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爱情观之分析

2024-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当代大学生爱情观之分析(通用8篇)

当代大学生爱情观之分析 篇1

在这个约二十岁的年纪,我们的内心可能都会有着一种对爱情的渴望。于是,我们急促的寻找一个视乎适合我们的人来恋爱。满足我们对爱情的好奇。但是真的是爱情吗?或者说爱情是什么?大部分的大学生可能都不知道,可能有极少部分的人觉得自己了解,可是就只凭我们的这个年纪和阅历,真的能懂多少呢。

很多的书籍中都描写过爱情。在我们高中那个对爱朦胧的岁月。书中为我们这些初次涉足“社会”的“牛犊们”描绘出了爱情的象牙塔,圣洁而令人神往。而我在这里要谈的是当代大学生爱情观。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它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对爱情的认识、观点至今仍引发人们去争论和思索。

如今的大学校园,情侣出动不再是亮点。因为几乎在校园的每个角落你都可以看到这样明媚的阳光,欢笑的身影。很多的人是因为好奇,又有些学生是因为看别人在恋爱,于是自己也想去尝试。更有些同学则是听学哥学姐的谆谆教导,在大学里应该来一次罗曼蒂克的恋爱。其实很多的大学生即使在恋爱,但是他们对大学四年的爱情大多持不相信态度,这说明,他们有十分实际的价值观,当我问及为什么谈恋爱时大多数人表示因为心里空虚想找个伴。正是因为大学期间无聊空闲的时间太多了,他们为了平息厌倦,所以选择谈恋爱和网络游戏。那么他们谈恋爱的理由又是什么呢?大多数人仍然因为“错误”的理由进入这种恋爱关系――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终止寂寞、填满空虚、带给他们自己爱,或者有个人可去爱。

这种爱情观使得大学生盲目恋爱。但是我们要知道谈恋爱看起来简单,但是要真正处理好恋爱中的各种问题,对青年人来说甚至对每个成年人来说并不简单。爱情是婚姻和家庭的基础,对一个人一生的幸福至关重要。我们必须慎重,不能凑合或者随便。当我们进入大学以后,由于很多的学生相关生理知识缺乏,生活阅历不足,再加之没有正确的爱情观做指导以及盲从心理的影响,导致相当多的大学生都有恋爱受挫的经历,其中个别学生因为不能正视恋爱的挫折和无法排遣失恋的痛苦,出现消沉、悲观甚至轻生厌世等情绪反应。爱情本是美好的东西。不要让它成为你的负担。

我们应该怎样来对待这个问题。

首先,在选择恋爱对象时不能一时冲动,应该端正恋爱态度,多方面权衡,不可强求。端正恋爱态度。恋爱应该是一件郑重的事情,不能随便或者只是为了满足好奇。作为大学生应该深刻认识到爱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恋爱。无理性的爱是盲目的,也是危险的,导致的结果很可能是一场悲剧。所以,我们大学生要想得到一份美好的爱情生活,必须端正恋爱态度,勇于承担爱情的责任与义务。其次,要有一个合适的爱情期望值,不能盲目的追求过高也不能一味偏低。我们不能始终幻想着童话中的王子与灰姑娘,一个合适的爱情期望是决定一段爱情是否美满的关键因素。

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恋爱过程中,两人应相互尊重,追求纯洁、美好的爱情。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即使是面对自己的恋人,也不要因为自己心中的情人而改变整个自己,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多顾及对方的感受,尽量避免彼此伤害,要做到相互尊重、关心、帮助和理解,尽力去追求纯洁而美好的爱情,摒弃用物质堆积起来的“爱情”,多注重两人内心的交流,爱情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只有平平淡淡才是真。

正确看待恋爱结果的成功与失败,即使结果不理想,也要尽快调整心态,不影响工作与学习。爱情在人生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但爱情不是人生的根本宗旨,只为爱情而活着是盲目的,也是苍白的。人生的真正应该追求的应当是事业,只有伟大的事业对人生才具有决定意义。

当代大学生爱情观之分析 篇2

一、调查基本情况

调查涉及到死亡态度、对死亡的认识、生死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等10个方面, 据统计来看, 在对待死亡的态度上, 七成以上的大学生认为这是一种自然规律, 但仍有近一成的同学持回避的态度, 少部分同学表示非常害怕或认为这将获得一种解放感。在对死亡的认识上, 同样近七成学生都认为人死了, 生命就结束了, 但也有近三成的学生对死亡后还认识不清, 唯物主义世界观还不很明确。极少数人信仰其他教派, 受社会阅历、知识结构等影响, 是高校重点关注的对象。

二、原因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当代大学生在生活与成长的过程中, 对待生命、死亡问题存在着一些认知的偏差。对生命本质的忽视, 对死亡问题的逃避, 对生命神圣性的无知, 使得他们内心世界的生命观与外部环境出现了较多不相适应的状况, 以致他们在处理各种关系与问题的时候, 不仅不能从生命本体来思考, 缺乏足够的心理适应与辨别能力, 反而以消极的侵害生命的行为来缓解内心压力与冲突。从深层次上探究, 这是我国长期以来忽视生命教育, 忽视对学生进行生命敬重感以及对待死亡的畏惧感的教育的结果。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社会诱因[2]。

(1) 社会竞争的压力剧增。伴随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 外在的物质世界挤压着大学生的精神空间, 他们越来越看重外在的目标, 看重他人的获取, 而忽视自身的天赋、爱好。时常感受到生活中有太多的无奈, 造成身心的疲惫不堪。很多的大学生受家庭、社会的影响, 把求职作为上学的终极目标, 大学中的学习、生活、为人处世、社会活动表现出极端“功利化”。这样的价值意识导致了大学生成为工具化的个人, 站的低、看的近, 不正确的竞争方式使得大学生的耐挫力、抗压力极端低下, 加上心智和心理承受力尚未发育成熟, 当他们认为遇到自认为无法抗拒的重时, 很大程度上会采取极端方式来结束如花的生命。 (2) 混杂交融的多元文化使大学生生命价值观迷茫。如今网络这把双刃剑愈发使得人们必须高度关注它的复杂性, 现在大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频率都极其自主, 他们不能正确认识社会的一些负面现象, 导致在混杂交融的多元文化中迷失了自己, 表现出对金钱、权力、地位等的追求和占有上面错误的信念定位。日常生活中总是个人利益至上, 自以为是, 少数大学生行为举止孤僻。

2. 教育缺失。

(1) 传统教育内容缺乏相关生命教育的内容。目前这些大学生从出生到幼儿园、小学、中学都有上“好学校”、“重点学校”的指挥棒, 家庭、社会、学校都没有关于生命教育的意识, 现实生活中大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更多是与专业挂钩, 过分的强调专业知识, 不可避免的把牺牲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作为代价, 这使得本来就缺乏相关内容教育的大学生在面临问题时候更加的迷茫, 经受不住任何的挫折和打击。生命教育内容的缺失是轻生现象的重要原因。 (2) 轻生现象出现后, 学校的后续教育工作不到位。由于大学生群居生活的特殊性, 使得他们的从众心理有时表现很突出, 不管是好的方面还是不好方面, 大学生的轻生现象也是如此, 有一定的仿效度, 笔者在和学生交谈时, 有一位就表现出别人能自杀, 他遇到类似情况, 他也能。加上目前我们的教育管理体制, 使得多数高校不能也不愿来解读、剖析学生的轻生事件, 从而造成我们极不愿看到的生命之花凋谢事件的不断发生。

3. 个人特质的缺陷。

(1) 生命敬畏感的缺乏。人若不懂得敬畏生命, 就难免会陷入利己主义之中, 利己主义膨胀就必然造成屠杀生命的恶果。当代大学生在生活与成长的过程中, 对待生命、死亡问题存在着一些认知的偏差, 对生命本质的忽视, 对死亡问题的逃避, 对生命神圣性的无知, 使得他们内心世界的生命观与外部环境出现了较多不相适应的状况, 以致他们以消极的侵害生命的行为来缓解内心压力与冲突。 (2) 生命活力的减退。生命活力在不同地方有不同解读, 如花的大学生年龄阶段, 应该表现出的是生命体内自然爆发的对待生命活动的一种激情, 对家庭、社会、学校、个人负责的生命态度。但是由于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使得我们的大学生主要在学校和家庭的范围内活动, 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甚少, 加上我们目前经济发展形势, 大部分家庭衣食无忧, 因此他们没有内在的动力、外界也没有足够的压力, 很多大学生与网络为伍, 生活模式单一, 社会阅历简单, 控制能力较差, 体现的就是生命力的减退甚至是丧失。

三、对策及途径

1. 完善制度, 优化环境。

(1) 建立生命教育组织机构, 笔者认为可以从教育部开始, 成立相对应的高校生命教育与服务机构。在制定、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前提下, 使各组织机构有效运转, 各司其职, 密切配合, 共同做好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工作。 (2) 运用切合实际的手段, 认真学习国内外开展生命教育的成功经验, 结合实际, 系统、科学、有效的开展好各高校的生命教育工作。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通过必修、选修、辅修等形式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建立家庭、社会、高校的联动机制, 快速而高效地达到生命教育的目标。同时做好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3]。

2. 多渠道渗透生命教育的影响。

利用高校的综合教育资源, 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渗透生命教育, 彰显效果。特别是要将生命教育内容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中, 在法制教育的课堂上渗入生命教育的内容等, 这些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开设课程的同时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体验中受教育。

参考文献

[1]费立鹏.我国自杀状况及对策[R].北京心理危机与干预中心, 2007.

[2]陈万柏,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当代大学生之心理分析 篇3

1 数据统计结果

统计数据时间从2008年7月1日到2009年6月30日。在统计中,出现负面的声音比正面的多51.01%(平均百分数),正面的反映平均不到25%。在回复13988条中,就有10049条是负面或偏向负面的,占总数的71.84%。有1109条是中间立场的,占总数的7.93%。而正面的或正面倾向的只有2830条,占总数的20.23%。在总的点击率中,只有23.6%的回复率。

2分析

通过以上统计数据显示,本校贴吧的主题数4567个,帖子数33685条。与初步调查其他90所类似学校中百度贴吧的统计数据差不多。“其累积主题数408961个,帖子数3487699条。平均主题数4544,平均帖子数38752。其中55所师范院校共发布的主题数158849个,帖子数1528882篇,平均每所师范院校发布主题数2888个、帖子数为27798篇。”贴吧集中谈论的问题有:学校的管理及相关制度;领导与老师的言行;自身的内心世界发泄及感情集中营等。

3影响因素

3.1个体自身因素

个体的认知偏差。很多学生遇到困难时,不去想解决办法,总是以一种偏激的态度来看待问题。如高考未如愿考上理想的大学,大学考试挂科等,没有成熟的认识和明确的认知,总是归因于他人、学校和运气。

个体自身的阅历不足。由于很多大学生都是刚从未成年步入成年阶段,且在学校接收的大多是理论性的知识,进入大学校园后,自己在各种活动中显得一无是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差异产生的落寞,使得校园贴吧便成为内心失落的宣泄场所。

个体的素质与人格的缺陷。这一定程度上与遗传和自身的生理结构有关系。但还与个体自身的学习,对生活的态度、体验、感悟有重要联系。

3.2 客观方面

家庭教育。在校大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一直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没有过生活的压力。踏入大学校门后,脱离了父母,生活没有了着落。于是百度贴吧就成为他们寻找安慰的地方。

学校的教育。初高中教育偏重于理论而少于实践。但进大学后,各种活动让有特长的学生有了施展空间,而平时并无特长的学生则会感到失落,从而失去积极面对生活的勇气。

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一种无形的影响。因为很多大学生处在学校与社会的接壤处,处在理论和实践的边缘。这样就会使大学生产生一种浮躁、不稳定的心理。

地域差异的影响。由于学生出生在不同的地区,经历不同的文化和环境。很多学生来自较发达的地区,就把发达地区的学校和自己所处的学校进行对比。总是认为这不好,那不如,把不满情绪投射到了百度贴吧里。

3.3 发帖者的心态

3.3.1发帖者自身的心态

不成熟的心态。发帖人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影响不同,对问题的看待是片面、偏激的,处理事情要么凭一时的勇气,或者凭感觉去做。家庭的过度溺爱和学校的纯理论化教育,使得孩子在身体上成长大于在心理上的成长。

边缘化心理。高中到大学是一次飞跃,也是一次过度,更是人生重要的转折之处。进入大学,就有很多不同途径的选择,如参加外语培训,参加社会实践,考研还是就业等。正是这样,很多学生都处于选择太多都想选择,选择太多而无法选择的一种边缘化状态。

极端化心理。很多大学生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影响,性格极端化严重。凡是要么绝对好,要么绝对不好,没有辩证的去看待问题的多面性。所以容易表现出一种极端化的心理。

3.3.2 发帖者对学校的心态。

对学校领导、老师和同学的心态。从发帖到回帖的整个过程可以看出,到百度贴吧来的同学,或者是对领导有偏见,或者对老师和同学有偏见。所以他们到贴吧里来发泄、辱骂,带着一种偏激的心理来对待学校的领导、老师和身边同学。

对学校硬件条件的心态反映。的确,在一般的本科学校里,学校的硬件条件肯定与其重点学校的硬件条件有一定的差别。所以很多同学抱着一种与其他学校的对比心理,经常对学校的一些条件不满产生抱怨、愤怒。

对校园环境的心态反映。校园是净化人们心灵的地方,很多学生在校园里熟悉了,总感觉到学校才那么大,环境就是那样一般般之类。但是,学校的大小不是取决于面积的大小,而是在于学校学习氛围与学校的发展前景,在于学校培养人才的多少以及对社会的奉献等。

4建议

4.1 学校方面建议

4.1.1加强百度贴吧的管理

“转变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充分认识校园贴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百度贴吧作为高校在网络时代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的主要阵地,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主要环节。应加强百度贴吧的建设和管理,“校园贴吧文化的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校园网络,校园网络为高校德育工作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健全校园贴吧,高度重视校园贴吧文化建设,有利于大学生在信息时代健康的成长。

4.1.2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贴吧里内容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所以,同学们的心灵必须适时的进行净化与归零,保持良好、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上网者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心理障碍的发生率高达20﹪-30﹪,并且呈上升之势,主要表现为焦虑、强迫、神经衰弱等,影响到了这些大学生的智能发育,人格成长和身体健康。”

4.1.3引导大学生科学合理地利用校园贴吧

黄宪怀指出:“学校应该有意识地去引导大学生端正上网的态度,寻找各种有利的网络资源,满足自己学习与研究的需要,合理地利用贴吧文化。”利用贴吧优势,推动素质教育,让大学生明了贴吧真实价值所在,培养学生获得信息的能力,在资源共享中获得自我教育。“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养,充分利用大学生网络心理。开展丰富的活动作引导,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4.2对学生的建议

4.2.1树立健康的上网方式。上网要有目的性,有选择地去寻找自己需要的内容,切忌盲目性和随意性。明确上网的动机,正确使用百度贴吧,防止不健康的言行在校园贴吧上出现,在贴吧里保持平衡的心态,提高自己的自制力。

4.2.2树立健全的人格。大学生应该自觉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加强自身控制力和心理品质的培养。积极地与外界沟通,寻求父母、老师、朋友等外部的支持, 保持愉快的心情,学会体验现实生活的幸福感,有效地减轻生活的烦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树立友好人际交往。积极调整人际关系,为自己营造和谐的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提高人际交往的自信心。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

5 结语

在百度贴吧这个交流平台里,希望每一位同学合理利用百度贴吧,在大学学习期间学到更多的知识,健康而快乐的成长。用一种执着的精神去追求,用一颗激情的心去创造,用一种稳健的心态去面对。做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

参考文献:

[1]张宛艳.校园贴吧: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以外的虚拟校园[J]2008(7 ) 18 .

[2][6]江玉安.高校校園网络文化建设探析[J]. 沧桑.2006,5(4).

[3]黄爱国.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8(1).

[4]邹军 冯靖.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和对策[J].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2007,4(5).

当代大学生爱情观之分析 篇4

院系:艺术设计学院

专业:室内设计

姓名:王志强

班级:十一班

当代大学生爱情观调查报告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也今昔不比,在当今高校之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早早的地步入了爱情的河流,走在爱情边缘的同学更是大有人在。

大学生对爱情的认识较理想化,而现实中大学生的恋爱观不得不说存在很多问题。为使大学生的爱情观更趋成熟完善,笔者及我们小组试从以下几方面谈谈端正当代大学生爱情观的措施。

结合正确的标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择偶 大学生应注意交往的方式,以及做人的原则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终于体会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关键词:当代 大学生 爱情观 认识 正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也今昔不比,在当今高校之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早早的地步入了爱情的河流,走在爱情边缘的同学更是大有人在。

基于作业要求,同时也是我们早已对此问题的好奇,我和我的小组对本院学生做了爱情观的问卷调查,并引用了网友的相关及此类调查。在此次爱情观的抽样调查中显示:当今的大学生的爱情观已与我们所接触的文字定义式的爱情观理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谈恋爱这在大学校园已不是稀奇的事了,甚至可以说很是普遍。大学生有自己的恋爱观,约9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恋爱是正常的。其中约91%的男生赞同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谈恋爱.约24.5%的女生认为大学生恋爱可有可无,其中又以理科科女生为主约占35%。约占77%的学生认为大学的爱情应该是理想浪漫的。

对于爱情的标准, 约占80.5%的学生认为爱情应以感情为基础, 约60%的男生认为爱情应是随缘的,而只占约40%的女生相信随缘,但相信以金钱,外貌等为基础的爱情也占了一小部分,主要表现为男生占约11%。虽然不少人认为大学生谈恋爱很正常,但对爱情的信任度上占约80%的学生认为大学生的爱情可信度不高,毕业就意味着分手,很难走向婚姻得殿堂。而约24%的理科女生认为大学的爱情是忠贞的,可信度甚高,其中约74%是处于恋爱中的男女;约占17.5%的文科女生认为大学生恋爱可以发展为婚姻。

综上抽样调查表明:大学生对爱情的认识较理想化,而现实中大学生的恋爱观不得不说存在很多问题:

1.大学生面对爱情的错误态度

高校校园里,草坪上,树荫下,饭堂里,小路上,一对对情侣背靠背窃窃私语,手牵着手散步等其亲热程度与真正夫妻的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何这么多大学生谈恋爱呢?不少人说是因为总觉得很寂寞和孤单,更有甚者幼稚的说到是因为开学之初师兄的一句话---“趁着现在还有漂亮的,早一点去追,否则过一段时间连丑的都不给你留”。

过多的例子不在举出,总结原因有五:

1.1.恋爱仅仅是一种需要。

自从步入大学校门之日起, 高考带来的沉重负荷便被扔到了九霄云外, 为了过把瘾, 为了一次体验, 当然要谈恋爱。有人说: 大学岁月, 不恋白不恋。为了积累经验,更甚者采取“打一枪换个地方”的战术, 用他们的说法是“:中华儿女千千万, 这个不行咱再换。

1.2.为了填充生活的寂寞。

他们总结出了爱情第一定律,即“空虚 + 空虚 = 不空虚”。这样的所谓“爱情”不过是

找个人一起打发无聊的时光罢了。不难看出, 对于这些同学而言, 恋爱只是一种暂时的情感填空而已。

1.3.随大流儿。

校园恋爱极富感染性, 有的班级一段时间没有人谈, 但过了一段时间, 就有一帮谈的, 有的寝室无人问爱, 有的寝室全在爱中, 如果有人还没开窍, 紧接着众人拾柴, 不过几天, 就会被彻底“点化”。

1.4.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

如果一个学生有很多异性追求者, 说明他(她)有实力, 有魅力, 于是有些学生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滞销品, 纷纷加入到恋爱的大军中。殊不知, 当恋爱动机不再纯粹时, 爱情也就变得面目全非了。仅仅只是为了满足一时虚荣罢了!

1.5.错误的“定理”

错误的把“大学不谈恋爱,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这句话定理式的遵循着。

2.大学生的爱情观脆弱

中国的传统爱情故事《梁祝》中梁山伯和祝英台最终“化蝶”,西方的爱情故事《罗密欧和朱丽叶》里罗密欧和朱丽叶愿为爱去死。但《梁祝》是为了表现梁山伯和祝英台不屈服于封建礼教的纲常,而《罗密欧和朱丽叶》则是为了表现罗密欧和朱丽叶这两个年轻人冲破家长的阻挠,大胆去爱。故事中为我们这些初次涉足“社会”的“牛犊们”描绘出了爱情的象牙塔,圣洁而令人神往。却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学习为爱赴死的情景。

大学生毕竟还受到年龄和人生阅历的限制,对恋爱问题还缺乏成熟、全面的认识,容易产生片面的看法。而且在选择异性朋友时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人选,当发现自己的选择不佳或遇到冲突时往往无计可施,于是常常产生“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后悔心态,为此一蹶不

振,或为此付出更惨重的和不必要的代价。所以大学生对爱情的认识、观点必须引发人们去继续争论和思索。

3.错误的把性等同于爱

在调查中,占约13%的男生认为大学恋爱的一个目地是为了生理的需要,占约18%的男生认为大学生恋爱同居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约59%的学生则反对同居,认为同居是对道德的一种败坏;而约7.5%的文科类的女生认为同居无所谓,感情已达某种程度的时候,那也无可非议,只要双方合适就可以,这可能与其所接受的知识、认识及感性思想的浓厚等有关。

在我们看到一些网友对相关的同学的调查时,他们(被调查者)大都表示,爱情到达一定得程度必然要转化为“性”行为,来延续他们的爱情。网友经过抽样调查,大学四年学生发生性行为的不在少数。我不得不说,甚至我的大一朋友中间(两个情侣之间)也有,大多是利用同学过生日之机,去KTV聚会,喝完酒之后的行为过程,他们在事情过后虽表示这是很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是当他们焦急的四处寻找自己的朋友借钱为自己的冲动去埋单时,不知道他们会不会有所思考。

其实,在他们为自己的冲动埋单的过程中,无意识的就造成了对生命的不负责任,虽然他们心里明白这个生命不是两人爱情的结晶,而是冲动的恶果,但是当发生的事情解决之后却是没有过多的过错感,这却不得不由得我们进行一些思考。

对大多数人而言,爱是对需要满足的一个反应。每个人都有需要。你需要这个,另一个人需要那个。你们俩都在彼此之内看到了一个需要满足的机会。但是我们却不能把纯洁的爱情等同于性行为的表现。

我想长辈们虽希望看到我们当代的大学生不再受传统封建礼数的约束,但希望看到的却是大学生思想道德观趋于良性化发展,绝对不是“开化”的近乎罪恶!

他们更希望看到的是我们大学生对自己的负责!

4.大学生期望的爱情过于浪漫、理想化,无法正视现实的残酷

一旦追到自己心中所爱,追方从一开始就会倍加珍惜,为维持那份情感的长久性,千方百计讨好对方,期望“爱情如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式的爱情。有的甚至愿意为此高筑

债台。他们平时常常共同进餐,周末到茶座、舞厅去风风火火,到了节日互相赠送贵重礼物。有的还说:“我愿意陪你去看蓝蓝的海„„”为此挥霍钱财外出旅游。

他们喜欢听张杰一样唱“推开窗,看见星星依然守在夜空,心中不免多了些暖暖的感动,一闪一闪的光,努力的把黑夜点亮,气氛如此安详,你在我的生命中是最亮的一颗星。”

我发现,无论是诗人,还是文学家,无一不用最华丽的词句去描绘爱情,爱情就在有意无意中被太过于“神圣”化了,爱情似乎是陈年的老酒,时间越长香气越是沁人心脾,使人沉醉。

另外,我们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自己的方法和行为。某大学中一宿舍楼下,一男生跪在楼下大声喊着“我爱你”,向一位女同学求爱,此举很快惊动大家,一时间,宿舍楼上的数千名同学在阳台、窗户上呐喊助威,直到宿舍楼管将其劝走,呐喊持续了近半个小时。

虽然大多数大学生会喜欢浪漫的爱情,但是哗众取宠式的表白,率性而为可以,却不能有违公序良俗——在无人的旷野,怎么跪求都无可厚非,成为经典情事也未可知。对于大学生来说,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十分必要。固然可以造一时浪漫之势,却未必是理性明智之选。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内省,只会有益而无害。而至于同学的呐喊助威,多半是抱着看客心态,期望“戏剧”矛盾冲突升级达至高潮而已。真要换做自己,又有几人乐于复制这一场景呢?本人和小组还望对症者切莫在歧路上越陷越深。

5.大学生爱情观的不协调

在调查中表明:占约30%的学生认为找男(女)朋友必须有“为共同理想奋斗的决心”,其中艺术类的学生约占了9%„„加上本报告开头的数据统计,这些结果显示:男、女学生对爱情伴侣的取向有着很大的不同,而文、理科又有明显的差别。追究原因,可能是各自的文化知识层面、接受教育程度、道德观念、对现实的了解认识和对未来的计划等不同有关。

6.大学生恋爱花销过大

当代大学生经济上不能独立,学习阶段所需费用主要由家庭支撑,大学生一旦开始恋爱,就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要投入可观的财力和物力,他们的日常开销水平

会明显提高,穿着打扮方面,也越来越讲究,他们在人际交往、通讯、吃饭、娱乐等方面的开销也急剧上升,等等,所有活动都需要以经济未基础,以金钱为支撑,所以,大学生恋爱将会导致经济开支的加大,刺激大学生对金钱的渴望。

有的大学生未获取所需资金,做出与身份不符的事情,不顾家庭的经济状况,硬是向家里要钱,无形中增加家庭积极负担,有的开口向亲戚,朋友,同学借钱,还钱时间又遥遥无期,造成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失信的现象,有的男生为了恋爱所需,自觉聪明过人,干起一些不法勾当,玷污自己的人格,受到法律法规的制裁。本人和小组认为大学生恋爱平平淡淡才是真!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小组认为当代大学生有美好的爱情观念,但又产生一些不良现象。导致不良现象产生的根源:

一是由于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更不必再为简单的温饱问题而疲于奔命,这为人们的爱情腾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提供更多的资本;二是外来文化和风气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越来越开放,部分大学生游手好闲、思想放松、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进取精神,再加上一些老生的消极宣传,使得一些学生产生一种“晚追不如早追,不早追连丑的都不剩”的错误意识。最主要的还是大多数大学生无法正确定位自己,仍处于空虚,迷茫的阶段!

为使大学生的爱情观更趋成熟完善,我们小组试从以下几方面谈谈端正当代大学生爱情观的措施:

1.心理方面

1.1.帮助大学生寻找个人人生目标

大多数学生,尤其以大一新生为主还在迷茫中度日,他们不知道要做什么,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不知道工作后要做什么,不知道能力上要求什么„„这时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给于引导了。

1.2.端正大学生恋爱态度

加强爱情观的教育,使大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爱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恋爱。爱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封建婚姻只强调婚姻的封建义务,无视人有爱的权利,具体表现为包办婚姻“三从四德”等,那是对人性的奴役,必须予以否定。但是,如果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只强调爱的权利,而不承担爱的责任,就陷入了非理性主义的泥潭,这种只图享受、不负责任的轻率行为理应受到指责。

一位教育家曾教导儿子:“要记住,爱情首先意味着对你的爱惜的命运、前途承担责任。想借爱情寻欢作乐的人,是贪淫好色之徒,是堕落者。爱,首先意味着献给,把自己的精神力量献给爱侣,为她缔造幸福。”这种爱的权利和责任的统一,是恋爱生活的基础。爱,是感情,只能用感情去爱,而不能用道理去爱。”

爱,是人类的一种特殊情感,当然也只能用感情去爱,这并没有错,但人作为人,既具有自然属性,更具有社会属性。人之爱其所爱,除开感情因素,也应当讲究理性,应当符合社会的法律和道德规范。

1.3.摆正爱情的位置

首先,要教育大学生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爱情在人生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但爱情不是人生的根本宗旨,更不是人生的全部,只为爱情而活着是苍白的。流传至今的裴多菲的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正说明了这一点。

其次,要教育大学生摆正爱情在大学生活中的位置。明确坚持学业第一的观点,要使大学生理解,今天的学习与未来的生活事业息息相关,也是爱情美满的基础。那种抛开学业谈恋爱只求一时之乐的作法,不仅有碍成就个人,也难以获得幸福的爱情,因此不仅是愚蠢的,也是可悲的。

要克服大学生客观上的爱情至上。光懂上述道理还不够,还必须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变“儿女情长”为胸怀大志,用理想的感召力焕发学习的激情,把兴奋中心转移到学习上,把时间和精力投放到学习上,从而真正把学习放在第一位,爱情服从学业,爱情促进学习。需知,生命中除了爱情,还有亲情,友情等等太多的东西需要珍惜!

1.4.加强恋爱道德教育

恋爱的双方在交往的过程中,要做到相互尊重、关心、帮助和理解。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多顾及对方的感受,尽量避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和不让其感到尴尬。大多数女生对男生列出罪状---花心、大男人主义、前后不一等。她们坦称,这种失望导致她们对将来的婚姻信心不足。所以要针对当代大学生部分传统伦理观念逐渐淡化的特点,进行恋爱道德观教育。

2.大学生自身方面

大学生选择恋爱对象不应是盲目的,更不能是一时兴起,应该使大学生结合正确的标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选择。

2.1.谈恋爱不能操之过急

如果大学生真的要谈恋爱,千万不能操之过急,要保持慎重。在选择“对象”方面,不应过于片面,身材不应成为决定因素,关键在于对方是否具有上进心和善良心、是否跟自己志同道合和起到相互促进之作用。在追求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应该相信“随缘”和“顺其自然”之说,因为爱情是可以追求但绝不能强求的,只要双方在学习和生活中能相互从对方得到帮助、依托和快乐,爱情就会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2.2.要有一个合适的爱情期望值

要有一个合适的爱情期望值,不能偏高也不能偏低。想象的爱情常常是王子对灰姑娘,现实的爱情是讲门当户对,要看双方的学识、职业、家境是否相当。我们不要期望有贵族式的爱情,因为我们是平民;我们不要期望如梁祝一般的爱情,因为我们生在现代;我们也不要期望娶个天仙嫁个王子,因为我们的命只有那么几两重.2.3.要正确对待爱情的有与无的问题

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一切高层建筑要有经济的基础,任何事要在吃饱饭前提下开展。作为人类最高级的感情,爱情绝对是一种奢侈品。既然是奢侈品,就必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有部分人可以享用,而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有。所以,如果我们终其一生也没爱情的话,要坦然面对,不要感伤。

3.交往及做人原则方面

在交往的过程中,要做到相互尊重、关心、帮助和理解。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千万不要因为自己心中的情人而改变整个自己,应该本着“独立自主,互相尊重,和睦共处”的原则,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多顾及对方的感受,尽量避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和不让其感到尴尬。按照应有的基本道德要求约束自己。

作为学生,学习是重中之重,因此恋爱应该是为学习服务的而不应是为之而严重影响学习的。在交往过程中,不要花太多的财力、时间和精力到对方身上。恋爱并非都是一帆风顺和快乐的,所以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不要因为对方对自己冷落而全盘否定自己。一旦对方去意已定,请相信“天涯处处有芳草”,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努力学习,刻苦研究。在失落之时,多考虑自己的闪光点和回忆与感情无关的美好往事,以此来进行自我安慰和解脱。

本人和小组坚决反对一切“一脚踏两船”和“感情多元化”行为。

爱情的本质是性爱、理想和责任构成的统一体。性爱把爱情与人世间其他感情区分开来,使爱情成为特许的情爱;理想赋予爱情深刻的社会内涵,是爱情生长的依据;责任是对性爱和理想的升华,因此也成为爱情得以长久的重要保障,是坚贞爱情的“试金石”。上述三个要素构成爱情的有机统一体,他们的完美结合才能成就人世间美好的爱情。性爱的吸引,理想的契合,使恋爱中的人们焕发出极大地热情来克服生活中和的消极和颓废,责任使爱情不是自私的占有对方的感情,而是自觉资源地为挚爱的人付出感情、担当责任。最后我们小组认为恋爱的对方在交往过程中应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在恋爱方式上要文明,健康、文明的相亲相爱。遵守恋爱道德。

(2)摆正爱情的位置,是树立正确爱情观的首要问题。

(3)加强责任感和义务感,是树立正确爱情的重要保障。

(4)培养自制力和意志力,是树立正确爱情观的重要内容。

(5)促进大学生正常交往是树立正常爱情观的基本途径。

结束语:

我们的问卷,调查范围涉及到了整个学院的各年级学生。可以说真实性比较强。在调查中也同学们各自发表他们对大学恋爱的看法,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终于体会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一直以来,我以为调查是一件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事,随便找人填写问卷就可以完成你的调查,可是,当我亲身体验后发现我错了,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艰辛,大概世上所有的事都不容易。

中国梦之当代大学生相册 篇5

科研,给我更宽人生路(我的中国梦·当代大学生相册)

本报记者 杨 宁

《 人民日报 》(2013年06月28日13 版)

【人物】

赵云龙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

入校以来,先后在国际重要刊物上合作刊发SCI论文10余篇,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

2012年,本科毕业,他获得免试直博资格。

“我享受的是不断创新、挑战自我的过程。荣誉和成绩只是这个过程的结果。”

10余篇SCI论文,5项国家发明专利,让赵云龙成为校园里人尽皆知的“科研明星”。他说:“我享受的是不断创新、挑战自我的过程。荣誉和成绩只是这个过程的结果。”大部分时间在实验室里过

从初中起,赵云龙就特别喜欢理科。2008年考入武汉理工大学后,他选了心仪已久的材料学作为专业。对实验兴趣浓厚的赵云龙,在大一下学期就主动进入学院的实验室学习。刚进实验室,赵云龙做的都是打下手的活儿。刷洗烧杯、配置溶剂、电池磨样……基本功是每天的功课。但是,赵云龙从来没有对此厌倦。他说:“做实验是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如果你不觉得快乐,那你就不应该做。”做着重复性强的基础工作,赵云龙还养成了做好实验记录、节约实验材料、整理实验器具的好习惯。

在跟着实验室的师兄师姐学习和进行一些基础的合成、制备工艺后,赵云龙开始主动查阅书籍、论文,了解材料领域的科研方向,拓宽眼界。

本科二、三年级是大学生课程最繁重的时期,赵云龙仍坚持每天下课后去实验室做研究,通常忙到晚上11点多才回宿舍,周末、节假日的大部分时间也都在实验室里度过。

有一次,为了加快研究进度,赵云龙连续十几天都待在实验室,反复进行实验和测试。冷凝回流实验一般需要六七个小时,按常规的做法,只需等到第二天直接取实验的反应产物即可。但赵云龙每隔1个小时就会取一次实验样品,仔细观察实验变化,将每个实验步骤都详细记录下来。

经过长达一年的探索后,在一次合成核壳结构纳米线时,赵云龙终于得到了电化学性能很不错的三维分级异质结构纳米线,这让他的研究有了质的进展。

对于赵云龙来说,除了做实验,阅读文献也是一个“大头”,英文文献更是道坎。刚开始阅读的时候,赵云龙读一篇英文文献要花很长的时间,标注了密密麻麻的中文解释。

就这样,从一开始对文献中的各种测试图一知半解,到独立对材料进行表征和性能分析,再到后来的独立撰写论文。从密密麻麻夹满中文注释的英文文献,到他终于有了自己的署名作品。

导师助力冲锋著名刊物

“麦老师对我们的关怀和信任,不仅仅体现在实验科研中,还包括对生活的态度、对事业的态度和对科研的执着。”谈到自己的导师麦立强教授,赵云龙充满了敬佩和感激。

近年来,武汉理工大学大力实施“名师名导”班主任计划,本科生可以申请一名指导老师,并和导师一起参与科研实验。

大一下学期,通过材料学院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导师制”计划,赵云龙报名加入了武汉理工大学—哈佛大学纳米联合实验室麦立强教授课题组。

在麦老师带领的团队里,赵云龙体验到了浓厚的科研氛围。麦立强老师会定期召集实验室的同学们开展课题组会议,讨论问题、指导实验时,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他都一视同仁。这让赵云龙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也让他对学习新知识、探索新领域有了更强的驱动力。

2011年4月,在麦立强老师的指导下,赵云龙把自己第一次实验的论文向《自然通讯》(《自然》杂志的子刊)投稿。他充分做好了被“喷”的心理预期,但是审稿人的要求之高,还是让他受挫不已。

《自然通讯》副主编Richard White给赵云龙回信里附上了两个独立审稿人的意见,其中一人对他文中的电容器性能提出毫不留情的批判。

“老实说,当时是有点受打击的,觉得做了这么久的工作一下子被别人全部否定了。”花费了一年时间的实验,就这样被冰冷、直接地拒绝了,赵云龙觉得有点儿难过。

导师麦立强看到另一个审稿人的意见很不错,鼓励赵云龙不要泄气,建议他发邮件和审稿人争辩一下,并通过重新分析、补充实验,加强原实验的一些不足之处。

赵云龙马上行动起来,不分昼夜连续进行补充实验,对论文进行修改后再次投稿,获得了肯定的回复,文章最终顺利发表。

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选择了科研就选择了辛勤和汗水,就意味着在实验室和教室默默耕耘、在茫茫的实验数据和文献资料中苦苦寻觅。

赵云龙深知这一点,他说:“科研是一种坚持不懈的努力。我选择了科研,就注定要舍弃一些东西,可能会孤独前行,但我不后悔。”

一路走来,赵云龙从未在困难和挫折前退缩,也没有在荣誉和成绩前止步。科研对赵云龙来说,不仅仅是做实验写论文,更塑造了他思考问题的方式。

“不要以完成一个老师的任务为目的或者是毕业为目的去做实验,要以从科学上解决这个科学问题为动力,注重思考。”赵云龙说。

毕业季来临,应届生们走上社会,开始寻找自己人生的第一份工作。赵云龙却在几年前就找到了另一条更适合自己的道路:做自己喜欢的科研。科研,也给他开拓了一条比很多人更为广阔的人生路。

有毕业生说,找不到出路,毕业即失业。但是赵云龙的经历恰恰说明:只要奋斗,总会有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也会有相应的成绩出现来回应你的奋斗。

当代大学生的成才之道与历史责任 篇6

“民族国家”是近代以来才兴起的一个概念,对此我们也许并不会感到陌生,它的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主体来建构一个国家,离开“民族”来谈“民族国家”将会显得毫无意义。近现代以来,倘若要找一个最能够凸显这样一种特征的“民族国家”,那就非德意志民族莫属了,就连柏杨先生所认为的世界上最优秀的盎格鲁.撒克逊民族也与日耳曼民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那我们就不禁要问自己了,难道我们中华民族不够优秀吗?难道我们炎黄子孙不够聪明吗?优秀,当然优秀,我敢说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为优秀的民族之一,因为我们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能够连续起来的国家,今天的希腊人不是以前的希腊人,今天的埃及人也跟以前的古埃及人无关,仅这一点就足以说明我们民族的伟大之处。但为什么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在近代以来却屡遭列强的蹂躏和欺侮,弄得我们主权全无、尊严全无呢? 如果非要找原因的话,恐怕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说上几条出来,而且能够说得头头是道,跟说顺口溜一样,这正是我们国民的“极尽其所能之处”,当然这是反话了。

我承认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战以来,我们的国家经历了西方列强的洗劫与欺侮,我们的民族曾一度让我们感到失望过,但我也同样认为我们的这个民族是很有希望的,而这种希望就在于我们这一代人身上。

作为一名大学生,也许我们也曾经在美国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之后游过街,抗过议,也曾将在听说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之后示过威,游过行,也曾经热血沸腾过„„但不得不说,我们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还存在着诸多误解,导致很多时候我们的价值观摆在了一个错误的位置,其行为的结果必然是偏离了“常识”。因为“民富并不代表国强”,GDP并不能说明太多的问题,真正能够代表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是用科学技术与武装战斗力之间的转换力量。我们中国就目前的综合国力来讲,也只能称得上是政治大国、经济大国,强国的队伍里是没有我们的。

所以,每当听到类似这样的话时,总是会让人感到很揪心,试想如果我们当代大学生,这些高知识分子的认识水平也仅仅停留在这个层次之上,那我们的国家还发展什么呢?

前不久,钱伟长也走了,临终之前他留给世人一问: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个问题是很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去思索和揣摩的。因为现在的我们已经太过于急功近利了,学生希望在上第一节课之时就能知道期末考试的方式,搞社会科学的学者希望自己明天就能提出一套成体系的理论来改变世界,自然科学学者就梦想着自己如何能评上“院士”,甚至拿到诺贝尔奖,结果呢,往往是适得其反,诺贝尔奖年年都拿不到,范式的社会科学理论也提不出来,为什么?因为科学的大道上从来都是荆棘丛生,没有捷径可言。那么我们的做法算不算作是一种悲哀呢?

不管其是否悲哀,但毫无疑问,国家之富强,民族之复兴的担子已经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是不是应该努力去做些什么以企图来改变一些东西呢?如果我们对这个不满,对那个不满,那么改变是不是就应该从自己开始做起呢? 首先,我们应该正确地去认识这个国家和民族。一直以来我们的同学都搞不清楚自己的国家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要么过分自大,要么过分自卑,看到黑人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看到美国人自己就觉得低人一等,这种心态都是不正常的,也是不应该的。我们应该记住:中国是一个大国,而非强国,我们离强国之路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且我们有这个信心!但既然我们是大国,我们的国民也理所当然应该具有大国的心胸和心态,要记得学会包容,学会尊重。

其次,学习要有全球化的视野。无论我们学习的专业是什么,我们同学搞学习、做学问都必须具备一种全球化的视野。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起步较晚,而且学科与学科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就连国内的一流名牌大学也很难说在某些学科领域就能够领先于世界。所以,我们的学习需要一种开阔的视野,要注重交流,切不可闭门造车。

再次,学习要有创新精神。我们的学习大多数是缺乏这种创新精神的,我们经常喜欢处处创新,而这恰恰是缺乏创新的表现,这就好比一个新的君主推翻了旧的暴君,然后建立一个新的国家一样,国家的名字改变了,但国家机器却没有改变,因为形式的改变并不能带来实质性的改变,这样的改变又怎么能够叫做创新呢?我们应该记住:科学真正的创造性是在于它的延续性,而不在于“标新立异”。最后,学习要有责任感。人的一生无论怎么过,都逃脱不了两种责任:第一种是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第二种是对家庭对自己的责任。后者要做到的话,自己努力一下也并不是太困难,但是要做到前者不仅仅需要我们有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和热爱,更需要我们要有实际的行动,需要我们每一个同学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不然21世纪民族的伟大复兴何谈?何在? 我记得小的时候,小学老师对我们讲:你们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倘若要等到若干年之后我们再拍着我们孩子的肩膀,对他们说:你们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那么我们这一代算不算是民族和历史的罪人呢?我想应该算作是。

大学生成才的道路应该说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在将来我们会走上什么样的岗位,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我们都应该牢记我们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和肩上沉重的历史责任感。倘若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够将这样的一份责任感承担起来,那么每一份这样的责任感汇聚起来就成为了我们国家和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就从此将不会再是一句空话!当代大学生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责任感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社会责任感有其丰富的内涵。它要求人有崇高的理想,健全的人格;要求人勤奋学习,敬业奉献;要求人公正诚信,团结友善,关心集体,艰苦奋斗。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促进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自觉培养社会责任意识,为竞争上岗,及时就业,敬业奉献,打好坚实基础。

1.用爱国情怀、民族精神,激发社会责任感。纵观历史,爱国主义历来是激励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前进的精神动力。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总是同祖国民族的兴衰荣辱戚戚相关的。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应该正确判断世界发展趋势,深入了解中国国情,深切关爱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不负时代重托,肩负历史使命,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力量用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上,建设祖国,报效祖国,这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而又具体的体现。

2.用崇高信念、远大理想,培养社会责任感。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社会责任感的源泉和精神动力,社会责任感是实现理想的条件。理想与责任是互相联系的,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能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社会责任感就要从具体工作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具体的活动中培养。作为一个社会的一份子,每个人既享有一定的权力,又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既从社会中获取,又要为社会奉献。权力与责任和义务是统一的。没有无权力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力。不讲责任和义务的思想是错误的。当代大学生只有树立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才能自觉的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使命往往是指人的历史使命,也就是人所承当的历史责任与义务。因此,它是以一定的道德应当作为基础的,每个人都使这种道德应当的承当着,每一个人都不应该逃脱自己的这种具有应当性的义务。那么这种特殊的义务,也就是历史使命的这种道德应当性来自于何处哪。每个人都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分子,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是依赖于这个群体的,正如法国18世纪著名政治思想家卢梭指出的那样[可参见美国人乔治。萨拜因所著的《政治学说史》一书],是社会赋予人以人的意义,是社会这一群体使人成为具有权利、自由和道德的高等生命体,由此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为社会的发展与繁荣尽自己应有之力,在保证社会群体的和谐与进步的同时获得自身的发展与存在所必需的各种资源。在这里,个人的发展与进步是与社会整体的发展进步密不可分的,社会既为每个人的成长提供了资源和条件,但社会本身也是需要维持驻自身的发展与存在,也是需要一定的资源消耗的,这些条件或自愿哪里来,主要是依靠社会每一个成员的付出与贡献的,因此社会与个人就形成了一种生态的互补性关系,每一个人都应该为社会整体的发展作用贡献,这对于个体来说就是个体的责任和义务了,历史使命就是这种个体对社会整体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中的最为重要的、最核心的内容,因为历史使命是直接与社会群体的存在密切相连的。

因此,作为一个人,它都必然、也必须要会具有、要承担一定的历史使命。历史使命对每一个人要求都是一样的,在这里平等的权利或义务是充分的,但这不意味着个人所具体实现义务的大小和多少是一致的,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差异形成的人的能力、做贡献的机会、贡献的评价指标以及获得社会认可的程度都是不一样的,这就决定了每个人尽义务的程度的不同,但这种不同却绝不能说明任何人都有道的合理性去逃避这种义务和责任,因为义务是一致的。

因此,当代大学生也同样无可回避自己所必须要承担的历史使命,每一个大学生都负有同样的历史使命。那么,当代大学生无可回避的、自己必须要承担的历史使命是什么哪,就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

为什么要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作为每一个大学生所必须要承担起来的责任和义务哪,首先,中国社会的近代历史证明了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新中国,没有社会主义的深入发展就不会有整个国家的健康与进步,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事业是与国家的存在与发展密不可分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要支持的、拥护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与否也是与每一个人的发展、进步密不可分的,而作为民族的未来的建设者们、作为民族未来的希望,当代大学生理应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任务,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健康发展,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每一个当代大学生的共同的历史使命。其次,由于我们国家还存在民族国家这一国际政治背景之中,我们还是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存在于国家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既是中国公民,又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这就决定了我们每一个人不但承当着社会主义国家所赋予的责任和义务,还同时承担着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而被中华民族所赋予的责任和义务,即要实现民族的健康发展与独立自尊,实现这一点必须要使民族强大起来,历史证明了民族的独立与自尊是与民族的自身发展和抢大程度密不可分的,因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也必然是我们所必须要承担起来的历史使命,作为民族的成员、作为民族的未来的支柱、作为民族未来只希望,当代大学生必须要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作为自己必尽的历史使命。

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之我见 篇7

大学生在我国各个领域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他们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民族前途国家命运。积极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增强大学生法制观念, 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 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增强法制观念, 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其次, 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是实行依法治国的需要。然而, 由于种种原因, 大学生的法制观念的现状不容乐观, 部分大学生对法制教育缺乏兴趣, 法律意识淡薄, 法制观念不强。近年来, 大学生违法犯罪种类增多、频率增加, 呈现高发的态势。这表明, 加强法制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已刻不容缓。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一) 法律常识较为缺乏

现行的高校《法律基础》课时有限, 不可能对法律知识进行系统地讲解, 讲授该门课程的教师受专业的局限, 对专业的法律知识难以深人把握, 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历史及现实造成了大学生整体法律认识水平不高的状况, 甚至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在与社会接触中出现许多法律盲点。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一个主要内容, 是衡量法律意识高低的主要依据, 掌握法律知识的多少、法律水平的高低与法律意识成正比。但是, 除了法学院校外, 不少高校法律基础课课时过少, 造成部分大学生法律概念淡薄, 法律常识缺乏。

(二) 法律认同感不强

传统中国社会消极的法律观念影响着新生代大学生建立现代法制理念。我国受封建专制统治近两千年, 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 被封建宗族观念、封建特权思想、社会人情观念和“厌讼”、“息讼”观念所侵蚀, 身为社会群体的大学生也无可避免的受到影响。出现了与新时代社会进步极不相容的大学生法律观念滞后现象。主要表现为部分大学生运用传统手段解决法律问题, 权大于法思想根深蒂固。虽然部分学生坚决反对人治, 对滥用权力者表示极大不满和忿恨。但当自己遇到法律问题时, 不是求助于调解和诉讼等法律手段予以解决, 而是求助于某些权力;部分学生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民主、法制要求, 但却缺乏身体力行, 依法办事仍不能成为习惯, 遇到问题多寻求行政途径或者其他方式解决, 很少寻求法律保护。

(三) 重权利轻义务

法律最核心的内容即是权利和义务。享有权利就必须履行义务, 权利和义务具有天然的统一性和平衡性。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这是法律的践行者必须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当代大学生作为权利主体, 更应该履行自己相应的义务。须知自己权利的得来是受他人的尊重和认同的结果。作为法制时代的权利人, 更应该懂得如何尊重他人的权利。不尊重他人的权利就是践踏自己的权利。当前部分大学生没有树立起权利和义务观念, 只是自私的认为自己是权利主体, 涉及自己利益的时候全然不顾他人, 当自己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权益时不仅不顾及, 甚至极力逃避、推卸责任, 期望能法外开恩、法里容情, 缺乏承担法律责任的意识和勇气。校园即是一个小社会在小社会中没有养成尊重他人权利履行自己义务的良好习惯就不会树立起真正的法律权利义务观。

三、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要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提高需要结合学生社会实践, 对其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唤起他们对自由、权利、秩序以及法律的憧憬和期待, 进而增强其法律意识。

(一) 营造法律意识教育的良好环境

高等学校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场所, 但仅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它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社会教育工程, 需要制定长远的规划。因此, 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就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形成良好的法制教育大环境。只有三方同心协力, 构筑起一个课内、课外, 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网络体系, 才能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跨世纪人才, 才能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繁荣与发展。学校树立“依法治校”、“以德育人”的观念。首先, 学校所有规章制度应该切实保障学生的权利, 与国家的法律法规相一致, 不能与现行法律法规相抵触。在日常管理中, 特别是对学生违规违纪的行为, 要依法照章处理决不能因人而异、因人而改, 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 给学生树立“有法可依, 依法办事”的榜样。建立法制化的校园环境应着重防止高校管理中的权力“越位”现象的出现, 其核心内容是防止高校行政权力的泛化, 应强化高校管理制度的法制化, 实现权利义务的平衡。其次, 要建立健全申诉机制, 鼓励、允许和支持学生进行咨询和申诉, 使学生的合法权益能得到及时的保障。社会更应加强法制建设、法制教育的宣传。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为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供良好的社会外部环境。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 保证法律的科学性、合理性, 改善法律实施的状况,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一个国家国民法律素质水平的高低, 反映了国家法制化、民主化的程度。因此, 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现代法律意识培养, 不仅对中国的法治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而且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二) 增强大学生的法律信仰

只有对法律的充分信仰, 人们才会将法律内化并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 将规范化的法律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中区。法律的表现形式虽只是字面条文, 但是它却反映社会人文关怀, 体现、保障并实现着正义, 正是这一点使之能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威, 并为每一个公民所信奉。因此, 对大学生传授法律知识时, 应注重引导大学生用现代理念来评判与思考法律条文所体现的价值观, 是否充分满足了现代正义观的要求。让大学生真正领悟法律精神。只有这样, 才能使对法律的情感和发自内心的对正义的信仰达到一种对心灵的契合, 大学生才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去遵守法律、尊重法律, 最终完成法律意识的理念升华。

(三) 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培养现代权利义务意识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要“深人开展法制教育, 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法律意识不同于一般的思想观念, 它不会凭空产生, 也不会自发养成, 正确的法律认知需要学校的系统教育。为此, 要切实把《法律基础》课纳入教学计划, 普及法学的基本原理,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 从而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摘要:大学生作为素质和知识水平都较高的群体, 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 部分学生法律意识非常淡薄, 甚至缺失。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 是关系到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大事。

关键词:法律意识,大学生,现状途,朗读

参考文献

[1]黄稻.社会主义法制意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谢尚果.大学生法律意识研究及其提高的途径[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8 (2) .

[3]郭声龙.应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 (7) .

当代大学生爱情观之分析 篇8

【内容摘要】当代中国青少年是网络社会的主体,他们是在互联网下生活的一代,网络环境所传播的一些爱情观念对于经常上网且正处于爱情朦胧期的青少年来说,必定会影响到他们的爱情观。保持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爱情道德规范的一致性,国家、社会和学校都应更为关注青少年爱情观的形成。

【关键词】网络环境

青少年

爱情观

互联网的发展,为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当代中国青少年是网络社会的主体,他们是在互联网下生活的一代,利用互联网来进行娱乐和消遣是时下必不可少的一种活动,网络交友、网络小说、网络歌曲以及各类影视作品都受到广大青少年们的喜爱。思想上的东西总是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人们的观念和行为,网络环境所传播的一些爱情观念对于经常上网且正处于爱情朦胧期的青少年来说,必定会影响到他们的爱情观。因此,探讨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爱情观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并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一、网络交流对青少年爱情观的影响。

网络环境这里主要是指以互联网为物质依托的网络信息供给系统、网络交往手段和网络交际氛围等。网络环境下青少年追求爱情行为有以下表现:

(一)处于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网络信息环境中

网络作为一种信心、宁,体,可以视之为书籍、报刊、视听媒介等的自然延伸。由于历史和技术原因,互联网上,英文内容约占95%,法文占3%,世界上其他众多的不同语系只占2%。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方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信息在网上居于主导地位。而且,近年来,网络逐渐成为触黄、制黄、贩黄的主要载体,黄色信息可以在网上通行无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一个研究小组对网络色情进行了十八个月的调查,考察了约97万种相关的照片、描述、短篇小说和影片剪辑,发现那些储有数字化数据的用户网专题网页上,83.5%的图片都是色情的。在英国著名的网络监察机构Searehterms.com最新公布的搜寻字眼排行榜的头一百 位中,“性”这个搜寻字眼一直高踞榜首。

(二)青少年网上求爱行为的特点 网络作为一种互相交往的手段,它是现实交往的拓展和跨越。青少年在网上摘取信息,交异性朋友,谈情说爱,不必顾及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在网络的庇护下,男女双方无需彼此坦诚,更不必担负责任,没有面对面的尴尬,也没有被伤害的顾虑。对青少年爱情观影响最大的交流形式就是网恋和网婚,网络爱情具有以下特点:

1、浪漫性。青少年在现实中谈情说爱主要以精神交流为主,较少涉及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具体问题。而网络又将这种浪漫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甚至连“性别”和“外貌”等都虚拟了,男的个个“潇洒倜傥”,女的个个“楚楚动人”。这恰好迎合了青少年的浪漫情怀。

2、易逝性。网恋往往是“一见钟情”,谈得不够味了就换个马甲,一场网恋就结束了。

3、多元性。所谓多元性,是指男女双方在恋爱过程中,同时与数个异性在超越一般友谊的伦理层次上交往。

4、游戏性。青少年在网上交异性朋友,谈情说爱,大都并非是真心实意的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的终生伴侣,而是满足个人的从众心理、好奇心、找乐趣。许多人并不真正相信网上的山盟海誓,而是应为好玩、找刺激才去尝试。

(三)网络对青少年爱情道德的影响

网络交往影响青少年对于爱情真谛的认知,影响青少年的爱情道德品质。马克思主义认为,爱情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辨证统一,是性爱与情爱的辨证统一。爱情的本质是给予。而网络上单一的、强烈的信息刺激,只会给人以误导,却不能成为人们树立正确的、高尚爱情观的认识基础。只有在人的社会属性统摄下对性的认识才有利于正确爱情观的形成。

而真正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人生观基础上的。在这方面,马克思与燕妮的爱情被称为红色爱情的经典。燕妮说过:他(指马克思)的道路就是我的道路,他的思想就是我的思想„„相信我们目标一致,要不然我为什么献身于他,而不献身于另一个人呢?正因为有共同的人生目标作基础,燕妮才心甘情愿的抛弃豪华的贵族生活,与马克思同甘苦、共患难,几十年如一日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真正的爱情是纯洁的、排他的情感。所谓纯洁,就是双方的真挚仰慕是最主要的追求动机,而不是将对方的金钱、权势等作为首位动机,也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从众心理、虚荣心理、游戏心理。所谓排他,也是对爱情忠诚的另一种讲法。从青少年网上求爱行为浪漫性、多元性、游戏性特点是十分不利于纯洁、忠诚的爱情品质形成的。

二、网络小说对青少年爱情观的影响。

阅读网络小说是一种网络消遣方式,特别是网络校园爱情小说,其题材比较贴近青少年的校园生活,受到了很多青少年的喜爱。我们无法回避校园里青年男女集中、曾经的向往渴望在这样一个浪漫的环境更容易实现、空虚无聊、寂寞郁闷、发泄等因素导致容易产生恋爱的事实。这几年校园网络文学的繁荣热闹,校园网络爱情小说的繁星闪烁,可以说,既是文学发展自身的新现象,又是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规模化的新问题,值得关注。

校园爱情一直是校园类小说一个经久不良的题材。网络校园题材小说也不例外,网络校园爱情小说在各种小说网站中均没有专栏、而且其在各小说网站中的点击率居高不下。青少年是网络社会的主体,网络校园爱情小说又比较贴近他们的校园生活,所以校园爱情小说一直受到青少年的追捧。据小说吧所公布的网络热门爱情题材小说中,《那小子真帅》、《龙一日,你死定了》、《恶魔在身边》、《会有天使替我爱你》、《泡沫之交》等校园爱情题材小说排名靠前。最高的的点击率为12357879次,最低点击率为6684162次。

网络校园爱情小说宣扬的是一种快餐式的爱情,其中大多数主人公对待爱情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在这里,很少见到对爱情做出一个严肃、认真的思考,也很少把爱情和责任联系在一起。青少年尚未步入社会,对爱情的态度容易受到他人或者其他事物的影响,如果青少年被网络爱情小说给灌输这种观念,则会使校园形成不良风气。

网络校园爱情小说描述、虚构的是男女主人公迂回曲折的爱情过程,小说中的才子佳人、香车美女是现实中所不存在的,也是大多数人的美梦和向往,是爱情的理想类型。小说中主人公毫不掩饰对金钱、权力、美色的追求,网络写手借主人公的奇遇来编织自己和大多数青少年读者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美梦。青少年正处于对爱情好奇的时期,网络小说所传达的思想可能会对青少年的恋爱观产生影响。而青少年本身具有极强的模仿性,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较弱。甚至可能对小说中的行为进行模仿,给社会、学校带来极大的负而作用。

随着技术和生产的发展,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越来越被殖民化了。网络校园爱情小说为什么有如此高的点击率,此类小说的写手为什么要迎合青少年的兴趣进行此类题材的创作呢?主要是由市场的盈利来决定的。此类小说被纳人了商业化的轨道,与原来的非功利化越走越远、最初的校园爱情小说只是出于对青涩爱情的一种美好描述,但发展到今大的网络校园爱情小说标新立异、突破道德禁忌已经完全是出于媚俗。商业化了的网络校园爱情小说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吸引青少年读者来达到创收目的,而不管会对青少年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三、网络流行歌曲对青少年爱情观的影响。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受西方音乐思潮影响,中国流行音乐发迹。人们通过留声机、高音喇叭、广播、卡式录音机倾听着时代的歌曲;今天,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流行歌曲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当今的青少年是流行歌曲的主要受众,他们领略到越来越多的歌曲形式和五花八门的音乐内容,特别是大量爱情题材作品的出现,使我们不由自主想到这种情况是否会对当前青年人的爱情观产生影响,影响有多大。有观调查显示:

1.流行歌曲对绝大多数青少年的情绪产生影响。其中,受影响的主动受众比重比被动受众大,不受影响的女生比重比男生多;前者说明身心卷入程度与所受影响成正比,而后者似乎要改变以往人们认为女生的情感比男生丰富细腻的观点。

2.同一首歌在受众情绪波动较大时,能产生更大的触动作用。歌曲能够迅速改变一个人的情绪,其感染力可见一斑;歌词不仅描述了情感模式,也表达了含义,歌中传达的价值观、生活理念等承认会对受众产生暗示。

3.流行歌曲成功发出暗示的比例较高,但引发最终行动的比例不高,说明青少年这一受众群体对暗示的领悟力较强、抵抗力也较强,这都与青少年的认知力和分辨力有关。主动与被动受众的微小差别,更增强了这点的说服力。在行动上所具有的男高女低的特点,这可能因为女生的顾虑比男生多些,而男生的行动冲动更强烈些。

简言之,流行歌曲对青少年心理及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其情绪的较大作用,但对其行为的作用还是有限的,以爱情歌曲为主的流行歌曲在爱情观方面的影响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尽管这样,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对流行歌曲的接触率是百分之百的,它在青年人情绪波动时对情绪的影响较大。

总的说来,由于社会和传媒技术的发展,当今的青少年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青少年已经呈现出非常大的差异,对于流行歌曲也不像20年前那样无条件地接受和狂热的崇拜。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将有更多的歌曲形式和内容出现,青少年将从更多的途径接受和欣赏各种不同的流行歌曲。在当今的青少年活中,流行歌曲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不仅要认识到流行歌曲对青少年生活的影响,更要有意识地提倡具有积极意义的歌曲,避免那些非正常情绪的消极歌曲,宣扬健康、活力的校园流行音乐,为促进青少年形成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而努力。

四、网络影视对青少年爱情观的影响。

爱情是影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影视剧里,形形色色的爱情故事走进了我们的生活。爱情也是青少年的热闹话题,他们向往和憧憬人世间的美好感情—爱情。所以我们不能忽视传媒对青少年爱情观的影响,它甚至能对青少年的传统道德意识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关注影视对青少年的爱情观的影响,把握影视对青少年爱情观的影响方向,培养和改正青少年爱情观已成为重要的课题。

(一)影视对青少年爱情观产生影响的现状

1、浪漫的爱情场景。

电视、电影是当代青少年接触最多的传媒,青少年们正是通过影视看到最喜欢的爱情故事,“曾经有一段真挚的爱摆在我面前我没有好好珍惜,等到失去以后才追悔莫及,人世间最大的痛莫过于此,如果上天给我一个从来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一份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这段《大话西游》里的经典对白不知被多少少女少男所传诵。又在网上被翻成多少版本,一段电影对白在青少年中已流传了十来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他们在看过唯美的爱情剧后,多数也想拥有一份和他们一样甜蜜的爱情。很多学生偏爱日韩风格的爱情剧,认为韩国拍摄出来的爱情剧多是凄美迷离的,特别是男主角的英俊潇洒和女主角的温柔善良再加上周围环境渲染,被许多女生当作是理想爱情的典范,认为只有这样才是最完美的爱情。他们对爱情是非常憧憬,希望能有一次轰轰烈烈的爱情,而且这其中也不乏对憧憬的爱情过于理想化,希望自己得到一份纯真的爱情,同时自然也流露出对平凡生活和平淡爱情的不满。过于浪漫幻想也会造成青少年爱情方面的困惑,他们要么追求剧中华丽的服饰,要么渴望一见钟情的艳遇。在观看影片的时候他们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来看问题,他们的评价是较客观的。他们可以从中汲取许多的经验,使他们学会去躲避那些错误的行为带来的苦果。他们也会或多或少的看到在爱情中存在的问题,他们将这些问题转化为自己的内在的经验,比如,他们从中懂得两个热闹的爱情需要宽容,否则,两个人是很难走到最终。这使正处爱情中的人更加的珍惜自己的那份甜蜜。

2、爱情对象的选择。

电影电视则中时常播放一些小鸟依人或是温柔可人的女主角,这使得大学男生在则择偶要求上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女生希望将来的对象是可靠型的,男生则选择贤惠的对象,可依照现在社会的发展,男女已从根本上脱离了过去即定的模式,尤其是女生,主要以工作女性的形象为主。要选择贤惠的居家女性恐怕有点难度,而事实上,电影电视大量地播放有关女强人的影片,相信有大多数人又回改变择偶观点,这也说明当代大学生在爱情这方面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和诱导。但是,虽然传媒向人们展现的是理想化的爱情,但是仍会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很大差异,理想化的条件择友标准会使人在感情上碰壁。影视中的男主角是英俊小生,女主角漂亮可爱,有灰姑娘变公主的故事,有一见钟情的敢爱敢恨,剧中人物的性格成为他们的择偶标准,或赞赏或鄙弃。对方的内在美很少去发现,只是一味的追求感官的快乐。

3、对待爱情的态度。

前几年的《中国式离婚》、《手机》、今年的《断臂山》,社会中的话题不断在影视中展现,我们的大学生也在电脑旁,影院中观赏着一幕幕人间悲喜剧。除了“婚外情”有悖道德以外,师生恋及姐弟恋在不违背道德的情况下在大学生中支持率已经越来越高。典型的例如:金庸笔下的小龙女和杨过,而事实上大学生认为他们应该在一起,所以这些虚拟的爱情对大学生的爱情观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随着媒体的影响,性方面的问题、知识的传播,大学生的观念更加的开放与大胆,他们逐渐能够理解许多在传统道德所不能容忍的一些行为。同居在大学生中间存在。从这可以看出,现代人越来越开放,这和传媒是分不开的,一部电视剧,电影或一本杂志它对于大学生,对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其影响力是很大的。对于同性之间的爱情,同学们也有了一个客观的审视。但由于受传统文化及地域因素等的影响,有些观念根深蒂固即便在看过反映同性之间恋情的电影《断臂山》后仍有部分同学不会重新审视同性之间的爱情。

(二)影视对青少年爱情观产生影响的原因

1、青少年自身的原因

由于青年人没有经过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锻炼,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尤其是在校大学生他们刚从父母的翅膀下挣脱出来,世界观、人生观包括价值观、幸福观、婚恋观都处于形成阶段,心理上还不十分成熟,对任何问题的处理缺乏思考和理智,理性判断力较差,许多学生对经常在电视屏幕上露面的那些美丽帅气的明星们,充满了崇拜,成为他们的心目中的偶像。看到了白领的生活方式而忽略了自己的经济基础,他们尽力模仿爱情剧中人物浪漫的烛光晚餐,沉湎于追求时尚的洪流中。婚姻是一个人的“终身大事”,需要很高的判断力和决策力,来不得半点草率,大学生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往往凭一时情感,尤其容易把问题简单化、理想化,对问题的考虑缺乏周到,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给将来的婚姻带来痛苦。这是大学生首先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2、影视影响

一部电视剧,电影或一本杂志它对于大学生,对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其影响力是很大的。处在校园里的学生,没有太多的接触社会,因此对爱情抱有幻想与渴望,为了更多的了解异性,影视无疑是最好的方式。媒体有舆论的自由,我们有关注媒体的自由,这一来二去在无形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影视承载了各种各样的爱情方式:个性时尚的网恋冒险;超越生死的爱情电影,缠绵悱恻的爱情歌曲,使他们对爱情产生了好奇、茫然、艳羡的心理。他们渴望“泰坦尼克号”的凄美,“浪漫满屋”的温馨,影视的导向作用在他们身上展现地淋漓尽致。影视展现的内容是广泛的,学生的选择也是广泛的。《粉红女郎》在大学生中广受欢迎,剧中对爱情的幽默调侃及独特的看法为他们所追随认同,受其影响很多人对爱情有不同的看法,相信爱情的甜蜜又讽刺爱情的盲目,让他们与影视产生共鸣。

3、社会原因 自上世纪90 年代以来,受西方的“性自由”、“性解放”思潮的影响,社会上鱼龙混杂的性文化泛滥,传统的爱情观、两性观、婚姻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怀疑。高等学校作为一个小社会,也受到了这种思潮的影响,对于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的影响尤为突出。有人曾就“大学里是否可以谈恋爱”这一问题对某校600 余名学生做过问卷调查,对这一问题持肯定态度者达82%,有的大学生认为大学里要么去考研,要么去谈恋爱,更有甚者认为大学期间如果不谈恋爱,大学就等于白上了。

网络带来了便利,信息可以迅速掌握,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新观念,很多的大学生在他们的爱情观中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他们在社会的潮流中去寻找着自己的归宿。他们相信网上爱情更胜于现实爱情,能给予自己全新的感受。受网络色情的影响,使一些大学生对爱和性的观念发生扭曲,对爱情的轻视与玩弄,对爱情的不尊重不负责,只是纯粹的在享受肉体的愉悦而忘却爱情的责任与道德。

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的途径和方法

(一)网络社会或网络环境作为现实社会的延伸,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道德规范,在网络环境中同样适用,不能有双重的道德标准,否则就会形成人格冲突,就会损害在现实社会中已经形成的道德品质,就会妨碍爱情的获得和发展。

(二)家庭、学校在大学生正确爱情观形成的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过于沉溺于网络当中的大学生,应给予关注和劝解,引导他们形成正确、健康的恋爱观。

(三)国家要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控,拒绝一些暴力、色情等低俗的信息在在各种网站上的传播,或者给一些过于暴力和色情的网站贴标签以防止大学生没有经过提醒而进入网站。对于网络传播者,要提高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李杰,齐新林,《做好大学生的恋爱观教育》,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一期

[3]吕达,崔延力,《当代大学生恋爱观分析》,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一期

[4]蔡庆,孔艳,《当代大学生爱情观分析》,赤峰学院学报.第26卷第一期 [5]袁晓梅,中学生早恋的心理调适.[J] .重亲教育学院学报,2008(9)[6]萧萍,苏振生,《揭开风花雪月的迷雾:解读台湾流行音乐中的爱情世界(1989——1998)》,《新闻研究》,2001 [7]刘祖凯,《后现代校园网络爱情小说略论》,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 年9 月 [8]韩静,《解读网络流行歌曲中的爱情观》,《调查研究》2011 年第10 期 [9]张静,龚宇,《流行歌曲的传播与大学生的心理及行为分析——以爱情类歌曲为例》,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5 年5 月

上一篇:工程审计的工作总结下一篇:文化朗诵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