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概述及成因浅析

2022-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定义

心理问题是针对心理健康而言的,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有以下四个方面: (1)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2) 适应环境, 人际关系彼此谦让。 (3) 有幸福感。 (4) 在职业工作中, 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过着有效率的生活。此外, 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也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个标准, 分别是:

有充分的安全感;

充分了解自己, 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恰当的估计;

生活目标, 理想的确定要切合实际;

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能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适度的情绪控制和表达;

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 有限度的发展个性;

在不违背道德规范的情况下, 适度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结合以上标准, 综合我国的社会文化特质与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环境特征, 部分教育部的专家提出了如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 恰当的接纳自我;协调和控制情绪, 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乐于交往;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培养健全人格;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正确认识环境, 并处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基于此, 本文中我们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定义细化为干扰了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 破坏了其人格统一性, 阻碍其与环境良好沟通的心理和情绪现象。

2 当代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及成因浅析

2.1 自我认识模糊

这个问题在大学新生的身上表现尤为突出。大学新生刚刚脱离儿童阶段 (按心理学定义18岁以前为儿童) , 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成长发展期, 作为准成人, 他们不再能享受社会和师长无条件的宽容与指导, 而自身又尚未发展出健全强大的人格, 足以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变化, 在这种夹缝的环境下, 大学生承担着各种对其自身的价值观和自我效能感的新挑战, 极其容易陷入自我认识模糊的窠臼。具体表现在初进大学校门的新生, 往往难以在新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准确坐标, 从而无法给自己的目标行为等进行良好定位, 常常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有意义, 陷入迷茫与矛盾中, 忽略了对自身进行发展规划, 或者有进行规划的意识而感觉无从着手, 错过了发展的关键时期。

2.2 环境适应不良

环境适应不良可以分为物理环境适应不良和人际环境适应不良。对于外地来校的大学生, 可能有着气候、饮食、地理等因素的陌生, 这些物理因素不止会影响大学生的身体感受, 也会迁移到心理体验上, 带来例如不适应、不习惯和烦躁的感觉。同时由于高考的招生制度, 一个校园里, 甚至一个宿舍里的学生常常是来自天南地北, 不同的亚文化造就了不同的性格与生活习惯, 在狭小的宿舍生活空间中, 难免有碰撞和摩擦, 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学生来到汉族地区的大学, 拓展交往常常成为严重的障碍, 加之伊斯兰等宗教严格的用餐制度, 减少了这部分学生与汉族同学亲密接触和交流的机会, 群体表现为难以融入, 而更愿意与来自家乡的同学抱团。即使对于汉族学生, 同样的问题也存在, 尤其一个宿舍都是本地学生, 只有单个外地学生的情况, 外地学生常常感到强烈的自卑、被排斥感, 加之方言的沟通障碍, 使其更难于主动正常地与周围环境积极互动, 而往往处于一种相对被动的局面。这林林总总的适应不良如果没有即使进行良好的疏导, 很容易导致激烈的人际冲突或转而压抑成为个人的心理疾患。

2.3 学习压力应对不良

在中小学阶段, 学生的学习目标相对明确, 而且有着家长、老师的高度关注与严格督促, 而进入大学以后, 这种高度的他律氛围猛然淡化了, 不再有一个严密的监视系统时时注视大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突如其来的“自由”氛围一方面让大学生感觉到轻松和释放, 但另一方面也带来心理上的不适应。突然脱离约束和控制的大学生很容易陷入自律不足导致的另一个极端, 即平时对学习过于松散怠惰, 上课迟到、睡觉、旷课日益增多, 考试时熬更守夜临时抱佛脚, 甚至有的学生连突击抱佛脚的努力都不愿意付出, 习以为常地接受挂科等严重后果, 一直把学业压力忽视积累到不能接受的限度。近年来时常有大学生因为没有过英语四级而自杀的报道, 究其原因, 可能还在于进入大学以后没能正确地处理学习压力, 使高度的压力集中爆发, 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另外有很多大学生在大学相对轻松的学习氛围下反而怀念中小学的生活, 认为那样的学习有节奏、有效率, 是真正的学习, 而大学阶段有混日子的感觉, 这种消极的看法致使他们荒废学业, 堕入空虚和其它不良消遣的排解中。

2.4 财务管理不善

有研究显示, 消费问题已经是存在于大学生中的一个普遍问题。暂时还没有经济自给自足能力的大学生在消费上已经逐步向奢华的成年人靠拢, 不少学生是“MP3、手机, 笔记本电脑一样都不能少”, 部分男生有了每月固定的烟酒消费, 甚至比拼打火机的品牌。而女生花在服装、美容、烫发等上的资金也为数不少, 另外大学生活中常常有的聚餐、节日派对和旅游等等花销, 使还没有稳定经济收入的大学生提前成为了月光族, 有的甚至是背负信用卡的重债满足当前消费。另外, 大学生家庭情况的不同, 消费习惯的不同, 带来了攀比和歧视等不良现象, 部分贫困学生的心灵因此受到伤害和扭曲, 这样的扭曲往往是严重事件的心理前导, 马加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财务管理带来的现实性后果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和缓解, 则容易演变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引发极端行为, 如偷窃和抢劫甚至杀人犯罪等。

2.5 时间管理不善

时间管理不善是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没有了严格的作息制度的约束, 大学生的散漫与懒惰的不良习惯有所滋长, 现在盛行的“九三学社” (即早上睡到9点起床, 下午睡到3点起床) 和“朝九晚五” (早上睡到9点起床, 下午睡到5点去吃饭) 等流行语虽然带有讽刺意味, 却比较客观地显示着大学生在珍惜利用时间上存在的问题。调查表明, 不少大学生花费了过多的时间沉迷于网络, 在线聊天、交友、打游戏和看在线电影电视剧等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消遣方式。而过度沉迷于虚拟空间带来的快感, 一方面会诱发身心疾病, 另一方面也在暗中增长个体的现实交往恐惧, 许多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形成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障碍, 表现为难以信任他人, 难以向他人求助等。另一项调查表明, 大学生花费在体育锻炼上的时间比中小学生有大幅度的降低, 而体育锻炼不止是对身体的锻炼, 同时也是对心理素质的培育和增强, 削减了这部分时间, 无疑使部分大学生脆弱的心理状况雪上加霜。同时, 时间的管理不善, 引发的是一系列不良反应, 除了上述直接的危害, 另一方面还会加重学业负担, 而这些反应最终都将以心理问题的产生和激化作为代价。

2.6 亲密关系处理问题

在大学阶段, 恋爱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在中小学的严厉禁止后, 大学生似乎终于有了可以直抒胸臆的情感空间, 甚至有不少家长也主动关心起子女这方面的问题, 体现出社会的支持。然而正是恋爱这种大学生憧憬已久的亲密关系, 却往往是诱发大学生心理疾患的最主要的因素。2003年,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发布数据显示:自杀, 已成为15至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 而一项调查显示, 恋爱和学习压力居自杀原因前两位。由于多年来情感教育的缺失甚至空白, 导致许多大学生不会处理亲密关系问题, 在恋爱双方出现冲突时不能理智有效地应对, 从而产生情杀和自杀等严重后果。同时,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恋爱的理由非常薄弱, 仅仅是缓解空虚和压力, 而不是在健全人格基础上发展有益的亲密关系, 这种冲动不负责任的行为, 除了带来情感上的伤害外, 还极易导致婚前性行为和未婚先孕等失范行为, 处理不善, 将对其心灵和身体带来极大的创伤。亲密关系中还有一个问题是在面临毕业时, 双方如何进行调整配合, 是放弃还是维持?这也成为大四学生恋人中的一大困扰。在亲密关系的联结中, 如何保障自身的发展, 帮助恋人的发展, 成为大学生迫切需要学习的内容。

2.7 就业压力问题

当今社会人口密度过大, 就业机会相对减少。而大学的扩招更使大学生这个曾经的“天之骄子”群体价值贬损。金融危机的袭来, 更是雪上加霜, 职位稀缺, 就业压力大, 成为大学生深深忧虑的问题, 而媒体持续不断地渲染的就业恐慌, 更让许多毕业在即的大学生陷入自卑、焦虑与防御性的逃避中。许多学生感受到曾经受人瞩目的优越性不复存在, 取而代之的是自我独特性的丧失, 难以将个性等坚持到底的迷茫。为了能增加就业机会, 许多学生拼命考取各类证书, 盲目参加各种培训, 给自己增添精神和实际负担, 高负荷与低承受力的矛盾使大学生的心灵备受煎熬。而社会与家庭赋予大学生的较高期望与现实形势形成鲜明对照后, 更令大学生心理上难于接受。这种强烈的安全感缺乏, 使许多学生过度依赖校园环境, 考研和考博不是出于对专业的热爱和发展的需要, 而是逃避现实中的就业压力, 这种逃避的习惯一旦形成并得到强化, 他们将来融入社会竞争将更加困难。

2.8 亲子关系问题

目前还很少有文献对此作出研究, 但本人观察到, 大学生除了承担以上压力外, 还默默地经历着另一种变化。从小到大, 大学生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的, 父母充当的是保护者、领导者、指引者的角色, 在孩子心中是强大和神圣的代名词, 虽然经过青春期的叛逆阶段, 但父母高于自己的心里地位并没有根本动摇。而进入大学后, 许多孩子开始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新的压力, 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和指引更多转变为对子女的依赖, 这时父母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一定有实质的作用, 更多的是父母的情感诉求, 而许多大学生还不太适应这一突然的转变, 只是隐约感觉到曾经作为自己支持系统的父母反过来需要自己的支持了, 他们在要承担自己的问题的同时, 还需要肩负起新的责任, 这一转变也加重了大学生的心理负担, 同时阻塞了一个他们惯于使用的求助渠道。

3 结语

以上八个主要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成因浅析代表的只是个人观点, 教育部调查显示, 因各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而休学、退学的大学生已经占休学、退学总人数的50%左右。如何能更有效地应对和处理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问题,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和更为重要的实践工作。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 尤其是近年来各所大学频频出现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如自杀、报复性伤害等, 更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敲响了警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本文综合多个文献的研究成果和本人与大学生的接触交流, 归结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自我认识模糊、环境适应不良、学习压力应对不良、财务管理不善、亲密关系处理问题、就业压力问题和亲子关系问题等八个主要问题, 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成因分析

参考文献

[1] 李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7年第11期

[2] 刘春寒《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新西部下半月》2006年第12期

[3] 赵会珍曹利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

[4] 林静《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案例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2007年第4期

[5] 丁青《大学生心理问题探析》, 《现代企业教育》2007年第10期

上一篇:绩效管理视角下的成人高校人员经费预算管控研讨下一篇:语文知识积累与思维培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