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教学论文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小学教师教学论文(共8篇)

中小学教师教学论文 篇1

总结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暑假即将来临,期末考试也临近了,本学期的各项工作将画上句号。为了能从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也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在此,特对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做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回顾总结与说明: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生对待学习,往往偏重于兴趣,兴趣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求

知欲望,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而兴趣又不是天赋的,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尤其是教师本身对学生的影响。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

正确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教学的实施,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重点培养的学习习惯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汉语拼音:利用早读、课前预习、上课抽读等各种方式进行复习、巩固汉语拼音。

②字词记忆:从开学起,坚持对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进行读写、听写。

③课文朗读:抓好课前预习、逐渐养成认真预习的好习惯;课堂上运用范

读、听录音读、自由读、有感情读、分角色读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与指导。

④阅读:从平时上课到考试,刻意让学生进行阅读的训练,多思考,多解决问题,提高阅读水平。为进一步攻破这一难点,也为了增加课外阅读量,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专门进行阅读训练。

⑤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采用一些个性化的方法:每位学生都有一本摘抄本,将所学课文,课外阅读中看到的优美词句,喜欢的古诗词,名言警句等进行摘抄记录。提高学生对古文化的感悟能力,并进行记忆积累,逐步养成日积月累的好习惯。小学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

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这样课堂气氛很活跃,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现自我价值。

二、重知识迁移,由课内向课外拓展

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校内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语文教学中包括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品质、发奋学习等的教育,因此就不能仅仅局限学习方面的教育。为

了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可以让学生课后搜集有关家乡变化进行一个图片展,增强热爱家乡的感情。为了提高学生的品质,把学过课的文可以延伸到家庭,说说自己在家的体验,学会感恩,让学生 既学到知识又品质良好发展。

三:备好课,做好充分准备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课前,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教具,确实教学效果十分理想。小学教师教学工作总结同时,为了备好课,花大量的时间在网上查找相关课件或者自己加工、自己制作一些必需的课件,在课堂上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相反,我没有认真备课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学生也没兴趣听课,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

四、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中小学教师教学论文 篇2

1. 教学目标追求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的和谐统一

在教学活动之前, 我们需要预设教学目标, 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一定完全按预期目标发展, 有时学生的言行出乎教师的意料, 直接地干扰了课堂教学, 使教师处于意想不到的课堂情境中, 这时教师必须根据出现的问题重新调整教学思路, 珍视、呵护、利用、拓展这种偶发情况, 既不使教师陷入困境, 又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使教学活动有序地继续下去。[1]叶澜教授说,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 灵活地选择、调整乃至放弃教学预设, 机智巧妙地生成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案, 使课堂教学生机勃勃。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 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课堂上, 学生时常会有一些精彩的表现, 如果教师能及时抓住这些“精彩”, 巧用这些“精彩”, 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 就会使课堂锦上添花, 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2]

2. 教学内容追求基础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中小学是“基础教育”, 打牢基础始终是中小学阶段的首要任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重视基础性的知识, 这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在强调基础知识扎实的前提下也要努力追求知识的前沿性、创新性, 在比较扎实的知识基础上创新, 以创新来促进基础的进一步扎实。惟其如此, 学生才能把教材上的智慧转化为自己的智慧。教育的本性是创造, 是对真正的人的创造, 是对人的伦理性的创造。[3]课堂教学中要选择具有时代特点的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到知识的发现或再发现的过程中去, 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善于追问知识、评判知识、创造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所谓真正地拥有知识, 就是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并且把知识多次反复思考过。”[4]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思考、质疑、判断、比较、选择, 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 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 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 结论就难以获得, 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 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

3. 教学手段上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互教互学

新课程强调, 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学活动也应该在师生之间, 特别是在教师引导下, 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产生互动, 相互交流, 教学相长, 共同发展, 进而达到和谐。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 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 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 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 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 而不是拿出现实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工作: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5]以交往与互动为特征的教学, 常常要借助“对话”而实现。教学中的“对话”, 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它既是一种精神, 又可以成为一种方法。从精神角度讲, 它倡导平等、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理念, 注重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从方法的角度说, 它要求我们改变过去那种太多的“传话”和“独白”的方式, 走向对话与交流, 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 (对话、合作、沟通) 关系, 这种关系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

4. 教学态度上强调真诚付出

教师的教学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亲密程度。师生间感情交融, 会产生更多的相互作用和交流, 学生会对学习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在无紧张感或无畏惧感的状态下学习, 学生便有更多自由表达的愿望和机会。教师不仅可以用有声的言语开启学生的心灵, 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而且可以用无声言语如目光、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增强情感的感染力和印刻力, 使学生富有情感, 充满活力。[6]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 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诱发学生走进教材的欲望。情感激发的目在于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 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 甚至兴高采烈, 这是教学的最佳精神状态。

5. 教学方法上强调教学反思

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是促进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反思。教师的反思意识是教师真正改变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师教学反思经常发生在教学之后, 他们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认知对象, 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识的过程。它需要教师积极关照自身教学行为和具体的教学情境, 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观点, 从多角度积极思考问题、探究教学活动, 以吸取成功经验, 反思教学不足。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出色的教师, 我们就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不断的反思。比如, 可以反思课堂教学环节是否完备, 课堂气氛是否活跃, 教学节奏把握是否合理, 教育情景创设是否和谐, 教学效果是否良好, 等等。这样坚持下来, 每一节课都会在不断地纠正与反思中完善、提高。

6. 教学评价上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教学评价上以纸笔测验中的学生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 这是远远不够的。虽然分数高低能部分地反映这个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的情况, 但对于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则另当别论了。《教育部通知》明确要求:“对学生的评价内容要多元化, 既要重视学习成绩, 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 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学评价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为指标来全面评价教师的教学成绩。[7]这样教师教的动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激发。

最后, 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一个知识渊博、充满智慧的教师, 必定能导演出生动的、让学生留恋驻足的课堂。我们作为教师, 应该在知识经济盛行的时代里, 不断更新观念, 充实知识, 拓宽知识领域, 使学生终身学习、学习终生。

参考文献

[1]石永明.特级教师谈教学[M].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5, 6:71.

[2]姚德贵.让“预设”和“生成”和谐共振[J].小学教学参考, 2009, 3:81.

[3]樊浩.教育的伦理本性与伦理精神前提[J].教育研究, 2001, 1:22.

[4]扈中平, 刘朝晖.多元性教学理念与创新素质的培养[J].教育研究, 2001, 7:24.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108.

[6]李森.教学动力理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 2000, 6:218.

中小学教师教学模式创生研究 篇3

自新课改以来,先进教育理论深入人心,但新的教学模式创生却远未成气候。“学什么”(教材)往往容易过时;“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仅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或要求;而“怎样让学生学”(即教学模式)则能带给学生如何渔“鱼”的能力,此尤为重要。

一、J老师教学模式的创生过程分析

J老师,女性,初中英语教师,教龄十八年,先后在Y中学和F中学任教。在教学中生成了“纵向合作、横向竞争、主动愉悦”教学模式。纵向合作是指按照学生的身高程度和适应程度,分成四个大组,每个大组是两列:一列男生一列女生。同桌两人则形成一个合作的最小单位,同桌两人推选出一个负责人;在前后位之间四个人,形成一个小的合作组,四人小组自己推选小组长,这个小组长是实施整个教学最关键的部分。每个大组是一个合作团队,设一个学习组长,学习组长的任务是帮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组长像老师一样下位进行辅导。横向竞争是指四个大组之间进行竞争。不是答对一个问题给一个评价,而是把问题和做答的评价方式以及学习的整个过程融到一起,形成一个横向竞争。通过纵向合作和横向竞争,整个课堂最后达到主动愉悦的目的。

1.Y中学的从教经历

J老师的父亲是教师,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从事教育事业。在谈到父亲的影响时,J老师说:“当老师是我从小的梦想,也是我喜欢的工作,没想过别的,受我父亲的影响,他一直都希望我们家三个孩子都能当老师。我从小就觉得我父亲特别优秀,总喜欢去模仿他讲课,觉得那种感觉挺好,然后就考了师范。”师范毕业后,J老师服从学校分配来到了Y中学,在这里她首先得到教研组长赵老师的帮助。

J:刚参加工作,赵老师就一步一步地引导我去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课堂。我现在还记得上第一节课的时候,我们教研组长(赵老师)就去听我的课,听完以后,他没评价什么,只说:“我下午有课,你去听我的课吧。”然后我就去听了。听了以后才知道,原来课是这么上的。

我:他是怎么上的?

J:他是一个很有名气的老师,课上得有条不紊,然后我就想,课应该这样上。人家不会说我们的课有什么问题,让你自己去感受,但一看就知道你上得怎样。不过,他说了一句话:“你很有潜力,一定能把课上得很好!”其实就是他这句话给了我信心。以后就不停地思考怎么样把我的课上好。那时候关于教法的书籍非常少,最先弄透的是大学里发的那本教学法,再后来就不断买书。这样看完书,再去尝试。加上自己的勤奋,把握了每次开公开课的机会,让自己一点点成熟起来。

在回忆起这所她工作了15个春秋的学校时,J老师露出深深的感激与留恋之情。

J:我离开以后,那个学校让我最留恋的地方就是学校氛围。所以现在也经常打电话联系。

我: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氛围呢?

J:就是大家都会想自己的课,看别人怎么上,想怎样把自己的课上好。学校每次有老师参加赛课,大家都很齐心。参加比赛不是一个人的事,是全组的事,大家都会帮你想怎么上,哪个环节用什么方法。所以在那个氛围里面,我觉得自己很幸运也很感动。那时候同事之间有很多话说,我们外语组坐在一个办公室。每周二下午进行集备,一下午所有的外语老师都参加,先是大组长说说有什么事,比如说英语组要做什么,就是总结计划一下,下周有什么事,然后就开始备课。

我:那时的集备具体是怎么做的?

J:那时没有现在集备得详细。先说这个单元上几个课时,每一天都进展到什么程度,然后这里面有什么语言点,重点是哪个,有的时候还讨论这个课怎么上,用什么方式导入呀什么的。还有幸运的呢,电脑刚刚兴起的时候,我们学校那会儿就全部换电脑了。我们每个英语老师都配了电脑,然后派专门的老师挨个教。从最基本的开始做,然后电脑也开始用,课件也开始做。

2.F中学的从教经历

工作15年之后,J老师从一座小城市到了大城市,来到F中学。在新的工作环境,怀着自己对教学的热愛之情,J老师仍然有很高的自我期许,充分利用F中学的资源,不断尝试教学上的改变。正如F中学的M校长所谈到的:

M校长:我们F中学有十六字的办学理念:科研引领、优质轻负、守正出奇、自主多元。这十六个字体现在我们的办学教育方面,也体现在我们的教学教研方面,也体现在我们的学生发展方面。首先,我们非常重视教学教研,通过每个月的专家讲座,通过集备,通过教研组活动,通过常态课与展示课,关注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优质轻负的目的。在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方面,我们的宗旨是守正出奇,也就是说,我们会按照学生的发展规律,按照办学的规律,尽可能地创造一些适合我们学校特色的科研……老师们的工作都很忙,确实很辛苦,对他们既要推一推,也要拉一拉。凡是参加课题的老师学校都发放一定的科研经费,从2009年开始,我们每年通过学生反映、所在班级的教学成绩、评选小组成员平时听课,考察平时课堂与所申报教学法的符合状况、教师个人答辩、有关教学法材料的整理,评选出校级优秀教学法。像J老师的教学法被评选为优秀教学法后,学校除了一次性的奖励外,还每个月给500元奖金,这个奖金一共发放三年。J老师本人是一个对教学具有内在兴趣的人,对教研非常感兴趣。她做这种模式的初期,是凭着对教学的一种感觉,凭着想提高教学效果这样一种心情去做的,并不是在某种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学探索。当然她平时也很注重看一些理论书籍,包括和我探讨一些理论问题。可以说J老师这种模式基本属于一种“草根式”的生成。

J:可能是自己对教学非常感兴趣,也非常喜欢去研究,所以我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后,就喜欢带回家去研究它,然后再让其他老师也看一看,究竟这个问题要怎样解决,不断地进行学习。接下来是反思。一般情况下,上完课以后,我会让学生把这节课认为上得最精彩的地方写下来,感觉心理上不是很舒服的地方写下来。写下来以后就想要怎么去做,也就是接下来需要改进的地方,在第二天的课堂上一定要有所改变。再就是归纳总结。归纳总体来说,一定要有创新。这个方法用两天一定要与前一天有不一样的地方,每一节课,一定要有自己最精彩的地方。我在教学中花了很多的时间在研究上,对我来说是受益匪浅。不仅是在理论知识上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你能不能跟上这个时代的步伐。初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后,为调查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的认可度,我广泛征集学生们的意见和方法,以便于后期的调整和改进。

J老师在谈到F中学时,她对这里的两位校长心怀感激。

J:我非常感谢F中学的两位校长,一位是我们的W校长,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他主张让我们学校的老师有更多外出学习的机会。在其他中学参观学习的时候,我对“合作”的理解更清晰了一些,以前也有在课堂上用“合作”的方法,但是那个时候还不是很清晰。学习之后呢,这个“合作”更清晰了,能把它和已有的教学法融入到一起了。另外就是M校长,他深厚的理论知识给我们的教学实践做了很好的指导。自从三年前M校长来到我们学校以后,学校所有的老师都开始做教学研究,他经常去听老师们的课。听了几次我的课以后,他就找我谈话。我主要感谢他的“慧眼”,能够在F中学看出我是一个有些方法的人,最先发现我的人就是他了。M校长对我的方法给予了肯定,不断让我去总结。他告诉我,就把自己是怎么上课的写出来就好。我在写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才让课型清晰化。写完他再帮我看,告诉我问题在哪里,再让我改,就这样不断地反思改进。我的教学模式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之下总结成型的。

同时,一个教学模式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学习、尝试、反思和改进。

J:一个教学法要生成,我总结了八个字:交流学习,主动反思。我在学生“竞争”方面是有十几年的研究经验了,从工作以后就开始在这方面去寻找一个方法。我觉得英语课堂本来就是非常活泼的,不应该是死气沉沉的,我就想办法改变课堂方式。最开始就是根据中央电视台李咏主持的《幸运52》,当时就想我们课堂中能不能也采用这种竞争方式,就是根据这个想法在课堂上不断进行尝试。

二、J老师教学模式创生过程的影响因素探讨

本文借用布迪厄的场域(field)和习性(habitus)及其之间本体论上真正的契合来表达上述的学校、教师及其之间的关系。教师教学模式的创生,既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主观性,也不能仅仅依靠学校中社会结构的客观性,而是由经年累月的历史性行动产生的学校和教师之间双向关系作用的结果。惯习和场域之间的关联有两种作用方式。一方面,这是种制约(conditioning)关系:场域形塑着惯习,惯习成了某个场域(或一系列彼此交织的场域,它们彼此交融或歧异的程度,正是惯习的内在分离甚至是土崩瓦解的根源)固有的必然属性体现在身体上的产物。另一方面,这又是种知识的关系,或者说是认知建构的关系。惯习有助于把场域建构成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一个被赋予了感觉和价值,值得你去投入、去尽力的世界[1]。

1.学校场域的影响

学校场域是指学校层面上关于教学模式生成过程中的各种权力、制度、组织和文化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网络。包括学校对教学模式生成的期望,提供的环境等。学校场域中作用于教师教学模式创生的要素主要有:领导风格与管理制度、办学理念、學生反馈、发展空间、交往社群、时间因素等。

(1)领导风格与管理制度

三年前,M校长来到F中学,他的到来对这所学校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新的理念,同时也对老师们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不管时间多紧,工作量多大,M校长都坚持每周去听老师们的课,参加各个教研组的集备活动,每年进行校级优秀教学法评选。此外,M校长还利用了经济手段来激励教师。对获得学校优秀教学法的教师或团队给予颁发证书和奖金,并作为区、市级以上优秀教学法申报的基础,作为评选各种先进和进一步培养的重要参考。最后,制度规定也是一种方式,上视频研究课、写反思就是通过这种制度化的方式产生的。很多老师上完研究课后回去看录下来的课堂视频,发现自己教学上的优点与不足,写了深刻的反思日志。M校长对教师们交上来的反思、教学论文进行认真阅读,把写得好的教学反思整理成一本书,给老师们结集出版,同时对这些老师给予适当的经济奖励。

(2)办学理念

F中学有一个十六字的办学理念:科研引领、优质轻负、守正出奇、自主多元。这十六个字体现在F中学的办学教育方面,也体现在教学教研、学生发展方面。办学理念对教学模式生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作用于教师的教学信念进行的。教师处在这样的学校文化氛围中,办学理念逐渐被教师认同,然后她们在实践中不断去尝试,从而有可能把意识变成行动。J老师在教学法生成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把学校的理念内化到自己的意识,进而在教学法创新时实践。

(3)发展空间与交往社群

在J老师工作过的两所学校都有较为宽松的环境。对于Y中学,J老师认为Y中学的公开课多,教研活动也多,可学习的机会很多,教师之间的非正式交流很多。不管哪位老师遇到问题,其他老师都会发表自己的看法。F中学,则不仅是口头上对教师的支持,还有专业上的引导和外出学习的机会。这种宽松而又支持性的氛围对教师教学法创生的作用在于:为教师以开放的心态对待教学模式创生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提供了较为安全的心理环境。此外,各学科的研究课、校园网络上的互动论坛、专家的课改或教改讲座等,为学校营造了浓厚的教研氛围。

(4)学生反馈

F中学倡导的办学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学生的反馈对于教学模式创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J老师十分重视学生的反馈,把学生认可或不认可当作教学模式创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每节课要有自己精彩的地方,可以得到学生认同并接受。

(5)专家引领

M校长经常给F中学的教师举办教育理论或教改等方面的讲座,培训他们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指导他们解决教学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在专家的指导下,J老师的教学模式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便成形。但在此前,J老师已在教学中自主探索了十多年时间,仍未生成与当前先进的教育理论相符的教学模式。从传统教学来看,J还是相对优秀的教师,她对教学模式的生成都是如此吃力,更不用说那些专业能力较差的教师了。因此,专家引领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2.教师的习性和专业发展能力的影响

中小学教师教学心得体会 篇4

中小学教师教学心得体会1

20xx年10月,我有幸参加了县局组织的全县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大讲赛活动,这次听课,给了我一个学习和提高的机会,使我受益匪浅。17位老师的授课,各具特色,亮点纷呈。他们以新颖别致的教学方式灵活有效地引领学生认识、感知、表现、创造音乐。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在音乐中感受美、学习美、创造美的广阔空间,更突出了音乐课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学科特点。新课程理念下音乐课已不是当初人们印象中的唱歌课,教学目标的体现要从学生的表现中得到反馈,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下面,我将自己一些粗浅的感受和思考与大家交流,以期抛砖引玉:

一、本次课堂大讲赛的优点

1.教师基本的音乐素养比较好

在听课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参赛教师都具备这些良好的音乐素养。如昆曲《游园惊梦》选段中教师的范唱生动优美,富有感染力;《我们的田野》一课中教师创编的体态律动,用优美的肢体语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堂导入环节新颖自然

老师设计与新知识密切相关而新颖奇异的话题,能紧紧抓住学生心理,引起共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京剧大师梅兰芳》一课中老师利用我县正在演出的秦腔导入戏剧,过渡自然、更接地气。

3.课堂教学设计巧妙独特

教学环节设计紧扣主题,摒弃花架子,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培养。如欣赏歌剧《扎红头绳》选段时,老师打破以往常规教学资源选材的单一性,选用芭蕾舞剧的表现形式,更加生动地刻画了喜儿这一人物形象,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得更透彻。给听课者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

4.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教学理念

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求老师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并使其情感得到共鸣与感动。如在教歌曲《我们的田野》时,老师用扇子创编舞蹈和同学们一起跳,既创设了情境,又让学生参与其中。

二、对本次活动的思考

1.音乐课教学不能忽视音乐要素的学习

其实音乐审美过程需要音乐知识和技能来支撑,否则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就不能深入。因此,我们在上每一堂课时应坚持以音乐为本,注重音乐要素的学习,并将其作为音乐课堂永恒不变的关注点。

2.教学用语的“准确性”和教学用具使用的“必要性”

音乐课堂中,教师的语言要规范而准确,简洁而精炼,在此前提下根据自身语言特点或幽默或生动或优雅或干练,否则会导致指令不明,导向模糊。

音乐课堂上适时的运用道具会增添课堂活力。如有的老师用架子鼓、镲、堂鼓等打击乐器,有的老师专为杨白劳的角色制作帽子,为喜儿准备红头绳,为黄世仁准备服装等,这些道具的运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一专多能、博学多才”是教师终身学习的目标

这次听课使我深刻感受到,作为音乐教师不但要有较强的音乐基本功和全面的人文素养,还要有弹、唱、跳等音乐方面的能力,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感染带动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体验到音乐的美感。因此,“一专多能、博学多才”是我们音乐教师终身学习的目标。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我们要不断追求上进,及时充电,积累经验,提升自我,以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中小学教师教学心得体会2

作为一名新的普通小学数学教师,通过培训以及学习我深刻的感受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艺术化和多样化,也在不同方面显示出了我的不足,许多教学经验值得我去借鉴学习,也让我明白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学习积累的过程,下面我将我的认识和教学心得,做以下几方面概括。

首先是培训心得。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的核心,在新的形势理念指导下,引发了对课程目标、教材编写、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以及教育评价等多方位的改革。

1、重心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接受的过程,更主要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中,课程与教学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新课中,课程与教学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融合的关系。在传统教学中是以教为核心,学生围绕教师转,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而新课程则强调教与学的关系应转化,要求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要诚心诚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2、重新更新新的教学目标。

在传统教学中,是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基本技能是否熟练、解决书本中的问题是否强为教学目标。而新课程中,数学课程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它包括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态度,更多体现学生的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3、重新领会新旧教材的编写。

旧教材围绕例题、习题转。课程内容突出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在结构上,课程类型单一,各具体科目比重失衡。而新课程在教材编写上,努力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致力于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方式,强调体现教材的人文精神。教材以数学活动形式安排。提供了大量的操作、观察、实验等活动形式,加强了学生与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在习题中编排了“数学常识”、“数学故事”、“环保”等方面内容,体现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

4、重新选择新的教学方式。

在旧的课程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而对学生的能力、态度、习惯方式的培养不够重视。新课程中,强调通过情境等手段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提示,通过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讨论来解决数学问题,得出有关结论。在整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开发了学生的智力,鼓励算法多样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性使用教材,以此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5、重新构建教育评价体系。

在旧的课程中,教师的评价是主要的。而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是否能解决书本中的问题。在新课程中,评价主体多样性。主要体现了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评价。评价方法也是多样性,有课堂内评价、课外作业评价、学生学习数学历程等。

其次,教学体会。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为了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的国民,用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思路来重心构建新的课堂,力求让数学课堂焕发出蓬勃生机。

1、创造具体情境,力求课堂生动活泼。

学生是什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填充知识的“容器”,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存在差异的.、具有个性的、需要理解和尊重的人。而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如何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学生发现的数学问题自己提,能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并在解决问题中发现规律。让学生在玩、说、练、议中学习数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体现学生的价值观。例如,在教学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演算,再经过交流合作,深入探究,得出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规律,最后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意识。体现了学生的价值观,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课堂充满了生动有趣的活力。

2、让数学课堂走进现实生活。

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形象思维还比较完善,抽象思维与成人相比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学生的学习应该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中感知学生真正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为实际生活服务。正因如此,我努力创设条件,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如教一年级学生认识等号的意义,可联系我们小时候玩平衡木,当两边一样重时,我们可以用算式把它表示出来,而连接这个算式的数学符号用“二”表示。又如认识自然数0、1、2、3、4、可以联系平时列队,这个队有多少人用几表示,这个人站第几用几表示。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已有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联系新旧教材,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学生在六年的学习阶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否扎实,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忽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更主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为今后学好数学这门学科打下坚实基础。

时代在变革、在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有要改革、发展。在教育这一广阔天地里,我们应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培养21世纪的优秀人才而努力。

中小学教师教学心得体会3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怎样才能不辜负“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怎样才能完成党赋予的培养人才的责任,这是每个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并要用实践作出回答的问题。

我认为,好教师首先必须有敬业精神,要毕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要做到这一点,就应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从而深深地热爱教育事业。现代的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国与国的竞争主要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靠的是教师兢兢业业的工作。只有深深地认识这一点,才能激发对教师工作的热爱,也才能把这种爱倾注到对学生的教育中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具体工作在于“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教师要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给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懂得、各种事理。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学而不厌,悔人不倦”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要有崇高的理想。

第三,一个好教师还必须十分重视“言传”外的“身教”,要以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懂得什么应为之,什么不可为。因此,教师的教学,待人接物,行为举止,一言一行都必须认真、稳重、规范、得体,切不可马虎、轻率、任性、不负责任。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和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心灵沟通,向学生畅开心灵,既可以向学生谈自己从人生中取得的宝贵经验,也可以向学生坦诚地公开自己的生活教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你不仅是良师还是益友。

经过这次师德师风学习周,我受益良多;师德师风的建设对于一个学校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学校只有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和良好的育人环境,学生才能健康茁壮成长;老师也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中小学教师教学心得体会4

教学常规是落实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通过对教学常规的学习,我对新时期的教学常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必须将日常的教学常规落实到底、落实到位。我认为新时期教学常规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深入研究新课标,积极贯彻新课程理念。在这些前提条件下,只有思想上提高了认识,行动上才能跟上步伐。

教学常规不仅是一种制度,更是转变教师教学理念的有效途径。教学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就必须严格遵循教学常规,进行精心的安排和周密的计划,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教学常规我们每天都在做,但要把教学常规做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就必须从平时打好基础。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因素,因为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会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即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确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认真学习教学常规,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真正树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教师教学常规的出台,不仅使我明确了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还使我产生了紧迫感:只有学好常规,才能自觉地遵循常规,指导自己的教学,才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与时俱进,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做一个让人民满意人民教师。

中小学教师教学心得体会5

今年寒假我有幸拜读了魏书生老师的《教学工作漫谈》,从中真切地感受到魏老师那哲学家的头脑、改革家的气魄。尤其是他那出神入化的教书育人艺术,民主科学的管理经验。下面是我读后的点滴感触,和大家一块分享和共勉:

一、教书方面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求知的学生,因此我们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更要有丰富的知识教育技巧,要有驾驭、灵活运用教育规律的能力。读了魏老师的教育理论之后,我觉得魏老师的许多做法就值得我们仔细得揣摩体会和运用,从他的“课堂激发学生兴趣十法”中我进一步肯定有智慧的教育,确实我们自己在课堂教学中也能体会得到,比如课前一句富有哲理或饱含激情的导语,能很快的把学生带入课堂,引入教学,有时可能还能带动学生整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育人方面: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学习能力、智力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提高能力,还要让他们学会做人,步入社会后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不被社会淘汰。就拿平日里对于学生犯错,我们大部分都是火冒三丈、大发雷霆,写下保证书,叫家长。家长很无奈,在这种情况下,一味的批评已不是方法,后来我转变了方法,不批评而是找他交谈,分析厌学的原因,讨论学习的重要性,慢慢转变他对学习的认识,同时给他安排了一定的班级任务,树立他在班级中的威信,让他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此外,我们也和家长联系,要家长和孩子多沟通,了解孩子的困难和要求,尽量的去帮助他们而不要一味的压迫。造成孩子的抵抗情绪,半学期后,学生有了明显的转变,正所谓魏老师提到的和家长共同教育效果会更好。但我们要把握好的教育方法。

教育是一门科学,育人成才是一种精雕细刻的艺术,在工作中只有讲科学、讲创新、讲艺术,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多学习先进经验,不断改进提高,积极探索,善于总结,使自己的工作水平不断提高。这是我从魏书生老师那里得到的一点感悟。当然他的精神远不止这些,还需要我们从教育生活中去认真领会他。

中小学教师教学心得体会6

首先,感谢领导为我提供这样一个学习的平台,让我有一个学习提高的机会。我有幸去参加了“山东省小学数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 通过学习,受益匪浅,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反思自己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点心得:

一、情景教学

《标准》明确要求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机会让给学生,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如学习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时几位老师创设孩子们喜爱的动画片《西游记》的情境,这一情境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都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老师们从动画中激发兴趣——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整个教学过程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非常具体,有新意和启发性。

二、教师的语言十分准确严密。

我们知道,数学是逻辑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它的任何语言都十分严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准确把握每一句话,甚至是每一个字都不能出现知识性的错误。老师们在这点上做得非常突出,如,在让学生找1毫米时,老师说到:“这是一把放大的尺子。”这样就避免了学生误认为1毫米也可以是这么大的。又如老师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到1毫米时,老师说“用铅笔尖指着让同桌看一看”这样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说明1毫米之短。再如在引导学生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时,教师说:“从零刻度到刻度1有几厘米,也就是几毫米?从零刻度到刻度2有几厘米,也就是几毫米??”虽然让我们感觉有点罗嗦,但数学要的就是准确严密语言。

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能仅把已有的知识结论灌输给学生,而要创造一定条件,提供一定的辅助材料,引导学生通过眼、耳、手、口、脑等多种器官的感受和体验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王老师在教“三角形内角和”一课中,学生说出是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时,王老师说“下面就用老师发的学具一起来证明一下”。老师没要求用哪种方法,也要求用那种学具,而是让学生自由的选择,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成为真正的学生而不是教生。

新课标还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允许他们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法去构建数学知识的体系。在课上,老师应该让学生敢想、敢说并敢做,想学、会学并乐学。一旦遇到题目,学生们应该个个激动有言,课堂气氛活跃,在课堂上即使回答错了或不精确等,也不尴尬。老师都偏爱思维反应快的学生,往往课堂上的问题都被这些学生回答了,那课堂就显得空洞,没有探究,合作的味道了,其实这是一种不尊重其他学生的现象,也是不民主的教学。教师要把注意力多放弱势群体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老师的关爱,从而爱上数学老师、爱上数学。学生真正实现主体地位,老师只是引导者,合作者。另一方面,老师又要关注着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尽可能的让每一位学生有表现的机会,找学生的闪光点加以鼓励。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让学生由始至终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整堂课中能快乐地学习,学生学习观念发生变化,不再厌学,不再乏味了,老师也就轻松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将名师们的快乐学习理念融入每一节课,努力创设高效、智慧的数学课堂!让我的学生更加爱学、乐学数学!

中小学教师教学心得体会7

在寒假的一段时间中,我阅读了《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一书中的几个部分,受益颇深,在这本书中我仔细的对其中有关教学多媒体的一节,谈一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随着生字新词的增加,学生常常会表现有陌生、枯燥和乏味的感觉,这些感觉往往会成为学习的障碍而影响学习的效果。但是,每当采用投影、幻灯、录像、配音乐上课时,每当各种抽拉片、五彩缤纷各种色彩的投影教具、图片出现在学生面前时,都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抑制不住的新奇,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都得到很高的提升,学生迫切地想看、想说、想听、想探个究竟。教育教学界曾流行过这样一句认知名言——“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会明白。”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限制地规范学生的思维活动。多媒体这种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的特点所创设的教学所需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使学生感觉身临其境,让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有利于学生学习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教学多媒体能使教学对象生动形象,给学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也变得生动起来,运用教学多媒体,多感官、多渠道参与信息的加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多媒体的使用不仅给教学过程增添了色彩,更为学习效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而老师只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学习和接受能力,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板书形式,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中小学教师教学心得体会8

很有幸在今年4月参加了湖南省中小学教师教学基本功及课堂教学策略远程培训。这是一种以信息化带动教师培训的现代化培训手段,它为我们一线教师集中提供了优质的课程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培训的内容。

在这里,我们观看了教育专家的讲座,看到了名师上课的课例,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对教育教学的新动向有了更新的认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让我大开眼界,丰富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并能结合自己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解决现实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在这里,我还更大层面地接触到许多区内的同行。在这个平台上,大家就英语教学工作展开积极地交流,学习到了同行们的宝贵教学经验,自己的许多困惑得到了解决,让我更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提高了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有了远程培训这个交流平台,让我们就像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一样,让自己看得更远,进步得更快。

通过这次培训,我受益匪浅,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理念,一种带着现代技术投身于教育事业的信念,使我真正体会到讲课是一种艺术。总感到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要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不过我有信心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学习,尽快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从而真正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教师,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壮大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中小学教师教学心得体会9

今天上午我们学习了“教学评一致性”,我从中领悟到,“教学评一致性”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原理,它要求老师的教、学生的学、课堂的评是一致性的,这种一致性体现在教、学、评必须共同指向学习目标:教师的教,是为学习目标的教;学生的学,是为学习目标的学;课堂的评,是对学习目标的评。

第一、清晰的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和灵魂。没有清晰的目标,就无所谓教-学-评的活动;没有清晰的目标,也就无所谓一致性,因为判断教-学-评是否致的依据就是,教学、学习与评价是否都是围绕共享的目标展开的。目标是教-学-评的灵魂。

第二、“教-学-评一致性“涉及两种理解:一是针对教师而言,二是针对教师与命题专家而言。前者是指老师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具有目标的一致性;后者是指老师的教、学生的学与命题专家的命题应保持目标的一致性。

第三、“教-学-评一致性”指向有效教学。有效教学不是理性的思辨,而是基于证据的推论。教学“有效”的唯一证据在于目标的达成,在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在于何以证明学生学会了什么。

认识与实践“教-学-评一致性”的原理,给我们教学带来了深刻变化:学习目标从似有若无走向核心统领;课堂设计从始于教学走向逆向思考;课堂评价从随心所欲走向理性导航;教学活动从低效烦琐走向有序开放;对学习信息从熟视无睹走向深度关切。也就是说,“教-学-评一致性”其实是给我们带来了理念的变革,让我们对课堂的思考建立在原理的层面,而不仅仅是经验的层面。

中小学教师教学心得体会10

由市教育局举办的中小学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落下了帷幕。作为一名参赛选手亲自经历了比赛的全过程,比赛时紧张的情绪和比赛后的喜悦与轻松随时间的推移而淡漠。而比赛后的感受却在时间的淘洗中沉淀下来。

这是一次全方位展示音乐教师整体业务素质的比赛。它不仅为我们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平台,也让我们在学习和借鉴中,展示了自我风采!

比赛分为笔试答题和面试说课两部分。笔试部分,充分考验了一名音乐教师对课标及教学常规的认识,和所授教材内容的整体把握及教学各环节知识点的教学精准度。

而说课部分,对于我这个教学新兵来说,更是零经验,零概念。

为了准备这次说课比赛,在区进修教研员的培训与指导下,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在准备说课稿的过程中我明确了:说课不仅要反复认真钻研教材;重要的是教学目标要确定正确,教学重难点要定对;然后,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突出重难点,说明为什么要这么设计;最后,就是看说课时的技巧。通过不断学习,对我今天的说课比赛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经过这次的说课比赛,对于我的教学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平台,让我对说课这种形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此又领悟到一些经验,也总结到一些失败,对于我以后的成长道路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在这次说课比赛中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说课不是简单的说教学过程,它包括对教材的分析和处理,说教法,说教学手段和教学程序。而且每一个部分要求都是很高的。例如对教材的分析就要说该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还要针对教材确定重点和难点及其确定的依据。因此,说课前一定要作好充分的准备,说出“如何教”,还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要让听者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准备越充分,说课时越有自信,也就越容易成功。

2、说课不仅仅是对专业的要求,还要求说课者具备一定的演讲功底。因为站在说课的主席台上,说课者就是一名演讲者。说课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说课人的说课语言和肢体语言。因此,说课时候要让语调变化起来,重点难点详细讲说,其他可以略过,在特色和创意的地方重点指出等。

3、说课的每个环节可以配上设计意图,让听者听得更明白,更能显示出自己与其他人不同的或是创新的地方等。

通过这次比赛,我意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和有待加强的方面,也对未来奋斗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标。在平时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多下功夫在教科研方面,不能满足于做一个教书匠。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进步,做个永思进取的教育工作者。我想我们的精彩源于我们认真的态度,源于我们甘愿付出的精神,源于我们对自身发展有要求。我相信只要肯付出就会有收获!

中小学教师教学心得体会11

通过学习新的教育教学常规,我对常规有了一个较为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从备课、上课、作业的确定、学生的辅导、评价等,需要教师科学的设计,才能使教育教学达到最优化。“教学常规”是一系列教育教学规范中经常起作用的规章制度、工作规程以及保证这些规章制度正常运行的机制。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当中,我能够严格按照教学常规来要求自己,但是认真学习,一路思考而来,发现自己也有一些问题,还要进一步学习改进:

一、个人备课方面

认真、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分高、中、低三个层次,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三维目标有机融合。每堂课至少要有三类不同的教学目的,以供同学们选择。分析把握学情。了解学生学习的态度、兴趣、习惯和学习需求,从学习水平、认知结构、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等方面作全面分析,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并认真编写教学设计方案。

二、上课方面

认真做好课前准备。熟悉教案、了解学情,如要求学生预习的,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强化课堂秩序管理。上课前要检查学生出勤情况,上课时要维持正常教学秩序。

讲授新课不得超过全堂课的二分之一的时间。课堂上多让学生动口、动笔、动手时间不少于10分钟;课堂提问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三、作业布置与批改

针对学生实际,留不同质量的作业,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合理控制作业总量。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批改格式、书写要规范,提倡精批精改、对有困难学生进行面批面改。

四、课外辅导方面

重视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热情关怀学困生,细心分析其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五、考试与评价方面

采取多元化评价形式(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评价要以鼓励为主,不得挖苦、谩骂、污辱学生,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按照新课程关于学生成长记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规定,各负其责,适时做好原始素材的收集、整理和评价工作。

加强对考试命题的研究,努力提高考试命题水平。加强命题反思,提高命题质量。

六、课后反思方面

坚持多样化的课后反思,形成撰写课后反思习惯,通过课后反思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诊断,不断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通过学习,我深刻地体会到: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努力提高理论修养,自觉加强业务的锻炼,以教学常规为镜子,时刻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中小学教师教学论文 篇5

一思想方面:

本人思想端正,拥护党的正确领导,关心国家大事,并且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认真学习了《教育法》,并自学有关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

二、教学方面:

9月14到岗,王校长让我担任三四年级英语教师一职,并让我担任三年级班主任一职,我觉得自己的担子好重、压力好大。因此教学上我不敢有一丝马虎,努力转变自己的观念,力求使自己的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断改进自己的缺点。因此备课时我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新课标,虚心向其他老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为了上好一节课,我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我积极查找课件,制作课件,准备、制作教具。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课后认真总结上课中所出现的突发事件、临时灵感,写好反思。

三、德育工作:

德育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师爱是伟大的、神圣的。师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它凝结着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爱就是责任,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虽然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的地位,但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这就是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理解学生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信任学生要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缩小心理距离。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教授学生知识,更在于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和生存的基本技能,及做人的基本行为准则。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余姚市中小学教师教学常规 篇6

第一章 总 则

1.为使学校明确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建立科学、高效、和谐的教学秩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发挥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依据省市有关教育政策法规结合我市教学实际特制定本规程。

2.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书育人的基本途径,学校要认真抓好教学管理,深入开展教学改革,扎实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国家颁布的教学计划、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是教学工作的基本方针,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教学计划、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教师要按照课程标准利用教材进行教学。

4.教学常规管理包括备课管理、上课管理、作业管理、课外辅导管理、学业考核管理等。

第二章 备课常规

备课是教学过程的精心预设,是展示教师个性化创造过程的真实记录,是上课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一、备课内容要求

1.拟定计划。根据课程标准及学生“双基”掌握情况和心理特点等,在备课组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做到:学期有计划,单元有分析,课时有教案,并能超前备课。学期教学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期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举措、相关准备等。单元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单元教材解读、单元教学目标、重难点、单元教学整体构想等。教案内容主要包括课题名称、教学目标、重难点、课时安排、教学准备、教学过程预设、作业设计等。

2.钻研教材。深入研究课标和教材,仔细阅读有关参考书,理清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定各章节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关键点、障碍点及知识的内在联系等,科学地确定教学目标,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知识水平。此外,教材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选择确定教学内容,在“课标”要求的前提下,以教材中最基本的概念、原理为中心,对教材进行科学的、适切的处理。

3.了解学生。认真研究和分析学生的学习品质、学习态度、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水平、学生个体差异等情况。根据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对课堂提问、基本训练和作业设计等进行全面、分层考虑。

4.设计教法。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按照教学程序设计考虑板书、准备教具,上课前要熟悉教学预设,做好教学语言的准备,恰当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5.精备作业。合理运用教材中的练习,课堂作业本的相关练习要在课内落实,还能够在认真钻研教材后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一些“自己的作业”或者对教材的练习进行改进,作业不在多,贵在精。教师备课时对布置的练习、试卷都应先做一遍,并提出参考答案;有示范动作或演示实验的(包括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都要预先练习或操作过。

6.联系实际。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体验科学实践的乐趣。职高实验实训课备课要求教师在完成常规备课任务外,更要注重实验实训课的安全和实验实训课科学性。

7.制定教案。教案的体例结构要体现学科的性质与特点。要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研究体现本学科特点的教案体例,以支持教师简洁有效地落实教学准备环节,避免把写教案视为应付检查的形式性工作。

8.强化反思.提倡进行主题式反思,要求初级教师反思不少于全学期备课量的1/3,中级教师反思不少于1/4,高级教师不少于1/5,每篇字数不少于200字。教学反思具体可关注:课堂气氛、学生反映、教学效果、时间分配、目标达成、作业反馈、教具运用、难点突破、学生问题、得意片断、不良感觉等。

二、备课形式要求

1.纸质备课:纸质备课是教师备课的基本方式,一般每位教师每门学科每学期一本。除学期计划、单元分析外,课时教案具体做到:有课题、有教学目标、有重点、难点、有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有作业安排、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纸质详案的字数不得少于1000字,纸质简案也必须包含以上内容与文本,且字数不得少于500字。

2.电子备课:电子备课的内容和格式同纸质备课。详案及简案的要求同上。一般一篇课文(节)为一个文档。保存目录如下:一级目录:学科学年学期教师;二级目录:学期计划、单元;三级目录: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反思等。为防范网上下载直接上课,电子备课稿必须打印,每学期的电子备课书面打印稿必须完整上交备查。

3.集体备课:加强集体备课意识,注重资源共享。要求每学期在备课组内安排4次以上集体备课(重点放在教材分析、教法研究上),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每次活动指定专人做好记录。期末由备课组长按照规定格式把备课记录上交教导(务)处。集体备课一般采取集中讨论与个人钻研相结合的形式。要发动全组成员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集中讨论时,组长要引导教师各抒己见,同时要善于总结,概括大家的长处,指导中心发言人整理备课提纲。也可以采用“小课题研究”方式进行集体备课,要求围绕主题进行。

三、备课管理细则

1.执行计划,加强调控。教师学期教学计划一式两份,一份交教研组或教导处审核,另一份自己用以控制教学进度。原则上同年段教学进度要基本一致,教师必须认真执行学期教学计划,实际教学进度与教学计划的误差(提前或落后)一般不超过一周。

2.因人而异,分层要求。撰写教案是备课活动的固态表现方式,可分层次要求。一般教龄在15年以下的教师原则上必须撰写详案,尤其是新教师和年轻教师,都必须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作为提高自身教学业务水平、争做合格教师的重要环节。教龄在15年以上的教师可有适当的简案,但必须有一半以上的教案是详案,特别在第一学年任教本册教材一般应有80%以上详案,第二学年或二学年以上一般有70%以上详案。名教师一般每周二课时以上详细教案,学科骨干一般每周三课时以上详细教案,教学经验特别丰富的教师经学校同意后可以书面简案。兼课2门以上的教师,所教学科都必须认真备课,但撰写教案可有所侧重。一般以考试科目为备课重点撰写详案,其余所兼学科可以撰写简案。

3.超前备课,提倡复备。提倡超前一周备课,至少提前一天备课,不能临教临备,更不能教后补备。上课前要“复备”,以进一步熟悉教案并做教前修改、调整,准备好课堂所需教具学具。课后要及时反思教学得失,写好教后记。

4.资源共享,鼓励原创。要引导教师在备课时注意及时吸收新的教学信息,优化教学过程,鼓励原创。允许借鉴参考优秀教案,每篇至多50%,而且要注明出处。不断完善,尽量用不同颜色表示:黑色(摘抄)、蓝色(原创)和红色(后记)分别来标识。完善自己的备课思路,要注意学习与借鉴,但切忌照搬照抄。要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采取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在深入分析每个单元(或每个系列)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师的自身优势,确定每个人的主攻方向和备课重点,而后通过集体研讨,达到教案的整体优化和资源共享。为减少教师备课负担,有利于教师集中精力备好课,提高教学效果,各校任教学科必须相对集中,努力减少每个教师的任教科目。

5.推门听课,定期检查。听课是检查评价备课情况的有效方式,学校要“从上课看备课,以听课促备课”。校长、教导(务)主任、学科教研组长每周推门听课至少达到2节及以上,以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从上课情况看教师备课是否认真、及时、深入;每人每次听课都必须对上课情况打出等第(分为A、B、C、D四个档次),作为评价教师整个学期备课情况的重要依据,每次听课结束后与任课教师作深度的交流。各学校还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备课检查评价方案,建立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备课检查评价制度,每学期对教师备课情况作出分为A、B、C、D四个档次的评价。

第三章 上课常规

上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利用课堂45(小学40)分钟时间,认认真真上好每一堂课。

一、教师上课规范

1.教学目标要明确。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确定课堂教学要求,教学目标明确,教材处理得当,知识讲授准确、清楚,既重视“双基”落实和能力培养,又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和情感培养。

2.课堂常规要遵守。教师应准时上课,提前1-2分钟在教室门口候课,并带齐教案和必要的教具等,要示意学生做好上课的准备,以保证45分钟的教学时间。教师要示范遵守课堂规则。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拖堂,课堂上不吸烟,不随地吐痰,不坐着讲课,不使用通讯工具,中途不擅自离开教室。衣着整洁大方,精神饱满,行为端庄文雅,态度亲切自然,语言确切简明。坚持正面教育,不训斥学生,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积极引导学生遵守纪律,保持良好读写姿势,养成文明礼貌习惯。

3.教学手段要合理。要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技术,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激发学生兴趣、化解教学难点等方面的优势,但又要把握好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手段使用的尺度,不能喧宾夺主、越俎代庖。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动手能力。演示实验,各校必须按进度100%做;有条件的学校可要求边讲边实验和增补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直属中学开出率要求达100%,其他学校达到90%以上。

4.教学内容要正确。教学内容的讲解要注意科学性和准确性,对概念、定义的表述,对定理、定律的论证,对例题的讲解等,都要准确无误。新课的小结简单明了,使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条理,促使新旧知识结构化和网络化。教学信息反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和结果及时作出恰当的评价与总结,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以引导和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5.教学方式要变革。灵活合理地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能敏锐地感受、准确地捕捉新情况和新问题,作出决策和选择,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师生双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学节奏和教学设计。各教学环节之间安排有序、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流畅。教学内容应由低层次到高层次逐步加深,课堂结构严谨、合乎逻辑。新授时间一般控制在30-40分钟,练习10分钟左右。上完每堂课、每个章节或单元,要及时摘记教学提纲,经验教训,以不断改进教学。

6.考验实训要抓紧。职高教师要按计划完成实验实训任务,确保实验实训的安全规范,注重实验实训过程的科学、实验实训数据的记录、实验实训结果的分析、实验结束后的小结。要积极拓展实验实训方式,与社会生产相结合。

二、上课管理细则

1.深入教学一线。学校领导应深入教学第一线,足额承担规定的教学工作量,带头上好课,并鼓励、欢迎教师随时听自己执教的课。

2.明确课堂标准。学校对如何上好常态课、复习课、试卷评析课等要定期作专题研讨,要改变发一张练习题讲义就是一堂复习课以及试卷一发、分数一报、答案一贴就是试卷分析课的状况。

3.平等互动交流。学校领导应掌握全校教师平时课堂教学的情况,全面实施相互听课制度(领导和教师双向互动),做到平等交流,共同探讨,并及时反馈。每人每次听课都必须对上课情况打出等第,交教研组管理,以作为全学期教师上课情况评价的依据。学校要建立定期与不定期向学生征求课任教师教学工作的情况,特别是上课情况意见的制度。

第四章 作业常规

布置作业在于巩固消化所学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认真批改作业是督促学生完成作业,检查教学效果,发现存在问题和提高作业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作业布置规范

1.有效作业。教师设计作业必须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挑选具有科学性、典型性、启发性的作业内容和形式。防止教师布置无效或低效作业,凡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教师应亲自尝试一遍,了解作业的难易程度和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利于对学生进行指导。布置作业要提出格式要求,强调书写规范,独立按时完成,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

2.精选习题。除配套的作业练习外,教师要精选或编写补充作业,切忌“拿来主义”,增加学生负担;份量要适当,能在课堂完成的作业不布置到课外去做,每天课外作业总时间初高中不超过90分钟,小学高年级不超过45分钟,中年级不超过30分钟,低年级一般不留书面家庭作业;难易要适中,作业的难度以中等学生的水平为准,也要有利于培养“尖子”,适当照顾后进生,提倡因人布置弹性作业。

3.分层布置。针对不同学生对象设计不同程度、可供选择的作业。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使所有的学生能尝试到成功的快乐。作业数量上实行弹性作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不同数量的作业,照顾学生的差异,多给学生创造自主选择的权利与机会。建议小学实施“无作业日”,每周一次。

4.形式丰富。每节课要布置预复习作业或口头、书面、实践等不同形式的作业;每次布置的作业,教师要先做一遍,做到心中有数。

5.创新作业。作业内容和形式要多样化,具有吸引力、趣味性,短期、中期、长期作业统筹安排。努力推行课外实践性作业,多让学生去读书思考,多让学生搜集与整理资料。非书面作业教师应作相应的指导与评价。

二、作业批改规范

1.批改规范。批改次数和学生作业的次数一致,有实例点评,错误有圈点或指正,有改错。按要求布置的课内、课外书面作业要全批全改,无漏批、批错现象,批改率100%,严禁只布置不批改。教师一律用红笔批改,打勾规范,不连勾带拖,尽量打在题目的结尾处。对差生要努力做到面批面改。作文批改可精批(通览后细改,有眉批、总批)与略批(通览全文,找出问题,写出评语)相结合,精批与略批轮换进行,杜绝形式主义,只批不改。2.批改及时。一般作业(除作文外)的批改不超过2天,单元试卷批改不超过3天,作文批改不超过一周,以保证作业讲评的时效性。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之间互批自改,但不允许用学生批改来代替老师批改。不允许以集体评讲代替老师批改,以张贴答案代替老师批改,以家长签字代替老师批改。提倡当天的作业当天批改(除作文外)。

3.及时评价。要求各学科作业实行“等级+评语+日期”的批改方法,小学还可用带有激励性的标志(如小红花、五角星等)进行评价。等第、评语和批改日期要书写规范。记分要客观公正、评语要实事求是,多用鼓励性的评语,肯定学生的成绩,遇到问题,要委婉地指出存在的不足,帮助学生找到解决的方法。小学建议实行作业等级双批制度。一是正确率,分“优、良、合格、待合格”四个等级;二是书写的质量,分为A、B、C三个等级。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教师的作业评价语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了学习动机。

三、作业反馈规范

1.有发必收。教师要督促学生及时上交作业,并及时批复,从而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上存在的漏洞和缺陷,并针对作业中出现的漏洞和缺陷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2.有批必评。教师对批改的作业应作适当的批改摘记,特别是对具有独创性或有代表性错误的应予详细记录,作为讲评和辅导的依据。

3.有错必纠。一般作业在第二天反馈,最迟在下节课前。对无故缺作业的学生要及时询问原因,进行批评教育和补做,抄袭、马虎的重做。订正形式应当统一。订正不需要擦去错误内容,可在空白处重新作业。订正后的作业仍然要及时批改,并进行二次批阅。

4.有评必展。采用集体讲评和个别反馈相结合。共性的错误要引起重视,详细分析,找出根源,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个别学生出现的个性问题应考虑单独解决,尽量进行个别辅导;学生作业中独创的方法更要及时推广,成果共享。对作业特别好或有进步的学生要及时当众表扬鼓励,定期进行作业展评,通过相互欣赏比较,发挥榜样的激励引领作用,使每个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四、作业管理细则 1.协商控制。建立同班各学科作业布置协商机制。每天由班主任负责协调、控制课外作业量,并有作业布置记录单(表),确保每生每天课外作业学科平衡、总量合理。

2.检验抽查。学校建立对学生作业本(含配套练习册、教师编印的讲义)批改质量情况的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制度,可依照检查教师备课情况的方法进行。学校要严禁教师向学生推荐或提出要购的教辅资料“书名”,让学生及其家长代购。每项作业批改后,特别是测验、考试及时进行讲评,并作批改记录,作为学生平时学习成绩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五章 学业考核常规

考核是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信息反馈改进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学业考核规范

1.评估次数要控制。根据学科特点,采用形式多样的评价形式。教学效果的评估可采用考查和考试的形式,并注重探索与教学紧密结合的形式多样、富有实效且在平时课内实施的日常考查模式。考试科目每学期只进行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平时考查(单元测试)属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考查,及时查漏补缺。非考试科目在加强平时考核的基础上,必须在期末考试前一周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期末考核,以能力考核为主,知识考查为辅,可采用面试、作品、技能测试等方式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记入学业成绩档案。小学阶段要降低纸笔测验的权重,评估的结果采用等级制。中学可以采用考试分数制;但不得排名公布学生考试成绩。

2.试题命题要科学。考试的命题是考试的中心环节,考试命题应体现新课程理念,遵照新课程标准,试卷结构突出基础性、综合性、现实性、探究性和开放性五方面的要求。倡导“能力立意”,既要考查知识与技能,又要考查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视试题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灵活掌握运用知识,自觉培养探究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现象,体现正确的教学导向。试卷的难易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有层次性。小学高段期末测验的难度系数须在0.85左右,初中期末测验的难度系数须在0.75左右。高中期末测验的难度系数须在0.65左右。既要考虑到学优生的能力提高,更要关注后20%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期中考试的范围原则上以期初备课组的授课计划为准,确保授课计划的严肃性。

3.考风考纪要严肃。明确端正考风对于学风、校风建设的重要意义,自觉遵守并教育学生严格遵守考试纪律,杜绝作弊行为,力求考试真实、准确反映教与学状况。克服唯量化与过于强调相对比较的倾向。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不准以任何形式对学生成绩进行排名,避免成绩排名对学生心理的影响。考试组织者在试场设置、对试场纪律的督查中,加强考风建设,促进诚信考试,实现考试育人,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监考教师在监考过程中要忠于职守,引导考生诚信考试,把考生的作弊行为抑制在萌芽状态,严重者报学校有关部门处理。考试组织部门要实施巡考制度。

4.阅卷工作要仔细。阅卷过程要认真细致,倡导指定阅卷组长,校内“流水作业”。当参考答案有争议或主观性较强时,应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标准评分,不能机械地按参考答案给分。成绩公布后,若发现有差错,应在阅卷组长统一审核后纠正,以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

5.分析评讲要到位。学业考试试题要依据课标、教材要求,有梯度,难易适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考查学生的“双基”和智能发展情况。每次考试或考查以后要进行认真的质量分析,并指导学生自我分析;及时进行讲评,使师生共同认识教学中的成绩和问题,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6.多元评价要运用。健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关注学生审美与艺术、运动与健康、劳动与技术、探究与实践方面的素质发展,通过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能力、身体素质、审美情趣和劳动实践能力和劳动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引导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加强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情况、参加综合实践活动与课题研究的设计、实验操作、科技类、艺术类、卫生健康类活动课外兴趣活动以及各学科学习中表现出的综合性素质进行适时的阶段的自评、互评与点评。

7.成长记录要贯穿。义务段倡导建立和运用“成长记录袋”,个性化地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通过学生成长记录袋等多种评价形式的综合运用,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激励。学生成长记录袋主要内容有: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自己最满意的习作与书画作品,日记,最典型的活动杰作(参加实践活动作品等),检测卷及其他荣誉:如奖状和荣誉证书,表扬信,家长与教师的寄语,同学间、师生间、家长与子女间的互评记录等。

二、学业考核管理细则

1.建立完整的考核档案。学校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对国家课程计划设置的所有学科都要进行学业考核评价,评价方式具有操作性,能体现学科特点。学校要建立全面完整的教学质量档案。档案内容包括所有学科每次考试(考查)试题、每学期期末各科成绩和统计分析数据等。

2.做好全面的质量评价。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要全面、科学,要从起点看变化,从“投入”看“产出”,特别要注重教学的效益和成本,既要统计合格率、优秀率,也统计巩固率、参考率、后20%人数,还要结合学生的课业负担情况、学生对该学科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等。统计数据既要体现阶段性的教学现状,有得于分析教学效果,又要体现发展性趋势,便于更改教学措施。统计结果要及时反馈给有关教师,但不要把整体性的统计数据公布。任课教师考后应完成书面试卷分析,一般包括试卷命题质量分析、学生答题情况和成绩分析、存在问题、弥补措施和改进教学的意向,以便更好地改进今后的教学工作。

第六章 课外辅导常规

课外辅导是教学工作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措施,在集体教学之外,对个别学生或部分学生进行课外辅导是十分必要的。

一、课外辅导规范

1.集中与个别辅导相结合。这是指教学需要采用不同的辅导形式。集中辅导如:在正常的教学进程中,对学生进行集体的“专题化”小结和辅导;在每一单元结束后,根据作业等反馈渠道汇总的信息,有计划地对部分学生进行集体答疑、指导。分散辅导如:深入班级进行个别辅导、答疑;课余时间接受学生的提问,或主动为后进生实施补差辅导等。

2.提优与补差辅导相结合。这是指针对不同对象确定不同的辅导重点“对后进生以补差”为主,从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等方面认真辅导,反复训练,使其夯实基础,逐步提高;对优秀生以“提优”为主,进一步发展基思维,拓宽其知识面,加强学科知识学习与生活、社会、科学的联系,充分满足他们的兴趣、爱好。3.知识与方法(习惯)的辅导相结合。这是指科学安排辅导的内容:既要辅导学生巩固知识和技能,更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4.课内与课外辅导相结合。这是指合理安排辅导的时间:本着尽量不占用学生休息和活动时间的原则,应以课内辅导为主,课外辅导为辅;课内辅导重在面向多数,全面提高;课外辅导重在关注两头,提优补差。

二、课外辅导管理细则

1.统筹安排课外辅导活动时间。学校课外辅导活动时间一般安排在晨读前、午休时、自修课或放学后进行,农村由专车接送的学生应优先辅导,保证他们能及时上车回家。明确课外辅导内容,课外辅导的内容一般为答疑,即给学生解答疑难问题;补课,即给因病事缺课或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补课、辅导,帮助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指导学生做好课外作业,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在学习态度上给予指教。

2.建立课外辅导典型学生学习档案。课外辅导要分类指导。教师应对所教的好、中、困难生三类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对每一个学生学习上的薄弱环节或特点随时了解,准确掌握,对其中的重点或典型学生建立学习档案,有针对性地制定辅导计划,因材确定辅导内容。学校对教师辅导学生的工作也要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逐级检查,评定等第。

3.严格禁止有偿辅导及家教。学校不得以辅导为名组织集体补课或讲授新课,不得占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及节假日休息时间进行辅导,以保证学生正常的学习和休息时间。课外辅导是教师的职责,不得搞有偿辅导和有偿家教。

第七章 附 则

一、明确校长职责。教学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校长对学校教学常规管理负有领导责任,校长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导全校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科研;在教学活动的展开上,能起到宏观调控和具体保障的作用。

二、加强常规管理。教导(务)处是学校常规教学管理和教学指导的行政职能机构。教导(务)处主任是校长管理教学的主要助手和具体执行者,是贯彻落实教学常规的主要组织者,承担着具体的管理职责。在学校校长的领导下,加强常规管理,协助校长制订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及时上报市教研室并组织实施;检查教研组计划和教师教学工作计划,指导教研组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校长的领导下,具体组织对全校教师执行教学常规的检查考核;负责收集、整理有关教学常规管理资料;负责每月召开一次学科教研组长会议;协助校长一学期召开一次教学经验交流会;一学年组织一次教学论文交流评奖活动,一次教改成果展示活动及学术研究活动。

三、强化教研规范。学科教研组是学校校本教研的基层组织,是教研活动的基本平台。教研组长全面负责教研组的教学研究和教研活动组织工作,对本学科的教学质量有直接责任。其在教研规范方面的主要职责有:贯彻落实教导(务)处计划、制订切实可行的教研组计划,学期教研计划必须有研究的中心,具体的内容及时间,人员安排等;确立各年级教学要求,检查各年级教学进度,每学期至少二次;科学合理地控制好本学科的作业量,做好本学科的考试工作,主要是根据教务处布置,组织好阅卷工作和考后分析工作,并提出改进意见;每两周组织一次集体备课活动或学科教学研究活动;协助教务处一学期召开一次教学经验总结交流会等。

四、健全常规管理。教学常规的检查与评估以常规要求为基本内容;以各校实施常规所积材料为基本资料;以实地听、看、谈、查、问为基本形式进行,市教研室受教育局委托结合调研及下校听课等进行必要的抽查,或不定期组织各学校教导主任骨干教师进行抽查,抽查面每学年不少于学校数量的三分之一,抽查结果纳入对学校的教育质量评价之中,凡抽查不合格者不得评为先进学校。各校对教师的教学常规检查结果,应作为对教师教学工作考核的基本依据,具体的管理和考核办法由学校根据本校实际制订实施细则进行操作。

中小学教师教学论文 篇7

1.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意愿如何?

2.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存在哪些方面的需求?

3.教师的个体特征及态度信念是否与其应用行为密切相关?

一、江苏省R市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为实际了解当前中小学一线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并查阅了相关资料制定了调查问卷。问卷以情感态度和技术应用两个方面为主要维度, 并依据这两个方面设计了13道题目作为考察指标, 试图探讨不同教龄和地域的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的情况。问卷的各项指标如下表所示。问卷主体部分采用Likert三级量表方式, 从认同到一般再到不认同, 分别赋值1、2、3。

问卷选取了江苏省经济较不发达的R市, 以该市的小学和初中教师为样本, 采用当场填写并收集的方式回收。本调查共回收问卷207份, 实际有效问卷182份。统计结果表明, 在全部问卷中, 不同教龄和地域的教师所占比例的基本信息如下表所示:

笔者通过采访R市教育局的相关工作人员, 得知问卷样本各项分布大致符合该市中小学教师的整体情况, 因而认为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可作为研究之用。对问卷调查结果采用SPSS12.0软件作为分析工具, 该问卷的信度与结构效度符合要求。对13项二级指标结果作因子分析, 结果如下表所示 (见下页) 。

考虑到在因子4上载荷较高的只有“培训需求”一项, 而且增加因子4后, 方差解释率只提高了7.8%左右, 决定采用前三个量做因子分析, 方差解释率超过半数。

在因子1上载荷较高的4项 (教学自信提升、学生创造力培养、提高学生成绩、方便教学) 主要涉及的是对教师个人和学生发展的作用认同, 因此可以将该因子命名为“作用预期”;在因子2上载荷较高的4项 (耗费时间、用好很难、增加管理难度、操作软件问题) 主要涉及的是考察教师如何评价信息技术应用可能带来的需求, 因此可以将该因子命名为“成本效益”;在因子3上载荷较高的3项 (课题参与意愿、继续使用意愿、重视程度) 主要涉及的是反映教师参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活动的意愿和倾向, 因此可以将该因子命名为“应用意愿”。由此可见, 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行为, 主要涉及作用预期、成本效益和应用意愿三个方面。

计算13项指标的平均数、方差与差异系数, 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的“平均数”项可知, “课题继续参与度”和“培训需求”两项数值明显偏低, 而“增加管理难度”和“教学效果提升”两项的数值较高。说明大部分教师很愿意参加有关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课题研究, 并表示急需与学科内容相结合的培训。差异系数值最小的两项分别为“增加管理难度”和“教学效果提升”。这说明在“信息技术会增加教学管理难度”和“信息技术对教学效果有提升作用”方面, 教师的意见趋向一致, 普遍抱有一定的疑虑情绪。差异系数值最大的两项分别为“继续使用意愿”和“学生创造力培养”, 说明在“是否在教学中继续使用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作用”方面, 教师之间存在更多的意见分歧。

考察不同城乡地域的教师在对“教学自信提升”问题的选择中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由于本问卷样本量不够大, 为更好地判断各量之间的显著性程度, 本文定义差异显著性水平 (Sig) 为四个层次, 判定值分别为0.1和0.05及0.01, 其意义如下表所示:

由于问卷的样本统计量具有一定的倾向性 (如农村教师较多等) , 且各题项的总体分布情况未知, 故在考察“教学自信提升”在城乡地域上的显著程度时, 采用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的方法。秩和检验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相伴概率值0.233大于0.1, 说明“教学自信提升”与城乡地域的相关性不显著。

继续用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的方法, 考察其余指标在教龄、城乡地域上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教龄与“教学效果提升”之间呈现“比较相关” (为0.097) , 而城乡地域与“继续使用意愿”之间呈现“显著相关” (为0.015) , 其余各项指标在教龄、地域上的相关性不显著。

考察不同教龄阶段教师在“教学效果提升”问题上的作答情况, 结果显示对于“信息技术对教学效果的提升作用不显著”的疑问, 多数教师选择了既不赞同、也不反对的中立立场。新教师中反对者较少, 而老教师中反对者明显多于赞同者。

考察不同地域来源的教师在“继续使用意愿”问题上的作答情况, 发现多数来自城市和县城的教师表示认同;半数左右的农村教师表示认同, 个别农村教师表示反对, 但依然有近半数的农村教师持中立态度。撇开本样本中来自城市和县城的教师偏少的因素不论, 可以看出农村教师具有较浓厚的观望情绪。

本问卷还设计了若干道多项选择题, 考察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形态与障碍。结果显示, 选择“以区域资源整合为主”的教师最多, 这说明多数教师认为区域教学环境具有共通性, 提供的教学案例具有可比性, 更有利于自身的学习和提高。

问卷统计结果显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困难, 按照重要性排列, 首先是“缺少与学科紧密结合的案例与资源” (44%) 和“缺少想法与理念分享的平台” (42%) , 其次分别是“缺少专家的引领与指导” (33%) 和“升学率限制” (33%) 。与学校组织情境相关的困难, 按照重要性排列, 首先是“效果不明显, 挫伤积极性” (32%) 和“缺乏兴趣与动力” (30%) , 其次是“缺少志同道合的同伴” (25%) 和“学校不支持” (22%) , 最后是“缺少应用好的信心” (20%) 。这说明教师普遍认为缺少学科相结合的教学案例与资源, 对能否用好信息技术存在顾虑。

二、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总结与应对举措

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形态, 主要涉及作用预期、成本效益和应用意愿三个方面。其中农村教师的态度值得我们深思, 半数左右农村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持观望态度。多数一线教师认为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有助于提升教学自信、培养学生创造力, 大部分教师很愿意参加有关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课题研究。

对于“信息技术对教学效果的提升作用不显著”的疑问, 多数教师选择了既不赞同、也不反对的中立立场。新教师中反对者较少, 而老教师中反对者明显多于赞同者。究其原因, 可能是因为新教师对信息技术手段一开始就很熟悉, 对比感不强烈;而老教师对新技术接受较慢, 对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有着更为乐观的预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困难, 主要在于缺少学科相结合的教学案例与资源, 缺少想法与理念分享的平台, 造成了教师使用效果不明显, 挫伤了积极性, 教师更愿意采用区域资源整合的培训方式以促进自身的发展。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 我们认为应该采取如下的措施。

1. 开发优质课堂教学资源

优质课堂教学资源是一些成功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师案例, 目的在于让教师明确应用信息技术的作用预期和成本效益, 为持观望态度的教师树立榜样, 增强教师在教学中实施创新的自信心, 消除教师的抵制和观望情绪, 提升继续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意愿。

针对当前“教师急需与学科内容相结合的相关教学案例”的需求, 开发优质资源课的方式, 要求具有实用性和适应性, 既不是过去的电视或评比录像课, 也不是常见的演示课件和素材的简单组合。录像课实录了教师上课的教学过程, 以教师讲为主, 关注的是教学内容的讲解;课件和素材主要是提供教师演示用, 关注的是技术。我们要达到信息技术深层次应用的目的, 每一堂课就是一个资源包, 有教学设计、课件、学生练习素材等内容, 资源包中还要有具体学情的分析, 具体学科的信息技术深层次应用相结合的课程设计, 教师可从中学到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去设计活动, 让学生利用信息工具进行探究式学习。

名师在优质资源课教学中所体现的先进的教学理念, 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 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 以及名师在长期教学中形成的自身教学素养, 是广大教师在使用这些优质资源课中要挖掘和学习的根本所在。我们期待着, 广大教师不仅是优质资源的使用者、受益者, 更能成为优质资源的开发者, 最终达成教育均衡化发展的目标。

2. 构建教师间相互支持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是为了摆脱学校情境中泛情境或去情境的学习特征而形成的教育形式, 倡导学习不仅是个体化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社会实践活动过程, 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形成、态度的改变是通过全方位地、充分地参与有组织的社会交往、社会实践的过程来完成的。教师对能否用好信息技术存在顾虑, 主要是对于在教学中能否用好信息技术没有把握, 如果在实践过程中遇到困难没有同伴支持, 他们就会抵制或在中途停止应用。一般教师从接纳到实施, 先要经历一个较受大舆论环境影响的“态度认同期”, 随着自身应用经验的增加将逐渐进入一个“理性反思区”。教师自身应用经验的增加需要有一定的氛围和技术支持, 构建教师间相互支持的学习共同体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构建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 还要注意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 情境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 脱离开特定情境的知识无法实现迁移。在学习共同体中, 必须让教师身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具体境脉中, 比如加强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的应用, 给学生提供各种资源和技术的支持, 鼓励学生基于问题进行探究式学习等。

本研究的局限在于, 由于问卷的样本统计量具有一定的倾向性 (如农村教师较多等) , 是导致“教学自信提升”与城乡地域的相关性不显著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的另一局限在于, 样本来源局限于江苏经济不发达的R市, 无法反映江苏的整体情况。扩大样本来源、采集样本的多样化和进行区域间的对比调查应该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冯锐, 殷莉.论学习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社会性建构观.中国电化教育, 2007 (8) .

教学反思与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成长 篇8

关键词:教学反思;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成长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即教学反思。孙启民老师曾经在《说反思》一文中这样说到:反思是中小学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

其成为“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

目前,教师专业化成长已成为教育界的流行语之一。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很多的培训学习、活动观摩,都是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服务的。事实上,做一个与时俱进的老师,必须把自己的专业化成长作为重要的事情来做。

众所周知,教学反思能力是一个高素质的老师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但它并不是一项与生俱来的或会随时间流逝而自然形成的能力。它需要教师有计划、有意识地自我培养和自我提升。那么,怎样形成并发展自身的教学反思能力呢?事实上,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都是能够反思的。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而学生无动于衷时,教师就会想:是不是我的问题太难,或者是学生没有很好听课,所以没有反应;学生作业正确率不高,老师就会意识到今天的课堂效率很差;反之,教师就会想:我成功了……这些反思是教师本能的、自发的、无需领导强制的行为,教师能结合自己的教学状况、学生的学习反馈情况来总结经验、寻找差距,这样的反思能促使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变革自己的教学方式,

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因此说,反思可以强化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体验。

杜郎口中学的教师专业化成长工作做得非常好,很值得我们学习,我认为他们的校领导抓住了工作的着眼点。只要去过那儿的人,都会看到在教室外面的走廊上有教师的反思,每天的晨会上也可以听到老师们的反思,在办公室也可以看到老师们的反思日记。他们的反思大多包括收获、不足与改进措施。我认为杜郎口中学之所以成为全国课程改革的典范,很大程度上与他们抓教学反思是分不开的。他们不仅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他们还以听、评课促反思,评课过程也是一个总结、反思的过程。畅所欲言,认真严谨的评课活动有利于促进教师进行比较、反思、借鉴。教师才会自主地发展、专业化地发展。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教

师应清楚地认识并确定反思内容,在实际的反思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反思水平和教学水平,同时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反思活动。教学反思应是一种具有针对性、指向性的行为,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力的过程。应新课改之需,教育需要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熟练的课堂教学技能、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教师队伍。教师的反思能力必须在自身的教学反思过程中得以形成和提高。在教学反思过程中,针对不同的问题,我们可以选择不同方法来进行有效的反思:

一、撰写反思日记

教师的日常工作中,备课和上课是两个互相关联的重要环节。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目标、设定各个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其合理性是在课堂实践中获得检验的。例如在日常教学中,经由学生的群体性反应,如他们的接受程度、参与程度、投入水平等表现,教师会产生某种体验。因此,在一天的教学工作在或一节课结束后,及时写下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并常常自问:我的教学步骤流畅吗?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吗?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吗?有效吗?我设计的任务型活动能吸引学生吗?所有的学生都参与了吗?如果没有,为什么?有什么是我可以改进的?如何改进?我给了我的学生现成的“鱼”,还是给了他们“钓鱼”的方法?我微笑了吗?

这种反思方式使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陈述水平,并带动认知成分的延伸,帮助教师形成个人教学风格。

二、以听、评课促反思

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上课者和听课者对课堂情景热烈而细致的讨论,坦率地交换意见和建议。听课者和上课者之间的这种详细描述式的反思常常能发现许多教师自己平常难以发现的问题。

三、参与教研活动

在市或县的教研会上,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最后得到的方案为所有教师及其他学校所共享。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线的教师可能会产生种种困惑,如什么样的活动是学生感兴趣的?如何在活动课中有效控制课堂纪律?如何设计更有效的活动模式?等等。这时候,市、县或更大一个范围内的群体反思往往有助于帮助教师解决问题。

总之,反思是对教师的一种素质要求,是教师应具备的一种可贵的品质,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只有当反思成为一种习惯,教师才会自主地发展、专业化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启民.说反思.人民教育,2004(23).

[2]熊川武.论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0.

上一篇:宣传部部长竞聘演讲稿下一篇:永远的超级四班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