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与重建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与重建

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与重建 篇1

信仰,是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提的信奉和遵行。信仰,作为一种深层次的精神导向和精神支柱,在根本上影响着人们的时间活动和精神生活。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既关系到合格人才的培养,又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开始出现匮乏相象。这也给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带来了困惑,导致部分学生信仰危机。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必须把信仰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来抓,才能重建大学生信仰的精神家园,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大学生信仰危机的表现

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正处在又崇拜泛化向信仰选择过度,由低层次的非理性信仰向高层次的理性信仰发展这样一个阶段。人们需要信仰首先不是出于理智思考,而是出于生命的渴望,通过习俗、礼仪和社会心理文化的熏陶而获得信仰。同时人们的信仰往往又是以一定的认识为基础的。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但是不可否认,在大学生中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这主要表现在:

1.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外各种思潮的涌入,各种新观念、新事物的不断出现,加上思维方式不成熟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处于不断变化和更新的状态,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在崇物的多元化上。在大学校园里,各种理论都可能占有一席之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有一定市场,科学、真理也是许多人信奉的真理,自由主义、金钱主义等也是一些人的最爱。

2.多变性。由于一些学生崇拜是处于功利或者从众心理,因此,能够理解或一知半解或不能理解的观念、思想都可能成为他们崇拜的对象,结果在校园内出现对崇拜物走马灯式的迁移相象。

3.非理性化。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社会中存在一些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是正常的。但是,一部分学生对此不加以理性的思考。他们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当我们的共产主义运动受到挫折时,他们便开始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和不信任,认为马克思主义不灵了.当我们打开国门,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时,他们又认为资本主义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4.非科学化.激烈的社会竞争机制也渐渐渗透到的大学校园,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就业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同学不能适应这种激烈的竞争机制,于是他们自卑、失望,并转而相信这是命运的安排,于是沉浸在星相、占卜之中.更有甚者相信邪教,沉迷其中,荒废学业,这不能不引起有关部门的 重视.5.世俗化.由于过去我们在开展信仰教育中的悬空化,导致部分学生厌恶信仰教育,只重视个人物质生活利益的追求.他们不谈理想,不要信仰,更谈不上为祖国献身,他们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事原则,他们有难不帮,见死不救,把见义勇为视为傻子.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刺激下,世俗化心态使部分学生变得自私,他们崇尚金钱主义和享乐主义,根本谈不上什么为祖国做贡献的伟大理想.这种世俗化倾向已经严重侵蚀了大学生的思想.二、大学生信仰危机的原因分析

造成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学生自身和高校思想教育部门的原因,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原因.随着1989年苏联解体和苏东巨变,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受到的极大的削弱,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也开始动摇.尤其是自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看到资本主义国家人们的生活水平远远高于我国,于是出现了崇洋媚外的倾向,80年代国人的美国热就是这一思潮的反映.同时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花建设刚刚起步,在建设过程中难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些人不能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挫折和失败,把这都归因于社会主义的弊端,这对涉世 不深的大学生来说,容易造成他们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使他们产生信仰的困惑.另一方面,一些地区迷信势力抬头,他们大建庙宇,大肆宣扬迷信,看风水,看手相,迷信吉利数字风靡一时,更有甚者公开在互联网上宣扬星相、占卜之术,公开发行迷信书籍,他们打着科学的旗号宣传着伪科学的东西,给大学生的信仰造成误导.2.高校思想教育的缺失.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大多是单方面“灌输式”的静态沟通(念文件、读报纸、听大课等), 受教育者只能处于被接受的“不平等”地位上 , 传递出来的教育信息对于他(她)只是一种被“知会”的信息而己,因而对其思想认识触动有限,甚至有时还会出现“拒受”的情况。这就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同时,越来越多的学校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而不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他们把马列主义教育放到最低的位置,以至于学生们对这方面的教育出现抵触情绪.3.家庭及老师的影响.许多大学生都把老师和父母作为自己的偶像,然而,现代社会一些消极的价值观、人生观也影响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为人师表的作用不付存在,代之而来的是社会上请客、送礼等等不正常的现象.而许多大学生的父母更是受这些思想影响,大学生从父母和老师身上学到了这些东西,当然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利.4.大学生自身因素.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在自我就是权威的环境中长大,因此不可避免的养成一种狂妄自大、自信心十足的性格。同时又有很强的自我意识,要求别人以成人看待他们,也以成年人自居,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持批评态度,行动上具有很强的反抗性,宜于偏激,缺乏克制,往往产生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他们宣扬个性解放,不愿受到外来因素的束缚;喜欢标新立异,在追求生活、享受生活中创造生活。其次,部分学生放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加之高校内部改革步伐加快,超过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造成他们价值观的混乱.社会上流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给大学生带来极大的冲击,使他们很容易受到蒙蔽.三、大学生信仰的重建

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与重建 篇2

一、信仰危机的实质

信仰危机是当今世界一种比较普遍的精神迷失现象, 也是人类社会在不同的转型过程中必然发生的精神生活问题。在当今中国的信仰领域, 形成了义共产主义信仰为主导, 以儒家传统道德为主体, 其政治文化信仰和宗教信仰共同存在的信仰结构。信仰危机的实质是人们对社会主导信仰和主体信仰产生怀疑, 即对共产主义信仰及儒家道德信仰产生怀疑, 进而或者在信仰选择上暂时处于彷徨状态, 或者以其他信仰取而代之。

二、当代大学生信仰的现状

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 由于一系列的原因, 人们在精神生活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压力, 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认知问题、心理问题、行为问题和理想信念问题, 大学生信仰也出现了拜金主义、物质享受主义、极端的个人主义等一些极端的、不健康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 也是一种科学的信仰, 对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而又深远的意义。但是, 当代大学生的主导信仰现状却不容乐观, 在中国社科院青年人文社科中心“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研”, 在综合调研了境内外5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 调查显示, 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上, 有78.8%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有说服力”、“没有过时”, 有4.8%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没有说服力, 完全过时了”, 而有16.4%的学生感到“说不清楚”。[2]

从上述具有代表性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 虽然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总体情况是好的, 主流是积极的, 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 但是的确出现了一些负面思想,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不那么感兴趣, 甚至产生怀疑和动摇。大学生存在着主导信仰危机!

三、大学生信仰危机的表现特征

1. 功利化、物质化、享受化

一些大学生只是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而不是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一些大学生的学习只是成为谋取工作的一种资本和手段, 忽视了提升自己修养和内涵, 在调查大学生学习目的时, 19%的学生选择为了国家的前途, 35.5%的学生选择为今后的就业和前途;45.5%的学生选择既为国家也为自己。[3]在调查大学生的入党动机时, 一些大学生入党只是为了索取更多的机会, 而不是信仰马克思主义, 为毕业时找个好单位创造条件的占48.3%;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只占31.2%;希望得到领导重视的占10.4%;随大流的占10.1%。[4]加之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这让大学生信仰更加表现出功利化的特征。

2. 多样化、多变化、短视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经济有了不但经济有了迅猛的发展, 思想也得到了很大的解放, 随着信息能在全球范围内分享和交流, 中西文化也有了较大的融合, 出现了很多新事物, 冲击了原来固有的老思想, 促使着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发展, 大学生的思想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没有过多的接触社会, 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波动性大,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塑性强;由于大学生的信仰的功利性, 导致大学生只顾眼前利益, 以眼前的、短期的利益为自己的价值取向, 造成了大学生信仰的多样化有多变、短视的特点。

四、大学生信仰危机的原因分析

1.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取向趋向多元化, 导致了大学生的价值观有了显著的变化, 由理想主义转向现实主义, 由一元主导转向多元并存发展。现今我国正处转型时期, 市场经济的出现必然伴随着竞争、效率、公平等因素, 我国收入分配领域打破了平均主义, 不同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然而, 由于大学生的短视, 只看到了现阶段的贫富差距, 没有看到这是走向共同富裕, 加之, 我国一直缺少公开透明的个人收入申报制度, 以及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制衔接中存在着漏洞, 就使得大量的非法收入成为近年来我国社会基尼系数不断上升的重要原因。大学生出现了信仰动摇、信仰危机。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加快, 数量增多, 这一方面极大的方便了人们获取信息, 加快了经济的发展,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但另一方面, 网络的发展又为一些文化垃圾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使得大学生接触到一些消极的思想, 这也是造成大学生信仰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2. 学校信仰教育管理的缺失

大学教育与高中教育有着很大的不同, 大学教育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大学里课程相对较少, 学生的课业负担轻, 教学方式灵活, 使得传统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标准已经不再适用, 学生的价值取向也会有所改变, 会出现郁闷、迷茫, 而信仰教育工作不到位, 使得学生的信仰动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强, 多年来是在一种简单、生硬、刻板的教育方法下进行的, 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需要, 使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很好地发挥引导学生建立牢固信仰的作用。

3. 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和误解

许多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只是停留在表面上, 只是了解几个概念和原理, 并没有真正的深入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精髓, 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不理想, 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对过去的信仰教育机制泛政治化的逆反心理。马克思主义被神圣化, 对于这种理论, 学生只能信仰、崇拜、赞颂, 不容有丝毫的怀疑。所谓“句句是真理, 一句顶一万句”, 就是这种状况恶性膨胀的极端表现, 而由于“左”倾思想的蔓延, 降低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 也扼杀了它的生命活力, 人们发现自己的理想被嘲弄, 信仰被利用, 进而陷入了迷惘、疑惑的境地, 从而产生了“三信危机”。

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构建途径

1.始终坚持不懈的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 无论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要什么时期, 我们都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尤其是在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 更应该坚持不懈的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当然, 不能简单的、机械的对学生进行灌输教育, 不能“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要使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真正明白“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 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使他们从内心深处真正确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 进而坚定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2.坚持马克思信仰教育要与时俱进

新的时期,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从实际出发,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坚持与时俱进。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三大理论成果, 是马克主义发展的新的阶段。因此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教育, 就要利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学生, 解决学生现阶段出现的思想困惑,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伟大。

3.加强道德的约束力, 强化道德调控机制, 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道德的力量是强大的, 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优化舆论导向, 营造良好氛围, 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通过树立先进典型, 倡导新的道德风尚, 赞扬有益于社会, 有益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的道德行为, 同时揭露、抨击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言行, 批判与时代精神和现代文明价值相违背的腐朽颓废的道德虚无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用道德解释新的现象和新的生活方式, 虽然不能强硬的做出某种标杆, 可以引导和树立好的、典型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04, 10-15 (1)

[2]于海清.对中国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调研[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5, 1:25-28

当代中国信仰的危机及重建 篇3

不可忽略的中国信仰

二十世紀以來,信仰問題有兩個歷史時期被涉及的比較多。一是辛亥革命前後;二是1980年代以後。因為這兩個時代,對中國人來說都是一個翻天地覆的時代。古往今來,常常是在中國歷史發生巨大變遷的時候,個人的精神關懷、安身立命的問題,就會自然而然地凸現出來。朝代要改變,天命要轉移,人的安心立命問題也就成問題了。然而,在一個新的朝代建立後,真龍天子奉天承運,重坐龍床以後,信仰問題可能不再受人關注了。於是,朝代改換所帶來的信仰危機問題,就會被人們漸漸的遺忘了。

辛亥革命前後,打倒了滿清專制皇朝,但國家權力沒能很快整合起來,所以當時中國人的信仰問題就祇有通過新文化運動,通過“主義和問題之爭”而被激化出來。當時,主要的問題是秩序的重建,政治秩序和權力秩序的重建;與此同時,當然就還有一個精神層面怎麼辦的問題。孔夫子、孔家店被打倒之後,中國人的精神信仰基礎似乎就跟著喪失了,好像無數“遊魂”一樣。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表面上,這個問題得到了一時的解決。這是一個新舊之間的交替,很快的,全國人民的精神就在新中國給整合起來了。這個時候的信仰問題,不很突出。到了1980年代前後,信仰問題才突然被強調出來了。那時的中國人,剛剛從“文化大革命”中走出來。一個“文化大革命”,走出了整整幾代中國人。從以前跟著一個人走,用一個人的腦袋、一個人的感情,代替自己的腦袋和感情的時代,中國人走入了另外一個時代,可以重新思考了,進入了一個新時代。但是,這麼一個新時代,中國人開始用自己的腦袋思考問題了,同時也好像自己的精神父親下子消失了那樣,中國人就要自己去重新尋找一種精神關懷了。

一方面是活著的意義,一方面是民主和迷信的關係。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這就是一個“信仰危機”及其信仰重建的問題。一個時代變遷之後,中國人的精神信仰要有一個新的掛搭之地!實際上,說的是信仰危機,其後要求的則是信仰重建。這個問題,從80年代初葉以一種模糊的形式提出來之後,到現在30年過去了,是不是真正的解決了?这是所有中國人共同面對的。

當代中國的信仰現狀,從歷史背景來說,每當一個歷史變遷,它都有一種潛在的和表面的表達方式,這就是雙重危機。不僅僅是信仰危機,還有一個權力秩序的危機。曾經有學者提過,辛亥革命前後,中國人不僅要忙著推翻滿清政府,同時還要建立一個新的精神秩序。因為中國人注重安身立命、身心安在何處的問題,這就是信仰危機的問題。但1980年代的問題到現在,依舊保留在我們的心中,保留在我們的人際互動當中,保留在當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之中。

形形色色的中国信仰

曾看到一個問卷資料显示現在中國人當中,僅有1/4的人選擇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的信仰。這與建國初,也就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候的萬眾一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雖然這個問卷不一定能夠代表總體,但卻能說明一些信仰方面的問題。我在跟一些學生上課、交流的時候,經常問他們信什麼。他們則會馬上回答我說:我姓吳、我姓張。他們沒有信仰,祇好說自己姓名的姓。後來他們明白了我問的問題之後,就會說:“我祇相信自己,只相信自我。”還有一組由國家行政學院和中央黨校從事社會研究所做的調研說明,有46%的縣處級幹部不信馬列信鬼神。根據中紀委和省紀委的一些調查,在貪污腐敗案件中,那些貪官的背後,大都有一個風水大師或神漢、巫婆之類的人。有一些貪官貪錢之後,擔心東窗事發,往往會到廟裏去燒香,請求菩薩保佑,不要老馬失蹄,不要被揭露出來。

官員如此迷信,法官檢察官信迷信的也不少。湖南雙峰縣檢察院裏,曾經有一個法官,不小心從高樓上掉下來摔死了。因為事出蹊蹺,這個檢察院的黨委就集體討論,默許一個道士到法院裏做了三天道場。我們知道,法院——這是個公共權力的象徵,行使公共權力的神聖場所,為大家維護公平正義的地方。可是,道場卻做到了國家的檢察院裏面來了。

我不敢說絶大多數中國人都有算命、面相的經歷,但是我估計,看過血型、看過自己星座的人肯定很多。比如,有事了就找個朋友看看面相;明天要考試了,今天會去廟燒燒香;還有去旅遊的,可能會見廟必進,見菩薩就拜;過耶誕節了,過感恩節了,即使不是基督教徒,大家也可能會到教堂去。這算不算信仰呢?可能不算,但可能也算。

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信仰呢?怎樣才會走出信仰危機呢?形形色色的信仰現象之中,還有一種是學者、文化人的信仰。最近幾年,中國文化領域出現了一種新的現象,大力推崇文化民族主義,希望在強大的西方文化的衝擊之下,能夠尋找到一個關懷和支點,抵抗西方文化。其中一項最主要的事情,就是要把儒教做成宗教。一種是做成民間的宗教,就是老頭子、老媽子也好,民間廟會也好,強調一個“忠”字,突出一個“孝”字,強調一個對祖宗的尊敬和祭祀等等。這種儒教,在廟會裏面體現出來,在民間集市裏面體現出來;還有一種做法,是要把儒教做成當下的國家宗教。從事這些事業的學者,有孔子的後代,有各個領域的專家。他們要把宗教,做成知識份子的、或者做成國家的宗教。像這些新儒教的代表,聽說還上書給國家領導人,理由是為了捍衛民族傳統,為了抵制西方文化的大肆入侵,建議把儒教做成國教云云。

為此,我們可以看出,當前社會至少具有四種類型的信仰模式:當官的,掙錢的,有文化的,還有一個民間老百姓。那么,哪一種信仰是最好的?哪一種是我們在和諧社會建設當中最應該借助、認同的信仰?

差異分別的中國信仰

關於信仰的準確概念和定義是什麼?我甚至覺得,信仰這個概念,跟文化宗教一樣很難定義。它涉及面太廣,每個人都有他的信仰,不同信仰方式,所以就很難界定。

中國人之間的信仰是有差異的。這是一種有差異、有分別的信仰。但是它曾經又是一個具有大一統傳統的信仰,既有整體性亦有個別差異。更重要的是,信仰的差異,則是因為每一個人的身份不同、地位不同,而選擇的信仰和信仰的表達方式就當然不同。所以,差異的信仰,是由於個人的身份、地位不同而導致的。

比如,文化大革命期間,或者是1949年到1980這個年代期間,中國人就有一種概念,一切以人民為中心。這個時候,你祇能選擇一種信仰,如果你有其他的信仰,那肯定是偷偷摸摸的,思想覺悟肯定成問題。這個時候的信仰,應當是一個政治分類的概念。基於這樣一個政治分類的概念,政治信仰肯定也是一種帶強制性的政治認同方式了,別無選擇。

那麼,人們常常說的,信仰是一種希望,信仰是一種真理,信仰是一種信任等等,它們又是如何表現出彼此的差異呢?在中國人的信仰當中,中國人的不朽,它不是一個彼岸的關懷,它就是道德立身的一種關懷。生命可以不要,殺身要成仁。仁是在身家性命之上的。所以,一個臣子,在皇帝沒要他去處理自己生命的時候,這個臣子是不能隨意處理自己性命的。皇帝要給臣子賜死,臣子還要三呼萬歲,感恩戴德,感謝皇上賜給一個完屍。因為他的性命不是自己的。在忠的層面是這樣,在孝的層面也是這樣。所以,明清之際的中國人曾經有一個人生命覺悟的思潮,就是希望自己去死,自己把握自己的死亡。

近代的譚嗣同,告訴中國人:變革維新是要流血的,所以今天就死給大家看看。到梁啟超講倫理的覺悟,是中國人最後的覺悟的時候,他就說了,死亡意識的覺醒,乃是中國人一個很大的覺醒。他有個名篇《中國人的死亡觀》。近代中國民主革命和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實際上也繼承了這一中國文化傳統,這種精神、仁義變成了一種主義,變成了一種政治理想。所以,當一個人獻身於他為之獻身的物件的時候,他的身家性命就交給了一個理想,其中就會有了一種叫做信仰的東西。這就是一種信仰,這就是一種經由傳統轉折過來的一種信仰。

為此,信仰是一種寄託,信仰是一種道德,信仰是一種關懷。信仰可以很寬泛,也可以很有內涵。也可以說,信仰是一種宗教。宗教只是一種信仰,宗教信仰也只是很多信仰中的一種,所以信仰可以分國家信仰、政治信仰、民族信仰、文化信仰、宗教信仰……當然,信仰的本質也可以是一種自我超越,是一種信奉、持守和追求,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所以你跟國外的人打交道的時候,如果談到信仰,你說你沒信仰,那就完蛋了。一個人活著沒信仰,我怎麼跟你交往。你憑什麼讓我信賴呢?但我們也可以說,中國人的信仰特色不一樣,可以沒有信仰。

十世班禪曾經去中國佛學院上課,他說,“佛教是個好東西。為什麼是個好東西呢?它的果報理論,告戒你不要做壞事。你如果做了壞事,下輩子你就可能變豬、變狗或者變成其他畜生。那人如果有害怕,他就不敢去做壞事。所以,宗教能夠給人一種寄託,同時也給人一種敬畏。”人最怕的是無法無天,道德的寄託,是人和人關係的一種規範性表達,既規範你的行為,也規範我的行為。如果大家要做好事的背後,都有一種利益需求的話——這本來也沒錯,但是仔細想想,再發展、延伸出去,就可能是很有問題的,甚至會走到道德的反面去了。

同樣的道理,中國信仰也很容易發生這類的問題。中國人的信仰非常個人化,個人的信仰選擇往往要以個人的利益、興趣為依據。有些人不願意接受約束,於是他就選擇一種只相信自己的信仰方式。

混合建構的中國信仰

顯然,中國信仰及其表達方式,比較隨意,比較個體,比較因人而異,中國人的信仰個體化的情況非常突出。中國人的信仰方式基本上是個人的,他不太喜歡和大家折騰在一起。所以,與西方人的信仰方式比較起來,西方人的基督教信仰往往講究過禮拜,講究受洗、領聖餐,講究一個群體之間的共同禱告、精神分享。很明顯,中國人的宗教信仰,中國人的宗教概念,與西方人比較起來都不一樣。當我們講“宗”和“教”的時候,在中國漢語裏面是要分開理解的,而在西方人裏面,則主要是強調人和神的關係。一旦講宗教,肯定是要有一個不可動搖的、高高在上的一個崇拜物件;不像中國人祭拜一個神,一定會有一個具體的利益追求藏在後面。

那不同的宗教,信仰肯定就是不一樣的。基督教、伊斯蘭教教徒也有捐錢的,但這個錢不是捐給神的,而是捐給這個信仰共同體中所有的教友,或者是宗教活動聚在一起共同承擔的費用開支。而不是說誰給菩薩捐的多,就會獲得更好保佑。曾有一個來自青甘西部的香客,在少林寺燒香。當他燒完香以後,廟裏的和尚就跟他說:對不起,你這燭香要出錢,六千塊。內地寺廟燒香大都是明碼標價的,好像人們到廟裏去燒香,燒個高香,就可能保個很大的平安。實際上,神、菩薩不是那麼容易被買通的,但中國人的普通信仰,大多就是抱著這樣一種心願。

中國人的信仰,是各種現實的東西與宗教資源的結合。孔孟儒學是不是宗教?爭論很多,既可以說是宗教,亦可說不是宗教。但是,儒教之祭祖、拜天,是不是宗教呢?300年前,利瑪竇來中國傳教的時候,他就搞不清楚,中國人到底信的是什麼神?!可是,利瑪竇之所以能在中國成功,成為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人物,則是他採取了易佛補儒的策略,走的一條上層路線,跟儒家知識份子、跟皇帝去交往溝通。後來皇帝喜歡他了,儒教學者接納他了。他就好辦了。但他的後繼者,又跟皇帝吵翻了,所以天主教在中國、西方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告一段落。

事實而言,儒學是不是宗教,不是很麻煩的事情。關鍵是它在中國還有些用處。現在西方的宗教界和宗教學人士很喜歡跟中國的儒學對話,而不太喜歡跟中國的宗教對話。我曾經認為,儒學是個信仰體系,但不一定是個制度化的宗教體系。如果把儒教視為一個宗教體系的話,那麼,它就是一個依賴權力秩序的宗教體系。它缺乏的是自己獨立的宗教制度或者宗教組織。所以儒教很不一樣,它沒有專門的制度化,而它的天祖信仰,卻又在中國信仰結構之中很有影響、很有地位。

所以,中國人的信仰或者精神寄託,不完全是靠救贖,也沒有末世論。如果有末世論的話,他們又往往把信仰的改變,寄託在權力秩序的改變上。這個朝代不行,換一個朝代。這個皇帝不行,換一個皇帝。這個人不好,換一個人。怎麼換,不用管,甚至管了也沒用。權力秩序無法更換,中國人的信仰變遷也成困難。這就是中國人的信仰危機的深層內涵。問題已經超越了信仰本身。

中國人的信仰,更喜歡在“立德、立言、立功”等問題上來考慮。中國人講到信仰的時候,更多的是強調一種道德教化。你要做什麼事情,同你的道德教化,同你的道德修養,同你的文化素質是緊密聯繫的,而不說跟你的信仰物件具有什麼直接的關係。如果這一道德教化的根基,不是出自於一個終極的信仰物件,而出自於現實人際關係或權力關係的話,其最可能的結果,就可能出現一個這個歷史中常見的現象:這就是人們對於日常道德原則的懷疑,甚至會發生疑問,懷疑我們的信仰是否能夠靠得住?換句話來說,你會如何去信仰固有的道德原則?你怎麼去信任我們的信仰。這也是人們經常討論的信仰危機問題。

即使是中國人講求的道德信仰,也在其中藏有這麼一些制約。道德信仰從哪兒出來?從祖宗出來,從炎帝、黃帝那兒出來?還是從社會人際互動的關係建構出來?從祖宗出來?祖宗死了,成為了祖神。從黃帝出來?黃帝的神話,成為中華文化社會的創始人,同時還是道德信仰、民族認同的根基。因此,中國人的核心道德信仰之中,立言、立德、立功,不一定具有終極的關懷形式,卻又成為了中國人人際互動的價值規範。這就限定了中國人的信仰方式,只能是各種資源的混合建構,不是一種單純的信仰或宗教體系。

不难發現,中國信仰是多元的、多層次的、有核心信仰卻又可以多元選擇,各種各樣的,可以湊一塊兒,但又有權力約束。權力,哲學,倫理,美學,宗教,一種同構,權力主宰。根據權力的需要,這些個信仰,老百姓,學者,統治者都是各有不同,卻又九九歸一。所以,可以說中國沒有西方那樣的宗教,但不能說中國人沒有信仰。中國人有的是信仰,祇是這些信仰並不完全歸屬於宗教,而信仰的表達方式,也就隨之形形色色、不一而足了。我想強調的是,當我們說中國人的信仰重建,當我們說中國人的信仰危機的時候,我們必須要弄清楚,這究竟是哪一種信仰危機?是哪一種信仰需要重建?那麼,什麼是中國人普遍的信仰危機呢?

浅谈信仰与当代大学生 篇4

一、信仰的概念:

百度对于“信仰”的解释是: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由此可见信仰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和作用是极其巨大的。信仰价值的关键在于它的“支柱”作用。信仰支柱体现着人生价值的可靠落实,其最根本的意义就是能够赋予短暂人生以永恒的意义。这种精神可以说是人生价值的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决不能离开社会的进步与文明发展的要求,也就是说,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信仰支柱的基础之上的。

二、信仰与当代大学生

对于不同的社会群体,信仰的价值作用是不一样的,在所有类型的社会群体中,大学生应该是一个特殊的部分了。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大学生正处在一个远离社会又即将进入社会的阶段。对于我自身而言,因为我本身的角色就是一名大学生,身处这样一个“当事人”的角色,所以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特性,心里,价值观等等是有一个大概的体会和认知的。大学生面临的问题,以及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的,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社会发展的趋势。也间接决定了整个社会即将出现和面临的种种问题。

有人评价我们这群人,说“这一代年轻人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躁。”的确,我们是躁动的一代,我们的生活处在一个飞速更新换代信息时代。这样一个时代的特征就是:快速、简单、方便、时尚。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之以前有了大大的提高。可是大学生心中那填补不了的空洞却在日益扩大。大学生们从之前强迫式的学习环境中解放出来之后,以为自己总算找到一片属于自己任意发挥的空间。现在不是流行一句宣言“我的地盘我做主”吗!这样一种自我的思想形态在大学生们心里根生蒂固。

(配合情景表演)

三、大学生信仰缺失的原因:

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外各种思潮的涌入,各种新观念、新事物的不断出现,加上思维方式不成熟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处于不断变化和更新的状态,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在崇物的多元化上。在大学校园里,各种理论都可能占有一席之地。

2、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社会中存在一些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是正常的。但是,一部分学生对此不加以理性的思考。他们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当我们的共产主义运动受到挫折时,他们便开始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和不信任,认为马克思主义不灵了;当我们打开国门,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时,他们又认为资本主义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

3、由于过去我们在开展信仰教育中的悬空化,导致部分学生厌恶信仰教育,只重视个人物质生活利益的追求,他们不谈理想,不要信仰,更谈不上为祖国献身,他们奉行事不关

己,高高挂起的处事原则,他们有难不帮,见死不救,把见义勇为视为傻子,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刺激下,世俗化心态使部分学生变得自私,他们崇尚金钱主义和享乐主义,根本谈不上什么为祖国做贡献的伟大理想,这种世俗化倾向已经严重侵蚀了大学生的思想。

4、高校思想教育的缺失。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大多是单方面“灌输式”的静态沟通,受教育者只能处于被接受的“不平等”地位上,传递出来的教育信息对于他(她)只是一种被“知会”的信息而己,因而对其思想认识触动有限,甚至有时还会出现“拒受”的情况,这就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同时,越来越多的学校只重视学生的专业成绩,而不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他们把马列主义教育放到最低的位置,以至于学生们对这方面的教育出现抵触情绪。

5、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养成以我为中心的心理,因此不可避免地养成一种狂妄自大、自信心十足的性格。同时又有很强的自我意识,要求别人以成人看待他们,以成年人自居,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持批评态度,行动上具有很强的反抗性,易于偏激,缺乏克制,往往产生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他们宣扬个性解放,不愿受到外来因素的束缚。这部分学生放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加之高校内部改革步伐加快,超过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造成他们价值观的混乱。社会上流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给大学生带来极大的冲击,使他们很容易受到蒙蔽。

四、对大学生信仰的教育的措施:

形势发展越迅速,每个单位时间里发生的变化就具有更多的社会意义,也就更需要具有坚定信仰的人来承担推动社会发展的责任。在缺乏信仰的情况下,当然可以通过强化外部控制来维持社会秩序,但强化外部控制意味着增大社会压力,社会压力高则容易导致心理对抗,反而使社会控制能力降低。面对当前大学生在行为上的迷茫和混乱,在精神上的痛苦和失落,我们高校教育者应当积极应对挑战,加强对大学生信仰的教育。对大学生信仰的教育,关键是搞好理想信念教育。

(一)发挥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舆论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方式,正确的社会舆论对大学生强化信仰教育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们在信仰方面还没有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各种报刊杂志甚至于电视电影都很少看到有关信仰方面的内容。为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舆论宣传的手段,净化舆论环境,恰如其分地宣传理想信仰。报刊杂志可以开辟专栏,引导大学生以正确的态度认识市场经济的现象,以正确的方法对待和吸收西方文化,大力弘扬共产主义价值观和信仰。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是对青年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主渠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理论脱离实际,只重视课堂上简单的灌输,对学生的思想了解不够,教师不能顺应时代 发展,与时俱进。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该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老师在同学的发言中了解其思想状况,并对此提出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对策。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还必须强调实践和体验环节,广泛运用 现代 化教育手段,如互联网,增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三)把理想信念教育与积极的心理引导结合起来。理想信念会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不仅要改造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同时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既要靠思想教育,还要靠心理引导。总之,要循循善诱地搞好疏导,入情入理地进行教育,耐心细致地帮助大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把用 科学 理论武装大学生的任务落到实处。

(四)为了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还要研究大学生的接受心理。研究大学生的接受心理,有助于高校思想 政治 工作者转变观念,换个角度看问题。过去,思想政治工作者往往是从党和国家的需要来考虑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而不大注意同时考虑受大学生的需要。久而久之,在大学生的心目中,似乎接受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不是他们自己的需要,而是党和国家的需要。这样就把二者对立起来,在现实中形成了某种对立和分裂。如果我们把握准了大学生的接受心理,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与大学生的人生追求和需要结合起来,就可以摆脱理想信念教育的被动状态,受到大学生的欢迎。不仅要研究受大学生的接受心理,而且还要研究其不接受心理。

(五)全面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高校的根本任务来进行。胡锦涛总书记在《致中国青年群英会的信》中,希望广大青年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

二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深入研究和掌握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这一特点。深入研究、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认真分析其原因,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

三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 规律 和教育规律,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学习生活相结合,与教学、管理、服务工作相衔接,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相统一,要根据新形式新任务的要求,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机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结语: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信仰在于肯定灵魂。”

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与重建 篇5

班级:2班学号:092004020xx姓名: xxx

实践单位: 贵 州 师 范 大 学 求 是 学 院

实践时间: 2012年5月6日至5月16日共 10 天

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与信仰的调查分析

——xxx的调查

前言:

参与者:xxx;实践主题: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与信仰;时间:2012年5月6日至5月16日;地点:贵州师范大学白云校区。

正文:

一、目的当今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日新月异地发展着,社各方面的巨大变化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观念和思想。处于这种潮流下的大学生的精神和思想状态更值得关注。很多大学生面临着信仰的缺失,且没有正确的人生追求。这些都不利于祖国未来的发展。

二、内容

在调查过程中,我在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一共调查了65名同学。其中男生35名,女生30名。主要与他们交流与问答,记下问答过程与结果,一共历经10天。主要是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与信仰的调查。综合起来调查结果如下。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信仰是人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和持有,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尊敬,它包括宗教信仰、政治信仰,同时也包含着信仰者对未来生活的理想和追求。人生追求则是基于一定的人生需要为实现某种人生目标而自觉进取的能动活动过程,它反映出一个人的价值观。不管是信仰还是追求,都对个人的行为起到一定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对个人未来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面对日新月异,风云变幻的新时代,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非常必要,对于信仰的选择需十分慎重。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是人对自己生命存在的一种观念超越及人对不朽精神的追求。它蕴涵着人们对自己和世界及其关系的认识和体悟。从本质上说,信仰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精神,是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不同时代人们的信仰都根源于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都是对现实生使确定了信仰也。

关于人生追求的看法,调查结果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参与问卷的同学中,只有一半同学对自己的人生追求比较明确,这也就意味着还有一半同学对自己的人生追求不明确或者只是有点想法甚至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而在对自己未来的追求比较明确的群体中,男生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人生追求是一个十分慎重的话题,谈到如何确定自己的人生追求时,70的同学都是基于自己的理想确定的,也有约 20的同学称是因为家人的建议和期望,15的人是因为社会的压力;大部分同学都多多少少将自己的追求与国家的发展相联系,其中男生表现的尤为突出;不得不说的是,不论男女,不论专业年级,大部分同学都期望社会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的发展和提升,但也有少部分人觉得物质生活更加重要。信仰是由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与伦理观所构筑的信念体系,是个人用以衡量利害关系和精神追求的最高准则,它虽然没有教会人们如何谋生、发展的具体实践技能和理性知识,但却奠定了人们一生的思想追求和理想境界,决定了是乐观、积极地从自然走向自由,还是悲观、消极地适应人生,导致了使人们产生快乐和痛苦以及是否获得幸福和德性的精神基础的差异。换言之,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信仰属于信念,是信念的一部分,也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信仰包着信仰者对未来美好理想的追求,信仰的有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的可能性。没有信仰的人,会失去把握自身命运的力量,其发展的可能性会大大减低。有信仰的人,会为自己的信仰调动自身的一切力量,集中到既定的目标上,其知识、能力、内心世界都会得到充实和提高,从而推动个人及社会的发展。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冲击让许多人在社会浪潮中沉入深渊,社会压力的扩大和社会上部分人道德的缺失让很多大学生对将来的发展很迷茫,从而产生一些悲观负面的想法。而信仰能给人以精神上的寄托,给遇到挫折的人以指引和鼓励,让人坚定信心,重拾生活的勇气,这对将要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因此大部分大学生对信仰的作用十分认可。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对信仰的看法是比较科学的,这是因为学生们从小就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熏陶,而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同学们对科学的崇尚度较高,对宗教信仰的选择比较理性。但大学生却很少有明确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个人也并没有坚定的信仰。

四、原因

1、中国所处阶段:社会转型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物质财富快速增加。到如今,想方设法获得个人经济利益并得到物质的满足已成为社会的主流个人取向,个人拥有的财富数量也成为衡量个人成就大小的最主要尺度。生活在转型期背景下的大学生,个人信仰和人生追求的确立很大程度上会受其影响甚至与之趋同。由于物质自身的虚浮和不稳定性,这种对物质追求的高度肯定及个人取向自身就意味着个人信仰坚实基础的缺乏。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大学生坚定自己的信仰无疑是有难度的。、2、社会改革的影响 我们从计划经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急剧变化也给人们的思想带来极大冲击。人们把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同计划经济体

制及观念紧密的结合起来,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人们很难把共产主义同计划经济区别开来,相反的却极容易把马克思主义同计划经济一同怀疑和否定,造成大学生在接受时的错误观念,造成一种信仰上的危机。而马克思教育的僵化,让我们很难感受到她的魅力,更别说去坚定的追求了。

3、现实虚浮的困惑 由于权利关系和亲情关系,甚至金钱关系的干扰,大学生的个人努力和拼搏显得苍白无力,个人价值难以得到体现,个人梦想通过正当的路径变为现实显得困难重重,以至于权、情、法关系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在面对如此现实时,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价值观很难做出正确的区分和取舍。各种虚浮假象的迷惑,种种唾手可得的诱惑,使得大学生在迷茫困惑中去认知和选择,导致了种种信仰危机。

4、人生中教育的扭曲 在家庭中,父母关于金钱和前途的灌输,已经形成根深蒂固的记忆。在学校中,虽然我们接受的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的教育,可是这种信念在如今的极度物质化的社会现实中已经鲜有。二者之间的错位使得当代在校大学生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共产主义理论极其思想道德教育也不感兴趣。

5、高校教育改革的消极面 所有经历过高考的学子,无论成败,都曾经为自己的梦想挥洒汗水,努力拼搏,不顾一切奋战到最后,只为了进入梦想中金光灿烂的大学。可是大学中的一切与高中大相径庭,极度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各式各样的诱惑让以前被严格管制。

五、建议

1、各大高校应加强大学社会人生信仰和个人追求方面的教育和引导,通过各种形式如讲座,座谈等来让大学生明白在当今社会,正确的人生信仰和人生追求的重要性及其标尺,以期让大学生自我探寻自己的人生信仰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

2、社会媒体要承担起其社会使命和责任,关注大学生,关注祖国的未来,通过舆论和宣传来影响大学生积极确立正确的信仰和对家国及个人有益的人生追求,并且在现实的挫折下坚持下去,决不轻易放弃。

3、国家通过各种政府性机构组织各种活动,让大学生参与其中并启发他们对祖国命运和个人发展之间关系的思考,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正确认识和态度,使大学生把个人的人生追求同祖国的未来联系起来,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大学生个人也要加强自身修养的培养,积极主动地探寻自己的人生信仰和个人追求,勇敢面对社会现实和各种压力,磨练心智,在认清现实和正确对待现实的基础上,确立个人的信仰和追求,并且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修改和完善。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下一批社会的建设者,是国家的生力军,他们的思想状况和信仰追求关系着祖国未来未来能否健康有序的发展,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共产主义的伟大人生信仰是当代大学生教育的迫切任务,是保证未来世界和谐有序发展的有力保障!

5、大学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员。在大学里,你的生活将不是每天教室、宿舍、餐厅三点一线的枯燥与单调,美丽的校园内飘溢着浓厚的文化生活气息;8大门类的100多门选修课,使同学们同时沐浴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雨露滋养;各种学生社团,以及篮球队、足球队、文艺演出队、学生记者团、广播台、网站等,为同学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广阔舞台;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的宽广途径;一年一度的科技、电脑、英语等文化艺术节品位高雅、成果卓著,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和喜爱。相信只要新生们尽快融入大学生活的节奏,建立好合理的生活秩序,就能将自己今后的大学生活演绎的缤纷多彩!

参考文献

1、文均《人生追求与信仰》

2、刘星《大学生心理教育》

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与重建 篇6

“中国梦”背景下大学生信仰危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

2012 年 11 月 29 日,总书记总结了近代以来党和人民所追求的中国梦,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1并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在经济多元化及思想文化多元化倾向日益严重的今天,大学生的信仰也随着社会复杂化而日益多样化。而高校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培养重任,强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是新形势下高校实现“中国梦”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笔者在对部分高校大学生信仰状况进行综合调研发现,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仰缺失或信仰弱化,对社会和自身缺乏希望。信仰缺失指没有信仰,或曾有信仰,但因某种原因放弃了原有信仰,新的信仰还未建立的“真空期”。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对信仰感到迷茫,部分学生没有生活热情。对社会和个人生活现状、未来发展等冷漠对待。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表现出沉迷网络、游戏人生的百无聊赖状态,也有的学生用“速食爱情“来消磨时光。

第二,信仰混淆,甚至完全错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渗透到高校,严重冲击大学生的科学信仰。金钱与权力逐渐成为影响大学生进行信仰选择、职业选择和情感选择的重要考量因素,部分大学生甚至为了实现个人利益,不惜牺牲集体利益,他们缺乏对社会、对人民、对国家的责任感。

第三,信仰的不稳定性。当代大学生信仰的形成主要受个人知识积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思潮等因素的影响,当这些影响因素发生较大变动的时候,其信仰也会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部分大学生不能理性对待人生成长过程中的挫折和困难,一旦受挫,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做出报复社会和他人的极端行为。

造成大学生信仰危机的原因是多元的,既有复杂的社会原因,又有高校信仰教育问题,还有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只有深入分析造成大学生信仰危机产生的根源性问题,才能找到解决信仰危机的办法,重铸大学生信仰体系,实 现高校全人教育梦想。

第一,大学生自我意识偏差导致信仰危机。大学生作为成年人,自我意识增强,能够独立思考,但受到社会环境以及知识水平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许多人的思想无法正确地认识自我,无法客观、科学地分析一些社会现象,甚至产生偏激和错误的看法和行为。

第二,家庭和学校在信仰教育中的不当导致信仰危机。家庭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一种特定形式,使得家庭教育较之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大学生信仰养成中具有更特殊的意义。家庭教育是通过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大学生信仰的养成,有些家庭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都是中共党员,在这种特殊的政治氛围中,他也就在父母

某一个层面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理想信念产生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前我国大学生主要受新自由主义思潮、拜金主义思潮和利己主义思潮等中国文化思潮的影响,同时受存在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文化思潮的影响。中西文化交叉,给成长中的大学生的精神和信仰带来负面影响,尤其是信仰缺失或信仰薄弱的大学生更易误入歧途。

第五,现代传媒对大学生信仰的影响。随着现代传媒影响的不断深入,手机、网络等现代传媒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高校教育中,但同时也对许多大学生的认知方面、意志的培养方面以及价值观的树立方面都产生了潜在的影响。现代传媒主要通过大众传媒、网络媒体等方式影响大学生对客观价值的判断与和认识,大学生倘若对主流信仰的认知混乱,就会出现精神世界的荒漠化以及信仰需求的边缘化。

三、“中国梦”背景下重构大学生信仰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这不仅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更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信仰教育,以“五方模式”为重点设计大学生信仰教育体系,即方法、方式、方案、方向和方针。

爱国、爱社会主义,遵循社会主义道德、法律,这是信仰的基础,也是对于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普遍目标和要求。

其次,从信仰教育的内容框架来看,新形势下大学生信仰教育应注重信仰教育的整体规划,确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主导,内容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公民道德教育、道德心理教育”的任务模型。

最后,从信仰教育的群体结构来看,大学生信仰教育应依托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干部等青年群体,建立“朋辈导师制”、“朋辈心灵拐杖”等学生自我服务团体。青年团员是大学生的最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重构大学生信仰体系最主要的研究对象,创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等旗帜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平台,全方位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第三、方案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模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大学生信仰养成的重要渠道,构建“三元一体”全方位渗透的教育模式是新形势下大学生信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首先,家庭教育要将子女的信仰教育放在一个较突出的位置,同时要反思己身,因为家长的素质、家长的信仰、家长的行为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信仰的养成。

其次,高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信仰教育,并将教育落实到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中,形成系统性的信仰教育载体。这种载体不能单方面依托“两课”教学,还应渗透到其他形式的教育教学课程中。同时要努力营造良好的信仰教育环境,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注重教师队伍素质

最后,要在模式上进行创新。要始终坚持以“三位一体”全方位渗透的教育模式开展大学生信仰教育。

大学生是否树立科学的信仰,这不仅是大学生这个群体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涉及高校全人教育梦想的问题,是一个涉及整个国家和民族振兴的“中国梦”能否实现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大学生信仰危机的客观分析,总结出“中国梦”背景下应以“五方模式” 重构大学生信仰体系,这将对大学生信仰问题的研究和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与重建 篇7

关键词:儒家文化,重建,人生信仰,教育模式

1 人生信仰的意义

人生信仰是人对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生活的命运和前途、人生的状态和归宿等超越性的把握和持有。人生的意义不仅仅用现实生活来肯定, 更重要的是要用理想生活来确定。人的精神世界与现存状态永远存在着一定的张力, 只有用信仰去修正, 给自己的行为设定一个行为目标和标准。在重建大学人生信仰教育模式的过程中, 要积极加强儒家文化的学习, 这对促进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2 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的表现

儒家文化对重建大学生人生信仰教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信仰主要包括人生信仰、政治信仰以及宗教信仰三种, 其中最基本的就是人生信仰, 是其他两种信仰的前提, 如果一个人的人生信仰出现问题, 那么他的政治思想与宗教信仰也会随之出现问题,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2.1 大学生的人生信仰出现危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尤其是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传统价值观受到了各国价值取向的冲击,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 受到各种思想意识的影响, 出现人生观不明确、价值取向混乱、对未来感到迷茫等问题, 导致人生信仰出现危机。作者通过调查显示, 目前我国大学生中具有明确人生信仰的人并不是很多, 有些学生虽然认识到了信仰的重要性, 但却不是很清楚自己是否具有明确的人生信仰;有些则认为信仰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存在, 有没有根本不重要;有的学生甚至连信仰是什么都不清楚, 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需要信仰。

2.2 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弱化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 思想政治教育越越来越被各大高校所重视, 总的来说, 呈现出一种不断加强的趋势, 大部分学生都具有明确的政治信仰, 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 跟随党的步伐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是部分大学生受到当今社会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 出现政治信仰弱化的问题。这与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有着巨大联系, 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受到西方资本主义价值理念的严重冲击, 部分大学生对我国的文化底蕴了解甚少, 缺乏责任感与使命感。

2.3 大学生热衷于宗教信仰

有关资料显示, 目前, 我国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于宗教信仰, 成为当进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 也引起了各大高校的重视。通过大学生宗教信仰不断增强, 我们可以了解到以下几种问题:首先, 从主观原因上分析, 大学生并没真正了解宗教的本质, 没有对唯物主义有着准确的理解, 所以就不能充分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使命与历史责任;其次, 从客观原因上分析,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变革中的社会, 社会环境复杂, 受到各种不良价值感的影响, 导致心理压力增强、对未来以及发展道路不明确, 精神过度紧张等状况的出现, 需要找到精神依托, 得到心理上的放松, 降低生活与学习中的精神压力, 在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没有积极、正确的人生信仰来引导他们走出困境, 就自然而然地将目光转向了宗教信仰。搜易, 通过以上内容, 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重建大学生人生信仰教育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3 当代大学生人生信仰的重建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大使命, 一旦他们的人生信仰出现问题, 必然会影响到我国的发展与进步, 所以重建大学生的人生信仰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需要得到学校乃至社会的重视。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的阴阳出现危机,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责任感缺失, 主要包括社会责任、个人责任等, 这就导致大学生爱慕虚荣、注重享受等现象的出现。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里面最基本的一项内容就是强调责任感的重要性, 无论是在社会中还是在家庭中, 都要明确好自己的职责, 做好自己的本分。在家庭伦理关系中, 为人父母的要照顾好自己的子女, 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为人儿女的要孝敬自己的父母, 尽到做儿女的责任;将这种家庭责任感延伸到社会责任, 就是要根据自己的义务, 履行好应尽的社会责任。每个人身上无论大小都肩负有一定的责任, 因为这些责任的存在才是我们形成了或大或小的一系列目标, 有些目标甚至要用尽一生的精力去追求, 如果在努力地过程中觉得枯燥、乏味, 甚至想放弃, 只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就会朝着目标继续努力。所以买儒家思想中的责任感是从人们的情感出发, 帮助人们树立明确的人生信仰, 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所肩负的责任而扮演不同的角色, 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前进。

4 以儒家文化重建大学生人生信仰教育模式的途径

由于儒家思想的中所强调的责任感对重建大学生人生信仰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所以要以儒家文化重建大学生人生信仰教育, 具体途径表现在以下几点:

4.1 责任感在人生信仰中具有重要地位

在重建大学生人生信仰教育模式的过程中, 要注重责任感的培养, 只有具有责任感的人才能承担起自己应尽的义务, 形成明确的人生信仰。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经历很多的事情, 可是无论你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与挫折, 都要保持善良的心灵, 端正自己的行为, 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不要让一些不良思想影响你的价值观, 从而迷失了自己。无论社会怎么变, 只要你保持自己善良的内心, 坚持真理, 那么就不会被外在的社会环境所影响, 做出一些违背良心、违背社会道德的事, 只有能够对自己负责的人才能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信仰。

4.2 知道如何学, “知行合一”、“学思并重”

“知”是前提, “行”是结果;“知”是为“行”提供依据, “行”为“知”检测结果。在“知”与“行”的关系中, 孔子更偏重后者, 注重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知, 恰恰是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一种能力。“学”、“思”是对立统一的, 对于思考, 应该是大学生所必备的能力。“少了思考, 生命限于盲目的困境;把握住思考, 人生的主动性必随之提升”。但光靠思考, 所把握的对象只是个人的生活经验以及从媒介中获得的信息, 经验与信息都是局部的、片面的, 很难掌握其全貌。所以学习和思考并重, 不能偏废任何一方。

4.3 儒家文化的家庭责任

家庭责任是基础古人云“一屋不扫, 何以扫天下”, 如果一个连对自己家庭都不负责任的人, 如何能对他人、对社会负责?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 鲜已;不好犯上, 而好作乱者, 未有也。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者也, 其为人之本与?”孔子的弟子有若说:一个人在家能做到孝敬父母, 实行孝道, 那么在社会上他也是个好人。孝悌之道, 就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如果在自己的家庭中都没有尽到最起码的父母之恩、兄弟之义, 何谈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参考文献

[1]杨淑玉.儒家文化视野下的当代大学生人生信仰的重建.世纪桥, 2012.01;30-32

[2]梁春.儒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 2011.01;10-12

关于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分析 篇8

宗教是人类具有悠久历史的社会现象,也是当今世界大多数人的精神信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宗教信仰已成为人们多元化的信仰选择之一,社会范围内出现了引人关注的“宗教升温”现象。大学生是时代的寒暑表,“宗教升温”自然在他们中间得到了反映,并冲击着他们的思想,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和扩展

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和扩展,不仅表现为宗教文化在大学校园的传播,还表现为大学生对宗教认识和态度的变化,个别大学生的入教、信教。

改革开放后,过去长期沉闷的空气被打破,出现了思想解放、言论自由的新氛围,各种思想文化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互相交织、互相激荡。大学生作为最有条件和机会接触民族的和世界的、传统的和当代的各种思想文化的知识群体,对于包括宗教在内的一切文化财富,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一些宗教书籍、宗教器物就已成为大学生中十分畅销的抢手货。据了解,20多年来基督宗教为教徒读经文,印刷了上千万本《圣经》在教堂内销售,结果大量地被教外人士购买,其中不少就是为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所吸引的大学生。至于根据各种宗教经文编写的故事书籍更是受到青睐,仅某学者编译的一本《圣经故事》就曾印发到100万册,其读者群主要是有一定文化基础,且对西方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大学生。

所以,在今天的大学生中,宗教已不再是一个讳莫如深的字眼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虽然远不至于信仰某种具体的宗教,但宗教中的思想精华对他们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他们不仅有兴趣研读宗教故事、宗教典籍,而且已经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践履着一些以宗教文化为底蕴的流行时尚。比如,佩带个十字架项链,怀揣个观音护身符,发送个圣诞贺卡,馈赠个开光圣物,进寺庙拜个佛、求个签,去教堂听会儿赞美诗、感受一下宗教氛围。尤其是每年的圣诞节,不少城市的教堂都拥挤不堪,人满为患,造成这一景观的主要就是在校大学生。

很显然,近年来,大学校园里出现了一批“望教者”、“宗教文化追随者”。他们或是出于对某种文化的兴趣,或是受到身边教徒的感染,或多或少地接触到了一些宗教的观念和思想,对宗教的距离感消失了,神秘感、好奇感产生了。这时,如果再遭遇特殊的心境和机遇,比如,当面临学习和生活的困扰时,当苦苦追寻生命的价值时,观摩了宗教仪式,聆听了信教见证,研读了宗教经文,接受了传道带领,亲自感受了宗教的观念和氛围,就极有可能对他们的心灵产生强烈震撼,动摇他们在长期教育中形成的无神论信仰,由“望教”到“慕道”,最后皈依宗教,成为教徒。

1998年,北京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九五”项目“北京青年宗教信仰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显示,北京市大学生中明确表示有宗教信仰的占13.4%; 2000年,上海市教委重点课题“大学生深层次思想问题研究”显示,上海市大学生中因各种原因而信教的合计为11.8%。综合各地资料,对大学生中宗教徒所占比例的估计,最高在20%左右,最低在3%—4%之间。尽管不同调查的结果出入很大,但宗教徒在大学生中的出现,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事实。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的一般特征

大学生是我国众多人口中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极少数,他们在长期的学校教育中一直接受着无神论思想的灌输,一旦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皈依了宗教,成为了教徒,在宗教观念、宗教行为、宗教组织等方面,必然表现出与其他信教群众所不同的特征。

第一,从信仰选择上看,在中国五大宗教中大学生宗教徒皈依最多的是基督教。大学是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处在这一阶段的年轻人,思想活跃,求知欲望强烈,他们不仅要学习各种专业知识,还对承载着

这些知识的人类历史上的各种思想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往往欣赏、羡慕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科技实力,并很容易在这种欣赏、羡慕中追寻西方文化,触及基督教。而基督教本身的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大学生的“口味”,比其他宗教更具吸引力。一则基督教《圣经》本身就是一部历史典籍,不仅文学性、故事性强,而且通俗易懂(佛经则晦涩深奥),大学生很容易由欣赏到接受,逐步确立信仰;二则基督教经过两千年多的发展,萃取了西方文化的精华,同中国传统宗教相比,更具理性色彩,更容易引起善于探究、敏于思辨的大学生的共鸣;三则受基督教“赎罪”观念的影响,生活中的基督徒多以“爱”和“施”表现出良好的道德风貌,这对于那些本来就为社会道德“滑坡”而沮丧,且极具叛逆精神的大学生来说,很容易产生强烈的感召;四则基督教是一种外向型的宗教,在《圣经》中耶稣便鼓励教徒到各处去传福音,结“果子”(即发展教徒),谁结的“果子”越多,谁在上帝面前越荣耀,大凡基督徒都有高涨的传教热情,基督教在社会各群体中发展最快,在大学生群体中也不例外。

第二,从信仰动机上看,大学生宗教徒皈依宗教大多是在追求某种精神性的东西,而不是着重于某种现实性的需要。这同社会上一般信众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他们那里,皈依宗教大多是因生存中的苦难或不幸要在现实中寻求解脱,很少有人去追寻精神家园,更少有人达到世界观、人生观的层次。但对大学生而言,皈依宗教固然有缘于上述因素的,但更多是出于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出于对心灵慰藉的探寻,出于对自己原有信念的怀疑,出于对现实生活的困惑。总之,他们都是带着对人生问题的形而上的思考,触摸到宗教的。而宗教提供的答案,正好给他们以“合理”解释,使他们对宗教的态度由长期教育而形成的排斥,到耳濡目染而产生的暧昧,最终到世界观改变而确立的信仰。与一般信众不同的是,作为大学生宗教徒,多年来一直接受着学校的唯物论和理性主义教育,头脑中的固有观念同宗教观念截然对立。所以,在他们的皈依决定中,往往蕴涵着认知与情感、理性与感性、经验与判断等层层密密、难解难分的庞杂因素,经历的皈依时间更长,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斗争也更激烈。正因为此,他们的信仰一般显现得更内在、更深沉,较少盲目性和随意性,不易为他人的说教所影响,不易随外界的变化而改变。

第三,从信仰组织上看,大学生宗教徒较少参与“正式的宗教团体”,一般都有联系紧密的团契生活。以大学生中皈依最多的基督教为例,尽管所有的基督徒都信仰同一个上帝,但由于大学生基督徒较高的文化素质、独特的信仰追求,他们一般觉着建制教会的成员复杂,不便沟通,而散布在大学校园及周边的家庭教会大多由大学教师或其家属、留学生或其他外籍人士带领,来此参加宗教活动的也多是同龄的大学生。大家不仅可以一起证道、唱诗、查经、祷告,而且可以就从信仰到生活的各种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此外,许多家庭教会还经常举办一些建制教会不可能举办的活动,如春游秋游,不定时的聚餐,请专家讲授神学知识,为遇到问题的教友“代祷”等。所有这些,一般教徒都能直接参与,相互之间的关爱体现得特别充分。正是这些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活动,既营造了家庭教会温馨宽松的聚会氛围,又满足了聚会者的个性化需求,这使得不少大学生基督徒不习惯或者不愿意去建制教会作礼拜、过宗教生活,而是更乐于参加建制教会以外的家庭团契,认为在这里更有助于他们信心的交流、灵命的成长。尤其是那些原本通过家庭教会而入教、信教的,更是对家庭教会以外的宗教团体有着天然的不接受,甚至认为建制教会是“官办”教会,不属灵,不得救。

第四,从信仰影响上看,大学生宗教徒不仅把宗教的理念和教义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而且对待人生和社会的态度也发生了明显改变。在他们的宗教皈依中,虽然也不乏对“神迹”的感应和回报,但更多是通过理性的思考,从宗教中找到了生命的本源和人生的价值。一旦皈依,宗教神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便成为他们思想的内核,并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信教以后,他们有了新的最高人生目标——灵魂得救,大多都会按照教义的要求,勤勉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活出见证,作盐作光”。同时,由于信靠神,敬拜神,凡事都向神祈祷,与神沟通,加上宗教组织内的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现世的诸多困惑与苦恼,获得了精神上的欣慰与满足。此外,宗教教义中的伦理道德也强有力地规范和引导着他们的行为,使他们不仅更加注重外在的道德行为,而且特别强调通过内心的良知和自律来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尊崇神的“诫命”,做一个德行“至善”、“荣神益人”的人。当然,作为一种唯心主义学说,宗教教义中的保守和消极成分也对大学生宗教徒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比如,一些大学

生信教以后,因过分倚重教义,在人生观上产生了宿命论思想,对世俗之事漠不关心,把社会进步的希望寄托于宗教的传播,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片面、简单。

三、高度重视并审慎处理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高级专门人才的后备军。他们是否有信仰,信仰什么,不仅关系到个人成长成才的方向,也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在我们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还是有少数人成为了“望教者”、“宗教文化追随者”,甚至皈依了宗教,成为了信徒。对此,学校和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在大学生中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同时,还应依法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大学生宗教徒的宗教观念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第一,客观、准确地评价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和扩展,既不惊慌失措,一概否定,也不视而不见,放任自流。“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漫长的历史,在社会主义社会也将长期存在。宗教走向最终消亡也必然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可能比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 然而,由于历史遗留的认识误区,现实中的不少人只看到宗教的唯心主义本质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对立,看不到宗教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等特点,头脑中存在“宁左勿右”的思想,害怕别人谈论本地区或本单位的宗教情况,对宗教问题紧张、敏感、回避,有着很深的顾虑。这样的认识和态度,在一些高校领导和德育工作者中间同样存在。他们或是出于对宗教渗透的高度警觉,把大学生中极个别宗教徒与绝大多数非宗教徒信仰上的差异等同于政治上的对立,甚至采用行政命令的方法强迫大学生宗教徒改变自己的信仰;或是出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绩的过高估计,不愿正视或不敢承认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和扩展,对大学校园里宗教徒的潜滋暗长掩耳盗铃,文过饰非。所有这些,其实都已严重违背了党的宗教政策和社会主义大学的育人目标,必须坚决予以纠正。为此,应从高校领导和德育工作者做起,摆脱对宗教的某些不准确认识,既不能对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大学生进行思想渗透掉以轻心,也不能简单地把大学生信教看作思想上的愚昧、政治上的异己。

第二,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在充分尊重大学生宗教徒信仰选择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其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作为公民的大学生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但大学生不是一般的公民,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接受的学校教育,要求他们必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然而现实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宗教徒在大学生中的出现并增多,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事实。在此情势下,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住党的宗教政策和社会主义大学的育人目标,审慎处理好保护公民个人宗教信仰自由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认识到,大学生宗教徒的精神信仰固然是“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但同时也“是人对终极意义的自由追求,是人的一种深刻的精神需要”,不能因为他们的信仰特殊而歧视他们,应当尊重他们的信仰,依法保护他们正常的宗教活动,防止简单从事而伤害他们的宗教感情,防止用行政命令的方法强迫他们不信教。另一方面,还要认识到,尽管宗教问题是很复杂的,境外势力一直把大学生作为宗教渗透的重点,但绝大多数大学生宗教徒的信仰只是一个信仰问题,并没有什么政治企图。如果我们能够在尊重他们信仰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开展耐心细致的引导和深入的思想工作,就完全可以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立志成才,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奋斗上来。这样,既能在大学生宗教徒中实现爱教与爱国相统一,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也能使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进行思想渗透,离间大学生宗教徒与党和政府关系的企图难以得逞。

第三,依法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对大学生宗教徒正常的宗教活动予以保护,对各种势力利用宗教在大学校园内外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予以制止和打击。宗教信仰问题是公民个人的私事,但“宗教方面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事项和活动,必须纳入依法管理的范围。不能以宗教信仰自由和政教分离为借口,放弃或摆脱国家对宗教事务的管理”。面对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和扩展,一般高校都应依照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一方面,在尊重大学生宗教徒信仰的基

础上,通过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到经过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参加正常的宗教活动,并在活动中接受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神学思想,淡化不同信仰的差异,以实际行动弘扬宗教教义、宗教道德中有利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内容,为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作出积极贡献。另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和打击校园内外的各种非法宗教活动。明确要求大学生宗教徒不得在宗教活动场所以外(尤其是大学校园内)传教、布道、宣传有神论,不得在学校成立宗教团体或组织,不得到未经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参加宗教活动;依法规范外籍教师和留学生在华宗教活动,如有在大学校园内设立宗教活动场所、发展大学生宗教徒的,就当劝阻、制止,直至追究法律责任;全面清理大学校园内及周边的宗教活动场所,符合条件的予以登记,并由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部门加强管理,不符合条件的坚决取缔,谨防成为境内外宗教势力向大学校园渗透的基地。

上一篇:高等数学试卷含答案下一篇:项目实施及测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