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共10篇)
198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在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濒临崩溃边缘,全国人民迫切期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的生活。而且当时的中国经济、科技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国际竞争力。这些压力迫使国家领导人做出重大举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得以快速发展,物质丰富,综合国力位列世界第二,成为世界第一大进出口贸易国,国际地位明显提升。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结束了农民交“皇粮”的时代。这些重大成就说明了改革开放的成功,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但是伴随成功的是其不足的一面。在物质及其丰富的同时,附髓而生的是消极腐败,社会风气不正。少数官员经不起改革和执政的考验,由人民公仆蜕变为人民主人。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 体育与健康课程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 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 将“健康第一”放在首位。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学生技能技巧的掌握, 同时又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身体和健康的知识。这些基本常识和健身方法, 除了在室外体育课中进行教学外, 主要还是在室内课中进行。
1 长期以来体育室内课不被教师和学生重视的原因
1.1 室内课的课时比重较小, 一般一学期只占到3—4课时。
1.2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 都认为体育课就应在室外进行, 在上室内课只是因为受到天气等客观因素的限制, 是不得以而为之的, 因此主观上对室内课就不重视, 甚至带有一些反感。
1.3 教师在进行室内课教学时, 往往教学手段单一, 照本喧课, 学生学习的兴趣很低, 积极性不高。
2 如何提高学生体育室内课学习的积极性
要想提高学生体育室内课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必须清楚体育室内课的重要性, 要通过不断改进室内课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真正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本人在室内课教学中采用了一些好的方法, 收到了较明显的效果, 供诸位体育教师参考。
2.1 采用竞答, 抢答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对于学生以前曾经接触过的、较容易掌握的知识。当他们再听老师讲授时, 往往会表现出情绪上的不耐烦和注意力的不集中。这时, 如果你能通过让学生竞答或抢答的方式来回答你所要教授的知识, 一方面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很强, 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简单的测试来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可谓是“一举两得”。
例如, 每学期的第一节室内课通常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新学期的常规教育, 让学生明确新学期的教学目标、要求以及教学常规和安全事项等等。这些内容一般每一学期都会对学生进行讲授的, 可谓是“老生常谈”了。但是作为新学期开始, 一些常规和安全方面的教育又是必不可少的。我记得上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课, 还没等我走进教室门, 有几个学生就嘀咕起来了:“又是那老一套, 一点劲都没有”。听到这句话, 我当时就楞住了, 是啊!学生的话提醒了我, 于是我决定临时改变教课方式。“同学们好, 作为新学期的第一节课, 大家知道我要讲些什么内容么?”一上课, 我就首先发问了。“还不是那老一套么, 常规教育, 安全教育啦!”有的同学已经开始有些不耐烦了。“不错, 同学们真聪明, 你们既然已经知道了, 那么今天的内容老师就不讲了, 我们来进行一个小组竞答比赛, 看看哪一个小组能获得胜利, 好不好!!”同学们显然是被我这突然的举动吊起了胃口, “好的, 好的!!”。于是我将学生分成了若干小组, 然后根据这节课的内容安排了有关的问题。“第一小组, 你们的问题是……, 请回答!!”“第三大题的正确答案是……”随着问题一个一个的被学生正确的回答, 课堂的气氛也达到了高潮。连我自己都没有想到, 原本一节枯燥无味的课, 竟也能让学生如此积极的参与。
2.2 采用对话、辩论的方式来展示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能力, 张扬学生的个性
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在于要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和机会。体育室内课同样也可以让学生一展身手, 展示自我, 张扬个性。
在教授《营养、体育锻炼与控制体重》一课时, 我就尝试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 针对“运动就能减肥”这一话题, 先让双方对员进行讨论, 形成各自的观点, 然后模仿电视节目中的辩论赛进行辩论。虽然学生的年纪不大, 可是在台上有的学生已能出口成章, 妙语连珠了。台上学生的精彩辩论, 也不时博得场下啦啦队员的阵阵掌声。课的最后我还让同学们根据场上辩论的情况, 评选出了最佳辨手, 授予他“辩论王”的称号。事后, 有的学生告诉我, 他们非常喜欢这样的形式, 希望我在以后的室内课中多进行。
2.3 运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材料, 来提高教学的直观性
室内课中, 有一部分内容是关于人体结构、场地器材大小等方面知识的, 例如人体各种器官, 这些知识直观性不强, 而且比较复杂, 如果仅凭教师的讲解, 效果不理想。但是借用多媒体课件就能很直观的反映出身体的各种结构和呼吸、消化的过程。在讲授呼吸系统功能时, 通过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将气体从进入鼻腔、到咽、喉、气管、支气管, 慢慢进入肺的过程通过屏幕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来, 给学生非常强烈的感官印象, 使学生一目了然, 而且也不会出现器官顺序混乱的现象。又如在讲授篮球场地大小及规格时, 教师若仅凭语言讲解或板图, 一是比较费时间, 其次场地的尺寸太多, 也不利于学生记忆, 还会引起混淆。如果你能事先制作好有关篮球场地器械大小的课件, 上课时只要移动一下鼠标, 光标所到之处, 立刻会在屏幕上出现该器械或场地的大小尺寸, 如果能配以声音, 则效果更好。
2.4 利用网络优势, 拓宽学生视野, 让学生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随着学校现代化程度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学校拥有了自己的多媒体网络教室, 利用和开发网络资源, 让学生接触社会, 获取体育与健康方面知识的方法, 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为终身体育服务。这不仅是现代化教育的需要, 同样也是新课程提出的任务之一。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推广和使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开发智力。下面是我对21世纪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改革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学会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先学后教的教育模式,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不断提升他们先学的能力。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在每次上课之前教师要针对不同的课型编制不同的导学提纲,并发放给学生。以便学生先学,同时应结合教学过程,请家长对他们的课前预习做好督促,必要时可以进行辅助。课堂上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提问、随堂测验等方法来督促学生自学。其次,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确定明确而又有效的教学目标,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出发点,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自学要求,传授给学生必要的自学方法。此外,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研究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引导学生找到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收集并及时解决学生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是打造高效数学课堂的关键。首先,教师要及时收集学生遇到的问题。由于学生在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上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导致自学效果也会出现较大的差异,这时教师应该及时收集这些信息,整体把握学生的自学水平,进行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前要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备课,做好“多手”准备,在课堂上随机应变,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通过提问、讨论、学生板演等形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判断和归类整理,为“后教”做好准备。
三、关注全体学生,一个不能少
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同学,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对于学习有困难或是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绝对不能轻易放弃。成绩不好的学生由于没有掌握好基础知识,学习能力不足,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下,这些学生更加不占优势,如果对他们放任不管,必将影响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关注,在课堂上可以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专门设计一些教学环节,积极与他们沟通,全面了解这些学生对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的看法,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做出解答。当这些学生取得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久而久之,他们的学习成绩也会逐步跟上。
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的教育始终该以孩子为中心,注重孩子的兴趣,发展孩子的思维,培养孩子的能力。我们应学习国外的一些经验,它山之石亦可攻玉。像英国的开放式教育,俄国的实践性教育等都可以拿来借鉴,这一点,我国目前多数小学还没有做到,尤其是乡村小学更未做到,甚至根本未意识到。或者,一些学校即使是意识到也正在做,但也做得并不够好。
五、肩负重任刻不容缓
我国小学数学教育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数学学习负担过重,现在虽提出了“减负”的要求,但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的步伐一时还难以跟上,现行教材内容太多,教与学的时间不够;二是小学数学教师能力不够,还达不到数学素质教育应有的要求;三是学校数学教学质量管理水平不高,“应试教育”的评价成分太重。我们的数学教育必须与世界数学教育接轨,形成新的数学教育思想和实践体系,根据社会对数学的不同需要,为全体学生规划、提供与之水平适当的数学教育,为社会提供各种层次、各类形式的工作者,以适应21世纪信息时代的需求。
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上,我国的小学数学教育要走一条以大众数学教育为目标的素质教育路线,要站在21世纪人的精神文化发展的高度,着眼于让每个学生在现有条件下掌握有用的数学。具体地说,就是要在小学数学中反映和渗透21世纪社会发展对公民提出的必备的数学知识;要以适应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大众化、生活化方式呈现数学内容;要让小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并通过现实活动学习数学;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只是现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方法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终身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国目前进行的课程改革必须立足于两个基点: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与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二是面对一个开放多元的世界,一个走向全球化的世界,课程改革也应与世界教育改革潮流相融合。
1.重视学生对民族性、国际性的理解,重视价值观教育与学生道德的发展。教育与道德、文化和价值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保存和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也适应并发展民族性、社会文化和价值观。作为学校教育核心的课程其价值也应不是中立的,而是必然要体现出一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精神要求。
当今是一个多元社会和多元文化的世界。我国的课程改革首先要积极推进教育民主与教育公平,尊崇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理念,并使之成为整个教育体系的灵魂。其次,要传递国家和民族优秀的核心价值观和优良传统。其三,要理解并尊重国内和国外以及国际间的文化差异,强调课程开发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从不同民族与文化背景的视角,提升对外语学习的认识(学习外语不仅是为了掌握语言工具,更重要的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其他文化)。其四,加强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加强道德教育,使一代新人明辨是非,理解道德冲突,关心他人并关爱环境。
2.重视学生基本能力的开发
课程改革必须重视学生基本能力的开发。基本能力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尊重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养成是基础学力的核心,竞争学习、终身学习是儿童适应未来社会、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身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基础。这不仅对儿童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一个民族的发展也意义重大。
3.课程改革要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的经验
课程改革要回归生活——追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就是培养在生活世界中会生存的人,即会做事、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人、在课程目标上要培养既具有健全发展的自主性——善于自知,又具有健全发展的社会性——善于“发现他人”,在课程内容上要突破狭隘的科学世界的框框,整个生活世界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要突破原来课程的范围,寻求学校课程、社区课程、家庭课程之间的内在整合与相互作用,使整个世界都成为学习的课堂。同时,课程必须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才能成为学生的课程,这样就必须尊重学生的经验,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改革、开发课程,学生才能理解课程,在理解的过程中产生课程意义,因此,课程的设置就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需要来确定,明确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的关系,恰当地处理好必修与选修课之间的关系。
4.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
培养有个性的学生首先应尊重学生个性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个性的发展包含了社会性,因此个性的成长是在生活中、在持续的社会交往中进行的。其次,个性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因此终身学习应成为每一个人的内在需求。应该把发展学生的个性作为积极应对信息社会挑战和增强创造力的重要方面加以提倡。因此,在我国的课程改革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并贯穿到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教学内容、课程管理等整个教育之中。
政治教育学院09级2班
我国对外开放的范围与领域不断扩大,尤其是自贸区的建立,不仅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更表明改革自身也随之开始转型。
新阶段改革主要是由服务业开放所倒逼的改革。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一方面,我国制造业领域的开放程度实现了新的飞跃,抓住了全球产业梯度转移的历史性机遇,加快了中国发展的速度;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我国服务业发展程度较低,故在谈判中对服务业设立了保护措施,服务业市场准入极为严格。区别于上一轮经济全球化,本轮全球化的最大特点就是服务业的开放,主要特征是服务贸易的自由化,服务业整合制造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开放倒逼改革,但开放领域不同,改革重点也有所侧重。随着开放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改革本身也随之转型,即由过去直接有形的优惠政策向当前间接无形的制度创新转型。
新阶段改革越来越逼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由于制造业对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更加敏感,因此,以往的改革主要是通过“特区”“新区”来争取优惠政策。与制造业不同,服务业则对公开公正、高效透明的综合营商环境更加敏感,也由此推动改革由政策优惠转向制度创新转型,并越来越逼近市场经济的本质。比如,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所遵循“非禁即入”原则,其实质就是政府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在无形市场上错伸有形的手,必然会倒逼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又如,准入前国民待遇和竞争中立原则,其实质就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公平公正原则,即各类所有制性质的市场主体都享有平等的权利,这必然会倒逼投资审批制度改革。
新阶段改革鲜明地体现了勇气与智慧的有机结合。与优惠政策式改革相比,制度创新式改革难度更大。就涉及问题而言,制度创新式改革涉及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矛盾相互交叉与重叠;就涉及部门而言,涉及政府部门越来越多、层级越来越高;就改革路径而言,已对政策优惠式改革产生路径依赖,而普遍对制度创新心存畏惧。面对矛盾和挑战,自贸区的建立不仅体现了中国推进改革开放的坚定国家意志和巨大政治勇气,也彰显了对改革规律深刻洞察基础上推进深层次改革的智慧。自贸区所撬动的改革已不再是单一事项的改革,而是涉及制约中国发展诸多深层次、一揽子的改革;自贸区始终是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汇聚了国家职能部门与地方政府的共同智慧与力量,体现了顶层设计与地方探索的有机结合;自贸区打破了对政策优惠的路径依赖,开启了体制机制创新的改革新模式,这种增量改革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改革阻力。
应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以改革开放为己任的浦东,在23年的开发开放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一条重要经验:在承担和服务国家战略使命过程中实现发展。面对自贸区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浦东必须担负起国家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战略使命,以率先形成开放倒逼机制为目标,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积累新经验、作出新贡献。
汇报人:xiexiebang
为建立符合农村改革发展要求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护农村集体和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还权赋能”为核心,以确权、登记、颁证为基础,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促进农村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快农村改革发展进程,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坚持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重点突破、分步实施为原则。从2014年起,两年基本完成各项农村产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再用三年规范完善体制机制,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使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资产在权属上更加清晰、在权能上更加完善、在管理上更加规范、在保障上更加充分,促进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科学配置,为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支撑。
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尽快研究出台指导全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村集体经济实力较强、村级组织坚强有力;村民改革的愿望和要求强烈的村,特别是集体经济产权改制没有完成的村争取两年左右时间完成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5年内全区所有具备改革条件的村基本完成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
(二)全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
在坚持集体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按照地块、面积、合同、经营权证“四到户”的要求,对承包土地进行全面清查,及时补签合同,补发经营权证,确立农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土地承包关系基本理顺的村,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将承包地块、承包面积、承包合同、经营权证书和基本农田落实到户,做到证、账、簿、地相符。
(三)切实抓好农村房屋所有权、集体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理顺、规范农村房屋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过程中所涉及的登记程序、办理时限、证书样式,加大推进力度,多措并举,将农村房屋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等实际工作落到实处,做到全市覆盖。结合农村二次土地调查,切实抓好农村宅基地、集体土地、集体建设用地的确权、登记、颁证,全面推进农村集体土地变更登记工作。
(四)切实抓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要按照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工作要求,足额配套资金,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用的20%用于新社区基础设施,统筹抓好供电设施、给排水设施、村内道路建设和村庄绿化等。加强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管理,科学布局农业用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区及其他区域,强化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管理,确保土地资源合理使用。探索耕地和基本农田有偿保护机制,提高耕地生产能力。探索建立城乡土地增减挂钩跨市域使用新机制,建立适当的奖励激励机制,对积极开展增减挂钩工作、使用挂钩指标的,在土地利用计划指标上予以倾斜。
(五)建立产权流转平台,促进农村产权有序流转。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健康流转,引导农户采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方式,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或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支持有资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
织、农业科技组织等农业经营主体,集中连片开发农户流转的土地,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和扶持资金,对通过土地流转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地块,优先进行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优先安排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有条件的地方,对连片流转土地面积大、流转时间长的农户、规模经营主体、土地股份合作社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和奖励。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设,县级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应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和信息平台,乡镇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村部设土地流转服务信息员,依法开展土地流转供求登记、信息发布、土地评估和政策咨询等工作。建立健全乡村调解、县市仲裁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及时化解以矛盾,保护农民权益,维护农村稳定。依法促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除宅基地以外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通过年租制、使用权出让、作价入股、使用权抵押等形式进入流转。探索农村宅基地使用政策,对将宅基地交还村集体,复垦为耕地的农户,按照挂钩政策,足额返还土地级差收益,用于在城市购买房屋及劳动保险安置的补助。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林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方面的抵押贷款办法,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使农村产权逐步进入资本市场。
二、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顺利推进
(一)加强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把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目标管理考核,切实加强领导。成立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发挥好组织领导、统筹协调、督促落实的作用,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要明确工作分工,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牵头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自治区农牧厅牵头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和流转改革,自治区林业局牵头推进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自治区水利厅牵头推进水利改革,自治区住建设厅牵头推进农村房屋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牵头推进集体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流转改革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工作。各牵头部门要认真研究制定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具体工作措施,加大政策引导和工作指导力度;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相互协作,共同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顺利深入开展。严格按照统一部署,不等不靠,全面落实,迅速实施各项改革任务。
(二)资金保障。政府部门积极支持和保障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给予经费保障和适当补助。金融部门要积极参与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工作,进一步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创造良好环境。
一、充分认识博物馆社会免费开放的重要意义
博物馆是陈列、展示、宣传人类文化和自然遗存的重要场所, 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是一个地域历史和文化积累的总和, 是继承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 也是展示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窗口。博物馆的这些功能决定了博物馆、特别是公办综合性的历史博物馆, 是重要的公共文化资源, 具有鲜明的公益性特征。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 是党中央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更好地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认真做好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 对于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扩大文化的影响力, 促进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同时, 通过免费开放, 可以有效提升博物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此外, 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的机构、是为公众“提供接受学习、教育的场所”、是“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 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 可以使更多的人从这里接受教育、享受文化, 对于促进社会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在中国博物馆界掀起免费开放“风暴”的同时, 市民们的眼睛望着博物馆, 脚步迈向博物馆, 使博物馆的公益性质及文化魅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彰显。长久以来, 博物馆被视作“阳春白雪”, 是专家、学者的圣地, 实行免费开放后, “曲高和寡”的现象得以改观。这里我们看到席地而座的孩子们在“临摹”着古代的铜鼎;电脑动漫前学生正在“修复”破损的瓷器;这里有了民工兄弟们的身影;这里成了广大市民接受传统文化的公共场所。
二、免费开放后存在的问题
“免费开放”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矛盾、质疑、困难、抵触层层叠叠, 汹涌而至。观众素质、展馆服务、财政支出等问题成为落实“免费开放”的争议焦点。
由于观众数量增多, 对参观者的公共安全和展品安全形成较大威胁。在多个地区就曾经发生观众被挤伤、展品遭严重损坏等问题。大量参观者涌入博物馆, 馆内安装的监控设备很难发挥作用;为应对参观高峰, 博物馆工作人员都是极度疲劳, 保卫人员长期处于车轮大战的疲惫状态, 一旦发生不法分子趁乱盗取文物事件, 后果难以想象。同时由于参观人数太多, 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 严重污染了博物馆内的空气, 也影响了展室的温度和湿度。尽管文物都放在展柜里, 但不能保证展柜绝对密封, 二氧化碳容易使青铜器生锈, 书画纸张变脆。闪光灯紫外线会损害文物, 然而许多参观者无视这些规定。一旦毁坏, 损失难以估计。
部分博物馆的基础设施不适应新的需求。这些设施既包括维系博物馆纪念馆运行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 也包括厕所、存包处、医务室、餐饮、文化产品销售乃至轮椅等各种服务设施。多数博物馆纪念馆现有的基础设施, 是在长期收费时形成的。因此, 有些馆在免费开放后出现水、电、气不足, 各项服务设施跟不上实际需要, 甚至引发观众不满。
观众急剧增加, 与之配套的管理和服务也随之需要加强, 安全保卫、环境保洁、设备维护、展厅用电用水正常运转等服务成本也成倍增加, 因地方财政投入不足, 造成部分博物馆经费紧张, 资金来源匮乏, 保障体系不完善, 这些严重影响着博物馆作为公益性单位效益的发挥, 直接制约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三、免费开放对博物馆今后工作的要求
博物馆免费开放, 不仅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文化惠民政策的体现, 更是博物馆强化自身素质, 提高生存竞争能力的一种要求。博物馆免费开放, 对博物馆来说, 无异于一场革命, 它对传统的博物馆收藏、研究、展示、宣传提出了反思和挑战, 即博物馆的收藏、研究不能再束之高阁, 要服务于展示。博物馆不应再是搞单纯的宣传、教育的阵地, 而是应集文化熏陶与文化休闲于一体的、服务于大众的场所。我们一定要抓住免费开放这一发展契机, 全面提高博物馆综合管理水平和生存竞争能力。
1. 积极筹措发展资金。
资金是事业发展的基础, 我们要在今后博物馆事业发展中, 把筹措资金做为头等大事来做, 要多方位多渠道寻求资金来源, 在取得当地政府财政支持的同时, 还要探索社会团体及企事业单位的支持赞助。已经实行免费开放的单位, 要注重平时基础数据的积累, 提前做好免费开放补助经费申报准备工作。
2. 提高展陈更新频率。
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基本要求就是满足观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为群众提供高质量展览与服务。及时更新展陈, 也是博物馆取信于民提高自身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各单位要在这方面动一动脑子下一些功夫, 及时推出新的展览, 以此来满足观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3. 确保安全, 实现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平稳有序。
要认真研究各地区、各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的实际情况, 认真制定免费开放的实施方案、相关制度和办法。要根据各博物馆=费开放后观众增量情况, 完善安全保卫和重大安全事故管理制度, 建立应急处理预案和机制, 确保免费开放工作中的观众人身安全和文物安全。
4. 提升质量, 推进博物馆陈列展览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根据观众数量和组成结构的变化, 及时准确地把握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需求, 不断提升办展质量和办展水平, 要注重把专业性和知识性、学术性和趣味性、科学性和观赏性有机结合起来, 不断创造新的展示模式, 实现题材、品类、风格和载体的极大丰富, 使陈列展览更具吸引力、感染力, 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馆际之间联合, 整合文物资源, 举办各种专题展览;积极吸纳社会资金, 引进和举办各种临时展览, 进一步丰富展览内容, 增强博物馆的吸引力
5. 创造良好的展陈环境和服务环境。
就功能而言, 博物馆应该是市民业余学习、观赏、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优雅、舒适、圣洁是博物馆的代名词。所以,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安防设施和观众服务设施的完善和建设, 给观众创造出一个优雅的学习观赏环境和舒适的休闲娱乐环境, 这样才能赢得更多观众的眷顾, 博物馆才能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
6. 以人为本, 不断提升博物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要不
中国漆艺术的传承与超越
刘瑛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东广州510095)
摘要:漆的材质是有限的, 但艺术的创作是无限的, 传统应该有人去继承, 也要有人去超越。
关键词:漆艺;传承;超越
中华民族延绵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 见证着髹漆艺术漫长的演变。史书上关于大漆最早的记载是战国末期《韩非子》中所谈到制漆的方法及尧舜禹时期漆器的运用。直至1973年, 随着轰动全国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朱漆木质碗的出土, 验证了早在七千多年前比中华文明更久远的时代, 漆已运用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更令世人惊叹的是, 这件新石器时代的漆器在出土时, 碗壁上髹涂的朱漆依然深邃明亮。这也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漆器。
中国是漆文化的发源地, 中国的漆艺一度辉煌也一度消沉, 明代漆匠黄成著有《髹饰录》, 其中所记载的漆艺技法就有四百多种, 总结了漆艺制作的过程, 是中国历史上仅存的一部完整的漆艺技法。但后来这部书在国内一度失传。或许是天意使然, 在20世纪30年代, 学者朱桂梓在日本寻到副本, 才使此书重新回归故土展现在世人面前。漆艺从中国流传到日本, 日本也有几千年的漆文化历史, 但是中国在漆艺术的发展上似乎没有日本具有影响力, 而且还曾经存在生存危机。在19世纪末, 日本的漆器风行欧洲, 甚至在西方人眼里漆的代名词就是日本 (Japan) 。
中国的漆艺如何回归昔日的辉煌, 漆艺术家都背负着传承的使命。近年来, 漆画跻身于全国美展, 涌现出大批的漆画精品, 引起了美术界的重视。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漆画被列为独立的画种出现。漆画收藏市场也接踵活跃起来。如何潜心于传统漆艺的研究, 探索漆画发展的未知路, 开拓漆画市场, 为中国漆画的发展提供多元化发展的平台, 是值得漆艺术家们全面思索的问题。
一、从回归材质谈起
大漆, 在我国也叫生漆, 这一天然的材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媒材之一。从简单质朴的单色漆器上出现了髹涂的装饰纹样, 随后又诞生了取材于自然事物反应社会生活的富有画意的漆画。随着历史的发展, 漆艺的道路也在不断地开拓。
漆艺自古以来就是被视为一门“奢侈”的艺术, 在战国时期, 《韩非子》中所记载的尧舜禹时代, 漆器被视为奢侈品专供朝廷使用。之所以奢侈, 是因为古代有“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说法, 指的是漆农在几百里漆林里一天下来才能收割到一斤的漆。漆树, 每割十天需歇十天, 每割一年歇一年, 如果年年收割, 漆树会很快死掉, 因此漆的产量极低, 是一种昂贵的天然涂料。漆从原料到制成大漆需要经过三十多道复杂的工艺, 而到漆艺作品的制作, 还必须经过反复的髤漆、打磨、推光等程序, 做工时间之长, 技法之繁琐。漆的“奢侈”在于它附有永恒的生命:漆树本身作为自然生物的生命, 漆农“百里千刀”艰辛收漆的生命, 髤漆者传承技艺的生命。它无不蕴含着东方人的秉性和气质, 更承载了千年人类文明的精神。
但漆艺这门手工技艺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 竟然逃脱不了被时代淘汰的命运, 漫长的制作时间和复杂的制作工序跟不上突飞猛进的大生产率的步伐。80年代, 速干透明的化学合成漆开始闯进了人们的生活, 之后的90年代, 化学合成漆汹涌地渗断创新博物馆的管理和服务模式, 积极改进内部管理、增强服务意识、健全服务制度、完善服务设施、规范服务行为、提高讲解服务水平、加强服务力量。要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服务方式和手段, 提供更加人性化的设施和项目, 努力强化文化的感染力和辐射力, 做到免费开放不降低服务标准和服务质量。
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曾经与古人朝夕相对、生死相伴的漆器, 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 现在普罗大众说到漆, 一般都只会想到是油漆、化学漆, 然而真正的大漆却与这些化学的涂料毫无关系。随着福州第一脱胎漆艺厂、第二脱胎漆艺厂的结业, 传统漆艺走进了的谷底, 一度暗淡消沉, 曾经的辉煌成为追忆的历史。如今,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者、漆艺术家的大力推广和传承下漆艺正在逐渐露出它积蓄已久的能量, 焕发出重生的光彩。
随着漆画这个画种在中国画坛立足, 越来越多的新生力量加入到漆画的创作队伍。然而大漆本身的材质是比较难驾驭的, 一般人刚接触大漆都会过敏, 身体浮肿, 疼痒。但是过敏后身体就会有抗体, 所以做漆的过程也是人修行的过程。大漆具有良好的耐酸耐碱性, 其色泽沉稳浑厚, 富有光泽。合成化学漆, 透明度高, 速干的特性, 使用条件又没有大漆苛刻, 近年来也有许多漆画家运用到漆画制作中。但是合成漆有剧毒的化学成份, 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 对人体的健康也会造成伤害。虽然部分人接触天然大漆会过敏, 但大漆对人体是不会有伤害的, 医书上还有记载以“漆”入药的治疗方法。所以合成化学漆与纯天然大漆是无法媲美的。但也不是说完全反对使用合成化学漆入画, 因为艺术创作是自由的、多元化的。但为了有利于这门学科的健康发展, 提倡使用天然大漆, 主张在漆画艺术创作中使用大漆, 不然漆画就失去了其画种本身的初衷和意义。
二、中国漆文化的发展
漆艺界在中国艺术领域能有今天的局面, 经历了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因此, 对年轻漆艺术家的培养刻不容缓, 在各大艺术院校开设漆画课程甚至建立漆画专业是漆艺发展的重要基础。
对漆艺传统的继承应该从新的角度出发。大漆, 有它的局限性, 正是因为这局限性造就了漆特有的语言。是许多画种、材质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不应阻碍其语言形态, 不被传统技法中的条条框框所限制, 借鉴传统发挥创造。
中国漆画自身得天独厚的材质和技法, 为漆画的发展创造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大漆, 它的表现力极强, 传统的漆画给人们的印象都是“光、平、亮”, 一旦把这个模式打破, 其实漆画的发展空间会有无限的可能。我国福建漆艺大师唐明修, 一直坚持使用天然大漆这一传统材质进行艺术创作, 在他的作品里没有刻意安排的图案, 他将漆作为时间的载体, 把漆视为生命来尊重。他认为, 漆, 其实也有着从光滑细腻到满脸皱纹的生命过程。在其漆画《断纹》中, 用纯粹的色彩语言和表现手法, 将原本光亮的朱漆做成斑驳断裂的效果, 将时间浓缩, 把漆在三百多年后所出现的裂纹呈现于画面。漆的材质是有限的, 但艺术的创作是无限的, 传统应该有人去继承, 也要有人去超越。其发展不仅是纯粹的漆艺传承的过程, 也是漆艺家们对漆的语言不断探索研究的过程。
传承中国漆艺文化、发展漆艺事业, 不是几个漆艺术家努力就可以做到的, 有待于国家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扶持, 更好的传承与超越。
参考文献:
[1]《中华文化通志·艺文典》第8典美术志1998年第一章工艺美术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改革;基本原则;建议
中国分类号:G623.5
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已经深深地根植于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内心。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不仅关系到某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能否实现,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前进速度!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理科思维、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科目,因此应当也必须走在课程教学改革的前列,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做好小学数学的课后作业改革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 传统小学数学作业所存在的弊病
受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我国当前的小学数学作业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近段时间以来,笔者先后对我市的几所重点小学的数学作业状况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调研,笔者发现,有很多数学教师都未能充分领会到布置"课后作业"的精髓,这就直接导致了课后作业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具体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弊病:
对辅导教材的依赖性过强,未能充分考虑到本校学生的实际状况。不少小学老师出于节省时间和节约成本的考虑,直接将某些现成的辅导教材直接作为学生的作业加以布置。然而,尽管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的时候进行了调研,但毕竟没有去学校当地调研,全盘采用的后果就是直接忽视了当地学生的客观实际,明显不具有科学性。
作业的形式过于单一,重理论而轻操作现象比比皆是。记忆、背诵和计算,是传统数学作业的主要形式,在调研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不少教师所布置的作业仍然以死记硬背、苦练基本题型、掌握解题窍门为主,题型也多为计算题、公式背诵题、理论题等形式为主,只有很少的老师给学生布置了实践题和操作题[1],这种现象显然是不利于小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的。
二、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所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从某种程度上,我国当前小学数学作业之所以存在上述两个问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缺乏科学的数学作业设计。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是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的主要依据,因此做好作业设计至关重要。在笔者看来,在进行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趣味性。由于小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不甚成熟,因此要想引起其对数学课的兴趣,就必需要注重课后作业的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保持其持久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数学课的学习之中。
层次性。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因此对新事物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尤其是一些理论性的东西,如果一次性、满堂灌,那不仅不能发挥课后作业的作用,反而会导致学生的反感。只有注重小学数学作业的层次性,按照学生的学习状况,设计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学习基础的作业层次[2],才能有效地避免这个问题。
实践性。数学教学来源于实践,同时服务于实践,因此要格外注意课后作业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小学数学所学的基本上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数学知识,如简单数的加减乘除和钟表的识别等等,生活处处有数学、时时用数学,只有注重小学数学作业的实践性,才能发挥数学本身所要发挥的作用。
三、 加强小学数学作业改革的几点建议
深化关于小学数学作业改革的认识,并积极进行作业改革实践,不仅是新课标形势下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最新要求,而且也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进而提升广大小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推进小学数学作业改革,就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首先,要注重小学生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提高学生对数学作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这一阶段的孩子还保留着人类最自然、最本质的情感,如果不能提高学生对数学作业的兴趣,那么不仅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目的,甚至会激起学生的厌恶感。因此,要充分结合他们对认知的特点和心理特点,通过一些轻松模式让学生既能掌握书本知识,又不打击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3]。
其次,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要注重层次性。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才是教学活动的最高境界。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不同阶段、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避免一刀切。比如,对待那些年龄大、学习成绩好、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适当的多布置一些理论层次深、难度较大的作业,以便帮助其获得最大的提升。
最后,要注意课后作业的生活化、实践性和开放性。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巧妙地将生活中的例子与题目相结合,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还要不断增加实践题和操作题在数学课后作业中的比例,在培养学生动脑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尽管我国当前小学数学作业中存在着不少问题,改革过程举步维艰,但笔者坚信,在全体数学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克服现有困难,取得小学数学作业改革的重大突破!
参考文献:
[1] 刘时范.对小学数学作业改革的认识与实践[J].新课程·小学,2010(2),68-70.
[2] 徐丽娜.对小学数学作业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2(3):133.
通过“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专题学习,我更加深刻、系统地了解到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和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和实施策略。从而提高课堂识字教学的效果。对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有感悟。下面结合我在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对该理念的理解和认识。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但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思维不够成熟,识记起汉字来就显得困难了。识字教学本身又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在加上传统的识字教学是以老师讲学生机械模仿为主,时间久了学生对识字失去了兴趣,不爱上识字课,完不成识字教学目标。所以识字教学也就成为了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针对这一难点我在教学中总结了以下几点方法:
首先是“兴趣导向”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于这些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识字效率低主要是他们对自己所做的事不感兴趣。而在识字教学中,适时地有选择地运用各种游戏,为学生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把原本单调、枯燥的知识与有趣的游戏活动相结合,将很大程度的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是“自信培养”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有一个明显的心理特点,即表现欲很强,喜欢引起别人注意,喜欢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扬。因此,在课堂上我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展现自己,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并予以鼓励,这样逐渐培养孩子的们的自信心。
最后是“拓展学习途径”
“识字”的社会资源极为丰富。学习汉字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扩大学生的识字量我鼓励他们随时随地的主动识字。街上的广告牌、商品的包装盒、商标、学生爱吃的小食品袋上等,无不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字源。学生学过的生字,未学过的生字,都会在这些字源上出现,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复习巩固学过的生字,又可以认识课本上没有的生字,扩大了识字量,也无形之间培养了学生的识字习惯。
摘要:机关事业单位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工资分配制度是健全国家公务员制度,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创新变革的重要载体。在近几年相关文件的推出、国家政策的指引下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改革步伐逐渐加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机关事业单位的有序发展,但是仍旧存在诸多缺陷与不足,需进一步加强分析与探究,构建适合机关事业单位不同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实现机关事业单位的科学化与制度化。
关键词:机关事业单位 工资分配制度 问题 对策
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关系到工作人员的自身利益,是健全国家公务员制度深化机关事业单位事业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建立新中国以来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先后进行了三次重大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传统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需顺应时代要求,构建切实有效的工资分配制度,以此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新阶段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所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工资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脱节
现阶段虽然国家对机关事业单位工资进行补贴,但是因受到地域差异的影响,导致各地工资水平存在非常大的局限性。另地区补助数额较少,无法起到弥补差异的作用,长此久往则导致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水平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脱节的现象。除此之外,在追求全国统一的基础上忽略了生产力发展的分配制度,致使工资分配不公平。在此发展背景下诸多地区政府为进一步保证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队伍的稳定,依据实际情况出台各种福利津贴政策,在互相攀比中导致工作人员因编制不同而待遇不同的不良现象。
(二)忽略市场调节的重要作用
现阶段各个地区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均进行了改革,实施了政事分开、事业分类、考核晋升等措施,但是从整体角度分析,在制定工资水平与调整的过程过分强调国家计划调节,对市场调节作用有所忽略。如此一来,则会导致我国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水平与平均水平相互脱节,会形成经济发达地区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水平较低的现象,长此久往则会打消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三)缺乏健全的考核制度
众所周知,当前我国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分配制度对员工晋升工资档次加以确定,并再一次强调工资晋升时需要按照业绩与共享进行考核。然而在考核的具体操作之中,因为欠缺统一的考核指标体系,导致不同岗位、不同职级的考核人员均使用同一考核标准,很多考核仅仅是凭印象、靠感觉,考核趋于形式化。与此同时,在几十年前工资的调整是按照年限划杠,而现在都变成人人均可享受的普通工资,无法起到工资调整的激励作用。
(四)缺乏合理的工资结构
从当前机关事业单位所采取的工资分配制度中因为过分重视全国的统一性,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地方的特殊性,工资结构呈现出不合理、不科学的发展趋势,并且当前的工资分配制度中并没有反映出不同职级人员所承担职责的大小差别,无法让工作人员承担更大的职责,无法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另外,当前很多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虽然设置了津贴制度,但是因受到传统工资分配制度的影响,吃大锅饭的思想仍旧存在,很多员工对津贴制度缺乏认识,甚至认识津贴制度是自己工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发展背景下津贴工资无法发挥出激烈作用。
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措施
(一)工资分配制度与机关事业人事制度统筹推进
应全国十八大有关健全公务员制度的要求中得知,需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制度,加强对公务员的考核与分类管理。完善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另外我国机关事业单位还需要推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采取聘用制度与岗位管理制度,搞活内部分配,实施分类指导,制定切实有效的配套措施,构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根据实践表明,积极深化公务员制度,实现工资分配制度与机关事业人事制度的统筹是具有时代意义的一项举措。
(二)构建切实有效的工资水平平衡比较体系
在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中需依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对国家总体经济水平与行业生产力水平加以分析,积极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工资分配制度。另外国家需要对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进行宏观控制,依据实际发展的情况制定分配政策法规,对地区加以宏观调控。与此同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需要与当地的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相互关联,构建切实有效的工资水平体系,促使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水平能够伴随经济发展而不断增长。如此一来则可以构建统分结合的工资管理体制,能够化解地区生产力水平与工资水平之间所存在的矛盾。
(三)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与晋升制度
在新时期我国机关事业单位需要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与谨慎制度,在调整工资水平的时候需要依据当代经济的发展,且工资的调整需要严格按照员工的绩效考核成绩。首先我国机关事业单位需要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并按照不同岗位的特点制定岗位说明书,保证考核指标的量化;其次需要构建科学的考核形式,对考核方式、考核内容、考核程序加以调整,避免在考核中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最后,需要将考核的结果与个人工资职务晋升相互关联,比如考核职称以上的人员才可以享受晋升,对于不称职的工作人员需给予惩罚,从而发挥激励作用,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机关事业单位还需要构建完善的政策法规,积极完善国家宏观调控方法,采取经济、法律等手段实现对工资分配的控制与整合,保证工资分配的规范性与完整性,在新时期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工资分配制度。
参考文献:
[1]庞革英.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4,07:62-63
[2]刘艳.关于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考[J].理论导刊,2007,01:29-30
[3]朱恒鹏,高秋明,陈晓荣.与国际趋势一致的改革思路――中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改革述评[J].国际经济评论,2015,No.11602:9-28+4
[4]郭素娟.浅谈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J].人才资源开发,2010,No.23308:17-18
【对改革开放的认识】推荐阅读:
对改革开放认识09-27
对改革开放的评价12-15
我对开放教育的认识06-17
谈谈对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认识05-30
达州改革开放的变化06-01
中国改革开放的特点07-06
改革开放的变化论文11-03
改革开放后政治的变化06-18
中国自改革开放的成就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