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消费调研报告(共8篇)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新概念
1.消费方式已经进入网络电子时代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社会消费方式已经从原来单一的现金交易向现金、信用卡、支票等多样化的交易方式转变,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更趋方便快捷。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人中的佼佼者,有着开放的思想意识,从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那么在消费方式上是怎样的状况呢?在调查中发现,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已经进入了网络电子时代。许多大学生
都有校园ic卡、交通ic卡、银行取款卡、上网卡甚至运动健身卡等,“刷卡”时代使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潇潇洒洒,用某些同学的话来说,就是“卡一刷,钱就花”。
2.消费多元化倾向
21世纪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步入这一时代的大学生们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尽管书籍仍是主要的消费对象,但已不是首选的,更不是唯一的消费项目。大学生的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手机、旅游、电脑、影音娱乐是大学生的消费热点。调查中,当问及“在经济条件许可情况下,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时,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旅游”,其次是“买电脑”,反映出大学生具有想走出校园、融入社会与自然、拥有高质量生活的渴望。
3.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其经济来源主要是
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300-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1000元,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开销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因此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更会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4.追求时尚和名牌是不老的话题
大学生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共同特点。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有调查表明学生手机拥有率不低于40%。此外,电脑及相关消费也是他们的追求,小至一张几十元的上网卡,大至电脑都是当代大学生的宠物,用计算机系同学的话来形容,他们简直就把电脑当成自己的“情人知己”。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等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1.储蓄观念淡薄,财商需培养和加强
“财商”一词的提出者罗伯特?清崎曾经说过:“财商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讨论会上,当问及对“财商”
概念的认识时,很多同学表示陌生。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少数同学有储蓄的意识。可见,当前大学生的财商需要培养和加强。
2.消费差距拉大,出现两极分化
在关于月平均消费一栏的调查中,有15.2%的同学在200元以下“有点痛苦”的生活线上坚持学业;有28.3%的同学在250-350元之间“勉强过得去”,有23.7%的同学在350-450元之间“稍为有点爽”,有16.7%的同学在500元左右“可以潇洒走一回”;有6.9%的同学在600元左右“比较自由”;有7.5%的同学月消费800元以上可以说是“跟着感觉走--无忧无虑”。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比较分明,3.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女生更为突出
大学生的生活消费即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在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以学生在校每天消费8元左右用于基本饮食需要来估计,学生每月净饮食费需250元左右。
大部分女生饮食费用在300元以下,有的为了保持苗条身材控制自己的食欲,有的为了节约支出不顾营养需要净选择廉价的饭菜;问题是对健康饮食知识了解不够。
4.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在讨论会中,一些同学指出,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
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5.恋爱支出过度
在调查和讨论会上我们发现,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200元左右,最少的也有50元左右,最高的达到500元。他们大多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
三、当前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偏颇的原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无计划消费、消费结构不合理、攀比、奢侈浪费、恋爱支出过度等问题,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也与家庭、学校教育缺乏正确引导不无关系。
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某些大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当学生所在家庭可以在经济上满足较高的消费条件时,这些思想就会在他们的消费行为上充分体现。更糟糕的情况是,有些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高消费的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不惜作出一些损人利己甚至丧失人格、法理不容的犯罪行为。
那么对于大学生在消费中产生的问题,我们能提出什么建议呢
1.增强独立意识,培养和加强理财能力现今的大学生需要懂得如何在激烈
竞争的社会中生存,那独立理财能力就成了重中之重。理财不是简单的四则运算,不是简单的收支平衡,它需要长期的理性基奠,个人盲目的冲动不是独立,是任性的表现,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脑中有独立的概念,更迫切的是独立的行动和理性的思考。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
2.克服攀比情绪攀比心理的形成不可避免。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首先,我们应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的定位。大学生的确需要竞争意识,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我们都需要争,生活上次于别人,并不可耻,没有必要抬不起头来。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基本掌握了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趋势及现状。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大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大,这主要是生源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和消费习惯的差异造成的。在以寄生性消费为主的大学生中,培养独立的理财能力、科学的价值观应是当务之急。
3.形成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良好校风是师德师风和学生学习、生活作风的有机组合。其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部分。一旦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因此,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
专题,并且持之以恒,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进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巩固与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纵深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影响其一生的品德行为。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培养和提高“财商”,就成为高校的重要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新概念
1.消费方式已经进入网络电子时代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社会消费方式已经从原来单一的现金交易向现金、信用卡、支票等多样化的交易方式转变,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更趋方便快捷。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人中的佼佼者,有着开放的思想意识,从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那么在消费方式上是怎样的状况呢?在调查中发现,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已经进入了网络电子时代。许多大学生都有校园ic卡、交通ic卡、银行取款卡、上网卡甚至运动健身卡等,“刷卡”时代使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潇潇洒洒,用某些同学的话来说,就是“卡一刷,钱就花”。
2.消费多元化倾向
21世纪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步入这一时代的大学生们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尽管书籍仍是主要的消
费对象,但已不是首选的,更不是唯一的消费项目。大学生的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手机、旅游、电脑、影音娱乐是大学生的消费热点。调查中,当问及“在经济条件许可情况下,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时,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旅游”,其次是“买电脑”,反映出大学生具有想走出校园、融入社会与自然、拥有高质量生活的渴望。
3.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其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300-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1000元,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开销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因此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更会注重自己的形
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4.追求时尚和名牌是不老的话题
大学生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共同特点。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有调查表明学生手机拥有率不低于40%。此外,电脑及相关消费也是他们的追求,小至一张几十元的上网卡,大至电脑都是当代大学生的宠物,用计算机系同学的话来形容,他们简直就把电脑当成自己的“情人知己”。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等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1.储蓄观念淡薄,财商需培养和加强
“财商”一词的提出者罗伯特?清崎曾经说过:“财商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讨论会上,当问及对“财商”概念的认识时,很多同学表示陌生。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少数同学有储蓄的意识。可见,当前大学生的财商需要培养和加强。
2.消费差距拉大,出现两极分化
在关于月平均消费一栏的调查中,有15.2%的同学在200元以下“有点痛苦”的生活线上坚持学业;有28.3%的同学在250-350元之间“勉强过得去”,有2
3.7%的同学在350-450元之间“稍为有点爽”,有16.7%的同学在500元左右“可以潇洒走一回”;有6.9%的同学在600元左右“比较自由”;有7.5%的同学月消费800元以上可以说是“跟着感觉走--无忧无虑”。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比较分明,3.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女生更为突出
大学生的生活消费即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在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以学生在校每天消费8元左右用于基本饮食需要来估计,学生每月净饮食费需250元左右。
大部分女生饮食费用在300元以下,有的为了保持苗条身材控制自己的食欲,有的为了节约支出不顾营养需要净选择廉价的饭菜;问题是对健康饮食知识了解不够。
4.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在讨论会中,一些同学指出,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5.恋爱支出过度
一、关于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的分析
(一) 大学生消费额度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一般可以总结为五个方面, 一是消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强到弱就是“学费与住宿费”、“住宿费以及的基本生活费”、“学习和素质的拓展”、“通讯费”、“休闲娱乐消费和社会交往消费”。
一般来说大学生消费支出主要是学费, 因为学校的类别和所在区域不同, 经济不够发达的院校学费是在3000左右, 而一般的院校是在7000左右, 在住宿费, 学校的集体宿舍也有“高中低档”, 宿舍费一般是在300-1200之间。
(二) 大学生消费介入程度
大学生的消费购买某一种产品或者是某一项服务的时候, 都属于一次性的购买行为, 所以需要根椐情况按照购买的介入程度而有所不同, 购买行为可以分成为三大类:习惯性购买、深度购买和浅度选择性购买, 所以购买的介入程主要是消费者在某个阶段特定购买所需要的产品所产生的决策, 这主要取决于大学生在购买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 包括、货币、时间、参与程度和精神等, 在习惯购买、深度选择性购买和浅度选择性购买的时候, 消费者介入的程度也会越来越高。
(三) 大学生购买行为分析
大多数学生在购买衣服的时候是浅性选择性的购买行为, 在消费者的购买过程中, 从数量上看, 这种购买占的比重比较大, 这种涉有到的信息决策和搜集的过程, 大多数消费者在购买服装的时候, 如果发现有适合自己身材的服装, 就会去咨询并得到同伴的赞同, 这种成交性比较大, 很少人会担心没有后续的服务。
二、大学生消费主要受社会、高校环境因素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开放,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正在发生着变化, 随着超前消费和虚荣消费等非理性的消费正在不断地蔓延, 使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一定的偏离, 有些大学生在学期初就开始欠款, 甚至是打麻将, 把手头上可以支配的资金也消耗得所剩无几, 甚至会超前消费的现象。
现代信息时代在不断爆发, 广播和电视为载体的社会媒体对于大学生的影响非常大, 其所宣传的事物一般是时尚, 让当代学生追求时尚同时, 也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比如明星所代言的知名品牌, 还有一些时尚消费品, 比如苹果手机, 一般都会影响大学生的消费, 让学生盲目地跟风, 所以高校的工作者需要将教育的重心放在文化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上, 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给予充分地重视, 根椐大学生的消费者, 开展相应的专题, 但是大多数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没有相应的应对措施, 所以高校需要对周边环境进行治理, 扫除不良的消费, 比如网吧、歌舞厅、咖啡厅、游戏厅等等都在吸引着大学生的眼球, 不断地促使其进行消费。
三、大学生消费行为所存的误区
(一) 消费行为随大流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一般是随大流, 个人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放弃自己的意见, 并采取与大多数的行为, 所以是一种有意或者无意间的消费, 很多大学生追的是名牌和新款, 同时还有时尚的IT产品, 以为这样可以提高自己的形像, 并获得别人的尊重, 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的一些需求, 并没有过多地干涉。其实大部分的大学生进行消费一般是不愿意让别人认为自己并不合群, 即便是没有兴趣的东西, 但是还是会听从大学生的意见。这样就导致出现一系列不应该有的消费。
(二) 炫耀性消费
炫耀性消费实际上是大学生所必须进行的消费, 这种消费大学生一般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 体现自己的个性和突出自我的意识, 所以炫耀消费的消费档次比较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大学生活是一个集体生活, 同学之间会进行相应的比较, 他们在追求名牌的同时, 也会给家庭和个人带来经济方面的负担。
四、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消费的相关措施
大学生的消费一般需要科学的引导, 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高校方面在教学教育过程中需要加大大学生的消费观的专题性教育, 培养大学生相对健康合理的消费, 反对不良的消费观, 同时也需要加强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应对措施, 并开展一些文体活动, 吸引大学生在课余的注意力, 减少消费的空间和时间。二是家长需要关注子女在成长过程中, 是否关心学习, 同时需要及时地关心子女成长的过程中, 需要教会子女学会一些必要的理财之道, 培养子女独立生活的理财方面的能力, 家长对于已经进入大学的子女应该给予一定的理财之道, 让其节制各类费用。
五、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理念
(一) 树立良好的校风
我们知道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学生生活作风当中最重要的内容。目前, 高校校风建设更需要把育人当成是最重要的环节, 我们认识到健康和科学的消费行为, 它是校风建设当中重要的环节, 如果良好的消费习惯能够得到加强。
传统的校风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们需要建立全新的观念, 建立良好的校风建设模式。只有把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加以正确的引导, 这是校园文化建设最重要的部分。学校良好的校风建设需要有良好的教师作风和学生作风, 这两者缺一不可, 相辅相承。学校要告诉老师要重视校风建设, 老师需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这样才能真正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校风建设制定。
(二) 重视调整, 把握新的发展形势
学校需要掌握相应的信息, 把科学教育和正确引导正确价值观作为重要的前提, 而且还要精准把握大学和不消费结构, 并对其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 真正把握大学生的消费趋势, 调查研究相应和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使理论理论教学能够真正深入学生心中, 真正摆脱相应的说教, 重视并加强大学生的消费状况的状况, 从而注重研究大学生消费结构当中现出现的问题。大学生消费在受到其他人消费影响的情况, 同时也会受到广告的影响或者是家庭的影响, 最后对自己要购买的商品进行品牌性的选择, 同时, 在购买过程中包含的信息是双向的。
企业需要通过正确的引导, 加强市场信息与大学生之间交流, 通过健康的交流方式, 让大学生能够正确地消费。只有这种情况下, 大学生才能够通过购买的反应与企业进行交流, 企业才会真正拥有这部分群体。只有健康向上的消费, 才会让大学生能够真正的财商, 才能为将来的人生进行规划, 否则就会误入歧途。
(三) 创新发展形式, 体现全新的特点
我们需要结合大学生的消费科学进行研究, 只有针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年龄, 才能全面地开展相应的消费教育行动, 同时能够组织专业的培训, 并开设重要的消费课程和知识讲究, 从而建立相应的机构, 帮助大学生及时处理相关的投诉,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重要作用, 开展相关的消费问题的讨论课程, 进行消费品的鉴别和鉴赏, 充分利用校内大众的传播道具, 比如校园网、团讯和校报等, 进行直观形像的教育, 从而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舆论。
(四) 丰富教学内容, 满足新的发展需求
随着社会经的发展, 社会的消费需求也越来越高, 大学生的消费教育内容也在展现出全新的特点, 所以我们需要真正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建设专属于大学生消费教育体系, 真正传递传统的消费和市场最基本的消费生态教育和理论教育, 同时还需要体现时代的发展, 大力培养大学生的一些财商, 使大学生能够懂得如何对钱财进行理性的认识和运用, 专家指出, 财商的概念主要是与智商和情商并列, 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所不可缺少的素质, 财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未来的发展。
结论
消费是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主要的连接点, 它能够在经济领域和日常生活当中进行相应的沟通, 它是生活方式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以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一般受消费观念的影响, 大学生要想满足自身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作为社会当中的特殊群体,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且还需要有独立的消费意识和特点, 甚至会影响青年的消费走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 大学生的消费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 在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影响下, 大学生的消费情况呈现多样化, 高校需要建立良好的校风建设, 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的生活习惯。
摘要:根椐当代大学生的文化教育、环境和年龄心理等特点, 他们具有不同于其他消费群体所具有观念, 他们的消费行为比较独特, 根椐我国大学生消费现状的分析, 从社会学和心理学去了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结构进行深入地分析, 从而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
关键词:消费结构,消费行为,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1]苏永刚.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2.08
[2]刘天勇.现代消费者购买情况分析.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10
[3]李娜.中国城市化消费者购买行为.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12
为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脉搏,解读新一代学子的消费文化,我们不妨一同探讨:作为时尚的追随者、将来中高层商品的重要消费群体、处于半踏入社会的年轻一族,大学生们究竟是如何消费、如何理财的?大学生们手头上的钱都花哪去了?
高校消费四大流向
出生于80年代的这批大学生,尽管身在象牙塔,却崇尚自我,追求个性,打破传统的生活消费观念,渴望展现一个更加炫丽、独立的自我。因此,他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消费,处处都表现着一种新新人类的个性自由与开放。其中,知识、通讯、旅游、网络等是大学生消费的热点。走近他们,看看他们的真实消费状况呈现出怎样的消费理财格局。
NO.1 知识消费
知识消费,就是大学生为考级、考研、考托福、学电脑等参加的各种培训班、速成班所花费的费用。在这样一个信息社会,激烈的竞争让大学生们早早地就为以后参加社会工作而努力奋斗,始终都勇敢地站在知识化生存的最前沿,而报各种培训班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某培训中心的暑期英语培训分不同级别,按不同的标准收费。其中,英语四级300元,英语六级450元,考研英语650元,外加买参考书及专业书近300元。而被“出国一族”奉为圣地的“新东方”“燕园博雅”等学校的培训费用则高得令人咋舌。虽然费用很高,但是各种四,六级依然红红火火,因为大学生有这个需求,他们就有这个市场。
董玉玲是某高校中文系大四学生,报考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生。她喜欢的当代女作家毕淑敏就是在那里攻读心理学研究生的。为了考上研究生,她三上北京,买最新最好的资料,拜访导师等花费了不少钱。大三寒假,她没有回家过年,到北京“新东方”培训一个月英语,培训费720元,当然在那里的吃住都是自己解决。
后来,她回到学校又报名一个考研政治辅导班,培训费470元。各种各样的考研准备,她就花了近一万元。为了考上心仪已久的心理学研究生,她认为吃再多的苦花再多的钱也值得。家里也全力支持她,经济还算比较好,有那个能力送她读研究生。董玉玲的母亲每个星期都要去学校看望女儿,给她买去一大堆咖啡、奶粉等补品。像董玉玲这样为考研而战斗到底的人不在少数。
不仅仅在考研,在其他的知识寻求方面,广大大学生朋友一样很能花钱,小邓是大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除了经常买与专业相关的书籍外,他还爱好文学创作,每个周末都要去图书城买自己喜欢的书籍和一些杂志来研究,给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投稿。每次出去他都会带很多最新的杂志,有自己发表文章在上面的,也有他正准备往上面投稿的杂志。部分高校“大学生知识消费调查”结果显示:占消费结构32.7%的知识消费,已成为大学生消费的主要方向。
学习:最必要的消费只要是学习就是必要的,因为学习有理,所以花钱无罪。某大学的陈东阳同学对记者说,自己虽然是学习政治教育的,但也想在课余时间充实一下,所以选择了学习计算机。虽然学习是好事情,但现在学习需要的费用却不低,想拿到一个计算机的微软认证就需要几千元的学费。看来,对想进行课外学习的大学生来说,学习消费是不小的数字。但记者了解到,不管学费多么高昂,只要是想学习的大学生都会去想办法筹措学费,而且家里在经济上也非常支持。
NO.2 通讯消费
通讯消费,也可以称之为“高科技消费”,时代发展使追求时尚潮流、炫出真我风采的大学生对手机、CD、MP3、电脑、数码摄影机等现代高科技产品情有独钟。现在绝大部分在校大学生都配有手机,而且都是名牌,价格不菲,一般在1500至3000元之间,确实可以称之为“高消费”了。很多大学生朋友见面的第一句话:“你换了吗?”意思是说你的手机换代了没有,现在科技发展越来越快,运用到日常生活的周期也越来越短,手机的更新换代当然是一月千变。小唐现在手上的西门子手机已经是他一年来换的第四部手机了。最开始的那个手机是摩托罗拉的,1300元。现在的这个是可拍照的手机。三千多块。他买手机的钱一半是家里给的,一半是自己利用课余时间打工赚的。他学的是广告专业,在一家广告公司兼职,每个月底薪1300元,完成任务有30%的提成。再加上他对平面设计方面的知识和操作掌握得比较熟练,其他时间他还接一些公司的设计任务,接一单往往就有1500元到2000元的收入。一个月下来能赚个4000块左右。对他来讲,买一些自己需要的设备完全是有能力的。他的品牌电脑就是他用自己赚的钱买的。后来为了学好这方面的知识,他又自己买了很多书籍与相应的设备,没有要家里一分钱,每个月还要给家里正读高二的妹妹寄钱,鼓励她好好读书。在小唐的班级里,同学们差不多都买了手机,他说,他每个月的话费在200-300元之间,有的同学话费就更加高。班里的燕子就是这样的,她家里很有钱,爸妈每个月给她近2000块的生活费,她还是嫌不够花。她用家里给的钱买了电脑、手机、mp3、数码摄影机等,凡是当代大学生能有的她都有了。完完全全一个走在时尚最前沿的女孩。
与此同时,还有CD机、数码摄影像机等高科技消费在大学生中已成为时尚。很多同学无论上课还是出去逛街,背包里都会背着CD,兜里放着MP3,随时都可以听流行音乐或者英语。
手机:最昂贵的消费现如今,拥有一台手机算不得什么。但对大学生来说,无论是电话本身,还是话费支付,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在手机消费上大学生用上了各种来钱的手段,一个小小的电话牵扯了各方精力。据了解,携带手机的学生基本分成两类,一是真有工作为了方便联系,以处实习阶段的学生居多;一是纯属虚荣,各个年级的学生都有。在我们做的调查问卷中,针对“大学生,你想拥有一部自己的手机吗?”这一问题,四个选项中选择“当然想了,时髦”占36.9%;选择“别人都有了,我也要有”占9.67%,选择“无所谓的”占36.64%;选择“不想要,太奢侈”占16.79%.看来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将其作为炫耀的奢侈品,实在有悖于手机的用途。如此看来,只要手机对于大学生说没发挥应有的作用,那就应该算是个昂贵的物件了。
NO.3 旅游消费
在大学校园里,旅游消费近年来掀起了一阵阵的热潮,吸引着很多大学生在假期结伴出去旅游或访友。这样既欣赏了祖国各地的秀丽风光,使身心得到了锻炼,又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去年暑假王皓和他女朋友就相约一起去了趟北京,感受这个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游荡的城市。为了能顺利地去北京玩,他俩早早开始做准备,联系那边的同学安排住宿,然后买火车票,借同学的数码相机,足足准备了两个星期。
钱从哪里来呢?他说这没有问题,钱我早就准备好了,向家里要了1000块,我姐给了我1000块,自己平时省了一些,还有就是他在校外做各种兼职挣的攒起来也有近1000块。他们到了北京,在各个有名的旅游景点疯狂地玩着,故宫、颐和园、长城、北海花园等,在王府井、西单等购物中心购物买衣服。他们也去了北大、清华等大学。总的来说是收获不少,花钱也不少。他说用了那么多钱确实很心痛,以后出去旅游或玩,对我们大学生来说还是需要理性一点、现实一点,不能大手大脚地花钱。出去走走,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固然很好。但是要量力而“行”,要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和物质准备。像王皓这样的假期长途旅游者还是不少,但是现在更多的大学生倾向于短途旅游,距离不远花费也不会很大,两三天的行程又能很快回来,通常这样的短途旅游选择在周末。或三五成群骑自行车去,或者一个班级包车去,花最少的钱收获最有趣有意义的短途旅游,何乐而不为呢?
旅游:最潇洒的消费记得早些年,有一首叫《我想去桂林》的歌,歌词是这样写的——“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本来大学生正是精力充沛的时候,总是渴望出去走走,旅游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见世面的好方式。畅游山水间,流连古刹中,何等惬意潇洒。旅游固然有趣,但要求的金钱数额也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够承受的。旅游的花费一般在1000元至2000元不等。某学院的赵东东说:“旅游消费我觉得很必要,趁着年轻的时候多走走,增长见识。我积攒了平时的生活费才够去北京的钱。我早就想去了,可惜钱一直不够,又不好意思向父母要,所以就自己解决吧!”在大学校园中,像赵东东这样不向父母伸手自己攒钱旅游的学生越来越多,这种方式被称作“自助”旅游。
请客:最说不清的消费据说这是大学生消费支出中最多的。而且里面有的不只是规矩,还是默契和人情。这种方式大学生们又都不得不认可,所以请客消费似乎在一个付出与索取的轮回中周而复始。请客宴席上的内涵是所有消费方式中最多的。你可以赋予其中很多东西,其中最说不清的要属很多大学生在酒桌上进行的沟通——结过梁子的可以一泯恩仇,关系疏远的可以增进感情,随便找个理由就可以大喝一顿。的确,这种请客消费成了每位大学生无法避免的负担。
NO.4 网络消费
在校园文化不丰富、文艺活动缺乏活力而社会各种流行文化、信息网络发展的诱惑下,很多大学生的课余活动走向了校外,而上网成为他们打发时间,消磨无聊的好办法。网吧成了他们的天堂。现在的“网虫”一般分三类:
一是求知型。这类“网虫”主要是那些考研族上网查资料,他们做客网吧的时间不多,一周三四次吧!花费不过10元。二是“聊天型”,这类人,有事无事就爱在网络里遨游聊天。也有很多女生每周末就去上通宵网,跟数不清的新朋老友叙旧,一个晚上也上不了10元。三是“游戏型”,这类人是标准的网虫。
时下,网上最火的游戏就是“反恐精英”等。“雷老虎”本名叫雷震,是某高校大二学生,计算机方面学得没得说的,网络上的各种游戏更不在话下。他们班里就有个由他带头组成的“反恐精英”小分队。平时饭前饭后,他们在寝室里各自为战。遇到整个半天没有课,“反恐精英”小分队就会呼朋唤友,倾巢而出。于是一队“反恐精英”会占据一个网吧,然后酣战几个小时,熬红了眼再去上课。遇到周末,他们会彻夜不归,从月亮上山打到太阳下山……“反恐精英”小分队成员的阿志算过一笔帐:从周一到周五,他有三个半天去玩4小时,每小时1.5元,一共18元。到周末一般工作10个小时,每小时2元共20元……他们真是为“反恐”贡献了自己的一份财力。
电脑:最舍本的消费
电脑是高科技的产物、高品位的象征。要咬牙拿下一台电脑,每位父母都会考虑考虑的。可以说电脑是大学生们价值最高的消费,需要与否要看各自的情况来定。不管怎么说知识经济的时代,懂得电脑是必要的。不过记者在采访时看见一位同学在寝室里专心致志地使用笔记本,走近一看原来是在玩《三国志》,但愿他只是在休息放松而不是沉湎,不然可对不起买电脑所花的钱。
聊天:最有争议的消费
聊天,是交流的一种途径。大学生们更是热衷于此事。可以与相隔千里的同窗好友谈心,也可和从未谋面的陌生人相知。聊天的途径大致可以分成网上和网下。所以大学生上网聊天和电话卡的消费是相当高的。大学生的聊天方式大致可以分成几类:网上倾诉衷肠;网下电话沟通;网上聊完了不过瘾电话接着说;还有就是电话约定然后网上见面的。网络的发展使信息查找更加便捷,有关调查显示,能够使用网络查信息的学生只占所有上网人数的34%,大部分只是在聊天。沈阳某理工科重点院校的一位学生告诉记者:他和他的同学每月的上网费用基本在100元左右。电话聊天的费用更高。聊天成了大学生每天的必修课,也是大学生消费支出相当大的一部分。把钱花在聊天上是否值得?这一点,还有待反思。
高校理财四大类型
有关资料表明,大学生群体内部在经济消费水平上存在巨大的差距,其中年消费额最高的达1.85万元,而年消费
最低的只有2100元。大学生年支出均值为8383.96元。这其中有92.7%的大学生把家庭供给作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占其总消费的70%以上。作为完完全全的消费者,很多大学生花着父母的钱忽视了量入为出的原则,反正钱花完了可以伸手向父母要。在大学里不同消费心态和各异的条件,使大学生在理财上出现了四种类型。
奢侈型这一类学生往往家庭条件较好,来自经济条件的压力很小,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在消费方面毫无顾忌,通常的表现是出手阔绰,喜欢购买名牌。一般情况下,请客买单次数最多的是他们。钱多半花在了高档消费和交友应酬之上,由于经济条件宽松,所以养成虚荣攀比的心态,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加以注意。由于习惯花钱大方,他们也是最爱透支的消费人群。表现:极为喜爱高档休闲或牛仔装,流连于各大商场。在他们身上经常可以找到佐丹努、班尼路正品的影子,服装消费每月在300-400元左右。如果看到他们佩带手机那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不少人购买了比较高档的手机。可以保持每月在中高档酒店出现2-3次。在中低档饭店出现不计其数。
自给型这类的家境不算富有,但也可以说是殷实,没有到那种拮据的地步。更多的人是在外打工赚钱,来补贴在校生活。由于他们有相对多的来钱渠道,所以在学校中也属于“富裕中农”的群体,因此他们有能力承担一部分学费或生活费用。他们的奢侈也会偶尔出现,由于是自己赚来的钱,使得他们成为校园里花钱最舒心的人——既没有经济上的后顾之忧,也没有花父母血汗钱的良心自责。表现:时尚T-shirt会不定期购买,一年购买几次高档服装。每月在中档饭店请客吃饭4-5次,每月额外消费300-500元。
贫困型他们是真正的贫困学生,是最需要帮助的一个群体。他们可能会选择打工,但这也只是缓解经济紧张的一个途径,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还没有摆脱钱的问题带来的困扰。贫困学生会非常节俭,尽量适应消费较高的大学校园;但校园内攀比之风容易使这个群体的心态失衡,造成他们的自卑,可能会使他们产生心理和生活上的压力,也可能造成他们向家里索要补贴过度,造成父母的经济负担加重。他们可能成为受校园畸形消费影响最大的群体。表现:购买服装最常去的是夏季城市中的夜市和路边的流动摊位,对质量不是非常看重。而平时最钟爱的是校服。一般不去饭店吃饭,即便是老乡同学来访也是去食堂就餐。每月的额外消费控制在200元左右。
专业型属于不问世事的一群,其经济状况的好坏我们看不出。不是非常感兴趣额外的消费,属于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类型。他们的消费范围极为有限,只是局限于专业书籍的选择上,最大爱好也就是参与专业相关的活动。而且花钱的数量也不一定很少,尽管有点苦行僧的味道,但他们是相当充实的,主要是自己满意。表现:书籍,除了书籍还是书籍。正如一句名言所说:“我对于书籍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要是见到哪位同学看书总是一副如狼似虎的模样,就知道他又要“啃一天的面包了”。
随着社会经济的纵深发展,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观念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影响其一生的品德行为。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培养和提高“财商”,就成为高校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的日常消费构成大学生的日常消费构成主要包括饮食消费、学习消费、休闲娱乐消费、人际(情)交往消费、服饰消费。消费构成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饮食消费是大学生特别是月消费额在500元以下的大学生最主要的消费。民以食为天,在物价日益上涨的情况下,月消费额在500元左右或以下的学生日产的主要消费便是吃饭。男生消费饮食消费水平较高,女生的饮食消费水平普遍低于男生,零食消费水平则远高于男生。
第二,学习消费主要是书籍费、学习用品费、考证费和使用电脑费等。近年来,大学生参加各种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驾驶证考试都成为了毕业参考的依据,考证费用一般从上百到几千元不等,具体得根据所学的专业而定;一般来说,考取驾照所需的费用在2500以上。因此,大学生毕业必需的考证费用基本不会少于3000元,另外,大约一半的学生独自拥有电脑, 还有部分学生合伙拥有电脑。
第三,休闲娱乐消费包括上网、唱卡拉OK、打台球、溜旱冰、看电影、旅游等。大学里课程较少,而大部分大学生将课外时间用于休闲和娱乐。短时间的娱乐活动见于大学附近的网吧、KTV、电玩、台球等。热衷于旅游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都参加过旅游。
第四,人际(情)交往消费在大学生活中是比较普遍的。在大学生中,如果碰上生日、考试得高分、评了先进等等,都会成为吃喝的理由。吃喝一次少则几十,多则上百。大学生中的请客送礼有如“拉锯”,讲究“礼尚往来”。人情往来给一些并不富裕的家庭增添了经济负担,也给大学生带来了精神压力,有的大学生苦于囊中羞涩,在人情消费上要耗费掉许多时间和精力,有的甚至为此节衣缩食,影响了身心健康。
第五,年服饰消费额。现在,许多大学生都比较注重自身的外表形象,特别是女大学生,她们在自我形象包装方面,不少人追求的是时尚、品牌与品位。而名牌服饰大多价格昂贵,款式更新速度快,很多爱美女生每年在此消费巨大。
第六,通讯消费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消费中开支较大的项目,手机在大学生中越来越来越普及。在校园中手机成为青年的时尚选择,几乎每位学生都拥有手机,个别学生还拥有多部手机。而且手机的档次较高,功能齐全.并且话费少则几十元,多则数百元,其中绝大多数同学拥有手机是为了兼顾学习、生活和工作,只有少数同学是为了“摆阔”和“时尚”。第七,恋爱消费。大学生正处在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导致恋爱成为了大学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据调查,有超过一半的同学在大学里谈恋爱。为了维持这道亮丽的风景线,就不得不额外的多了一项开支。大学生用于谈恋爱的开销,追求浪漫的费用还是很多的,可以说花在这方面的钱太多了。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1.储蓄观念淡薄,财商需培养和加强
对“财商”概念的认识,很多同学表示陌生。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少数同学有储蓄的意识。可见,当前大学生的财商需要培养和加强。
2.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女生更为突出
大学生的生活消费即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在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大部分女生饮食费较低,有的为了保持苗条身材控制自己的食欲,有的为了节约支出不顾营养需要专选择廉价的饭菜;问题是对健康饮食知识了解不够。
3.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一些同学指出,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向家里骗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4.恋爱支出过度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二到三百元左右,最少的也有在百元以上,有的甚至高达千元。大多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而且物质投入是维持情感的保证。
三、当前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偏颇的原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无计划消费、消费结构不合理、攀比、奢侈浪费、恋爱支出过度等问题,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也与家庭、学校教育缺乏正确引导不无关系。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某些大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当学生所在家庭可以在经济上满足较高的消费条件时,这些思想就会在他们的消费行为上充分体现。更糟糕的情况是,有些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高消费的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不惜作出一些损人利己甚至丧失人格、法理不容的犯罪行为。
四、合理引导大学生消费的政策建议
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影响其学业进步、性格形成和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开展好大学生的消费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和形成理性的消费方式,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正处在思想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正确的思想教育引导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消费观,也就会有什么样的幸福观、生死观、荣辱观、苦乐观。高校要把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放在首位,让大学生分清什么是正常消费,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不良倾向,引导他们懂得,对幸福的追求应立足于现状,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去获得。其次要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道德习惯,自觉遵守消费道德规范,树立合理、适度、健康、量入为出的消费观。
(二)学生进行科学的消费观教育
要经常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消费观教育,使大学生树立与自身、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消费观念,大力倡导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精神,大力倡导理性消费和健康生活方式,提高消费质量,促进身心健康;培养大学生协调好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之间的关系,不断提高精神文化消费的层次。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的作用,开展多种有益的消费教育活动,如开展消费问题研讨会、消费知识竞赛或有奖问答、消费投诉实践活动等,在校园形成良好的消费氛围和舆论。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报刊、黑板报等校内大众传媒工具进行直接形象的消费教育。
(三)影视传媒和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消费影响
媒体不应忘记自己的社会教育责任,如果一味地宣扬高消费,必然会对在校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因此,社会传媒要多宣传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市场等消费与市场的基本理论,要多宣传消费品的选择、使用、维修与保护等常识;从而关注社会消费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要多宣传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规,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懂得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高校应和有关部门联手下大力气治理校园环境,消除那些不健康、低品位的文化娱乐场所,优化学校周边环境,为大学生文明、健康的消费营造良好的氛围。
(四)把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的培养与良好校风建设相结合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部分。因此高校校风建设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成功的追求。一旦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因此,学校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进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巩固与发展。
(五)要培养大学生理财能力
目前, 80%以上的大学生消费支出需要依靠父母(家庭),父母(家庭)在为大学生提供经济来源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理财能力。大学生理财能力需要在长期的生活体验中不断培养。通过加强理财方面知识的学习,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培养自身节约和计划用钱的习惯;通过做家教、校外兼职、导游、导购、餐厅服务、市场调查、商品促销等勤工助学活动,进一步增强自己对获取劳动收入和报酬来之不易的感性认识,自觉摒弃不健康、不合理、不科学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
地信一班 李强
中学生的消费结构已不是单一型的了,而是向享受型,高档型,以至于向多元化的消费方向发展.尽管由于年龄,思维能力,社会经历的原因,其表现出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免不了有不合理的成分,所以当今中学生这种自成一派的消费心理形成的原因很值得探究一番.而我们这次的调查课题旨在了解学生的消费问题,来了解中学生在学习,饮食,娱乐和其他各方面的消费行为,消费观念以及消费心理,从而对次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学生这一社会群体的消费观.从而初步反映当代中学生的消费问题.一,金钱的价值观
当今社会金钱的价值观可浓缩为一句话“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却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似乎已经成为许多人奉引的信条.它说明了,人没有钱不能生存,但并不是为了钱而生存的.金钱是有两面性的.首先,从物质交换的角度看,金钱的的确确是万能的,它能买到你需要的一切物质方面的东西,但是统观人类活动的全部,可以发现金钱是很大的局限性.有了钱,固然可以获得物质上的满足,但未必能获得精神上的富裕, 例如知识,能力,亲情等等,都难以用金钱买到.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物质生活的富裕,但也给人们带来了价值观念的改变.从前,有不少人谈钱色变.可如今,却在金钱的魔刀下面动摇了,不但理直气壮地谈钱,并且千方百计地挣钱,人们都尽情享受着金钱带来的快乐.诚然,靠勤劳致富的人们赚了钱以后,“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也是无可非议,但令人担忧的是,作为社会成员一部分的青少年,也从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大众传播媒介中受到不良影响,慢慢滋生了金钱崇拜的心理.因此,金钱与消费在他们纯洁的心灵上产生了猛烈的撞击.二,近朱者赤,过墨者黑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对金钱的认识也往往受大人的影响.在波涛汹涌的经商大潮中,那些腰缠万贯的大款们在还青少年的心目中占据地位越来越突出,“有钱就可以得到一切”,“有钱就不会被人看不起”的金钱价值观正在日趋形成,它们侵蚀着还需少年纯洁的心灵.金钱至上的观念在朦胧中被他们所接受,使他们的社会主义的责任心,义务感和社会道德观念日趋淡化.三,羡慕与攀比
羡慕,是一种往上看的感觉.当一个人拥有了你一直想拥有却没能拥有的东西时,你理所当然的会羡慕.别人有了私家车,你会羡慕;别人有了自己的房你会羡慕;别人的车子比你的档次高,你也会羡慕;别人的驻扎比你的豪华,你还会羡慕.这是一种抬头仰视的感觉.这种仰视会给我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带来打击.攀比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可以这样说,攀比心理人人都有,只不过每一个人攀比的对象各有不同,攀比的内容五花八门罢了.但不管怎样的攀比,其结果却很有限:一是把攀比变成一种发奋图强的动因,进而赶上和超过攀比对象;二是把攀比变成不满和牢骚,自惭形秽,怨天尤人;三是把攀比变成不切实际的想象,空中建楼阁,想入非非;四是把攀比变成诋毁别人的理由,无中生有,以求心理平衡;五是把攀比变成自我解脱的理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人不如人,不如不比人;六是把攀比变成对亲人的一种伤害,别人能怎样,你却不如何;七是把攀比变成劝进的一种方法,人家有作为,你也能成才;八是把攀比变成一把双刃剑,欺己损人,把自己的不如意归咎于环境或者是别人的无能;九是把攀比变成依附于人的偏见,摇尾乞怜;十是把攀比变成诱发兽性的因素,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等等.五,反思后的疏导
面对中学生形形色色的消费心理,如果不认真疏导,必将成为中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顽症.因此,学校的老师,学生家长包括中学生自己都应该深刻地反思,充分认识到,这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滋生出来的金钱主义思想是不容忽视的,理应为学样工作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对广大中学生进行金钱价值观的教育应提到日程上来,并且家长也应该注意对孩子进行教育,严格要求孩子,让他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培养孩子艰苦奋斗的精神.1, 完全决策权:指中学生能完全支配所占有的金钱,如买书,光碟,衣服,体育用品,卫生用品,零食,小型电子产品等金额较小又与家庭其他成员关系不大的商品时所拥有的决策权.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中学生才是完全的商品消费者,一般所指对中学生的消费分析也即指对拥有完全决策权的中学生的消费分析.2, 参与决策权利:关于这一部分的消费可能与家庭其他成员关系不大,但所涉及金额较高,使个体的消费决策权降低,家庭的权力开始增加.比如购买电脑及其他贵重电子产品,个人旅游,出国留学等情况.此时中学生个体的决策权力下降,最终决定将受家庭影响,但我们看到整个家庭的消费决策仍然以中学生为中心.因而纵使我们不能把此时的中学生作为完整的消费客体研究,但还是该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3, 决策参考权:很多时候,当家庭一些消费决策与中学生个体关系虽然不大,但所涉及金额较大时,家长仍会征求子女意见,在减少决策风险的同时,也在寻求家庭成员的广泛支持,如买房,买车,购买高档家电……,在中学生所能参与的经济活动中,决策参考权最不具有决定权,除农村市场以外,这一层面中学生参与的消费活动一般不会引起商家的注意.一,当代学生消费新概念: 1.理性消费是主流
2.追求时尚和名牌是不老的话题
二,当代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1.储蓄观念淡薄,财商需培养和加强 2.消费差距拉大,出现两极分化
3.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女生更为突出 4.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为了进一步了解调查,我们小组制定出调查问卷专门针对我校的高一学生对于消费观的看法进行调查,针对中学生的日常生活的消费,支配金钱的方法,生活的基本费用进行调查.在这过程中,我们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有分组讨论法,问卷调查法,查阅,查寻资料法,总结分析法.并且,我们小组在研究时有明确的分工,以方便调查.我们按照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1)确定课题——设计研究方案——作开题报告——探索研究——报告研究成果.(2)进行分工(3)确定研究方法
(4)进行问卷制作及问卷的发放和回收(5)对问卷进行统计并针对某些问题分析(6)进入活动后期的整理分析及总结 一,结题感受
通过这次研究活动,培养了我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我们群体协作的精神,坚定了我们行动的信心;通过研究性学习,也大大提高了我们的社交能力,口才能力,对于消费方面的相关知识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探索,使我们对原有知识有了更透彻的理解;通过研究性学习,使我们懂得了对问题研究的方法,步骤和实施手段.我们这次研究性学习的成功进行,得到了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和师生们的共同协作是分不开的.所以说,这次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是我们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更体现出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二,对同学们的建议
中学生应正确消费观念,它的确立需要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消费心态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情操.提高中学生理财能力应得到我们的高度重视,让我们成为金钱的主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培养自己对金钱的管理能力.不要盲目的去追求品牌,盲目的攀比,不要挥霍无度.要有目的的,有限度的消费,毕竟我们还是学生衣食住行靠的都是父母……现在花的钱都是父母血汗钱,更应该节制,当用则用,当省则省.课题由来(研究背景)中学生的消费结构已不是单一型的了,而是向享受型,高档型,以至于向多元化的消费方向发展.尽管由于年龄,思维能力,社会经历的原因,其表现出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免不了有不合理的成分,但是当今中学生这种自有一派的消费心理形成的原因很值得探究一番.研究方法
分组讨论法,问卷调查法,查阅查询资料法,总结分析法 备用课题 高中生恋爱问题 研究阶段 收集资料 汇总资料
分析数据,得到相关结论 形成论文 所需时间 2~3周 预期成果
分析中学生消费情况,引导中学生绿色消费 指导教师 建议和意见
下面是我们小组对中学生消费倾向的调查问卷,参与人员包括:高中生初中生.中学生消费问卷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您经常吃零食吗 A.经常 B.偶尔 C.从不;2.您经常购买辅导书吗 A.经常 B.一般 C.偶尔;3.您买东西时讨价还价吗 A.经常 B.偶尔 C.从不;4.您经常购买一次性用品吗 A.经常 B.一般 C.偶尔;5.您经常光临路边摊吗 A.经常 B.偶尔 C.从不;6.您购买衣服时抱着什么心态 A.喜欢就买 B.必要才买 C.合适就买;7.您的消费理念是什么 A.做好消费计划 B.肆意挥霍 C.能省就省;8.您在花钱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A.什么都不想 B.不花白不花 C.该花就花;9.同学过生日,您会如何选择礼物 A.自己动手制作 B.去商店买便宜实惠的 C.越贵越好;10.您选购时一定要名牌吗 A.一定要 B.无所谓;调查结果 高中生 初中生 A B C A B C
1.65% 33% 2% 80% 19% 1% 2.55% 35% 10% 67% 30% 3% 3.29% 20% 61% 19% 11% 70% 4.64% 23% 27% 65% 26% 9% 5.50% 48% 2% 60% 33% 7% 6.55% 33% 12% 46% 19% 35% 7.37% 23% 40% 36% 15% 49% 8.46% 34% 20% 37% 24% 39% 9.7% 66% 27% 12% 58% 30% 10.32% 68% 37% 63% 问卷分析
大多数中学生会按照自己的喜好买东西,根据以上数据看重实用的比例大于注重品牌,但也只有百分之十二的人会在购买前考虑到自己的实际经济情况.有少部分人对自己的花费作了一个计划,并坚持到现在.这是一个很好的理财习惯,但很多中学生还在盲目的消费.心得体会 付出才会有收获
——研究中学生消费心理的心得体会
作为本次活动的组长,我觉得我自己还是很负责的.几分耕耘,几分收获,研究性学习结束了,我们的汗水也付出了,接下来就是慢慢的收获了吧...是的!我觉得我有了很大的收获,越是困难,越要坚强向前.我们小组就是本着这种精神才能够取得这次活动的成功.在活动组织方面,我的组织能力的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动手动脑方面,我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也都有了很大进步.在这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经验.在面对困难时,我想我已有了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在困难中变得坚强.当然,这次活动的成功也要归功于我的组员们,虽然组长这一职务是“主心骨”,可是如果没有我这些任劳任怨的组员们的帮助,我想我们这次活动也不会那么顺利的完成.就算在这过程中有些小小的失误,但是我们还是成功的挺过来了,不是么
[内 容 摘 要]: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这个庞大的消费大军中,越来越显示出其独有的特点和巨大的潜力,构成了市场中一股不可忽视的群体力量。因此,对大学生的消费特点与其消费心理进行分析,进行积极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
[关键字] 当代大学生; 消费心理与行为;消费观念
消费引导
一、大学生消费心理及特征 请第一、第二大段合并,并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内涵及消费需要再做些补充说明
消费心理作为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心理由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决定,具有自己显著的特点。
(一)消费心理日趋成熟
大学生的心理总体上正处于一个不断成熟的阶段,在消费方面虽然存在一些非理性的特点,比如过于追求时尚、易冲动。但是随着消费行为的积累,他们已经对于消费有了自己的判断、分析和标准。他们在购买时更注重所购商品的质量与价格,学会全面地考虑消费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实际帮助有多少,以指导自己下一步的消费行为,避免盲目性消费。
(二)易受暗示,容易冲动
现代社会的大众媒体利用消费者易受心理暗示的特点,试图引导大众消费。而当代大学生恰恰是对时尚非常敏感的一个群体,媒体通过杂志、广告等形式向校园传递着大量外界的时尚与消费潮流信息,使得大学生在消费上容易丧失应有的判断力。他们往往由于经受不住时尚事物的巨大吸引力,而冲动地做出自己消费计划外的消费行为。
(三)消费中的从众心理严重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从众行为是由于在群体一致性的压力下,个体寻求的一种试图解决自身与群体之间的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群体是具有某些共同心理特征的共同体,群体通过群体规范、群体评价等手段来实现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而大学时期恰恰是人生中最渴望被群体接纳、渴望拥有友情的时期。有些大学生,特别是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学生,自卑感强,较敏感,他们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认为只有表现得与大多数人一样,才更容易被大家接受。这些心理表现在消费方面尤为明显,使得很多大学生成了群体的附庸者。
(四)消费心理可塑性强
当今大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一方面,他们很容易受到享乐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产生错误的消费观。与此同时,他们对于新的科学消费观也很容易接受,若在正确的教育引导下,他们也能够考虑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进行较为理性的消费。因此,大众媒体、学校和家庭应当从各方面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对他们的消费行为给予正确的引导。
二、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表现
对于大学生来说,非理性消费就是由于缺乏理性的消费观而产生的大大超出大学生基本的生活费用、学习费用和必要的文化娱乐费用以外的消费行为。大学生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他们自主消费的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没有形成理性、稳定的消费观念。当前,非理性消费观在大学生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消费结构不合理,重享受性消费
人的消费主要分为生存性消费、发展性消费和享受性消费。而从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上看,除了吃饭、购买生活用品等最基本的生存性消费,购买学习用品与资料、参加各种辅导班等发展性消费以外,用于旅游、休闲、娱乐等方面的享受性消费已经成为一个较大的支出项目。大学生的消费呈现出注重享受性消费,提前消费的趋势。这种趋势势必使大学生将主要精力从学习、自我发展上面转移到了享乐上面,对于他们的自我设计、自我发展极为不利。
(二)消费无计划,盲目性攀比消费
很多大学生第一次远离父母,独立地支配自己的各种费用。他们的消费往往没有目标、没有计划,而且具有明显的模仿性、攀比性的特征。特别是有些大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差,自信心较弱,自尊心与虚荣心较强,他们在消费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明显的盲目性攀比。比如在对手机、MP3、电脑的购买行为上,很多大学生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同学都拥有这些物品时,他们也急切地想要拥有属于自己的手机、MP3或者电脑,否则就是一件很没有面子的事情。而不是考虑这些物品是否是自己生活的必需品,或者自己的经济状况是否能够承担。
(三)为了获得认同,进行炫耀性消费
炫耀消费指“通过消费让他人明了消费者的金钱力量、权利和身份(消费者的社会经济地位),从而使消费者博得荣誉,获得自我满足的消费行为。即消费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个人为了满足生理需要而对消费品的耗费,而是包括了个人为了获得社会认可,所进行的非生产性支付”。在调查中,不少学生指出,为了拥有一台轻巧的笔记本电脑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一部分学生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学生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或透支银行卡以满足自己强烈的消费欲望。这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为出,存在严重的攀比心理,最终的结局是债台高筑、生活窘迫,逐渐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的债务危机中,进而严重影响了正常学习和生活。有的同学高中时期成绩优秀,而到了大学以后表现平平,由万众瞩目变得默默无闻。他们觉得自己变成群体以外的人,不被大家所注意,往往体验到一种强烈的失落感,为了体现自我价值,得到心理上的慰藉,他们就通过购买名牌服饰,高档娱乐、休闲用品等方式进行炫耀,从大家的羡慕中得到一种心理上的补偿。
(四)人际交往消费过度
现今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已经蔓延到高校当中,如人情消费,同学过生日,获得奖学金、入党、当选学生干部,都要请客。另外,还有一种特殊形式的人际交往即大学生恋爱,在消费中的支出也占了很大的比例。有人调查发现,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支出最少也要100元~200元左右,多的达到500多元。在通讯方面的消费也是大学生人际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显示,在通讯市场,拥有手机的大学生占了整个消费群的10.4%。在拥有手机的大学生中,每月手机通讯费用在31元~50元的占26.5%,51元~70元的占23.5%,71元~100元的占30.9%,而在100元以上的占了16%。另据粗略估算,每年高校学生手机通讯费用约有0.5亿元。
(五)储蓄观念、理财观念淡漠,在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限额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储蓄的意识。具备专业知识而注重理财的学生,数量极为有限。可见,当前大学生的理财观念需要加强引导,注重培养。
三、、大学生非理性消费消费心理成因及其影?请前段不理性消费心理合并来写
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心理活动是消费者在购买行为的全过程中发生的系列心理活动,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是消费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也独具特点:广博的知识面使其在消费时注重知识性;对新鲜事物热衷并乐于尝试,使其在消费的同时注重时尚性、潮流化,强调新颖美观;由于个性独特,思想起伏,在消费时会情绪化,即兴购买、冲动性的购买代替计划性的购买;而富于创造力的思维、强烈的表现能力,使大学生在消费时注重个性,追求与众不同。消费态度,即个体以特定的方式对待人、物、思想观念的一种倾向性。消费态度通常决定了大学生对某种商品的评价,甚至代表了某种积极或消极的感觉和行为趋向。当代大学生在消费心理上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求新心理
对于新产品,不少大学生在广告舆论和宣传的长期影响下,或是接受赞同,或是产生逆反心理,但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最终趋近新产品,进而产生消费。
(二)求美心理
这是大学生以追求欣赏价值为主要目的的购物心理。在同一品牌、同等价位、相同款式、不同色彩间,大学生的消费选择自然以达到最大欣赏价值为目标。
(三)求名心理
青春是激情张扬的时代,大学生追逐个性,为了显示商品的附加属性,如气质品位等,或为了炫耀自己,他们十分在意商品的品牌,追求品牌卓越、款式新颖的进口高档商品。通过消费此类商品,以达到表现富有、高贵、洒脱、时髦的目的,此类大学生消费群体极少考虑到商品使用价值和商品的实际质量。
(四)从众心理
主要是指消费者在购物认识和行为上不由自主地倾向于同多数人相一致的消费行为。意志薄弱、顺从型性格的大学生从众心理更强一些;当大学生对商品的认知程度不足,缺乏必要的自信,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来帮助自己实现消费的目的时,更多地表现出从众心理;从消费利益的角度讲,大学生多认为随着多数人购买总会得到好处,即使上当受骗,也是大家一起上当,以求得心理上些许的安慰。
四、引导大学生树立个性、文明、科学的消费观希望引导写的再具体些、可操作些,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写的更贴切些,少些空洞的话语,要务实。请修改
在大学生消费的问题上,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对错作为评价标准,更不能用传统的教育方式以期达到抑制大学生消费的目的。作为引导者,应更多地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实施与时代相适应的消费教育,使大学生自觉自愿地做到个性、文明、科学适度的消费。
(一)发展个性消费
由于个性的不同,不同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消费行为也迥然不同。美国社会学家戴慧思认为:“高速的商业化进程不仅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余地,提高了物质生活水平,而且打破了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垄断。”在倡导以人为本的今天,对大学生的消费,也应以学生为本,遵循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特征,尊重大学生的个性选择,因此,我们不宜压抑大学生的正常消费,相反,在购买力允许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发展其个性消费。
(二)消除不良消费
消费所追求的内心满足是永无止境的。有些大学生一味地想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平衡,而不顾目前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承担能力去赶时髦、追新潮,这不仅会助长讲名牌、好攀比、爱虚荣等不健康的消费观念,还会出现过度消费的情况,带来不必要的浪费。因此,应该在大学生中倡导文明消费行为,加强自身修养,抵制畸形消费,消除不良消费。
(三)倡导文明消费
文明消费即强调健康向上的消费精神,反对不健康或有害的精神文化消费;强调智力性、发展性消费,反对只重视娱乐性、享乐性消费,逐步提高消费结构中的文化、教育含量,实现最大的消费价值。通过倡导文明消费,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价值观,弄清什么是正常的、适度的、健康的消费;什么是有害身心健康的不良消费,从而正确地评价和选择自己的消费行为。
(四)提倡科学适度消费
由于从小受到过度照顾,远离家长过独立生活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没有理财的经验。因此,必须提高大学生对国情、社情和家情的认识,要对学生的消费加以科学的指导,使大学生的消费步入健康、科学、适度的轨道
(五)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
大学时代是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能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大学生活至关重要。如果长期沉湎于吃喝玩乐,势必使大学生出现追求享乐、崇尚物质生活的思想。高校中的“两课”教育对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可以通过思想道德修养课,在人生目的、人生责任、人生价值的教育中渗透消费观的教育,加强勤俭节约这一传统美德的教育,指引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学会追求有价值的人生,懂得父母的辛苦,学会感恩。
(六)提高学生心理调控能力
导致大学生出现冲动消费、盲目消费、攀比消费等消费误区,除了有外在消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外,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当代大学生承受着诸多的来自于自身及环境的压力,心理上不完全成熟,受挫能力与意志力相对较弱。有些大学生为了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而进行消费,以达到一种心理上的补偿和代替。高校应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开展心理咨询,使大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方法调整自己的心态,宣泄不良情绪,帮助大学生缓解其消极的消费情绪。
现代社会是一个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充斥着各种消费的不良发展,尤其是对大学生的消费的影响最大,只有培养形成正确的消费观,才能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科学理财,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注意精神生活的提高,使大学生的消费真正理性化。
参考文献:
[1]卢思锋何耐铭.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分析与引导[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3(1)
[2]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M].商务印书馆,1997:85
[3]徐佳丽.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成因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4)
[4]侯玲 王洪斌.大学生消费文化观念与思想政治教育[J].辽宁教育研究,2003(4)
[5]杨海莹.消费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王枝茂 市场营销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J]2006
[7]徐萍.消费心理学教程.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M]2001
[8]马义爽 王春利.消费心理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9] 胡娟.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 [期刊论文]-心理科学2003(2)
调查显示:大学生每学年的人均消费支出高达9638元, 意味着大学生人均消费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 (8472元) 。如此高的消费水平, 对应的却是一个纯消费的群体。此外, 大学生的消费视野也日益多元化, 选择商品的覆盖面越来越广。
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 群体较特别, 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 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 另一方面, 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 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 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影响。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的特征
1. 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 在购买商品时, 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 其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 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 这使他们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 大约在800-1200元之间, 家境较好的也不超过2000元, 而这笔钱主要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由于消费能力有限, 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 力求“花得值”, 他们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 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 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 追求品位和档次, 虽然不一定买名牌, 但质量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2. 消费层次在一定程度上的两极分化
家庭收入越高, 对学生的经济供给越多, 构成大学生消费的一种特殊的奢侈格局, 主要表现在旅游、电脑、手机或时装化妆品等方面的消费上。可见, 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 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 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这些问题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3. 培训充电支出不断增加
由于近年来就业单位对高学历的要求, 现在一些大学生读完本科读硕士, 读完硕士考博士, 成批量地买参考书。还有一些学生则在读本专业的同时, 辅修其他学科, 为自己就业积累知识资本。在旁听课程、购买资料等消费项目上, 他们出手大方。
4. 大学生消费时存在攀比心理
为了拥有一款最流行的手机, 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 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 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 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 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 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5. 恋爱支出成为重要支出项目
大学生每月恋爱支出平均达到了500元左右。他们大多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 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这是让人感到忧虑的方面。有趣的是, 传统意义上谈恋爱的费用支出一般由男方承担的局面已经完全被打破, 而出现三种情况, 即男方全部承担、男女方共同承担和女方全部承担, 女生的恋爱支出甚至有超过男方的情况。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在当代大学生中被充分演绎。
6. 经济独立意识较差, 储蓄观念淡薄
在大学生中, 大多数人没有做过家教或兼职工作, 而且那些做过家教或兼职的同学里面, 多数是为增长社会经验, 以“补充家用”为目的的比例极低。显然, 大家这方面的意识极为淡薄, 比起欧美国家的同龄人16岁就要经济独立来说, 差距较为明显。可是, 换个角度思考, 这也是我们提高大家经济意识的一个突破口。
从以上看出, 当代大学生在消费结构方面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除了基本的生活、学习消费外, 用于网络通信、交际、非正规学历考试培训、旅游等方面的消费也越来越多。尽管大学生的现实消费能力并不太强, 但他们代表的是未来的实力阶层, 而且大学生具有潜在的强烈的消费欲望, 大学校园已告别“寒窗时代”。
二、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有待调整
1. 大学生需增强自身的理财能力
现今的大学生需要懂得如何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 那么独立理财能力就成了重中之重。理财不是简单的四则运算, 不是简单的收支平衡, 它需要长期的理性基垫, 个人盲目的冲动不是独立, 是任性的表现, 大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脑中有独立的概念, 更迫切的是独立的行动和理性的思考。主要有两方面内容:其一, 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 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
2. 正确对待市场经济, 杜绝攀比心理
首先, 大学生应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 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 给自己理性的定位。大学生的确需要竞争意识, 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我们都需要争, 生活上次于别人, 并不可耻, 没有必要抬不起头来。
3. 形成大学生良好的消费风气
良好校风是师德师风和学生学习、生活作风的有机组合。其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部分。一旦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 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 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因此, 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 并且持之以恒, 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 进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巩固与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离轨消费;科学消费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01—0164—02
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消费的研究主要是在不良消费的界定下进行的。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将大学生的不良消费纳入离轨消费的范畴来研究。离轨消费是社会成员偏离或违反现有消费规则的消费,它是相对于常规消费而言的[1]。笔者认为对于大学生来说,现有的消费规则至少包括消费目的应以满足自身生活和发展需要为主,消费能力应在本人或家庭支付能力以内,消费内容应是科学健康的而不能影响正常的学习和身心健康。
一、大学生离轨消费的类型
1.愈演愈烈的炫耀性消费。炫耀性消费这一概念来源于凡勃伦,他将之定义为通过消费使他人能明了消费者的金钱力量、权力和身份,从而使消费者博得荣誉、获得自我满足的消费行为 [2]。大学生炫耀性消费主要表现在对品牌和时尚的消费,对他们来说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符号价值,品牌作为符号表达了商品的档次、信誉以及消费者的身份、荣耀和心情。齐美尔指出时尚消费是“示同”和“示异”的结合,所谓“示同”就是借消费来表现与自己所认同的某个社会阶层的一致性,所谓“示异”就是借消费显示与其他社会阶层的差异性[3 ]。《中国青年报》曾报道“中南财经大学一名大三学生,在圣诞节时送给女友一条价值 3万多元的钻石项链,现在男生送女生金项链的现象很普遍。”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小芸在回答校报记者采访时说:“品牌的东西买回去可以在周围几个寝室炫耀一圈,因为脖子后面那个品牌标签可以让很多人心生羡慕,而被问及这件衣服是什么牌子的时候,也可以理直气壮地大声回答。”[4]
2.不能自拔的网络沉溺性消费。这里主要指的是过度沉溺于电子游戏和虚拟网络所进行的消费。据2002年3月25日《北京青年报》报道江苏高校一项调查表明,85%的学生上网与学习无关,高校退学者八成是网迷。笔者接触的一位将网络游戏作为自己职业的大学生平均每月用于网络消费高达700元,这样的消费水平甚至高于大学生的平均消费水平。2008年9月12日《中国青年报》向我们展现了“社会网络生活让大学生欲罢不能”。大四学生小笺在博客中写下“知道我每天上什么网吗?上‘校内’。知道我上网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吗?开‘校内’。”除了浏览好友们的主页,小笺还经常玩各种附带的游戏。每天上“校内”已经成为她的习惯。武汉大学的瑶瑶说:“我都不敢开‘校内’。来看过我网页的人,我都会‘回踩’一下。有时还会发现新的好友,通常都是很久没联系的那种,比如小学、甚至幼儿园的同学。这样一来,会点击个没完没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
3.行不由衷的身体消费。身体消费是大学生为增加自己的形象资本而进行的消费,主要包括服装、美容、美发等。尽管形象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先天决定的,但人们可以通过打扮、修饰和美化个人的外貌等一系列消费活动,创造个性化的自我认同。据搜狐网2009年6月22日报道,上海华师大、上戏、华政等多所名牌大学的30名大学生集体来到医院“团购”整形,其中不乏学院“系花”,更有大一女生凑热闹 [5]。湖北某师范院校小琳的美容品放了整整一书桌,大部分市场售价百元以上,还有一张价值300元的美发会员卡。据悉,她的家境并不特别好,她的美容用品多是省吃俭用或打工换来的。她有些无可奈何地说,现在就业压力很大,仅有文凭不够,外表也很重要,吃可以节省一点,但“面子”消费绝对不能省,只要能找个好工作,现在多花费点也值得 [6]。
4.无法抗拒的人情消费。步入大学后,由于生活环境和自身角色的变化,大学生面临着建立新的社会支持体系的重要任务,而师生、同学、朋友、老乡、恋爱关系等使大学生置于一个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为了维护发展这种关系不得不做出人情消费。很多同学在拿奖学金、当选干部、比赛获奖情况下都要请客吃饭,逢年过节同学间互赠礼物、聚餐娱乐,乐此不疲,甚至有家庭困难者拿到助学金时也要意思下。2006年4月6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一名大四学生小罗得了400元奖学金,结果请同学吃饭却花了425元。此外,恋爱消费也在大学生消费中占据一席之地,为了恋爱不惜血本制造浪漫的做法并不鲜见。2006年4月9日 《中国青年报》报道有人为了给远在家乡的女友过生日,不惜重金飞回去,只为博佳人一笑。而北华航天工业学院一男生为追求一漂亮女生,总是给女生买很多新鲜东西,今天玩具熊,明天鲜花,后天手链的,且每次吃饭都下饭馆。事实上这位男生家里特别困难,追求女朋友的钱都是借来的 [4]。
二、大学生离轨消费的社会原因
1.家庭溺爱及教育方法的不当。家庭是大学生消费的主要来源,2006年4月6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南大调查”显示:京津冀地区大学生中消费全部来源于父母的占44.25%;不同程度得到助学贷款和助学金帮助的占21.14%;而消费全部靠自己勤工助学仅占0.44%。家庭作为一个基本的消费单位,家庭环境、家长消费观念及教育方法等因素直接影响家庭成员的消费行为。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比较高,父母对孩子比较溺爱,尽力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曾经有报道说老父亲在家卖血供孩子读书,孩子却在外而上网、谈恋爱,穿名牌、比阔气。而那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家庭,家长对子女花钱根本不在乎,给钱无定数,使学生有经济条件去攀比。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势必影响到自己的孩子。在教育方法上,许多家长虽然把子女教育问题看作是家庭生活的头等大事,但还是存在“重养育,轻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的偏差。
2.学校教育及管理方面的薄弱。一方面,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原因,在“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指导并没有纳入与之紧密相关的人生观、劳动观、金钱观、国情观等德育教学体系中。虽然也有涉及消费观的课程,但是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不能有针对性地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消费情况进行教育,大学生得不到很好的教育与引导。另一方面,学校在日常管理中存在的误区,消费个人私事论在校园很有市场,许多高校的领导和老师也认为现在经济发展了,学生有钱很正常,只要不违法,怎么花钱是学生自己的事,和学校没有关系。因而,学校在校风建设范畴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使一些大学生无所顾忌,客观上助长了他们的离轨消费。
3.社会不良消费观念及现象的影响。消费行为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受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等因素的制约。近几年随着社会的进步,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传统的消费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由于大学生思维活跃、观念新潮、追求时尚,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同时又具有价值观念尚未成熟、认知能力差、辨别力弱、效仿能力强等特点,社会现实中的大吃大喝、“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酒喝凉水” 等不良消费现象,以及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对大学生产生了很大的消费示范作用。再加上广告传媒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和营销,引导大学生们根据商品市场信息来定义自己的需求和生活风格,激发大学生的消费欲望,使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跟着传媒的导向亦步亦趋。
三、促进大学生科学消费应注意的问题
1.家庭要建立健康的消费环境。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家庭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培养大学生健康科学消费应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教育孩子。家长要给孩子作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追求虚荣和物质享受、不搞高消费和超前消费的榜样。对于孩子的消费,家长只能提供适度的、合理的生活、学习及其他费用,不能无原则的迁就、溺爱,助长他们追求物质享受的习气,扭曲他们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同时家长要注意从小培养他们独立、吃苦耐劳和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努力提高子女的“自我造血”功能。
2.高校要高度重视消费教育和引导。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消费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消费观教育、消费知识教育和消费能力培养,其中消费能力的培养又包括培养大学生对消费品的价值判断、培养他们对自己消费支付能力的理性分析以及自主消费能力 [7]。二是消费教育的方式:学校可以开设选修课、举办知识讲座方式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和理财教育,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电台、校报、团讯、系刊等传播媒介进行直观形象的消费教育。三是管理方面:学校应将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站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高度上让学生认识自己大学生的特殊身份,以社会赋予的角色要求确立健康的消费心态,不能沉溺于物质消费,盲目追求物质消费带来的享受;应该把消费更多投入有利于身心健康特别是利于自身发展的消费;应该增加消费中的精神比例,努力提高自身的精神文化修养。
3.政府社会要注重政策文化引导。从表面上看消费是个人行为,但从更深意义上说消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体现。因此,政府和社会应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第一,政府应该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进一步完善各项政策法规,加大引导力度和监管责任。一方面运用行政法规强化消费教育,将消费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之中,另一方面应加大对舆论媒体的监管。第二,政府部门应加强消费领域的精神文明建设。国家教育、文化、新闻等部门应在大众传媒中向学生传播正确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奢靡、腐化的生活方式,反对金钱崇拜和物欲主义,大力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为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路幸福.论离轨消费问题的产生与和谐消费理念的建立[J].黄山学院学报,2006,(8).
[2]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季靖.解读当代大学生的符号消费[J].新闻界,2006,(4).
[4]关注大学生消费.北华航天报网络版[DB/OL].http://bhhtb.nciae.edu.
cn/bh/nr.asp?lx=4&id=1820.
[5]30名大学生为给就业铺路到医院“团购”整形[DB/OL].http://news.
sohu.com/20090622/n264676590.shtml.
[6]王荣海.谁在推动女大学生美容高消费[N].中国教育报,2005-02-02.
【当代大学生消费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当代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分析11-14
当代青年消费报告07-21
有关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问题调研报告06-22
当代大学生恋爱问题调查报告06-06
关于当代大学生人生理想和信念追求调查报告05-27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追求与信仰的调查报告09-07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07-02
大学生当代礼仪现状之思09-28
长征精神和当代大学生10-26
论当代大学生的实践观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