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精选9篇)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尽艰辛获得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长期以来,在国 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中国共产党内,曾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中国革命也曾因此几乎陷于绝境。毛泽东思想正是在同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第一,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从近代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出发,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规律,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思想,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创造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实行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具体政策,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近1/4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
第三,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毛泽东系统地解决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军队的问题。
第四,关于政策和策略。毛泽东精辟地论证了革命斗争中政策和策略问题的极端
—1—
重要性,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是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
第五,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毛泽东根据“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个基本观点,提出了许多具有长远意义的重要思想。
第六,关于党的建设。在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工作,在中国革命的长期艰苦斗争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它们不仅表现在毛泽东的全部科学著作中,也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中。
一、卢梭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
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中, 一些思想内容页体现着现代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出发点以儿童为天性;强调经验的获取;强调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的探究;强调学习方法的掌握而不是知识的掌握等, 这些特点充分体现了卢梭教育思想的现代性特征。
(一) 出发点以儿童为天性
通过对卢梭教育思想的研究, 我们发现, 在卢梭教育思想中, 其教育理念的指导都是以儿童的天性为主要出发点的。儿童的天性, 在某些方面体现出儿童自出生以来她的一些兴趣爱好, 特别是儿童的性格特点, 对于教师和家长对儿童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现代教育中, 很多家长和教师, 不注重对儿童天性的重视, 家庭教育, 以儿童学习更多的知识为主要教育指导思想, 希望通过对儿童的教育, 让他们掌握多种技能。学校教育在这方面也有一定的缺陷, 重视对学生知识的培养。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中, 家庭和学校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儿童天性的关注, 现代一些不良的教育文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方式的选择。
(二) 强调经验的获取
卢梭相信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并且他承认感觉经验是认识的基础。卢梭认为人的教育有三种来源:自然、人和事物;而其中, 事物的教育是指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 这一点和现代教育思想观念上有一定的契合。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儿童获取经验是教育的重要目的, 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应重视其对经验的获取, 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现代教育理论和卢梭的教育思想中, 都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育的目标, 就是提高学生认识世界,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现代人的思想意识能力。卢梭在书中说道:假如在儿童时期没有帮孩子养成思想的习惯, 这将使得孩子从此以后一生都没有思想的能力, 因为男孩需要谋生能力, 女孩需要持家能力。由此可见, 对于教育的目标, 在能力的培养上的观念, 卢梭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思想上存在一致性。
(四)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卢梭反对中世纪提出的人是“神的奴隶”的思想, 认为在教育中应遵循“自然主义”的原则, 我们现代教育中, 也注重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作用, 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培养不断进行努力。因此, 无论是现代教育还是早起卢梭的教育理念, 都强调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全面教育。
(五) 注重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的探究
卢梭的教育思想和现代的教育思想都认为, 对于学生的教育, 应该注重他们在实际活动中探索新的路径, 通过具体的实践, 启发学生对新问题的探索, 建立自己的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根据自己的兴趣去研究自己喜欢的内容。学生的具体时间是知识的直接来源, 通过对具体的实践活动的实施, 学生能够充分提高对问题的认识, 提升学习能力。
(六) 强调在学习中掌握学习方法
卢梭劝告教师们:传授给儿童各种各样的科学并不是你的职责, 你的职责应该是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以及当学生对这些科学产生的趣味较为成熟时, 给学生以从事学习科学的方法。现代教育理念也认为, 在现代教育中, 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 也要实现对学生传递一些学习方法, 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的过程,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学生认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实现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
二、卢梭思想对我国现代教育的启示
通过对卢梭教育思想的分析, 可以发现, 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中, 有很多方面的特征和现代教育理念能够实现重合, 对于未来我国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带来一定的启示。
(一) 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天性关系着一个人对于学习的兴趣爱好, 儿童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发展客观规律, 这是不能改变的, 卢梭认为, 教育必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他在其著作《爱弥儿》中说, 教育必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 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 就全变坏了。虽然这种思想存在一定的极端, 但是不难看出, 卢梭认为我们的教育应该注重儿童自身的发展规律的想法。
因此, 未来我国的教育工作的开展, 要注重对于儿童自身发展特点的研究, 在尊重儿童自身发展客观特点的基础上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 尊重客观规律, 调整教育方式方法。
(二) 教育要提高儿童的实践能力
在哲学中, 主张实践是认识的第一来源, 在卢梭的教育理念中, 也提出了教育中提高儿童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所以, 在我国的未来教育工作中, 要从小就培养儿童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 在培养儿童的实践能力中, 教师或者家长也不能够盲目, 要注重对儿童的兴趣培养。在当前我国的教育中,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让他们学习很多知识, 家长努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全能人才”。这样的教育初衷自然是好的, 但是, 在这个过程中, 却忽略了孩子对各种知识的学习兴趣, 这不仅有违现代教育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视思想, 同时, 也不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作用。
结论
卢梭的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思想有很多共通之处, 这不仅体现了卢梭教育思想的先进性, 同时对我们现代教育的发展也带来了重要的实践意义。未来我国教育的发展, 要在尊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 重视对学生具体实践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邓萍,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意义[J].科技信息, 2013, (17) .
一、站在知识更新的前沿,与学生息息相通
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很广,接触新知识的渠道也很多,我们教师有的没有接触到的知识,他们有可能就接触了,所以我们平时就应多学习,多看书,抢占知识的制高点,这样才能轻松自如地把握课堂,引领学生有兴趣地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二、在教法上应多运用具有磁性的语言和灵活的辅助教学手段来诱导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采用诙谐的故事、幽默的语言可以让课堂富有生机,让整个课堂充满快乐,更容易让学生学习新知识。在具体教法上,教师还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游戏、语言描绘、图画表现、实物演示、生活展现等方法为学生创设或模拟生活的情景,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多角度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并让学生在争论、比较中主动积极地学会并掌握新知识。
三、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告诉我们,学生对哪门课程感兴趣,便会对哪门课程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并萌发积极的思维意识。思想品德课讲述的概念、原理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往往对教师在理论上的讲解不感兴趣。因此,教师在理论讲解时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一些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过分强调接受,冷落、贬低发展和探究,在实践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极端处理,死记硬背。这种学习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新课程标准》要求适应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贴近现实生活,强调学生自身的观察、感受和体验,教师应注重思维、感情和行为方式的培养。这就要求广大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尽快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充分发挥本课吸引学生的独特条件,把思想品德教学置于广阔的社会现实中,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主动参与,积极动手、动口、动眼、动脑,从而获取知识、增长才干、提高素质,这样才能真正取得教学的成功。
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 敬爱的党组织:
近日通过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接触与学习,使我深深地感到:“三个代表”的 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世纪交替的历史高度,着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继承历史,立足现实,前瞻未来所做出的精辟论断;是深入总结我党八十年历史经验。深入思考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紧密联系我们党面临的形势任 务和现实状况作出的科学结论;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任务的新概括,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
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要集中全力把经济搞上去。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中心任务就是一心一意抓好现代化建设,千方百计增强综合国力,尽快缩小同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的差距,使人民群众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由贫到富,由弱到强的伟大飞跃。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现在所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就是在继续完成“治贫”的历史使命。因为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被历史反复验证了的一条客观真理。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都必须以新的思维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必须努力调整产业、产品结构,都应当积极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唯有如此,我们党才能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引导人民不断前进。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了,才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为先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人的功底。缺少先进文化的功底,即使一时富裕了,也是昙花一现,不会持久。这里所讲的文化,是广义的文化,而不是狭义的文化,它包涵着思想道德和科学艺术两大部分。只有代表先进思想道德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社会观;只有代表先进科学文化艺术的前进方向,才能清除愚昧,破除迷信,提倡美学,普及艺术,确立高品位的审美观、人才观、科技观,最终达到提高全民族文化素养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现在所进行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是在继续完成前辈所没有完成的“治愚”的历史使命。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认真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方针,决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培育既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又大胆吸收当代人类科技文明成果的精神文明,发展壮大东方优秀文化之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魂。唯有如此,我们党才能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引导全国人民向着新的目标迈进。
对加强党性修养的认识
敬爱的党组织:
2010年4月29~31日,我参加了由市直机关工委党校举办的第六期预备党员培训班。在培训中,指导老师就预备党员的党性修养、确立党员预备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90年来我党的艰辛历程和辉煌成绩作了专题报告。
面对新形势下的挑战和考验,每一名预备党员要使自己能够适应并符合时代的要求,这就必须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在这里,我专门就预备党员的党性修养问题,向敬爱的党组织汇报我的学习体会。
所谓党性修养就是指共产党员按照党性原则所进行的自我改造、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培养、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过程,是把党的性质变成党员的党性的具体途径。党性修养是党员的必修课。增强党员自身修养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积累、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能一蹴而就。在这一过程中,只有按照党性修养的要求,通过正确的途径和方法长期锻炼,才会提高党性修养的质量,达到理想的效果。
对于一个共产党员来说,具有鲜明的党性是一个基本素质。事实证明,共产党员的党性是标尺,是动力,是我们党的凝聚剂和强化剂。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维护党的团结统一,防止政治动摇方面具有重大作用。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它还具有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抵御各种错误思潮和不良思想影响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党性修养是实现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加强党性修养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条件;加强党性修养是全面提高党员队伍素质的基础工程。党性修养具有自身的显著特点:一是党性修养强调的是以党性原则规范自己的言论和行动;二是党性修养强调的是内在动因,着重自我身心修养;三是党性修养强调的是理论联系实际。
为此,我要加强从以下八个方面增强自身党性修养的锤炼:一是要增强理论修养。具体地说,就是认真学习和领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刻内
1涵。二是增强政治修养。这包含两部分,其一,加强时代主题与政治修养;其二,加强现代化与政治修养。三是增强思想修养。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有坚持真理,为真理献身的勇气,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政策水平。四是增强道德修养。它是加强党员自身修养的基石与核心,必须处理好三大关系,即大公无私与等价交换的关系、为人民服务与市场竞争的关系、先锋模范与先富后富的关系。五是增强纪律修养。我们必须树立四大意识,即服从意识、大局意识、信念意识、警惕意识。六是增强作风修养。具体地说,它包括思想作风、学习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七是增强科技文化修养。这主要指要掌握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技知识,社会文化知识。八是增强心理修养。面对当前复杂的社会形势,我们存在多种选择,机会与竞争并存,我们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汇报人:
经过一个半学期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全面系统的学习,我对毛泽东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对毛泽东本人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走向了胜利,领导中国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与此同时,他的思想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影响着无数中华儿女。
“毛泽东思想”一语最早由王稼祥于1943年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提出。在正式文件中,首次出现于1945年的中共七大刘少奇的报告《论党》里,而对毛泽东思想的首次系统论述也是该报告。
众所周知,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时间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正如刘少奇在《论党》中所说:“毛泽东思想,一方面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方面又完全是中国的,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是20世纪前后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带来了马列主义,新文化运动为其形成与传播提供了条件,加之工人阶级迫切需要先进理论的指导,通过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一大批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的不懈努力,毛泽东思想这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便应运而生。
毛泽东思想历来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点,这与其在中国的伟大地位和历史意义是分不开的。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初衷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导,反对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
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由它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伟大作用决定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指导革命,克服了党内的右倾投降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取得了打败日本侵略者,推翻蒋介石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的伟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今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为大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形成奠定了哲学基础。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即是指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而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界定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出发点,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大学生为以后的健康成长和事业腾飞打下基础的关键时期,一个人的人生哲学决定了他的人生走向,决定了他将如何看待人生中的问题和怎样处理所遇到的问题,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决定了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和科学的人生目标的实现。实事求是作为一种思想路线,它是科学的、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我们可以从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以及基本内容的解读中看到其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这些哲学方法对大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如何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对毛泽东思想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同学容易陷入一些误区,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容易将毛泽东思想等同于毛泽东个人的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被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所证明的正确的理论体系。而毛泽东个人思想则是指毛泽东个人的全部思想,也包括他的错误思想。
毛泽东思想首先是来源于马克思主义,而且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中国革命的实践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作了中国式的阐释,使中国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能够理解和接受,同时又成为他们改造中国社会的理论武器。这个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是伴随着许多的老一辈革命家、思想家、理论家的探索和实践,也正是他们集体智慧的合力才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基础。也就是说,毛泽东思想并不只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当然,毛泽东在总结集体智慧并加以理论概括的方面确实作了突出的贡献,所以这一理论成果才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然而,再伟大的人物也会不可避免的犯下一些错误。纵观历史,拿破仑遭遇滑铁卢战役的失败,斯大林进行“大清洗”运动造成与德国的激战中损失惨重,而毛泽东亦在晚年做出了一些错误决策。
关于毛泽东的伟大历史功绩和他的晚年错误,邓小平给我们指出了把握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他在1980年8月的《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中说:“尽管毛泽东过去有段时间也犯了错误,但他终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拿他的功和过来说,错误毕竟是第二位的。”“但是很不幸,他在一生的后期,特别‘文化大革命’中是犯了错误的,而且错误不小,给我们党、国家和人民带来许多不幸。”“他在生前没有把过去良好的作风,比如说民
主集中制、群众路线,很好地贯彻下去,没有制定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制度。这不仅是毛泽东同志本人的缺点,我们这些老一辈的革命家,包括我,也是有责任的。”
在1981年6月召开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做出了正确评价,奠定了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政治基础。
根据邓小平的讲话和十一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实质,我认为,在了解毛泽东的功绩与错误时应明白以下两点。
首先,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
其次,因为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就企图否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否认毛泽东思想对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这种态度是完全错误的。尤其是对毛泽东晚年错误的认识,更要放在5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国际大环境中去认识和理解。
所以在我看来,对于毛泽东的功绩与错误,既不能以功绩掩盖错误,也不能夸大错误而抹杀功绩,而是要本着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原则来看待历史。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认为毛泽东思想有着许多实际意义,尤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势下,当代大学生要坚持发展毛泽东思想,必须明确学习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学习毛泽东思想概论有助于大学生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增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同时也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坚定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正因为我们党能克服一切困难,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才能从五十多人发展到今天成为八千多万党员的执政党,成为领导中华民族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力量。
第二,学习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坚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要在这个21世纪里使我们国家以社会主义强国的地位屹立于国际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年轻一代成为具有高素质的人才群体,而思想理论素质便是人才素质的灵魂。
第三,学习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有助于大学生理解和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深入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思想可以使我们更充分地了解党和政府所制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并自觉地拥护并贯彻执行之。
因此,当代大学生要做到坚持发展毛泽东思想,不仅要学到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等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认识到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理论成果,并掌握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受到马克思主义教育,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受到革命传统教育,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关键词:立体化,智能,原则
有些学生一旦在现实面前遇到挫折失败时, 就轻易地下结论, 认为自己“不是这块料”, “没有能力”“灰心丧气”“一蹶不振”, 其表现就是脆弱了。要做好这类学生的工作, 我认为可遵循如下几条原则:
一、立体化原则
尽管学生的思维是简单的、平面的, 但影响和促成其思想的是一个立体空间, 换句话说就是一个多维空间。因此, 一种思想意识的出现, 常常要涉及诸多因素, 不同时间的、不同方面的。面对某一问题的出现, 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 而要想到现象后面的本质, 眼光要延伸到学校、家庭、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其本质所在。
二、动态原则
学生的思想是异常活跃的, 不同时期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 所以不同的工作阶段运用的方式方法也应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要有利于适应和促进学生思想认识的不断更新和发展。
三、多褒少贬的原则
学生对自尊心和人格是特别敏感的, 保护和爱惜他们的自尊心和人格也是教育工作者的必然任务。学生犯错误是可能的, 即使是常犯错误的学生也有他的优点和闪光处, 教师应有效地利用他们的心理特征, 在绝对保护他们的人格和尊严的基础上, 褒扬其优点, 利用其闪光处, 常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他们在发掘其长处的过程中, 会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自觉地认识到不足, 并弥补不足。
四、德育智能开发原则
学生是受教育的客体, 同时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 他们意识中存在着追求进步的客观性。现在, 随着市场经济的实施, 高效率快节奏的信息时代需要的是大量的有自我调节能力的人才, 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搞好直接教育的同时, 又要搞好德育智能的基础开发工作, 要培养学生自主、自立、自省、自教、自我适应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以上四项原则虽各有特点, 但在教育工作中又常常是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互为补充的。只要我们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相信我们会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大批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由于受传统的、陈旧的体育教学思想、观念的影响和束缚,在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具体表现在教学指导思想上,突出“育体”,忽视“育人”;在教学目标上,强调“三基”(即体育基础知识、技能和技术)教学,忽视对学生实施“全面的体育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仍以竞技体育、技术教学为中心,忽视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及体育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注重“教”,而轻视“学”,只强调“教会学生”而忽视“会教学生”;在教学的组织形态上,强调班级分组的统一模式,忽视学生按能力、自主活动的分组形式;在教学的评价上只注重“效果”评价,忽视“教学的过程”评价、教学整体评价等。
本文试图从现代社会对学校体育教学要求,从体育教学的科学管理为出发点,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这两方面的问题,以达到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明确目标、提高质量之目的。
一、关于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认识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以“体质”为本,这一点是无可非议的。但我认为,“增强学生体质”绝不是体育教学的全部,或者说是“唯一目标”,那种以“增强体质”为目的而脱离学生实际的,加大课的强度、密度,增加学生生理负荷量的做法未必可行。须知,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仅仅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是不够的。应具备一定的体育文化素养,具有一定的体育能力和现代意识(如,风险意识、拼搏意识、竞争意识等),以适应现代社会劳动和生活的需要。
过去,我们在确定体育教学目标时,只强调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基础技术的学习,即“三基”教学,而忽视了学生学习和掌握“三基”的最终目的是用会“三基”,而不是学会“三基”。用会“三基”是目的,而学会“三基”则是手段。学生通过教师的“三基”教学,运用到日常的体育锻炼中,学会科学健身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自身的体育能力,使其为今后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服务,也就是我们探讨的“终身体育”教学思想。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常常可以看到,同样一个教材,几乎一样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但不同的教师上课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方法问题吗?我以为不全是方法问题,仍然是指导思想问题,是“叫什么?为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近几年来,有学者提出“个性教学”“快乐体育”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比传统的“共性教学”“僵化体育”或者说是“沉闷体育教学”大大地前进了一步。回顾一下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上课,使用同一个教材,安排同样的练习量,采用单一的教学组织形态,就其运动量而言,“吃不饱”和“受不了”较为普遍存在。而这种教学束缚和制约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客观上是把学生放在一个笼子里上课,教师要学生怎么做,学生就怎么做。是教师要学生“玩”,而不是学生自己主动地“玩”。应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学生之间,男、女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无论是先天的(如,发育、体格、智力),还是后天的差异都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不能用一个模式、一样要求、一种方法进行教学。国外学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认为,特别聪明能干和特别弱智、怠慢的学生是极少数的,而90%以上的学生通过努力是可以学习好的,是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的。
二、关于体育教学目标的思考
体育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达到的理想境界和标准。目标教学时教学指导思想的具体指标,是客观形成的,不可量化的。制订体育教学目标,关系到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的组织形态、叫法和手段运用、教学评估等。一句话,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
体育教学目的是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教育,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发展,培养个性,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学目的比较抽象,不具体、不以量化和评估。
1.确定教学目标应根据以下几点:
(1)根据教学大纲、课程计划(学科类和活动类课程)确定教学目标
(2)根据现代社会发展及现代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制订目标
(3)根据学校体育综合功能和学生成长需要确定目标教学
(4)从学校实际、学生实际出发制订目标
2.学校体育目标教学一般有以下几方面
(1)现实与未来的教学目标
(2)教与学的目标
(3)单元教学目标
(4)“三基”教学目标
(5)体质教学目标
(6)生理、心理素质教学目标
(7)个性发展、体育能力教学目标
多年来,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始终围绕着“为什么而教、为什么而学”“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如何教”的问题进行探讨和思考。教学内容的传统模式,冲击着那种“唯书唯上不唯实”的脱离学生实际的思想观念和体系。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增进学生健康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学校教育就是要为社会培养千百万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能适应现代社会劳动和生活的一代新人,作为学校体育重要一环的体育教学,如何为此目标服务,如何从省情、乡情及学生实际出发,遵循现代体育教育理论和方法,为培养合格的跨世纪人才服务,已成为广大教育、体育工作者和广大体育教师追求的目标。
姓名: 201209211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12级物理学1班
一、教育思想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家。是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客观唯物主义的奠基人。他出生于雅典贵族家庭,青少年时期曾学习文学、音乐和绘画,并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20岁后跟随苏格拉底学习,前后8年。参加过反对民主政体的政治活动,失败后返回雅典,苏格拉底去世后,他离开雅典,四处游历。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创办学园,收徒讲学,长达40年之久,培养了包括亚里士多德等一大批学生。他的著作很多,教育思想主要表述在其《理想国》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他的哲学基石,也是他的教育学说的理论基础。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一切事物,一切个别的可感觉的事物,都不具有真理性,只有理念才具有真理性。所谓理念就是共相、概念和普遍的真理。每一个理念统摄着与他同名的众多的个体事物,每一类众多的个别事物都有一个相应的理念。这个相应的理念就是众多个体普遍的东西,是他们的本质,是他们的源泉。
所谓真理、就是理念。那么,理性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认识理念的呢?柏拉图的回答是:通过回忆。柏拉图在《斐多篇》里,提出了他的“回忆说”。柏拉图把回忆心中固有知识的过程看成是一种教育和启发的过程。
柏拉图认为,灵魂包括理性部分、激情部分和欲望部分。理性是先天所成,得之于理念世界;欲望和激情是后天所成,是灵魂和肉体结合后的产物。灵魂的这三种功能表现在教育方面,强调理性知识的重要性,贬低乃至否定感性知识的作用;教育在于发展人的理性、节制人的欲望。
依据他的灵魂说,柏拉图提出了“哲学王”的培养目标。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构想一个理想的国家。在这种国度里,统治者既不是单纯的政治家,也不是不问实际政治的哲学家,而是集政治权力和哲学思考于一身的哲学王。
柏拉图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者。他提出了“理念论”和“回忆说”。认为理念是唯一真实的存在,个别事物是理念派生的,知识完全是天赋的,认识只不过是灵魂的一种回忆活动。他的社会观把人分为三等,即金质、银质、铁质的三种人。金质的人应该成为上层统治者;银质的人应该成为军人;铁质的人应从事农业和手工业,并服从长上。柏拉图这种理论的实质是论证奴隶主阶级统治的合理性。
在唯心主义哲学观、认识论、人性论和社会政治观的基础上,柏拉图建立了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他首先论述了教育的政治意义,主张国家控制教育。柏拉图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很大的。一方面,教育是改造人性的手段,通过适当的教育,可使人“成为有理性的人”;另一方面,他把教育看作建立和巩固“理想国”的工具。柏拉图吸取了雅典和谐发展的教育理想,吸取了斯巴达的国家办学制度和军事教育、女子教育方面的经验。他指出,教育应当由国家负责办理,由国家进行严格的控制,教育的内容应根据国家的利益来规定。
柏拉图论述了学前公共教育,主张早期良好的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是第一个提出学前公共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不但重视教育,而且提倡早期教育,认为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他甚至提出胎教的问题。他要求将三至六岁的男女儿童,都集中到神庙附设的儿童场院中去接受教育,由经过挑选的妇女进行监护。他认为游戏对儿童的性格很有影响,所以他主张儿童在游戏场所听经过选择的故事和童话,从事经过选择的游戏,以便在他们身上发展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
柏拉图论述了普通教育,主张体、智、德、美和谐发展。按照他的意见,男孩和女孩从七岁到十七、八岁,应分别接受普通教育,其主要内容是体、智、德、美方面的知识,主要形式是音乐和体育,“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他认为在音乐教育中应包含着智育与美育;体育不仅包括体操,而且还包括舞蹈、角力与军事锻炼。他强调音乐和体育对于形成儿童德行的影响,认为男女儿童应接受大体相同的教育,对女孩也应给予必要的军事训练,好让她们长大后具有保卫城邦的能力,他提出普通教育学校不应是私立的,而应该由国家举办。“应由国家选聘教师,并由国家支付教师薪金。”
柏拉图论述了高等教育,主张培养通晓“理念世界”的哲学家。按照他的意见,从20岁到30岁,那些对抽象思维表现出特殊兴趣的学生就要继续深造,学习由他本人制定的算术、几何、天文学和音乐理论等学科(又称“后四艺”),以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使他们开始探索宇宙的奥秘。他主张未来的统治者在30岁以后,要进一步学习辩证法,以洞察理念世界。经过5年后,他们就可以成为统治国家的哲学家了。柏拉图极度鄙视体力劳动。认为劳动只能发展丑恶性格,阻碍人们洞察理念世界。他甚至要未来的统治者和军人不要模仿奴隶,不要对农业手工业发生兴趣。
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系是以唯心主义为基础、为奴隶主贵族政治服务的,但其中仍有一些发人深思的积极因素,对后世教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其教育学说博大精深,它几乎涉及到教育领域中的所有的重要问题。柏拉图的教育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不仅仅是历史上的,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是经常可以使人们感觉到并且想到的。
二、对现代教育产生的影响、启示
柏拉图是古希腊屈指可数、名闻遐迩的大哲学家,他既是苏格拉底的直接继承者,又是另一位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的重要影响者。他在哲学、政治学、伦理学、逻辑学等领域均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近现代的几乎所有学术思想均可在柏拉图的思想中找到源头,因此,说柏拉图是古代、中古和近现代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人实不为过。柏拉图思想中最有影响的恐怕是其哲学思想,同时他还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其流芳后世的《国家篇》和《法律篇》中,他关于幼儿教育、女子教育、音乐文艺教育、体育及军事教育等思想对古希腊及后世的教育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早期教育
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第一个提出学前教育思想。他认为对儿童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型式,就能塑成什么型式。”他甚至主张胎教,“我们同时应该甚至在孩子出生以前就着手这一工作:待产的妇女必须接受为了有利于未出生的孩子所需要的那种训练。”他认为,孩子出生后,必须确保护士甚至在他能走路之前给他有益的运动和空气,尤其不许他由于过早走路而伤害自己。婴孩应尽可能接近于仿佛他一直在大海上那样生活;应该把他上下摆动,给他唱歌,以便使他免受惊吓。这是为发展勇敢和坚定性格的首要的准备工作。当孩子3岁或更大一点,我们可以开始审慎地纠正他,让他开始玩游戏,最好让孩子发明自己的游戏;在6岁时,就要认真开始授课,随之把女孩和男孩隔离开来,应当教他们骑、射、投、掷,应该注意把孩子们训练成左右手并用。现代脑科学表明,儿童的大脑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柏拉图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小孩的肉体和精神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因而提出了早期教育的思想,我们不得不为柏拉图的睿智所折服。
(二)、音乐及体育教育
柏拉图特别重视对儿童的音乐文艺教育和体育教育。他认为“教育就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教育要先教音乐后教体操,将故事包括在音乐里。”古代希腊重要的文化生活是听民间艺人弹着竖琴演说史诗故事,故“音乐”一词包括音乐、文学等义,相当于现在的“文化”一词。
他认为儿童阶段的文艺教育至关重要。“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他认为,一切种类的音乐、诗歌和艺术的教育目的都在于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培养人的道德品格,音乐教育的最后目的在于达到对美的爱。因为音乐诗歌由于其潜移默化的作用,自幼便会把真、善、美同假、恶、丑的区别注入人心,使儿童“从童年时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正因为他对儿童的音乐文艺教育非常重视,柏拉图主张对音乐文艺教育的内容应严加审定。“先入为主,早年接受的见解总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更改的。因此我们应特别注意,为了培养美德,儿童们最初听到的应该是最优美高尚的故事。”因此,“我们首先要审查故事的编者,接受他们编得好的故事,而拒绝那些编得坏的故事。”他提出要制定一个限制音乐、诗歌的法律,规定哪些内容的音乐、诗歌可以提倡,哪些内容的音乐、诗歌必须取缔,以“鼓励母亲和保姆给孩子讲那些已经审定的故事,用这些故事铸造他们的灵。”
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之后,年轻人应该接受体育锻炼,“体育方面,我们的护卫者也必须从童年起就接受严格的训练以至一生。”他认为,体育训练的目的是使护卫者的身体状况能适应护卫者的工作,“他们有必要像终宵不眠的警犬;他们在战斗的生活中,各种饮水和各种食物都能下咽;烈日骄阳狂风暴雨都能处之若泰。”因此,他要求护卫者必须戒除酗酒,食物应当简朴,不能嗜睡。
柏拉图认为应将音乐教育与体育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专搞体育锻炼的人往往变得过度粗暴,专搞音乐文艺的人又不免过度软弱”,因而应使音乐和体育良好地配合,使“音乐和体育服务于人的两部分——爱智部分和激情部分。”
(三)、女子教育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中不仅非常重视对男子的教育,而且提倡给女子以同样的教育,他是西方第一位主张“男女平等”的思想家,他用动物作比方,以此来证明男女应受同等教育。“我们除了把母的警犬看做较弱者,公的看做较强者以外,应当一切工作大家同干。”“那么,如果我们不分彼此地使用女子,照使用男子那样,我们一定先要给女子以同样的教育。”他提出应该同样用音乐和体操来教育女子,并且还要给她们军事教育。他认为两性之间惟一的区别不过是生理上的区别,在一些方面如织布、烹饪、做糕点等,女人比男人更擅长,在诸如行军作战方面男人比女人更擅长,因此,没有任何一项管理国家的工作因为女人在干而专属于女性,或者因为男人在干而专属于男性.女人男人可以有同样的才能和禀赋适宜于担任国家保卫者的职务,分别只在于女人弱些男人强些罢了。
(四)、城邦护卫者的教育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是直接为其所构建的理想国服务的。他认为,统治者最需要抓好的大事只有一个,就是教育,即通过音乐和体育培养出优秀的公民。良好的教育和培养造成良好的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再接受良好的教育,产生出比前代更好的体质,这除了有利于别的目的外,也有利于人种的进步。在这里,柏拉图充分认识到了教育对于富国强民的重大意义和作用。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最高知识的真正的善良的城邦护卫者,这一目的进一步体现了他的教育为国家政治服务的思想。
关于护卫者的学习内容,柏拉图认为应先学习五门预备性学科:数学、平面几何学、立体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理论。他认为,治国者之所以应学习这些知识,是因为它们不仅在军事作战上有用,更重要的是能锻炼人的心灵,发展抽象思维的能力.这些知识的对象都是不能用感觉来触摸的,“只能用理性去把握,别的任何方法都不行。”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将治国者的灵魂“从变化世界转向‘真理和实在’,最终达到最高知识— —‘善’”的理念。他认为,所有这些预备性科目应趁护卫者年轻时教给他们,不能用强迫的方式进行传授。
柏拉图认为,在学完预备性学科之后,要想达到“善”的境界,还必须接受“辩证法”的训练。对于为什么要学习“辩证法”,他用著名的“洞穴的比喻”加以详细的阐述。他把洞穴内的世界称为“可见世界”,把洞穴外的世界称为“可知世界”。在洞内看到洞壁上木偶的形象,相当于认识的“猜测”阶段,转身看到木偶的实物相当于认识的“相信”阶段,及至走出洞穴到光天化日之下,认识便进入“理念世界”(“知识”的阶段)。而洞穴外的太阳则喻作理念世界中最高的“善”的理念。他指出,正像整个身体不改变方向就无法离开黑暗转向光明一样,我们必须“有一种灵魂转向的技巧”,使学习的器官——整个灵魂(它类似看物的眼睛)转离变化世界的个别事物,正面观看实在世界的理念。这种“灵魂”转向的技巧或学问就是他所说的“辩证法”。
关于学习前面提到的课程的对象,柏拉图认为必须挑选出最坚定,最勇敢,在可能范围内也最有风度的人,此外,他们不仅要性格高贵严肃而且应具有适合这类教育的天赋,如必须刻苦学习,强于记忆等。
柏拉图不仅对护卫者的教育目的、内容作了明确规定,还就教育的时间安排及人才选拔作了详细论述。他将护卫者教育的时间安排分为六个阶段:(1)童年——青少年时期。护卫者自幼接受音乐和体育教育,目的是照看心灵,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们的学习和哲学功课应适合儿童的接受能力。(2)十七八岁——二十岁。这一阶段主要是进行必要的体育训练,为哲学研究准备体力条件。(3)二十岁——三十岁。进行第一项选拔,把那些在“劳苦的身体锻炼、学习和战争恐怖中总是表现得最能干的孩子挑选出来”。对他们施以数学、几何、天文、音乐等“辩证法”预备性学科的教育。(4)三十岁——三十五岁。进行第二次选拔,“选出其中最富这些天赋条件的青年,在他们年满三十的时候,给以更高的荣誉,并且用辩证法考试他们。”凡经过考试的,可让他们“用六年或者四年”(后“定为五年”)时间“专心致志地学习辩证法”。(5)三十五岁——五十岁。用十五年时间到实际工作中锻炼,“强迫他们负责指挥战争或其他适合青年人干的公务”,目的是“让他们在实际经验方面不低于别人”,同时还可以在公务中继续考验他们的素质。(6)五十岁以后——去世。他们必须接受最后考验,使他们最终达到“善”本身,管理好国家、公民个人及他们自己。在剩下的岁月里用大部分时间研究哲学,在培养出国家的继承人后他们便可辞去职务,进入乐土,并安居下来。
(五)、柏拉图的学园
为了把自己的教育理想付诸实施,柏拉图在雅典的阿卡得穆建立了自己的学园。关于学园建立的确切日期无从查考。“从建园的纲领和柏拉图说起曾在40岁那年访问意大利和西西里时确立的信念之间的明显联系来看,我们自然应该设想建园大概是在这个时期(公元前388—387年)。”
学园的活动以“讲学”为主,学习和研究几何学在学园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学园入口处悬挂的“不懂几何学者,请勿入我门”的名言充分说明了柏拉图对于几何学的重视。除几何学外,柏拉图学园对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宇宙学等学科也开展了广泛的学习与研究。学园除重视文、理科学习之外,最重要的,凌驾于一切学科之上的课程当属柏拉图的哲学,他将哲学之前的各门具体学科称为“预备性学科”,而将学习哲学作为通向最高知识的“善”的理念的惟一途径。
阿卡得穆学园作为教育科学中心虽然以教学和科研为主,但它并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柏拉图创办学园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哲学和政治的新的结合,培养一批既精通哲学、自然科学又善于治国的政治人才,为他心目中的理想国服务。
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提出系统教育理论的人,其教育思想涵盖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所有阶段,其关于教育的许多主张与思想至今仍熠熠生辉。但其教育思想如同其他思想一样,也或多或少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和保守性。
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的政治意义和作用,其教育思想是为其乌托邦式的国家政权服务的,其教育目的是培养经世致用的治国人才——城邦护卫者,因而其教育活动具有明显的社会功利性,过分注重教育的政治功能,而且他这种培养护卫者的教育只能是极少数人享有的教育。柏拉图重视早期教育,提倡公共学前教育,重视女子教育,主张男女平等,提倡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但他认为对儿童的游戏故事,唱歌的内容必须加以选择,进行严格审查,原则是必须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忽视了儿童的个性和独立人格的发展,他关于妇女儿童社会公有的思想更是有悖于社会伦理道德而应加以批判的。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与他的人性论思想是密切结合的。他认为,上帝造人 分为三等,即金质、银质和铁质。他认为,“一个人属于哪一种,他所生下来的子女就属于哪一种。”其遗传决定论的观点实质是论证奴隶社会阶级统治的合理性。
【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推荐阅读:
对毛泽东的看法10-20
毛泽东的文化建设思想11-17
我心中的伟人毛泽东06-09
毛泽东的成功哲理名言10-17
少年毛泽东的励志小故事06-15
毛泽东节约的小故事07-17
毛泽东10-15
毛泽东诗词赏析07-15
毛泽东诗词练习07-27
论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当代意义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