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理想的认识

2024-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职业理想的认识(共8篇)

对职业理想的认识 篇1

对党的最高理想和现阶段奋斗目标的认识

年华易逝,青春易老,时光匆匆流逝,一批又一批的中国共产党员在不断流逝的时光中老去,但是他们曾经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作出的努力,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付出的心血,都记录在历史的大书上,让后人们不断瞻仰。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员为了理想而奋斗,为了心中的目标努力,才有了今日我们美好的生活。站在先辈们抛洒热血的土地上,我感到无比的激动。我希望我继承先辈的精神,继续为了中华民族为了中国奋斗终身。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九十周年的一年,这更能激起我对党的追求的无比强烈的心情。回首往昔,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参加会议的各地代表有: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毛泽东、何叔衡、王尽美、邓恩铭、陈潭秋、董必武、周佛海、陈公博,包惠僧受陈独秀派遣参加了会议。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列席了会议。经过讨论,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并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中国共产党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适应中国近代革命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在后来的长时间的革命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得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支持,并在最后打倒了中国国民党赢得了全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并且在建立了新中国之后,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经济建设,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不断奋斗着。所

以说,中国共产党在最初的时候就坚定了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信念。所以毛泽东同志说:“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我们将来的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毫无疑义的。我们党的名称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宇宙观,明确地指明了这个将来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好的最高理想。”

那么共产主义是什么?共产主义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将来要实现的一种社会制度,即共产主义社会;一方面是指关于为什么要实现和怎样才能实现这种社会制度的思想,以及为实现这种思想而进行的实践,即共产主义运动。

共产党人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决不是头脑里的主观臆造,而是建立在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最后必然发展为共产主义社会;他们还指出了共产主义包括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最进步、最合理的社会制度。我们党把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和奋斗的最终目标。早在一百五十多年前,马克思就向我们描绘了共产主义的远景:“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灭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种社会制度的实现将是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若干代人的不断努力才能最终达到。迄今为止,马克思所描绘的情景尚未在地球上出现,但这决不意味着共产主义是渺茫的、不可捉摸的,更不能说明共产主义的“失败”。共产主义是一种实践运动,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因此,它又是现实的、看得见摸得着的。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和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就标志着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诞生和自觉的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始。一百多年来,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指导下,展开了风起云涌、轰轰烈烈的共产主义运动,并在俄国、中国等一些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充分说明,共产主义理论及其指引下的共产主义运动,在世界上已经存在了一百多年;作为共产主义制度的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制度,也在一些国家存在了几十年;共产主义正在继续前进。尽管当前国际风云变幻,但是,正如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初期个别国家的封建复辟不能阻挡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一样,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总趋势也是不可逆转的。在中国,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人民革命的兴起,就开始了共产主义的伟大运动。由此说明,过去、现在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每天都在进行共产主义实践,一直干的都是共产主义运动。中国共产党把实现这样的社会制度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和奋斗目标,既体现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最高利益,又表明了共产党

人所从事的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壮丽的事业。

作为一名大学本科生,我也有着自己的信念与理想。而这种信念由朦朦憧憧逐渐趋于明晰,是在20年来的生活与感知中得到并最终确立的。当我在这个改革开放的大时代中成长过程中,慢慢了解到了 的。在不断地学习和认识中,党的历史,党的职责,党的作为,都在深深地影响着我。我知道中国共产党最高理想是正确的,中国实现共产主义是能够成功的。我热爱这片土地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同时也坚信,只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最终目标,最高理想。我知道了中共产党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但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们还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也就是说,我们要先健设好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的具体的实际,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从而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一个社会发展阶段。

对于党的最高纲领,我们坚定了自觉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就要研究现时期的问题。就要把当前的理想和最高理想统一起来。

没有最高理想不行,没有大的目标党就没有生机,没有灵魂。反过来说,只有最高理想,解决不好当前的问题也不行。共产主义主义社会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都能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但是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我们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自己,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纲领而奋斗,扎扎实实地作好现阶段的工作。忘记远大理想,只顾眼前,就会迷失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这两种情况我们都应当避免。落实到当前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明确了怎样处理党的最高理想和现阶段任务的基础上,我们党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此后,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对职业理想的认识 篇2

关键词:会计教师,职业道德,认识

一、充分认识会计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

1. 会计教师职业道德是会计教师的“执业之职”

我们一直崇尚“师道尊严”,但这都主要是从社会学、政治学和历史学的角度加以考虑的,没有从管理经济学、行为经济学以及消费经济学等对人类的影响、作用以及经济、管理与人类的相互适应性、适合性和适度性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因而会计教师的执业思想和行为就很容易受到一些视利性或趋利性、自利性或自由性的不良因素影响,也更可能在政治与经济、社会与个体、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纠缠中偏离正确的方向。同时,会计教师所从事的各种活动,尤其是教育工作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其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其是否能真正以科学发展观等先进思想理念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因此,会计教师的职业道德首先就是在其职上要有正确认识:一方面,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要正确认识,到底以谁的利益为最高标准、到底为谁执业服务和作贡献———是以国家、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前提,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一切人民、为了人民一切;还是以本单位局部利益、少数人私利得失或个人欲望追求为出发点,服务自我、满足小我?另一方面,对自己的角色作用和工作职责要充分认识:有没有师道、有好高的师道,师道是不是严、有多严,是否真正在传师道、所传师道是否“真和正”,所有师道究竟传到给受教者没有、传到了多少。

2. 会计教师职业道德是会计教师的“执业之业”

会计教师职业道德与其他类职业道德一样,并不是纯理性的意识形态,它与会计教师的执业活动密切相关,其情况如何,在会计教师执业活动中会立即表现出来,或最终在教育实践或其受教者以后的工作实践中得到检验或验证。并且,会计教师职业道德既与强制性的法律不同、又与命令性的行规有异,它是根据会计和教师各自的执业特点和职业道德原则、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经约定俗成或良法良治而成的一种行为准则和心理意识导向;会计教师违犯职业道德,将会影响其执业声誉,必定会遭到其所在会计行业和教育行业以至整个社会的严厉谴责和处罚,甚至被逐出行业外。

3. 会计教师职业道德是会计教师的“执业之道”

作为教师重要构成部分的会计教师,其天职也是“传道、授业、解惑”,其中,“传道”是首要的、第一位的;而这种“道”应是广范围的,是包括为人处事之道德、言行举止之道理、忠孝国家之道义在内的一系列教人成人、成材、成仁、成功和全面成长之道。同时,会计活动本身所具有的客观规律及其与相关方面的关系,也要求会计教师必须坚守这种“为师之道”和“会计之道”。

4. 会计教师职业道德是会计教师的“执业之德”

会计教师职业道德之“德性”主要在于会计教师的执业品质,即会计教师从事执业活动时应具有的品行、作风、态度、良心、观念、责任、义务和荣誉等。会计教师良好的执业“德性”,可以调节好会计教师所处的教师职业和会计职业内部、会计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之间、会计教师职业与社会之间的种种关系,可以在教育秩序、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规范上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可以促使人类文明素质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如果会计教师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巧方面或多或少有所短缺,那么他还可以用良好的职业道德去弥补;他虽不能再做教师,但至少也还可以算个好人。如果他在职业道德上有所缺陷,那么他连人可能都没的做了。由此可知,会计教师职业道德应该成为会计教师从业、立业和创业的生命线。

二、充分认识会计教师职业道德的目标

1. 以会计教师职业判断能力增强来带动所有会计执业者进行科学判断和估计

现代会计的特点就是需要会计执业者经常作出一些专业估计和判断,从中国会计准则与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来看,会计职业估计判断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需要会计执业者进行职业和专业判断与估计的地方也越来越多。而职业估计和判断在理论或政策上又基本无法加以准确、具体的规定,它更多的是需要会计人员在理论和政策实施和实现的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已有经验进行较为切合实际的、较大科学主观的识别、推理甚至估计等估计判断行为。

2. 以会计教师职业纪律习惯培养来触动所有会计执业者养成良好纪律和习惯

没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就会导致作风散漫、作为出偏;没有良好的职业纪律,就可能产生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知“法”犯“法”的不正之风;没有良好的职业纪律习惯,就易陷入有令难行、屡教难改、明知故犯的“囚徒”困境。因此,通过对会计教师职业道德的全面规范建设,就有利于培养会计教师的职业纪律习惯,提高会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3. 以会计教师执业能力作为提高来促动所有会计执业者增强执业的能力和作为

将会计职业道德和教师行为规范等融入对会计教师的评聘用、监管考、升降退等,增加和强化对其道德方面的硬性规定和约束,有利于促使会计教师学习、运用新知识,提高其执业能力和实力,从而使其所传之道能为受教者领会接受、所授之业助成受教者就业立业、所解之惑利于受教者明理求真。同时,会计教师在执业活动中的行为方式正确与否、合法与否、有效与否,将会在根本上决定着会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形象。

三、充分认识会计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

从学校看,应建立一个配套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和机制,不仅要对潜在和现实的会计教师在其学习期间和执业期间加强社会道德教育,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渗透到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之中;而且要对会计教师的受教者的整个受教过程强化职业道德的培育、修炼和考评。这方面的具体措施有:注重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运用案例教学方式,以正规统一的职业道德尤其是会计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教材和课程运用于会计教育实践和会计工作实践;定期开展会计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宣传、培训、竞赛、检查、评比等活动,帮助会计教师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将会计教师的道德品质、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使其在从业之前就树立崇高而合理的职业理想、在执业之中就具有扎实而高尚的职业品质;严格会计教师的职业操守和职业资格,规范会计教师的执业管理和执业考评,使其潜移默化地、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习惯、奠定坚实的道德品质基础,具有良好的“博学、德高、身正、敬业”精神和形象。

从社会看,应严格会计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职业道德监管,通过专门培训、典型案例宣传广播,专门活动的组织参与、资格认证等形式,灵活职业道德的教育内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应建立健全会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和事务档案,加强会计教师的自律管理,充分发挥自律机制在会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的促进作用;应将会计教师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能力的教育以及会计教师职业道德信念、职业道德意志、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行为修炼结合起来,形成以在校教育、岗前教育和后续教育为特征的多层次的、完备的会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结构;应充分发挥师范院校、培训中心、刊物、电化教育等现代教育手段的作用,把会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和系统工程来抓;应教育会计教师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权利观,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主人翁责任感。

四、充分认识会计教师职业道德的环境

会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不仅是教育界、会计界的事,它需要企业、有关部门以及整个社会的支持,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职业环境。面对日益复杂和现实的社会环境,会计教师职业道德必须适应教育和会计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要求,积极改善教育和会计环境对会计教师职业道德的不良影响;必须从整个社会背景中去认识和解决会计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来营造出良好的会计教师职业道德环境,以优良的社会环境来促使会计教师从中得到道德情操的陶冶和道德修养的升华;必须高度重视会计教师的直接上级和主管部门领导的道德水平、道德修养问题,以使其正确对会计教师职业道德的良性发展起着导向作用;必须建立包括会计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追踪记录制度、会计教师职业道德委员会、会计教师信用档案制度在内的会计教师职业道德监管组织和机制,促使会计教师严谨治学、依法执教;必须健全用人制度和激励机制,利于保障会计教师合法的社会地位;必须建立健全社会职业道德评估与监测机制和会计教师执业的法律法规体系,使会计教师依法执业、自律执业,职业有道、职业有德;必须多角度正确宣传会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方面的一些做法,规范会计教师职业道德准则的操作程序,形成浓厚的职业道德社会氛围,构筑牢固的职业道德防线。

我们必须时刻抓好会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以使会计教师及其培养出的会计人才“不仅仅是技艺精湛的数豆者,更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深耕专业而超越专业、有着较高综合素养和理想人格的君子。”

参考文献

[1]谭月娥.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J].管理科学文摘, 2008, (3) :153-154.

[2]蒋姝蕾.略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J].管理科学文摘, 2008, (3) :137-138.

[3]陈强.高职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8, (7) :120-122.

[4]于文清, 董保忠, 王莉.会计人员如何提升职业判断能力[J].财会通讯:理财版, 2007, (1) :96.

[5]杨仕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论[G]//虞翔.中国会计理论与实务前沿:第4卷.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4:185-187.

[6]马彦玲, 冯彦良.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对策的研究[G]//虞翔.中国会计理论与实务前沿:第4卷.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4:259-262.

对导游专业职业能力的认识 篇3

关键词: 导游专业 职业能力 导游员

一、职业能力

(一)职业能力的界定

职业能力是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本文将其定义为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职业能力并不是单一的能力,也不是多种机械能力的叠加,而是针对某种职业相互联系的能力的集中表现,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影响。

(二)职业能力的构成

职业能力依据属性可分为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及核心能力。基本能力即适用于普通生产、工作活动中所要求的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则是指某一工作领域所必须具备或要求格外严格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技能及态度等;核心能力即个体开展各项职业活动所通用的,不局限于某一领域、某一时期的职业能力,例如职业道德、类化迁移能力等,具有通用性、关键性的特征[1]。三种能力的培养是相互关联、彼此促进的。

二、导游职业能力

大众旅游活动不只是简单地“走一遭”,群众通过旅游在欣赏美景的同时,通过导游员的专业介绍获知景点的历史故事,既能愉悦身心,又能增加见闻,这是大力推广旅游活动的意义所在。可见,导游的工作是构建游客与景区的桥梁,其工作质量对游客的旅游质量有重要影响。基于此,提高导游员的职业能力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导游服务的内容

相关著述及实际职业要求都对导游员的服务内容做出了具体规定:

第一,导游员开展工作必须达到双方合约的规定,满足质与量的要求,按计划执行服务。

第二,在具体景点游览过程中,应耐心完成本职工作,介绍景点文化,宣传地方特色,解答游客疑问。

第三,统筹辅助机构的相关服务,如饮食、住宿等,保证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

第四,对游客的不解之处要耐心答疑解问,全权负责旅行中出现的突发情况。

第五,收集游客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旅行社,组织相关交流活动。

导游员的日常工作内容规定了相应的职业能力,如广博的知识储备,良好的交际能力、组织应变能力等[2]。

职业能力是依据具体职业工作内容而形成的,因此,对职业能力内容的分析,应建立在具体职业内容的分解之上。就导游服务来说,其基本职业内容包括景点讲解过程和旅行生活服务。具体来讲,景点讲解涉及现场讲解过程,如历史故事讲解、旅行团员交流、答疑等;向导服务,包括现场口语导游和物化(声像、图文)导游等;生活服务,分为全程生活服务和地方生活服务,包括迎送和生活安排。

(二)导游职业能力的构成

旅行过程中,导游员的工作除了计划内规定的项目外,还包括突发情况的解决,每一项工作都对导游员提出相应的能力要求,如现场解说能力、综合计划能力、组织应变能力、交际能力、安全意识等。这些能力要素可根据属性差别划分为职业品质要求、知识能力要求及专业技能要求三类[3]。职业品质要求即要有责任感及职业道德;知识能力要求即对常规知识和专业知识有一定储备;专业技能要求即保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交流沟通及其他专门能力。

职业品质要求,即导游员在本职工作中所具有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责任感等主观因素,这影响其服务质量。结合实际工作,职业品质的构成可根据作用对象的不同划分为职业素质和职业品格。具体来讲,导游员具有的职业素质反映在其良好的工作状态和身心素质方面,而所谓职业品格除了基本的道德要求外,还包括提供优质导游服务所必需的责任感、服务意识等。

知识能力要求,导游工作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介绍和景点关联的故事、启示等,这要求导游员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可分为常规知识及专门性知识。基于导游服务的广阔性和突发性,其需要掌握的知识也具有广泛性,涵盖相关历史知识、美学常识、自然科学、组织管理学技能等[4]。

专业技能是一种综合能力,基本组成是交际技能、组织技能及专门性技能等,是在职业技能要求下把所学习掌握的专业知识依据当时的情况进行类比转化应用,是多种能力的结合。这种综合能力的应用保证了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也巩固了职业能力的实际效果,继而不断提高导游服务质量。

上述三类职业能力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是职业能力的具体体现。职业品质作为主体主观因素,为导游员的各项活动开展和能力提高奠定基础;导游员职业知识储备是其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这是基于其服务内容的特殊性而决定的,是顺利开展导游服务的基本要求;导游员专业技能是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实际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评判导游员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郭东斌,刘湛.以培养能力为主线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J].辽宁高职学报,2005(12):67-71.

[2]蒋文中.导游部操作实务[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50.

[3]罗双平.从岗位胜任到绩效卓越——能力模型建立操作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20-34.

谈谈对职业意识作用的认识 篇4

班级:测控技术与仪器姓名:崔州靖

学号:100

1谈谈对职业意识作用的认识

职业意识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以前叫做主人翁精神。具体表现为:工作积极认真,有责任感,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有社会共性的,也有行业或企业相通的。它是每一个人从事你所工作的岗位的最基本,也是必须牢记和自我约束的。本来以为这个词离我们还很遥远,可是回想大学就四年,而我们已不觉度过了一年。时间如梭,也许真该好好认识一下这个词了,借老师的话说后就是现在不吃苦以后就得吃苦。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是目前及今后较长时期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它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个问题不仅已引起各高校的高度重视,也已引起党中央的高度关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些都是职业意识的表现。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想将来成为合格的优秀的有用之才,就应该在大学期间提前拥有深刻的职业意识。

日趋竞争激烈的职场,要求“职业人”具有较强的职业意识,端正的职业态度,熟练的专业技能。我们有很多职高学生直到走上工作岗位后还不清楚“职业是什么,工作为什么,工作怎么做”,缺乏相关知识。做不同的职业意味着不同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决定着人们未来的生活方式、社会地位以及经济收益。要掌握自己的职业命运,一定要从职业本身去了解他,认识他。

大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为了工作,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以职业意识为先导,通过知识和实践获得的。大学生只有对职业意识有了深入的了解,掌握一定的职业发展规律,提前培养自己行业所需要的素质技能,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才能再就业时迅速把握机遇,展示自己,成就自己。

现代的大学生如果没有了职业意识就会迷失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处,难以前进;就想和旅行者没有了地图就会难以顺利的到达目的地,实现完美的旅行一样,大学生如果没有了职业意识,就会在前进的路上不知所措,很难顺利的走向自己人生的辉煌。

众所周知,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里,如果没有职业发展的目标,我们很可能是随波逐流,更谈不上职业发展的成功与辉煌。大学生人力资源化的过程是大学生专业化、社会化、职业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大学生职业意识的指导对于大学生来说,职业知识的丰富、职业兴趣的成熟与集中,职业意向的合理明确,趋使人向一定的职业努力,从而使职业选择更理智与顺利。积极健康的从业意识有助于个人职业选择的顺利实现、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个人事业的成功。从业意识是大学生学习的动力源之一,是贯彻“学以致用”的理念的出发点,是职业生涯设计优化的心理前提。从业意识在职业生涯设计中发挥着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积极主动的从业意识有助于职业生涯设计的预期指标及指标的组合关系优化,有助于职业生涯设计变为现实的方式与速度的优化。

创新意识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其实是一种综合能力,它要求具有强烈的创造欲、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记忆力和良好的思维能力。要从传统的中庸观念中解脱出来,对新思想持开放态度,积极思考上未经检验的假设。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深厚的知识积淀,需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更需要锲而不舍的毅力。在校期间,应特别注意科学思维的训练。主要是发散性思维方法,即从不同角度、应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研究新情况,揭示新规律,创立新思想。培养善于运用逆向思维和侧向思维等方法思考问题。

职业意识中的目标意识会让大学生从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到确定职业方向,进行职业定位都有明确而清晰的认识,从而使大学生的职业活动不再像无头的苍蝇乱碰乱撞,而是有目标的,有计划的,有指向性的进行。

职业意识是一张标注大学生事业宝藏的线路图。

都知道,通往宝藏的道路是曲折的,过程是艰险的。而职业意识将会告诉我们拿什么去克服成功路上的曲折与艰险。责任意识—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从古至今,所有的职业劳动者,只有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以高度的责任感发出对本职工作的激情,并把全部身心投入到职业活动中,才会在工作中从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赢得大家的认可,取得出类拔萃的成绩。

团结协作意识—新时期发展的必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术业有专攻,这些都在告诉我们仅靠一己之力匹夫之勇难成大器。只有团结协作,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已计提的责任感去共同奋进,才能适应新时期新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使前进的路一帆风顺。

法纪意识—法治时代发展的需要。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也表明了法纪意识是现代人才素养中必不可少的素养。只有树立法纪意识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只有做到守纪,才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会有将来的发展与辉煌。

拥有深刻的职业意识,明确职业方向,强化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做好大学生职业的前期准备。

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不再为人生而迷茫或迟疑不前,它将是我以后的马达一直带领着我向前行进。我的人生肯定会更加精彩!

2011/10/9

崔州靖

自我认识对职业选择的影响 篇5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对自己有足够的了解,但许多错误生涯的抉择即发生在对自己认识不清。自我评估的目的即是要通过对以往成长经验的反省,检视自己的价值。在求职之前,大学毕业生一定要从自己的专业、性格、兴趣、特长等诸方面进行通盘思考,进行深层次的自我剖析。要了解自己的能力大小,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根据过去的经验选择、推断未来可能的工作方向,给自己一个科学、正确的社会定位,从而为自己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生涯发展方向,解决“我能干什么”的问题。

自我评价应当客观而全面。首先,评价应是客观的,是在正视自己、面对现实的基础上做出的,过高或过低的评价都会给自己的求职心态带来不利影响;其次,评价应是全面的,既包括自己的特殊素质,又包括综合素质;既包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包括缺点和不足。

(1)优势分析

个人优势是我们求职就业制胜的法宝。我们要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形成鲜明的自我定位,在招聘者面前亮出一个独特的招牌,让自己的价值更好地为招聘单位所认识。对于自己的优势,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

知识经验成绩

(2)劣势分析

很多人都不喜欢直面自己的缺点和短处。讳疾忌医,是许多人的通病。其实,劣势并不总是一无是处。知道自己的劣势,不至于使自己盲目自信,趾高气扬;分析自己的劣势,不至于使自己因为劣势而无端自卑,垂头丧气。与优势分析相似,劣势可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

知识不足 性格弱点经验缺乏

了解自己的劣势,在求职的时候可以避免产生的突发事件由于自身缺点处理不当,导致用人单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所以对于自己的缺点在平时就要对症下药,努力改正。第一,要加强学习。针对自身劣势,制定出自我学习的具体内容、方式、时间安排,尽量落于实处便于操作。第二,投身社会实践。主动参与学生活动,接触各色人群,“不耻下问”,对应的锻炼自己能力欠缺的方面。尽可能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才干,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如果可能的话,不妨多看、多听、多写,把自己的收获体会用文字表达出来,这对帮助提高更为直接。第三,要虚心请教。家庭、同学、朋友、师长和专业咨询机构都可以成为个人提高的有力支援,要学会求得他人帮助。对自己了解最深的莫过于你周围最亲密的人,多听听他们的经验与教训以及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注意他们对你的职业选择和人生发展方向的建议与评价。各类专业咨询机构在指导个人认识和选择职业方面都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测评手段,也可以借助他们加深自我认识,全面了解。

给自己一个成功的心态

心态关乎成败,许多人都会赞同这一点。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是有一份好心态的前提条件,求职时揣一颗平常心,找一份好工作对优秀的人来说并不会是一件太困难的事。面对求职择业,大学生的心理复杂而多变。一方面,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如今即将走向社会一展身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很多毕业生都迫不及待跃跃欲试。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十几年的埋头苦读,已经习惯了封闭的学校环境,社会经验相对缺乏,如今需要自己主动走向社会,许多人都会存在一些紧张甚至胆怯的心理。因此,调整好求职择业的心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积极参与竞争,勇敢迎接挑战,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求职?要做到以下几点。

(1)乐观、自信(2)认真、审慎

(3)积极、主动(4)诚实、坦率

不要先被自己打败

哲人说,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他自己。又有人说,坚固的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这说的大概都是一个意思: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自身的努力。我们说不健康的求职心态是成功求职的大敌绝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在求职时,要注意克服以下几种心态:

(1)盲目自信心理(2)自卑心理

(3)急功近利心理(4)羞怯心理

(5)造假心理(6)依赖心理

(7)患得患失心理(8)害怕失败心理

(9)树立应有的自信

对职业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再认识 篇6

我国经过近10 年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已经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文化发展前进。理论的充实, 观念的共识, 比任何时候都要更感迫切。不仅教育界要对职业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形成共识, 而且全社会都要对职业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形成共识。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 比如党的教育方针内涵的再思考, 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问题, 职业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问题, 都需要从理论的高度加以阐释。职业教育具有全局性的战略地位的共识, 将影响我国未来十几年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 关乎民族的兴旺, 人民的福祉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而职业教育的摆位对不对, 将影响中华民族振兴的步伐。

一、经济的发展要以教育为基础,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综合国力彰显的必然选择温家宝总理2009 年1 月4 日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当今世界, 知识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 人才培养与储备成为各国在竞争与合作中占据制高点的重要手段。我国是人口大国,教育振兴直接关系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振兴。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国家实力, 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职业教育作为直接培养一线的实用人才, 直接为社会创造财富的群体的教育,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解决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蔓延与加剧的局面, 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的矛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因为, 我们的基本国情是东强西弱, 贫富差距大, 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 解决这些现状实现均衡发展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 从而能够就业, 能够生存, 能够为社会服务,.就这个优势来讲, 其他教育还无法与之争锋。

此外, 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 使科学技术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这个竞争的实质是人才与教育的竞争, 特别是技能型人才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竞争。培养数以亿计的热爱劳动的技艺技能型人才, 职业教育是承担此重任的主力军。看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固然要看国民生产总值, 但最主要的还是要看教育的质量, 人才的质量, 特别是劳动者# # # 直接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人群的质量, 这是最具决定性作用的东西。同样是瑞士手表的零件, 我们工人装配出来的产品价格比瑞士工人装配出来的产品价格低好几倍。原因就是我们的装配技能比不上人家。就全球范围看来, 凡是职业教育搞得好的国家和地区, 他的产品质量就有竞争力, 同样, 全球500 强的企业, 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也是好的、有特色的。因此, 哪个国家, 哪个地区, 哪个企业把职业教育与培训放在了全局战略地位, 必然在竞争中处于高点优势。

二、城乡二元化结构的转换要以职业教育为载体, 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职业教育承载历史的重任我国13 亿人口9 亿在农村, 农耕经济不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求, 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需要农民的职业分化, 至少有2 亿人口要成为..农民工 , 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劳动。农村的智力劳动者、个体工商户、乡镇企业管理者、私营企业主, 在农村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 将影响未来发展的格局, 如何兼顾他们的利益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忽视的一个课题。而广大农业劳动者又是弱势群体, 他们的个人纯收入最低, 如何使他们..富 起来, 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忽视的又一个课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至少包括20 多个评价指标, 如二、三产业产值占GDP 的比重;农民产均集体固定资产价值增长率, 科技投入占GDP 的百分比;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每千人拥有科技人员数;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农民生活消费恩格尔系数;农村社会养老覆盖率;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道路硬化率;林地覆盖率;三废污染面积比重;小城镇人口居住比例;统一规划和功能分区等, 其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农民人均受教育年限;成人积学率;农村文化生活(平均每村固定的文化活动场地数、固定文化娱乐活动经费、公共文化娱乐设施配备情况), 则是最体现农村从..经济为中心 转向..以人为本 的指标性数据。而要尽快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指标, 只有大力发挥职业教育的主力军作用, 才能缩短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加快实现农村现代化。因为职业教育与培训能提供新农村建设的实用型人才, 提供新农村建设的知识与技术, 提供文化与智力支持。

此外, 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是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趋势。其动因一是经济因素, 二是资源因素,三是农村经济发展方向, 资源组合、生产条件综合因素的影响。资料表明1978~ 2007 年, 我国劳动就业量增长91.7% , 其中城镇增加了1.9836 亿人。但是在我国, 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 有的地区有资源无劳动力, 有的地区有剩余劳动力, 无用工的去向, 因此, 使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是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大政策。而要解决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必须使这些被转移的劳动力有技能, 有异地生存的条件, 所以必须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才能保证他们转移得出去, 留得住, 并能得到较好的生存与发展。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 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解决四个关键性问题, 一是要素投入集约化问题;二是资源配置市场化问题;三是生产手段科技化问题;四是产业经营一体化问题, 归根到底是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 同样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因为科技化, 集约化, 市场化, 社会化, 最终需要人才有职业素质, 需要农村有一大批懂得现代化农业的人, 这些人才靠引进是不行的,只能是..土里生, 土里长 , 靠农村有志青年成为现代化农业的主力军。职业教育的责任就是为农村培养数以亿计的..观念正确, 有文化、讲文明、懂技术、会经营 的农村智力劳动者和专业人才, 所以, 承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重任, 职业教育应该..一马当先。

三、教育结构的变化突显了职业教育的地位, 职业技术是构成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特别是实用技术对推动社会的进程与发展,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职业技术教育是以培养人才获得实用技术为特征的, 因此,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目的, 就是要推动生产力又好又快地发展。我国的教育要跟上时代的发展, 第一要坚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第二要服务于经济建设, 服务于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第三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坚持教育兴国、教育立国、教育强国;第四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实现教育公平;第五要立足于国情, 要充分考虑我国人口众多, 现阶段农村人口大规模迁徙和流动的特征。为此我国的教育结构布局必须处理好义务教育、农村教育、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系。让每个受教育的人都能在相应的教育形态下找到自己受教育的位置。而..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 %, 所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需要 &, 这也是为什么要突显职业教育地位的原因。

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首先是大力发展技术工人教育。因为实现工业化首要的是提升装备制造业劳动者的素质, 提高他们的劳动生产率, 原因在于他们对生产力的提高是基础性的, 是直接的。而我国产业工人大军整体素质不高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原因在于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 产品结构变化, 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向大潮一样涌来以后, 我们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跟不上, 所以很多地区、很多企业都出现了..技工荒。这就要求我们的国家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否则它将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 , 制约我国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最关键的是解决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我国的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缺乏, 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和技术本科教育, 仍是未来10~ 20 年的主要方向。科学技术越发展, 越需要智能型的产业大军, 也越来越需要一大批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高级操作工人和高级技术人员。

为此, 如何实现中职、高职与技术本科的衔接是教育改革不可回避的问题, 不从教育体制上理顺关系,将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符合科学发展观。一要解决好职业技术教育结构与人才结构相适应的矛盾;二要解决好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培训沟通与协调的矛盾;三要解决好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技能相结合,..做人与做事 ,..学做统一 的矛盾;四要解决统筹规划与教育资源合理利用的矛盾。国家这个层面的教育还是要按胡锦涛总书记所要求的办:..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 发展、提高与普及, 各有各的重点。当然优先的的位置仍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这个摆位不能互换。

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吸纳、弘扬先进的教育思想。什么是先进的教育思想? 就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教育方针的思想, 就是符合世界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的思想, 就是符合时代发展的思想, 就是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思想。由于我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很深,..学而优则仕 ,鄙视劳动的思想在社会上还有广泛的影响。..读书做官 ,..读书当白领 , 仍是相当多学生与家长的..欲望 , 职业教育的地位在社会认同度上并不高。这一方面要从教育理论上要让职业教育有权威性,有学术性, 确立职业教育理论的学术地位;另一方面要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思想与理论基础, 强化它的社会性地位, 为大众化,平民化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同时要让社会认同职业教育的成果及它对国家发展的贡献, 要让全社会尊重..工人阶级。为此, 专家学者应当站出来, 呼吁社会尊重职业教育, 因为职业教育正如著名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所说: 是..用教育的方法, 使人人一方获得生活之供给与乐趣,一方尽其对群之义务 , 它是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

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需要职业教育提供基础保证.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的产业大军及其知识分子是党的阶级基础和执政基础, 是党的先进性的阶级来源。中国工人阶级认同不认同党的领导, 认同不认同社会主义制度, 认同不认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认同不认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与行动指南, 关乎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否牢固, 忽视对工人阶级队伍的建设, 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中国的工人阶级必须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认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认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认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也就是说, 思想信仰、理想信念、精神支柱和道德基础, 是工人阶级必须具备的思想素质。由于中国的产业工人大军主要是由职业教育培养的, 所以职业教育培育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劳动者, 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历史责任。

要使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壮大起来, 职业教育必须做好四项基础工作。

一是给工人阶级队伍职业技能和社会化技能, 这是提升他们自身发展能力的基础, 也是..安身立命 的本钱。工人阶级有技能才有生产能力、服务能力和创造能力, 才能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作用, 这是最重要的基础工程。

二是给工人阶级队伍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这是提升他们自身品味的基础, 也是..立志高远 的本钱。工人阶级有精神追求和奉献精神才能乐业爱业, 才能在直接为社会创造财富中体现自身的价值。

三是给工人阶级队伍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让他们在学习、培训的过程中获得提升..基本素质+ 职业素质 的发展成果。他们的..智慧结构+ 技能结构 适应时代的要求, 他们的无限创造力才能迸发出来, 促进工业化的发展进程。职业教育应当是工人阶级的成才教育, 这才是职业教育的本质所在。

四是给工人阶级队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 使他们在人才强国中发挥自己的巨大作用。职业教育能使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业人才脱颖而出, 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栋梁, 他们用..双手 实现了中国经济实力的大幅度提升, 他们用..双手 创造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他们以自己的历史责任巩固着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政权基础, 所以职业教育已经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了基础保证。

综上所述, 职业教育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 教育结构变化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历史地位应当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仅是推进社会和谐与促进教育公平的战略举措, 更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最重要的保障。职业教育应当在..服务社会, 造福人群 中发挥成为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的优势。关键是职业教育工作者要有崇高精神境界和社会责任感, 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对职业理想的认识 篇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显然,职业教育的本质在于彰显教育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求的使命,以及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学生的价值取向。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已成为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可是,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的“高数量、低质量”的就业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该如何践行“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满足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呢?作为卫生类高职院校一名就业指导工作者,我认为,应该树立全程、全员、全方位的指导思想,加强职业指导载体建设,增强职业指导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职业指导,指给予升学或就业的指导和帮助。目前我国学校领域的职业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它的内容是激发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本质上属于思想教育的范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它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设计、学会选择,实现人职的科学匹配;3.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信息,提供就业咨询和服务。

以上3点全面阐释了职业指导工作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但是综观我市几所职业院校,职业指导工作仅停留在就业咨询和服务这个层面,远远不能达到新时期职业指导工作的要求。既然“职业指导属于思想教育的范畴”,那么思想教育的方式和手段理所应当也就成为职业指导教育的载体,下面,我就将对“职业指导载体的含义、内容和意义”展开论述。

1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载体的含义

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需要借助一定的条件、手段和措施,即一定的载体。职业指导载体是指在职业指导教育过程中能承载并传递职业指导教育信息、内容和形式的手段,能为职业指导教育者所操作,并与职业指导教育对象发生联系的一切物质存在方式和活动形式。它具有承载性、互动性、可操作性等特点,为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2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载体建设的主要内容

职业指导工作,不能单纯依靠职能部门(招生就业办公室)和部分专职教师,它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依托多种教育形式(载体)传递职业指导教育内容。

2.1 管理载体建设

管理载体是指将职业指导教育内容寓于管理活动之中并与管理手段相配合,达到提高学生职业道德、就业创业能力的目的。在思想上,树立“全程”教育思想,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的五年,将职业指导教育贯穿始终。在机制上,建立和完善职业指导教育专职队伍的选拔、培养、管理、激励和保障机制,在职称评定和进修培训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吸引优秀教师加入职业指导行列,不断提高职业指导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我校为了更好地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建立健全了管理制度,制定了规范化的考核制度。如:《职业指导工作职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学校各部门、各系部、招生就业办公室、班主任和职业指导学科专任教师的各自职责,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一体化管理框架。《实习毕业班班主任考核办法》要求班主任必须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在实习前、实习中、毕业后三个不同阶段,为学生提供侧重点不同的职业指导服务。《优秀实习生、优秀毕业生评比办法》细则的制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参加实习实践的积极性。

2.2 网络传媒载体建设

当前,单纯依赖教材和讲义对学生进行教育已不能满足当代学生多样化的个性需求,而以网络、报纸、电视、广播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传媒正以其高时效性、高渗透性、高兼容性和高交互等功能特性显现出其强劲的生命力,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方便快捷、覆盖面广的优势,加快职业指导教育载体和方法的更新,使网络成为职业指导教育的重要手段。如:我校建立了招生就业网,用于公布用人单位招聘、通知和讲座等信息;《就业导报》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既有政策法规、就业信息的传达,职业技巧的指导,还有“优秀毕业生风采展示”专栏,以各种形式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认知,学会职业决策,培养职业能力,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

2.3 校园文化载体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凝练形成的具有本校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具有教育、引导、陶冶、凝聚、激励、辐射的功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可以使职业指导工作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内涵宽泛、特色明晰的校园文化体系建设需要把握两个点:(1)科学规划校园环境,构造职业元素新景观,完善教学科研设施和文化设施。如:为了彰显卫生类学校护理、中药、制剂等专业的文化特点,激发学生的职业自豪感,我校在教学楼门厅、走廊,橱窗、宣传栏等地方,张贴名人名言和优秀毕业生介绍,形成了浓厚的人文氛围。(2)将职业特征、职业人文融入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打造与行业发展相匹配、与时俱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品牌。

2.4 活动载体建设

与普通高中相比,职业院校升学的压力不大,学生可支配的自由时间很多,所以我们可以借助学生活动这一有效的载体对学生实施职业指导教育。我们要创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社团组织的指导,开展以科技节和文化艺术节为主的各种文体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职业能力、提升职业素质,在活动中增长才干、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如:我校成功举办了多次“名师领航报告会”,邀请医药卫生系统杰出人士、社会知名学者以身教的形式激发学生渴望成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定期召开用人单位、实习生座谈会,面对面沟通交流,让学生熟悉企业文化和企业组织流程,适时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我校的学生社团组织———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常年活跃在各个社区、各个街头,为广大居民提供医疗卫生知识普及,测量血压、血糖等服务;并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的形式深入农村基层,以文艺演出、医疗服务的形式为广大农民提供如“拔火罐”等传统中医康复治疗项目和按摩推拿理疗服务,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评价。再如,我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和江苏省文明风采大赛中的征文、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摄影、动漫、演讲、职业礼仪展示等比赛项目,学生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不仅审视了自我,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专业的职业价值,无形之中树立了科学的职业观和人生观。以上各项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也体现了职业指导教育的宗旨。

3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载体建设的意义

面对个性鲜明、崇尚独特的新时期学生,我们既要创新教育内容,更要探讨新颖的教育形式。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载体建设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能有效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包括专业课程学习、科研、社会服务各个方面。最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它能够增强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为现代社会培养综合职业素质高、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办学层次的不断提升,我们必须关注学校软文化建设,注重内涵发展,塑造内在品质。我们要全面理解“以就业为导向”的内涵,准确把握职业指导工作的侧重点,着眼于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达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职业指导工作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高数量、低质量”的就业现状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业指导工作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本文主要从职业指导载体建设的含义、内容和意义三个方面阐述了对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载体建设的认识,强调了应该加强管理载体、网络传媒载体、校园文化载体、活动载体的建设,从而促进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为社会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职业指导,载体建设,认识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孔克文.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内涵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2).

[3]林勇祥.开展创业教育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4).

[4]王冬梅,李虎斌.以“职业指导”为载体树思政教育新理念[J].职教论坛,2009,(10).

对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的认识 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 核心竞争力

[作者简介]王有爱(1956- ),男,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高等职业教育。(山东淄博255012)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8-0030-02

纵观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980~1990年是职业大学兴起阶段。一批以“收费、走读、不包分配”为特点、又明显区别于当时普通高校的地方职业大学的诞生,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正式起步;1990~1998年是多种类型高职院校的兴起阶段。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改革现有职业大学、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办学模式,调整培养目标,发展高职教育,并利用少数具备条件的重点中专改制或举办高职班等方式作为补充,即“三改一补”,后来颁布的《职业教育法》正式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1999年至今是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蓬勃发展的阶段。1999年国家首次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随着当年开始的全国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高职教育以独立设置高职院校为主要标志得到了蓬勃发展。① 截至2005年,全国有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院校达到了1091所,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5%,“十一五”期间,要为社会输送1100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从在校学生数和院校数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这给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充满了危机和挑战,既有来自国内普通高等教育的博弈,也有来自高职院校相互间的竞争。高职院校只有拥有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竞争对手面前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一、高等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是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英国学者哈默尔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的。他们认为,“就长期而言,企业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在完善这一思想时,作者运用了“竞争树”的形象:一个从事多种经营的公司就好比是一棵大树,树干和主要树枝是主导产品,小的树杈是经营单位,而树叶、花朵和果实是最终产品,由提供养分的根系维持着生存。如果你仅看到树叶是不会理解大树的力量的,同样你只看企业的最终产品是不会觉察到竞争者的实力。②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所谓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是指高等职业教育持续高效调控资源以适应环境并领先对手的洞察力与执行力的结合及其取得成效的机制。它不是某种具体教育行为或某些具体行为的集合,而是这些行为之所以产生的机制及其结果。培养出高素质的高职学生并不是核心竞争力,培养高素质高职学生的机制才是核心竞争力;有一两个好的专业不是核心竞争力,不断进行专业集群建设的机制才是核心竞争力;开明的学生管理手段不是核心竞争力,准确判断学生问题的成因、灵活应对学生不确定性的机制及评价才是核心竞争力。那些很容易被观测到的、直接产生市场竞争力的教育行为,从根本上说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形式。

二、高等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复杂和多元的系统,它的特征如下:

1.价值的优越性。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独特的竞争能力。学校培养的学生要接受用人单位的检验,能为用人单位提供根本性的好处或效用。如烟台的中加高等应用技术学院(与加拿大辛力嘉应用技术学院合作办学),它的定位就是培养国际化应用技术人才,以专业技能、外语和计算机为主线,学生两年在国内打基础,两年在加拿大辛力嘉应用技术学院进行拓展学习。学院瞄准的服务对象就是外资企业与合资企业,为其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学院要研究这样的客户有什么特点,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才能把现有的毕业生培养成企业需要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只有准确定位,即明确自己为谁服务,才能更好地为其客户提供优越的价值。由于定位不同导致用人单位不同,进而导致用人单位的需要不同,学校也要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产生较高的价值。

2.难模仿性。高等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的难模仿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从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比较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是在职业教育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形成的,深深打上了职业教育特殊组成、特殊经历的烙印,普通高等教育难以模仿。如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基本上是一种地区性的生产投入要素,他们在广阔的地域空间上虽也会在异地异国偶有流动,但是非常有限,绝大部分要在当地就业,这是由劳动力的供给行为具有就近供给的特点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属于“地方部队”,是生于斯、长于斯、服务于斯的永久人才,是地方经济建设的主力军。③ 山东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在这方面做足了文章,多年前就提出”服务山东制造业强省发展战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本科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其定位是面向山东半岛,为半岛经济发展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努力成为山东省经济发展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储备库。(2)从高职院校相互间的关系来看,如果某一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很容易被其他高职院校模仿,或通过努力可以很快建立,它就很难给学校提供持久的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和持久性在很大程度上由它赖以存在的基础所决定。传统观点认为,一个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职业院校所拥有的核心专业。核心竞争力离不开核心专业,如果离开了核心专业,一些高职院校是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高奏凯歌。④ 可见,一个职业院校没有核心专业是很难形成其核心竞争力的。但是,并不是有了核心专业就一定有核心竞争力。许多职业院校被淘汰的真正原因不是缺少核心专业,而是学院文化缺失。学院文化缺失,即使有核心专业也办不好、办不长久。高职院校的学院文化一般都要经历一个逐步完善、定型和深化的过程,在长期实践中通过吸收集体的智慧,不断补充、修正,逐步趋向明确和完善。文化的自然演进是相当缓慢的,因此,学院文化一般都是规范管理的结果。不同学院由于其面临的环境、发展历史等因素的差异,其文化必然不同,文化具有异质性。学院文化是对付模仿的最有效和最坚固的壁垒,一是文化有利于产生学院间的差别;二是文化中包含的模棱两可的因素使对其很难理解,更不用说复制。学院文化的这种难复制性,成为高职院校对其战略优势的最佳保护。⑤ 可见,一个高职院校只有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学院文化,才能形成高职院校持久的竞争力。(3)应具备一定的延展性。高职院校在某一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之后,可以支持学院向多方面发展,而不是只适用于某一个或两个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性实际上为高职院校在竞争中开辟了后路,一旦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某些专业竞争环境恶化,高职院校可考虑在其他急需专业上求得发展。延展性为高职院校提供了进入相关专业的可能,高职院校在条件成熟时,可以进行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纵向与横向延展。这种竞争优势的转移,使得高职院校在面临复杂的竞争环境时,能采取更加灵活的选择。

三、高等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实际发挥

高等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实际发挥是以其特定的机制、程序为依托和载体。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力”的实际发挥,才表明高等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机制的生成和发育程度。制约、影响乃至最终决定高等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实际发挥状态的因素很多,就学校内部来讲,几乎涉及学校运营的所有程序、所有环节及其整合过程。

1.战略意图。开发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首先要明确战略意图。核心竞争力集中、突出地体现了学院管理者总的战略意图。高职院校在全面、深入地分析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通过特定的发展战略形式的拟定,确定高职院校的战略目标,明确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其次要建立合理的战略结构。高职院校根据既定的战略意图,协调教师、管理人员的工作,优化配置高职院校的各种资源。再次要实施战略。高职院校根据既定的战略意图和战略结构,具体组织开发核心竞争力,对开发进行实时控制。

2.高职院校教学流程重组。高职院校目前的教学流程是在长期运行、发展中发育起来的。随着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的加剧,高职院校必须在教育成本、教学质量、服务学生方面再次审视传统的教学流程,对其进行显著改善,从而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竞争、变化的需要。对教学及管理环节进行流程重组,重要的是抓住关键能力,抓住关键能力所在的关键环节、关键部位。粗看起来,这个环节的确表现为一个子系统,但细究起来即可发现,它往往是带有整合功能,整合机理的子系统,往往能把各方面的要素、优势整合起来,形成1+l>2的增值效应。

3.进行“素质革命”。大幅度地、坚持不懈地提升高职院校管理者和全体教师的业务水平,大力优化其人格素质,以素质的提高来实现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总之,拥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意味着职业技术教育在参与教育竞争中拥有了选择权。没有取得核心竞争力的高职院校,在未来的竞争中,被拒之门外的不仅仅是一两批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而是将错过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好机会。

[注释]

①胡秀锦.高职教育发展特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56-58.

②苏勇.论企业文化在塑造核心竞争力诸因素中的核心地位[EB/OL]. http://nalai.net/content/view/305262/1/,2004-11-9.

③刘春生.强化职业教育市(地)统筹管理的理论思考[J].教育研究,2003(24):90-95.

④王涛,刘庚伍.企业文化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EB/OL]. http://www.cmo.com.cn/0608x/qywh/wt.htm,2006.

⑤黎群.企业文化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EB/OL]. http://www.cko.com.cn/web/

上一篇:初中体育说课:鱼跃前滚翻说课下一篇:市场营销复习重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