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学管理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中小学教学管理论文(精选5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编者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教育作为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方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篇:中小学教学管理论文

中小学校长教学管理“痛点”研究

摘 要 研究发现当前校长的教育管理工作主要是校长办学、教师发展、课程与课堂、学生成长、家庭与社会等,这些已然成为他们的“痛点”。在校长办学方面,主要涉及专家型校长的成长,自主权及资金等问题。优质师资的流失是校长们的一大痛处。教师难以进行深入的合作成为教学改革的一大瓶颈。生源大量缩减以及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成为校长们的一大难题。家庭在儿童教育过程中的缺位与社会对教师的高期望低尊重也成为中小学校长的一大痛点。

关键词 中小学校长 教学管理 痛点

Research on "Pain Point" of Teaching Managemen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DONG Yanna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8100)

教育活動是一项以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为目的的活动。中小学阶段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它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发展和终生幸福,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和未来。陶行知先生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评价一所学校,就要先要评价他的校长,有了什么样的校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师和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态势对负责基础教育管理的中小学校长有了更高标准的要求。

作为一名教学管理者,怎样才能让学校、老师、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呢?这是每位中小学校长都必须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但很多问题已然成为校长们的“痛”。比如,“每天事务繁杂,分散精力,无力专注于重要工作”。[1]研究显示,大部分校长对工作充满了自信与热情,但仍有9%的校长表示“真的不想干了”,[2]反映出他们在工作中的失落感、挫败感、厌倦感等。而让他们感到最苦恼的三件事分别是:“教育经费短缺”(26.67%),“教育评价难做”(16.86%),“课程改革难推”(12.55%)和“队伍建设压力”(12.55%);学生的安全问题成为校长们最主要的压力来源(31.75%),紧跟其后的是“上级部门检查”(12.30%)和“学校生源保障”(11.51%)。[2]而另一项调查显示,中小学校长的责任压力主要由四个因素构成,由高至低依次为:校园安全、学生发展、办学设施、学校发展与教师发展。[3]赵桂霞就中小学校长的管理“痛点”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发现主要体现在校长办学、教师发展、课程与课堂、学生成长、家庭与社会五个方面。

1 关于校长办学

一个好校长铸就一所好学校,专家办学是教育实现现代化前提和基础。专家型校长属校长专业发展中的高层次阶段,它代表着校长的办学思想、领导水平、管理与创新能力等方面能达到“专家”的水平——一个教育家、一个管理家、一个团队引领者、一个改革创新者、一个教育实践反思者。[4]调查发现,近一半的校长提到上级部门下达的硬性指标使他们感到压力很大。差不多1/3的校长感到事务性的工作太多。“上级检查过多又不深入,疲于应付”、“没有办学自主权,难以组起高效的团队” 、“其它行政干扰多”这三个方面,排在前五位。偏远地区的中小学校长深受“政府投入不足,办学经费勉强维持,教育理念难以落地”[5]等因素的困扰。与此同时,“安全问题”也是该地区高度关注的问题。面对新的教育形势,资金、师资、校园危房等问题日益成为他们心头的巨石、头上的利剑,内心更是充满了困惑。

校长的专业发展是校长的理性思考和理想追求,是办学信念的集中体现。重视校长“专家型办学”的理念,是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需要,是学校组织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2 关于教师发展

毛主席曾说过,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问题。中小学教师是学生发展的起跑助力,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水平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效, 也影响着学生发展的方向和高度。目前,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对一线教师的综合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广博的知识架构、深厚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不懈的钻研精神,以及崇高的职业道德与心理素质。提高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势在必行。

教师队伍的发展问题,对欠发达和中等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校长来说,深感困惑,深受其扰;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最困扰中小学校长的是“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普遍,中年教师、骨干教师进取心不强”;在中等发达地区也雄踞第二。当前我国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与新课程的要求还有差距,由没有经过正规师范训练、一部分甚至几年时间年离开教室岗位的代课教师通过考试直接转岗成为正式教师的人数不容小觑,一些学校占比甚至直达1/3。而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高,很多学生及家长对古老的教育手段及落后的教育理念深感不满,越来越多孩子选择进城读书,导致偏僻落后的中小学校生源越来越少,出现 “学生逐减,师生比逐大” 的现象,甚至很多学校已面临招不到学生的危机。农村学校转岗的中老年代课教师多,年轻的新鲜血液注入少,使这一困境更加恶化。同时,不少偏远学校人员超编严重,而专任教师却人手紧张。另一方面,大量条件更优越的学校公开招考教师,使原本就步履维艰的偏远遭遇了雪上加霜的骨干教师稀缺。另外,偏远中小学的学科配备不平衡,造成工作量不平衡,收入不平衡,从而教师的心理也产生不平衡,这些问题也困扰着校长。有研究显示,校长们对于学校内部管理方面的压力,比较集中的是教师的待遇、教师的能力以及自己管理教学的能力等。

3 关于课程与课堂

如果说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那么课程则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载体。对于85% 以上的农村中小学校长来说,“课堂不高效,教师改革动力不足”是最普遍存在的“痛点”。

有研究表明,在中等发达和欠发达地区,“课堂教学模式花样繁多,弄不清什么样的模式才是最高效的”[6]也成为中小学校长们的困扰。蜂拥而至的各类教学模式,使得他们应接不暇无所适从。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相应的,校长们都非常关注“教师的备课过程和质量难以掌控”,相关的问题还有“教师之间很难深层合作,优质资源难以共享”。充分的备课是一节优质课前提保障,而团队合作则是课程改革的生产力。对偏远地区的中小学校长来说,怎样组织团队合作,怎样提高备课质量,是教学管理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于1931年12月3日就职时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同样的道理,在经济水平较好区域的中小学校长看来,“缺少强有力的,尤其是理论与实践兼优的专家的引领”是教学工作、学科建设的一个“痛点”。“不同层次的学校师资、生源、办学条件不一致,但上级考核要求一致”,导致越低层的校长,压力越大。对欠发达的偏远地区中小学校长来说,这个“痛点”则更为突出也更为无奈。

4 关于学生成长

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教育的起点和终点,也是教育的核心。中小学校长们反映比较多的是学生考试成绩、升学压力等。

“问题学生”的教育等问题困扰着校长。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多元文化的逐级融合,以及互联网的大肆入侵,学生思想活跃,受社會影响大,越来越难以管理,传统的管理手段和方式面临挑战。养成教育效果差,行为难以内化为习惯,很多学生“啥也知道,就是不做”。有调查显示:相当多的学生缺乏内在的学习动机,也缺乏明确的学习方向,不知道读书是为了什么。很多学生可以把书读得非常好,考出好成绩,却不爱好读书。他们缺乏典型的榜样示范与良好的人生规划引导,导致没有自己的目标,也没有读书的兴趣。在农村的中小学,大部分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关爱和监督的长期缺位,使学校的教育管理过程更加困难,结果更不理想。

“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求水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学生及家长们已普遍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竭尽所能地想要往城市学校就读。一些不规范的招生行为,使农村学校的优秀生源大量流失。生源的严重流失对于农村中小学校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没有成绩,又遭遇着持续的生源流失,本就薄弱的农村教育,变得更加不堪一击。

5 关于家庭与社会

学生的发展,是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教育的结果。孩子是所有父母的希望,而父母的期望变成了孩子的压力,也变成了学习的压力。家人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和监护人的思想意识,决定着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式,而家庭教育的方向,也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和家庭的幸福感。父母长年在外务工,孩子的生活学习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代为照管,使家校共育中家的部分几乎成为空白。调研显示,“家庭教育水平低,学校教育效果5+2=0”位列前三,偏远地区的中小学校排序更靠前。当学生们的非理性的认知和信念造成沉重的负担和压力时,当校长们的办学权利和威望受到限制和伤害时,如何保证自己的办学不至于变形扭曲?如何保证学生的发展停滞不前?与社会高期待相反的是教育者的社会地位问题,承受着社会的高期待、高要求,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收入水平与尊重程度,80%的受访校长认为这是其职业生涯中沉重的压力之一。

校长既是学校教育的管理者,又是学校办学的引导者,也是教针政策的贯彻者。肩负着多重角色和任务,他们承受的压力比普通教师更大。校长的自身素质是搞好校长工作的前提保障,一个优秀的校长,除了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在当前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我国偏远地区中小学校长的工作现状和心理现状如何,需要引起业界广泛的关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治理模式造成了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别,就集中体现在农村教育的弱势上。[7]我国西部农村中小学在教育资源匮乏、师资结构失衡、生源节节失守的情况下,农村中学校长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如何实现教育现代化,达到面向人人,教育公平等问题;如何去面对现实,解决校长们的困惑与难题,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与心理状态,值得思考。

参考文献

[1] 袁笑,贾伟等.多维度探究中小学校长队伍发展状况[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4(7):67-70.

[2] 如何打造“理想学校”http://news.163.com/14/1010/01/A85J9C2600014AED.html

[3] 刘芳.中小学校长责任压力的结构与特点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

[4] 查建华,于海洪.中小学专家型校长的意蕴与内涵[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2):124-129.

[5] 赵桂霞.寻找“痛点”背后的真问题(上)[N].中国教育报,2012-03-06.

[6] 赵桂霞.寻找“痛点”背后的真问题(下)[N].校长周刊,2012-03-13.

[7] 揭晓海.二元结构下的城乡教育公平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8(5):44-47.

作者:董艳娜

第二篇:中小学教学管理问题思考

【摘 要】本文从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三种理论思潮的角度对我国教育管理工作的三大导向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对中小学教育管理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中小学 教育管理 理论体系 对策

教学管理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针对教学工作中的各个教学环节所建立起的基本结构或框架。有效的教学管理,可以通过对各种教学资源的合理组织与安排,提高其利用效率,进而达到教学工作的最优化。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这一教育理念不仅是对教师与学生行为与观念的改进,更对学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没有与之相配套的教学管理理念,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难以真正在中小学得到广泛的普及。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改进中小学的管理工作,成了目前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 中小学教育管理的理论体系

笔者认为,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三种理论思潮,是我国教育管理工作的三大导向,由此而产生的科学管理、人际关系管理和人伦管理思想逐渐整合,构成了目前的中小学教学管理的理论体系。

1.科学管理思想

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科学管理思想,最早起源于企业管理理论体系。科学管理思想,是指中小学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要遵循教育与管理的客观规律,要以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客观、理性。这种科学管理的思想基于科学理性,以事实为基础,根据对客观事实的调查、统计、观测和实验等科学的研究方法得出结论,注重定量分析,通过对管理过程中的各方面因素以及管理问题的本质特征进行量化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科学的决策,从而保证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2.人际关系管理思想

传统的管理思想缺乏对人性的重视,忽略了组织中的人文因素和开放性,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逐渐被人际关系管理思想替代。人际关系管理思想应用广泛,意义重大,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人际关系管理思想在教育管理理论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人际关系管理思想可有效地解决学校行政管理部门日常工作中的官僚主义作风,也有助于管理人员与教师协同工作,适应教育规模的日益扩大与复杂化趋势。

3.人伦管理思想

随着经济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发展,西方国家基于系统论、信息论和协同理论等理论开放性的管理系统理论在世界上广泛传播,并被引入到教育管理理论中。在目前的教育管理理论中,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人的管理,我国传统的宗法人伦思想一直影响着社会成员的心理与行为规范,教育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国外的开放性的管理系统理论与传统宗法人伦的思想相结合,就形成了基于道德理想主义的人伦管理思想。

二 中小学教育管理之我见

1.明确学校自身定位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学校对自身定位不准确,认识不清晰,没有特色,缺乏生命力和竞争优势。做好学校的自身定位,走特色办学的道路,制定出一个切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发展战略,明确学校的发展方面与目标,才能有目的性地安排好各方面的教育工作,避免工作的盲目性。

2.实行民主化管理

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很多人习惯于权力支配与无条件服从,这种落后的管理方式完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部分学校的民主管理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在管理过程中得到体现。笔者认为,为了实现真正的民主化管理,就要构建出学生—教师—领导之间有效的沟通渠道,提倡基于“集体的意志”“权利共享”的管理体系。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尊重教师的民主权利,强化学校领导的民主作风,建设一种民主的管理氛围,让每个人都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

3.以人为本,关注教师成长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教育管理的角度来说,同样也要遵循这一点。基于这一理念要求,就需要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关注教师的需要、成长与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教师,帮助教师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4.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气氛

学校是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场所,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气氛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但是,就目前而言,一些学校的管理者过于看重学校的物质设施建设,而忽视了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笔者认为,通过建设以学习型校园文化为目标,开设一个宽松的交流空间,开设形式多样的科研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使学校中充满学习的文化追求,这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教师、学校的发展。这种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管理者和广大教师长期的努力奋斗。

三 结束语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中小学教学管理的工作水平直接决定了中小学的教学质量,是学校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关键性的地位。做好中小学的教育管理工作,需要学校各方面人员的积极配合与努力,作为中小学的管理者,要真正认识到高质量的教学

管理对学校的重要性,秉持虚心的态度,借鉴优秀的教育管理经验,以推动学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丁龙.当前中小学教育管理中亟待关注的几个问题[J].教育探索,2007(4):69~70

[2]谢建罗.美国中小学教育管理权限与教师资格[J].宜春学院学报,2009(5):43~46

[3]周丕福.重视学校信息化教育管理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0(11):14、21

[4]范文君.论中小学校的教育管理现状及对策[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1(12):84

〔责任编辑:李锦雯〕

作者:周艳梅  周艳玲

第三篇:中小学科学教学

编者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教育作为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方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充分体现科学教育的价值,让科学教育的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与身心发展规律,本期《特别关注》以“中小学科学教学”为题介绍一些研究成果,以期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第四篇:中小学“五项管理”的管理之道

唐西胜,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教师教育学院,特级教师

2021年1—4月,教育部连续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五个文件,要求加强手机、睡眠、课外读物、作业、体质管理。“五项管理”是全局性、系统性、社会性的大工程,亟须创新管理理念和方法,以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和落实。

一、价值管理的站位

人类活动以价值创造与价值消费为核心,人类社会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价值关系,因此,管理是为了价值、基于价值、创造价值的活动。具体来说,“五项管理”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充分彰显。从价值的视角审视“五项管理”,就能从思想上认识其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而从管理上把握其本质和内在规律性。

(一)为了价值

“为了价值”要求每一位管理者都要建构一种价值思维模式,提升价值感知力和认知力。所谓价值思维就是做一件事情之前先问为什么、有什么意义和价值,是探索“应该”和“善”的思维。为此,中小学校管理者应努力构建价值思维,提升对“五项管理”的价值认知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育人价值。学校管理的根本点在于育人,一切管理目的、目标、措施和方法都要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这是学校管理的育人性原则。“五项管理”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和具体行动,从不同方面体现着、遵循着正确的育人方向。“五项管理”从社会关切的问题入手,从不同方面体现和贯穿着育人目标,破立并举,明确导向以人为本和五育并举,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社会价值。“五项管理”一方面关系着合格劳动者和现代公民的培养问题,另一方面积极回应和着力解决广大家长急难愁盼的重点问题。因此,要把落实“五项管理”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管理价值。“五项管理”是优化教育治理的重要抓手,是考验和锤炼中小学校长、教师治理能力的重要契机,抓好“五项管理”也是顺应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需求和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基于价值

“为了价值”体现的是管理者践行“五项管理”的外源性价值因素,“基于价值”则更多地凸显价值践行的内生性因素,即管理者立足于自身的价值理念对“五项管理”进行选择、内化和外化等实践过程。内外部价值因素共同构建和驱动践行合力,保障“五项管理”价值的实现。

教育管理者的任何管理行为都受到个体价值观的支配,这些内隐的价值观决定了管理者行为能否实现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教育管理者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提升价值领导力。其中,校长的价值领导力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只有校长具备了正确的价值观和先进的办学理念,才能较好地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和愿景。相反,缺乏核心价值观的领导,很容易滑入误导的深渊。

因此,“五项管理”是检验教育管理者价值观的试金石。如果管理者抱有应试教育价值取向,那么他们则会无视“五项管理”的理念和原则,视考试分数为学校管理的唯一目标追求,高负担、高压力、高投入依然是学校管理行为的必然选择;相反,如果管理者抱有素质教育价值取向,那么促进人的全面且个性化的发展就会成为学校的办学理想,立德树人、轻负优质就会成为学校管理实践的重要探究方向,也会对“五项管理”有更强烈的价值认同感和行为紧迫感,对学生体质发展和心理健康有更多关注。

(三)创造价值

学校管理不仅要为了价值和基于价值,更要创造价值,即管理要为教育赋能,创造管理的育人价值。一些所谓“超级中学”“高考工厂”创造了惊人的升学奇迹,但未必创造了价值,甚至可能在贬损教育和管理的价值。学校追求教学质量无可厚非,但如果以追求学生成绩和学校升学率为唯一目标,以加大学生的“汗排放”为管理手段,这就是对教学质量和管理价值的误解和曲解。管理者要从正确的价值创造的视角审视与考量管理,“五项管理”正是对上述行为的纠偏和止损,是对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强力昭示。

二、目标管理的方法

目标管理作为现代管理方法之一,由目标设定、过程管控、评价激励等环节形成闭环管理路径。从目标管理的视角落实“五项管理”需要在以下环节上下功夫。

(一)事事明确目标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的明确设置和科学分解为前提的。因此,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解读和部署“五项管理”工作时,须设置明确、具体、可操作化的指標。例如,睡眠管理核心目标: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由此调整学校的作息时间。体质管理核心目标: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程,保证每天体育活动1小时。手机管理核心目标:原则上学生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严禁将手机带入课堂。课外读物管理核心目标:为学生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防止问题读物、劣质读物、有害读物进校园,守住意识形态安全底线。作业管理核心目标:统筹控制作业总量,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初中不超过90分钟;提高作业质量,创新作业形式,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

除了明确目标外,目标管理的关键是分解目标。为此,“五项管理”的目标要落实到人,使其各负其责,同时以民主、协商的方式保证广大教师、班主任等积极参与相关目标的制定。例如,在学生作业管理中,学校可结合教育部规定和学校情况设定学生作业时间,作进一步的细化。在学科层面,班主任要组织各学科教师通过合作、协商的方式科学分解和确定各学科书面作业完成的时间,以切实保障作业总量和总完成时间的合理性。试想,如果只有教育部和学校规定的学生书面作业完成的总时间而无各学科具体分解指标,学科教师各自为政、自行其是,不仅教育部的指导性目标根本就无法落地、落实,而且很有可能导致学生书面作业完成时间会不断刷新突破,学生负担可能就会越来越重。

(二)层层落实责任

目标管理的本质是责任制管理,强调人人清楚自己的责任和目标,建立自我控制和过程控制机制。教育部在安排部署“五项管理”工作时,明确提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要建立健全责任机制,强调划清家庭和学校的边界,让学校的责任回归学校,让家庭的责任回归家庭,共同引导学生自我管理。

明晰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责任。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统筹本区域的“五项管理”工作,定期向党委和政府汇报,督促地方做好相关工作。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具体指导工作,督促学校细化有关管理规定,积极推广中小学校选聘“健康副校长”“体育副校长”等岗位。

落实学校主体责任。各中小学要将“五項管理”纳入学校的日常管理,细化、实化“五项管理”相关要求,科学制订具体、可操作的实施方案,探索、创新各具特色的校本管理模式与实践。例如,杭州市拱宸桥小学形成了健全的课外读物审核机制,发挥了课外读物的育人功能。

压实班主任管理责任。班主任是关键管理层,班主任的态度、能力和责任担当决定了“五项管理”的成效。因此,要建立班主任责任制,提高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能力和水平。要做好学科教师的统筹协调,培养锻炼“强优型”班干部队伍;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创新家校沟通方式,充分调动和整合多种管理资源。例如,有的班级实施聘请家长担任体育班主任的管理措施,通过家校合作落实每天体育活动1小时的要求。

强化学科教师执行责任。学科教师是重要的参与方,负有重要的管理职责,其执行力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五项管理”的成败。例如,学科教师必须负起课外读物管理责任,提升对课外读物的价值判断力。

(三)环环评价激励

目标管理的关键一环是评价。“五项管理”责任落实是否到位、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是否达标、管理绩效如何评定等问题的关键在于评价创新。为此,要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指导,积极探索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的改革创新。例如,有的学校在班级评价中探索增设“新四率”,即在传统的常规考评外增设了近视率、阅读率、艺养率、专项运动技能达标率四项新指标。

三、人本管理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管理永恒的主题,管理的本质是激发和释放每一个人的善意与固有的潜能。在教育管理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顺应学生天性,发展学生个性,维护学生权利是管理的根本目的。学校管理中以人为本包括以生为本和以师为本两方面。

(一)育人:以生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是“五项管理”的价值底色,其根本追求在于让学生成为整全的人、更好的人、更幸福的人。

整全的人—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出横向宽度的规定。整全的人是相对于“单向度的人”而言。受唯分数、唯升学的教育评价的影响,智育的地位往往凌驾于德体美劳育之上,教育活动被智育支配,学生也成为被分数、升学、考试操纵的“单向度的人”。孩子健康的成长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多方面发展潜能的全面实现。教育部将中小学生手机、睡眠、课外读物、作业、体质纳入管理范畴,是国家对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管控,以保障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防止学生成为“单向度的人”。以体质管理为例,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依托于健康的体魄这一前提条件。因此,学校应以“五项管理”为抓手,打破“单向度的人”的培养路径,以整全的人为育人目标,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更好的人—对学生精神层面的成长提出了纵向高度的诉求。至高至善的精神追求贯穿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以促进学生精神层面的成长,让学生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有新人”就是更好的人的具体表征。“五项管理”将中小学生课外读物纳入其中,是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保证学校为学生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学生的精神高度与价值追求乃至国家的命运往往取决于学生获取什么样的“精神食粮”。在“精神食粮”供给问题中,学生“吃什么”“怎么吃”“吃得满意不满意”应该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关注点。英国作家菲尔丁曾说过:“不好的书,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害了。”由此看出,多开卷,开益卷,发挥课外读物的育人功能,有利于造就崇高的精神追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幸福的人—指向学生的校园生存状态和生活品质。培养整全的人是教育的“根基”,培养更好的人是教育的“枝干”,培养幸福的人才是教育最终追求的“果实”。因此,培养幸福的人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但是,长久以来,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已经严重影响其校园生活品质和对学校、学习乃至教师的态度。过重的负担主要来自过量的作业、过多的补课、过长的学习时间,以及超标、超深和超前的学习内容,其中过多的补课尤甚。在部分地区,学生周末也无暇休息,不是在补课就是赶在补课的路上。蒙台梭利说:“每个人只考虑儿童的将来,没有人关心儿童的现在。”“五项管理”的出台,可解放学生的时间,引导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生活的趣味,感受校园生活的魅力,过有品质的幸福的校园生活,塑造幸福人生。因此,“五项管理”是从制度层面为学生幸福校园生活和健康成长护航。

(二)治校:以师为本

教师是学校管理的主体,是“五项管理”的重要实践者。以教师为本就是在学校管理中要关爱教师、依靠教师、发展教师。

管理是一种爱。只有组织内部建立起良好的尊重、友善、关爱的同事关系,才能生发管理凝聚力。关心关爱教师要求依法保障教师的权益和待遇,下大力气为中小学教师减负,让教师安心从教、静心育人,让教师的教育生活变得从容、幸福。

管理是一种刚柔并济的爱。管理必须从组织的要求和规范出发约束员工,同时,也要发挥组织文化的“软”管理力,深化校风、师风建设。因此,管理是柔性关爱和刚性约束的结合。

管理要发展教师。第一,提升师德。教师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先正己而后化人。作为育人者,德行崇高方能以德育德,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第二,提升人文素养。教师应该成为一棵文化大树,以潜滋暗长的方式不断实现自我丰富成长,同时以自然愉悦的方式摇动另一棵树。

四、科学管理的策略

管理是艺术,更是科学。有效的管理必须依赖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管理者要有科学的理念、态度和精神。“五项管理”要解决教育中的“沉疴旧疾”,必须实施科学管理策略。

(一)立科研兴校战略

科研兴校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一种策略,也是推进“五项管理”的重要支点。“五项管理”背景下的科研兴校须在三个维度上彰显价值。

一是向科研要质量。当前,基础教育发展应把质量放在首位。“五項管理”必须直面并回应师生、社会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切与需求。传统的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主要依循经验模式,突出表现为对“时间+汗水”的路径依赖,这与“五项管理”的宗旨背道而驰。教育科研的引入开启了学校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新模式,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并找到了一条有效协调减负与提质矛盾的科学之路。无数学校成功的经验已充分证明,科研是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强大内驱力,教育科研成为学校内卷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分界线。

二是以科研显特色。学校的特色发展为学生的特长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良好的环境条件以及课程师资的支持。在加强“五项管理”的背景下,全面规范办学行为是学校管理的应有之义,也是“五项管理”的刚性要求。那么,在规范基础上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并以此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校长具有强烈的科研意识和足够的科研智慧。

三是以科研强队伍。教师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学校管理力量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在落实“五项管理”过程中,教师应该成为研究者,并开展真实性研究,即基于“五项管理”针对真实问题开展研究,把问题变成课题;基于真实行动开展研究,即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基于真实实践成效开展研究,即研究要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二)走科学减负之路

“五项管理”的精准施策需要依托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教育科研的深度介入与助推协同。减负并非仅仅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机械操作就可以达成,更需要依赖科学有效的探究。为此,杭州市下城区许多学校和教师开展了“轻负高质下作业有效性实践研究”,从10个维度对学生作业改进开展了全方位、全过程的持续、纵深研究,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科学减负的前提是以科学的态度认知教育教学规律,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探索教育管理规律;科学减负的重点是要以科研的方式研究“负担”,探究如何科学、合理地“增减取舍”;科学减负的成效是要让学生有真正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因此,中小学校的教育科研必须是为了学生的科研、有学生参与的科研、最终由学生检验的科研。

五、现代治理的智慧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谈到教育减负问题时指出:“减负、负担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它还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各方面合作、共同努力。”“五项管理”的推进需要创新治理思维,促进教育和学校管理的现代转型,从传统管理走向现代治理。

(一)多元参与,共建共享

在中小学减负的管理中,似乎走不出“按倒葫芦瓢起来”的怪圈,出现“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五项管理”涉及多元利益主体、技术手段方法、机制制度建设等方面,是一项公共性极强的系统工程,必须明确“系统思维、整体推进、关键管控、协同共治”的治理策略,打造“五项管理”的教育治理共同体,实现多元治理主体之间充分、有序、有效的协同。为此要重点构建和形成“三位一体”治理格局。一是上下一体。根据中共中央的重要决策,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校外机构等都要守土有责,各负其责,保证政令畅通、令行禁止。二是家校一体。在“五项管理”的实施中,家长是关键一环,家长的认同、支持与配合至关重要,为此要保障家校有效沟通,实现协同治理。三是校内校外一体。根治“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坚持从严治理,保证“五项管理”在校内、校外双线并进。

(二)依法治理,制度保障

治理过程要体现治理的法治精神,加强机制制度建设。为此要建立责任机制,明晰治理主体的责、权、利的合理边界,以制度保障参与各方权利;建立监督检查机制,畅通社会和群众监督渠道;建立监测评价机制,将“五项管理”各项指标和要求纳入区域义务教育和学校办学质量评价。

为有效落实督导工作,教育部要求将“五项管理”纳入县域义务教育质量评价范围,纳入今年教育督导一号工程,确保有关要求落实到位,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国务院督导办在对杭州市落实“五项管理”情况实地督查中采取了“四不两直”方式,即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和直奔基层、直插现场,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数智赋能,精准施策

以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为鲜明特征的治理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数智化满足并实现了教育决策科学化、治理精准化和公共服务高效化。数智化治理为“五项管理”赋能。一方面,强化治理的协同性。推进跨区域、跨学校以及家校之间的数据共享、流程再造和业务联动,推动治理形式和教育服务方式从碎片化转变为整体化。另一方面,提升治理的高效性和人性化。以人工智能为技术支撑的治理新模式不仅提高了治理效率,还呈现人性化、场景化、价值化的趋势,能更好地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例如,有学校依托信息化管理平台,利用大数据建立学生作业量的“常模带”,当作业量高于或低于“常模带”时,系统会及时发出预警。同时,在数智化服务管理、服务教学中,也要避免对其过度依赖和不当使用。例如,部分学校在利用大数据向学生推送作业时,由于平台研发水平不够,导致出现无认知梯度、无思维流量的同质化题目的重复性推送,反而加重了学生的作业负担。

总的来说,以治理思维审视“五项管理”的落实情况,有助于廓清“五项管理”的两个关系。第一,小切口与大改革。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五项管理”是小切口、大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的具体行动。因此,对于“五项管理”要“小题大做”,切忌因小失大。第二,小气候与大生态。每个学校、每个人面对教育大生态的治理时,很容易产生“非一己之力能够改变,非一事一日之功就见成效”的慨叹,导致“五项管理”陷入虚妄状态。为此,管理者要有正确的行为姿态和管理方略。一是“局部改变”策略。在外部环境尚未整体改变的情况下,先在一个地区、一所学校、一个班级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小环境和局部生态。二是“从我做起”策略。从改变自己开始,努力影响与改变他人。三是“改善渐变”策略。不要一开始就试图改变,而是通过不断改善而终至改变。四是“小步快走”策略。变革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不怕慢,就怕站。须积跬步而致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海。总之,以“五项管理”为契机,营造好学校的“小气候”,方能成就教育的“大生态”“新生态”。

责任编辑丨庞 雪

作者:唐西胜

第五篇:提升中小学教学管理有效性探讨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教学管理对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影响日益凸显。中小学教学管理受到了更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近年来也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其中仍存在的一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在本文的论述中,笔者主要是从中小学教学管理現状、重要性着手进行分析,对提升中小学教学管理的有效性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中小学;教学管理;有效性;分析与探究

一、中小学教学管理现状分析

1.陈旧的管理思想

陈旧的管理思想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家长式”与“放羊式”的管理方式已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部分中小学教育管理者虽然在意识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但受整体教学环境的限制,导致管理方法没有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2.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不合理

在当前中小学教学管理中,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标杆,而对于学生素质则没有很高的要求。如,学校管理人员为加强对教师的评估,突击听课,从表面上看是为了督促教师的工作,实则引起了教师和学生强烈的不满,这种不合理的评价方式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学校管理人员应充分尊重教学,为教师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供自由的教学空间,重视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培养方式,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3.教学管理方式落后

“一刀切”的教学管理方式是当前中小学主要的管理方式,缺乏个性化的管理策略和管理方式,如:教师在备课时,往往采用统一教案、按照统一进度,采用统一考试试卷,这种教学管理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4.师资队伍建设落后

在一些农村和边远的中小学学校中,能胜任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并不多,绩效分配的不合理导致师资力量的匮乏,不能进行科学的划分,即便是科学的管理制度也成为一些教师的束缚,教师工作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在当前中小学学校中,为充实师资队伍,学校面向全社会进行招聘,应聘者大多为高校毕业生,缺乏教学经验,教师的整体素质也无法得到有效改善。

二、提升中小学教学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教学目标的实现是以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为基础,根据教学规律的特点,对中小学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管理。结合教学实际来说,实施有效的教学管理能极大地促进学校的办学质量的提高。中小学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承担着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没有优质的中小学教育就没有祖国的未来,对中小学教学管理的研究从未间断,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与发展,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提高中小学教学管理的有效性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由于不同区域地域的教育理念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中小学教学管理具体操作方面也有较大差别。对提升中小学教学管理的有效性的研究,应立足于新时期基础教育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创新教学管理思路和教学管理方法。

三、提升中小学教学管理有效性的途径

1.转变管理思想,改进教学方式

提升中小学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学校管理者首先要转变陈旧的教学思想,更新教学理念。转变陈旧的教学思想的方法包括:一是要“走出去、请进来”,争取更多地参加学校或教育部门组织的培训、观摩和学习,或者聘请知名学者和优秀教师进行讲座,引进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教学方式;、二是通过阅读中小学教学管理的相关书籍来不断提升自身教学管理的能力。学校管理者作为教学活动的整体组织者,要协助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摒弃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的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由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辅助者,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发展。

教师的教学方式应符合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帮助学生学会探究知识、解决问题,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模式,以此来适应素质教育“科目多、任务重、课时少”的现状,从而真正实现高效、轻负担、少课时的教学目标。

2.建设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素质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中小学教育管理者所必须贯彻的理念,这种理念也为教师的成长提供有效的推动力。新课标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教学管理方面来说,应将教师需求当作学校需求来考虑,是帮助教师成长,为教师提高自身专业化素养提供有利的基础和保障。教育管理者要是鼓励教师充分发挥其教学主观能动性,转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思路,同时注意听取其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使教学管理充分体现民主化,从而有效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3.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教师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场所,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对于当前中小学教育环境来说,一些学校管理者过多地注重对基础设施等建设,忽略了校园文化建设,这对学生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应加强学习型校园的建设,为学生创造宽松、舒适的学习环境和交流空间,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学习,促进学生的成长。这种积极的文化氛围建设并不是凭借一两个人的力量、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需要中小学教学管理者持之以恒和广大教师共同努力来完成。

4.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加强教育质量监控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加强教育质量监控,能够有效地保障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和质量监控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当前大多数中小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和教育质量监控以领导评价为主,教师互评为辅,而学生在其中并没有发挥实质作用,具体的评价内容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对教师制定奖惩制度的依据也是单一的根据班级成绩和升学率。笔者通过本地区所属学校的调查发现,在大多数的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评价体系中,将学生评价真正作为考核依据仍少之又少,实际上,中小学学生尤其是中学高年级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及学校教学管理已形成了较为客观的评价,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参与者,其评价应是极具说服力的。因此,在教学评价体系和教育质量监控的建设与完善中应更多的融入学生评价,以公正客观的评价方式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校的综合管理水平。

5.完善教师培训制度

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对于知识的更新是十分迅速的,尤其是对一些自然科学类、信息技术类知识等。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当前社会已经发展到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知识迅速代替旧知识,在这种教育背景下,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存量,如果教师仍沿用旧的教学思路和旧教案,那么势必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成绩。严格管理教师队伍,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知识储备,加强学校间的交流、合作,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将培训工作落实到教师教学的每一环节中。

四、结语

中小学教育关系到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来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本文的论述中,笔者结合本地区所属学校的教学管理现状,对如何提升中小学教学管理有效性进行探究,希望对其他学校的教学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何正雷.如何提升中小学教学管理有效性[J].新校园(阅读),2015,08:43.

[2]邓琳.实践哲学视域下的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学管理的有效性研究[J].科技展望,2016,06:324-325.

[3]袁园.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研究[D].上海大学,2014.

[4]彭兰.基于移动学习的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5.

[5]王先旭.运用大数据思维提升中小学美术教学有效性[J].艺术品鉴,2016,03:287.

作者:高颖

上一篇:中国发展论文下一篇:中国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