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发散性思维又被称为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和扩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就是从不同角度最问题进行分析、探索最终得出解决办法的思维方式。就小学生而言, 这种发散性思维的结果有很多的体现, 比如一个小发明、一个新颖的解题思路、编写一道应用题等。

一、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助力学生放飞思维

小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首先需要一个轻松、自由、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 因为思维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 对学生的自主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教师的指点和引导属于外部作用, 内在作用的产生需要学生自主的积极性来激发, 而自主能力的展现需要一个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才能让学生放飞思维。因此, 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把握好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引导程度和参与程度, 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机会让其毫无顾忌的生长出思维的翅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很多教师盲目的追求课堂效率, 将课堂教学内容安排得很紧凑, 而这样的方式却让学生的思维被禁锢, 因为没有表达或者展示自己的看法和思路的机会, 被动式的学习状态慢慢的就会让学生的思维产生惰性[1]。所以为了让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 自由飞翔, 需要教师以和谐、民主为原则, 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和空间, 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 避免思维惰性, 点燃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 进而为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兴趣不仅是求知的向导, 还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动机。只有当人对某个问题产生了兴趣, 才会让人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感知更加敏锐、观察也更加的细致入微, 而这些都直接体现在人的努力程度上。拥有创新意识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基础, 而兴趣又是提升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 兴趣越浓就越能激发创新能力的发挥, 具体表现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于数学这门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的学科而言, 让教学过程变得生动、形象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例如, 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小数的性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出三个数字“3、30、300”, 并向学生提问要加上怎样的单位名称, 才将这个三个数字用等号连接?探索性提问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后或许能听到分别加上米、分米、厘米后得出3米=30分米=300厘米的答案, 随之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形象的钞票换算为学生补充, 还可以加上元、角、分后得出3元=30角=300分的答案, 融合生活信息的讲解方式能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紧接着教师提问, 如何在同一个单位名称的条件下将三个数用等号连接?在全班同学满心疑惑时, 教师把握时机列出3米=3.0米=3.00米或者3元=3.0元=3.00元的等式, 而学生们定会思考这是为什么?这样的方式在激发了学生兴趣的基础上, 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 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完善发散性思维

围绕着逻辑性展开的思维不会显得散乱, 能更好的得以运用, 要想让思维能力成为自身随时都能有效的利用的资本, 完善逻辑分析力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以逻辑性为中心提升分析能力就是将散乱的思维进行梳理整合的过程, 从而为思维发散创造条件和空间。目前小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很差, 典型的表现就是很少有“三思而后行”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思路, 对问题缺乏系统的思考和分析[2]。对此, 教师要教会学生系统性的分析问题, 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为思维的进一步发散创造空间。以曾经在网络上较为典型的一个数学问题为例:如何画一条直线将一个五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教师可以引导式的向学生分析, 一条直线可以直接将一个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设想如果五边形中的两个相邻的点距离很近, 近到很容易变成一个点, 就为解决问题找到一个突破口。另一方面, 直线的本身也有粗细之分, 是否可以让一条较粗的直线同时经过两个并排的点?这样的分析过程, 层层递进, 且逻辑清晰, 能有效的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逻辑性, 从而为发散性思维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巧用“一题多问”教学方式, 实现“一题多解”的教学效果

一题多解是建立在一题多问的基础上的。一题多问的意义在于以点带面, 让学生全面的看待问题。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发散思维训练题:小红今天过生日, 她一共邀请了三个朋友, 她将生日蛋糕分成了同样大小的10份, 朋友小亮吃了4块, 那么小亮吃了整块蛋糕的几分之几?同时教师在此基础上提出多个问题:1) 如果将剩下的蛋糕平均的分给另外两个朋友, 他们分别吃了几分之几?2) 三个好朋友分别吃了整块蛋糕的几分之几, 谁吃得最多?3) 你觉得小红这样分蛋糕是否合理?这样的方式将隐藏在知识点中的智力因素进行了充分的挖掘, 同时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也实现了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另一方面, 一题多解的意义在于避免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思路狭窄、想法单一的情况, 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让所学知识得以融会贯通。条条大路通罗马, 这也适用于数学教学中, 很多问题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解答, 但一题多解能让学生通过比较, 了解到最高效的解题方式, 同时还能加深对问题和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讨论, 能使学生解题思路敏捷, 既达到一题多解的效果, 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在应用题解题中, 从多角度进行迁移深化, 由此及彼, 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五、结语

总而言之,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是当今社会发展必然会对教育发展提出的要求。一直以来, 小学生接触和处理的都是一些常规性的数学问题, 久而久之让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下降, 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创新性。对此, 需要教师从日常的教学中积极采取措施, 在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基础上, 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再结合针对性的教学手段从创造力、分析力逻辑能力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整个社会对未来人才提出了更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要求, 而这就对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者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从某种程度而言, 发散性思维就像是创新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的基础, 因此, 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是当前教育事业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笔者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 探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发散性思维,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芬.小学数学"发散性思维"培养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 2016 (21) .

[2] 向荣香.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的几点探索[J].软件:电子版, 2017 (5) .

上一篇:固定资产造价全过程审计方法研究下一篇:简阳管道油库全厂自动化与网络信息化技术方案的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