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瑜伽选项课程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及措施

2023-01-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够符合社会需求, 顺利地融入社会生活。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对个人生活和工作有重要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差、创造能力有限、对所学课程如何更好应用于社会的认识模糊、自我的责任意识欠缺、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 心理健康问题多, 社会评价较低。瑜伽则是一种身心锻炼的统称, 通过在教学中适当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改造传统瑜伽教法, 使学生主动改变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价值观, 接受和遵从社会规范和准则, 减缓由新环境的要求和个体需要的矛盾产生的压力, 更好地适应环境。

1 瑜伽选项课程对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成因分析

1.1 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 其特殊的运动形式具有其它体育课程不具备的独立性

瑜伽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能量知识修炼方法, 冥想练习是一种感知状态, 可以获得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在练习中获得思想, 培养心灵和谐和情感稳定的状态, 是力量与柔韧之间的平衡。练习过程注重从身体转向心灵, 练习时让学生选择一个感觉舒适、放松的姿势, 建立一个有节奏的呼吸结构进行练习。有意识的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点或想法上, 使大脑进入更高的意识, 使到身心的宁静。在一个独立的空间帮助学生打开心结, 放松身体与灵魂, 坚定信心, 达到身心平衡。

1.2 有特定的规范练习系列和规则, 可增强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

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由于自身基础差, 学习目的不明确, 加上社会舆论的影响, 对环境和人际关系、生活自主性的不适应信性突显, 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普通高校学生。表现为不自信、焦虑、不安甚至厌学等心理问题。瑜伽包含身体的伸展、力量、耐力和强化心肺功能的练习, 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严谨的实践性, 练习时老师积极引导学生, 帮助他们协调整个机体的功能使肌肉发展均衡, 从而达到身心的统一。瑜伽的修持方法从道德规范的遵守、思想准备、自身的内外净化、体位法、呼吸法、控制精神感觉到冥想、静定八个阶段进行。完成八个步骤的练习即可产生效果, 针对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情况, 在练习中使有益于学生目前心理健康的感觉传至全身, 通过调息保持身体内力的平衡。并告诫学生通过道德首要与自身的内外净化杜绝生活中的消极因素, 如上进心的缺失、惰性等不良习惯, 再通过体位法有规律的练习开发身体, 利用的冥想和调息练习达到身体与心灵和谐的最佳状态。

1.3 特殊的教学环境与练习过程, 能培养大学生磨砺意志、增强抗挫能力

瑜伽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观点, 采取适当的态度和反应, 做到冷静稳妥地处理问题, 从而增强抵抗挫折的能力。大学生在自身发展中遇到困难时, 可将瑜伽的练习作为一个心理调适的过程, 通过冥想练习创设一种健康的心理情境, 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和自我意识, 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瑜伽肢体的训练是学习与练习并持之以恒的过程, 练习过程需要练习者在身体极限内做到最好, 可使学生养成循序渐进, 不急功近利的良好心态, 有效适应各种环境, 增强抗挫折能力。

1.4 练习中注重逐步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瑜伽的练习过程更重视分享、交流和互助, 在和谐中寻找平衡, 从练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信息等资源。在增加了瑜伽乐趣的同时, 又提供了一个交往的平台。练习者之间的友情、信任、合作精神也随之提高。如双人瑜伽注重的与对方分享与交流的练习过程。一些很难做到的动作, 通过双人瑜伽的辅助练习就可以慢慢达到, 这也是瑜伽独特的魅力所在。

2 对发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2.1 注重环境适应与控制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心理环境适应是个体内部人格发展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冥想练习能让人摆脱痛苦和消极情绪的干扰, 积极全面发展自我能力。通过冥想练习在练习中加强学生自我认识, 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处理情绪的方式。将自己行为与价值保持一致, 同时尊重别人的意见、顾及别人的利益。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冥想练习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各种适应问题, 从心理上、思想上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的解决途径, 规整出现自我认知的偏差和目标迷失, 自信心不足等问题,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现有的资源, 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 激发潜能。在同学之间建立起平等坦诚的人际交往关系, 相互尊重, 为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2.2 以多样的教学形式强化学生意志品质与创造力的培养

在瑜伽的系列辅助体位练习过程中, 学生身体都会承受一定的生理和心理负荷, 每一种负荷都是对人身心的磨练和考验, 都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注重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教会学生在练习以积极的心态战胜困难和挫折, 培养意志品质, 找到更适应自己的发展方向。因此, 在教学中要讲究教学艺术, 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 注重教学技巧, 在大学生身心疲惫的时候, 注意给予他们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 培养他们锲而不舍, 坚持到底的精神;与人和谐共处是一种人际交往技能, 也是人生成功的一种人际资源。课程中融入双人瑜伽的练习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竞争精神, 是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 学生随时会和其它系不同专业的的同学结为组合建立合作关系进行练习, 扩展交往范围, 体验助人与被助的快乐;另外, 适当开展户外瑜伽课程, 可以增进身心健康, 开阔视野, 适时在课程中加入舞韵瑜伽, 将更多的瑜伽体式和舞蹈元素进行揉和, 配合音乐疗法, 可以提升学生气质、塑造形体、陶冶情操;推拿按摩更是一种良好的物理刺激, 能更有效的刺激调整穴位及体内的经络, 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瑜伽功法的练习结合人体推拿按摩能借刺激穴道而调整自律神经达到健体强身的效果。在课程中融合推拿按摩课程, 对学生教授推拿按摩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手法, 将按摩的体位与顺序, 十二经脉和常用穴位操作方法介绍给学生,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学以致用, 对有阔展学生学习动力与价值以适应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2.3 创造瑜珈的交流平台, 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社会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运用瑜伽课的特有形式, 启发和教育学生把学习的过程与瑜伽活动的开展当作锻炼平台, 将比赛中的对手看成是就业与工作竞争中的对手, 锻炼学生的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形成独立选择、决断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不断积累经验, 挖掘创新。瑜伽修习的每一个动作示范, 体式的由来与练习顺序都极为讲究, 在课堂中体位的要点和功效都要对学生描述详尽细致准确。要锻炼学生在修习中调适心理, 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克制自己的不良状态。在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能使学生很好发挥各自才能,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社会适应能力。

瑜珈协会活动的开展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教师可以根据自愿和兴趣的原则让大学生组成课外锻炼小组或体育俱乐部, 将课内学习和课外锻炼结合起来, 既能满足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能促进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 为提高大学的合作能力、交际能力、应变能力提供了又一个平台, 有助于大学生潜移默化中一般行为规范意识的形成, 对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设置瑜伽社会适应学习研究, 将有助于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关注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开展学生团体百人瑜伽健身交流会, 结合学生社会实践, 瑜伽会馆的商业赞助, 活动开展的前期宣传, 分工, 具体实施等, 为学生创设一个情景教学, 当中的配合看成是就业实践工作中的相互配合, 让学生学会怎样融入团队, 把对瑜伽的兴趣转化为提高工作中专业技能的动力,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开展瑜伽健身比赛, 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潜力, 进行单人, 双人或集体组合性的比赛, 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遵守规则, 对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产生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在活动的具体开展中培养职业素养, 让学生提早体验进入社会的情景, 承担各自的职责并体验社会角色, 为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为今后的就业和生存奠定基础。集体项目能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让同学之间互相理解、鼓励、配合与支持, 使学生逐步认识到良好的合作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3 结语

综上所述, 瑜珈与传统体育教学相比, 后者更多地是关注增进个体健康, 瑜珈则以促进个体心理健康为为目标, 强调个人与团体目标的一致。然而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只有全方位、多角度地在教学中用瑜珈蕴涵哲理的积极思想结合人生体验, 作出有效的正面引导,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念, 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在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中的特殊功效, 强调学生个体与社会目标的统一,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参与意识与责任感, 营造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 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实践性的意义。

摘要: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人或群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积极互动关系。本文通过分析促使高职院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的积极因素, 给学生提供在锻炼中间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途径, 结合课程教学, 提出在教学中要注重大学生心理适应与情感控制能力的培养, 创造瑜伽的交流平台、融入就业理念等具体措施, 以多样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强化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形成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状态。

关键词:高职院校,瑜伽,选项课程,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彬.探析学校体育对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方法[J].体育世界, 2007 (3) :26~28.

[2] 张立元.张三佳.对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层次分析[J].中国教育导刊, 2009 (8) :6.

[3] 黄琳.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提升其就业能力的关键[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 2008 (11) :14.

[4] 庄政.浅谈高校体育教育如何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J].内江科技, 2008 (1) :77.

[5] 刘可.对高校体育教学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探讨[J].体育世界学术版, 2006, 1:36.

[6] 证彬.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与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关系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15) :89.

[7] 向勇.提高体育教学过程本体效果的浅析[J].中国教育实践与指导全书, 2008 (8) :73~77.

上一篇:幼儿园“虐童”事件的反思下一篇:油田开发工艺对抽油机液压系统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