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入党的认识与看法

2024-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入党的认识与看法(推荐10篇)

对入党的认识与看法 篇1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入党的热情日益高涨,大学生党员这个群体的基数也在飞速增长,作为未来十几、二十几年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的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活跃的阶段,没有建立成熟、坚固的价值观。导致入党的原因会受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所影响,没有一个可靠的入党动机,反而使入党动机出于功利性,过于理想化。因此,了解大学生入党动机是进一步清楚大学生思想的合理方式,通过正确的办法引导大学生对入党动机有更为清晰的认识也变成大学教育的必修课。

关键字:大学生;动机;入党。

21世纪,各种文化思想侵袭着中国社会,影响大学生的思潮也在逐渐改变。申请入党的大学生依旧占据很大比例,新一代共产党员将会在他们中产生。不过他们的入党动机与目的究竟是什么?是否有取向在潜移默化地作用呢?通过分析发现家庭、学校、社会及学生个人因素极大影响了大学生的个人意愿,成为了他们主动入党的动机。

一、家庭对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影响

人的社会化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为人的社会化提供了庇护和港湾。而家庭同样也是政治信仰和入党动机孵化的场所。大学生也不例外。父辈的价值观是影响“90后”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基础性因了,同时家庭文化环境的影响也是“90后”大学生入党动机的重要影响因了。

在我组的调查结果中42.86%的同学由于家庭的影响来选择入党,如此庞大的比例说明许多大学生的入党的原因都变成了父母之命,或者是在父母意志以及日常生活的影射下做出的选择。而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有两种:

(一)父辈价值观为大学生入党埋下根深蒂固的种子

儿童及少年时代的家庭环境及其产生的影响对一个人的政治动机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初期的社会准则和价值观念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如今的大学生,父母大多数都是60、70后,这个时代的长辈们是手持着毛主席语录长大的,也亲眼见证了中国社会物质生活的飞速发展。在他们大多数人的价值观中,入党是高品质生活的必要条件,而他们中许多人自身就是在政府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工作,享受着这类单位所带来的薪酬福利,每个家长都希望子女能过得安稳,基于这种基本的前提,父母经常在不经意间用他们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对子女们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子女在经过长时间熏陶后下意识的认为入党是正确并且对自己有益的行为,而主动去入党。

(二)家庭成长环境为大学生设下的思维枷锁 在人均国民收入基本达到小康的社会大背景下,如今大学生都是温室中成长起来的花朵。从小习惯在父母的安排下完成任务,本应随着年龄得以改善的自主能力被极大程度的约束,从而导致即使成年了除了能靠自己决定穿什么衣服其他的事情依然要靠父母决定。换而言之就是因为这种主观能动性的高度萎缩,大学生不能依靠独立思考来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最终习惯这种被动接受的过程,也就懒得再去想其对错,只要不是极其抵触都能欣然接受。这种情况就像一桌丰盛的大餐只要你张嘴就能吃到,又何必自己满头大汗的在炉灶前烹饪。最后大学生由于家庭环境和父母要求的联合作用下本着得过且过,趋吉避凶的态度去争取入党机会。

二、学校对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影响 学校教育是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一个环节。学校教育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向大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让学生知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精髓,掌握其基本方法,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等内容。另一方面,学校教育通过党组织发挥重要作用,党组织宣传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号召大学生争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这种操作过程由于学生的错误理解以及学校内部操作的不严谨产生偏差造成了学生对入党一事了解并不充分,反而变成了从众心理的一种体现。在学校生活中,似乎党员身份是一种学生体现自身价值的有力表现。在这种思想定位下,许多学生不会考虑是否自身思想觉悟达到入党的标准,而产生一种“如果我能入党作为学生就很优秀”的不合理逻辑。在这种逻辑的支持下,导致入党变成了一个不需要考虑,不假思索就必须去完成的一个目标。这种不合逻辑的价值观造成了入党变成了一种争相效仿的时髦事情,在少数思想先进的同学带领下产生大多数不经过思考的“羊群效应”。这种情况的产生,是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薄弱带来的从众心理以及不合逻辑的价值观导致的带有偏差的入党动机。

三、社会对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影响 大学生虽然身处校园之中,但往往挂在嘴边的事情都与社会息息相关,以至于影响大学生入党动机的不仅仅是自身因素,也受社会上的一些外在诱因所左右。浮躁的社会氛围冲击着大学生并不坚固的价值观,社会上的就业压力促使许多大学生因为功利性的思维而选择入党。

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每年新进的大学生以几何数倍增。但是在扩招的同时,市场上却没有那么多相应的岗位留给应届大学生,所以每年的毕业生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就业难的问题依然是社会上一个难点问题。在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事业单位都提高了对毕业生政治面貌的要求,希望毕业生拥有党员身份。这也加剧了大学生入党动机的私利化倾向。在调查结果中有41.23%的大学生都是通过各种渠道听说入党能提升就业机会而选择入党。虽然入党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任何参杂着着私心私欲的行为都是对党的亵渎,但是对于大学生入党动机私利化的倾向,我们不能“一刀切”,片面地认为大学生入党就是功利的行为。在当前社会现实条件下,大学生入党动机出现功利性的倾向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因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巨大的就业压力使得大学生入党动机私利化。

综上所述,大学生入党的动机被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多方面外在因素所左右,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有思考的能力,明辨是非,不因从众而为之,不因压力而被迫选择,应该经过自己强大的人生观,规划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在思想能够与党的要求相呼应时,在靠自己的努力来入党。参考文献:《“90后”大学生入党动机研究》雷双双

对入党的认识与看法 篇2

网络本身包含丰富的资源, 特别是多媒体资源。网络上专门提供中学历史教学资源的网站也不在少数。例如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历史风云网、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学科网, 等等。

随着多媒体信息平台进入中学, 多媒体教学越来越普遍。如果能够在课堂中穿插一些精彩的图片、音乐或视频, 则能够为课堂增光添彩。

2.利用网络资源, 开阔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传统教学模式下, 教师挖空心思研究教学技巧, 却容易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科学, 在课堂上更加应该适当“留白”, 留给学生自己思考的余地, 而非一味地“填鸭式”教育。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接触更多一手资料而非经过加工的观点; 也可以通过网络学到更多样化的观点而非只是认识教材。这些都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创新历史课堂教学方法。

3.1采取先学后教法。首先, 在课前布置预习, 提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预习提纲, 要求整理简要的自学笔记;其次, 通过口头提问或书面抽查了解预习效果, 从中暴露存在的问题, 而后多途径展开讨论, 允许出现差错, 保留个人意见;再次, 教师进行纲目式总结, 以解析疑惑。

3.2编制历史学习优化设计辅助参考资料。它是指教师在全面钻研课标、教材的基础上, 对教材中每单位 (课时、单元) 内容进行优化设计, 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参考资料, 并与授课进度相同步, 便于学生预习、听课和复习, 以实现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贯通, 达到课内与课外结合, 使学与思、读与练相辅相成。

3.3加强案例研究。直面历史教学新问题 , 智慧化寻求对策, 积累课程改革实施中的经验。通过典型课例, 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如课程、教材的整合问题, 教材与学生学习实际有效结合的问题等。

3.4试用学分统计法。布置可自主选择、有弹性的作业, 即在题目、题型、时限甚至观点、结论上不作一刀切, 数量和难度不定框框, 放权给学生灵活安排, 也可以逐步搞开卷考试, 鼓励自圆其说, 经查阅优异者酌情加分。这样让人人各尽所能, 都可体验到成就感。

3.5留给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空间。根据新课程的理念,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它既包含在以新课标为基准的常规教学中, 又包含在新开设的综合实践和研究性学习等课程里, 以及学生课外的历史学习中, 使学生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 以创新求发展”。

4.利用丰富的历史材料创设情境。

历史学科有大量的文献资料可以提供给学生, 让他们从史料中获取最丰富的信息。但历史文献资料也有一些弊端:枯燥、难懂、不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这需要教师精心选择材料, 利用材料创设历史情境, 浩瀚如烟的历史材料又可以分为图片材料和文字材料。在选择过程中, 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搜集到的材料很多, 也都很好, 文字描述形象生动, 图片材料也应有尽有, 总觉得无法取舍, 这个想要, 那个也舍不得丢。有时一节课变成了图片和资料的展示课, 资料过多就会成为信息垃圾。我从中得出的教训是, 有所舍才能有所得, 对材料的筛选必须精挑细选、合适恰当, 围绕一个问题最多不要超过两个材料 (指图片材料和文字材料相结合不要超过两个) 。材料一旦选定, 教师还要围绕材料精心设计, 选择的材料是为教学服务的, 教师要利用材料所创设的历史情境, 启迪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了解历史的兴趣, 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况下掌握更多历史知识。

5.教学应侧重于以归纳历史知识点为例教给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和技巧。

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是在基本的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基础上构建的, 基本的历史知识点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阶梯, 没有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 就谈不上具有积累历史素养的基础。

同时在新课程教学中, 其本身所具有的教育任务和教育功能与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信息的要求并不矛盾。如果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忽视了历史基本信息的掌握而单方面地追求现代教学技术, 那么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历史思维、历史分析与综合能力都会成为一句空话。

《历史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能力”指出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 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作为基于历史知识信息传递的教学课堂, 就必须在对知识点进行归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在这方面, 忌讳只是勾画知识, 让学生死记硬背, 而这又恰恰是历史教学中最容易犯的毛病。如果在历史教学中不摒弃让学生完全记诵知识点, 不教给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的方法和技巧, 就绝不是新理念下的历史教学。

6.运用联想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正好适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因为现在的学生, 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 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 头脑中没有太多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电影、电视、杂志、书刊、网络, 等等, 因此获取的知识也多样化, 真真假假。他们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知识可谓五花八门, 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历史知识。

对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认识和看法 篇3

三维目标指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个维度之间是相互支持、有机整合、紧密联系的。知识与能力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是学习方式的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结果。从“知识与能力”目标来看,知识的把握、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学习过程的实践和体验,也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指导与运用。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来看,它是一种更为广泛的人文素养。这种素质的养成,不是外部强加的结果,而是通过一定的情境实践、情感体验而转化成内在的生成的结果。从“过程与方法”目标来看,任何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又是提升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人格构建的过程。三维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的过程。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提出课程目标,是新课标的一个亮点。大家都知道,在课改之前,我们语文教师在确定课程目标时,一般情况下,也是从三个方面来考虑的:第一方面是知识目标,第二方面是能力目标,第三方面是德育目标。现在提出了三个维度目标。大家对比一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以前设置的目标或维度比较,有哪些变化。

一、语文课程三维目标与以前的目标或维度相比所具有的优点

1.体现了课程目标的整体性、阶段性和连续性

作为课程目标,不能片面。新的三维目标比以前更丰富,体现了整体性,从各方面涵盖了所有的目标。再就是体现了课程标准的阶段性,课程目标在课程标准中,首先是分学段表述,另外在每个学段中按五个板块来体现:识字写字目标,阅读目标,写作目标,口语交际目标。在具体层面,实际上是按三个维度来设计的,在阶段性上,与以往的教学大纲比较,体现得更明确。

2.三维目标全面而富有新意

新三维目标体现了过程和结果,知识和能力,智力和非智力等方面的整合。新三维目标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非常新颖。

3.突出了学生在语文课程当中的主体地位

这种主体地位,在以前没有这样鲜明。细心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地方都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表述的。而以前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表述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非常鲜明。

4.突出了現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比如,培养学生收集或获得信息的能力。这样一个要求,在语文课程目标中提出,实际上体现了时代性。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课程,不像过去学一些课文,读哪些书,现在更重要的是要获得这种能力。过去“授之以鱼”,现在“授之以渔”,教给他们方法,让他们独立地去获得信息。现在是信息时代,光学一篇课文、一本书,已经不是目的所在。

二、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不足之处

1.突出的不足就是淡化了知识和能力的目标

过去我们把知识和能力作为两个维度,现在将它作为一个维度,实际上有缩小知识和能力维度的倾向,或者说,后两个目标,无论怎样重视,在语文课程当中,我们语文教师给予关注的、必须关注的还是知识和能力。

2.新三维目标缺乏可操作性

比如说,“过程和方法”,“过程”作为一种目标,是很难确定的。我们可以考虑一下,什么是目标呢?目标是有预期的、阶段性的,或者说是到一定时候所要达到的程度和水平。如课时目标,就是我们学了这一节课后,学生所要达到的程度和水平,它具有预期性。那么,什么是过程呢?过程实际上就是事情所经历的分分秒秒。如果过程是目标,那么就与目标的内涵相矛盾。可能大家都能体会到专家提出“过程和方法”的意图,就是说,你这个目标本身是结果,他让你既重视结果,同时重视过程。但无论如何,在老师们看来,是很难的,在操作上是存在问题的。

3.三维目标的表述有不清楚之处

从这三个维度来看,刚才我们讲到了第二个维度“过程和方法”,“过程”有问题,合不合适,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第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在看这三个词的时候,会想是不是并列关系的。实际上,这三个词不是并列关系的,而是一个比一个更大。“价值观”涵盖了“态度”,“态度”涵盖了“情感”,“情感”首先是一种态度。比如说,我喜欢或爱某个人、某个事物,那首先就是一种态度。因此,把这三个词并列,是否合适,值得探讨。

4.新三维目标的表述有不够科学、不够精确之处

比如,九年级学生毕业的时候,应该掌握三千个常用汉字,那么哪三千个常用汉字,能不能给列出来?有时,应该模糊的地方没有模糊。比如说,在课外阅读方面,要求达到四万字。四万字看起来很多,实际上并不多,九年读四万字的课外读物,也就十几本书。在语文学习方面应该是很少的,但是给人的感觉很多。这就不如列举要阅读多少本书,哪些书应该去读,就是说,在课程目标的表述上,还有不够科学、不够精确之处。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作为课程目标,确确实实都应该关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而且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不是说知识、技能不重要,知识、技能仍然是新课程重要的目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不能否认,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教学的三维目标不是三块,而是一个整体,是知、情、行的有机统一,不是要在知识、技能上加上情感,而是因为实际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始终存在的,只不过我们过去没有关注而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有一个态度、情感倾向的,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而且有可能,有相当多的学生是带着消极的情感在学习的。课程目标的任务就是要把它变成积极的,让学生热爱学习,甚至有意识地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化,特别是在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上,要通过加强知识的、能力的东西,达到培养情感体验,提高人文素养的目的。

(作者单位 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田埠小学)

对瑜伽的认识和看法 篇4

一开始我对于什么是瑜伽?瑜伽是什么?这些全然不知,只知道它叫瑜伽,认为它也不过是一种比较缓慢的健身操而已。随着近几年来瑜伽知识以及瑜伽文化的不断传播,我才开始慢慢的对瑜伽有了一些更深的了解,瑜伽它主要是通过体位、调息、冥想的练习来让我们放松整个身体,放松我们的心灵,来发现潜在的自我。现在也有些人称瑜伽是一种生活状态,可想而知瑜伽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健身强体的目的,而更是一种身心灵的变化和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所以说瑜伽是宁静,瑜伽是身、心、灵的和谐统一。

瑜伽的练习与一般的锻炼完全不同。它的作用非常全面。瑜伽的体位是慢慢的做,伴随着放松和意守,人体内外两个系统都受到影响,神经系统,内分泌腺,内脏以及肌肉因之影响而发挥出功能。瑜伽的体位,呼吸,调息和冥想对治愈疾病都有极为有益的物理和身心的效应。其他的体育方式往往有时会增加人体的体内毒素,而瑜伽体位能够降低毒素水平,具有排毒的效果。瑜伽包含伸展、力量、耐力和强化心肺功能的练习,促进身体健康,有协调整个机体的功能,学习如何使身体健康运作的同时也增加了身体的活力。此外,培养心灵和谐和情感稳定的状态也引导你改善自身的生理、感情、心理和精神状态,使身体协调平衡,保持健康。

现在我已经是一名瑜伽爱好者了,我想我会继续努力的坚

持用心去练习和体会瑜伽带给我的那种全身心的舒畅和愉悦!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会成为一名瑜伽的传播者,把练习瑜伽的这种舒畅、愉悦、平和以及健康传播给大家。

我对城市综合执法的认识和看法 篇5

摘要:上节课中张北赢老师给我们讲到关于城市综合执法的理论,以及在综合执法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其中城管暴力执法的问题最为突出。以下是我对综合执法的认识和思考。

关键字:城管 问题 原因 事例

一、什么是城市综合执法

课本中讲到城市综合执法是指一个行政机关或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根据一定的法律程序。按照国务院授权的执法范围,相对集中行使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政道路、规划建设、公安交通、工商摊贩管理等多部门全部或部分行政处罚权的一种行政执法制度,其涉及的是以市容市貌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执法。城市综合执法的范畴所涉及的领域是以城管、城建为基础的跨行业综合,即城市建设和管理系统的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市政工程、环境保护、园林绿化、规划建设、房屋土地、城市公用等专业执法资源全部或部分集中,此外,对跨行业,涉及工商、公安管辖的无证设摊、易地经营、占路堆物、静态交通管理等违法行为,适度集中其对应的部分或者全部行政处罚权。

二、实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中应当解决的问题

1.相关法律保障机制不健全

到目前为止全国还没有一部关于城管执法的专门法规,现在城管执法的依据仅是《行政处罚法》中关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规定。城管执法的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明显不足,城管执法主体在执法过程中处于一种尴尬境地:它不仅面临着执法相对人的质疑,而且在与其他部门打交道的过程中也处于“弱势地位”。同时,也没有法律对城管执法人员的权利义务、法定职责以及履职范围等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城管执法的范围不断扩大,从市容环境到工商管理,从城市节水到公安 交通,几乎无所不包。在处罚的决策和执行过程中,城管的自由裁量成为主流,而在做出处罚决定之后,又缺乏有力的救济途径,立法的真空是恣意行为的罪魁祸首。此外,缺少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使得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被城管执法者任意使用,这就使城管执法方式简单化、粗暴化,增大了城管暴力执法发生的几率。城管的组织缺乏法律定位

既然城管集中行使的职权是多元的,这就必然牵扯到一个实务的问题———行政主体在实施职权的过程中以什么样的身份出现。目前我国宪法和行政组织法根本没有对城管部门的地位加以确认。因此,各地方城管的组织模式十分混乱,通常为以下几种:一是由地方政府直属领导的独立工作部门;二是由市容环卫管理部门领导和协调的独立执法主体;三是与环卫管理部门合署办公同属市和区两级政府领导。组织上的混乱导致监管和救济方面的困难,自然会滋生暴力性的执法方式。执法人员的素质普遍低下。

新形势下对执法队伍的素质要求在提高,而我们的执法队伍构成复杂,其中一部分执法人员没有受过系统的法律专业知识和岗位基本素质培训,并且有些执法人员公仆心不强,作风不正派,这都与我们重使用轻教育的城管执法观念有关,为少数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提供了条件。在执法过程中,以言代法、以权代法,既不出示证件也不说明理由便直接进行处罚,执法无程序或程序被简化掉的现象造成双方地位不平等,这也严重损害了城管执法队伍的形象。4 城管执法程序不规范

城管执法人员是代表政府的,一定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办事,然而在城管执法过程中,尤其是影响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时,很多情况下并没有遵循法定的程序。在行政处罚案件中存在程序违法,徇私枉法人为剥夺当事人权利的现象时常发生,如没收商品不开罚单,不说明情况,执法方式简单粗暴,甚至动用暴力将执法对象的商品推翻、捣乱等,都严重损害了城管队伍的社会形象。

三、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以思考

1.城管执法制度上的缺陷是根源

首先,城管执法制度使城管执法处于不利地位。城管执法中行使的是一种相对集中的行政处罚权,由城管局统一行使若干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而有关行政机关则不再行使这一职权。按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和国务院的要求,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后,对城管执法机关履行职责的活动,原来的有关行政执法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但是在实际的城管执法过程中,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对原归属其管辖的违法现象不闻不问,市城管执法得不到其他相关部门的支持。另一方面,城

管执法制度使城管执法既处于城市管理的末端,又是城市管理的第一线。使得执法者既要直接面对被执法对象并行使自由裁量权,又成为裁量结果的直接实施者。既开罚单又当面索要罚款的执法方式在程序上存在不合理性,不利于执法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次,城管执法制度的相关法规不健全。从1997年全国第一个综合执法试点建立到现在,城管队伍已经经历了13年多的发展,但是到目前为止,全国仍然没有一部专门针对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独立的法律文件产生。除了缺少法律依据外,城管执法更无规范的执法程序可循。执法者在工作中随意性、自主性很大,使执法工作不能公开、公正的开展。另外,针对城管执法工作的监督机制、保障机制也尚未确立,这就使得城管执法人员疏于法律法规而违规执法,超越法律权限做出有损民众的行为。由于城管执法缺乏强制执法权力保障机制,城管执法工作又不像公检执法具有较高的威严,因而执法对象很可能对执法行为进行反抗,甚至采用暴力抵抗的方式。

2.执法主体不文明执法是主观原因

由于城管执法队伍建设起步较晚,执法队伍在构成上比较复杂,其中一些人没有受过系统的法律专业知识和基本素质培训,少数执法人员的个体素质与执法要求差距较大。另外,部分执法人员法制观念淡薄,公仆意识差,执法观念不强,作风纪律松懈,甚至作风霸道。不文明的执法现象在城管执法工作中普遍存在。许多城管执法人员在对违法行为进行纠正、制止时往往采取过激行为,导致城管打人的暴力案例屡屡发生。城管执法主体的不文明执法是激化城管执法主体与执法相对人间的矛盾,导致暴力执法的主观原因。

3.执法工作的性质和环境是客观原因

城管执法的工作性质及现实环境决定了城管执法不可避免的处于诸多矛盾的风口浪尖,其执法的对象和场所使执法环境变得十分恶劣。首先,在城市管理中,城管执法部门与执法对象之间的矛盾是最尖锐、最不容易协调的:一方面,作为执法方的政府部门有职权与责任对城市管理中的违规违法行为进行管理和处罚;另一方面,作为执法的相对人确实有许多是迫于生计而不得不从事“违法”行为,而且其从事的工作也都是市民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这就使城管执法者与相对人之间发生了直接的冲突,甚至是对立的“敌我”两个阵营。正如毛寿龙先

生所言:小商小贩保住了“饭碗”,城管人员就丢了“饭碗”,反过来城管人员端稳了“饭碗”,小商小贩就面临着困难。其次,城管执法所面对的执法对象大部分属于城市中的弱势群体,一方面因为执法对象的文化程度、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又迫于生计,所以执法对象更不愿接受城管执法的相关决定而容易与执法者发生对抗,加剧对立双方的冲突。而且,弱势群体在于执法者的博弈中,往往得到社会大众的同情,这使执法者陷入被动、不利的处境,一定程度上激化了执法者的工作情绪,从而进一步触发了城管执法中暴力执法事件。

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问题的解决对策

1.完善有关法律体制与监管机制。给城管指定详细的法律条文,分配明确的机构与编制,做到执法时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出现问题是有相关监管部门及时调节与问责。

2.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全面改善城管执法人员的选拔机制,对执法人员进行系统与持续的法制培训,做到文明执法,规范执法。

3.对城市小商贩加强法制宣传与教育。对小商贩下发有关条文与营业资格证明,并且划定营业活动范围,并定期派代表深入底层与商贩交流意见。并加强小商贩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法制宣传,争取让小商贩自觉做到遵纪守法,文明守序。

4.大众媒体要认清事实,两碗水端平,不偏不倚,做矛盾的调解者,不做矛盾的催化剂。我国的传统的道德观念使人民大众对弱势群体具有极大的同情心,这本来是优良的传统,可以说是好事,但有时同情心却会蒙蔽大众的眼睛。大众媒体不应一味的批判城管的做法而忽略了小商贩的不和谐行为,激化城管与商贩、大众之间的矛盾,从而为社会的稳定和谐埋下了隐患,而应该睁大眼睛,认清事实,要起到公布事实真相,寻找事件原因的作用,缓和人民大众与城管之间的矛盾,做二者之间的润滑剂。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是顺应市场要求的需要而进行的,其最根本的目的是促进城市的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出现如此众多的不和谐事件后,现行的城市管理制度应该进行认真反思和及时调整。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够充分重视这个社会问题,制定对策刻不容缓。都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党和政府的努力,我们每一个中国公民都应该为此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五、城市管理中典型的例子

案例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妥善解决少数民族人员非法经营问题

在处理少数民族无证经营和沿街设点摆卖等事件方面,某地坪地街道执法队充分发挥工作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稳妥处置各种民族关系。街道闹市区域有数家少数民族人员经营的面馆,有的未办理相关营业执照,有的营业执照已过期,但一直从事着非法经营。该队多次组织人员上门向其解释有关法律法规,帮助其分析无证经营的弊害。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于理的不断教育引导,使他们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放弃违法经营行为,并到相关部门办理了合法证照。家住地新街市场的居民萧某在提起去年该队处理少数民族沿街摆卖事件时,竖起了大拇指,连连表示赞许。去年的一段时间,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总有几名身着回族服饰的人员,在市场街边设摊摆卖,他们占道设摊,既影响市容,又严重妨碍交通秩序,周边商家和市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出于人性化执法,该队首先组织队员分班多次对其进行劝说教育,同时向周围群众宣传占道设摊摆卖的危害性和城市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劝阻群众不要去购买他们的商品;其次积极向上级负责处理民族关系的同志请教,充分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避免执法过程中和他们发生误解造成冲突;此外在执法过程强调依法行政,做到文明执法与严格执法相结合。经过采取多方面有效措施,几名回族青年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写下保证书,承诺今后将服从管理并改正违法行为。市民族委员会领导到坪地街道调研时,还对该队成功处置该宗群体性少数民族乱设摊问题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案例二:教育引导为先锋,促乱摆卖人员“持照”经营

为解决乱摆卖经常反弹的问题,某地布吉街道执法队树立了“疏堵结合、重在引导”的执法理念,高度重视处罚前的教育引导。在每次执法行动前,布吉执法队都组织人员先向摆卖者发出《告知书》、《整改通知书》或发出书面警告等充满善意的文书,规劝当事人自行整改,自行纠正违法违规行为。对接受规劝、自纠自改的,给予减轻或免除处罚。仅一年,该队就发出此类文书15300余份。在执法人员的充分告知、耐心疏导下,大多数从事乱摆卖的当事人都能支持配合执法工作,大大缓解了执法者与违法者之间的矛盾。对于,少数依然违法乱摆卖的当事人,在屡次教育无效的情况下,依法予以了惩处。

在对违章摊贩教育引导、严格执法的同时,布吉街道执法队还对乱摆卖人员坚持有情执法。对于部分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乱摆卖从业人员,布吉街道执法队主动出谋划策,引导其从事合法经营活动,帮其寻找合适店铺,并联系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最终促成了大量曾经的乱摆卖人员实现了“持照“经营。同时主动联系辖区内几个大的菜市场,通过降低准入门槛,引进一批从事蔬菜水果经营的摆卖者,使部分乱摆卖人员进入合法市场。对于部分经济条件较差,无力从事固定店面经营或者不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的乱摆摊人员,该队有关部门在适当的地点建立乱摆卖疏导点,在不影响市容的情况下,允许摊贩在规定的地点、规定的时间规范经营。在一系列“人性化”的疏导措施实施后,布吉街道的乱摆卖清理整治压力大大缓解,部分主要路段的市容环境得到明显好转。

六、总结

在我的家乡镇江,印象最深刻的是原来在市区有一条著名的夜市一条街。商品精致繁多而且价格便宜,还有各种美味小吃,客流量大,但是小摊破烂,小吃摊等乱摆乱放现象严重,炒菜的油、吃剩的菜饭不太清理,到处乱放,严重影响了环境。早晨打扫艰难。即使打扫过的路面,依然会泛有黑色油光,偶尔会散发阵阵恶臭,夜市管理的难度日益增大。对于这个困扰了镇江市民几十年的问题,有关部门终于采取措施。就在两个月前,政府给在夜市摆摊的小商贩打造了全新的夜市。政府为他们选择了另一个相同热闹繁华的街区,不同的是每一个老夜市的摊主都有了外观整齐、干净、具有时代感的店铺,而且每个店铺门口都加上了编号。根据采访。每一个摊贩都格外珍惜这样的机会,即使换了地方但还在市区,人流量依然大,会有更多的新老客户前去光顾,对他们来说这样一个新的开始更是一个机遇,他们也相信能在保持清洁和秩序的前提下继续做好生意。对于我们镇江市民来说,即使非常怀念有着几十年记忆的老夜市,但我们同样很期盼一个全新的,整齐划一的,具有时代感的新夜市!

对入党的认识与看法 篇6

我一直都对中国共产党充满着渴望与向往。中国共产党既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带领着中国人民走向富裕,建设新中国;又是一盏导航灯,引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党员奉献于党的革命建设事业,实现自己的最高价值。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7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为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帝反封建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最终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就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下,肩负起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重任。1956年工农业的伟大改造的完成,初步建成社会主义工业体系;扭转了中国经济衰败的态势。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总结历史,高瞻远瞩,做出将党的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的决策,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目标,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改革开放,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用“一国两制”政策顺利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洗刷百年耻辱,领导中国人民在经济、农业、工业、教育、科技、国防、外交等各个领域都取得重要成果。在现代化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党的最终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而我们党清醒的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在社会主义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所以我们党以发展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按照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党吸纳各种德才兼备的优秀分子;按照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我们党吸纳人类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按照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我们党在工作中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使党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和信赖。

而对于党内出现的少数腐败现象,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它。从唯物辩证法角度来看,我们需要中国共产党员作一分为二的分析,绝大多数的党员是好的,是廉洁奉公的,像孔繁森、李润五等这些党的优秀干部代表着中国共产党的主体,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主流;党内腐败分子只占极少数,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支流。党内极少数党员干部现象的腐化堕落不能代表党的主体,不能体现党的本质,也不是党的性质的必然产物,相反,腐败现象与党的性质是格格不入的。中国共产党已认识到其内部存在着严重的腐败问题,并通过深入持久的党的作风建设,以根除腐败现象,密切党群关系,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正像太阳黑子不能掩盖太阳的光辉,反而使太阳更光辉灿烂一样,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斗争显示了我们党的光明磊落,再一次证明了我们的党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值得全国人民拥护、支持和信赖。

在正确认识腐败问题的同时,更要重视自身在反腐斗争中的作用。党的先进性最终要体现在每个党员的具体言行上,只有每一名党员干部都严于律己,始终把自己置于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严把工作、生活、社交圈中的各个关口,才能做到拒腐蚀、永不沾。这既是每个党员理应具备的思想觉悟,更是践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要求。还应看到,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党组织治党不严,对党员干部疏于教育、疏于管理、疏于监督;一些领导干部奉行“好人主义”,怕得罪人,执纪执法偏宽偏软,致使一些经过主观努力能够抑制的腐败现象没有得到有效抑制。作为党的组织,一定要坚持从严治党,使每个党员都处在党组织的管理之中,使党的各级组织都成为反腐倡廉的坚强阵地。

对入党的认识与看法 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近年,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而师资建设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职业教育中, “双师型”师资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 也是彰显职业教育特色、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那么, 如何建设一支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这个问题在办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此, 笔者就“双师型”师资的概念理解及“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双师型”师资的概念理解及认识

1.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

1998年, 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注意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或聘请他们做兼职教师。要重视教学骨干、专业带头人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其明确了职业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之后, 在高职高专教育实践中, 教育界对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认识不断明确和深化。

2.“双师型”教师的特点。

职业教育的任务是给社会输送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所培养的学生应具有适度的专业理论知识, 同时技术应用能力要强。因此, 要求专业教师既要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又有娴熟的操作应用技能, 熟悉专业领域的各个技术环节, 同时具有较高的教学能力。简言之, “双师型”教师的特点, 一是同时具备教师和技师的能力和素质;二是“双层次”, 既能开展专业教学, 又能开展专业实践。这是构成职业教育最基本的条件, 否则就谈不上职业教育。

3.对“双师型”教师素质的要求。

(1) 品格要求:具有艰苦创业、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甘于奉献、敢于创造的创新创业的精神。 (2) 适应岗位要求:能综合运用基本理论、科学原理和研究成果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3) 知识要求:具备扎实、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基本知识;具备与岗位工作相适应的社会、人文、自然科学知识;具备科技开发的理论和方法。 (4) 能力要求:具备获得知识和创造性地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设计、制作、开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经营管理、组织交往、应急应变等非技术能力;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技术思想表达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二、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认识

(一) 转变师资观念

近年,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以及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 职业教育步入了快车道, 各地方相继建立了各种不同的职业院校。其中, 一些地方高等职业院校是由中等专业学校合并升格而成, 成为综合性高职院校, 专业门类较多。当我们迫切地走上工学结合道路的时候, 其实既面临着专业整合的任务, 又面临着如何适应市场需求以及如何进行真正意义的职业技术教育等诸多问题, 而其中, 师资问题往往被学校合并、专业整合、人员调整等外部表象所掩盖, 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学校的现状是, 教职员工队伍庞大, 然而过硬的“双师型”师资不足。这既有历史造成的原因, 又有近年扩大教师队伍, 年轻教师居多而实践技能欠缺造成的原因, 致使教学中实践技能训练不足。“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要真正走工学结合道路, 首先须解决师资问题, 而解决师资的前提是转变观念。由过去单一的专业教师逐步转变“双证”“双师型”教师。

(二) 形式改变应体现出教学模式实质改变

内容决定形式, 而要避免只停留在形式。表层。职业教育与中专教育有所不同。事实是, 长期以来中专教育较侧重理论知识, 在教学中实践技能训练比重较少, 而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 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 师资方面要求具有“双师型”素质。新建合并的高职院校虽然具有办学历史长、师资力量较强、办学经验丰富等特点, 但“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还不足以达到教学与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教学模式上, 仍偏重理论知识教学;同时实践教学设施不能满足职业技术教育要求的需要。因此, 不能仅仅改变办学形式, 而忽略职业教育的实质内容, 这样就无法真正办好职业教育。办学形式的改变意味着教学模式必须改变, 教学模式要改变, 就必须建设一支支撑职业教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真正使办学水平上等级, 以“双师型”教师带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

(三) 多种途径培养“双师型”教师

1.加强教师自身技能培训

采取走出去的方式, 分批将教师送到相关企业或事业单位从事一线技术工作, 提高操作技能, 并了解学习现代新技术。鉴于历史的原因, 许多教师长期只在教学岗位, 很少有机会涉足一线技术岗位工作, 造成教学内容多是从理论到理论, 从书本到书本。如医疗技术类专业教师足不出校园, 不接触临床, 那么, 自己如何熟练操作技术?又如何教授学生?财经类专业教师只在办公室、教室做账, 如何知晓复杂的财务统计状况?所以, 分批、分阶段培训在职教师, 是提高教师操作实践技能的良好方法。

2.“产学结合”, 加强“双师型”师资建设

高职学校通过“产学结合”, 可以提高教师科技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职业院校和企业具有两种不同的教育坏境和教学资源, 真正实现了产学结合, 把学生的学习过程放到未来就业的岗位环境中去, 使学生学习受益, 同时可以使教师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得到较快的提升, 激发教师科技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有利于职业教育的良性循环, 是培养“双师型”师资的良好土壤。

3.加强校企合作, 促进科研发展

科学研究是专业教师的另一项重要任务。高职学校一方面应加强校企合作, 与社会相关企、事业单位联姻, 组织教师积极参与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课题研究, 以此促进教师向“双师型”发展;另一方面, 应重视学校人力资源的开发, 利用专业优势培育校本企业, 并将“双师型”队伍建设作为校本企业的主要职责和义务, 从而真正实现“以产带学, 以学促研, 以研增产”。可见, 以“产学研”为导向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是保证教育质量, 实行培养目标, 办出职教特色, 提高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4.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利用已有资源以提高教师“双师”能力, 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有的资源如:附属医院、校办企业等, 本来就按市场经营模式运行, 它们的工作环节、工艺流程完整, 并且及时掌握和运用着新技术, 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在这里, 专业教师教学任务较少时, 可在此轮流顶岗工作, 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不断提高实践操作技能。这样, 自己有一桶水, 才能给学生一碗水, 在教学中游刃有余。长期不断地在校企顶岗工作, 并使之制度化, 有利于教师知识更新、练就过硬技能。这对高职学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无疑是最便捷的方法。

对入党的认识与看法 篇8

从外部形势看,全球疫情急速暴发,境外输入病例不断上涨,境外输入关联病例时有出现,外防输入的压力短期内难以缓解。从内部形势看,本土疫情传播虽已基本阻断,可近些天本土新增病例再次连续出现,更有日渐上涨势头,个别省份甚至出现了聚集性病例。这警示我们,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仍然存在,疫情形势可能出现逆转不是危言耸听。成绩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战果难守易失,更要巩固拓展。疫情防控走向常态化,正是针对客观形势作出的科学决断。

北京作为特大型城市及重要国际口岸,输入风险首当其冲。同时随着复工复产提速,重点地区解封,京内京外人员流动频繁,不确定因素在无形中增加,“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都很大。更要看到,北京作为首都,地位特殊、任务重大,是全球审视中国的窗口,任何事情的影响都会因高度关注而呈指数倍放大,在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上更是如此。这样的“城市角色”,更要求北京继续从严从细从实做好防控工作。

从“应急”走向“常态”,不变的是坚决态度,优化的是具体策略。就现阶段来看,疫情常态化防控重在做好“三防”——防松劲、防漏洞、防反弹。首先是防松劲。形势向好,我们有一万个理由欣慰,但没有一个理由懈怠。思想上松一寸,行动就会松一尺,必须绷紧思想这根弦。第二是防漏洞。要及时发现问题,从而根据实际需要调整相关机制举措,补齐短板、堵住漏洞、清除死角。第三是防反弹。针对境外输入和本土扩散风险,关口前移、前端处置,切断病毒传播渠道,严防可能出现的传染源造成关联病例。善作善成、善始善终,不断缩短我们与最终胜利的距离。

疫情防控没有旁观者。面对常态化的新形势,每个人都守土有责,也要守土尽责。战疫历程证明:疫情凶猛,但可防可控,关键是凝心聚力、众志成城。如今,面对防控常态化,我们依然要打一场全民战争。思想上,警惕但不焦虑,认真但不刻板;行动上,做好个人防护,重塑卫生习惯。复工复产后,严格遵守佩戴口罩、进门测量体温、就餐保持距离等规定。日常生活中,勤洗手、多通风,不扎堆、不聚集,积极响应公筷、分餐、“非必要,不远行”等号召。说到底,防疫常态化就是将之前的好举措融入日常,继续为工作生活保驾护航。

大学生对党的认识和看法调查问卷 篇9

A有,且很坚定B想过,但不是非入不可C无所谓,没多大区别D没有想过您认为我们加入共产党的动机主要是什么?()

A想为国家做贡献,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B随大流,别人都入,自己不入显得落伍

C面子上好看

D注重现实利益,对自己找工作以及提升会有帮助

E家庭环境影响及要求

3您觉得现在部分人不积极入党或对入党存在抵触情绪的原因有()【多选】

A入党程序过为繁琐B觉得自身能力不足,思想觉悟低 C看到部分党员的负面情况和党内腐败现象D觉得党员受约束您觉得现在的中国共产党的榜样作用与积极影响和以前相比有什么变化?()A比以前更好了,能带给人们更高的生活水平

B和以前没什么差别

C比以前差了,因为共产党内部更黑暗,更腐败了您都是从哪些途径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多选】

A党校、党课和《时事政治》等教育B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

C与老师、同学交流D家人的耳濡目染

6您对党的性质、宗旨、奋斗目标、基本路线等相关政策与制度了解程度如何?()A很熟悉,很全面B有所了解C不太全面,比较模糊D完全不了解

7您对身边的党员评价是()

A与党员要求相差甚远B各方面都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C发挥了一定的表率作用D与普通群众相差不多

8您觉得前两年的“重温红色路线”有意义吗?()

A十分有意义,对于我们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B还行吧,反正没有坏处

C简直就是浪费时间,还不如把时间花在探索未来上呢

D跟我没关系,没想过

对语言学与翻译理论关系的看法 篇10

长期以来, 译界对西方翻译理论学派的划分, 见仁见智, 并不统一。1982年Nida在其专著《TranslatingMeaning》中区分并分析了四种翻译理论或学派, 即语文理论、语言学理论、交际理论、社会符号学理论。两年后, 他再次强调上述区分并分析了各理论的利弊。谭载喜先生在其重要作品《西方翻译简史》中将西方翻译理论分为布拉格学派、莱比锡学派、伦敦学派、美国结构学派、交际理论派、前苏联文艺学派与语言学派。这一划分在四年后又得到了重申。潘文国先生将西方翻译理论分为“多元系统”学派、“描写” (或“常规”) 学派、文化学派、“综合”学派、“解构”学派 (或译者中心学派) 、“后殖民主义”学派 (或政治学派) 。从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发展的新特点看, 目前主要存在文化学派和语言学派两大派别。从宏观上看, 语言学派可包括“综合”学派;而文化学派可包括多元系统学派、描写学派、解构主义学派、后殖民主义学派和女权主义学派。因为第一, 它们都强调文化因素 (广义上文化因素包括政治、历史、审美等因素) 与翻译的关系或对翻译的影响;第二, 都强调提高译文 (或翻译作品) 的文化地位, 或与原文平等, 或比原文更重要;第三, 都将研究重心由原文转向译文, 即由研究如何“忠实于”原文转向研究译文的形态、可接受性、影响译文的文化因素等。

二战以来, 现代语言学理论的蓬勃发展给西方翻译研究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几乎所有重要的语言学理论均不同程度地被运用在翻译研究中: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比较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文体学、系统语法、功能语法、比较语篇学、语用学、关联理论、言语行为、语篇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 等等。从以上列举可以看出, 近半个世纪来, 语言学派蒸蒸日上, 独领风骚。

二、语言学与翻译理论关系的研究

与语言学派紧密相联的是跨学科或多学科翻译研究理论。它往往综合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的理论来研究翻译, 因而有人称其为“综合学派”。但它的底色基本上是语言学理论 (难怪自它出现以来, 其兴盛与低潮与语言学派基本同步) 。换言之, 它基本上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 再结合其他学科的理论来研究翻译, 因而, 将它划归在语言学派应该是说得过去的。由于翻译活动和翻译现象本身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多学科研究是翻译研究深入发展的必然产物。“当代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是语言学影响逐渐减少, 多学科研究分量加重”。但近年来因文化学派日益兴盛, 多学科研究相对受到冷落。从目前所掌握的材料看, 多学科特征十分鲜明的主要有:Snell-Hornby、Hatim&Manson、Bell、Hewson&Manson、Neubert&Shreve。Snell-Hornby的文章运用语篇学, Fillmore的场景—框架语义学 (scenes-and-framessemantics) 、言语行为理论、话语分析理论、原型理论、格式塔心理学 (或称完形心理学) 、跨文化交际学等, 并结合实例深入分析探讨了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必要性及其基本问题;对文学言语进行“科学分析”的可行性;多学科研究的潜力与优越性。Hatim&Manson结合实例万花筒似地展示了语域分析、语用学、符号学 (包括文学符号学) 、言语行为、话语分析、语篇学、系统功能语法、阐释学、互文性理论、接受理论等对翻译研究的巨大借鉴作用和美好发展前景。Bell系统借用语义学、语用学、功能语法、话语分析、语篇分析、言语行为、认知理论、心理语言学、信息理论等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成果, 思路开阔, 洋洋洒洒, 有分析, 有例证, 建立了一个涉及翻译基本问题、影响译者的诸因素、译文分析与评价, 特别是翻译过程等的“多学科普通翻译理论”。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 语言学派重要的翻译理论著作已很少见到。有影响的主要有《Translationand Language》和《ThePragmaticsof Translation》。P.Fawcett比较公正、客观地总结了语言学与翻译研究之间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半个多世纪的“恩恩怨怨”, 充分肯定了语言学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巨大贡献, 详细分析了语言学翻译理论的种种局限和弊端。Fawcett指出处于低潮的语言学翻译理论目前正在朝语篇语言学 (textlinguistics) 、社会语言学 (sociolinguistics) 、语用学 (pragmatics) 、心理语言学 (psycholinguistics) 的方向发展。L.Hickey共收录了13篇颇有见地的论文。它们从“礼貌原则”、“合作原则”、“语义前提”、“语用前提”“以言成事对等” (perlocutionaryequivalence) 等等全新的视角展开对翻译研究的探索, 令人耳目一新。语用学所研究的是实际使用中的语言以及语言与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它已跨出传统的语言学理论框架, 开始对语言进行动态的、更具实用价值的研究。因而, 语用学翻译理论比较注重原文、译者、译文、读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及其文化背景的探讨。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与文化学派的翻译理论已有些类似。

语言学对翻译理论的研究有重要影响, 它就像翻译理论工具箱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翻译理论需要多种学科的介入, 但过多强调和依赖语言学的作用也是不对的。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单凭语言学知识去搞翻译研究是不行的。“我国一位有识之士明确指出, 从语言学角度来研究翻译理论已经使翻译理论的研究走进了死胡同, 因为翻译与语言除有密切关系的一方面, 还有毫无关系的一面, 翻译中的非语言因素是大量的、普遍的。翻译过程决不是单纯的语言活动, 语言学理论难以驾驭翻译的全过程, 因而不可能把翻译理论建立在纯语言学的基础之上。”奈达从描写语言学研究转到交际理论, 再到社会符号学研究这一过程充分表明他本人也意识到了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的局限性, 所以变换了研究的角度。但在《笔谈》中他仍认为其他人从事翻译理论研究非常依赖于语言学知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当前提出的阐释学、目的论、结构主义及多元系统论等都从不同角度对翻译现象做出了较为科学、客观地分析。这足以证明人们研究翻译理论不仅仅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的。

三、重新认识语言学与翻译理论的关系

重新认识翻译理论, 正确认识翻译学的结构框架及翻译理论在其中的位置, 众多研究翻译学的学者几乎都谈过对其框架结构的构想。如谭载喜提出的翻译学结构包括“普通翻译学”、“特殊翻译学”和“应用翻译学”三个部分;金堤提出的翻译学分为翻译学基础理论、翻译学本体理论、翻译学专项研究和翻译技巧研究;杨自俭主张的翻译学包含翻译工程、翻译艺术和翻译学;刘宓庆的译学构想框架中分为“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两部分;范守义认为翻译学可由“基本理论”、“应用技巧”和“多视角研究”构成;威尔斯提出译学应由“普通翻译学、涉及两种具体语言的描写翻译学和涉及两种具体语言的应用翻译学”构成;再加上霍姆斯的“描写翻译研究、翻译理论和应用翻译理论”。我们可以看出, 这几位学者在构想译学框架时, 虽然用的术语不一致, 但无一例外地将理论与应用部分划分开来。在他们看来, 理论是整个结构的核心部分, 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远离实践部分;而具体指导实践活动的属于应用部分 (或是应用翻译学、翻译工程、外部系统、应用技巧、应用翻译理论) 。杨自俭说过:“学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理论与应用部分界限清楚, 自成体系, 并能为其他学科提供理论和方法。”我们当前的问题就是理论与应用界限模糊, 常常有人将理论与应用混淆起来, 看不到理论的作用, 进而引出“理论无用论”的说法。当前我们的理论研究不是太多了, 而是理论研究还远远不够, 理论的抽象概括还差得很多。霍姆斯也说过, “翻译研究各分支之间缺少一个清晰的界线是阻碍这一领域研究发展的主要障碍”, 还说, “理论核心抽象度高, 独立性强, 是学科取得独立地位的标志”。为早日建成翻译学, 我们还必须大力加强这方面的描写与研究。

笔者认为语言学不可能与翻译理论割裂开, 翻译就需要研究语言, 而语言必定离不开语言学。但翻译不是只研究语言, 它还涉及很多其他领域。我们今后还要多深入研究, 期待对语言学与翻译理论关系有更明晰准确的说法。

摘要:语言学与翻译理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爱恨交加:许多语言学家对翻译理论不感兴趣;一些翻译理论家也日甚一日地宣布语言学拿不出任何东西供翻译学科借鉴。笔者既不赞同对语言学的这种怀疑态度, 也不把语言学视为翻译研究的大救星, 而是相信翻译中有许多东西只能通过语言学加以描写和解释。

关键词:语言学,翻译理论,关系

参考文献

[1]张经浩.与奈达的一次翻译笔谈[J].中国翻译, 2000 (5) :28-33.

[2]张美芳.翻译学的目标与结构——霍姆斯的译学构想介评[J].中国翻译, 2000 (2) :66-69.

上一篇:女工程师点评电路设计下一篇:建筑设计有哪些生态策略及生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