起勤奋学习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有益的活动,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小学。

XX年我考进了XX中学,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下,我决心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和自己曾付出的努力,我更加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学习上,一丝不苟;生活中,和同学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工作中,认真负责,是老师的好助手。在初中二年级终于盼来了期待已久的入团宣誓!从此我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各方面起模范带头作用,曾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团员。我自觉接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带领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使全班同学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进步。我在团里接受党的教育,不断提高自己,同时也渴望着,终有一天可以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XX年的夏天我以优异中考成绩被保送进入该中学高中部,熟悉的学校却有着新的环境,那时的我对生活充满了无比的希望,学习劲头十足,精力充沛,学习成绩一年比一年优秀。在高中学习期间,我也很关心时事政治注重自己在思想上的提高,香港与澳门的分别回归,98抗洪期间人民解放军和广大党员干部所表现出来的大无谓精神,祖国50华诞庄严的阅兵仪式,我驻南大使馆遭北约导弹的轰炸中国政府提出正式的入党自传模板最强烈的抗议,对法轮功邪教组织的依法取缔„„都使我深深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人民的团结。

XX年夏天我高中毕业,考取了XX大学XX专业,翻开了我人生征程崭新的一页,我对着新的目标开始了新的奋斗和跋涉。入学不久,我就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从此我抱着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时时处处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我没有辜负老师和同学的希望,踏踏实实工作学习,经常为同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关心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在各方面起到表率作用。作为学生,要以学为主,由于我的努力,曾多次获得学校优秀

二、三奖学金和优秀

团员等荣誉称号。我深深懂得,人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树立远大理想,无止境地追求,才会生活得更有意义。我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思想上积极进取,努力向党组织靠拢,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党的章程,对党的认识逐渐清晰,同时我也知道,我对党的认识仍较肤浅,需要不断学研究生入党自传范文习与锻炼来提高自己。党组织考验我,帮助教育我,并送我参加党校的培训班学习,通过党校的学习,我的政治理论水平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对党的认识又有进一步提高,更对我的入党动机端正有了很大的帮助。从此以后,我对党组织更加向往,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渴望愈加强烈,无时无刻都用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磨砺自己,如饥似渴的学习党的理论,用这些强大的武器指导我的前进。

回顾我的成长过程,除了自身努力,主要是学校党组织对我的培养:不仅在思想上启发提高我的政治觉悟,还给我压担子,创造各种有利我成长的机会,使我在政治上日趋成熟,在组织的关心教育下,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收获。长时间的学习和深刻的思考以及广泛的社会实践,使我入党的愿望更加强烈,信念更加坚定。

如今党的十六大已胜利闭幕,作为一名时代青年,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一名即将跨入党组织大门的我,对十六大选出的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和将“三个代表”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表示坚决拥护;对十六大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感到欢欣鼓舞。我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祖国发展一定会蒸蒸日上,小康社会一定能实现,我相信伟大祖国的明天会更美好。我也会更加认真学习十六大精神,并以此为指导,加强思想建设,牢记党的性质、宗旨和使命,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时刻保持党的先进行,以党校三尺讲坛为阵地,忠诚党的事业,不断加强政治修养,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和全党全国人民一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实现共产主义美好明天奋勇前进!

第6篇:对科学发展观与自身的认识

对科学发展观以及对自身发展因素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文化进步的方向

进步是自然界中神秘的概念,任何生物都是沿用这一条件和大自然保持着同步,如果失去方向就会停滞,就会在方向的尽头消失。

科学发展观的进步不再是自然界无目的、无明确方向的演化,而是把马克思的革命斗争思想演化成了改革开放,又把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演化成了心物二元论的博弈实体文化。以人为本对应的唯物主义是一项博弈的基本原则,是一个创新的文化成果。科学发展观是社会发展的主题,是一个精神的文化世界。《博弈圣经》对精神作了陈述:“我们把主体的瘾魂,用气质自由合成的唯一个性,看成精神。”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文化,在每个人精神上的活动会制造一切文明,并对政治、经济、社会关系有重要影响,它的各种观念可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并扎根于人民心中。它为生产力的博弈创新,改变着每一个人的物质条件和社会面貌。它还体现着与时俱进的时代创新潮流,迎接全球经济与科技方面的挑战。在具体问题上,它把正理作为经济行为的导向,用道德与博弈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并把科学发展观的创新文化融入这个社会的文明之中。可以说,科学发展观这个先进文化的方向才是民族的未来。

我们应该广泛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博弈圣经》对内涵曾这样描述:“内涵是主体里的瘾魂、气质、个性、精神被我们用情感的概念,创作出来的一切属性之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文化,把它的精神内涵落实到具体事件中,归为一个博弈实体,然后用科学精神、用心物二元论的平行法则实践区分出实体与性质,以此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

任何矛盾和斗争的文化形式,都是一次向前,矛盾论却有可能使经济停顿。未来的经济不完全是掠夺经济,而是道德与博弈经济,也是博弈实体经济。博弈实体知识论就是区分,它是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因而,谁掌握了博弈知识论,谁就掌握了个人的先进生产力。这样,他会把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集中起来,展开竞争,追求民族个性、民族自信、民族价值观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民用道德与博弈的知识权衡利弊,用国正论的非绝对对立性区分出大小、多少、好坏,从而作出正理的选择。不能再用矛盾论这种简单的方式认识事物,而应该用国正论的非绝对对立的哲学,更广泛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主题内涵,识别博弈实体的文化和更复杂的问题,在学习实践中培育高层的知识水平。高层应该不断拓宽科学发展观的帕累托边际效应,更快地利用更多的效应提高各级组织的凝聚力,让每一个人理解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博弈实体,让每一个人懂得和博弈实体的关系,从而更加巩固执政的地位。

当前,要把科学发展观来自大自然的科学成分更快地形成理论,因为忠诚的民众迫不及待地需要这个理论。如果这个理论在应用时变得迟缓、勉强,就会有人在犹豫中给以讥笑。一个高深的科学理论,如果让一些有成就的科学家解释就会形成理论,如果让一个原始的部落解释就会形成宗教,如果让一帮虚伪的人解释就会形成口号,如果让忠诚的人民解释,他们就会变成实干家。《货币的威力》一书中曾说:“忠诚的价值是让你兴盛的法则。”我们先不要评价民众对科学发展观的忠诚和信仰,而是先看高端专家在讲坛上能不能把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用情感、用真诚表现出语言的节拍。《博弈圣经》上说:“诗人的情感,画家的情感都是语言节拍式的表达。”“这种表达尽管不是无意的,但人们也不会忘记语言节奏,最终会接近节奏的发源地。也许自然界就是一段音乐或一首诗,无声不动的东西也有声乐转化来的效果,刺激着人的情感,影响着人的动作。眼前无形的非物质的东西只要借助一种媒介就会产生节拍的效果,节拍是人接受外来信息的最基础形式。”那些自我培育而成的各路科学家,应该用深思熟虑的思想,用不同的语言节拍,表现出生动、鲜活、掷地有声的科学发展观概念,表现出成熟甜美的科学发展观文化,表现出治国主题的科学发展观教育。 人类越是朝气蓬勃,需求越是简单。科学发展观真正需要的是一种简明的问答形式,即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什么是发展,什么是观念,什么是正理,什么是道德,什么是博弈。今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是一个创新或纠正偏差的过程,也是文明的发展过程。只有不断地吸收各民族之长,借用各种内容和形式,帮助民众理解和信服简明的理论,民众才有兴趣,才会信仰。

改革开放已经满足了民众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当前,我们还需要从科学发展观理论中找出最具睿智的格言、名句,人人当成准则,来指导民众更快地信仰与钦佩。这就是文化进步的方向。

一、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发展。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辩证论,体现了毛泽东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思想,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不用科学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怎么能强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会取得怎么的预想效果?不进则退,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价值观、文化的渴求越来越高,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不能代表先进的文化前进方向。如果不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作为执政党应如何去满足。“科学发展观”就应该是我们党的知道思想。

二、 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验的总结

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无时无刻不在求发展,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我们党从左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逐渐确立了科学的发展观,制定计划,考虑到了中国的国情、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有步骤、分阶段逐步实施。回顾历史,从理论上的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的大讨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无不证明了我们成熟了。从经济建设目标的确定,也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观点,从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二番到翻三番,就符合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由于经济发展观的科学,这个目标实现了。政治上的科学发展体现的也非常明显,

从反对党内的不正之风,不正视党内存在腐败到开展反腐斗争,从我国在三十年来陆续出台的法律法规,看出我国正向法制化国家迈进。从民主化进程上看,老百姓敢说话了,敢发表意见了。文化上的百家争鸣、百家争艳,从科学意义上讲,也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胡总书记和党中央正是总结了这些成功的经验,才提出了具有历史指导意义的科学发展观。因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是阶段性的,既指导了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也必将指导我党我国的各项事业,还将指导奔小康的全征程。

三、 科学发展观,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传统的发展观用经济的发展来代替社会发展,以经济总量的增长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在这种发展观念下,为了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惜高投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对立之中。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而社会发展要和谐,就要科学的发展。这是因为:第

一、只有经济的发展,才能为社会的和谐与安定有序提供物质前提。第

二、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和谐现象归根到底只能通过科学发展来解决。现在有一种错误的认识,似乎公平和效率是对立的,要讲效率就要牺牲公平,要讲公平就要否定效率。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效率不仅包括经济效率还包括生态效率和社会效率,相应的公平也是经济公平、生态公平和社会公平的统一。和谐社会的建设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只有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也只有科学发展观,才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 社会要进步离不开科学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要紧密结合新时期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加强工作自身建设,转变观念,拓宽思路,不断创新,在领导的支持和同志们的配合先,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各项工作。

当前社会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新形式、新任务下,给我们基层工作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基层各项工作要更快更好地发展,尤其需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要以“人民公仆为人民”为核心,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服务观。不断努力学习业务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在各项工作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以维护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为中心,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实现基层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那么我们自身又要做到什么呢?

一、引导增强发展意识,树立发展观念,始终把发展作为自身成长的第一要务。 大学不是高考旗开得胜后凯旋之师游乐的场所,它是漫长人生旅程中的一个驿站;大学不应成为一个滋生腐化堕落的温床,而应是一个重整旗鼓再创辉煌的校场。大学生要明白自己适合干什么、该干什么,不可得过且过浑浑噩噩的生活;要着力提高自身各方面能力,丰富多方面知识;要明确不谋求自身发展就是退缩,就会落后。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里,退缩没有出路,落后等于死亡。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就应快速准确的给自己一个定位,在老师和有经验同学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和社会实际,为自己大学阶段和长远发展制定一个总体规划并照其执行。在校大学生应把有限的精力投身于有意义的学习生活中,面对个人成长过程中问题,要想办法去解决,不能仅仅停留在问题表面自怨自艾、作茧自缚以至于不能自拔,更不能回避矛盾和问题而自暴自弃、永不进取、低落消沉,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自身能力提升的过程。大学生在自身成长过程中要珍惜时间但不要急功近利,谨言慎行但不要优柔寡断,要自信而不要猖狂,要谦虚而不要自卑,要努力而不要拼命,要休整而不能堕落。同时,一个人自身的发展不能只为了提高一项能力和素质而片面发展,不能只顾眼前不顾长远而狭隘发展,不能脱离社会和他人而孤立发展。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更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统筹兼顾,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实现又好又快,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二、引导树立自身成长与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大学生自身成长过程中首先应该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在校大学生应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提升自身各方面能力;要善待自己、爱护自己,不能以不爱惜身体、不关注心灵为代价一味追求自身的快速发展;要关注自己心灵,培育健康心态,要锻炼好自己的身体以增强体质,力求为自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身心保障。

关注自我,善待自己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它是关心他人善待他人的前提。这要求我们在善待、爱护自己的同时更要善待、爱护他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换位思考,多为他人着想,学会理解和宽容,尊重对方的生活方式、人格和思想,不要试图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他人之上,也不要试图强制别人用行动来迎合自己的要求。以人为本的自身成长应该是在有利于自身的同时也能为他人的成长发展提供机会、带来幸福、树立榜样,至少不应把自身的发展建立在损害别人的基础之上。

普遍意义上讲,人们做事一般有两种情形:一是“主观为己,客观为人”,二是“主观为人,客观为己”。前者做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自己,但其所作所为在给自己带来好处的同时客观上也为别人带来了好的影响,往大的方面说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这样的人做事无可厚非,且在人群中占大多数。后者的人做事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他人,他们做事时更多的为他人着想,时时处处想着他人,不把自己的私利放在心上。他们在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同时或之后自己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正如老子所言“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外其身而身存,后其身而身先,非以其无私也,故能成其私”。这样做事的人是应该极力推崇的。同样,大学生在谋求自身发展时“主观为己,客观为人”无可厚非,“主观为人,客观为己”应大力提倡。

三、引导做到自身成长与发展应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

1、当代大学生的发展应该是一个全面的发展。大学校园不仅仅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同时,还应着力提高自己的为人处世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不仅要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还应培育积极乐观的心态,保持稳定的情绪,锻造坚强过硬的心理品质,以应对各种挫折和困难;要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大学学生干部尤应树立宣传意识和组织意识。为此,在校大学生要大胆走出书斋,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与校内外健康文明的文化娱乐活动,适当承担校内外相应工作职责,尝试社会兼职,不断扩大自己的交往面和实践领域,在已涉足领域要争取有新突破,未涉足领域也要大胆尝试,并在学习和实践中学会加强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2、当代大学生的自身发展应该是一个各发展因素相协调的发展。做到身心协调是实现自身发展的前提。“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体魄强健,心理健康的人往往能够从容抵抗外界的大小干扰,有利于自身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做到个人与他人关系相协调是自身发展的保障。大学生要学会处理好个人与宿舍成员、班级同学、其他校友、领导老师的关系,学生干部还应着力处理好自身所在干部队伍内的各种关系,妥善解决相处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以达到人际关系和谐活泼,为自身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做到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相协调是实现自身发展的关键。大学生要密切关注社会动态、时事新闻、国际国内局势和各领域发展状况,获取丰富信息,并把其作为制订自身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大学生要把自身的发展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要把追求个人发展同推动社会进步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坚定理想、直面现实、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充分利用社会进步带来的大好机遇发展自己,同时也要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才智。

3、当代大学生的自身发展应该是一个可持续的发展。当代大学生要牢固树立勤俭节约意识、艰苦奋斗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生活中不搞奢侈消费和铺张浪费,以实际行动响应党和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在为自己的人生谋划出路时,大学生应做好多手准备以保证生命线补给畅通,不能走死胡同、钻牛角尖。

生活在一个学习型社会,大学生从现在起就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大学期间除了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外,还应根据自己的志向意愿、人生目标、爱好兴趣博览群书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现代社会瞬息万变,新知识层出不穷,大学生必须在能力所及范围内去学习了解这些知识,这样才能达到“与世界同步,与时代同行”。

四、引导做到自身成长与发展要做到统筹兼顾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里,“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当代大学生普遍面临着以下几对矛盾: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课外知识的学习、学习能力和其他能力、学习与恋爱、学习与生活、考研与就业、个人与集体他人、当前任务与长远规划等。大学生既要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又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既要抓好自己的学习,又要丰富自己的生活;既要谋求自身的发展,追求个人利益,又要心怀他人和集体、乐于助人,有大局观念;既要做好当下的事,又要坚定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为长远谋划。这要求大学生既要对自身发展统揽全局,统筹规划,力求全面推进,不偏废其一,又要合理布局,抓住主要矛盾,在特定阶段抓住对自身发展起重要作用的一方面,并在这一方面加大力度,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随着社会经济日新月异的变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它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发展。这就决定了我们这些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日常管理工作和学生素质教育与培养工作的辅导员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工作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生管理工作,及时应用先进的理论武器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积极引导学生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实现自我价值,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社会进步储备能量!

参考文献:

《博弈圣经》《货币的威力》《哲学是博弈的路标》《和谐校园建设与管理实务全书》 党的17大

第7篇: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对班主任工作的认识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特别是班主任,你的语言习惯,行为举止,包括你的板书等,常常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有句话叫做“什么样的班主任带出什么样的学生”.因而班主任在学生面前一定要有良好、规范的行为,一言一行都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要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来感染学生。要不断完善自我,时刻保持良好的形象,千万不能有丝毫的松懈而给学生带来不良的负面的影响。常言道“命令只能指挥人,榜样却能吸引人”.做一个能吸引学生讨学生喜欢的班主任意义十分重大。

所有的班主任应该认识到自己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千万不要以为我们的工作就只是处理一些班级日常事务或学生纠纷,看一看课间操,管一管清洁卫生。要知道我们是在塑造人,塑造人的灵魂。我们的工作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可以让学生受益一生,做得不好当然也可能毁掉学生的一生。如此重要之事不能不做,更不能不做好。这需要我们提高对班主任工作的认识,明确我们工作的目的和任务,敢于面对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合理运用科学的方法,努力把班主任工作做好做到位。说大了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负责,对学校负责。说小了是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

1、班主任要有较为丰富的学识,见多识广

班主任要教好自己所教的学科,一定要在自己所教学科上给学生以启迪。要有意识地将其它相关学科的一些基础知识以及从网络图书等渠道了解到的相关知识穿插于本学科的教学之中。不时地在学生面前展示你的其它才能。让学生觉得你是一个学识丰富见多识广的人。果真如此,学生一定会对你佩服有佳,信任乃至崇拜你。当然会自觉自愿听你的安排调遣。不然的话,班主任的一切工作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你要相信,根本不可能会有学生去听一位连本学科都教不好的班主任的话。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有的班主之所以任管不住学生,大概就有这方面的原因。

2、班主任有点幽默感比较好

有幽默感的班主任学生总是喜欢,这可以拉近你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师生的交流和沟通。在解决某些问题时,幽默比一本正经更能让学生接受,也更能起作用。有一次,我班上教室后面的黑板报两个星期都还没有出好。我就给学生说了个笑话:说有一天,中国、韩国、日本的足球教练遇见了上帝,韩国教练就问上帝:“上帝啊,我们韩国足球队什么时候才能获得世界杯冠军啊?”上帝回答:“五十年吧。”韩国教练伤心地哭了说:“我是看不到那一天了。”日本教练也问:“上帝啊,我们日本足球队什么时候才能获得世界杯冠军啊?”上帝回答:“一百年吧。”日本教也练伤心地哭了说:“我是看不到那一天了。”中国教练也问:“上帝啊,我们中国队什么时候才能获得世界杯冠军啊?”上帝没有回答而是伤心地哭了,哭得比韩国、日本教练还伤心,中国教练纳闷,这时上帝伤心地说:“我是看不到那一天了。”学生笑过之后,我就说:“教室后面的黑板报空了两个星期,看来你们是准备把我当上帝了。”第二天,黑板报出好了。

幽默恰当地用在教学中,可以起到活跃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在教授《化学平衡》一节的时候,我问学生:“你们知道耶稣是怎么死的吗?”学生都说是被钉在十字架上钉死的。我说据最新资料表明,耶稣是煤气中毒死的。学生都有些疑惑,我就说了,英国人用一氧化碳炼铁的时候发现从炼铁高炉顶端出来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他们怀疑是炼铁高炉不够高,一氧化碳在炉中停留时间不够长所以没能完全反应,于是把高炉加高,可还是不行,最后高炉不断加高一直升到天堂,结果高炉顶端仍然有大量一氧化碳出来,问题没有解决,反而把耶稣给害死了。学生笑过之后当然不会相信我说的这些,我就问了:“英国人加高了高炉增加了一氧化碳的反应时间,可为什么还是没有使一氧化碳反应完全呢?”这样就引入了课题。如此一来,学生表现出了极高的学习兴趣。老师们,幽默不是一件坏事情,对别人有利,对自己也有利,这种于人于已都有利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3、班主任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从现实生活来看,教书并不是什么理想的职业,干事不少,拿钱不多。我01年教毕业考取东北电力大学的一个叫曹健的学生,前年教师节那天给我打来电话,说05年毕业分到大方火电厂,我问他工作忙不忙,他说一天没事干,偶尔检修一下机器,我又问他每月工资多少,他的原话是“低得很,不算奖金才四仟多。”你说当教师的怎么能想得通。我们怎么会没有这样或那样的想法。不过,话又说回来,人生就是一场游戏,是游戏就有规则,你有能奈你就修改规则,如果你能奈够大,你就制定规则,否则你就只能遵守规则,执行规则。有个玩笑说:“什么叫交换意见?交换意见就是带着你的意见进到办公室向领导汇报,然后带着领导的意见出来办事。”有些东西你可以想不通,但你一定要看得开。比尔·盖茨对到微软公司应聘的人提出的问题就是“如何搬动富士山?”有各种各样的答案,但没有一个能让比尔·盖茨满意。比尔·盖茨的正确答案是“如果富士山搬不过来,那我们就走过去。”这其实说的就是要转变观念,学会适应你周围的生存环境。否则你将活得很累而且还没有人会同情你。所以我要说,你的任何想法都是次要的,只要你还没有离开讲台,你就应该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教育工作。只要你还没有推掉班主任工作,你就应该尽力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认真钻研教育教学业务,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和班级管理能力。为更好地服务学生而不断地完善自己。作为班主任,你是班级中不可缺少的一员,热爱自己的班级是你的本分。用心去关爱每一位学生,用心去管理班级。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学生,学生定会从你身上得到启发,自然而然地融入到班集体中,会像他们的班主任一样努力学习、积极向上、开拓进取。从而健康快乐的成长。

4、班主任管理班级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

这是管理班级的重要原则。班上的每一位学生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哪位学生有资格受到厚待,也没有哪位学生应该受到歧视。班主任工作交到你手上,是要你管理班上的每一位学生而不是个别的几位学生。班上的每一位学生都是班主任教育和关爱的对象,我们绝对不能因亲疏远近而特别照顾谁或歧视谁。更不能够排挤学生,而是要用真挚之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我就见过有一位班主任查早读,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来迟到就可以直接进教室,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来迟到就要在教室外受处罚,这就是典型的歧视。要相信学生是懂感情的,我并不排除学生比我们还更懂感情。我相信,接受你真心的学生定会以真心来回报你。

我们的任务是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人格。尊重人,塑造人的灵魂是班主任工作的法宝,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而获得这一法宝和钥匙的前提就是从我做起。完善自身人格,优化自身修养却又是必须的。

第8篇:谈谈我对科学发展观与自身发展的认识

一、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发展,贵在科学,重在发展。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求发展,按客观规律办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为此,科学发展观要求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求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

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指出,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造福人民。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国协调。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设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远发展。

四、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从对它的认识中,我知道,在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的发展关系中,总揽全局、统筹规划,抓住突出矛盾,着力重点突破是关键的、重要的。

五、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我们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认真加以贯彻落实。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首先是要发展经济。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我们讲的经济较快发展,是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的发展,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为此,必须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更加要求社会与经济共同发展。如果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经济也难以实现持续较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各项社会事业虽然取得明显进步,但总体上看,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包括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等,还包括社会结构、社会领域体制和机制完善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理所当然地包括这些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仍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关键是要抓好四个环节:一是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要进一步落实对农业“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二是农业和农村自身要加快发展,推进城镇化;三是城市发展要和农村发展相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四是统筹推进城乡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

(四)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很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发展。国家要从宏观政策上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根据我国当前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中央明确提出了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这是一个把握规律、统揽全局的重大决策。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这就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六)坚持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锐意推进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五个统筹”。要统筹推进各方面的改革,努力实现宏观经济改革与微观经济改革相协调、经济领域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和农村改革相协调、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协调,使各方面改革相互促进。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

(七)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我们从事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以人为本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也是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具体体现.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所达到的新高度。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上实现的重大创新,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是多方面的,最关键的就是要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我们只有全面、准确地理解其重大意义,才能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与坚定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科学发展观

摘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是我们党五十多年来执政的最基本的经验。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根据我国发展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指导思想,极大地推进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其中尤其以科学发展观的作用最为突出。确立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的地位,有着充分的理论根据、现实根据,也是符合我国长期发展需要的。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总结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各国发展中的有益成果,深刻分析了传统发展观的弊端,全面揭示了发展的丰富内涵,极大丰富和推进了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的关于发展的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就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思想,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发展就是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上摆脱贫困,发展就要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上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使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领域比例适当、结构合理、相互促进、良性运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相协调。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什么是发展”、“靠谁发展”和“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发展观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回答,极大地深化了对人类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要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

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要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

惟其如此,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落在实处,才能真正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

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我们要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关心群众的安危冷暖,着力解决好关系他们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要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使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收入的群体,都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过上小康生活,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一、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发展。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辩证论,体现了毛泽东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思想,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不用科学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怎么能强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会取得怎么的预想效果?不进则退,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价值观、文化的渴求越来越高,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不能代表先进的文化前进方向。如果不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作为执政党应如何去满足。“科学发展观”就应该是我们党的知道思想。

二、 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验的总结

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无时无刻不在求发展,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我们党从左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逐渐确立了科学的发展观,制定计划,考虑到了中国的国情、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有步骤、分阶段逐步实施。回顾历史,从理论上的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的大讨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无不证明了我们成熟了。从经济建设目标的确定,也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观点,从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二番到翻三番,就符合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由于经济发展观的科学,这个目标实现了。政治上的科学发展体现的也非常明显, 从反对党内的不正之风,不正视党内存在腐败到开展反腐斗争,从我国在三十年来陆续出台的法律法规,看出我国正向法制化国家迈进。从民主化进程上看,老百姓敢说话了,敢发表意见了。文化上的百家争鸣、百家争艳,从科学意义上讲,也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胡总书记和党中央正是总结了这些成功的经验,才提出了具有历史指导意义的科学发展观。因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是阶段性的,既指导了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也必将指导我党我国的各项事业,还将指导奔小康的全征程。

三、 科学发展观,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传统的发展观用经济的发展来代替社会发展,以经济总量的增长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在这种发展观念下,为了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惜高投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对立之中。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而社会发展要和谐,就要科学的发展。这是因为:第

一、只有经济的发展,才能为社会的和谐与安定有序提供物质前提。第

二、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和谐现象归根到底只能通过科学发展来解决。现在有一种错误的认识,似乎公平和效率是对立的,要讲效率就要牺牲公平,要讲公平就要否定效率。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效率不仅包括经济效率还包括生态效率和社会效率,相应的公平也是经济公平、生态公平和社会公平的统一。和谐社会的建设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只有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也只有科学发展观,才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 社会要进步离不开科学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要紧密结合新时期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加强工作自身建设,转变观念,拓宽思路,不断创新,在领导的支持和同志们的配合先,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各项工作。

当前社会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新形式、新任务下,给我们基层工作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基层各项工作要更快更好地发展,尤其需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要以“人民公仆为人民”为核心,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服务观。不断努力学习业务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在各项工作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以维护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为中心,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实现基层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第9篇:思想汇报对党的认识

敬爱的党组织:

我们的党,成立于1927年7月23日。自她诞生起,就旗帜鲜明的声明是站在绝大多数人一边,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全心全意的为人民工作,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没有自己的私利。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八年抗日战争、从十万大军过长江的解放战争到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从社会主义改造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从深圳特区的建立到香港回归祖国,中国共产党几十年革命经历昭示了由于成功的运用马列主义并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党日益强大,无坚不摧。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顺利的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倡导下,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现改革开放,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继承和了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引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指针。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在领导社会主义事业中,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正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高度繁荣、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遇到了一些波折,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有些人对社会主义产生了怀疑,产生了焦虑,但是我认为,任何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壮大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其间会有一定的反复甚至倒退,但事实证明,一个有生命力的社会制度,一个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生产关系是一定能够在历史的激流中生存、发展、壮大的,社会主义制度正是这样一种制度,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正是这样一种生产关系。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会得到充分的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旗帜一定会遍布寰宇。

以上,我简略的介绍了自己对我们党的历史一些认识。我衷心的希望能够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我会一如既往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更好的为祖国效力,为民族添彩。我将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继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和政治觉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请组织批评指正。

上一篇:食堂体验工作报告下一篇:小学教师工作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