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学管理制度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小学教学管理制度(精选8篇)

中小学教学管理制度 篇1

为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落实课程标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一.备课制度

教师要深入钻研学科课程标准,分析教材的结构体系、内容和编写意图,要充分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整合教学资源,力争做到: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备教具、备教学过程、备练习、备板书设计、备情感渗透。

1.学期初,各教研组应组织本组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熟悉、掌握课标对本册(模块)所规定的目标,并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拟订出学科教学计划,安排好教学进度。计划应包括如下内容:

① 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② 本学期教材的简要分析;

③ 本学期教学中要采取的措施与方法;

④ 学期教学进度表(按周安排教学内容)。

2.教研组必须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各任课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每学期至少参加一次校级公开课,每学年学校(教研室)组织一次校内教学经验交流会。

3.认真编写课时教案,各种课型都应有书面教案。教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 课题或教学内容;

② 教学三维目标;

③ 教学重点、难点;

④ 课型、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教学手段;

⑤ 教学过程;

⑥ 小结;

⑦ 作业;

⑧ 板书设计;

⑨ 教学反思。

4.要求教师超前备课(一周)备课。教研组长每周签署一次教案,教务处(教研室)每两周检查一次教案,校长(教学副校长)每月检查一次教案。对优秀教案给予表扬或组织展览。

二.上课制度

1.教师必须在上课铃响时进入教室,严格执行40分钟课时标准,不拖堂、不占课;

2.教学中,三维目标明确,课堂中的一切活动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不得做与课堂教学目标无关的事情,要有一定的教学机智,能恰当处理突发事情;

3.讲课内容正确,符合学科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应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探究;

5.课堂结构紧凑,既有适当的密度、速度,又有适宜的难度和强度,步骤清楚,层次分明;

6.为人师表,精神饱满,教态亲切。课堂用语清晰、准确,有板有眼,音量适中,力争运用学科语言,讲究艺术,讲话生动。板书工整,行款格式规范,图线清晰,有美感;

7.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意见,鼓励学生创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三.作业批改制度

1.作业布置要严格规范。作业内容要精选,份量要适当,难度要有层次,题目要准确无误。

2.作业批改要及时。要按时收缴作业,对缺交、迟交作业的同学进行批语教育。课堂作业要全批全改,并及时发放批改后的作业本。对作业的情况要做好简要记载。批改符号规范,并有鼓励性评语。

3.要重视作业的讲评。要引导学生订正作业中的错误,对典型错误要集中讲评,个别性问题要面批面改。

4.学校每月组织一次作业批改检查,对学生优秀作业应及时组织展览或表扬。

四.辅导制度

教师要主动及时地利用自习课进行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指导学生看书、复习、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对个别学生面批面改,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审题解题方法,对基础差或缺课学生弥补缺漏;对优秀学生、特长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培养竞赛型学生参加学科竞赛。鼓励课外无偿辅导。

五.听课制度

1.教研组应组织教师听课,可同年段、同学科听课,也可跨年段、跨学科听课。校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导(教研)主任每学期听课不少于40节,35岁以下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其他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

2.听课要有详细记录。听课记录要反映教学过程,分析评价结果,提出意见和建议。

3.要经常开展评课活动。要认真填写课堂教学评价表,本着互相学习的目的,认真参加评议,评价中不讲不着边际的客套话,尽量评到点子上。

中小学教学管理制度 篇2

1 建立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良好环境

1.1 深化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从整体上来讲, 汉水上游地区中小学教学管理体制表现为一种科层制的组织结构, 服从的是自上而下的刚性控制模式, 强调上级管理和评价下级的职能。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就必须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保持一致, 这样才能获得上级的认可、表扬及其随之而来的物质资助或政策倾斜, 也便于开展学校管理工作。于是, 高度集权的教学管理体制约束了校长与师生员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压制了学校“自组织”系统的生长, 不利于学校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制度建设。尽管教育改革的思想不断深入, 在许多地方, 教育行政部门用落后的管理体制来约束和评价学校和教师, 并对学校的教学活动干预过多。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首先要转变政府, 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 把“管”的职能转变为学校教育提供服务和支持的职能, 使政府将逐步专注于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宏观上的引导, 将权力逐步下放给学校, 使学校具有相当的办学自主权并承担相应的绩效责任, 关心一线教师的疾苦, 倾听他们的心声, 从而使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把自上而下的路线和自下而上的方式结合起来, 不管是测评也罢, 监督也好, 不单单是用来评价学校和教师, 更重要的是把他评与学校和教师的自评相结合, 了解教育教学情况, 共同商讨对策, 促进学生成长。在这种校本思想的指导下, 教育行政部门要和学校一道, 加快高考、升学制度和评价制度的改革, 在进行定量评价的基础上, 逐渐加大过程性评价和主体评价的分量, 并指导教师学习先进的理念, 鼓励教师创新, 还要对率先成功运用新理念和新举措的教师进行奖励。教育行政部门还应该动员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教学研究, 广泛听取不同的意见, 和一线教师积极合作在教育教学实际中发现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 从而真正地把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与常规要求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觉行为, 建立一种更成熟、更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发展的科学而灵活的教学管理新机制。

1.2 营造新的学校和课堂组织形式。

随着教育行政部门的放权和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的放弃, 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 乃至学校规范或制度的变革, 受到学校组织自身的影响, 诸如学校管理的民主化水平、学校内部的沟通与协调渠道、学习与研究氛围等。但在汉水上游地区许多学校管理中存在着“以分为本, 盛行分数管理;以章为本, 形式主义泛滥;以权为本, 权力至上”等弊端, 这就要求作为学校“领头羊”的校长要用新的管理理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在管理中要尊重和关心教师和学生, 成为学校组织改革的先锋。在校长的倡导下, 学校要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和教学改革, 解放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和枷锁。比如, 打破班级授课制, 实行弹性课时制和灵活的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改变教师个人工作和学习的习惯, 实行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还要形成一种民主、合作、开放的决策机制和柔性管理机制;还要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 并且要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供条件和可能, 在学时安排、评价制度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

对学校和课堂组织的再造, 这也是校本思想的集中体现。学校和课堂组织的再造就要深化学校内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 使学校由管理型的模式转变为“学习型学校”, 进行学校文化重建。“学习型学校”的目的, 就是营造一个开放平等、双向沟通和交流的学习气氛, 引导教师、学生和管理者不断钻研、探索和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把个人智慧融于集体, 通过团队学习, 达成知识的“循环交流”, 在学习中沟通, 在沟通中学习共享智慧成果, 以此来发展和革新学校和课堂组织文化。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要努力建立鼓励学习、探讨和研究的制度, 让每一位教师都把“学习、学习、再学习”作为内在的紧迫要求和自觉行动, 通过积极主动的、持续的学习和实践, 接受新观念、新知识, 拓展自我发展的空间, 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有利于帮助学校与教师形成自我完善和更新的机制, 使学校和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教师和校长温馨、快乐的“家”。

2 加强教师自身建设

2.1 转变教师观念和行为。

随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开展, 尤其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 给汉水上游地区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但在原有学科教育和狭窄专业知识的影响下, 许多教师在长期的生活和工作中, 习惯了抱着教参、习惯了依赖权威, 习惯了存在着的按部就班、照章办事的教学, 这种习惯的惰性是教育教学改革一大的障碍。一旦由于改革而改变了原来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许多教师就不免产生某种不安全感, 出现抵触情绪。当学校组织外部发起的改革, 不能提供新的容易操作的课程计划与相关的课程材料, 或者新课程计划所呈现的内容与形式比现行的课程计划实施起来更难, 许多教师就死抱着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放, 很可能会按照自己的习惯方式对教育教学及其制度做出反应或维持原状, “如果没有观念的变更, 这个难以解决的基本问题就会变成一个不断改变主题和一个持续保守的系统并存的局面。”[1]

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核心在于转变教师的观念和行为, 并让教师积极的行动起来。学校的核心工作就是教育教学, 在教育教学中让教师彻底地摒弃固有的文化偏见, 贯穿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宽容学生课堂上的多元化表现, 容许学生犯错误, 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教师由管理者转化为指导者, 由关注“教”向关注学生的“学”的转变, 从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对话、合作和探究, 促进教学相长。这样, 教师将不能再囿于“教书”或讲台上进行知识传授, 而是淡化教学管理制度的要求, 更多的采用活动和交往的方式, 使学生从狭窄的学科知识的空间中解放出来, 使学生的发展超越课堂、教室或书本。这就要求教师要全身心的热爱学生, 以心灵去感受心灵, 以情感去获得情感, 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建立在相互关爱的基础上并发挥其最大作用。教师还要学会尊重学生, 聆听学生的心声, 把学生当作一个自由和完整的人来看待, 关怀备致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允许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在丰富的生活实践活动中, 教师要不断地去唤醒每一位学生的个人意识, 引导学生展示生命的力量, 促进教育教学成功。

2.2 教师在反思教学管理常规中提升其专业化水平。

在原来的教育观念中, 制定规范或制度就是为了维持学校或课堂的秩序, 管理教师, 抓住学生的错误对他们进行惩罚, 使他们改邪归正。心理学研究表明, 表扬或肯定一个人比批评和惩罚一个人更有效。所以, 教师应该去认真地领会新课程的理念, 把教学管理制度的实践做法当作反思的对象, 来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实际上, 教师的反思就是要把先进理念真正落实在课堂教学和管理之中, 积极探索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和体现新课程精神的新举措。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教学实践是否有所改变、课堂是否有所变化、学生是否有所进步, 教师都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师要继续自己反思和体悟。例如, 课堂上的举手提问, 教师要首先回答“我是怎样提问的”这一事实问题, 明确自己的种种行为表现, 其次, 要追问“我为什么要这样提问”, “这样提问意味着什么”, 以了解自己的观念和提问中学生、教学内容和课堂氛围对自身的影响;最后结合当前的教学情境, 探究“我怎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引导提问活动”, 从而寻求创造性提问的方法和途径, 并积极地进行教育实践。同时, 学校和教师要允许学生参与教学常规等制度修订, 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有效合作”和“学会倾听”等规范, 还要寻求教育专家学者支持, 共同革新教学制度。

当然, 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时, 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依据教学常规等制度进行管理, 而应该是超越教学常规的限制, 使教学达到一种师生双方都忘却了外在的期望、压力, 为教学情境本身所吸引, 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愉悦之中。这就要求教师要运用教育智慧, 讲究教学艺术, 使教学常规保持在教学存在所必需的最低限度, 而使学生的自由发展广泛到教学存在所能容许的最大限度。这样, 教学不在是通过制度的规约让学生接受知识, 不是在靠制度的权威来维持, 而是通过教师运用教育智慧, 随机应变、敏捷和灵活性地处理问题, 树立一种风格, 形成一种人格的魅力, 最终确立自己的权威, 达成自身教学的特色化。

参考文献

中小学实验教学仪器管理 篇3

关键词:教学仪器;管理;保养

笔者通过长期的实践经验,认为对中小学教学仪器的管理应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教学仪器的配备

仪器的配备,要做好配备计划。注意以下三点:①掌握不同要求的配备标准;②摸清家底;③按需选用合适的仪器品种。

制订教学仪器采购计划还要注意二个问题:一是“可代用仪器”。配备目录说明中讲得很明确:“目录中‘名称’栏所列的仪器是经过优选的品种,购置仪器时应优先选用。”但目录中还有一个“可代用仪器”栏,列出功能相近、经过选择的其他仪器,可供选用。原先已配备的这类仪器只要能正常使用,就不必再购功能相近的仪器,避免重復配备。但若是新配或补充更新,应首选“经过优选的品种”。二是实验室中若已有了质量、功能可靠的自制教具,也不必非得购置功能相近的其他仪器。

二、教学仪器的保管

1.验收。所订的教学仪器到校以后,应立即开箱验收。开箱验收时应核对到货仪器品种(名称)、生产厂家、型号规格、件数以及所应附的零配件是否齐全。核对无误后还得逐台开机试用,看是否达到原定要求。验收入库的仪器一般都应张贴标签,注明仪器编号、名称、规格、数量及序号,化学药品标签要写清名称、化学式、纯度,一般不写编号。

2.登账造册。实验教师将仪器、材料领回各自负责的实验室后,应及时登入“学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登记卡”,“学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登记卡”是各科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的基本依据,实验教师应认真填好以下几个项目:学科、仪器编号、仪器设备名称、型号规格、生产单位、仪器进、出(为调拨、购入、报废、报损等)的时间、进出单据号码、数量变动(收、付)、单价、金额、累计库存数量、经手人及应备注的事项等。为便于长期管理,登记卡应坚持一种仪器设备一张卡;一项变动、一张单据(指相对一个品种)记一行。在每一本登记卡的扉页应有该本仪器登记卡的查找索引。

3.排列存放。存放仪器的橱柜要色调一致,摆放整齐。一般情况下仪器柜呈一字形排列,柜门要与窗户垂直,以利通风;各排仪器柜之间要留有不少于1米的通道,以利操作。仪器柜一般不要靠墙摆放,非靠墙不可的,柜墙间应留10cm左右通风空间。

到货仪器验收合格、登记入册后应马上进行编号,然后入柜定位存放。①分学科、分室存放。②同室同学科仪器要分类入柜,柜内分层,层上定点,做到定柜、定位摆放;同柜仪器重的放下层,轻的放上层;同层仪器体高的放里边,体矮的放外边;同层放同种仪器的不要堆叠挤压,要呈阶梯状排列;柜内不同种仪器之间应留空隙;每种仪器的主、附件、零配件要放在一起;同室药品要把一般药品和危险药品分开;同室仪器说明书及技术资料要分类搜集,装订成册,专柜放置备查。③要根据仪器设备自身特点进行摆放。例如,仪表的存放要将全部开关置“零位”;电表的存放要短路保护,化学危险品应按其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毒性等特性,分室或分柜隔离存放,剧毒药品应专柜存放,双人双锁保管,限量发放,易挥发、潮解、风化的试剂长期不用要用石蜡封口。④摆放仪器的橱柜要按学科统一编号,柜上要张贴定位标签。定位标签有二种:一是分类定位标签。二是柜门定位标签。要注明柜内仪器的编号、名称、规格、数量,用碳素墨水书写,张贴于柜门上方左或右侧,张贴标签要整齐美观,便于查找。

小学教学管理制度 篇4

2、教师未经教导处许可,私自安排的代课,无论何由一律不发代课金。

3、凡指令性会议、外出办公事、学校指派外出学习者,教导处安排人代课。

4、教师因校外偶发急事,或校内外突发急病,而不能履行请假手续者,教导外安排人代课(打电话请假亦可)。

5、凡慢性病治疗并经医院证明不能坚持上班者(三个月以内),教导处安排人代课。

6、凡法定产假、婚假、丧假者,教导处安排人代课。

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篇5

为进一步推进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进程,贯彻执行《太白县中小学教学管理和教学工作常规》实现学校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切实提高学校管理效益;为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确保教学中心地位的落实;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创造优良的外部制约机制和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特制定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一、常规工作要求

(一)教师听课

1、校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2节,教导主任听课不少于17节、教研组长不少于12节,教师不少于10节。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层次教师的课要全面听,力求每学年对所有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都有所掌握,尤其要对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教学能力偏弱教师进行重点听课、跟踪听课,体现一定的计划性、针对性。

2、认真做好听课记录。

(1)项目填写齐全。包括:学校、班级、科目、授课教师姓名、听课时间、节次、课题,并标明听课节数。

(2)记录简明扼要,突出重点。简记主要教学环节、任务,重点记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情况。

(3)旁评和总评是听课人缜密思考的结果、智慧的结晶,是听课记录的核心内容。听课时要随时记录下对所发现的闪光之处或问题的思考,做好旁评;要对整个课堂教学进行综合分析,抓住主旨、突出重点,分条列项写清优点、缺点及改进意见,并做好等级评定。

3、课后务必要与授课教师及时交换意见,切实发挥听课对改进教学、指导培养教师的作用。

(二)教师业务学习

1、集体学习。

(1)学校利用集会定期开展业务学习。

(2)集体学习要有问题意识且贯穿始终,要改变照本宣科,我念你听的方式,要为更多的干部教师提供多种机会参与研讨、交流,发表不同见解。

(3)有原始学习材料或讲稿,有主要学习内容解说及研讨记录,其中研讨记录要成为学习记录的重要组成部分。

(4)组织的集体学习教师必须有学习笔记。

2、自学要求。

(1)每学期摘记笔记不少于2篇,撰写随笔或心得体会、反思不少于2000字(2)学习内容体现一定的价值性、前瞻性,与自己的教学相适合。提倡每学年读一本专著。

(3)摘记要有所取舍,只摘记文章的重要观点,精华所在,把主要精力放在摘记后的思考,写下所感所悟。

(4)每次摘记要注明出处(报刊名、出版日期、作者等)、摘记日期。

(三)教学工作检查

1、次数要求:

教研组每学期对教师计划、备课、学生作业、相关材料等普查4次;教导处对教师教学反思、听课记录、业务学习、远程教育培训笔记、教研组活动记录、各部室相关资料等普查一次。

2、职责要求。

教导主任及教研组长要全过程亲自参与检查,切实掌握教学工作的全面情况。

3、过程要求。

(1)有记录:除记录数量、格式外,重点记录优缺点,要有具体的典型例证。(2)有评价:每次检查都要有等级评定,作为教师、学校工作质量形成性评价素材。期末对学校、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学年末进行终结性评价。(3)有总结:每次检查结束或组织活动后,要进行整体情况总结分析,形成书面材料,并向教师通报。

(四)校本教研及联片教研

教研活动,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促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为进一步强化教研组管理,克服教研活动的盲目性、随意性,努力提高教研活动实效,特对教研组活动提出如下要求:

1、教研组设置和管理

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设置学科教研组,每组一名骨干教师任组长,并落实教师教科研制度。

教研活动可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坚持统一管理。每学期文理科教研组活动不少于10次,联系片组活动不少于4次,每次活动时间根据活动内容可长、可短,具体要求由学校安排。

2、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研活动计划

各教研组依据本校的工作计划、教学教研工作计划,并结合本学科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研组工作计划。

3、做好记录 活动记录要规范,内容包括教师基本情况统计、分析,考勤记录、活动安排表、每次的活动记录(时间、地点、内容、过程记录等)。要详细记录每次活动的中心议题,每个发言人发言的具体内容,活动后达成的共识或得出的结论,取得的效果等。(对于听课,可略记听课过程,详记评课内容)

4、活动内容、形式

教研组活动形式要丰富、多彩,可以是专题讲座、研讨交流、竞赛等,让每位教师真正参与活动全过程,成为活动的主体、主人,使教研组活动更具活力与吸引力,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研活动要依据年级或学科的师情、学情、教情,针对存在的急需解决的、主要的实际问题确定若干研究重点,并围绕研究重点确定活动内容、组织活动。教研组活动可围绕如下内容进行: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经验,学习研讨课程标准、研究教材,集体备课、说课,教学案例研究分析,朗读、习作竞赛等,如①这个教学内容我怎样引导学生学习;②这个难点我采取什么方式、方法突破;③谈谈我的一次教学得与失;④这个内容我怎样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⑤一 道题的多种解法;⑥后进生的成绩是如何提高的„„

每个教师每次只谈一个问题,力求短小、精悍,内容新颖,有实用价值。大家集思广益,充分研讨,共同提高。

5、及时总结、交流

每学期各教研组要对活动开展情况、教研工作重点研究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基本结构为总结成绩(重点)、指明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在此基础上,教导处要组织开展一次总结交流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展示研究成果,达到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提高的目的。让教研组成为培养教师的摇篮,提高教师素质的渠道,开展专题研究的途径。

(五)教学计划

1、制定学科教学计划的基本要求:

(1)教师制定学科教学工作计划前,要认真领会《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精神,通览全册教材,并依据学校工作计划,结合本班、本学科教学、学生实际,依据《太白县中小学教学管理和教学工作常规》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2)学科教学工作计划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分析(认知基础、情感态度、学习习惯以及活动、操作技能等)、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实施计划的具体措施、教学进度表、重要的教学活动及各部分教学内容的课时分配。

2、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应注意的问题:(1)熟悉教材:制定教学计划应首先在《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指导下,钻研全册教材,掌握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基本的教学目的要求;分清教材各部分内容的重点;把握教材的难点、疑点、关键点,考虑教学中的实际困难和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及应做好的准备工作等。

(2)重难点的确定: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分条列项写清教学重难点,做到明确、具体。

(3)实施教学计划的具体措施:完成教学计划的具体措施是教学计划的重点部分。教师应在深入分析学科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之后,从如何提高自身素质、深入研究教材、开展教学专题研究、组织开展教学活动、进行质量监控、加强“双基”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特长、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方面,制定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做到:

①贯彻、践行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应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某些具体的途径、方式、手段等来达到预期的目标,体现教育改革的大方向,要注意多种策略的优化和有机结合。

②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必须充分考虑教学共性与教师个性的有机结合。好的教学措施不仅要遵循教育规律,而且要体现施教者自身的教学经验、教学观念以及教学个性。

③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制定教学措施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心理、生理特征、个性需要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应注重实效性。

④应体现一定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制定的措施 应力求具体、明确、易行。(5)后进生辅导:从认知基础、情感态度、学习习惯等多方面对后进生进行综合分析,制定有针对性、有重点的辅导及转化措施。

3、计划的管理:

教导处要对教师学科教学工作计划认真审阅,签署指导意见;每一年级每一学科都要有教学计划,对于身兼多年级多学科的教师,学校要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整体安排,确定详写和简写。

(六)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其基本要求是:

1、学习课程标准(或大纲)《课程标准》(或《大纲》)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应首先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或《大纲》),明确教学目的、教学原则以及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要求和任务,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衔接。

2、钻研教材(或材料)

深入钻研教材,通过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过程,着重把握施教年级的教学内容在整体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和突出重点,适当分散难点,做到内容、目标心中有数,合理安排。

3、了解学生

备课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力求全面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和兴趣态度,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水平,了解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以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实效性。

4、设计课堂整体思路

在编写教案前对整堂课的教学应有总体的设计,这是个头脑预演过程,是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的前奏,很有实际意义。总体思路应考虑目标、内容、条件等各因素彼此协调平衡,要考虑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合理组合,要有弹性,便于整体把握。

5、编写教案

教案是教师统筹规划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案,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其内容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及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等。

——对教案主要环节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标

目标的设置与陈述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从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相结合的角度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

(2)教学重点、难点

从确立的目标出发,认真钻研教材,分清每项具体内容的主次,确定闪光点,放在突出地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找准疑点、难点和关键,优化教学过程。

(3)教学准备

为创设情境,保证教学效果,教师要根据现有条件,恰当选用教具,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必要的演示、操作、实验,教师要提前试做,并依据教学活动需要布置(检查)学生准备相应的学具,以切实保证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要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4)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案的核心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①导入环节

导入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巧妙的“导”,创设情境,让学生全身心的“入”,要求通过适当内容或简短语言,把学生尽快有效地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②问题设计

问题的设计要具体、明确、适宜。要有启发性、层次性、条理性、探究性,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和思维广度(即发散性、开放性)。切忌“满堂问”或“以问代讲”。设计的问题要明确反映在教案上,以防止提问的随意性。此外,教师还应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如何筛选问题。教案中要突出引导的方法。

③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教学设计要把落脚点放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上,对学生在获取知识、方法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有充分的估计和对策。教案中应突出师生活动的内容、形式、时间、空间的安排以及对重难点的处理,要重点体现教法和学法。

④练习设计

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练习,练习的内容要精,要有针对性和适当的梯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要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使练习真正起到巩固、深化的作用。鼓励教师自己设计具有实效性、开放性、体验性的多样化的课堂练习。

(5)板书设计

板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纲目。课时板书设计包括分板书和整体板书,要突出学科特点,要充分体现教学重点、知识网点和活动主线。板书设计要做到巧妙、精炼、准确、条理清楚。布局要合理、美观,力求多样化。

(6)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要重点写自己教学过程的得与失,教后的体会与认识,以及对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价和原因分析。避免应付式的空话、套话,要注重教学后记的质量。

——关于备课管理的几点意见(1)提倡教案形式多样化 教案的形式应取决于学科特点,取决于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师的教学经验与个性。不必整齐划一。教师还可以把教案与教材结合使用。教案模式多样化应有利于教案的实际应用与创新。(2)关于资源共享

备课时,应注意及时吸收新的教学信息,优化教学过程。特别是青年教师,可参考优秀教案,完善自己的备课思路,要注意学习与借鉴,但切忌照搬照抄。

(七)上课

上课即课堂教学,它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渠道,也是学生形成素质能力的主要渠道。因此,教师必须严肃认真地上好每一堂课,保证每一堂课的质量,争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要求如下: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严密地组织教学,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

2、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正确地阐述教学内容,讲清基础知识,设计好基本的技能训练,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保证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

3、教师要积极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充分有效地利用教具、学具,尤其是电化教学设备,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地参加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去。

4、严格遵守上、下课时间,不迟到、不早退、不压堂,中途不离开教室。

5、教师在课堂上要精神饱满,衣着整洁,教态自然,语言准确、生动、板书工整,尊重学生,不斥责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6、教师在每节课后要进行课后自我校节、自我评价,总结本届课的成功与不足,提出改进的方法。

(八)作业

1、作业的功能

(1)巩固和检查功能:侧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在对课本知识、技能的巩固。

(2)深化和提高功能:侧重过程与方法,目的在于促进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发展。

(3)体验和发展功能:侧重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整合,重在体验和实践。

2、布置作业的原则

(1)在内容上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

除保留部分传统型作业外,大部分作业的内容应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也就是学生解答问题时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作业的答案要有一定的迁移性、开放性甚至不确定性。(2)在容量上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

既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尽可能发挥学生的潜能。对学有余力或有特别兴趣的学生可以设计不同形式的作业。(3)在形式上,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

要改变单一的文字式作业形式,可以布置一些操作、实验、口头完成的作业;可以在课堂内完成,也可以在课外完成;可以由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4)在评判上,重视过程性和激励性。

教师可以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作业评判的过程中来。在评判结果上,要尽量使用激励语言,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3、学科作业的基本要求:

(1)原则上,劳动、品德、社会、自然学科和综合实践活动课,不留书面作业。可以在课堂教学基础上,布置一些操作、实验、调查、体验、感悟性作业,以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留心社会、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情感态度。(2)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要有书面作业,任课教师在作业设计与布置中要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量与质相结合,注意多样性和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①语文作业要改变单一的只抄生字、词语和造句的呆板模式,把朗读、口语交际、练笔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观察、尝试、实践中学习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可不必强调课课有、人人有书面作业。

大小作文的习作内容,可以参考课后练习和练一练的题目要求。也可以因人、因地、因季节、因本班实际合理调整。

②数学作业要体现“数量要适量,形式要活,针对性要强”的原则,避免机械、单

一、重复无效的劳动。除书面作业外,还可以设计一些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调查、统计、操作实践性作业。

③英语作业可分为书面、口语或听力等不同形式,要注意把作业与学生兴趣和实际需要相结合

(九)辅导

辅导是对学生的帮助于指导,辅导时要注意因材施教,课外辅导尤其是要抓好优等生和学困生的提高。

1、优等生可根据其特点,加深和拓宽知识、发展特长,鼓励他们参加是和于自己兴趣爱好的活动课程。

2、对于学习基础较差,只是漏洞较多的学生要有计划地安排辅导,帮助指导他们扫清学习上的障碍,鼓励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3、任课教师要利用早自习和课余时间主动地对所教学科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解决他们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并进行指导复习、预习和完成作业。

(十)学生评价与考核

学期末要给学生作出综合评定,认真填写评价手册,正确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于每一个学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科评定:平时作业成绩。平时课堂提问、回答问题成绩。单元形成形成性检测,期末综合性检测成绩。期末总评成绩:即根据学生平时成绩、单元检测成绩、期末综合成绩的比例进行总评。

二、常规工作检查考核

1、考核内容

(1)教研组对教师备课,作业批改、辅导、校本教研等情况做出评定。(2)教导处对教师听课,业务学习、上课、教学成绩、学生评价、教学反思、远程教育教学等情况做出评定。

小学常规教学管理制度 篇6

一、备课

个人备课:

1、学习《标准》,教师在备课前要认真研读领会相关学科《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的、教学原则以及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要求和任务,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衔接。

2、钻研教材(或材料):深入钻研教材,通过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过程,着重把握施教年级的教学内容在整体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恰当地确定各单元和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制定学期学科教学进度计划。

3、了解学生:备课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力求全面了解班级学生思想状况和兴趣态度,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水平,了解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以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实效性。

4、设计课堂整体思路:在编写教案前对整堂课的教学应有总体的设计,总体思路应考虑目标、内容、条件等各因素彼此协调平衡,要考虑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合理组合,要有弹性,课型明确,便于整体把握。

5、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师统筹规划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案,每位教师必须提前一周备好教案,教学环节完整;教学过程实用;教学方法科学;教学后记字数不做规定,应尽量务实;设计教案时应对板书设计进行一定规划;体现课堂作业的安排布置;坚决杜绝照抄教案和不作思考的“拿来主义”;教案书写字迹工整。兼课教师,所教学科都必须认真备课,上课,但撰写教案时可有所侧重,一般以考试科目为备课重点,另一学科可备简案。在领导听课时要检查授课和教案是否一致。

集体备课:

1、教师集体备课主要是两个内容,一是单元备课;二是重点课备课。

单元备课:在每个单元(一组)教学进行之前,拟出一个单元(一组)的授课计划,目的是在于从整体出发,明确每一节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便更好地突出重点。

单元授课计划一般包括:(1)领会本单元(组)编排目的与意图,确定单元(组)的教学目的与要求。(2)找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确定主次。(3)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能力,通盘考虑在本单元(组)中应培养学生具有哪些能力和发展哪些智力。(4)安排授课时数。

重点课备课:是针对单元中的重点、难点的备课,它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熟悉教材,确定教学目的,安排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的程序和方法,写出切实可行的教案。

2、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做好资料的积累。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实效性原则:研究对教材的理解、重点与难点的突破、教学方法的选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实际问题;

(2)全体性原则:人人参与,资源共享;

(3)研讨性原则:围绕主题,积极讨论;

(4)互补性原则:取长补短,集个人智慧于一体,把集体智慧化为个人的教学行为。

(5)经常性原则:每周活动一次,年级组长至少提前一周将任务布置给本年级组相关学科教师。平时,同年级同学科老师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日常性研讨;将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的专题式研讨与日常性交流研讨结合起来;

二、上课

1、上课前要耐心细致地重温教材与教案,必须持教案及必备的教学用具进课堂,提前调试好多媒体设备。

2、自觉照课表上课,未经教导处安排,不准私自调课、换课,不得将部分学生擅自叫出进行补课等。

3、上课铃响,教师立即进入教室,督促、指导学生做好上课准备。教师上课要站立,不能坐着上课。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不得随便把学生撵出课堂或停课训斥学生,更不能体罚学生;也不得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

4、课堂教学知识要传授正确。要做到“五为突出”: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育人为目标。“六允许”: 错了允许重答;不完整允许补充;没想好允许再想;不同意见允许讨论、争议;不明确的问题允许发问;允许给教师提意见和建议。要突出重点、难点,突出精讲巧练,严禁满堂灌,讲满堂,看满堂,听满堂,不让学生训练。抓好每堂课的最佳时间,力争优质高效。

5、要优化训练,避免不动脑筋的机械的简单重复,突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求变的态度和综合选择能力,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去创造;突出因材施教,采用分层次教学法,在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尽力体现分类教学,分层指导,真正让优秀学生吃饱吃好,拔出尖子;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吃得进,消化好,不掉队,使各类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学有所得。

6、要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教学方法,多角度、多方面的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多渠道获得信息,激发兴趣,促进积极思考,大胆尝试愉快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成功教学法等,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7、教师课堂板书要注意照顾学生视力,做到工整、规范、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具有概括、启示作用。

8、教师应做到服装、服饰得体,课上仪态端庄、举止文明、教态亲切和蔼,使用普通话教学。课堂上禁止使用手机,专职体育教师必须着运动服、穿运动鞋上课。无特殊原因不允许终止学生上课,停课必须经教导处批准。

9、任课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对在课上出现问题的学生,课后要主动找学生谈话,解决问题,如遇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再与班主任配合共同解决。

三、作业

1、精心设计作业。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精心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综合性的内容。教师在布置作业前,都要亲自研做一遍,掌握难易程度。要考虑学生的不同差异,有针对性、分层次统一比做作业与自主作业。作业量适当。

2、指导学生“独立、按时、整洁、规范”地完成作业。培养学生先复习,后作业;先审题、后解答的良好作业习惯。对学生的书写字迹,解题格式,图表绘制等要提出规定性的要求,明确完成的标准,加强养成型训练。鼓励学生科学、自主、广泛地运用多种参考资料,培养发散思维,提倡一题多解。教育学生爱护本子,做到不卷角,不破损,从细微处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3、批改反馈及时。学生的书面作业由任课教师本人及时、认真地逐一批改。批完后要组织学生修改,不准只批不改。作业本上不打“×”,错误的地方注明记号,写清原因,中低段在在原处订正,高段就近订正,订正后教师及时复批。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作业要重点地进行面批面改。对于活动类作业,教师应当及时给予检查和点评。

4、作业批改一律使用红笔。作业批改实行“优、良、差”或A、B、C等级制(年级自己统一),等级打在作业本右上角,日期写在边上。批改要及时,当天作业尽量当天批(除作文、日记外),优秀作业多给予星、花、粘贴等奖励。优秀作业,多展览交流,以资鼓励。

5作文批改,重视眉批(对文章的字、词、句、节等方面指出局部性的优缺点,要有启发性)和总批(综观全文,对文章的立意谋篇,用词造句,语法修辞,标点符号方面作出的评价),批语要明白,具体,使学生一目了然,根据本次作文的要求来写评语,能受到应有的效果。重视学生作文修改能力的培养,重视作文讲评,作文批改后指导学生根据评语进行修改,并要有复批。

6、各科作业本要求。

数学;口算本、习题本。语文:字词本,习题本。积累本。作文本(一二年级为写话本,三至六年级为作文本)其他学科:笔记本。指定的练习册要按作业要求进行批改。

四、辅导

辅导的主要任务包括:指导学生自学,解答学生作业中的疑难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消化课堂教学内容,为缺课的学生补课等。辅导要坚持以下原则:

1、注重差异,分类指导。根据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要通过辅导,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解决课堂遗留问题,完成保底型作业,查缺补漏,排除学习的障碍,提高学习成绩。通过选择性作业的指导,扩大优秀学生的知识面,发挥其优势特长。并做好辅导记录。

2、以个别辅导,分散辅导为主。对个别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采取答疑、补课、组织小组互助活动等形式进行。对于共性的问题,教师可以统一解答。辅导要讲求实效,抓住辅导的最佳时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提高辅导效果。

五、评价

1、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教学效率为基本指标,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的。

2、教学评价的手段包括课堂提问,课堂观察、作业完成、教学测试等,前三项属于平时考查,由任课教师组织考核,教学测试包括单元测试、期中、期末测试有学校统一组织。

3、做好试卷分析。教师要做好试卷分析,内容包括各知识点的通过率及差异情况,集中反映的问题及原因,解决问题的措施等等,作为自己下一步教学的指南。单元测试有教研组长主持分析会,教学领导参加,期中期末有教导处主持分析会。

六、学籍管理

(一)入学

1、一年级新生入学,按上级划定的本校招收范围内的时龄儿童入学,并按规定时间班里报名注册手续,新生按学校规定编班,不得挑选班级。

2、新生入学后,学校教导处批准取得学籍,编列正式学号。学生学号长期不变,休学一年后一律使用原学籍号。

3、新生入学后,学校要填写新生花名册,上报区教育局教育科审理。

(二)转学

1、学生因家长变动工作地区、家庭搬迁(户籍普更)或有其他特殊原因需要转学的,经学生家长(监护人)申请,学校审查后,按规定办理有关转学手续。

转入的学生有年部主任、年部组长负责,经过“语、数、英”三科的测试,合格者有学校批准到管理学籍的教师处办理转入手续,在教育局批准后,编入相应年级插班就读。

转出的学生,班主任要和年部主任汇报情况,有学校审查后,再到管理学籍的教师处办理转出手续。

毕业年级原则上不办理转学、借读手续。

(三)借读

个别学生确有特殊情况要求借读的,须由家长或监护人向借读学校申请,取得同意后,经区教育行政监管部门审核,条例条件并办理有关手续,方准予借读。学校建立学籍时,必须注明是借读,并记录其身份证号码和户口所在地。

(四)毕业

对受完国家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儿童、少年,经考察达到小学毕业程度的,发给义务教育证书。

中小学教学管理制度 篇7

信息素养指的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 必须掌握的信息理念、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中小学教师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值得是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基本理念、教学信息化管理的基本技能以及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推广应用。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基本理念指的是认识到信息化对教学管理的价值, 如何更新信息化管理等的相关意识;信息化管理的技能指的是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 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课程安排、教学制度、评价方法、请假代办等与教学相关的管理;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推广指的是在教师已经掌握基本的信息运用技能的基础上, 结合本校的实际特征, 建立教学管理的信息化体系。这三种能够都是中小学教学管理人员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信息化管理理念是先导, 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是关键, 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推广运用是核心, 共同促进中小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提高中小学教学管理人员信息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 更新教学管理理念, 增加信息化管理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管理中采用的是层次管理理念, 通过制度的约束和惩罚来保证教学的运用, 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发展, 教学管理理念也发生了变化。一是, 中小学教学管理中要突出一人文本的理念;中小学教学的主体是由自主意识、自主行为的教师和学生主体构成的, 教学管理是以人为中心展开的, 教学管理的任务就是通过教育设备、师资、教育资源等的合理分配, 为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供服务。教育信息化促进了教育时空的扩展和教育角色的转变, 学生知识渠道的多样化和丰富性, 使得教学成为师生之间的知识交流, 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现以人为本。在学校管理者和师生的关系上, 不再是上下级之间的管制, 而是一种服务的关系, 教学管理由重视监督向重视责任业绩转化, 其目的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 保证教学信息包括教学基础平台、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的正常运行;二是, 教学管理的信息化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传统的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主要包括课程内容的安排、教师教学的监督和师生的评价, 以保证学生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 并对教材内容进行机械的运用。新时代下的中小学教育已经由知识性人才向创新性人才转变, 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 而且要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问题接触更广泛的知识和观点,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中小学教学信息化管理通过简化教学监督程序, 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信息化知识的服务上, 包括为师生提供丰富的信息化资源、构建信息化的交流和沟通平台、完善课堂教学必备的信息化设备等,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加强学习, 不断充实信息化教学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目前, 中小学逐渐建立了教学资源系统, 但是教学资源的管理却没有实现, 处于零散放置, 查找、下载、不方便, 造成教学资源的使用率低。同时, 在师生教学管理制度上还没有实现信息化管理, 教师教具的使用, 学生图书的借用, 以及教研活动的开展等, 都需要师生利用传统的手段进行申请, 时间的滞后性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率。信息化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资源的管理和教学常规的管理, 这些仅仅依靠专业教师是无法实现的, 需要专业信息人员的支撑, 这就需要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目前, 信息素养的提高主要包括两个途径, 一是组织教师学习专业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参与各专家关于信息素养理念和运用的专题讲座。信息理念和信息知识的提高, 如果仅仅依靠实践中的自我摸索和提高, 时间长效率低, 这就要求中小学必须带领教师走出去, 进行专业的学习, 一方面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 以计算机的资格水平作为参与教学信息系统建立的前提, 增加计算机应用的专业知识, 另一方面, 要吸收教育专家的先进信息理念, 将教学管理与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要求相协调, 注重实践和运用, 提高教学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

信息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信息技术理念的学习以及先进运用案例的观摩, 最终目的是为了建立一套符合本校教学实际和师生发展需求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 为师生的教学提供服务, 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为此, 中小学要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系统的改革, 引导教师在实践中运用所学到的信息知识和技能, 逐渐建立起教学信息管理系统, 从师生的教学常规检查, 如教师上课不再采用传统的纸质方式, 而是采用指纹签到, 教具的借用不再采用传统的部门审批的方法, 而是通过网络进行登记和领取;教学评价采用网络评价的方式, 教研使用传统教研和网络教研相结合的方法等, 教师教案可以采用电子版的方式, 将电子版上传, 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 也为教学常规检查提供方面等。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 使得教学更加便利, 也减轻管理人员的负担, 促进其个人成长。

综上所述, 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 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和技能以及信息实践能力, 中小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学习和观摩的机会, 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建立教学管理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章霆芳.论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J].中国轻工教育, 2006, 01:32-33.

[2]何红梅.浅析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者信息素养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 2008, S1:798+801.

提升中小学教学管理有效性探讨 篇8

【关键词】中小学;教学管理;有效性;分析与探究

一、中小学教学管理现状分析

1.陈旧的管理思想

陈旧的管理思想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家长式”与“放羊式”的管理方式已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部分中小学教育管理者虽然在意识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但受整体教学环境的限制,导致管理方法没有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2.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不合理

在当前中小学教学管理中,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标杆,而对于学生素质则没有很高的要求。如,学校管理人员为加强对教师的评估,突击听课,从表面上看是为了督促教师的工作,实则引起了教师和学生强烈的不满,这种不合理的评价方式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学校管理人员应充分尊重教学,为教师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供自由的教学空间,重视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培养方式,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3.教学管理方式落后

“一刀切”的教学管理方式是当前中小学主要的管理方式,缺乏个性化的管理策略和管理方式,如:教师在备课时,往往采用统一教案、按照统一进度,采用统一考试试卷,这种教学管理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4.师资队伍建设落后

在一些农村和边远的中小学学校中,能胜任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并不多,绩效分配的不合理导致师资力量的匮乏,不能进行科学的划分,即便是科学的管理制度也成为一些教师的束缚,教师工作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在当前中小学学校中,为充实师资队伍,学校面向全社会进行招聘,应聘者大多为高校毕业生,缺乏教学经验,教师的整体素质也无法得到有效改善。

二、提升中小学教学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教学目标的实现是以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为基础,根据教学规律的特点,对中小学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管理。结合教学实际来说,实施有效的教学管理能极大地促进学校的办学质量的提高。中小学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承担着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没有优质的中小学教育就没有祖国的未来,对中小学教学管理的研究从未间断,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与发展,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提高中小学教学管理的有效性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由于不同区域地域的教育理念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中小学教学管理具体操作方面也有较大差别。对提升中小学教学管理的有效性的研究,应立足于新时期基础教育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创新教学管理思路和教学管理方法。

三、提升中小学教学管理有效性的途径

1.转变管理思想,改进教学方式

提升中小学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学校管理者首先要转变陈旧的教学思想,更新教学理念。转变陈旧的教学思想的方法包括:一是要“走出去、请进来”,争取更多地参加学校或教育部门组织的培训、观摩和学习,或者聘请知名学者和优秀教师进行讲座,引进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教学方式;、二是通过阅读中小学教学管理的相关书籍来不断提升自身教学管理的能力。学校管理者作为教学活动的整体组织者,要协助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摒弃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的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由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辅助者,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发展。

教师的教学方式应符合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帮助学生学会探究知识、解决问题,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模式,以此来适应素质教育“科目多、任务重、课时少”的现状,从而真正实现高效、轻负担、少课时的教学目标。

2.建设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素质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中小学教育管理者所必须贯彻的理念,这种理念也为教师的成长提供有效的推动力。新课标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教学管理方面来说,应将教师需求当作学校需求来考虑,是帮助教师成长,为教师提高自身专业化素养提供有利的基础和保障。教育管理者要是鼓励教师充分发挥其教学主观能动性,转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思路,同时注意听取其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使教学管理充分体现民主化,从而有效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3.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教师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场所,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对于当前中小学教育环境来说,一些学校管理者过多地注重对基础设施等建设,忽略了校园文化建设,这对学生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应加强学习型校园的建设,为学生创造宽松、舒适的学习环境和交流空间,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学习,促进学生的成长。这种积极的文化氛围建设并不是凭借一两个人的力量、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需要中小学教学管理者持之以恒和广大教师共同努力来完成。

4.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加强教育质量监控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加强教育质量监控,能够有效地保障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和质量监控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当前大多数中小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和教育质量监控以领导评价为主,教师互评为辅,而学生在其中并没有发挥实质作用,具体的评价内容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对教师制定奖惩制度的依据也是单一的根据班级成绩和升学率。笔者通过本地区所属学校的调查发现,在大多数的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评价体系中,将学生评价真正作为考核依据仍少之又少,实际上,中小学学生尤其是中学高年级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及学校教学管理已形成了较为客观的评价,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参与者,其评价应是极具说服力的。因此,在教学评价体系和教育质量监控的建设与完善中应更多的融入学生评价,以公正客观的评价方式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校的综合管理水平。

5.完善教师培训制度

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对于知识的更新是十分迅速的,尤其是对一些自然科学类、信息技术类知识等。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当前社会已经发展到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知识迅速代替旧知识,在这种教育背景下,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存量,如果教师仍沿用旧的教学思路和旧教案,那么势必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成绩。严格管理教师队伍,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知识储备,加强学校间的交流、合作,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将培训工作落实到教师教学的每一环节中。

四、结语

中小学教育关系到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来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本文的论述中,笔者结合本地区所属学校的教学管理现状,对如何提升中小学教学管理有效性进行探究,希望对其他学校的教学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何正雷.如何提升中小学教学管理有效性[J].新校园(阅读),2015,08:43.

[2]邓琳.实践哲学视域下的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学管理的有效性研究[J].科技展望,2016,06:324-325.

[3]袁园.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研究[D].上海大学,2014.

[4]彭兰.基于移动学习的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5.

上一篇:协会组织架构及职责下一篇:医药产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