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阶段总结
阶段总结
【课题提出背景】:
我们都知道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思维能力又是数学能力的核心。数学语言与数学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是思维的载体,又是思维的具体体现。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语言越来越受到重视。
数学语言的发展与数学思维的发展更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新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也要求: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想过程和结果,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做到言之有理,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而我们的学生的数学语言使用和表述与《标准》的要求还有一段非常明显的距离。我们在本校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涉及25个班级,共250人,调查结果显示:准确、规范使用数学语言的学生占15.6%,使用能力一般和较差者占84.4%。根据这些数据说明学生的数学语言使用和表述与《标准》的要求还有一段明显的距离,基于以上情况,我们采取了座谈、讨论等方式对造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①教师对数学语言的作用缺乏认识,导致学生数学语言不准确、不规范、不严密,因而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②不敢说,怕错会受到批评③学生想说而说不清楚,更没有耐心去倾听,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不能准确规范地表达数学语言。
所以我们要积极的开展对课堂上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研究和训练,力争找到一套能为我们所用的,比较系统而又完整的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为学生熟练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搭建一个坚实的舞台,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快步提高开拓一个广阔的空间。
【课题研究方法 】:
1、调查研究法:通过座谈会以及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对学生数学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搜集数学语言表达中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归纳分类,分析原因。
2、案例研究法: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结合课堂教学实施具体研究,探究学生数学口头语言表达的特点,然后进行反思、调整,设计评价标准。
3、分析总结法: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学习成绩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经验,积累具体研究资料和成果,探索培养小学生数学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
【课题研究过程 】:
第一阶段:调查研究阶段(4月19日——4月23日)
我们组织教师以开座谈会的方式,围绕学生课堂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的意义、现状以及方法这些问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座老师都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并认真完成教师和学生调查问卷,搜集学生数学语言表达中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归纳分类并分析原因,制订各年级段数学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评价标准。
第二阶段:案例研究阶段(4月24日——4月28日)
根据课标要求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分析案例,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反应及时反思,制定相应的培养策略,探究培养途径和方法。
我们选取了二年级作为实验年级,因为大家一致认为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应从低年级抓起。由陈新年老师首讲《7、8、9的口诀求商》研究课,实施具体研究,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反思调整教学设计和实施,从中探索规律,反思教学设计程序与实际效果,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进行及时的阶段性总结,然后把总结的结果付诸于实践,由陶宝凤老师再次讲授《7、8、9的口诀求商》,效果让人耳目一新。
第三阶段:分析总结阶段(4月29日——5月10日)
通过上述实践、总结与反思,老师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将来的数学学习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现在的数学课堂上学生的语言表达有着以下几个问题:
1、说不完整;
2、表达不清楚;
3、不敢说
针对这些问题,老师们纷纷提出了几点措施和建议:
1、可以把要表达的意思固定下来,形成格式化,养成了表达的习惯的基础上再鼓励个性化的展现。
2、教师应多给予学生以微笑的鼓励,不能因为学生不会说,就不让学生说,而应抱有宽容的态度。
3、为了照顾个别学生有害羞的心理,为了更好的养成表达的习惯,可以请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范围小敢表达的勇气就多。养成敢说愿意说的习惯后再在全班交流。
4、树立会说的榜样,不断进行分层培养,重复训练。
另外,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对于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也应该不同,我们总结了各年级段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侧重点,分别是:
低年级段:注重语言的完整性
中年级段:注重语言的系统性
高年级段:注重语言的条理性
【课题研究成效】:
在这一系列的实践研究中,我们达到了以下的研究成效:
1、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在以前的课堂上,看到的只是学生们疑惑的目光,在他们的心中对知识只有吸取,对老师的意见只有言听计从。而今,看到的不再是以前那个死气沉沉的课堂了,看到的是充满生机,不断迸发生命活力的课堂,是一个师生和谐,相互成长的课堂。在课堂中没有教师的呵斥,没有学生的嘲笑,有的是一双双期待的眼神,一只只高举的小手,一声声响亮的发言,一阵阵鼓励的掌声。学生感到学习数学不再那么抽象,那么枯燥。在课堂上学生有事可做,有话可说,参与学习热情高。
2、提高了小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课题组老师的努力下,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积极性、语言表达的正确性和连贯性有所提高。在数学课堂中绝大部分同学都做到有话敢说,有话可说,并能比较准确、规范地使用数学语言,学生的逻辑
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优化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题研究结论分析】: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教师要在数学课上抓住一切机会,重视学生的说话训练,以“说”促“思”,在教学实践 中根据数学学科特点,针对不同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特点,激发学生说的欲望,采取多种训练模式,发展全体学生说的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说的训练,充分挖掘每一位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课题研究的问题与思考】:
1、本课题研究的面不够宽泛,未能让更多的教师从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受益,虽然课题已结题,但我们探究的脚步却不会停下,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摸索出更有效更可行的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使之逐渐形成一套理论,供更多的数学老师参考和使用。
一、重视积累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语言的学习,是在“巨大能量的言语例子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点点滴滴说出”,是在“成年累月数量无限加大后,才奔涌而出”的。语言的学习,不是仅凭一本教材,在相对封闭的教室里,在语文老师苦心调教下,反复把玩几十篇课文所能奏效的。因此,量的巨大,例子的极大丰富,交往范围的扩展,生活接触的广泛,才是根本。两周岁左右的孩子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接触了大量的言语,灵活自如地运用奇妙的语言,就是很好的例子。
(一)字词教学时成语的积累
成语,是中国汉语发展历史中形成的固定的词组短句,是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中一块绚丽的瑰宝。其中的资源犹如一片大森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我们的学习中适当地运用成语,不仅会丰富我们的头脑,而且会使我们的语言表达更生动、更精练、更深刻。
我长期从事低年级教学,认为对于处在语言发展最佳期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语文书上每个单元4个成语的积累量是远远不够的。我就在教学每个生字时,随字让学生积累成语。例如:第二册《识字5》,词串识字,讲的是有关夏天的词语。在教“雨”这个字时让学生知道形容夏天雨大的成语有倾盆大雨、瓢泼大雨、大雨如注、狂风暴雨等,鼓励学生识记,在布置作业时有所体现,给“雨”组词时要求学生组三个,第一个用书上的词,第二个自己随便组个词,第三个必须是个成语。并且利用班队课进行交流,组织“成语大比拼”等活动,从而推动了学生积累成语的积极性。
(二)课外阅读时句子的积累
课外阅读是充实学生语言资料库的重要途径。正如古人所云“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教师要引导学生增加阅读量,纵身于语言交往的大海中,不讲究细微、甚解,不讲究语法、规范,只要反复吟悟,广泛积累,就能掌握语言的诀窍,“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学生一进小学首先就是学拼音,掌握了拼音就具备了独立阅读的基本能力。此时要及时培养学生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李吉林老师编写的《课外补充阅读》就十分适合学生阅读。我要求学生每天必须读一篇,并且将自己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定期让学生和自己的朋友一起分享摘抄的句子,并且交换意见。开展“每月十句佳句”活动,使学生逐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三)课文教材中句子的积累
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形象、直观、感性色彩强。优美的句段比比皆是,例如第二册中说明春天来了的句子就有“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春风姐姐轻轻吹了一口气,小池塘就醒来了”“早春,寒气还没有退尽,满山的梅花就开放了”等,这些句子不仅要学生会背,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将这些句子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改编应用。例如在上口语交际《春天来了》的时候,我们班有一个学生就说道:“星期天,我和妈妈到公园去玩,看见盛开的桃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连成一片,就像天边的彩霞,我知道春天来了。”这句话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能用上合适的比喻形容自己的所见是不容易的。这就得归功于他对课文中句子的修改整合。
二、勤于表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能够真正“自由表达”时,才可能出现“有创意的表达”。学习语文光靠积累还不行,还要勤于表达,积累是手段,表达才是目的。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可现在“米”已经有了,就等学生去“煮”了,至于“煮”得好不好,最重要的还是要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多练。
(一)将口语训练贯穿于每一节语文课中,培养他们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优化口语交际教学,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让学生在交流中发展个性化语言。
例如,在学《乡下孩子》这篇课文时有这么一句“捉一只蝴蝶,能编制美丽的故事”。我首先让学生说说见过哪些颜色的蝴蝶,最好能用上比喻句。一只只小手争先恐后地举了起来,有的说见过像白雪公主一样白色的蝴蝶,有的说见过像油菜花一样黄色的蝴蝶,还有的说见过像丑小鸭一样难看的灰蝴蝶……
接着我话锋一转,问:“孩子们,你们会捉蝴蝶吗?”孩子们不约而同地高声回答:“会。”“那你们是怎样捉蝴蝶的?”同学们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有的说先轻轻地靠近蝴蝶,再猛地用手一捏,有的说用衣服去盖住蝴蝶,还有的说用网来罩着蝴蝶……同学们讲出许多有趣的方法,令我赞叹不已。
最后,让学生小组讨论编一个有关蝴蝶的故事,比一比,看谁的故事最美丽。
通过教学的实践活动,发展了语言,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每一节语文课中贯穿口语训练也为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坚持每课一练。
根据每篇课文的内容让学生围绕一个中心写一段话。让学生通过对课文中“精品语言”的感受和模仿,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逐步走向个性化。
例如,学《乡下孩子》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课文,课后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到生活中去实际应用———写自己的生活。我们班的小朋友就写了这么两首诗:
我在呼噜的海洋中渐渐地睡着了。
这两首诗虽然显得稚嫩了些,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能以诗歌的形式反映自己的生活,反映身边的一些自然现象,由所见引发所想是非常不简单的。
(三)学习优美词句。
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我充分利用早读课,让学生学习优美文字。学生在复习、预习后,如果再安排他们反复读,定会使他们失去兴趣而没有学习动力。这时,我就让学生放下课本,朗读自己在其他课文或课外书上摘录下来的优美文字(如诗歌、故事、名人名言等),并借以交流。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多读课外书、积累知识的习惯,又丰富了学生词汇,为写好作文打下基础。
(四)每天坚持将喜闻乐见的东西讲给家长或同伴听,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他们和他人交流的意识,表达自己意思的愿望,在实际交谈中发展个性化语言。
一、教师语言追求规范,让学生感悟数学语言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语言要规范,给学生做出榜样。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在课堂上注意数学语言的运用,具体地说,应做到:
1.教师要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必须熟练掌握数学专用术语,对数学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数学语言的概括与表达必须准确、恰当、合理、科学。
2.教师要善于将抽象的数学语言“口语”化、通俗化、形象化,数学语言与自然语言互译互释,以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语言。
二、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让学生大胆尝试数学语言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其中也必然有许多不成熟,甚至幼稚的方法,但对于学生来说只要是自己想出来的办法就是好办法,起码对学生来说挑战了自己,开动了脑筋。因此,教师要包容、要鼓励,不要急于评价,更不要压制。这样,就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宽松的心理状态,为学生创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勤于思考、乐于表达。
三、创设充分的语言交流时空,在教学中发展教学语言
1.在概念教学中强化数学语言的概括性。在概念的教学中进行说的训练,是由直观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桥梁。各种定义、性质、法则等都是通过数学语言来表述的,此时重视语言的训练,在说的过程中寻找规律,发现规律,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有关算理。对于学生表述不正确的概念教师要及时进行修正,防止学生对错误认识的定势。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法则”时,他不急于揭示计算法则,而是结合两位数乘法的竖式;如12×34,由旧知入手,让学生先算出用个位上的数去乘的得数,然后引导:“用乘数十位上的3与第一个乘数个数上的2相乘得6,表示什么?”(6个10),那么,6应该与什么位对齐?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先求出4个12是48,30个12是360,要求34个12,还必须怎么办?”学生结合实例,把两位数乘法的思路完整地口述出来,对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有了清楚的认识。
由于教学中重视了说算理的语言训练,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通过动脑、动口,自己学会了知识,培养了思维的概括性。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成功的喜悦感,也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作了铺垫。
2.在应用题数学中强化数学语言的条理性。应用题最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条理性。在应用题教学中,审题是关键,说思路是有效途径,仅注意从已知条件出发,让学生去寻找解题思路,叙述分析过程是不够的,还要训练学生根据综合算式解说应用题的解答思路,这更有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培养。如,在复习应用题:“甲乙两辆汽车从两地相对开出,甲车10小时行完全程,乙车每小时行28千米,经6小时相遇,求两地的距离”,我让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综合算式。把学生列出的综合算式综合起来有以下六种正确解法,并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结合算式正确说出每一种解法的思路。
① 28×6÷(1-×6)
② 28× 6÷(10-6)×10
③ 28×[1÷(-)]
④ 28÷(-)
⑤ 28×6÷(10-6)×6÷
( ×6)
⑥ [28×6÷(10-6)+28]÷
3.在几何形体教学中强化数学语言的准确性。几何形体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更能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让学生把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与动口表达结合起来。事先让学生准备两个形状和面积都相同的梯形。要求思考:“能否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并根据已学过图形的面积公式去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教师的引导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学生通过细致的考虑和实践性的操作,创造出好多种方法……学生操作后,教师要求学生把你的操作过程和思考过程用语言准确地叙述出来,最后共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学生结合实践,运用多种方法,通过语言表达,学会了新知,培养了思维的独创性。
一、研究背景
近几年,随着绿色指标的不断推进,教师也慢慢从过度注重学科知识成绩转向学生全面发展过渡,不再一味的关注正确答案,而是更关心学生解题的过程。作为只有2年教龄的新教师,我也一直努力地往这方面靠。我发现学生在做题的时候能很快的做好,如一些简单的计算题和应用题,但当我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一般都讲不清算理和解题思路。
带着这些问题,我在课堂上从旁仔细观察学生的上课状态,发现一,语言欠准确。在一些数学教学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回答问题、讲解解题思路或描述学习过程时,出现用词错误的现象。如:把单位名称“平方米”说成“米的平方”等。第二,表述缺条理。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发言的学生对较复杂的题目表述时语言过多、出现重复,有的甚至前言不搭后语,这些都是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缺乏条理性的表现。第三,罗嗦与词意不达。课堂上,很令小学数学老师头疼的是,有些学生发言积极性很高,一旦让他发言了,就会出现语言罗嗦,回答模糊,缺少数学语言表达应有的精练。第四,表达不完整。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或知识获得过程,大多同学都能表达完整。一旦碰到过程较复杂或者综合性较强的题,较多的同学在发表自己的想法时,会出现语言残缺,断断续续,不能很完整的表述心中所想、所得、所悟。
恩格斯指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数学可以说是一种语言,语言是能通过交流来学习用的。上述的四种情况都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以至于出现“问而不答”或“答非所问”的现象。“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只有在想清楚的前提下才能说清楚,“说”本身就是思维进一步加工,提炼使之准确、条理化的过程,也是理论体系形成的一个步骤。所以学生学习数学必须有机会讲数学,通过讲清自己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考察概念,去创造知识。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加强语言的磨炼,通过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地进行数学语言的理解、运用的训练,促使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一步步向着高级阶段发展。
二、数学语言培养的重要性
数学语言对于数学学科非常重要。数学中的概念、法则、定理和性质都需要
通过语言来表达,其用词的准确性、结构的严密性、语言的逻辑性比起语文来毫不逊色。数学语言应当准确、清晰、精炼,不能模棱两可。因此,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其次,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物质载体。学好数学语言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从而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
再次,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语言区域狭窄,教学中存在会做不会说,想说说不好的现象。如果不重视语言训练,学生的思维将难以外化,语言不仅会成为思维的障碍,还会影响思维的发展。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更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的强化训练。
鉴于以上认识,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从小学低年级起就必须重视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和训练,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学生数学语言不规范的原因所在导致这些的重要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首先是学生的原因,学生自己没有运用数学语言的意识,一是可能学生性格内向,不想说。或是畏惧,害怕说错,不敢说。也有可能学生阅读量小,数学语言积累少,不会说。
其次是老师的原因 第一是教师理念偏差。很多老师对数学语言表达的教学地位存在片面性认识,认为“咬文嚼字”应归属于识字、阅读、写作教学,没有从思想上引起重视。数学课堂上,存在着重视学生书面表达,轻视学生口语表达的现象,导致学生因没过好数学口头语言表达关而学习起来困难重重。
第二,平时教师在课堂上缺少对学生应有的表达训练。有的教师认为现在35分钟的教学时间中,要完成教学任务已经很紧张,如果再去花时间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势必影响教学进度。另外,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人人都要练习,如果再加上人人都要讲,那么时间上更是不够了,于是压缩了学生的表达机会,以致学生不能驾驭数学语言,从而引起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表达缺少一定的条理性。
第三,与教师长期的设问方式不当有关。有的教师为了所谓的“及时了解”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采取简单、公式化的提问,老师和学生只是形成了简单的一问一答的情形,如“下一步怎么算?”,“求和用什么方法?”……这些问题不仅思维含量低,而且反而破坏了学生表达的整体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小学生生活经验少,理解力还比较薄弱。教师在数学课上的提问过多、过难或太过简单都会影响了学生的数学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完整性。
最后,也可能是家长的原因。现在的家长基本上都上过小学,小学的数学题都会做,并且现在家长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视,这就导致有些家长非常着急地提前用自己理解的方式或生活化的语言去教自己的孩子。学生容易受家长生活语言的影响,造成先入为主,形成思维固定。
四、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措施 数学语言是一种科学语言,是表达数学概念、判断、推理、定理的逻辑思维语言,具有准确、严密的突出特点。小学数学语言中文字语言占多数,而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则次之。小学数学教学其实就是让小学生看懂数学语言,能正确掌握数学语言进行数学学习,并学会简单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和适当进行数学交流。数学语言表达训练是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学好用好数学的有效措施。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采取相应的数学语言教学策略,创造语言表达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说”,培养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1、培养兴趣,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说”的欲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教学内容来创设各种情境,调动学生“说”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说”的欲望,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想说,有话要说。比如根据低年级学生爱玩好奇的性格,老师可以经常创设一些去游乐场或春游的场景。
(2)鼓励“说”。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低年级学生的好胜心特强,他们极其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培养学生“说”的动力应从保护学生的这种自尊心开始。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应始终面对微笑,耐心倾听,并适时予以鼓励,如“说得好”“不要
急,慢慢说”等,并要求全体学生注意听,给说得好的同学予以鼓掌或送上小红花,教师对每个学生发言都应予以充分肯定,激励学生喜欢“说”,有信心“说”。
(3)体会“说”的成功。老师可以适时的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来设计学习问题,特别是针对班里的后进生,也要让其进行说的训练,并且要让他说的成功,这样不管优生还是后进生他们初次尝试得到成功后,得到说的“甜头”后,都能进行自我肯定,认为能行,树立了说的自信。
2、指导方法,训练学生会说
学生有了说的意识和欲望后,接下来就是训练学生如何更好的表达。
第一,示范模仿帮助“说”
低年级学生模仿性较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意语言的运用。
(1)教师的言语必须符合一般的语言规则和逻辑要求,课堂上教师讲话的句子要完整、流畅,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因果关系恰当。
(2)教师要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如果教师的数学语言不够准确、规范,会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模糊理解,影响学生对数学语言的正确使用。
(3)教师用正确、清晰的语言讲述概念、计算方法等,是一种良好的示范作用,学生通过模仿,接受信号,进行同化,逐渐成为自己的语言表达。教师的示范,同学的示范,使学生们学有榜样,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语言表达。
第二,具体形象促进“说”
心理学告诉老师,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由抽象思维过度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与面前的具体事物或其生动的表象联系着。因此,在教学时,相应的教学内容要与形象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讲述,在讲述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如解决应用题影剧院里有4排,每排有5个椅子,问一共有几个椅子置?和有两排位置,第一排有5张,第二排有4张,问一共有几张椅子?这两个问题中都出现了4和5,这个时候老师可以鼓励学生把获得的信息用画一画或摆一摆的形式做,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表达。由于语言与直观相结合,学生的感知更
加深切,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既获得了知识,又提高了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
3、落实训练模式,发展全体学生说的才能
首先实践操作激发“说”。人的认识是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运用学具操作让学生的手、口、眼、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促使外部动作化为智力活动。常言道“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皮亚杰也曾说过:“要认识一个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让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边操作、边讲述、边归纳,可大大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通过操作与讲述,既满足了他们好动的特点,又为理解计算方法积累了感性认识。
其次给机会“说”。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差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课堂上教师满堂灌,学生没有或很少有思考和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口头表达能力得不到训练。为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多给学生“说”的机会。
第一,可以给学生自言自语的机会。让学生组织好语言、准备好说的内容,以便能一次说对,增强他们的信心。例如:我在教学()×4<30时,问:“括号里最大能填几,为什么?”,我先让学生自己轻声说一说,然后请优秀学生示范说一遍,让大家听一听,对照自己,想一想自己说得对不对,再把自己的想法整理一下,自言自语说一遍,最后才举手发言进行交流。这样的自言自语可以缩小学生间的差距,鼓励说话的勇气,增强回答问题的信心。
第二,要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通过同桌、四人小组等形式,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以求共同提高。
第三,要给学生各显其才的机会。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
因此,教师必须提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良好氛围,有意识地根据问题的难易向不同水平的学生提问,困难生回答一些难度低的问题,优秀生回答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问题。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各类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表达能力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最后让学生规范“说”。数学课堂使用较多的是数学语言。数学语言是由自然语言,专门术语和各种符号组成的,具有科学性、逻辑性、有序性的特点,低年级儿童数学语言主要归为四类:
(1)演示操作,让儿童学说动词加减用语。加上的意思可以合起来、拿来、增加、又多了、组成、一共等;减去的意思有减少、拿掉、分开、还剩、余下等。例如:在50后面加上一个0,应该说成“在50后面添上一个0”。
(2)比较数量多少,学说关系词语。如同样多、等于、大于、小于、初步感知一一对应关系。如:在生活中常说的“8大7小”,在数学中则运用关系符号表达为“8大于(>)
7、7小于(<)8”。如在一年级教学长度比较的时候,我指导学生一定要强调前提要说明“是谁与谁比?”,谁长?谁短?或是谁厚?谁薄?等等。这样问帮助学生清楚的明白,这是哪两个进行比较。
(3)比较全体和部分,学说总数、一个部分数、另一个部分数。了解总分关系,知道把两个部分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已知总数和其中一个部分数,求另一个部分数用减法计算。了解倍数关系,知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已知一倍数和倍数,求几倍数用乘法计算;已知几倍数和倍数,求一倍数,用除法计算。如:把20个面包平均分装在5个盘子,每个盘子里装几个?就是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个,除法算式是(20)÷(5)=(4);或者把20个面包每5个装一盘,可以装几盘?就是20里面有4个5,除法算式(20)÷(5)=(4)。说解题思路时,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来表达
(4)结合算式,学会用名词术语口述算式。熟练掌握加数、加数、被减数、减数、差等。区别一个数在加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以及准确说出谁是相同加数,谁是相同加数的个数等。
数学语言是思维活动的重要工具。加强语言表达训练可丰富学生的语言,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张敏 宋建
一、课题的提出:
1、是新课标的体现。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尽快掌握怎样学,即具备学习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师当前急需解决的迫切任务,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我们知道数学语言表达对低段尤其一年级学生来说处于启蒙阶段,这一阶段是培养和发展儿童数学语言的最好时期。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语言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重视。一年级教材里面安排了许多“说”的内容,以“说”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这正是新课程改革后的一大特点。但是,对于低段学生来说,他们很难用简洁、准确、清楚的语言表达。他们习惯以讲故事的形式慢节奏地讲,语言表达重复、罗嗦、拖沓现象严重。所以,在低段的数学教学中就应尝试着教小朋友学会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帮助刚起步的学生把想清楚了的问题说清楚。
2、是顺利开展好合作交流一大关键。
课改的今天,“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在我们的课堂上已经在尝试。“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我们也努力在实现,那么在实现这一改革中,作为在学生进行参与、交流、合作时的思想载体——语言就变得更加重要。但是,我们发现学生在合作交流时,都是几个尖子生争相发言,绝大多数学生却变成了光听不说的“机器”,即使被迫发言也是吞吞吐吐,声音很轻,表述自己意见时,语言罗嗦、词不达意、条理不清、疙疙瘩瘩,有的干脆站立不语。特别是农村小学(包括我校)教学中都出现了这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如果一开始不引导好,就这样继续下去,我想将会影响到相当一大部分学生的发展。
3、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绝大多数学生口头表述能力的高低与思维能力的强弱呈正相关。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指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口头表述,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调整教学策略的主要依据。
4、是现代社会的需求。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相互交往更需要直接的口头语言交流(如:经商谈判、招工面试等)。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理念来看,从小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将对其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综上所述,我确定研究课题《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研究》。
二、课题界定:
心理学研究表明: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结果。语言是沟通与理解的载体。一方面学生的感觉、知觉是用语言概括的表达出来的;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语言活动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且调节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学前儿童在与成人的交流过程中,已经初步培养了语言表达的能力。但在入学以后,各科的学习都向学生提出了进一步掌握语言表达的要求。数学语言有着简洁性、条理性、抽象性、精确性等学科特点,与学前生活中的对话语言有着很大的区别。新的发展需要与孩子原有的表达水平产生矛盾,这就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成为数学学习的必然,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以及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研究的目标
经过培养和探索,促进学生理解、表达数学语言的能力,使学生能用数学语言清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维。从而增强学生课堂上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研究的对象:
一、二年级学生
五、研究方法:
1、鼓励“说”教师对每个学生发言都应予以充分肯定,激励学生喜欢“说”,有信心“说”。
2、示范模仿帮助“说”
低年级学生模仿性较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意语言的运用。
3、实践操作激发“说”让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边操作、边讲述、边归纳,可大大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给机会“说”
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差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课堂上教师满堂灌,学生没有或很少有思考和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口头表达能力得不到训练。为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多给学生“说”的机会
六、研究的内容
数学语言是指表述数学定义、定理、法则、公式、思路、方法等的语言。它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种表达形式。数字语言具有简洁、严谨、抽象、概括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听、看、想、画、说等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1、研究准备阶段:2014.6—2014.9 学习、查找相关理论书籍,利用网络搜集与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有关的资料,结合实际教学,充分了解目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形成研究方案。
2、研究实施阶段:2014.9—2015.4 在理论依据的基础上开展实践研究,结合典型案例探究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特点,积极探索培养、提高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
3、研究总结阶段:2015.4—2015.6 对研究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对研究过程进行梳理和反思,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完成结题。
八、预期成果
【摘 要】在数学思想表达中,数学语言是非常重要的专门语言,其特点明显。做好数学教学对于聋生数学表达能力、阅读能力以及交流等方面的能力提高作用重大。
【关键词】数学语言的表达;聋生;教学策略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是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通用语言和数学思维的最佳载体。数学语言分为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和图表语言,三类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在数学语言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数学语言与一般语言相比的特点表现在:数学语言既具有抽象性、简约性、精确性。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重要材料和结果,而且还是进行抽象思维的一个重要工具。
聋生在没有初步掌握并形成语言前,其很难形成抽象的思维。其思维一直处于具体形象以及直觉动作思维的阶段,想要进入到逻辑思维中去,存在很大的难度。由于没有语言方面的帮助,在思维的过程中,聋生事物分析全面性和条理性非常差;综合的过程中也有明显的表面性和片面性;在推理时会经常把事物本身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混淆在一起,在比较的过程中很难确定事物之间的可比因素,过度的重视事物本身的数量,而没有对其质量足够的重视。这也导致了判断的时候没有必要的相关根据。聋生本身的生理缺陷,便给其语言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导致了其认知比较的特殊,所以,应该采取科学和正确的途径,让聋生从认识和语言方面能够得到正常的发展。
斯托利亚尔所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作为语言的一种,数学已经不再仅仅是进行自然科学描述的语言工具,也是管理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等门类语言描述的工具,若是可以掌握好数学语言能力表达,能够说其掌握了进行科学描述以及生产实践活动中问题解决的相关工具,也就是数学化的重要手段。由于生理缺陷导致语言理解表达能力很低的聋生而言,在数学教学中培养与训练其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尤为重要,聋生若能准确灵活地掌握了数学语言能力的表达,对其发展数学思维、培养数学能力和素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对聋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2.1 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引导聋生学习数学语言的表达方式,体会数学语言确、简约、形式化。
对于抽象思维而言,概念是其细胞,一般情况下,概念往往是通过固定的用词字来进行固定和标志的。必须从学生思维发展出发,在学生能够理解字词的情况下,逐步的从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上,将事物本质特征抽象出来,并进一步的形成概念。对数学逻辑而言,数学概念是其起点,也是聋生更好的认知的重要基础,是聋生学习数学思维的核心,在数学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地位非常重要。
聋生在掌握概念方面的一个特点就是概念的“扩大与缩小”易混。如把“平行四边形”当作”正方形”,即为概念的缩小;把“有理数” 当作”实数”,即为概念的扩大。概念总是用词来标志和固定的,如果没有词,概念就不能存在,也就不能巩固下来。之所以犯这种错误,是因为聋生尚未掌握相应的词语,而缺乏对内涵的深刻揭示,随着语言能力的提高,词句的丰富,他们对概念的掌握会逐渐精确化。
例如,在讲解极限的感念引入时,用了割圆术这个例子,中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九章算术注》方田章圆田术中创造了割圆术计算圆周率?仔的方法。“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这几句话明确地表明了刘徽的这一思想方法。上课时让聋生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看图形的初步感受,讨论说出它们的特征?有什么规律?说明什么道理?全体聋生人人通过自己说、同桌说、小组说都能得到“说”的机会,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协调发展。长此以往的训练,聋生一定能大胆、主动积极地参加到“说”的教学活动中去,就能为聋生数学语言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聋生清楚了概念的深刻含义后还要能口说或手语背诵数学重要的概念、定理及公式等,如数列和函数的极限定义、导数的定义,不定积分的定义,定积分的定义等,引导聋生学习数学语言的表达叙述方式。
2.2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引导聋生学会使用数学语言,体会数学语言的精确、简约、形式化。
通过一对一的作业面批和课堂上让学生到黑板板书修正聋生的数学语言的表达,把错误的写法和正确的写法放在一起,让聋生通过比对,写出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训练培养他们正确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2.3 在教学内容的总结中,训练聋生会用精确,简练的数学语言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体会数学语言的精确、简约、形式化。
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数学语言具有精确、简约、形式化等特点,能否恰当地运用数学语言及自然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也是评价的重要内容”;要注意“提高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所以,数学教学必须加强对学生数学语言的教学。对于生理缺陷导致语言理解表达障碍的聋生而言,在数学教学中更应加强对聋生数学语言的教学,训练聋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其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充分运用教具,启发学生说
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是在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步走向抽象问题的理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按照“实物—表象—抽象”这一过程,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口述,使学生从大量感性认识中,通过亲口“说”逐步抽象出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律。例如在教学认识数字“1”时,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图画,让学生说出“1根粉笔”“1支铅笔”“1位老师”“1间教室”等这样含有数和量的话,加深对应用题所蕴涵的一个已知条件的确认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说两句话,渗透应用题的两个已知条件。在教学认识数字“2”时,我先在左手托盘里放了一个苹果,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说出一句完整的话:“盘子里有一个苹果。”接着拿来一个苹果放在盘子里,启发学生说出:“又拿来一个苹果。”使学生从具体事物的变化里认识应用题中相关联的两个已知条件;接着让学生根据演示说出三句连贯的话:“盘子里有一个苹果,又拿来一个苹果,一共有两个苹果。”当学生学会说三句连贯的话后,再进一步提高要求,要求学生尝试把第三句话改成问话的形式,启发他们的思维,形成简单的数学思维形式。
2通过仔细观察,促使学生说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低年级儿童思维的特点是具体形象的,要解决学习过程中的这个矛盾,就必须借助实物,充分利用教具,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把学生的脑、口、手等各种感官都组织到教学活动中。以“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这节课为例,我的做法是:先让学生同桌合作用小棒摆一摆,再让学生上黑板写出用小棒摆一摆的算式和算的过程,于是学生发现两位数加一位数时,原来只是把散的小棒加了,而整捆的小棒没有变,于是我问学生散的小棒个数在什么位上,整捆的小棒个数在什么位上?在学生说出散的小棒数是个位上的数,整捆的小捆的小棒是十位上的数后,我又问学生:那么我们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实际上就是什么位上的数相加,什么位上的数不变。你能试着总结出它们的口算方法吗?于是有学生举手说:“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不变。”我接着问:“在什么情况下计算是这样的算法呢?谁能把这句话说得更完整一些?”又有几个学生试着说完自己的想法之后,我再出示一些口算题,如23+5,并要求学生先说说口算过程,这时学生就思维很清晰地说:先把个数位上的数相加等于8,十位上的数不变,答案是28,学生发现这样计算非常快,很高兴。这时我再板书出学生小结的那句话,请全班同学读一读,加深印象,达到掌握口算技巧的教学目的。
3凭借教材,变换角度说
“换”,即凭借例题中的算式,改变叙述的内容。以教学“十几减几的用数”的为例,我们的做法是:以课本上的主题图为例有15只小鹿,跑了9只,我问学生是否能根据这两个已知条件提一个数学问题,一学生立即举手口述应用题:15只小鹿,跑了9只,还剩下多少只?教学时边演示边提分析题意,问学生15只表示的是什么?9只又表示的是什么?学生答:总数和部分量。我又问:那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又表示什么?学生举手回答:还剩下多少只?表示的是另一部分量。我又问求另一部分量应该什么办?学生说:总数-部分量=另一部分量。于是就得出了15-9=6(只),我又引导学生如果知道了有15只小鹿,还知道了剩下的6只小鹿,你能根据这两个条件提一道数学问题吗?这时举手的同学就没有刚才多了,我试着叫一位中等生说,他又把刚才的问题说了一遍。我引导他:你看我们现在知道的已知条件是总数15只和剩下6只,我们知不知道跑了多少只?我又给他一次机会让他说一说。他又说:有15只小鹿,还剩下6只小鹿,跑了几只小鹿?比起刚才有进步了,我表扬他后,再请学生说得更完整些,于是在几个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口述应用题:有15只小鹿,跑了一些,还剩下了6只小鹿,问还剩下了几只小鹿?有学生说出15-9=6(只)和15-6=9(只)这两个算式。我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诱发了灵活思维的萌芽。
“变”,即改变题目叙述形式的口述训练。如在教六年制第一册72页“(1)草地上有5只黑羊,6只白羊,一共有多少只羊?”这道图文结合的应用题时,当学生列式计算后,先让学生根据算式8+6=14模仿书上的叙述形式改换内容口述编题,学生编成:我有8支铅笔,爸爸又给我买来6支铅笔,一共有多少支铅笔?然后引导学生改变叙述形式进行口述编题练习,经过启发学生编出:
1)我用去了8支铅笔,还剩下6支铅笔,原来有几支铅笔?
2)我有8支铅笔,小红比我多6支铅笔,小红有几支铅笔?
【关键词】
语言历来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人类智能的卓越范例”,语言具有增进记忆的潜能,语言具有解释概念的能力。而数学语言是一种科学语言,它是指对数学概念、算式、公式、运算定律、法则及解题思路、推导过程等的表述。数学语言具有准确、抽象、简练和符号化等特点,它的准确性可以培养学生诚实正直的品格,它的抽象性有利于学生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的培养,它的简练和符号化特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概括事物的规律,也有利于思维。而在课堂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想说又不会说,有的学生怕说、不敢说,有些根本不会开口,在如今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
一、教师准确规范的数学语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语言要规范,给学生做出榜样。数学教师对概念、法则、术语的叙述要准确,不必让学生产生疑问和误解。为此,教师要做到如下两条:一是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有个透彻的理解。例如“除”与“除以”、“数位”与“位数”、“数”与“数字”等,如果混为一谈,就违背了同一律;有的教师指导学生画图时说:“这两条直线画得不够平行”、“这个直角没画成90°”等,这就违背了矛盾律;而“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就是闰年”之类的语言就缺少准确性。二是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讲解。比如,不能把“垂线”说成是“垂直向下的线”,不能把“最简分数”说成“最简单的分数”等等。严谨,除了具有准确性之外,还应有规范性的要求。要抓重点,简捷概括,有的放矢;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说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要准确无误,不绕圈子,用较短的时间传递较多的信息。
二、让学生在口頭表述中,训练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为了使全体学生的数学语言都能得到训练,教师在课堂中可以灵活运用“同桌交流、小组讨论、全班评价、学生小结”的训练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以 “语言训练为主线、思维训练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要说、有话可说,并在积极的评价中,使学生说的热情得到激发,说的能力得到提高。
1.同桌交流
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别是新授课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地总结。同桌间的互相交流,可以使学生掌握思路,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而班级中的学习困难生,也可在同桌的带动下,逐步学会叙述,正确地解答。
2.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全班评价
学生在小组讨论后,学习热情处于高涨,教师也因势利导,组织全班评价,为学生再次提供了交流信息,共同学习的机会,从而使信息渠道全面畅通,学生的语言表达逐步得到完善,也使他们的思维得到了一次升华。全班评价时,先由一组或一人发言、汇报,其它各组作出评价和补充,必要时,组际之间进行讨论、争辩。最后,师生共同对知识进行归纳,形成共识。
4.学生小结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我在课堂小结时,经常这样问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在回忆整理之后,纷纷举手发言,而且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和一些后进生也很积极。有些学生话虽简洁,却抓住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经常进行有目的的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目的。
多种形式的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学生把思维说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三、在学生阅读数学中,丰富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书本的真正理解。同时这样也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思想。
广州市白云区横沙小学
谢孔敏
摘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必须首先从阅读教学上下足功夫。尤其要做好这三个方面的功夫:通过阅读,积累语言;通过阅读,培养语感;通过阅读,训练表达。
关键词:阅读 语言 积累 语感 表达
为什么有的孩子读了很多书,却依然写不好作文?为什么作文课上老师讲了很多写作的方法,却仍然有很多孩子不会写?问题的根源不在孩子笨,而在于课堂上阅读基础没打好。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必须首先从阅读教学上下足功夫。尤其要做好这三个方面的功夫:通过阅读,积累语言;通过阅读,培养语感;通过阅读,训练表达。
一、通过阅读,积累语言
良好的语言表达离不开充足的语言储备。郭沫若诗云:“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大诗人杜甫也曾写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诗句都道出了积累对语言表达的重要意义。阅读,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积累的内容不仅包括好词佳句、精彩片断、成语、歇后语、格言、古诗词等语言材料,还包括课文中典型的表达范式,而表达范式的积累主要靠课堂练笔或写作实践中形成。积累语言的有效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诵读式积累
诵读记忆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正如古人所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小学生正处于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多读、多背一些精品语言,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朗读还是背诵,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不求甚解地读背,不仅记忆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而且很难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此外,诵读的时候,除了注意语气、语速、停顿和重音,不妨边读边想象文字描述的画面,再加上相应的表情和动作。比如:
小鸡用力一撑,把鸡蛋壳撑破了。
在读这个句子的时候,我先让学生体会小鸡的心理变化,然后让学生边读边做了一个“撑”的动作,“撑”字读得特别大声,好像很用力的样子,接着读出小鸡破壳而出兴奋的心情。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因情景的再现、表演的形式而被调动起来,不仅读得兴趣盎然,对文字的理解和记忆也格外深刻。
(二)联想式积累
联想式积累主要指阅读的过程中由一个词或句子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多个词或句子。例如读到“垂头丧气”这个词时,可以让学生联想还有哪些词是表示心情不好的?表示心情很好的词语又有哪些呢?弯弯的月亮除了像小船,还可以像什么?这样的积累方式类似于“头脑风暴”,学生很感兴趣,能在短期内大大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
(三)主题式积累
主题式积累指的是围绕某一个课文主题或单元主题进行的主动积累。联想式积累主要在课堂即兴完成,主题式积累则主要在课后完成,内容也更加丰富。例如学了关于“春天”的古诗之后,我开展以“春天”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搜集关于“春天”的其它诗歌、散文、格言、歌曲、摄影作品等,然后用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展示,大大地丰富了学生对“春天”的理解。
(四)情境式积累
情境式积累顾名思义是让学生在一定语言情境中积累语言。情境中积累的语言会让学生的印象更深刻。李吉林老师在教《荷花》第二自然段时给出这样句式:
我站在荷花池边看,看到(碧绿)的荷叶(滚动着晶莹的露珠),又看到(雪白)的荷花(在微风中跳舞),还看到(含苞未放)的花骨朵(小巧玲珑)。
李老师先要求学生用“又……还……”说一个完整的复句,把句子说具体,说生动,然后指点什么是“色彩美”、什么是“姿态美”。这种语言训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还让学生学会从“色彩”和“姿态”两方面去观察事物,可谓一举两得。
二、通过阅读,培养语感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除了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贮备足够的词汇外,还必须培养学生的语感。所谓语感,简而言之指的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的感受能力,是一个人语言素质的直接反应。叶圣陶在《文心》中说:“强烈敏锐的语感是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核心。” 表达呆板,语言罗嗦、语无伦次、病句连篇,都是因缺乏语感能力造成的。而语感的养成不是来自语法与修辞理论的学习,它源于长期的大量的阅读、听、说实践。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培养语感,可从那些方面着手呢?
(一)从微观层面入手,品味遣词造句的妙处。
品味词语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式。语句的表达是否准确、生动、富于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句中字词的品质。语文老师应该有一双慧眼,要善于发现课文中表达精妙的字词,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想象、入情入境地朗读等方法仔细品味词语的滋味。以《燕子》教学片断为例:
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带着它剪刀似的尾巴,斜着身子从天空里掠过,“唧”的一声,已经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就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这一段写出了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以及飞得很轻快的特点。学习这一段时,我们通常会抓住“斜”“掠”“唧”“沾”让学生逐一品味,体会用词得准确性。于永正老师在教这一段时不单引导学生品味“斜”“掠”“唧”“沾”几个词,他还特别问道“‘小圆晕’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不说‘小圆圈’而说‘小圆晕’呢?”“‘晕’是什么意思想过吗?”学生习惯性地拿出字典,了解到“晕”就是日光或者月光透过云层射出来的七彩圈。于是学生明白了“晕”给人一种若隐若现的朦胧美,让人感觉水纹很轻浅,而“小圆圈”则给人感觉要厚重很多,也缺少美感。此外“那小圆晕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朗读的时候也要读得稍慢,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正如叶老所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作者用词准确传神,于老师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出了语感,品出了文字的滋味。
关注句子的表达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式。课文中有两类句子是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一类是典型性的表达,例如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各种说明方法的表达等等,另一类是陌生化的表达,后者则更容易被人忽视。以下面几句人物对话为例:
1、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2、“不行!不行!小珍来了会扑空的,那多不好啊!”庆龄边说边把手抽回来。
3、“我明白了,我们的庆龄是个守信用的孩子。”妈妈望着庆龄笑了笑,说,“那你就留下来吧!”
以上三句对话描写的提示语的位置各不相同。仔细体会,我们会发现提示语的位置并非随意而定,主要取决于表达的需要。提示语在前,突出的是说话对象的表情或动作;提示语在后,突出的是对话本身,而且可能是说得比较急,给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先入为主”之感;提示语插在对话的中间,则表明语气有停顿,或是意思有转折。提示语位置不同,使用的标点也不一样。有时候,我们可以省略“说”,直接用人物的动作或神态做提示。还有的时候甚至不需要用提示语,读者根据上下文的联系照样能明白说话的对象是谁。一般来讲,在人物对话句数比较多,或是句子比较简短的情况下,某些句子不用提示语反倒显得对话更流畅;不用提示语的时候往往是说得比较快,一句接一句,这种情况下如果句句都用提示语反倒显得累赘、拖沓,打断了对话的连贯性。语感不光是一种抽象的直觉,更是一种理性的认识。如果我们每节课都能像这样解开一些文字背后的奥秘,学生的语感能力一定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关注宏观层面,揣摩整体思路
积累了语言材料,学会了遣词造句,就一定能写好作文吗?不一定。缺乏良好的构思,即使表达得再通顺再生动,也不过是一堆文字材料的堆砌。正如管建刚老师所说:“都说写作文,要有积累,积累很重要;然而积累的,不只是语言,比语言更重要的,是篇感段感的积累。”这里所说的段感和篇感指的就是文章的构思。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固然要强调品词析句,还一定要关注宏观层面,带领学生去揣摩课文的整体思路和写作手法。怎样培养学生的段感和篇感呢?
首先要学会分析课文的构思,即要了解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里详写、哪里略写、结构层次是怎样的。文章的构思技巧主要有哪些呢?从选材、组材看,主要有片断组合、巧设线索、时空转移;从结构安排看,主要有照应、伏笔、悬念、一波三折、总分总结构等等。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具体的课文,让学生熟悉这些构思技巧,并适时地迁移到写作中去。
其次要学会感悟课文的写作手法。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对比、象征、烘托、联想想象、托物言志、欲扬先抑、夸张讽刺、借景抒情、语序倒置、设置悬念、点面结合、开门见山、首尾呼应等等。很多课文的写作手法的特点不止一个,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最具有核心语用价值的一点进行训练,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表达能力。最具有核心语用价值的写作手法一定是具备统领功能和迁移价值的。比如王崧舟老师在上《长城》一课时就抓住结构上“先写见闻,后写联想”的特点,引导学生做出了这样的联想:
站在长城上,扶着成排的垛子,望着高耸的城台,很自然地想起那些坚守边关的将士们。
在这里,读写之间得到了有效的互动,语感在写作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三、通过阅读,训练表达
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具备良好的语感已经为语言表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始终离不开语言实践。正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阅读课本身就离不开语言表达,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阅读课这个大舞台,将语言表达训练进行到底。通过阅读,训练表达,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仿写中学习语言
儿童学习语言始于模仿。刚学习写作的孩子往往有“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仿写不失为一种习作起步的好方法。仿写不是抄写,而是让学生仿语言、仿思路、仿写作方法。当学生能独立写作时,老师就应该让学生放开笔墨,大胆地去写。仿写可以从模仿说话学起。课文中的精彩词句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比如《秋天》一文有许多精彩的修辞,我让学生模仿“果园里,苹果的脸涨得通红。石榴笑得咧开了嘴。”的句式说说果园里其它水果的样子,经过对插图的观察,学生们纷纷说出“大鸭梨挺着黄澄澄的大肚子。”“柿子姑娘胖得羞红了脸。”“橘子兄弟你推我挤地跟人打招呼。”等句子。这类模仿性的语言练习,能有效训练学生语言的规范性和丰富性。除了仿语言,仿思路、仿表达方法也是常用的仿写形式。比如学了《美丽的大兴安岭》可让学生模仿课文总分总、首尾呼应的结构来写写自己的家乡,《鸟的天堂》一文中“点面结合”、《穷人》一课中的心理描写等都可以让学生随堂仿写学以致用。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本来就是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只有平常训练得多,表达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二)想象中发展语言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任何创造都离不开想象,给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语言才会更丰富、更具创造性。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想象还原、补白、续述、联想等方式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让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得到充分地发展。例如在上《小英雄王二小》一课时,我特意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扫荡”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语言描绘敌人在王二小的家乡“扫荡”是怎样的情景吗?
问题二:敌人想叫王二小带路,会怎么说?王二小又会怎么回答? 问题三:王二小给敌人带路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
问题四:敌人气急败坏地杀害了小英雄王二小,你能想象敌人“气急败坏”的样子吗?他们的表情怎样?动作怎样?还会说些什么?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课文很多点都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但也不能为了想象而想象。语言文字的训练有一个基本的原则,那就是一定要紧扣课文的重点、难点,否则会导致偏离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三)情境中创造语言
真实的语言表达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情境教学研究专家李吉林老师曾指出:“情境是‘儿童言语的发源地’,‘情境’是发展语言不可缺少的广阔场景。”课堂上,我们可借助语言描述、图画、音乐、视频、实物等媒介来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有话可说。例如魏星老师在执教《狐狸与葡萄》这则寓言时创设下面的问题情境:
假如葡萄架上的一只麻雀看见了,告诉他这葡萄是甜的,面对这尴尬的情景,狐狸又会怎么酸溜溜地说呢?
窦桂梅老师执教《圆明园的毁灭》时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 如果历史可以改写,现在我们回到144年前做一次小小的体验。如果你是皇帝或大臣,士兵或普通的老百姓——面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行径,你会怎么做?
除了通过通过模仿、想象、创设情境进行表达训练,质疑、答问、交流、讨论、概括、复述、辩论、评论、抒发感受等都是训练表达的有效方式。
综上所述,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和语言表达的训练,而阅读教学恰恰为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进行表达训练提供了良好平台,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这个平台,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目标落实到每一节阅读课中,实现听、说、读、写的完美结合。
主要参考文献:
一、听
经过长期义务教育的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特别是进入中职的学生,他们的基础普遍较差,甚至有的学生根本没有良好的听的习惯。因此,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听课之外,还要多找一些课外资料读给学生听,或发动学生搜集他们自己认为好的文章在课堂上读。加强听的训练,逐渐养成能听、会听别人谈话的良好习惯。
二、说
中职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有一定的基础,但是表达方式、方法还需要大力培养、提高,说的能力还普遍较差。他们在与熟人、较少的人闲聊时,会毫无顾虑、滔滔不绝,但在大的场合或陌生场合就会胆怯,沉默寡言。因此培养学生当众说话的能力是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第一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先从学生敢于当众说话入手。利用课前五到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说一段话或背诵一段文章。在开始阶段,教师应给学生指定他们较为熟悉的话题,要求每一位在座的学生认真听,并且随听随分析、总结。为了使这一过程有效进行,可根据学生听的具体情况,不时让学生说一下感受、文章的特色等等,督促学生认真听,从而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以及随时应答问题的习惯。
三、评
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再进行评析能力的训练,即说的第二个步骤的训练。这一步骤的训练要达到语言流畅、表达自然、条理清楚的目的。
一般要分两步走,首先,让学生在有准备的前提下评论别人读的文章或说的话,学生可自由结合,一个说,一个评;最好采用同桌结合的方式,学生先了解评析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以免学生走上讲台言不及义,评论过简单,遭到他人的不屑,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影响整个活动的进行。其次,临时设计话题,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现场点评,训练学生临场发挥的能力。教师设计活动要结合学生实际,要寻找学生关心、喜爱的话题,使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以免陷入僵局。教师及时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必须以鼓励、表扬为主,以指点为辅,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到正确思想意识的引导,不能随波逐流,使学生的思维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既要训练学生的讲话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严格遵循教书育人的大方向。学生不但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有了长足进步,而且在思想道德水平上也跨上一个新台阶。通过本阶段的训练,学生锻炼了现想现编、现编现说的能力,训练了学生的反应速度,使学生能够及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对事物事理的认知换成口头语言表达出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统筹安排能力。
四、辩
辩,也就是辩论。辩论可使学生的思想变得缜密、敏锐,可以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真伪的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学会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勇于发表见解,勇于维护真理的道德风范。
在这一环节的训练中,每一学期设计几堂辩论课。课前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贴近时代的热门话题,并且给学生一定的搜集材料的时间,以免在辩论中无话可说。通过辩论既能提高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又可以丰富学生各方面的知识,特别是社会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没有离开校园时就更多地了解社会,增强对社会的认知,为学生就业后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怎样发现并抓住对方的破绽,进行有力的辩驳,阐述自己的观点,还要时时提醒学生,控制情绪,使学生把握分寸,保持良好的仪表和风度,让学生了解到着急、大声说话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是不能让人信服的;只有冷静的头脑、从容的态度、彬彬有礼的仪态,准确、有理、有据的语言才是取得辩论主动权的法宝。教师还要引导辩论双方沿着主导方向进行,切忌课堂局面失控,甚至给学生带来课后的隐患。最后,教师要进行适当的点评,以引起学生注意,扬长避短,使辩论课达到理想的目的。
【《重视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阶段总结】推荐阅读:
要重视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10-16
重视培养高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09-17
班级的管理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09-10
小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阶段总结06-20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阶段总结10-14
重视人才培养06-24
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11-25
初二年级数学重视教学交流工作总结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