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与国防教育(通用8篇)
新闻与传播学院
2013级5班
谭东梅2013300528
国防,顾名思义,国家的防卫。而在字典里则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国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保障。“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我们有必要了解和掌握国防知识,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安全意识。同时建设和巩固国防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关注国防,建设国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自夏王朝建立以来,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国防建设。西周的分封制下,诸侯王必须履行的义务之一便是随从天子作战;秦始皇派人修长城,开灵渠,派蒙恬北击匈奴;西汉时,卫青、霍去病、李广等率兵攻击匈奴,收复河西走廊;唐朝实行府兵制和募兵制;宋朝实行更戍法,“外强中干”;明朝戚继光抗倭,郑和下西洋宣扬国威;清末,洋务运动组建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左宗棠收复新疆、、、、、、每个王朝都在用不同的方式保护国家领土和主权不受侵犯。
如今的中国是一个大国,却不是强国,因此更需要加强国防建设,实现伟大中国梦。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现代化、科技化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最主要的趋势之一,政治多极化使世界大国间保持着既合作又竞争的微妙平衡。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已然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旧的世界格局已经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早已瓦解,新的世界格局却尚未形成。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对中国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想要抓住机遇,就必须迎接挑战。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冥顽不灵,恐怖主义气焰嚣张,日本极右势力沉渣泛起,宗教矛盾、地区冲突此起彼伏,贩毒走私等跨国犯罪屡禁不止、、、、、、国家对此保持高度警惕,提出国防建设现代化。
要加强现代化离不开两个因素。一是先进的科技,二是高素质的军人。可归根到底,军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了,军事科技不就随之提高了吗?
我国现在处在社会的转型期,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人心, 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和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冲击影响着象牙塔内的大学生, 致使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随处可见, 在提倡强化大学生素质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 加强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教育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表现1日常行为方面
许多大学生个人素养比较差, 日常行为比较随意, 平时在校园内乱扔垃圾、水果皮等, 不知珍惜校园环卫人员的劳动成果;有的学生经常性旷课、迟到、早退, 沉溺于网络世界不可自拔, 甚至还耽误了学业;还有的学生不爱护公共设施, 认为水电桌椅等硬件设施是学校的财产, 跟自己没有关系, 在个人负面情绪需要发泄的时候任意破坏, 胡乱践踏。
2生活消费方面
由于种种原因, 许多大学生与家庭尤其是父母的关系比较疏远, 平时跟家庭沟通比较少, 只有在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才会跟父母打电话索要生活费, 而一旦拿到生活费后便抽烟、喝酒, 大肆铺张浪费, 有的还出入酒吧、茶座、KTV等一些高消费场所。有的学生无视家庭困难的现状, 盲目与其他家境优越的同学攀比, 超前消费, 花大笔的钱购置高档手机、名牌衣服等, 丝毫不体谅父母挣钱的辛苦, 也忽略了老师和学校对自己的学业期待。
3人际关系方面
现在的大学生多数在家庭中是独生子女, 有的学生从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 在待人接物上考虑不到或者根本不考虑别人的需要与感受, 不懂得换位思考, 尊重别人。在人际交往出现矛盾或摩擦的时候, 只指责别人的不足之处, 看不到自己的错误和缺点;与他人相处时只能受其惠, 而不能受其责, 没有宽容和谅解之心。甚至有时候会为一些小事情破口大骂、大打出手。
4对学校和社会的态度方面
许多学生觉得学校的硬件设施差, 管理机制有问题, 总是埋怨学校没有给自己提供足够优越的硬件和软件设施, 从而仇视老师、仇恨学校。甚至有的学生因为考试作弊被抓、班主任不给其批假等一些琐事在网络贴吧上大骂老师。有的经济困难的学生不但不感谢他人给予的资助和帮助, 反而认为助学金、助学贷款等一些补助理所应当是属于自己的, 若没有被选上就大骂老师和其他学生;许多大学生因为自身或家庭在社会上受了挫折, 或者因为就业难等问题对社会大环境感到不满, 便认为这个社会是黑暗、不公平的, 从而仇恨社会。
二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1家庭教养的失衡
当代大学生多数出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 一般为独生子女家庭, 他们从小就处于家庭的核心地位, 父母往往忽略对孩子的奉献意识和责任感的教育, 甚至有的家长护犊心重, 缺乏科学的教育方式。他们处处袒护孩子, 要求自己的孩子在与别人的交往过程中要处处占上风, 不能吃亏。从而导致了孩子在今后的人际交往中只愿意接受爱和照顾, 只想着得到和索取, 而不懂得承担责任和义务。
2学校教育的忽视
中国的基础教育模式受高考指挥棒的左右, 一直只重视智育教育和升学率, 忽视精神教育和成人教育, 对学生的责任感、爱心、奉献意识等这些做人的基本素养的培养很少。在高等教育中, 由于当代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 高校为维持办学效益也一味追求就业率, 注重对学生的文化知识和工作技能的培养, 忽视德育教育尤其是感恩教育, 导致许多大学生出现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冷漠等现象。
3自我教育的匮乏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的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人在出现完整的自我意识之后, 对自己和社会、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有了一个逐步的认识, 这个过程是自我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但是大学生中的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道德方面的匮乏, 反倒习以为常。他们虽然对自我有强烈的认知, 但真正对如何自我发展、自我成长和进步却关心得很少, 对自己的言行是否妥当和自己的言行的后果也没有太多的考虑。
4社会环境的负面效应
在当今社会, 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冲击着传统的主流价值体系, 一些负面的价值观念如金钱和利益的交易弱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也逐渐侵蚀着人们的良知。当代大学生基本出生于20世纪80和90年代, 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很多经济社会中消极、庸俗的人际现象。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使部分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感恩意识缺失等问题。个体道德人格的异化蜕变严重影响了社会的道德风尚, 社会道德风尚又与个体的道德人格相互影响, 恶性循环。一些社会负面效应也给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带来了不少的恶劣影响。
三实施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1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在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中, 家长和教师都要注重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角色进行正确定位, 发现并及时纠正各种消极、错误的思想意识。引导学生思考领悟:取得和付出是相互的, 对别人的点滴恩惠也要懂得报恩, 而且有了报恩之心, 更要付诸行动, 这样才是真正懂得了感恩的意义。要注意提示学生为什么要回报, 该怎样回报, 例如, 在成长过程中接受过何种不同的爱, 是否想过要回报这些亲人、朋友, 是否想过要传达同样的爱给别人等。总之, 要将这种感恩、报恩的道德意识贯穿于学生对生活与生命的体验之中。
学校也要注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在感恩教育中的作用, 摆脱传统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 结合时代先进模范典型和热门话题, 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 不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命感, 以及对他人、对社会的回报意识, 从而达到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的目的。
2激发大学生的感恩情感
在感恩教育中, 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很重要, 而这需要良好的沟通, 即亲子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的沟通。通过一些活动逐渐疏通人和人之间的隔阂, 增进友谊, 改变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 克服自身的依赖心理和寄生心理。
学校可围绕感恩这个主题, 精心布置校园, 通过广播、校报、橱窗、展板的形式定期进行宣传动员, 组织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包含感恩教育内容的文件, 注意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也可以通过影视媒体播放有关感恩教育方面的电视、电影和公益广告等来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例如, 公民道德建设模范选出之后, 可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生动活泼的主题班会和主题教育活动, 让学生在相互的学习和思考氛围中不断激发感恩的情感。
3拓宽实践感恩教育的途径
实践是磨炼人的个性、锻造人格的最有效方法和手段。在感恩教育中, 应该从一些看似繁琐的小事着手。例如, 在节假日时间帮父母做做家务, 经常跟父母打打电话;在上课时帮老师擦一次黑板, 帮老师倒一杯水, 经常去儿童福利院和敬老院参加一些公益活动等, 让学生在付出中体会到快乐, 在社会实践中感受到成就感。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可以帮助他们树立社会责任心, 更好地理解感恩的真正内涵。
近年来, 随着高校帮扶经济困难学生政策的扩大宣传, 各类助学工作已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助学工作中点拨唤起学生的感恩之心、开展感恩教育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途径。
4家长和教师发挥良好的榜样作用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 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对于青少年而言, 模范在维持纪律和遵从社会规范方面颇为重要。”首先, 作为孩子人生道路上第一任教师的家长, 应该自身就具备感恩思想和意识, 平日在生活中具有待人友好、与人为善、孝敬老人、尊重他人等优良的品质, 注意在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中不断输送感恩教育的营养。
其次, 开展和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也要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作为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 更要教育学生怎样学会做人, 自身要身怀感恩心、仁爱心、充满人文情怀, 这才是完整的教师人格。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在对学生的文化课教育中注重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要为人师表, 更要以身作则, 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 不能说一套做一套, 影响教育的可信服程度。
2005年2月19日,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 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 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 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可见感恩意识是未来和谐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起码素质, 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力军的当代大学生, 他们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不是靠一夕之功就可完成的, 也无法一蹴而就, 需要形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长效机制, 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手段结合人的身心发展特点逐步开展, 更需要树立起良好的社会风范, 让这个社会充满友爱。
参考文献
[1]赵艳.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探讨[J].嘉兴学院学报, 2007 (5) :136.
[2]丰根风, 彭青, 熊来平, 叶志平.大学生感恩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11) :72-73.
[3]赵红丽.试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价值[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3) :7-9.
[4]万卫华, 祁正新.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理性思考[J].职业与教育, 2008 (8) :173-174.
【关键词】艺术教育 大学生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180-02
1.艺术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1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艺术教育的独创性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重要的牵引力和诱发力。艺术教育的丰富性和感染力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原始推动力。这些有利于激励大学生打破老旧的思维模式和解放传统观念的束缚,使当代大学生能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研究和探讨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能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评价标准和价值观念,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和打下坚实基础。此外,艺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革新精神和创造性技能,同时又有利于开发大学生的智力,特别是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创新潜能不断得到发展。
1.2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艺术教育的情感性是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内驱动力。艺术教育通过其内在感染力作用于人的情感,引发共鸣,从而奠定创新思维培养的思想感情基础。这些对大学生培养艺术的思维头脑,练就艺术的身体,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了深厚的基础。这些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散发性思维,促使大学生解放思想,提高想象能力,激发内在潜能,引发创造热情,进而促使创新思维的萌芽和培养。而且,艺术教育能够激发和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欲望和探究兴趣,从而丰富和发展创新散发性思维。
1.3艺术教育有助于锻炼大学生创造性实践技能
有句名言说:“创意付诸实践,实践获得创新”。艺术教育能够锻炼大学生创造性实践技能。通过艺术实践活动,学生熟练掌握艺术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比较、分析、总结,促使大学生在发展中不断探索与尝试,不断改进与完善。艺术教育为大学生扩展了实践教育平台,丰富了实践综合教育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促进综合技能和艺术的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达到对艺术内涵的深入理解和感悟,更进一步发展创造性实践技能。
2.如何加强高校艺术教育
2.1重视艺术教育
高校要加强艺术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这有利用艺术教育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技能。要大力开展多种艺术教学教育的实践模式,以科研、教研促教学、提质量,努力提高大学高校艺术课程教学的工作水平。一方面,大学高校要摈弃以往陈旧老套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授课途径,提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式,尤其是要重视艺术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制定完善的政策和规章制度,以及建立一支事业心强、知识水平高、经验丰富的指导师资队伍,这是加强艺术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保证。
2.2提高艺术教育质量
运用各种方式提高艺术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丰富艺术课堂教学形式,提高艺术教学质量,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艺术教学领域,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课程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散发性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此外,老师要多手段、全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个性发展,培养大学生对艺术的浓厚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大胆创新。
2.3重视课外艺术活动
老师在充分利用课堂的同时,一方面,要利用课外艺术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潜能;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学生对艺术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开阔视野,提高修养,拓展想象力,活跃思维,散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学校可以举行文艺汇演和开展艺术竞赛活动,如,新年文艺晚会、校园十大歌手比赛、朗诵大赛、书法绘画比赛等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展示自我、锻炼自我、创造自我、超越的平台,让艺术感染学生,激发他们了解艺术、参与艺术、创造艺术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艺术课外活动中培养综合创新能力。
结语:
艺术教育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完善大学生自身不足,促进个性和技能的全面发展,尤其开发创造性思维,以及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至关重要作用。艺术教育很大程度上影响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校应当予以高度重视,以掌握艺术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教学战略目标,加强大学生的艺术教育学习。
参考文献:
[1]任道.试论艺术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J].艺术教育.2008(12)
[2]刘云.浅谈艺术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J].美术大观.2011
[3]侯凤翔、刘智勇.论艺术教育对大学生人格及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7
[4]鲍时东.江西民间美术素材在大学生艺术教育中的价值[J]. 江西教育.2011(Z1)
[5]刘婷婷.关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验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J].艺术科技.2012(05)
作者简介:
一、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面临的挑战
1.多元化的思潮带来的冲击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思潮,如经济全球化的思潮,自由主义思潮,个人主义思潮,科学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经济私有化思潮,指导思想多元化思潮,政治多元化思潮,淡化意识形态思潮,否定人民奋斗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等。这些思潮或多或少打上了资产阶级意志的烙印,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适应于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显得格格不入。这些思潮通过各种载体如商品、语言、媒体、艺术等等表现出来,在这种满世界充斥着各种思潮的氛围里,许多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与信念受到了冲击,没有政治经验和深厚理论功底的我们不可能对每一种社会思潮从理论上进行理智和正确的分析,相反却很容易被思潮所携带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进而对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产生怀疑。
2.世界格局的变化带来的冲击 一是政治格局的变化带来的冲击。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苏联的解体标志着旧的政治格局已经崩溃,旧的格局的解体同时也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在斗争中的暂时失败。一方面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强劲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和发展中所遇到的挫折形成鲜明对比;另一方面由于十多年来新的世界格局还未形成,世界正处在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并且由于此次世界格局转换也比以往历次世界格局转换复杂得多,需要较长时间完成,目前发展势头还很不够明显。所以,大学生党员可能在两种制度的现实对比中动摇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也有可能由于新的世界格局形成的长期性或暂时朝着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而产生政治信仰的迷茫和缺失。二是经济格局的变化带来的冲击。参与经济全球化是新世纪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但经济全球化不是一顿免费的午餐。主导这一进程的西方发达国家,出于“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必定在经济全球化的背后,极力兜售他们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在雄厚的物质基础支撑下的西方文化极易在两种思想体系的交锋过程中抢得先手和市场,其中的许多糟粕必然对我们党内的思想产生消极的影响。大学生党员思想活跃,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因而容易到西方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在广泛的接触中容易动摇的迷失理想和信念。
3.国内改革带来的冲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多年,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进程,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趋势日趋明显。“四个多样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四个多样化”显示了我国社会的生机和活力,人们在精神上和行为上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务虚走向务实,从保守走向创新。但是在“四个多样化”的影响下也容易滋生自由放任、分散无序的现象。在意识形态领域表现为多种思想观念相互碰撞,矛盾错综复杂。这种变化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来,必然引起人们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为:自主独立的意识不断增强,发展个性的要求更为强烈;思想、行为上选择的要求不断增长;思想始终处在变动过程中,思想的变化频率加快,变化的幅度加大,变化的趋向复杂;思想差别更加参差不齐。新时期人们思想活动呈现的这些新特征表明,人们的思想出现了向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变化的可能。由于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的是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因此,人们思想变化的趋势主要的方面是积极向上的,这为我们抓好新时期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使我们党的思想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4.社会生活的不协调带来的冲击 一是国内各种利益群体及其利益关系的剧烈变动。一方面,高收入的社会阶层已经形成,这些人占有着相当数量的社会财富;另一方面,社会贫困阶层仍存在,大量下岗工人甚至连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而这两个社会阶层中都有许多党员。社会地位差距的扩大必然加剧已经存在的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格局。二是腐败现象高发蔓延的态势难以遏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的腐败现象在发案频率、涉案金额、人员层次等方面呈现出越来越高的趋势。党内的腐败分子往往是从思想上出问题开始的,由于他们大多是党内和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领导干部,一旦形成一定规模,必然对广大学生党
员产生了巨大冲击,近几年出现了一些高等学校的学生党员不毕业就下海捞钱,或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搞一些违法活动去捞取金钱的不正常现象。
二、加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
1.充实内容,注重方法,加强政治理论近几年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是在不但提高,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却落后于我们认识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充实思想政治内容,要广泛结合理论的历史成因、现实意义,做到深入浅出,有血有肉,增强感染力以增强有效性。其次,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含“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三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但是我们往往重视“三观”、“三义”,忽视“三德”。同时,学习党的发展的新的理论,我们党的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社会实践中会不断地发展和新成新的理论,要及时使这些理论得到落实。所以,我们必须学习中国史、名人传记、形势与政策等方面的内容以增强思想政治的有效性。
2.拓宽渠道,结合实际,加强社会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同时又指导着社会实践。这个经典的认识论要求广大大学生党员必须大力开展社会实践。首先,党的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也就是说党的理论是不断发展的理论,是不断完善的理论,而我们党的理论都来自于社会实践,没有广泛的社会实践我们的理论怎么发展和完善呢?当然,发展党的理论的社会实践要靠广大人民群众,但更重要的是要靠广大党员,大学生党员自然也不能例外。其次,理论的落脚点是实践,没有实践学习理论的意义也就得不到体现,并且党章对党员参加社会实践也作了具体要求。大学生党员的社会实践一要进一步拓宽渠道,二要结合实际。大学生党员生活的各项活动都是社会实践,但是有规模、针对性强的社会实践与普通的社会实践效果是决然不同的。同时,大学生党员的社会实践要与大学生的特点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首先是要与专业紧密结合,其次,要与大学生党员思维活跃、可塑性强的特点结合起来。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便于向他们展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展示共产党人的先进性,通过这种正面而直观的是教育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4.总结经验,摸索方法,加强管理制度建设 我们高校大学生党员数量不断增加,但数量的优势并不说明我们取得了优势,更重要的是要看我们的大学生党员是否真正从思想上入党了,理想和信念是思想的核心。因此,大学生党员始终把理想信念放在首要位置,但是,由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着种种严峻挑战。
竞争发展下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的重要性
首先,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问题。当代大学生之所以会感到迷茫,那是因为他们方向不确定,并且缺乏主体意识。数据表明,09年的调查中,有17.2%的大学生不认同党能在本世纪20年内让人民实现小康生活;有25.1%的大学生则表示在此问题上说不清楚等。现在的大学生入党越来越功利化。造成此问题的因素,简要归纳为4点:
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影响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树立与发展。
2、少数西方发达国家掩盖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完善,从而易掩盖社会主义本身的优越性。
3、改革开放以来所存在的问题
4、不良的网络信息。
其次,大学生党员竞争与发展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党员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在此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党员容易忽略价值性选择,追求工具性选择。在每年的入党调查中,都会有一题为:你为何入党?50%以上的大学生都会选择“利于提升自己,继而利于就业”等此类的回答。
最后,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建设的价值问题。“理想信念是动力、是航标、是财富、是灵魂。”大学生党员想要有良好的理想信念,就必须从加强理论修养、加强人格修养等方面做起,在实践中创造辉煌人生。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大学生党员有责任重视竞争发展与理想信念的问题。只有新一代的接班人有了明确的理想信念与竞争发展意识并且付诸实践,党和国家的生命才能生生不息。
大学生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缺失的原因浅析及策略
如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如何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这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不能把共产党员的标准降低为一个“好人”啊!共产党员应该是好人,但并不是所有好人都能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发现了那颗被我遗忘的珍珠——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这才是我应该首先把握住的精神支柱,实际的行动固然重要,然而没有正确的内在理论指导,一切行动都会失去方向和意义。
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缺失的原因
1当代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的理解不全面深入 一种思想之所以成为一个人的信念,首先是建立在对这种思想的相信的基础上的。我认为当代大学生在如今文化生活丰富的社会中成长,对娱乐明星如数家珍而对“两课”的灌输、死背应付差事,马克思理论了解的远远不够,以致于对共产主义的理解产生偏差,甚至对共产主义失望。我们要追求的是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但是,我们也永不可能逾越历史和现实,马克思也承认,共产主义是一个“极其艰困而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会是空洞的、无历史内容的。只有真正理解马克思理论,共产主义的本质,才能正确解释我们当今社会纷繁的问题,从而真正的信仰共产主义。2实用主义对共产主义的冲击 我国的经济在持续高速发展,这种发展要实效,速效。这种社会背景影响到校园里弥漫成一股强势的实用主义。老实的说,在校园中信仰实用主义的人数绝对可以和信仰共产主义的人数一拼高低,这些同学只用实际效果作为行动的指南,急功近利,不重视个人的道德规范和思想修养,只要对自己有利的就做,他们的理想大都是很现实的“找好工作”“拿文凭”“谈恋爱”等等,至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我并不想要谴责谁,仔细思索这一现象的根源,我们从小在应试教育下长大,分数就是评判一切的标准;一些腐败现象对正常社会道德的强烈负面影响;整个社会对物欲的极度崇尚,拜金主义正在放肆的高笑!这些都推波助澜的使一些大学生掉入实用主义的沼泽。3价值观的扭曲使理想信念根本的丢失 改革开放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腐朽、消极的东西,使我们的社会呈现出多种思想观念并存的局面;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时代给“黄、赌、毒、邪”等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一些消极的、腐朽的、落后的东西沉渣泛起。大学生是一个容易受外界感染的群体,对市场经济的种种负面作用“免疫力”不强,价值观最易受到扭曲。众所周知,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激发出创造未来的精神力量。我认为理想既能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也能把人与人区别开来,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区别是理想状态之间的差别。
在大学生中找回共产主义信念理想的针对性策略
1.回望历史,寻找真正的精神力量 现在的我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又被称为“天之骄子”,难免“个人中心”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却忘记了中华民族不是一直强大,也曾处在灭亡的边缘,是那些抱着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为民族呼唤共产主义,也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忘记了如今的小康生活不是欧美的日韩歌星带来的,而是几代信仰共产主义的普通中国人用毕生的精力建设的;忘记了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活着不只为了自己,也注定承担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任务,为了这一任务,我们怎能丢掉共同的理想?回顾历史,我们能找回的太多太多„„
2.寻找个人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没有价值,就不会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关键在认识到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环境支持,只有确立个人与社会价值统一的理想,个人的理想才能得到充分的实现,过于急功近利的人往往不易成功。
3.平衡心理,正确看待社会的不良现象 如同光与影,社会上有积极正面的现象,也必然会有一些负面的不良的现象。大学生,要坚持政治立场,放平心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一矛盾,不但不能被负面现象所影响,还应以高远的目光逐步树立正确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尾声 的确,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缺失在大学生中成为一种令人忧虑的现象,但是随着社会、学校的关注和各种措施,随着大学生个人的要求进步,这一现象已经得到了重视,并开始改善。我明白:一个人有了正确的理想信念,就会执著奋斗,自强不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了正确的理想信念,就能励精图治,百折不挠。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无产阶级世
界观的核心,是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思想素质。我将以此作为我毕生的理想与信念,指导我以后的学习工作,坚定地走下去。
大学生党员如何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把自己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
一、坚定理想信念,是确保教育持续发展的需要 信念是指人们坚信自己所干的事、所追求的目的是正确的,因而在任何情下都毫不动摇地为之奋斗、持著追求的意向动机。
二、树立坚定信念,是提高教育工作者职业素质的需要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否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育工作者。”他高度绝对了教育工作者在学校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教育要创新,信念是党的教育事业的需要 信念不是空洞的,他是有实质内容的,是通过人们的实践工作和言论行为表现出来的。人们的工作实践是检验和判断信念坚定与否的标准,又是树立和坚定人的理想信念的根源和动力。
四、树立坚定信念,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占全球六分之一人口的泱泱大国要走向富强,靠的是人民大众团结一心的奋斗。邓小平指出:“根据我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一切。”因此,要增强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最重要的是有坚定的强国富民信念去团结和组织广泛的人民武装大众持续奋斗。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任何一个思维健全的人都在其理想信念的指引下进行社会生活尤其是政治生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一个人有了理想信念,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就会用其去规划自己的生活,把自己的一切行为都纳入实现理想的轨道。所以,正确的理想信念是一个人能否健康成长、成就事业的必要条件。对广大党员来说尤其如此。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党员理想信念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部分党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仰模糊、信念动摇的问题,一些人甚至被错误思潮和歪理邪说所俘虏。客观分析新时期党员理想信念面对的挑战并提出对策措施,改革创新理想信念教育方法,对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一、党员的理想信念现状
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等。正是理想信念出了问题,使部分党员在金钱、权力、美色面前,经不起考验,发生了根本的变异,堕入了腐败的泥潭,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的腐败分子。我们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只能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丝毫动摇的。一个党员特别是大学生,如果在思想上动摇了这些根本的东西,也就动摇了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就必然会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步入歧途。
二、党员理想信念变化的原因
党员作为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本来应当具有更坚定的理想信念。但其中一部分原本具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人之所以会出现理想信念问题是有深刻原因的。
(一)外界环境的影响
首先,由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必然使得人们的精神世界处于弃旧扬新、探索尝试过程。旧的乌托邦式的信仰已经被打碎,人们不再像以往那样盲目崇拜权威、书本、传统,代之以多种渠道获得理想信念的相关信息,这就可能使得部分党员产生了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理解,甚至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扭曲。最终对共产主义失去信心,政治信念动摇。有的甚至干脆选择其他信仰取代之。其次,我国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扩大,文化的传播日益成为西方敌对势力渗透的主要方式之一。他们对我国大量输出书刊、影视等精神文化产品,加紧向社会主义国家推销资本主义制度和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观、人权
观、金钱观等将不可避免地“侵袭”、“毒化”和影响人们也包括党员的思想。最后,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也会带来考验。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使人们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利益,并根据自身的利益来选择和评判意识形态,人们的思想活动具有了更多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多变性,这必然使我国的社会意识形态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念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的同时,也导致大多数人对意识形态问题普遍取淡化的态度,不再盲目地信仰某种意识形态。这就造成部分党员混淆判断是非的标准、怀疑永恒的真理。甚至于少数党员的入党动机本身就是功利化的,他们必然在各种诱惑面前抵抗力不强,轻易丧失党性原则。
(二)理想信念教育本身的原因
在迅速变化的社会现实面前,如果理想信念教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加以改进,还简单地沿用过去老一套的东西,就难以保持教育的有效性。
1.教育者的素质滞后。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必然要求教育者具有较高素质。除了要有较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外,还应具备哲学、美学、心理学、伦理学、管理科学、行为科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结构。同时教育者还应严于律己、身体力行,要求别人做到的事,自己首先要做到,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而从目前来看,有相当一部分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理论素质较低,知识结构不完善,在进行思想教育时,缺乏理论性和艺术性,不能有效解决教育对象思想中的疑难问题。另外,有些个别教育者作风不正,甚至违法乱纪。一些领导干部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中大讲“公”和“集体利益”,却又不择手段地侵吞“集体利益”,非法获取私利,使理想信念教育变成了空洞的说教和欺骗,严重的损害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效度”和“信度”。
2.教育对象的素质和要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现代的党员和以前的党员具有显著的不同,他们的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接触的知识量、信息量很大,思想变化快,主体意识也很强,在行动中追求自我支配、自主决策,在理想抱负上追求自我价值实现。作为理想信念教育对象,他们对教育内容会采取比较理智的态度来分析和接受,从而需要我们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工作,后文会详细地分析。
3.教育内容陈旧,没有与时俱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例如失业问题、贫富差距问题、腐败问题等等。这些社会问题必然会对党员的思想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引发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等问题的重新思考。理想信念教育者如果不能正确而科学地解答诸如此类的问题,或者解答这些问题时仅仅停留在一般的理论分析和口号上,分析并不深刻,不能让人心服口服,就不但不会产生任何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效果,有时甚至会使部分党员产生怀疑,严重者还会动摇其信念。原苏联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就把经典作家的思想当作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条,机械地向人们灌输,既不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观点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特殊背景,也不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因此,很长的一段时期,原苏联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教材都是固定化的。这种严重的教条主义必然导致教育内容严重地脱离实际。
4.教育方法滞后。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是做人的思想工作,而当今人们的思想是非常活跃而富于变化的,党员当然也不例外。因此,不同特点的教育对象、不同的场合、不同的问题,就应该选择运用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的方法选择或运用不当。
什么因素在动摇党员的理想信念?
中国共产党能够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里,由小渐大,由弱渐强,并取得政权,正是有一大批共产党人,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信念,前仆后继,视死如归。这些人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国人民得以走到一起团结起来为民族伟大复
兴而奋斗的凝聚力量。中国共产党人所体现的信念坚定的精神,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一些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已经成为突出问题。是什么因素在动摇党员的理想信念。把动摇因素找准了、解决了,党员的理想信念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我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作用认识不足、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风险认识不足,是理想信念动摇的两大因素。
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之上的。如果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都表示质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我们国家,导致一些共产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质疑,不是来自外界,相反,正是来自我们的一些所谓的理论权威,对马克思主义做了大量僵化的解读。对马克思主义的僵化解读,必将导致对实践着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质疑。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也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设作为社会形态的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在中国,首先是一次实践,经历了艰辛探索的历程。在经历了政治上搞“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和经济发展上实行“计划经济”,特别是“文革十年”的阵痛之后,社会主义的制度设计和价值取向遭遇了空前普遍的质疑。我们的确面临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危机。所以,我们选择了改革。改革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来论证科学社会主义的前途,来巩固社会主义的信念。但是,改革必将面临风险。我们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风险认识不足。所谓认识不足,既包括虽然有认识,却没有强有力的防范措施,也包括在我们的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身上,根本就缺乏风险意识、忧患意识。
一份社会调查表明:工人的社会地位正在下降。而那场席卷全国的为农民工讨回拖欠工资,也特别能说明工人的社会地位问题。贫富差距、为富不仁、工人的地位下降,等等,都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背道而驰。当这些现象成为普遍现象,能不动摇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
就个人而言,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就体现在共产党人身上,体现在人们看得见、直接接触的共产党人身上,特别是地方和部门的党员领导干部身上。这些人是国家的脊梁、社会的脊梁,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代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任。一个党员,一个党的领导干部,如果不把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社会主义价值观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那么,要求普通百姓奉行社会主义道德,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人都有利己的天性,共产党员也首先是自然人。在社会普遍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环境里,是把个人利益看得最重,还是把社会责任看得最重,这就是市场经济对共产党员的考验。在这场考验面前,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败下阵来,蜕化为腐败分子。早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就开始打击经济领域里的犯罪行为。如今,反腐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窝案、大案屡见不鲜,有的地方发展为集体腐败。正是这些背弃党的宗旨、背弃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党员领导干部,败坏了党风,动摇了普通党员的理想信念。
总之,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坚定信念极其重要。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想和奋斗目标。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系在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身上。共产党员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
音乐是文化的一种,文化包含音乐,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的,红色音乐文化就是红色音乐文化的一部分,并且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能够高效地传播。红色音乐文化是红色音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大学生应该好好学习红色音乐文化,特别是红色音乐文化,发挥主心骨作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
<一>红色音乐文化的内涵和重要性
1、红色音乐文化的内涵
红色音乐文化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广大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红色音乐文化可以通过很多红色作品体现出来,包括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以及改革开放时期的抗洪精神、青藏铁路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蕴涵着爱国为民、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等精神,这些精神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渊源。
在党和群众不得不一起军事化的特殊年代,红色音乐文化既是军民的精神食粮,也是刺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它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其基调激扬奔放,铿锵有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旗帜鲜明。红色音乐文化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广泛的群众性和强大的传播功能。红色音乐文化源于群众生活,高于群众生活。红色音乐文化还有一个突出的特征是通俗性,简洁、明快,通俗易懂,大众化。红色音乐文化是这种特质和功能,决定了它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品格。
2、红色音乐文化的重要性
红色音乐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精神品质,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实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的传承与超越。红色音乐文化承接着过去、启迪着现实、昭示着未来,具有特定的历史性和鲜明的现实性,它是时代精神不断发展创新的坚实文化基质,是当代大学生宝贵的精神食粮,“红色音乐文化”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由革命理论、革命经验和革命精神凝结而成的光荣传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红色音乐文化”教育,使其认真感受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理解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征途中形成的“红色音乐文化”精髓,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坚定信念、明辨是非、明确使命,更加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因此,进一步深入开掘“红色音乐文化”内涵,使之与高校德育工作有机结合,培养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将对当代大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目前,在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红色音乐文化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红色音乐文化的教育价值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和体现。以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形成精神为内涵的红色音乐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革命传统优势的重要体现,也是在校大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宝贵资源。为此,要充分利用红色音乐文化的德育教育的特性,加强对大学生的宣传,使红色音乐文化成为高校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良好载体和有效途径。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必然的趋势和事实,它必然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带有浓厚中国特色的,虽然有着光荣的历史传统但经济全球化不管是从主观上还是客观上也必然会对我国的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其影响在我国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纵观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挑战。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
1.党和国家已经开始高度重视起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了,从1987年5月29日颁布的文件《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到目前的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将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国家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了正轨,并从中国国情上予以重视起来了。
2.当代大学生的主流呈健康向上的趋势,自立、竞争、公平、效率的时代意识明显增强。从整体看,多种取向并存;从个体看,多数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的、稳定的人生价值观念,在一些问题上常常表现出矛盾或多变状态。就发展趋势而言,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人们对利益追求的强化思想觉悟问题。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潮水般涌入国门的各种文化潮和价值观念冲,社会对个人正当利益的肯定,大学生思想取向中消极因素呈增长趋势,大学生的思想状态有以下特点:兼容性、主体性、多样性、时代性、矛盾性。
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
1.当代大学生思维方式抨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也正在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由此导致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较之以前有很大的不同。大学生的思想觉悟是政治冷漠,表现为缺少政治辨别力、判断的兴趣;对公益不关心,表现为缺少同情心、正义感;急功近利倾向明显,表现为基本功不够扎实,内涵不够丰富,目光不够远大,只是注重眼前利益,比较地浅、浮、粗等。
2、课堂教学(两课)存在的问题:德育内容和方法缺乏创新性、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教学方法单
一、缺少实践环节。
3、环境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环境中,虽然党和政府历来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尤其强调精神文明在物质文明乃至整个社会发展进步中得地位和作用,因而社会环境的优化也取得了一定得进展。但由于长期以来,整个社会重经济、轻精神的现象普遍存在。一时难以改变,在实践中,对精神文明建设仍重视不够、投入不够,致使文化市场问题等方面的消极因素大量存在,给我们青年大学生带来了极为消极的影响。如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
三、各种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也存在很多问题,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是各种文化,这些文化无不冲击着红色音乐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教育意义。下面举几个例子说明。
1、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念造成深刻影响。
在大学生们看来,缺乏主导价值观(21.7%)、网上的多种思潮(8.9%)和西方价值观的日趋盛行(6.8%)都是大学生价值观念养成上的不利因素。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西方社会思潮也不断地在我国进行传播和渗透。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刻下了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时代烙印。西方社会思潮在拓宽大学生宽阔的国际视野并增强他们自主意识的同时,也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政治观念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这种冲击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一是在西方社会思潮影响下形成的价值观多元化。二是西方社会思潮冲击了共产主
义道德的主导地位和传统道德的重要作用,使部分大学生道德意识模糊。三是伴随着西方社会思潮涌进的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也非常大。
2、日韩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日韩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就是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丰富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在高校课余生活中, 他们常常借助于流行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互相交流, 表达自身对校园生活的思考。同时,流行文化的传播也拓展了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繁荣了校园文化。虽然将流行文化精品纳入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对于拓展高校思想教育资源,开阔学生思维,丰富其技能均具有积极意义,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其带来的负面影响。首先,对日韩流行文化的过分沉溺, 直接干扰着大学生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影响其学业与身心健康的发展。他们一旦对某种流行文化产生兴趣, 常常会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其次,过分追求娱乐,会诱发道德问题。此外,日韩流行文化强烈的娱乐性还常将大学生引入虚拟社会交往之中,使他们的道德认知与判断能力,尤其是道德实践能力弱化, 并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道德问题。
因此,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深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很大一部分需要弘扬红色音乐文化。
<三>以红色音乐文化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红色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它是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前形势下,红色音乐文化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因此提出通过红色音乐文化教育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和方法.1、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一条就是必须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和改进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继续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赋予创造性,增强实效性,红色音乐文化教育作为一种新途径和有效形式,具有感染力强,形式多样性,与时俱进,价值高等优势,这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2、红色音乐文化在大学校园的兴起,主要通过音乐及图像的形式来实现,它是传播红色音乐文化的有效载体。
一、红色音乐文化以师生喜闻乐见的内容为题材,具有生动性,唱红色歌曲,听红色故事等诸多内容;
二、各大高校主办“红歌会”,在学校掀起一股学红歌、唱红歌的热潮,学生在歌唱中缅怀革命先辈,激发革命斗志,从而受到生动教育;
三、各大高校建立“红色网站”,如“星星之火,呈现燎原之势”,让红色音乐文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战线的一支充满生机的新生力量;
四、老师在教授思想政治教育时,同时与红色音乐文化相结合,教授学生更多的红色音乐文化思想,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
红色音乐文化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应重视和充分利用红色音乐文化教育这一载体,学校要努力进一步贯彻和实施,落实到实处,尽可能把红色音乐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以红色音乐文化正确的指导思想指导学生,让学生从红色音乐文化中悟出一些道理,从而端正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态度,从思想上进一步提升自己,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四>红色音乐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意义
红色音乐文化资源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变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折射出革命先辈的崇高思想、坚定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品质,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诊治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开展各民族平等团结教育,培养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重要的人力资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利用各种红色音乐文化资源加强广大青年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有利于大学生自觉坚定爱国信念,增强爱国情感,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大别山精神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集中体现,弘扬大别山精神就是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吃苦耐劳、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良好道德习惯。
3、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的红色音乐文化资源本身就是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一切革命史,创历史和奋斗、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深入挖掘、充分利用红色音乐文化资源当中的这些精神财富,能够极大地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和不怕挫折、锐意进取的精神,使他们敢于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敢于向高科技挑战,将爱国热情转化为认真学习,掌握本领,报效祖国的自觉行动。
【摘要】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阵营,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最好窗口。它能磨练青年大学生的意志,培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它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医学本科生 创新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综合素质
一、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与实践能力的定义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实践创新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机结,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动力之源,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根本要求,就是具备实践创新能力。而积极建立、完善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关键。实践能力总体上可以分为一般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具体包括:动手操作能力、科研能力、生活实践能力、专业技能、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
二、传统教育的缺陷
传统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存在很多弊端,主要表现在:①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思维能力、实践和科研能力的培养;②仅以实习报告列为考核实习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指标,缺乏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医学融合,阻碍了预防医学实践教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③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影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④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少,缺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个性发展的有效措施。21世纪对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成为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关键。且创新教育是教育价值观重新定位的一个必然趋势,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尤为重要,因为更多的医学知识和难题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医学生去开发、解决。
三、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阵营,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最好窗口。它能磨练青年大学生的意志,培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它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形成健全人格
人的生命一刻也离不开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经历和认识积累,包括智商、能商和情商三大领域,最终将转化成为人的精神世界,即人格力量。大学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紧跟时代步伐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不仅要实践训练各种社会职业能力,更要接受人类最先进的思想文化教育和熏陶,促使自身全面和谐成长,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身心健康的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有利于构建合理知识结构
当今时代是一个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的知识结构要求越来越高,它不仅要求进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了解并掌握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职业工作岗位的专门知识,而更要求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以便能够适应社会职业工作对人的综合素质的需要。从以往毕业生的工作情况来看,都一致感到社会实际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所涉及的知识是十分广泛的,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不能完全适应这种需要。甚至有的在职场工
作10年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对我们说,已经差不多忘记了自己在大学所学的专业了,因为实际工作不是我们大学专业所设计的课程知识体系的翻版,大学所学的书本知识是相互割裂的,需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这说明,大学课堂不可能完全形成大学生毕业后职场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结构体系,唯有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构建能够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的知识结构。
3.有利于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人们,尽管意识这个东西可以在人的实践活动之前出现,但是,意识是否正确,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人的正确意识的形成是在反复实践之后才逐步形成的。人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创造性实践能力,同样是在反复的实践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就是说,人的创造性实践能力不是指人的一次、两次或三次实践活动就能够实现的,必须经过多次反复实践、多次完整的实践过程才有可能形成。意识和能力都早已不再是客观层面的东西,而是主管层面的,被人的自觉实践活动所内化了的东西。可见,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形成。
4使大学生在现实中了解现实,培养品德和创新思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比之于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具有直接性、现实性和及时性的特点。通过与社会的接触来亲眼目睹、亲身感受、亲身经历,从而受到潜移默化式的教育。让大学生在真实可信的情境中增强其明辨是非、识别美丑的能力,从而形成一种道德习惯,同时能动地运用创新思维分析和解决课本上所没有教授的新问题和新矛盾,进一步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5使大学生在现实中养成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现实社会中竞争如此激烈, 然而,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显得比较薄弱。社会实践活动通常以团队为单位来共同完成某一项既定目标,团队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互相配合、紧密合作才能有效的完成实践任务。通过一段时间的团队共同生活,共同工作,能够使学生养成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综合素质存在着辨证的关系
1.实践的物质性与素质的文化意识性两者存在主客观性关系,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形成的扎实基础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有具体对象的过程性活动,看得见摸得着,具体生动,不以实践者主观意志为转移,具有物质第一性。大学生社会实践带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旨在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并掌握实践对象的基本属性和变化规律,学会发现问题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长见识和才干,提高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发展自身的综合素质。
2.实践的过程性与素质的形成性具有相关一致性关系,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形成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是通过一系列带有研究性质的活动进行的,其中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社会公益性质的实践活动,如青年志愿者、大学生三下乡、服务进社区、普通话推广、爱心家教服务等;第二种是针对所学专业课程开展的以学习社会职业专项技能为目的实践活动,如工程技术类专业学生深入工厂企业进行上岗实践、文化类专业学生到文化行业进行实践、师范教育专业学生到学校或教育机构进行实践等,通过专业性质的针对性实践活动,学生消化吸收书本专业理论知识,了解了毕业后从事的职业岗位的工作规程和职业素质要求,掌握社会职业实际工作岗位的专业技能。
3.社会实践的动态属性对综合素质的养成属性具有作用与反作用关系,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可靠保障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是鲜活的、时间是变动的、对象也是更换着的,大学生在实
践中所获得的体验也都是新鲜的,因而具有动态性特征。对学生素质的形成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每一次实践活动都有素质元素产生,随着实践活动的逐步增多、实践活动内容的逐渐丰富、实践体验的不断加深,这种素质元素也将不断增加和丰富,达到一定增量时,大学生的素质必将发生明显的变化和提高。
今年是中山大学实行三学期制的第一年。我们学院在第三学期安排了以“健康迎亚运,科普社区行”为主题的老年人义诊活动。通过参加义诊,我获益良多。首先,我在实际的操作中发现了自己在操作技能上的一些失误,经由同学的指证而及时纠正过来;其次,在深入社区中,我们了解了老年人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并对其发病时间和规律有了初步的了解。最后,在义诊的过程中,我们有了更多的与老人亲密接触的机会,学会如何与人沟通。
“纸上得来终觉浅,投身实践觅真知”,如果说传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单一性的、纯理论的灌输,那么社会实践活动更强调从纵向与横向、从历史与现实、从理论与实际等各个角度各个层次使学生受到教育,强调实事求是,强调教育符合社会现实,引导学生去获取新知识、新理想,去追求真理。大学生只有通过亲身活动对其进行世界观、劳动观点、群众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才能有针对性地使学生自觉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进一步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弥补知识结构上的缺陷,克服政治观念上的摇摆性和不正确性。在创造中体现人生的价值,在无私奉献中感受义不容辞的责任感,真正发扬“虚心学习、吃苦耐劳、勇于实践、自觉奉献”的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
参 考 文 献
1)郑少燕,杨棉华,何萍等.高素质医学人才新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华医学研究杂志广
东药学院学报,2005,5(6):589-592.2)覃都娥,仇小强.谭盛葵等.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教学改革与
实践.华夏医学,2008,5(21):971-972.张凯,王学春,陈廷.改革预防医学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医学教育探索,2006,5(11):1006-1007,1011.3)覃都娥,仇小强,谭盛葵,江世伟,欧超燕,宋丽萍等,中外健康文摘,第24期
4)周春明 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综合素质关系研究
5)张黎明 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素质培养问题研究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09第6卷 第4期
6)朱君强.论社会实践与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 石油教育,2000,(8):20-21
柳云飞, 吕华.试述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南京农专学报,1997,13
(3):50-53
7)詹全友.“两课”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2(5):151-153
8)张慧春,宝君邢 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理念和措施,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第2
社会发展要求下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构成
公民意识不仅仅指道德意识,也不仅仅指政治意识,它是具有复杂体系的现代社会意识。根据社会发展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要求,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公德意识教育是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基础
公民意识内含社会公德的要求。社会公德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它有别于私德,具有明确的公共性,维护的是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体公民的整体利益,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1]良好的公德意识不仅仅是个人优良素质的体现,也是整个社会道德的基石,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2. 民主与法制意识教育是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重心
民主意识乃是人们对政治制度的自觉性、进步性的认识。它属于政治意识的范畴,但不完全等同于政治意识。正如杜威所言,“民主”不仅是一种政府组织形式,而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把民主看作一种社会生活方式,那么来自许多不同团体、背景和具有不同才能的人相互作用将有助于形成一个民主的社会。民主只能争取不能赐予,因为民主制度生存的基础正在于公民的自觉的、持续的参与,当社会成员失去了自治与参与的公民气质而甘愿别人包办一切公共事务时,即意味着民主的丧失。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在公民社会中,法权高于一切,政治的权威、经济的权威、人格权威等都置于法权之下。以尊重和保护社会成员基本权利为前提的法治原则是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原则。法治所强调的是公民主权、个人平等的基本自由权利与尊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甚至国家也必须服从法律、依法办事。“法治”突出的是大学生作为公民主体的价值,它要求学生以公民主体的身份去理解、感悟、内化国家的法律、法规,从而形成公民的法治意识。
3. 权责意识培养是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核心
权利和义务是每个公民必备的,不管是提到公民的公德意识还是提到公民的民主、法治意识无不与公民的权责意识产生联系。无权利的思想便丧失了自由公民的资格。公民权利意识是作为社会主体应有的意识,只有那些最大限度地引导、启发和满足这种权利意识的社会,才是一个合理的现代社会。公民权利意识的提高不仅有利于公民主体意识的增强,维护人的尊严,追求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而且有利于培养公民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积极参与国家管理和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权利与义务是相依相存的,无权利的义务和无义务的权利,都是不完全的,也是不现实的,权利源于义务,是义务换来的,不尽义务就不能拥有权利,无义务的权利是不存在的。公民教育就是要大力培育大学生的权利主体意识及其捍卫自身权利的行动能力,以及勇于承担义务、责任的意识和能力。其指导思想应是公民权利、义务和责任的有机统一,因为公民意识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公民权利、义务与责任相统一的意识。
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分析
我国公民在公民意识方面可谓“先天不足”,加之社会转型过程中引起了经济和社会生活(特别是物质化“实利主义”的盛行)等方面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而完善体制、法律及其管理等方面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一时期人们的公民意识,尤其是公德心、社会责任感、法律意识等更是容易淡化和失落。在大学生群体中,公民意识的淡化和失落明显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大学生人文环境的“理想真空”“精神贫血”和“价值悬浮”
“五四”以来大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主人翁精神”,热血青年的热诚日益萎缩。处事功利化,不关心公共事务,社会和政治参与感冷淡,对身边的负面现象缺乏批评,对身边高尚的行为缺乏歌颂,大学生对于政治生活的冷淡是校园生活的虚假和谐。我们知道,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往往借助于一定的组织形式,如政党、团体、运动和集会等。虽然党团组织网络较为健全,但亲和力仍不够。政治参与程度呈现出多层次的参差不齐,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以及社团活动的组织者政治参与的热情相对比普通大学生高。总体而言,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水平相对较低。大学生中存在着不少政治冷漠型的“无政治动员”,动员参与和消极参与的比例较高。笔者在一次调查中统计,大学生自认为是“积极参与型”的有45.1%,认为是“动员参与型”的25.6%,“消极动员和漠不关心型”达到29.3%,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民主制度、和谐生活生存的基础正在于公民的自觉的、持续的参与,当社会成员失去了批判、自治与参与的公民气质时,就将意味着民主的丧失,久而久之,和谐也会变得不和谐。
2. 不遵守规则、缺乏公德、缺乏道义感的现象此起彼伏
当“枪手”作弊、随意逃课、破坏公共设施在大学校园里也是屡见不鲜。学生对作弊持宽容态度,作弊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越来越有认同感,不认为是个道德问题。目前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雇请“枪手”现象突出,作弊者们完全忘记了诚信对他们的约束。翻开应聘大学生的求职简历,“学生会主席”比比皆是,每个人都是“班干部”。还有不少毕业生在择业时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不考虑用人单位的利益和学校的声誉,合同信用意识淡薄,签约后违约现象经常发生,甚至有的学生多家签约,致使学校和单位处于尴尬和为难的境地。人们不无忧虑地发现,当代部分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已经与其文化层次相背离,缺乏在公共生活领域中与社会、他人和谐共处的能力,缺乏基本的诚信意识,这不能不令人担忧。
3. 大学生对法律信心不足
据调查,在法律信仰的问题上,只有26%的大学生认为宪法和法律在现阶段具有至上权威,只有24%的大学生认为现实的一个案件能够以法定程序公正解决,79%的大学生认为执法实践中往往权能压法、钱能买法、关系能通法。这说明大学生对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缺乏信心,对社会主义法治缺乏坚定信念。一个人如果没有对法律的基本敬畏,难保不会以身试法。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个人受了多年的教育,甚至是成为了博士,却缺乏最起码的社会公德,习惯于明哲保身。我们不得不承认,这都是我们的教育产品。它一方面反映了我们教育的缺失,另一方面,也呼唤着大学教育中需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完善高校公民教育体系,增强大学生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不会天生或自然而然地形成。培育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必须从学校生活的点滴开始。学校历来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是培养现代公民意识的渠道,通过公民意识教育,使大学生实现从“草根”“臣民”向“公民”的转化,为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打下坚实的“人力”基础。笔者认为高校中的公民意识教育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 发挥“两课”在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注重大学生在“两课”中的主体性提升
“两课”是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载体,《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都包含了丰富的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尤其是《法律基础》课更是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主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国家观念教育,权责意识教育以及民主与法治教育,使大学生明晰自身在国家中的权利和义务,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实中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尽管教学资源丰富,但教育成果并不尽人意,笔者认为原因主要在教学方法上。由于扩招导致的班级规模的扩大以及高校教学习惯的影响,教师将公民教育和知识教育混同起来的教学还广泛存在,一味的知识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的发挥,忽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窒息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其结果只能是导致一些大学生对知识信条在考试前背得很熟,但是却无法内化为自身的行动。实际上,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切忌走上一条为学分而教育的道路,教育本身就应成为民主生活、公民生活的大舞台。当课程与教学长期采取灌输的模式,当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被等级观念渗透的时候,学生就没有了公民意识教育的基础,再好的公民教育的课程都只会是流于形式,难以使学生产生认同。就这个意义上来说,“两课”要想真正发挥在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就必须是以大学生的主动性为前提,以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的教育,必须是主动性的,开启性的教育。
2. 公民意识教育要紧密联系生活,扩大大学生的社会参与度
公民意识的培养除了系统的“两课”教育之外,还需要丰富的实践锻炼,要使学生人格丰满,就要使他们积极地去了解社会、接触社会,以一个合格的公民身份去积极的参与国家和社会的事务。只有将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自己的主体意识、公德意识以及民主法制观念在社会实践中予以检验,才能达到知行合一;只有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和感悟,公民意识教育才更有感染力,才能逐步提高大学生对公民意识的认知水平,继而自觉按照公民的要求支配自己的行为,最终使公民意识教育取得预期的效果。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不能无视社会现实,我行我素,把学生封闭在“象牙塔”内,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进行所谓的公民知识的传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认为:“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的思想家,来承担不同的责任。”[2]大学生较之于中小学生,自我意识、行为能力有了显著提高,接触社会的机会也相应增多。故此大学公民意识教育更不能使学生与生活脱节。否则,大学生的人格可能会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学生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们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的满足。进而使许多大学生的人格发生扭曲,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公民意识的培养唯有个体真实地参与社会生活之中,实实在在的建立个人与社会的联系,才能真正生长出来。我们的教育不能寄希望于简单的灌输、管制、强迫的方式塑造学生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不会在空洞的理论知识的教授中自然生成。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人,只有自己改变自己,并以自身的改变来唤醒他人。但在这一过程中如有丝毫的强迫之感,那效果就丧失殆尽。”[3]公民意识正是个人在实际的社会参与中,在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真实认同中,逐渐生长起来。与此同时通过社会参与提高个体的参与能力,使个体的公民意识得以践行。大学生在扩大社会参与的过程中,也会逐渐意识到社会参与就是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公民意识因为亲身实践而变得真实,公民意识在日常社会参与中自然得到延伸。
3. 进一步完善公民意识教育的学校环境建设
学校是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和培养的主阵地,学生的公民知识的获得、公民意识的养成主要来源于学校。班风、校风、制度和校园文化等都会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刻的。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培养不仅是德育教师或“两课”教师的职责,班级、学校领导、全体教师、学校各职能部门、政工干部都负有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职责。班级要定期开展民主生活会,在班级可以实行学生民主管理;学校领导要积极倡导和支持民主,教师要身体力行,教书育人;各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管理育人;政工干部要积极参与,大力宣传,舆论导人。学校要发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环节。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大学生正在和必将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自身今后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与民族未来的发展。再引美国学者英格尔斯的一段话:“那些完善的现代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指导大纲、管理守则,本身是一些空的虚壳。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一堆废纸。”[4]公民意识的内在自觉必须与国家形态的外在民主规范同步发展,才能真正推进现代化,也才能真正确保公民个人福祉的实现。因此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问题必须引起高校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纲要[Z].2001-11.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上海:三联书店,1991:26.
【关键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在青年和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广泛深入的理想信念教育由来已久,经过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变化,无论是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应用也都更加全面深入和广泛。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视从政治上思想上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一定要教育好我们的后代,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江泽民同志也多次强调,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都明确了实施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教育思想,是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历史追溯和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根本命题和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共产主义思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将青年培养成为共产主义者、共青团的任务等的论述则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内容。
对于当前中国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状况,学者们一致认为它的主流是好的,积极向上的,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胸怀远大理想,富于探索精神,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然而在一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着一些突出的思想问题,如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等。
从现实上看,大学生无论是对理想信念认识高度本身还是在选择理想信念的问题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欠缺。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的诸多困惑:一是将考上大学作为个人奋斗的终点,认为考上了大学自己的理想已经实现了;二是空有理想信念,却缺乏实现理想信念的恒心;三是对于共产主义的信心不足。成长春运用“适应超越”认规律揭示大学生理想信念中的问题,认为大学生在长期的“适应性教育”大环境内,其自身的理想信念特点被重重地打上了适应性理想信念教育的烙印,而使其理想信念更具有两极性、差异性和务实性。
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探索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增强教育实效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和责任,笔者提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一点想法。
一要加强科学理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指导。没有理论上的成熟,就没有政治上的坚定,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首要的是加强科学理论的教育,只有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了深刻领会和透彻的理解和接受,才能更好地认清和把握当前世界形势,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
二要加强调查研究,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彭绪琴认为调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应该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基本方法。只有通过深入全面的调查研究,把握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和原因,改进陈旧的教育手段和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才能实施更有效、更具針对性的理想信念教育。
三是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角度,积极探索新的教育途径和载体。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紧紧结合国内外形势变化和大学生思想变化实际,理论层面上要讲求科学性和系统性,实践层面上应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成果,创新实践教育新平台。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除了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效结合之外,还应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建新载体,规避传统教育手段的弊端,增强教育效果。
四是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保障机制,优化社会环境。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时代环境里,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受到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目前,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
因此,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刻不容缓。要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首先要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转变观念,提高重视程度,加大教育投入,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强大的物质支持和健全的精神、法律保障机制。必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充分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形成政府机关、学校、家庭、个人等全社会共同关心关注理想信念教育的合力,为开展有效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营造有序优良的社会氛围。
【论当代大学生与国防教育】推荐阅读:
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教育建设10-03
论雷锋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05-29
论当代大学生参加实践与素质培养的关系07-11
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11-23
论当代大学生的实践观07-06
论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10-14
论当代大学生之理性爱国12-19
当代大学教育12-18
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与重建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