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代文学的认识(精选10篇)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古老的文明国家,中华文化灿烂而辉煌。中国古代文学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同时有兼容了其他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学,构成蔚为大观的中国古代文学,它与中国大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显示出特有的民族性、传承性、时代性。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戏曲、小说都有着明显的可以追寻的历史,并且在创作和理论上不断发展、丰富和日臻完善,显示出以中国古代文字为载体的中国古代文学在内涵上极大的丰富和巨大的张力。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一方面为学习者提供丰富全面的基础知识,帮助学习者掌握一定的古代文学常识,例如古代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古籍名著、文学体裁与史学体例,古代文学发展历史上的一些重要的活动等等。另一方面,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可以提高语言文字的表现能力和运用技巧,增强我们的交流能力。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学习古代文学的过程中领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先人的无限智慧,传承古老文明的中华文化和思想道德。
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某一个形象或某一类人物的评价, 不仅关系到对这一人物或形象的理解, 更是对文学研究的方法论的认识, 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促进文学研究方法论的多样化
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家长形象重新认识与评价, 能够促进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的多样化。很多读者对家长形象都是持一概否定的态度, 甚至将一些文学作品中的家长形象简单地贴上“封建家长”的标签, 导致长期以来家长形象一直是单色调。一旦读者打破了传统的人物评判方式, 转而对作品进行多层次的探讨和多层面的研究, 例如从文化传统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或从语言艺术或哲学人生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等, 就能够更加深入的研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使得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研究方法论更趋多元化。
(二) 加深读者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
当阅读者开始理解作品中的家长形象, 而不是给其贴上“封建家长”标签, 简单的将其看成是破坏和践踏青年一代爱情幸福的罪魁祸首时, 阅读者已经加深了对作品本身的理解, 进而也会推进对作品中人物的研究。例如《警世通言》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篇, 杜十娘为了追求爱情而不惜放弃自己的生命, 就会让我们思考爱情的价值与生命的价值, 两者之间是否应该有个界限?进而可以教育青年一代不要将“反对封建家长”作为借口违法或违反道德, 也不能以轻易舍弃生命为代价去获取爱情的纯真和自由。
二、如何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家长形象重新认识与评价
(一) 将封建家长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家长形象加以区分
在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中可以发现, 很多家长形象并非都是“封建家长”, 他们对内是家庭乃至家族的长辈, 关爱着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 对家庭负有管理的义务和权力;对外他们是家庭的代表, 代表着家庭乃至整个家族的利益。他们在家庭管理中也会遇到各种利益冲突, 当冲突发生时, 必然会有所取舍。很多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家长在做决定时也会考虑孰轻孰重, 并非都是一味的冷酷无情, 因此不能将“封建家长”与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家长形象简单的画等号, 需要加以区分。
(二) 结合作品当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家长形象的认识和评价, 需要结合当时的文化背景去研究和思考, 而不能简单的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评价。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受儒家思想熏染, 主要讲求家庭和睦。从这个角度来看, 即使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家长对儿女婚姻或爱情进行干涉, 其主观并非要故意破坏儿女幸福, 而是希望儿女能够步入家长所希望的幸福, 这一点与现代社会的大多数家长有共通之处, 也是传统中国式家长的特点。因此, 在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家长形象时, 不能简单将矛盾对立和尖锐, 而应该侧重解读家长对子女的关爱。
三、以《警世通言》中杜十娘一篇为例, 重新认识与评价其中的家长形象
当下学界对《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一作品中李布政的形象多持批判的和否定的态度, 但如果试从客观的角度去重新认识一下这一家长形象, 则评价结果将会有所不同。李布政作为家长一直从各方面影响着小说中主人公李甲, 这也是历来对其进行批判的主要依据。文中说李甲“志诚忠厚”, 不管其是天生还是后天养成, 都可见李布政对其要求之严格, 同时, 李布政在对儿子学业上要求严格的同时也关心着自己的儿子。他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有出息, 不惜重金为其买了监生的名额, 可是儿子却将学费和精力葬送在妓院之中。即使当代开明的家长也不会对儿子这种行为给予认可, 就这一点可见李布政并非简单只是一个反面形象。
从李甲方面来看, 李布政不承认这个儿媳, 李甲就没有勇气带回杜十娘去面对家人。也就是说, 李甲在父亲面前只有驯服, 无力反抗, 显示其生性懦弱。在李甲的生活选择天平上, 其一端放置的是杜十娘的人生幸福, 另一端放置讨得父亲的欢心时, 李甲心中的天平无论是在别人的诱导下还是其他深层次的原因, 最终偏向了后者才引发了人间悲剧。可见李布政不属于“好人完全是好, 坏人完全是坏”的扁平式人物, 而是活生生的真人。
摘要:长期以来, 学界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家长形象的评价并不客观, 没有将其放置在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去做评价, 而只是做简单的符号化处理, 脱离了文学作品的实际, 同时与生活常识也不相称。要正确理解文学作品, 并且做到文学史的正确撰写, 有必要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家长形象重新做正确和公允的评价。
关键词:古代女性形象;当代价值
经过几千年积淀的璀璨辉煌的古代文学中有一系列形形色色的古代女性形象为人们所熟知,孝女缇萦、慈母孟母、才女李清照、妓女柳如是等,而这些女性形象在古代文学中的存在就是古代女性在封建社会生存状态的缩影。在她们身上我们可以找到如今人们应该继续学习继承的闪光点,如孝顺父母长辈;也可以在她们身上汲取经验教训,做一个独立勇敢的女子。
一、当代女性应追求权力平等
这里所说的权利平等包括两个方面:社会地位的平等和政治权利的平等。
追溯历史,在太古之时的母系氏族社会时,男女的地位是平等的,而且妇女在生产中的地位略优于男子。在那时,人们往往“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吕氏春秋·恃君览》)。其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女在生产中所处地位发生改变。封建制度的出现,母权制不可逆转地让位于父权制,男尊女卑就成为社会不可逾越的定位。女性只能依附仰赖男性而生存,社会地位十分低下。成书于战国后期的《易传》以“阴阳”论证了男女的不平等。“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崇效天,卑法地。”在社会地位不平等的基础上,男权话语的统治更是将女性排除在政治权利之外。诚然,历史上也有武则天、慈禧等人的例外,但毕竟这只是历史洪流中沧海一粟,并不能代表不同时代背景,不同社会阶层的广大女性们。
作为当代女性,我们生活在自由平等的法制社会,我们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利在法律面前是和男性平等的。对于此,我们应感谢时代所赋予我们的权利和历代先贤们为女性的解放和发展所付出的一系列艰辛的努力。但是,我们仍不可忽视的是,社会上依旧存在对女性不公的现象,比如,一些传统地区或家庭重男轻女,一些工作单位在选择条件下优先选用男性。我们要正视这些问题,既要通过一些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希望在以后的社会中,不我们女性能有更多的话语权。我们要靠自身的努力得到更多的平等与尊重。自尊自强才能真正的立足于社会。
二、当代女性应追求自由与独立
自由:指追求自身价值的自由、学习的自由和爱情婚姻的自由。独立:指经济上的独立和人格上的独立。
在古代封建社会,以男外女内作为限定的社会分工。《易传》中有云:“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男性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能追求功名利禄……而女性只能被封建礼教束缚于闺阁或男性后宅之中,不仅要被灌输“三从四德”、“以夫为天,夫为妻纲”等教条,同时在标榜女子“女子无才便是德”、“妇人识字多诲淫”等观点下剥夺了学习知识的机会。另外在“一夫多妻”的男权制度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代女性是没有自由去追求自由恋爱和幸福婚姻的。
作为当代女性,我们在和谐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基本有恋爱的自由,学习进修的自由,追求自身价值的自由。与古代女性相比,我们有条件去做一个独立优秀的女子,不受制于男性和社会。诚然,在社会中仍有一些女性或因家庭他人,或因自己,失去或放弃一些自由,成为顺从他人的依附品。但于此相对,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许多优秀的女性,在学业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在恋爱婚姻上,自尊自爱,幸福美满。所以,我们要尽力争取成为优秀独立女性。(1)提高自身修养,我们首先要竭力完成自己的学业,“知识改变命运”,知识的学习,书籍的阅读,不仅能让我们增长见识,开拓视野,获得思想上独立和人格的独立,不拘泥于一时一地成为一个目光狭隘的浅薄之人,而且好的学历意味着能更容易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好的待遇,从而实现一定的经济独立。(2)良好的心理素质,我们要在理想与现实的差异中找到自己的人生追求,不庸庸碌碌地依附他人而活,不好高骛远,脚踏实地做实事以及有价值的事。其次,对于社会竞争的压力,我们要勇敢无畏地面对,不退缩,不妥协。做一个自强自立的女子。最后,我们要做一个善良温暖的人,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
三、当代人应遵循传统美德,以“孝”为本
“百行孝为先”(《围炉夜话》)。“孝”这一传统美德,历来被人们所称颂。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就有许多关于孝子孝女至善至纯感怀世人的故事,如“孝女曹娥救父投江”,“女缇萦冒死救父”等。
当今社会,“孝”之一字已经逐渐淡化,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很多漠视不管父母,甚至虐待父母的例子。对于此我们都应该学会以孝为先。毕竟羊有跪乳之德,乌鸦有反哺之恩。父母是生养我们的亲人,对于此,我们怎可以用理所当然的态度向父母索取而不知感恩?对于陌生人,我们尚可能说一句“谢谢!”,而对父母呢?父母的无私奉献,无微不至,我们在感受的同时不仅要学会感恩,更需要用行动去孝顺父母,去履行我们的责任。孝顺,既要做到物质上的“孝”,更需精神上的“顺”,物质是生活的保障,精神是生命的支柱,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他们创造“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晚年生活——这,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更是为人子女的应尽义务。
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展现的不仅是古代广大女性的生存的面貌,而且还展现了古代女性在历史文化传承的发展过程中带给我们的一系列思考和感悟,对于此,我们要在几千年女性文化的精髓中学会扬弃,继承传统文化中利于社会发展的方面,批判其中不合理不公正的陋习。
参考文献:
[1] 周晓琳、刘玉平:《伦理王国中的夏娃——中国文学女性形象研究》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通过本学期对文学概论的学习,我对文学概论有了更为系统的认识。我觉得文学理论的作用真的很奇妙。作家运用一些文学理论知识,就把生活中平常的事物,平常的情感,平常的故事演绎的不寻常。于细微之处,在美的享受中发现生活的本真,世界的本质。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的,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的文学理论建设也开展的如火如荼,而且涌现了一批批杰出的作家。我觉得文学理论是一条长长的锁链,她的各个部分一环紧扣一环。在导论中我了解了这条链条的性质:文学理论隶属于文艺学,她的形态多样化。而文学活动、文学创造、文学作品和文学的消费与接受则是他链条上的每一环。劳动创造人类,在人类生活中,文学活动逐渐被分化出来。文学活动产生了文学创作的需要,文学作品是文学创作的成果,一个人需要社会和他人的认可,一部文学作品也需要自己的存在价值。于是,在文学作品创造出来后还必须有文学作品的消费与接受。在消费与接受中,作品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作家得到了读者的认可,读者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学习文学理论使我明确了阅读的方向与目标。以前读作品主要受“名著”的影响。不了解作品的实际内容,别人推荐哪本书就读哪本书,结果是思想收获很小,有时更是一种娱乐消遣,欢笑过后,留给自己的的迷茫与空虚。但学习文学概论后,我对自身需求了明确的认识,知道了哪些书对自己的发展有益。以前认为“开卷有益”是百分之百对的,现在我对这句话有了不同的理解。中国的图书如汗牛充栋,而人生有限,选择一些对自己有益的书,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随着学习文学理论的深入,我发现自己的思维方式也在悄然发生改变。以前在哲学上学到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当时只认为是一个哲学概念。但学习了文学概论后,我觉得文学真的做到了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以前读小说,总是被他们华丽的外表和曲折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对于小说内涵的东西想的很少。而现在我再读小说时我不仅关注她的形式美,还注重了解作品所要传达给人们的思想。作品犹如作家的一个孩子,作为家长有时想听到别人对自己孩子的评价,不仅仅是孩子长得有多漂亮,更想得到别人夸奖自己的孩子有内涵和教养。因而,我觉得了解作品的主题是对作家的一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检验。
文学是没有学科、没有地域限制的,她是世界上人们共享的精神财富。马克思主义从人类学的,哲学的,经济学的,美学的,社会学的,媒介学的,符号学等多学科的视点来理解文学,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文学的整体面貌。多角度看问题是我学习文学概论的又一体会,勤于思考,举一反三,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独到的文学理论见解也会搬到教科书上来。同时文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又是各国理论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要善于汲取他人的优点,以提高自身的素养。
但理论的学习让我又有枯燥的感觉。理论太抽象,相对于平常接触到的文学史,他的枯燥就显而易见了。有人曾说“在高贵的精神与世俗的安逸享受中,他只是崇敬那些有高贵精神的伟人,但他却更愿意做一个红尘中快乐享受人生的普通人”。但我觉得正是有了这些枯燥的理论学习,文学作品才更加引人入胜。拿抒情性作品来说,如果只是单纯的对景物的客观描写,作者没有运用情景交融,亦真亦幻的文学理论,读者就就很难在情感上达到与作者的共鸣,作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感性是一种外表美,理性是一种升华的美,二者结合在一起,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文学批评在文化发展的早期时,它们几乎都是以句子的形式寄生在先秦的古籍之中,这就是所谓的古代批评性文体的寄生性。
古代传统批评的这种特点在作品中最直接的表现便是文学批评与文学文本(即批评与对象)二者合二为一,二者一起构成了文学批评文本。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评点式的批评方式。
评点式的批评是对诗文和小说、戏曲作品进行的评赏。
它们迥异于现代纸媒批评的长篇大论以及逻辑性的思维和思辨性的语言,首先它篇幅短小,有时候甚至只是一句话;其次它不对文章做深入探究,只是遵从自己的内心世界,由直觉出发来点评。
所以他们写出来的批评大多是是一种对文章的欣赏或者赏析,类似于我们现在说的读后感。
在正统文学批评中,这种短小、灵动的文学批评已经绝迹,但是在新兴的网络文学批评中我们又可以看到这种文学批评方式的复活。
例如下面对沧月的《七夜雪》的评论:“我喜欢妙风。
他不争不抢,却是最后陪薛紫夜到人生终点的人。
我喜欢他的和煦温润喜欢他的与世无争喜欢他的风雅冷傲。
我知道他是幸福的,他在薛紫夜的故居走她走过的路,他不会后悔。
其实我不喜欢这样的结局,我不希望他救瞳(薛明介),他是一只从一开始就抱着反噬之心的毒蛇,他会成为霍展白的敌手,会领导西域魔宫掀起再一次的武林血腥。
我更恨他带走我最爱的紫夜,你们不会明白,我到底有多喜欢那个凶恶霸道的死女人。
她有雪怀,有那个抱着她给予她最后温暖的男子。
她有霍展白,有那个陪她喝酒一醉方休划拳直至尽兴的过命蓝颜。
她有雅弥,有那个永远带着一脸和煦如春风的微笑的人,他会一直爱着他直到生命终结。
所以她是幸福的。
我知道她是。
”[6]这种点评式的评论方式已经成为网络文学批评的主流方式,它没有了学院式文艺批评所宣扬的鸿篇论述与严密分析,剩下的只是一种读者本身的切实感受。
因此,古代文学批评和网络文学批评具有一些共同点:首先在篇幅上,二者都相对较短;在结构上,它们都崇尚自由松散;在创作方法上,二者都是以叙述、抒情为主。
但二者也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差异:古代传统文学批评其文本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它们在欣赏别人的作品的同时其自身也成为了一部作品来供别人欣赏,比如说,苏轼在《评韩柳诗》中说:“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7]严羽说:“诗者,吟咏情性也。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相比之下,网络文学批评虽然偶尔也能出现如此佳作,但是在总体上却很难达到这样的高水准。
这主要是因为两者批评主体的文化程度差异所致,古代文学批评主体是精英阶层,而网络文化批评的主体则主要是从一般群众中诞生,两者的文化层次决定了批评水准的不同。
再者,专业文学批评家所谓的精英意识与网络文学所宣扬的自由精神是矛盾的。
这样一来,专业文学批评家是很难融入到网络文学批评里面来的,网络文学批评没有了专业文学批评家的参与,自然就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文学批评家。
再者,网络文学批评其本身就具有反权威、反理论的特点,它重在对网络文学做一种感性的批评,伴随而来的便是缺乏一定的理性分析,从而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文学批评家。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专业的文学批评家有意识地进入网络文学批评领域。
正如葛红兵所言:“一个有眼光的批评家应当有发展的视野,应当能透过事物发展的点滴迹象窥见它未来的可能性。
网络文学目前正是需要这样的批评家。
”
二、意象化的诗性语言
与西方所宣扬的认知、思辨的批评方式有所不同的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更加注重一种体验式的感悟,这种感悟与需要妙悟的诗歌有着许多的相通之处。
西方的文学批评更多的是需要条分缕析的逻辑性语言,而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则通常需要意象化的诗性语言直指作品最本质。
因为古代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诗歌,即便明清时期小说也加入到了其中,但是诗歌自始至终的主导地位没有改变,受这一主体对象的限制,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语言主要为诗性的语言。
如司空图有名的《二十四诗品》,其本身就是耐人咀嚼的诗篇,如其第一品:“大用外排,真体内充。
……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这种感悟式的语言一般不会直截了当地将批评者内心的感受说出来,它需要读者再去进一步地感悟,通常对于批评者的批评读者也可以得出几种结果出来。
这种批评方式是受到禅宗思维的影响,以佛祖拈花一笑为例,摩诃迦叶会心一笑,但是迦叶究竟明白了什么,这是语言说不破的。
禅是作为一种个人体验存在的,若以名言相传,即使存在下去也是没有意义的。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采用了意象化的语言去表现自我的感受,这也就形成了文学批评如诗歌般“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性,这其中的奥妙也不是言语所能演绎得出来的,必须“自家实证实悟”。
正是由于用意象化的诗性语言入文,使得古代文学批评本身也是一种作品,显得玲珑剔透。
如朱权《太和正音谱•古今群英乐府格势》云:“商政叔之词,如朝霞散綵。
范子安之词,如竹里鸣泉。
徐甜齐之词,如桂林秋月。
杨澹齐之词,如碧海珊瑚。
李致远之词,如玉匣昆吾。
郑庭玉之词,如佩玉鸣金。
刘庭信之词,如摩雲老鹘。
吴西逸之词,如空谷流泉。
秦竹村之词,如孤云野鹤。
馬九皋之词,如松阴鸣鹤。
”这种意象化的语言在注重条分缕析的传统文化中很少见到,但是在网络文学批评中是可以寻到的。
如:“读金庸的小说,很难放下,常常不自觉地发笑,读完后,一片轻松,便似雨后天空,更有十分的清澈。
看古龙的小说,也很难放下,但却常常从小说中跳出来,自觉承不起主人公的寂寞和无奈。
读完仍回味那乌云雷电的压迫。
金庸的小说便如一首江南的采莲曲。
古龙的小说似一幅塞北的孤旅图。
”———十三少帅《读金庸看古龙》虽然网络文学批评中的这种语言还不成熟,水平远不及古代文学批评,但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网络文学批评确实在有意无意地借鉴古代文学批评,并且结合当下文学现象,保留了自己的特征,就像金庸小说中的“北冥神功”吸取别人的长处又没有丢失掉自己的优势。
在对待文学作品的态度上,两者却是一致的。
它们都将文学作品视为一个整体,一个自由的整体,所以钱钟书先生才说:“这个特点就是,把文章通盘的人化或生命化。
”[12]我们把文章看成我们自己同类的`活人。
两者进行的都是感悟式批评,这种批评作为一种个人体验,很难用语言说清楚或者说即使说出来别人也未必懂得,因此不如直接用一种来营造一种整体风貌,
这种风貌不能用逻辑性、思辨性的语言来表达,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意象化语言的出现,而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继承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依附于网络文学而产生的网络文学批评就一定会对古代文学批评有所继承,相对于前面提及的两个继承,这种语言的继承相对来说是比较明显的。
三、结语
著名学者季羡林说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是“使用一些生动的形容词,绘声绘色,给人以暗示,资人以联想,供人以全貌,甚至给人以艺术享受,还能表现出深度;但有时流于迷离模糊。
好象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让人不得要领。
古代文艺批评家使用的一些术语,如‘神韵’‘性灵’‘境界’‘隔与不隔’‘本色天成’‘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等等,我们一看就懂,一深思就糊涂,一想译成外文就不知所措”。
这是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精炼概括,但是随着西学东渐,古代文学批评逐渐被国外的理论替代并在以后的近百年中被忽略,不得不说这是中国文化的遗憾。
国外的东西再好也不是自己的东西,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说在当下的中国文学界,文学批评是没有我们自己的东西的,而就在此时,适时出现的网络文学批评在无意间擦去了掩埋在古代文学批评上的尘埃,
让它重现在了人民大众的眼前,并且进一步将古代文学批评发扬光大,弥补现当代文学批评僵硬化的批评模式和程序化的语言风格,这个意义是无法评估的。
再者,新事物的健康成长必然需要时间与关怀,网络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需要更多的专业批评人士的关注,文学批评的发展也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保证其专业水准的同时与网络接轨,
一、先秦文学:
1.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期间的文学,叫先秦学。
2.神话产生在文字发明以前。神话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相传曾经由孔子编选。
4.《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庙乐章共305首。
5.《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有屈原、宋玉写的赋,因具楚地方声,故称《楚辞》,对后代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
6.屈原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
7.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左传》和《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历史著作,在历史、文学和语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学生写成。
二、秦汉文学
1.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辞赋的杰出作家,《子虚赋》和《上林赋》是他的代表作品。
2.《史记》是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写的一部史书,也是纪传文学的典范。
3.汉代乐府民歌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乐府本来是指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关,后来人们把乐府机关采集、整理、保存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4.《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杰出的长篇叙事诗,叙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
一、女性是古代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
1. 说起女性题材, 我们不得不想起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
鲁迅先生曾说“自从有了《红楼梦》, 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显然, 这是对红楼梦小说创作的影响而言的, 但事实是, 《红楼梦》的文学价值远不止于此, 而是《红楼梦》出现以后, 源远流长的女性文学有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中国文学史出现巾帼不让须眉的盛况。女性文学创作在后期出现繁荣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清代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集大成时期, 这个时期的女性文学也可以看做是对之前女性文学的集中发展。曾有人说过“女性的进步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 清朝后期女性文学的繁荣也是因为女性地位的提高红楼梦是女性话题, 是一部女性主义的小说, 它虽然不是女作家的创作实践, 但是它的作者曹雪芹不仅以女性命运和女性生活作为创作题材, 而且在小说中, 对女性的美有独特的看法, 打破了传统的男权意识, 对女性经验、女性意识加以肯定和探讨。红楼梦描绘了建立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婚姻理想, 也表现出了鲜明的女性特色。
2.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乏经典的女性形象, 如:
《孔雀东南飞》中的美丽善良的刘兰芝、《窦娥冤》中不肯向恶势力低头的窦娥、《木兰诗》中代父出征的花木兰, 在她们身上, 表现出古代人们对女性性格理想化的追求, 更是蕴涵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意义。
争取婚姻自主, 追求幸福生活, 坚决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 顽强反抗封建家长制, 这些都体现了刘兰芝性格中“刚强、刚烈”的一面。出嫁以后, 刘兰芝的勤劳善良孝顺由体现除作为女人的温柔一面。当刘兰芝最后无路可走, 她毅然选择了以死抗争。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殉了自己的尊严和理想。但是文中, 刘兰芝和焦仲卿分手时, 情意绵绵, 她既要他有充分的的心理准备, 又不忍心打破他破镜重圆的幻想, 这段描述把刘兰芝多情、体贴和善良表达得淋漓尽致, 催人泪下。
花木兰则是在国难当头的时刻, 冲破男尊女卑的世俗偏见, 驰骋疆场, 像男子一样保家卫国, 这些都表现出木兰性格中的“勇敢、刚毅”。她出生入死的驰骋于沙场,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十多年征战岁月里, 木兰在艰苦的战场上, 一边打仗一边还要克服女性生理和心理的障碍。这些都需要她具有异乎寻常的毅力和坚强的个性。木兰虽然是个巾帼英雄, 但也具备女子柔情。出征途中, 她表达出“不闻爷娘唤女声”的思亲情怀, 这正是她难以摆脱初离爷娘膝下的少女心理的表现。战争结束、木兰胜利凯旋之后, 一进卧房, 便“当窗理云鬓, 对镜贴花黄”, 一个红装女郎的形象立刻展现。这样的举动都表现出浓浓的女性印记。
这三位女性, 虽然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不同的思想意识, 性格上也各具风采, 她们的性格中都存在着“刚”性的光芒, 也正是由于这种刚性, 她们才能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光辉女性形象的代表。但是作为女性本身而言, 她们又具有善良、温婉、多情等的传统女性特征, 在她们身上看到的是“刚”与“柔”的完美统一。
二、女性对文学创作的贡献
在男权当道的我国封建社会, 其实也不乏优秀的女性文学家, 其中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李清照是我国两宋之交的一位著名女词人, 她以才名于世, 并影响后世, 称誉百年。刘大杰说李清照是“中国古典文学史有崇高地位的天才女作家。”这并非都是溢美之词, 有其充分理由的。一个文学家在文学史上地位的, 最根本的的是要看她的作品。清照于词史地位的确立, 主要依凭于其出色的文学作品, 她的词引出了人们对人类精神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女性情感世界的关注。李清照所作的词可以说是集情感、理想和文采于一体。她在词作中, 完美的艺术技巧和精湛的语言, 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的特点。她一生创作的所有作品集中起来, 完全可以构成一部女性情感历程的巨著。文学是形象思维的“人学”, 它完全不同于思辨的科学, 文学反映的是人类自身的情感, 以及人与人之间密切相关的道德伦理等, 李清照的词通过完美展示了女性情感世界, 构成了一部展示心灵历程描述人性变化的宏著, 并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系统。开创了婉约派词风的先河。她对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贡献比起很多男性文学家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女性对我国古代文学的贡献是巨大的, 她们美好的形象成为很多文学作品的素材, 促使女性文学的产生, 使我国古代文学更加精彩纷呈。而且, 以李清照为代表的女性文学家以女性特有的敏感细腻创作出的作品, 以其独有的特色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光彩熠熠。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历史悠久, 内涵丰富, 在中国以致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综观古代文学, 基本上以男性文学创作为主, 这与我国封建社会男子的主导地位有关。但是, 在男性塑造的文学形象中依然有着无数光辉的女性形象, 美女、奇女子依然是文学作品的素材之源。再加之李清照等才女的出现, 更是为中国古代文学增添了不容忽视的力量。
关键词:女性,古代文学,影响
参考文献
[1]、韦国兆.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研究回顾[J].柳州师专学报.2008 (03)
东汉末年瘟疫之害甚剧。据《后汉书》记载,桓帝时就发生过三次大的疫灾,到灵帝更达到五次之多,随后瘟疫也不断。瘟疫给民众带来的灾难是刻骨铭心的。曹植《说疫气》-文便描述道:“建安二十二年,厉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复族而丧。—而道教也正诞生于这个瘟疫频发的时代,并在创始、发展过程中奉行了一条“以医传教、借医弘道”的立宗创教模式。那么为什么会产生瘟疫?如何治疗瘟疫,以减少其对社会的危害呢?古代道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瘟疫产生的原因
1.善恶报应
道教吸收了《易传》的善恶报应说,并与天人感应的观念相结合。《太平经》称:“天地病之,故使人亦病之,人无病,即天无病也……故使人病者,乃乐觉之也;乐不觉,故死无数也……夫人有病,皆愿速较为善,天地之病,亦愿速较为善矣。”这种天人对应关系强调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实质上反映了天地的秩序或失序,并附加了道德的内涵,认为积善可以修复人身疾病的根基——天地之病。而人所行功德和罪孽都会被天神记录,到了一定时候,天神便根据其善恶,予以赏罚。对于为善的人,就会为其赐福、增寿;对于作恶之人,就会对其降福、减寿。
道教认为瘟疫的产生也是因为人们作了恶业而招致的惩罚。《正一瘟司辟毒神灯仪》中说:“人禀性,而祸福自来。故庆源乃袭于积善之家,而殃咎必几于作恶之者。积善者有余庆,则可保于安宁;积恶者有余殃,则难逃于谴责。”从这篇道教祛瘟辟毒的禀告中可以看出来,道教在做仪式时就会告知人们瘟疫的产生是“善恶报应”的结果。
从这些文献可以看出,道教认为天道是宇宙正义的维护者,实现正义的主体是道教的神灵。在想象的宗教司法过程中,如果作恶者是个人,那么神灵就对个人施以疫疾;如果作恶者是大众,那就对大众报以灾疫。当然,这种宗教观念是没有根据的,但也反映了朴素的罪责自负的法律思想。
2.阴阳失调
昼夜轮替、寒来暑往、周流不息、循环不止,在道教看来,都是天地阴阳正常运转所致,反映了正常的宇宙秩序。《太平经》认为:“生,阳也。卒,阴也。事阴不得过阳。阳,君道也。阴,臣道也。事臣不得过于君。事阴过阳,即致阴阳气逆而生灾。事小过大,即致政逆而祸大。阴气胜阳,下欺上,鬼神邪物大兴,而昼行人道,疾疫不绝,而阳气不通。”也就是阴气不得超过阳气,否则就会招致祸患,正道会逆转而产生大祸,人道则感染疾疫而不断绝。可见天地阴阳失调所致的灾祸是极其大的。
3.瘟神作祟
道教诞生以前,民间就有关于厉鬼作祟而引发瘟疫的传说。瘟疫特有的破坏性,更加剧了人们对厉鬼的恐惧心理。道教也有将瘟疫的原因依托于瘟神、瘟鬼的,并在自身教义的基础上进行了解释。
《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十三《斩瘟断疫品》详细记载了五瘟鬼的名字及作用:“东方青瘟鬼,刘元达,木之精,领万鬼行恶风之病。南方赤瘟鬼,张元伯,火之精,领万鬼行热毒之病。西方白瘟鬼,赵公明,金之精,领万鬼行注黑之病。北方黑瘟鬼,锺士季,水之精,领万鬼行恶毒之病。中央黄瘟鬼,史文业,土之精,领万鬼行恶疮痈肿。”这部道经便认为瘟疫正是由这“五瘟鬼”作祟而引发的,且不同的瘟鬼在施法时,所产生的瘟疫也各有差别。
那么,瘟神、瘟鬼行瘟有何原因呢?道教认为,这正缘于众生所造恶业而感召的。
在宗教的逻辑中,有罪恶就有惩罚,有惩罚就有救赎。作为以“济世度人”为宗旨的道教,自然会提出独特的祛瘟方法。
祛瘟方法
1.道符
道教的符一般是由一些奇特的图案或文字组成。道教认为符是由天神所授予,具有召劾鬼神的作用,并且可以消灾解难,招财求福。持符者即便是肉眼凡胎的道士,但只要依“法”(仪式)行使某种道符,那么地位低于造符神的仙鬼精灵,都必须要听命于他。因而,在道教中,行使道符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
在瘟疫的祛除上,道教便也经常用到道符。如《秘藏通玄变化六阴洞微遁甲真经》中称:“治瘟疫鬼符此符用纸一片,阔五寸,长七寸,令病人花押,就上书符,盖了病人花押,此符使六神司命……治瘟疫病者服符,此符以降香汤下,先书白玉女治瘟疫,收摄病源,保佑安泰。”使用道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通过信众自身的敬畏,使其可以借助于神的命令而使疾疫远离人体,使人与神、人与自身之间恢复和谐平衡的关系。
2.咒语
咒语是由特定的音符和特定的符号所组成,并且是道教科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师也就是行咒者,通过咒语对鬼神进行祈求或者命令,并把这种思想表达出来,以求达到祛除邪祟、消灾灭祸、强身健体等目的。道教法师都认为咒语也是上天授予的,并非一般人所能懂,因而在作法时通过念咒语就可以感应上天诸神,并得到他们的相助。如《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说:“咒者,上天之密语也,群真万灵,随咒呼召,随炁下降。”作为上天密语的咒语,经道士念诵后,实则代表上天的意旨,具有法律上的效力,故而有祛除瘟疫的功效。这些咒语,这些愿望在当时医疗技术欠缺的环境下,能够起到一定的心灵慰藉作用。
3.斋醮科仪
斋醮是道教特有的宗教仪式,是道教思想的外在反映。除自身修炼的意义外,斋醮主要具有济度和祈禳的功能。济度,即救济人间的疾苦,救度痛苦人民;祈禳,即祈求福佑,禳除灾祸。《要修科仪戒律钞·断瘟疫章》和《上清天枢院回车毕道正法》就对祛瘟科仪作了详细介绍。而宋代林灵真的《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科仪文本中则设有“瘟疫醮神位”。前面谈过,瘟疫的产生也是由于瘟神在行瘟,故在斋醮上需要专门的醮神位,祈求神灵祛除瘟疫,并表示对神灵的敬重。除此之外,行醮者还必须要“诚切祷祈”,才可以和神灵感应,这样才可以得到神灵的护佑。
4.养生
古代道教为了追求长生不老,特别注重养生。道教养生术种类多样,如导引、吐纳、服食、行气、内丹等。而就祛除瘟疫而言,道教多采用行气之法。行气包括服气与运行内气两种含义,均是以呼吸调节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养生方法,常与导引、按摩、存思等相配合,在内丹修炼中又常作为筑基功法练习。
孙思邈《摄养枕中方》强调:“行气可以治百病,可以去瘟疫,可以禁蛇兽,可以止疮血,可以居水中,可以辟饥渴,可以延年命。”另太极真人嗣孙手述《上洞心丹经诀》云:“渐学增其计息之数,久则至千数,则老者返少,死者更生,可以辟瘟疫。”通过行气,可以壮大身体的内气,达到延年益寿、祛除瘟疫的目的。
结语
赋本为一种文学的表现手法,为《诗经》“六义”之一,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成为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讲究铺陈,重视词藻、对偶、押韵的文体。以铺叙事物为主的是“大赋”,以抒情为主的叫“小赋”,接近于散文的称“文赋”。
它有别于今天的散文标题的“赋”,已不是铺陈的字眼,而是“赞”“颂”意。
古人“辞”“赋”合称,是因二者都体形灵活,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六言为主,且允许有错落参差;从风格上看,都讲究文采,多用铺张手法。二者的区别是辞在句中或结尾多用兮“以调节音节,而赋则较多的使用散文句式,甚至整篇韵文中夹杂完全不押韵的.散文语句。
骈 体文是以双句(即俪偶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与散文相对的一种韵文。最大特点是,全文用对偶句组成,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对称,词 性、词义相互合对。而偶句通常用四字和六字组成,互相交替(四六文),如“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起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唐初仍沿习此,到韩、柳继起后,这种文体才衰落。
和韩、柳倡导的古文相比,古文讲”气势“,骈文讲“气韵”;古文讲通畅,骈文讲含蓄;古文讲古朴,骈文讲典丽。
词是古代适合合乐歌唱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即”倚声填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乐府”等。
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曲牌),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也规定了作为歌词的“词”的字数、句数、韵数、韵位等。大部分都分为片(段),“片”也叫“遍”或“阕”,是音乐唱完一遍的意思。
词概括乐调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慢词)。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临洞庭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从军行(选二)王昌龄 其一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二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宿处,隔水问樵夫。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古风 其一
李白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承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我志在删述,垂晖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其二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其三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远别离
李白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
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或云尧幽囚,舜野死。九嶷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 帝子泣兮绿云间,随**兮去无还。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
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而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乌栖曲 李白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虐。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长干行 李白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长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欲将书报家。相逢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青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颠。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江夏别宋之悌 李白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哭赵卿衡
李白
日本赵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房兵曹胡马诗 杜甫
胡马大宛名,峰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杜甫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今欲入东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心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江南春绝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安定城楼
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瑶池 李商隐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南朝 李商隐
玄武湖中玉漏催,鸡鸣埭口绣襦回。谁言琼树朝朝见,不及金莲步步来。敌国军营飘木柹,前朝神庙锁烟煤。满宫学士皆颜色,江令当年只费才。
隋宫 李商隐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幕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锦瑟 李商隐
【对古代文学的认识】推荐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精神09-15
古代文学传记07-10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文学考试06-29
古代文学史07-22
古代文学资料整理10-11
古代文学复习总11-07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介绍06-08
黄淮学院古代文学06-19
古代文学期末考试重点07-21
古代文学作品选读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