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

2023-02-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

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

摘 要: 课堂教学艺术是旨在提升学生课堂教学素质与能力的各种手段与方法,能纳入教学艺术的要素很多,包括教师教态、心态调整艺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历史与现实的“切换”艺术;激发参与、倒入历史纵深的布白艺术,等等。

关键词: 新课改 历史教学 教学艺术 学科特点

近几年来,承载中国教育理想的新课程改革逐渐进入各省的千万所中小学校,尤其是广东、海南、山东和宁夏等地区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江苏也不甘落后,大胆革新,颠覆高考模式,这也给我省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着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如何把握课堂,实现教学目标的最大化,成为摆在中学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下面我就中学新课改的形势下课堂教学艺术谈谈看法。

课堂教学艺术是旨在提升学生课堂教学素质与能力的各种手段与方法,能纳入教学艺术的要素很多,包括教师教态、心态调整艺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历史与现实的“切换”艺术;激发参与、倒入历史纵深的布白艺术,等等。它要求教师以艺术的理念、策略、方式去设计教育教学的环节、方法、课程及育人的模式,以促进教学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即充分挖掘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审美因素,追求教学的艺术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的同时感受教学的艺术之美。即历史教师既能以美好的形象、语言、动作感染学生,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又能以高超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教学成功的关键无疑在内容,只有教学内容是正确的、科学的,才能够抓住人,使人爱听、愿听。然而对教学的艺术亦不可小视,它可以增强正确的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和掌握内容。教学要获得成功,就要尽量做到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艺术有机统一,把课上得充满趣味,饱含情味,具有韵味,令人回味。那么,如何实现历史教学内容和教学艺术的有机统一呢?

1.教师教态、心态调整艺术

1.1教师教态调整艺术。

教师教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处的状态,它是教师表情系统的综合体现。具体包括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形体动作——站态、坐态、行态等,以及教师的语言、语调、面部表情系统。教态的美给予学生的是综合的美感。

1.1.1传“神”。

眼神是心灵最透明的窗口,无需语言,经常能够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功效。它能帮助师生间交流、传递许多信息,扫视全场能使不安分的学生快速安静,短暂的注视能激发学生高度注意。人的各种情感无不从这扇窗子中一一透出。假如当学生犯错时,你用严厉的眼神去看他,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当学生有了些许进步的时候,你用鼓励的眼神去看他,则会起到表扬激励的功效;当学生因为慌张胆怯而回答不畅语无伦次时,你用热切期待的眼神去看他,则会使他气定神闲、滔滔不绝。课堂上这你短短的温和眼神的确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1.1.2表“情”

“抬手不达笑脸人”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一句古话,由此可见面部表情是多么重要。它也是一种语言。表情严肃、不苟言笑的老师会使学生望之生畏,敬而远之。让他们主动和你亲近很难,这样势必会影响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学生的学习情绪受到挫伤,使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扼杀,课堂气氛更是恍如一潭死水,沉闷枯燥。如果教师面容和善,态度轻松,时常面带微笑,学生肯定会感到教师可敬可爱,师生间关系融洽,亲密无间。课堂气氛就会轻松活泼,其乐融融,并且常会伴有高潮迭起。教师的讲课兴致盎然,学生听课将意犹未尽。

1.1.3语“调”

老学究教八股文,学童昏昏欲睡的场景在影视中时常出现,究其原因,语调问题是其一。语速的快慢、音量的轻重、语调的高低都会直接影响语言的感情色彩。如果教师说话的语调平淡无奇,精神状态萎靡不振,整堂课一个腔调,怎么能够打动学生,学生怎么能够不感到索然无味呢?相反,教师慷慨陈词,抑扬顿挫,口吐莲花,一咏三叹,引人入胜,学生一定会听得精神抖擞,兴致勃勃,积极参与。

1.1.4动作

动作,即是体态语言。部分教师上课,端坐在椅子上,抱着课本,手拿水杯,一副正襟危坐的姿态,整堂课保持一种姿势。学生机械听讲,课堂波澜不惊。要知道恰如其分地借助动作、手势,能增强说话的力度,调节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人物形象的领会、整个历史事件的感悟。带有鼓动性、号召性的表述,再辅助双手用力挥洒,就能平添几分气势。

总而言之,眼神、表情、语调、动作等教态语言,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生动形象恰如其分地运用,必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师生互动配合默契,课堂气氛必将生气勃勃,春意盎然;教学效果必将锦上添花,硕果频结。

1.2心态调整艺术。

1.2.1正视现实

人的生活,不如意的地方很多,有些人总感觉事事不如别人,自己的努力没有回报……许多人生活上的不如意,常常会使人用一种不平衡的心态去考虑问题,这样就会造成自己精神上的伤害或家庭矛盾的激化。甚至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例如云南大学的学生马加爵杀害同学的案件。正是因为对自己所处的现实的不满,最终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这个事件告诉我们:有委屈的时候,愤怒、抱怨、不服气甚至是怨恨对改变这一现实毫无作用,惟一正确的办法就是正视现实,迎难而上,不畏惧气馁,不在某一件事是否合理上纠缠不休。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能从许多无谓的烦恼中摆脱出来。

1.2.2学会放弃

古人云:“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当部分目标通过多次努力仍然无法达到时,是否应该考虑到能够放弃了。学会放弃并很难,当我们面临取舍的时候往往难以割舍,无法放弃。因为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做事要执着,始终不渝,善始善终。放弃既定目标似乎就好像是退却、认输,感觉很丢人。但是,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选择与放弃是并存的,比如当我们选择当教师,就注定我们和优越的生活、达官显贵的地位等远离。这就注定我们的一生将和学生共同成长,注定我们将过着一种平淡而清贫的生活。要和别人进行攀比那只会徒增伤心烦恼。但是,我们为国家培养了人才,为无数的家庭改变了命运,我们同样幸福快乐。退一步海阔天空,学会放弃,我们的生活将更加精彩。

1.2.3要有一颗平常心

人总是有很强的趋利性和较强的荣誉感,甚至有的人每天为自己定下很高的目标,每天都信心满满。殊不知,生活、工作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要求越多,所遭受的挫折就越多,因而经常处于不平衡的心态中。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看待人的需求,必须承认人们多种多样的需要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佛家所倡导的四大皆空,道家的无为境界都是逃避现实的理论,常人无法企及。但是如果一个人能够淡泊名利,必然能有效地减少挫折感产生的机会,有效地控制压力,使自己的身心轻松愉快。儒家强调和而不同,实际上就是一个度的问题。要把握好一个度,即需求的强度,保持平常心。

2.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语言是工具,是人们的思维工具,也是人们重要的交流工具,现在,又成为重要的信息工具。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掌握语言工具,有效地发挥它的作用,尤为重要。教师的语言是职业语言,与其他行业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但其个性特征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它是一种独白的语言;带有书面色彩的口头的语言;带有情感色彩的严肃的语言;还是一种带有态势语言色彩的有声语言,等等。

苏霍姆林斯基深刻地指出:“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在较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在教学中,无论是传递反馈教学的信息、交流感情、熏陶感化学生个性、组织教学,还是引导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性活动,都依靠教学语言。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视觉和听觉神经系统及大脑的积极活动,教育的信息才会为他们接受,起到语言的交际作用,让他们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由此可见,教学语言是教师一刻都不能离开的关键性的工具。即使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大量应用于教学过程,教学语言也要求严格、严密。

闪耀着智慧火花的教学语言,是用词准确、逻辑严密、论证雄辩、情感丰富等要素的溶为一体的表达。它能把杂乱无章的事理讲清晰,能把单调乏味的道理讲生动,能把静止不动的现象讲灵活,引导学生探索,追问,挖掘,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从而极大地增强学习效率。诸多的案例表明,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必定语言表达能力较强。那么,教师的课堂语言有什么要求呢?

2.1言简意赅,直白浅显。

教师语言要符合学生水平和兴趣特点,不能用语晦涩艰深。不能长篇大论,使学生无法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思,不知所云,这样势必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言简意赅,直白浅显,优化教学语言,努力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2.2准确无误,严谨科学。

部分历史教师的课堂用语随意,用词不准。但是历史教师,尤其要重视字词的准确性、科学性。如人教版教材必修一中,在秦灭六国之前,秦始皇称为秦王嬴政,大一统后,以秦朝皇帝“秦始皇”相称。“秦国”与“秦朝”、“秦王”与“秦始皇”,前后乱用、混用,皆为科学性错误。又如《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一课,在罗马法的影响中,它表述为“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此处特别强调罗马法是公民面前一律平等,反映了罗马法体现的阶级属性,它是奴隶主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去掉以后的话,它所表达的意思将扩大。

综上所述,教师的语言要力求回避“两缺、三不”,即缺条理、缺感情;不规范、不生动、不确切。

3.现实与历史的“切换”艺术

历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的水平,准确而生动的语言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要使学生学好并且喜欢你教的那门课,语言这个基本功能必须予以重视。历史是为我们在随时代变化的人文环境中,了解自己和社会,理解变化和延续的唯一路径;它是帮助我们理解和对待变化,同时发现过去与现在之间存在着深刻联系的延续性的一门最有效的学科。历史是消失殆尽的现实,显示是活着的历史,两者在不同时空承载着不同的内容和载体,共同统一与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之中。因此,历史教师在纵横捭阖、贯穿古今的侃侃而谈中,使学生在历史和现实的完美结合中体会深沉的历史感和鲜活的时代感,这是历史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总结经验教训是为了更好地指导现实、展望未来,这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历史知识并不是关于现实及未来的知识,而是对过去的记录、总结。从“原始”中翻出现代,从过去中展望未来,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分析,准确把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共鸣,受到教益和启迪。这就要求历史教师懂得“切换”的教学艺术。

“切换”艺术是指在谈论历史问题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国际热点问题,以及身边刚刚发生的人和事情去讲授,学生有种很强烈的现实感和使命感,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理解历史。有很多的历史教师特别敏感,对同学所议论的、关心的、迫切需要了解的电影、电视、新闻等,能恰如其分地在教学中加以描绘和分析。这样很容易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新教材中提到的反恐问题,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以及APEC会议、上海合作组织和亚丁湾护航、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的活动等,教师都可以与教材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时代感,以做到学以致用,起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作用。

在历史发展的脉络中透视现实,解决实际问题,揭示出历史学科的生命力之所在。这就更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但把鲜活的现实问题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要“切换”巧妙。联系现实应当在历史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进行,而且只能做适当引申和点拨,有时甚至引而不发,切忌简单类比,更不能牵强附会滥联系。结合要以教材为基础,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以教材为依据,按教学计划的进度自然结合,保持历史教学的严谨性,不能超前,也不能倒逆,更不能本末倒置,冲淡正常的历史教学。对待现实问题要采取辩证的态度,现实是历史的延伸,不能拘泥于学科的过去特性,或因时事热点政治课已讲就轻易地放弃自己的阵地,对于时事热点,只要是有利于加深历史知识的印象,抓住历史本质,掌握历史发展规律提高历史识别能力,就应予以体现;同时,结合时事热点教学要缜密,重点突出,不必面面俱到,不搞简单叠加,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看问题,使其真正领悟到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并从中受益。如果“切换”得当,学生的视野就不至于为纷繁复杂的表象所迷惑。对现实的问题的认识,也就不至于浮于表面。而且,从历史的高度“鸟瞰”现实话题,学生的认识自然高人一筹。

4.激发参与、倒入历史纵深的布白艺术

参与,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手段;参与,是主动介入其中,自觉承担责任,积极干预事态,尽力创造发展的意识和行为。教师的传授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但也可导致学生依赖性的加强,不利于他们主动学习,因而有必要让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并动手实现。因此,教师应开放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尤其是遇到复杂的历史问题时,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特别是对同一历史问题、历史现象,应鼓励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从不同的角度,发表各自的意见,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尝到了劳动的甜果,教学就更有意义了。

画家作画,总要留点空间,让欣赏者自己去体会、遐想;音乐家演奏,抑扬顿挫,有时“无声胜有声”。这在表现手法上叫作“布白”艺术。同样在课堂教学中也要讲究一点“布白”艺术,即教师应适时、相机地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其思维能力。历史课“布白”的方式很多,或在导入时“布白”;或在探讨关键点和突破点时布白;或在区别相近、相对知识时布白;或在设置结束语时布白,等等。当然,使用布白时,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必须服务于一定的教学目的;布白的内容须有一定的难度、梯度、密度,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思考量,符合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同时布白还要注意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层层推进。另外,还要注意布白内容、形式的多样化,做到学与思、快与慢、断与续的有机统一。

教学艺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艺术地教学,教学的艺术相辅相成,可以使教师摆脱教书匠的困惑,使平凡的工作变得充满色彩,五彩斑斓。历史教学中的艺术更是一门永无止境的科学。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处处需要艺术,需要美,需要老师发掘。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2]马卡连柯.马卡连柯教育文集.

[3]马树芳.谈青年教师教态培养.

作者:刘正银

第2篇: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

【摘要】在新教材、新课改下,我们的教师无论是在知识的储备,还是在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改进上都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和改进。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教学;教材

一、新课改下的困惑

新课改的实施和推广,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让教惯了旧教材的老师有许多的不适应和困惑。首先是新的教材体系不适应,同时对新增加的教学内容比较陌生,另外,教材容量过大,这都叫老教师有点措手不及,总体感受是不会教、教不会。

二、新课改下教学困惑的原因

(一)教材的变化

旧教材总体来说信息量小,分析深刻,而体系编排无论是世界史还是中国史,无论是古代史还是近现代史,都是以时代为线索,在某一时间段内分析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新教材则容量大、信息广,分析比较浅显,其体系则是分别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为线索,再以时间为纽带去阐述古代中国、近代中国和世界在这些领域的发展变化,有专题史的思想。和旧教材相比,是大相径庭,故教师会有很大的不适应。

(二)学生的变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普及,现在的学生与上世纪的学生已有很大的差别。现在一个学生每天获取的信息量远远超过教师,同时,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敏捷,遇到问题总是穷追不舍。因此,我们的教师必须要面对学生的这一变化,跟上时代的步伐。

(三)时代的变化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时局的变化,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你对本专业的知识要有精准的掌握,还要求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不但要求你要掌握好汉语,而且还要求你要掌握好最基本的英语,现在出现了许多边缘性的学科,单靠某一学科的知识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总之,新的时代需要新的人才,一专多能的人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新课改下解决困惑的措施

(一)处理好教材

新教材的容量比较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教材就显得至关重要。我觉得在处理新教材的内容时要有取有舍,纯记忆的东西可点到为止,而对较难理解的内容要进行重点突破。如在处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节教材时,我认为第一个和第三个目录可以让学生自学,而教师则应把精力放在第二个目录即“邓小平理论的发展”上。这一内容理论性较强,在处理时我们可以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讲到十五大,这样基本上就可以把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讲清楚。就如有的老师所说:现在主要是如何使用好新教材而不是如何教好新教材。

另外,新教材的体系没有旧教材体系那么容易把握,似乎每一个专题与前一个专题和后一个专题之间都没有必然的联系,这样,便显得每个知识点之间都是孤立的、分散的。其实不然,只要你认真钻研,善于把握,它们之间也有着密切联系的。如必修三的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专题的四节课讲的是儒家思想的产生、正统地位的确立、新发展及受到批判;而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三节课即讲的是向西方学习技术、制度、思想一个过程也是儒家思想受到冲击、动摇的一个过程。这样,两个貌似无关的專题却清晰地叙述了整个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如果教师在讲课前心中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那么在上课过程中就不会游刃有余。简言之,需要我们教师能有效地把握和处理教材。

(二)提高自身的素质

新课改下,我们的教师首先要学习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要运用新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按新时期教育规律办事,以最经济的时间、最合理的办法提高工作效率。

新教材除容量大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涉及的知识面特别广,对有些知识,我们可能比较陌生,比较像绘画艺术里的表现主义、印象主义、立体派,还有古代哲学和物理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去充电,大量获取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提高自己的素质,许多地方要和教材、学生产生共鸣,只有“熟”才能生“巧”,连教师自己都搞不清的问题去给学生讲解,学生是不会喜欢听的。

另外,教学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深入浅出,优秀的教师要尽力把复杂的问题讲简单,而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如必修三讲的是思想文化史,讲到每个阶段的思想文化出现的背景时,我们都会分析这一时期的经济、政治、阶级、社会状况,也就是说: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简单地说就是: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用哲学的观点来解释就更简单,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增加历史知识储备,同时要注重文史哲的有机结合。

(三)注重启发式教学

旧教材下,我们教师喜欢表演式的上课,一节课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感觉把教材分析得入木三分,很有成就感。或许旧教材下,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可行的,但在新课改下,我们应更多地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尽量地使用多媒体,充实教学资料,注重情境问题的设置,问题的设置最好是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如在讲罗斯福新政时,我们可以把听它和当前的金融、经济危机相结合,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在讲到网络的双重作用时,我们可设置:假如你是牛郎、包拯、比尔·盖茨、学生、黑客、本·拉登,你会用网络做什么,这样既增加了趣味性,又跨越时空,可激发学生分组合作从而去自主探究。

总之,新教材、新课改下,我们的教师无论是在知识的储备,还是在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改进上都需要不断地去探索,改进。

【参考文献】

[1]贾会彩.谈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J].代教育探索,2012(5).

[2]徐为章.感悟历史新课堂[J].中学历史教学,2006(3).

[3]朱文龙.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探究[J].新课程(教研版),2010(4).

作者:马卫琳

第3篇: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新理念

摘要:新课标之数学教学有新的课程观;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过程,重创新,重个性,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重合作与交流,重思想教育;新课标之数学教学中的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关键词:新理念;重过程;重创新;重个性

一、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侧重点

1.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过程。(1)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①体验数学的自然科学性,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②体验数学的基础性与工具性,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自然科学的工具。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离不开数学,数学的思想、方法、语言、思维方式是研究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③体验数学之美。初等数学中的线段的“黄金分割”比例为0.618:1,人们在探索自然美以及艺术美的过程中发现“黄金分割”之比具有一种悦目之美、和谐之美。④体验数学是一种文化。我国古代的河图洛书就是数的“方阵”,《易经》中的卦象都用数来表示,我国古代兵书中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中的筹就是数码。⑤体验数学是一种思想。数学是一种科学思想,这种思想反映着数学知识的共同本质。数学之中含有丰富的思想:符号思想、集合思想、函数思想、分类思想、化归思想、极限思想等等。(2)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做数学,探究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新课标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独立性,不再只充当知识的接受者。(3)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感情交流的过程实质上是老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学实质上是学生自主独立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和发展自己的潜能,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实质就是交往互动。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学生不能只做听众,必须动起来,要动起手来操作数学,动起笔来推演数学,动起脑来思考数学发现数学质疑权威,动起口来讲数学和与同学老师讨论数学;数学教学要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交往,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使学生学会交往,逐步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

2.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个性。与传统教育不同,新课标非常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人的思考问题都有其独特的方法,每个人的先天条件(如大脑的潜能,气质)都不同,传统教育的整齐划一,齐步走,只重学科,目中无人,忽视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新形势下显得非常落后。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以人为本,数学教师要关注学生,要教书育人!关注人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关注就是要尊重、关心、牵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新课标认为,数学教学应该是学生愉悦的情绪和积极情感的体验过程。数学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以及关注学生道德和人格的发展。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的过程。

3.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创新,一个民族就要衰亡。教育不能没有创新。新课标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是指学生在其原来知识基础上的突破和发展,不是指科学家那种创造发明。数学教学应当成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时候,大力鼓励学生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向教材质疑,向权威挑战。

4.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育。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概括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总的策略。一般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函数思想、分类思想、极限思想,等等。数学方法是人们分析处理数学问题的具体手段,如: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归纳法,等等。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但对学生学习数学有帮助,对学生未来走进社会后解决实际问题也很有用。数学教学必须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二、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是知识的传授者。新课标强调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促进个性发展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要建立一个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积极与学生交流,分享体验与感受。学生是独立独特和发展的人,是学习的主体,是责任与权利的主体。教师要有耐心、信心和恒心去教育学生,努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作者:周全立

第4篇:新课改下的中学作文教学论文:新课改下的中学作文教学之

我见

《全日制中华人民共和国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关于写作”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形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现实中一提到作文,很多学生就厌烦,没有一丝兴趣和激情,学生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只得瞎编乱造,抄袭佳作应付检查及备考。作文被称为语文考试的半壁江山,可见其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那么怎样进行写作教学,让学生写好作文呢?在新课程背景下从事语文教学的实践中,笔者注意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听到、看到、想到、感受到、体验到的事情写出来,并不断地加以训练,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收获了作文教学的喜悦。 

一、巧设作文题目,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索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动其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动的状态。带着孩提时代幼稚与童心的小学生刚一入中学时,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喜欢向老师敞开纯真的心扉,大胆热情,想象丰富多

彩。这个时候的作文教学,应尽量适应他们纯真的感情需要。比如《我的老师》这样的题目,过去可能写过多遍了,可能难以写出新意,笔者就改为《老师的„„》,这下学生的思维就活跃多了,纷纷列出题目,如老师的“笑容”、 “眼睛”、“粉笔”等。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地方入手,抓住一点来写,果然写活了老师的形象。而到了初二下学期以后,学生就逐渐进入闭锁期,这时他们希望老师能够尊重他们,表现在作文上则喜欢写一些比较深刻的东西。针对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笔者就指导学生写一些哲理性或科学性强的作文,于是友情、机遇、挫折、自信、科学研究这样的话题在他们的笔下就表现出来。根据他们喜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特点,笔者就多进行议论文的训练,题目也和时事紧密贴近。由于抓住了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作文题目,这样就消除了学生写作的恐惧心理,激发了写作兴趣,使学生想写、愿写、能写作文。 

二、加强方法指导,提高写作能力

好的写作方法是写好文章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学生对写作感兴趣的前提下,只有教师及时进行写作方法指导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

2.1 让学生学会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获取写作素材是作文的关键,对一个初中生来说,受年龄、生活经验、观察水平等局限,

不可能时时留意观察生活中发生的事,普遍的现象是到了写作的时候才着急。笔者告诉学生,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富有哲理,可以写作的,只要注意观察,并加以领悟就能写出好的句子或篇章。比如面对明月,苏轼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看到盛开的紫藤萝花,宗璞动情地说:“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作者的这些感悟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仔细观察,从而悟出值得阐述并给人以启迪的哲理。笔者还带学生站在风中感受风、来到雪地中欣赏雪。花间月下的一隅风景,霞光中的一抹色彩,一个景致,一处远山的轮廓,只要经常观察思考,动笔写写,一定能写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佳作。 

2.2 让学生学会联想。

什么是联想?所谓联想,就是把生活经验、书本知识(即写作材料)和写作相互贯通、融合为一的过程,它贯穿在整个写作过程中。通过联想,使沉淀的信息复活于心中,昔日的储备浮现于脑海,从而注入笔端,写成文章。讲到学习刻苦,不由得想起匡衡凿壁偷光;议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雷锋的感人事迹一件件涌上心头;若说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吴晗及其《谈骨气》浮现眼前: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自觉地由口中吟出,仿佛又看到了那宁愿饿死,也不领美国人的救济粮的朱自清,还有那长须飘飘、

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也决不屈服的闻一多;如谈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保尔·柯察金的名言则回响耳边;要论亲情,难忘朱自清的《背影》,以及自己父亲的叮嘱和母亲的抚拍。文章的内容不只是记人叙事,还得写景状物。如何把景物的特点写出来,这也得借助联想。通过联想,找出甲事物和乙事物(或物与人)之间的联系点、相似处,再运用拟人、比喻、通感的形式把这种联系、相似表达出来。《看云识天气》中对云的描写 “天上的云,千姿百态”、“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众多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不断变化着的云的不同姿态。对云的姿态的准确描绘,也得益于作者在观察基础之上的联想。 

笔者深信,只要勤于实践,努力挖掘,大胆创新,坚持不懈,作文教学一成会取得好的成绩。

第5篇: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

传统的教材功能观认为,教材凝聚了人类文明和人类知识的精华,具有权威性、学术性和知识性的特征,教学就是把这些文明和知识的精华教授给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对这些知识的获取和积累的过程,这种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教学以教材为本,教师要吃透教材,教好教材,学生要学好教材,掌握教材中的知识。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教材功能观受到了挑战,新教材功能观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知识、理解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是显性的,直接体现在教材之中;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则是隐的,是活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教材中发掘,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

这样,教学活动就由单向传输变成了双向互动。这种变革不是形式上的改变,也不是随心所欲的改变,而是存在深刻的内在动因。首先,在一个信息爆炸、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时代,知识是无穷无尽、永远也学不完的,怎么学也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不用说不能较为完整地掌握某一学科的知识,就是这一学科的主要知识也学不完。教师讲授的只能是本学科最基本、最关键的知识,是打牢基础、以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单向的、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已经落伍。 既然不再过分强调教材的精华性、权威性和学术性,而强调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起到的是一种媒介的作用,那么教师就不必把教材看成是神圣的、不能质疑的,必须不折不扣地照此执教。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在教学活动中,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学生是中心,学生的学是主要矛盾,一切围绕怎样学,怎样才能学好这个中心进行。新教材提供了大量的教学材料,如教师用书、学生读物、活动手册、挂图、卡片、音像音带、多媒体课件、教学VCD等,教科书也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活动和作业。但是这一切并不是要你全部掌握和使用,只是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让教师去选择。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教师要创造性选择和应用这些教学材料,而不能跟在这些资源后面跑,受其所困。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以前的教材留给教师和学生的发挥空间较少,只要求教师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只要求学生掌握课堂传授的知识,对于教材和教学任务来说,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地位,很多教师、尤其是一些老教师已经习惯了这种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要求他们发挥主体能动性,去选择去创造去应用,他们反而不知所措。许多教材一改传统的做法,没有了明确的课文重点、要掌握的知识要点、教学提示以及背景知识等,要求教师自己拟定教学目标,到教材和教辅书以外查阅资料,一些教师很不习惯,感到难度很大。这次研讨会的经验说明,要教好新教材,首先要研读国家新课程标准,把握课程改革的实质,领会教材意图,但这只是问题的一半,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第一步,另一半则要从当地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把位定准确。这一点尤其重要,离开了具体环境和条件下的学生实际,是教不好的。

课文后的问题和课后作业的设计具有开放性,减少了明显的暗示性的、提示型的问题,答案非惟一性,甚至是不确定的,只是提供广泛的背景素材和知识,提供

解决问题种种途径的可能性,这样做是为了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考,而不是已经暗示或提供了明确答案,只是让学生复述或依既定的思路思考,求得一致的答案。 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中,虽然四五十个人在一个教室里学习,但学习方式却是个体的、封闭的,听课、理解、做作业、考试,除了与教师的单线联系之外,缺少横向的、与同学之间的沟通。这种环境和学习方式,尤其是学习的激烈竞争,容易使学生形成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的性格,这方面的教训很多,甚至发生了许多悲剧,其根源在哪里?除了品德教育、人格修养的因素之外,与这样的学

习方式和学习状态不无关系。

新教材在学习方式上的改革之一就是合作学习。许多教材提倡课堂学习活动化、交际化,如把学生分成各种各样的小组,进行角色表演、游戏、做手工、完成项目、唱歌、跳舞,以及陈述、讨论、辩论等。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领导意识,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识都会悄无声息地得到增强,这些品质在教材中并没有明显要求,在考试中也不会涉及,是一种隐性的东西,但是它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环境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这些现代社会所必需的素质。

思考

一、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发展,形成历史意识、国际意识、公民意识、创新意识。在实然的教学目标与应然的教学目的之间,在课堂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之间都是以教学策略作为中介的。历史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在教学策略层面上更趋近于教学目的的达成。历史学科的知识具有科学性、过去性、具体性、多样性和连续性等特点。研究性学习的策略亦应切合这些特点。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选择便于学生展开思考、发挥的专题(如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等),指导学生制定研究方案。这种策略的特点是不需要太多的课余时间,以课堂的成果展示和辩论、评价为最终的结果。优点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便于学生就历史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缺点是由于时间短以及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制约,专题研讨很可能不够深入。

思考

二、历史角色的扮演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历史人物是历史构成的要素,学生们日常的历史学习往往以时间和地区为线索,对历史人物的全面了解较为缺乏。在实施历史角色扮演之前,教师应指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历史人物,阅读人物传记,并与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相联系,较为全面地了解、理解人物的行为及其内在的心理活动。学生们往往对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感兴趣,如武则天、雍正等。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研究一些在重大的历史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物,以便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历史事件。角色扮演者的表演一定要在充分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同一班级或年级的学生可就表演者的表演发表自己的见解。角色扮演与评析过程同样重要,表演者和评析者都可对自己的学习最终以文字形式总结。这种学习方式的优点是给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理解、想象力的空间,是学生对历史人物及其所处历史时期的虚拟现实的体验。缺点是这种学习方式受时间和资料来源的局限,也受到学生自身能力的局限。教师应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依据,不可提出超出学生能力的过分要求,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并不一定单独安排学生的角色扮演活动时间,可以尝试在充分预习和课外阅读的基础上,实施课堂中的即兴表演。比如,学习戊戌变法的历史,学生们可以分组扮演维新派的代表和封建顽固势力的代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使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和事件中的历史人物。

第6篇:新课改下的识字教学

摘 要: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着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等,因此,作为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教学活动,强化小学语文识字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3500个汉字,在1~2年级,则要求认识1600~1800个汉字,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多样的识字方法,带给学生学习的乐趣。二年级语文教学主要是以识字教学为主。二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年级的基础学习起来就变得轻松了。教学中,识字这一块,学生的兴趣还是比较大的。最大的问题是,学生在写字过程中错别字也越来越多,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就显得很重要了。根据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爱玩、好动、做事没耐心、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的特点,我在识字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采用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还采用了循环记忆识字教学,使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中乐于识字、学会识字。

那么,怎样才能让教师不受制于教材,不一味地只为完成“认识几百个字”的教学任务,而使有基础、能力强的学生,认识教材外更多的字,使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树立“我会认”的信心,从而让所有学生感受识字的快乐,促进其主动识字呢?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在识字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我采用了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对训练学生自学的能力有很大帮助。首先是让学生观察生字,看字形,记字音。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才能记住这些字。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了许多的识字方法。我再加以总结就形成了加一加、减一减、猜一猜、讲一讲、画一画等方法。我们班的学生在经历了家长、教师帮助制作卡片后,自己动手制作卡片后,现在部分学生已能根据要识的字的音、形、义配上装饰插图,并组词。识字要求的层层提高给学生带来了乐趣和挑战。学生识字的兴趣越来越高,识字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反复识字

1.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读准字音

预习是专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的。为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我们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时,“看看生字条中的生字宝宝,你已经认识了谁?跟它打声招呼,读出来吧,还有谁你不认识?快把它从课文中找出来,圈一圈,借助拼音读一读吧”。学生们立刻行动起来,很乐意到课文中认生字,获得了学习生字的主动权。

2.指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习生字

小老师教生字,引领学生改变识字方法,学生制作生字卡片之后,如何让他们把生字教给大家呢?我和学生共同确定了这样几个步骤:(1)读生字。先找出课文中的生字圈画出来再带拼音读一读;(2)小组合作,说结构,说部首,组词,编字谜等。在学习生字中,我采取先扶后放的方法,尝试让学生做小老师,让他们自己想,自己说。一个个“小老师”都能独立发现问题,并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生字的写法,其涉及的方面有很多,诸如多一点、少一点、多一撇、少一撇这类的笔画错误,形近字和同音字相混淆所产生的错误等。

3.教会学生在阅读中巩固识字

儿童识字,认得快,忘得也快。因此,不断复现是巩固识字的重要方法,而把识的字放到语言环境中巩固,效果比较好。阅读心理学认为,阅读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阅读主体积极参与的过程。教学中,我一方面在课堂上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随课文识字,即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便于理解字词的意思,有助于建立字词在音、形、义上的统一联系。

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我力求做到形式多样,活泼生动,体现趣味性;力求做到课内外相结合,校内外沟通,体现开放性。

1.开放识字课堂,引领学生大量识字

让生活成为识字的大舞台,鼓励学生随时随地地主动识字。

2.注意识字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我在课堂上常常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创设有趣的识字情境,来鼓励学生识记和巩固识字成果。

3.生活化识字,巩固识字成果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在日常生活中识字的有心人。”我有意地布置学生在课间认学校的校牌、认班级的班牌、认学校各个教室的门牌。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校园内的标语、宣传栏、黑板报或自己的学习用品、书刊杂志,从中寻找熟字朋友;引导学生在看电视时识广告字、买东西时识商标字,走在街上识招牌字,在数学、美术、音乐上识字、在读课外书时识字;鼓励学生广泛搜集字谜、自创字谜、编识字顺口溜,以增强识字的趣味性。

汉字学习是一个反复的、长期的过程,如果教师能点燃学生识字的“火焰”,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并创造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里和汉字交朋友,常见面,使学生主动地识字,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会成功地完成识字任务的。

参考文献:

聂在富.语言文字知识与小学语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 甘肃省酒泉市新苑学校)

第7篇:新课改下的教学反思

经过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现在的学生发生了新的改变,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都明显表现出与以往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异。正如我们的教师现在所感慨那样:现在的学生一届比一届难管理,一届比一届更另类。做为改革大潮中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为以后的教育发展整理出合理的教育教学思路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政策的引导,现在的家庭大都成了独生子女的家庭,子女成了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造成子女对父母过分依赖,自主性较差,具体表现为:学习自主力差,不能独立思考,看着学生一节课上本本分分的,可是效率不高,不会主动出击,坐在那里不捣乱,但就是不去学习,除非老师你明确布置了任务,他们才会埋下头去学习;课堂上你讲到哪里,他们听到哪里,根本不会沿着你的思路,继续思考下去;干什么事都不会举一反三,同样的类型题,讲一遍又一遍,人家该错还是错,人家说“人不会在同一条河里跌倒两次”,可是我们现在的学生,却能办到,而且还是两次朝上!而且他们热中于谈恋爱,追星,爱时尚,追求另类„„花样翻新,不胜枚举,令我们现在的教育者,深感时代发展过快,自己已经跟不上孩子们的步伐,是不是该被社会淘汰啦?

针对现在教育教学上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我们作为他们的直接教育者,如果不改变策略,一味按照原来的教育教学模式操作,势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很多负面影响,比如:师生针锋对决;课堂师生互动不配合;布置作业不按时上交;教师磨破嘴皮,学生无动于衷,仍然我行我素等。

那我们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应该采取何种措施呢?

我个人认为,现在学生出现这种现状,主要矛盾是现在的学生思想素质下降啦!在我们上小学的时候,思想品德是作为一门课程,是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的,考试还纳入升学成绩的,可是如今,思想品德是开卷考试,学生不学,不能从小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不能把道德的“根”挖出来,也就不会“勤奋刻苦,吃苦耐劳,尊师敬长,助人为乐,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所以,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洗涤他们被腐蚀的心灵,让他们真正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好”。

改变他们的道德观念,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从幼儿园,从小学„„持续教育才好。我们教师要给他们以道德示范,用爱心去感化他们,此时一味地打骂解决不了问题,小学生吆喝他们一顿,也许他们还可以接受,可你对已经成人的高中生来此一手,有逆反心理的他们不跟你对着干,跟谁对着干?吆喝他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毕竟他们已经能够和我们讲道理,愿意和我们讲道理。我们要学会和他们沟通,学会和他们交流,知道他们喜欢什么,爱什么,抱怨什么,敢于面对问题,给他们台阶下,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感觉到你是他们的依靠,是他们的真心朋友,能全身心地倾诉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与酸苦! 刚柔并济,百战无敌。有的时候,讲道理对学生无用,或者收不到好的效果,适当发一点脾气,也是不为过的,但我们要把握住度,让接受批评的学生能够承受得住,不然,没把学生的问题纠正过来,反把自己的人生搭进去了,那就有点得不偿失了!近来,网上一直有报道,某某学校,学生不堪教师的重压,跳楼的,自杀的,这一些怪现象都是学生素质低下,承受压力能力不强,老师加压过重造成的。不是有这样一本书《批评的艺术》,我们教师批评学生,也得有度,也得有点艺术,适可而止!

总之,教育者就是教书育人的,不仅要教会学生必要的知识,还有培育他们成才成人,顾此失彼,都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第8篇:新课改下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各学科都有较大的变化,无论是从教学方法、手段,还是教学理念上,都与以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提倡发展学生的个性,给学生充分展示的空间,注重情景教学作用,体育课也不例外。为尽快地适应课程改革,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健康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每天晨练、打球的络绎不绝,加入体育锻炼的人群越来越多,终身锻炼的意识已逐渐深入人心,因此,体育教师也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利用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这一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坚持课外锻炼的习惯,增进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发展。

二、以学生特长发展为中心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教材转,教师教无兴趣,学生学无乐趣,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衰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地位。首先,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机会。其次,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

三、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动性,引导学生探究,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探究学习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学习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体育教学方法展出不穷,有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游戏竞赛法、成功教学法、创造思维法、兴趣教学法等,从而改变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总之,在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中,教师扮演着引路人的角色,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是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获得成功的体验和享受运动的乐趣,也让教师从教学实践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干,获得教学成功的喜悦。

第9篇:新课改下的美术教学

蒋岚

美术教育家尹少淳说过: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儿童与生俱来就热爱艺术,这种活动在他们对世界还只有淡淡认识的时候就开始了涂鸦和歌舞。一个发育正常的孩子,无论出生怎样的环境,最初的涂鸦都可以带给他们无比的快乐。新的基础教育理念要求课堂焕发出师生的生命活力,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强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参与合作、强调情感体验,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定位自己的角色,应该怎样贯穿新课标“读、思、练”的精神?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美术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读

人们常常有这样的体验:在宽松愉快的环境里,往往心情舒畅、思维活跃,容易突发奇想,有利于个性的发挥。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辅导者和合作者。以往为了维持好课堂纪律,我们常常要求孩子们坐端正,不许讲话。其实,太多的限制会使学生对教学失去兴致。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学习气氛,把威严放下,做孩子们的朋友,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我在上课时,常讲一些健康有趣的笑话作为开场白,尽量用生动风趣的语言来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和制作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在教学时,不再一味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题材的形式界限可模糊些,形式的表现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在题材、形式表现上营造较为宽松的氛围,能促进学生乐于参与美术活动。。例如在部分设计制作课单元,可以激发学生从自己身边感兴趣的做起,如“给自己最喜欢看的一部电影画一张宣传画”、“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或日用品,然后把不满意的地方改变以下,重新设计并画出来”。这些形式比起美术课本里的纹样设计、二方连续设计等有趣的多。在制作新年贺卡时可以让学生运用刮色、涂蜡、撒盐、吹色、压印等技法,是学生在变化莫测的游戏中,达到兴奋点。而且还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把公园、田野、村庄等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中的红、黄、蓝。如写生课不妨带学生装去热闹的街心公园、农贸市场去观察生活中千姿百态的人物特征;手工制作课不妨带领学生去放飞风筝,去迎风玩一玩小风车,用制作的彩练、挂饰。窗花美化周围的环境;结合欣赏课,可组织学生参观一个画展,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美术课上所学的美术知识指导欣赏活动。要有一双善于阅读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美。

二、思

面对一张画,除了读其中的内容,还要思考画中的意境。

1.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是现代课和改革的趋势,美术课也要打破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壁垒,突破学科界限,统整学生的知识,把美术与相关的学科如音乐、语文、自然、历史等学科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习过程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方式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例如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欣赏美术名作;借助语言文字的描述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对音乐、舞蹈的欣赏可以使画面充满韵律感。在教学中可以巧妙利用美术与语文学科联系:进行故事插画、日记画、诗配画„„;与音乐学科联系:制作会跳舞的小纸人、线的交响乐„„;与自然学科联系:表现有趣的昆虫、我和动物朋友„„,这一堂堂与其他学科沟通、联系的教学内容,是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转换的一种有机结合,更是美术教学内容更新的一种好方法。

2.沟通课堂与课外,校内和校外的联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多么重要,我竭尽努力,使在童年时期的所有年份里,都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地以鲜明的形象、画面、知觉和表像来滋养学生的意识。”

三、合作探究

我在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同桌合作”、“前后四人合作”,以及“男女生合作”的形式,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交叉活动的自由空间,允许窃窃私语,允许寻求教师、同学帮助。因为我们常会发现这样一些情况:有的同学想象力很丰富,但动手能力较差;有的同学制作精细,但思路狭窄,如果让这两者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则是最佳的组合了。即使两者水平相当,在合作中也能得到启发,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同时有些活动题材、内容,需要搜集大量的材料,可组织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如“插花”、“版面设计”、“画脸”等创作,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收集材料:你准备花泥我准备鲜花,我们一起来完成一束艺术插花;尝试四个人合作设计一块别致的版面;相互给对方装饰一个有趣的脸面等。在愉快的合作氛围中,在友情浓郁的氛围中,消除表现的顾虑,快乐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审美情趣,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集体的智慧胜过于个人,从而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合作的好品德。这样一来,作业的时间相对缩短,作业的质量却提高了,何乐而不为?

四、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艺术表达能力。

儿童可塑性强,有着非同寻常的创造力,我们不要忽视儿童个性化的表现,压抑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在课堂中,我常用比赛、做游戏的方法,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所感所想,大胆地对一些事物进行联想,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为了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我常自编一些有助于挖掘学生创造潜力的教材。比如我编了《谁想象的本事大》这一课教材,在上课时首先把几个简单的几何形状让学生猜一猜,这些形状表现的是什么?然后请同学们思考:通过你的想象,这些形状还可以表现什么?接着在这基础上提出你能用这些形状创造什么形象?你能用什么方法表现出你的想法、表达出你的意图?我通过这样的方法训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艺术的天空自由翱翔。我还常让学生对我们身边的事物进行自由的创意联想,比如把静物、植物拟人化,给它们加上夸张的动作和表情,创造出生动有趣的形象;在塑造形象的时候,我反对孩子们套用公式,千篇一律,大家画得如同一个模子翻印出来一般;我要求孩子们别出心裁,即使画同一样东西,也要画得跟别人的不一样。通过一连串创新思维的启发和形象思维表现的训练,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

同行们,现今,我们适逢美术新的课程改革时期,应该更加主动地学习、探索、实践,走出过去美术教学的传统模式,展示全新的自我。让每一堂美术课都有精彩的体现,激励、唤醒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散发出灿烂的光芒!

上一篇:食堂特色服务方案下一篇:国家博物馆参观心得