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培训的认识和建议(精选8篇)
一、认识
通过这次“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培训,我收获颇多。
1、我知道了这次培训的背景及政策依据。
2、我懂得了什么是“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以及它的目的、意义。
3、我学会了远程培训平台的使用方法。
4、我懂得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技术系统的建设、保养、维护、应用。
5、我懂得了在教学中如何恰当地利用“数字教育资源”,是学生接受最优的教育,体现教育的公平性。
6、我懂得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检索与获取。
7、进一步懂得了农村教学点应该如何开展教研活动。
二、建议。
1.民法的概念。 (1) 民法的语源。民法作为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的法律, 在各国法律体系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民法”一词并非中国固有的概念。关于民法的语源, 在中国最早见于《尚书·孔氏传》[1], 但该书中的民法一词并非近代意义上的民法。私法意义上的“民法”一词出现于明治时代的日本。近代大陆法系国家使用的“民法”一词都源于拉丁文的“市民法”。 (2) 民法的概念。中国《民法通则》第2条从民法的调整对象和任务的角度, 给民法下了一个定义, 即: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这一定义科学的揭示了中国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的范围和任务, 从而明确的划定了民法与其他部门法律的界限, 解决了长期以来学理上对民法定义的争论。
2.民法的性质。民法是市民社会的法, 就必然是调整私人间关系的法, 即私法。私法除民法外, 还有商法。民法为一般私法, 商法为特别私法。从本质上给民法下定义, 应解释为“民法是市民社会的一般私法”。
3.民法的调整对象。 (1) 《民法通则》第2条确认中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所谓平等主体, 是指主体以平等的身份介入到具体的社会关系当中, 而不是在一般意义上判断主体间的平等性, 例如国家和公民虽然在一般意义上不是平等关系, 但是只要在其间发生的合同关系中, 各个主体都是以平等的身份出现的, 即可判断其具有平等性, 应当受到民法的调整。 (2) 中国民法调整的对象:第一, 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所谓人身关系, 是指没有直接的财产内容但有人身属性的社会关系。具有非财产性、专属性、人格关系的固有性等特点;第二, 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所谓财产关系, 是指人们在产品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经济内容的关系。平等主体间的关系, 包括财产所有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 以经济利益的计算为核心、主体意志为自由、具有很强的变动性、救济方式以损害赔偿等财产性的救济方式为主。
二、民法典的概述
1.民法典的概念。民法典是指在采用成文法的国家中, 用以规范平等主体之间私法关系的法典。民法典是以条文的方式, 以抽象的规则来规范各式法律行为、身份行为的。有的民法典会酌采习惯法作为补充规范的方式, 此外也多半规定以当事人间私法自治的方式弥补各种法规的不足。大陆法系国家自19世纪法典化运动以来, 基本上都制定了民法典, 这也是大陆法系国家法律体系的主要标志。
2.民法典的体系。民法典编纂体系纵观全球, 不外乎两种。第一种是罗马式, 由罗马法学家盖尤斯在《法学阶梯》中创设的, 分为“人法、物法、诉讼法”三编。这种三编的编纂体系被法国民法全盘接受, 剔除诉讼法内容, 把物法分为财产法和取得财产的方法。法国民法典没有总则, 缺少一般原则。有关民法的一般规则、原则体现在学者的学理中。财产权中没区别物权和债权, 也没有在严格区分物权与债权的基础上形成独立成编的物权法和债权法。所以, 法国民法中缺少严格意义上的物权法, 只存在于学理中。许多民法学者都不赞同法国民法这种罗马式模式。第二种是德国式, 潘德克顿在注释罗马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个体系把民法典分为五编:总则、物权、债权、亲属、继承。首先确定了总则, 然后区分了物权和债权, 区分了财产法和身份法, 把继承单列一编, 形成完整、明晰的体系, 是注释法学家对民法的伟大贡献, 是世界法学的历史瑰宝。大陆法系绝大多数国家都接受了德国式民法典体系。
三、中国民法典的制定
(一) 中国民法典制定的必要性
民法, 关乎人们的日用常行。民法典是一国生活方式的总结和反映, 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高度, 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一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这已有力推动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大大促进了中国民事立法的步伐。当前, 我们应该加快民法典的制定工作,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有一部全面调整市场经济条件下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民法典, 中国司法实践中已为此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广大民法学者也做了大量的理论准备, 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是在人格权理论的建立和完善、合同法理论的研究、侵权行为法理论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物权法理论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理论突破。从而用民法学者的智慧和辛勤劳动, 为民法典的制定提供了必备的学术条件。颁行一部体系完整、内容充实、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法典, 将为中国市场经济健康而有序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也将为中国在下世纪经济的腾飞、文化的昌明、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 对中国民法典制定的认识
民法典的制定和颁行是文明昌明和文化发展的体现, 更是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具体表现。我们的祖先曾在历史上创造了包括中华法系在内的灿烂的中华文化, 其内容何等博大精深。在人类法律文明史上始终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并与西方的各个法系分庭抗礼, 互相辉映。今天, 我们制定和颁布一部先进的、体系完整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法典, 将不仅使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得到有效的调整, 而且必将使我们辉煌的中华法系发扬光大, 使中华文化更显辉煌。以下是我对民法典的几点具体认识:
1. 体系化与系统化是民法典的内在要求, 也有助于中国的法制建设。
(1) 近代意义上的法典作为最高形式的成文法, 是追求体系化与严密逻辑性的法典。民法典就是以体系性以及由之所决定的逻辑性为重要特征的, 体系是民法典的生命, 缺乏体系性与逻辑性的“民法典”只能称为“民事法律的汇编”, 而不能称之为民法典。民法典必须满足形式合理性的要求, 而这种形式的合理性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其体系的完整性之上。 (2) 民法典的体系化有助于在整个民法典的体系制度中充分贯彻民法的基本价值观念, 同时有助于消除和防止整个法典价值观念彼此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2. 颁行民法典, 可以为各类行政规章的制定提供依据, 从
而保障依法行政, 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由于没有民法典, 民法的规则极不健全和完善, 因此很多重要民事关系的调整规则不能通过民事法律的方式表现出来, 从而留下了法律调整的空白。这些空白在很多方面是通过国务院各部委的规章及地方政府颁布的地方性规章予以填补的。“规章调整”与“法典调整”相比, 存在很多缺陷, 如:规章的制定常受到部门和地区利益的主导, 很难像法典的制定那样, 在制定时要照顾到全社会的利益。我们可以借助民法典的制定, 为各项规章的制定提供指导, 使其合理化, 凡是与民法典的规定相矛盾、相冲突的规章规定, 都应当是无效的。
(三) 对中国民法典制定的建议
通过对民法典制定的大概了解, 提出个人的以下几点建议。
1. 制定法典的时间问题, 不宜过长, 也不应该过于仓促。
从世界各国民法典制定所费时日来看, 或长或短, 情况不完全相同, 考虑到民法典内容确实十分复杂, 我们不应仓促颁行, 不能为了颁布而颁布, 而应该保证法典的科学性和含金量。但也无须用十年, 甚至更长的时间来解决。这不仅是因为各方面条件已经成熟, 而且也因为现实经济生活的急切呼唤, 使我们无法长期等待。
2. 民法典的体系问题不应过于纠结。
由于民事关系纷繁复杂, 法律制度本身又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 因此民法典不可能将各种民事关系均囊括无遗, 任何国家的民法典都不可能包罗万象, 即使颁行了民法典, 也应当制定一些配套的法律、法规, 同时还需要许多立法和司法解释来辅助法典。
3. 民法典应该是具有“扬弃”性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典。
中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 因国情所限, 法律文化的发展自成一体, 相对封闭。后来我们认识到了封闭不可行, 逐渐的学会了吸收和借鉴, 实行了改革开放, 搞活了市场经济。同样的道理, 在民法典的制定上我们也应该本着“扬弃”的观点来看待, 例如在涉及体系方面, 有人认为, 我们不借鉴英美法, 必须保持大陆法的传统。而我认为只要是好的东西, 对我们的法制有利的就可以学习可以拿来为我们所用, 不管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 这不应该有法系的界限也不应该有国家的界限, 即使是立法体系也可借鉴英美法经验, 因为一方面, 当前两大法系正具逐渐渗透趋势, 在合同法等方面具有相互融合趋势, 因而体系的借鉴是可行的。另一方面, 英美法的许多规则极为灵活、富有针对性, 借鉴其中的一些规则是必要的;当然我们也不能盲目的照搬照抄, 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 放眼世界不可或缺, 立足国内更是根本。中国自身数千年沿袭下来的法律传统尤其是近几十年来的立法和司法经验, 是我们绝不可以忽视的重要的本土资源。对此, 理应有足够重视。
4. 争论焦点应该有所侧重。
在民法典的制定起草以来, 出现了很多争论的问题, 不可否认, 很多问题在激烈的争论中碰撞出了理想的火花, 使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这种正确的争论是应该提倡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我们在争论的同时也要分清哪些问题的争论是有价值的哪些是不该浪费时间和精力的、是没有必要的, 比如:财产权和人身权哪个在先哪个在后?只要符合一定的逻辑就可以了, 这个实在没有大大争论的必要, 难道人身权放在前面就代表重视人权了?还不如在实体上多侧重保护, 从更本质上多维护人权, 多规定实体性的权利而不是单纯在形式上争执。
摘要:当前中国的民法典正在制定中, 民法的法典化可以使民法体系化, 有效地解决单行民事和经济法律、法规彼此间的冲突和不协调的问题。当然制定过程中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争论, 在此提出了几点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民法,民法典,认识,建议
参考文献
[1]王利明.民法总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33.
[2]王利明.中国民法典的体系[EB/OL].中国人民大学法学论坛, 2001-02-23.
[3]王利明.论中国民法典的制定[EB/OL].中顾法律网.
关键词:安全;监管;交通
随着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的落实,以及对安全生产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各行业各部门对安全工作的自觉性显著增强、力度越来越大,但同时也感到来自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而各种安全事故依然层出不穷。以交通安全监管工作为例,几乎每天都有各类的车辆安全事故在各地上演,造成巨大直接间接经济损失,更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由于安全监管要求高、任务重、责任大,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但难以看到明显成绩,往往吃力不讨好,招致了个别同志的误解和怨言。如何理清政府和政府所属的安监部门、行业管理部门在安全监管方面的职责和关系,明晰交通安全监管工作“该谁做?”“如何做?”的问题,笔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以供同行们共同探讨。
1 交通安全监管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出发,进一步明确了安全生产的重要地位,提出了安全发展观,把安全发展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为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30次集体学习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关注安全、关爱生命,进一步认识做好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持不懈地把安全生产工作抓细抓实抓好。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汽车保有量约占全球的2%,而事故死亡人数竟占全世界的20%,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因此,做好交通安全监管,防范事故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各级交通主管部门普遍设置了安全监管机构,统筹协调交通行业的安全监管工作,职责范围大致分为五个方面:一是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具体由海事部门负责实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明确授权。二是港口安全监督管理。具体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依据《港口法》负责港口基础设施和安全设施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并对港口装卸作业进行安全监管。三是道路运输安全监管。具体由运政管理机构负责实施,从运输主体的市场准入、从业人员的资格许可、车辆技术状况检测、客货运输站场管理等方面实施“三把关一监督”。四是交通基础设施安全监管。即公路、航道“安保工程”,包括公路、桥梁、安全标志、标线,航道、船闸、航标等为车辆、船舶服务的设施,需要公路、航道部门管理维护,使之处于安全、良好的技术状态,保障水、陆交通动脉的安全畅通。五是交通工程建设安全监管。按照“国务院第393号令”《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规定,交通部门一般委托工程质量监督或工程管理等内设机构对本行业的工程建设安全进行监督管理。
2 交通安全监管的法律依据和性质
目前,我国确立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督、企业全面负责、群众监督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这里的依法监督是指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组织对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管理,从体制上来说实行的是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督相结合、国家监察与地方监管相结合、政府监督与其他监督相结合的监管模式。《安全生产法》第九条明确规定:“国务院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依照本法,对全国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依照本法,对本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国务院有关部门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有关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有关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3 做好交通安全监管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以上论述,明确了交通安全监管的性质和任务,解决了交通安全监管工作该谁做的问题,那么如何做好交通安全监管工作呢?依据有关行政法律、法规,做好交通安全监管工作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严把行政许可关,确保不符合安全资质条件的经营者一律不得进入交通运输和建设市场。二是加强许可后的安全监管,发现经营者自身条件发生变化,已不符合当初的许可条件,经限期整改无效的,应及时撤销行政许可。三是加强市场监管,查处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消除事故隐患。结合当前交通安全监管的现状,建议要具体做好以下工作:
3.1 加快立法步伐,理顺管理体制
我国的安全生产立法工作起步较晚,直到2002年才颁布了《安全生产法》。早期实施的一些有关安全生产的单项法律、法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许多条款已不能适应当前工作的需要,甚至有些方面还存在着法律的空白,给安全监管造成了无法可依的尴尬。以交通部门所属的道路运政管理机构为例,承担着道路运输企业、客货运输站场、驾驶员培训机构、汽车维修与检测企业的安全监管任务,但现有的《道路运输管理条例》偏重于对运输经营者取得经营资格条件的界定,而对应符合的安全条件,缺少专门的条款规定。这就使得执法人员在安全监管的过程中,发现安全隐患,只能以下发隐患整改通知书的形式督促整改,而对于拒绝、拖延整改的运输业主,没有任何强制性处罚、处理的依据。因此,建议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进行修订,由国务院作为行政法规颁布,将第二条第一款修改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以及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对生产经营单位及其有关人员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违反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规程的违法行为(以下统称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适用本办法”。增加强制性的整改措施,加大执法力度,让法律法规可以真正落到实处。
3.2 倡导安全文化,提高安全意识
安全生产的参与主体是人,人们对于安全生产的思想认识程度和主观努力是安全生产的决定因素。因此,倡导安全文化,提高安全意识是安全生产工作的治本之策。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安全投入越来越大,安全事故问责越来越严厉,各级领导对安全生产工作都是高度重视。但是落实到具体的安全生产工作,又多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提到安全投入就沉默,对违规现象、安全隐患熟视无睹,其根本原因就是安全价值观错位,存在根深蒂固的官贵民贱意识,甚至以事故赔偿的金额判断人的生命价值,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看成简单的统计数据,感情的麻木和冷漠,使他们无法真心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因此,今后要把安全文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普及安全知识,教育全体公民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要让全社会都来“关爱生命”;让安全的理念深入人心,让每个人自觉自愿的遵守安全规范,真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使每个公民把安全生产作为自觉行动。
3.3 严格依法监管,深化专项整治
作为交通安全监管部门,在实施行业安全监管的过程中,应坚持“谁审批,谁负责”,“谁审核,谁负责”,“谁检验,谁负责”,“谁考试发证,谁负责”的原则。不管是评审资质、批准经营权、审批运力,还是车辆检测、船舶检验、培训考试发证等,凡涉及安全条件、安全标准、安全内容的行政许可,都应按规定严格把关。谁在职责范围内没把住关,谁就必须承担责任。交通部门所属各行政执法机构,在实施执法和管理的过程中,都要把安全放在首位,依照现有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严肃执法。要围绕当前交通安全隐患的重点,有的放矢地抓好以下整治:一是深化道路交通安全整治,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运营、非法载客、超限超载、机动车超速和疲劳驾驶等行为。二是继续深化危险化学品运输专项整治,重点打击非专用车辆从事危险品运输。三是继续推进以排查治理道路危险路段为主要内容的“安保工程”,加快危桥险段的改造步伐。四是深化水上交通安全和渡口渡船专项整治,深入排查治理航运企业、港口企业、水运施工企业和水运船舶的安全隐患。五是深化交通工程施工安全整治,加强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监管。
3.4 加强队伍建设,完善激励机制
现在,安全工程已经成为一门完整的学科,形成了系统的知识体系,安全监管再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好的工作,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责任意识、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真挚情感。因此,加强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就是要把那些具有一定业务知识水平、责任心强、敢于坚持原则、乐于奉献的人选拔到安全监管岗位上来,并对他们进行实时的再教育,再培训,让他们能够与时具进的掌握先进的管理知识,前沿的安全技术。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个人对岗位的一些认识
第二部分个人的自我评价
第三部分个人建议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个人对岗位的一些认识
一、作为基层的管理者,在整个车间的管理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在客观条件中,决定管理工作好的关键因素就是管理者,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龙头带”。因而管理者能力的高低,对保证我们生产条线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管理效能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我深深地知道管理的本质就是追求效率,因此,我认为管理能力从根本上说
就是提高组织效率的能力,生产需集中精力深化效能,创新管理,因而我认为需从内部深挖潜能,充分调动整个部门团队协作能力,共同挖掘成本这座金矿。
三、车间主任这个岗位既有自己的具体工作又有对本区域工作进行合理安排和管
理的责任,所以是一个多层面、多角色的岗位。车间目前员工100多名,岗位有生产管理、维修、成品入库、物料员等十几个岗位,涉及面也较广,因而在员工面前要当好五类角色,即管理者、领导者、教练、变革者和绩效伙伴,面对松散的管理形态要利用一切机会提升影响力和瞬间管理的能力。
四、一个基层管理必须要以身作则、爱岗敬业,一切出发点和最终效果都要以事业
部和公司利益为最高原则,我相信我能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带动大家更好地完成公司计划,为公司追求更高的效益。
第二部分:个人的自我评价
本人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能与一批战斗在第一线员工融洽相处,也能横纵向各个部门进行有效沟通。知识面宽泛,乐于学习和接受新事物,有工作激情。考虑问题着眼于长远,掌握了部分先进管理工具。愿意不断自我提高,不断优化素质结构。
第三部分:个人建议
对8S、ERP等管理系统知识的统一培训
管理系统作为管理的工具,应该是为公司的管理提供服务。它必须能够让所有的人都能够了解它所存在的意义,知道应该怎么样去配合它的管理意识。在这一方面很多员工都是迷迷糊糊的,所以实施起来就达不到所需要的效果,这样一来管理系统的存在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反过来变成了公司要为管理系统服务。因此,公司应该针对这方面的基本知识进行培训,让员工知道应该怎么样去配合公司的管理,能够与领导的管理思想相互配合酿造一种团队作战精神。
关于对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认识和建议的调查问卷
你好,我们是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研究课题组,现向您了解您对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改革的看法。本调查为无记名调查,调查结果仅用于研究,我们会对您填写的信息绝对保密,请您放心填写!再次感谢您对我们调查工作的支持!
第一部分:基本信息
1.您的性别:
A.男B.女
2.您的年龄:
A.18岁以下 B.18-25岁 C.25-30岁 D.30-35岁 E.35-45岁 F.45岁以上
3.您的家庭成员的最高学历:
A.小学 B.初中 C.中专或高中 D.大专或本科以上学历 E.未接受过正式教育
4.您的家庭平均年收入是:
A.20000元以下 B.20000-40000元 C.40000-60000元 D.60000元以上
5.你从事林业工作多少年?
A3年以下B 3-5年C 5-10年D10年以上
第二部分:对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现状的认识调查
6.您认为你所在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的整体状况如何?
A 很好B 好C一般D不好
7.你认为当前森林资源管理的主要问题在哪些方面?
A 资源培育B 资源保护C 资源采伐利用D 资源的整体功能价值实现E 其他8.你对当前森林资源管理方式的满意程度打分?(请在以下满意刻度线上划出你认为的点。)最差最好
9.你认为当前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最重要的功能作用是
A 生态功能B社会功能C 经济功能
10.你所在地区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的生态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排序。
A 涵养水源 B 防风固沙 C 固碳制氧D 保持水土E 消除污染F 增强土壤再生能力(ADBFCE)
11你所在地区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的社会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排序。
A 增加就业 B 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C 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D 企业清洁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储碳基地 E 宣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挥生态文化的基地和载体F 是国家生态安全、木材安全的屏障 G 促进居民健康及人际关系和谐(FABDCEG)
12.你所在地区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的经济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排序。
A 是制造业、建筑业等其他行业发展的基础产业B 木材储备和市场木材价格波动的调节器C 低碳经济(包括生物发电等清洁能源产业,木质建筑和家具产业等)(ACB)
13.你认为国有林场的发展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系么?
A 有B 有部分关系C关系不大
14.你认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有影响吗?
A 有B 有部分影响,但影响不大 C 没影响
15.如果有影响,你认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6.你认为国有林场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有没有贡献,如果有,作出哪些贡献?
A 没有贡献B有贡献,具体有:
第三部分:对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改革的认识调查
17.你所在国有林场有没有采取改革措施?
A 有B 没有
18.你觉得林场的改革措施的效果体现在哪些方面?(可多选)
A 森林资源变化B 职工收入变化C 林场整体建设D 林场的未来发展方面E 林场在当地的社会地位F其他
19.你认为国有林场现有森林资源管理方式需要改革么?
A 需要B不需要
20.你认为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在哪些方面急需改革?(可多选)
A 资源培育B 资源管护C 资源采伐利用 D 管理机构和人员
E 管理资金F 上下级的管理方式G 各部门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及分工 H其他21.对于上述你认为需要改革的内容,你有哪些改革建议?
22.你认为当前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改革最关键的是什么?
A 资源培育B 资源管护C 资源采伐利用 D 管理机构和人员
E 管理资金 F 上下级的管理方式G各部门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及分工 H其他23.如果采取承包、租赁、招标、现代企业制度等市场化的方式进入林场森林资源管理领域,你觉得对森林资源管理有促进作用么?
A 有B 有部分作用,但并不影响整体C没有
如果有促进作用,你认为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哪些环节采用市场化方式比较好?
A 资源培育(包括育苗、造林等)B资源管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C 资源抚育
D 资源采伐E资源游憩景观开发 F 林下多种经营 G病虫鼠害及火灾管理H 林场的整体管理(比如引入现代企业化的奖惩、绩效考核等方法)
24.你认为如何提高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的效率?
A 明确权责利,按照权责利大小设定考核方式B 引入市场化的奖惩机制
C 采用企业化的绩效考核方法D 事业单位的岗位考核制E 其他
第四部分:对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的未来发展的看法调查
25.你认为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管理采取哪种方式更好?
A 中央政府统一管理;B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共同管理; C省级政府管理; D 县级政府管理; E 维持现有管理方式; F其他
26.你认为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的长远目标是什么?(可多选)
A 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增长B森林生态系统更加完备
C 能持续的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林产品 D 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E 其他
27.你认为如何保障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目标的实现?
A 严格的奖惩考核制度B 透明的权责利C 健全的法律法规D 清晰明确的上下级以及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E 其他
认识:大家都知道安全教育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企业安全教育是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其目的是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增强职工的安全操作技能和安全管理水平,最大程度减少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它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思想,是搞好企业安全管理的有效途径。公司建立以来,始终加强安全生产的管理力度,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重视对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我们的安全知识水平和安全管理能力,加强现场安全管理,及时消除事故隐患,保障运行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职工人身安全和健康。从长远的安全教育角度来看,企业要搞好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前提条件是把培训的对象涵盖到企业的全体员工,使企业现场生产作业人员、安全管理人员达到更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生产技能水平、更强的分析判断和紧急情况处理能力,使全体员工把安全作为工作、生活中的“第一需求”,实现安全工作“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诚如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一样,企业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也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与健全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保障机制,采取“统一规划、分级管理、分类指导、严格考核”的管理模式,优化一切可供利用的培训资源,加大安全培训工作力度,全面加强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和一般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培训。
建议:为了认识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重要性,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全员安全教育培训,保证教育培训质量,取得好的教育培训效果,真正有助于提高企业全体职工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素质,公司安全教育培训应抓好以下工作:
1、编制符合实际、合乎规律的公司长期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大纲,执行各级人员的阶梯式教育培训计划,每个应当有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重点内容,确保每一期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时间和教学质量,教育培训计划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并随我们公司安全生产的特点,适时修改计划;
2、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全员安全教育制度及特种作业人员专项安全教育制度,明确单位各级人员在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中所应当承担的职责,严格按照安全教育培训管理制度进行各级员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登记、培训、考核、资料存档等工作,环环相扣,层层把关,规范企业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管理工作,真正做到全员培训取证上岗;
3、编制企业各级安全教育培训教材,根据企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及时变更或修正培训教材的内容,不断提高企业各级员工的安全意识和知识技能,提高企业安全技术水平;每一级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内容一般都应包括:安全生产思想教育、安全生产知识教育和安全管理理论及方法教育,但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侧重于不同的教育内容,提出不同的教育培训要求。
4、对于现场生产作业等的基层人员,开展培训时应多采用互动式的“双向沟通”,就是在培训过程中,给职工一定的发言权,将他们的疑惑摆出来,大家共同分析,授课者在此基础上,有重点地加以引导,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从而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效果;
5、树立“安全第一”的教育培训观念,定期开展各种专业技术技能的教育培训工作,每一次的专业教育培训教材都必须含有相应的安全培训的内容,每一次的专业教育培训活动都必须同时进行相应的安全知识技能教育培训,并进行相应的严格考核管理,在企业中形成“安全活动融合在每一位员工的每一项行为”的安全文化理念。专业技术知识培训结合有安全生 产教育培训内容,更容易提高安全教育培训的效果,教育培训的技能也与日俱增容易落实到生产活动中;
美国ASTM-G15-76标准把缓蚀剂定义为:“缓蚀剂是一种以适当的浓度和形式存在于环境(介质)中,即可以防止或减缓腐蚀的化学物质或复合物”。因此缓蚀剂也可以称为腐蚀抑制剂。
在油气田生产过程中,含有H2S、CO2的卤水随油气流产出,对油气井的油管、套管、输油管线等金属材质产生较大的腐蚀。特别是在开发的中后期,出水量加大,腐蚀更为严重,已经威胁着油气田的正常生产。采用缓蚀剂进行防腐,是一种经济、方便、有效的防护措施,在国内外油气田防腐中的得到广泛的应用。
2 评价缓蚀剂性能的方法
衡量缓蚀剂性能优劣的重要质量指标是腐蚀速率或缓蚀率。目前国内评价缓蚀剂性能主要依据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 5273-2000《油田采出水用缓蚀剂性能评价方法》中规定的方法[1]。
3 对标准“SY/T 5273-2000”有关章节的认识和商榷性建议
标准中关于腐蚀速率和缓蚀率的测定方法为:将已称量的金属试片分别挂人已加和未加缓蚀剂的试验介质中,在规定条件下浸泡到一定的时间,然后取出试片,经清洗干燥处理后称量,根据试片的质量损失分别计算出均匀腐蚀速率和缓蚀率。
均匀腐蚀速率为:
式中rcorr—均匀腐蚀速率,mm/a;
m—试验前的试片质量,g;
mt—试验后的试片质量,g;
S1—试片的总面积,cm2;
ρ—试片材料的密度,g/cm3;
t—试验时间,h。
缓蚀率为:
式中η1—缓蚀率,%;
Δm0—空白试验中试片的质量损失,g;
Δm1—加药剂的试验中试片的质量损失,g。
在评价实验结果处理中发现,该试验结果的表示和计算公式有不妥之处,值得商榷。
(1)根据该标准附录A,试片在腐蚀试验结束后,要用酸去膜液处理(即酸洗),以除去试片上的腐蚀沉积物。试片在酸洗时,除了腐蚀沉积物被溶解去除外,试片自身也有部分被溶蚀。但该标准对于式(1)中m、mt和式(2)中Δm0与Δm1的计算是否扣除了酸洗空白试片本身被腐蚀的质量,未作说明或明确规定。
(2)该标准附录A3,专门对酸洗空白试验的方法和要求做了规定。如果计算腐蚀速率和缓蚀率时不考虑酸洗空白损失,做酸洗空白试验就没有任何意义。
(3)该标准的引用标准JB/T 7091-1995《金属材料实验室均匀腐蚀全浸试验方法》(已转化为JB/T7091-1999)的附录B3.3明确规定[2],在计算腐蚀速率时,对酸洗空白实验的试片失重列入公式计算。
腐蚀速率为:
式中R—腐蚀速率,mm/a;
m—试验前试样质量,g;
m1—试验后试样质量,g;
mk—空白试样的失重,g;
S—试样的总面积,cm2;
t—试验时间,h;
D—材料的密度,kg/m3。
根据JB/T 7091式(3),试片在试验前、后的质量之差包括了空白试样的失重mk,只有减去mk,才是真正由介质腐蚀损失的试片质量。因此,均匀腐蚀速率计算公式(1)应直接表达为JB/T 7091-1999公式(3),或表达为:
缓蚀率计算公式(2)应表达为:
4 两种计算方法结果比对及分析
通过以下实验结果的处理,来说明两种计算方法的差异。在常压,静态下,按以下条件,对某缓蚀剂进行评价,用式(1)、(4)和(2)、(5)分别计算腐蚀速率和缓蚀率,试验结果见表1。
试验介质:气田采出水;
试验温度:50℃;
试验周期:96h;
试片材质规格:A3钢,76mm×l3mm×1.5mm。
从表1的数据处理结果可以说明:用两种方法计算出的腐蚀速率和缓蚀率有明显的差异。如果不考虑酸洗空白失重,计算出的腐蚀速率偏大约0.004mm/a,缓蚀率最小偏小4.6%,最大偏小约6.8%,从而人为地夸大了腐蚀、缩减了缓蚀剂的防护效果。
随着缓蚀剂浓度的增加,腐蚀降低,试片失重减少,缓蚀率的差异更加明显。缓蚀剂浓度为100mg L相差4.6%,缓蚀剂浓度为500mg/L相差6.8%。
5 结论
(1)该标准计算腐蚀速率或缓蚀率公式,因未考虑空白失重,与实际情况和该标准附录A不符,与引用标准JB/T 7091也不一致。
(2)评价试验计算结果证明,如果不考虑酸洗空白失重,计算出的腐蚀速率偏大约0.004mm/a,缓蚀率最小偏小4.6%,最大偏小约6.8%,从而人为地夸大了腐蚀、缩减了缓蚀剂的防护效果。
(3)在计算时考虑酸洗空白失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试验结果。
(4)对该标准有关问题的不同认识和商榷性建议,在今后标准修订中值得考虑或借鉴。
参考文献
[1]SY/T 5273-2000油田采出水用缓蚀剂性能评价方法[S].
一 学习目标不明确
我发现,一些语文教师课前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对本堂课乃至一篇课文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心中无数,因此,走进课堂,便让学生翻开教材,从读书开始,带领学生漫无边际的交流、读书、汇报,这种“没有航标乱行船”的做法并不少见。出现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是教师没有真正把握教材,没有真正弄清楚目标。教师在上课前,首先要弄清学什么,也就是研究学习目标和教学侧重点的问题。
二 教师备课不深入
我看到部分教师教案后,感到奇怪的是老师们写的教案与所上的课是背道而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原因是现在小学教师课多,上面成天让教师搞一些与教学无关的事情。还有一些老师们把教案当作一种摆设,把写教案当作完成任务。因此,备课时钻研教材蜻蜓点水,理解不到位,读得不深入。
改进意见和建议:
第一步深钻教材,熟读课文。
上好课的前提是深钻教材。一篇课文摆在我们面前,第一步是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了,便做上记号。凡是生字,拿不准读音的,一定要查字典,注拼音。有些词语的意思虽然不一定讲,但教师必须弄懂。
第二步是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对于情感型课文,朗读的遍数还要多,要读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的程度。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教师必须掌握朗读要领,把握朗读基调,上课时用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为学生做示范,所以备课时要力求把课文读“活”所以,语文教师要在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上下功夫。
第三步是正确领会作者谴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对于文章的妙处和特色理解了,成竹在胸,课堂上便会自如地引导学生去感悟。老师毕竟是老师,是组织者,是引导者。教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诱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第四步是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教师要先做一做。如,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教师先背下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要努力去做。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先答一答,有时还要写到教案上。
三 语言积累不丰富
我发现多数学生在语言积累方面失分较多,如抽考试卷中,学生不会写描写春天的词语;默写古诗要么记不住,要么错字多;说不出喜欢课文中的“谁”及其原因;毕业水平测试中,不是教材要求背诵的段落学生重视不够,即使是非常优美的段落,学生也记不住。
改进意见和建议:采用科学的策略,加强语言积累。
实验教材把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列入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中的“找找抄抄”、“读读背背”、“读读记记”、“我会填”等,大修订教材也安排了“把你喜欢的词句抄写下来”方面的习题,这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材安排这些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
(1)充分利用教材安排的练习,指导学生在熟读、熟背的基础上,抄一抄,自己再写一写。
(2)引导学生进行随文积累。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语言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是积累语言的典范。因此,读文后一定要安排学生对课文中的优美语言进行记诵、摘抄。在高年级的教学中,可让学生就熟记的词语、短句分类整理与摘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3)指导学生加强课外积累。让学生搜集身边的谚语、歇后语和对联,定期交流,看谁找得多,背得多。
四 阅读教学无针对性
无论是低年级、中年级,还是高年级,阅读教学如出一辙,从揭题到内容分析,课文讲完了也算完成了任务。这样的阅读教学教师辛苦,学生乏味,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就随之消失。
改进意见和建议:把握年段特点,实现自主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对各个学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第一学段的要求是:喜欢阅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第三学段的要求是:“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推想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故事大概”。
五 习作教学缺乏研究
语文教学最薄弱的环节是习作教学,表现在:一是低段的写话练习抓得不扎实,学生练习少;二是习作教学研究不深入,教学效率低;三是学生不善于作文,习作缺乏个性。
改进意见和建议:贴近生活,引导学生自由表达
(1)紧扣学段目标,扎实训练。《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一学段的习作教学有明确的要求,因此教学时要对照课标要求,扎实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训练,在完成本学段习作教学任务的同时,注重学段间的衔接。
(2)把习作与生活结合起来。因此,我们要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积极投入现实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不断发现。
(3)加强阅读与习作的有机联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寻求读写结合点,指导学生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写的训练,实现读写能力的同步发展。
【对培训的认识和建议】推荐阅读:
对交通安全监管工作的认识和建议06-02
对创业的理解和认识10-09
对文字工作的认识和思考07-16
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认识和体会05-30
对心理学的认识和感悟10-06
谈谈对党的认识和入党动机06-09
对我校团委工作的认识和看法07-03
对办公室主任工作的认识和体会05-29
对培训的建议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